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发展分析论文

时间:2024-02-19 07:38:03 其他教学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近代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发展分析论文(整理12篇)由网友“yanzi611”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汇总后的近代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发展分析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起分享。

近代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发展分析论文

篇1:近代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发展分析论文

近代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发展分析论文

一、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起步阶段

191月中华民国成立,9月,教育部公布学制,即壬子学制。这个学制中关于职业教育制度的文件有《实业学校令》和《实业学校规程》。《实业学校规程》中有明确的实业学校教师资格的规定。担任甲种实业学校教员的资格为:从国立专门学校毕业者、从外国专门学校毕业者、从高等师范学校毕业者、从教育部认定的公立和私立专门学校毕业者、有中等学校教员之许可状者、从甲种实业学校毕业且有研究成果者。担任乙种实业学校教员的资格为:从甲种实业学校毕业者、从师范学校毕业者、有高等小学校正教员或副教员之许可状者、从乙种实业学校毕业且有研究成果者。为了培养实业教员,教育部于199月出台了《实业教员养成所规程》,设立实业教员养成所,其培养目标是甲种实业学校教师,分为农业教员养成所和工业教员养成所两种,均附设在性质相当的专门学校,招收中等学校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者,实施四年教育,免交纳学费。实业教员养成所的课程设置必须参照农业和工业专门学校的课程,学生须在第四年修读教育学和教学法等,以加强教师专业教育方面的训练。可以说,相对于萌芽阶段的职业教育师资的培养过程,这是一个值得记忆的亮点,即在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起步阶段,政策制定者已经从专业的角度加强职教师资双师性的提升。此时期师范教育仍分为师范学校和高等师范学校两级,这两类学校均设有家事、手工等课程,女子师范学校有家事、园艺、缝纫等科目,因此,在家事师资方面,培养了大批中等学校教师。19,颁行《检定小学教员规程》,以弥补各类师资包括职业教育师资的不足。与职业教育师资有关的是:毕业于甲种实业学校,并有研究者;毕业于专门学校,确适于某科教员的职位;曾担任小学教员三年以上,经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认为确有成绩的。明确任职资格和进行检定,表明了职教师资培养由注重数量转向数量与质量并重,培养体制趋于完善。初生事物的发展总是一波三折。正当职教师资培养事业处于良好开端的时刻,又经历了一次学校系统改革地沉重打击。19,全国省教育会联合会在广州举行年会时,建议改革学制草案。1922年,由大总统明令公布《学校系统改革案》,亦即所谓之《新学制》或是《辛酋壬戌学制》。新学制主张高中设师范科,导致中学合并师范学校的现象,独立的师范学校逐渐被取消,师范学校有些也改为高级中学的师范部,破坏了师范学校的独立地位。在新学制中把实业教育的名称改为职业教育,实业教员养成所更名为职业教员养成所。同时在新学制中规定,职业学校不再单独成为一个系统,而是和普通中学混合而成为综合性中学,普通科、农科、工科、家事科和师范科等一起并列。新学制中另外又规定:“为推广职业教育计,得于相当学校内,酌设职业教员养成所。”即在高级中学内酌设职业教员养成所,训练教员,期限2-4年,公费待遇,毕业后须服务三年。该学制一大进步之处是规定职业学校要衡量地方的实际需要,在课程上做弹性调整,体现了对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良性互动发展本质的认识。《新学制》施行过程中,因为各省相继借口财政困难而停止公费生待遇,贫家子弟限于经济条件无力升入师范学校,富家子弟又因教书生活清苦,不愿报考师范学校,因此,学生来源枯竭,学生程度日趋下降,导致包括职教师资培养在内的师范教育的.滑坡。创办于19的中华职业学校,为了适应当时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要求,针对职业学校缺乏职教师资的现象,附设职业师范科。其办学宗旨在于“专为各地公共机关欲创设职业学校,或贫民工厂、职艺所、孤贫儿院,以及中、小学校设职业科者造就专门教师及办事人才。”规定入选者年龄应当在19岁到22岁之间。职业师范科下设5个专业,分别是铁工科、钣金工科、木工科、藤竹工科、染织工科。其中,前两科学额为30名,后两科学额为20名。所开设的课程包括普通课程和专门课程,普通课程包括公民、国文、职业算术、教育原理、心理学、职业教育、职业心理、科学常识;专门课程包括各科制图、各科工作法、各科实习、工场管理法。

二、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发展阶段

随着时间推移,废除高等师范制度、实行中学教育和师范教育合并的做法,日益暴露出它不合乎教育教学发展规律的弊端,一些教育界人士主张恢复师范教育的独立地位。1929年,国民政府颁布《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及其实施方针》,指出:“师范教育,为实现三民主义的国民教育之本源,必须以最适宜之科学教育,及最严格之身心训练,养成一般国民道德上、学术上最健全之师资为主要之任务。于可能范围内,使其独立设置,并尽量发展乡村师范教育。”1932年,国民政府公布《师范学校法》,1933年,教育部制定《师范学校规程》,确定了师范学校的独立地位。1930年,在第二次全国教育会议中,一致主张各级学校教育,应注重科学实验,培养生产能力、职业技能;侧重于多设立职业学校。可以说,职业学校数量的增加对职教师资量与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部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教育部先是公布《各省市职业学校职业学科师资登记检定及训练办法大纲》,后来公布《职业学校规程》,职教师资的职后培训也列入议事日程,职教师资培养体制进一步完善。1931年,教育部公布《各省市职业学校职业学科师资登记检定及训练办法大纲》规定,职业科师资之登记分为甲、乙两种:

(1)甲种为高级职业学校职业学科师资:凡国内外专科以上学校毕业后具有二年以上之职业经验者或职业界高级技术人员继续任职四年以上者,得请求登记充当为甲种职业学科师资。

(2)乙种为初级职业学校及职业补习学校职业学科师资:凡高级职业学校、甲种实业学校或高级中学农工商科类毕业后,具有二年以上之职业经验者,或职业界中级技术人员继续任职四年以上者,得请求登记充当乙种职业学科师资。由此可见,职教师资特别注重担任职业学科之种类及其经验。此外,各省市厅局对于省市各级职业学校职业学科师资如无前两项合格人员时,在该省市如有办理具有成绩之专科以上学校,应委托其原有的科别及设备,分别训练或补充训练相应的职业学科师资,如本省市无相应专科以上学校时,可委托其他省市相应的学校办理。这一阶段职教师资培养方式分为下列两种:

(1)高级职业学科师资,收受下列两种学生:

①高级中学师范、旧制中学师范、高级职业学校、甲种实业学校毕业生,予以三年或四年的训练;

②高级职业学校、甲种实业学校毕业生对于原习职业学科为继续之研究者,予以二年的训练。

(2)初级职业学科师资,收受下列两种学生:

①初级中学及三年毕业之乡村师范学校或初级职业学校毕业生,给予三年的训练;

②初级职业学校毕业生对于原习职业学科为继续之研究者,予以一年至二年的训练。1933年,教育部公布《职业学校规程》,经1935年6月、1947年4月分别修正实施,将职业学校分为农业、工业、商业、海事、医事、家事,及其他职业学校七大类,并规定高初级职业学校教师任用资格。教育部曾指定中央大学、金陵大学、武汉大学等学校,分别举办农艺、园艺、机械等职业师资科,招收农工高级职业学校毕业生,训练四年。此外,并指定护士、助产职业学校举办护士助产师资训练班。这个时期职教师资职后培训也开辟了四个渠道:

(1)教育部举办暑期讲习会,自1936年起分别举办四届,种类有工科教员讲习会、农科教员讲习会;

(2)1940年教育部颁布了《奖励职业学校职业教员进修暂行办法》,合乎规定条件者,由教育部给予进修奖学金,给与其休假到学术或事业机关进行为期半年或一年的进修;

(3)设立教员进修班,此为专供教师进修之机构,招收具有教学经验,但缺乏专业训练之高初中或小学现职教师,肄业一年后,由学校给予进修证明书,得以代替检定合格证书;

(4)组织教员进行实地考察,对产业结构、学生供求状况、就业情况进行考察。

篇2:特殊教育师资发展途径分析论文

特殊教育师资发展途径分析论文

摘要:在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培训步入正规化的过程中,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模式面临新的挑战。文章分析了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发展的现状,并以我国现有的特殊师范教师教育培养模式为基础,提出了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教育模式;特殊教育;校本培训

基于国家对于特殊教育领域的重视,我国特殊教育得到迅速发展。在此大环境下,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培训模式已基本确立,并形成了独有的特色。特殊教育师资培训是全新的培训领域,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深入分析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培训模式,有助于我国特殊教育师资队伍的创新发展。

一、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发展的现状

特殊教育师资有其特殊性。特殊教育的教育对象具备普通学生的发展规律,但又与普通学生不同。教师要对这些学生进行观察,对学生进行个别化教学,使教育过程具有针对性。我国特殊教育教师不但需要具备科学文化、教育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知识,也要掌握更多特殊教育理论,为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要能够在特殊学校及特殊班级为特殊学生提供服务,为特殊学生普及知识,带来快乐,让特殊学生也像普通学生一样受到应有的教育,享受学校的美好时光。我国部分特殊教育学校积极开展教师培训,每周组织教师参加业务学习,学校选派优秀的教师,诸如手工班教师,蒙台梭利教师,启智博士教师,以及优秀班主任在业务培训中分享自己的.教育经验,引导教师相互交流学习,共同进步。

二、我国特殊师范教师教育培养的模式

我国现有的特殊师范教师教育培养的模式有两种,分别是大专类的特殊师范教育模式和四年制本科特殊师范教育模式。其中,三年制大专特殊师范教育模式的生源以参加高考的高中毕业生为主,学生入学后所学专业分类比较明细,按照教育对象的障碍类别分类,术业有专攻,专业对口,教育对象相对单一。这样的教育模式有利于学生在三年内学习到比较专业的教育知识,有利于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特殊教育师资队伍的发展,可以为国家、社会培养较多的专业类优秀特殊教师。但是,三年制教育模式也有其不足之处,学生在有限的三年时间内既要掌握一般师范类教师所掌握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又要掌握特殊儿童教育的教学方法,培养目标的实践较为困难。四年制本科特殊师范教育模式,其生源素质优于三年制大专特殊师范教育模式。该教育模式一般是在我国综合性大学中以更为系统、更为专业的方式为我国培养高等学历的特殊教育专业教师,是全世界众多国家普遍采用的特殊教育教师培养模式之一。我国现阶段特殊教育教师培养的主流力量是四年制高等院校,四年制大学为我国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特殊教育教师。

三、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发展的途径

(一)校本培训

校本培训是指教师在固定时间内在本校进行业务学习,其时间和地点可以根据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进行安排。校本培训能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及专业能力。另外,校本培训也可以在学校所在城市内利用周末时间组织教师培训。在具体的培训过程中,优秀教师讲授典型的事例,分享有趣的书籍和自身的教育经验,与众多教师一起交流学习,使特殊教育的教师能够倾听心灵的声音,停下脚步,发现更好的自己。

(二)在职进修

特殊教育教师的在职进修能使教师更好地提升自己。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情况下,教师可利用课余时间对自己本专业的知识或更多教育领域的知识进行深入学习。在职进修可以由学校组织,也可以教师个人参与。在具体的教育工作中运用到的知识技能需要在通过教学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学习,而在职进修就是教师提升自身教育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网络学习

网络学习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的一种学习活动,它主要采用自主学习和协商学习的方式进行。相对传统学习活动而言,网络学习能共享丰富的网络化学习资源,以个体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为主,突破了传统学习的时空限制。网络学习为教师提供了方便,让教师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学习到丰富的知识,既可以节约时间又可以提升自己,是现代教育行业一种有效又广泛使用的学习方式。

(四)公开课锻炼

学校内组织教师开展公开课比赛以及每年的教师基本功大赛,对于教师是一种很好的锻炼。公开课后的自我反思及教师集体评课环节,能促使教师之间互相学习,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公开课比赛,不仅能够为教师的交流展示创造机会,还能够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师在参与比赛的过程中,能够展示自己的风采,为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改进课堂教学方法积攒经验。

综上所述,对于我国现有的特殊师范教师教育培养的模式,即大专类的特殊师范教育模式和四年制本科特殊师范教育的模式,需要进行有效改进,以此促进特殊教育的师资发展。而校本培训、在职进修、网络学习以及公开课的锻炼都是特殊教师教育师资发展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林丽,兰小茹,GraceChen,等.蒙台梭利数学教育[M].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2]李明汉.教师校本科研与教育叙事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12):51-53,66.

篇3:近代冀商与职业教育的发展论文

近代冀商与职业教育的发展论文

文章介绍了冀商的历史渊源,并从职业教育的理论和视角出发,重点介绍冀商代表之一武百祥在人才培养、职工生活、职工教育、教育事业、管理制度等五方面的做法,给予了客观的评价和思考。

冀商,即河北商人,是指从河北走出去到外地经商的商人[1]。同其他各地商帮一样,冀商也经历了兴起、发展、昌盛、衰落四个阶段。通常我们所说的冀商商史,是指始于清,发展鼎盛于清末民初,也是最为引人注目的一段历史,人称“百年辉煌”。

历史上的冀商,其经商之道及职业人才的培养可为职业教育提供些许借鉴;河北省召开的首届冀商大会,标志着对当代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有着切实的利益关系,因此,本文梳理了冀商发展的历史脉络,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冀商的历史渊源

我国商业历史悠久,曾出现过许多杰出的商帮代表,有以乔家大院为典范的晋商、冠以红顶商人之称的徽商。相对于晋商、徽商而言,冀商的名气却远不及如此。虽不及其它商帮名气大,但是论及实力,冀商还是毫不逊色的。在河北商史上,冀商的主体主要指这三个帮:一是远到东北一带闯关东经商的“老呔帮”;二是远到蒙古双方货物互换为主“张库帮”;三是以特产经营及特色品牌为主的“冀中帮”。

(一)老呔帮

“老呔帮”是三大帮中最具实力的一个,也是“第一帮”。康熙字典中将“呔”字注释为:“南人詈北方人为呔子。”其引申意思为说话带有外地口音[2]。因说话带有外地口音,故东北人给到当地经商的河北商人一个统称“老呔儿”。

清乾隆年间,乐亭县刘石各庄的农民刘新亭得知,东北龙湾一带开垦荒地,急缺农具以及日用品,于是决定闯关东搞长途贩运。令人想不到的是,正是这一举动,使他开创了今后的“老呔帮”。据乐亭县志记载,刘家在东北和关内所开设的商号范围极广、数量极多,至光绪十五年已有30余处[3]。在刘新亭经商成功的影响和带动下,更多乐亭周边一带的人走上了去东北经商致富的道路,自此,“老呔帮”逐渐形成。

老呔帮的主要功绩就是开发东北,经商是乐亭发展历史上最辉煌的一页,在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期间,“东北三个省,无商不乐亭”这句民谚十分流行[4]。自清初起就有乐亭人闯关东经商。他们先从小本生意着手,从而发家致富。有“京东第一家”之称的汀流河刘家,其祖先就是乐亭经商者的代表之一。

提及刘家创业,其历程非常艰辛。刘家始祖刘新亭大约在清朝乾隆末年开始创业,发迹于道光年间,至今已有二百多年。在当时有一首民谣这样来歌赞石各庄刘家创业史:“石各庄影匠窝,丰庄赶大车。炉上叮当响,洼里跟着学。”其大意是:刘家在石各庄养皮影戏班,有多名“影匠”,因此称之为“影匠窝”。刘家利用东北“开垦招荒”形势,闯关东经商。炉上村铁匠炉负责打制农具,为东北供应;丰庄组成车队,将农具运输到东北;洼里也跟着跑起运输来。所提到的事都为刘家经商发迹奠定了一定基础。

他们去时运输农具,返程时捎载那边的特产,这种经商模式使得刘家生意蒸蒸日上。到了清末民初,在沈阳、哈尔滨、吉林等各大城市,刘家均有自己经营的商号,在那时达到鼎盛时期。与此同时,乐亭等地同乡人也都效仿,很多人因此发财致富。刘家在东北各大城市经营范围十分广泛,最初,刘家只是贩运耕种农具、布匹、和一些杂货,随着其经济实力逐渐强大,发展成为了百货公司,到了后期,他们开始经营钱庄、银行,一度在商界炙手可热,为人们所熟知。

(二)张库帮

“老呔帮”是冀东人远到东北一带闯关东进行经商,而仍有部分河北人(诸如束鹿、深州、饶阳、南宫等地人)则利用起本地地域优势,将他们看重了那条始于张家口、终于蒙古草原乌兰巴托的贸易运销线,以此来作为生活的依靠。在电视剧《大境门》,它讲述了以张家口巨商王瑞昌为代表人物的一代冀商的奋斗故事。其中,有一个情景是这样的:清末民初,天气十分恶劣,在陡峭的峡谷中,张家口蔚县商人王瑞昌正押车行走,突然从对面冲出劫匪……。电视剧中所指的那条道即为张家口通往蒙古草原乌兰巴托的贸易运销线——张库大道。这条商道形成于汉唐时代,兴盛于清顺治元年。那年,正赶上清政府修筑大境门,全面放开对蒙、俄的贸易。束鹿等地河北人正是在此商机带动下,踏上“张库大道”远到蒙古进行货物贩卖,自此,冀商“张库帮”形成。

当年的“张库帮”主要是将自己带去的产品与蒙古人的当地盛产进行交换。到达目的地后,一般都是搭上帐篷,等着将带去的这些产品,诸如烟、糖,以及蒙靴、烟袋杆等日常用品,还有珊瑚、玉器等之类的“细货”,与蒙古的牛羊马匹进行交换等。据说,一只羊只需用一包烟……数倍的利润使得张库帮长期地经营着。

(三)冀中帮

惠济京津和物流天下之业绩主要是由冀中帮创建的。河北环绕京津之间,河北商人利用地域优势以及特产特色,进行经商活动。“冀中帮”形成的因素主要有其三:一是交通便利;二是产销需要;三是产品优质[5]。

“冀中帮”凭借优质的特产,四海经营。比如以保定特产居多的有:安国药材、高阳棉布等。除特产外,还有河北人创建的一些特色品牌:像“东来顺”、“全聚德”等。

二、近代冀商与职业人才的培养

冀商史上,乐亭人闯关东经商的成功以及他们所流传下来的故事,铸就了冀商百年辉煌经商史,一批商业骄子诸如刘新亭、武百祥、孙秀三等将永载史册。本文以武百祥及其所创建的同记为例,从职业教育的视角出发,结合职业教育理论,深入挖掘冀商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贡献。

(一)积极学习先进,注重人才培养

作为一个商人,武百祥的经营思想、经营方式十分革新。他在经营方式上,打破旧商业的传统,试图推陈置新,积极学习先进经验模式,大胆学习外国经验。19,武百祥善于捕捉商机,开始制作一种流行的英式鼠绒皮毛帽,并聘请有经验的毛皮匠负责剪裁。1910月,他亲自去天津置办货物,并在外国租界处学习其经营方式,此外,他还曾到江南和日本进行学习。武百祥不仅注重自身的学习,而且还十分注重人才的培养。19,他到天津、南京、上海等地和日本各大城市等地考察参观学习其工商业的发展情况。在此期间,他还曾派员到西欧一些先进国家,诸如到苏俄、波兰、德国、瑞士等地进行工商业的学习,并在国内国外设立多个办事处。武百祥在学习先进的基础上,根据目前商业所处的地位,带动商业进行一系列革新,开创了诸多商界先河。

武百祥指出工人自身方面主要存在三种缺欠:知识缺乏,技巧不足,思想差缪[6]。因此,关于人才培养过程,武百祥在《劳资冲突之我见》中在简述办理工厂之现况时提及。现将涉及教育方面呈现如下[7]:

教育:每周学徒入教育班读书三小时。(现有十六班,共六百五十人),教育班分两种:一种是专门的,分科教授。普通教授,是平民书信,公民常识,三民主义等。专门教材,针织科有纺织学、算术。木工科有绘图,算术。缝纫科有图案等。休息场游戏二小时。

集会:每礼拜六晚七时例会,智育演说(请人演说),礼拜日早八时歌咏会(学习诗歌),早九时朝会(训育部主办),下午一时齐赴礼拜堂听讲,礼拜日晚七时德育演说(宗教演说),每次晚会有电影助兴。

训育部:管理工徒,灌输智识等。

青年会:经理集汇书报教育并德智体群四育。

武百祥先进的商业革新精神以及注重人才培养、善于利用人才优势做法对于职业教育发展有很多启发。他十分注重对学徒的各方面教育,有分科知识的教授,即专门性质,也有普通知识的教育。同时,还强调学徒德智体群四育的发展。当前,职业教育是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的一种教育类型,尤其应注重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与企业用人有着紧密关系。相对于普通、简单多重复的劳动,企业更愿意招一些有一定的专业技能、经过一定培训合格的服务型人才。为此,职业教育应注重人才培养,避免技能人才短缺现象成为常态,缩小企业用工与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差距,实现职业教育与企业用人的对接,真正深化职业教育内涵建设。

(二)丰富职工生活,提高综合素质

武百祥不仅注重人才的培养,而且还非常重视职工的福利待遇。武百祥认为没有素质好的工人,工厂很难搞好[8]。所以,为了工人的知识和素质修养得到提高和升华,他提供了很多有利有益的举措。在同记,为商店店员和工厂工人提供宿舍;为了使员工看病方便,在同记设有医院,并实行免费医疗;除此之外,还设有浴室、理发室等生活保障设施;为了丰富职工文化生活,在工厂设立了俱乐部、图书馆、游戏室等设施;为了使员工得到更好的身体锻炼,还设有体育场、运动场等。这既为员工提供了方便,也使得其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种种上述举措,表明一个企业强大发展的背后,不单需要职工过硬的专业技能,拥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也是一项必要的因素。这与其大力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紧密相关。在当前经济转型关键时期以及互联网+时代下,职业教育更应面向大众,尽可能使更多工人、农民及待业青年接受职业教育,增强企业、乡村技术技能积蓄,提高从业人员技能和综合素质。

(三)关注职工教育,重视企业文化氛围

为了提高工人素质以及受教育水平,武百祥将同记工厂内部组织分为厂务部和训育部。其中厂务部下设各个科室及行政管理部门,进行生产活动以及日常管理;训育部下设职工青年会,由6个部组成。即:德育部、智育部、体育部、群育部、艺术部、妇女部。职工青年会是由工厂训育部直接领导,具体组织形式如下图[9]:

图1 训育部组织机构

职工青年会所组成的组织机构,在活动目标方面清晰明确;活动内容详实,既有促进职工专业方面的活动,又有文化常识性活动等,如工业研究、工业演讲、工人教育班、主日学等。活动形式多元,如厂事讨论会、常识演讲、歌咏会、游戏室等,注重研究、讨论、演讲、娱乐、运动于一体;人员配备恰当合理,不同活动有相应的岗位人员负责,设有会员、教员、主任、指导员、值日员等。生活保障齐全,设有养病院、浴所、膳堂、宿舍。该组织机构全面完善,岗位责任落实到人,极大的促进职工发展。

通过这些活动的组织,既对职工进行了生产技术教育和文化教育,又使得职工的精神能力改进有一定益处。武百祥在《五十年自述》中对学徒施行教育所取得的成绩这样写道:“没读过书的学徒们,到现在不但能唱诗、能看书、能写信,而且每星期还能出一张‘工人周报’[10]。”武百祥还对领袖和店员在学问方面进行了特别要求。他在《大罗新政策》中写道:“商业上的教育,固是商人的利器,然而要仅受学校的教育,有书本上的学问,而无切实的经验,必难得其实用……要想在商业界占一位置,除此常识之外,更需要有特别的学问,非是从书本中可以找到的,也不是印板式的,代代相传的,乃是由于苦心经历积渐而得的经验”[11]。对于店员来说,他指出“一般普通店员,其受学校教育不过二、三年,或四、五年,如欲使其成为优秀的店员,当然还需要一番训练[12]。”主要通过课本讲授加之经验训练。可见,在那时商业职业教育就十分重视实践经验的锻炼。此外,当时武百祥也很重视企业的文化气氛,花文化名人为“同记”特别店员,旨在更好地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那时武百祥对于员工在商业教育上要达到的要求,对于如今的职业教育来说仍然适用。职业教育旨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也不能忽视人的全面素质的培养。在课程方面,把握好理论课与实践课课时比例。一方面,注重理论知识学习;另一方面,特别强调实践锻炼,关注学生职业生涯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在活动方面,多组织有意义的活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中。

(四)创办学校,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武百祥因自身只在家乡私塾里读过四年书,深切感受到没有文化之苦,因此他为了让更多下一代免受其苦,在家乡乐亭及哈尔滨创办了学校。在19,在家乡乐亭县创建了赵滩小学。19,与人共同筹款筹建了“东华商校”(后改为东华中学,后改为哈二中现址),培养造就一批具有新知识的商业专业人才。因为在当时,大部分商界领袖是没有受过商业知识训练的,不能适合企业发展的需要。1928年,他与赵禅唐共同筹资,创建了百善学校,这一学校在当时成为乐亭县最好的学校,聘请好的老师,创建优质的硬件设施、环境,让孩子们接受最好的教育,为社会培养了大量各级各类的人才。其中,学习好的可以继续升入中学、大学进行深造,即使没有继续升学的,也可以依托良好的文化基础,积极投身于农业生产、商品流通、企业经营等各个领域。

武百祥创建的学校,对贫困生实行免费政策,对特别贫困甚至提供资助补贴,这使得每个贫困家庭孩子都可以接受教育,或者凭借一技之长就业,也有继续升学的途径。通过让他们接受教育,帮助他们实现了脱贫,也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更多的实用型、技术型人才。武百祥发展教育事业的思想,对现如今的职业教育发展有借鉴意义。一方面,还应加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力度,改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另一方面,在大力发展现代学徒制背景下,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更注重“招生招工一体化、校企共同育人”等改革趋势下,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要求。

(五)制定严格管理制度,重视商业信誉和商业道德

武百祥强调既然要吃同记的饭,就要服从同记的管理,并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规章管理制度。首先,武百祥在用人方面特别重视学徒制的管理办法,他在《劳资冲突之我见》中对于工厂的学徒有严格规定“本厂学徒三年毕业,初学程度入厂者,毕业后酬劳一百元。高小毕业入厂者,酬劳一百五十元。(为提高工人资格故酬劳上略有区别)”[13]。其次,对于店员管理,他也有严格的要求标准,如规定店员要达到高小文化程度,年纪轻、容貌整洁,通过考试方可录用,在录用后还要经过一段培训期,并在熟悉业务和规章制度后才能上岗售货,始为正式店员。再次,至于店规,武百祥在《同记工厂及附属事业》中说到:“无论什么事情,只要人数一多,必须有一点秩序,才不至于紊乱。学校、军队、工厂,都是一理。……全厂职员,上至经理厂长以及各科主任执事,一切食宿起居与工徒苦力完全一律,毫无分别。至于工作服务,上级厂员均须身先工徒[14]。”再次,他对工人和店员制定了一些禁令,以及订立了厂训——“洁诚信爱”。对于失职或违职的职工,轻则记过,重则除名。在武百祥儿子《忆我的父亲》中写道:父亲的舅舅何善荣是当年带他父亲闯关东的人,在同记店内工作,由于不遵守店规,同样被开除了。

在商业信誉和商业道德方面,武百祥尤为重视,首先实行了言无二价、童叟无欺等做法。他在《同记工厂及附属事业》中,在讲到工厂效用之助长信用时提到:“我们的成衣,因为工厂有一种好习惯,绝不会没收顾主的.剩料,也不会冒开材料,所以信用颇著[15]”。并在《大罗新政策》的演讲中,从货真、价平、优待、快感等四个方面保障了顾客的利益,在给顾客带来便利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同记的信誉和道德。

在武百祥看来,严格完善的规章制度和商业信誉道德是同记取胜的资本。现如今,职业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立德树人,加强德育特别是职业道德教育,是职业院校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也是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三、近代冀商与职业教育的思考

历史上,冀商三大主体的出现与形成,不仅使得东北、内蒙以及河北地区得到了发展,而且还带动了冀商以及相当一部分人的致富,更尤为重要的是一些留传下来的技术、特色品牌以及经商之道对于当今快速发展的职业教育很有益处。对于现代而言,借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遇,冀商商会也在不断地发展,并于207月6日在石家庄召开了首届世界冀商大会,加强了海内外冀商与家乡河北的交流,促进冀商参与河北经济建设。无论是追溯到历史的轨迹还是跟踪现在发展的前沿,冀商以及商会的发展对于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建设,提供就业机会

目前,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以及对外贸易的深入开展,相应地冀商也在逐渐发展,对于企业以及家乡来说,两者的资源互动和辐射回流,即发展了企业,又回报了家乡。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结合得最为紧密的一种教育类型,从某种程度上说,职业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通过商会这个平台,与会冀商积极参与当地的项目,投资办厂,对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经济的发展带来人才岗位的增多,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就业。

(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

京津冀协同发展对于冀商来说,是当前创新发展的最大机遇。通过冀商大会,与会企业抱团互助、抢抓机遇、搭建信息投资平台,凝聚转型力量等,有力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而区域经济和科技的发展都离不开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的支撑。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这无疑为职业教育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有利于实现职教人才培养与产业企业用工需求的对接,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现产业与人才优势互补,全面提升职业教育的层次和质量。

(三)加强校企合作,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便利

通过冀商间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发展,与会冀商可谓商机涌动,积极投资家乡,可以将很多行业企业的项目带到地方中来,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于职业教育而言,也为校企合作提供了便利条件,有利于推动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深入教育与产业结合,促进职业学校与企业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与岗位对接、基地与车间对接、师资与师傅对接等。加大校企合作力度,使职业教育和当地区域企业产业实现有效对接、共同发展。同时也能把优秀的企业文化带进校园,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

篇4: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分析论文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分析论文

新世纪我国把职业教育的发展作为国家重要的战略之一,自从二零零二年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以来,全国各省市地区相关部门都在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将职业教育的发展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为了更好的实现“十一五”教育规划中关于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战略目标,促进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和谐发展,为社会现代化经济建设服务。本文对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法。

一、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一)中职学校办学条件整体提高,生均水平下降

在政府对中职学校加大扶持力度之后,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明显增加,整体上的教学设备等较之以前发生了明显的改善,但是,随着招生人数的增加,办学条件的改善程度满足不了学生数量增多带来的需求。这样,落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教学资源反而有所下降。如果这样继续发展下去,无节制的扩大中职学校的招生数量,校舍等教学设施得不到快速跟进,势必成为制约中职学校发展的因素之一,这一问题,必须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增加各方面教学设施的匹配度。

(二)生均图书数量及教学仪器呈现下降趋势

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均图书指标也出现了明显下降的趋势,零五年比零三年的生均图书数量少了七本,低于教育部颁布试行的中等职业教育生均图书标准3.24册,如果按照目前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测算,尚缺图书约5万册。另外,教学仪器设备的生均值也有所下降。

(三)师资力量薄弱  很多中职学校的教师素质偏低,并且,专职教师紧缺。中职学校由于在招生的低谷时期,很多学生都不愿意选择中职学校,教师缺乏教学的动力,并且,也没有升学的压力,所以,在专业知识及教学方法上,很少进行深造学习,很多先进的教学方法以及相关的专业知识都不为其所掌握,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就会感到所学的理论与实际的工作需求相脱节,从而失去学习的动力,如此的恶性循环,导致教师的教学水平低下,并且,教师的数量也严重不足。在大力发展中职院校的时候,现有的教师数量及质量已经明显满足不了需求。因此,扩大中职学校的教师队伍、调整师资结构、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是发展中职学校的当务之急。

二、中职学校发展的应对措施

(一)改善中职学校的办学条件

中职学校原有的教学条件很多都比较陈旧,最近一些年,中职学校不断扩展,而学校在学校教学设备等方面的建设投资力度跟不上招生的数量增长速度,这就会给目前的中职教育的发展带来严重的阻碍。办学条件成为制约中等职业发展目标实现的关键因素之一。为此,必须重视对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条件的分析和跟踪研究,以便采取针对性措施,以期对办学目标的实现提供物质保障。如果不快速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条件生均水平,不仅办学质量、人才培养能力得不到保证,发展目标的实现也同样会受到严重制约。

(二)建立中职学校建设分担机制

中等职业教育具有“准公共产品”的性质,社会、国家是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受益者,需要政府加强财政投入主渠道作用,增加财政性教育投资,改变我国财政性教育投资上总体不足的状况。各级政府应加大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投入力度,大力改善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每个县重点支持1所职教中心,集中力量在省属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办好省级培训基地。中央政府应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不断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制定和严格执行教育投入法律法规,通过立法,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等公益性事业的投入力度。完善公共教育预算管理,规定中等职业教育经费预算的项目、标准,并列入地方财政预算,确保中等职业教育经费落实到位。

(三)加强中职院校的师资力量

1.需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调动大学本科以上毕业生到中等职业学校担任专业课教师;2.通过校企合作办学,加深教与学的交流,将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才,通过普通本科院校的再培训,交流充实到中等职业教师队伍中去;同时建立和执行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习的制度,将自己掌握的专业理论应用于实践,再来教学、指导学生,以加强和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解决专业课和实习指导课教师来源渠道不通的难题;3.增大对中职教师的再培训工作力度,为现有的在职教师提供各种培训机会,使其对本专业的知识进行深造,达到学历和教学水平双方面的提高。

三、小结

我国目前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并且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因此,要想快速的发展我国经济建设,实现技术型产业方向的转型,就要真正的将中职教育建设切实贯彻落实下去,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动力。

篇5: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特征分析论文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特征分析论文

【内容摘要】以后,广东高等职业教育总体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跨越式发展态势,在规模、质量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大的成效,特征显著。本文通过探讨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特征,以期能准确地把握住广东省高职教育发展的未来趋势。

【关键词】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特征;特征研究

19以后,广东高等职业教育总体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跨越式发展态势。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及社会的发展,广东省高职教育在规模、质量、规格上均有较大的进步。广东省各高职院校都在努力突出自己的发展特色,紧紧围绕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探索广东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新机制、新模式,尝试以其独特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争取更多的社会认同。总的来说,广东高等职业教育整体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特征。

一、呈现跨越式的发展态势

年广东省只有14所高职院校。,全省高职院校的数量快速增长到65所,在校生人数也增长到44.7万。全省高职院校中共有15门课程入选国家级高职高专类精品课程,是全国同类院校最多的。10月,省教育厅副厅长魏中林曾表示,未来广东的高职教育将实行阶段式发展战略。魏中林副厅长指出,“第一步要在20到这两年时间里,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加强高职教育内涵建设,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的创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继续扩大高职教育的办学规模,实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以上的目标”。,广东高职院校达到74所(综合类39所、理工类21所、艺术类3所、财经类7所、体育类2所、政法类1所、医药类1所)。20,全省有11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和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全省高职院校已经达到84所,全省高职院校在校生已达到55.33万人次。3月,广东省有22所高职院校还进行了自主招生,招生人数为9475人。不管是在院校层次、院校数量、招生人数、毕业人数上,还是就整个广东高等教育的规模而言,广东高职教育这十多年时间都呈现出一种高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为广东省继续捍卫其“经济大省、文化强省”的地位保驾护航。广东高职教育已渐渐成为了广东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一方面,广东各高职院校培养了一大批能胜任一线工作、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向社会输送大批优秀的劳动力,从而优化了广东整个从业人员的体系结构。另一方面,广东的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了基础性和决定性的作用。在广东高等教育大众化继而普及化的过程中,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为高等教育带来了多样化、多元化,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1]。

二、致力于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将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上。《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到,要“根据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需要,健全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体制,使学生具备较强的适应产业发展和岗位迁移的基本能力”。国家和省的政策都在指引高等职业教育要努力培养第一线实用型、技能型的人才。这类人才需同时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良好的实践能力。以第一线应用型专业人才为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依据地方经济社会的职业岗位和技术领域需要设置专业,这是广东众多高职院校一致表现出来的特征。据调查统计,广东省高职院校的专业覆盖了52种职业技术门类,大多数专业集中在计算机类、市场营销类、工商管理类、财务会计类、机械设计制造类、电子信息类、旅游管理等几大职业技术门类[2]。广东高职教育始终立足于社会的需要,强调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努力培养具有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技术应用能力的毕业生。学校与用人部门相结合、教学与实际劳动相结合、理论与实践并重,一起构建课程和教学体系。在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努力中,为了更好地适应产业发展需要,广东省高职院校积极探索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如广轻工的创意工场模式、广铁路的搬校入厂模式、岭南学院的引厂入校模式、广机电的校企共建研发中心模式、中山火炬的火炬模式等。高职院校为广东培养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活跃在广东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的一线,对广东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意义重大。

三、努力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第一次提出双师型教师的概念是1995年的《国家教委关于开展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工作的通知》。20,教育部办公厅下发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进一步明确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50%为合格,而达到70%者为优秀,这对高职高专院校“双师型”教师结构比例有了更加明确和严格的规定,对各个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20,广东省教育厅在广东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试点工作指导中明确要求,各高职院校要努力壮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在实施“广东省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实践工程”中要通过示范性高职院校、示范专业、精品课程、实训基地和双师型教师队伍等项目建设引导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深化改革提高质量。年,省教育厅印发了《关于广东省“强师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指出到,各高等职业院校专任教师具有硕士学位比例达到55%,专业课教师中“双师型”教师需占80%以上。对于一个高职院校来说,需同时打造一支既有良好的专业理论基础,又有很强的专业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是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其本质就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育[3]。这种教育要求毕业生需要具有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才能成为社会合格的劳动者。因此,对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来说,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教学科研技能,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和应用能力。省内不少高职院校都在努力打造一支专业理论知识扎实、教学经验丰富、实际工作能力和操作经验强的师资队伍。广东省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支撑结构等均符合当前的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和教育部评估指标的要求[4]。

四、以珠三角地方为中心不均衡分布

广东省的高职院校区域分布是十分不均衡的,粤北、粤西、粤东高职院校数量较少,大部分高职院校集中在南粤地区(珠三角地区)。广东省高职院校不平衡分布的形成原因错综复杂,其中经济和人口因素是最主要的两个因素。(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会直接影响到该地区经济对教育的需求程度。就经济发展水平而言,珠三角地区自改革开放以来利用国家的政策优势和有力的区位条件,已经成为我国崛起最快、成绩最瞩目的地区之一。珠江三角洲地区9个地级市的国内生产总值(GDP)远远高于粤东粤西和粤北山区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给教育带来更多的保障和动力。珠三角地区已经发展成为我省的职业教育高地,这和它发达的经济是密不可分的。各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直接影响该地区支持教育发展的经济实力。(二)各区域常住人口数量不同。广东各高职院校的不均衡分布也和各经济区域常住人口数量的不同有关。2012年广东省的统计数据显示,年珠三角地区常住的人口数为5646.51万人次,占省内总常住人口数(10505万人次)的53.75%。教育以人为对象,人口是教育的重要决定因素。人口数量影响了教育的需求,从而对教育的规模、学校数量、结构、分布和质量也提出了要求。珠三角地区密集的人口数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高职院校的生源,对各大高职院校是很有吸引力的。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10年来,广东的高职教育获得了很好的发展。目前,广东社会经济发展已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毋庸置疑,高职院校的责任将会更加重大。不过,挑战与机遇是并存的。继续保持自己的办学特征,并逐渐积累经验,扬长避短,广东高职教育也必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梁燕.新形势下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问题与创新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3:69~70

[2]黎荷芳.高职专业设置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思路[J].职业技术教育,,10:29~31.

篇6: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分析的论文

一中等职业教育的相关促进政策

政府和地方先后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文件,大大促进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制度与机制建设取得新进展,在校人数及招生规模也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颁布,形成了以《职教法》为核心、地方配套法规为支撑的职业教育法规体系。年10月,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等成为了规范和指导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纲领和行动指南。20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做出了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深化教学改革等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共同编制的《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规划(2005~2010年)》指出重点加强一批中等职业学校,使其在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学校管理等方面起示范作用,成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骨干力量。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从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教育教材、实习等方面提出了对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正式发布,成为了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纲要提出要全面提高中等职业教学质量,加强职业教育保障体系的建设。2011年发布的《国家教育督导报告:关注中等职业教育》显示,近年来先后出台了促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政策文件,把中等职业教育摆到更加突出、重要的位置,制度与机制建设取得新进展。1999年提出了《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1999年工作要点》,以此为契机,教育部每年都会提出当年的工作要点,把中等职业教育放在很重要的位置。《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2010年工作要点》提出要切实把中等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强基础能力和制度建设,推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等。《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20工作要点》中更是指出要加大力度巩固职业教育招生规模。此外,教育部研究制订了《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若干意见》,改革中等职业教育办学、人才培养、教学、评价模式,重点推进符合职教特点的教学环境、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材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制度等创新。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方面,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精神,修订《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研究制定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教学改革方面,颁布新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完善专业管理,制订专业设置标准,开发教学指导方案,促进专业建设规范化等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大大促进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篇7: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分析的论文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这些政策相继提出,可以看出国家对中等职业人才教育的重视,在相关政策的促进及各个部门的重视下,中等职业教育得到了大力的发展。通过对~的我国中等职业学校①招生人数及在校生数的整理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扩招情况及发展趋势。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人数从的397.63万人持续增加,的招生人数达到868.5万人,增加了2倍多。20的在校生数为1164.23万人,到达到最高,达到了2238.5万人,增加了将近一倍。在政府各部门相关政策的促进下,中等职业教育得到了很大的促进。但是从20起招生规模出现下降趋势,20的招生规模降至与规模接近,在校人数也有所下降。

篇8: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分析的论文

教育部公布的教育事业发展主要目标中,20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数目标是2179万人(见表2)。通过政府及各个部门的努力,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招生868.52万人,比上年增加56.41万人,而在校生2195.16万人,比上年增加108.07万人,达到并超过了制定的在校生数2179万人的目标。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总数的近50%,基本实现了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规模大体相当的目标。年的在校人数达到最高2238.5万人,这已十分接近在校生2250万人的目标,但在开始呈现下降趋势,到20是否能顺利地完成目标,这还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在政策的推动下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也出现了如招收人数增加但是教育质量及投入并没有随之提高、对教师及教学不能科学有效的评价等一系列问题。虽然招生人数及在校生人数快速增加,但是教师数量、所学课程设置、学校设施、教学管理等却没有相应地快速提高。年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目标应不仅仅是在校生人数规模达到目标,更重要的是对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管理、专业课程设计及教材建设等进行相应的改革创新,对教学系统及教师进行科学评价,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及学生质量等,这些是今后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今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方向。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保证中等职业教育健康快速的发展,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

篇9:中高职医学教育师资培养分析论文

“3+2”高职指的是中高职三二分段制,是职业教育的一种形式。学生需在中专学习阶段参加“三二分段”中职接高职统一考试,成绩合格者转入高等院校完成两年大专学习,发两年制大专文凭。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很多医学中高职院校在合作办学中采用了这一模式。本研究主要从师资培养角度对此进行探讨。

1师资培养衔接的重要性

师资是提高中高职教学质量的关键,是顺利实现中高职衔接的根本保证。目前,国家提倡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提出“认真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系统培养人才观念为先导,以学制和招生制度改革为基础,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核心,以课程衔接体系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相衔接,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适应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改善民生的迫切要求,按照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系统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由此可知,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就是师资的衔接。因此,在分段培养中,师资衔接是很重要的。中高职医学教育有其共同使命又各具特色,二者衔接必定要经历磨合。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要实现分层次人才培养目标,就要求教师在专业水平和能力上有一个实质性提升,有较高师德水准和系统专业理论知识,具备丰富实践经验和熟练操作技能。但对中高职教师要求有差别。中职教师要落实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其成长目标是“双师”型教师,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具有良好专业知识和教育技能,又能指导学生实训,具备较强实践操作能力和指导能力。这就是一体化教师,是集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于一体,既能讲授专业理论课,又能指导职业技能训练的教师。一体化教师培养是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的前提。而对高职教师来说,从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要求教师能胜任理论教学,能指导学生实训,还能参与企业相关研发工作。由“双师”型教师转向“三能”型教师,起到校企合作的桥梁作用。在医学院校“3+2”分段培养中,我们看到中高职师资衔接的紧密型。中职如果不能输送一体化人才,高职教育目标就很难实现。目前,医学院校师资基本上是医学专业毕业的研究生及个别从医院临床调入的医护人员,虽然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模式,但师资明显不够,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护理专业学生培养一般采用一体化模式,但目前缺少一体化教学教室,学生上完理论课后再换地方进行操作训练,而且班容量大,学生动手机会少,需要增加教师。而高职院校“三能”型教师也明显不足,很难有高水平的科研开发成果。

篇10:中高职医学教育师资培养分析论文

在继续实施并完成“十二五”期间“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基础上,加强中高职教师培养体系建设,加大“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着力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为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2.1建立中高职医学院校教师培养体系

目前,中高职医学院校教师培养体系缺乏规划性,覆盖面小,文化课教师缺少培训机会,专业课教师缺少实践锻炼。因此,要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和政策机制,逐步形成培养与培训并举、理论进修与企业实践并重的中高职教师培养体系。首先,实行中高职一体化教师培养。一体化教师培养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关键,目前还没有形成成熟的培养机制,要建立“定期研讨、专项培训、常态沟通”的培养机制。中高职医学教育有着共同的使命,即为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支撑国家产业竞争力能力,系统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医学人才。因此,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科研和社会服务上需协调发展,共同提高,实现资源共享。制定有关制度,提高教师学历层次,采取多种方式,如脱产培训、下临床、岗位培训、跟班研讨、老教师带教等,促进年轻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医学院校要发挥自身优势,通过校企合作,组织临床和文化课教师下临床锻炼,了解临床新技术、新管理理念,及时跟踪学生实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其次,完善中高职教师培训制度。比如建立5年一周期的教师轮训制度,包括专业课和文化课教师,以保证所有教师均有机会,促进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完善职业院校教师实践制度,要求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每两年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时间累计不少于两个月;探索新任教师到企业实践半年(或以上)后上岗任教制度,为不耽误正常教学工作,可以利用寒暑假集中到学校实习实训基地(各合作医院)训练,解决覆盖面小的问题;鼓励职业院校教师加入医学行业协会组织,了解医学前沿信息,及时更新理念。

2.2推行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

“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是“十二五”以来推行的师资培养计划,以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双师”型教师队伍为目标,以提升教师专业素质、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为主要内容,以深化校企合作、提高培训质量为着力点,大幅度提高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水平,为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中高职医学院校要积极推行“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并将其列入年度工作计划中,有秩序地安排教师参加各类省级、国家级和跨国培训,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2.3实现“双师”到“三能”

高层次人才转变“三能”型教师是高职称、高学历、高技能人才。各中高职医学院校这方面师资数量都不足,教师队伍结构亟待调整。要采取灵活方式,加大兼职教师引进力度。首先,支持中高职院校设立一批兼职教师岗位,建立科学合理的工作量考评和薪酬补助机制,逐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其次,制定兼职教师相关政策和管理办法,完善兼职教师聘用程序、聘用合同、登记注册、使用考核等管理环节,加强兼职教师聘用工作指导与检查,建立兼职教师资助项目公示制度。再次,加强师资培训条件和内涵建设,牵头组织职业院校、医院等方面的研究力量,共同开发职业院校师资培养标准、培养方案、核心课程和特色教材,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体系内涵建设。最后,除了培养现有的“双师”教师、中青年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外,要吸纳一批优秀硕士生和有临床实践经验的校外专家、学者、专业技术人员来校任教,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2.4加强校长队伍建设

在中高职衔接中,校长的改革创新意识、战略思维素养、决策执行能力和学校管理水平起着重要作用。首先,国家有严格的校长培训机制,是以国家和省级示范中高职院校校长、教学副校长为重点培训对象,举办中高职院校校长共同参加的专题研究班,促进中高等职业学校管理者之间办学经验和发展思路的交流。采取国内培训与海外考察相结合方式举办中高职院校骨干校长高级研修班,各医学院校校长交流讨论当前管理存在的问题。其次,作为校长,要与时俱进,积极学习、运用现代教育管理方法,多与兄弟院校交流,吸取成功经验,积极牵头,推进中高职院校师资培养的有效衔接。总之,中高职医学院校“3+2”分段培养中,师资培养是长期工程,需要多次实践提升;也是系统化工程,要有完善的制度支持、监管和推动。

篇11:就业导向下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分析论文

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已经有了很长的一段时间,高职教育的招生人数也在近几年来迅速发展,数目已经在普通院校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成为我国学生大军中的中流砥柱,如今大量的毕业生毕业之后存在无法就业的问题,而还有很多岗位空缺,无人从事,这就是当前社会存在的重要问题,如果在就业导向之下进行高职教育,肯定会对未来的就业形势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针对就业导向指引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思路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决策

1.就业是重要的民生问题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是当前各大高校所关注的重要问题,这也影响到高校就业率的关键,所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是各大学校所关注的问题,如何提升学生的最大潜力,如何对学校的教学体制加以改革提升学生的教学措施都是当前的教学重点。而围绕着这一想法,高职学校进行了以就业导向为基础的教学体验,高职学校作为一个为国家生产高质量技术人才的摇篮,只有加强校园管理以及加强校园建设,突出高职院校的管理模式,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人才。就业为导向点亮了大家的就业迷航,让大家在正确的航线上前行,学校也可以与相关企业联手,定期带领同学进行实习活动。

2.职业教育的宗旨

在进入职业学校之前应该明确职业教育的宗旨,作为教师以及职业教育的工作人员也应该对自己的本职工作有最本质的认知,只有这样才能够为社会教育出更多的实用性人才。职业教育的宗旨是为了使得受教育人员得到一定的技能,使其在社会上拥有一技之长,最终得以为社会服务。而且作为职业教育而言必须要进行适当的实践环节,只有如此才能够在最终得到最佳的工作能力锻炼,合格的上岗。职业技术所涵盖的工作范畴非常之广,而且作为一个职业技术人员是当前社会当中非常急需的人才,作为同学而言需要做好充足的学习以及实践,很多高职同学对于学习环节通常都是非常的消极,导致最终的学习成绩非常不乐观,很多家长对于高职教育的学习也是很为不关注,认为只需要学习好技术就可以了,但是这些技术是在一些理论基础之上的,如果没有充足的理论基础最终在实践中也会只知其一,最终一定会出现问题。

3.技术优势

职业教育主要为大家提供很多的技术性人才,所以作为一个人口大国而言,可以将很多技术人员派送到国外进行相关的技术支持,可以将我国的技术人员作为一种优势进行发展,其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最强有力的支持,伴随着全世界范围内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每个行业都需要提升各自的工作人员的素质,职业教育的地位就更为凸显,可以将教育与培训相结合,提升职业教育的功能。

二、就业导向的关键功能性

1.迎合市场

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主要提供的人才是来源于社会的需求,按劳分配,根据当前的社会就业导向,根据我国的发展现状进行相对应的职业教育是非常符合我国当前的国情的,也非常有利于高职教学的宗旨。面对当前的经济结构与产业体系,如何调整当前的不和谐的工作方向,就需要培养更多专项工作人员,并且派遣这些同学在校期间就到相应的工作单位进行定期的实习活动,以此培养个人的能力发展。使学生能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且最终能够完善个人能力。此种举动也会降低失业率,更加具有目标性,也避免了很多同学的'迷茫以及家长的迷茫,同学可以在选取学校专业的同时就明确自己未来的工作动向,而教师也要为同学们明确地指出自己未来的具体工作行业,这样从一开始就带着目标进行学习最终的学习效果定会非常显著。

2.就业导向是健康的发展方向

就业导向能够准确地掌控当前的社会需求,能够为学校带来最佳的发展趋势和发展前景,也能够让同学们对自己将来的就业前景有所认知,找准自己的定位与发展的动向,为将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而加强校企合作也可以为同学们的发展带来非常好的锻炼空间,企业可在自愿的原则下,向高职院校注入资金,并派出人员参与学校管理和重大事项决策,与学校共同把握办学方向;可向学校提出人才需求的规模与条件,进行订单式培养,参与制订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与学校共建实习基地,向学校提供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技术,派出专业技术人员作学校的兼职教师,帮助学校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使学生学到真本事。因为如果只是在学校进行闭塞式的教学,最终只会让同学们更加迷茫,由于当前很多同学的社会实践能力非常低,每天只是在家长的呵护下所以什么都不懂,无法适应当前的社会也是常有的事情,更别提社会实践能力了,而情商也是当前学校需要对学生们加以教育的,由于家长们通常都是无暇顾及同学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学习生活导致同学们对于人情世故根本不懂,只有将同学们带入到一个环境当中加以熏陶,并且不断教育才能够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3.教学计划的安排

既然已经以就业导向为基准,那么教学计划也应该加以改进,以就业为导向,有利于推动教学的成功机率,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对同学们采取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对于已经选择专业的同学可以进行二次选择,最终以兴趣为基准,确定自己最终的工作导向,只有在足够的兴趣之下才能够对所学习的技术进行创新,所谓创新必定要有一定的理论和技术前提,而技术和理论前提何来,只有在兴趣的牵引下才能够带来最佳的创新效果。

4.就业导向是推进职业的催化剂

就业导向作为一个整体框架,随之进行课程改革以及师资改进、就业指导等一系列的改进,使得高等职业教育真正为社会提供有用的人才满足社会的需求。而且要以此体系进行职业教育评估体系,为最终的教学改进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诸如学生的就业率,再此项重大的教学改进之下,同学们的就业率是否有所改变。最终学生的就业单位,学生自身是否满意等,都可以进行一个整体的评估。最终以培养出一批能够真正有实际功能的有用之才,而且针对教师方面也要加以改进,不断开拓进取,提升教师的个人素质,针对当前的不合理的教学模式进行综合改善,最终为教育事业发散出该有的光芒,最终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技术型人才。

三、以就业导向改进专业设置

1.重置专业

很多学校的专业已经伴随很多年头,许多专业已经不适用于当前的就业需求,这就需要高职学校将自己学校的专业设计成与当前就业需求相对口的专业。专业设计是对于社会需求的认知的一种体现,很多学校的专业有很大的重复性,导致最终的就业时候产生很尴尬的情景。出现了僧多肉少的形势,导致最终很多同学因为没有选上适合的工作而对于其他工作却又不感兴趣而导致毕业就失业的现象。如果能够以当前的就业作为导向进行专业设置,并且可以进行多元化的安排课程就会让最终的就业出现更加完美的结局。

2.引导同学认清自身潜力

很多同学对于自身的能力并不是很明确,在选择专业或是对于最终的工作选择上普遍呈现迷茫的状态。所以需要教师加以帮助,在一个正确的推理下对同学们的专业进行选择,发现同学们的潜力。还有一点就是需要对于未来的前景进行预测,很多行业是会有变动的,不是所有行业的发展都是一成不变的,可能会越来越好,也可能根据国家的形势安排进行改革。所以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在科学的判断下进行预测,使得同学们在毕业后适应社会,并且不拘泥于单独的一个行业,可以在很多的领域上发挥出自光芒。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教育职能就是为社会提供具有一定职业素养的专业性人才,学校的职责是为社会提供大量的技术型人才,并且为这些人才进行“深加工”并且逐渐将这些半成品教育成成品,并输送到社会各行各业当中。而当前的高职教育也应该以创新为基础,谋求在不断改进与完善中不断开拓自我。而且也要开发同学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并要开发同学们的情商,使得同学们在今后的发展中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前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让同学们对自身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并且树立一个正确的个人目标而为之努力。而学校以及教师则起到一个辅助作用并且完成一个引导的功能。

3.敏感的洞察力

作为学校的领导而言,必须具备高瞻远瞩的思想,只有这样,学校的整体发展才会更加明朗。适度根据当前的社会需求进行专业的安排,可以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平台。作为校方领导也必须时刻提醒自己要提高个人的能力与素质,与全体教师一起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同学们带来更多的发展。时刻关注国内外的实时新闻与发展动向,了解当前各种行业的发展前景,只有如此才能够在最终的就业指导上为同学们更加明确的指出今后的就业前景。当前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也需要加以改进,由于没有形成一定的导向型课程理论体系,高职课程也有很多是高职同学们根本用不上的课程,所以应该有所删减,真正做到适用于高职同学,为高职同学服务。而在课程的设计上也应该不单纯的固定的只能够为这一职业而开展,应该课程内容不是针对某一职业而是这一个范围内的很多职业,这样就可以在应聘的时候有很多的选择空间,但是又不失技术性。

4.创造力的开发

当前的社会仍旧是一个需要以创新为基础的社会,如何能够在众人当中脱颖而出,首要问题就是需要有一个会创新的思维。面对这种现状,此类思维需要个人的先天基础以及后天教师的开发,在单位中如果想要有所发展也需要同学们在进入单位中,虚心的跟老员工进行学习,不断的在学习中完善个人能力,最终进行创新。很多同学对于为人处世之道还是非常欠缺的,所以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渗透,不断提升同学们的个人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还可以进行更加新颖的教学模式,诸如进行“活模块”的教学形式,“活模块”是指为适应职业群所设计的知识和技能,以专业技术训练为主,以职业资格为导向,通过综合化,冲破学科体系完整性的约束,充分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把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应用环境三者结合起来,融为一体,直接指向职业能力的提高。通过对模块中的知识筛选与关联,对相关的专业能力以及个人能力以及社会能力有一个新型的训练。以工作过程的实际为依据,体现现实性和先进性,增强灵活性和适应着眼于从业能力的强化,并通过“多取证”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而学生选择模块的多少、内容可以不同,学习的时间也可自由选择,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它既考虑到学生的就业实际,又兼顾其终身发展的需要。对于当前这个看人能力的社会,如何能够成为更加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人才,就需要不断地为自己充能。每一次当大家谈到高职教育,我们常会想起著名教育家黄炎培先生的名句:“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指明了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是高职院校办学的指导思想,提高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是高职教育让人民满意的根本要求,也是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的体现。进行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整合。越来越多的学校正在对传统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课程结构安排进行调整,企业介入的方式(即根据企业需要,调整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课程整合的方法等。高等职业教育在国家资金支持非常有限的情况下,为社会做出了很大贡献,发展前景良好。但毋庸讳言,在高职教育的发展中仍面临着较多的困难和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来自于体制和机制,有些来自于认识和观念,有的是受经济和社会发展等外部环境的制约,也有许多是我们高职教育内部的问题。我们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些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高职院校的教育才可以得到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超.基于市场机制的高职生就业服务体系的研究与构建[J].现代企业教育,

[2]何景师.基于职业就业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3]孙海英,田智.从当前高职就业问题谈如何开展就业指导[J].知识经济,2012

[4]王兴凤.基于从企业需求的视角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

篇12:职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分析论文

职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分析论文

摘要:随着安徽省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质量的研究已经成为目前职业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通过专家访谈和问卷调研,提出了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与保障机制,旨在促进安徽省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和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保障机制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初级到高级纵向贯通的应用型技能人才完整培养链条,是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统筹发展的横向贯通人才培养系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也明确指出:“‘十二五’时期,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迫切需要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构建灵活开放的职业终身教育体系。”此外,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加速安徽省产业转型以及经济快速发展,建设美好安徽的重要途径之一,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一是可以拉动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二是可以促进安徽省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和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促进“职教大省”和“高教强省”建设;三是可以加快安徽省教育事业发展步伐,使人口资源大省转变为人力资源强省;四是可以为沿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和合芜蚌自主创新实验区建设,打造“三个强省”、建设美好安徽培养高质量的人才。近年来,安徽省一批示范院校在中高职衔接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尝试,但一直处于初级阶段。目前理论界对于中高职衔接过程中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方面的研究较少,也没有形成全面而且科学的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随着省内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对于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质量的研究已经成为目前职业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人才培养质量的内涵

1.中高职分阶段人才培养的定位

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在职业教育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端技能型”人才,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终端技能型人才。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中高职分阶段”人才培养的策略,使中高职在培养人才方面更具有衔接性,从而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适应全社会、全方位不同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2.人才培养质量的构成

中高职分阶段培养人才,必将会形成不同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和要求。对于高端技能型人才来说,主要强调高端技能与知识、个人素质的相结合;而对于中低端节能型人才来说,更加强调社会职业岗位的基础动手能力及标准。因此,中高职分阶段培养人才,除了具有中高职之间衔接的必要性之外,必须针对中高职阶段不同人才的培养特点,提出更加具有针对性的中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二、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原则

1.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应当促进

不同阶段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对于中高职分阶段衔接人才培养而言,必须把握住不同阶段学生的不同特点,在给学生输送知识、技能的同时,也要综合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为社会、企业输送全方位、健康发展的中、高端技能型人才。

2.学科知识体系与中高职不同要

求的技能培养相适应原则中高职衔接过程中,中职学生与高职学生无论是在学科知识体系方面,还是在技能技术培养方面,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和要求。这就要求在构建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时,既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特点,也要注重不同的学科知识体系要与不同阶段的学生技能技术培养相适应,这样才能为社会、企业提供相适应的分阶段人才。

3.中高职衔接过程中评价体系动态性原则

无论是中职还是高职,在人才培养方面都是长期处于动态过程之中。而在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方面,不同的阶段、不同的时期,都有不同的标准和要求,因此中高职衔接过程中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应当遵循动态性原则。

三、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1.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指标确定的方法

我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中高职衔接过程中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过程、成效等几个方面评价指标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安徽省内十所中高职院校的20名院领导、专家教授进行了深度调查和访谈,最终确定了相应的一级、二级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指标。

2.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内容

根据深度访谈和调研的结果,如下表所示。

四、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

1.通过行业指导委员会,加强对人才培养质量外部监督

中高职院校应当根据社会、企业的多方面、多层次需求,以及中高职学生的不同学情特点,统一规划在中高职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个人发展。通过对中高职衔接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效果的不断实践与改革,使中高职一体化适应区域、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在中高职衔接改革过程中,职业院校可以与本行业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并通过组建中高职相关专业的.一体化专业指导委员会、行业指导委员会等,对中高职衔接过程中的人才培养质量、目标、要求、过程进行指导,使一体化人才培养更加符合社会经济、企业发展的需求。

2.强调社会第三方评价,加强人才培养质量监督

2012年教育部指出“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必须面向社会公布年度人才培养质量报告”。这一要求标志着无论是高职还是中职,在人才培养质量监督方面,必须从社会、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根据社会需要培养高中端技能型人才。所谓“社会第三方评价”,就是在社会上具有一定权威性和独立性的单位或团体,这些团体可以不受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方面的约束,而能够独立地实施对中高职衔接过程中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这些独立的机构主要包括:行业协会、本专业已毕业学生协会、学生家长协会,等等。这些类型的社会第三方评价与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学校自身评价来说,可以起到相辅相成的良好作用。

3.职业院校的自我监控与调控机制

职业院校是人才培养质量的监督与监控的第一道关口,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没有职业院校自身的大力推行和实施,就不可能有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方案、过程、效果等各方面的全面建设和发展。职业院校要通过改进中高职衔接过程中的教材建设、师资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等措施,为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中高端技能型人才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且职业院校要定期对教材、师资、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质量测评,并且通过专业课程考核方案的改革,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理论知识、实践能力进行全方位的考核,从而把好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第一道关口。随着安徽省内现代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对于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质量的研究已经成为目前职业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建立和完善中高职衔接过程中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及保障机制,是促进中高职衔接机制健康发展、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通过逐步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和建立保障机制,可以促进安徽省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和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促进“职教大省”和“高教强省”的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1]李建国.中高职协调发展视角下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以江苏盐城地区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1(6):156-158.

[2]田兴,郑蔼娴.广东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五合”战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4):39-44.

[3]王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应用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33(25):19-23.

历史论文范文

我国近代的翻译与留学论文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

英美文学研究与网络文化

心理学研究综述范文

有关日本论文开题报告论文

实践思维模式下马克思哲学理论的试析论文

近代民法与现代民法理论论文

大学物理教学内容及问题分析论文

经济类的毕业论文题目

近代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发展分析论文
《近代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发展分析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近代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发展分析论文(整理12篇)】相关文章:

洛丽塔风格服饰的发展及特征研究论文2023-05-06

经济类毕业论文评语2023-11-30

日本温泉开题报告范文2022-04-30

近代管理的论文2022-05-08

研究过程综述 的范文2022-12-12

大学物理论文2022-10-22

大学物理教育误区及其对策论文2023-02-13

近代史人物论文范文2022-09-23

现代人佛教的精神修养论文2022-08-19

大数据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考论文2023-07-02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