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足球运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时间:2023-05-23 07:56:09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浅析足球运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锦集7篇)由网友“LiM”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浅析足球运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浅析足球运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篇1:浅析足球运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浅析足球运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浅析足球运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李发军

(甘肃省高台县第二中学)

摘 要: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担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关系到祖国未来的发展,近几年来,我国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不断呈下降趋势,尤其是青少年心理健康。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了社会的关注。与此同时,足球作为一种广受欢迎的体育运动,深受国民,包括青少年的喜爱,足球运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维护和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为此,主要论述一下足球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足球运动

青少年健康问题一直都是我国中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重点研究领域,在历年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研究中,我们无可否认的是――体育运动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维护作用,且每一种体育运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都具有一定的优势。而足球作为如今的世界第一运动,越来越受到青少年的追捧和热爱,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也具有其独特性。笔者以在乡村学校少年宫工作的经验来主要探讨一下足球运动对青少年的影响。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与足球运动

1.青少年心理健康

身心健康是一个人健康的完整体现,其中心理健康作为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影响着人们的健康生活,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要求青少年在智力、情绪、行为、意识等方面符合一定的标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自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特别是新世纪初,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社会格局的变化,生活方式以及文化日益多元化,这些变化也使得青少年的生活模式、思想状态、思维观念等随之而变化,青少年面对的不良诱惑也越来越多,稍不小心就可能误入歧途,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如何对青少年进行正确的引导成为教育心理学中关注的首要问题。

2.足球运动

足球的受欢迎程度,我们从每一届世界杯的欢腾景象便可窥知,全世界都为之疯狂。足球运动之所以如此受欢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运动的特点蕴含着丰富的体育精神。例如,足球运动对抗强度大、速度快,这就要求球员必须具有顽强的拼搏精神、战斗精神。此外,足球运动还是一种集体运动,要求运动员之间必须团结一致、合理配合、齐心协力等,足球运动更是讲求战术的体育运动。因此,足球运动集合了更多的体育精神,是体育精神的集中表现。青少年通过对足球运动的喜爱以及实践,可以使青少年充分地体会到这种体育精神,从而激励青少年奋勇拼搏,健康成长。

二、足球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1.足球运动的特点能够满足青少年的心理需求

我国社会的迅速变革使得社会的竞争日益激烈,青少年在生活与学习中也都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加重了青少年在生活、学习、情感、人际等方面的压力,这样的压力往往会给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果引导得当,则压力会变成青少年奋进的动力,如果引导不当,青少年的心理负担过大,就会引起一些心理问题的产生。面对巨大的压力,通过运动来宣泄是一个很好的渠道,而青少年正是血气方刚的'年纪,喜欢较为激烈的运动,喜欢对抗、挑衅的行为。足球运动就正好符合了青少年的性格特点,足球运动的运动量大,可以合理宣泄青少年的压力。同时,足球运动的对抗性、竞争性也可以培养青少年在面对竞争压力中不屈不挠、奋勇拼搏、坚持奋斗的精神,提升青少年的抗挫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从而使青少年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竞争模式。

2.足球运动有利于降低青少年的焦虑抑郁情绪

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家长与教师在无形中也给青少年施加了很大的压力,青少年的学习负担也越来越重。这使得青少年的情绪受到很大的影响,大多数的青少年都存在一定的焦虑、抑郁情绪。而在青少年的年龄阶段,身体发育迅速,而心理发育较为滞后,面对身心的巨大变化,青少年的心理功能尚不能做出正确调适,使得青少年常常出现焦虑、烦躁、悲观、失望、自责等负面情绪。虽然目前我国教育越来越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建立了很多的青少年心理辅导中心,学校也招聘了心理健康方面的专家和老师为学生进行疏导,但是青少年的自尊心强烈,对心理健康存在一定的误解,因而不愿意接受心理医生或老师的帮助。面对这样的情况,对抗性强的足球运动往往能够帮助青少年释放负面情绪,暂时忘却悲伤的情绪,使身心得到放松。实践证明,像足球这样的有氧运动能够有效地降低抑郁。

3.足球运动有利于青少年人际关系的改善

如今的青少年大多是独生子女,而独生子女往往性格较为孤僻、自私,缺乏团体精神,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不太懂得换位思考等等。这些性格上的缺点使得青少年的人际关系亮起红灯。而足球运动是一种群体运动,在运动过程中讲求团队精神,要求队员之间的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在这样的运动过程中,往往能够增加队员之间的感情和交流,有利于使青少年意识到与他们合作的重要性。同时也会影响青少年的交际方式,促使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学会与人愉快沟通,和谐相处。

总而言之,足球运动以其独特的魅力深受青少年的喜爱,也以其独特的优势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教育者应该引起重视,不断探索足球运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从而因势利导,利用足球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田野。足球运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 (08)。

[2]刘建中。近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进展综述[J].职业时空,(10)。

[3]田国成,吴承川。足球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04)。

[4]肖子亮。足球文化内涵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05)。

注: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S[]GHB1617.

篇2:同伴关系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同伴关系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回顾近来国内外关于同伴关系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研究领域涉及同伴关系与学校适应、问题行为及情绪感受等心理健康的不同层面.消极的同伴关系不仅与学校适应不良、高危行为及行为障碍有关,而且可能导致社会焦虑、社会抑郁和社会恐怖症状及孤独症等情绪问题.未来的研究应围绕同伴关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问题,建立起涵盖人口统计学变量的理论模型和预测模型.

作 者:陈少华 周宗奎 CHEN Shao-hua ZHOU Zong-kui  作者单位:陈少华,CHEN Shao-hua(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广东,广州,510006;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周宗奎,ZHOU Zong-kui(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刊 名: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OF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年,卷(期): 6(4) 分类号:B844.2 关键词:同伴关系   学校适应   问题行为   情绪问题  

篇3:青少年心理健康

青少年心理健康

近几年,佛山未成年在校学生罪犯人数逐年下降,未成年在校学生罪犯占未成年罪犯的比例只有3%左右,远低于全国其他地区。但是,预防未成年在校学生犯罪工作却因此被忽视。

如何预防未成年在校学生犯罪?佛山当前预防未成年在校学生犯罪的情况如何?昨日下午,团市委向媒体公布了佛山市青少年发展课题研究的部分成果,《未成年在校学生犯罪预防有效途径研究报告》(下称《报告》)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记者从《报告》中了解到,近几年佛山未成年在校学生罪犯人数逐年下降,未成年在校学生罪犯占未成年罪犯的比例只有3%左右,远低于全国其他地区(其他地区为20%至30%)。但是,也正是未成年在校学生犯罪率低使预防未成年在校学生犯罪工作被忽视,使得学校过于追求升学率轻视德育。

未成年在校学生罪犯人数逐年下降

按照课题组调查的数据,从开始,佛山市未成年罪犯总数和未成年学生犯罪占未成年人犯罪的比例均逐年下降。其中,20,未成年在校学生犯罪占未成年罪犯总数比例为3.7%,为3.1%,为2.5%。

由于未成年在校学生犯罪率很低,导致预防未成年在校学生犯罪工作被认为可有可无,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关注。学校教育存在重智轻德现象,德育成了软任务而被削弱,使得不少学生的法律意识较为淡薄。

调查显示,大部分未成年在校学生法律知识比较缺乏,在关于“你觉得自己的法律知识够用吗?”的调查中,选择“不够用”的占了70%。而在关于“你对学校有关未成年学生犯罪预防工作的评价”的调查中,选择“重视,措施有力”的占38%,位居第一;选择“重视,但措施不力”的占37%。学校预防未成年在校学生犯罪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建议成立预防未成年在校学生犯罪基金

报告认为,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关键是预防未成年在校学生犯罪。“因为未成年在校学生占未成年人的绝大部分,如果未成年在校学生犯罪预防工作做得好,未成年在校学生在校不犯罪并且将来离开学校走进社会后也不犯罪或很少犯罪,就可以从源头上遏制未成年人犯罪的势头,而未成年人混迹社会后再对其做预防犯罪的工作往往事倍功半。”

该负责人介绍,预防未成年在校学生犯罪需要形成一个立体的、长效的机制才有效。“这个长效机制关键在于实行领导责任制,建议将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与文化知识教育并重,要充分调动学校所有资源参与预防未成年在校学生违法犯罪工作。”课题组同时建议成立预防和减少未成年在校学生犯罪专项基金,保障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另外,让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是预防和减少未成年在校学生犯罪的重要前提,但目前社会的关注力主要集中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上,对于未成年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关注不够。学校应当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及时地开展心理辅导工作。”

学习压力成为青少年最大压力源

昨日的发布会上还公布了《青少年心理帮助体系构建》的课题报告。据课题组主要负责人介绍,根据他们的调查,80%左右的青少年认为很需要心理健康服务,而他们希望得到的心理健康服务内容依次是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人际交往与沟通、压力调适与情绪管理。不少青少年希望心理服务形式为一对一的个别心理咨询、多人参与的团体心理活动和定期举办的心理学讲座。

从课题组的调查结果来看,学习(工作)压力成为青少年压力源的首选,而在包括与同学、同事关系紧张、身体健康问题、自我形象不满、环境污染和治安不好等‘最令人困扰的心理问题’选项中,有关环境的问题成为了青少年困扰的第二大心理问题,40.2%的初中生、34.3%的高中生、33.6%的大学生和30.4%的青年认为“环境污染”令人困扰。

这位负责人建议,可在现有的家庭、学校(单位)、社区“三位一体”的立体式青少年心理帮助体系上,制定佛山市青少年心理帮助体系“三步走”的三年战略规划,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社区延伸”、“企业青年员工心理帮助”等品牌项目。

“零家务”成80后婚姻新杀手

“零家务”是指一些家庭将洗衣、做饭、打扫室内卫生等家务活交予钟点工或家政公司,把自己做家务的时间最大程度地压缩至零,以便让自己有更多的时间去工作、学习或休闲。

“零家务”为年轻夫妻赢得工作时间

确实,现在社会竞争非常激烈,年轻人不但需要投入时间、精力认真工作,还需“充电”来保证自己在工作中的竞争力。“零家务”可以让年轻人赢得更多的时间与精力面对社会竞争中的挑战。但是“家”是什么?难道只有努力赚钱维持物质生活,才是维系婚姻、营造家庭的全部?

“零家务”削弱了“家”的意义

如果家里的事,都交给了钟点工。他们把饭做了,把衣洗了,把地拖了,把孩子哄睡了,那家中这两口子除了一起看看电视还能做什么呢?诗人们说,一棵大树要结出甜美的果实,除了被阳光、雨露滋润,更多的是与寒冷、虫害抗争,是勇敢地挑起生活的重任。同样家庭生活中,除了爱情、物质、精神的美好,更多的是责任,是对家庭长远的期盼,它不仅包括挣钱,更不是年轻恋人毫无成本的山盟海誓;事实上它就是洗衣服做饭,它就是每月一次的大扫除,它就是老婆生病时的一碗鸡汤,就是老公不顺时一杯清茶。

一位研究家庭伦理学的专家表示:婚姻好比蓝宝石,而家务等琐事就像衬着那块蓝宝石的绒布,只有在其映衬下,宝石才会发出光芒。假如一个家庭百分之一百地实行“零家务”,甚至把家当成了旅馆,把家视作一个只是解决睡觉问题的场所,那么,家还能称其为“家”吗?

现代人心理为何“晚熟”?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现代社会的人虽然生理上比过去的人早熟,但是心理上却呈现出晚熟的趋势。

我们知道,经济发达,生活水平提高,导致人们在生理上提前成熟。事实上,丰富的物质生活同样导致了人们在心理上的晚熟。当今社会,生产力如此之高,以至于很多产品已经供过于求;经济的大发展也使得医疗、养老等福利政策日益完善,使得人们没有什么后顾之忧。于是,很多人自然而然地会想到,那么,为什么不给自己的人生多一些玩乐的时间呢?

另外,现代人在职业、婚恋等多方面选择的自由性扩大,也增加了他们人生的不确定性,导致有的人一大把年纪还像“顽童”一样,没个准儿。他们一方面享受着自由的乐趣,一方面也承受着过分自由的代价。

两大表现:成家晚、立业晚

现代人的平均婚龄已经比过去推迟,生育年龄也随之后延。调查显示:香港男性初婚年龄平均数由1981年的27岁延长至的30.5岁,而女性在同期则从23.9岁上升至27.6岁。在日本,1950年平均初婚年龄,丈夫为25.9岁,妻子为23岁;而到了,平均初婚年龄就提高到丈夫28.5岁,妻子26.6岁。

对于婚恋来说,现代人讲究激情的碰撞,心灵的契合。这就使得人们对婚姻的期望越来越高,也对婚姻越来越慎重,导致成家的年龄越来越晚。

除了较晚组建自己的家庭之外,晚熟还表现在离开父母家庭的时间延后。在强调独立自主的价值观的欧美,也出现了“赖巢”族,即已经工作但还寄住在父母家的人。

前面说的是“成家晚”,那么“立业晚”又是为何呢?所谓立业,对年轻人来说,就是不仅自己能养活自己,还能找到自己一生发展的事业平台。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对人们的要求高,人们的生存成本增大,于是需要不断地充电,年轻人要创业也需要更多的积累,于是读完本科、读研究生,读完研究生,读博士,一毕业就奔30岁了。

另外,社会物质丰富,价值多元化,人们可选择的机会多了,寻找自己的定位相比以前反而变得困难了。许多年轻人在30岁前都要换几个工作,最后在与现实的相互适应中,才渐渐找到自己的位置。

职场心理专家认为,这个选择的过程是青年人心理发展必经的阶段。以前可选择的机会不多,青年人的这种心态没有引起关注,当这种心态与现代丰富的社会条件结合时,就自然地表现出了晚熟。

心理晚熟,缺少责任心

人们这种心理上和社会化方面的晚熟,一方面给父母增加了负担,但是另一方面,心理晚熟带来的晚婚、晚育也为社会减轻了压力。年轻人应该看到,心理晚熟对自己来说,有利有弊,要发扬有利的方面,抑制不利的方面。

心理早熟者平衡、自然、放松、受同伴的欢迎,较多成为群体中的领导;而晚熟者常常觉得自己能力不足、被拒绝、被支配、有依赖心、缺乏安全感。如果不在合适的时机结束这一心理发展的过程,任由青年人让这种晚熟状态延迟下去,那么,青年人就不会产生与年龄和社会位置相匹配的责任心,消极被动,并且还会找出许多借口,使自己的行为合理化。因此,年轻人对心理晚熟要有正确的认识。

七种心理 偷走你的幸福感

1.不善于发现阳光面

?生活中有许多积极的、好的方面,但许多人却忽略了它们,“只看到自己的不幸,忽略了自己的幸福”、“放大了别人的幸福,缩小了自己的快乐”是其真实写照。

?一些媒体为了吸引眼球,也对生活中的'负面事件大肆宣传报道。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但同时也削弱了人们的积极心态。

2.缺乏信念

?在经过20多年冲刺般的财富赛跑后,一些人除了赚钱,不知道人生中的目标与追求到底是什么,甚至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这种缺乏信念与理想的状态,难以产生长久、快乐的幸福感。

3.老爱比较

?现代人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竞争中,比职位、比房子、比财富……比来比去,人们的心里只剩下欲望,没有了幸福。一旦人追求的不是如何幸福,而是怎么比别人幸福时,幸福也就离你远去了。

4.不知道奉献

?美国哈佛大学一项研究曾显示,在生活中多去帮助他人,能让自己感到更快乐。但现代社会中,乐于无私奉献的人越来越少,斤斤计较的人越来越多。如果你总算计着“我能从中得到什么”、“做这件事值不值得”,就会生活的很。

5.不知足

?俗话说“知足者常乐”,但能知足的人越来越少了,有了房子想换更大的,有了工作想换更好的,有了钱想赚得更多……这些欲望,指使着人无休止地奔波劳碌,硬撑着去争取登上那“辉煌”的顶峰。

6.相互不信任

?社会虽然通讯高度发达,但人们的心灵却渐渐疏远了。现在的人越来越倾向于“右脑”思维模式,而右脑掌管个体、权力、地位等,对于幸福的感受度是0。幸福感来自于左脑的感受,很多时候不是生活中的幸福少了,而是人们不再掌握感受幸福的能力。

7.过于焦虑

购房、子女养育、家庭养老负担等问题;因为职场晋升空间感到担忧而产生的工作压力;朋友同事之间人际关系的处理等都成为了中国人的“压力源”。在大城市中,无论老人、年轻人还是孩子,多处于一种烦躁不安的焦虑状态,这让人们无法从心底感受到幸福。

炫耀说明不自信

今年夏天,“郭美美”这个名字的火热程度大大超过了“超女”、“快男”等名人,一举成为第一网络红人

这并不是因为郭美美做了什么惊天动地的举动,而仅仅是因为6月20日,原名郭美玲的她在网上发了一条微博,公然炫耀年仅20岁的自己过着“开跑车、住豪宅”的奢华生活、拥有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的身份,引起轩然大波。

自古讲究含蓄内敛、“财不外露”的中国人,如果10年前有人问“你会把工资单拿出来公开吗”,肯定觉得不可思议。可如今,郭美美的出现并不奇怪。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把自己的财富、家世、能力等展示出来,到网上“晒一晒”,小到工资单,大到毫宅。有网友戏称,我们进入了“晒时代”。

从心理的角度来看,多数人是为了炫耀,通过他人羡慕的眼光,得到自我满足和成就感。因此,有钱的显摆财富、有权的显摆身份、有才的显摆能力……然而,我们不能忽视,炫耀的背后,很多时候透出的是自卑和缺乏安全感。一方面,爱显摆的人很多属于“一夜暴富”。他们以前生活并不如意,甚至被人看不起。一旦机缘巧合发了财,或者傍上有权有钱的人有了“资本”,就像“打了翻身仗”一样,希望通过别人的赞美赶跑心底深处的自卑。另一方面,物质的发达使很多人过于追求名利,而疏于梳理情感、人际等精神财富。到最后,“穷得只剩下钱”,精神世界越来越空虚,不得不把自己仅剩的“财富”展示出来,从而获得安全感。

其实,真正自信的人,往往是低调的。不妨像美国前总统富兰克林那样,提醒自己“要想洞察世事、练达人情,必须时刻记住低头。”另外,与其通过“显摆”得到认可,倒不如给自己“充电”,加强自身修养和学识,用人格魅力吸引他人关注。最后,“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把显摆的精力用来做一些公益活动,也许能收获更多的快乐。

14岁少年砍父母 父母教育出现偏差

“不给我买电脑,还骂我、打我。”14岁的小刚(化名)很生气,前日下午,他手持菜刀、锤子追赶父母,还把房门砸了一个洞。父亲躲进卧室,母亲躲到屋外,最终只能找鼓西派出所民警前来解围。虽然家庭矛盾暂时平息,但小刚的父母不明白:“为何来全心全意付出,却换来这样一个结果?”

出现这样的事情,是父母的教育方式出现偏差,把独生子女作为家庭的中心,助长了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使孩子变得傲慢、自私,甚至性格扭曲。

手持菜刀锤子追父母

“警察快来啊,我家出事了。”前日下午4时许,鼓西派出所接到一名中年妇女报警求助。很快,民警赶到省府路某小区,找到报警人秀芳(化名)。秀芳称,儿子突然发怒了,手持菜刀、锤子,追赶自己和丈夫。丈夫躲进卧室,她躲到室外,两人都把门反锁了,儿子正在家里大闹,发泄不满。

当民警赶到现场时,只见房内一名少年一手持菜刀一手持锤子,正在砸卧室门,门上已经被他砸了一个洞。看到民警到来,他停止砸门,但就是不肯把菜刀和锤子放下。民警进入室内安抚了半天,他才平静下来。可是当他父亲从卧室里走出来时,他又突然激动起来,将菜刀和锤子举起来。民警又是挡又是劝,少年终于将菜刀和锤子放下,秀芳赶紧把它们收起来。

不买电脑成为导火索

这个少年名叫小刚,今年14岁。小刚是独生子,一直以来父母对他宠爱有加,他要什么有什么,父母从来不违背他的意愿。如今放暑假了,小刚一个人在家无聊,想让父亲给他买一台电脑,父亲担心电脑买回来,小刚会整天上网影响学习,于是拒绝了小刚的要求。

从来都是要什么有什么,如今突然被拒绝,小刚一下子接受不了,于是和父亲吵了起来,结果越吵越凶,父亲打了他几下。挨打后,小刚发怒了,于是拿出菜刀和锤子追赶父母。

父母教育方式有偏差

发生这样的事情,小刚的父母除了生气,更多的是伤心和失望,他们不明白儿子为什么会变成这样,而小刚也认为父母不像小时候对他那么好了。

??这是一个家庭教育中亲子危机的案例,主要是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及应对事件的能力方面存在偏差。父母一贯的做法是,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而在孩子看来,父母这次的反对是不应该的,这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让其养成的习惯。习惯一旦养成,如果突然不能满足孩子,就容易出现亲子危机甚至冲突。

目前,虽然在民警的介入下,家庭矛盾暂时得到平息,但孩子对此事可能并没有想通,因此家长首先要着手平息冲突,转变“不买电脑”的坚决态度。其次,建议家长在以后的家庭教育中,慢慢改变有求必应的亲子关系。

独生子女如何教育

目前,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父母在孩子身上倾注了太多的爱,结果由于太过溺爱反而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

针对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提出几点建议:一、家长多学习适应当前社会环境的家庭教育方法;二、在家庭教育中,重视感恩教育;三、多给孩子创造一些体验艰苦生活的机会。

此外,养成亲子定期沟通的家庭生活方式,有利于减少误解,增强信任(父母以倾听为主)。作出关系孩子利益问题的决定时,要与孩子协商。如果家长处理这些问题的能力不足,还可以找专业人员学习家庭教育方法。

篇4: 青少年心理健康

——和孩子一齐成长

我们明白,青少年正值青春期,他们生理上急剧变化,心理动荡发展,学业上紧张繁重,他们所面临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变化的压力相当大。加之近年来,由于家庭教育的偏差,应试教育的压力以及不良的社会风气、文化的负面影响,在物质生活上日趋丰富的这天,学生精神世界却走上另一种不健康的轨道。

当今青少年心理素质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学习方面

有调查显示:中学生在学习方面有症状者为5446%,症状明显者为23%,其主要表现为厌学,学习压力过大,注意力不集中,考试焦虑,学习困难。比如,①厌学问题,②学习压力问题,③学习困难问题,④注意力不集中问题,⑤考试焦虑症等等。

2、人际关系方面

中学生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主要在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友伴关系和对异性的看法等方面。调查中显示中学生在人际关系方面存在心理问题占42%。①师生关系问题主要表现是,部分教师缺乏平等意识,教育方法有失妥当。②在亲子关系上反映出来的主要问题是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要求过严,教育方法不当,父母与子女缺乏沟通,影响了父母与子女的关系。③友伴关系上的问题主要是部分学生不善于与同学交往,人际关系紧张等等。

3、“自我”方面

心理健康的人了解自己,并悦纳自己。“人贵有自知之明”,心理健康的人能正确客观的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潜力、性格、需要、他们既不自卑,也不盲目自信;他们经常进行自我反思,看到自己的长处更能容纳自己的不足,并寻求方法改善。心理健康的人常常能正确的认识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透过我们的研究,我们发现,中学自我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自我评价问题,调查显示,592%的学生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对自己的评价过高或过低。一般女生对自己的评价普遍偏低,男生对自己的评价过高,低年级的学生自我评价高于高年级的学生,成绩优秀学生的自我评价高于学习困难的学生。由于自我评价上出问题,于是不少学生自尊心、自信心上出现问题。②自我体验问题,心理健康的学生对于新事物,新任务充满了兴趣和尝试的渴望。乐于接触他人和新鲜事物,具有饱满的热情,情绪稳定。调查显示,不少学生情绪不稳定,情绪情感激荡,消极体验过多。③自制力问题。心理健康的人意志坚定,自制力强,耐挫力强。调查证明,中学生普遍缺乏自制力,意志较薄弱。

应对中学生越来越多的心理健康问题,迫切需要开展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要切实有效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务必弄清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透过研究,我认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下列因素相关。

1、学校因素

学校生活中有许多因素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应试教育”颇有市场,学校“重智轻心”现象仍存在,学生学习负担太重,压力过大,在必须程度上剥夺了青少年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所务必的时间和空间。

2、家庭因素

家庭是青少年生活、生存的最重要的场所。在家庭因素中,家庭教育方式、家庭气氛和家庭结构是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①家庭教育方式,当前,独生子女增多,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方式、活动空间、生存状态与非独生子女迥然不同。如家长对独生子女过分溺爱,造成自我中心、依靠性强、缺乏自立、独立性差、交往潜力、职责感和挫折承受力差。家庭教育方式过分苛刻、严格,对孩子要求过高,会造成学生偏激、固执、孤僻、自卑。②家庭气氛,民主宽松和睦的家庭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家长专制,家庭关系紧张,容易造成学生孤僻、自卑、缺乏自信、性格怪异。③家庭结构,完美的家庭结构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当前社会转型,家庭结构极不稳定,父母离异后的单亲家庭或重组后的家庭结构都会使学生造成极大的心理伤害,造成学生胆怯、对立,使他们冷漠、自卑、不适、偏激、缺乏职责感。

3、社会因素

社会变革时期,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一方面原有的社会利益平衡关系被冲破,难免出现社会的局部失衡和心理失范;另一方面各种消极因素也可能应运而生。这些消极因素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每一个人,尤其是处于心理转型的青少年。

4、学生自身因素

青少年正值心理学家们所谓的“危机岁月”,人生发展的十字路口阶段。一方面这个阶段是他们理想、信念迅速变化的时期,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从萌芽趋于构成的时期。另一方面,又是心理迅速成熟,而心理发展跟不上生理发展的青春期,这是一个幼稚与成熟、冲动与控制、独立性与依靠性错综复杂的时期。因此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必然是两极分化严重的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处理好幼稚向成熟、少年向青年过渡时期的各种矛盾,使之渐趋成熟化。如果处理不好,必然会使青少年心理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我们都清楚,个体的发展,需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相互配合和相互支持,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更是如此。二者相互之间的联系配合越密切,学生的心理健康就越有保障。因此,家庭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同样扮演着不可忽视的重要的主角,有着学校教育所缺少的独特优势,家庭能够说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课堂。

首先,父母与子女亲密的血缘关系和子女对于父母无条件的依靠和信任,使得家庭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天然的权威性和深厚的影响力。其次,与学校相比,家庭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突出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规范性相比,家庭的有关教育更加情感化、生活化,一般来说主要是贯穿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进行的。最后,亲子关系的亲密程度使得家庭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最充分的针对性,家长最能够了解自己的孩子,又有教育机会和时间上的便利,在满足子女需求、带给帮忙指导、及时发现问题方面都能够有突出的针对性,能够具体和直接地贴近学生的真实状态,从而便于取得实效。

因此,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作为和孩子接触最多,接触最密切的家长,就需要配合学校教育,不失时机的引导孩子,关注、应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在孩子有困难的时候,和孩子站在同一跑道上,帮孩子度过难关。当然,作为教育的主力军,教师更就应站在教育的前沿,正确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用心引导学生走上知识和潜力全方位发展的多行道。

篇5: 青少年心理健康

一、心理健康标准

1、有足够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

有足够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压力

2、与人为善、乐于人交往、和同学和睦相处、对同学充满热情、能与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同学尊重、信任、不产生嫉妒、憎恨。

3、情绪开朗、情绪乐观、心胸豁达、情绪稳定、热爱生活、对工作和学习不是为负担,应视为乐趣,努力把自己才智在学习中发挥出来。

情绪开朗、情绪乐观、心胸豁达、情绪稳定

4、应变潜力强,能适应环境的各种变化

5、控制潜力好,没有不良行为、不良习惯和嗜好(比如说谎、逃课、抽烟、喝酒、痴迷网吧等)

6、智力正常:智力正常是生活、学习、工作的基本条件与周围环境取得平衡的心理保证,人的智力划分往往透过智力测验,90以上是正常智力,70以下是弱智,智商并不必须与学习成绩成正比,有的学生智商高,但学习成绩不好,在校的学生90%以上智力水平相等,但是为何有的学生学习好,有的学习不好,关键是情商。智商是成才的基础,情商是成才的关键。情商是指:信心、恒心、毅力、乐观、忍耐、抗挫折、合作等一系列与个人素质有关的反应程度。情商低的人表现意志不坚强、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易冲动、做事不规范、任性、不负职责。

7、学习态度端正,学习时注意力集中、休息时善于放松、睡眠好。

8、人格完整,行为举止贴合一贯的行为模式,有稳定兴趣。

二、常见的心理问题

1、情绪问题

青少年时期,表现情绪不稳定、情绪脆弱,受到挫折易出现情绪问题,表现如下:(1)抑郁情绪:主要表现情绪低、自卑、对任何事物不感兴趣、并有轻生之念。(2)情绪不稳定:主要原因是从小养成不良性格,从小娇惯、任性、以我为中心、稍不如意而发脾气,此外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父母离异,造成性格苦闷、孤独、猜疑等。(3)强迫症:由于平素性格胆小、拘谨、呆板、对任何事思虑过重,易出现强迫行为,表现反复关门、煤气、电灯、反复洗手、强迫性怀疑,如怀疑患艾滋病、性病等。

行为问题主要表现:说谎、逃学、不守纪律、打架动殴

2、行为问题

行为问题主要表现:说谎、逃学、不守纪律、打架动殴、痴迷电子游戏机、网吧,通宵不归。据我们调查初中生行为问题占161%,最近报道,武汉有12万中小学生几乎天天玩游戏机,南京报道,17岁的中专生猝死在游戏机室。

3、早恋问题

由于青少年期处于性机能发育期

由于青少年期处于性机能发育期,有的同学往往流露出爱的倾向,而产生早恋现象,但是这种早恋绝不是性机能的发育,往往是一种个体与社会交往的尝试,心理学的观点说,是因为青少年期社会意识增强,所以在寻找自己生活的价值,探索人生的好处,当发现异性之间的联系是人与人之间最富有的情感联系时,便不顾一切地企图亲自构建它,有的男女同学之间虽然表达了爱慕之情,但随时间的推移,一方对另一方逐渐疏远、冷淡,又与另一同学要好,这样就感到失恋、被抛弃感、沮丧、苦闷、怨恨,影响学习和生活,严重可产生自杀行为。

4、如何讲究心理卫生

掌握心理学知识,培养自己坚定、顽强、乐观、开朗的性格,调节自己的情绪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有理想和信念,热爱生活,有明确的奋斗目标;调整好自己的`情绪

总结:青少年心理健康对青少年发育是至关重要地,稍有不慎有为青年很可能就会变成堕落青年。透过小编以上论述期望能够让你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所了解,帮忙你教育那些处在青春期的孩子。

阅读精选(2):

青春期逆反心理是如何构成的

1、自我意思增强

这个办法处于过渡期,独立意识日益增强,迫切期望摆成人的监护,他们反对把自己当“小孩”要求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情倾向于持批判的态度。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无视自己的独立存在,才产生了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而与外界对立的情感。

2、强烈的好奇心

当某事物被禁止时,最容易引起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特殊的生活经历,以至于性情大变,变得粗暴、多疑、怪癖

3、拥有特殊的经历

特殊的生活经历,以至于性情大变,变得粗暴、多疑、怪癖。

4、企图标新立异

他们往往表现的偏执,好表现自己,有意采取与他人不同的态度和行为,以引起别人的注意。

他们往往表现的偏执,好表现自己

5、受学校教育影响

有些老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有不公正的处理,这样会导致逆返心理的产生。学生在班群众中的位置也会影响孩子的心理。有的孩子为了交朋友,或是想在班中取得地位,便试图用各种手段,甚至不惜用与常态相反的行为来引起大家的注意。

6、受青春期心理特点影响

进入青春期以后,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成为他们重要的心理倾向。他们期望自己能像成年人一样受到尊重,渴望独立,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7、受家庭教养方式影响

在孩子还小时,家长使用的不正确或不恰当的教育方式。等这些孩子长大以后,对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就会产生反感、抵触。另外,父母间不和也是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

逆反心理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不利于中学生的成长。家庭、学校、社会都有职责对存在逆反心理的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使之科学转化。

阅读精选(3):

篇6:溺爱型家庭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及措施

溺爱型家庭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及措施

]青少年时期是实施教育培养孩子心理的关键期,这一时期是人身心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可谓身心发育最为显著的时期之一.家庭是孩子生活中第一个接触到的环境和教育方式的发源地,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心理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生活环境和家庭教育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孩子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良好的环境和教育可以促进青少年发展,不适当的环境和教育方式,会导致青少年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产生,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特别重要.

作 者:周岩岩  作者单位:延边大学,吉林,延吉,133000 刊 名:华章 英文刊名:MAGNIFICENT WRITING 年,卷(期): “”(10) 分类号:B844 关键词:青少年   心理健康   溺爱   家庭教育  

篇7:《弟子规》对青少年的影响

《弟子规》对青少年的影响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青少年的思想教育问题一直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青少年的心理在青春期阶段颠覆而激荡,处于“暴风骤雨”的关键时期。在当今这个价值多元化的社会中,他们的价值选择对自己的一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如何对青少年正确的进行思想教育,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课题。

青少年思想的迷惑与颠倒是现代社会物质高度发达、精神世界空虚的产物。未来学大师托夫勒曾经说过:“未来的震荡是一种时间现象,它是社会急剧变化的产物。面对文化震荡,人们会因在一段时间内经历的变化太多而压力重重、晕头转向”。在青春期,青少年的心理本身就要经历一个曲折的过程,由于生理的急剧变化而导致心理的复杂变化,而当今青少年所面对的是一个文化多样性、价值多元化的社会,信息的纷繁复杂,节奏的飞速加快,都使青少年心灵陷入迷茫、困顿的境地。青少年的行为是心理活动的表象,也正是青少年心灵的虚弱与无力,才导致了诸多社会问题的产生。

依理而言,思想教育工作本应与时俱进。但令人遗憾的是,在通常的思想教育过程中,一方面由于教育内容的老调重弹和教育形式的单一枯燥,使得青少年对思想政治课表现出抵触情绪;另一方面,由于中西思维方式的不尽相同,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一定的冲击,从而使思想教育工作者陷入迷茫困惑的窘境。因此,改进中学《思想政治》教材、注重爱的教育是破解当前青少年思想教育瓶颈的重要方法,而将《弟子规》引入青少年思想教育则具有更为重要的积极作用。

作用一:启蒙养正,学会做人,奠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根基

《弟子规》以《论语》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指导精神编纂而成,包括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等为人处世应有的基本规范和礼仪,特别讲求生活和做人的教育。《弟子规》传承的几千年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跳动的脉搏,是教育青少年敦伦尽分、防邪存诚、养成忠厚作风的良好读物和教材。《弟子规》对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启迪,并对青少年启蒙养正、学会做人,判定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基础有关重要的积极作用。

近年来,有不少学者鉴于目前存在的社会问题,提出开展儒学启蒙教育,倡导少年儿童诵读《弟子规》等传统文化经典。台湾高僧净空法师认为,《弟子规》是培养做人的根本、完善为人品行的基础;国学南怀谨先生曾经说过:“二十世纪的主要疾病是癌症,二十一世纪的主要疾病将是精神病。”他认为,中国人最重要的是文化的根,不要因为学习知识而忘记了自我和根本,那个存在于我们五千年的文化里的东西;和谐中国网总编、《弟子规》现代修订者、台湾孔子学院教授李耀君为了传播和谐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发起“全民学习《弟子规》活动”,李耀君先生并在全国各地党政机关、学校、企业等进行巡讲并向社会各界免费赠送《弟子规》,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华母亲讲堂首席导师刘冰也曾深情地写了一封《给天下子女的信》,在信中,作为一个母亲,她饱含深情却又犀利地揭示了当今青少年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倡青少年诵读《弟子规》。自2001年以来,她在全国各地义务宣讲《弟子规》等国学经典近1750场,行程达28万公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作用二:潜移默化,循序渐进,对青少年实施爱的教育

《弟子规》开篇第一句就是“弟子规,圣贤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亲与子,一起学,家庭睦,天下和。(李耀君现代修订版《弟子规》)”从开篇来看,作者就把孝悌(对父母兄长的亲爱)、谨信(对朋友的诚实守信友爱)、爱众(对世界的大爱)放在了首位,而把学业放在了这些爱的教育之后。可见,《弟子规》实行的就是一种爱的教育,一种情感的传递。只有对家人亲爱,对朋友友爱,对世界大爱,才能让我们安身立命。

在我国古代,孔子最早提出 了“仁者爱人”的学说。从此爱在思想史中处于最高的道德标准。孟子也曾说过: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墨子也提出了“兼相爱”的思想。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崇高主题,爱是人类的永恒话题。爱的教育是从情感中丰富青少年的心灵,给心灵加以柔软的感性灵魂,把青少年培育为有同情心、有爱心、有良心的丰富的人。

爱的教育不是外在的强迫的教育,而是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内在需要。它是以个人内省和体验为主要教育方式的教育,是一种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实现人生幸福为目的的非理性教育。爱的教育尊重了主体的个性,保持了青少年的独立,是一种创造性的教育;它蕴涵着人性的关怀,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它提高了青少年的幸福感、同情心及其他内在丰富的情感,是一种心灵修养的教育。从这种意义上说,培养青少年的爱的教育,是青少年成长的必经之路,《弟子规》恰恰在这方面有着独特的教育作用。

作用三:符合国情,贴近生活,有利于教学思维模式转变

由于历史原因和地理原因,中西方的思维模式存在巨大的差异。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人的思维模式趋向整体性的和谐的追求。“天人合一”的观点就是传统中国思维最具有代表性的说法,它主张宇宙是一个整体,看问题要注意整体性。西方的思维模式是个体性的、原子式的,主张主客二分,通过对大自然的惊异,逐一找出其中的存在性含义,用分裂的观点来看大自然。

《弟子规》从日常行为规范出发,并非抽象的理论概念,而是一种形象的实践指南。它从最幼小最基础的规范来教导青少年,与中国人的实体化、过程化的思维模式是统一的。《弟子规》从外在的礼仪规范孩子的行为,进而正确引导孩子的内在价值观,日常行为规范的精髓、朗朗上口的'儿歌形式、密切亲子关系的途径、深入浅出的内容,贴近生活,贴近现实,使青少年在迷茫的青春期找到了导航的灯塔,指引青少年走向人生的成功。《弟子规》和《大学》等经典著作的内在意义是相同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把一个人的一生作为一个过程,从小到大都可以用中国的传统伦理来指导。

作用四:继承传统,启迪智慧,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黑格尔说过:我们之所以是我们,乃是由于我们有历史,我们是历史传统的产物,我们不能恢复过去,也不能取消过去,现实中就有过去。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就如同影子一样,始终尾随于现实的脚后,这是任何人为的努力都甩不掉的。在现代社会中,成人面对眼花瞭乱的世界,心中会有一种虚假感,更别说心智还不是很成熟的青少年了。“我是谁”是现代人对于现代生活的追问,而青少年的迷茫与彷徨就是对于自身存在感缺失的表现。

中华传统文化集结了中国几千年来的优秀传统和智慧,具有一脉相承的鲜活性。它是中国人存在的根本和意义,对于传统文化的找寻,就是对现代人存在意义的追寻。寻找自己的文化特征,寻找本土文化的声音,明确自己的身份,彰显生存的意义。在青少年思想教育中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有利于青少年对于自我根本的重新认识。《弟子规》等经典书籍完全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辅修材料,可以帮助青少年更好地面对工业文明、面对空洞的城市。它对继承传统,启迪智慧,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深广的重要意义。

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将《弟子规》引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奠定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基础、探索教学思维模式的突破、实施爱的教育、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初高中、小学体育教学论文题目参考

关于体育教学环境的论文题目

浅析普通高校篮球选项课教学的几点思考论文

小学教学论文题目精选

浅析农村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困境及对策

小学线上教学论文题目

浅析体育课教学中加强安全教育论文

浅析体育教师人格魅力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浅析高校体育文化与育人功能

小学体育课的教学论文

浅析足球运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浅析足球运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浅析足球运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锦集7篇)】相关文章:

浅析有效开展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初探论文2023-06-08

浅谈中学生足球传接球技术动作论文2022-06-25

浅析个性化教育在小学体育中应用的重要性论文2023-06-12

浅析合作学习模式在高中信息技术课中的实践应用论文2023-11-14

★幼儿园教学论文题目2023-09-11

浅析快乐体育的学科论文2022-09-13

英语专业教学论文题目2023-04-29

关于作文教学的论文题目2024-04-21

浅析分组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2022-07-29

关于拼音教学的论文题目2022-05-06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