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不呗”为你分享14篇“谈社会结构三分法及其音乐观论文”,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篇1:谈社会结构三分法及其音乐观论文
谈社会结构三分法及其音乐观论文
在民族音乐学的调查和研究中,“人”, 或言音乐主体的缺席会令一切工作难以展开,而田野调查的过程更是对“人”生活的记录和解读。人类学者会从人的多样化生活中寻找规律来解释特定的文化现象;民族音乐学学者则力图凸显音乐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意义。所以,人类的日常生活与行为便成为重要的信息源,成为学者探索挖掘的富矿带。独立的个体会因相仿的生活水平及方式而相互吸引,他们聚集起来成为群体以谋取更广泛的资源,以便使他们的集体生活稳定、昌盛。从狭域的部落、村庄、市镇,再到广域的民族、阶级、国家,个体皆由此相聚。然而在这些各异的群体组成方式之中,唯阶级的界定最为模糊也很容易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所以对那些已经逝去的阶级群体, 留下有关他们生活的信息极其残缺、微量。这些碎片化的信息或多或少的保存在当代人类的社会生活之中,隐藏在文化、政治、经济等诸多方面,小心翼翼的在如今这个变幻莫测的时代传承。
不同民族、区域、群体之间的文化各有异同,而人们所持有的音乐观也反映为其差异性的一面。但是阶级,作为一种超越人种及地理限域的群体类别,其音乐观也可以体现为不同阶级性的异质参照。所以,结构化的社会中,相应的阶级会产生与之相应的音乐观。同时,不同阶级的音乐观既会彼此相关又能自成一派,从各个层级反映出中国传统音乐的多样性。
一、社会结构的三分法:一种普适的分层机制
从古至今,无论哪一个国家,在各阶级群体中最显而易见者便是贫富差异, 或者两极分化。顶层社会群体和底层社会群体之间的对抗一直都是任何社会最为尖锐、显著的矛盾。在古代中国,这一矛盾清晰的体现在封建帝制之下普通农民与王侯将相之间的对立;在近代中国,这一矛盾又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常年持续的卫国战争而变得极其复杂甚至一度边界模糊。直到社会稳定之后,新的经济体制和开放政策建立以来,中国社会阶层中的高低对立才又逐渐明晰起来。但是在这普遍存在的两极对立中, 唯有中间层不断地顺应着时代的改变。在社会底层与顶层的对峙一幕一幕上演时,他们悄然的在其中保持着两端的平衡,适应着各式各样的变化。
社会中间层的诞生并非滞后于社会顶层与底层,只是其数量和意义在工业革命兴起以后的资本主义国家才逐渐增多、强调。于是,人类社会层级划分的机制被总结为上、中、下的三分法。至此,无论是经济学家还是社会学者都惊奇的发现, 这一机制似乎普遍适用于不同时期的不同国家。围绕这一基本机制再根据不同社会、国家的具体情况对其进行进一步细致的划分。在上、中、下这三层内部按照上下排列顺序再分层。所以,诞生并应用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社会分层机制同样适用于中国社会。总而言之, 阶级分化的机制框架是将社会自上而下一分为三,三者内部再进一步划分,他们彼此有序排列,互不僭越。千百年来,无论是大到整体性的国家还是小到区域性的村落、岛屿,这一机制都能成为其社会分层的标准。于社会分层而言,一个很重要的特性便是各阶级之间的流动性很弱,封闭性较强。任何个体或者集体,要从一个阶级转移至另一个阶级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或经历剧烈的社会变革,而这一点尤为明显的体现在中产阶级之上。与上层和下层阶级不同,他们是社会结构中的两端,就好像沙漏的两头一样,沙子的运动范围唯有两头之间,是不能流向其外的。于是,上层阶级的流向是单向朝下的运动,下层阶级的流向是单向朝上的运动。唯有中产阶级,仿佛沙漏的中段,拥有向上或者向下两种运动轨迹。所以中产阶级既要保证自己不落入下一个层级,又有着爬向更高阶层的理想。为此他们辗转反侧,对下层社会的人民既关怀又警惕,对上层社会的人民既仰慕又不屑,于是在他们的生活中能找到社会结构中各个层级的缩影。
二、三个阶级,三种音乐观
在民国以前,中国上千年的封建社会在结构上是符合三分法这一机制的。这是一种本土化的阶级分层,而音乐在本质上正是与这种本土化的社会结构密切相关。对于中国古代的三分化阶级而言,他们各自的生活方式催生出了具有阶级特性的音乐观,同时也影响着他们对待各自生活中音乐的看法和态度。
中国本土的上层社会即中国的封建统治阶级,他们持有的是一套高度集约化的音乐观,是其意识形态在音乐上的体现。如西周的礼乐制度,便是一种量化的意识形态具现。他们在用乐上没有质化的区分,同样是欣赏乐与舞,区别仅在于其乐器以及乐人多寡之上。西周的统治阶级通过严格的礼乐制度来裁定不同的等级,并且将最丰盛的音乐集中体现在最高统治力量手中,凭此彰显其统治地位。定于清顺治年间的文庙丁祭制度不仅在用量上达到了庞大的规模,其程式也被证实更为复杂多样。清《光化县志》中记载了老河口地区光绪年间《文庙丁祭》的整个过程。其《乐器》篇中记载用到的乐器涵盖了“八音”中的每一类且多件;《乐章》篇里更是详细记载了仪式过程中所用的不同乐章和宫调;《文庙丁祭》更详细记述了“迎神”“初献”“终献”“�剽汀闭馑母鲆鞘浇锥蔚木咛迥谌荨!凹揽住弊魑�宫廷礼乐的延续,在中国历代都会由上层阶级组织举办。其外延是祭祀先贤孔圣,并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而其内涵则是通过一系列铺张、奢华的程序来彰显上层的优越,将他们的意识形态通过乐舞表演出来。上层阶级由于集政治权力与经济实力于一身,他们会运用大量的乐工、乐人、乐器以及复杂的程式、漫长的过程来完成一套音乐活动。所以在中国本土上层阶级的眼里,反映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声音即他们眼中的音乐。他们视音乐为统治和享乐的工具,他们的权力和地位决定了其音乐观也是高度集约化的。他们不会纯粹体验音乐的美感,更多的则是功能上的追求。
而对于中国本土的下层阶级而言,他们的生活与各自所处的环境及生产方式息息相关。不像上层阶级将自己紧锁在深宫之中,他们则可以接触到天地万物,亲身体验百态生灵,由此也形成了一种泛化的音乐观。在下层人民的生活里, 音乐可能是他们举重劝力的呼号,农闲时刻的消遣;亦或是红白喜事中的锣鼓,节日庆典时的管鸣。如上个世纪市镇中的乞丐们手持竹板打唱的说唱音乐“莲花落”。在乞丐眼中,“莲花落”无非只是一门吃饭的手艺, 就像是铁匠不会将打铁视为艺术一样,乞丐们也不认为他们和着板眼即兴编唱的能称之为音乐。曲艺“莲花落”是通过乞丐的手和喉直接生产的劳动产品,是关乎其能否吃上饱饭的手艺活儿,所以在他们的观念中,“莲花落”是“莲花落”,音乐是“莲花落”之外的'东西;同样,曾响彻汉江水岸的汉江船工号子在船工眼中也只是他们与激流搏斗,齐头并进的工作指令。他们卖力的唱着号子是为了安全的渡过一个又一个险滩,一声声呼号是为了缓解肢体上的疲劳。他们在平日的生活中不会演唱“号子”,他们所认定的音乐一定不是“号子”,一定是与之不一样的东西。中国本土的下层阶级持有的是一种泛化的音乐观, 他们观念中的音乐是脱离了劳作、生产、信仰等生产劳动范围之外的。
中国的本土中产阶级没有办法通过过渡铺张的方式来展示其代理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 也不用面朝黄土背朝天直接参与生产劳作。他们需要社会稳定来保证他们占有充裕的可支配时间, 这样他们就能够充分享受各自的休闲空间并且自由选择喜好。他们将音乐与其他休闲玩乐一样视为一种娱乐, 一种满足他们精神需求的玩物。这一点正好契合了音乐作为艺术的本质,也使这一群体持有了美学化的音乐观。
中国本土中产阶级的构成以缙绅、学士、文人为主,他们接受的教育以及他们与统治阶级的联系使他们十分注重儒礼的重要性。于是音乐在他们的生活中也会出现在人生礼仪的场所,伴随着他们重要的生命阶段以及祭祀活动。如云南的“洞经音乐”就是文人学士在祭祀先贤时的用乐,其规模和场面虽不及宫廷燕乐、礼乐,但却是统治阶级意识形态中哲理面在地方区域的缩影;与此同时,音乐也会与他们相伴在节庆时节的大街小巷。如湖北的“国乐锣鼓”就是中产阶级与民同乐的一种方式,他们需要亲身接触下层阶级的人民,了言融入其中。在什么地方唱什么歌,既是音乐里出于对地域文化的保护,也是使艺术贴近群众表达真情实感的最佳途径之一。再加上我国地域辽阔,汉语文化博大精深,每个地方的地方方言风格迥异又融会贯通,使得其具有强烈的地域文化色彩。地方方言的这一特性,让方言表达成为了声乐作品里情感演唱的最佳辅助方式之一。而起源于民歌的民族声乐,在演唱时,如果在恰当的地方融入地方方言, 不仅会加重民族歌曲的民歌韵味,还能通过地方称谓、习惯用语、感叹用词和衬词表达不同的地域文化特征,从而形成不同曲式曲调的多样化民族音乐风格。
比如民歌《赶牲灵》作为陕北地区的一首信天游,以其嘹亮而高亢的艺术特征为主。在这首歌曲里,远音程的跃进给人强烈的开阔感,四度音程的强力让人精神焕发,陕北音调的出现,使得整个歌曲不但具备浓烈的地域韵味, 还使歌曲因为地方方言的植入而变得丰富饱满。结合《赶牲灵》的创作背景,我们了解到旧社会的陕北贫困而落后,男人们为了生存而去“走西口”,通过赶牲灵而在外谋生。这群日夜与骡驴为伍,风餐露宿的运输货物的男人,就是赶牲灵者,他们翻山越岭,一走就是十天半月,有甚者是一年半载。日复一日,造成了家里的亲人对他们的惦念,所以只要遇到赶牲灵者,家里的妇女老人便要探问亲人的情况。《赶牲灵》这首歌曲表达的正是一个姑娘期盼亲人的故事。在已有的音乐作品中,男高音在这首歌曲的演唱里将陕北方言运用其中, 通过“骡子”“灯”“铃子”的地方发音来表达地域色彩,用陕北民歌的润腔来把控歌曲的主脉,用头腔共鸣的张力来体现愁苦与苍凉。这样一来,这首歌曲不但在专业上打动人心,在情感上更是让人身临其境。正是因为这两者的结合,使得这首民歌一度成为脍炙人口的经典男高音代表作。
综上所述,通过对民族男高音的研究和借鉴,在我国民族声乐蓬勃发展的今天,民族男高音的演唱技巧的提升关键在于演唱技术的提升和情感歌唱的运用,在演唱技术的提升上, 要特别注重气息的掌握和声音的掌握,在演唱过程中灵活运用这些演唱技巧,让歌声充满艺术感染力。在情感歌唱上,则要结合声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地域文化特征, 深度剖析演唱时的情感需求,做到声情并茂,技艺并举,将声乐作品的民族韵味温和细腻、情景交融的表现出来。以上两点,将有助于民族男高音演唱技巧的提升。
篇2:球员谈体育社会学论文
球员谈体育社会学论文
一、访谈案例研究述评与梳理――以球员国际流动为中心
这里我们引入一些案例进行进一步的讨论。例如,有球员说到:“是的,那是另一原因。俱乐部必须每年参加欧洲联赛冠军杯或欧足联欧洲联赛,这对每一个球员来说都是一个动机”。有球员同意他的评论,认为“这当然是主要原因之一。因为如果一个俱乐部能在欧洲联赛冠军杯上比赛,当然是主要原因之一”。有球员的回答也是类似,“是的,我当然在考虑钱的因素。但对每个球员来说参加冠军联赛的机会是很特别的,是他们一直他们梦想的.东西。这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有球员也和其他球员持有同样观点,想在欧洲俱乐部踢球和尽可能保障踢球机会是联系在一起的,“我的动机是在最好的联赛和欧洲杯踢球”。即使是在预选赛阶段,似乎渴望在欧洲顶级俱乐部比赛是这些接受采访的球员的一个重要激励因素。事实上,当在考虑他们的迁移动机时,所有的球员都把欧洲联赛冠军杯或是在欧足联欧洲联赛上踢球看得很重。然而渴望在欧洲比赛上踢球又和他们作为一名职业足球选手想要发展自己事业的野心联系在了一起。有球员对他未来的规划十分明确:“我有些犹豫,也许其他更大的西欧俱乐部会想签我,正是我想继续我的职业生涯所以才搬到这里我认为这对我来说是一个转会到西欧联盟的好机会,我只能向前走我希望迁移到西欧”。学者黄璐、曲爱宁、战文腾、贾亮等人也以类似的方式进行了评论,讨论了如何利用在英格兰足球联赛的机会转到欧洲其他地方更好的联盟。换言之,当我来到这里时我就向前迈进了一步。我在这里感觉很好,但是我的下一个目标和动机是进行下一步的考虑。我当然很想知道我到底能走多远。我想在更大的联盟踢球。
三、结语
应该说,所有接受采访的球员都曾经在欧洲足球锦标赛之前或之后在英格兰的俱乐部里效力,所以都被问及了英格兰足球锦标赛的意义。当被问及锦标赛后是否会有很多外籍球员受到鼓励来到英格兰踢球时,回答是形形色色的。例如,有球员论道:当然啦。以前英格兰人们不习惯有这么多外国人,但现在一直正在改变。我希望我能给其他球员一些参考,当英格兰球队想要签约时可以接受。我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改变的。然而有球员并不认为举办世界杯会鼓励更多的外籍球员来到英格兰,正如他所说的那样:我想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来自荷兰和丹麦的球员都来到这里,所以对球员来说英格兰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篇3:谈钢结构厂房自然排烟工学论文
谈钢结构厂房自然排烟工学论文
关键词:钢结构;排烟;消防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企业生产仓储用房日趋大型化,而钢结构骨架建造的厂房,以强度高、自重轻、跨度大、吊装施工方便和建设时间短等优点正越来越被广大厂家所采用。但钢结构厂房具有耐火性能低的弱点,在未进行防火处理的情况下,其本身虽然不会起火燃烧,但火灾时,强度会迅速下降,一般结构温度达到350℃、500℃、600℃时,强度分别下降1/3、1/2、2/3。理论计算显示,在全负荷情况下,钢结构失去静态平衡稳定性的临界温度为500℃左右,而一般火场温度达到800~1000℃,在这样的火场温度下,裸露的钢结构一般在15min左右,就会出现塑性变形,产生局部损坏,造成钢结构整体倒塌失效。如:1992年5月无锡兴业有限公司全钢结构占地1000平方米厂房发生特大火灾,将整个厂房烧得支离破碎:1992年6月上海联合毛纺厂两层全钢结构厂房5400平方米,由于设备油箱形成爆燃气体发生火灾,整个厂房烧毁;1993年11月安徽佳通轮胎有限公司的单层全钢结构厂房,建筑面积58752平方米,由于人为纵火,导致这个厂房钢结构全部被破坏;2月5日四川绵阳三角生活用纸制造有限公司成品2号仓库因放火发生火灾,钢屋架建筑全部烧毁。这类建筑还存在空间大,火势蔓延快,设备、人员密集,疏散困难等特点,一旦发生火灾,常用的自动消防设施很难发挥预期作用。人员疏散和灭火救援难度较大,有造成群死群伤的潜在危险。
一、建筑火灾烟气的特点
火灾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随机性和确定性的双重特点。随机性是指火灾发生的起火原因及时间、地点等因素是不定的,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遵循一定的统计规律;确定性是指在某一特定场合下发生的火灾会按基本确定的规律发展蔓延。燃烧过程与烟气流动过程皆遵循燃烧学、流体力学等物理和化学规律。火灾的确定性规律可采用工程科学的方法研究,一般室内火灾的自然发展过程大体分成三个主要阶段,即:初期增长阶段、充分发展阶段及衰减阶段。
在火灾发展的初期增长阶段,随着放出热量迅速增多,在可燃物上方形成温度较高、不断上升的火羽流。当羽流受到房间顶棚的阻挡后,便在顶棚下方向四面扩散开来,形成了沿顶棚表面平行流动的较薄的热烟气层,达到了一定厚度时又会慢慢向室内中部扩展,不久就会在顶棚下方形成逐渐增厚的热烟气层。当火灾达到充分发展阶段,热烟气层的温度与中心温度相差无几。
如果室内有通向外部的开口(如门和窗),则当烟气层的厚度低于开口的上沿高度时,烟气便可由此流到室外。开口便起着向外排烟的作用。在建筑火灾的发展过程中,烟气的排放相当重要,烟气排放速率的大小决定着烟气层高度的变化情况。当排放速率大于烟气的产生速率时,烟气层的高度会逐渐升高,最终保持在对人没有威胁的高度。
二、钢结构火灾时的理化性能
建筑用钢(Q235、Q345钢等)在全负荷的情况下失去静态平衡稳定性的临界温度为540℃左右。钢材的机械性能随温度的不同而有变化,当温度升高时,钢材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和弹性模量的总趋势是降低的,但在150℃以下时变化不大。当温度在250℃左右时,钢材的抗拉强度反而有较大提高,但这时的相应伸长率较低、冲击韧性变差,钢材在此温度范围内破坏时常呈脆性破坏特征,称为“蓝脆”。如在“蓝脆”温度范围内进行钢材的机械加工,则易产生裂纹,故应力求避免。当温度超过300℃时,钢材的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和弹性模量开始显著下降,而伸长率开始显著增大,钢材产生徐变;当温度超过400℃时,强度和弹性模量都急剧降低;到500℃左右,其强度下降到40%~50%,钢材的力学性能,诸如屈服点、抗压强度、弹性模量以及荷载能力等都迅速下降,低于建筑结构所要求的屈服强度。我国20世纪90年代初对裸露钢梁的耐火极限进行了验证,确认了136b、140b标准工字钢梁的耐火极限分别为15min、16min(钢梁内部达到临界温度:平均温度538℃,最高温度649℃)。因此,若用没有防火保护的普通建筑用钢作为建筑物承载的主体,一旦发生火灾,则建筑物会迅速坍塌,对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损失。
三、现行各类排烟方式比较
在建筑防排烟工程中,常用的三种方式是:自然排烟、机械加压送风防烟和机械排烟。自然排烟和机械排烟是控制烟气下降的常用方法,与机械排烟相比自然排烟有其自身的优点。一是无大的动力设备,运行维修费用也少,且平时可兼作换气用;二是在顶棚开设排烟口,自然排烟效果好。对于自然排烟的应用,在国外也有许多采用自然排烟的例子,在德国,大空间的公共建筑多使用自然排烟尤其是单层的展览建筑。我国现阶段对建筑防排烟方式选择的倾向性意见是:凡是能利用外窗等实现自然排烟的部位应尽可能地采用自然排烟方式。特别是大空间建筑宜首先考虑设置自然排烟,理由如下:
(一)大空间建筑中的高大空间具有较强的蓄烟功能;
(二)大空间建筑通常顶棚或侧墙设置大面积采光或通风带,可与自然排烟结合使用;
(三)机械排烟量非常大,给设计和施工带来很大难度;
(四)由于内部空间的高大、宽敞,机械排烟可能引起烟气与空气的掺混,过于集中的机械通风排烟把大量刚刚补入的新鲜空气直接排放出去,形成所谓的“流通短路。
四、自然排烟的设计要求
目前,防排烟设计方法基本有三种:(1) 体积换气次数法;(2) 基于数理模型计算公式设计方法:(3) 借助计算机模拟软件分析评估设计方法即性能化设计方法。但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要满足以下要求:一是烟气层高度。火灾中的烟气层伴有一定热量、胶质、毒性分解物等,是影响人员疏散行动与救援行动的主要障碍。在设计时限内,烟气层最好能保持在人群头部上方一定高度处,使得人在疏散时不必从烟气中穿过,也不会受到热烟气流的辐射热威胁。普遍认为烟气层在人员疏散过程中保持在距地面2m以上的位置时,人员疏散是安全的。二是热辐射。根据人体对辐射热耐受能力的研究,人体对烟气层等火灾环境的辐射热的耐受极限是2.5kW/m2,上部温度约为185度,处于这个程度的辐射热几秒钟之内就会引起皮肤强烈疼痛。三是结构安全。建筑用钢在全负荷的情况下失去静态平衡稳定性的临界温度为540℃左右。钢材的机械性能随温度的不同而有变化,当温度升高时,钢材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和弹性模量的总趋势是降低的,但在150℃以下时变化不大。
五、结论
(一)钢结构厂房、库房以及民用建筑耐火性能差,火灾时容易倒塌,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设置排烟系统能有效排出建筑内的高温烟气,有利于人员疏散、火灾扑救和建筑结构安全。
(二)大型钢结构厂房、库房以及民用建筑多为单层,在顶部结合采光、通风设置自然排烟窗施工简单可行。
(三)目前国内生产的易熔自然排烟窗形式多样,完全可以满足钢结构建筑施工要求。
(四)自然排烟投入不大,不需专业维护保养,排烟效果良好,值得普及推广。
篇4:谈钢琴表演的结构意识艺术论文
谈钢琴表演的结构意识艺术论文
音乐现场表演有一次成型的特点,在成型过程中,已出口、出手的声音无法更改,所有的思维、感觉与行为等都必须准时到位。此时的思维状态、感觉状态、行为状态则成为表演研究的关注点。由于这些状态建立于长期的教学与练习活动,本文将立足于钢琴表演教学来考察之。钢琴表演教学中待解决的、导致琴房教学与舞台表演脱节的典型问题,就是表演的整体效果凌乱。然而,指出这个问题较容易,建立克服该问题的时间把握感或结构感却很难。由于人的自律和专注力有限,把握表演过程的整体意识与投入细腻情感、关注技术枝节难兼容。鉴于此,笔者将整体意识分解为时间事件、结构意识与注意力分配这三个概念,从认知与实践方法两个层面来解决该问题。
近几年来,英国的音乐学研究在表演领域投入了大量人力和物力,相继有两个大课题“录音音乐的历史与分析”(the Historyand Analysis ofRecorded Music,~,约一百万英镑)与“作为创造性实践的音乐表演”(Musical Performance as Creative Practice~ 年,约二百万英镑)汇集英语世界的众多专家,已做出丰硕成果,正积极推进包括行为、跨文化、录音(像)、表演教学、即兴表演等领域的前沿研究。国内也有一些相关音乐表演研究的成果。但是,现有成果主要着力于用文献梳理某些表演现象、通过社会调查展开表演教学研究、用软件分析音响现象①,或通过系统观察来剖析音响形态的形成与特征②,尚未见从认知与实践并重的角度进行的音乐表演之时间事件的结构意识的研究。因此,下文先阐释时间事件的时间性与事件性的构成和呈现出的形态特征,再探讨感知与联结时间事件的两类结构意识及其在表演过程中突显出时间性的种种现象,然后论述在钢琴表演教学中用注意力分配来组合肢体动作、情感与风格等以实践结构意识的具体途径。本文所说的表演均指面对观众的情况,主要指现场表演、兼指音像,不包括自娱自乐或以实验为目的的表演。
一、时间事件
音乐表演是活态的、有音响、有动作、有场地、有观众与表演者互动的艺术。无论按谱表演还是即兴表演,不管有意或无意,往往有一些鲜活的东西呈现在每次表演中。在过程中逐一呈现的、预料内外的东西(指音响形态、表演行为、场景、情感交流等),是表演事件。这事件强调音乐的时间性,也有不同于一般事件所指的特殊性。时间性是什么?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时间是由过去、现在、将来构成的连续不断的系统,它有起点和终点,有时也指时间里的某一点。③黑格尔认为,有关空间、时间的探讨开始于“点性”,这个点性是一个有着自身否定之活力的精神的环节,而不是一个死板的只被用以计数的单位。④现代科学提出“时间本身或许并不独立存在,而是作为描述物体之间相互关联的一种方式出现的。”体现时间的因素有改变、次序、同时、持续、度规等。⑤
可见,时间是抽象的,却又是有“点性”、附着性的,需要通过事物的改变、次序、计量等显现出来。我们认知时间基本有两种方式:物理和心理。前者借助设备确立相对准确的客观时间,例如钟表时间;后者属于主观感受,例如凭感觉估计乐曲的长短快慢。音乐表演的时间则以主观时间为主(尽管练习时可能借助节拍器等),这与音乐适宜表达情感的特质以及情感感受的主观性密切相连。我们往往感受到事件的内容(例如情感),而不自觉地忽略寄生于事件的开始、变化、结束的时间过程。事实上,这潜藏的时间过程是表演创造的重点。此过程中,速度缓急的组合方式、起句的音长与音色设计、收句的音长与力度搭配等等,这些时间点的事件布局正是表演家展示风格之处。因此,音乐表演过程中的时间与事件是一体的,当表演呈现出感性至上的倾向时,我们往往更需要理性“计量”该事件的时间过程,以防情感宣泄过度,以使表演的整体效果恰到好处。
音乐表演也有不同于一般事件所指的特殊性。一方面,音乐缺少直接反映生活的、可用逻辑语言说明的内容,却又有着情感表现、精神内涵、风格特征和表演形态。这些事件缺少文学叙事的情节,但是,伴随情感与音乐形式(例如曲式)逻辑的发展,在时间中呈现的延续、改变、停顿等事件形态,却可以成为客观分析的对象。另一方面,由于表演中有着不可预料的偶然性,例如表演者与观众产生互动,这些事件常孕育出新生成的东西。“新生成”具有时间之改变属性,其后现代意味体现为随机产生而非蓄意达成。关于这点,后文另述。表演之时间事件有何识别标志呢?笼统地说,反映着时间度规与计量的节拍与节奏,是标志;表演持续时间所取决的速度,是标志;音乐开始、结束、发展变化时的表演形态是常见的标志。具体地说,时间事件之变化形态主要有:远距离的音、跳音、被休止符隔开的音、⑥连线、断奏点、力度的强弱变化、⑦模进、旋律反向进行、模仿对位、和声节奏(低音旋律)、夸大或模糊长短节奏组合、有意拖长或减短某音时值、改变局部的速度、加重某些音的强度以改变强弱规律,等等。⑧
另外,还有一些表演行为是事件的标志,例如提手腕、提臂、面部表情,等等。就音乐表演而言,小事件(具体形态)发生在时间点或短时段上;大事件发生在时间过程或长时段中,是由小事件汇合成的整体。上述事件形态都是我们亲眼得见、亲耳所闻,而时间只有投射到这些事件才容易被我们意识到。单论事件很容易忽略表演的时间性,毕竟偏执一端是人在感性至上时容易犯的毛病。因此,本文特将两者合为一体,称为“时间事件”。时间事件是认知音乐表演的综合性概念,指的是表演者或研究者等明确意识到音乐起始点、变化点、持续状态、终点等的前提下,感知到的表演行为、音乐的音响形式、音乐表演中的情感状态等事件及其相关形态。
除了认知,我们怎样在音乐表演实践中培养时间把握感和结构感呢?所谓时间把握感或结构感是我们的意识侧重于时间或空间的表述方式。笼统说来,就是整体感。但是,音乐在时间过程中展开的特性,使整体感这一说法不仅空洞,而且容易导向视觉感。人类文明的发展基本上是以视觉符号为媒介,将听觉信息转化为视觉符号是常见的事实,无论是西方的五线谱,中国的古琴谱、工尺谱,乃至民间艺人自己的记录,都是视觉符号。对乐谱符号进行再抽象的曲式结构图是视觉认知侵入听觉的典型,而结构感则是视觉想象与听觉结合的产物。由于表演与作曲或音乐学最明显的不同在于身体动作,而身体动作同时存在于时间与视觉空间,因此,结构感可以部分通过身体动作来实现(在第三部分详述)。由于身体动作被意识所支配,又由于听觉认知在一定程度上依赖视觉,我们只能通过不断意识到时间性(次序、始、终、变化等)的存在,将这时间性的存在具体化为表演行为过程,并在教学与练习过程中通过结构意识来培养时间把握感或结构感。
二、结构意识
结构意识是将各时间点上的事件连成一个整体的,由思维、感觉、想象与意念形成的结果。结构是一个动名词。其名词意味的典型产物就是我们熟知的、呈现各部分搭配和排列的、视觉符号的结构图。这结构图形成于思维、源于作曲意识。其动词意味的典型产物是音乐表演的综合心理过程,这过程是以历时为主、共时为辅,受意识支配。意识紧密联系着认知,音乐表演认知尤其强调意识的作用。意识下属的概念(思维、感觉、想象与意念)都对应着表演过程中的种种现象以及我们认知这些现象所需的知识。侧重理论知识的思维、侧重经验知识的感觉以及基于知识的想象和意念,都是表演认知与实践环节所必需的。
结构意识这个综合概念看似空泛,但是,当我们着力于具体事件来探讨相关的知识分类时,其综合性的优势就体现在驾驭音乐表演之时间事件上。音乐表演的结构意识主要有思维与感觉之分,正如人类意识的树状与块茎之分。“哲学史上,从柏拉图到笛卡尔、康德和黑格尔都是这类树状思想家。他们都试图从普遍化、本质化和来龙去脉的根系图式中铲除所有的暂时性和多样性。而德勒兹提出的‘块茎状思维模式’则不同。它是一种非中心化的、非层级化的和平面状的思维模式。它没有束缚与限制自身发育和生长的胚根。它可以向无数个方向自由地流动、蔓延和随机地延伸。它可以任意地与其他关系线连接形成一种光滑的、无边际的平面空间或块状空间。在这种空间结构中,块茎之线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它们总是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因此它们构成的多样性不具有任何同一性或本质。”⑨“树状思想”与“块茎状思维”都属于意识这个大范畴,但是,前者逻辑性较强,后者逻辑性很弱甚至具有反逻辑的特征。
为了与树状的逻辑思维区分得更清楚,笔者将“块茎思维模式”的提法引申为更偏向感觉特性的“块茎意识”,此“意识”属于狭义用法,与严格的逻辑思维相对。人们表演经典音乐多以树状思维为主、块茎意识为辅。树状思维往往有逻辑轨道,这逻辑的主要外显形式是曲式结构。逻辑本身具有鲜明的先后次序、起点、终点等传统意义上的时间特征。此时,我们不妨把申克简化还原理论作为一种有倾向寓意的心理过程,⑩这倾向在心理学层面联系着期待,在美学层面联系着感觉与思维逻辑的惯性,在时间过程中则贯串着表演形态与情感等事件。例如,宏大叙事、结构意识严谨、树状思维特征明显的奏鸣曲,其表演时间长、事件多,需要清晰的、有较精密的时间速度要求的、有逻辑层次的结构布局,以供观众展开史诗般的想象。有机拼贴的组曲则因单曲时间短而对思维的纵深层次要求不多,但并列的各曲却需要性格鲜明的表演形态以展示各自的意或趣,本文暂称之为树状类型中的灌木型思维。
无论奏鸣曲、组曲还是其他具有形式逻辑特征的乐曲,曲式分析的树状思维适用于整体把握之。在表演实践中,这结构布局与有机拼贴都需要以细节的时间事件为单位。此时,整体与细节意识的矛盾突显出来:在理性的结构思维作用下,细节事件的感觉缺失了。音乐缺少感性也就缺少鲜活的生命力,很难触动人的内心与灵魂。而解决该问题的办法有二:(1)表演需要在层层简化还原中特别注意串起有诸多细节的时间事件;(2)表演在基本符合观众的思维逻辑、让观众融入与分享的同时,还需要不时有点改变的、使观众意外的事件来调动感觉。观众意外的事件可以来自表演者的不自觉的感觉惯性,这是艺术个性的魅力;也可以由观、演双方同时在现场新生成,这是块茎意识对树状思维的有益补充。
结构意识之节奏感和速度感,更多属于经验的知识。驱使我们运用这些经验知识的仍然是结构意识。我们对节奏有三种认识:(1)狭义的认识。节奏:音长;(2)一般的认识。节奏:音长 + 节拍 + 速度;(3)扩大的认识。节奏:音长 + 节拍 + 速度 + 结构。广义的节奏感(包括速度感、结构感等)在感知音响持续、变化、起点、终点的时间特征的同时,也联系着我们经验知识中对时间的规定与计量。速度的物理规定、音符的长短时值比例形成的模糊的计量特征、因重音而趋于清晰的计量点,都是形成诸多表演现象的深层原因。由于感觉的模糊性,此时的结构意识可能处于不自觉状态。
但是,由狭义节奏引发的同时性却是明晰可见的结构意识的产物。众所周知,当表演的动作与音响都有鲜明的节奏点时,效果更生动,这样的音乐容易引人入胜。当表演持续的长时间过程,被节奏点分割成若干片段(分割的结果是时间被空间化,听觉被具体化),我们拥有了具体的、短期容易达成的目标―――“下一个重音”这样的小事件。此时,如果音乐织体密、音域宽、音量大、灯光等场景适合,在场的人感受到共同的律动与速度、并在同一个空间里形成共通感和情感共鸣,很容易进入群情激奋的状态。
因此,引领表演者与观众共同经历情感高潮的同时性,也是结构意识的特征。块茎意识的典型表现是前文和下文所说的新生成(简称“生成”)。生成指表演过程中,因必然性与偶然性结合而滋生意料之外的东西,其结构意识来自多个方面。上段所述的同时性引发的事件中,必然性指节奏和速度,偶然性指场景与时间等因素的巧合。巧合的不可预期让人意外,生成则由巧合滋生。但是,表演中的“巧合生成”也可以有思维参与。当表演者有充分准备并成功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时,观众生成的意外感其实是表演者的有意而为。此时,我们不能割裂开思维与感觉,只能综合地认为:经验知识主导着结构意识。
在生成的音乐中,结构意识甚至可由表演事件本身赋予。换言之,只要有事件进行,就有结构意识。结构意识是不依个人取舍的客观存在。例如,一首持续处于不可预期的生成过程的作品,只会让观众感觉疲劳,因为这与大部分观众缺少逻辑交接,也缺少形成共享与共鸣的感觉习惯。尽管如此,这生成的、前卫的音乐仍发生在时间次序中,因为目前人耳能感知的音乐尚不能超越时间次序,对时间次序的挑战仅限于碎片化(就像那些有后现代特征、无机拼贴的音乐所做的那样)。从认识论角度看,不论有意或无意,这些音乐仍是有起点、终点、次序等的时间事件。只要我们具有感知这时间事件完成过程的意识,该表演事件已形成不那么清晰、严谨的结构形式。因此,生成性无疑是结构意识的重要特征。
由此,笔者认为,块茎结构意识在音乐表演理论上成立。尽管德勒兹认为块茎之线没有起点和终点,但对观众表演的行为本身就是有起点、终点、次序的时间事件,即使表演的是有后现代特征的、以反结构为目的的音乐。进一步看,当音乐形态没有严格结构时,时间过程中的意识倾向则成为表演事件的结构力或者说表演想象的归宿之一。关于表演此类作品,笔者仅假设:节奏律动感或绵延感是核心,表演过程中拼贴一些当下生成的理解,这些理解与创作意图同源。表演有后现代特征的音乐,因为追求解构、主观上反思维逻辑等,其结构感觉较随意。也可以说,音乐表演中的后现代特征是生成。当我们考察中国传统音乐时不难发现,生成在表演中时常可见,与后现代语境不同的是,传统音乐中的生成多是随顺环境、自然而为。换个角度看,这远离逻辑轨道的生成,却可能结出创新的果实,因为它离开了旧轨道,寻找着适合生长的时空。
音乐表演之时间事件的结构意识,还包括想象和意念。由于表演事件整体不可能在瞬间被感受到,只能在时间过程中靠变化因素来逐渐显现,靠意念提示表演动作的次序、转折、衔接等来依次实现,我们需要靠想象来增强全局把握感。虽然这想象缺少客观依据,但我们在经验中却认可其功效。想象偏于空间和整体境况,例如我们可以把音乐想象成一条流淌的河。意念隶属想象之下、偏于时间过程和实践,是自觉保持的某种目的,是行为的念头,有心理暗示的意味。意念的内容包括曲式结构、申克理论、表演动作等,是想象与弹奏实践的桥梁,主要通过注意力分配起作用。
综上所述,结构意识可分为相互联系与补充的树状(有中心的)与块茎(非中心化的)两类,在与具体事件相连接时有逻辑性、拼贴性、节奏感、速度感、同时性、生成性等方面的特征。在表演实践中,结构意识所包括的思维、感觉、想象与意念不是僵化、截然分开,而是可以转化和组合运用的。例如,曲式的树状思维往往需要通过练习和聆听转化为具体的身心感觉。因此,下文通过表演教学,阐释以身体动作为核心的时间事件的结构意识的具体实践。
三、表演教学
音乐表演是庞杂事件,其中有经验、知识、随机应变、即兴发挥等等,仅表演瞬间的技术准确度问题就涉及身体各部分的协调与动作熟练。问题是,我们怎样同时完成这些?认知科学认为一心多用似乎是不可能的,我们必须先做完一件事,然后再做另一件。美国哈佛大学网络公开课《幸福(积极心理学)》中讲到,我们的大脑不喜欢不一致,电邮、电话两手抓会让智商暂降 10 点。笔者认为,在表演教学与表演实践中贯彻的注意力分配可解决这个问题。注意力分配的核心是区分出关注点的主次与实现部分表演行为自动化。注意力分配是增进表演的时间把握感或结构感的练琴与表演原则,是将理论与经验知识转化为整体感觉的指导性方法,是结构意识在实践层面的具体实施途径。注意力基本上属于思维,意识所辖之感觉、想象、意念大多可由注意力来分配与调控。注意力分配的条件是注意力的线状特征很契合表演过程。
此过程中,支配表演习惯动作的意识是干线,该线生成出一些起止于此、不断滋生与折返的支线,滋生与折返点即注意力分配、转移与回复之时。当表演动作处于惯性状态时,大部分注意力用来意识到这些音响与肢体状态,这是注意力干线,此时,小部分注意力处于等待状态;一旦转入情感交流与即兴发挥等注意力支线,关注的重心随之转移过来,此时,肢体进入自动化状态。事实上,表演惯性状态产生之时,观众往往会产生期待,只要音乐顺势而行,观众自然会去填满对剩余部分的想象,表演与观众的互动即可达成,生成就此产生。注意力集中程度可以不同,也可以分配,尽管分配时我们的智商会下降,但观众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弥补这不足。那么,我们怎样解决注意力转换过程?经过练习,我们可将注意力分配与转移的瞬间控制在允许的时间里,在此瞬间,表演行为处于自动化状态,而分配、转移、回复的过程都在思维设定的时间里。在理想状态下,注意力干线是贯穿表演全过程的习惯动作,这习惯动作融合了风格、情感、行为等,是在长期学习中养成的整体感觉。注意力支线则是现场生成。表演教学的基本目标就是形成这种整体感觉,现场生成则留待即兴表演研究中再论。在表演教学的实际情况中,我们依然可以运用注意力分配原则,并重新调整注意力干线与支线的定义。此时,注意力干线是根据从整体到细节的不同目的,有顺序、分主次实现的各项学习要求;注意力支线则是学习过程中同时发生、却不占主要地位的学习要求。简言之,干线是表演中的整体感觉,在学习中则可再分出层层支线。
下文将立足钢琴琴房教学的语境展开论述。尽管钢琴表演教学分琴房与音乐厅两类,实际情况中较常见的仍是琴房教学。琴房教学的优点是师生距离近、适合解决细节问题。在细节教学中,由于钢琴复杂的技术特征,以注意力分配为主旨的教学得面对表演的连贯过程被拆分成诸多片段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这与动画创作类似。我们看到的动画片,就是以合适的速度、连续呈现有运动逻辑的静态图片的结果。这是视觉暂留原理所致。钢琴教学也能通过树状与块茎意识、定向想象等连缀起各结构部位的时间事件,得到类似的结果。这是感觉惯性、意念等时间事件的结构意识所致。因此,尽管琴房教学的缺点是容易丢掉整体、有听觉误差,结构意识却可帮助我们解决琴房细节教学与舞台整体把握之间的矛盾。
鉴于篇幅,下文以句式为表演教学的基本范例,主要论及树状思维(学习中的注意力干线及其层层支线)中的某些基本状况,阐释情感与技术要求,着力于建立表演动作习惯。文中提及与未提及的技术与情感等,都是我们综合运用的参考。句式是表演教学中常见的结构单位,是音乐整体与细节的中介,在此,我们可以逐层赋予相应的风格理解或感觉想象。常见的句式包括起点(句首)、终点(句尾)、改变(句腹与句式连缀)等时间事件。所谓句首、句腹、句尾,基本指乐句头一小节、乐句中间、乐句最后一小节。句式连缀指相邻两个乐句的衔接部分。弹奏句首之前,我们须先定位该句在整体结构中的风格类型、情感、速度、力度,并在练习中养成这时间事件的意识习惯。作为时间起点的句首,尤其是起句的第一个音,通常需要以快下键形成清晰的音点,此时,主要注意力可转至触键上。触键的基本前提是手指关节感觉敏锐与掌腕臂的协调与支撑。从准备、下键、持续、放键的一次触键过程来看,有五对十类触键方式对应着五对十类音响特征:外内→扬沉;高低→显隐;快慢→大小;长短→深浅;急缓→硬软。我们通常会组合运用之。
笔者解释五对十类触键方式如下“:外内”指下键方向略向前戳(如打针)或略向后拖;“高低”指下键前指尖与琴键的距离,例如指尖与琴键零距离的贴键;“快慢”指下键速度,这决定音量,我们常常运用加速度原理、用肢体配合来弹奏强音“;长短”指将琴键保持在键底的时间“;急缓”指离键速度,急则声音结束得干脆整齐,缓则需要感觉到离键过程中的`声音延断之际,并体验手指被琴键顶起来时伴随的震动感、听到饱满的泛音。五对十类音响特征则适合从字意来想象。事实上,这些类型可以扩展,每种类别也需要在程度上再细分。当然,这些都属于琴房教学长期解决的问题,在表演时则是惯性动作。完成句首这一时间事件还需要刻画该声部紧随其后的音高与节奏变化,并兼顾其他声部。此时,注意力除了想象声部进行趋势以及相应的情感变化,还需要关注由多声部所致的几个音同时下键时,各具音色和力度特征的弹奏技术。琴房解决该瞬间事件的技术要求是:手塑形→下最需要突出的那个手指→将重心锁定在该手指→保持这个状态→依不同要求依次弹下其他音→调整好肢体感觉→手离键→用调整好的整体感觉同时弹下这些音→反复练习建立习惯。
按顺序进入的句腹部分较适合发挥表演个性,因为对音乐及其情感的展开可以有更多的不同理解。在主题贯穿的作品中,开始的基本动机与作品的每一个音型都有某种关系,这些关系将各事件串在一条线上。作品的个性特征取决于发展,主题变形程度较高时往往节奏变化较大,当各音的长度与长短比例改变时,新的音乐形象诞生了,表演形态、风格、情感等随之改变。有的表演风格将注意力主要放在旋律声部,有的则强调声部均衡……情感体验与表达则见仁见智。琴房教学可解决一些基本技术问题以使之成为表演习惯动作:手的动作最精细,但需要和小臂、大臂协调。肩、肩胛骨、后脖子需要松通,身体其他部分起协调、辅助、助推力的作用。如需刻画有辉煌效果的事件,还可组合运用快下缓放的触键方式,用加速度触及键底、并在榔头离弦之后、让键底向上弹起一点点,同时,根据泛音多寡的音响需要在适当时间踩下延音踏板,以使琴弦、琴体振动更充分,泛音更饱满,声音更宏大。句尾通常处于结构收束部位,表演的注意力分配多以心境为主、技术为辅。此时通常需要减少对比、多慢下键、特别处理最后一个音的时值与放键,并参考后句的力度要求刻画出结构间隙。当表演者结束一个较完整的乐思时,除了整体观照速度与风格,尤其需要敏锐感觉音色、力度与音乐的呼吸所营造出的音响意境与情感。不同的句尾事件,反映着演奏家对结构的不同态度,那些着力刻画句尾的表演,往往结构感较明显。
在时间过程中,将多个句式组成段依靠结构意识,而表演的时间事件则是承上启下的句式衔接。此时,首先需要考虑后一个句式的情感与风格的变化程度,然后是技术问题。当这两个句式有对比的情感与风格、转向较强力度时,需要在转换处作好如张弓射箭般的心理准备(仅想象身心的张力感,而非依葫芦画瓢)。遇弱对比时,想象如张小弓,头顶与尾椎纵向扩张、胸背也有意念中的扩张感,肩胛、臂如箭尾,肘、腕如箭身,掌、指如箭头,“张弓 - 搭箭 - 放箭”即完成动作。遇强对比时,想象如张大弓,头顶与脚跟纵向扩张、尾椎也有意念中的扩张感,其余同前。当这两个句式的情感与风格属于一脉相承时,刻画衔接的时间事件有:前句末音的时值长度、音量衰减,后句起音的清晰程度、句首的渐变力度等。
上文对表演提出的教学要求都是从整体出发,分类、按过程、用比喻描述具体的时间事件,目的是使细节分析(时间事件)与整体感觉(结构意识)产生联系。尽管用语言描述必须有先后,但笔者仍用习惯动作与时间位置的特殊要求等区分着注意力分配的不同,通过区分基本技术要求与表演句式的综合要求,力图勾勒出将练琴的最佳状态延伸到表演的过程。当然,句式只是表演过程中的基本单位,我们还需要结合作品曲式给每个句式以风格、情感、力度、速度和音色等定位。另外,这个过程需要大量的练习,犹如看病治疗(先检查整体、找出需要治疗的器官,然后医治或修复该器官以及相关部分,最后创伤愈合成为健康的整体)。在“治愈”过程中,我们既关注整体也关注细节。在整体感觉中,我们的潜在意识是表演惯性动作这条干线,相关的知识、时间把握感、结构感等等已通过练习融进惯性动作中。而细节练习与间歇休息如同治疗与创伤愈合。这是知识转化为感觉的酝酿过程。
除了前文多次强调的建立表演动作习惯以便将注意力用于情感交流等,还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文化差异所致的对西方音乐的不敏感,中国学生弹西方作品时尤其需要诠释相关理论知识、强调结构意识:作曲式分析找出终止式,作和声分析找调的变化,并将此与乐器音响、作品风格渗透进整体意识;进而,营造音乐的起伏变化,以和弦连接、趋向主三和弦(适用于调性音乐)为细节意识,揣摩不同结构部位的力度、速度、音色等所要求的肢体动作;然后,在反复练习中将这些意识与动作转换为整体感觉。
另外,定期到音乐厅进行教学,可以调整因场地不同而产生的听觉误差,建立在舞台上弹奏的感觉,培养整体调控能力。舞台表演的境界是身心与环境融合,此时,须向内感知肢体动作与情感,向外感知在大厅回旋的整体声响,并想象这声音不是源于键盘而是来自四面八方,进而,内外同时对现场生成的时间事件做出反应。
四、结语和余论
本文提出时间事件、结构意识与注意力分配这三个综合性概念,从认知与实践角度解决了在音乐表演中增强时间把握感与结构感的问题。在音乐表演认知层面,作为客体的、形态化的、多要素组合的时间事件,是我们感知、认识音乐表演时间过程的基础;作为主体的、思维与感觉化的、整体性的结构意识,使我们得以揭示音乐表演过程中诸多现象的深层成因与逻辑性、拼贴性、节奏感、速度感、同时性、生成性等结构性特征。在音乐表演教学实践层面,注意力分配是通过区分出注意力的主次与实现部分表演行为自动化,来解决琴房细节教学与舞台表演在整体性这一问题上脱节的矛盾。这些概念与提法囊括了以往纯音乐分析中忽略的现象,与音乐表演[文秘站:]的整体思维、感觉与行为等可以对应,不但可以强化表演者对时间过程、表演空间的感知与把握,而且探索性提出了将理论与经验知识转化为身心整体感觉的途径。
另外,笔者曾认真反思过理论研究是否会使音乐表演“程式化”的问题。事实上,包括表演创造的任何创造都离不开创造者骨子里的、不自觉中仍可不断涌现的知识与感觉。而理论研究或创造新知识、或着力于整合理论与经验知识以养成感觉,因此,理论可以给音乐表演创造提供营养。本文初步尝试关于表演综合状态的研究,不足之处敬请同仁们指正
篇5:谈安全信息工程的体系结构论文
前言
随着安全信息工程的快速发展,人们高度重视其安全性以及体系结构完整性,为了促使该工程有序发展,应加强先进技术渗透,以及技术资源开发,从而降低安全风险,扩大安全信息工程的应用领域和范围。由此可见,本文探究这一论题具有必要性,论题分析的现实意义较显著。
一、基本介绍
1.1定义现如今,该定义尚未统一,不同学者持差异性观点,从计算机系统以及实际运行等角度展开分析,其安全类型细分为四种,第一种即数据安全,第二种即实体安全,第三种即管理安全,第四种即运行安全。无论是交通运输业、医疗卫生事业,还是建筑施工业、化工行业,均需要做好安全信息工程这一工作,避免数据信息泄露,该工程发展方向大体表现为横向和纵向两种。最初信息获取方式主要为手工操作,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信息获取方式由原来的手工式转变为电子式,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安全事故,有利于全面保证员工安全以及企业经济效果。1.2内容安全信息工程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方面即安全策略,第二方面即安全内置,最后一方面即安全服务。安全策略:不同行业经营管理期间,在保证安全需要的基础上制定安全策略以及安全准则,即数据信息采取、信息整合等工作得到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支持,针对已有安全问题制定相应的管理对策。安全内置:检测工作执行时,需要借助硬件设备完成检测目标,同时,信号应借助变送器完成有效性转换,此外,利用网络架构完成系统构建工作,信息安全工作从硬件、软件、编程等方面共同努力。安全服务:首先,准确识别用户身份;然后,做好信息数据访问工作,设置严格的访问权限;最后,保证数据传输的完整性,在这一过程中,应避免数据丢失、改写,做好数据保密工作,此外,信息传输者和接受者应用于承担责任,全面保证数据信息安全[1]。
二、体系结构分析
1、正确选择算法。选择适合的预测算法和决策算法对安全信息工程系统建设活动有重要影响,目前可供选择的算法种类较多,实际选择的过程中应结合行业实际,确保安全需要被及时满足,大大提高所选算法的.适用性。除此之外,还应考虑到后期维护的便捷性。2、硬件和软件。传感器作为体系结构的基本组成部分,它主要负责信号转换,确保信号达到应用标准,在此期间,信号处理设备即变送器,硬件和软件应用频次较多。自动化系统间联系较少,信息整合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需要事先构建网络结构,常见结构形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即星型拓扑结构,第二种即环形拓扑结构,这一工作结束后,接下来进行数据分析,通过数据分析提高数据安全性,确保结构体系构建工作顺利完成。在这一过程中,应做好监控系统择优工作,由于监控系统类型多样,进而实际选择期间应全面考虑行业特点,做好软件设计及编程工作,全面提高数据信息安全性。3、成立安全网站。上位机作为体系结构基本内容之一,它主要负责数据收集、数据检测、数据处理等基本工作,选择适当位置设置监控组态软件,能够大大提高软件利用率,同时,系统结构形成效率也会随之提高,有利于大大提高数据安全性,有利于缩短安全网站构建时间。此外,安全网站建设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需要选用适合的硬件和软件,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提升安全网站利用率,以及应用效果。上述工作准备完成后,信息传输速度会大大加快,信息共享效果也会随之优化,同时,企业生产效率能相应提高,有利于为政策、制度提供应用平台,即企业生产活动能够得到可靠的制度支持。并且数据库也要相应建设,优选安全服务实现数据信息的有效性保护和安全性保障。4、组织信息评价。由于安全信息工程包括管理文件、行业信息、员工信息等内容,系统建设活动开展时,应遵循基本法律法规,确保系统建设活动顺利推进。针对性构建安全信息评价体系,即通过第三方软件完成信息的安全性评价,一旦评价结果不能满足企业发展需要,这时应坚持定量和定性结合的评价方法,进而潜在的信息问题会被及时发现,有利于提供全面的防护措施,大大提高信息安全性,提高信息安全评价标准[2]。
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探究信息安全工程体系结构,能够全面了解安全需求,有利于完善安全信息系统,优化体系结构,同时,数据信息安全性也会大大提升,有利于明确信息安全工程发展方向以及目标,拓展该工程的发展前景。因此,相关研究人员应做好技术渗透工作,以及体系结构研究工作,扩大安全信息工程的应用范围和应用价值,大大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万真.安全信息工程的体系结构分析[J].科技展望,,25(21):9.
[2]张春艳.安全信息工程的体系结构探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15):218.
篇6:试谈混凝土结构工程加固施工方案论文
论文摘要:本文介绍了目前混凝土结构工程加固施工中所遇到的加固施工方案及施工方法,并对不同方案进行优化比较。
混凝土构筑物因出现功能性改变,如接建、增加荷载等,或在出现质量问题,如配筋不足、灾后修补、混凝土强度不够等,都需要进行加固。其加固施工及加固方案的制定尤为重要,对于需要加固的构筑物,应根据构筑物的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加固方案。方案的确定要遵循安全、经济、快捷、施工方便的原则,只有这样,加固工程才能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优秀的加固方案具体体现在其施工作业方便、施工技术先进、经济效果好、加固质量高等四方面的特点。
1良好的施工性是加固工程方案必须考虑的条件之一
加固工程方案的优劣,首先要把是否具有施工作业方便作为必要条件。有的加固方案虽然具有解决问题的可行性,但是,由于其方案在施工过程中增加了一定的施工难度,而造成施工工期长,劳动用工大,安全系数低的弊端,结果将影响到加固质量。例如,某厂房冬季施工,掺加不合格防冻剂,超标的氯离子破坏了钢筋钝化膜,致使十架大梁产生严重裂缝,需要进行加固,原施工设计方案之一是采取简易修补法,即,将大梁裂缝处出现的酥松混凝土凿除,露出钢筋后,将锈蚀的钢筋周圈进行除锈后,用环氧砂浆进行封闭,达到加固目的;方案之二是采取加大截面加固法,即,通过增大构件的截面和配筋,用以提高构件的强度、钢度、稳定性和抗裂性,并达到修补裂缝的目的。经对设计方案分析,此两种方案除具有工程造价低的优点外,还有以下不足之处:
1.1技术可行性差,由于此大梁跨度大,凿除混凝土梁则需分段进行,要用大量的临时支撑进行安全防护,造成周转材料不必要的浪费;
1.2劳动强度高,在凿除混凝土梁时,因分段施工时,只能凿一米挪一米,成倍增加了劳动强度;
1.3工效低,大量的重复劳动和落后的施工作业方法,延误了施工工期并导致劳动效率下降;
1.4安全性差,因所有大梁必须将钢筋凿除外露,大梁承载力减小,在施工时,须时刻注意防护措施是否到位,麻痹大意则易出现意外事故;
1.5产值效益小,大量的周转材料和人工费用的浪费,加大了生产成本,减少了生产效益。
2不同类型加固工程与加固方案分析
一般来说,加固工程常采用的方法有加大截面加固法、外包钢加固法、预应力加固法和改变结构传力途径加固法等,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进行工程加固的方法,如,化学灌浆法、粘钢锚固法、碳纤维加固法应运而生,并开始广泛应用于各类加固工程中。具体那个方案最能体现加固工程所要求的短、平、快、省的特点,应根据需要加固的构件情况,综合确定加固方案。
以框架梁的加固为例,我认为,较为合理、经济、技术先进的加固方案当属粘钢锚固法和碳纤维加固法,前者以造价低,施工简单,占用空间小,加固效果好,明显优于加大截面法和预应力加固法,后者除材料费用高外,则各种优势尽显其中,重要表现在自重轻,材料自身几乎不增加重量;强度高,固化后的碳纤维强度比钢材高达十几倍;劳动强度小,一个作业面只需一至两人操作即可;施工工期短,熟练工人每人每天可完成近200m2左右。但是,应用其在负弯矩部位进行加固效果不如钢板性能好。
以框架柱的加固为例,较为常见的加固方法有外包钢加固法,即,在混凝土柱四周包以型钢进行加固,这样既不增大混凝土截面尺寸,又大幅度地提高混凝土柱的承载力,具体方法又分干法作业与湿作业法两种形式:干式加固法是将型钢(一般是角钢)直接外包于需要加固的混凝土柱四周,型钢与混凝土之间无连接,由于与混凝土没有形成一个整体,所以不能确保结合面传递剪力。湿式加固法一是用乳胶水泥浆或环氧树脂化学灌浆等材料,将角钢粘贴在混凝土柱上,二是角钢与混凝土之间留一定间距,中间浇筑混凝土,达到外包钢材与混凝土相结合。两种作业方法相比较,干式作业法施工更为简单,价格低,施工时间短,但其承载力提高不如湿式作业法好。在方案选择时,应根据加固要求和原构件情况,合理挑选适当的方案进行加固。
另外,对于加固工程,还有焊接补筋加固法、套箍加固法、喷射混凝土补强法、化学灌浆修补法、粘钢加固法、碳纤维加固法等,每种加固方法各有其特点及适应范围,只要行之有效,技术成熟,既满足加固要求,又经济实用,均可采用。
3几种典型加固方法的工程施工要求
工程加固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加固施工达到修复、补强、提高承载力、增强使用功能、满足使用要求,因此,选择加固方案要以提高加固工程质量为根本目的。对于不同的加固方案也有不同的施工方法和质量评定标准。根据《混凝土结构加固技术规范》中几种典型的加固方法,依照施工经验,不同的加固方法在施工时应重点做到:
3.1外包钢加固法
要把表面处理包括加固结合面和钢板贴合面处理作为加固施工过程中的关键,对于干式加固施工,为了使角钢能紧贴构件表面,混凝土表面必须打磨平整,无杂物和尘土;当采用湿式加固施工时,应先在处理好的角钢及混凝土表面抹上乳胶水泥浆或配制环氧树脂化学灌浆料,对钢板进行除锈,混凝土进行除尘并用丙酮或二甲苯清洗钢板及混凝土表面,进行粘、灌。
3.2预应力加固法
采用预应力拉杆加固时,在安装前必须对拉杆事先进行调直校整,拉杆尺寸和安装位置必须准确,张拉前应对焊接接头、螺杆、螺帽质量进行检验,保证拉杆传力正确可靠,避免张拉过程中断裂或滑动,造成安全和质量事故;采用预应力撑杆加固时,要注意撑杆末端处角钢(及其垫板)与混凝土构件之间的嵌入深度传力焊缝的质量检验,检验合格后,将撑杆两端用螺拴临时固定,然后用环氧砂浆或高强度水泥砂浆进行填灌,加固的压杆肢、连接板、缀板和拉紧螺栓等均应涂防锈漆进行防腐。
3.3改变结构传力途径加固法
增设支点若采用湿式连接,在接点处梁及支柱与后浇混凝土的接触面,应进行凿毛,清除浮渣,洒水湿润,一般以微膨胀混凝土浇筑为宜。若采用型钢套箍干式连接,型钢套箍与梁接触面间应用水泥砂浆座浆,待型钢套箍与支柱焊牢后,再用较干硬砂浆将全部接触缝隙塞紧填实;对于楔块顶升法,顶升完毕后,应将所有楔块焊连,再用环氧砂浆封闭。
3.4混凝土构件外部粘钢加固法
此法施工较为简单,但首先需要着重注意混凝土和钢板的表面处理,对于旧、脏严重的混凝土构件的粘合面,应先用硬毛刷沾高效洗涤剂,刷除表面油垢污物后用水冲洗,再对粘合面进行打磨,除去2~3mm厚表层,露出新面和平整,将粉尘清除干净;对于混凝土表面较好的,则可直接对粘合面进行打磨,去掉1~2mm厚表层,使之平整,清去粉尘,再用丙酮擦试表面即可;钢板表面处理应根据其绣蚀情况,可用喷砂、砂布、砂轮机打磨,使钢板出现金属光泽,打磨纹路尽量与受力方向垂直,然后用丙酮擦试干净。其次要注意对胶粘剂的选择,目前国内市场建筑结构胶粘剂鱼龙混杂,对胶粘剂的选择一定要慎重。第三要注意在配胶、粘贴过程中的细节,胶粘剂要严格按照说明书要求的比例配制,尤其是要掌握好固化剂的用量,搅拌要均匀,同时在粘贴时要保证粘贴面的饱满、密实。最后要注意在固化阶段不能对钢板有任何扰动。
结束语:
就目前来看,这些混凝土结构加固技术还有待于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随着建筑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型建筑材料不断出现,更好的加固施工方法将会有更大拓展,因此,加固施工方案的选择范围也将具有更为广泛的空间。
篇7:思考谈中学生亲社会行为论文
思考谈中学生亲社会行为论文
目前,国内的道德状况引起人们极大地关注。“老人摔倒了路人不扶”以及“小悦悦”事件,对陌生人,我们奉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友情和亲情,我们也淡漠了很多。社会道德的滑坡现象成为人们的热点话题。这不能不引起教育界的反思。
据调查,现代在校的学生独生子女居多,在家庭中备受溺爱与娇纵,又缺少同伴,缺乏一定的亲社会行为教育。这种教育的欠缺,势必会导致青少年社会化的缺陷,缺少走向和适应社会所应具备的道德品德。
亲社会行为是指一切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如助人、分享等。亲社会行为包括了一切积极的、有社会责任感的行为,甚至包括为了某种目的、有所企图的助人行为。养成这种行为有利于青少年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加大道德宣传力度渗透亲社会行为
人们随着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念的多元化,滋长了现实生活中的冷漠风气。对于社会健康的发展和谐的社会秩序起着消极的负面影响。因此,对于青少年的亲社会教育,加大宣传力度势在必行。
首先,加速课程渗透整合的力度。积极、有序、有效地将道德教育寓于各科教学之中,以实现德育的全面化。语文科品味美文的思想性,历史科感悟人物事迹的先进性,理化科体验严谨的治学精神等。寻找各科渗透德育教育的最佳切入点,把课堂,演绎成陶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平台。
其次,利用学校的软硬环境。校园资源环境的开发和优化,一方面绿化、美化、亮化硬环境,另一方面娱化软环境,设立文化长廊、宣传橱窗、友情提示标语、心语热线、校报或者学校QQ群等。从校园生活的细处着眼,在潜移默化中深化耳染目濡的宣传力度。如设立大型的宣传灯箱或其他标语。自信成就未来;知识改变命运;谦让是美德,分享更快乐;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等字字赫然入目,每读一遍,都会产生不同的感悟。
再次,学校应积极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创设道德训练情景。赋予学生特定的任务角色,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自主思考亲社会行为的意义,自觉养成亲社会行为的习惯,自主感悟亲社会行为所必须的技能,强化道德的宣传与渗透,创造一个对学生有利的生活环境。
如我校初二的的学生捡到附近村民丢失的驾照及其他大宗物品并归还。学校将收到的感谢信及时地张贴在宣传橱窗,并在校报上开展大讨论。这样鲜活的例子,为培养学生的亲社会行为提供了良好的教育契机。
二、发掘集体的潜力培养亲社会行为
随着年龄的渐增,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好奇心重,自我意识强,渴望独立又害怕孤独。所以,他们更喜欢在自己生活的群体中寻找温暖,结交朋友。同伴的关注与评价,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心理行为。因此,学校应注重集体的潜力,充分进行集体教育,培养其亲社会行为。 第一、增强责任,善待他人。班级是一个集体。生活在其中的每个人都要尽自己的一份职责,集体才能团结向上,更加美好的。开展“我为班级添光彩”活动。班级活动时,可以将每一项工作落实到个人,分工明确,张榜公布,并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这样,在一个班集体中,学生懂得在生活上要相互帮助,彼此关爱;学习上互学互助,探究合作;为集体献计献策,恪尽职守,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责任感。
第二、榜样示范,塑造自我。古希腊哲学家认为,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选择最适合的榜样呈现给学生,使学生通过观察而效仿榜样的品质。因此,榜样的选择应是人们熟知的或是青少年身边的人。榜样的行为是其他人也能做到的,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大,榜样应有所不同。
崇拜偶像是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偶像也就是青少年自己树立的榜样。对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在班会或授课时加以点拨,去挖掘星们身上的亲社会行为。如歌星为灾区义演,影星濮存昕热心公益活动成为艾滋病形象宣传大使等。正是由于他们身上具备种种优秀的品质,才能使他们为社会所接受,成为“红星”,也是我们崇尚“红星”及英雄最为基础的价值理念,是对不同时期偶像的共同选择。因此,对榜样的学习过程要注意深化。使青少年的品德形成过程,由感性向理性内化,真正成为他们自身拥有的道德品质。
第三、强化迁移,换位思考。所谓“迁移”,这里指情感的迁移,即移情,是个人对他人情绪、情感状态的感知与体验。要学会换位思考。
培养中学生的移情能力,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感受他人的愿望、情感及心理需求,从而逐步形成自身积极的、正面的内心体验,消退自我中心心态,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因此,教师应善于抓住日常生活中所抓住的情感状态,引导他们学会考虑别人的需要,形成换位意识,克服自我,养成与他人合作、互助、分享等系列亲社会行为。如同情心等
第五、完善价值观,自我升华。个人的价值观是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在家庭和社会群体的影响下,融合了个人所参与的众多社会群体中的价值观念,逐渐建立起来的。
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和大众传播媒介是青少年学习与建立价值观的主要渠道。随着年龄的增长,同辈群体对个体的影响增大,所以,在班级中要以多种形式进行正确的价值观教育,从爱国、爱家、爱他人做起,积极策划,宣传价值观教育实例,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中。所以,群体的影响更适宜培养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
所以,培养中学生的亲社会行为,使他们能有效地参与竞争与合作,善于与人交往,具有较高的心理承受力和耐挫折力,自觉遵守社会规范,具有利他主义精神和助人行为等。于公于私,都大有裨益。
篇8:试谈税收征管社会化的论文
试谈税收征管社会化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征管社会化;政府公共管理;现代税收
论文摘要:税收征管社会化是现代税收管理的三大特征之一,是政府公共管理社会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税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相对于税收征管社会化而言,税收征管专业化的提法容易使人产生误解,值得商榷。提出并促进税收征管社会化,是顺应历史潮流、促进社会发展、推动现代税收征管民主、公平、法治的重要措施,是建设公共财政、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般认为“税收征管社会化”主要是针对个体私营税收征管和基层协税护税问题的。其实,税收征管社会化概念有着更为深刻的内涵,它是顺应历史潮流、促进社会发展、推动现代税收征管民主、公平、法治的重要措施,在新一轮税制改革中具有重要意义。
一、税收征管社会化是政府公共管理社会化的一个方面
税收征管社会化是指税务部门在税收征收管理过程中将一部分征管事项的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归还纳税人,积极发挥社会中介组织、公民和其他机构在税收征管中的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税收征管,以提高税收征管效率、降低征管成本、建设和谐征纳关系的行为或过程。它是政府公共管理行为社会化的一个方面,是全球性政府职能社会化趋势和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结果。税收征管社会化包含对基层个体私营经济中零星税源管理、税收代征代管和社会化协税护税等方面的内容,但不仅局限于这些方面的内容,它还包含有更广泛的外延和更深刻的内涵。
(一)当代世界性的政府公共管理社会化趋势
当代世界性的政府公共管理社会化趋势是一种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所谓政府公共管理社会化,是指政府调整公共事务管理的职能范围和履行职能的行为方式,将一部分公共职能交给社会承担并由此建立起政府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以有效处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过程。
政府公共管理社会化是一种世界性的趋势。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和社会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下,政府行政改革已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世界性潮流。这场轰轰烈烈的改革运动对传统的行政模式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不论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还是转型国家,几乎都被卷入了这一潮流。在这场重塑政府的革命中,形成了一种全新的行政理念。这种新的行政理念包括:政府行政应以顾客或市场为导向。政府应开放公共服务领域,实现公共管理和政府职能社会化;注重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政府的管理职能应是掌舵而不是划桨;政府的工作模式中应引入市场化机制等。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西方国家的政府行政改革几乎都是围绕着如何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务而展开的。能够提供最好的公共服务的政府就是好政府的观念深入人心。与此同时,政府公共服务的社会化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政府职能发展的趋势。
(二)税收征管社会化是政府公共管理社会化和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结果
政府公共管理社会化与政府职能的转变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从亚当·斯密的“守夜人”到凯恩斯的政府干预理论;从现代的“委托一代理”和契约理论到公共选择理论,政府管理经济和社会的方式和职能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过去传统的强制性行政命令型管理已逐渐转变为现代的指导和服务型管理,政府职能的社会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不但在西方国家如此,在我国也一样,政府职能社会化是当代中国政府职能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其呈现四个基本趋向,即政府职能市场化趋向、增强公民自主性的趋向、拓展社会组织自治空间的趋向以及强化和优化社会管理职能的趋向。
在计划经济时代里,我国逐渐建立起了一个全能政府的治理模式,市场被取消,政府的权力渗透到城乡社会的各个领域和个人的诸多方面,最终导致政府整合社会能力下降、行政组织运转低效、社会成员生产积极性受到抑制等制度性危机。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开启了转变职能的进程,也由此拉开了政府职能社会化的序幕。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职能社会化的步伐逐渐加快。然而,时至今日,不少人对于政府职能社会化还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其表现之一就是对政府职能社会化的基本趋向不甚明确,甚至出台了一些逆向的措施,从而制约了政府职能转变的进程。
二、税收征管社会化是现代税收管理的三大特征之一
(一)现代税收管理的三大特征
现代税收管理的三大特征是法治化、信息化和社会化。税收征管法治化是指税收征管中法制建设越来越完善,征管方面立法、执法、司法越来越规范,在征管体制、管理程序、税收文化建设中,越来越讲求法治思想、遵循法治思维、运用法治方法。税收征管信息化主要是指计算机网络在税收征管中的应用,是指税收征管手段的现代化。目前各国都把计算机网络建设摆在了税收征管改革的重要位置,大大提高了税收征管的质量与效率。而全社会共同参与税收管理活动的趋势就是税收征管社会化。法治化是税收管理制度建设和目标,信息化是改良征管工具和手段,而社会化则是税收征管制度发展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税收征管社会化是税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税收征管社会化的主要表现
1.征管决策社会化。主要表现在税收征管立法方面。我国是人民民主国家,一切权利归于人民,税收征管也如此。征管法的修改要经过反复调研座谈、广泛征询意见、最后还要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讨论批准。这是征管决策社会化的表现。
2.申报征缴社会化。主要表现在申报缴纳方面。新的征管法要求纳税人自行申报,自行到银行划拨,实行“三自缴纳”,特别是对高收入者和对个人收入的支付,还要求支付单位代扣代缴,税务机关只起“监缴”的作用。税银联网和“税银库一体化”的建设,更加方便和完善了这些功能。
申报征收社会化首先确立了纳税人在纳税中的主体地位,还纳税权利、义务、责任于纳税人。它从法制的角度明确了不按时申报和不如实申报纳税是违法行为,纳税人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纳税人由过去的被动纳税变为现在的主动纳税。通过推行自行申报纳税,取消专管员制度,把专管员从过去的繁琐事务中解脱出来,继而转向强化征管和监督检查的各项工作中去,使税收征管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目前,我国企业和个人自我纳税申报率已达100%,按期申报率企业稳定在95%左右,个体工商户也达到了80%以上。
篇9:浅谈社会变迁下农村体育结构的变化论文
浅谈社会变迁下农村体育结构的变化论文
论文摘要社会变迁下的农村体育是个复杂而又庞大的系统,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发展存在着地区和文化上的巨大差异。社会的变迁是我国当前最为突出的社会现状,从宏观上影响着中国农村体育的发展。本研究将从社会变迁的角度对农村体育结构变化进行分析,通过梳理分析得出社会变迁对农村体育的主体、农村体育的基本单元、农村体育阶层结构、农村体育文化以及农村体育组织形式及组织内容都存在着动态的影响作用。旨在为农村体育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为农村体育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论文关键词农村体育 社会变迁 影响变化
农村体育作为构建农村和谐社会中的一部分,是不能被忽视的。目前,我国社会发生出了巨大的变迁,这种社会变迁使农村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功能发生显著变化,进而改变了农村体育的结构和功能。农民的流动必然会对农村体育发生作用,它既给农村体育发展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也给农村体育发展造成一定的冲击。一方面,流动人口把城市文明、城市观念和生活方式等传播到农村,“使广大的农村人口了解了城市文明,有利于改变乡村的封闭意识,间接地起到了促进人口城市化进展的作用。”而这种观念的变化也包括体育观念的变化,通过外出务工人员将积极的体育健身观念带回农村,对农村体育是一个有力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这种社会迁移给农村体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考验和挑战。广大农民年龄出现两极化,新的社会结构下如何发展农村体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社会生产结构对农村体育主体在时间上的动态影响
社会生产结构的变化随着市场化程度的加深而逐渐发生变化,这些也是导致农村社会生产结构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参与到城市建设中去。于是农村主要劳动力非农业化。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间,我国约有2亿多农业劳动力(含常年外出打工人员)转向非农产业,平均每年可达700-900万。全国现有农村劳动力4.97亿人,其中青壮年劳力大量流入城市,真正常年从事农业生产的大都是“386199部队”(妇女儿童老人)。国家统计局农村住户抽样调查显示,农村从事农业的农民中有一半以上为女性,农业从业人员从年龄结构上看,有三分之二的人为36岁以上的,51岁以上的高年龄组人员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大批青壮年进城务工成为农民工,从而使非农业生产成为农民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但是外出务工存在收入上的很大风险,而且相对于城市中高额的生活费来说,他们在城务工的收入无法支持一个家庭在城市中生活,甚至无法支持个人长期生活在城市中。这就迫使农民以农村的耕地作为他们最后的生存保障,因而他们只能长期流动于城市和农村之间。
农民工的动态流动改变农村体育的结构,同时影响着农村体育的发展。
首先是流动性带给农村体育的改变:农民工的长期流动性,使得农村体育非正式组织主体在时间上存在着动态的变化,农民工的流入和流出给农村带来了城市中先进的体育活动组织形式、组织内容以及新的体育活动理念和活动意识。
其次是流动途径的多元化对农村体育的影响:流动的范围,流动的形势都呈现出多元化。社会常见的稀少流动是升学或入伍,这样的流动性比较固定。自从外出务工经商这种流动盛行以来,农民的流动因为地域、经济条件、乡土风情、以及所获得的外出务工的信息不同而呈现出多元化流动状态。刘奇先生将其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离土不离乡”,农民在当地进厂务工;第二类是“离乡不离土”,即农民到外地承包土地、发展多种经营;第三类是“离土又离乡”,既包括进城从事二三产业,在城镇或大中城市落户定居,彻底脱离农业农村的人员,也包括长期工作、生活在外地,逢农忙、春节等时节才返乡的农民工。大量农村劳动力在省际之间、城乡之间流动就业成为农村社会流动的主要特征和一个长期的历史现象。这样复杂的流动现象使得农村体育的组织和运作上也要呈现动态变化。
二、社会变迁对农村体育基本单元影响
农村人口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人口红利”期的结束。所谓“人口红利”是指总人口结构“中间大、两头小”的状态,如图1所示。“人口红利”使得劳动力供给充足,而且社会负担相对较轻,带来劳动力、储蓄的增加等。事实证明,这种“人口红利”社会现实促进了中国整个社会的各方面的发展和进步,中国农村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是,由于过去“剪刀差”式的政府政策长期实施,农业虽然发展了但是农民的收入水平却没得到相应的增长。农业生产的现代化致使农村出现大量的社会劳动力,工业城市中经济因素等等吸引,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加上计划生育的作用,致使农村农业从业人口减少。农村劳动力正从过去的“供过于求”逐步转向“供不应求”。
农业的从业人员在年龄和性别比特征上也将发生重大变化。与西方发达国家城市老龄化不同,因为社会变迁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我国农村的人口老龄化比城市严重。2月份全国老龄办发布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显示,我国现有农村老年人口占老年人口总数的65.82%,农村的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1.24个百分点,这种城乡倒置的状况将一直持续到2040年。由于农民工进城务工者大部分都是男性,大量农村青壮年女性留下照顾家庭和进行农业生产。因此,在农村农民工进城务工期间,农村体育的人口主要是小孩、老人以及部分青壮年女性。
农村家庭结构发生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在社会变迁的主流社会背景的影响下,农村家庭结构形式发生了变化。农村家庭规模小型化,规模较大家族式家庭已经几乎消失,而小家庭逐渐成为主要的家庭结构。同时由于社会变迁,大批农民工的动态流动,致使农村家庭成员的动态性暂时缺失。由于外出务工人员是家庭中的青壮年,他们不仅承担着家庭经济收入的重大责任,他们还承担着教育下一代、赡养老人的责任。而青壮年外出务工使得无法承担的一些家庭功能不得不转向社会,寻求帮助。农村体育作为农村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其教育功能、文化娱乐功能等能够对农村家庭教育和家庭文化环境起到补偿作用。农村体育的多重功能在农村的不同发展期具有不同作用,因此,在农民工返乡和外出务工的不同时期,应该根据农村社会生活的需要,开展内容不同的活动和组织形式多样的农村体育活动,是老人和小孩以及妇女在家庭成员暂时缺失的时候在精神上得到慰藉,从而满足他们精神上的需求。这样的社会需求、以及家庭承载功能的动态变化,必将导致农村体育在组织内容、组织形式上产生动态的变化。
三、社会变迁对农村体育阶层结构的影响
社会变迁的背景下,农村体育主体在不同的社会阶层之间频繁的流动可能带来一些不稳定的因素,但是从整个社会的长远发展来看是一种进步。对这种川流不断,人员往返频繁的农村社会,在这样动态的农村社会中的农村体育自然也是一种动态发展过程。
农村阶层分化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进行的,由于农民知识水平相对比较低,加上农村经济相对落后以及原来政策上的倾斜,农民的阶层分化一直是在不稳定的演进,农民所获得的社会角色在空间和时间上存在着动态变迁性。同时农民的各个阶层同土地存在着难以隔离的关系,兼业农民还以土地作为他们生活中危机的规避处,因此大多数农民具有多重角色,他们具有农民和城市从业者双重身份。迄今为止,农民工的社会角色远未达到一个比较稳定的状态,还带着鲜明的过渡性。这种不稳定不但与外界环境有关,同时与他们的自身素质、原有的知识水平以及自身的学习能力有很大关系。
农民工角色和身份的不断变化对他们自身来说,是一种不稳定的进步过程。正因为他们角色和身份在时间上存在着动态的变化,他们的每次返乡才能给农村社会带来新鲜的血液。同样这部分农民工在城市中对城市体育的体验,以及获得的体育健身和健康观念,对农村体育系统是一种负熵流的注入,只要合理利用,必将推动农村体育的发展。应该注意的是,农民传播知识的意识是非常薄弱的,要想让他们的所见、所闻、所学传授给留守农民,并且带动农村体育的发展、促进农村体育文化氛围的形成,还需要政策的指引。
四、社会变迁对农村体育文化的影响
上面调查显示,社会变迁背景下,农民工在流动过程中体育健身观念出现很大变化,通过上表的比较可知,他们对自己的健康的密切关系的认同度(57.89%)要大大超过非流动的农村人口(7.55%)。其实,一方面是认识的误区,但是另一方面,还是经济的原因。现在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在农村尤为突出。农村人口劳动强度大,收入低,可自由支配的'资金有限,是农村健身观念无法科学化的主要问题。而在流动人口中间,他们健身观念朴素实在,但他们首先认识到了健身的重要作用。首先这与他们的经济情况有所改善,是绝对分不开的。另外,在城市耳濡目染,看到城市的体育锻炼如火如荼开展,以及职能部门对健身作用的积极宣传。同时,城市的健身场地和条件较好,尤其是随着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让体育健身成为低消费和零消费的活动,也让流动到城市的农民中那些想进行体育健身的群众的积极性大大增强了。
健身观念的改变仅仅是农村体育文化的一部分,这部分流动人口在城市中所学到的城市体育的组织方式、组织内容、活动形式,以及与城市与其他文化的融合、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形势,也将会是农村体育发展的有效途径,流动人口可以借助“走出来”、“带回去”的方式,促进农村体育的发展。流动人口把城市体育文化带回农村,但不等于农村体育就一定能够得到“甘泉”的滋润,它需要有促进因素,那就是政府的宏观因素、中观因素、微观因素,且“制度”、“社会文化环境”、“流动人口”分别构成宏观、中观、微观等影响因子的核心。
五、社会变迁对农村体育组织形式及组织内容的动态影响
社会变迁背景下,社会阶层正在进一步分化出不同的农村社会角色类型,农村体育文化也在宏观、中观、微观三种因素的影响下发生着变化,农村体育主体也存在着时间和空间上的动态变化,在诸多动态变化因素的影响下,农村社会体育的组织形式与内容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
农村体育的组织形式、组织内容是受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政府政策、风土民俗、以及农村体育主体需求和组织者的组织水平所决定的。
首先,社会变迁背景下,农民收入相对增加农村生活水平提高这是基础性的改变,同时由于外出务工人员所带来的城市中的体育健身观念和健康意识影响到民俗的改变,他们从城市中所学到现代化的体育组织形式、体育活动内容丰富了农村体育。
其次,农村人口中农民工这一流动因素使得农村体育存在着组织上的动态性,因为农民工多数为农村的青壮年,他们不但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同时也是农村体育活动的主体成员,因为他们相对于其他群体来说更有知识、更有成熟的思想且更具有影响力。
然而,当青壮年农民工进城务工以后,剩下的是老人小孩还有部分妇女则成为农村活动的主体,他们的活动内容强度较小、更具娱乐性。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农民工的每次返乡都会农村体育注入新鲜血液。因此,在他们返城后,虽然农村体育的主体仍然是老人小孩和部分妇女,受农民工的影响,他们的活动内容、组织形式以及组织者组织能力也会增强。所以,农村体育的组织内容、组织形式存在着动态性的变化。
现阶段中国社会的变迁引起了农村社会的结构和功能的巨大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大量的农民工在城乡之间流动就业,“半耕半农”型的农村经济形态在整个中国的大部分农村中成为主流,传统的“农耕社会”正在向“农工社会”演进,中国农村正发生着深刻的结构性变化,由于农村社会生产结构、社会基本单元、社会阶层结构、社会组织机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村体育的主体在时间上发生着动态变化,相应农村体育基本单元、农村体育阶层以及农村体育文化也正发生着动态的变化。
参考文献:
[1]鲍明晓.美美与共:和谐社会与体育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10).
[2]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篇10:谈民营企业的组织结构再造经济学专业的论文
谈民营企业的组织结构再造经济学专业的论文
[关键词]民营企业组织变革结构再造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我国民营企业不得不面对日趋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由于许多民营企业是从家族企业起步的,在组织构成上往往存在着先天的缺陷,要想进一步做大做强,组织变革再造就成为最迫切的需要。但是民营企业的组织变革并非一日之功,要真正达―{’Jdr基础、添后劲增实力的效果,就必须对组织再造的目的有清晰的认识。了解变革面临的主要障碍,选取合理的变革途径,解决好一些关键性问题。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我国民营企业不得不面对日趋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由于许多民营企业是从家族企业起步的,在组织构成上往往存在着先天的缺陷.要想进一步做大做强,组织变革再造就成为最迫切的需要。但是民营企业的组织变革再造并非一日之功.必须对组织再造的目的有清晰的认识,扫除变革的主要障碍,选取合理的变革途径,解决好其中的关键性问题,才能在变革中浴火重生。
一、明确变革目的――民营企业组织结构再造的起点
1、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完善运营机制、满足客户需要。市场是推动企业组织变革的重要力量之一,只有适应市场化运营的组织结构才能满足民营企业持续发展的需要。市场化运作模式要求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要建立起员工能上能下、机动灵活的分工协作组织体系,并逐渐强化企业组织战略规划、生产运营监督和控制等功能。从我国大型民营企业的组织变革来看,很多企业已经采用了适应市场化的组织模式,如独立董事制的产生,战略委员会作用的不断加强,审计委员会或投资委员会的尽责机制等等,这些都推动了民营企业组织向市场化组织结构的转变。特别是我国一些跨国经营的民营上市公司其海外分子公司的组织结构更多的采用国际上比较规范的组织方式如建立事业部.强调投资项目前期组织的建立强调计划部门的设计等。
2、满足股权变动需要――调整股东权益分配。企业国有股权的退出推动了中小型国有企业的民营化;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日益增加的企业购并促进了民营企业股权结构的变化外资企业的大量引入也促进了部分民营企业股权多样化。股权的变动意味着企业管理方式的改变.较大的股权变动也可能导致原有管理层的退出或调整。而客观上.为了体现新进股东的利益.组织结构的调整成为必然。比如国际资本进入民营企业.在组织变革上就可能提出与国际化相适应的组织结构.借鉴或采用一些国外企业的组织运作管理机制和方法。
3、规范分工协作――清晰界定权责、避免多头负责。很多民营企业家习惯于简化部门管理.只设计几个简单的市场需要的职能部门,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原本简单的组织结构就造成企业家忙于处理事务性工作疲于奔命而忽略了对企业发展方向的规划和定位.由于组织结构没有随经营规模与技术发展做相应的调整企业发展出现停滞不前。所以当民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之后,如何进行科学的部门划分如何进行合理的分工协作增补或削减哪些部门就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4、提高运作效率――扁平化、授杈充分、减少独断专行。现代企业的组织形式呈现多样化的趋势.随着民营企业集团化和国际化经营.要求组织更多地因事设岗,其人员素质和管理能力及工作效率均需要有大幅度的提升.为了达到效率和效益提高的目的.民营企业的组织形式也在逐渐趋向于扁平化,通过充分授权.减少独断专行,增加各部门进行组织协作的能力。
二、扫除变革障碍一民营企业组织结构再造的瓶颈
1、企业发展战略不清造成的障碍。很多民营企业一直都没有自己的经营总体战略,不明确自己究竟该在哪一领域长期发展,经营项目转换过于频繁。因为缺少战略,导致民营企业在组织构成及人、财、物等运营资源的筹集上没有目的性,投放方向分散甚至出现错误,难以获得良好的长期收益,不但难以迅速扩大,甚至逐渐萎缩直至破产倒闭。战略问题首先是一个企业的使命问题,企业没有使命,发展目标不明确.就难以保证人、财、物的分配和部门设置等组织和管理工作的合理性,而且会导致组织的设置、各种经营措施和手段的运用出现错误.制约企业的高速发展。
2、民营企业家自身观念和素质造成的障碍。民营企业是否能够做大做强,其领头人的水平和素质具有决定性作用。一些民营企业家自身观念的落后和素质的低下导致企业组织管理中存在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比如:盲目节约,给与人才的报酬和待遇偏低营销投入少舍不得进行技术研发和设备更新改造等.过于看重会计成本高低.导致组织运行不畅.丧失发展际遇大权独揽.事必躬亲.无暇估计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导致组织运行无序,由于没有预算管理,缺乏计划和预算管理机构,出现财务工作跟着感觉走.生产运作和营销管理漏洞百出,营销理念落后.导致营销组织失当.把做品牌认为是做广告,认为只要质量好不怕卖不掉.营销管理体系迟迟难以健全等。
3、产权不清及结构不合理造成的障碍。许多民营企业创业初始受当时政策环境的限制,缺乏治理结构上的制度安排.如一些民营企业注册登记时是集体企业或国有企业改制时面临很多股权分配方面的问题有的民营企业没有及时办理公司注册.以至于企业做大以后难以浮出水面;有的企业纳税一直不规范,由于没有付出规则成本使得~些企业家的心理十分脆弱.对其拥有的'财富具有原罪感。这些制度上的缺陷是中国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瓶颈。~股独大与股权分散的矛盾是民营企业产权结构的另一个突出问题一些民营企业集团的组织定位不清晰,企业集团既做经营.又做管理.又做投资。要么集团就是挂~个牌子下面是个体户的集中营要么集团就是几块牌子一班人马,集团与下属分子公司之间混为一体。
4、创业者”效应产生的障碍。很多民营企业的创业者既拥有企业的股权,又是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没有分离创业者难以摆正自己的位置,很难处理好股东与经理人的角色关系。创业带头人从感情上不愿轻易改变原有创业者所处的高层管理者地位,但随着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原来的创业者能力越来越跟不上发展的需要,”在位者优势”实质上形成了对新进人员的排挤。少数创业者自身能力不足,还居功自傲,不愿学习,看不得别人超过自己,爱在企业内部耍老资格”,接受不了企业的新变化,不能忍受新引进人员的工作新思路,导致新引进人才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尽管一些有魄力的企业领头人,排除各种障碍,引进了一些人才,但因内部创业者与引进的人才之间的关系不顺.出现了”企盼人才重视人才,又留不住人才的怪圈。
5、经验式管理产生的障碍。民营企业创业初期组织结构比较松散,不成体系各职能部门设置带有很大的随意性,职能划分模糊,内部协调机制不健全。常常是人力资源管理成为员工的档案管理工作;财务管理仅仅起到会计的作用:生产运作管理简单粗放:营销管理体系不健全,管理不到位,对销售人员不敢放开使用.或者放开使用又管不住;绩效评价体系不健全.管理沟通不够.老板高高在上,员工仅仅将自己当作一个打工仔.工作积极性调动不起来.这些都严重影响民营企业做大做强”。
三、机制全面优化――民营企业组织结构再造的路径
民营企业的组织变革再造往往是一方面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协调各投资方关系,另一方面针对企业发展初期已经形成的组织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完善和优化。
1、正确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民营企业首先要正确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明确企业发展宗旨,目标和任务.在此基础上,理清战略实现思路,建立战略保障机制和战略实施细则.并构建现代企业管理平台。要舍得在企业的管理上投资,切实围绕企业经营战略.构筑适宜的组织支持体系,方能使民营企业有较快发展。
2、努力提升企业家观念与素质。现代企业家必需具备的特点是智勇双全刚柔并济,自信严谨,敢于冒险开拓进取求真务实.目标坚定、决策果断。民营企业经营者首先必须深入解剖自己.充分认识自己的缺点,并切实加以解决。要勤奋学习,超越自我.掌握最先进的组织管理理念和方法.方能够带领企业员工.推动企业“做大做强”。
3、搞好产权改革与组织结构再造。进行产权改革积极弓f入战略投资者、风险投资者和职业经理人,进行合理的股权稀释,并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民营企业家特别要与职业经理人建立起相互信任.并通过合理分配价值划分权责,明确职业经理人的短期收益和长期收益,对职业经理人进行股权等有效激励。逐步建立有效的信息管理系统.强化集团董事局的信息知情权.正确处理董事会与经营班子的权责关系,确定职业经理人的目标责任贡献.并进行有效考核。
要根据企业所处的行业特点、竞争状况和顾客需求,精心选择与之相适应的组织结构形式.如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矩阵制等,并根据企业的自身特点和资源能力进行科学部门设置和调整,明确各部门问的分工协作关系.合理界定权责,建立简捷高效的企业组织运行机制。
4、改善民营企业组织管理。
民营企业迫切需要建立科学的组织和管理制度,做好企业的“立法”工作.然后进行组织制度的教育工作,即企业的”普法”工作,接下来才是不折不扣地贯彻组织管理制度,即企业的执法”工作;最后还要有监督制度,即企业的”司法”工作。要做到企业全体员工人人懂制度,事事有制度,制度表格清晰,工作成绩有量化考核,建立起以战略目标为导向的分层分类的关键绩效评价体系。
比如,高层领导可以采用述职报告制度,中基层员工采用季度绩效考评制度.操作层员工采用月度测评制度;对高层领导的考核更强调结果指标,对中基层管理者的考核要关注行为过程,对操作类员工要强调量化指标;各级干部要重视绩效目标的设定和对下属的工一作辅导,考核结果与员工的分配和晋升挂钩;要让人人都知道自己的工作权责和绩效考核指标,了解自己与同事的差距。这样就不仅给全体员工以明确的工作要求和标准.而且使员工有公正、公平感,另外还能够相互激励.互相促进.共同推动企业发展。
四、把握关键问题――民营企业组织结构再造的核心
1、组织变革应综合考虑.不能为了变革而变革。民营企业的组织结构中往往带有浓厚的人文色彩。比如新员工往往依靠老员工的传、帮、带.员工日常工作很少对照岗位说明书,更多地是源自于一种组织内的学习.由于其工作方式常与个人职业理解和工作习惯联系在~起.一旦转变就很困难。如果一味地强调科学性――完全实施因事设岗、因岗设人.现有职工的思想观念却不具备自觉去适应新岗位的意识.反而可能影响变革效果。因此在组织变革的过程中要对实施组织变革企业内部的文化因素进行充分的研究,并找到影响思想观念转变的途径,逐步推进。强迫式和一步到位式的理想化变革,可能对企业产生意想不到的破坏力。民营企业的组织变革必须考虑员工或管理层的接受程度,对于重大组织变革,需要深入了解各个层面的意见;小的变革应该在日常的工作中连续进行.着重考虑怎样既能满足变革的需要.同时又能避免造成震荡性破坏。
2、组织变革应围绕客户进行。组织变革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适应客户需求,创造客户需求。对组织结构的评价应该是按照客户服务的满意度来评价.而不是内部权利平衡性来评价。具体开展时.一般的工作思路是内外结合,即内部关注企业的组织诊断,外部关注组织设计相关的理念及标杆企业的分析。变革具体实施时.切忌简单抄袭别的企业的组织条文和方式,要重视目标方案的设计和现实阶段的方案设计两个层面的问题.在关注实施方案执行的同时.不断地强化目标方案的理念灌输,保障整个组织的演进方向。
3、在对企业进行组织变革设计时,注重对企业组织结构动态分析。有效的管理组织设计应是一个系统性的、探索性的实施过程.有全面和系统的考虑和安排.往往造成组织结构的无序和业务流程的混乱。在民营企业组织变革中.要避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做法,具体实施时一方面要根据民营企业的发展方向设计对应的组织结构,另一方面根据其战略单位完善其组织变革策略。要分析是什么导致了目前的问题有什么资源可用于推行变革;在变革过程中可能存在障碍吗?如何来排除这些障碍。
总之,组织变革再造不可能是一项一劳永逸的工作.树立正确地变革理念,选择合理的变革路径,把握变革的关键环节.民营企业才能够从容地应对这项复杂的工作。
篇11:简谈新型锂电均衡管理系统结构设计论文
随着航天事业的不断发展,空间电源技术发生了巨大变化。早期的航天器多采用单一化学电源供电,比能量低,目前锂离子蓄电池组的应用使卫星电源系统在轻量化、小型化设计上得到显著提升,对锂离子蓄电池组均衡管理控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蓄电池组均衡管理系统指蓄电池组在串联和并联的过程中,对蓄电池组中各节串联和并联的单体进行在线监测并使其容量和内阻等参数尽量保持一致的功能。如果没有均衡管理,蓄电池组某节单体的性能会迅速下降,必须有一套均衡管理系统对其运行过程中表现出的不一致性进行控制。本文结合新型锂电均衡管理系统的研制,通过结构设计攻关,在满足产品功能、性能和工作可靠性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做到体积小、质量轻、结构质量比小,并且能够使产品通用化、模块化和系列化。
1传统锂电均衡管理系统
传统的锂电均衡管理系统采用多个功能模块叠加并加以盖板和连接螺杆组成的结构形式,其主要组装单元为单个功能模块,各个模块由模块框、印制板和电连接器组成,模块之间利用子母口进行限位,整个结构利用四个角上的四个长螺栓实现了整机的组装。
该种结构形式有以下特点:
(1)每个模块具备独立的电性能,模块的功能较为完整。
(2)模块间利用子母口和穿杆作为各个模块之间连接的力学支撑部分,将各个模块的侧面连接起来。
(3)这种设计的优势体现在设计、生产和测试上,因为单个模块具有机械和电路功能的独立性,可以通过模块配置的增减来实现整机电性能的灵活调整,并且单个模块的设计更改不会对整个产品带来影响;同时在生产和测试上,多个模块既可以同步并行开展工作,以减少生产和测试周期,也可以使多个模块依照组装时间的不同要求分步开展工作,具有很强的灵活性。
篇12:简谈新型锂电均衡管理系统结构设计论文
新型锂电均衡管理系统的结构与传统均衡管理系统有很大的区别,新型均衡管理系统结构包括单体模块1和单体模块2两个部分,与锂离子蓄电池组结构采用一体化设计。其中,单体模块1底板上置有与锂离子蓄电池组结构相互安装的安装孔,安装孔尺寸与锂离子蓄电池底座安装孔接口一致;单体模块2的'四个安装耳片厚度同锂离子蓄电池组底板厚度相同,呈中心对称排列,确保单侧安装耳位于两节锂离子蓄电池中间空位处,减小系统单元对卫星舱板的占用面积,节省空间。新型自主均衡管理系统可以根据锂离子蓄电池组合情况进行扩展,满足各种卫星平台大功率锂离子蓄电池组的均衡控制需求。
3结构设计
单体模块1采用底板、前面板、腔体盖板和三种支架相互独立组合的薄壳结构,其电性能由两块PCB板及安装在底板上的部分器件实现。其中,功率管与电阻有各自的绝缘与定位结构,安装在结构底板上;对外接口为焊接在PCB板上的90°弯针插件,每层板的材料为FR4,厚度2mm,每层板有6个固定孔,紧固安装在支架结构后,再行安装前面板结构,最后扣装腔体盖结构。
单体模块2包括主框架结构,前后盖板结构及两块PCB板组成。其中,对外接口为焊接在PCB板上的90°弯针插件,每层板的材料为FR4,厚度2mm,倾斜推入主框架结构后紧固安装。单体模块2与锂离子蓄电池组结构独立,安装位置贴近锂离子蓄电池组,并且底板厚度与锂离子蓄电池组结构厚度一致。
4结构抗力学仿真分析
利用CATIA软件对结构进行实体模型简化,导入ANSYSWORKBENCH软件进行有限元建模分析,并在给定条件下对其进行了模态分析和随机响应分析计算,为结构的整体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通过对结构进行抗力学分析,从模态分析和随机响应分析可以看出:
(1)新型均衡管理系统的频率特性满足总体对星上仪器提出的设计要求,其基频大于140Hz。其中,单体模块1的基频为543.85Hz;单体模块2的基频为235.93Hz。
(2)在动态载荷方面,由于正弦响应计算响应增益很小,因此新型均衡管理系统所受的正弦载荷不会对其产生破坏,从而影响其正常使用。
(3)从随机响应分析可以看出,各个关键点的均方根加速度响应量级都为新型均衡管理系统所能承受,新型均衡管理系统的结构设计满足卫星星上仪器的力学性能要求,可以在星上安全可靠的使用。
5结构热分析
利用CATIA软件对结构进行实体模型简化,导入ANSYSWORKBENCH软件进行有限元建模分析,依据以下条件进行热分析。
(1)边界条件:为了计算高温工况下单体模块1和单体模块2内部各个元器件的温度,将舱板设为定温边界40℃。
(2)热耦合条件:根据元器件的安装方式计算元器件与安装板之间的热阻,将其作为元器件与安装板的热阻耦合值。
通过分析,单体模块1和单体模块2各元器件使用合理,所有元器件在轨运行期间温度指标满足降额设计要求。
6环境实验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新型均衡管理系统进行了鉴定级力、热等环境实验验证。力学振动实验包括冲击实验、正弦随机实验、加速度实验,其它实验包括热真空实验、热循环、EMC实验等。实验结果产品均满足技术要求,证明本次采用的新型均衡管理系统一体化结构设计满足工程应用要求。
7结论
新型锂电均衡管理系统保证系统方案合理可行的基础上,采用单体模块1和单体模块2组合的一体化结构设计技术攻关,实现了产品小型化、轻量化、模块化及可扩展性,并且历经工程化分析和验证,可以直接面向空间工程进行应用。
篇13:谈协同工作于结构设计的关系论文
协同工作与结构设计是一个有机整体,协同工作的概念是对结构内部的结构部件进行相对的结合,使其共同工作,这不仅对部件提出结构承载力的要求,而且要对整个结构提出了极限状态的限制,同时还对共同的结构寿命进行测定。结构协同工作在基础与上部结构相互结合,并视为一个整体。不能将他们分开处理。例如在进行框架结构设计中,虽然墙体不负担承载力,但是依旧要把墙体和结构柱当成一个整体,而不能单一的依靠柱的承载力来进行设计,另外所有的构造柱都必须围绕这一中心进行设计。
协同关系和材料的使用
协同工作与材料利用率是协同工作设计的另一个方向,其目的是达到对材料的充分利用。一般情况下结构的协同程度越高,所利用的材料效率也就越大。因为在进行结构设计时首先要针对材料因素进行考虑。例如矩形梁截面的材料利用率相对较低。针对这一特点将梁结构的概念进行分析,会发现梁截面存在一定的应变梯度,只有在构件的轴心受到力时,材料的利用率才会不断增大。于是就产生了平面桁架。平面桁架在结构上可以以别理解成“被掏空”的梁。并根据这一理念就可以将结构梁多余的材料进行去除,已达到在施工的过程中降低工程成本、降低结构自重、降低成本的作用。所以在桁架的上弦相应于梁的受压边,下弦相应于受拉钢筋。规则桁架中腹杆的受力与梁中主拉力、应力为同一方向,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还可以对桁架的外形设计进行一定的升级,将它设计成与设计弯矩图相似的形状。这样可以使桁架的弦杆受力更加均匀。由于在桁架中有很多压杆,压杆在桁架中起到稳定性的作用,所以钢件的材料影响并不大,所以在进行平面桁架的设计中要设法改变压杆的.比例,而不是一味的增加材料强度。尤其针对上弦杆,应努力增加其平面外的刚度(有时上弦采用双杆形成的复合压杆),提供平面外约束(增加支撑),如果把这些平面外的支撑再连接成桁架,这样就使平面桁架变为平面交叉桁架,最后发展为空间网架,空间网架的材料利用率高,应力水平高。为随着跨度的增加,网架的高度增大,腹杆的长度将增大,同时节点距离的增大也导致弦杆长度的增大,这样高强材料就不能使用。因此,努力减少或消除结构中的压杆,就使我们找到了悬索结构,悬索结构中所有的“杆件”均为拉杆,这样就使悬索结构中杆件的应力水平极高,材料利用率极大,高强材料得以充分利用,还可施加预应力,因而在超大跨度的结构中,悬索结构(或包括悬索结构的组合结构)是首选的结构类型。
概念与结构的发展
就混凝土基本理论的发展来看,也体现了使各种材料充分发挥性能,并相互协同工作的特点。例如,钢筋混凝土与预应力混凝土之间的区别在于钢筋混凝土是将混凝土与钢筋两者简单地结合在一起,并让他们自行地共同工作,预应力混凝土是将高强钢筋与高强混凝土能动地结合在一起,使两种材料均产生非常好的性能。反映了人们对混凝土中的协同工作认识和运用过程的加深。目前广泛使用的钢-混凝土结构,是将钢结构与混凝土结构相互取长补短形成的一种新型的结构形式。尤其是钢管混凝土与预应力混凝土相似,更将这两种材料能动地结合起来,实现了结构材料的又一次革命,钢管混凝土的原理有二。(1)通过使用钢管将混凝土变得有约束力,而且提高核心混凝土的强度和变形能力。(2)当核心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就会为钢管壁起到很大的支撑作用。两种相互结合就能体现出结构和概念的相互结构。钢管混凝土的极限承载力会远远大于同体积的混凝土和钢管的承载力之和15倍以上,而且极限变形能力是传统钢筋混凝土的10倍以上。这是钢材与混凝土的又一次理想结合,它的出现,使传统意义上的受压破坏特征由脆性变为延性,对结构抗震的延性设计意义巨大,也使超高层建筑底层柱的轴压比限制问题迎刃而解,从上述结构构件的演化,推而广之,在结构设计中,只有当构件越多处于轴心受力状态,其材料的利用率才可以提高,经济性也就越好,对框架结构,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柱宜处于小偏心受压下工作,若大量柱处于大偏心受压工作状态,该结构方案的经济性一般不好,故对非地震区的框架结构,其框架结构均为小偏心受压形式。
结束语
在建筑设计中采用协同设计的原则进行设计,是设计原则的根本需要。在人们日益重视概念设计的今天,要求结构工程师在不断利用结构理论知识的基础下,尽可能的吸取先进的设计思想,对自己的设计作品要进行反思,来逐渐美化自己的设计作品,并为以后的设计工作积累经验。
篇14:谈水利工程结构混凝土质量控制论文
谈水利工程结构混凝土质量控制论文
近年来,国家逐渐加大了水利工程建设监管力度,对国家大型、重点工程实行质量巡检、“飞检”等制度,提高了在建工程的质量监督管理水平。但是,重利润、重进度,轻形象、轻质量的现象依然存在。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工程建设单位不能合理安排工程的资金和工期,以至于出现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的“三边”工程,以及发生不合理的承包方垫资和抢工等事项;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施工单位质量管理意识较差,不能合理安排质量管理相关资源,甚至于为了盲目追求利润而偷工减料或是违法将工程进行转包。
水利工程建筑施工的质量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详细编制工程项目质量计划和各个结构物、各项工序的质量保证措施,并严格贯彻落实。下面,我就以在清原沙河子拦河闸工程工作谈谈关于的水利工程结构混凝土的质量控制,阐述一下质量管理的方法和要点。
一、了解混凝土的性能指标
水利工程所使用的普通混凝土一般主要控制三个方面的性能指标:工作性、强度和耐久度。当然,也有一些特殊结构部位会要求混凝土的颜色、密度、早期强度、凝结时间、水化热等各种性能指标。
1、工作性
工作性是指混凝土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和易性以及合适的凝结时间,这样,混凝土成品料可以按照施工方案拟定的运输、入仓、振捣方案进行施工,确保混凝土能够按照设计要求的尺寸浇筑成型,外观平整、均匀,无离析、无冷缝、无空洞。混凝土的工作性可以在配合比设计的过程中进行合理设定,利用水灰比、外加剂等方法调出合适的性能参数。实际浇筑的时候可以通过坍落度试验来进行检测,不能满足要求的不得入仓。入仓的时候要注意控制溜槽的坡度和混凝土跌落高度,避免出现离析。
2、强度
混凝土需要有足够的强度来维持结构的稳定性,强度目标值由设计图纸给出。结构物浇筑的过程中要按照检测频率对混凝土进行抽检,制作试块,与结构物同条件养护,监测其强度成长情况。针对检测强度低于目标强度的情况,一般用回弹仪法或取芯法对结构物强度进行核实,其中取芯法准确度较高,但会对结构物表面造成局部破坏,需要修补。经取芯法检测后发现混凝土强度确实不合格的可由设计单位对结构物安全、稳定性进行论证,无法满足要求的则需返工。
3、耐久度
对于长期受地下水、潮汐、冻融、化学物离子侵蚀的结构物混凝土,在配合比设计的过程中要考虑其耐久度。混凝土的耐久度一般通过掺加高炉矿碴、微硅粉等细颗粒凝胶材料,或使用引气剂等外加剂,来增强其抗侵蚀性。在结构物浇筑过程中同样可以制作有代表性的试块,然后通过模拟环境的相关试验来检测混凝土抗侵蚀的性能指标。
二、混凝土质量控制措施
混凝土质量的'控制工作涉及到施工过程中的方方面面,从原材料的选择和检测到配合比的设计和试拌,从钢筋、支架、模板到入仓、振捣、养护,每一道工序都关系到结构物的质量特性。为确保质量合格,一般情况下可以从人、机、料、法、环五个方面入手进行控制管理,并开展相应的监督检查。
1、人
人是各种因素中最重要的一项,包括人的管理水平、技术技能、行为意识等等。任何一项系统工作都需要团队协作,并且,各个工序岗位上的人都必须能够完全胜任。在施工准备阶段要严格检查各工种的合理搭配情况,在施工过程中可通过“三检制”或“旁站制”来监督其作业水平,对不能满足要求的人及时做出调整或纠正。
2、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合理的机具配置不但能够保证工作效率,而且不会因为机械故障而导致工作中断、影响质量或任务失败。特别是对于混凝土施工而言,材料必须在限定时间内入仓并振捣密实,否则就会影响施工质量,甚至产生质量缺陷。
3、料
工程质量与材料性能息息相关,如:混凝土坍落度过小将无法使用混凝土泵车入仓,甚至由于砂浆过少会导致峰窝、麻面等质量通病,而如果拌制混凝土的材料中如果碱活性物质含量过高的话将对结构物造成灾难性破坏。施工过程中要对材料运输批号、材料检测情况、材料数量、材料使用部位等做详细的记录。同样,支架、模板、钢筋等各种材料也需要相应的检查、测量、核算,验证其性能指标符合要求。
4、法
法指施工方案或作业指导书,是用来指导作业人员全面、准确、有序完成施工任务的文件。作业指导书要简洁明了而又全面细致,具有科学合理性和易操作性,并经施工技术员、施工部长、总工程师编制、审核、批准后方可使用。对于关键工序或特殊工序要编制相应的专项技术措施,特别重要的环节还应编制备用方案或应急预案。
5、环
环境因素不仅影响施工作业过程,而且关系到工程整体形象。在施工准备阶段和施工作业过程中,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并记录环境因素对混凝土浇筑产生的影响,包括温度因素、雨雪因素、沙尘因素、高边坡因素等等;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对环境的合理保护,包括“三废”处理的问题以及结构物本身的绿色、节能问题。
三、需要特别注意的几个问题
1、水利结构物混凝土除抗压性能之外一般还要求具有抗渗性能。在施工过程中要确保振捣密实,在养护过程中要避免出现干缩裂缝,贯穿结构物的模板拉杆或预埋件绑扎铁丝要尽量避免。一旦发现质量缺陷要谨慎处理,可联系专业技术人员使用特殊材料编制修复方案,待工程师批准后进行修补。
2、对于大体积混凝土要提前计算水化热,合理编制降温措施,严格控制混凝土内外温差。一般认为该温差不得超过25℃,否则混凝土容易产生温度裂缝,而且混凝土内部水分受内外压差影响而向外渗透,会产生细微的渗水通道,影响混凝土强度。可采用夜间施工、降低混凝土入仓温度、埋设冷却水管、对结构物蒸汽保温等措施来保证混凝土的质量。
3、施工缝、伸缩缝施工时要确保止水带固定良好,使止水带所在面垂直于施工缝或伸缩缝,并且要保护好止水带,不得打孔、不得破损,以免影响结构物的抗渗性能。
4、可使用砂浆垫块或塑料支架来保持钢筋与模板之间的适当距离,同时严格控制钢筋笼的整齐、稳固性,避免出现保护层过薄甚至露筋等质量问题。
四、结语
工程项目质量是工程建设的根本,是决定工程项目建设成败的关键。水利工程与附近居民的生命财产利害相关,其质量保证显得更为重要。我们水利工程建设人员要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信念,做好施工现场质量控制,为水利工程的顺利竣工提供质量保证。
★ 谈读书优质课件
【谈社会结构三分法及其音乐观论文(锦集14篇)】相关文章:
浅谈成人英语口语教学2022-07-30
网络道德研究综述的论文2023-02-01
浅谈会计理论及其研究方法的科学化论文2023-02-08
高职生生涯规划观的调查研究论文2023-05-26
高考作文写作技巧方法2023-04-27
初高中、小学体育教学论文题目参考2023-06-06
论文:简谈类比法在飞机结构强度教学中的运用2023-12-30
教学语言的论文2023-10-22
浅谈高校女子篮球教学中变换规则策略的应用论文2022-07-22
核心素养的教学论文10篇2024-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