实现异地高考须破除“利益壁垒”

时间:2023-05-16 08:12:03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实现异地高考须破除“利益壁垒”(锦集9篇)由网友“习静”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实现异地高考须破除“利益壁垒”,希望大家喜欢,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实现异地高考须破除“利益壁垒”

篇1:实现异地高考须破除“利益壁垒”

实现异地高考须破除“利益壁垒”

近日,教育专家、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教育部已经开始制定方案,以回应异地高考这一民生问题。社科院副研究员曲相霏表示,一些地方政府在户籍政策上不大可能放开,反而可能会越来越紧,这跟教育部的想法并不一致。

其实,异地高考并没有想像中的那么复杂,一些地方政府不愿意放禁随迁子女在本地高考,并以户籍作为限制,并不完全是出于户籍福利的考虑,而是更多地考虑到本地户籍考生考取大学的几率。毕竟,现有教育体制下,高考终究还是一个分配高等教育资源的方式,各类高校将招生计划配额给各省和直辖市,通过高考予以分配。随迁子女的加入,本地考生能够分配到的蛋糕只会越来越少。

与此同时,由于各地教育手段、教育方式的不同,学生考试获取分数的能力也不相同,在某些省份,异地高考无形之中还会让本地考生失去竞争力。

正是因为这些因素的影响,很多地方相对于其它领域的公共资源,加快向外来人口放禁的同时,却始终不愿意在户籍上让外来人口子女实现“高考移民”,本质上是基于地方对“高考资源”固守之下的“利益壁垒”。尽管“利益壁垒”的存在,客观上与城市化的发展背道而驰,也与外来人口的民生诉求相去甚远,但是异地高考后,大量随迁子女的涌入,又的确给地方争取全国高等教育资源蛋糕的利益,带来整体损害。

事实上,异地高考从另一层面考验的还是高等教育资源的分配问题。如果不从分配上向一些人口流入基数大的省市倾斜,单纯地苛求遵循教育公平,也是不合理与不公平的。要想真正实现异地高考,破除地方的“利益壁垒”,就必须重新审视高考作为分配高等教育资源基本手段的'属性,调整与改革分配方式,建立弹性的招生机制,确保地方在推进异地高考的过程中,不发生利益受损。

比如,改变高考对地方招生的配额方式,高考的招生与所在地参考人数在全国高考总人数中的比例相挂钩。这样的方式,还原了考生享有教育公平的普遍权利,并有效地解除户籍对权益的束缚,为异地高考构建畅通的渠道,而各个地方所需要做的仅仅只是如何防止“高考移民”中利用教育质量“地区差”,带来的不公平“高考竞争”,真正推进异地高考与随迁子女分享公共教育资源的有机融合。

中国大学网 ■

篇2:实现异地高考须教育部统筹解读

实现异地高考须教育部统筹解读

虽然异地高考政策备受期待,但教育专家指出,政策出台、实施都是困难重重。华南师范大学人才测评与考试研究所所长张敏强教授指出,无论是异地高考异地录取,还是异地高考本地录取,都需要教育部出面协调。

张敏强指出,目前国内高校分为国立、省立、市立、民办等多层次,这涉及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经费。虽然部属院校仍属国立,享受国家拨款,但所在地政府对他们潜在的支持也不少,比如说用地、周边的设施、环境、治安维护等,都是要当地政府投入。有些省份教对高校的拨款甚至要超过教育部,比如说中山大学,所以这些高校或多或少都要为当地提供更多的招生计划。

目前的教育体制决定了“谁出钱谁受益”,“要让一所大学录取更多外地生源,可以说困难重重。最简单的办法是由教育部统筹,各省招了多少异地学生,由政府补贴多少钱。又或者可以学习一下美国,不同的州有各自的州立大学,比如德州的居民去考加州的.学校,需要支付更高的学费,高出的部分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努力去争取奖学金。”张敏强说。

除了异地高考异地录取,异地高考后折算分数回户籍所在地录取,也是政策制定者们在考虑的一种方式,这其中最关键的是分数等值,要让不同省份的分数具有可比性。“这个问题在技术上可以解决。”

篇3:异地高考改革须“下和棋”

异地高考改革须“下和棋”

异地高考“官方方案”至今躲在深闺,倒是各种“民间方案”频频亮相。近日,在“随迁子女输入地高考”研讨会上,由家长共同起草的《随迁子女输入地高考方案》公布。方案称,针对报名资格,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和其他城市可有不同的认定标准。如在京、沪,“随父母在经常居住地上学,至高中毕业有连续4年以上学籍的,高中毕业即可在经常居住地参加高考和录取。”其他城市,认定标准则为“至高中毕业拥有3年以上连续学籍”。

和目前从下至上的试点不同,民间方案直指要害,认为只有从京沪开始试点才具有实质意义。因为,从湖北等地的试点情况看,抛开京沪谈异地高考改革,基本属于缘木求鱼。湖北河南等地本来就是人满为患,竞争惨烈,是“高考移民”大省,异地高考少有或没有矛盾。而京沪广东等地才是农民工“漂二代”聚集的城市,是异地高考攻坚的主阵地。

当然迟迟不能攻克北上广也不能完全怪罪教育部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重点提到,待时机成熟时,试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异地参加高考。所谓时机不成熟,当务之急不是钱的问题,也不是师资人才的问题,而是利益如何重新分配的问题。

其实对于教育部门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利用技术手段,平衡好双方诉求。从此次“民间方案”的内容看,这不失为当下比较好的过渡方案之一。逐步放宽标准是一个积极的方向,先把人群限定在父母在当地就业,在居住地已经比较稳定的人群,进而逐步淡化户籍鸿沟。而据有关专家测算,如果“留守儿童”都有可能来京与父母团聚,数量约为94万。而近年来北京市学龄人口呈减少趋势,如果这些适龄留守儿童在未来五年全部到北京来上学,北京的中小学生数量只是恢复到上世纪90年代的水平略多8%左右;相应的教育经费需增加78%,即平均每年12%。北京现在的教育经费占财政预算的18.58%,相比纽约的31%而言,并非不可承受。

目前教育部门的最大难度在于,预先站在任何一方都是有失偏颇的,而是要立足于“下和棋”。首先要立足调研用数据说话,打消市民的顾虑,异地高考不意味着“你死我活”。其次要勇于实践,用事实证明改革能“让大部分人满意”。最后,根据盘面,官方和民间的各种方案再被重新充分公开讨论修改。如果把高考改革比喻成一盘棋的话,不妨把“民间方案”先作为过河小卒。即使当不了“车”,也可以为其它方案让出空间指出道路。但一味坐等,这盘棋只会是一场“败局”。

篇4:异地高考是场利益的拉锯战

异地高考是场利益的拉锯战

对于众多非京籍家长来说,在北京参加高考的梦想随着《北京市20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报名通知》下发而变得渺茫起来,虽然北京市教委出面澄清公布的高考方案是针对本市户籍考生的高考报名事项,未涉及非京籍考生参加北京高考的内容,但“有关非京籍考生的高考方案目前还在研究制订当中”仍让人觉得前途未卜。面对异地高考,人们是时候该冷静下来了,它是场各方利益纠结的拉锯战,不是教育部门一纸文件就能玩转的利益再分配。

异地高考喊了很多年,今年相继也有山东、安徽等多地放出了异地高考信号,但在大多数人眼中,这些地方的异地高考因为录取分数过高,几乎不具备任何吸引力。教育部原副部长吴启迪说得很坦率:“从教育部门看,考生在当地参加高考,技术上没问题。但当地的.利益就不是教育部能管得了的了,要把各种因素进行仔细分析,因为现在的情况不像以前那么单一。”

目前,高等教育资源基本是按地域和户籍分配的。上世纪90年代高校管理体制改革,中央向地方大规模转移了高教投入。到,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有2358所,其中地方院校占了94.7%。大学的地域性非常明显,这自然造成了“大学地方化”,招生更倾向当地。

朱清时曾表示,若异地高考真的要实施,首先还是要解决户口问题,取消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差异,如果农村城市户口一视同仁,也就不存在这个问题。在他看来,实施异地高考的难度,不是一两年能解决的问题。毕竟公平不是绝对的“一刀切”,不考虑社会现实和环境的公平,最终只能是乌托邦的妄想。一步到位放开高考户籍限制,很有可能引发严重的利益冲突,这是现在异地高考难产的关键所在。

篇5:专家观点:“异地高考”在于高考利益的调整

专家观点:“异地高考”在于高考利益的调整

众所周知,解决“异地高考”难题,主要在于高考利益的调整。其中,本地人和外地人的具体利益冲突,区域间的高考录取指标不均衡、教育质量不均衡又是主要原因。

――学者熊丙奇在博客中论述“异地高考”:假如一直在这些问题上纠缠,“异地高考”的方案很难出笼。道理很简单,改革不是“零和游戏”,并非一方得利,一方必然受损,但作为一项改革政策,不可能完全既让本地人满意,又让外地人满意,如果所有人都十分满意,政策早就出笼了。

愿意一个人在家里待着的`孩子多数都是性格比较内向、不善与人沟通的。但其实性格内向、腼腆的孩子并不是因为自己不想交朋友,而是因为害羞、怕被拒绝,所以从不主动跟人交往。

――学者王金战在博客中论述如何让孩子告别“宅男宅女”:如果家长能够打消孩子的顾虑,鼓励孩子积极主动地交友,并给孩子适当的指导,相信孩子会很快走出“宅男宅女”的生活,去迎接外面更精彩的世界。

中国大学网

篇6:“异地高考”实施细则应界定各方利益边界

“异地高考”实施细则应界定各方利益边界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转发了教育部等部门《〈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意见〉的通知》。该意见要求,在因地制宜的方针指导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随迁子女升学考试的方案原则上应在年底前出台。

具体的异地高考方案,还需要各地“因地制宜”具体制定。在笔者看来,为切实解决异地高考问题,尤其是矛盾复杂的京沪等地的异地高考问题,需在国家意见基础上再出实施细则。

首先,应在国家层面,根据异地高考人数变化划拨高考计划的具体措施应尽快制定和公布,该措施将直接影响各地户籍人口对推进异地高考的态度,及地方政府开放异地高考时设置的条件如果国家措施力度大,那么地方政府可能设置较低门槛,让更多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享受这一政策;而如果国家层面只是象征性调整各地计划,那么考虑到本地户籍人口的高考利益,地方政府就可能在进城务工年限、住房、社保、学生学籍年限及报考院校方面设置很高要求。

在京沪等地推进异地高考,直接矛盾就是本地户籍人口和进城务工人员之间的高考利益冲突,本地户籍人口担心开放异地高考影响自身利益,只有打消其顾虑,才能让异地高考顺利推进。意见明确指出,“教育部、发展改革委采取适当增加高校招生计划等措施,保障当地高考录取比例不因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参加当地高考而受到影响。”若无明确方案,有关部门确定招生计划时不透明,意见很难真正落实,因此,具体方案应明确公布,同时向公众公开新增高考人数等情况。

其次,应由国家教育部门明确各地高考报名规定和异地借考的具体处理办法。考虑到各地会为异地高考设置条件,此次意见指出,“对不符合在流入地参加升学考试条件的随迁子女,流出地和流入地要积极配合,做好政策衔接,保障考生能够回流出地参加升学考试;经流出地和流入地协商,有条件的流入地可提供借考服务。”这如果简单交给地方政府执行,是难以完成的。比如,回原籍高考,牵涉学籍和户籍分离的问题,按目前的'高考报名规定,有的地方为打击“高考移民”,实行“户籍+学籍”制度,如无国家层面对相关考生身份的认定规定,靠地方政府的力量恐难做好衔接。

再比如,异地借考涉及各地考题不同、录取率不同的问题。这需要由国家出方案,不然地方由于争议大,不愿实施;就是考题相同,也牵涉各地教育质量不均衡问题(考生在发达地区求学考试,回不发达地区参加高考会被当地老百姓认为不公平)。如由地方政府出面协调,定然难以协调成功,这也需要国家明确具体的操作措施。事实上,异地借考的概念早在多年前提出,可最终基本没有实施,变为在省内不同地级市借考。

要解决异地高考问题,从国家到地方,都应立足“就地高考,就地录取”的原则推进。除眼下按放宽高考报名条件限制的思路来推进外,还有必要通过推进高考改革来实现。如果我国能实行基于统一测试的高校自主招生(高校不再分省列招生计划,也不再按计划实行集中录取),高考报名的户籍限制将不再存在,异地高考也就绕过户籍问题真正得以实现。

解决异地高考问题需要国家层面对关键问题出具体措施(包括改革措施),为地方解决异地高考排除具体困难。不然,面对本地实际高考利益,在高考指标调整、省际间协调方面能力有限的地方政府,很难有多大作为。

(系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篇7:异地高考医保报销有望尽快实现

异地高考医保报销有望尽快实现

本报讯(记者 王慧峰)国务院近日正式印发《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这是我国首次编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规划。对于备受关注的医疗、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胡祖才19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将来基本公共服务要跟户口、户籍地逐步分离,异地医疗等问题都将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过程中逐步解决。

《规划》确定了44类80个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如公共教育领域的'义务教育免费、寄宿生生活补助、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等。此外,《规划》按照服务对象、保障标准、支出责任、覆盖水平等四个方面,提出了每一项基本公共服务的国家基本标准。胡祖才表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包括八大领域,每个领域推进的速度也可能不一样,但总的取向是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进行扩展。他透露,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异地看病报销问题,将加快推进区域之间医保转移接续,尽快实现异地报销。此外制度接续也在进行试验,也会逐步推开。

对于备受关注的异地上学问题,胡祖才指出,《规划》首先明确了对流动人口的义务教育要以流入地(接收地)为主予以提供,必须要保证流动儿童能够享受到基本公共服务。“至于异地高考,已经超过了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但教育部已经明确了方向,相关政策也正在研究。”胡祖才说。

篇8:实现异地高考 关键是开放异地高中教育

实现异地高考 关键是开放异地高中教育

――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教育政策理论研究室主任吴遵民

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日前在河南高校调研时透露,教育部联合多部委制定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异地高考方案”已经国务院同意,将适时发布。

该消息将异地高考话题再度推向舆论焦点的同时,也被视为国家将一改以往困扰流动人口子女在异地就学“须回户籍所在地参加高考”的政策导向。

针对异地高考政策实施将对我国促进教育公平产生哪些积极意义、政策推行面临哪些难点等问题,中国经济时报记者7月9日专访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教育政策理论研究室主任吴遵民。

应开放流入地高中教育

中国经济时报:你认为我国推进异地高考政策落地实施有哪些必要性?

吴遵民: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我国区域发展水平出现较大差异,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发展的影响也越发深入,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内陆地区的教育水平呈现较大差距。与此同时,在城市化的大背景下,大批流动人口从农村向城市、从城市边缘向中心城市、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向东部发达地区转移。

伴随流动人口从流出地向流入地转移,也同时衍生了随行子女就学的问题。尽管近年来在全社会及各地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就学的权益已经得到较好保障,但在现行流动人口子女异地就学“须回户籍所在地参加高考”的制度要求下,流动人口子女不得不面临“流入地就学、流出地高考”的尴尬。特别是在当前拥有“独立命题权”省市范围逐年扩大的背景下,异地就学者返回户籍地高考也一直面临“所学非所考”的难题。

因此,为改变这种状况,同时避免继续出现“流动人口父辈对城市发展做出贡献,其子女却要做出牺牲”的扭曲现象,体现“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对现行高考制度做出改革,推进异地高考政策落地实施十分必要。

中国经济时报:你认为实施异地高考的关键是什么?

吴遵民:所谓异地高考,就是不在流出地(户籍所在地)参加高考,而是在流入地(非户籍所在地)参加高考。在当前制度前提下,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享受义务教育后面临两种境遇:一是须返回其户籍所在地就读高中;二是继续在流入地选择缴纳高昂借读费借读学习。

前者必须面临与父母分开、回乡就读、教学质量存在差距等问题甚至出现无人监督从而导致辍学的现象;后者则必须面临所学大纲内容与其最终参加高考地所考内容不一致的问题。

因此,要想实现异地高考,就必须同时考虑开放流入地的高中教育,而异地高考政策也直接关联着开放高中教育的相关政策实施。简单地说,异地高考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在于高中教育能否顺利开放。

与此同时,如何制定具体举措更好地解决高中教育开放同时衍生的一系列问题就显得更为重要。这也需要诸如北京、上海等教育资源集中、主要流动人口承接地等大城市“未雨绸缪”,提前制定相关政策门槛。

将对本地学生带来冲击

中国经济时报:你认为当前推行异地高考政策的难点有哪些,如何解决?

吴遵民:首先,相对于异地高考政策实现的关键,开放高中教育正是推行异地高考政策的最大难题。现存主要障碍是,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城市的“义务后教育”难题,即一旦开放高中教育,势必会涉及增加教育投入以扩大高中规模容量,这在现行教育财政投入政策下仍有待突破。

其次,开放高中教育将对本地学生享受高中教育、参加中考带来压力和冲击,直接表现就是带来更激烈的竞争。

因此,首先需要增加教育财政投入,可以考虑借鉴发达国家采用的“教育经费绑定具体就学学生”的.方式,即绑定在具体就学学生账户的教育经费可跟随学生流动而支付给其最终就学地。借此可以解决当前学生从流出地到流入地就学,而教育经费仍投入到学生原户籍地的现状,继而解决流入地教育经费不足、亟待扩充的问题。

此外,针对实施异地高考政策可能带来对流入地学生享受教育压力增加,甚至出现钻政策空子的“高考移民”现象等问题,必须通过制定严格的准入门槛予以避免,比如规定只有满足在本地接受义务教育满一定年限、父母有固定工作等要求后,才能允许其在异地就读高中,并最终在异地参加高考。

中国经济时报:你认为,推进异地高考政策等微观制度改革,能否促进我国教育制度更趋公平?

吴遵民:教育公平涉及教育的起点公平、过程公平以及结果公平,其是相对公平的概念。推进异地高考政策的实施,可谓是搬走“回户籍地高考”这块压在人们心上的一块“大石”,有助于推进教育向起点公平迈进。但距离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仍有差距。

异地高考本身看似是教育问题,但其本质是因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流动人口涌向各类资源相对富集、优质的发达地区而衍生出的具体教育问题。因此,在这一背景下,高考“一考定终身”的属性还没有改变,这也是现存高考制度总会出现一系列教育不公现象的根本原因。

高考本身是相对公平的,但是现存的高考方式和内容仍存在超越大纲出题、难题偏题普遍存在、所学非所考等现象,而这些在逼迫学生大量攻读教育大纲以外“非所学”内容的同时,也正逐渐成为当前高考最大的弊端和毒瘤。

因此,以当前推进异地高考政策实施、推进教育更趋公平为契机,还应更为积极地推进高考制度本身改革(比如在出题方式、内容上避免过多出现难题、偏题),摒弃功利教育取向,逐步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实现教育更趋公平。

篇9:反对异地高考是保利益而非争权益

反对异地高考是保利益而非争权益

漫画/唐春成

10月18日,20余名家长代表到访北京市教委信访办,希望能约见北京市教委姜沛民主任,就异地高考政策问题进行交流。与此同时,一批京籍人士也陆续出现在北京市教委信访办门口,并明确提出了反对放开异地高考的诉求,将支持开放异地高考的家长称之为“异闹”,称严重影响了本地居民的正当权益。(10月19日《21世纪经济报道》)

争取利益最大化,是市场经济环境中一个普通人的正常选择,而社会矛盾也是在争取与妥协中逐渐找到中和点,从而弥合各方差异,解决冲突。这本是一个正常的政策出台过程的利益博弈过程,但这并非表明自己所争取的就是“正当权益”。“利益”与“权益”,虽只一字之差,区别大矣。权益自当得到保障,而特殊利益则应逐步破除,异地高考之争,也正是权益与特殊利益之争。

京籍人士“义正辞严”地反对放开异地高考,“理直气壮”地称自己所享受的一切为“正当权益”,正是混淆了权益与特殊利益的概念,以既得利益为自己的“正当权益”,寸土不让,缺乏起码的正当性。异地高考是争取的“权益”,而反对者保卫的只不过是自己的既得利益而已。

京籍考生的'“权益”如何,其实早有定论。北京高等教育资源的绝对量居全国之首,人均拥有资源量更是高于其它地区。人力、财力、物力对北京有所倾斜,不能说不对,首都的建设自当走在前列,但建设的成果却不能以户籍来进行人为限制,因为首都毕竟是全国人的首都。当“外地人”在北京工作时,作为北京发展进步的力量,他们的子女理所当然地应当享有首都的权益。

因此,必须厘清权益与利益的关系问题,从高考来说,“权益”是法定的,是不分地域的考生所共同受到法律保护的内容,是平等的;而“利益”则是因各种原因固定下来的、只为某部分群体所享有的内容。从这个角度来说,京籍人士的“权益”自当保障,但属于特权部分的“利益”则需要逐步破除。而“在京外地人”的基本权益,则有赖于京籍人士作出应有的妥协。

广东省异地高考的政策

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有感

安徽高考政策及高考改革方案

初二男生应如何早早应对择校

户籍制度

户籍制度起源

公积金调高细则

超九成网友赞成取消高考户籍限制 打工者热盼

两会报告

高考改革方案

实现异地高考须破除“利益壁垒”
《实现异地高考须破除“利益壁垒”.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实现异地高考须破除“利益壁垒”(锦集9篇)】相关文章:

4级考试时间安排2024-02-10

春节假期安全出行的倡议书2023-06-12

高考制度改革 异地高考2023-01-10

教育部将发布高考改革方案2022-10-05

高考政策解读2024-02-02

教育部:异地高考要防高考移民 将设准入条件2023-04-28

福建高考26日起预报名 可省内异地报考2022-05-04

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2023-08-04

欢度春节破除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倡议书2022-10-05

广东发布“异地高考”时间表 目前尚无具体规划2022-08-21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