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时间:2023-11-23 07:55:42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选6篇)由网友“nidongxi”投稿提供,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过的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一起来阅读吧!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篇1:考研政治: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考研政治: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这是一个具有深远战略眼光的重大论断,表明我们对如何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既是我们改革30多年经验的高度凝练,也释放了深化政治改革的明确信号,回答了18大以来人们关心的全面深化改革在政治改革领域如何推进的重大问题,对于实现我们“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是保障中国稳定发展的唯一正确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正确道路。”

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才不会导致社会动荡、国家分裂和人亡政息;同时也是我们有效应对内外挑战,实现中国梦的必然选择。

1、只有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才不会导致动荡、分裂和人亡政息

中国不能乱,乱了就什么也无从谈起。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系列辉煌所形成的共识,是我们在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上所取得的基本政治经验。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政治风云变幻,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执政的东欧苏联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整个社会和政局出现动荡、分裂和人亡政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教训极其深刻。当时,这场世界级政治冲击波也波及到了我们,能否顶住这场冲击波,中国的发展是否也会出现如东欧和苏联共产党这样改弦易帜的局面,为世人瞩目。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正是在东欧和前苏联社会主义道路遇到重大挫折的国际背景下,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探索出的一条政治发展道路。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实践中,我们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经过30多年的发展,实践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是适合中国历史传统和基本国情的政治发展道路。它保证了在遇到**和挫折时,我们能够顶住压力和挑战,保持政局和社会稳定。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是我们保持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人民幸福的命根子,无论发生什么样的事情都必须坚持,不能动摇。

2、只有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是有效应对内外挑战,实现中国梦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喊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梦想不是空想,要实现梦想,必须有通往梦想的道路。已经走过的路成为昨天,所经历的挫折和艰险已经成为我们前进道路上的经验。经验告诉我们,未来的路不会平坦,必然要经历新的更大的风险和挑战。今天的世界,风云激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形成的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胜利成果正在被一股国际极右翼势力的公然践踏,如何应对来自这股遏制中国崛起的国际势力,是我们通往梦想道路上必须越过一道坎,如何坚定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如何有效应对来自外部的挑战,考验着我们的政治智慧和战略定力;今天的中国,国内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利益固化的藩篱没有完全破除,腐败的顽疾威胁到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地位,财富分布呈现出失衡状态,收入差距拉大,环境污染没有得到根本缓解,各种结构性矛盾突出。这些都是深化改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严重障碍。走什么样的道路才能破除这些矛盾,是摆在我们前进道路上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改革没有回头路,如何深化改革,改革要改什么,路该怎么走?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教训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都告诉我们,老路走不通,也不可能走,邪路不能走,走了就天下大乱,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才是我们全面深化改革,破除所有结构性矛盾的关键。

二、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坚持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前提条件

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就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只有坚持这套制度,才能保证政治发展道路不变形,不走样。政治制度是政治发展道路的前提,政治道路是政治制度的方向。要坚持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就必须不断完善和发展制度体系。

1、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才是保证中国政治发展沿着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制度基础

我们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这样一套政治制度,内涵国家性质、根本政治制度、权力运行方式和治理模式,从宏观到微观,形成一个完整的权力运行系统。它根植于中国社会的土壤,反映中国独特的历史和国情,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长期努力和不懈奋斗所形成的政治制度成果,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

从新中国成立到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历史实践证明,尽管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遇到过许多挫折和困难,但是依靠这套政治制度,我们保持了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这样一套制度安排,能够有效保证人民享有更加广泛、更加充实的权利和自由,保证人民广泛参加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能够有效调节国家政治关系,发展充满活力的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促进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促进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促进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能够有效维护国家独立自主,有力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维护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福祉。”这是一套保证中国政治发展和社会进步朝着正确方向发展的好制度。这套制度管根本、管全局、管长远,必须长期坚持并在坚持中完善和发展。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一个体系,必须在改革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这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根本前提。没有这个前提,中国政治发展道路就有可能偏离方向。制度自信不是自视清高、自我满足,更不是裹足不前、固步自封,而是要把坚定制度自信和不断改革创新统一起来,在坚持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制度体系完善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之所以行得通、有生命力、有效率,就是因为它是从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政治制度形成的社会条件及发展规律。

制度体系就是若干有关的制度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成的相互联系的有特定功能的系统和整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一个体系,它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主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这套政治制度是我国长期政治发展进程业已证明了的,适合我国实际的政治制度,它保证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保证了我们的政治发展沿着正确的道路向前推进。但是,任何制度都不可能十全十美,都会有缺陷。因此,任何制度都要与时俱进,不断吸收政治发展的先进经验,不断创新完善和发展,这样才具有生命力。要看到,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相比,同保障人民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遏制腐败蔓延的新要求相比,我国政治体制还有一些不适应的地方,需要进一步加以完善和发展。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制度完善、立法程序、监督职能,代表遴选等方面切实改进,使之真正体现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使人民真正享有参与管理社会,监督政府的权利。

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习近平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证国家政治生活既充满活力又安定有序,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这是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基本原则。

1、必须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要求。人类社会产生政治现象以来,政治大体上就分为专制政治和民主政治。专制政治宣扬“君权神授”,权力可以恣意妄为,民众在权力的压迫下处于奴役状态;民主政治则主张“人民主权”,公权受到制约和监督,民众在权利的保障中尽享自由生活。从专制政治发展到民主政治,是人们长期斗争的结果,也是人类政治智慧的结晶。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也是我们党始终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更是我们党找到的一条跳出“兴亡”历史周期率的新路。1945年,毛泽东在回答民主人士黄炎培忧虑的历史周期率时说:“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民主之所以能成为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新路,是因为民主的实质就是人民当家作主,民主政治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可靠保证。只有不断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才能保证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永保生机和活力。要扩大人民民主,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国家各项工作都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不断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凝聚起最广大人民智慧和力量。防止人民形式上有权而实际无权。使全体人民能够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社会文化事业,人民群众能否畅通表达利益要求。

2、必须坚持依法治国

发展人民民主必须坚持依法治国、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法制是规范民主政治发展道路的法律化、秩序化体现。

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必须坚持把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不断把法治中国建设推向前进。要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依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法规来展开和推进国家各项事业和各项工作,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尊重和保障人权,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

3、在政治体制改革中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历史悲剧告诫我们,在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如果不坚持这一原则,我们的党就有可能有失去执政地位的危险。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坚持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的核心要素,是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核心领导力量,是保持我们不走邪路歪路的决定性要素。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主心骨。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新中国的繁荣富强。坚持中国共产党这一坚强领导核心,是中华民族的命运所系。我们必须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政治制度是用来调节政治关系、建立政治秩序、推动国家发展、维护国家稳定的,不可能脱离特定社会政治条件来抽象评判,不可能千篇 一律、归于一尊。不能照搬别人,也不能故步自封。政治体制改革是政治主体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对政治制度、政治结构、政治机制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变革和优化,以调整政治关系,优化政治秩序,巩固政治统治的政治活动,是一项艰巨的事业,必须在稳定的环境中循序推进,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政治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的可靠保证。

高中政治重点知识点

国家收入的分配

1、什么叫财政?财政收入都包括什么?

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财政收入和支出是国家参与社会分配的两个方面。

由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年度基本收支计划,称作国家预算。上一年度国家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称作国家决算。

2、财政收入:

(1)含义: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

(2)组成部分: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其他收入。其中,税收收入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3)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A经济发展水平(主要原因):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反映了根与叶、源与流的关系。只有加快经济发展,大力增加社会财富总量,才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

B分配政策:

在社会财富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收入过少,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不利于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最终将对财政收入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国家财政集中的收入太多将直接影响国家职能的有效发挥,尤其会降低财政对经济发展支持和调控的力度,最终也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加。因此,国家应当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4、财政支出

(1)含义:是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的过程。

(2)主要用途:(我国财政支出有哪些项目?)

A经济建设支出(最主要,居于首位)B科教文卫事业支出

C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D社会保障支出E债务支出

我国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

篇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本学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在上课过程中,学到了许多知识,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理论指导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协调发展、共同推进,只有这样,才能更稳、更好、更快的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此,浅谈一下对这门课的学习心得体会。

不同于以前政治课灌输形式的授课方式,本学期政治课老师采用新型的教学方法,每次课都有不同的老师给我们上课,使我们领略不同老师的上课风采,又使得上课内容更加新颖,使枯燥无味的政治课变得趣味而生动。本学期政治课老师将本节课的内容分成七个主题,分别是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当代中国与实践。每一个专题由最擅长的老师进行讲解,使我们收获颇丰。

学习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使我更加坚定了要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一切听党指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保证,这不仅因为这条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开创的,而且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始终坚持和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前进的道路并不平坦,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风险,包括可以预料的和难以预料的,来自国内的和来自国外的,经济生活中的和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困难和风险,顺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需要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历史和现实证明,在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这样的坚强领导核心,才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领导能力。

纵观历史的发展,中国能够在世界舞台上站稳脚步,这与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科学主义密不可分。20世纪后期震撼世界的重大事件——苏东剧变之所以发生,从历史原因来说,苏东国家在思想理论、体制制度上长期处于僵化状态,改革的成效不大,经济上的困难诱发政治危机和民族矛盾,使社会主义逐渐失去了应有的活力;从现实原因来说,苏东国家主动放弃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结果导致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甚嚣尘上,思想理论的混乱引起政治上混乱,从而失去了社会发展的基本准则和方向。从历史吸取教训,为了更稳、更好、更快的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地回答了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斗争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社会主义价值取向与历史发展规律的关系,不仅指明了从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而且阐述了未来新社会的发展阶段和一般特征。

学习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也使我深深的明白,为了更稳、更好、更快的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必须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中心内容。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相互贯通、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必须全面坚持、一经贯之。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社会主义社会的一切发展和进步就会推动物质基础;离开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和丧失动力。

从建国前我国“一穷二白”的经济现状到现在全球经济中备受瞩目的大国,其中的经济成就不得不归功于我国的几场伟大的经济改革。建国后,我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为我国建立了初步的工业基础,也完成了向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从此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的建设与探索时期。80年代的改革开放将我国与国际连接,体制的改革使企业管理体制搞活,将经济现状上的一潭死水变为一簇活泉,我国的经济又被重新注入了活力,经济事业蒸蒸日上,直至令我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实体之一,经济情况对世界经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同时,在坚定不移、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也不能忽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

(1)在政治建设方面,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重要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2)在文化建设方面,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特别是要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的和谐文化建设,使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精神面貌更加昂扬向上。

(3)在社会建设方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达到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

(4)在生态建设方面,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形成较大规模的循环经济模式,并使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念。

只有社会主义经济、文化、政治、生态全面建设,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现阶段,为了更稳、更好、更快的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通过全国各族人民的艰苦奋斗,才能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最后,向本次授课老师表达诚挚的谢意,你们不辞辛苦的运用新型教学方法,使政治课变得趣味、生动,引起了我们极大的兴趣。当然,在一个学期的学习中,我也是有所不足的,比如未能够搜集很多与所学课程相关的资料进行自我拓展学习,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思考。其实我深知,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学习和理解绝对不仅仅是一学期的课程而已,这将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应该作为我一生学习的内容,更是将来做好研究的根基和前提,所以将来我一定会继续关注和学习这方面的内容。

篇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改革开放以后逐渐探索和形成的,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其中,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拓和奠基之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理论成果。它们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既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共同主题,又科学地回答了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所面临的新矛盾和新问题,是一个相互衔接、相互贯通的科学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科学发展观则回答了“实现怎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三者有机衔接,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的科学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飞跃的理论成果。

按照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类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依次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这些是人类根本的心理需求。社会主义是一种旨在追求全体社会成员利益最大化的一种理想、思潮、运动和一种政权组织形式和经济运行方式。其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笔者以为,社会主义的理想与追求,是切合人类根本需求的,因而是科学的,顺应了社会发展规律。因为社会是由人构成的,不断满足人类的根本需求,就是社会的发展方向。

而在改革开放以前的,我国在社会主义实践中,之所产生了左倾偏差,就在于在探索中过于注重社会主义原则,不切实际地追求“一大二公”的生产关系,而忽略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特征,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邓小平同志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这一论断切中要害。“”时期的“假大空”之所以可笑,就在于贫穷也不是广大人民的根本追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犹如一棵参天大树,树根是“实事求是”,土壤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树干就是“社会主义本质”。繁荣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和谐社会构建,一国两制统一祖国的成功实践,和平的世界环境,是经过三十年的实践探索,结出的累累硕果。

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这一理论指导下,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大跨度跃升,社会繁荣和谐,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已提前实现了小康社会发展目标。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三,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

相信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不断探索实践,解决发展中产生的新问题,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必将取得不断的发展,必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篇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邓小平理论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科学发展观回答了“什么是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和其他老一辈革命家,早就发现苏联模式的某些弊端,他们在寻找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曾经做出过许多努力,提出过许多好的思想。邓小平理论继承了这些思想和观点,逐步形成了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是资本主义矛盾激化和工人运动发展的产物。以《共产党宣言》的问世为标志 。它吸收和改造了人类思想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特别是18世纪中叶和19世纪上半叶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成果。它的主要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此外,法国启蒙学者的思想和法国复辟时期历史学家的阶级斗争学说,也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资料。19世纪科学技术的新成果,特别是细胞学说的确立,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的发现、进化论的新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

邓小平理论是邓小平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践的时代特征提出来的理论观点。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邓小平理论从形成到发展,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前夕,是这一理论的准备和初步提出的阶段。

十二大到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是这一理论初步形成的阶段。

十三大到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是这一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丰富的阶段。

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这个决定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原则加以系统化、具体化,提出了清晰的基本框架和实现的总体规划,不仅使我们有了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行动纲领,而且对丰富邓小平理论做出了贡献。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是邓小平理论正式确立命名的阶段。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首先,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在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经过不懈的努力和多次曲折,终于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取得了革命的成功。毛泽东同志对此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

毛主席最伟大的功绩是把马列主义的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指出了中国夺取革命胜利的道路。”(《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45页)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来说,也同样需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的实际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找到正确的道路。在这方面,我们曾走过弯路,有过曲折与失误。只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二十年的实践,正确地总结了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才逐步形成了邓小平理论。

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坚持用这个理论指导我们的实践,我们就一定能不断取得新的伟大胜利。

其次,邓小平理论是统一全党和全国人民思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思想武器。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这个理论之所以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因为:

第一,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境界。

第二,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科学水平。

第三,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第四,总起来说,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当然,邓小平理论还有其他许多内容,还要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在实践检验中继续丰富、完善和发展。

篇5: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体会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体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再次实现了跨越式前进。作为一名高校教育工作者,如何更好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运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工作的重点。

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再认知

(一)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概念的形成过程,最初可追溯至“中国特色”,以后又依次经过“中国式的现代化”、“中国式的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说法,最后演变成十七大所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出并科学定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十七大的一大亮点和热点。这和十九大提出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过程非常类似,都是经过前期不断的积累后,总结提炼后形成的。

(二)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神实质

十九大报告深刻揭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它的科学性就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其精神实质就在“结合”二字,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前提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与时俱进的,这个“进’,主要就体现在提出了一大批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一脉相承的,这个“脉”,就包括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比如提出依法治国、民主政治、文化自信、创新驱动、和平发展思想等等。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

查阅资料时发现,在学术界曾经有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始于毛,成于邓”这个说法的争论,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包括毛泽东思想。

总体而言,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毛泽东思想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主题是夺取政权,实现执政目标;第二部分是巩固新生政权,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第三部分是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的思想(从1956年到1966年),主题是以苏为鉴,探索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其中第三部分的思想也是引发“始于毛”这个说法的最大原因,有学者认为是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起点和开端。

综观毛泽东时代关于社会主义的认识,对社会主义的基本取向都有了,但不够明确、不够系统,也不都正确,在实践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这个时期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认识相比,无论在形式上还是上都有很大的差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包括毛泽东思想是因为毛泽东思想在总体上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建设社会主义的方法有问题,比如导致了十年“”的全局性失误。这其实也是后来邓小平理论体系反复提出的一个分量很重的判断,表明毛泽东思想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尚处于探索之中,照搬苏联模式并没有使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大道畅通无阻,没有形成中国特色,没有进行总结提炼,更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因此说“始于毛’不够准确。而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开放性和发展性决定了它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既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一人所为,因此说“成于邓’,也不科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扣时代脉搏,跟随社会发展脚步,为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足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过去5年,我国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包括毛泽东思想,是从建设模式、发展路径、思维方式以及时代环境等内容上进行区分的,并不是说它与毛泽东思想毫无关系。如果由此而割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的关联,那就是认识上的误解和理解上的错误。应该说,毛泽东思想贯通了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为两大理论体系的逻辑中介。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渊源理论,而不是本源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高等教育工作的积极影响

从事高等教育工作十多年来,本人亲眼目睹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高等教育工作产生的积极影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高等教育在观念、制度、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这都是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从高等教育的实际出发,遵循规律,不断改革创新的结果。

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确立了优先发展教育战略,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也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最佳契机。

首先,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是解决高等教育体制重大问题的战略指导思想。比如教育体制改革以来政府逐步推行的对高等学校推行“放、管、服”的管理体制,改革高等学校招生计划和毕业生分配制度,提高高校的自主办学能力,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大力推进高校和产业界以及科研院所的合作,增强高校主动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等等。其中,“面向现代化”是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核心,“面向未来” 体现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前瞻性,“面向世界”则强调高等教育要对外开放。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国高等教育界打破了对外封闭的局面,从有计划地选派留学生去发达国家学习开始, 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入,引进外国专家、国外教材、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办学经验,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大,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其次,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强化了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方向。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反思和深化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我国形成的具有本土化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它既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思想,也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价值取向。在高等教育领域,“素质教育”和“创新创业”等能力的培养得到了深入贯彻,并且越来越受到重视,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今后教育工作的主题。

再次,育人体系的初步建立是高等教育逐渐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实践中人们逐步认识到,现代大学理念应融合对大学经典思维的继承与固守以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与创新;既要坚持追求真理、学术自由,保持对社会的人文关怀和独立批判精神,又要坚持担当国家使命、服务社会,适应和引领社会发展,并以开放的精神兼容并包、与时俱进。

三、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确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新形势下坚定不移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青年学生,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长期课题。

(一)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青年学生思想的必要性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青年学生,是由青年学生的成长特点及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决定的。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成长过程,是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体制转轨、社会转型、大改革大创新的时期。在此过程中,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这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同时也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青年学生,帮助他们端正认识、增强信念、立志树德、勇于担当,关系到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培养。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青年学生,也是抵御西方势力“西化”、“分化”的迫切需要。冷战结束后,中国作为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处在东西方矛盾的前沿。在此形势下,国际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的“西化”、“分化”进一步加剧,与我们争夺下一代的斗争更加尖锐和复杂。大学校园里,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青年学生,帮助他们认清国情、明辨是非,培养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高度信赖、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坚定信心和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的决心,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历史任务。

(二)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青年学生的有效途径

高校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摇篮,应该坚定不移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融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和新途径,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1.充分发挥思政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大力推动“三进”工作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要加强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及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的重要内容“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第一,加强教材建设,提高理论教育的针对性。高校编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课教材,要完整、准确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紧紧抓住“解放思想”这一精髓,紧紧围绕改革开放这一主线,密切联系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新变化,精心组织编写全面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学科的教材,用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

第二,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课堂上应该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出发,针对大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行讲授和研讨,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在交流中实现教学相长、共同提高。优化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帮助学生生动形象地学习和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

第三,提高师资水平,保证教学质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有正确的政治信念、坚定的政治立场、正确的政治观点、敏锐的政治鉴别力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要切实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课教师骨干培训和教学岗位培训,进一步提高理论课教学水平。

2.着力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提高学校文化建设软实力

大学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要保持先进性、注重思想性、突出主体性、力求丰富性、体现时代性,要通过加强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优化校园文化环境,营造良好的校园育人氛围。要创造条件,丰富“第二课堂”活动形式,加强校园网络等文化传播阵地的建设与管理,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深入开展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认识。社会实践是学生形成政治信念的“催化剂”,有利于教育和锻炼青年学生,强化他们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要建立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在实践中领会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要引导大学生向社会学习、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深切体会这一科学理论体系“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更加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3.系统化开展大学生思政工作,构建全面育人工作体系

加强组织领导。从青年学生特点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出发,分层次、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对青年学生学习活动的分类指导。注意增加必要的经费投入,加强教育阵地建设和条件建设,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组织自我教育的功能,切实形成合力,营造齐抓共管、密切协作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推动理论学习工作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加强队伍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主体是学校党政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要组织他们带头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广大青年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骨干作用,他们担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责任,要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风范影响教育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加强理论研究。思政工作需要一批富有真知灼见、通俗易懂的研究成果作为理论支撑。高校应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战略高度,发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和人才优势,积极推进理论创新,深入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努力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当代马克思主义学科和教材体系。

总之,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历史经验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根本的指导思想。高等教育近年来所取得的成绩,归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指导。未来,高等教育仍然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继续深入推进自身改革与发展,促进高等教育工作不断蓬勃发展。

篇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研究》读后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研究》读后感

15级审计 殷正馨

新中国审计机关自从1983年成立以来,已经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这30多年来,我国各级审计机关和广大的审计工作者,齐心协力不断学习国际先进的审计技术,不断探索中国特色审计理论,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审计制度。然而,由于我国在国家审计方面研究时间较短,体系不够成熟完善,很多审计理论借鉴和参考西方的审计理论,无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情紧密结合,因此审计理论的实践效果也不尽如人意。这一系列的问题也不禁引起了审计工作者和爱好者们的关注和重视。

近期,我有幸拜读了刘家义审计长主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研究》,该书不仅完美地解决了上述问题,还提出了很多新颖的观点,立意深远,紧贴实际,令人耳目一新。作为一名审计专业的学生,读完此书感觉深受启迪、获益良多,该书不愧为一部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著作!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研究》实现了对国家审计理论的总结和创新。该书在吸收总结经济监督论、经济控制论、权力制约论、民主法制论后,创造性地提出了“免疫系统论”这一观点,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审计本质最贴切深刻的概括。审计长把审计同人体的免疫系统进行类比,认为国家审计同样也具有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这三种功能。“免疫系统论”的提出,体现了刘家义审计长在多年国家审计实践中对审计本质、内涵的精准把握。该书以“免疫系统论”为主线,贯穿全书始终,使整本书的理论体系完整统一,并且这一创新性的理论名词的提出,也必将会对今后的审计工作者有很好的指引作用。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研究》实现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引审计实践。我国的国家审计比较年轻,有些审计工作者往往会偏向直接把国外的审计理论生搬硬套到我国的审计理论中,很明显这种一味地“拿来主义”很难解决不同国情下我国的审计理论需求,()具体的审计理论也很难在我国成功实践。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国家审计也必须能够立足中国国情,因此对国外的`理论我们不能盲从,而应当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有选择地批判和继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就各国审计功能这点就曾提到:“各国由于历史发展、文化传统和政治体制不同,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的着力点不同,作用方向和领域各有侧重”.所以,本书的参与者大多是审计实践经验丰富的审计署领导,他们以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中国国情为基础,从自身的实践中总结出的适合中国特色社会道路的审计理论体系。在审计目标研究这章中,审计长就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要求国家审计目标必须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首位”.这些理论是国家审计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情的完美融合的结晶。

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实现了以理论合理指导审计人员实践。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审计人员的知识必须得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不然就容易出现“本领恐慌”问题。而本书不仅介绍了专项审计调查、跟踪审计、财政审计大格局、统一组织大型审计项目和信息化条件下审计组织方式的审计方法,还对审计人员提出了“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的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来指导审计人员的实践方向和理念。朱熹曾说过,“为学之实,固在践履。苟徒知而不行,诚与不学无异”.真诚地希望能够有更多的审计工作者认真地品读此书,并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本书中的审计理论。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研究》这本书,凝聚着很多审计署领导和高校教授的心血,他们无不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理论修养还有纵观全局的视野,所以整本书无论是 篇章的结构安排还是内容的深度,都具有高超的水准和权威!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研究》是一本难得的值得推荐的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审计理论著作!

《强国时代》内容

论中国古代国家起源发展与王权形成论纲论文

观念论

论十大关系读后感

农学方向专业毕业论文题目选题

对国家、国家职能与财政职能的再认识?-兼评公共产品论与双元结构论

简论新世纪中国先进文化建设

英语专业教学论文题目

英语专业论文题目

酒店管理专业创业能力培育的途径论文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选6篇)】相关文章: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2024-01-22

论生态校园的建设模式2022-10-16

关于作文教学的论文题目2024-04-21

论生态文明建设的三个维度2022-07-19

论现代科学与哲学现代化2023-02-02

浅谈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2023-04-10

试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与政治文化的建构2022-12-22

论革命文化的时代价值2022-11-05

论广东有创新特色的民办高校的实施和发展2022-07-28

汉语言专业论文2023-11-20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