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几个问题的讨论(上)

时间:2023-11-22 08:08:01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小学数学教学中几个问题的讨论(上)(精选14篇)由网友“谁抢了我的昵称”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几个问题的讨论(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小学数学教学中几个问题的讨论(上)

篇1:小学数学教学中几个问题的讨论(上)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几个问题的讨论(上)

一直以来,在各大教育论坛上总有一些问题,大家争论许久,一直没有结果,耗费了教师很多宝贵的时间.为了让大家从这些争论不休的'问题中解脱出来,我特梳理了几个热点问题,并请相关专家给以解答,希望能对广大教师有所帮助.

作 者:张志艳  作者单位:大庆市乘新小学 刊 名:黑龙江教育(小学教学案例与研究) 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EDUCATION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2 关键词: 

篇2: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学效率不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导致教学质量严重下滑的现象时有发生。据了解,目前农村小学教师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师生负担重,师生总是在作业中奔忙,师生吃力不讨好,虽然学生的统考成绩有点上升,但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却下降了。二是师生负担轻。虽然给学生留下了大量的作业,教师却没有时间进行批改,无法对作业进行指导与讲评,就采取公布答案的形式、或让小助手代替批改。教师把批改作业的任务转嫁给学生。这样做,虽然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但是却失去了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了解的好机会;这样做,学生是在抄作业而不是在做作业,有的学生根本不用动脑筋就可以完成作业,有的学生在老师公布作业答案时拼命地抄呀写呀,从眼眼到手上,根本没有经过大脑思考,学生对知识一知半解;这样做,学生会越学越糟,学习效率会越来越低,学生创新能力更不用说得到提高;这样做,学生的作业在学校里就可以完成。那么,学生放学以后18时就去看电视。他们先看动画片,再看连续剧。学生沉迷于电视,上学时也学电视里的打斗场面,手舞足蹈的,忙个不停,这样的学生怎么能够把学习搞好呢?

针对这种情况的发生,教师如何应对呢?笔者认为,学生的作业设计要从学生的学习情况出发,提倡一课一得。学生作业的设计力求“精、趣、活”,从而根本减轻师生的课业负担。学生的作业要及时批改,因为根据学生的记忆水平,学到的知识最好在两天内重现,才不会被很快遗忘。设计的作业要体现对所学知识的整理和重现,使学生学到的知识点能够成为知识链,使之能起到复习、巩固和提高的作用。

一、“精”

就是学生的作业要“少”而“活”,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布置适量的作业,让学生独立去完成,通过学生一定的努力能够完成,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如:教学分数二分之一的认识,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题:在一个长方形里画一条直线,把这个长方形平均分成二分,你说有几种分法?每份是这个长方形的几分之几?学生通过动脑筋思考,他们不难发现:从对角线画直线交于一点,经过这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因此得到的结论是: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两份,有无数种分法,每份都是这个长方形的二分之一。学生在做题时,觉得不可思议而有趣。

二、趣

根据教材的特点,设计趣味性较强的作业题。儿童的记忆特点,无意记忆比较难,但是我们不难发现只要符合无意记忆的条件,即使出现一次的内容也会让他长久记忆。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该体现具有趣味性,这在新教材里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大家都很清楚,这里就不多说。这里主要讲的是教师要深挖教材的编排意图,根据教材的特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而设计出有趣的作业题目,让学生去练习,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如:猴主人给猴子分桃子,猴主人说:一日三餐每餐二粒。猴子说:太少了。猴主人又说:每天五粒。猴子同意了,而且很高兴。猴子值得高兴吗?你能用数学来解决这个题目吗?同学们经过一翻的讨论,得到:2+2+2=6(个),原来每天6个,现在每天5个,5小于6,猴子不应该高兴。

又如:在教完“克与千克”、“米与千米”以后、可以给出学生留下这样的作业:在( )里填上合适的单位。1( )=1000( ), 你还能想出像这样的题目来吗?

二、活

一节课下来,给学生的作业要体现一个“活”字。学生能不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是恒量他们对知识掌握率的高低。

其实,学生作业的“精、趣、活”是不可分割的。教师给学生的作业要体现基本知识的训练,又要体现学生学习能力的训练、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要真正做到学生作业的“精、趣、活”,教师必须做好课前准备,每一次学生的作业都要有针对性,都有要精心设计,才能设计出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请况与教材相适应的有针对性的作业。

有一位教师,一节数学课的中在黑板上的板书却只是工整对称的四个语文字。而学生的作业却是五花八门的各种剪纸。这节课下来,让这位教师很兴奋 。他说今天的数学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兴趣较浓厚,就是平时的调皮蛋的学生也非常的投入。这节课的课题是“轴对称图形”。这位老师让学生把一张纸打折剪成任意图形,一打开就成了一个轴对称图形,学生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教师再因势利导,让学生从汉字中找出是图对称图形的汉字来。学生经过一番的讨论以后,很快找出来,让老师板书在黑板上:田、显、王、中。教师给学生的作业是用纸剪出是轴对称图形的小动物形状交给老师。整节课里面,学生十分活跃,他们动手又动脑很快记忆了“轴对称图形”这个抽象的数学概念。这比让学生硬背数学概念强多了。

篇3: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效率低常常困扰着教师,在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课中,一个星期只要求上5节课,很多中差生接受不了新学习的知识。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得不让教师利用课佘时间给学生补课,以增加课时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有的教师挤占机能科的课时去上数学课的现象相当严重。即使老师花了九牛二虎之力给学生补课,结果那些中差生还是不见起色,有的学生统考成绩还是个位数,这些差生真是让教师们头痛。遇到这种现象的发生,教师该怎么办呢?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向40分钟要效率要质量,不仿也学习语文阅读课的教学方法,采取“扶、引、放”的教学策略。一节课能够真正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采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法模式,彻底改变“一言堂”、“满堂灌”陈旧的教学模式。

一、扶

顾名思义,就是象教小孩子走路一样,先扶着让学生“走路”,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去观察,去发现、整理、总结归纳数学的公式、定理及计算过程规律,使数学课的例题教学能够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二、引

“引”就是引导学生,给生学生指明方向,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自主去学习,去发现,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知道怎么分析、怎么归纳总结。

三、放

“放”就是放手让学生自主地、独立地学习、解题运算。教师上课不要面面俱到,怕哪一点讲不清楚而在课堂上采取包办代替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因为中等生、差生是在静等到答案,他们不肯自主学习,他们这样去学习,学习能力会越来越低,最终变成不会学习的学生。我们回想起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没有培养出接班人的历史教训是多么的深刻。我们当教师的必须引以为戒,不要把聪明活泼的少儿培养成一个个蠢“阿斗”。

篇4: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

作为小学教师,应及时转变教学观念,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的实际出发,重视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学会探索和创新。下面我就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谈几点看法。

一、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1、老师要树立起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意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教学观念支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很多教师形成了以知识为核心的观念和行为模式,在教学中重视对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能力的培养,而且习惯于把自己的思想强制性地灌输给学生,扼杀了学生头脑中的新想法,更不用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要想培养创新型的学生,教师必须要转变观念,从“以教师为主,以知识为核心”的传统模式教学观念向“以学生为主体,知识与能力并重”的开放教学观念,树立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意识。

2 、设计课堂结构,充分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主要突出以几大板块、几大结构来完成教学任务,教学程序的结构设计,突出了教师的引、教师的导,因而学生能较好地掌握书本知识。但学生的思维空间受到束缚,不能很好地得到发挥,尤其是到了高年级,学生的知识积累到了一定程度,思维比较活跃,仅仅学习书本上的新知识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我认为,小学高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他们可以通过预习,看教学参考书,初步理解要学的知识,并能提出自己的见解、看法以及所想到的、发现的、疑问等。特别是学生自己的看法、见解有利于学生主体思维的个性发展。

1)小结知识重难点。教师对学生构建的知识点进行系统整理,形成明确的学习重点、难点,并加以点拨,使学生自我学习的知识得到深华。--3分钟左右

2)尝试练习。在学生初步全面理解掌握了内容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做一些习题,体会解题方法的运用,这样能使学生感受到自我价值的体现,通过评讲,矫正了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偏差,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6分钟左右

3)归纳总结。通过认识的交流、试练,学生进一步明确了知识的要点,归纳总结出解决的方法,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更加深刻了。--3分钟左右

4)提高练习。在学生理解掌握本课知识的基础上,运用判断对错、改正、在实践上的运用等多种形式,巩固所学成果。--6分钟左右

5)课堂小结。使学生再次弄清本课内容及解题方法,提高学生认识。--3分钟左右

这个课堂结构设计,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加了学生说、练的时间,减少了教师说课的任务,整节课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二、让学习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学会探索和创新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不仅是理解和掌握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学习探索和创新方法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突破“重结果、轻过程”、“重死记硬背、轻应用”的教学模式,坚持过程教学原则,通过数学概念的产生与发展,数学规律的形成与应用,让学生学习科学、严谨的分析方法,增长才干,提高素质。首先是在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充分利用旧知识与实际发展的不相适应,或者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冲突,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鼓励他们积极探索、研究。

篇5:小学数学《邮票中的数学问题》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邮票中的数学问题》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通过探究如何确定邮资、如何根据信函质量支付邮资等活动,让学生熟悉、了解并巩固所学的组合知识,培养学生调查能力、收集处理信息能力和归纳、推理能力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为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知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我让学生在课前收集了一些相关的信息。

在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课堂交流等形式,探究国家确定每封信函应付的出资的.要素、探究国家确定外埠资费的要素、探究合理的邮资支付方式等,让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进行信息处理、进行思考比较,让学生逐步了解邮票的作用类型等方面知知识,培养不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六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和理解勇和,教师通过操作、讨论、类比联想、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等有效展开智力活动,足使学生主动积胡地参与到方法的探寻过程中去。懂得虽然满足条件的出票组合有很多,但邮政部门在发行邮票时,还要从经注、合理等角度考虑。帮助学生有序思维、积极思维、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能力。

篇6:小学数学中几个重要量的教学(上)

小学数学中几个重要量的教学(上)

一、量、计量单位及计量的基本含义 量(liàng),是数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例如,我们要经常测定生活、生产中的某些事物存在规模和发展程度的多少、大小、长短、厚薄、速度等属性,那么这些可以测定的对象就是量.量有连续量与不连续量之分.小学中,一般不给量下严格的定义.

作 者:岳德明  作者单位:上海市青浦区教师进修学院 刊 名:小学教学 英文刊名:XIAOXUE JIAOXUE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2 关键词: 

篇7: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

文/谢军德

摘 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各种问题情境,才能引发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和困惑,引导学生在有实效的问题情境中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激发起他们的探究欲望,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关键词:有效问题;情境;创设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心脏,数学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了问题,学生的学习活动才有动力,学生的思维才有方向。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积极创设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活动的整个过程,亲身体验数学的情趣与活力,并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快乐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让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让学生更加喜欢数学。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的做法是:让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贯穿教育教学的.始终。“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师生情感融洽,学生才会敢想、敢问、敢说。我总是微笑地面对学生,从不板着脸上课,更不对学生大声训斥,力求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平时教学中,尽量用动作去表示,尽量让学生学懂、学透,能够做到举一反三,知一晓十,还能够用“联想”去学习。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依据教学内容、学生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把学生的认知过程适时置于特定的环境中,创设悦目、悦耳、悦心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促进思维和认知的发展。

学生有了强烈的学习兴趣,就会自然萌发参与意识,就能顺利地进入自主学习状态,积极探索。因此,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应富有趣味性,要有利于唤起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问题情境的创设是贯穿于小学数学整个教学过程的,其方法与途径也是多样的。良好的问题情境能引发学生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并在丰富的问题情境中高效地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掌握数学。教师若能根据教与学的实际需求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并对其进行优化组合,就能取得教与学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袁宏。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当代教育科学,(18)。

[2]李星云。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云南教育:基础教育版,2007(03)。

[3]王文娟,郭彬。创设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教学探微。林区教学,(12)。

(作者单位 甘肃山丹马场三场学校)

篇8: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怎样在数学中寻找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怎样在数学中寻找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怎样在数学中寻找问题

周春艳

引导学生寻找数学问题,是学生探索数学价值、培养数学应用意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试想如果学生不会寻找数学问题,就不可能做到很好地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就可能成为一句空话。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学会寻找数学问题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引导学生学会寻找数学问题谈谈笔者肤浅的看法:

一、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

罗杰斯认为:“倘若要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那就必须让学生面对他们个人有意义的或有关的问题。但我们的教育正在力图把学生与生活所有的现实隔绝开来,这种隔绝对意义学习构成一种障碍。然而我们希望让学生成为一个自由的和负责的个体的话,就得让他们直接面对各种现实问题。”日常生活中有大量的数学问题,结合数学内容选择一些简单的问题加以分析、解决,这对从小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数学观念尤为重要,同时也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所学的内容。

如:在三年级学生认识长方形的周长之后,笔者是这样做的:让三四个学生为一组,量一量教室内门框、窗框、镜框等长方形的长与宽,并设计一下做这些物品需多少材料。最好再给每种不同的材料标上单价,让他们计算一下,选择怎样的材料,用什么方案,可以既经济实惠,又满足需要。

又如:在四年级学生学习了面积之后,有部分学生对面积的认识只停留在教师所教的范围内,离开这个范围就一问三不知。如:他们知道家庭居住的面积是若干平方米(这是从家长那里知道的),但问他们这一数据是根据什么得出的`,他们都摇头说不知道。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在学生认识面积后,笔者组织学生先讨论这样一个问题:“居住面积的大小是根据什么条件确定的”,接着布置一道作业题,让学生回家动手测量自己居室的面积。这时,学生就要考虑房间的形状,要求出面积就必须测量哪几条边,怎样测量,用什么单位,怎样计算,是否取近似值等等。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有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二、指导学生从数学内部寻找数学问题

数学内部充满着各种问题,虽然通过前人的多年努力,已经解决了很多问题,但是学生学习作为再次创造的过程,仍有一个不断探究、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在数学内部,学生接触最多的问题是解答习题,而解答习题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特殊形式。教师可以从问题的角度出发,指导学生对问题正确加以理解,明确己知的条件和要达到的目标,作出合理的假设,寻求通向目标的可能途径,确定最优的解决方案。要使学生从中养成习惯,形成技能,并迁移到其它方面,使他们拥有问题解决的意识,提高思维水平。

例如:计算12345+23456。这是一道多位数的加法,学生计算后,教师可以改变题目的形式,出题“CROSS+ROADS-DANGER,己知O=2,S-3,求其它字母各代表几(不同的字母代表不同的数字)”。这显然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问题解决的情景。因为解答用字母来表示两个加数的加法,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没有遇到过的问题,而且解此题时学生不仅要具有加法知识,还须具备假设和推理能力。

【组稿编辑:陈丽萍】

(作者单位:163724黑龙江省大庆市石化第五小学)

篇9:置疑小学数学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置疑小学数学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置疑小学数学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长沙芙蓉区五一中路小学:李丽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促使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进步。作为高科技产物的计算机辅助教学也正容入我们的课堂教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利用计算机处理数字、文字、图形、图象、声音和动画,给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带来了新气息,打破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沉闷气氛。然而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却存在着许多问题。

问题一:哗众取宠  脱离实际

制作课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作,既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又要有很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还要有丰富的多媒体素材库。但是,在课件的'具体制作过程中,学科教师由于缺乏计算机知识和多媒体技术,只能提供想法,而不能参与制作。计算机专业人员又缺少教学经验,不懂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很难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这样的课件,就抓不住重点和难点。而且课件主要是应用在平时的教学中,并不仅仅是为了竞赛课,为了哗众取宠。因此,有必要建立既懂计算机,又精通教学的学科教师为主的培训,让学科教师去开发课件。

问题二:走马观花  追求花哨

多媒体集文、图、声、画于一体,几乎无所不能。和数学教师的“一支粉笔一张嘴”形成鲜明对比。因此,有些人认为它能彻底优化课堂教学,在具体的教学中,追求表面的新颖、直观而忽视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追求二维三维动画功能,课成了电脑动画欣赏课;信息节奏快、容量大,学生被太多信息所干扰,感官刺激太多,注意力不易集中,抑制了深层思维活动。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

问题三:喧宾夺主  取代板书

有人认为课堂教学由于多媒体的出现可以告别黑板与粉笔。屏幕遮挡了黑板,画面代替了板书。

板书是我国小学最通用的一种教学手段。优秀的板书能较完整、科学地展示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具有概括性、合理性、持久性、完整性,操作简便等特点。课件板书由于画面经常变动,板书具有短暂性与局部性。学生只能是一种视觉暂留,不能及时地把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其结果不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

多媒体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我们应正确认识它。只有摆正它在课堂教学中的位置,才能有效地最大限度的发挥它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才能克服弊端,适应形势,让多媒体真正走入课堂。

篇10:小学数学教学中“牛吃草”问题的解法

小学数学教学中“牛吃草”问题的解法

小学数学教学中“牛吃草”问题的解法

作者/王慧敏

“ 牛吃草” 问题 也叫做“ 牛顿问题”,是英国伟大的数学家牛顿在其著作《普通算术》一书中设计的很有名的应用问题。涉及三个量:牛的头数、草的数量、时间量,解题方法可以多种多样的。它是小学数学应用问题中难度大、包含内容最丰富的题目,是小学应用题的顶峰。熟练掌握解题方法,将会对开创思维大有裨益。

牛吃草问题的难点在于草每天都在生长,草的数量在不断变化。因此,解答这类题的关键是从变化中找到不变的量,即原有的草量和每天新长出的草量。

解题时通常把1个个体在1个时间单位内完成的工作量假设为1份,从而逐步弄清:1.原有的初始工作量是多少。

2.每个时间单位均匀增加的份额是多少。

3.把参加完成工作者分成两部分,一部分解决原始工作量,另一部分解决均匀增长的工作量。

4.原始工作量完成之时,均匀增长也同时停止。

在解决小学这类问题时常用到四个基本公式,分别是:

⑴草的生长速度=(对应的牛头数×吃的较多天数-相应的牛头数×吃的较少天数)÷(吃的较多天数-吃的较少天数);

⑵原有草量=牛头数×吃的天数-草的生长速度×吃的天数;

⑶吃的天数=原有草量÷(牛头数-草的生长速度);

⑷牛头数=原有草量÷吃的天数+草的生长速度。

这四个公式是解决牛吃草问题的基础。一般设每头牛每天吃草量不变,设为“1”,解题关键是弄清楚已知条件,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求出每日新长草的数量,再求出草地里原有草的数量,进而解答所求的问题。

例1:一片草地,每天都匀速长出青草。如果可供2 4头牛吃6天,2 0头牛吃1 0天,那么,可供19头牛吃多少天?

摘录条件:

24头 6天 原有草+6天生长草

20头 10天 原有草+10天生长草

19头 ?天 原有草+?天生长草

解答:这类问题关键是抓住牧场青草总量的变化。设1头牛1天吃的草为“1”,由条件可知,前后两次青草的问题相差为20×10-24×6=56。为什么会多出这56呢?这是第二次比第一次多的,即(10-6)=4天生长出来的,所以每天生长的青草为56÷4=14现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这个牧场每天生长的'青草正好可以满足14头牛吃。由此,我们可以把每次来吃草的牛分为两组,一组是抽出的14头牛来吃当天长出的青草,另一组来吃原来牧场上的青草,那么在这批牛开始吃草之前,牧场上有多少青草呢?

(24-14)×6=60

那么:第一次吃草量24×6=144,第二次吃草量20×10=200

每天生长草量56÷4=14

原有草量(24-14)×6=60或144-14×6=60

19头牛分两组,14头去吃生长的草,其余5头去吃原有的草,那么60÷5=12(天)

答:可供19头牛吃12天。

例2:一水库原有存水量一定,河水每天入库。5台抽水机连续20天抽干,6台同样的抽水机连续15天可抽干,若要6天抽干,要多少台同样的抽水机?

摘录条件:

5台 20天 原有水+20天入库量

6台 15天 原有水+15天入库量

?台 6天 原有水+6天入库量

解答:设1台1天抽水量为“1”,第一次总量为5×20=100,第二次总量为6×15=90

每天入库量(100-90)÷(20-15)=2

20天入库2×20=40,原有水100-40=60

60+2×6=72 72÷6=12(台)

答:若要6天抽干需12台同样的抽水机。

例3:某车站在检票前若干分钟就开始排队,设每分钟来的旅客人数一样多。从开始检票到等候的队伍消失,若同时开4个检票口需30分钟;同时开5个检票口需20分钟,为了使15分钟内检票队伍消失,需至少开多少个检票口?

分析与解答:此题也可以看作是“牛吃草”问题,设1个检票口1分钟检票人数为1份。

⑴每分钟新来的旅客为:

(4×30-5×20)÷(30-20)=2(份)

⑵原有旅客为:

4×30-2×30=60(份)或 5×20-2×20=60(份)

⑶15分钟内检票完所需开的检票口个数:(60+15×2)÷15=6(个)

答:需至少开6个检票口。

例4:自动扶梯意用均匀速度由下往上行驶着,两位性急的孩子要从扶梯上楼。已知男孩每分钟走25级台阶,女孩每分钟走20级台阶,结果男孩用5分钟,女孩用6分钟分别到达楼上。该扶梯共多少级台阶?

分析与解答:此题“总的草量”变成了“扶梯的台阶数”,“牛吃草”变成了“人走台阶”,也可以看成是牛吃草的问题,解答的关键依然是从自动扶梯的运动变化中找到两个不变的量,即自动扶梯的速度和自动扶梯的总级数。

自动扶梯的速度为:(25×5-20×6)÷(6-5)=5(级/分钟)

自动扶梯的总级数为:(25+5)×5=150(级)

或(20+5)×6=150(级)

答:该扶梯共有150级。

(作者单位:835300新疆伊犁察布查尔县绰霍尔乡中心校)

篇11:置疑小学数学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长沙芙蓉区五一中路小学:李丽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促使现代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技术的飞速进步。作为高科技产物的计算机辅助教学也正容入我们的课堂教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利用计算机处理数字、文字、图形、图象、声音和动画,给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带来了新气息,打破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沉闷气氛。然而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却存在着许多问题。

问题一:哗众取宠  脱离实际

制作课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作,既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又要有很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还要有丰富的多媒体素材库。但是,在课件的具体制作过程中,学科教师由于缺乏计算机知识和多媒体技术,只能提供想法,而不能参与制作。计算机专业人员又缺少教学经验,不懂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很难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这样的课件,就抓不住重点和难点。而且课件主要是应用在平时的教学中,并不仅

[1] [2]

篇12: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论文

一、创立问题的情境,提高学生提问题的兴趣

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前提。因此,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创设新奇的数学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质疑兴趣,以趣生疑,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主动、愉快地获取知识的状态。在导入新课之前,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创设一些具有吸引力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习兴趣,使他们自主地进行思考,提出相应的问题,享受学习的乐趣。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够激发学生提问题的兴趣。例如,在对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讲解“可能性”这一课的时候,作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玩掷色子的游戏,选出三个学生分别掷色子,教师针对色子最上面的数字,进行提问:“这三个色子的数字分别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许多小学生会争抢着回答。这时,教师可以积极对学生进行引导,继续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如:“看到这三位学生掷色子所显示的数字,同学们会不会有什么疑问呢?大家可以说说自己的想法。”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自由讨论,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发言,说说自己的看法,这样学生提出的问题就会多种多样。例如,“为什么这三个数字不一样呢?为什么这三个数字一样呢?为什么有两个数字是一样的,而另一个不一样呢?”等。当学生对这些问题充满好奇的.时候,就会积极进行思考和讨论来解决这些问题。这时,教师可以知道学生进行思考并有步骤地对问题进行解决,最后教师可以对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性的叙述。这对问题情境的设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驱使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二、创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积极思考并提出问题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作为教师,必须积极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教师不能只是一味地在讲台上对知识进行讲解,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效果。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引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有效地对新知识进行学习。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为学生创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许多小学生在课堂上害怕提问题,羞于提问,其重要的原因是小学生刚入学不久,比较害怕老师,没有把教师和同学当成自己学习的伙伴,认为提问题会受到教师的批评和同学的嘲笑,所以这就需要教师积极营造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在语言和行为上,教师要和蔼、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小学生,呵护他们,鼓励他们,使小学生消除害怕的心理,感受到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进而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鼓励和表扬,耐心细致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让课堂充满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这不仅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还增加了他们提问题的兴趣和勇气,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如在对“年、月、日”这一课进行教学时,可以通过讲故事导入教学内容:有一天,小梅的爸爸正在看书,突然小梅哭哭啼啼地跑过来说“爸爸,人家小丽每年都过生日,我都12岁了,为什么才过了3个生日?”爸爸听后笑着说“:傻孩子,不是爸爸妈妈不给你过生日,而是你不是每年都有生日的。”讲完这个故事,很多同学都会产生疑问,为什么不是每年都能过生日呢?教师再通过问题进行引导:“为什么小梅4年才过一次生日呢?是不是小梅过生日的那一天有几年在日历上没出现?”这时,学生会给出各种猜想,积极地讨论并寻找问题的答案。教师在课堂上只有经常鼓励学生才能使他们更加积极地进行思考并提出问题,从而实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互相促进,提高教学质量。

三、引导学生提问,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学习中,学生是主体。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学生自己去积极地对问题进行发现和探索。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完整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不仅可以提问题,学生也可以。在课堂上,学生要积极地集中注意力对新知识进行学习,不断地开动脑筋,积极进行思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知识进行深入思考,进而提出具有价值的问题。作为教师,还要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积极寻找问题的答案。同时,在课后还要指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应用,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总之,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定要循序渐进。在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教学水平,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寻找一条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途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教师要给学生机会,使学生善于提出问题

只有学生自己学会思考,才会产生问题。能够提问的学生,更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创造机会,不仅让学生能够解答课堂中的问题,更要自己提出问题,积极思考。

(一)进行小组讨论,找出学习过程“重难点”,进行提问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在对课堂中的重难点进行详细讲解、梳理总结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认识问题中的矛盾点,经过学习、思考所产生新的问题,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现实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要培养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增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很容易发现生活中存在的数学问题,比如短跑比赛中,为什么用时短的运动员可以得奖,用时长的反而不得奖呢?又如,班级组织野炊活动,预算是有限的,要让学生合理安排食材,既保证营养均衡和不同人的口味,又要控制预算,让学生们分组拟订采购计划。

篇13:小学数学讨论式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讨论式教学论文

习惯于传统课堂教学的教师在组织讨论式课堂教学时,往往会不适应,比如写教案时总觉得无话可写,课堂上又无法“走”教案。那么,讨论式的课堂教学该如何进行呢?

1.营造宽松的讨论氛围

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从本质上讲,创造性活动必定是异样的,从而必定是异常的行为。对一个人的表扬赞许乃是促进心理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当一个人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时,他就不会害怕表现和发展他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他可以在进行发散思维时无须处于防御状态,从而保持心理的自由。”这段话告诉我们,在讨论式的课堂中,教师要特别注意用真挚、坦率的心境与学生平等相处,用爱心为学生营造一种心灵放松、敢于质疑的氛围,同时给学生留足敢想、敢说的空间,做到精讲多讨论。

2.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

讨论的形式不同,讨论的方法也就不一样。我们在讨论式的课堂教学中,特别是中高年级结合“学习策略”的介绍着重进行了“讨论策略”的指导。如发言人如何发言?如何仔细倾听别人的发言?如何评价别人的意见?不同的意见如何质疑、辩论?小组长如何组织组员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如何集中意见向全班汇报?通过这些训练,学生由讨论时无话可说到“争论不休”,由不会抓重点与关键到提出继续讨论的话题。如在一节立体图形体积的复习课中,各小组共同整理出完整的知识结构后,教师提出了“根据各种立体图形体积计算的特征,联想公式推导,哪些公式可以合二为一”的讨论问题,学生经过讨论,说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体积计算可以合二用一个公式时,另一组同学说出“圆锥体体积=1/3×底面积×高”。

3.精心设计讨论点

“讨论点”通常指讨论的问题。问题的关键就是讨论点,解决一个数学问题往往有个“突破口”,这个突破口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如学习圆锥体积,只要弄清楚圆锥体积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体积的关系就行了。

4.及时把握讨论时机

常言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讨论式教学也不是什么问题都可讨论,都要讨论。从学生角度想,主要是当学生产生疑问的心理状态或主动提出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时进行讨论。具体来说,在思考出现困难、意见产生分歧、解决问题的方法具有多样、知识需要拓宽时安排讨论。如学习“化简”后,一位学生提出:“既然比可以化简,为什么乒乓球比赛时不把比分16比8化简成2比1呢?”这个问题提得好,就是很好的讨论机会。

5.合理调控讨论过程

要使讨论活动取得实效,教师必须对讨论过程进行指导和调控,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提示、点拨、设疑、答疑等。一是调控学生的情绪。在讨论中,学生极易出现强烈的.情绪,有时甚至影响纪律,降低讨论质量,所以教师既要激发学生的情绪,让他们积极参与,又要寻求有效的方法,使学生的情绪保持良好的状态。二是调控进程,讨论过程中学生的活动相对分散,干扰因素相对增多,教师要通过提要求、分级检查等形式,保证讨论活动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三是发现问题,寻找典型,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讨论中出现的典型问题。寻找典型范例,以便在反馈讨论情况时以“典型范例”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

6.灵活运用讨论方式

我们目前在讨论式课堂教学中主要采用了全班讨论、小组讨论、同桌讨论,同时又兼用了一帮一、组长轮换等讨论方式。一般来说,同桌讨论适于相互启发就能得出结论的问题。小组讨论比较灵活,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对于难度较小的问题或临时遇到“冷场”时则可采取这种办法,全班讨论常常是解决重难点的内容或解决争议的问题。“一帮一”主要用于优差互补的学生,“组长轮换”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在实验班中,我们都对学生进行了编组,组长值日号就与星期几相同,时间一长,只要分组讨论,各组学生自己就知道今天的讨论主持人是谁。当然,讨论方式绝对不可能一成不变,必须根据讨论点的难易、内容的不同、学生的实际而灵活选择运用。

讨论式的课堂教学既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也是具有现代意识的一种探索式教学方式,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中,是尤其值得研究的一门教学艺术。

篇14: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巧设问题

1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巧设问题

设置悬念、猜想,创设问题情境

初中数学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教师通过把设疑、猜想等融入到创设的问题情境中,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另外,通过解疑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处于一种“情愤愤,心悱悱”的状态。当学生处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恰当的提示、引导、点拨,会使学生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这种教学方法比教师直接平铺直叙来的效果更好,更能提高教学的效率。如:在学习“有理数的乘方”时,我让每位同学都拿出一张纸,然后我们做折纸游戏。一张纸的厚度假设是0.1毫米,那么对折后的厚度是多少?再对折,厚度又是多少?对折20次后,它的高度是多少呢?猜猜看。这个问题情境通过设疑,创设悬念,让学生在惊诧的过程中产生了迫切想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愿望,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大大提高数学教学的课堂效率。

拓展空间,创设开放情境

例如在教学相遇问题中相遇求路程这类题目时,学生解题时容易套用公式“路程=(甲速+乙速)×时间”,我们可以适时地安排一个开放性的练习题:甲乙两人同时从对面走来,甲每分钟走52米,乙每分钟走48米,两人走了10分钟,两地相距多少米?很多同学套用公式完成了此题,但有学生发现此题两人行走的结果不明确,无法解答。双方争论不休,教师就让学生想象会出现哪些情况,加上合理的运动结果后再进行解答。于是就出现了三种情况:相遇;未相遇,还相距一段路;相遇后交叉而过,又相距一段路。就这样,开放性的练习,导致了开放性的学习,克服了学生的思维定势,并把数学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培养了学生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结合数学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如:学生在学习“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个公理时,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故事情境:有一次,数学课代表和体育委员都参加了一次趣味运动会,比赛内容是:提水比赛,即从指定地点到河边装水,再提水到另一地点,快者胜,结果跑得快的体育委员却输给了数学课代表,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同学们都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积极主动地去探究,这个问题就被同学们轻而易举掌握了。

2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重视教学中的习题设计

学生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发现他们在解决问题时存在问题,部分学生看不懂题意,没有思路。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如何弄懂题意、怎样分析、怎样写过程;要根据每个学生自身情况、学习水平严格要求,对应知、应会的内容要反复讲解、练习,做到学一点会一点,对接受能力差的学生课后要加强辅导,及时纠正出现的错误,平时要多小测、多检查;对能力较强的学生要引导他们多做课外习题,适当提高解题难度。教学中选择常见易出错的习题讲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习兴趣

要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课就要上得生动有趣。试想,一堂苍白毫无生气的课,学生毫无学习兴趣,教师讲的是糊里糊涂,学生听的也模模糊糊,能说得上有教学效果吗?如果是一堂生动充满了活力的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空前活跃,与教师紧密配合,那么,学生学起来效果极佳。争强好胜是青少年的天性,教师要广泛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在多种尝试中寻求到自己的对应点,一旦发现自己在某些方面表现突出而被别人尊重,便产生了上进心,以这种上进心为契机,从而达到进步、激励的目的。

注重对学生心理训练,加强学困生的辅导

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部分学生听课吃力、成绩始终不能有较大的进步。但他们特别认真,每次也能按时完成学习任务,就是质量不高。究其因,他们没有真正意识到学习是一个努力、尝试、多次失败的过程。因此,首先从思想上教育学生,学习是经过点滴累计而成,不能急于求成,一步到位得出答案;不要怕失败,学习有时有困难,在多次面对失败之后学习才会进步。其次,要给他们制定详细的复习计划,要多肯定、多鼓励,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利用课余时间对他们进行辅导,辅导时要有耐心,心平气和,对不会的知识要多讲几遍,不要怕麻烦,直至弄懂弄会。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心理训练,让他们养成健康心理,不怕麻烦、不怕失败、敢于挑战,一定能使学生学有所获。

3数学课堂教学

1、态度和蔼、语言幽默。前苏联教育家米·斯特洛夫说过:“幽默是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和蔼可亲的态度能清除学生的畏惧感,幽默风趣、绘声绘色讲课风格能调动学生的听课兴趣。例如,初一代数中应用简易方程解应用题,有的学生常忘了假设未知数,我戏称他们“马失前蹄(题)”。又如,讲直线公理前,用一个钉子把一根细木条钉在小黑板上,可以发现木条绕着钉子转动,当我用两个钉子把细木条钉在小黑板时,可以发现细木条被固定住了。我边操作边念道:一点晃悠悠,两点定终身。这些幽默生动的语言,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倍增,立刻进入一种较高的学习意境。

2、巧设提问,启迪思维。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实施启发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好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启迪思维、开发智力。著名数学家G·波利亚指出:“尽量通过问题的选择、提法和安排来激发读者,唤起他处理各种各样的研究对像。”列方程解应用题对初一年学生来说是困难的。例题:要把30克含16%的盐水稀释成含盐0.15%的盐水,需加水多少克?分析时可以提出几个问题:“浓度问题中有几个基本量?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如何?”“浓度为20%的盐水a克,含盐多少?含水多少?”“加水过程中哪些量变化,哪些量没有改变?”“溶液中含盐不变,如何利用这一等量关系来列方程?”学生通过一系列小问题的思考并逐一解决,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3、深入浅出、化难为易。教学中,教师如能引用一些学生熟悉、比较直观的事例做比喻,可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简明。例如,数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讲数轴前,先介绍温度计,再由温度计抽象化成数轴。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知识。4、趣味教学,增加吸引力。初中数学的教材改革之一是在课文中穿插了“想一想”与“谈一谈”等栏目。它对求知欲旺盛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诱惑力,如"关于圆周率“л”的各种记忆法,引发了学生极大乐趣。可见穿插于课堂的趣味数学,不仅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更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数学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充分利用数学探究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利用数学探究的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小学数学教师要在数学教学中不断地灌输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思想,教师要想办法抓住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的学习动力与他们的求知欲是成正比的,只有动力足了,学生才可能主动地进行数学知识的探索。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和运算速度,掌握运算的技巧和顺序,小学数学教师可以设计“5分钟四则运算比赛”环节,用“接力棒”的形式,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回答,使每个学生都不敢在数学课堂上出现懈怠的状况。设计的数字不要太大,重点使学生掌握方法,同时还可设置抢答比赛。这样的教学形式既有一定的趣味性,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掘学生潜在的问题意识,这对于学生以后的成长也是具有重要作用的。

植入先进的数学思想

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理论及其数学知识的概念,并且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数量与形体、形状互相结合的思想,从而开拓数形结合的创造性思维。遇到难题可以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而数形结合思想中的创造性思维更是重中之重,只有不断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创造性思维,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才会提高,才能达到新课标的要求。比如在讲三角形的时候,可以联系生活中的自行车架说明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还要让学生清楚地知道勾股定理中数与形的联系,这明显会让学生理解数学题的意义。在帮助学生构建数学思想之后,要不断地进行思想巩固,经过学生个人独立的思考以及小学数学教师的反复引导和帮助,才有利于学生积累数学经验,帮助学生学习新的数学知识,找出新的解题思路,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钻研能力

小学数学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钻研能力,学生在钻研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散他们的思维。例如,在学习长度的数学概念时,会涉及“厘米、分米和米”的教学,为了贯彻直观性教学,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长度分别为1米、1分米和1厘米的小木棒分发给学生,让他们直观感受这些长度究竟为多少,学生可以通过实际的触摸来理解厘米、分米和米的差距,对长度建立起一个大致的理解,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用一分米的小木棒去与一米的木棒进行比较,看一米能够包含几个分米。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应该多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从而得出问题的答案,通过实际操作钻研所学习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小学语文读赏式教学论文

对小学数学任务驱动式教学探究方向分析教育论文

小学数学教育研究的新发展-第六届国际数学教育会议讨论简介

激趣 合作 探索 创新-“小学数学分组合作学习”模式初探

小学美术分组合作学习模式探索

小学数学教育改革趋势-第五届国际数学教育会议讨论简介

小学数学教育研究的新发展――第六届国际数学教育会议讨论简介

学导式教学法医学教育论文

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反思的论文

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再思考

小学数学教学中几个问题的讨论(上)
《小学数学教学中几个问题的讨论(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小学数学教学中几个问题的讨论(上)(精选14篇)】相关文章:

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新理念和创新思想2023-10-22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案2022-08-14

小学课堂互动教学论文2024-02-29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散思维的培养2022-10-11

班主任工作计划实施策略2023-02-15

双主互动教学论文2023-03-28

如何写好优秀语文教学论文2022-11-24

创新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2024-03-15

《云的观测》教学反思2023-05-08

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历史教学的应用论文2022-05-06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