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蓝色的帆影的杂文随笔(推荐13篇)由网友“姚丽”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那蓝色的帆影的杂文随笔,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1:那蓝色的帆影的杂文随笔
那蓝色的帆影的杂文随笔
像家一样的情感
站在这颗白茫茫的略有些生气的大树前,我企图以一种平常心去思索些什么。这条熟悉的路,它将陪伴我走过1424天,34176个小时。听起来是多么的久远啊。可是,已经倒计时了呀,我的母校。
尽管我不爱这个落雪成疯的都市,我不爱这个没有诗意的简洁到我认不出的地方,我甚至嫌弃这个与我对抗的气候还有讨人厌的水土。可这里却有我一生无法忘怀的家。青春撒在了这片黑土地上,永远承载着我的梦,让我的梦生根发芽的地方,这个母校我称之为――那蓝色的帆影。
若是为它写一本书,那名字就叫做阳光里的帆吧,这艘船票我要预留两张,一张当做入场券,另一张就留作纪念吧,放在一本美丽的又令人愉悦的书中,我会将这本书收藏,直到遇见一个有着同样情怀的人,它才会发挥出它的价值。
我对书有着一种极大的贪婪,像是要吞噬它,腐蚀它,像对待食物一般,吃到胃里,通通吸收掉。并不是想占有它,而是在我的视线里看见它们就好。我只能通过书商来证明它们的存在,它们中的任意一个,都使我开心。若不是它们每一个都有自己的名字,我一定会给每一本都取上一个有趣的,令人难忘的诨名。
当我写作时,我好像不是我,又好像是另外一个我。灵感过后,看到自己曾经写下的'文章,时常有些陌生感,我认不出我笔下的精灵们,倘若使我再写一次,那我是写不出的。曾经的文笔风流、文笔斐然,又或是流水行云、花团锦簇,都与我没什么关系了,第二次,我写不出来的。
有时候像是古代诗人附身一般,拿起笔来,思路顺畅,妙笔生花。竟是那般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时时刻刻去寻找这样一种奇幻的又触摸不到的灵感,它使我脱离现实的条条框框,去反抗一切带有压制色彩的、迂腐的、陈旧的所谓的规矩。
站在这个稀有的灵感之上,另一个我虔诚的告诉现在的我:一切事情我都可以做的成,只要我想做,只要我足够热爱,这不限于特定的哪一学科或者工作。
总要有一些晚上是要失眠的,因为我带着灵感去睡觉,谁都估摸不清灵感什么时候会叫醒正在我酣睡的我。现在最重要的事情,那便是我要结束这些文字了,比如结尾处加上一句:这些凋零的花木是时候回家了,因为春天就要来了,此时语笑嫣然的她正望着窗外,欣赏着这枝花。
篇2:蓝色画杂文随笔
蓝色画杂文随笔
今天早上她推开门,满目刺眼的白让她吃了一惊,雪很厚,踩上去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堪与老家的大雪相当。
不远处,花坛划分开的一片空地里,已经有人速度地堆出两个雪人,一个戴着无名氏慷慨贡献出的红围巾,一个头上套了简陋的蓝色塑料袋,黑色石子眼睛和裂开的大嘴看上去很滑稽。
昨晚就听见有人谈论下了大雪,那时她正把身体团近被窝,对说者兴奋的语气颇为不屑。生在四季分明的北国,每年冬天的景象都仿佛是一场现实版末日雪灾,记忆里最深的就是小时候笨拙地在及膝深的雪壳中跋涉的情景。后来去了外地上学,这地方所见到的雪只有沾湿鞋底那么一点,阳光一晒了无痕迹,真是白瞎了北方城市的前缀。
起初她对这季节与季节间的'暧昧界限感到不适应,冬天里没有大雪就好像夏天没有蝉,如果真正区分季节的是时间,那么为什么12月份会出现秋天才有的枯叶,他们摇摇摆摆挂在树上,非要把本应该光秃秃的树枝装点得羞羞答答,毫不在乎已经干瘪皱缩的身子。她觉得这不对,但又说不上来哪里不对,或者是长久以来的常识突然被颠覆的不适应,正如那些初到大澡堂里苦着脸的南方同学那样,要开始学习适应新的生活习惯。
这是一个缓慢的,黏哒哒,湿乎乎的过程,现在的她想起过去那些糟心事已经很难激起情绪了,不知道算不算是长大成人的标志。这种感受和以前观看自己婴儿时代的照片颇为相似,我们突然就长大了,虽然连你自己也觉得从一个几十厘米长的小东西成为眼前的大块头很神奇。而人的变化那么慢又那么快,我前一秒和下一秒都差不多,但我前一年下一年就很不同了。
哲学上有个理论叫每一秒的自己都是不同的自己,如果我思故我在成立,那么是不是人一旦不思考就意味着死亡,再次思考便是重生。这似乎跟许多宗教的教义上有重合的地方,不过她并非有神论者,对此也表达不出具体的感想。只是偶尔,在思想突然突然放松的时刻,面对眼前的世界她也会冒出一些古怪的想法。
现在,她把手伸向天空,那上面没有一丝云,呈现出美丽的苍蓝色,拜某项政策的原因,已经很久没看见它灰突突的时候了。冬日的天空总是极高极远,与现在皑皑的白雪构成了一副标准旅游风景画,仿佛是放在商店橱窗或者粘贴板上极其合乎规则的流水线产品。这种突然冒出的工业化想象让人内心恐惧,甚至使她感受到了一种被包围的虚假。谁知道这蓝色的天空是不是有人画上去的,一个高大的巨人蘸满了颜料,一笔一笔涂上去,他描摹不休,每画一会就要仔细审视一番,看看哪里重了轻了。巨人不喜欢白色,所以就不肯加几朵白云。所以会不会有一天他不再喜欢人类,突然决定把蓝色下面的小人擦掉,连让人们反应的时间都没有呢?
最可怕的猜想是巨人已经这么干了,在平行世界的上一秒钟,她把脚刚刚抬起的时候,就有一只巨大的手从蓝色天空里冲出来,像擦灰尘那样把她擦掉了。她也许死了一次,或者很多次,也有可能活得好好的。但这都不能否认蓝色天空里可能存在正虎视眈眈盯着我们的邪恶巨人。人们看不到,却不代表不存在,毕竟连科学都证明了有更高纬度的存在,那些看不见的生物也许正嘲笑我们呢!
她越想越害怕,脆弱的内心被浓浓的担忧和恐惧塞挤地快要爆炸。
唉呀,该怎么办呢?
要去提醒他们吗?
可是既然所有人都生存在一张蓝色画里,那么逃又能逃到哪去呢?
接踵而来的问题真是愁人,可是就像最严峻的现实所表现得那样,又有谁会相信这些话呢?天空背后有一个巨人,而我们都生活在一张蓝色画里。这些荒谬之言只会存在于疯子之口,她一点也不想变成疯子,然后被众人指指点点。
唉!她长吁了一口气,忧心忡忡地走远了。在不远的将来,也许这个女人会忘记冬日里突如其来的疯狂臆想,也许在她的背后,天幕上也真的出现一只巨大的眼睛,冲地上的众人轻轻眨了眨眼。
太阳升上中天,积雪消退,此时此刻,这茫茫天地一片了无痕迹。
篇3:那年那月那些事杂文随笔
那年那月那些事杂文随笔
——一位85岁老人的亲笔回忆录
这是一位85岁高龄老人的回忆录,是老人亲笔所写。老人从小没上过几天学,能上学读书学习一直是她心底的梦。即使到了古稀之年,儿孙们一个个长大成人,老人读书上学的梦想仍在心底发着璀璨的光。这篇回忆录因此而成。正如老人自己所言,“用书写的方式重提过去,既是对自己生活历程的点滴总结,也是为自己当学生、学写字采用的一种形式,(并借以)延缓肢体和思维的衰老。”
老人的回忆文字质朴,没有华丽词句修饰,但读来仍能令人深深进入场景,仿佛跟随老人走了一圈——从四十年代、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七十年代,直至今天。
虽历经磨难,但初心不改。愿天下每位老人都有一颗平和又炙热的心,爱生活爱家庭,幸福享受每一天。
——编者的话
我的一生,也算是我的回忆。
这期间国家颁布《婚姻法》,自己的婚事自己做主,我也该问问我的事了,不上学了,我在村里宣传《婚姻法》,搞文艺,学会了唱河北小调“小二黑结婚”、“妇女开荒”等。
1957年夏天放暑假,天津的二嫂回德州替我在家照顾公公和小妹,我很感激。我去新汶高高兴兴地住了两个月。在这两个月里,时荣教会我查字典,我看书有不认识的字,就查字典,偏旁,同音字。八月底我回到德州,二嫂见到我就笑。说二嫂这两个月你辛苦了,你笑什么?二嫂告诉我说,晚饭后她带我去串门。我说我在济南车站坐了一夜,咱明天再去不行吗?二嫂说,现在告诉你,咱黄婶给咱家找个老太太。为什么叫我?二嫂说,你唱主角。老太太知道原来你在家,这是儿媳娶婆婆,人家怕你给她气受。我说很好,晚上咱就去。我和二嫂都哈哈大笑,二嫂说我,这事你听了也高兴!晚上,我和二嫂一趟成功。
到了夏季,保光满六岁,该上学了,老范出差把保光带到时荣工作的`地方去上学,小敏自成春天出麻疹落下了咳嗽,后来转成肺结核,到了秋天,我那可爱的女儿离开我走了!
1977年,单位叫我和薄成兰办幼儿园。没有房子,机关食堂餐厅就当作集合点,下雨天带孩子们在餐厅玩,天气好的时候,带孩子们排好队唱着歌到野外去玩儿,做游戏、讲故事。快到下班的时间,孩子们排好队,我们送孩子回家,也就是围着家属区转一圈,转到谁家门口,谁就回家,这就是基建队伍的幼儿园。到了冬季还是没房子就解散了。我又回到托儿所。
一晃到了1981年,高桐订婚,到年底结婚。1982年11月28号,儿媳妇兰真生了个男孩,取名杨博。全家都很高兴。后继有人啦。现在高桐兰真都已退休,住在海悦区。
附:
后记
回首往事,几十年的坎坷经历难以件件叙述,却又历历在目。自己曾渴望求学,憧憬未来,以至不惜背负家庭重担,克服重重困难,然而最终也未能圆上继续读书的梦想。时至今日,在有生之年能将往事以文字形式记录下来,也算是自己重新找回求学的过去,再温课堂习作的场景。早年离开家乡之时并未想着会是游历千里,定居在外,以至于父亲带着一家老小逃荒东北数日之后才得到消息,家是最终回不去了。六十年度过的艰辛在头脑中留下了深深烙印,而八十年代从事的幼教经历又是自己人生价值的精彩展示,也只有从那时起,才开始有了温饱,不再担忧,天天生活充满阳光,这也是国家改革开放大好形势带来的美好光景。
篇4:那年那竹排那人家杂文随笔
17岁那年的冬天,高中毕业的我待业在家。
快过春节了,父母那时工作很忙。一天早上,妈妈上班前拿出一封信交给我,让我到赋石水库的渡口,把这封信交给摆渡的船工,让他把信转交给他们村里的顾大叔。妈妈一再嘱咐:到渡口把信交给船工就可以了。然后,你在水库附近的同学家住一晚,第二天再去渡口取回信回家。
赋石水库我有不少同学、好友,最要好的邻居女孩就在那当临时播音员,我平时常去那儿玩。
沐浴着冬日的阳光,我兴冲冲地从家里出发到车站。坐了半个多小时的汽车,下车后,在小吃店买了几个热乎乎的包子,就急匆匆地赶到了渡口。
咦,怎么左等右等也不见渡船来?问旁边的人才知道,原来摆渡的小伙子有事来不了,渡船今天停开。
眼见等船的人都陆陆续续地走远了,我却傻傻地站在渡口发呆。船工不来妈妈交代的事怎么办?看着信封上的地址,一个念头忽然在脑海里闪过,我自己进村去找顾大叔吧。
可没船怎么进去呢?
就在我在渡口焦急徘徊的时候,前方飘来了一叶竹排。我急忙向竹排招手,大声地叫喊着。
竹排靠近了,我向竹排上的人大声说着我要去的村子,问他们能不能捎上我。排上的人同意了,等我上去后,一个人递给我一个小凳,我就在竹排中间坐了下来。
小小竹排湖中游,绵绵青山两岸走。第一次坐上这种竹排的我,美滋滋地观赏起了两岸青山如黛的秀美风景。
可不一会我就感到了寒冷和不安。这隆冬的湖面上寒风刺骨,我用围巾紧紧地包着头,可双脚还是冻得发麻。尤其让我开始害怕的,是在茫茫的湖面上,只有我们这一叶竹排在水中慢慢地飘啊飘,仿佛随时都会停下来似的。望着青山倒映、深不可测的碧绿湖水,再看看竹排上的几个陌生船工,我的心头突然掠过一阵恐惧。
也许是看出了我的担心,竹排上的三个人开始聊起了天。他们缓慢地说着我半懂不懂的方言,并告诉我不要老盯着水看。为首的`是个三十来岁的汉子,端正的脸庞上有一条伤疤,穿着军黄色的棉袄。另两位船工看上去更年轻一些。
排上的一个小伙子不知唱起了什么山歌,气氛变得活跃多了,也让我紧张的心情轻松了很多。就这样小小竹排飘啊飘,不知过了多久,船工终于把竹排靠在了岸边,让我上岸。
指点了我大概的方向后,竹排又继续往前行驶。我站在湖岸边,目送着这叶不知从何处来,又将驶往何方的小小竹排,以及排上三位素不相识,却淳朴善良的船工缓缓地飘向远方。
一个人走在空寂无人的湖岸上,感受着萧瑟冬意的冷峻。天空中偶尔有几只孤雁飞过,发出几声凄凉的叫声,我不由得加快了脚步。
走过湖岸,走在了乡间的田埂上。冬日的田野一片光秃,昏黄的阳光笼罩着大地,显得格外萧瑟、冷寂。
我迷迷蒙蒙地往前走着,也不知走了多少时间。终于看到有农家了,便赶紧上前问路。得知我要去的村子还有十几里路,已是在浙江和安徽交界的地方了,我忍不住哭了起来。
又累又饿的我,一个人走在荒凉的野外,不由对自己冒失的行动感到了后怕。怎么办?回去已不可能。想起妈妈平时的教诲:遇事要坚强,多动脑筋。于是我振作起来,擦干眼泪继续往前。
渐渐地,前面的农家多了起来,我也学乖了,看到人就问,尽量抄近路。就这样走走问问,跑跑停停,在黄昏中夕阳下,走过一村又一庄。终于在夜暮降临、农家屋顶袅袅炊烟升起时,我找到了顾大叔家。
站在这个僻远的农家小院里,身材高大的顾大叔惊讶地看着我这个不速之客。当我说了妈妈的名字,递上妈妈写给他的信后,他马上笑声朗朗,热情地把我迎到了屋子里,声音宏亮地招呼他的妻子和女儿忙碌起来。
暖暖的火盆生起来了,大叔在火盆上放上一个架子,然后把一块块洗净切好的腊肉,放在一个大茶缸子里加上清水,架在火盆上炖了起来。渐渐地,炖腊肉的香味弥漫了整间屋子。
那天晚上,我吃了记忆中最好吃的一顿腊肉饭,那种炖腊肉的香味是一种印在了我记忆深处的香。吃完饭,大婶给我端来了热腾腾的水,换上了干净的床单、被子,让我早点休息。而她自己,则又和顾大叔一起,在给我准备起明天让我带回家的山里货了。
完成了妈妈交给的任务,奔波了一天,又累又困的我躺在暖和的被窝里,感觉很踏实,很快就进入了沉沉的梦乡。
奶黄色的月亮高高地悬挂在天边,月光淡淡地洒在这个温馨的农家小院。
…………
许多年过去了。每当回忆起自己少女时,第一次独自去一个陌生的地方时,都庆幸那一路上遇到了好人。
十七岁那年冬天,那水、那竹排、那人家,仿佛一幅清晰的剪影,永远镌刻在了我心里。
作者:刘建民
篇5:那一定得是月光杂文随笔
从见他第一面起,我想我是见到了月光石的实体人形化。
但是他不是普罗大众眼里的月光石。他不会不灵不灵地闪,甚至连亮也不亮。不是好的玉镯举起来放在灯下,透出的莹莹不停地转,追逐,绕圈,流光溢彩。
“他是顽石呢。”想了想,朋友又说,“鹅卵石。”
“开玩笑呢吧。”我扬了扬脖子说。
他是…月光石。只是没有光,才没有显现特别的颜色,看着就像一块圆润的白石。
我有时情不自禁地看他。他呼气的时候,身上会隐隐散出光晕。可是光晕不是光。
“送给我的'吗?谢谢,可是…为什么要送镶宝石的手链啊。好像有点小贵?”他有点好奇地看着我。“收下吧,这是月光石里最便宜的那种。”朋友推了推那个盒子。
他举起双手拒绝:“为什么送这样的啊,我又不是女孩子!”我说:“可我最喜欢奶油体。”
“…所以,有什么关系吗?”
或许是性格耿直让他看起来像邦硬的鹅卵石。
为了庆祝拿下一个大项目,我们公司小组去了海边。很普通的海边,地区本来就靠海。为了躲避烧烤的气味染上衬衫的我脱了鞋轻手轻脚地靠近他,不想他直接转过了头。
“你知不知道大海的传说?”他认真地看着我。我沉思半晌:“是韩剧吗?”我以为他会无语,但是他好像只要我随便一个回应,就能自顾自往下说。
“其实如果没有光,大海是全黑的。我很奇怪,那天暴风雨,天阴阴,美人鱼怎么抓得到王子…”
我一时不知道该先解释光线的折射还是纠正他动词的用法,最后我说:“说不定,美人鱼心里有光?”
“你是神经病吗?”他有点嫌弃地看向我。
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要迎合他。“看,看我要被融化了。”他摊开双手,向我展示这月光。可能月光太软凉,他在月光下,也有了光。
“那也许是月光。”
也,也许海风很温柔,也许被他奇异的天真蛊惑,也许我讶异一个成年人却拥有奶油体一样混混沌沌的幼感。我想凑近亲一亲他。
他用指尖推开我,说:“我不知道你为什么有这种怪怪的想法。”
我沉默,明明是他提起的话题更怪怪。“但是…美人鱼心里有没有光我不知道,你就是我心里的光。”
篇6:那道白月光的杂文随笔
那道白月光的杂文随笔
白月光,在旁人看起来是多浪漫美好的名称,可当我想起,你心里也有那样一个白月光时心脏就变得很沉。
我知道一些你和她之间的故事,内容不多却写满了甜蜜,你们败给年少,是彼此心中的遗憾。我并不爱听你们的爱情,你想起她时那满脸的无可奈何总会让我心伤。我明白无论我多努力,都无法代替回忆。我知道,每个人的初恋都会是刻骨铭心的,何况你们有那么多年的回忆和不可磨灭的情意。我总是有意避开和她有关的`话题,却又小心翼翼的问起你们的点滴,我不懂自己,明明你很好,什么都依我,事事想着我,对我无微不至,我不懂自己在在意什么,在怕什么。
我多希望自己能像纳兰容若的发妻沈宛那样,慢慢抹平你心底的伤痕。可我显然没有那么宽宏大量,每当提起她,我都比你先难过,到最后反而成了你哄我,告诉我那都过去了,让我别在意。你不会知道,其实我也很怕想起她…
很庆幸自己有机会能被像你这样温暖的人爱着,如果上天眷顾给我足够长的生命,我希望这一生都能握着你的手,陪你老去,陪你死去。我愿意永远守在你身边,给予你我所有的关怀,希望你能感受到,我爱你爱得虔诚。
篇7:杂文随笔那声音常在心田
弹高山流水,挽薄风入怀。
指尖轻拨琴弦,时光流年慢下来,慢下来。悠远的琴声仿佛从天际边传来,透着檀木的淡淡馨香,展现出一座座巍峨雄壮的山峦,气势磅礴,重重叠叠而又连绵不绝。紧随古筝波音摇指后的,是若潺潺清溪般的音韵,如环绕山间的云雾,朦胧虚幻。这一曲的《高山流水》,声音时而浑厚有力,时而清幽渺茫,倒真有些许立于自然景观间的超然之感。于此时心也随琴声而颤抖了。
声音带着它那份美妙温婉,就此如薄风般进入我的心田。而那因了这琴声浮现于眼前的景致,也常与琴声一道在心田中呈现。
篇8:杂文随笔那声音常在心田
取纯真童音,拥童年入心。
“妈妈,——你看!”正做着无穷尽的作业,珠母色的天边传来带着童稚、童趣的声音。心不由随之而放飞思绪。是在墙角发现了一颗小小的玻璃球吗?是在狗尾草之间瞥见了蒲公英吗?是看见蚂蚁搬运着一小粒面包屑吗?……我暗暗想着,那声音就弥漫着独属于童年的甜软的巧克力味了,它闯入我心,拨开层层珠帘,童年在眼前呈现。
一抹笑意浮上面。我的心田因此而稍稍温润,声音引共鸣,永久在我心田间回响。
篇9:杂文随笔那声音常在心田
听鸟鸣嘤嘤,拥自然入怀。
仿佛是一个暮春的早晨,群花都碾作尘,化烟而去。眼前是浓绿的装点,于是——怅然,悲叹。却隐隐约约传来几声鸟鸣。我打开窗户,仔细张望。不见其鸟,但闻其声是更加的明亮,欢快了。是在感叹树木的'茂盛么?亦或是为这暮春唱着赞歌么?
我闭上双眸,于此时万赖俱静,唯独剩下的是那鸟鸣。婉啭的鸣叫将氤氲着些许怅然的愁意驱散,带来的是欢乐与深深的欣喜。感受的是独属于自然的清丽与可人。我将这近乎透明的声音捧入心田,让它给予我自然的高歌与无限的喜悦。
篇10:那暖心的一幕杂文随笔
那暖心的一幕杂文随笔
在我日记本的中间,有一页专门用红笔勾出,那里,记录了素白生活中暖心的一幕。
那是清明节期间的一件街边小事。
临近清明那几天,街道两旁都有卖香火冥纸的小贩。做这种生意的,都是些生活在这个热闹喧嚣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他们大多衣着潦草,脸上带着烟熏火燎的气息,望着你的眼睛里,有着讨好式的期许。
那天的气温骤降,颇有些料峭的春风里,那几个小贩都笼着手,瑟缩着身子坐在自己的.摊位上。
这其中,有一个胖胖的大姐,穿着一件皱巴巴的花棉袄,鼻头被风吹的红红的,一双眼睛紧紧跟随着过往行人,巴望着有人能驻足照顾一下自己的生意。可冷清的马路上,行人都是脚步匆匆,目不斜视,一上午,她也卖不了几个钱。
已经快中午一点钟了,我因为有事外出再次路过他们身边,发现那些人居然在热热闹闹地吃一锅饭。地上放着一个电饭锅,旁边,还有一个不锈钢的罐子。他们围坐在一起,有说有笑,和料峭的寒风,萧条的生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时,那个胖胖的大姐,领着一个身材瘦小,眼睛微闭的老人走了过来。我一下就认出,这不是经常打着竹板,拄着拐杖,在小区里乞讨的那个失明老人吗?
在我诧异的目光里,围坐吃饭的人都纷纷站了起来招呼失明老人。胖大姐拉他坐在自己身边,旁边立即有人从电饭锅里盛了热饭,又浇上了一勺不锈钢保温杯中的菜。胖阿姨催促着老人:一上午怪冷的,快赶紧吃点热东西。
见我好奇地盯着他们看,胖大姐端着饭碗冲我呵呵一笑,热情地说:要不要来一碗?
我问她:你们饭菜是在哪里做的呢?“我们自己带锅带米,在早点铺里蒸了饭,我姐给做好了菜送过来的!”胖大姐香甜地吃着饭菜,那简单的白米饭,配着鲜少油水的白菜豆腐,仿佛是品尝着无上的美味!
料峭的寒风中,这些处在社会最底层的人,吃着简单的饭菜,还把不多的饭菜分给更不如他们的弱者,抱团取暖的他们,善良快乐的他们,谁说快乐是以金钱的多寡来衡量呢?快乐,从不吝惜和穷人在一起!
篇11:你那该死的温柔杂文随笔
你那该死的温柔杂文随笔
The Quiet American,相隔很久再看一遍,捡拾起很多细节。
本科的英美文化课老师,是个疑似文青的智慧小男人,课上得水分很大,常常播个小电影什么的,似乎特别为我们选过这片。倒流回去大一视听课的美女老师也是个女文青,似乎也爱插花放碟。在母校的好时光,那座已经夷为广场建起图书馆的旧电教楼兼电影厅,四五块一晚的梦境持续了一两年。回想真是神马都如梦哇。
我一度很迷这个故事,在河内还买来企鹅的盗版看,丫有广西出品海盗影碟店,连LP书的盗版都有,老街那还有二手英文旅游书店。不过最后没去成西贡,那才是东方的小巴黎,冒险家的乐园,一切故事发生的地方。后来要给小男人交一篇作业,就是安静的美国人的评论,写得不能再糟糕,拖到用中文写,要镜头语言分析没分析要文化立场没立场,所以一句不记得。(彼时未混豆瓣,不然。。)
现在看电影,拍摄时间比想象的迟,战争场面比记忆的小,室内戏心理戏对手戏是主要的。比记忆中还要精彩和复杂,除了左顾右盼或者手势过剩的越南演员,Michael Caine 和Brendan Fraser肢体语言利落,眉头眼风均是戏,连面瘫面抽表情都非常棒。
正如短评写的,战火,老之将至,阴谋,角逐,背叛,一等一的格林,一等一的间谍故事。老去的欧洲人占有不起的越南姑娘,年轻气盛的美国人背叛理想也无法搞定,这是一个完整的三角暗喻。最终还是写人性的复杂精妙,虽然格林冷血,不够勒卡雷高贵和治愈。结尾字幕很长,片尾音乐很剧院很史诗很悠远很凄清,夹杂女声吟哦,头尾呼应“越南是一个你来了就走不脱地方”之类旁白。作为一个前亚洲殖民地人,我深深的明白,soundtrack换个陕北信天游过黄土进了高粱地,打着灯笼在外婆桥摇出银币,再或者听个周璇小曲,在上海的百乐门观赏灯红酒绿,对西方人是一样的煽情效果。
安静的美国人也没法免俗,半故意为之的殖民地符号俯拾皆是,外国记者云集的'洲际酒店,舞场,奥黛姑娘,荫凉小楼里的居所,红木床架,街市,因越战出名甚至进了魂斗罗游戏的芭蕉沼泽地。 本地人也许吃饭会点一排蜡烛,但作为儒教影响下,充满世俗生活,历经战火的窄小发展中热带国家,殖民风味之美可能就像他们艺术街上的临摹油画,虚假,硬性呼唤解读。所以,毫无疑问地,这些殖民符号别名矫情。
但,故事本身是如此的天生丽质!就算三角关系过于突然,Pyle和记者大叔之间的情谊和信任简直有点过火,看到得意志满的美国青年在巷子里逃命,我能嗅到绝望;看到结尾老男人对那很傻很俗气的姑娘承诺说,我再也不离开你了,还是感动得心悸。更不用说片尾音乐的效果,脑子里过了一遍他们互相间的背叛和欺瞒,又满足又惊心。
我最近有个不切实际的人生念头,所以一部接一部的在看关于越南的电影。前天看了情人,已经被这种半真半假的故事感动过一次,你完全可以称作是被自己的情怀感动。造型无可挑剔的少女杜拉斯,为上学去横渡浊浪滚滚湄公河,遇见一个命定的中国男人,他们在闹市里有一个幽秘的房子,一切关于爱的亲近与疏离都在那里发生,云云。这和安静的美国人,还有德纳芙主演的印度支那,还有毛姆原作诺顿主演的面纱,某个程度上都相似——最好看的还是人的心,就算远在异国,也能充满七情六欲,拿贪嗔痴去毁掉亲人爱人的生活,或者参与历史。
以前无视的点,(小说好像没有这么明显的补充)结尾记者大叔一直留在越南了,暗示他经此一役,从此和越共搭上线,在美军人间地狱的历程里,持续发挥着他无冕之王的作用。和小美国佬的PK,他完胜,代价是牺牲了一个年轻的自己,又朝着坟墓走近了一点点。又有什么关系?他金屋藏的娇萝莉还在,也是他刻骨铭心相守,好生相待的。法国人的逃离,美国人的深陷,吴庭艳政权的建起和倾覆,成就了他老死在情人怀里的愿望。越南三角奇情,加持西方国家在越南的战史这条暗线,有着格林的品质保证,故事陡增厚度。而杜拉斯则是用刻骨深情与冷漠交替,足以征服多数人。殖民风格故事到底需要怎样的诚意,才能不被当作自辱的献媚?印象里,我不喜欢沉默然等同饶舌炫技炫文化的陈英雄,大概是因为他的故事,就没有如此抵死温柔。
没心情写完整评论,觉得但凡每一个点都好都有可观,可以咀嚼个没完没了。我那点家国意识历史沧桑感,好像找到了泄洪口。不可再沉迷,还是彻底沉迷下去好呢?
勒卡雷的锅匠裁缝士兵也要拍成电影了,卡司豪华。我多么期待啊。要是再票房好,和星战一样,有生之年能奢侈的看到三部曲,那真是该满足了。第二部,也有越南的影子,还有柬埔寨。
篇12:想念那那时的你杂文随笔
想念那那时的你杂文随笔
喜欢静静的坐在窗前看着外面的雨,时而缓慢,时而拥挤,肆意妄为的敲打着玻璃,一阵狂风呼啸而过,大树摇摆着它那高傲的头颅,小草也在静静的享受着雨儿带给它的`欢声笑语,世间万物都在享受着雨带来的片刻安宁。听着听着雨声,仿佛我回到了那个熟悉而又充满欢声笑语的校园,你拉着我,我拉着你,奔跑在雨里,那种兴奋,那种简单的快乐,那种不顾一切的开心,是我这么多年一直深深怀念的,不一样的城市,不一样的道路,不一样的雨,不一样的看雨心情,可是却少了那个陪我一起看雨的人,这么多年过去了,不知道那个陪我在风里来,雨里去的你过得好吗?
有的人近在咫尺却远在天涯,有的人远在天涯却近在咫尺,很多次梦里我们一起奔跑,一起谈天说地,一起背诵那呆板又古老的文言文,一起爬山涉水,一起哭,一起笑的影子总在我脑海里浮现,那样纯洁而又简单的友谊再也没有了,时间带走了它,现实遗忘了它,还有那一封封书信带给我的快乐,谢谢你老同学,让我想起那么多美好的回忆。今天就让雨儿替我带给你深深的问候,希望你幸福快乐!让雨儿替我陪你,替我照顾你!
篇13:被偷走的那五年杂文随笔
被偷走的那五年杂文随笔
团队中一个95后小姑娘因为工作压力大,要辞职去从事一个新领域-摄影助理的工作。在聚餐中,大家纷纷对她送上祝福。 其中一位同事的话让我颇有感触,她说年轻虽是很好的资本,可以去尝试很多新鲜的事物,但一定要在这个过程中,去发现成长提升,成为最好的自己。同事的话音刚落,出现在我脑海中的就是,我那“被偷走的五年时光”。
我出生在农村,一路以来的成长,包括出国学习,都是按照家人规划好的路径在走,没有选择,或者说自己根本没有主见。2008年5月24日,刚满20岁的我,坐了一整天的大巴车来到北京,又转乘飞机落地多伦多。第二天是周日,跟着爷爷奶奶姑姑去了教会。虽然都是华人,但是耳边听到的全部是粤语。当时的我还没有意识到,这个群体在接下来的五年时间里,占据着我生活的一大部分。周一的时候,我便操着蹩脚的英语,自己坐公交车,去了学校报道。
参加学校第一次活动
先说说学校生活。第一年要过语言关,班上同学80%都来自于中国,可想而知,课下大家的交流全部是用汉语的。基于要修够学分才能毕业,数学我还是没能逃得过。看着同学的成绩都能拿到A+,但我依然是对数学一窍不通,勉勉强强的过了合格线。文学课上,读完的第一本小说是《The catcher in the Rye》(麦田里的守望者),老师要求写读后感。当我把耗了几晚时间,洋洋洒洒写了20多页的文件夹交给老师的时候,老师诧异的看着我说:作业是要打印出来的,还要用PPT来做presentation. 在这之前,我没有用过打印机,更不知道如何做PPT,因此又花费了1天解锁新技能。在人力资源管理的课堂上,那个时候,并没有对于人力资源有深刻的认识,只是基础的了解关于人的那些事儿。记得有一天,老师发了小物件给每个同学,拿到手之后,发现是避孕套。我以往的受教育文化中,从来没有涉及到性教育,那一刻听着老师和同学在交流探讨,我的内心却是有羞耻感。
学校生活
在学校经历了很多的第一次之后,我其实也没有特别的融入。也许是因为跟家人同住的'关系, 我是一下课就回家的,很少跟同学有交流。还有一个原因,也让我一直回避着交友。记得有次在等公交的时候,有两个隔壁班的同学走了过来。我当时正戴着耳机听歌,其中一个女孩走到我身边,伸长了脖子要看我手里的MP3。我看到她转过身跟同伴悄悄的说了一句:不知名的牌子。她们那种眼神,有嫌弃有嘲笑… 的确,同学们都是家境优渥,离开了父母之后,都开始放飞自我,父母不在身边,能给的除了钱,也没有其它的了。我是这个群体的例外,从来不参加聚会,不去酒吧,听着他们在讨论包包,化妆品时候,我都是一个人安静的坐着。
随着年岁的增长,视野逐渐的打开,认识的人越来越多,但我依然是小心翼翼的相处。大学时候,很多都是小组共同完成作业,那时候的我,却只自己闷头做自己的,很少主动向外寻求帮助。
保持童真
回想起这5年的学校时光,除了学会了很多知识,生命中来来往往了很多人,也留下了一丝遗憾。在国内大学中的宿舍生活,同窗友谊会延续到毕业,甚至更久更久。每次听身边的好友说起大学闺蜜,我就深深的羡慕。我的那五年,如果还能重来,我会打开心扉,找到一个更好的自己。
★ 静静的法海寺随笔
★ 放牧自己诗歌
★ 绊脚石杂文随笔
★ 一封家书杂文随笔
★ 成绩杂文随笔
【那蓝色的帆影的杂文随笔(推荐13篇)】相关文章:
春江花月夜随笔2023-04-16
牵挂的杂文随笔2022-08-19
Ashley的杂文随笔2023-12-23
季节与颜色杂文随笔2023-11-24
从遥远的地方看见 杂文随笔2023-05-07
林深不见鹿杂文随笔2022-09-03
论俄狄浦斯情结是如何形成的杂文随笔2022-06-05
从社会的不公平谈到阶级分化杂文随笔2023-04-29
从悉尼到布里斯班的路上杂文随笔2023-01-20
辣椒情缘杂文随笔2022-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