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对小学数学教育几个问题的思考

时间:2024-04-29 07:31:36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小学数学]对小学数学教育几个问题的思考(精选10篇)由网友“四季花城”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小学数学]对小学数学教育几个问题的思考,欢迎您能喜欢,也请多多分享。

[小学数学]对小学数学教育几个问题的思考

篇1:对小学数学教育几个问题的思考

对小学数学教育几个问题的思考

在国际上,数学教育始终都是备受关注的领域。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小学数学一直处于重要位置。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数学科学本身有了大的发展,人们对小学数学教育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小学数学教育面临巨大挑战,理论上与实践上日益暴露出很多复杂的矛盾冲突。

一、关于满足学生兴趣需要与小学数学教育的强迫性之间的矛盾冲突

在教育问题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矛盾和冲突的双方似乎都有一定的合理性。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与小学数学教育的强迫性就是这种矛盾的双方。现代社会要求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权利,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它是现代教育的一个原则。然而,扪心自问,对学生真正需要和感兴趣的事情,我们成人无论如何努力,恐怕永远都不能完全地满足他们。对一个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教师而言,出于长远考虑,从社会和国家的要求出发,有时会强迫学生服从教师的意志,听从教师的安排,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阶段更是如此。在小学阶段,数学教育具有基础性和普及性,是一种为学生打基础的教育,是要求人人都要接受的普通教育。当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时,满足学生兴趣需要与小学数学教育的强迫性之间的矛盾就显得更为突出。

事实上,我们无法否认有一部分学生是极其喜爱数学的,哪怕有升学的压力和高分的诱惑,对这些孩子来说,热爱数学是首要的学习动力源泉。但同时,我们也得承认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不喜欢数学的,甚至还有极少一部分学生是厌恶数学,一听到数学就头疼的。对这些学生来说,得到父母的肯定和教师的赞扬以及满足升级、升学的要求等,则是学习数学的主要动力。遵循满足学生需要和兴趣的原则,对那些不喜欢数学的孩子,教师应该表示宽容和理解。但对孩子来说,一个能够容忍他在数学课上看漫画书、开小差的教师,就其一生来说,是他的幸还是不幸呢?若因教师的宽容和放任,儿童失去了更好的发展机会,等长大成人以后一事无成,他对这样的教师是心存感激,还是心怀怨言呢?但是,反过来,如果教师对孩子实施强迫性的教育,致使他们对数学产生了一种消极的不愉快的情绪,影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甚至怀疑他们自己的能力,对数学产生了畏惧心理,这又岂不是得不偿失?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育上,如何既能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又能达成小学数学教育的目标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在这一问题上,前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成功案例和积极的思想观念。他说:“如果一个儿童学习有困难,而我们确实想帮助他,那么,最主要的事――我们应该从何人手,什么是我们应该始终不渝地信守的原则――就是使他能感到,他像所有其他儿童一样,也是有才能的,他也有自己的特殊的‘天赋’。”[1]在这里,阿莫纳什维利所谓的“应该始终不渝地信守的原则”其实就是人性的原则。这个人性的原则超越了简单地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或实施强迫性数学教育的理念,既不以升级为目的,也不是简单地满足学生当前的需要,而是以使学生获得自信和对学习的兴趣为目的。基于此,在处理学生兴趣需要与数学教育的强迫性矛盾时,我们的初步认识是既不能简单地服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降低对他们的要求,也不能过分强迫学生,给学生施加升级和升学的压力,而是要淡化要求,降低强迫性,创造一个合乎人性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取得进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二、关于大众数学教育与精英数学教育之间的矛盾冲突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数学教育界就存在着“大众数学教育”与“精英数学教育”的矛盾冲突。所谓“大众数学教育”是一种面向人人,希望使数学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更有吸引力和力所能及的教育理念。在我国,主导的大众数学教育思想认为,“大众数学意义下的数学教育体系所追求的教育目标,就是让每个人都能够掌握有用的数学”。[2]其基本含义包括“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人人掌握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3]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又将这一思想进一步阐发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所谓“精英数学教育”,就是指以培养数学精英人才为目的的数学教育,比如为大学数学专业输送人才、培养以数学研究或应用为职业的人等。

长期以来,我国的数学教育是一种典型的精英教育。人们批评这种教育是为了个别学生的发展,牺牲大多数学生的发展利益。数学教育的内容不是学生掌握不了,就是学了也没用。这种教育的价值是为高一级的学校筛选有能力的人,体现的是“筛子”的功能。它不能使大多数人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成功喜悦,获得学习的自信心。但是,现代社会的发展又需要精英,需要有专业知识和专业精神的人,全盘否定精英教育的价值也是不可取的。因此,大众数学教育强调“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就有解决大众数学教育和精英数学教育的矛盾冲突的意思,认为大众数学与精英教育并不对立。“恰恰相反,大众数学意义下的数学课程提供了更为广泛的现代数学分支的原始生长点,它为对数学有特殊才能和爱好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4]在美国,大众数学教育和精英数学教育的矛盾具体化为“公平”和“优秀”之间的.矛盾。“许多专门的计划都在探索着如何促进公平和优秀。其中最好的计划是对具有不同需要水平的学生提供不同水平的期望。”“提高期望可保证对一切人公平和优秀。”[5]这也就是所谓的“数学上普遍的高标准”,是一种要求人人能数学地思考的教育观念。

一些数学家对大众数学思想提出质疑,[6]包括这种保证对一切人公平和优秀的数学教育的质疑。他们的问题有:1.“这是否还是数学”。有数学家怀疑大众数学由于过分强调问题的开放性和问题的“真实意义”,导致学生对数学的本质形成错误的认识,认为数学是无意义和毫无用处的,因而有人质问“大众数学是否就意味着没有数学”了呢?2.“(大众)数学:一或多?”数学界对大众数学有不同的理解。经典意义上的数学是希腊人开创的传统,强调演绎和推理;古埃及和古巴比伦的数学传统是“经验的方法”;我国的传统是“问题一算法”,强调实用、经验归纳等。因此,人们不禁要问“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大众数学”?3.“是否人人都需要数学?”“是否人人都需要高质量的数学?”在数学家Noddings看来,“数学上普遍的高标准”不是一个正确的口号,他说:“我将帮助那些对数学有着强烈兴趣的学生学习数学家观察世界的方式,但我并不要求所有的学生‘像数学家那样地思维’,他们应当按照自己的目标来学会如何应用数学”“除基本的算术以外,任何现行的课目都不能被认为是完全必要的”。

显然,大众数学教育和精英数学教育之间的矛盾并没有那么容易解决。稍有一点专业知识的人都明白,一个人如果没有精深的数学专业素养是不可能领略数学之美,透彻领会数学内蕴之深厚的。大众数学教育所倡导的数学教育思想必须依托于数学学科的成熟发展。对个体来说,整体认识数学全貌及其全过程,具备准确到位的数感以及数的意识等,非得有专业训练不可。我国基础教育数学新课程改革要求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等。还有当前人们试图通过数学教育来传达的种种关于数学价值的阐释,比如,“数学是一种文化”“数学是理解世界的工具”“数学是一种意识”“数学是一种思维方式”“数学是一种技术”等等,这一切对小学生来说是否是一种更高、更难达到的要求,是值得思考的。在数学教育问题上,有时要求越多,越不知如何去做,最后的结果就可能不尽如人意。有时抓住一点,扎扎实实,深入做下去,反而兼顾整体。这不失为解决数学的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之间矛盾的一种思路。

三、关于数学专家的建议与学校数学教育目标之间的差距

数学专家的期望能否直接进入学校教育领域,成为教育的目的呢?这一问题也值得讨论。

1989年,美国促进科学协会出版了《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计划内容涉及学习目标问题。但是“参与2061计划第一阶段的数学家在本报告中提出的一些思想,将在计划的第二阶段由另一些人转化成课程方案,这些人的职业工作使他们非常熟悉有关孩子们早期经历的各种解释”。[7]由此可以看到,美国2061计划的专家建议并不是直接进入教育领域,而是通过一系列的转化工作。任何一门学科都有极其丰富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但是否有价值就要进入学校教育领域呢?从目前学校的状况来说,这是不可能的。一门科学要想成为学校的一门学科,其内容要想进入学校课程领域,必然经过一个被选择和筛选的过程。这个筛选过程在古典课程论专家拉尔夫・泰勒那里被理解为两个环节:一是在选择教育目标时运用哲学。究其原因是由于达到教育目标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学校的目标应该是少量的,而不应该太多。如果试图达到众多目标,而实际完成的却极少,那么,这种教育计划是无效的。同时有些目标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矛盾冲突,这样容易引起学生的困惑,因此为了选择少量非常重要而又互相一致的目标,必须对已经获得的大量庞杂的目标进行筛选。而“学校信奉的教育和社会的哲学可用作第一个筛子。人们可以根据学校的哲学陈述的或隐含的价值观,对最初列出的教育目标加以鉴别,确定那些具有高度价值的目标。”[8]二是在选择教育目标时运用学习心理学。“这道筛子是学习心理学说提示的选择教育目标的准则。教育目标即教育宗旨,是经过学习而得到的结果。除非这些教育宗旨是与学习的内部条件相一致的,否则它们作为教育目标是没有价值的。”[9]泰勒的这两个筛选教育目标的原则是针对一般的课程编制而言,是极为有价值的,对小学数学教育目标的确定也很有启发。除此之外,笔者以为,确立小学数学教育的目标还必须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原则。在这点上,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维果茨基认为,“只有跑到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10]小学数学教育目标应该设置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内。低于儿童现实发展水平的目标要求是没有意义的,而高于儿童明天的发展水平,任学生付出多么大的努力都不能达到的目标同样是没有价值的。比如,培养学生的“数感”问题、学生对数学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的体验问题等,都是有层次之分的。数学专业人士所拥有的数感,以及他们所感受的数学对生活的重大意义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理解和接受的。就连“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这样一句很多人耳熟能详的名言,恐怕也不是小学阶段的孩子们能够理解的了的。至于数学文化、数学意识、数学思维、数学技术等种种数学观念,如何以合理的方式进入学校,以促进学生的最大发展,都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其次,必须考虑师资条件。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新数学”运动失败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充分考虑当时的师资条件。“新数学”之新是毫无疑问的,“新数学”的教育理念也是先进的、现代的,但它对教师的要求之高也是众所周知的。尽管它也为教师提供了相应的培训和辅助教学材料,但终因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而并没有多少学校和教师真正采用和实施。因此,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数学家的素养才能胜任的数学教育,有可能也会重蹈“新数学”运动的覆辙。

再有,经济条件也是一个重要制约因素。比如,吴文俊院士1995年在《数学教育现代化问题》一文中说:“我今天讲的这个东西是我多少年一直想讲的。在好多年前,至少是1983年或者更早,我就想在中学里边推行,可就是不敢,因为中学里边是不能随便讲的,而且当时条件不具备,你要用计算机,可在中学里边根本不可能。”[11]一种教育目的的达成如果需要大笔经费的支撑,而这一大笔经费又根本是个画饼,是目前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不能提供的,这样的教育目标自然会因其不现实而不能达成。

四、关于小学数学教育目的的功利性与过程的非功利性之间的矛盾冲突

小学数学教育还须处理功利性目标与非功利性过程之间的矛盾冲突。教育是一种实践活动,就其追求来说,是现实的、功利的。人类任何科学领域的内容要进入学校领域都是以其是否有价值来衡量的。然而一旦进入学校教育领域,人们要求的理想的学习方式又是非功利的。

[1] [2] 下一页

比如,美国学者要求人人都来关心数学教育时,强调的都是数学教育的功利价值,像这样的陈述有“数学是打开机会大门的钥匙”“它以直接的和基本的方式为商业、财政、健康和国防作出贡献。它为学生打开职业的大门;它使国民能够作出有充分依据的决定;它为国家提供技术经济竞争的学问。”“对所有学生进行优质的数学教育是兴旺发达的经济所必需的”等等。[12]大多数数学专家则认为引导学生对数学本身感兴趣,比对数学的应用感兴趣更有价值。这是一种追求数学的内在学习价值的观念,是非常好的。但是,对不想从事与数学专业有密切关系的专业的人们来说,我们不能不理解他们的功利追求。我们不但不反对人们这样问:学数学对我有什么用?有时反而还要顺着这一问题思考:对不想做数学家,不想从事数学专业的人来说,学数学有什么用呢?比如,泰勒认为“向学科专家提出的问题应该是这样的‘这门学科对外行或一般公民有什么贡献?’学科专家倘若能够回答这样的问题,就能作出重大的贡献,因为他们可能具有这个专业领域大量的知识,而且其中许多人可能已有机会看到这门学科对他们自己以及对与他们一起工作的人有什么用处”。[13]美国2061计划第一阶段数学专家的小组报告的第一句话就是“本报告回答一个问题:‘当一个人到了18岁的时候,有哪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是他应该知道并且明白的’”[14]而这里所谓“重要的数学思想”,“并不是按照培养数学家或者即使是培养大学生的标准来设计的”。[15]

无论是泰勒还是参与2061计划的数学专家都尽量避免从个别“数学天才”的角度来回答上述问题,而强调数学的应用价值,使数学教育目的具有鲜明的功利追求。但在我们看来,数学教育的组织如果仅以满足大多数外行的要求为原则,则有可能会降低数学的科学性、使数学被大众歪曲应用,甚至对数学本身产生难以消除的误解。因为真正理想的数学教育过程是非功利性的,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是被数学本身的魅力和数学学习本身的乐趣所引发,学生的状态是积极主动的、自觉自愿的。只有非功利性的数学教育过程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因为儿童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动机,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16]因此,在处理这一问题上,保持谨慎的态度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我们体会,尊重数学家的建议,借鉴赞科夫的教学过程性原则,尽量挖掘数学本身的内在价值,将数学教育组织得丰富有趣,既能吸引学生,又能保证在学生力所能及的基础上,接受具有一定难度的挑战,可能有助于处理这一矛盾冲突。

上一页  [1] [2]

篇2: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自主化的思考

重庆市荣昌县铜鼓镇中心小学 唐国芳

【摘 要】 课堂教学自主化是素质教育对教学的基本要求,其实质是教师、学生在教学中充分自主,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为的是为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提供服务。课堂教学自然需要自主,提倡以发展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为根本目的的开放型、自主化的教学模式。

篇3: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自主化的思考

素质教育是注重开发人的智慧和潜能,重视人个性发展的教育。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是素质教育的灵魂,集中体现了自主的教育思想。因此,课堂教学自然需要自主,提倡以发展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为根本目的的开放型、自主化的教学模式。笔者谈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实现自主化。

一、注重学生思维训练,体现课堂教学自主化

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首先需要教师挖掘教材中的智力因素,设计合理的过程和选择适合学生认知发展的思维训练材料,在教学中要加强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多方感知获得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其次要教给学生基本的思维方法与策略;第三要提供创设些数学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方法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发展思维,并逐步培养学生具有问题的意识;第四要不断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发表独立见解,给学生提供发挥创造力的情境,发展培养他们的思维品质与方法,特别是创造思维的培养。比如在教学“分数除以整数”时,教师可这样安排:出示例题3/5÷3,让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这一问题(小组讨论)教师作适当的`提示(如转化成已经学过的整数除法计算)。经过小组讨论、探究,学生想出好多方法:

1/5÷3=3/15÷3=1/15

1/5÷3=(1/5×5)÷(3×5)=1÷15=1/15

1/5÷3=(1/5×1/3)÷(3×1/3)=1/15÷1=1/5

1/5÷3=0.2÷3=2÷30=1/15

然后,老师再让学生观察并研究每种方法有着哪些局限性?哪种方法最方便?通过这样教学,学生弄清了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得到很好的思维训练。如在教学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时,先让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认识其推导方法的共同点是将新学习的图形转化为已知的图形,诱导学生自觉迁移,为新知顺利的学习作好准备。然后谈话激情,小组合作,动手剪一剪、拼一拼,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探究出好多创造性的方法。接着,让学生思考:(1)拼成图形的面积与原梯形面积的大小怎么样?(2)拼成图形的形状与原梯形有什么关系?(3)从上述几种不同方法中,你发现了什么?不管你用什么方法,采用‘分’还是‘合’的策略,最后都能推导出s=(a+b)×h÷2。整个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当了一次小发明家,展示学生的学习过程,突出学习方法的指导,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要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渗透在学生探求知识的尝试活动中,渗透在思维过程的展示中,渗透在课堂练习的设计,渗透在小结评价中。因为不管学生将来从事什么工作,唯有深深铭刻于其头脑中的数学观念、思维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地发生作用,使他们终身受用。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能力,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课堂教学自主化的灵魂。

二、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实现课堂教学自主化

教师必须用全面的素质教育思想,统帅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灵活地选用教法,把教材知识固有的逻辑顺序与学生的认知顺序有机的统一起来,设计合理的科学的过程。在教材使用上要自主,做到以教材为依据但不局限于教材。教材是我们对学生素质教育的根据,所展现的是知识的逻辑发展的顺序,与学生认知顺序有一定程度的差距。同时教材本身也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缺憾,如果仅仅局限于教材、照本宣读,甚至被束缚住手脚,势必会造成因教材提供感性材料有限,而使学生对知识难以理解、掌握;或因知识跨度过大,形成空档而造成迁移困难,增大学习的难度。因此教师更应深入钻研教材,结合学生实际水平,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巧妙地将教材的知识思路转化为学生易于接纳的教学思路,并注意处处为学生的提高与发展创造条件。教学过程设计的自主化是课堂教学自主的基础,是教师主导作用充分发挥的标志之一。

教师自主还表现在课堂教学的组织调控是否最佳。应充分调动学生注意力与积极性,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面向全体学生,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与媒体,让学生主动观察、讨论、探索知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口、脑、眼、手)参与教学,坚持启发教学,在知识衔接处、转折处巧妙设疑,显示出高超的课堂调控水平。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分层教学,实现课堂教学自主化

我们在注重学生学会学习同时,必须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即根据各个学生的实际水平,设定几个不同层次的学习组,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同进抓好“两头“,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要分析产生困难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补差,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积极创造条件,使他们脱颖而出。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中都有成功的机会,真正使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实现教学的自主化。分层教学就形式而言一般可分两类,一类可归纳为显性分层设计,指教师预先将内容与学生划分不同的学习组,明确提出不同的要求。如规定哪些必修内容?哪些为选修内容?使学生达到不同的水平。如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可让基础较好的学生,直接做较难,灵活性的习题,而让大部分学生在完成基本题时可选做带星号的习题,个别学有困难的学生干脆只做基本题。这样既减少学生无效的学习,节省了教学时间,又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要,并且获得相应的成功。特别增强了学有困难学生的学习信心,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自卑感,促使他们的身心健康的发展。另一类可称作隐性分层设计,即教师不明确划分小组也不提出不同要求,采用开放式弹性的教学,同样可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得到发展,多用在同一内容的探索活动中。比如,第十一册分数应用题教学中可出示探究题:修一条400米长的公路,修了4天,正好完成全长的2/5,照这样计算,修完这条公路共需多少天?可怎样解答?小组讨论并将自己思路说给同学听,然后小组汇报,集中交流,现取几种说明:⑴400÷(400×2/5÷4);⑵4×[400÷(400×2/5)];⑶4÷(400×2/5÷400);⑷设共需X天完成X・(400×2/5÷4)=400;⑸400÷X=400×2/5÷4;⑹1÷(2/5÷4);⑺4÷2/5;⑻4×(1÷2/5)。

分层教学在讲究层次性同时,更要注重开放性,(即弹性),不局限于一种方法、思路、结论的探索,充分体现了教学的自主性,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一位学生在自己水平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确实做到了学生个性、潜能的发展,是实现课堂教学自主化的有力保证。

篇4: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点肤浅思考

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点肤浅思考

成功的教学都必须有学生积极的参与,只有教师的教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学生主动的学,有兴致地学,才能取得教学的成功。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努力创设机会,创设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空间,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让数学走出书本,走近生活,使学生智力、能力得到协调的发展。

一、大胆放手――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去探索并尝试学习新知识,这道理很多老师都懂,但在实际教学中,很难落实在课堂教学中。

比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一课时,有些教师虽然让学生通过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等方法推导,但放的还不够,学生稍作推导后,就让学生说公式,而后拼命强调长方形的面积=长w宽,殊不知,绝大部分同学通过一会儿的拼、摆、剪是推导不出的,教师不能看到有一小部分的优秀学生会了后就让他们说,应注意让一般甚至后进的学生推导出来,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来明白公式的来源、意义。

二、走进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就是通过将数学教材中枯糙、脱离学生实际的数学知识还原,取之于学生生活实践并具有一定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以此来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新版的小学数学课本也正朝这个方向在努力,在教学中,我尤为重视。

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以学生熟悉的,并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取代脱离生产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如在教学第六册“归一应用题”例一时,我把教材中的题目“一辆汽车3小时行120千米。照这样计算,5小时行多少千米?”作为“试一试”,之前,以“小明买4本笔记本用去了16元,照这样计算,买6本笔记本需要多少钱?”由于要知道“买6本笔记本需要多少钱,必须先知道笔记本的单价”这一认识是学生生活经验中早已具备的,因而在解答时,更显得得心应手。又如,在教学第六册例3“挖一条水渠,计划每天挖30米,8天挖完。实际每天挖40米,实际每天挖多少米?”,我在教学时也将例题作了一点修改“小明家夏天吃冷饮,一家人计划每天吃3块,30天吃完,实际每天吃了5块,实际几天吃完?”由于要求“实际几天吃完,必须知道冷饮有多少块”这又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在解答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兴趣盎然,思维也活跃了。

在教学中,我常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践中选择题材,进行整理,互相出题,巩固新知。比如,我班组织春游活动前,我让学生以小队为单位,每人拿出零用钱,一起到商场购物后,再把这编成不同的应用题,同学间相互解答,有的同学编成“我们小队有7位同学,每人拿出5元钱后去联华超市购物,买掉矿泉水7瓶,每瓶2元,还可以买什么?”“我们小队8位同学,一共有50元钱,买了面包8个,每个1元,买了橘子3斤,每斤2元6角,买了……”在同学们的自己编题,自己解答中,他们的数学思维、数学解题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同时,这是他们在玩中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所以,兴致颇高。

三、开放题练习――学生知识冲突与能力提高的加油站

以往的教学,我们曾给学生这样一个误区:题目中有适量的条件、唯一的答案、相对程式化的数量关系等,我们的学生正是在这样一种反复训练中学习数学,并逐步形成思维的定势,碰到有多余条件或不同种解答时,往往不知道从和入手,因此,作为一个明智的教师,要多设计一些开放题,以使学生在发散性、多维度的思维活动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在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求比两个数的和多(少)几或是几倍的书的两步计算应用题例1“果园里有桃树78棵,梨树36棵,苹果树的棵数比桃树和梨树的总棵数少20棵,苹果树有多少棵?”时,我先设计了“某水果店有苹果6箱,橘子18箱, ?”通过让学生补充不同的问题,先明确两数之和(差),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还设计了一个条件不足的题目,如“商店有红气球21个, ,黄气球有多少个?”让学生通过思考添加条件解答,为学生进一步明确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很重要。

在教学中,我还注重设计有不同解答方法的题目,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如在解答第六册练习六第13题“每个灯柱上装5盏灯,一共60个灯柱,我带来320盏灯,带来的灯够不够?”这是一道解题策略开放的题目,在解答中,教师要注意启发引导,不拘泥于一种方法,可从60个灯柱上共需要多少盏灯考虑;也可从每个灯柱上装5盏灯,320盏灯可装多少个灯柱考虑;还可从320盏灯装在60个灯柱上,每个灯柱上可装几盏灯考虑。

我们还可以将数学题与我们的小队活动方案紧密结合,真正将数学的开放性与生活化落在实处,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通过设计“快乐的春游”活动方案(从设计活动的路线,活动的准备购买门票,游玩的项目价格等),让学生自己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数学意识,培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做个有心人,让数学真正成为学生愿学、乐学的学科,提供给学生充裕的探索、实践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充分发展学生对数学的体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让数学课成为活动的、创造的课堂。

篇5:对小学数学新课程的几点认识和思考

对小学数学新课程的几点认识和思考

新的小学数学课程对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指导等几个方面都作了一些修改。总体上表达了在普及义务教育的条件下,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的一些理念。这些理念的核心是,现有的数学课程与教学不适应儿童发展的需要,不适应普及义务教育条件下对数学教育的要求。主张在课程设计的总体思想上体现“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水平的数学”,“把数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等。即力图使数学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面向全体学生。这些新理念是普及义务教育总体目标的需要,也是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下面,针对小学数学新课程,我谈一谈对几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一、对新课程教学中几个问题的认识

一是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学要求,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进行适当调整,开展教学活动”。这是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提出的要求。教师是课程和教学改革的关键,课程改革的措施能否实现,关键在于教师能否理解并在实际教学中实施改革的思想和内容。

二是对计算的教学“要充分考虑到学生计算能力上的差异,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不要过分追求计算速度和加大计算的繁杂程度,要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选择适当的方法和工具,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和检验。虽然新教材在计算要求上有所降低,但仍然需要恰当地把握计算教学要求,恰当地处理与计算有关的问题。要承认学生的差异,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学生在思维水平上存在差异,在计算能力上也存在差异。统一的要求,统一的标准显然是不合适的。同时要鼓励学生选择合理的方法和工具进行计算。一般来说得到计算结果的方法并不是惟一的,教材中所用的方法只是其中的一种。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对此应当允许和鼓励。

三是“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很丰富的,并且不同背景的学生有不同的经验。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经验,使学生能比较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学的内容,这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需要。

四是“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既是数学教育的需要,也是当前教育改革所提倡的一个重要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求在内容选择和方法确定上都要为学生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内容的.选择和呈现方式应具有新颖性和灵活性。应选择与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内容,用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动机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应为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和表达的余地,要了解、尊重学生的想法,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展现自己的才能。尽量避免把教师的思路和教材上的方法强加给学生,让学生用统一的方式思考和解答问题。教材上的方法或教师认为比较好的方法可以作为解题的一种思路介绍给学生,但不应强求学生用一种固定的方法解题。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去自己思考,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也有助于学生学习自信心的培养。

五是“改进教学评估方法”。教学评估的改革涉及数学教学各方面的问题。明确评估的目的是一个首要问题。“评估的目的不仅在于考核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了解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能力,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教师改进教学”。考核学生的成绩不是教学评估的椎一目的,应当发挥教学评估的多种功能。特别是教学过程中的评估,应当起到对学生学习状况的了解,对教学实施情况的了解等作用。教师应当根据这些方面评估的情况,恰当地调整教学进程,作出继续或改变教学进程的决策。

二、对新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实施这一环节。所体现的理念和改革措施能否实现,关键的因素在于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实施。我认为新课程教学应当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转变教育观念。

一是关于学生的观念。教师都有关于儿童学习的常识性的理论,这些理论影响他们如何组织教学,如何解释关于儿童的信息。在教育改革过程中,应当提倡以下的关于学生的观念。

1.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学习数学。虽然学生的智力水平、经验背景和学习习惯存在差异,但每一个智力正常的学生都可以学习大纲规定的数学内容,都有条件按教学要求学好数学。

2.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水平的数学。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应当承认学生的差异,并对不同的学生提出有差别的学习要求。不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按同一个水平发展,学习完全一样的数学知识和达到同样程度的数学水平。

3.允许学生以不同的速度学习数学。教学需要按一定的进度完成,但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按同样的速度完成所学的内容。可以允许一部分学生用较快的速度学习,也允许一些学生用较长一点的时间达到相应的要求。

4.学生可以用自己的方法学习数学。认识和理解数学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适当的方式理解数学问题,同时,教师也应当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和解决问题。

二是关于教学的观念。每一位教师都有关于教学的性质和目的的观念。有的教师认为教学是知识传递的过程,有的教师认为教学是指导儿童学习的过程。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中,应当提倡以下教学观念。

1.教学中要启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要使学生学好数学,首先要让学生喜欢数学这门学科。对数学学科的兴趣来自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把数学教学设计得更能引发学生的兴趣,课堂教学的气氛更加宽松和谐,就会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要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情境。学习数学要以一定的经验为背景,教学过程中应该为学生提供有利于理解数学、探索数学的实际情境。让学生“做”数学比简单地教给他们数学知识更重要。

3.为学生留有探索与思考的余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要有机会探索问题和思考问题。教师不应代替学生思考,也不应简单地以成人的眼光对学生的解答作出判断。要给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允许学生以不同的方式理解和解答问题。

4.提倡合作交流的课堂气氛。学会合作与交流是现代社会所必需的,也是数学学习过程应当提倡的组织方式。在设计教学计划和组织课堂教学时,应经常给学生提供合作与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学习别人的方法和想法,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从而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认识数学,养成与人合作与交流的习惯。

三是关于数学学科的观念。教师要了解数学这门学科是研究什么的,懂得数学意味着什么,运用数学能够有效地完成什么任务。我们现在常见的对数学的看法是“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这是对数学的一个整体的认识,是对数学的十分重要的概括。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数学的认识也在发展,对数学也有一些新的认识。

1.数学是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模式,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2.数学不仅帮助人们更好地探索客观世界的规律,也为人们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种有效、简捷的手段。

四是关于教师作用的观念。教师的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教师要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育学生的责任感对待教学任务。应以现代课程观和教育观重新审视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

1.教师是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决策者。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要用自己对课程与教学的专业理解,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成为课程与教学的决策者。课程和教学的决策者可以表现为用自己的专业判断对教材进行教学法加工,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面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具体情景作出恰当的处理决策。

2.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指导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的同时,还应成为数学学习过程的参与者。教师应当成为学生的朋友,与学生共同探索数学和认识数学。

(二)扩展和更新知识结构

知识领域的扩展,对教师的要求也在提高。除了观念上的转变,还需要教师在知识上不断更新。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具备丰富的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一是数学学科方面的知识。从数学知识的角度看,教师不仅需要理解小学数学内容本身,还应从比较高的观点来看这些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看这些知识与其他知识之间的关系。另外,从数学教学内容的改革和发展来看,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也在不断更新和变化。这都需要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数学知识,不断学习新的内容和接触新的领域,以使自己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二是有关理论方面的知识。有关理论方面的知识包括课程知识、教学法知识和对学习者认识的知识。理论知识对于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与质量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要在课程改革中发挥更大作用,一方面需要认识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对课程的理论知识有所了解。三是教学实践知识。教学实践经验也是教师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经验的教师在头脑中有许多现存的教学模式,他们在制定教学计划和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迅速地运用这些模式。教师的经验是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的,它构成了丰富的实践知识。这些实践知识成为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前提。

(三)全面理解、创造性地执行和运用大纲和教材

教学大纲和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依据。但在实施过程中不能用固定的方式对待大纲和教材,要结合教学实际全面地理解教学大纲,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教师一方面要提高专业水平,应当具有在充分理解学生的基础上驾驭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能力,同时也应当认识到自己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对小学数学课程进一步改革的几点思考

小学数学课程是最具有基础性的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必需以此为出发点,进一步改革不适应教育现代化的教学思想、教学内容等。在改革教学内容方面,要进一步删减过时、无用、繁难的内容,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加大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力度,适时引入计算器等等。在更新教学思想方面,一是要重视培养数学意识,使学生养成主动地从数量上观察、分析客观事物的习惯;二是要重视培养自信心,使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获得知识,主动参与运用数学知识进行交流、预测、解决问题,得到成功的自豪感,体验自己能力不断发展的乐趣,树立不怕困难、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进而对自己的未来充满自信心;三是要重视培养发展能力,使学生形成一种科学合理且具有发展活力的知识结构,以及具有发展活力的能力基础,达到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目的。

篇6:[小学数学]对小学数学教育几个问题的思考

[小学数学]对小学数学教育几个问题的思考

在国际上,数学教育始终都是备受关注的领域。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小学数学一直处于重要位置。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数学科学本身有了大的发展,人们对小学数学教育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小学数学教育面临巨大挑战,理论上与实践上日益暴露出很多复杂的矛盾冲突。

一、关于满足学生兴趣需要与小学数学教育的强迫性之间的矛盾冲突

在教育问题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矛盾和冲突的双方似乎都有一定的合理性。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与小学数学教育的强迫性就是这种矛盾的双方。现代社会要求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权利,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它是现代教育的一个原则。然而,扪心自问,对学生真正需要和感兴趣的事情,我们成人无论如何努力,恐怕永远都不能完全地满足他们。对一个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教师而言,出于长远考虑,从社会和国家的要求出发,有时会强迫学生服从教师的意志,听从教师的安排,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阶段更是如此。在小学阶段,数学教育具有基础性和普及性,是一种为学生打基础的教育,是要求人人都要接受的普通教育。当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时,满足学生兴趣需要与小学数学教育的强迫性之间的矛盾就显得更为突出。

事实上,我们无法否认有一部分学生是极其喜爱数学的,哪怕有升学的压力和高分的诱惑,对这些孩子来说,热爱数学是首要的学习动力源泉。但同时,我们也得承认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不喜欢数学的,甚至还有极少一部分学生是厌恶数学,一听到数学就头疼的。对这些学生来说,得到父母的肯定和教师的赞扬以及满足升级、升学的要求等,则是学习数学的主要动力。遵循满足学生需要和兴趣的原则,对那些不喜欢数学的孩子,教师应该表示宽容和理解。但对孩子来说,一个能够容忍他在数学课上看漫画书、开小差的教师,就其一生来说,是他的幸还是不幸呢?若因教师的宽容和放任,儿童失去了更好的发展机会,等长大成人以后一事无成,他对这样的教师是心存感激,还是心怀怨言呢?但是,反过来,如果教师对孩子实施强迫性的教育,致使他们对数学产生了一种消极的不愉快的情绪,影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甚至怀疑他们自己的能力,对数学产生了畏惧心理,这又岂不是得不偿失?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育上,如何既能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又能达成小学数学教育的目标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在这一问题上,前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成功案例和积极的思想观念。他说:“如果一个儿童学习有困难,而我们确实想帮助他,那么,最主要的事――我们应该从何人手,什么是我们应该始终不渝地信守的原则――就是使他能感到,他像所有其他儿童一样,也是有才能的,他也有自己的特殊的‘天赋’。”[1]在这里,阿莫纳什维利所谓的“应该始终不渝地信守的原则”其实就是人性的原则。这个人性的原则超越了简单地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或实施强迫性数学教育的理念,既不以升级为目的,也不是简单地满足学生当前的需要,而是以使学生获得自信和对学习的兴趣为目的。基于此,在处理学生兴趣需要与数学教育的强迫性矛盾时,我们的初步认识是既不能简单地服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降低对他们的要求,也不能过分强迫学生,给学生施加升级和升学的压力,而是要淡化要求,降低强迫性,创造一个合乎人性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取得进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二、关于大众数学教育与精英数学教育之间的矛盾冲突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数学教育界就存在着“大众数学教育”与“精英数学教育”的矛盾冲突。所谓“大众数学教育”是一种面向人人,希望使数学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更有吸引力和力所能及的教育理念。在我国,主导的大众数学教育思想认为,“大众数学意义下的数学教育体系所追求的教育目标,就是让每个人都能够掌握有用的数学”。[2]其基本含义包括“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人人掌握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3]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又将这一思想进一步阐发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所谓“精英数学教育”,就是指以培养数学精英人才为目的的数学教育,比如为大学数学专业输送人才、培养以数学研究或应用为职业的人等。

长期以来,我国的数学教育是一种典型的精英教育。人们批评这种教育是为了个别学生的发展,牺牲大多数学生的发展利益。数学教育的内容不是学生掌握不了,就是学了也没用。这种教育的价值是为高一级的学校筛选有能力的人,体现的是“筛子”的功能。它不能使大多数人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成功喜悦,获得学习的自信心。但是,现代社会的发展又需要精英,需要有专业知识和专业精神的人,全盘否定精英教育的.价值也是不可取的。因此,大众数学教育强调“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就有解决大众数学教育和精英数学教育的矛盾冲突的意思,认为大众数学与精英教育并不对立。“恰恰相反,大众数学意义下的数学课程提供了更为广泛的现代数学分支的原始生长点,它为对数学有特殊才能和爱好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4]在美国,大众数学教育和精英数学教育的矛盾具体化为“公平”和“优秀”之间的矛盾。“许多专门的计划都在探索着如何促进公平和优秀。其中最好的计划是对具有不同需要水平的学生提供不同水平的期望。”“提高期望可保证对一切人公平和优秀。”[5]这也就是所谓的“数学上普遍的高标准”,是一种要求人人能数学地思考的教育观念。

一些数学家对大众数学思想提出质疑,[6]包括这种保证对一切人公平和优秀的数学教育的质疑。他们的问题有:1.“这是否还是数学”。有数学家怀疑大众数学由于过分强调问题的开放性和问题的“真实意义”,导致学生对数学的本质形成错误的认识,认为数学是无意义和毫无用处的,因而有人质问“大众数学是否就意味着没有数学”了呢?2.“(大众)数学:一或多?”数学界对大众数学有不同的理解。经典意义上的数学是希腊人开创的传统,强调演绎和推理;古埃及和古巴比伦的数学传统是“经验的方法”;我国的传统是“问题一算法”,强调实用、经验归纳等。因此,人们不禁要问“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大众数学”?3.“是否人人都需要数学?”“是否人人都需要高质量的数学?”在数学家Noddings看来,“数学上普遍的高标准”不是一个正确的口号,他说:“我将帮助那些对数学有着强烈兴趣的学生学习数学家观察世界的方式,但我并不要求所有的学生‘像数学家那样地思维’,他们应当按照自己的目标来学会如何应用数学”“除基本的算术以外,任何现行的课目都不能被认为是完全必要的”。

显然,大众数学教育和精英数学教育之间的矛盾并没有那么容易解决。稍有一点专业知识的人都明白,一个人如果没有精深的数学专业素养是不可能领略数学之美,透彻领会数学内蕴之深厚的。大众数学教育所倡导的数学教育思想必须依托于数学学科的成熟发展。对个体来说,整体认识数学全貌及其全过程,具备准确到位的数感以及数的意识等,非得有专业训练不可。我国基础教育数学新课程改革要求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等。还有当前人们试图通过数学教育来传达的种种关于数学价值的阐释,比如,“数学是一种文化”“数学是理解世界的工具”“数学是一种意识”“数学是一种思维方式”“数学是一种技术”等等,这一切对小学生来说是否是一种更高、更难达到的要求,是值得思考的。在数学教育问题上,有时要求越多,越不知如何去做,最后的结果就可能不尽如人意。有时抓住一点,扎扎实实,深入做下去,反而兼顾整体。这不失为解决数学的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之间矛盾的一种思路。

三、关于数学专家的建议与学校数学教育目标之间的差距

数学专家的期望能否直接进入学校教育领域,成为教育的目的呢?这一问题也值得讨论。

1989年,美国促进科学协会出版了《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计划内容涉及学习目标问题。但是“参与2061计划第一阶段的数学家在本报告中提出的一些思想,将在计划的第二阶段由另一些人转化成课程方案,这些人的职业工作使他们非常熟悉有关孩子们早期经历的各种解释”。[7]由此可以看到,美国2061计划的专家建议并不是直接进入教育领域,而是通过一系列的转化工作。任何一门学科都有极其丰富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但是否有价值就要进入学校教育领域呢?从目前学校的状况来说,这是不可能的。一门科学要想成为学校的一门学科,其内容要想进入学校课程领域,必然经过一个被选择和筛选的过程。这个筛选过程在古典课程论专家拉尔夫・泰勒那里被理解为两个环节:一是在选择教育目标时运用哲学。究其原因是由于达到教育目标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学校的目标应该是少量的,而不应该太多。如果试图达到众多目标,而实际完成的却极少,那么,这种教育计划是无效的。同时有些目标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矛盾冲突,这样容易引起学生的困惑,因此为了选择少量非常重要而又互相一致的目标,必须对已经获得的大量庞杂的目标进行筛选。而“学校信奉的教育和社会的哲学可用作第一个筛子。人们可以根据学校的哲学陈述的或隐含的价值观,对最初列出的教育目标加以鉴别,确定那些具有高度价值的目标。”[8]二是在选择教育目标时运用学习心理学。“这道筛子是学习心理学说提示的选择教育目标的准则。教育目标即教育宗旨,是经过学习而得到的结果。除非这些教育宗旨是与学习的内部条件相一致的,否则它们作为教育目标是没有价值的。”[9]泰勒的这两个筛选教育目标的原则是针对一般的课程编制而言,是极为有价值的,对小学数学教育目标的确定也很有启发。除此之外,笔者以为,确立小学数学教育的目标还必须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原则。在这点上,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维果茨基认为,“只有跑到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10]小学数学教育目标应该设置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内。低于儿童现实发展水平的目标要求是没有意义的,而高于儿童明天的发展水平,任学生付出多么大的努力都不能达到的目标同样是没有价值的。比如,培养学生的“数感”问题、学生对数学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的体验问题等,都是有层次之分的。数学专业人士所拥有的数感,以及他们所感受的数学对生活的重大意义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理解和接受的。就连“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这样一句很多人耳熟能详的名言,恐怕也不是小学阶段的孩子们能够理解的了的。至于数学文化、数学意识、数学思维、数学技术等种种数学观念,如何以合理的方式进入学校,以促进学生的最大发展,都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其次,必须考虑师资条件。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新数学”运动失败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充分考虑当时的师资条件。“新数学”之新是毫无疑问的,“新数学”的教育理念也是先进的、现代的,但它对教师的要求之高也是众所周知的。尽管它也为教师提供了相应的培训和辅助教学材料,但终因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而并没有多少学校和教师真正采用和实施。因此,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数学家的素养才能胜任的数学教育,有可能也会重蹈“新数学”运动的覆辙。

再有,经济条件也是一个重要制约因素。比如,吴文俊院士1995年在《数学教育现代化问题》一文中说:“我今天讲的这个东西是我多少年一直想讲的。在好多年前,至少是1983年或者更早,我就想在中学里边推行,可就是不敢,因为中学里边是不能随便讲的,而且当时条件不具备,你要用计算机,可在中学里边根本不可能。”[11]一种教育目的的达成如果需要大笔经费的支撑,而这一大笔经费又根本是个画饼,是目前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不能提供的,这样的教育目标自然会因其不现实而不能达成。

四、关于小学数学教育目的的功利性与过程的非功利性之间的矛盾冲突

小学数学教育还须处理功利性目标与非功利性过程之间的矛盾冲突。教育是一种实践活动,就其追求来说,是现实的、功利的。人类任何科学领域的内容要进入学校领域都是以其是否有

[1] [2] 下一页

价值来衡量的。然而一旦进入学校教育领域,人们要求的理想的学习方式又是非功利的。比如,美国学者要求人人都来关心数学教育时,强调的都是数学教育的功利价值,像这样的陈述有“数学是打开机会大门的钥匙”“它以直接的和基本的方式为商业、财政、健康和国防作出贡献。它为学生打开职业的大门;它使国民能够作出有充分依据的决定;它为国家提供技术经济竞争的学问。”“对所有学生进行优质的数学教育是兴旺发达的经济所必需的”等等。[12]大多数数学专家则认为引导学生对数学本身感兴趣,比对数学的应用感兴趣更有价值。这是一种追求数学的内在学习价值的观念,是非常好的。但是,对不想从事与数学专业有密切关系的专业的人们来说,我们不能不理解他们的功利追求。我们不但不反对人们这样问:学数学对我有什么用?有时反而还要顺着这一问题思考:对不想做数学家,不想从事数学专业的人来说,学数学有什么用呢?比如,泰勒认为“向学科专家提出的问题应该是这样的‘这门学科对外行或一般公民有什么贡献?’学科专家倘若能够回答这样的问题,就能作出重大的贡献,因为他们可能具有这个专业领域大量的知识,而且其中许多人可能已有机会看到这门学科对他们自己以及对与他们一起工作的人有什么用处”。[13]美国2061计划第一阶段数学专家的小组报告的第一句话就是“本报告回答一个问题:‘当一个人到了18岁的时候,有哪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是他应该知道并且明白的’”[14]而这里所谓“重要的数学思想”,“并不是按照培养数学家或者即使是培养大学生的标准来设计的”。[15]

无论是泰勒还是参与2061计划的数学专家都尽量避免从个别“数学天才”的角度来回答上述问题,而强调数学的应用价值,使数学教育目的具有鲜明的功利追求。但在我们看来,数学教育的组织如果仅以满足大多数外行的要求为原则,则有可能会降低数学的科学性、使数学被大众歪曲应用,甚至对数学本身产生难以消除的误解。因为真正理想的数学教育过程是非功利性的,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是被数学本身的魅力和数学学习本身的乐趣所引发,学生的状态是积极主动的、自觉自愿的。只有非功利性的数学教育过程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因为儿童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动机,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16]因此,在处理这一问题上,保持谨慎的态度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我们体会,尊重数学家的建议,借鉴赞科夫的教学过程性原则,尽量挖掘数学本身的内在价值,将数学教育组织得丰富有趣,既能吸引学生,又能保证在学生力所能及的基础上,接受具有一定难度的挑战,可能有助于处理这一矛盾冲突。

引自《课程.教材.教法》

上一页  [1] [2]

篇7: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点肤浅思考

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点肤浅思考

成功的教学都必须有学生积极的参与,只有教师的教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学生主动的学,有兴致地学,才能取得教学的成功。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努力创设机会,创设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空间,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让数学走出书本,走近生活,使学生智力、能力得到协调的发展。

一、大胆放手――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去探索并尝试学习新知识,这道理很多老师都懂,但在实际教学中,很难落实在课堂教学中。

比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一课时,有些教师虽然让学生通过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等方法推导,但放的还不够,学生稍作推导后,就让学生说公式,而后拼命强调长方形的面积=长w宽,殊不知,绝大部分同学通过一会儿的拼、摆、剪是推导不出的,教师不能看到有一小部分的优秀学生会了后就让他们说,应注意让一般甚至后进的学生推导出来,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来明白公式的来源、意义。

二、走进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就是通过将数学教材中枯糙、脱离学生实际的数学知识还原,取之于学生生活实践并具有一定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以此来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新版的小学数学课本也正朝这个方向在努力,在教学中,我尤为重视。

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以学生熟悉的,并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取代脱离生产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如在教学第六册“归一应用题”例一时,我把教材中的题目“一辆汽车3小时行120千米。照这样计算,5小时行多少千米?”作为“试一试”,之前,以“小明买4本笔记本用去了16元,照这样计算,买6本笔记本需要多少钱?”由于要知道“买6本笔记本需要多少钱,必须先知道笔记本的单价”这一认识是学生生活经验中早已具备的,因而在解答时,更显得得心应手。又如,在教学第六册例3“挖一条水渠,计划每天挖30米,8天挖完。实际每天挖40米,实际每天挖多少米?”,我在教学时也将例题作了一点修改“小明家夏天吃冷饮,一家人计划每天吃3块,30天吃完,实际每天吃了5块,实际几天吃完?”由于要求“实际几天吃完,必须知道冷饮有多少块”这又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在解答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兴趣盎然,思维也活跃了。

在教学中,我常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践中选择题材,进行整理,互相出题,巩固新知。比如,我班组织春游活动前,我让学生以小队为单位,每人拿出零用钱,一起到商场购物后,再把这编成不同的应用题,同学间相互解答,有的同学编成“我们小队有7位同学,每人拿出5元钱后去联华超市购物,买掉矿泉水7瓶,每瓶2元,还可以买什么?”“我们小队8位同学,一共有50元钱,买了面包8个,每个1元,买了橘子3斤,每斤2元6角,买了……”在同学们的自己编题,自己解答中,他们的.数学思维、数学解题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同时,这是他们在玩中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所以,兴致颇高。

三、开放题练习――学生知识冲突与能力提高的加油站

以往的教学,我们曾给学生这样一个误区:题目中有适量的条件、唯一的答案、相对程式化的数量关系等,我们的学生正是在这样一种反复训练中学习数学,并逐步形成思维的定势,碰到有多余条件或不同种解答时,往往不知道从和入手,因此,作为一个明智的教师,要多设计一些开放题,以使学生在发散性、多维度的思维活动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在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求比两个数的和多(少)几或是几倍的书的两步计算应用题例1“果园里有桃树78棵,梨树36棵,苹果树的棵数比桃树和梨树的总棵数少20棵,苹果树有多少棵?”时,我先设计了“某水果店有苹果6箱,橘子18箱, ?”通过让学生补充不同的问题,先明确两数之和(差),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还设计了一个条件不足的题目

[1] [2]

篇8:对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思考论文

对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思考论文

高效课堂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组织实施有目地的活动。具体表现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技能上,从静态观察到动手操作,从单一活动到合作交流,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知;情感上,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些,那么整个课堂一定是一个卓有成效的教学活动,也是每一位教师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一、合理有益的情境创设是高效课堂的开端

一个好的情境设计就是一节课的良好开端,为整节课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例如我校桑巍老师在《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节课中就很好地运用了情境设计。她设置了淘气与笑笑关于讨论擦不同形状的瓷砖面积大小的情境,让学生被问题吸引进而产生学习动力,顺利进入新课教学。因此,我们可以说这是有益的教学情境。

在我观摩的北大附小李老师《认识面积》一课的教学中,老师通过与学生做游戏比较不同信封中物体面积的大小,引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怎样区分两个面积相近的图形面积的大小”,学生为此展开积极的讨论,这时老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些教具,学生在教师提供的教具的帮助下,探索出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得出共同的结论。教学导入环节中问题过渡自然得体,探究方法形式多样,配以教师亲切和蔼的语态,学生纷纷自主参与质疑与探究,得出研究结果,整节课学生学习起来得心应手。

二、积极有效的合作学习是高效课堂的目标

首先要分配合作任务,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合作中获得独立思考,要在所有学生都有了初步想法的前提下再进行交流、探究。

其次,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了解他人的观点,并对不同观点敢于提出自己的认识。再次,要帮助学生树立互相信任、团结互助的意识。学生之间相互信任、团结互助,才能以诚相待,形成良好的合作探究团体。最后,要帮助学生增强集体责任感。小组里的每个成员都要对自己承担的任务负责,要努力参与小组合作探究。今后的社会需要的`是高素质的人才,合作互助的人才,它需要的是团队精神,因此我们现在的课堂就应该为之努力,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锻炼。

三、交往互动的师生交流是高效课堂的宗旨

课堂是教师展现教学能力的窗口,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场所,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我认为教学双方都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质疑、探究、解惑,学生则应自主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从而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切不可单纯的将师生互动理解为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答。北大附小校长的一句话给我启示很大,并不是充满问题的课堂就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课堂。我们所期盼的课堂有思维的碰撞,有矛盾的激化,有情绪的激动,整个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四、科学灵活的练习设计是高效课堂的手段

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才能实现。所以,练习是全面完成教学任务所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那么设计一些智慧型的练习显得尤其重要。它能达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我们在设计练习时有必要对练习内容进行重组,删去一些重复练习,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练习,设计一些新颖科学的练习,在一定的时间内提高练习的有效性,让练习更切合我们学生的实际,体现素质教育的宗旨,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当然,我们在练习设计过程中,还要根据学生练习活动中的信息反馈来调控我们的课堂,以获得实施练习的最佳效果,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

篇9:对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初步思考

对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初步思考

一、理论层面的思考

(一)中外专家对有效教学的研究:

1、洋教授的五个要点:(美国德克萨斯州大学、加里鲍里奇等教授的研究)

(1)清晰的教学思路;

(2)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3)任务导向明确;

(4)学生的投入;

(5)成功率高。

2、我国教授的三个要点:(我国重庆师大黄翔等教授的研究)

(1)应当是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主动建构过程。

(2)充满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

(3)是富有个性化的、多种学习需求的过程。

(二)我的初步思考:

1、对有效教学的初步理解

达到了预期的和生成的教学目标,能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

2、理论支撑:

(1)整体原理。情感(动力系统)、认知(操作系统)两个系统互相配合,产生总体功能,1+1>2。

(2)序进原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不断促进学生向着思维发展的最近区发展。

(3)反馈原理。及时反馈,处理好反馈信息。

(4)活动教学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教学本身是一种活动,应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是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主动建构过程。

二、操作层面的思考

(一)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分析学情:(明确合理的教学目标)

1、深入钻研教材,钻出你的独到之处。(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1)吃透重难点,找准切入点。

(2)培育生长点,激发创新点。

2、认真分析学情。

(1)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思维特点及身理心理状况的分析。

(2)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学生学习这一知识从哪里起点,思维在哪受阻,用什么样的方法打开思路,克服思维障碍。

(二)积极的交往互动:(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的本质是师生的互动)

1、教师:当好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到位而不越位。

2、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活动,参与有三个层次。

(1)行为参与。(外在表现,该操作时是否动手,讨论时是否发言,练习时是否动笔。)

(2)情感参与。(面部的表情特别是眼神可以看出学生关注的程度,是否热情,是否主动积极。)

(3)思维认知参与。(这是深层次的参与,注意力是否高度集中,是否积极动脑思考,是否有思维碰撞的火花,有无在情理之中而又在意料之外的精彩发言。)

学生的参加不仅要量,更要有质。

(三)改善学习方式(探究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

发现、接受、探究、模仿、动手实践、练习都是学习方式,要根据内容、对象、环境科学合理的.运用。

1、自主探究

(1)先抓好定向探究(在关键处探究、交流),不是所有的数学知识都让学生去探究。

(2)使自主探究与有意义接受的互助互补,相辅相成。

(3)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中外的数学教学不存在谁比谁绝对的好,而是应该相互学习、优势互补,数学的课改不能全盘西化,要中西融合,建构一种科学的符合数学心理学的中看又中用的有效教学。我国好的传统应该发扬,要在继承中创新,创新中发展,发展中反思。

2、合作交流(不能流于形式)。

(1)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使学生有合作的需要。

(2)要组织好,分工明确,要对合作的成效进行评价。

3、动手实践

(1)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动手操作实验验证,和课内外实践性作业。

多媒体和传统教学手段应优势互补,不能用多媒体代替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体验感悟。

(2)切实上好数学综合实践课。

(四)恰当的评价激励:

1、评价的目的

(1)积极性得到调动,自信心得到增强;

(2)错误得到纠正;

(3)体验到进步和成功的喜悦。

2、目前有的评价,达不到此上的目的,存在着两个问题:

(1)过多的廉价表扬――使学生自以为是,趾高气扬,受不了挫折。

(2)不敢指出问题――导致学生黑白不辨,是非不分,耽误学生的终生。

3、采取的办法

对学生的评价:①要用心去关注;②用情去体验;③用恰当的方式去表达,评价需要真诚,需要个性化的评价:体现导向性、激励性。

(五)逐步提高的练习:

1、数学练习一般应经历的三个层次。

基本练习或单项的针对性练习―→综合性练习或变式练习―→综合性较大的发展性练习。

2、体现四性:层次性、针对性、实践性、开放性等。

3、重视变式练习:

(1)变式练习:变式练习是指通过不同形式变换概念的非本质属性,来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的练习。

(2)作用:能帮助学生从事物的各种表现形式和不同的情景变化中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对概念的理解更概括更精确更深刻。它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创造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六)三维一体的教学效果

在落实双基的同时,使学生经历过程,学会方法,形成正确的态度、情感、价值观。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上、中、下三种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了提高。

篇10: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几点思考论文

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几点思考论文

法国有名教育家卢梭说:数学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反对让儿童被动地接受成人的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

生活化的数学学习素材更多地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当中,既然这样,如何才能确实达到课堂教学生活化呢?我们在教学中要努力通过以下途径把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让教学内容尽可能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方法,就是经过对学生的生活和他们的兴趣的掌握,把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作为根据,然后将教学内容实行再次删减整合,重组学习素材,让新知识的呈现方式更加接近孩子们的生活实际。例如,在新课标北师大版教材的编排中,编者设计了一些让学生阅读的拓展性知识。我们在处理这些教材内容时,转变了以前对这类教学内容忽视不见的态度,而是踏踏实实组织引导学生汲取这些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素材,因为这些素材既能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还能让学生真切地领会国家在数学上的伟大成绩,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同时,课题组的教师还启发学生主动挖掘生活中的学习素材:其中包含对学校生活、社会环境和家庭生活中素材的收集和整理。通过对这些资源的收集利用,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数学与他们的真实生活紧密相连,息息相关从而激励学生活学数学,用活数学。

二、教学过程要生活化

(一)课堂引入要生活化

我们知道,如果学习内容与学生熟知的素材息息相关,那他们主动汲取知识的水准就会更高。基于此,课题组的教师在引入新课时,特别注重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设计相关的数学问题,以达到引发学生学习需求的目的,让学生大胆地加入到探索交流之中,引起学生之问积极有效的思维碰撞。我在执教《平行四边形》时,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用多媒体课件为孩子们呈现了学校电动门伸缩的画面,在学生仔细观察的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电动门可以伸缩自如,这里面有什么数学奥秘呢?这样的课堂导入,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二)数学教学的例题要生活化

我们的教材虽然经过各位专家教师的精心设计和编排,但是,却难以达到十全十美,完全适应全部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时,我们常常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年龄特点,把教材中学生比较陌生的、离学生生活较远的、引不起学生兴趣的内容和部分情节做适度的调整,而那些大数据则进行必要的删减,大胆应用学生熟知的、有兴趣的、最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如一年级学生在学习了9的分解和组成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猜数游戏,让其中一个孩子把9枚棋子分别撮在两只手中,然后由另一个孩子猜一猜,每只手中分别有几枚棋子,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游戏中合作,在游戏中发现,交流中总结,在不断尝试中,发现其中的.奥妙,巩固9的分解组成,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练习题的设计要生活化

大家知道,我们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学以致用。所以说,练习题的设计就是沟通数学与生活的纽带,设计生活化的练习题,是实施“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每一位数学教师不可推卸的职责所在。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让每位孩子拿出一张纸,要求学生用手中的纸折出自己喜欢的分数,因为练习题的设计就在学生身边,利用的学具也是学生熟知的,这样,既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又让学生彻底理解了分数的意义。

三、巩固应用的要生活化

(一)指引学生用学到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例如,在上完“轴对称图形”之后,我让学生回家之后,自己设计轴对称或者中心对称图形,然后,将学生的作品贴在黑板上、班级橱窗上,然后又启发学生,用自己的双手,运用所学的轴对称的知识布置自己的房问,均得到了良好的效果,特别是在庆六一活动中,学生用自己设计并剪制的匀称美观的轴对称宣传栏美观大方,受到了全校师生的好评。

(二)制作数学手抄报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们可以带领学生将乏味的数学知识应用到有趣的手抄报中,让学生在制作数学的过程中轻巧地获取学知识,同时,又可以借此机鼓会励那些学习成绩不够突出,而动手能力又特别强的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优势,从而达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的教育目的。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是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虽然我们的做法也许还不完善,还有待更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但是我们的实验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一如既往,进一步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继续探讨生活与数学结合的方式,及时总结,整理经验,完善各种课型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为本实验得到的成功经验得到推广而努力。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教育论文

小学数学教育浅析论文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育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关爱弱势学生群体(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课堂素质教育论文

读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教学论心得体会

小学一年级教学论文题目

竞争意识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应用论文

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本原论文

[小学数学]对小学数学教育几个问题的思考
《[小学数学]对小学数学教育几个问题的思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小学数学]对小学数学教育几个问题的思考(精选10篇)】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学创新论文2023-07-15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实践研究小论文2024-01-19

数学教育对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对策论文2023-08-30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教育论文2022-05-07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的培养和思想的构建论文2023-05-11

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思考论文2022-07-01

数学核心素养培育中小学数学教改策略论文2023-07-31

对小学数学任务驱动式教学探究方向分析教育论文2022-12-04

小学数学教学方面的论文题目2023-11-15

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探析论文2023-10-09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