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小学音乐课中如何渗透相关文化教育论文(精选15篇)由网友“恐龙崽滚蛋中”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谈中小学音乐课中如何渗透相关文化教育论文,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篇1:谈中小学音乐课中如何渗透相关文化教育论文
谈中小学音乐课中如何渗透相关文化教育论文
音乐这种全球化是语言,是人类交流感情的一个重要的工具,在音乐这门人文学科中,音乐与其相关的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国家新课程标准把“音乐与相关文化”作为音乐课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如何在音乐课上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提高学生的兴趣,通过艺术来体验生活,体验人生,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如何在音乐课中适当的地渗透相关文化?笔者以管窥之见,抛砖引玉与同行商榷。
一、音乐与相关文化的紧密联系
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的属性的集中表现,音乐与姊妹艺术,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等方面。音乐本身是一种文化现象,通过音乐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化,而通过文化,我们才可以真正的去体验一种音乐,整体地去认识一种音乐。人类通过自己的音乐与自己的文化建立了密切的关系。
(一)音乐与社会生活中音乐的紧密联系
社会生活中的音乐,是学生音乐文化学习的重要内容,可以引导学生亲自参与社会音乐活动,体验生活中音乐的乐趣,并运用音乐方式同他人进行交流及情感沟通,体验音乐的社会功能。
(二)音乐与艺术学科的紧密联系
音乐与舞蹈、美术、戏剧、影视等姊妹艺术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并有许多相似的特征,如对情绪、情感的'表现即是各类艺术的共同的特点。只是抓住贯穿各类艺术的这条主线,充分发挥与运用各种艺术门类的不同表现手段,就能整合成综合性的教学方式,如用形体动作配合音乐节奏,用表演动作表现音乐情绪,用色彩或线条表现音乐的相同与不同等等。
(三)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紧密联系
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也是丰富的音乐教学资料;如体育,可以运用韵律操动作配合不同的节奏、节拍、情绪的音乐;如语文,可以选用适宜的背景音乐为诗歌散文配乐,烘托意境;如史地,可以学习和了解一些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和国家的代表性歌曲和乐曲,以及相关的风土人情。
二、中小学音乐课中相关文化的作用
音乐课中,要通过音乐表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体验人类蓄含与音乐中的各种各样的情感;从而增添学生参与生活的意识和个性。如何让学生理解这些东西。我认为,充分利用音乐相关的文化是至关重要的。
(一)激发学生兴趣。
现代生活中,大量的音乐现象,诸如礼仪音乐实用音乐、背景音乐同每个人的生活都密切相关,了解音乐与生活的关系,理解音乐对人生的意义,使学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进而让音乐伴随终生,提高生活质量,是中小学音乐课学习的主旨。音乐课上,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入手,从自身音乐经验出发,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及音乐现象,主动去探究、思考音乐与人生的关系,使音乐学习成为一向主动、具体、艺术化的生活体验。
(二)丰富课堂内容。
音乐与舞蹈、美术、戏剧、影视等各类艺术有机结合,构成以音乐为本、以音乐为主体的音乐教学课型。通过其他艺术手段,艺术媒介,形成学生对音乐本身的体验和音乐能力,使音乐课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三)创新教学形式。
音乐课同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融合是音乐教学的一种良好形式,对于软化学科边缘,增强对交叉学科的理解,拓宽人文视野具有重要意义。在音乐教学实践中,不仅可以设计音乐与语文、音乐与历史、音乐与地理、音乐与社会等人文学科的综合课例,同样也可以把音乐与数学、地理、生物等自然学科整合起来,赋予音乐课新的内涵。
三、如何在中学音乐课中适度地渗透相关文化
(一)在音乐课中渗透相关文化要进紧紧围绕音乐主题进行。
音乐教师担任了文化传承的重要工作,教的是音乐,而非文学、也非历史、更非地理,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紧紧抓住“音乐”这一主题,渗透相关文化是音乐为中心的文化,渗透这些文化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感悟音乐,从而在此过程中了解了更多的文化。
在上欣赏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时,我对音乐与相关化的内在联系感受非常深刻.因为学生都是海滨长大的孩子,没有去过草原,没有亲自领略草原的美丽,为了帮助孩子们了解拟作品的背景,我收集了关于草原的相关资料.风光片等,并为学生讲述蒙古人民的风俗习惯,豪爽好客的生活特性,配合音像,以旅游的形式,向学生介绍蒙古大草原的风光,并教会学生简单的蒙语,如;你好欢迎等等.同时,收集一些关于描写草原风光的诗歌,如“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等等是学生进入了音、画、诗的特定氛围。完全陶醉在音乐中。感受到音乐带给心灵的震撼,触摸音乐的灵魂,从而更全面,深刻地理解作品,深切地感受音乐。得到情感和心哩上的满足的重要性。
(二)在音乐课上渗透相关文化不能喧宾夺主
我们已经知道;在音乐课中,相关文化是渗透是为了帮助学生对音乐进行深入的体验、理解。但音乐是一种直接经验,具有不定性,它不是其他文化可以替代的,有相通之处。它只是与相关文化有相通之处。所以,音乐的文化拓展要适度。在音乐课上,我们必须坚守以音乐为本体的阵地,其他所有的综合都是从音乐出发,再最终回到音乐中去;在渗透相关文化时,不要派生出与主题音乐无关的知识。
着名中学高级音乐教师李存把与音乐相关的文化渗透得恰到好处,既达到帮助学生理解、感悟的目的,又没让相关文化在课上喧宾夺主;还让人感到音乐克中,渗透相关文化又具有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作用。如他的欣赏课《西藏组歌》时,李存老师只是设计了几段简明的导言贯穿贯穿在要欣赏的歌曲之间。其中一段导言是这样的;“西藏被人们称为世界屋脊,在我们这个星球上,它与太阳的直线距离最短。对于外界来说西藏的魅力是无穷无尽的。魅力不尽来自于雪山、高原、宽谷和湖湓,也不仅来自那些靠人类目前的智慧尚不能完全认识的传说,而更多的是来自于它那梦幻的宗教色彩。”这段导言虽然不长,但它传达西藏的人文、地理文化,配上《青藏高原》、《走进西藏》的动人旋律,对学生的情感与心灵产生了强烈的震撼。
(三)走出把音乐课的综合化变成综合课的误区
目前,有的音乐老师把在音乐课中渗透的相关文化理解为音乐课变成了多元化的综合课,刻意的追求文化效果,从而出现了一些音乐课中长时间脱离音乐“讲故事”“演课本剧”的现象。音乐课程的综合是音乐内部各学习领域(如鉴赏、表现、创造等)的综合,而不是的学科的综合。在音乐课上用音乐剧的形式很好,可它一定要与音乐紧密结合,绝不能让它成为语文学科中课本剧。所以,整堂音乐课要控制没有音乐的时间,根据一堂课的需要来渗透相关文化,从而帮助学生达到审美目标。
综上所述,在音乐课中,利用好相关文化这一辅助工具,紧紧围绕音乐主题,适度在音乐课中渗透相关文化,引导学生了解与音乐相关的社会背景、文化环境等内容,帮助学生充实知识范畴,扩大音乐视野;把音乐与相关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让音乐对学生个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产生积极的影响,成为拥有健康、健全人格的优秀人才。
篇2:大学英语课程文化教育渗透论文
[论文摘要]
面对当前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存在文化教育的不足的现状,我们首先要在思想加强文化教育在大学英语课程的重视,然后在思维习惯的差异、词汇的内涵差异、礼仪习惯的差异、典故风俗等四个方面内容渗透文化教育,以及采取课前的背景介绍、中西文化对比和运用多媒体手段等方法进行文化教育。
当前,大多数的大学生花在英语的时间和工夫都非常多,可是事倍功半,他们英语水平却还没有成倍地提高。我们是否有需要反思一下如今的大学英语课程,到底存在着什么问题呢?面对这个问题,原因是多方面、多层次。在这里,本文想重点考察一下文化教育与大学英语课程的关系,希望能在某一程度上找出前面问题的原因。
一、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存在文化教育的不足
长期以来,我们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往往过分地强调对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的学习和传授,因此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师在一线教学岗位上,则往往采取一种以教师为中心,以语法、翻译法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模式,即是让学生在课前进行地毯式的查字典,课堂上则由教师全堂灌地分析句子结构、语法规律,并逐句进行翻译。这种传统教学模式的最大弊端,就是忽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忽视了英语学习中的文化教育,也就是说我们的教师在教授英语词汇、语法的过程中,没有把英语国家的民族文化、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介绍给学生,从而令学生难以摆脱母语文化的影响,无法从根本上提高英语的使用和运用水平,成为哑巴英语,从而无法达到跨文化的交际。
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为什么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中会出现文化教育的不足呢?首先在思想上,我们缺乏对文化教育应有的重视。
我们要充分地认识到任何一种语言都不是孤立的,语言首先是存在于人们的社会交际中,传播着沟通的信息和内容,然后一部分语言脱离人们的口头,渐渐地上升到书面文学的层次,经过日积月累,语言最后凝聚成承载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的文化了。简单地来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容,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特定的'文化形态的负载体,是文化的结晶,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镜子。
因此,语言的学习和教学离不开文化教育。要真正掌握一门语言,我们不但要学习语言的外在表现的形式,而且必须要了解这种形式背后所蕴藏的丰富社会文化和社会内涵,否则,我们不能熟练地掌握这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就不能从根本上学好这种语言。
三、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渗透文化教育
除了在思想上,要加强文化教育的重视之外,至于在具体的课程教学内容上,我们应该如何把文化教育渗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呢?
1、文化教育的内容
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我们不妨从思维习惯的差异、词汇的内涵差异、礼仪习惯的差异、典故风俗等四个方面渗透文化教育。
(1)思维习惯的差异
中国人的思维是重视整体性和综合性,西方人则相反,重视个体和分析。而且在宗教方面,中国人基本没有宗教意识,坚持天人合一,人和神是和谐统一的,西方则完全相反,宗教意识比较浓厚,人和神的关系是对立的,人对神要绝对服从,顶礼膜拜。
两种思维习惯不能说孰好孰坏,只能说两者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我们要跨文化地学好英语,必须首先要了解两者的区别,并且融合两种思维方式。一般情况下,英语文章的用词非常具体,例子也较多,显得有点琐碎凌乱,这大概都是由于西方人重个体、重分析的思维习惯所造成的。我们中国人在学习和阅读英语文章时,应该要学会适应这种行文风格,排除不必要的干扰,同时也要加强西方思维的训练,例如重视分析、重视个体等。
(2)词汇的内涵差异
英语著名语言学家威尔金斯在1972年曾说过一句名言:“没有语法不能很好表达意思,而没有词汇则什么也不能表达。”由此可见,词汇在语言的学习中占有绝对地位。由于每个地方的文化背景存在不同的差异性,因而同一样事物在不同的国家和社会中会有不同的认识,这就造就了词汇内涵具有差异性。
以动物为例,不同的民族,赋予动物不同的文化含义。例如,喜鹊(magpie)在中国人的眼中它是“报喜之鸟”,但在苏格兰人眼里则把喜鹊代表“死亡”;龙(dragon)在中国代表着“尊贵”、“权威”、“王权”,而在英美国家则把它看作是“邪恶”的代名词。
以人为例,中西方对某些人群的定义范围是不太一致的。例如“intellectual(知识分子)”这一个词,在中国“知识分子”一般包括大学教师、大学生以及医生、工程师等一切受过教育的人。但在美国和欧洲,intellectual只包括大学教授等有较高学术地位的人,其范围要比中国所指代的要小得多。
因此,要想真正掌握词汇,不能想当然地把自己的文化乱套在别国身上,必须在理解词的文化内涵上下足功夫,坚持不懈地大量阅读有关资料,研究其文化差异,切忌望文生义,闹出笑话出来。
(3)礼仪习惯的差异
文化教育肯定离不开西方礼仪习惯的了解和学习。掌握一定的礼仪习惯,是跨文化成功交际的必要前提。
例如,英国人喜欢在见面时,谈论天气,经常地说“lovelyweather,isn’tit?”之类的话,我们无必要直接翻译出“好天气,是不是啊?”,而是根据英美的礼仪习惯,我们判断这是一句普通的见面问候语,可以翻译为“你好啊”。这种情况类似我们中国人见面一般会说“吃过了吗?”一样,说话人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十分关心对方是否吃过饭没有,而是一种打招呼的方式而已。
又例如,在宴会上,中国人喜欢推让、谦让,作为一种有礼貌的表现。英美人则不喜欢在餐桌上过分推让,否则会让人生厌,起到相反的效果。
(4)典故风俗
在英语的学习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看似简单,实际上饱含丰富文化内涵的短语,不了解其文化背景的出处,根本无法深刻地理解其含义。
例如,“meetone’swaterloo”表面意识是“遭遇滑铁卢”,要知道其内在含义必须要知道其源自一段历史故事。滑铁卢(waterloo)是比利时中部的一个城市,18拿破仑军队在此大败,从而结束了法国与欧洲其他国家连续23年的战争。后来,人们就用这个成语用来形容“惨遭失败、一败涂地”意思。
又例如“judaskiss”,直译为“犹大之吻”,该成语源自《圣经·新约》。耶稣带领十二门徒在犹太各地传道,深得人心,因而引起犹太教上层人物的嫉恨,他们想暗杀耶稣,耶稣的门徒犹大为了30块银币出卖了耶稣,为了使捕捉耶稣人认出耶稣,犹大便以接吻为暗号,他吻谁,谁就是耶稣。因此,judaskiss就表示“伪善、不安好心”、“笑里藏刀”的意思。
也有一些词语源自生活习惯或民间风俗。例如“honeymoon”(蜜月)一词出自德国古代条顿民族的“抢婚”习俗。丈夫为了防止抢来的妻子被对方夺回去,就在新婚期间带着妻子隐居在外地,每日三餐都喝蜂蜜制作的饮料,一连30天,故称“蜜月”,现在用来比喻初次或婚后的“甜蜜时光”。
2、渗透文化教育的方法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下面简单地罗列三种主要方式作为参考。
(1)课前的背景介绍。
在讲解每一篇文章之前,我们教师都应该有意识地加强该课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政治体制、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等有关文化教育方面的知识,向学生进行补充介绍,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全文。
(2)中西文化对比。
“有比较才有鉴别”,只有通过对比,才可以让学生切身地体会到母语和外语的文化差异,渐渐地就形成一种跨文化交流的文化敏感性,最终提高英语的水平。
(3)运用多媒体手段。
通过幻灯片、电影、录像等多媒体的形式,形象地向学生展示一些外国风土人情、社会风俗的等,让异国情调生动轻松地融入学生的思维当中,从而加强学生对异国文化的认识。
如何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渗透文化教育?这个问题还是值得大家进一步探讨。限于水平有限,笔者搁笔于此,希望本文能达到抛砖引玉之用。
参考文献:
[1]邓炎昌.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2]庄恩平.东西方文化差异与对外交流[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3]金钏.文化导入在外语教学中的探讨[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3).
[4]刘华.论大学英语教学中目的语的文化因素导入[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
[5]姜涛.以文化为中心实施高级英语教学[j].外语学刊,(3).
篇3:在音乐课中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学科论文
在音乐课中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学科论文
在这个世纪交接的时代,人类在饱受环境灾害之后,开始反思现有开发方式的弊端。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首届人类环境会议。提出“只有一个地球”的号召。确定了世界环境日,颁布了《人类环境宣言》。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始在全球推进《环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教育(EPD)项目》。通过跨学科渗透的教学方式对青少年进行环境教育、人口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改善环境、提高人口素质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 中国EPD教育的目标
现今,人类正面临着全球变暖,物种灭绝,沙尘暴,等等一系列的危机。而这危机的根源就是人类自己。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改变现有的开发方式和生存方式。最好的方法是通过教育形成人们对环境、人口和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和能力。其中音乐教育则是让学生在轻松的音乐氛围中,不断的抒发、表现情感,不断的从音乐中得到美的享受,美的滋润,美的陶冶。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审美情趣、净化他们的心灵。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并且让学生知道“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使命。因此,从长远看,最终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最有力的武器是教育。它将培养出一代有高素质和具有可持续发展思想与能力的公民。
二、 EPD 教育与音乐课程的'融合点
音乐课程目标中的第一层面就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音乐能使学生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他们通过音乐,体会喜、怒、哀、乐、忧、思、惊等心灵感受。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亲人、对他人、对人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这一点正是EPD 教育与音乐课程的融合点。
三、EPD 教学在音乐课中渗透什么?
(一)音乐源于大自然
音乐课是个包罗万象的学科,它是容音乐、文学、数学、政治、历史于一身的学科。因此在音乐课中渗透的思想和理念的范围很广,比如爱国主义思想、热爱和平等等。EPD教育理念只是其中之一。
就小学音乐课而言,是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为核心的。其内容好像与EPD教学毫无关系。其实不然,音乐是传播思想和情感的纽带,在远古时期音乐是用来和上天对话的法礼。可见音乐具有何等神奇的力量。那么我们也可以用这门学科传播可持续发展思想。我们将如何做呢?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考虑到音乐课以艺术审美为本质的特点。要从音乐的根本入手,从音乐中找自然。因为音乐源于自然。教育者在其中起到一个引导作用,通过教师的启发,使学生能产生移情现象。如喜爱音乐的学生逐渐热爱大自然,或热爱自然科学的学生逐渐喜爱上音乐。我想EPD在音乐课中的渗透也就在这一点上能够得以体现。
小学阶段的欣赏教学多为有标题音乐。例如四年级的欣赏曲《蜜蜂》。全曲充满了蜜蜂飞翔舞动的生机和无穷动的特点。我认为身体语言是一种很好的表达方式,孩子们在聆听《蜜蜂》时身体会不自觉的晃动,我适时的给了他们一些提示,孩子的动作马上就丰富起来了。因为在身体的运动过程中,很容易体会到音乐的韵律、情感、和美,学生也很自然的理解音乐源于自然的道理。在欣赏和分析第二乐段时,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把自己能想到的最美丽的景色,用语言描述出来。有的说蜜蜂在百花盛开的花园里与蝴蝶嬉戏、追逐采蜜。有的说蜜蜂在一片美丽的荔枝园中穿梭,采集荔枝花蜜。有的说这是一群生活在西双版纳的蜜蜂,他们的家就住在鲜花从中。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且潜移默化的渗透了大自然如歌如画的美景,让学生在不经意间对大自然产生热爱之情。
再以自然现象雪为例,以此为题材的歌曲有很多。如《雪花》、《滑雪》、《铃儿响叮当》等等。日本歌曲《雪花》是一首合唱曲。它歌唱的是下雪的情景“雪花轻轻的飘,大地尽被笼罩……”在教受这首歌时,我重点让学生从轻柔的和声和优美的歌词中体会大自然高贵和圣洁的气质。在这种情感的指引下运用良好的发声方法歌唱,借助音乐的力度、速度、节奏等要素,体会宁静和安详,寻找歌中“心地的安宁与和谐”。而同样是雪景《铃儿响叮当》则演义了另一种美景,“冲破大风雪,坐在雪橇上,快奔驰过田野,我们欢乐又歌唱……”这是一群青年,冒着大风雪,坐在马拉的雪橇上,他们的欢歌笑语伴着清脆的马铃声回响在漫天大雪中。表现了,青年们热情奔放的性格、朝气蓬勃的精神,以及热爱生活的真挚情感。这两首歌以一动一静两种不同的风格,歌唱“雪”。在学生学习、演唱时要启发他们借景抒情,充分发挥想象力描绘自己心中的雪景。以上充分体现了自然与音乐的密切关系。在每一堂音乐课中学生们都能接受“音乐从自然中来,在自然中到处都可以找到音乐的素材”的思想。我想这就是EPD在音乐课中的渗透教育。
(二)热爱大自然并尊重自然万物
尊重自然万物就是尊重人类自己。西雅图(美国印地安酋长)说“失去野兽,人类将会怎样?如果世界上所有的野生动物不复存在,人类将在这无尽的精神孤寂中死亡。”音乐课程中有部分关于保护野生小动物的内容,如:第八册《小青蛙,你唱吧》。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从视觉、听觉二维的感受音乐。首先要用课件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在设计第一个场景时用绿色作为主色调,营造出一幅生气盎然的湖边美景。动画突出了明亮、清新、自由的特点。为了唤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我采用镜头推移的效果,制造了一种神秘的感觉。如果形象一点来说,就好比是我们在离湖边很远的角落里,用单筒望远镜寻找。先看到了绿草、花丛、湖水、最后找到了那只低声叫着的小蛙。之后画面渐渐放大,那是我们走近了,随之青蛙感到了危险跳入水中。
由于课件对学生形象思维的刺激,学生们很快就熟练掌握了歌词,并且他们很愿意和我一起寻找最合适歌曲的音乐语言,来表达大自然的美丽、小青蛙的情感变化和我们的心情。通过讨论,学生有意识的运用音色对比和音量对比,有表情的进行了演唱。这种形象思维的刺激可以在不经意间,使学生体验到蛙类的弱小与可爱。让“保护蛙类”的想法在学生的心中油然而生。
虽然音乐课并未被列为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点学科,但它并不影响在音乐学科渗透EPD教育,其显著的教学效果是使学生得到情感的升华和道德标准的提高。这种提升应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应不断追求的理想。
篇4: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摘要】
语文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现行小学语文教材蕴涵着丰富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那些传诵已久、脍炙人口的篇章,积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精神。因此,依据《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语文教学要在注重语言积累、感悟、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给
第一文库网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的同时,通过文化的感染、思想的熏陶、精神的提升,建构人文精神与人文性格,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地人生观,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关键词】语文教学;传统文化
中国是文明古国,传统文明博大精深,丰富多彩。提到传统文化,人们就会想到“仁、义、礼、智、信”的做人教养;想到“天人合一”的哲学观;想到成熟、准确、丰富而优美的熟语;想到风、骚、赋、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毫无疑问,这些都是我们的传统文化的精华。而语文恰好是传统文化的载体,语文课程是最具社会文化、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的,她能涵盖伦理道德、艺术审美、哲学思想等元素,融载道、载情、载史于一体。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既感受、体验到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表现力、生命力,又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有利于开阔视野,提高审美情趣和精神品格,形成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外来文化正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悄悄抢夺阵地,许多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正在消失。七夕节斗不过情人节,春节斗不过圣诞节,越来越多的学生对于语文的热爱远不如外语、电脑和数理化,应试教育的题海战术让语文教学退居到纯技术性、操作性的语言训练状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学习并传播中华文化经典,是当仁不让的使命。因此,我们要努力营造语文教学的传统文化气氛,在教学中,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秀美,受到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我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现总结如下,和大家交流,,以期抛砖引玉。
1、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领略民族文化风采,接受人文熏陶
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在黑板报上专门开辟“民族文化快餐”一角,以此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当涉及到传统文化课文教学时,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铺垫蓄势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同时还可以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音乐或影像资料,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中国文化艺术的精湛与美妙。与此同时,也可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黑板报等向学生介绍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如:古筝曲创设传统文化的校园育人氛围。
2、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生活,积淀文化底蕴。
作为古典文化的四大名著,别说是小学生,就是一些初中生、高中生哪怕是大学生都很少有时间或特意安排时间静下心来读一读。但每天抽出一点儿时间读一读,对文化的熏陶有很大的帮助。现在不需要有过多的研究,只需博览,为今后的精读打下一个基础。于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经典书籍,如:作为古典文化的四大名著、《论语》、《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以及像冰心一样的儿童作家的作品。 特别是课堂上遇到相应的人物、作品,我更会不失时机地推荐和引用。
3、诵读古诗文,挖掘优秀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的诗、词、小说等古代作品,虽然不多,但它们蕴涵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所以,巧妙利用这些古诗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而诵读则是最基本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 “南窗读书吾伊声”,苏轼以此强调诵读的重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更形象地说明了诵读的作用。在平时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自由诵读,开朗诵会,演讲等,让学生咀嚼体悟,同时教师认真分析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并通过恰当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
4. 传统节日熏陶
中国的传统节日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他本身就是弘扬民族精神的最佳机会,在此期间开展的传统教育活动会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但如今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这些洋节却在中国大行其道。如果能在重阳节向学生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及有关习俗:登高、赏菊、饮酒、插茱萸等,并吟诵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在中秋节时组织学生朗读李白的《月下独酌》孟浩然的《秋宵月下有怀》等诗篇,并收集有关月的古诗文,专门开一节专题课进行赏月品诗,进行一次诗文熏陶;在清明祭扫烈士墓和怀念亲人时引导学生诵读杜牧的《清明》等诗篇;在端午节时,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从而了解爱国诗人屈原、伍子胥的生平事迹,学生从活动中感受到特有的民族风情,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
5、重视书法教学,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用筷子吃饭,用毛笔写字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作为传统文化之一的书法艺术,是我国几千年文化的结晶,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世界艺术之林的奇葩。汉字构型中表现出来的对称、平衡、流动与形象四种美,书写过程中的动态美、新鲜美,使中国书法成为具有图像性美感的艺术。放眼世界文字,没有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字像汉字那样可以独立发展成一门享誉世界、博大精深的艺术。
古代社会是十分重视书法教学的,人们也重视书法本身的文化内涵,把它当作修身养性的法宝,也涌现出了许多书法大家,如王羲之等。遗憾的是,在国际化、信息化、现代化的今天,中小学生的汉字书写现状却不容乐观,且不论及美感,能够正确书写而无错别字的现象都很少见,而书法更是作为一种消遣性的艺术被束之高阁,少人问津。敲击键盘的速度越来越快,而人们的字却越写越难看,因此,语文教学中要适当渗透书法教育,让学生了解我们的伟大艺术形式,带领学生欣赏书法,感受书法特有的东方神韵,让学生的精神品味得到提升。
总之,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民族文化的传承已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语文教学具有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职责。事实证明学生对传统的东西不是不感兴趣,而是因为缺乏生动有趣的形式让他们接受,也缺少参与感受民族文化的机会和氛围。只要引导得法注意营造“书香校园”及“书香氛围”,学生一定会在祖国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语文教师们,让我们行动起来,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人吧。
篇5:中小学英语教学中逆商教育渗透论文
中小学英语教学中逆商教育渗透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逆商教育已成为中小学英语课堂的重要教学策略。在中小学教学阶段,教师适时引入挫折教育,可以使学生在挫折中持续成长,不断增强挫折耐受力,并具备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浅析相应策略,希望能为广大中小学英语教师提供一些新思考。
【关键词】中小学英语;逆商教育;策略
一、引言
逆商的概念来源于西方,简称为AQ,全称为逆境商数,还可以称之为挫折商数和逆商数。它指的是大众在身处逆境和面对困难时的内心反映,及面对事物时的应变能力,总体来说是指人在身处逆境时如何成功度过难关的能力。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通过对逆商教育策略的适时引用,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科目的过程中全面发展,具备一颗在从容解决困难和挑战的心。
二、中小学英语教学中逆商教育存在的意义
中小学阶段是英语科目的基础学习阶段,由于英语的特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多少少会存在一定的困难。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容易产生畏惧、退缩的心理,焦虑不安、甚至产生一些心理疾病。基于此,将逆商教育融入中小学英语课堂,首先,可以帮助学生在面对挫折时及时调整心态,加强学生的抗压抗挫心理;另一方面,逆商教育综合了思想政治、心理健康、生活经验、素质教育等方面的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在素质教育环境下,教学过程中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必不可少,教师引导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在英语学科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阻碍,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兴趣。
三、中小学生逆商缺乏的主要表现形式
(一)自卑心理
许多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由于英语基础较差,在学习中对知识点、语法理解不足,导致成绩始终不如所愿,于是自暴自弃,对英语科目的学习缺乏兴趣和动力。这部分学生内心较为敏感脆弱,他们总是认为教师对自己的关注程度不足,在课上不愿积极参与课堂互动,而学习成绩的低下导致这部分学生时常受到老师、家长的训斥,影响了学生中小学阶段的全面发展和快乐成长。
(二)厌学心理
厌学心理首先表现为学生在学习中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由于缺乏思考和相应生活化联想沦为学习的“奴隶”。其次,由于教师、家长的期望较大,许多学生在努力后成绩仍未有效提高,常受到家长的斥责,从而产生厌学心理。
(三)逆反心理
学生的逆反心理表现为对家长、教师教育教学方法的抵触和排斥,不能有效地融入班级生活。这类学生通常认为自身在学习、班级中都没有好的形象,于是“破罐子破摔”。逆反心较强的学生通常自尊心也很强,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若方法使用不得当,将会造成学生的过分解读,使其产生消极的心理情绪,并在受教过程中站在教师对立面。
(四)矛盾心理
矛盾心理主要表现为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时常出现的矛盾状态。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出现错误时常常表现得满不在乎,并以蛮横无理的态度面对教师的说教。这类学生是由于英语成绩的落后,内心存在着极大的痛苦,他们也有学好英语的愿望,只是没有勇气表达。教师需对此类学生充分关心,在课上、课下都需关注其英语学习情况,在其有所进步时加以鼓励和表扬,帮助学生重拾学习英语的信心,并不断提高英语成绩。
(五)应付心理
应付心理主要表现为学生在英语课堂上听课注意力不集中,对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也应付了事,在学习过程中,遇到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也从不向教师和同学请教。在老师批复作业后,对其错误也不更正和改变,在面对英语学习时通常缺乏主动性。面对这部分学生,教师可通过谈话寻找出其对英语缺乏兴趣的原因,然后通过奖励、处罚机制,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四、教学过程中逆商培养策略
(一)因材施教培养学生逆商
在心理学范围,个体对挫折的感知和反映的关键点在于个体的性格、挫折经历和对挫折的自我调节能力,不同个性的人,其在面对挫折时的心态是具有偏差的。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对学生个体的性格特征进行分析,对那些英语学习达成情况较好的学生,应该多布置更加具有挑战性的练习。对那些学习信心不足、遇到挫折就不知所措的.学生,教师需多给予鼓励,并教授学生一些面对挫折时自我调节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二)构建完善的逆商评价机制,增强学生的抗挫信心
英语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当学生在面对挫折时,可以及时进行引导教育;当学生通过引导教育克服困难和挫折时,教师需及时的给予肯定和表扬。这样的方式可以极大的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教师在构建评价机制过程中,需围绕耐挫和抗挫进行多维度点评,确保评价符合学生的个性,并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开展差异性点评,保证评价机制的全面性。
(三)鼓励同学在学习中互相帮助,展示学生自信
学生在英语课上进行问题回答时,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互相帮助的氛围,并在问题回答过程中多鼓励学生,给予学生回答问题的勇气,促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内在优势,不断增强学习自信。当学生在回答英语问题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寻求同学的帮助,合力完成问题的解答。这样的互助形式可以增强同学间的信任感,不断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获得学习成就感。这样的互助学习,还可以促使学生意识到身处逆境中是需要承担相应责任的,从而让学生克服困难并成功挑战自我。
(四)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布置任务来激发学生的探索意愿。制定的任务需具备一定的难度,才能实现学生在逆境中不断成长的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本人在布置教学活动目标后,对学生进行分组,要求学生进行组内自主分工,培养学生探究答案的意识。在学生分工完毕后,要求学生对问题进行解决,在解决过程中,由于任务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的学习潜能就可以在逆境中有效地激发出来。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小组成员都能提供及时的帮助,有效完成任务。这样的教学活动,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团队协同能力。学生在自信、团结、互助、积极的课堂氛围中,学会如何战胜困难。最后,教师要求学生自发上台,讲解活动中面对困难时的解决心态,并讲解小组协同合作过程中中存在的合作策略,共享经验。
综上所述,在中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地引入逆商教育是有利于学生发展的。适时引入逆商教育,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挑战时可以勇往直前。小组合作的方式,能够培养学生团队协同的能力,不断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保证。在中小学英语课堂中实施逆商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实情,充分关注那些成绩较薄弱的学生,使逆商教育面向班级整体。
参考文献:
[1]胡成亚.初中生逆商的现状分析及逆商培养的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12,(10).
[2]王艳.英语教学中学生逆商的培养方法探索[J].成功教育,2009,(5):226.
[3]严碌.以英语学科为例初探学生逆商教育[J].科学咨询,2012,(20):78.
[4]刘道万.数学教学与逆商培养[J].小学时代,2010,(12):7.
[5]陈文明.浅谈适合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英语课堂教学方法[J].新课程导学,2013,(7).
[6]何婷婷.体育教学中实施“逆商”教育对高中生逆境商的影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5).
篇6: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论文
1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育的基本内容与理论基础
1.1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育的基本内容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文化教育已经在大学英语教学阶段达成共识,即通过对社会文化事实的认识以及人们日常生活习惯的了解来培养学生的文化价值观。大学英语中文化教育因素占教学比例逐年增加,这样使得人们更加重视融入文化教育因素的作用和特点。我国教育部也制定出相应的大学英语教训要求,其中提到大学英语的主要教学内容要放在技能运用、知识理解以及学习策略方面,这样做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自身英语的交际能力。由此不难发现,语言与文化是相互影响的,掌握文化的前提是必须了解语言,而了解语言又需要建立在掌握文化的基础上,二者相辅相成。
1.2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育的理论基础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育的理论基础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文化输导理论,该理论基础首先由美国科学家提出,即将文化教育的理论核心内容放在假说输导环节上,大学生通过接触高于自身语言技能水平的第二种语言输导,来提高自身对英语的理解程度。第二,构建理论基础,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既不属于主观思想,又不在客观事物的包含范畴内,所以需要学生通过自身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逐渐达到构建的效果。该理论基础强调社会活动与交往在学生学习中的发展地位。
篇7: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论文
3.1大学英语教学的跨文化思想大学英语教学目前已经成为输导文化教育的途径之一,文化一词也逐渐成为英语教学的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需要遵循文化准则,所处不同文化环境的人们思考方式千差万别,从而导致在叙述客观事实时存在较大的审视角度差异。大学英语教学想帮助学生深刻的理解英语,不通过讲解文化内涵的途径很难达到预期目标,即使说得一口流利的英语,往往在肢体语言表达方面也容易出现失误的情况。大学英语教学跨文化思想就是在培养学生如何说英语的能力,而不只是说什么的技巧,只有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奠定夯实的基础。
3.2大学英语文化教育的范畴教师在进行文化教育时需要分阶段、分层次,文化教育程度需要随着大学生英语语言水平的提升而逐渐提高,与此同时文化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所占的比例也应有所增加。并且教师在英语教材选取方面也应该很据学生特点进行文化知识输导的取舍,以便提高教学的实际性和针对性。文化知识范畴主要包含一个国家的建筑风格、河流山川以及、服饰等普遍的物质事物,而文化交际范畴主要包含民族的表达特点、思维习惯等抽象概念。教师必须有效处理好两种文化的关联,合理控制文化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比例,以便于学生熟练掌握英语的内涵。
4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4.1英语教学方式的问题大学英语教师主要起到帮助学生更好的吸收所学知识的作用,而获取知识的多少实质上只取决于学生本身对英语语言、文化的理解能力。然而目前大多数学校英语教学方式都是通过老师讲解的`途径,其中英语基础文化内容还是以注解法居多,教师只是将书本文字进行扩展,来达到英语课文中文化信息得到说明的效果。也有不少学校的英语老师组建小组学习体系,该教学方式表面上解决了教学中心的转移,实质则是英语教师的另外叙述形式展现。
4.2英语教学内容的问题文化教育具有复杂的特性,不同英语教师对英语文化都持有自己的看法和意见,绝大多数教师将文化分成文化语言和文化交际,也有不少学者将其分成语义、语用以及语构文化等等,无论何种分列方式,教学内容的重点都是围绕英语文化展开的,然而西方文化中民族节日在逐渐超越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教师过于强调英语文化的先进思想,而忽略传统文化的必要因素是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
5针对目前文化教育问题应采取的对策
针对目前文化教育问题所采取的对策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大学英语教学部门应该培养教师具有基本的文化教学观念,从而逐步建立具有文化意识的教师团队,在二十一世纪,教师不但要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更要具有母语与英语的文化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在大学英语教学课堂上贯彻文化意识的重要性。与此同时,相应英语教学部门还要加强教师的跨文化理念,可以通过开展教师文化培训课程来实现这一目的。其次,完善现阶段的教育评价体制,改变教师目前教师的填鸭子教学模式,杜绝针对英语等级考试开展的有关英语教学课程,达到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基本要求。
6结论
英语教学逐渐得到大学的重视,文化教育发挥的作用更加明显,这样不仅没有影响大学英语教学的正常进度,反而提升了学生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本篇论文主要从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育的取向等方面展开论述。相信随着文化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未来一定会有更广泛的应用空间。
篇8: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论文
2.1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内在涵义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语言习俗、文化,并且每一种文化都能映射出与之对应的文化特点,所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必须加强对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通过学习语言的基本技巧来发掘不同语言背后存在的文化差异。举例而言:在学习大学英语词汇过程时由于不同国家民族存在着不同的历史背景以及地理环境,导致培养出各有特色的民族文化思想。汉语中的“气功”以及“八卦”等词在英语词典里没有与之对应的词汇,而中国传统谦虚礼让的思想在西方人眼里则是虚假无知的表现等等。所以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必须培养学生对文化的认知程度,以便于更好的理解英语,提升综合能力。
2.2文化与语言的关联语言不仅仅是人类表达的一种展现形式,更是一种传递思想的道具,语言表达受到宗教信仰、价值理念以及生活方式的影响,而这些因素正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所谓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不单单只包含听、说、读、写的能力,更多的是强调自身交际文化的技能。语言的决定因素就是文化,文化的传递实则是物质与精神的交流,穿越文化的沟通是目前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的教育便是在打破文化交际存在的障碍,让不同民族共同使用一种语言成为现实。
篇9:谈化学教育中德育的渗透论文
谈化学教育中德育的渗透论文
一、结合祖国的辉煌历史与今天的成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开展高中化学教学时,我们可以将我国历史中的一些著名人物的事迹以及对人类社会作出的贡献渗透到课堂教育中去。在教学中灵活插入爱国主义教育素材,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古今中国在化学领域的主要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感觉到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利用化学思维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化学基本原理规律性很强,但在普遍规律中存在着特殊性。通过对化学基本原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大千世界是由丰富多彩的物质组成的,尽管它们的形态多样,性质不一,但都由基本粒子―――原子、分子、离子所组成。在“物质的组成和性质的关系”的内容学习中掌握物质无限可分和物质是第一性的观点;在“有机物与无机物、化合与分解、中和与水解、氧化与还原、酯化与皂化、溶解与结晶”等内容的学习中掌握对立统一的观点,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变化中充满矛盾的运动,它们之间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在“化学反应速率”内容的学习中掌握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的观点。
通过讲述物质的复杂性、多样性等,教育学生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社会时要实事求是,勇于探索;通过量变与质变关系的学习,教育学生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通过对立统一规律的学习,树立学生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以正确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观。
三、通过探讨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适当地给予提示,使学生通过多种包括实验、操作、观察、设计、讨论等寻找问题的答案,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以学生思维为主线,多种感官参与,完美地完成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一个过程。这样的方法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大胆设想、勇于创新、勇于探索问题的学习习惯。
四、通过环境保护的教学培养并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科学是把双刃剑,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大量的物质和能源,并向大自然排放过多的大自然本身不能够消除的废物,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污染和破坏,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亟待解决的问题。众所周知,20世纪30年代以来,世界各地相继出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事件,这些都是由于人类向外排放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使人类致病、致畸、致残的反面实例。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常常拿出与化学有关的污染实例教导学生,虽然化学造福人类,但却给我们的环境带来更多的污染,一方面我们应该尽自己的力量立志研究有效的方法去减弱甚至消除污染,另一方面我们要从自身做起,增强环保意识,为环保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五、总结
总而言之,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同样,在化学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渗透也并非急功近利而成,它需要教师进行长期的亦步亦趋的积累,在具有扎实的基本知识和吃透教材的基础之上,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寓德育于教学,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篇10:谈初中语文学科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谈初中语文学科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谈初中语文学科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一、教师要提高自身的德育素质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要培养学生成为理想远大品德高尚有奉献精神的人,首先要做到严于律已,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以身作则,谈吐优雅。要知道,教师的言行举止,精神面貌,语言态度、思想作风都对学生具有渗透性,起到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珍重自己的形象,尊重自己的人格,用教师的职业道德约束自己,提升德育素质,使本身成为学生的一本活的德育教材。
二、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是理想之根,事业之本,我们都是社会中的人,应该热爱自己的国家,竭尽全力为祖国服务,有了炽热的爱国热情,就一定能够胸怀祖国,心系人民,在语文学科中蕴含着生动的、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如教授《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时,先让学生阅读课文体会到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战士那种为国家、为民族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进而启发学生,在今天的和平年代里,我们是否还需要这种精神,以及如何以实际行动去爱国,让学生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体会,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
三、在教学中渗透集体主义教育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因此,学生要正确理解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联系,让学生树立集体主义观念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如讲授《斑羚飞渡》这篇课文时,先让学生整体感知内容,一群斑羚为了保证种群的生存,心甘情愿地选择死亡,让年轻的斑羚获得新生,通过这个事例,使学生感受到斑羚身上折射出来的团队精神牺牲精神,从而教育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更需要这种集体主义精神。
四、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
当前,有少部分的初中生由于缺乏对生命的认识,不珍惜自己的生命,把生命当作儿戏,吸毒、泡网吧,轻生,打群架致伤,无视交通安全,闯红灯的事故时有发生,常见于报端,针对这一情况,在学习《热爱生命》一文时,教育学生不要因为生之本质在于死,就任意把生命浪费,而是要充分利用时间,珍爱生命,做事三思而后行,切实做好每一件事,为祖国为人民作出应有的贡献。
五、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环保教育是新形势下学校教育面临的一大新课题,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被严重的生态平衡等环境问题已成为相当突出的社会问题。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必要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如在学习《喂,出来》中让学生认识到环境污染对人类带来的危害及不良后果,再联系近年来,西北地区发生的“沙尘暴”还有一些地区因工程开挖、堆载、爆破弃土等引发的地质礼灾害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给人民造成的巨大的灾害,让学生知道当下必须从身边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保护好生活环境,实现天长蓝、地长绿,水长青。
六、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法国艺术大师罗丹曾说过:“美到处都有,对于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现行的语文教材不乏有一些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在作家笔下有多姿多彩的世界,有丰富的情思,有精巧的构思,有优美的语言,教师在备课时,需要悉心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引导学生品味,感悟其中的魅力,如《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等作品也写得很美,描绘性的文字,褒扬赞美的感情,极有吸引力的艺术情趣是很好的美育教材,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评价美,从而达到陶冶情操,美化心灵的作用。
七、教学中渗透诚信教育
“人无信而不立。”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明源远流长,精神遗产洋洋大观,就其精髓也可谓丰富而多彩,其中一点便是“诚信”也被奉为中华民族做人之根本,她一向是中国人引为自豪的美德。诚信缺乏不仅对我国经济社会造成不利影响,而且也严重危及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在农村,初中学生的诚信状况不容乐观,说谎,抄同学作业甚至出钱雇同学完成作业,考试作弊,且花样不断翻新,长此下去后果不堪设想,作为教师,有必要在教学中加强诚信教育,如讲授散文《信客》时,文中作者刻画了一个受人敬重的信客形象,赞美他任劳任怨、诚信无私、正直善良的高尚品质,这种诚信是需要大力提倡的,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更应该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诚实守信者,奉行“君子戏言”“行必信,行必果”.
八、教学中渗透理想教育
理想是奋斗的目标,能给学生前进的动力,不断引导和激励他们去学习和工作,目前在学校中,有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得过且过,心里感到空虚和迷茫。为此就要把理想教育融入教学中,如钢琴家贝多芬为了自己酷爱的事业,不畏艰苦、刻苦创作最终成为钢琴家。在《藤野先生》一文中作者鲁迅年轻是学医的,可后来弃医从文,最终于成为我国一大文豪,通过这个事例应教育学生,象鲁迅那样把个人的理想与祖国的需要结合起来无形中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理想教育的熏陶,并为理想去奋斗。
九、教学中渗透责任教育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其背影于现在社会上责任意识缺乏的危机。当今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太宠爱以致他们经不起坎坷,挫折,缺乏迎难而上的信心和勇气,缺乏对自己、对父母、对学校、对社会应有的责任感,难以担当起时代,国家赋予的责任。身为语文教师,应注意把学生的这种不良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如在学习课文《散步》时文中表现了作者肩上肩负的承上启下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感受到作者的高尚的品格和独特的人格魅力,思想情操得到陶冶,增强对自己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感。
总而言之,德育的内容相当丰富,渗透的方法多种多样,语文教师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同时,要注重德育渗透,善于挖掘教材,联系实际,不断发展并增添新的内容,因势利导,常抓不懈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使“文”与“道”两方面获得相得益彰的效果,在新形势的大语文背景下谱写崭新的一页,全面提高民族的素质教育。
篇11: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苏州市吴中区甪直中学 方周明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语言是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的,语言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当然离不开文化教育。-
一、为什么进行文化教育-
1、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现代化的进程加速了精神和物质产品的流通,将各个民族纳入到一个共同的“地球村中, 跨文化交际成为每个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然而,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已经成为整个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一个企业若想让自己的产品畅销国际市场,不仅需要高超的经济和技术手段,而且需要深入了解对象国的文化,使该产品在包装设计和实用性方面符合对象国民众的心理需求。如,在中国,“龙(dragon)”是我们的精神图腾,是吉祥和权力的象征,中国人也以作为龙的传人而倍感自豪,然而在西方人眼里,对“龙”就没有这份特殊的情感,甚至将“龙”理解为一种张牙舞爪的可怕的怪物。 如果某一企业家对此不甚了解,将印有“龙”图案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试想这种产品能否刺激西方人的购买欲?能否给企业创造高效益?
2、文化教育是实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关键
发展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越来越多的人已达成共识,即交际能力应包括五个方面:四种技能(听说读写)加上社会能力(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合适交际的能力)。但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即培养学生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语言的文化差异,致使学生难以知道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在此,语言的文化差异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作为一个重要问题被提了出来。
二、文化教育的内容
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文化差异及其对学生带来的干扰主要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1. 称呼语
人教社JEFC教材Book 3 Lesson 14 The man upstairs中,出现过“I'm sorry to trouble you, comrade.”的道歉语。“comrade”是社会主义国家所特有的称呼,在英语国家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常用Sir和Madam。如果我们和英语国家的人以comrade相称,他们将会感到莫明其妙。
在JEFC Book 3 Lesson 34 Uncle Wang's Factory中,学生们称呼一位工人为“Uncle Wang”, 这也是中文思维套用英语的现象。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有泛化使用的倾向,常用于非亲属之间 :年轻人对长辈称“叔叔”、“阿姨”;对平辈称“大哥”、“大姐”。但在英语中,亲属称谓不广泛地用于社交。如果我们对母语是英语的长辈称“Uncle Smith”、“Auntie Brow n”,对方听了会觉得不太顺耳。英语文化中只有关系十分密切的情况下才使用此类亲属称谓且后面不带姓,只带名,如“Uncle Tom”。
又如学生知道teacher的含义是“老师”,也就相应地把“王老师”称为Teacher Wang。 其实,英语中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汉语有尊师的传统,“教师”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成为一种对人的尊称。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造成学生的简单理解:王老师=Teacher Wang。此外还把汉语中习惯上称呼的“唐秘书”、“张护士”称为Secretary Tang, Nurse Zhang,英语国家的人听起来感觉不可思议。英语中称呼人一般用Mr., Miss, Mrs.等。
2.感谢和答谢
一般来说,我们中国人在家庭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如果用了,听起来会很怪,或相互关系上有了距离。而在英语国家“Thank 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饮料,准备一桌美餐,对方都会说一声“Thank you.”公共场合,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声“Thank you.”。这是最起码的礼节。
当别人问是否要吃点或喝点什么时(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 drink?),我们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 就不必推辞,说声“Yes, 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说“No, thanks.”就行了。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含蓄和英语国家人坦荡直率的不同风格。
3.赞美
在英语国家,赞美也常用来作为交谈的引子。赞美的内容主要有个人的外貌、外表、新买的东西、个人财物、个人在某方面的出色的工作等。通常称赞别人的外表时只称赞她努力(打扮)的结果,而不是她的天生丽质。因此赞美别人发型的很多,赞美别人漂亮头发的很少。对别人的赞美,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 you.”如,
A:Your skirt looks nice.
B:Thank you.
4.隐私
中国人初次见面问及年龄、婚姻、收入表示关心,而英语国家人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如在JEFC Book 1 Lesson 16中有这样的对话:“How old are you, Mrs Read? ”“Ah, it's a secret!”为什么Mrs Read不肯说出自己的年龄呢?因为英语国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对方眼中显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驻,对自己实际年龄秘而不宣,妇女更是如此。再如中国人表示关心的“你去哪儿?”(Where are you going?)和“你在干什么?”(What are you doing?)在英语中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的审问监视别人的话语而不受欢迎。
5.打招呼
中国人日常打招呼习惯于问:“你吃饭了吗?”(Have you had your dinner?)如果你跟英语国家的人这样说,他们认为你是想请他们吃饭。英语国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
6.介绍
人教社JEFC Book 1中“What's your name?”出现的频率相当高,但对于它在何种情况下使用却鲜有解释。实际上,英语国家的人在谈话时一般先介绍自己的名字,如“I am…”对方自然会即刻说出自己的姓名。即使在填写表格、面谈等场合需要问及姓名时,一般也只说“ You name, please?”或“May I know your name?”如果使用“What's your name?”,他们将有一种被审问的感觉。
7.节日
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还显著地表现在节日方面。除中国和英语国家共同的节日(如New Year's Day)外,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国有the Spring Festival, the Dragon Festival, Mid-Autumn Day等;英语国家有Valentine's Day(情人节),Easter(复活节), April Fool's Day(愚人节),Mother's Day(母亲节),Thanks Giving Day(感恩节)和Christmas Day(圣诞节)等。中西方节日的风俗习惯也很不相同;这在人教社JEFC教材中有充分地体现,如JEFC Book 2 Unit 3 Mid-Autumn Day和Book 3 Unit l3 Merry Christmas!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也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 表现得无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当面不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 贪财”的嫌疑。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
8.词汇的文化内涵
英语词汇在长期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对英语词汇的文 化意义的介绍,以防学生单纯从词汇本身做出主观评价。比如red一词,无论在英语国家还 是在中国,红色往往与庆祝活动或喜庆日子有关,英语里有“red-letter days”(节假日)。尤其在中国,红色象征革命和社会主义等积极意义,但英语中的“red”还意味着危险状态或使人生气,如“red flag”(引人生气的事)。还有当看到商业英语中的“in the red”,别以为是盈利,相反,是表示亏损、负债。
一、文化教育的方法
文化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使他们能主动地、自觉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
加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将中西文化在称呼、招呼语、感谢、谦虚、赞扬、表示关心 、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自觉自然地渗透到英语教学中。
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可以收集一些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运用英语电影、电视、幻灯、录像等资料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使学生对英语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向学生推荐阅读体现外国文化的简易读本, 以增加对英语文化的了解;邀请中外“英语通”作中外文化差异方面的专题报告;组织英语角,英语晚会等,创设形式多样的语言环境,加深对文化知识的实际运用。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及对语言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中正确运用语言。
篇12:谈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论文
谈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论文
打开中学语文课本,不难发现课本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资源,它几乎包罗一切美的表现,语文课本收录了众多的文学作品,这是审美教育的得天独厚的材料。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诗教”、“乐教”的美育理念,认为艺术美不仅可以使受教育者获得精神愉悦,而且可以快乐的学习知识,提高道德修养。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笔者在实践中作了一些尝试:
图画再现情境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心理学家也分析:“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离开了具体的感性对象,就难以进行抽象的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恰到好处地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八年级下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元曲时,为让学生能正确地理解题意,体会作者当时离家日久,又处在遥远荒凉的边疆,因深秋日落而引发的思乡之情。我在导入新课时,先展现一幅马致远站立在荒凉之地,面对的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具体内容的投影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获得感性认识,很快便轻而易举地表达出图片上所体现的内容;接着让学生图文对照,认真阅读,仔细品味这首元曲。最后,利用投影图片并配上事先录制的一段伤感的音乐曲子,让学生边看边听边想:作者为什么日落思乡?为什么连用九个名词?……
透过安静和谐的画面,学生逐渐明白秋天落日带来了什么,“一叶落而知秋”,此时我顺水推舟,叫学生归纳中心,随即板书“思乡、思亲”四字,用图画形式再现此曲内容的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地受到和谐美的熏陶,从而深入浅出的理解题意,同时使学生产生新的情感体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情感充分调动起来了,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音乐绘画渲染情境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当学生沉浸在美的情境中时,就会在内心深处萌发表达美好事物的愿望,就会调动起全部的智慧,选取最美的语言来描述情境。
如:在教学《石壕吏》一文时,伴着预先准备的背景音乐,我启发学生很好地想象一下差役进村时的情景。一个学生说:“差役进村时一定是一幅气急败坏、恼羞成怒的腔调,疯狗般地咬人”。另一学生说:“差役一进村,准是拼命地敲着一面破锣,声嘶力竭地叫嚷,张牙舞爪地搜索;老妇人面对着差役,一边诉说,一边哭泣。”学生都讲得活灵活现。这样启发学生想象,比教师讲差役如何凶狠,效果要好得多。
又如:在教学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八年级(下册)]一课时,我大敢地作了一个尝试——集文学、音乐、绘画等一体的尝试,效果极佳,感受颇深。
我先用一段“交响乐”作为背景音乐记,让学生在这样的音乐氛围中一遍遍地朗读课文,再让学生拿出水彩笔和纸,凭借形象思维再造想象的广阔空间为课文画一幅诗意画,然后由学生相互讲解交流自己作画的构思和对原文的理解。教师作时代背景介绍之后,海燕及暴风雨的象征意义就不言而喻了。最后,又以暴风雨中的海燕形象的投影作结。
这种图乐并茂的情境使学生反映强烈,颇具吸引力。有的学生在小结时说:“我随着这种课堂气氛逐渐感到身临其境,我便是那海燕,是我在闪电中翱翔,是我在怒吼的大海上叫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在音乐美的熏陶下,学生在构画的简单的创作中,陶冶了情操,获得了美的享受,同时丰富了想象力,开拓了思路,激起了强烈的表达欲望,提高了审美情趣。这种方法避免了课堂的呆板、沉闷气氛的现象的产生,它是一种美的`艺术,产生了美的效果,学生由被动变为了主动学习。
生活展现情境美——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鉴赏力
大自然本身是一幅灿烂多姿的图画,美不胜收,中学语文中有些课文描写的是一些自然景象,如:《登鹳鹊楼》展示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雄伟的落日余辉下的黄河万里入海图;《沁园春·雪》展示在我们眼前的是晴日映照时的分外妖娆的北国茫茫雪景。但,由于学生不善于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这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如在教学朱自清先生的《春》[七年级(上册)]一文时,我放弃课内的上课时间,特意带领学生在雨天绵绵中观察雨景,面受微风吹拂的感觉,让学生走进自然,感受自然,去发现大自然诱人的地方。学生通过耳闻目睹,印象十分深刻,同时引起学生对事物的观察的重视。
授课时,学生的情绪非常活跃,在课堂内经过一遍遍地读,勾起了学生的回忆、想象,并使学生理解到作者描绘的大自然美景所包含的意义,特别是对春雨春风的感受,学生滔滔不绝,有有声有色,言之有理,气氛十分热烈,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情感得到交流,学生学起课文来特别带劲,这和传统的教授法相比,既增强了学生的自信,提高了学习兴趣,又能学得生动、轻松、实在。
习作拓展情境美——锻炼学生的表达力
教师在学生获得美的感受时,及时地进行口头或书面作文训练,一方面结合欣赏课文的感受,一方面调动有关的生活经验,有感而发,有法可效。在《背影》一文教学结束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文章所写的至深的父爱,联系自己的生活阅历,写一篇题为《 的背影》的记叙文。可以写自己的父母、祖父母,也可以写自己的同学、邻居等熟悉的人,学生此时一定不会感到无话可说,因为通过课文的学习,学生的审美感受已经被调动起来,并激发起他们创造美的愿望。
语文教学和美育不可分离,我们应在教学中适当渗透:引导学生去发现美、创造美,让语文教学像春雨、像清风、像枫叶、像瑞雪,去开垦荒陌的心田,去涤荡污浊的心灵;让以静态的文字沉睡在课本中的美质语文,还其本色,依教者的才德,使语文教学更具美学风范,使学生真正地喜爱语文,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
篇13:英语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论文
英语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论文
一、阅读式法制教育
英语教学由听、说、读、写四大部分组成,其中阅读是英语教学的重点之一。新人教版教材的每个单元都有阅读的文章和相关阅读题材,英语教师可以从这些阅读教材中提炼出法律知识和信息,从而让学生进行扩展性阅读,了解一定的法律知识,培养一定的法律观念。例如,新人教版高一必修二第一单元主题为CulturalRelics,介绍了中外许多文化遗产并详细描述了文化遗产琥珀宫。英语教师在引导学生充分欣赏和赞叹文化遗产的同时,可以利用文化遗产这一主题,扩展阅读关于文化遗产保护法的文章,了解文化遗产保护法。再例如高二必修五第五单元主题为FirstAid,教材介绍了一系列紧急伤病情况的急救措施,尤其是流鼻血、骨折、扭伤等都是学生常见的伤病。单元主题紧扣学生校园生活,学生对于该单元学习兴趣浓厚。在该单元主题的基础上,英语教师可以扩展到青少年保护法,通过阅读一系列青少年保护法的英语文章,引导学生不仅要掌握急救知识解决伤病,还要积极了解和运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免于伤害。
二、情景式法制教育
情景式教学法是以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实践经验为基础,通过寓教于情,寓教于乐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教师设定好的情景之中,成为其中的角色之一,在情景之中产生对教学内容的思考。情景教学法是高中英语教学常用的教学法之一,在课堂实践中充分证明了其有效性。法制教育同样可以运用情景教学法,与学科内容进行结合。例如新人教版高二选修七第五单元主题为Travelingabroad,虽然单元内容是旅游相关的,向学生介绍国外著名的旅游胜地和国外留学旅游的体会,但是国外留学旅游除了要掌握一定的外语知识和文化常识之外,不同国家之间的法律差异也是需要注意的。因此,英语教师可以从这个角度入手,设定情景,由学生扮演留学生来应对国外的各种法律问题,通过实际的情景引导学生了解国外的法律,对中外法律进行思考和反思。此外,对于一些国家的特色法律还可以专门进行一次课堂展示和讨论,帮助学生在掌握我国法律知识的.基础上,了解国外的法律结构,培养国际视野和国际意识。
三、讨论式法制教育
讨论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课堂讨论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点,深化文化认识,并且在交流沟通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分享信息。英语教学过程之中可以充分利用讨论环节渗透法制教育,让学生在掌握英语知识的同时也能了解一些法律知识,培养一定的法制观念,为自己树立一定的法治思想,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新人教版高中英语教科书选修七第二单元主题为Robots,其中一篇阅读文章提到了著名科幻小说作家IssacAsimov在其小说中提到机器人三条法律。从这一话题可以延伸进行一次小组讨论活动,学生分组讨论这三条法律以及与人类法律之间的关系。教师也可以借由这一话题,引导学生去主动了解我国的法律结构,思考法律的作用和意义。中学生作为国家的人才资源,是国家的未来与希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依托。加强中学生法制教育,提高全民法治意识,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作为一线教育教师,我们应重视中学生法制教育,自觉将法制教育贯彻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采用灵活多样的法制教育方式,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让中学生受到法制理念的熏陶,不断深化中学生对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认识和信仰,最终成为一个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的人。
篇14:学校德育中渗透意识论文
摘要:
学校德育是一个长期、连续和渐进的系统工程,由此决定了德育的渗透特性。要全面提高德育渗透的整体水平及效率,必须切实解决好德育中的渗透意识问题,建立科学的受众、比照、渐进、反复和差别化渗透意识。
关键词:
篇15:学校德育中渗透意识论文
德育作为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我国学校教育社会主义特色的集中表现,对培养具有一定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的人才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高等院校的学生一般年龄都在20岁左右,身心变化处在无忌与隐秘并存、成熟与幼稚交替、自信与盲从混杂的阶段。面对学校德育,他们绝不会因一朝天降甘露,即刻茁壮成长,而无不经历着一个接受知识、生活比照、行为选择、内心反省到行为养成的过程,时间跨度漫长,变化迁移细微,影响因素众多、认知过程曲折,决定了德育过程与方式的“渗透”特性,从而要求德育工作者树立“渗透”意识,学会“渗透”方式,把握“渗透”过程的要求,为此首先要解决好科学“渗透”的意识问题。
受众意识
受众意识就是要明确德育渗透一切要围绕和服务于学生“接受”的需要,并以学生“接受”的程度作为评价德育渗透成效标准的意识。从某种意义上讲,德育就是专门研究让学生接受什么,如何接受并最终使学生接受的工作,接受是学生的本质特征,德育渗透的过程也是学生接受的过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接受知识、接受品德、接受他人、接受自己,既是其学习生涯的基本内容,也是德育渗透的目的。德育要摒弃任何脱离学生“接受”需要的德育理论和实践,认真研究和满足学生的“接受”需求,力求让学生在德育渗透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接受自己,为此,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接受”和“接受”的过程。
“接受”是学生用身心感受和吸纳外在的知识、技能、品德及信息的过程。从量的方面来说,“接受”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较少到知之甚多的过程;从质的方面说,“接受”是由浅到深、由被动接受到主动体验的过程。从启蒙教育开始,教师就犹如置身于一块尚未开垦的处女地,丰富而又神奇的自然和人文知识犹如甘露渗透进贫瘠的土壤,6年、9年、12年甚至更长的日子里,点点滴滴的渗透,使无知顽童变成莘莘学子,多少个教师、多少节课、多少次批阅、多少次谈话,重复并强化着不计其数的“接受”,于是,学生的文化素质、思想品德、身心素质在“接受”中一天天形成,世界观和人生观也初见端倪。由此可见,接受渗透是未成年人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学生被动接受渗透、难度较小、成效较快是这一阶段德育的基本特征。要充分利用这一年龄段学生思想单纯、可塑性强的有利时机,悉心创造学校德育的大环境,精心策划,赋予丰富、积极的德育渗透内容,为下一阶段德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比照意识
生活比照意识就是一种开放渗透意识,即把德育放在社会大环境中,把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人”对待。
从教育关系来看,中小学阶段的未成年学生对教师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崇拜与敬畏,“教师说什么就信什么”的现象比较普遍,虽有盲从的成分,但学校德育工作的难度相对较小,这也是德育渗透初级阶段的特点。然而,随着学生认知水平及能力的逐步提高,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学生特别是高等院校的学生,不再愿意被动接受现成的结论和直接接受渗透,开始用自己的眼光审视周围的一切,并与学校德育教育的内容进行比照,开始有了自己的思考,这标志着德育渗透进入了新阶段。
从教育内容来看,学校德育一直是以积极和正面教育为主,其初衷是培养积极向上、健康正直和善良诚信的品质,因此,社会上阳光的、积极的一面讲得多,社会阴暗面、消极的一面讲得少,甚至完全回避,对未成年学生来说,这种做法不能不说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当学生面对社会及身边的阴暗和消极现象的时候,德育工作还是暴露出某些免疫能力的缺失,从惊愕、困惑、到逐步认同,甚至津津乐道而身陷其中,相当部分学生在辨别是非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自我保护能力方面表现出惊人的低能,不仅使多年德育的成果荡然无存,而且也使学生的身心蒙受巨大伤害。
不言而喻,学校德育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时间和空间里进行的,培养的是一种理性境界,但学生毕竟是生活在一个现实的社会、家庭和人群中,每天都要面对许多陌生、鲜活的新现象和新观念,每天都要进行不计其数的比照与思考:反思学校的,观察社会的,形成自己的。如果说此前的德育渗透主要是让学生接受现成的东西,现在则要求学校德育渗透在向学生灌输积极、正面的东西的同时,主要是指导学生学会观察、比较和分析,积极参加道德实践,并在学生社会、心理能力的承受范围内,不应回避而是坦然面对社会及人性的消极、阴暗面,通过“反向渗透”来取得“正向效果”,培养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与相应的社会免疫力,让学生正确认清社会的主流和发展方向,学会辨别、学会选择、学会接纳、学会拒绝,过好人生的青春期。
渐进意识
渐进渗透意识是指德育渗透的过程性和匹配性意识。德育是一项塑造人的灵魂的工作,其渗透活动必须同学生生理、心理、文化及个性发展的阶段性需求相一致,既不能落后也不能过分超越学生的'实际,是一个在渐进中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选择、反省最终养成的过程。
德育渗透主要是通过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爱劳动、爱学习、爱家乡、爱父母以及诚信守纪、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与人格方面的情感,教师可通过轻松愉快的游戏、身边的小事或杰出人物,甚至通过自身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件事,点点滴滴,潜移默化。在这一阶段,不能用成年人的眼光和标准去要求学生,事实上过早地成熟有违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同样,在这一阶段对学生也不宜过分强调理论方面的要求,德育的实践证明,过早地进行抽象的理论教育,超出学生接受能力的承受范围,会使学生对德育产生心理疲劳和厌烦,只能导致事倍功半。因此,青年学生只能在渐进的渗透中渐进地成长,由感性走向理性。
反复意识
反复渗透意识是指德育渗透过程的曲折性、波动性和重复性意识。科学的认识过程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注定了德育是一个反复渗透的过程。接受一种理念与最终形成一种理念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好奇、逃避、享受、从众心理与习惯是青年学生反复尝试某种生存方式的根源。人不应在同一块石头上摔跤,这是一种哲学境界,而对一个成长中的学生来说则是一种奢望,德育工作者应以平常心对待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反复。他如果是迟到再迟到、缺课再缺课、上网再上网,那我们的德育就只能是渗透再渗透,只有通过反复的行为强化,才能消除不良行为,培养和稳定良好行为,青年学生也只能在无数次的反复之后,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
差别意识
差别渗透意识就是德育渗透中的人性化和个性化意识。以人为本对学校德育而言,就是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身心发展与健康,学生心理发展的差异性决定了德育的渗透内容、方式及要求都是各不相同的,而学生的心理发展主要包括认知、情感和社会性三个方面。
首先是学生认知发展及注意、记忆及思维方面的差异,要求德育渗透必须根据学生注意和注意品质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运用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机械记忆和理解记忆、形象记忆和抽象记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方式进行德育渗透,进行差别化渗透;其次是学生情感发展方面的差异,要求德育工作者必须根据学生情感及其控制能力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在德育渗透中注意区别满足并逐步提高学生从低级情感到高级情感方面的要求,进行差别化渗透;再次是学生社会性发展、社会认知发展、社会交往发展方面的差异,要求德育渗透必须注意学生在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调控方面的差异,注意学生对他人、权威、友谊、社会交往认知的差异,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要求,采用不同的渗透方式。
总之,德育渗透是一项长期、系统、渐进而又紧迫的工作,德育必须牢固树立科学的渗透意识,用最大的耐心、细心和恒心倾力付出,坚持一切为了学生,充分运用比照渗透、渐进渗透、反复渗透和差别渗透手段,在培养“四有”新人的同时,造就一支适应现代教育需要的德育工作者队伍。
★ 德育论文参考文献
★ 德育论文范文
★ 教学论文的题目
【谈中小学音乐课中如何渗透相关文化教育论文(精选15篇)】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教学渗透美育教育的策略论文2022-11-09
小学教学论文题目精选2023-05-21
浅谈经典在人文教育中的重要性的论文2023-08-24
美术教学反思-----艺术教育中的情感教育2023-04-07
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论文2022-10-04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2024-02-24
情感在音乐教学中的渗透教育论文2023-01-09
大学数学教学中应注重数学史的渗透分析论文2022-12-09
《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有感》教学反思2023-12-27
浅谈师范院校音乐教学论文2022-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