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翻译探析

时间:2023-09-03 07:54:00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昆曲翻译探析(精选9篇)由网友“戏是戏精的戏”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昆曲翻译探析,希望对大家带来帮助,欢迎大家分享。

昆曲翻译探析

篇1:昆曲翻译探析

昆曲翻译探析

本文从昆曲<断桥>和<思凡>两出折子戏的英译实践入手,探讨了昆曲翻译的目的、昆曲翻译中语言的理解与表达、以及典故的`处理等问题,并对今后的昆曲翻译提出了一些看法.

作 者:杨才元 Yang Cai-yuan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苏州,215006 刊 名: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SUZHOU UNIVERSITY(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 年,卷(期): 28(4) 分类号:H059 关键词:昆曲   翻译   目的   语言   典故  

篇2:叶圣陶:昆曲

叶圣陶:昆曲

昆曲本是吴方言区域里的产物,现今还有人在那里传习。苏州地方,曲社有好几个。退休的官僚,现任的善堂董事,从课业练习簿的堆里溜出来的学校教员,专等冬季里开栈收租的中年田主少年田主,还有诸如此类的一些人,都是那几个曲社里的社员。北平并不属于吴方言区域,可是听说也有曲社,又有私家聘请了教师学习的,在太太们,能唱几句昆曲算是一种时髦。除了这些“爱美的”唱曲家偶尔登台串演以外,职业的演唱家只有一个班子,这是唯一的班子了,就是上海“大千世界”的“仙霓社”。逢到星期日,没有什么事来逼迫,我也偶尔跑去看他们演唱,消磨一个下午。

演唱昆曲是厅堂里的事。地上铺一方红地毯,就算是剧中的境界;唱的时候,笛子是主要的乐器,声音当然不会怎么响,但是在一个厅堂里,也就各处听得见了。搬上旧式的戏台去,即使在一个并不宽广的戏院子里,就不及平剧那样容易叫全体观众听清。如果搬上新式的舞台去,那简直没法听,大概坐在第五六排的人就只看见演员拂袖按鬓了。我不曾做过考据功夫,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有演唱昆曲的戏院子。从一些零星的记载看来,似乎明朗时候只有绅富家里养着私家的戏班子。《桃花里有陈定生一班文人向阮大铖借戏班子,要到鸡鸣埭上去吃酒,看他的《燕子笺》,也可以见得当时的戏不过是几十个人看看罢了。我十几岁的时候,苏州城外有演唱平剧的戏院子两三家,演唱昆曲的戏院子是不常有的,偶尔开设起来,开锣不久,往往因为生意清淡就停闭了。

昆曲彻头彻尾是士大夫阶级的娱乐品,宴饮的当儿,叫养着的戏班子出来演几出,自然是满写意的。而那些戏本子虽然也有幽期密约,盗劫篡夺,但是总要归结到教忠教孝,劝贞劝节,神佛有灵,人力微薄,这就除了供给娱乐以外,对于士大夫阶级也尽了相当的使命。就文词而言,据内行家说,多用词藻故实是不算希奇的,要像元曲那样亦文亦话才是本色。但是,即使像了元曲,又何尝能够句句像口语一样听进耳朵就明白?再说,昆曲的调子有非常迂缓的,一个字延长到十几拍,那就无论如何讲究辨音,讲究发声跟收声,听的人总之难以听清楚那是什么字了。所以,听昆曲先得记熟曲文;自然,能够通晓曲文里的故实跟词藻那就尤其有味。这又岂是士大夫阶级以外的人所能办到的?当初编撰戏本子的人原来不曾为大众设想,他们只就自己的天地里选一些材料,编成悲欢离合的故事,藉此娱乐自己,教训同辈,或者发发牢骚。谁如果说昆曲太不顾到大众,谁就是认错了题目。

昆曲的串演,歌舞并重。舞的部分就是身体的各种动作跟姿势,唱到哪个字,眼睛应该看哪里,手应该怎样,脚应该怎样,都由老师傅传授下来,世代遵守着。动作跟姿势大概重在对称,向左方做了这么一个舞态,接下来就向右方也做这么一个舞态,意思是使台下的看客得到同等的观赏。譬如《牡丹亭》里的《游园》一出,杜丽娘小姐跟春香丫头就是一对舞伴,从闺中晓妆起,直到游罢回家止,没有一刻不是带唱带舞的,而且没有一刻不是两人互相对称的。这一点似乎比较平剧跟汉调来得高明。前年看见过一本《国剧身段谱》,详记平剧里各种角色的各种姿势,实在繁复非凡;可是我们去看平剧,就觉得演员很少有动作,如《李陵碑》里的杨老令公,直站在台上尽唱,两手插在袍甲里,偶尔伸出来挥动一下罢了。昆曲虽然注重动作跟姿势,也要演员能够体会才好,如果不知道所以然,只是死守着祖传来表演,那就跟木偶戏差不多。

昆曲跟平剧在本质上没有多大差别,然而后者比较适合于市民,而士大夫阶级已无法挽救他们的没落,昆曲恐将不免于淘汰。这跟麻将代替了围棋,豁拳代替了酒令,是同样的情形。虽然有曲社里的人在那里传习,然而可怜得很,有些人连曲文都解不通,字音都念不准,自以为风雅,实际上却是薛蟠那样的哼哼,活受罪,等到一个时会到来,他们再没有哼哼的余闲,昆曲岂不将就此“绝响”?这也没有什么可惜,昆曲原不过是士大夫阶级的娱乐品罢了。

有人说,还有大学文科里的“曲学”一门在。大学文科分门这样细,有了诗,还有词,有了词,还有曲,有了曲,还有散曲跟剧曲,有了剧曲,还有元曲研究跟传奇研究,我只有钦佩赞叹,别无话说。如果真是研究,把曲这样东西看做文学史里的一宗材料,还它个本来面目,那自然是正当的事。但是人的癖性往往会因为亲近了某种东西,生出特别的爱好心情来,以为天下之道尽在于此。这样,就离开研究二字不止十里八里了。我又听说某一所大学里的“曲学”一门功课,教授先生在教室里简直就教唱昆曲,教台旁边坐着笛师,笛声嘘嘘地吹起来,教授先生跟学生就一同嗳嗳嗳……地唱起来,告诉我的那位先生说这太不成话了,言下颇有点愤慨。我说,那位教授先生大概还没有知道,“仙霓社”的台柱子,有名的巾生顾传阶,因为唱昆曲没前途,从前年起丢掉本行,进某大学当学生去了。

这一回又是望道先生出的题目。真是漫谈,对于昆曲一点儿也没有说出中肯的话。

刊于《太白》1卷3期(1934年10月20日),署名圣陶;1981年11月4日修改。

篇3:昆曲艺术论文

摘 要 昆曲作为一种中国的传统戏剧艺术,昆曲入选“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至此,昆曲重新受到人们的关注,如今这门美轮美奂的戏曲艺术已成为人类共同的瑰宝,需要我们每个人去传承,本论题正是出于对这种传统文化的珍爱,将对昆曲的传播,产生,及历史沿革予以探讨,希其能让读者更深刻了解昆曲这一艺术界的国宝,让美传承下去,以致千秋万代。

关键词 昆曲传播 昆曲产生 历史变迁 艺术性

一、昆曲传播

1956年,浙江昆剧团改编的大型昆曲《十五贯》进京演出,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为此,《人民ri报》专门发表了一篇关于《从“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说起》的社论,充分肯定昆曲的艺术价值,周恩来,毛泽东等也特别关注。

此后,全国许多地方相继恢复了昆曲剧团,一大批表演艺术家重又回到昆曲表演舞台,昆曲重新得到人们的认识。

,在文化部直接领导下,江苏省昆山市等单位成功举办了“中国昆剧艺术节”。

期间,各地昆剧院,团纷纷组织艺人“回娘家”交流演出。

百位老艺术家和昆曲爱好者共度百年盛事,昆曲艺术进一步得到重视。

5月18日,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20,在古镇周庄兴建昆曲博物馆和古戏台,用来展现昆曲漫长六百年历史,如今的周庄每天安排为过往游人免费表演昆曲,使其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10月,昆山举行纪念昆曲入选文化遗产周年活动,爱川纪子发言说;“昆山创建了昆曲博物馆,并在古镇周庄每天为成千游人安排昆曲演出,对昆曲保护和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随后,由江苏省苏州市政府投资,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与江苏电视总台专题部联合制作,历时近两年,成功摄制讲述中国昆曲历史与艺术成就的大型电视纪录片《昆曲六百年》(共八集)在央视播出,对昆曲艺术走进寻常百姓家起到很好推动作用。

11月,北京保利剧院全本《长生殿》公演,经过大胆改革后的戏装一时成为人们的焦点。

204月,由著名作家白先勇携手两岸三地艺术家打造的“青春版”《牡丹亭》开始在世界巡演。

进演美国加州,连演十二场,场场爆满,昆曲艺术开始走向世界。

白先生曾说:“昆曲就像一个精美飞瓷器,放在角落,时间长了,落满了灰尘,没有人知道它的美。把它擦拭干净,放在灯光下,它的透明的光泽会让你惊叹。”这个瓷器正在历史的尘埃中脱颖而出,绽放耀眼光彩。

203月,南京紫金剧场上演全本《1699桃花扇》十分成功。

此后,白先勇携《牡丹亭》走进了北大、北师大、北京传媒大学,武汉大学等几十所有名大学,所到之处掀起了昆曲热。

国庆期间,中央电视台文艺频道“文化访谈录”节目中,人们看到连续七天播出的《于丹游园惊梦》。

很快,根据于丹昆曲系列讲座为基础修改润色而成的新书《于丹游园惊梦――昆曲艺术审美之旅》出版,昆曲义工白先勇先生欣然为此书做序。

白先生自己也撰书,演讲,参与排练昆曲等等,为昆曲的传播积极奔走。

走进学术界,关于昆曲的著作也已是数量颇丰,朱栋霖,吴新雷《中国昆曲艺术》、纽骠《中国昆曲艺术》、周秦《苏州昆曲》、张允和《昆曲日记》、余秋雨《笛声何处》、白先勇《姹紫嫣红牡丹亭》《我的昆曲之旅》《白先勇说昆曲》《牡丹还魂》、刘静《幽兰飘香――昆曲之美》等等,给昆曲的研究和传播注入强大的力量。

社会的大环境对昆曲的重视,作为一名爱好者,有必要对其一些知识进行探讨和梳理,希其能对目前关于它的研究有少许的添补。

二、昆曲的产生及历史变迁

丹纳在其《艺术哲学》中提出一个观点:有一种“精神的” 气候,就是风俗习惯和时代精神,而“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习俗”。

昆曲的故乡――昆山,这里自古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艺事丰富多彩,是它孕育世界文化遗产的戏剧幽兰――昆曲。

元代初期,昆山地区人口稠密,商业发达,市井茶楼酒肆民间艺人卖场的场所,南词曲调得到流行并流传。

元后期,昆曲始祖顾坚“精于南词,善作古赋”,与当时文人顾阿瑛,杨维祯等人来往甚密,经常一起咏唱,把流传在昆山一带的南词曲调进行加工,改进,整理成只有清唱的腔调,取名“昆山腔”。

“昆山腔”一词从此成为昆曲另一代名词。

明代曲家魏良辅曾“足迹不下楼者十年”专心研究戏剧音乐,将弋阳腔,海盐腔的音乐融入昆山腔,向北曲名家张野塘学习,并将自己的唯一女儿许配了他。

使昆腔兼具有南曲的委婉清丽和北曲的深沉浑厚,再将昆腔语言改为上层社会通行的“中州韵”,并用江南丝竹,吹管和打击乐伴奏,建立起“水磨调”的昆腔体系,使昆山腔在众艺中迅速突出,达到美轮美奂的境界。

嘉靖末年,曲家梁辰鱼,经过多年磨练,一部大型传奇《浣纱记》横空出世,将昆曲推向舞台,完成昆曲发展的最后形式。

剧中讲述西施和范蠡的故事,成功塑造两个典型形象。

梁辰鱼在编词度曲中基本遵循“水磨调”字正腔圆的原则,同时根据自己“转喉发响,声若金石”的优势,对唱腔进行曲折和精细。

另外,创用“套曲”,南北套都用,大大丰富了昆曲的唱腔和组腔方式。

一时间昆剧独领风骚,各地纷纷传唱,遂成“剧坛新盟主”。

明末,昆曲入京,以宫廷演出,家班演出,职业戏班演出三种形式存在。

明末清初的江南,经济文化发达,昆曲呈现繁荣景象,产生一大批优秀剧作家和经典剧目,如:“临川派”代表人物汤显祖,创作“临川四梦”,沈精通音律,制定戏剧音律规则,“南洪北孔”的洪和孔尚任,分别创作名作《长生殿》和《桃花扇》,被并题为明清传奇压卷之作。

另外,高明《琵琶记》,《玉簪记》,《十五贯》,《红梅记》,《清忠谱》,《西厢记》等都为昆曲的上乘之作。

至此,昆曲逐渐发展成熟,并达到鼎盛。

明末元初,地方戏兴起,尤其是京剧进京,“阳春白雪”的昆曲被地方戏排挤和取代。

至此昆曲开始衰落,沉寂达近百年。

民国初年,国家动荡,社会混乱,民不聊生,昆曲发展举步为艰,面临生存危机,吴中一批有识之士自己出资和集资创办“昆曲传习所”艰难维系着昆曲延续的一脉香火。

直至新中国成立,政府大力扶持戏剧事业,昆曲发展才出现重大命运转机,如今昆曲从“传”字辈,“世”字辈,“盛”字辈,“秀”字辈,“万”字辈一直延续到今天。

可谓经历六百年沧桑,被称作“百戏之祖”的昆曲能依然坚强存在着,自有它不变的魅力和不朽的精神。

三、昆曲艺术性

物质化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精神需要在提高,昆曲这门中国古老而优雅艺术开始它新的发展征程。

奥运会开幕式,昆曲代表作《春江花月夜》作为中国的一种传统艺术公演,引起全世界的轰动,昆曲已俨然成为中国的一张名片。

如今,昆曲的舞台重现昔日的热闹场面。

而本文也正是在阅读前人作品,观赏昆曲艺术的同时补充点关于昆曲的文化知识。

告之读者,昆曲从元末产生到现在,已踉踉跄跄走过六百年漫长征程。

在这期间,兴盛也好,衰落也罢都在无意间为昆曲增加历史厚度和质感。

它的审美特点也在岁月的积淀中出落出独特魅力,

戏词因才华出众的剧作家加盟,中国几千年文学发展积淀,经典而优美,“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担装,四大皆空相”经典唱词层出不穷,传唱至今,每个爱好昆曲的人都会哼上几句。

音乐因唱腔的改革,伴奏的改进尽显委婉动听,悠扬典雅,这种“水磨腔”被漫长岁月打磨的越发圆润,浑厚婉转。

舞姿因婉转飘逸而诞生出这门艺术唯一的枝干艺术――昆舞,也现正活跃在各大舞台。

表演程式经过若干年探索和总结,形成严格而正规的定式,让每个懂戏的人看到其中门道,也让学戏的.人有门道可循。

意境更是在中国文化这种天人合一的大背景下出神入化,化入“幻境”,让听戏者久久驻足,不可从凑泊中分离。

尤其是意境美,值得以后作进一步的探讨。

四、小结

当今的昆曲舞台,你方唱罢我登场,热闹不已。

也已开始走进大学的课堂,成为大学生的选修课,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苏州大学甚至开设昆曲研究的硕士点,纷纷为昆曲传播和传承努力。

相信这门古老艺术会因我们的努力将展现更加非凡的魅力,保持它高雅的气质走下去。

让每一个遇上她的人能永远记得她美丽舞姿,婉转歌喉,梦幻意境,悠远的音调。

参考文献:

[1]刘冀.江南幽兰,人间雅韵――昆曲漫谈[J].江苏地方志, (2).

[2]丹纳著,傅雷译.艺术哲学[M].江苏文艺出版社,.

[3]朱政.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J].黄河之声, 2012(1).

[4]记者常景.一个人的6昆曲情节[J].人物, ,11(258).

[5]杨瑞安.解读昆曲[J].民族音乐,(4).

[6]郭串.探讨现代昆曲之美及重要地位[J].黄河之声,(4).

[7]白先勇.白先勇说昆曲[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4:昆曲艺术论文

摘 要:昆曲作为中国古典艺术的代表,年被世界教科文组织评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如今这种美妙绝伦的戏曲艺术成为人类共同的瑰宝,本课题正是出于对这种传统文化的珍爱,对昆曲审美特点予以探讨,让读者更深刻了解昆曲这一艺术界的国宝。

关键词:审美特点;戏辞;音乐;表演程式;舞蹈;意境幻化

“良辰美景三生梦,姹紫嫣红六百年”,昆曲之美,在于六百年沧桑岁月积攒的点滴。

它孕育、诞生、兴盛到衰弱曲折迂回长达几百年。

昆曲之美,在于岁月穿梭几百年留下不灭的记忆,它的美已经深入民族骨髓,成为一种不朽的印记,今天再聆听和观赏这种美妙艺术时依然能触摸到历史走过的温度和岁月充实的厚度。

当代昆曲研究者周秦在《苏州昆曲》中说到:“昆曲艺术之所以雄踞中国戏曲最高典范的至尊地位,不仅是因为明中叶到清中叶的全盛期苏州戏班曾经盛行京都,风靡天下,也不仅是因为清中叶到近代的衰变期在全国络绎形成了众多的昆曲支派”。

他把“而是……”留给了我们,于丹将昆曲之美归纳为:深情之美,梦幻之美,悲壮之美,苍凉之美,诙谐之美,灵异之美,风雅之美。

本文却从昆曲组成部分来分析它的审美特征,再来领略一次昆曲感人的魅力。

一、戏辞美

从文学上看,戏剧文学应该属韵文学的延续。

中国文学从《诗经》,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的沉积,历史大浪淘沙般将最精华的部分流进了元明的戏曲和传奇,昆曲借中国传统经典剧本将自己打扮得如此大家闺秀,戏剧凭借昆曲的演绎更是将尘封在线装书里古老唱词鲜活成人们美好而永恒的记忆,据焦《剧说》中记载,明代名伶商小玲因自己心有所属而事不得通,每演《牡丹亭》时投入感情太多,被里面唱词感染而不可自拔,终在一次演出唱到“诗打并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守的个梅根相见”忽然之间,泪流满面,气绝而亡。

这是故事经过精到的唱词表现,将感情夸大,把演员感染,产生强烈共鸣的结果。

昆曲唱词里,有数不清的佳句广为后人传颂,汤显祖《牡丹亭》中“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遍青山啼红了杜鹃,那荼蘼外烟丝醉软,那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 ……”“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这些或因化用前人诗句,或因表达剧中人感情有功,或因推动情节发展,或因服务人物塑造,但终因美,因包涵那道不清的幽怨,那淡淡却永恒的忧愁而感染了人,把人间情,世间情演绎得万分缠绵悱恻。

《西厢记》中“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更是一首戏剧版的《雨霖铃》,演绎“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孤寂和悲凉。

一出《送别》引的是宋人范仲淹《苏幕遮》中的句子,表的是崔莺莺那对恋人不舍的情怀。

《长生殿》中李龟年的唱词“唱不尽兴亡梦幻,弹不尽悲伤感叹。

抵多少凄凉满眼对江山!俺只待拨繁弦传幽怨……”。

长歌当哭,唱的是历史的沧桑,国破家亡的沉重,人生无常岁月无情。

《牡丹亭》每出结尾用了四句诗,一共用到二百二十首前人诗篇里的句子来总结剧情。

这种包罗千万,驾驭材料的能力非一般文化修养之人能够办到。

篇5:昆曲大事记

昆曲大事记

● 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昆曲艺术以全票荣登榜首。当时,国内昆剧界只有800多位从业者,从业者挣扎在生存边缘。申遗成功后,文化部制定《保护和振兴昆曲艺术十年规划》。

● ,白先勇请动昆曲名家汪世瑜和张继青驻扎苏州一年,手把手地把箱底宝贝传授给沈丰英(扮杜丽娘)与俞玖林(扮柳梦梅)。两位名师跨团跨省就一部戏指导后生长达一年。

● 4月,青春版《牡丹亭》开始在世界巡演。其中,在台湾和香港的公演引起轰动。同年6月,在苏州大学存菊堂连演三场,场场爆满。

● 12月,白先勇主持的.昆曲新版《玉簪记》作为“北京国际戏剧舞蹈演出季”的压轴剧目在北京大学百年纪念讲堂首演。由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和白先勇共同发起的“北京大学白先勇昆曲传承计划”同时正式启动,“经典昆曲欣赏”成为北京大学本科生的公选课,受到热捧。(赵桂双)

汪世瑜:可进可退,昆曲发展自求其善

汪世瑜

20,汪世瑜与白先勇合作,日后声名大噪的青春版《牡丹亭》因而得以促成。当时,汪世瑜刚从浙江省京昆艺术剧院院长的位置上退下来,之前,他在昆曲舞台上演出了四十余年,尤以“巾生”(昆曲小生分为巾生、穷生、官生、雉尾)见长。

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汪世瑜在背后做了巨大的努力。“白先勇是灵魂,他给出指导意见,具体来做的全是我。”汪世瑜用他深厚的专业修养和艺术造诣,逐渐填满了白先勇画下的框。在这之后,他又先后与林兆华、关锦鹏合作,制作了厅堂版《牡丹亭》和《怜香伴》。

这一系列的创新,在昆曲业界引发极大争议,但在汪世瑜看来,只要能让昆曲吸引更多的年青人就够了,而昆曲本身也有自信去接受这种改变。10月16日至20日,苏州昆剧院将在广州大剧院演出青春版《牡丹亭》全本及新版《玉簪记》。借此契机,南都记者专访了汪世瑜。

篇6:昆曲《春江花月夜》

昆曲《春江花月夜》

此剧出于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诗人张若虚的“孤篇压全唐”之作——《春江花月夜》。80后才女罗周以此为灵感来源,创作了一出同名昆曲,讲述了一个历经50年、穿越人鬼仙三界,由爱恋情愫生发,进而超越生死、直面浩渺宇宙的故事。全剧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扬州元宵夜,月光如洗,花影绰约,明月桥边,才子张若虚对佳人辛夷一见倾心,却阴差阳错生死两隔。判官许诺一生富贵敌不过美人莞尔,掌权四海不及明月桥上与心上人再相聚。

昆曲因其曲牌体严谨的格律而堪称汉语标杆的文学性,令许多当代剧作家望而生畏。但是,昆曲《春江花月夜》能按照曲牌的格律填词,用典准确而有深意,文学性是很出色的。

剧中“阮籍哭兵家女”的典故,虽较生僻,但用得非常贴切。我们从这部作品中看到了昆曲剧本创作薪火相传、江山代有才人出的希望。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春江花月夜》舞台,移步不换形,明月桥的弧线好美,披着薄纱的红灯笼好看,电音伴奏好听,还有那件挂在台上飘来荡去的绣花衣衫,阴曹地府中既风趣又世俗的判官小鬼……青年观众看得津津有味,全剧昆曲本体的美学神韵犹存。

通天灵,接地气,获知音。

《春江花月夜》为昆曲的普及做出了贡献。许多青年观众赞扬这出戏是“我们这个时代昆曲最好的样子”,这是最大的褒奖。《春江花月夜》的现代意味还表现为舞台构思的奇妙。它在台上还原了一座写实的古桥,主场阎王殿和仙界也是实景,阎王殿里不仅有奈何桥,还有“孟婆熬汤”的实景场面,都打破了昆曲“一桌二椅”的传统布景。有专家认为不妥,我以为这是主创人员更多地考虑了现代青年观众的欣赏口味,只要不影响歌舞表演,也未尝不可。

当今,进入读图时代,现代观众对舞台布景形象总的要求实一些,好看一些。这样的表现手法,符合明人谢肇淛说的`戏曲作法必须“虚实相半”:“凡为小说及杂剧戏文,须是虚实相生,方是游戏三昧。亦要情景透极而至,不必问其有无也。”“桥畔惊艳”、“孟婆熬汤”是“出之贵实”,诗人起死回生,则是“不必问其有无”。虚实相半,成就了一出好戏。剧作家罗怀臻指出:《春江花月夜》不单单只是寄托了一介戏曲人的情怀,更是对当下世态和人心的拷问和关切。此次《春江花月夜》的圆满成功,不仅是观众对整个剧组历时三年严谨准备的赞许,也消弭了长久以来对昆曲编新剧的质疑。这个评介,我以为是准确而贴切的。

《春江花月夜》虽然标新立异,仍是古典戏曲,昆味依然很浓。

它选用了许多传统的昆曲曲牌和套数。例如上本第一折是仙吕庚青韵,带真文韵;第二折是中吕混韵,用an结尾的现代韵; 第三折是南吕鱼模韵;第四折是双调江阳韵。全剧共八折戏里用了七个宫调,意味着所需曲牌的丰富性相应大幅提高,没有任何两折重复用韵,精微至此,即使在老本子中亦不多见。老观众听起来,赞扬它保留了许多昆腔的原汁原味,新观众也觉得昆曲美妙动听。全剧33个曲牌、35段唱腔都是经过蔡正仁和张洵澎等老艺术家认证过的。《春江花月夜》不仅唱词格律、平仄、表述方式都遵循昆曲曲牌体传统,更难得的是,它抛弃了许多昆曲唱词佶屈聱牙的文辞,表述流畅婉转。在演出中还加入了不少生动幽默的话剧元素和热闹的民俗,更为引人入胜。

张军扮演张若虚,在剧中历经生死,却始终活在27岁,与16岁、26岁和66岁时的女主角辛夷三度相逢。

这三度相逢成为全剧的主线,生而枉死,死而复生,张若虚由此发出“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的感慨。张军的唱,高亢含情,大气磅礴,念白清脆,弦外有音。北方昆曲剧院一级演员魏春荣饰演令张若虚魂牵梦萦的辛夷,处处表现了她端庄内敛、大家闺秀的风范,扮相清丽淡雅,唱腔变化自如;上海京剧院著名演员史依弘饰演得道鬼仙曹娥,明艳热忱,演唱亮丽,感怀于诗人的执着真情,心有所动,但分寸掌握得恰到好处; 著名京剧演员关栋天出演张若虚好友、书法家“草圣”张旭,珠联璧合,是谓绝配;江苏省昆剧院院长、名丑李鸿良饰演“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刘安,表演诙谐幽默、细腻传神,为全剧增添了喜剧色彩。昆曲遗产的守望和创造是并行不悖的。新创昆曲《春江花月夜》的贡献,大大超越了这出戏的本身的票房价值。继承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仅仅守望是不够的,“良辰美景奈何天”的一唱三叹,应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有新的变化。

“前朝曲”固然不能丢,新编“杨柳枝”更应鼓励。张军希望通过这部作品,尝试让昆曲接受现代审美考验,践行当代的传播方式。他说:“我们在戏里灌注梦想,付出努力,只为了让昆曲从高冷凄清的博物馆展台上走下来,活色生香,真正地活着。”

篇7:译者主体性与昆曲翻译策略研究

译者主体性与昆曲翻译策略研究

功能翻译理论及译者主体性的`相关理论有助于分析译者主体性在昆曲翻译中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及主体审美在昆曲翻译中的具体体现.交际性对等原则与译者主体性在昆曲翻译中的应用产生的直接结果就是昆曲翻译中的同一认知关系.这种同一认知关系体现在原文同译者风格、译文文化语境、译语美学特征的同一认知.同时,译者主体性介入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选择正确的翻译策略.

作 者:吉灵娟  作者单位: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刊 名: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FUQING BRANCH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年,卷(期): “”(6) 分类号:H315.9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   昆曲   翻译策略  

篇8:昆曲的作文

关于昆曲的作文

念你如初

李韵文

我想重温你,贴近你的灵魂,聆听你的吟唱。

――题记

初一暑假,因为有你陪伴,炎热的夏日不再那么难熬;而今年冬天,同样因为与你同行,我觉得不那么寒冷――昆曲啊,愿你永远伴我前行!

昆曲啊,我最欣赏你的梦幻。昆曲大师汤显祖的“玉茗堂四梦”是你最亮眼的风景。犹记得杜丽娘因为一场冗长深远的梦而迈出香闺,漫步园中,欣赏春色如许。“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如此美景却入不了杜丽娘的闺心,只因她为寻不到情郎而抑郁良久。“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杜丽娘苦苦追寻,却怎么也寻不到她的`美梦,最终在梅树下香消玉殒。一个温婉哀怨的女子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我见犹怜。《牡丹亭》中的句句唱词皆击中人心,那句“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让我揪心,那句“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让我喟叹……至于情节,无论是书生柳梦梅“拾画”、“叫画”,还是两人双宿双飞,都令我无比动容。抛开《牡丹亭》,《南柯记》与《邯郸记》是两曲人生大梦,《紫钗记》是一曲痴缠之梦,其中李益与霍小玉的曲折爱情发人深思……昆曲的刚劲与柔美在“玉茗堂四梦”中结合得恰到好处。

昆曲啊,我记得你的悲壮。《单刀会》中关羽的缕缕寂寥犹徘徊在心间,《桃花扇》中李香君“奴已把得必死心,唱不尽鹃血满怀”的誓言仍回荡在耳侧,死守扬州的史可法英勇就义时的神情仍依稀呈现在眼前……他们的一言一行,我都回味无穷。

昆曲啊,我记得你的深情。在《玉簪记》中,书生潘必正与尼姑陈妙常在几番试探与表白后,终于冲破道规,修成正果――这正应了于丹的一句话: “若不是至情至性,又怎会一往情深呢?”

昆曲啊,我还记得你的苍凉。这苍凉蕴含了多少无奈与悲壮啊――在李开先的《宝剑记》中,林冲火烧草料场那一幕,他不得不放下“实指望封侯万里班超”的雄心,“生逼做叛国红巾”;在《长生殿》中,唐明皇被逼赐死杨贵妃,无助又深情……

昆曲啊,你唱遍了世间美景,洒尽了英雄热泪,吟咏了旷世爱情……

我念你如初,永记你的美好!

篇9:昆曲的作文

关于昆曲的作文

关于昆曲的作文:我的艺术——昆剧

戏剧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

可以说,我从小就与戏剧结下了缘。听妈妈说,她特别爱看戏,怀我的时候,凡是戏,妈妈每场都必看。那天,妈妈为了欢庆我的到来,便特地学了一首戏曲唱给我听,做为我来到人间的第一首摇篮曲。

我满两岁的时候刚会走路,就回模仿一些演员们走路,还不停的咿咿呀呀地乱唱。床——是我的舞台,芭芘娃娃——是我的话筒。

后来,我慢慢长大,妈妈见我那么热爱戏剧,便让我正式的去学习昆剧。

我的师傅是杨师傅,她的年龄50左右,她可是一个老手了。当我刚走进她的练习室时,看到了许多的大人们在学一些基本功,个个都学得汗流得湿了背。这时的我心里不停的想:“哇噻!我不是学得要了命!”

我是学大小姐的这一行,每天都得学一些手势2至3小时,学步行1至2小时,至于练声那可不的了了,是练到你练不下去为止。

学戏里头数我最小。每次师傅的学生趁师傅不在,就会哄我开心,目的就是让我这个小师傅教他们一些基本功。

六七岁的时候,我就开始熟练了这些基本功,开始适应昆剧界的生活。杨师傅每天都会让我劈腿、压腿、立起来、连翻跟斗。每次,我一偷懒,所受的=得惩罚没能人体会到。

暑去寒来,几年后,我就可以很轻松的劈腿、下腿……其它基本功的动作更是不在话下。

在以后的生活里,我要是回到家,妈妈都会让我跟她讲今天所学的并表演个她看,看看我的成果。有一次,我表演给妈妈看,因为说我演得很棒,便在我演到一半时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身为在场的我,很严肃的告戒了“观众”看我表演的规则。一、不许说话。二、不许看到一半离场。三、不许站起来。四、不许晚入场……其实这些规则都是师傅定的'。

现在,我虽然不在师傅的教学下学戏,但我还是在家里自己学。这不,现在有了一首新曲《牡丹亭》,我为了学下它,这期间,要不是忘词就是跑调,有时侯甚至对自己很失望想放弃,但妈妈却坚持不让我放弃,还一直告诉有关“梅兰芳”同志的故事……

我的艺术——昆剧,它造就了我。

关于昆曲的作文:走近昆曲

20**年3月24日,南环中学师生们再一次走进沁兰厅,去体验那久违的昆曲。

昆曲,对于我来说是一场熟悉而又陌生的梦……从小,我便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每晚少不了那缠绵婉转的声音伴我入睡。

但自从和爸妈来到苏州,那种熟悉的声音便渐渐离我远去。

直到今天,昆曲再次扣响我的心门,拉开我对其兴趣的序幕……

据说,昆曲起源于元朝末年的昆山地区,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因此,20**年5月8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口述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

从今天的观赏可见昆曲是以抒情为主的,优美的唱腔与优柔的舞蹈相互结合,更显其温文尔雅。

你瞧,一位身着朴素的女子以她那柔漫悠长的声音将我们从空荡荡的舞台上引向那百花齐放的园林里。

听!我似乎闻到那美妙的花香;听!我似乎看到了花开的瞬间;听!我似乎感觉到主人公的心痛……每一回昆曲结束,总会没回过神来,每次都会被那激烈的掌声拉回到现实中。

说实话,我不懂昆曲,但我愿意欣赏它。

欣赏它的一言一行,不愿去探究其深意,只要被眼前的景象陶醉就够了。

沉浸其中,欣赏它的深邃,理解它的曲折,只愿那一刻永远存在……

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的兴致早已改变。

或许,昆曲成为遗产是如今人们早已默认的观点吧!现实如今,有几个人愿在空闲时间来听一段昆曲?除了那几位怀旧的老人。

青少年听流行歌曲并不为过,毕竟它充满活力,风靡一时。

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我们也应该多去了解祖国的艺术文化,如昆曲,要知道经典的才是永恒的!

懂得昆曲!懂得自然!懂得优雅!懂得人生!--我的追求

关于昆曲的作文:念你如初

我想重温你,贴近你的灵魂,聆听你的吟唱。

--题记

初一暑假,因为有你陪伴,炎热的夏日不再那么难熬;而今年冬天,同样因为与你同行,我觉得不那么寒冷--昆曲啊,愿你永远伴我前行!

昆曲啊,我最欣赏你的梦幻。

昆曲大师汤显祖的“玉茗堂四梦”是你最亮眼的风景。

犹记得杜丽娘因为一场冗长深远的梦而迈出香闺,漫步园中,欣赏春色如许。

“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如此美景却入不了杜丽娘的闺心,只因她为寻不到情郎而抑郁良久。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杜丽娘苦苦追寻,却怎么也寻不到她的美梦,最终在梅树下香消玉殒。

一个温婉哀怨的女子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我见犹怜。

《牡丹亭》中的句句唱词皆击中人心,那句“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让我揪心,那句“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让我喟叹……至于情节,无论是书生柳梦梅“拾画”、“叫画”,还是两人双宿双飞,都令我无比动容。

抛开《牡丹亭》,《南柯记》与《邯郸记》是两曲人生大梦,《紫钗记》是一曲痴缠之梦,其中李益与霍小玉的曲折爱情发人深思……昆曲的刚劲与柔美在“玉茗堂四梦”中结合得恰到好处。

昆曲啊,我记得你的悲壮。

《单刀会》中关羽的缕缕寂寥犹徘徊在心间,《桃花扇》中李香君“奴已把得必死心,唱不尽鹃血满怀”的誓言仍回荡在耳侧,死守扬州的史可法英勇就义时的神情仍依稀呈现在眼前……他们的一言一行,我都回味无穷。

昆曲啊,我记得你的深情。

在《玉簪记》中,书生潘必正与尼姑陈妙常在几番试探与表白后,终于冲破道规,修成正果--这正应了于丹的一句话: “若不是至情至性,又怎会一往情深呢?”

昆曲啊,我还记得你的苍凉。

这苍凉蕴含了多少无奈与悲壮啊--在李开先的《宝剑记》中,林冲火烧草料场那一幕,他不得不放下“实指望封侯万里班超”的雄心,“生逼做叛国红巾”;在《长生殿》中,唐明皇被逼赐死杨贵妃,无助又深情……

昆曲啊,你唱遍了世间美景,洒尽了英雄热泪,吟咏了旷世爱情……

我念你如初,永记你的美好!

戏剧翻译的处理方式探析论文

茶艺美学与合唱美学研究论文

艺术论文范文

译者主体性的翻译美学视角

浅析译者的主体性论文

探析动画视听设计元素在日式动画作品中的应用

新媒体环境中传统戏曲的传播论文

新世纪全国地方戏曲剧种发展论文

谈作文的语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步步高全科知识

昆曲翻译探析
《昆曲翻译探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昆曲翻译探析(精选9篇)】相关文章:

高考语文高考冲刺试题模拟解析案例2023-06-18

浅论文化意识在比较教育双语教学中的地位2023-12-28

曲径通幽庭院深作文2022-10-05

网络课程资源库构建的探索论文参考2023-01-30

英语专业教学论文题目2023-04-29

英语专业论文题目2022-05-29

地方院校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理念的探析2024-01-29

计算机方向硕士论文题目选题2022-09-06

英语专业论文题目推荐2022-11-10

美学论文2023-11-06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