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世界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趋势

时间:2022-05-07 11:40:20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当前世界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趋势((通用9篇))由网友“阿这哎呀”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当前世界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趋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当前世界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趋势

篇1:当前世界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趋势

当前世界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趋势

由于当前社会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具有高等教育学历者在就业和收入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这一切不断推动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导致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出现了以下发展趋势:

传统意义上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萎缩在世界发达国家普遍地出现了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萎缩的现象。日本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生占高中段学生总数1980年为31.77%,到则下降到25.15%;美国1982年相应的比例为34%,到1994年下降为25%,此后基本稳定在这个比例。 值得注意的是,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规模在过去中确实不断缩小,但是,这一萎缩是一个逐渐稳步的过程。历经20年,日本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学生占高中段学生总数的百分比才下降了6个百分点,美国则经过下降了9个百分点。此外,这一稳步下降的过程是在高等教育不断扩张的过程中发生的:日本1985年高等学校升学率为30.5%,19达到44.2%,在中上升了近14个百分点;美国1980年高等学校升学率为49.3%,1995年为61.9%,在15年间上升了12个百分点。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有了较大发展在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出现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萎缩并不意味着整个职业技术教育在教育系统中不再占有重要地位了,而恰恰相反,随着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萎缩,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迅速发展起来,职业技术教育的重心上移了,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更有机地衔接起来了。

职业技术教育观念发生了变化在世界许多国家职业技术教育已从设立时对日进行狭隘的职业技术培训、为企业输送急需的技术工人或初级技术人员的初衷偏离了,职业技术教育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这样的变化集中体现在年4月26日至4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汉城召开的第二届世界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的文件和主要发言中。 这次大会认为:第一,职业技术教育应该是所有国家发展日程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第二,必须重视教育、培训和就业政策的紧密联系;第三,职业技术教育不应该仅仅由“需求驱动”,也应该由“发展需要”驱动,职业技术教育应该是人的整体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应该为全民提供终生学习机会。

从上述我们不难看出职业技术教育发生了以下重大变化:

第一,职业技术教育已经从正规学校教育的一个特定阶段转为终身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作为终身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职业技术教育不仅要为部分学生提供职业技术培训,使他们具备一定的职业技术技能,顺利进入某一职业就业,而且还要贯穿和渗透于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使所有学生都有机会探索职业,了解职业和具有一定的职业意识,此外,还要为全民提供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

第二,职业技术教育不再是孤立于正规学校教育一隅的一种类型或一个阶段的教育,而是已经转化为职前教育、就业培训和在职培训紧密结合的'一个统一和连续的过程;

第三,职业技术教育不再是只重职业和技术培训的狭隘的教育,而是转为把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的全面教育,也就是说,是一种把职业和技术技能的培训与人文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把培养职业技能与培养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有机结合起来,把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关注与对环境保护的关注有机结合起来的教育。 适应新经济,加强普通教育,拓宽专业在新经济条件下,劳动力需要具备很强的适应能力,能够迅速地迁移所学的知识于新的环境,能够迅速地更新知识以适应新生的行业或职业的要求。在新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可能不得不较经常地变换职业,许多劳动力需要具备创业能力,在激烈竞争的就业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许多国家都改革了职业技术教育,加强普通教育,全面提高学生基础文化水平,同时拓宽专业,以适应新经济条件下就业市场的需要。例如,俄国技术工人培训的专业最高曾达到5500种,现在经改革合并,减少到80至100个专业面,中等职业教育则只设立30至40个专业面;德国所设立的职业资格从1972年的600个减少到目前的377个,德国要求获得一种职业资格的受训者要同时熟悉7至8个工种所要求的岗位能力;美国在“从学校到工作”的联邦项目中,要求参加项目的所有中学为学生提供4至6大类职业课程模块。

责编:花勇

篇2:当前世界范围内私立教育发展趋势

当前世界范围内私立教育发展趋势

当前世界范围内私立教育发展趋势

贝磊

――教育民营化的问题及相关政策[①a]

(贝磊著 阿古智子译 李延成校)

全球范围内业已出现了一种普遍性趋势,即教育向民营化的转变,其核心是趋向于私人更多的对学校办学 、经费及控制与管理的参与。实际上,这一转变并不是整齐划一地发生的,在有些国家向相反方向的转变更为 明显。但无论如何,民营化浪潮扩展的十分激烈,可以说已成为一种全球性现象。

从定义上来讲,民营化一“化”一其所指的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状态。它是一个不断地减少和降低学校 的公共所有权、公共财政投入和/或公共控制,进而提高私人对学校的所有权、财政投入和/或私有控制的过 程。尽管这一概念指出了所要变化的方向,但却没有指明变化的起点。笔者认为,民营化的起点有两个,一是 已经十分民营化的教育体系的进一步民营化,二是大部分或全部是公立教育体系的民营化。由于上述及其它方 面相关的原因致使民营化问题十分复杂。表一列出了部分国家中公立和私立教育机构的一些数据。

表一:教育中私立部分的相对规模

(附图 {图})

注:表内数据是指学校的注册生数而不是学校数。数字主要来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关于公立和私 立的定义每个国家并不十分一致。

民营化的`目标

一般而言,民营化之倡导是基于如下所述的其中一个或几个原因。

・减轻政府财政支出的负担,

・提高学校经营管理的效率,

・增加教育供给方式的多样化和选择性,

・提高学校对其消费者的责任感。

有些国家会比另外一些国家更为强调其中某些特别的目标。即使在民营化呼声极高的情况下,由于每个社 会的差异性和教育体制的选择必需基于某些优先发展的目标这一特性,因此并没有一个普适性的民营化模式。 不过,一个国家的决策者总是会从其它国家的经验中学到许多有益的东西。

学校类型和政策背景

对教育(www

[1] [2] [3] [4] [5]

篇3:当前世界范围内私立教育发展趋势

当前世界范围内私立教育发展趋势

当前世界范围内私立教育发展趋势 贝磊     ――教育民营化的问题及相关政策[①a]      (贝磊著 阿古智子译 李延成校)       全球范围内业已出现了一种普遍性趋势,即教育向民营化的转变,其核心是趋向于私人更多的对学校办学 、经费及控制与管理的参与。实际上,这一转变并不是整齐划一地发生的,在有些国家向相反方向的转变更为 明显。但无论如何,民营化浪潮扩展的十分激烈,可以说已成为一种全球性现象。      从定义上来讲,民营化一“化”一其所指的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状态。它是一个不断地减少和降低学校 的公共所有权、公共财政投入和/或公共控制,进而提高私人对学校的所有权、财政投入和/或私有控制的过 程。尽管这一概念指出了所要变化的方向,但却没有指明变化的起点。笔者认为,民营化的起点有两个,一是 已经十分民营化的教育体系的进一步民营化,二是大部分或全部是公立教育体系的民营化。由于上述及其它方 面相关的原因致使民营化问题十分复杂。表一列出了部分国家中公立和私立教育机构的一些数据。      表一:教育中私立部分的相对规模      (附图 {图})      注:表内数据是指学校的注册生数而不是学校数。数字主要来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关于公立和私 立的定义每个国家并不十分一致。      民营化的目标      一般而言,民营化之倡导是基于如下所述的其中一个或几个原因。      ・减轻政府财政支出的负担,      ・提高学校经营管理的效率,      ・增加教育供给方式的多样化和选择性,      ・提高学校对其消费者的责任感。      有些国家会比另外一些国家更为强调其中某些特别的目标。即使在民营化呼声极高的情况下,由于每个社 会的差异性和教育体制的选择必需基于某些优先发展的目标这一特性,因此并没有一个普适性的民营化模式。 不过,一个国家的决策者总是会从其它国家的经验中学到许多有益的东西。      学校类型和政策背景      对教育政策进行分析的一个主要困难是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类型的复杂性。大多数学校有共同的主流课程 ,但有些学校有不同的、针对特定的宗教、文化、政治和其它要求的课程。而且在每一类课程体系中都有精英 学校(elite),普通学校(standard)、替补学校(second-chance)和补习学校(supplementary)。笔者将 其归纳如表二。      表二:学校类型      学校性质      精英学校 普通学校 替补学校 补习学校      主流课程 公立学校 课程 私立学校 性质 更新课程 公立学校      私立学校      理解学校类型的`多样性有助于决策者认识到私立学校不一定在质量上胜过公立学校。的确,在许多国家尤 其是非洲和亚洲,大部分私立学校质量都不高。尤其是在替补学校中这种现象更为突出。这些学校主要接受那 些不能进入公立学校的学生,而且通常缺乏设备,教师水平也低。      另外,私立学校类型的多样性还体现在对待私营机构的重视程度上:与不发达国家相比,工业化国家对私 营机构更为重视。私立替补学校在不发达国家是最为常见的,由于在这些国家政府资源特别缺乏,因此影响到 公立学校的数量也十分有限,私立替补学校就大量出现。相反在发达国家中,私立教育的主要类型为精英和/ 或非传统课程的学校。由于这一私立学校结构上的差异,所以对发达国家的研究政策建议应与对不发达国家的 有本质的不同。      民营化的策略      上述论点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由此我们得出在不同的国家中存在有四种民营化策略。它们是:      ・公立学校所有权的转移      ・在不对现有制度重新设计的前提下调整公私立学校间的平衡,      ・增加政府对私立学校的财政等方面的支持,      ・增加私人对公立学校财政等方面的支持。      但是,还要认识到大多数的民营化行为并非是周密计划的结果。实际上在有的国家民营化之发生并不是出 于政府之意愿。这种情况在对中等和/或高等教育有较高需求时尤为普遍,但在部分人强烈要求设立有关针对 特定宗教、文化或其它考虑的课程时也会发生。在许多国家为公立学校的学生提供额外辅导的补习性私立学校 或许是最为典型的非政府计划型教育形式。      民营化的结果      民营化导致5种主要的结果,即效率、责任、多元化、机会和公平。      效率 有些研究表明私立学校的效率比公立学校的高(如Lockheed & Jimenes,1994;Kingdon,1994)。这 其中部分原因是由于私立学校的管理者有更强的效率意识。另外,私立学校通常雇佣兼职教师和工资较低的教 师。但是,上述观点并非必然地意味着将整个教育系统民营化会实现当整个教育系统中只有一小部分是私立的 情况下所具有的效率。在就任何关于私立学校在何种情况下、在何种程度上具有比公立学校更高的效率作出确 定的结论之前,一定要进行大量的研究(Riddell,1993)。      责任 尽管许多研究者认为私立学校会对家长和社区更为负责任,但这一问题仍是十分复杂的。教会和社 区组织附属的学校会给家长更多的机会表达他们的意见,私立学校的所有者认为听取家长和社区的意见对维持 对私立学校的需求是必不可少的话,他们会乐于倾听家长和社区的意见。但是,放长线并非总是能钓到大鱼。      多元化 相反,教育形式的多元化却是不言而喻的。多元化当然也存在于公立学校体系中,但私立教育体 系以其精英的或非传统性课程更易于促进多元化。不过替补学校由于在大多数情况下是追随公立学校的,因而 其对多元化的促进作用并不大。      机会 在私立教育几乎不可能代替公立教育的地方,至少在宏观的意义上并不能说私立学校扩大了入学机 会。但一般而言私立学校的确扩大了总入学数。尤其是替补学校更是如此。问题是此类学校的质量往往很低, 机会扩大这一收益亦就成为一个疑问。      公平机会问题与公平问题紧密相连(Anderson,1994)。民营化会造成并扩大不平等这一事实是政府审慎 对待民营化问题的最重要的原因。对现存公立学校进行民营化会降低来自贫穷家庭孩子的入学机会。而且私立 学校总是有一个都市化的基础,这意味着农村人口会处于相对的不利境地。有性别方面,民营化会给男性更多 的机会。所以对这个问题需要做更多的研究。同时,讨论私立学校的不公平问题不应忘记公立学校同样存在着 不平等现象。      政策建议      启动决策所必需的初始工作包括对现有学校进行认真的分类、定义有关概念,并制定相应的目标。只有具 备了这些前提条件,才有望因地制宜地制定出针对特定目标的政策。      在完成这些初步工作后,决策者即可考虑我们提出的各种不同的策略。每个政府和社会所处的环境是千差 万别的;但仍有可能分辨出每种策略所应考虑主要的问题。      就将现存学校民营化而言,政府必需考虑学校自己是否会决定改变它们的现存地位,或者,关于哪些学校 要实行民营化的决策是否应由中央政府作出。政府还要考虑那些不能或不愿到新民营化学校读书的儿童的受教 育机会。即使在已经实行了全国性的对学校权力下放的情况下,这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为了平行地发展私立学校,政府可以给予没有经验的学校以资助、贷款和技术帮助。有些政府采用了教育 券制度取得了部分成功(比如参见:Espinola,1994;Hakim et al.1994)。另外,政府还可以通过向潜在的消 费者[①b]提供学校的地址和特点等方面信息的方式帮助这些私立学校。有关对私立学校的管理和规章制度 也是很重要的。当规章制度看似限制自由产业精神时,在有些时候就会提高公众对私立学校的信心而使私立学 校受益。      就公立学校内部的民营化而言,有几个工业化国家在八十年代进行了重要的实验(参见:Lingard et al. 1993;Pring,)。这些案例中,学校得到了更多的自主权并被要求相互之间要竞争学生和经费。这些新的措 施引发了激烈的争论,部分是由于市场的需求模糊了教育和社会的目标。不过,这些实验给其它国家的决策者 则提供了一些有益的经验教训。      结论      无论是在经济方面还是在教育方面,民营化无疑已成为一个全球性趋势。变革并不只有一个方向,但总体 而言其路是向对学校更多的私人所有、私人财政和私人控制的方向发展。      但是民营化并不是一副灵丹妙药。政府必需在许多因素之间保持平衡,而且有的目标经由在公立学校内进 行改革就能够实现,不一定要进行大范围的民营化。进一步讲,有些情况下会需要对学校更多的公共财政支持 和管理控制,而不是削减这些支持。      由于民营化问题的复杂性、大部分民营化的尝试只是近年来的事,目前尚缺乏对这些尝试的评估性研究, 因而政府在大多数情况下要明智地审慎行动。无论如何,通过比较研究我们可以学到许多。通过这些探讨,决 策者能够了解陷阱在哪里以及什么样的政策最有可能成功。对决策者而言最重要的是要发展出适合他们所处环 境的策略。这就要求要认真辨明整体目标并衡量实现这些目标的新的办法。      参考资料:      ANDERSON,D.S(1994):'Public and Private Schools:Sociolgical Perspectives',in HUSEN,Torsten & POSTLTHWAITE,T.Neville(eds.),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Oxford:Pergamon Press,P P.4824-31.      ESPINOLA,Viola(1994):'The Decccntralization of the Education System in Chile(1980-1994)'.San tiago:Centro de Investigacionry Desarrollo de la Education.      HAKIM,Simon,SEIDENSTAT,Paul &BOWMAN,Gary W.(edS.)(1994):Privatizing Education and Education al Choice:Concepts,Plans and Experiences.NewYork:Praeger.      KINGDON,Geets Gandhi(1994):'An Economic Evaluation of School Mangement-Types in Urban India: A Case Study of Uttar Pradesh',PH.D.thesis,University of Oxford.      LOCKHEED,Marline E.&.JIMENEZ,Emmanuel(1994):Public and Private Schools in Developing Countr ies.HRO Working Paper No.43,Washington DC:The World Bank.      LINGARD,B.,KNIGHT,J.&.PORTER.P.(eds.)(1993):Schooling Reform in Hard Times,London:Falmer Pr ess.      PRING,Richard(1998):'Privatisation'.Educational Management and Administration,VOl.16,No.pp.8 5-96.(译者系香港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      [①a] 对原文中的“Privatisation”这一概念,有不同的译法。如私营化、民营化、民有化等。中文 教育文献中与之相关的概念有“私立教育、民办教育”等。在介绍英国将国有公司出卖给私人经营时也曾使用 过“民营化”这一概念。故此处译者认为将之译为“民营化”较为妥贴。      [①b] 这里指家长和学生。译者注。*

篇4:当前经济发展趋势论文

当前经济发展趋势论文

关键词: 当前经济发展趋势论文 数控发展趋势论文 发展经济学论文经济发展论文

新制度经济学家认为,改革能否推进关键在于改革能否给人们带来利益,但从中国改革的实践来看,利益集团主要关注的是成本,因为改革的收益是一个很不确定的因素,而成本则是非常现实的支付,因此,支持改革成本最小的变迁路径,或将改革的成本转嫁给其他群体,这是中国改革历程中各种利益集团最基本的行为方式。

制度变迁的成本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方面是社会的总成本,这是由全体社会人员或不同的利益群体实际支付的成本,它表示社会为完成一项制度变迁消耗的资源总量;另一方面是不同利益集团承担的成本,在资源消耗量既定的前提下,不同的利益集团承担的并不是平均成本,获得的也不是平均收益,这样就会产生一种分配结果,一部分人占有制度创新的主要成果,另一部分人则主要承提制度创新的成本。因此,制度变迁表面上看是新制度与旧制度之间的博弈,但隐藏在制度后面的却是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冲突,社会变迁的总成本虽然是制度变迁的一个重要变量,但对制度选择并不起决定作用,成本与收益的分配才是制度变迁的关键,谁都希望通过改革获得更多的收益,而希望他人承担更多的成本,那么制度变迁过程是如何解决利益的'分配问题的呢?

解决这个问题的理论依据是帕累托改进。所谓帕累托改进(PARETO IMPROVEMENT)是以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Vil-fredoPareto)命名的,并基于帕累托最优(PARE-TOEFFICIENCY)基础之上。帕累托最优是指在不减少一方福利的情况下,就不可能增加另外一方的福利;而帕累托改进是指在不减少一方的福利时,通过改变现有的资源配置而提高另一方的福利。如果一项改革能使一部分人处境变好,而其他人的处境也不会变坏,这就会认为原有制度仍存在可以创新的空间,或者说社会还存在潜在利润,制度创新的目的就是寻找潜在利润。如果一项改革给一部分人带来利益的同时,能够补偿利益受损者的损失,那么社会对这项改革就可以承受,在这种补偿前提下的改革被称为帕累托改进。根据帕累托改进的基本含义,帕累托改进实质上包含了以下三个要点:

1.资源配置仍有改进的余地;根据效率标准来衡量,资源配置还不是最优的,是制度因素而不是技术因素阻碍了社会对资源的有效配置;

2.创新集团能通过创新获得创新收益;创新集团可以是社会群体也可以是政府组织,原有体制下资源配置的非效率只有被有关集团发现,并且预期会获得制度创新的收益时,社会才会形成制度创新主体;

3.利益集团不会因改革受到损害;创新集团只有能够补偿原有体制下利益集团的损失,改革才能推进,否则,改革就会受到旧制度的顽强抵制,使新制度难以实施。

这三条是改革的必备条件,缺少任何一条改革都难以推行。因为这三条实际上是改革的目标(潜在利益)、改革的主体(创新集团)、改革的策略(利益补偿)的有机统一。

显然,基于帕累托改进基础上的制度变迁都只能算是渐进式的改革,因为改革如果不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改革就只能逐步推进。所以凡是符合帕累托改进的三条标准的都可以归入渐进式改革范畴,而只符合前两条,但不符合第三条的改革一般反映的是急进式改革。

这就是说,无论何种制度变迁方式,是诱导性制度变迁而是强制性制度变迁,只要这种改革不是在损害另一方的前提下推进的,那么这种改革就具有渐进式改革的基本属性。然而,虽然渐进式改革的两种不同方式都必须面对以上三大问题,但不同路径的改革成本的分摊机制是不同的。诱致性制度变迁是一个由下而上,由局部到整体的逐渐推进的过程。这一过程大体是:个别创新集团最先发现潜在利润的存在,并开始制度创新,其他准创新集团起来仿效,使创新成为一种趋势,创新集团用创新收益补偿利益集团,利益集团开始分化,或与创新集团结为一体,原有制度被击破,新制度取代旧制度,制度变迁完成。例如,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消亡就是一个例证,当新兴资产阶级发现对土地进行资本主义经营可以带来新的利益时,资产者有了高价租用土地的愿望,而土地所有者也认为将地租给资产者比租给佃农更合算时,农业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就产生了。所以诱导性制度变迁有一个重要特点,在制度变革中成本与收益的分摊基本上是对称的,创新集团占有创新收益,其他未参与创新的集团只能得到补偿。

篇5:当前计算机技术与GIS发展趋势

当前计算机技术与GIS发展趋势

【摘要】地理信息系统(GIS) 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形成的一门新兴技术,并成为一种主要的信息产业,它极大地推动了计算机的普与应用。随着信息技术,尤其随着是计算机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发展,以及GIS的应用深度的不断深入和广度的扩大,GIS正处于急剧变化与发展之中。本文结合当前计算机技术发展的特点,分析当前GIS的发展趋势及其主要功能。【关键词】

1 引言

地理信息系统(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是以采集、存储、管理、分析、描述和应用整个或部分地球表面(包括大气层在内)与空间和地理分布有关的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的参考文献)。它由硬件、软件、数据和用户有机结合而构成。它的主要功能是实现地理空间数据的采集、编辑、管理、分析、统计、制图的工具已逐步发展起来。

GIS始于60年代的加拿大与美国,尔后各国相继投入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自80年代末以来,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地理信息的处理、分析手段日趋先进,GIS技术日臻成熟,已广泛地应用于环境、资源、石油、电力、土地、交通、公安、急救、航空、市政管理、城市规划、经济咨询、灾害损失预测、投资评价、政府管理和军事等与地理坐标相关的几乎所有领域。

但是,随着信息技术,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地球(Digital Earth)的提出与实施,以及GIS的应用深度的不断深入和广度的扩大,GIS正处于急剧变化与发展之中,并对GIS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一方面,计算机的进步、信息网的发展和利用等技术上的突破,使得以数字形式表示信息更加容易,另一方面,地理信息仍滞后于其它更适合于以数字形式表示的信息,例如数字和文本。因此,地理信息的使用,又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障碍,如果这些障碍能够妥善解决,GIS的应用将会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本文就目前地理信息系统的热点问题进行介绍、分析和总结。

计算机技术对GIS发展趋势的影响

GIS技术依托的主要工具和平台是计算机及其相关设备。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计算机其微处理器的处理速度愈来愈快性能价格比更高; 其存储器能实现将大型文件映射至内存的能力,并且能存储海量数据。此外, 随着多媒体技术、空间技术、虚拟实景、数字测绘技术、数据仓库技术、计算机图形技术三维图形芯片、大容量光盘技术及宽频光纤通讯技术的突破性进展,特别是消除数据通讯瓶颈的卫星互联网的建立,以及能够提供接近实时对地观测图象的高分辨、高光谱、短周期遥感卫星的大量发射,这些为GIS技术的广泛、深入应用展示了更加光明的前景。同时, 也使当前的GIS已不能满足信息时代、数字时代的要求,目前GIS主要总体上呈现网络化[1][3]、开放性[5]、虚拟现实[1]、集成化[2]、空间多维性[4][6]等发展趋势。

2.1 网络化网络GIS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最新发展推动着当代GIS技术的快速更新和发展,使得在因特网上实现GIS应用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建立万维网GIS(WWWW GIS或Web GIS)是近年来GIS研究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Web GIS或互联网地理信息系统(Internet GIS)是当前GIS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目前,WWWGIS的建设面临四个方面的挑战:网上数据发布、网上数据互操作、网上数据采掘和网上数据管理及安全性。与传统的GIS相比,Web GIS具有以下特点:

(1)适应性强 Web GIS是基于互联网的,因而是全球的,能够在不同的平台运行。

(2)应用面广 网络功能将使Web GIS应用到整个社会,真正实现GIS的无所不能,无处不在。

(3)现实性强 地理信息的实时更新在网上进行,人们能得到最新信息和最新动态。

(4)维护社会化 数据的采集、输入、空间信息的分析与发布将是在社会协调下运作,对其维护将是社会化,减少重复的劳动。

(5)使用简单 用户可以直接从网上获取所需要的各种地理信息,直接进行各种地理信息的分析,而不用关心空间数据库的维护和管理。

网络GIS可实现网上发布、浏览、下载,实现基于Web的GIS查询和分析。尽管目前已有多家国内外公司推出Web GIS,总地来说,Web GIS尚处在试验研究阶段,其最终目标是应能实现GIS与WWW技术的有机结合,GIS通过WWW成为大众使用的技术和工具。

2.2 开放性开放式GIS

开放式地理信息系统(Open GIS)是指在计算机和通信环境下,根据行业标准和接口(Interface)所建立起来的地理信息系统。它不仅使数据能在应用系统内流动,还能在系统间流动。Open GIS是为了使不同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之间具有良好的互操作性,以及在异构分布数据库中实现信息共享的途径。为此,Open GIS要具有下列特点:

(1)互操作性:不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之间连接、信息交换没有障碍。

(2)可扩展性:硬件方面,可在不同软件、不同档次的计算机上运行,其性能和硬件平台的性能成正比;软件方面增加新的地学空间数据和地学数据处理功能。

(3)技术公开性:开放的思想主要是对用户公开,公开源代码及规范说明是重要的途径之一。

(4)可移植性:独立于软件、硬件及网络环境,不需修改便可在不同的计算机上运行。

除此之外,还有诸如兼容性、可实现性、协同性等特点。

为了研究和开发Open GIS技术,在美国成立的开放地理信息联合会主要研究和建立了开放式地理数据交互操作规程(OGIS,Open Geodata Interoperable Specification)。OGIS是为了寻找一种方式,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分布处理技术、面向对象方法、数据库设计及实时信息获取方法更有效地结合起来。基于OGIS规范制订的开放系统模型是一种软件工程和系统设计方法,这种方法应用于GIS领域,侧重于改变当前GIS模型中特定的应用系统及其功能与它内部数据模型及数据格式紧密捆绑的现状。当然,OGIS只是对Open GIS定义了抽象的互操作规程,具体如何实现,还需采用分布式对象的技术,通过Acrobat、OLE、ActiveX、Java等语言实现。

Open GIS技术将使GIS始终处于一种组织、开放式的状态,真正成为服务于整个社会的产业以及实现地理信息的全球范围内的共享与互操作,是未来网络环境下GIS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2.3虚拟现实虚拟GIS

虚拟GIS就是GIS与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的结合。VR技术是当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并与其他技术集成的'产物,是一种最有效地模拟人在自然环境中视、听、动等行为的高级人机交互技术。这种模拟具有三个最基本的特征,即Immersion(沉浸)-Interaction(交互)-Imagina-tion(构想)。

由于技术的限制,目前还未能开发出适用于遥感和GIS用户需要的真3维可视化的数据分析软件包。GIS与虚拟环境技术相结合,将虚拟环境带入GIS将使GIS更加完美。GIS用户在计算机上就能处理真3维的客观世界的虚拟环境中将能更有效地管理,分析空间实体数据。目前虚拟GIS(VGIS)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虚拟城市。

2.4 多媒体GIS

多媒体技术(Multia-Media)是一种集声、像、图、文、通讯等为一体,并以最直观的方式表达和感知信息,以形象化的、可触摸(触屏)的甚至声控对话的人机界面操纵信息处理的技术。应用多媒体技术对GIS的系统结构、系统功能及应用模式的设计产生极大的影响,使得GIS的表现形式更丰富,更灵活,更友好。

多媒体地理信息系统(MGIS)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色彩、动画等技术融为一体,为GIS应用开拓了新的领域和广阔的前景。它不仅能为社会经济、文化教育、旅游、商业、决策管理和规划等提供生动、直观、高效的信息服务,而且将使电脑技术真正走进人类社会生活。多媒体技术在GIS领域的深入应用,乃至出现具有良好集成能力的MGIS是技术发展的必然。

2.5 集成化3S技术的结合

3S技术指的是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3S技术的结合与集成充分体现了学科发展从细分走向综合的规律。

GIS发展的重要趋势是与全球定位系统(GPS)和遥感(RS)的集成,从而构成实时的,动态的GIS。GPS为GIS的快速定位和更新提供手段,遥感技术的多谱段、多时相、多传感器和多分辨率的特点,为GIS不断注入“燃料”,反过来又可利用GIS支持从遥感影像数据中自动提取语义和非语义信息。

3S技术整体结合所构成的系统是高度自动化、实时化的GIS系统。这种系统不仅具有自动、实时地采集、处理和更新数据的功能,而且能够分析和运用数据,为各种应用提供科学的决策咨询,并回答用户可能提出的各种复杂问题。

空间多维性三维GIS与时态GIS

2.6.1三维GIS

在许多地学研究中,人们所要研究的对象是充满整个3D空间的,如大气污染、洋流、地质模型等,必须用一个(X,Y,Z)的3D坐标来描述。在3D GIS中,研究对象是通过空间X、Y、Z轴进行定义,描述的是真3D的对象。随着计算机技术和GIS在许多行业诸如地质、矿山、海洋、城市地下管网,城市空间规划、城市景观分析、无线通信覆盖范围分析等对三维GIS的需求日益迫切,3D GIS的理论和应用近年来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到目前为止,虽然有3D GIS系统问世,但其功能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分析问题的需要,原因主要是3D GIS理论不成熟,其拓扑关系模型一直没有解决;另外三维基础上的数据量十分大,很难建立一个有效的,易于编程实现的三维模型,计算机海量数据的处理为三维GIS提供了基础。

2.6.2 时态GIS

人们都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环境中生存并从事各种社会活动。从信息系统,尤其是GIS的实用角度出发,时间可以看成是一条没有端点,向过去和将来无限延伸的线轴,它是现实世界的第四维。时间和空间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跟踪和分析空间信息随时间的变化,应当是GIS的一个合理目标。这样的GIS就被称为时态GIS(Temporal GIS)。

记录历史数据有时候是非常重要的。在GIS中也要经常查询历史,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宗地,一块宗地可能经过许多次的买卖或变化。在土地纠纷中,人们需要详细的历史记录作为法律依据。GIS在环境应用中,也经常需要用到多时态的信息对环境进行综合评价。所以,研究GIS的时态问题则成为当今GIS领域的一个重要方向。

时态GIS的组织核心是时空数据库,其概念基础则是时空数据模型。时空数据结构的选择应以不同类型的时空过程和应用目的作为出发点。虽然人们已分别在时态数据库和空间数据库研究方面取得很大进展,但是“时态”+“空间”≠ “时空”,两者难以简单地组合起来,这导致了时态GIS研究与应用的困难。作为一种系统方法,时态GIS的研究和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7 部件组装化组件式GIS

GIS软件是一种大型的软件,开发一个功能完备的GIS软件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程。如何合理地组织GIS软件的结构,一直是GIS软件技术专家们研究的问题。它的发展体经历了如下历程:GIS模块、集成式GIS、模块化GIS和核心式GIS。当前计算机软件控件技术(ActiveX控件,其前身OLE控件)为GIS软件提供了一种新的开发模式。

组件化GIS基于标准的组件式GIS平台,各组件之间不仅可能自由、灵活地重组,而且具有可视化的界面和方便的标准的接口。其特征主要体现在:

(1)高效无缝的系统集成 允许将专业模型、GIS控件、其它控件紧密地结合在统一的界面下。

(2)无须专门的GIS开发语言 只要掌握基于Windows平面的通用环境(VB,VC++,Delphi,power Builder等),以及组件式GIS各控件的属性、方法和事件,就能完成应用系统的开发。

(3)大众化的GIS 用户可以象使用其它ActiveX控件一样使用GIS的控件,使非专业的GIS用户也能胜任GIS应用开发工作。

(4)开发成本低 非GIS功能可以利用非专业控件,降低了系统的成本。

结束语

当前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GIS的发展主要呈以上几种趋势外,GIS软件与建筑及规划设计CAD、办公自动化、统计分析等软件系统的集成等都是GIS研究与发展的热点。

上述这些GIS的发展趋势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它涉及多学科的相互渗透、相互支撑。其目的就是促进地理信息产业的建设与发展,更好地为人类了解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服务。面对今天的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面对GIS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前景,我们应该进一步面向世界、抓住机遇、探索规律、促进GIS技术与产业的发展。可以预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信息高速公路的建成,一个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平台,以信息高速公路为纽带的“数字地球”,必将为人类信息交流与共享提供一种全新的方式。

参考文献

[1]龚健雅主编.当代GIS的若干理论与技术.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

[2] 李德仁.论RS、GPS与GIS集成的定义、理论与关键技术.遥感学报,,1(1):64―68.

[3]袁相儒等.Internet GIS的部件化结构.测绘学报,,27(4),363-369.

[4]边馥苓.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和方法.北京:测绘出版社,,172-175.

[5]韩海洋,龚健雅.开放地理信息系统的内涵与地理信息互操作性的实现.测绘通报,1999,(6):22-25.

[6]张子平,肖平,龚健雅. 时态土地资源信息系统中数据结构的研究. 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学报,1998,23(2):141-144

篇6:当前汽车空调的发展趋势探究

当前汽车空调的发展趋势探究

整车技术的不断升级,必将带动车用空调技术的发展,空调的`发展方向将是保护环境、提高效率、节能节材、减轻质量、压缩体积、降低振动与噪声、操作维修简便、安全可靠等.本文理论联系实际,对当前汽车空调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

作 者:闻芳  作者单位:南京市交通高级技工学校,江苏,南京,210049 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10) 分类号:U4 关键词:汽车空调   CO2制冷剂   新技术   新型空调系统  

篇7:当前GIS发展趋势的几个关键问题

当前GIS发展趋势的几个关键问题

主要论述了GIS(地理信息系统)在数据结构、数据模型、信息处理模式、集成化和智能化、软硬件技术发展,以及误差与不确定性研究等几个方面的`发展趋势,指出这几个方面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作 者:李云芝 秦大国 Li Yunzhi Qin Daguo  作者单位:指挥技术学院,北京,101416 刊 名: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ISTIC EI PKU英文刊名: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年,卷(期): 21(12) 分类号:P208 关键词:数据结构   信息处理   +地理信息系统  

篇8:当前园林景观设计发展趋势论文

摘要:当前园林景观迅速发展,在设计中也更加注重突出地域特色,凸显以人为本、生态和谐理念,注重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达到艺术与技术的高度融合。先进的理念,完美的设计,使我国当前的园林景观发展获得长足的进步。

关键词:园林景观;生态化;地域特色

现代园林景观作为艺术品,是以植物造景的重要艺术品,是城市建设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的范围很广泛,含亭台楼阁、花草树木、雕塑小品,还有各种新型的材料等。园林景观设计必须体现视觉美、听觉美、形象美。

1我国园林景观设计的现状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城市规模、水平的不断提升,对于城市园林景观的发展越来越引起足够的重视。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优美的、适宜的生活环境和户外的生活空间,而且能够体现出不同城市的发展特色。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园林景观设计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但不得不指出的是,虽然各方面做了充分的准备,在各个城市中还是会发现雷同、类似的园林景观设计,没有凸显地域特色;利用当地的独有文化、地理位置、人文景观是可以开发出最具特色的园林景观。这种简单的模仿与复制缺乏创新,缺乏人文性的地域关怀,造成资源的浪费,对于城市建设自身也是极为不利的。因此,需要对当地历史文化、人文发展状况、现状存在的问题、水源、土壤、气候等各方面因素做充分的调研,再认真做好设计,充分体现当地园林景观设计的主题、理念、地域特色,从而满足城市发展与市民对于园林景观设计的需求,提供更好的人居环境。

篇9:当前园林景观设计发展趋势论文

2.1强调以人为本

当前园林景观设计,注重以人为本,强调园林景观设计的服务功能,不断满足人们对于园林景观的实质性要求,不仅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场所,而且也是人们精神的栖息地,在这里可以放下城市的快节奏生活,达到全身心的放松。而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也是极其注重这方面的特质,不断改善人的居住环境,将人摆在重要的地位和位置。

2.2重视生态化原则

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注重保持园林景观设计的原生态性,注重对地域性景观要素的保护。这需要结合当地的地域特点及地理特色,针对性地对当地的生态环境进行研究与解读,找出最合理的`方案。与自然高度结合,保持自然最原生态的面貌。对于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而言,对保护自然,回归自然,注重身心和谐发展的现代人有重要的意义。

2.3凸出地域文化特色

中国地大物博,地域上南北、东西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对于我们园林景观设计是一大优势,也提供了最现实、珍贵的素材,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充分挖掘出地方特色,彰显地域文化,是我国园林景观设计的特色与优势,对我国园林景观的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利于形成国际影响力。

2.4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

对于我国的园林景观设计而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是现代追求的一大目标,注重原生态性,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注重人居环境的适宜性,体现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的重要理念与理性追求,这不仅与保护自然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相吻合,也从自然中寻求灵感与创造力,这符合人类世代居住的长远目标,对于城市发展意义显著。

2.5艺术与技术的高度融合

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当代园林景观设计的人文艺术也充分彰显,艺术也与技术高度融合,体现出浓厚的现代美学特质,不仅符合最新的审美观念,艺术上的诸多构想也依托强大的高新科学技术在园林景观都得到实现,开拓了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空间,这也成为了当前园林景观设计的一大优势与特色。注重艺术性以及与技术的高度融合,设计理念更加合理、科学,设计出美的园林景观,彰显人类的创造力。

3结语

当前,园林景观设计以全新的理念,与城市发展的水平,与人类对居住环境要求相契合。在设计上,更加符合园林的人文性关怀,这是我国提升城市综合能力、城市建设水平的一大表现,对于人类长远的居住要求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设计上注重挖掘地域特色、以人为本,保护城市生态环境,体现现代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更能彰显园林景观设计凸显时代特色,体现人类科技水平和人的创造力。我国当前的园林景观设计要迎合这一理念,不断创新,设计出体现中国城市发展特色的园林景观。

参考文献:

[1]孙华勤.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方案规划简论[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7,8

[2]陈满.论我国园林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方向[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8,10

[3]李忠信.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景观设计[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

世界成人教育趋势

谈我国信息社会学形成及发展趋势论文

当前地理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

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人力资源论文

十五时期的经济结构调整及相应的财政政策论文

空调制冷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

大学生价值取向范文

略谈网络经济发展趋势及我国应对策略

市场营销 论文

电气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论文

当前世界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趋势
《当前世界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趋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当前世界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趋势(通用9篇)】相关文章: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和问题2023-10-27

市场营销论文范文2022-10-13

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的论文2022-11-02

对财务报告未来发展趋势的构想2022-12-13

电大论文2024-01-19

近代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发展分析论文2024-02-19

发展纳税服务外包的建议论文2022-06-05

现代信息技术与美术教育的融合路径探讨论文2023-08-26

用创新角逐中国工业产品的奥斯卡论文2023-09-23

京津冀一体化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论文2023-10-13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