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全能问题与动态认知逻辑(共6篇)由网友“依靠黑暗”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逻辑全能问题与动态认知逻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逻辑全能问题与动态认知逻辑
逻辑全能问题与动态认知逻辑
作为一门哲学逻辑学科的`认知逻辑,是当代科学体系中将抽象的哲学玄思与具体的实用技术结合得最为密切的学科之一。它最先由哲学家和逻辑学家基于纯粹的理论兴趣而创建,继而引起语言学界、...
作 者:张建军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哲学系,江苏 南京 210093 刊 名:自然辩证法研究 PKU CSSCI英文刊名:ST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URE 年,卷(期): 16(z1) 分类号:B81 关键词:篇2:哲学逻辑的存在模态与动态认知模式研究论文
哲学逻辑的存在模态与动态认知模式研究论文
严格来说,“存在”在语法上一开始就是一个动词不定式,它有“是什么意思”的含义。而在这些“存在”反映的问题之中,它们并不都是静态的状况,而是人的存在行动。这是因为,从本体论的角度讲,“存在对象”本身并不会永恒不变;从认识论的角度看,人的认知也会发生变化。所以说,存在本身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变动不居的。有人认为,康德就是把那些存在于心灵,并能够给出普遍必然性的成分称为先天形式。而事实上,这些先天形式就是理性给出的认知规范,它们是形成知识的条件。可以这么说,后来人们把一般传统存在论问题转换为存在意义的问题时,实际上也就涉及到“存在模态”的问题。进一步讲,如果要使存在者不经歪曲地给出它的存在性质,也就必须如存在者本身所是的那样,去通达它。而在这里,人们最好的通达方式,就是运用动态的认知模式。
一、合对象的“存在”与合逻辑的“是”都是理解存在的条件
虽然人们能够言说和思考存在者,但却无法思考和言谈不存在者。所以,只有那些能够被人们所思考的和所言说的,才能成为哲学意义上的存在。溯源古希腊,人们发现,存在对应于巴门尼德的哲学,本质则对应于柏拉图的哲学。这是因为,从古希腊的巴门尼德开始, “存在”就不是一种纯粹感觉给予物,它被赋予理性和语法的特征,即它具有某种合理性。否则,它即便在感觉中被给予了,也不能被称为存在。如各种神秘现象和气功等,因为得不到后伽利略实证物理学的支持,它们并不能被定义为真实。幻觉、梦境和UFO等也被人们真实地感觉过,但同样因为得不到理论论证的支持而不能够被人们接纳为真实。这是因为人类的思维、意识、潜意识、精神、情绪、感情,心理活动、超心理活动等所表现出来的心理能量等等,都非常容易飘散分解,性质也非常不稳定。在中世纪,西方的哲学家们把从原因到结果的论证称为先验的,只是后来到了康德那里,才第一次明确区分了超越与先验。
康德认为,超越主要是指上帝、灵魂和世界,它们超出了人类经验的范围,因而是不可知的。在康德看来,我们把那些其应用完全限于可能经验界线内的原理命为“内在的”,而把那些宣称超越这个世界的原理命为“超验的”。但到了20世纪,哲学凸显的一个重要范畴就是“主体间性”,它最初是作为哲学本体论和认识论的范畴被提出来,其基本涵义是在交往的过程中所实现的人与人之间的统一性关系。这里包括两个方面的意义,即主体间的共时性和主体间的互识。这两个方面就是使人与人之间的生活交往成为可能的前提,它也是生活世界正常运作和不断进行再生产的前提和基础。然而,值得指出的是,尽管西方哲学后来逐渐地放弃了“实体说”的形而上学,或者认为“本体”指“关系”,或者强调它是一种“场”,但西方的这种形而上学观,始终是以现象与本体、经验与超验的对立为前提。
随着哲学的进步与发展,到20世纪60年代诞生了认知逻辑,它是认识论在当代的继承和发展,也是研究知识推理和信念变化程序的科学。学界一般认为,认知科学从兴起至今经历了“两代”,或者说两大研究理念的转换。第一代主要是接受了传统英美分析哲学的观点,主张身心分离的二元论,在脱离身心条件下研究心智,认为认知就是信息计算加工过程,研究范式是符号——计算主义。第二代主要是提倡一种涉身的研究理念,其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这种理论认为,认知范畴、概念、推理和心智并不是对外部现实客观的、镜像的反映,而是由我们的身体经验,特别是我们的感觉运动系统所形成的。认知科学关于人类智能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就是发现人类具有缺省推理能力。通常情况下,这种以默认前提或常识为基础的推理,是自动的、无意识的、无需刻意做出努力的思维过程。可以说,逻辑学研究确定性,也研究不确定性。对象世界也包括人的思维,而思维尤其是日常思维,又充满了不确定性。所以,就主体认知而言,如果否认主体主观性的一面,实际上就等同于把人看成是动物,而否认主体客观性的一面,就是把主体等同于主观,这也就必然导致唯心主义。正因如此,人们承认主体的客观性,并不否认主体中还有主观因素和主观性的一面,也不否认主体自由意志和自由选择的存在与作用。这里强调的就是,主体与主体活动既要受到外在客观因果关系的制约,还要受到主体的意志、才能、性格、情感等方面的影响。有人主张,当人们讨论关于知识的问题时,不必纠缠于物理事实与意识事实是否同一的问题,而是突出心灵与知识的联系,从而说明知识是体现心灵属性的重要内容,并把心灵属性看成是知识条件,这样人们就可以避开二元论的难题。然而,人们更应该重视的是,“人是主体性的存在,因而也是价值性的存在。”对于认知逻辑意义下的存在模态而言,由于它的内容对象既包括客观模态,又包括主观模态(认知模态),所以,它的内容“对象”,也就自然而然地包括物理存在和意识存在这两个方面。
然而,世界如何存在、如何显现,它的意义如何,它的有效性又如何,这是由“绝对主观性”的构造方式与给予方式所决定的。如果考虑到人类也是一种存在者(领会着自己的存在的特殊存在者)的话,那么人类的存在则是理解一般存在者的存在条件。如果用等值置换,意思就是“存在者的存在是理解存在者的存在的条件”。尽管这是一个重言式,但这种替换漏掉了最为关键的东西,那就是人类这个存在者的特殊性——对于存在的先行领会。然而,值得强调的是,汉语里把英语的系词Being译为“存在”或者译为“是”,这是对Being的两种诠释理解,即作为合对象的“存在”和作为合逻辑的“是”。卡恩认为,古希腊动词einai的主要用法是系词,即“S是P”中的“是”,它联系句子中的主语和表语。但它也有另外的一种用法,那就是动词前移至句首,由此引出它所要说明的名词,即“是SP”。这样,人们所使用的“是”乃是对主语的修饰和强调,具有一种表示存在的力量。如“一个人在门边”是一般的表达,而“是”前移到句首之后,字面的意思“是一个人在门边”,这里的“是”所强调的就是由它所引出的那个词,即“一个人”。实际上这里表达的意思就是有一个人在门边(即表示存在)。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系词Being的逻辑和语言特征,对于理解西方哲学的存在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这也是那些特定的共同体所能够接受的情况。认识论研究的任务之一,就是如何确认哪些个人的断言是事实以及如何整理它们,以便获取知识等诸多问题。如果人们把生活世界理解为一种意义构成物,那么也可以说世界是由意识生活所构造的。因此,在决定某物是否存在时,首先必须求助于存在的意义问题。这是因为,任何具体的存在者都只能体现存在的一个方面,每一个具体存在者的呈现,都是对存在的无穷丰富性和多样性的遮蔽。更进一步讲,由于自然是通过使用器物共同得到揭示,并且这是处在自然产品光照中的自然,而不是某个现成事物或某种自然力。所以,按照海德格尔的说法,即使所考虑的事情本身并非伸手可及,但它也会随着操劳所及的事物一并在场。如果无视自然的上手性质,而是仅仅把它规定为现成事物,那么,这个向人们袭来的澎湃争涌的自然,并以千姿百态摄获人们的自然,也就永远深藏不露了。这是因为“语言作为隐藏于言语表象下的基础、本质,恒定持久地支配着言语行为”。它就像植物学的研究对象不包括暗香疏影,地理学不堪定湖泊怎样气蒸波撼一样。
二、存在模态与动态认知模式的密切联系能帮助人们加深情态认知
无疑,哲学逻辑的特征就是用形式逻辑或者通过引入另外的意义公设,加上对形式逻辑中适用的意义公设进行修改而形成。如果人们使用传统哲学的说法,那么形式逻辑与哲学逻辑领域之间的差别,部分地与形式的先验性和实质的先验性之间的差别相符合。这样,概念之规定的增益对象,只是表明了它与有限认知能力的关系,而意识则包含了一个思维立体自身活动的单纯智性的表象,即在自身中直接包含了主体的实存。值得一提的是,抽象实体的存在性问题,最早是由奎因提出来的。奎因认为,模态逻辑一定会导致抽象实体独立存在的本体论承诺。对于任一语言而言,一旦给定,它就会有一个语言的对象域问题,也就是论域或个体域问题。这也就是说,在这个域里存在着什么,是给定该语言时事先假定的存在,还是它们的本体论前提(可称本体论承诺)?在奎因看来,“存在”不应该被解释为物之谓词意义上的可能性之完成,而应该是对物之全部谓词的定位。应该说,这样一种实存判断的定位,是被限制于与经验相关联的知觉之被给予性之上的。所以,“存在”不应该被视为与物之概念相联系的对物之特质的思想,而应该是——按照与现象之经验关联的规则的规定性——实现自身的绝对位置。在这里,实际上所涉及的就是存在模态所包括的对象。
的确,模态的多样性带来了模态系统的多样性。模态逻辑有着无穷多的不等价系统,这是它不同于古典逻辑的一个特点。但就模态表达(包括存在模态的模态语句)而言,由于任一现实语言都不可能有足够多的名称去指称每一现实个体,所以,模态语句并没有表示出所有世界事态。这既是人类理性认知能力的局限性所致,也是人们认知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模糊性所致。人们不可能认识和命名所有的个体,尚有很多人类未知的个体,如宇宙中遥远的未知天体,宏观世界中远离人类视野的神秘生物,微观世界中人们根本无法描述和观察到的基本粒子,以及不可数的实数集中的元素等等,这些都是人类语言所无法全面指称的。但是,如果就存在模态与动态认知关系而言,动态逻辑中的一些规律,则更加适用于像计算机程序那样的,由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状态的动态关系。进一步讲,逻辑学家们就是借鉴模态逻辑框架,构建种种认知逻辑系统,并使之成为哲学逻辑的一个重要分支,如“具有博弈化的动态认知逻辑和联盟逻辑,用来进一步表述社会变化过程,展示某些特殊情境下的'精细结构。同时社会互动及其变化的复杂性反过来又可以为形式化本身的研究提供思想源泉,从而激发它向更高要求发展,促其产生新的逻辑分支和分析工具”。不过,对于刻画知识的认知逻辑而言,尽管目前有关它的公理化系统并不少,而且人们究竟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模态逻辑系统,也还存在着许多的争议,但S5成为计算机科学界相对偏好的系统却是无疑的。具体来说,认知逻辑就是通过添加认知算子K扩充而得到的,认知算子用于表达“主体i知道Φ”,其中Φ是任意公式,例如,KiΦ→Φ的含义是:如果主体i知道Φ,则Φ是真的。其表达的含义就是:主体只能知道真命题,只有真的命题才能作为主体的知识。认知依赖于情境或语境。如果仅从情景认知的观点看,那么人们的认知位于特定的情境之中,即认知系统、能力、功能和过程都需要根据情景和语境来定义。当然,这里的情境既可指大脑的环境,也可包括身体和身体之外的环境。这是因为心理状态与过程和行为可以发生在大脑之中,也可以部分地发生在大脑之外的身体,或部分地发生在身体之外的世界之中。因而可以说,人的心灵是分布于大脑、身体和世界中的一系列复杂的状态和过程。笛卡尔曾在《谈谈方法》中提出过几条普遍的方法论准则。其中就有这样一条:凡是我没有明确认识到的东西,我决不把它当成真的接受,并“把我所审查的每一个难题按照可能和必然的程度分成若干部分,以便一一妥为解决”。进一步讲,人们能够表明某一个从属理论,其论域是其背景论域的某个部分。换句话说,人们这样谈论从属理论及其本体论才是有意义的。但是,这仅仅是相对于背景理论而言,因为这一背景理论有其自身最初被采纳并最终是不可测知的本体论。比如现实论者亚当斯就曾提出过可能世界的语言替代论最完整的表述——世界故事说。亚当斯的观点是,唯一存在的只有现实世界,可能世界只不过是现实事物的一种构造——世界故事。这也就是说,亚当斯的世界故事,是一个极大一致的命题集,即它是一个集合,该集合以每一对相互矛盾的命题中的一个作为元素。而且,该集合中的所有元素一起为真是可能的。所以说,可能世界的概念在这里能够通过世界故事得到包括模态语境在内的语境论分析。
三、存在模态既是“实然”的现实化模态也是“应然”的潜在化模态
从模态自身看,因为模态就是指事物或认识的必然性和可能性等这类性质,所以人们为了指代获得模态能力的行为主体,在模态化的不同阶段,把模态分为潜在化模态(欲做和应做)和现实化模态(能做和知做)以及实现化模态(使之如是)等。如人们对必然性也许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这不同的理解或看法就是关于必然性的不同概念。一个命题如果对这样的性质有所反映就被称为模态命题,反之,就是非模态命题。例如,9必然大于7;火星上可能有生命。这就是两个模态命题。它们不仅反映9比7大或者火星上可能有生命这样一些简单的事实,而且还反映了另外一些更为深层的内容。即根据9和7的数学涵义,9肯定比7大;在人们的认识中尚不能最后确定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模态词可以看作是可能世界域上有限制的量词,并且这种限制就是可能世界之间的可及关系。在存在模态中,自然客体表现的是“实然”的现实化模态。因为从现实社会看,完全与人无涉的自然根本不存在。人们的社会精神和秩序由信仰而立,而且“人与人之间的观念之争,也不都是单纯的知识之争,它总是难免地包含有信念的表达”。因此,社会及其社会认知,既是“实然”的现实化模态,也是“应然”的潜在化模态。正是由于动态社会生活中客观对象自身的变化和人们对客观事物认知的变化成正比,所以人们对事物或事态的断定和反映难免有更多的模态表述和表达。
进一步讲,“所谓模态是英文modal一词的音译,通常包括必然、必定、可能、也许等词项。所谓模态命题是含有这种模态词的命题。而以模态命题为前提或结论的推理称为模态推理。”经典逻辑与模态逻辑的一个重要联系,就是模态公式到一阶公式的“标准翻译”,一阶公式在可能世界关系模型上等值于模态公式。也正因为如此,人们可以把基本的模态语言看作是一阶语言的一个可判定的片段,这个片段是经典逻辑典型的可用部分。如信念系统,当人们把一个命题A添进信念系统S,并作了保持一致性所必需的修正之后,从S得到的这个系统就叫作与S相差极小的A-系统,或者说,叫作S的极小A-修正。更具体地讲,模态虽然是指事物或认识的必然性和可能性等这类性质,但是,这里的“等这类性质”的意思是,模态并不仅仅指必然性与可能性。比如,模态还有不可能性、偶然性、必然的必然性、可能的必然性,甚至必然地必然的可能性等等,以至于任意多的这类性质的组合。而且,真理也不再是某种固定的、静止的、等待人们去探索的理念,而是动态的、不断生存的。从认知的角度看,它们都必然表现在存在模态与动态认知的关系上。这是因为,存在模态既可以是“实然”的现实化模态,也可以是“应然”的潜在化模态。只有如此理解,人们才有可能对“模糊性”的对象有更为清晰而准确的认知。并且,也只有如此,人们才有可能由此形成非静态的动态认知观念,进而用包括主观模态和客观模态在内的存在模态方法,对认知对象持非静态的动态认知。
在《逻辑哲学论》一书中,维特根斯坦曾经说过:“想象的世界无论怎样不同于真实的世界,显然它应该有与真实世界共同的某种东西——一种形式。”但是,如果从模态逻辑理论来看,现实世界是彼此独立的基本事实的总和,可能世界则是彼此独立的基本事态的总和。设定一个可能世界就等于设定一个论域,个人信念的修正必须在这个论域之内,否则就是没有意义的。进一步讲,讨论存在模态与动态认知模式及其关系,并不是模态系统的建模,也不是事物本身的模糊性或人们对事物认知的模糊,而是要求人们重视运用动态认知模式,并对事物或事态进行更为清晰的认知。关于模糊性问题,威廉姆森曾提出过一个模糊性无知的观点,其大意是,模糊性不存在于客观事物本身,也不存在于人们的语言之中,它不是语义现象,而是认知现象。客观事物本身存在着截然分明的界限,人们语言中的模糊谓词也存在着截然分明的界限,只是由于人的认知能力的局限性,人们才不知道甚至不可能知道那些界限在哪里。所以说,这只是人们的认知模糊。近些年来,在认知科学领域里发生了一场新的认知革命,那就是由体化认知、嵌入认知、生成认知、延展认知和情境认知整合而成的理论模型。体化认知认为,不仅大脑是认知的原因,而且人的身体在认知的形成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嵌入认知认为,认知主体被嵌入在环境之中,不能与环境相分离。生成认知观点则认为,有机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是认知系统的组成部分。延展认知观点则主张,一个认知过程可以延展到有机体的头脑之外和有机体的环境之中。而在情境认知观点看来,我们的认知位于特定的情境之中。尽管各种认知观点和主张纷繁多样,但是与这些观点和主张有所不同的是,哲学逻辑存在模态与动态认知模式探赜,更多地着眼于认知对象与认知方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上升一个层次讲,所有哲学体系都旨在建立或重建这些相互对立的运动,目的是组成一个动态的统一体,它同时包括了各元素之间不可或缺的异质性及其相互的组合关系。
四、动态认知模式能反映事物对象的动态性与多样性以及无限性等特质
普朗丁格认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尽量用普遍化方法,而人文学科却需要充分运用个性化方法。这也是为什么科学史即便没有牛顿也一定有牛顿定理,而文学史如果没有陀思妥耶夫斯基就没有《卡拉马佐夫兄弟》的原因。针对模态逻辑而言,它既是普遍化的,也是个性化的。这是因为,人们“确定反事实条件句的真或假,还必须参照个人的背景假设对个人的信念系统做出保持一致性的修正。这一背景假设是从个人的知识或经验中得到的,反事实条件所拟定的正是满足背景假设前件为假之特例。用可能世界语言来说,反事实条件句拟定的是特定可能世界的情形”。进一步讲,模态逻辑所具有的真理模态、道义模态、认知模态和存在模态这四个范畴,与自然语言中情态的语义划分相似。在语义上与之对应的情态,有真势情态、规范情态(又称道义情态)和认知情态等等。在这其中,认知情态所讨论的就是与人的知识状态相关的可能世界。在自然语言中,人们常常用副词和能愿动词来表达情态,它可以用“据我所知” “据我们所掌握的证据”等来表达认知情态中的情态基集,而用“知道”“相信”“怀疑”“断定”等来作为表达认知的模态词。从关于知识和信念的研究方法看,各种研究中的欣迪卡方法基本是很简单和直观的思想,而由它引发的整个研究纲领,则是把知识和信念作为命题态度来研究,也就是把反映知识和信念这样的命题态度解释为认知主体a和命题P之间的一种关系,并借助带有认知关系Ra的可能世界框架来进行解释。如KaP的真值条件给定为“a知道P”是真的,当且仅当,在跟a所知道的东西相容的所有可能世界(或事态)中,P是真的,即M,w|=KaP当且仅当对于所有使得wRw′的w′,M,w|=P。
应该说,模态逻辑与一阶逻辑的区别就在于引入了模态算子,所以也就引入了隐晦语境、内涵实体与真值等诸多的问题。然而,按照威廉姆森的观点,尽管多值逻辑在提高形式化程度方面致力于解决含混性问题,但是,它却与含混性问题的哲学动机并不一致。在模态语境中,名字和限定描述语的歧义有不同的意义,人们需要赋予它不同的读法。但是,人们并没有为包含专名的模态语句创设太多的读法,专名在模态语句中本来就有歧义,人们需要在宽/窄辖域间进行选择。如果在模态语境下不接受名字可以取窄辖域,那么后果将是人们无法表达关于名字的从言模态。不仅如此,从认知的角度看,许多事物本身就不是静态的,如存在的流动、事物的移动、职能的转化和身份的互换,都是动态社会的关键因素。例如,有这样一则问答,说的是一位猎人碰到一只站在树根旁的松鼠,猎人围绕这棵树转了一圈,松鼠面对这位猎人,自己也转了一圈。有人问:这位猎人是否围绕这只松鼠转了一圈。回答说,猎人围绕松鼠转了一圈,因为他围绕着松鼠走完了一个封闭的曲线。而反驳者则说,猎人没有围绕松鼠转一圈,因为他并没有看到松鼠的背,猎人自始至终只看到了松鼠的脸。仔细分析,如果事物一静(松鼠不动)一动(猎人动),就不会出现反驳。而现在是,猎人动,松鼠也在动。这样,仅仅凭借静态的认知模式,就难以给出令人信服的回答。
在这种情况下,必须以动态的认知模式,并在统一了认知标准的前提下,才能给出满意的回答,才有可能帮助人们进行准确地认知。事物本身就有相对静止与发展运动这两个方面。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既受到时空的限制又超越时空,即具有动态性、多样性与无限性的特质。正因为如此,人的认知和认知域并非一成不变。当主体通过努力获得新的知识(或获得新的证据),就会有新的变化并引起知识更新,人们的认知域也就变得更宽。不仅如此,在认知领域里,还有人的信念等其他因素。西方很早就有非常多的关于知识与信念的讨论,如休谟就将信念看作一种“与眼前印象相关的生动的观念”,或信念的作用在于强化人们的观念,并使观念变得更加强烈和生动。康德把信念看作一种主观上充分、客观上不充分的认知,认为信念不是科学认知,而属于实践、学理与道德领域。但是,在罗素那里,这些则被视为“有机体的一种状态”,信念是由“肌肉、感官和情绪,也许还有某些视觉意象所构成的某种状态”,包括身体与心理两方面的表现。也可以这样说,人们的认知图式就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建构过程,词语的意义也会随着语境的改变而改变。如“行为”这个词,现在意味着“交谈”而不再是当时的意思,当时它曾意味着我们今天所说的“行动”。
五、结论
的确,仅有理性就可以产生信念,而且情感本身也可以产生信念。当然,理性加上情感也可以产生信念,甚至意志因素也可以加进来。在认知模态里,由于认知主体可能不知道或不相信他所知道(或相信)的东西的逻辑后承,所以,在一个世界上等值式的可置换性就会受到一定的限制。而且,这些解释上差异的根源就在于,产生信念的心灵活动可以是多种能力。虽然那些作为谓词实在性判断行为而获得的对象属性都是以信念确定性中的世界意识为前提,但是,由于信念的对象横跨客观认知(科学)与主观价值判断(道德)两大领域,所以,这就决定了人们不可能仅从某一个领域来界定信念的性质。信念性质的复杂性就在于,它并不是单纯理性或知性所为,而是理性与非理性(情感、意志等)因素的混合物。在这种意义上,人们“仅用真值一般无法确定必然命题的真假。因此,我们必须保留关于行为模态与存在模态的区别。对于行为模态,我们说模态化所涉及的谓词是相对主体而言的谓词;而对于存在模态,它所涉及的谓词则是相对客体而言的”。从认知逻辑的角度看,传统认知逻辑既可以表示主体的知识,也可表示主体关于其它主体的知识等概念。然而,它们都是静态的,一般不能够处理行动对于知识的变化和影响。这些都是因为“知识的很多‘性质’不在于命题、主体和世界间的静态关系,而在于不断的学习和交流的动态行为”。对此,近年来动态认知逻辑的出现,旨在处理公开宣告、半公开宣告和私下宣告等外部信息对于主体知识的影响等诸多问题。有人认为,这种研究趋势完全可以将存在模态与动态认知模式紧密地联系起来。
总而言之,世界不是静态的,主客体也不是传统认知的那样,一定就是绝然二分。如果凡是能够被人们思维和能够被人们言说的,都可以视为哲学意义上的存在的话,那么除了客观模态之外,主观模态也都可以包括在存在模态之中。由于包括模态语言在内的一些语言与“存在对象”之间有着形而上的关系,所以就使得存在模态不仅要面对客观世界,而且要思考和面对作品世界、精神对象等等,以及这些“存在对象”之间的关系与呈现等。更进一步讲,如果现实世界是彼此独立的基本事实的总和,可能世界是彼此独立的基本事态的总和,那么,对象存在的“清晰性”本身就在那里了。正是在这种意义上,人们说事物和事态的模糊性,并不是指“存在对象”本身的模糊,或者“存在对象”呈现的模糊,而是指人们的认知模糊而已,这其中就包括知道多少、是否相信等等问题。所以说,知识的很多“性质”并不在于命题、主体和世界之间的静态关系,而在于人们不断学习和交流的动态行为。也正因为如此,人们对存在模态与动态认知模式进行细致研究,并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赜,就显得尤为重要。
篇3:认知逻辑与社会发展
认知逻辑与社会发展
以社会发展问题为对象,研究马克思主义认知逻辑的.含义、实质、基本内容及把握认知逻辑的前提和基础。
作 者:汪文甫 作者单位:中共广州市东山区委党校,广东,广州,510080 刊 名:探求 英文刊名:EXPLORING 年,卷(期): “”(4) 分类号:B81 关键词:认知逻辑 发展 优势结合 优势互补 优势延伸 把握篇4:易图的逻辑划分与问题
易图的逻辑划分与问题
提 要
本文取郑樵《通志》“《易》虽一书,而有十六种学”之说,提出了易学之属中本有图学之种的易图学概念。依《易传·系辞》“拟诸形容,象其物宜”之说,认为以“棥薄ⅰ?-”符号构建的八卦和六十四卦本身即是易图,而《易经》则是一部由卦象 图下系附文字,有“图”有“书”经纬相错、动植相须的典籍。
本文着重探讨了易图的逻辑划分及其中有待商榷的几个问题。易图的逻辑划分,是把易图的全部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明确地揭示易图概念的外延,从量的方面定义一个易图概念的适用范围。文中对易图的逻辑划分提出了“象数图”、“义理图”或 “易学卦象图”、“易学概念图”的二分法,就中讨论了“朱熹以黑白块替代卦爻符号创作卦象图缘何而起”、“黑白点和黑白块作图元素对后来易图创作的影响”、 “要慎用‘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的易图概念”、 “李挺之及朱熹卦变图并非‘先天卦 变’”、“‘太极图’划分中的问题”、“黑白点‘河图’、‘洛书’划分入易图的问题”、“‘先天图’划分中的问题”、“易学概念图名不举实之例”等八个问题。
笔者希冀以此文抛砖引玉,于易学研究中重视易图的分类研究,以便有助于易图学史的撰写。
前 言
一般谓“画出来的形象”为图。易图就是与易学内容有关联的图。《易传·系辞》: “拟诸形容,象其物宜”, 准此,由“棥薄ⅰ?-”符号构成的八卦和六十四卦本身即是易图。易学之有图,则易类之中别有图学之种。
易学思维过程是运用易学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的过程,有时因概念模糊或混淆概念,也会使思维过程发生混乱。 易图是易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同样,对易图的属、种概念内涵的揭示(定义)与外延的揭示(划分)弄不清楚,也会使易图学的思维过程发生混乱。例如,清儒江永于《河洛精蕴》中列“圣人则河图画卦图”,其实是在说他自己则朱熹黑白点《河图》排布所谓的“先天八卦方位图”。这与汉代人所说的“河出图”之间并没有同一关系。其病根则在于混淆了分属不同集合中的子概念。
南宋郑樵特别注重概念的属、种关系。他说:“学之不专者,为书之不明也;书之不明者,为类例之不分也。易本一类也,以数不可合于图,图不可合于音,谶纬不可合于传、注,故分为十六种学。”“学术之苟且,由源流之不分;书籍之散亡,由编次之无纪。易虽一书,而有十六种学,有传学、有注学、有章句学、有图学、有数学、有谶纬学。安得总言易类乎?”(1)对于易图的概念,如果说“唯《易》则无所用图,六十四卦二体六爻之画, 即其图矣”(2),则是对易图概念进行了限制。从易图学的发展史看,如此减少易图概念内涵的限制并不符合实际情况。郑樵虽然不对易图加以限制,主张易类之中当有图学,但是他“记有”(记今之所有者)、“记无”(记今之所无者)二分法的一般列举, 并不能揭示易图概念的全部外延。我们研究易图学,需要准确地运用易图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
明确概念就是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易图的划分则是揭示易图概念外延的一种逻辑方法, 可以从量的方面帮助定义一个易图概念的适用范围。易图的划分,就是把易图的全部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从象、数、言、意的角度划分,可分为象数图和义理图两大类;从易学卦象和易学概念的角度划分,又可分为易学卦象图和易学概念图两大类。笔者很是赞同郑樵对图与书关系的议论,他说: “河出图,天地有自然之象; 洛出书,天地有自然之理。天地出此二物以示圣人,使百代宪章必本于此,而不可偏废者也。图,经也;书,纬也,一经一纬,相错而成文。图,植物也;书,动物也,一动一植,相须而成变化。见书不见图,闻其声不见其形;见图不见书,见其人不闻其语。图,至约也;书,至博也,即图而求易,即书而求难。古之学者,为学有要,置图于左,置书于右,索象于图,索理于书。 故人亦易为学,学亦易为功。”(3)四库馆臣把易图学列入易象数学中之一宗,又谓“至宋而象数之中复歧出 图书一派”(4),此说并不符合《易经》由卦象图而作,易类之中本有图学的实际情况。本文试图就个人研究所得,举例探讨一下易图的逻辑划分及其中的问题, 不当之处,敬请方家赐教。
一 卦象图的划分及问题
卦象图就是用《易经》卦爻符号构成的易图(也包括一些省略卦爻符号,仅有卦名的易图。如《四正卦图》、《卦气六日七分图》、《卦气七十二候图》、《乾坤纳辰图》、《爻辰所值二十八宿图》等等)。卦象图中包括卦序图、方位图、卦气图、卦变图等多种。卦序图,如去掉《易经》六十四卦下所系卦、爻辞而得之《序卦图》,依《易传· 杂卦》所作之《杂卦图》等等;方位图,如《易传·说卦》的八卦方位图说(必是有是图方有是说), 邵雍《观物外篇》所说“乾坤纵而六子横,易之本”之八卦方位图(即 一般所谓的“先天八卦图”),俞琰《易外别传》所列《乾坤坎离图》等等;卦气图, 如连斗山《周易辩画》依孟喜“十二月卦”说所作《十二卦气原图》,《易稽览图》以 四正卦爻配二十四气图,惠栋《易汉学》依《易稽览图》之说所画《卦气六日七分图》,朱震《汉上易传卦图》所列《李溉卦气图》等等;卦变图,如朱震《汉上易传卦图》所列李挺之《卦变反对图》和《六十四卦相生图》,朱熹《周易本义》所列《卦变图》,张理《易象图说》所列《六十四卦通变之图》,胡渭《易图明辩》所列《虞仲翔卦变图》等等。
卦象图的演变过程到了宋代, 出现了以黑白点或黑白块替代卦爻符号所作的易图。其中的卦象图,如《周易图》所载洪迈的《六十四卦阴阳倍乘图》、《六十四卦生自两仪图》, 朱熹《周易本义》所列《伏羲八卦次序》图、《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俞琰《易外别传》所列标有“天根”和“月窟”字样的《先天图》等。 这样的卦象图,缘何而起?此种作图方法对后来易图的演变有甚么影响?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是卦象图划分中需要加以研究的。于卦象图子概念的演变方面,出现了“伏羲八卦”、“文王八卦”;“先天八卦”、“后天八卦”等易图概念,这样的易图推演概念是如何而来的?如何理解和使用这样的易图概念? 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也是卦象图划分中需要加以研究的。这里仅就其中的几个问题,谈一下个人的看法。
1.朱熹以黑白块替代卦爻符号创作卦象图缘何而起?
对这一问题,有人认为是受到了刘牧黑白点《河图》、《洛书》的影响。 笔者对此表示赞同,但同时认为朱熹以黑白块创作《伏羲八卦次序》图和《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则是源于所谓圣人一奇一偶叠加画卦的“加一倍法”。“来教又论黑白之位尤不可晓。然其图亦非古法,但今欲易晓,且为此以寓之耳。” “大抵曰仪、曰象、曰卦,皆是指画而言。”“仆之前书固以自谓非是古有此图,只是今日以意为之,写出奇偶相生次第,令人易晓矣
。”“一画为仪,二画为象,三画为卦,则八卦备矣。此上若旋次各加阴、阳一画,积至三重,再成八卦者八,方有六十四卦之名。”(5)朱熹“自初未有画时说到六画满处”,用的是“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八分为十六”;“十六分为三十二”; “三十二分为六十四”的爻画“加一倍法”。 从其《伏羲八卦次序》图来看,连乾、兑、离、震四卦初爻为“一画”,以当阳仪;连巽、坎、艮、坤四卦初爻为“一画”,以当阴仪。 如果仍然沿用《易经》卦爻符号“棥薄?“--”作这样的图,初画阳仪的“一奇”四分之后为“棥保?傻鼻?⒍摇⒗搿⒄鹚呢猿踟常??趸?跻堑摹耙慌肌彼姆种?笠辔?皸”,则不可当巽、坎、艮、坤四卦初爻 (否则八卦变成了四乾卦、四兑卦)。朱熹改用黑白块创作卦象图的原因即在于此。2.黑白点和黑白块作图元素对后来易图创作的'影响
以朱熹为代表,改易黑白点或黑白块为易图创作元素,由于《易学启蒙》和《周易本义》的影响,而被后来的许多易学研究者所接受,从而这样的易图及其演变图归入了卦象图之属或易学概念图之属。元末至清初, 又有人把用黑白点或黑白方块所作之“先天八卦方位图”、“十二月卦圆图”图演变为“天地自然河图”、“古太极图”、“先天画卦图”、“来知德圆图”、“来氏太极图”、“伏羲心易发微泰极之图”等等。 正是由于这种易图作图元素的改变,方在朱熹之后见到了许许多多的易图,也正是由于这许许多多易图概念的演变,方使得易图逻辑划分的重要性,于易图学史中明显地突显出来。譬如,见于《道藏》的所谓“先天太极之图”究竟应该归入易图哪一类?如果是先有“古太极图”,而后以之演变出了“先天八卦图”,则应归入易概念图之属,如果是先有“先天八卦图”,而后以之演变出了“先天太极图”,则应归入易卦象图之属。 显然这是一个需要从因果关系方面弄清楚的问题。
3.要慎用“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的概念
邵雍对“先天之学”和“后天之学”的界定是:“先天之学,心也;后天之学,迹也。”凡有文字卦画之“迹”者,皆当属于“后天之学”范畴,而不应该划入心易思维之学的范畴。“乾坤纵而六子横,易之本”,是“天地定位一节,明伏羲八卦”之图; “震兑横而六卦纵,易之用”,是“起震终艮一节,明文王八卦”之图。(6)“易之本” 和“易之用”,皆为文字《易传·说卦》所有, 所以,有迹的两幅八卦方位图,本无 “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之名。之所以有此称名,则源于朱熹对邵雍先天之学的曲解。“盖自初未有画时说到六画满处者,邵子所谓先天之学也;卦成之后,各因一义推说, 邵子所谓后天之学也。”(7)邵雍主“八卦相错”说,本不以一画为仪、两画为象。其说以太极(一气)为一,两仪(天地)为二,四象、八卦(天之四象日月星辰,地之四象水火土石)为三,六十四卦为万(万物)。所谓邵子的“加一倍法”,本是接“八卦相错,然后万物生焉”之后,说以乾为祖变得六十四卦。何来“自初未有画时说到六画满处”的爻画“加一倍法”?又何时说此即为“先天之学”?“先天八卦”不先,“后天八卦”不后,所以应该慎用这样的易图推演概念。
4. 李挺之卦变图及朱熹卦变图并非“先天卦变”
“先天卦变”是邵雍独特的用以得到“乾坤纵而六子横图和《先天图》的卦变方 法。“一变而二,二变而四,三变而八卦成矣”(8),是以三爻乾(或坤)为祖逆爻序连续变卦,一变乾上爻变得兑,二变乾一、兑二中爻得离三、震四,三变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初爻得巽五、坎六、艮七、坤八。“一变而二,二变而四,三变而八卦成矣,四变而十有六,五变而三十有二,六变而六十四卦备矣”(9), 是以六爻乾(或坤)为祖逆爻序连续变卦,一变乾上爻得夬,二变乾一、夬二之五爻得大有三、大壮四,三变乾一至大壮四之四爻得小畜五至泰八,四变乾一至泰八之三爻得履九至临十六,五变 乾一至临十六之二爻得同人十七至复三十二,六变乾一至复三十二之初爻得姤三十三至坤六十四。依此定义,虽然南宋有人谓李挺之卦变图为“先天卦变”(10), 而朱熹的《卦变图》之下体又极力以乾、兑、离、震、巽、坎、艮、坤为序, 但是这样的卦变方 法均不属于“先天卦变”范畴,所以不能归入“先天图”之属。 至于俞琰《易外别传》中依朱熹《卦变图》所出之所谓《先天六十四卦直图》,则是一幅名不举实之图。
二 易学概念图的划分及问题
易学概念图是用以揭示易学概念内涵和外延的易图。如“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天尊地卑”、“日月为易”、“参天两地图”、“乾坤六子图”、“仰观天文图”、 “俯察地理图”、“刚柔相摩图”、“八卦相荡图”、“帝出震图”、“先甲后甲图”、“大衍之数图”等等。其中有重要影响的易图,有“太极图”、“先天图”等等。又许多易学著作中有源于“河出图”命题的易图棗“河图”,源于“洛出书”命题的易图棗“洛书”。
1.“太极图”划分中的问题
“易有太极”之太极为一单独概念,自刘牧、周敦颐等人就此易学概念拟图之后, 则易图学中的“太极图”就成了一个普遍概念,其子类有如刘牧《太极第一》图;周敦颐《太极图》;郑东卿《太极贯一之图》;林至《法象第一》、《太极一变》、《太极再变》、《太极三变》、《太极六变》等图;萧应叟《太极妙化神灵混洞赤文之图》;萧廷芝《无极图》;陈致虚《太极顺逆图》;李简《易有太极图》; 张理《太极生两仪之象》;陈应润《易有太极图》; 胡居仁《易有太极图二》;章潢《古太极图》;张介宾《太虚图》;高雪君《来氏太极图》等。
对“易有太极”之太极概念,《易乾凿度》说是“气形质具而未离”的“浑沦”, 郑玄注曰“易,太易也。”“太易,无也,太极,有也。太易从无入有。圣人知太易有理未形,故曰太易。”刘牧“太极者,一气也。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之说及周敦颐“自无极而为太极”之说,即有本于此。“太极”为一气“浑沦”之有,拟诸形容,则以一“○”象之。所以,一“○”之象即为构建“太极图”的基本图形。准此,凡以一“○”为“母”之易图,似皆可划入“太极图”之属。如林至一“○”之《法象第一》及一“○”之内二分、四分、八分乃至六十四分之图,皆冠以“太极”图名。又如张理一“○”之内上画“棥薄⑾禄??-”之图,亦冠以“太极”之名。
对于先见于明初赵撝谦《六书本义》的《天地自然河图》(即后来被章潢收入《图书编》更名为《古太极图》之图),是否可以划入“太极图”之属?这是一个颇有争论的问题。 朱伯崑先生认为:“ 此图式,赵氏称之为天地自然之图, 即先天太极图”, “此先天太极图式,看来脱胎于《周易参同契》”,“其中所表达的思想&127;,……当出于陈抟”,“所以上面相传的图式,称为先天图,又称
为天地自然之图。这个图式, 后来影响颇大。邵雍的先天八卦方位图,&127;即来于此。”(11)如果我们“控名以责实”,以 “先天太极图”为因,而“先天八卦方位图”即为其果,则此图当列入“太极图”之属; 以“先天图”为因,而“先天太极图”即为其果,则此图当列入“先天图”演变图之属。从易图学发展史看,初爻画于外的《伏羲八卦图》(即一般所谓的“先天八卦方位图”) 先见于南宋杨甲《六经图》,而此“先天太极图”则先见于明代赵 为谦《六书本义》。 从逻辑推演的角度看,此图是仿林至《太极三变》&127;图而来(12),《伏羲八卦图》是因,而此“先天太极图”是果。如此,则此图当列入卦象图之属八卦方位图之种(是以黑白块替代卦爻符号所作卦象图之演变图)。
南宋有谓“先天太极一理”者(13),而邵雍《先天图》象天之六十四卦圆图及形地之六十四卦方图共七百六十八爻为“太极之全体”(14)。如此,就有人视《先天图》为一“○”基本图形构建之易图(外“○”内“□”)。朱熹主张把《先天图》 内方图“拿出放外”(15)之后, 有人(如俞琰)则径直称《先天图》象天之六十四卦圆图为“先天图”,并以六十四卦圆图之中“虚处”为“太极”。《先天图》天地相函,地在天中,是一浑天象。圆内包方,是一“母包子”的太极系统,而单一的六十四卦圆图又是朱熹“母生子,子在母体之外”的太极系统。以林至《太极一变》 至《太极六变》图看,俱是子在母体之内。六十四卦圆图(内标以 “太极”之图),似不可以“太极”名其图。太极为大一, 两仪为大两,大一即大两。 太极一变, 两仪一太极;太极再变,四象一太极;太极三变,八卦一太极;太极六变, 六十四卦(万物)一太极。如此“母包子”太极系统之图,方可划入“太极图”之属。
2.“河图”、“洛书”划分入易图的问题
《易传·系辞》:“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论语·子罕》:“凤鸟不至, 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孔子感叹生不逢时,天地无瑞应出现,不能法则其时以行其事。 “河不出图”之叹,是因黄河里曾经出“图”的传说而发。“凤鸟至”、 “河出图”,是圣帝明王时的天地瑞应,圣人会法则其时以行其事;“凤鸟不至”、“河不出图”, 则非圣帝明王之时,圣人唯有感叹而已。 孔子因“河出图”传说而有“河不出图”之叹。至于传说中自黄河水中出来的“图” 是何形象,则“自秦汉以来,未有能言其状者”(16)。如此,“河图”,就不会是一 个名以命实的实体概念,而成了一个空概念。汉代纬书多言“河出图”,如《尚书中候》言“东序河图”:“尧励德匪懈,……甲似龟背,袤广九尺,平上五色,上有列宿,斗正之度,帝王录纪,兴亡之数。帝乃写其文,藏之东序。”言“圣人则之画卦”:“神龙负图出河,宓牺受之,以其文画八卦。”言黄帝得“龙图、龟书”:“黄帝巡洛,河出龙图, 洛出龟书,曰威,赤文象字,以授轩辕。”伏羲、黄帝、尧帝皆得“河图”,“以其文”、 “赤文象字”、“写其文”,为有文字内容的一类“河图”棗传说中“河出图”的一类。准汉代纬书之说,似乎只有伏羲氏则之以画八卦的“河图”,与易学有关,而其他时代其他圣人所得“河图”,则与易学无关。对待如此形制湮泯“河图”的态度, 正可阕 疑。所以于宋代刘牧之前,无有依缘仿象以一时之臆见而断千古之疑者。 对于《系辞》中的“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这句话,一般则认为是圣人以此“神道设教”。 如《隋书·经籍志》说:“《易》曰‘河出图,洛出书’。然则圣人之受命也,……则有天命之所应。盖龟龙衔负,出于河、洛,以纪易代之徵。其理幽昧,究极神道。”唐代道士吴筠于《玄纲论·神道设教章》中说:“降鉴有道,乃锡斯文。故伏羲受图,轩辕受符,高辛受天经,大禹受洛书,神道设教兆
于兹矣。”北宋真宗朝的王钦若说:“天瑞安可必得?……陛下谓河图、洛书,果有此乎?圣人以神道设教耳。”(17) 老儒杜镐亦说: “此圣人以神道设教耳。”(18)可是,到了刘牧之时却对所谓天出有文字的“河图”、 “洛书”提出了看法:“天神言语,必当简要,不应曲有次第,丁宁若此”,“书载天神言语,陈列字数,实非通论。天何言哉?圣人则之,必不然也。”于是对圣人则“河出图、洛出书”以神道设教的说法提出了挑战。既然圣人不是则之天神言语而神道设教, 那么 “圣人云河出图、洛出书在作《易》之前”,就一定是“河图之数惟四十有五,……洛书则五十有五数”,“是知龙马之瑞,非伏羲不能昭格”,“河图,八卦垂其象也,故可以尽陈其位”,“太嗥乃则而象之, 遂因四正定五行之数,……遂定八卦之象。”(19)刘牧以“天垂自然之数”,“负于神龟”之五行数为“洛书”;负于龙马“其位有九”之数为“河图”。虽然刘牧本人也承认“龙图、龟书不载之于经”, 但是他仍然将此黑白点之图说成是“出于宓牺画易之前”的“河出图、洛出书”。 其理由有二:一是“前贤迭相传授”;二是“符于自然,非人智所能设”。 实际上“前贤迭相传授”的是“太一 下行九宫”之图(20)和“天地生成之数图”(21),但并不称之为“河图”或“洛书”。 一经刘牧如此命名之后,则“河图”、“洛书”对于天地生成之数和太一九宫之数来说,就成了实体概念,结果如此式样黑白点状的“河图”或“洛书”便作为“易图”名正言顺地出现在刘牧、朱熹及其后的许多易学著作中。从易图逻辑定义和划分的角度看,这样以点代数的所谓“河图”和“洛书”是否应该归入易学概念图之属,则又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
首先,刘牧《河图》之实是“九宫数”,《洛书》之实是“天地生成之数”。严于名实,点数为图,九数以“图”名,十数亦当以“图”名。如此,“河图”为“河出图”之图,而“洛图”则不为“洛出书”之书。
其次,刘牧《河图》、《洛书》是数码映象图,并非传说中“龙马负图”或“神龟负书”空类之“实”(如同“天使”的画像一样)。元儒吴澄斥“马负一片之图而出于河,龟负一卷之书而出于洛”为非,即从载体方面看出了此种说法的错误。
第三,“河出图”为出于黄河之图,“洛出书”为出于洛水之书,此皆为传说中的祥瑞。黑白之点,奇偶之数,是何“瑞应”?
第四,《系辞》说伏羲仰观俯察、远取近取“以作八卦”,并非“画八卦”。刘牧亦说“易备七八九六之成数,而后能生八卦,而定位矣”,“河图陈八卦之象”,“龙图其位有九,四象八卦皆所包蕴”, “河图相传于前代,其数自一至九,包四象八卦之义”,“河图八卦,垂其象也,故可以尽陈其位”,“水数六除三画为坎,余三画布于亥上成乾;金数九除三画为兑,余六画布于申上成坤;火数七除三画为离,余四画布于巳上成巽;木数八除三画为震,余
五画布于寅上成艮,此所谓四象生八卦也”(22), 说的是伏羲则“河图”尽陈《说卦》“帝出乎震”八卦方位。刘牧以“—”为一画,“--”为二画,故说余三画为乾,余六画为坤,余四画为巽,余五画为艮,但又以四正卦坎、兑、离、震为三画,岂有圣人则“河图”画八卦以其中五卦皆画三画之理?刘牧又有“圣人无中得象,象外生意,于是乎布画而成卦”及“圣人观象画卦, ……仰观天而俯察地,近取身而远类物,六画之象既立三才之道斯备”说, 亦与伏羲则“河图”画八卦说矛盾。第五,倘若《周易》之八经卦为伏羲则黑白点“河图”而画,那么《连山》、《归藏》之八经卦又是那位圣人则之什么而画? 总之,笔者认为《系辞》所说“河出图,洛出书”的实质是神话传说。 这一出于汉代或汉代之前人的判断语词,是“自秦汉以来,未有能言其状者”的空类命题, 对此正可阕疑,而不应以一时之臆见出黑白点之图,并谓之为作《易》之本。
3.“先天图”划分中的问题
《易传·文言》:“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邵雍三十七岁移居洛阳之后把六十四卦方圆合一之《伏羲八卦图》易名为《先天图》, 则有取《易传》中“先天”这一概念。
邵雍《伊川击壤集》中有这样的诗句: “初分大道非常道,才有先天未后天。” “大道备人皆有谓,上天生物固无私。虽知同道道亦得,未若先天天弗违。”“能知同道道亦得,始信先天天弗违。”“先天事业有谁为,为者如何告者谁?若谓先天言可告,君臣父子外何归? 眼前技俩人皆晓,心上功夫世莫知。”“身在天地后,心在天地前。天地自我出,自余何足言?” “人心先天天弗违,人身后天奉天时。” 可知,邵雍对《易传》所说“先天”的理解,是同《老子》中“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故强字之曰道”、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道可道,非常道”等思想结合起来,所以他有“老子,知《易》之体者也”之说(23)。邵雍以独特的卦变方法得到方圆六十四卦合一的卦象图,并认为用这样的图可以表达“天地万物之理”,可以通过这样的图思维“有物先天地生”的“道”,故而易名为《先天图》。( 实则此图为一卦变图,有卦画之迹,本为“后天之学”之图) 邵雍把依《说卦》“天地定位”一节之义所作八卦方位图, 称之为“乾坤纵而六子横”图。后人因《先天图》六十四卦圆图八贞卦有此方位,&1 27;即有所谓“先天八卦方位图”之称名。邵雍说八卦为“天之四象”(日月星辰)和“地之四象”(水火土石), 本出于天地之后, 八卦何有“先天”与“后天”之分别?“起震终艮一节,明文王八卦也;天地定位一节,明伏羲八卦也。”(24)邵雍认为《易传·说卦》说了伏羲和文王两个八卦方位,并无“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之说。可知,以“先天”概念命名“乾坤纵而六子横”图并非出于邵雍的本意。“先天之学”本为不可道之常道棗心学,具有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内涵的易图,方可以“先天”命之。 《先天图》是专指六十四卦圆图象天六十四卦方图形地、“天地相函”有“天地万物之理”的易图而言,所以“先天图”应该是一没有子类的单独概念。所谓“先天图”有方图、圆图和方圆合一图三种图的说法,是不谙邵雍以“先天”概念命名易图本意的错误划分。
4.易学概念图名不举实演变之例
名即是概念,实是具体的事物。名是实的反映,有其名,当考其实。易图学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名不举实的演变,这亦是易图划分中要研究的问题。试举例讨论之。
第一 “帝出乎震”图。此图本《说卦》“帝出乎震”一节之义而作。《四库全书· 重修宣和博古图》所载隋十六符铁鉴、唐八卦铁鉴背面已有这样的图。 杨甲《六经图· 大易象数钩深图》载此图,称之为《帝出震图》。 朱熹据邵雍“起震终艮一节,明文王八卦”之说,易名为《文王八卦方位》图,并载之《周易本义》卷首。 一些术数书中又称之为《后天八卦方位图》。以所谓“文王八卦”或“后天八卦”命此图,皆是名不举实的演变。
第二 初爻画于里层中间有“阴阳鱼”的所谓“先天八卦方位图”。 由“阴阳鱼”之图可变得初爻画于外层的“先天八卦图”, 此图实为内外两层“先天八卦方位图”,内图初爻画于外,外图初爻画于里而已。
第三 外画六十四卦中间有“阴阳鱼”的所谓“先天图”。 邵雍《先天图》“天地相函”,地在天中。此图有天无地,实为内八卦外六十四卦两层卦图。
第四 外画“先天八卦”中画“后天八卦”里置“阴阳鱼”之“太极阴阳八卦图”。 知“阴阳鱼”为“乾坤纵而六子横”八卦图之演变图,则知此“太极阴阳八卦图”实为 三层八卦图。
以上从易学卦象图和易学概念图两个方面探讨了易图的逻辑划分及其中的八个问题。 笔者希冀以此引玉之砖,展开易图学的普遍研究。易学之河源远流长,于当今国际易学研究的大氛围内,深入的易学分类研究将势在必行。易类中图学的研究内容十分丰富,无论从象数的角度或从义理的角度看,都需要加强对易图学的研究,各类易学史和宋明理学史的撰写, 特别是易图学史的撰写,也需要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易图学研究成果。
注释:
(1)见郑樵《通志总序》、《通志·图谱略》
(2)见胡渭《易图明辩题辞》
(3)见郑樵《通志·图谱略》
(4)见《四库全书·易数钩隐图提要》
(5)、(7)见朱熹《答袁枢》
(6)、(8)、(9)、(23)、(24)见邵雍《观物外篇》
(10)见林至《易裨传》:“郭氏叙李氏象学先天卦变”
(11)见朱伯昆《易学哲学史》卷二
(12)见林至《易裨传》
(13)见《罗氏识遗》卷六
(14)见张行成《易通变》
(15)见《朱子语类》卷六十五
(16)见胡渭《易图明辩·河图洛书》
(17)见《资治通鉴》卷二十七
(18)见《宋史·王旦传》
(19)、(22)见刘牧《易数钩隐图》
(20)见《道藏·洞黄真书》
(21)见杨雄《太玄·太玄图》
篇5:螺纹钢和铁矿的供需新动态与价格逻辑
螺纹钢和铁矿的供需新动态与价格逻辑
来源丨阿昆点黑色螺纹钢价格走势按照产业逻辑推理逻辑策略:矿石结构与逻辑预示的价格运行状态(AK10月9交易提示),价格处于期货主导加速行情之后过渡到现货主导下跌的疯狂行情,由于市场供应和需求都受到环保约束,价格一时间不好跌,现货下跌受到成交量约束下,期货行情过渡节奏选择了反弹调整再跌的节奏,反弹理由没有新亮点,除非有新的政策变量驱动,否则就个人目前对产业的解读认为价格目前处于期货加速之后开始往期现共振的市场阶段过渡(如下图小矩形蓝色框的位置)。所以价格反弹调整之后,按照产业供求状态,价格反弹之后的方向倾向于下跌,下跌压力大致归纳为一下几方面:一是社会库存还有向市场提供货源,若主动销售压力不大,若被动减库存,压力就会很大(资金最喜欢借力的题材点),压力会有,尤其是需求被抑制之后,换句话,即便后面需求释放也会面临季节气候问题(特指建材,板材不受影响)。二是一个压力在于市场淡忘的电弧炉,这可是6月份开始炒作上涨的题材点,认为电弧炉产能短期无法释放,按照之前我的钢铁的统计,电弧炉产能开始释放(虽然释放量市场没有权威观点,我们可以通过电弧炉必用材料高频和超高频石墨电极反应能够折射电弧炉规划产能,换句话如果没有成交和采购量,石墨电极的也不具备持续上涨的动能,按照市场需求导向逻辑,后面电弧炉供应量会短期内快速释放产能。。另外一个是我们可以看生铁产量的同期变化看到供应量是大幅增加的。从目前的钢铁利润和市场需求结构看,供应形势相对前期紧张形势大有缓和,所以大方向下跌的压力一直在集聚,至于什么时候释放另当别论。三是交割约束了价格下跌影响反弹,让期货资金借助基差修复逻辑炒作了一轮反弹。接下来的交割合约就是现在的主力1801合约,如果机会和基差逻辑推理顺畅,螺纹的压力大头可能来自套保单;逻辑是很简单,利润不生政策允许的产能会继续释放,虽然需求下滑,贸易补库动机四季度基本没有,但是1月份是一个社会库存启动的.时间点,所以压力不容忽视。另外,从钢厂角度有承担价格下跌的实力,贸易商没有,所以钢厂目的就是想尽一切办法卖货,期货未必不可(主动与否看基差逻辑),而且兑现利润为主的销售状态下,这个是需要关注的一个亮点。至于黑色价格目前的调整行情除了之上的反弹炒作题材外,还有一个需要防范的就是资金的兴风作浪,所以从技术角度看,目前的黑色技术走势和去年同期有点神似,这个题材分析文章在10月17日期货日报发表。大体逻辑是的供求和产业链形成良性共振;而今年供应和需求以及产业链都无法相对比,若从题材角度看四季度充其量就是阶段性联动。所以技术分析虽有反弹的形态节奏,但是反弹节奏和去年相比截然相反。这一轮反弹脉络是被动的行为:期货资金选择了震荡反弹,通过反弹寻找价格再次下跌的动力,那么从反弹节奏我们不难发现,期货震荡行情靠的是持仓防守减仓的效果。从现货心理变化和市场参与者心理预期看,行情过渡阶段的过渡方式本来就很纠结,资金在敏感节点选择震荡反弹,每一次上冲都可以认为是为后面打出新的空间(这个从最近的期货主力持仓变化就能看出)从资金角度看,期货最近6个交易日的反弹靠的时空头防御性减仓的降压,价格震荡的下跌也是靠多头减仓带来的支撑减弱,然后开始寻找新的下跌时机。这种节奏从最近行情走势看,螺纹钢吻合度更高,当然热轧虽然相对强势,但方向下跌的情况下只是跌幅问题,若有反弹他会依然成为焦点;铁矿石由于前期跌幅比较大,再加上产业结构性问题,导致价格节奏未来将不同于成材或其他炉料价格走势。反弹节奏和价格状态,再配合产业状态,这种顾虑完全可以在交易中规避,所以参与产业方向的做空仍是主要的方向,只是期货参与重点是把握反弹终结信号。铁矿石:相对比螺纹钢、热轧、设置双焦价格状态都在上面的逻辑和框架内,铁矿石比较特别。个人对铁矿石比较纠结。从下图个人矿石逻辑框架解读看。矿石供应端:国产矿只要价格保持在55―75美金之间的震荡,国产矿释放量和去年比没有大变化。国际矿分歧比较大: 从进口来源看,非主流供应形势和国产矿差不多,今年巴西矿到中国的比例下滑,而澳大利亚到中国量大增。但是高低品的港口比例还没有明显改观, 所以矿石从供应角度看价格压力没有减少。港口库存:3季度开始下降归功于钢厂补库行为,也就是前一轮矿石阶梯式上涨的动力源,当然它的涨幅有限那是因为国家政策是针对矿石的结构性失衡矛盾做的对策,有效的保护了钢厂的吨钢利润,我个人之前从利润率(也将政策红利的角度已经对螺纹和矿石做出了预判),从库存角度看,后面对行情影响力需要看需求状态。矿石需求:决定矿石价格走势的关键因素,因为从钢厂库存周期角度看,目前整体处于库存增加周期中,但是这个库存增加不是简单的单边运作,因为增库对刺激价格反弹,高位采购下降也会打压价格,况且港口货源充分采购不难,所以从钢厂角度,调整库存节奏会比较有效的降低库存成本。按照这个周期节奏,矿石价格在期货跌幅最大的情况下,有可能下跌空间会因为库存的变化而相对抗跌,若然弱势,但是下跌的力度上可能会有所收敛;但就目前看,这种收敛力度和往年相对差距较大。按照钢厂库存变动节奏看,和相对比较特殊,因为当时钢厂利润下滑钢厂迫不得已用压低库存降低库存资金成本的方式给企业降低成本,其余都是增加的;但是今年由于国内环保限产30%――50%的政策约束,很多钢厂对库存需求总量或采购总量都会相应打折。差异有2:从匹配量上看,限产之后钢材即便迎来库存增加,但是采购量也会相应降低,也就带来一个现象是成交量好转,但是规模比例不得,所以这样带来的价格反弹也没有太大的推涨动力。从可用天数看,限产开始必然导致现有的库存天数对应的需求天数会被动的增加,所以钢厂会先阶段性消耗相对过剩的部分,然后才会有采购动作,而在这个消耗阶段其实就对矿石价格形成比较大的采购压力,这也是短期矿石相对比较弱势的根源。另外除了,供应、需求和库存外,海运费价格在经过一轮上涨后下半年的震荡调整会出现,这个过程也等于侧面降低了进口矿石的价格,所以短期遇到海运调整也有一定价格压力。再结合国内铁矿石历年四季度价格走势,调整到位之后震荡略强的概率偏大,再加上钢厂利润虽然丰厚,但是出现阶段性调整也是可以理解的,也符合产业周期和行情节奏,所以矿石后面如果要开始参与空单,个人建议偏波段对待。换句话说,可以结合基差逻辑,价格逻辑和产业题材热点,期货的做多信号或做空信号都可以参与,只是短期倾向于偏空,操作都需要控制仓位和注意配置平仓位。这就是与其它品种不同的地方,其它品种(尤其是螺纹)都是大概率切换进疯狂下跌,但矿石在行情节奏上可能有一定偏差。从心理上,为什么市场都空铁矿石,一是产业题材利空多,主要是弱势局面下它的跌幅最大,所以市场共识才高,换位思考,如果是因为历史跌幅大形成的共识,那么我们是不是交易策略到了需要调整的时候了!本文源自陆家嘴大宗商品论坛更多精彩资讯,请来金融界网站(www.jrj.com.cn)篇6:历史唯物主义逻辑起点问题研究回顾与反思
历史唯物主义逻辑起点问题研究回顾与反思
逻辑起点问题是重构唯物史观理论体系的首要问题.近三十年来,我国哲学界关于唯物史观理论体系逻辑起点的争论观点纷呈,马克思主义重点建设工程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应该吸收这场学术争鸣的积极成果,以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重构.
作 者:寇永前 赵绥生 作者单位:寇永前(西安职业技术学院,陕西,西安,710077)赵绥生(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咸阳,712000)
刊 名: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AN AEROTECHNICAL COLLEGE 年,卷(期):2008 26(4) 分类号:B03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唯物史观 理论体系 逻辑起点 现实的人★ 《细胞》说课稿
★ 动物细胞培养
★ 蓄电厂总结
★ 电厂培训总结范文
★ 初中生物课件
★ 细胞癌变说课稿
【逻辑全能问题与动态认知逻辑(共6篇)】相关文章:
高中生物说课稿2023-01-30
电动机再起动技术的几点认识论文2022-12-11
初中生物课件小结2023-03-15
法律框架下的高校德育教育改革论文2023-03-16
5.28招远案公诉意见书2023-05-14
小学数学教育论文2022-04-30
当代哲学观漫谈论文2023-10-21
SVG网页设计软件实现分析论文2022-06-03
毕业实习律师总结2022-05-02
谈社会结构三分法及其音乐观论文2022-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