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经》宿命论(精选5篇)由网友“金子涵疯子”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地藏经》宿命论,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地藏经》宿命论
《地藏经》宿命论
佛门常讲,可以不信佛法,但不要不信因果。现在很多人认为自己活得很洒脱,动不动就讲“大不了一死,二十年后,还是好汉一条!”或者说“酒肉穿肠过,佛祖心头坐。”要么就讲“这一辈子活得好就好了,管他下一辈子,想那么远干什么?”这都是属于不信因果的,也是导致家族一代不如一代的最大根源。
孔老夫子说过一句话,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讲一个故事,有一个家庭,在几十年前,一家非常的富有,有权、又有钱,到第三代的时候,穷困潦倒,一代不如一代,儿子就不太好使了,不行了,到孙子就更不行了。后来,这第三代的孙子,就是现在的人,就问他的父亲,我们家究竟做过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他父亲说,我从年轻到现在,没有做过伤天害理的事情。那既然是这样,为什么我们第三代穷到这样?他父亲说,我也不知道。
孙子就去问上了年龄的一些老人,老邻居,我家究竟以前做过什么坏事?这些老人不敢说,可又看到这个家庭现在的境况,心里也不太舒服,就对他讲,你去问你爷爷就知道了,除非他不说。这位孙子真的去问他的爷爷,我们家里究竟做过什么坏事?这位爷爷就说,我年轻到现在也没做什么坏事,只有做一件而已,一件。年轻的时候,为了争夺财产,害死六个人。
一生就这一件,这一件导致一代不如一代,这一件导致家破人亡。这一件事情导致了未来的子孙个个穷困潦倒。因为当爷爷的这个老人,年轻谋夺了不义之财,然后有权又有钱。诸位道友,你要知道,身外之物是有限的,道德良心是无限的。钱花完了,有限的物质花完了,又没有无限的道德和良心,孝道和智慧,就会一代不如一代。到第三代穷困潦倒,甚至到第三代、第四代,搞到当路边天使做乞丐。第四代没人了,神经病的神经病,当乞丐的当乞丐。那位老人到他年纪大了,才懂得了,真正传给儿女的,应该是道德,并不是财产。
《三字经》里说的':“人遗子,金满银,我教子,惟一经。”所以现在一些当老板的,有权的,有钱的,拼命挣钱,拼命谋利,他要留给下一代的是什么?自己认为是舒适的生活,其实往往结果不是他想看到的,他的后代都变成了什么人?你看《地藏经》上佛说的,“不行善者行恶者,乃至不信因果者,邪淫妄语者”,成了这一类的人。
所以讲,不要过多地为子孙留下他命里无法承受的资财,多积阴德给子孙,多教子孙明因果。如果能把《地藏经》作为传家的法宝,保证这个家族一代比一代兴旺,绝对不会落入富不过三代的宿命。
拓展阅读:《地藏经》校量布施功德缘
尔时地藏菩萨摩诃萨,承佛威神,从座而起,胡跪合掌白佛言:世尊,我观业道众生,校量布施,有轻有重,有一生受福,有十生受福,有百生千生受大福利者。是事云何,唯愿世尊为我说之。
尔时佛告地藏菩萨:吾今于忉利天宫一切众会,说阎浮提布施较量功德轻重,汝当谛听,吾为汝说。
地藏白佛言:我疑是事,愿乐欲闻。
佛告地藏菩萨:南阎浮提,有诸国王、宰辅大臣、大长者、大刹利、大婆罗门等,若遇最下贫穷,乃至癃残喑哑,聋痴无目,如是种种不完具者。是大国王等欲布施时,若能具大慈悲下心含笑,亲手遍布施,或使人施,软言慰喻,是国王等所获福利,如布施百恒河沙佛功德之利。何以故。缘是国王等,于是最贫贱辈及不完具者,发大慈心,是故福利有如此报。百千生中,常得七宝具足,何况衣食受用。
复次地藏:若未来世,有诸国王,至婆罗门等,遇佛塔寺,或佛形像,乃至菩萨声闻辟支佛像,躬自营办供养布施。是国王等,当得三劫为帝释身,受胜妙乐。若能以此布施福利,回向法界,是大国王等,于十劫中,常为大梵天王。
复次地藏:若未来世,有诸国王,至婆罗门等,遇先佛塔庙,或至经像,毁坏破落,乃能发心修补。是国王等,或自营办,或劝他人,乃至百千人等布施结缘。是国王等,百千生中常为转轮王身。如是他人同布施者,百千生中常为小国王身。更能于塔庙前,发回向心。如是国王乃及诸人,尽成佛道,以此果报无量无边。
复次地藏:未来世中,有诸国王及婆罗门等,见诸老病及生产妇女,若一念间,具大慈心,布施医药饮食卧具,使令安乐。如是福利最不思议,一百劫中常为净居天主,二百劫中常为六欲天主,毕竟成佛,永不堕恶道,乃至百千生中,耳不闻苦声。
复次地藏:若未来世中,有诸国王及婆罗门等,能作如是布施,获福无量。更能回向,不问多少,毕竟成佛,何况帝释梵转轮之报。是故地藏,普劝众生当如是学。
复次地藏:未来世中,若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中,种少善根,毛发沙尘等许,所受福利,不可为喻。
复次地藏: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遇佛形像、菩萨形像、辟支佛形像、转轮王形像,布施供养得无量福,常在人天受胜妙乐。若能回向法界,是人福利不可为喻。
复次地藏: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遇大乘经典,或听闻一偈一句,发殷重心,赞叹恭敬,布施供养。是人获大果报,无量无边。若能回向法界,其福不可为喻。
复次地藏:若未来世中,有善男子善女人,遇佛塔寺,大乘经典。新者布施供养,瞻礼赞叹,恭敬合掌。若遇故者,或毁坏者,修补营理,或独发心,或劝多人同共发心。如是等辈,三十生中常为诸小国王,檀越之人,常为轮王,还以善法教化诸小国王。
复次地藏: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中所种善根,或布施供养,或修补塔寺,或装理经典,乃至一毛一尘,一沙一渧。如是善事,但能回向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上妙乐。如但回向自家眷属,或自身利益,如是之果,即三生受乐,舍一得万报。是故地藏,布施因缘,其事如是。
篇2:营销职场:四大“宿命论”
什么是宿命论呢? 宿命论是早已有之的一种世界观,最早是源自美索不达米亚、埃及等,宿命论最主要的学说,即是认为在人类诸多的神秘变化的命运现象中,存有一些定数,而这些也可称为必然法则的定数,即是组合世间诸法则的基本力量。
营销职场吃的是青春饭、激情饭、行情饭、智慧饭。青春是易逝的;激情不可能永远高扬;行情也在不断地变化;智慧也有落伍于时代的一天。营销人退出职场的一天迟早要来,看似没有终点的奔跑,实际上是有终点的。而这个终点的来临时,就是营销人都要面临着的宿命!
综观中国7000万营销人,其与企业本身就没有白头偕老的婚姻?不管其在营销道路曾经多么辉煌腾达,还是其为企业创造多少价值,最终都逃离不了以下几种宿命,只是各自选择的归宿方式不同罢了。
一、老板:以自身资源为基础另起炉灶。因为营销人每天的工作,其实就是老板的工作,将产品赋予更多的价值营销出去,而这就给了许多营销人另起炉灶的机会,特别是一线的营销人员,其每天接触的是那些所谓的老板,每天接受着创业的熏陶,所以选择了另起炉灶创业,不管是大买卖还是小生意,无非都成为许多营销人的一个不错的归宿,但这种归宿也要面临着创业不归路的风险!
二、半个老板:以股份形式介入企业经营。因为营销人,拥有的财富主要有两个方面:知本(主要是无形资本)、资源;所缺也有三个方面:资本(有形资本)、平台、产品。由于前者不脱离后者而独立存在,无形资本要与有形资本相结合,成功的运作模式要与一定的企业平台相结合,良好的客户资源要与一定的产品相结合。所以很多营销人最终放弃创业心态,而以股份形式介入企业经营,这也是许许多多营销人归宿的最高境界!
三、老师:只教习不打仗。营销人选择这种归宿,近几年呈现的比较多,因为现今各行各业都走向了营销竞争时代,日新月异的竞争环境,迫使很多企业都在寻求突破,而这种环境下,就造就了一批成功营销人走向了营销教练的岗位。他们通过多年的营销实战经验,以及营销工作中的总结,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营销思路及体系,而这些思路与体系,不仅成为一些成长性企业的发展源泉,同时,也为部分营销人找到新归宿!
四、告老还乡:功成身退。营销界有一句行话。叫“营销人吃得比猪还差,睡得比猫还晚,起得比鸡还早,做的比牛还多等等”。这席话都是体现营销岗位的艰辛程度,
而这种艰辛程度让很多营销人,在获取了价值回报时,同时,也让他们牺牲了身体为代价。为此,部分营销人在凝聚财富后,选择了另外一种生活方式,告老还乡,功成身退。因为多年来,在营销职场拼搏,使自己身心疲惫,特别营销人员,每天面临着营销数字的压力,每天过着“夜总会(要不就是每天夜晚开会,要不就是一到夜晚KTV)”的生活方式,压得喘不过气来。所以部分营销人选择这种归宿,就是要找回自我。
综上所述的营销职场四大宿命,没有对错之分,每一种选择都有理由,但都缺乏十足的理由。
未来营销人的发展需要什么样呢?也许真正要由一个“职业经理人”向“事业经理人”发生质变,但说来容易做来难,这就需要老板和营销经理人平等对话,相互信赖,相互宽容,共同营造,我相信每个营销人都会把自己的职业当作事业。虽然很多营销人的黯然退场,很多老板是是非非,给这个话题平添了几分沉重和复杂,但也给我们营销人生涯指引了道路,也同时给老板和营销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洪仕斌 中国家电营销委员会副理事长,知名营销经理人,《销售与市场》、《人民网》、《中国营销传播网》、《中国管理传播网》、《全球品牌网》等全国近百家媒体专栏作家。Hsb1107@tom.com
作者声明:为了尊重作者的劳动成果,请各媒体在文章时,应注明文章转载出处以及作者姓名,否则一律视侵权行为!法律顾问:吴德伟
关于作者:
洪仕斌:洪仕斌,江西省余江县人,中国家电营销委员会副理事长,产业经济评论家,先后担任过知名企业区域经理、市场总监、销售总监、总经理,《人民网》、《中国营销传播网》、《销售与市场》《中国企业报》等全国近百家媒体专栏作家。Email:Hsb1107@tom.com查看洪仕斌详细介绍 浏览洪仕斌所有文章 进入洪仕斌的博客
篇3:谈“宿命论”作文900字
谈“宿命论”作文900字
有人说众生就像池塘里的莲花,有的湮没在淤泥之中,在黑暗与混乱中了却一生,有的从泥潭中挣扎出来,便有了光洁与优雅。而这一切是早已注定的,怨不得淤泥,也怪不了那一池清水,众生的宿命早在冥冥中被写在上帝的安排表上,更改不得,这便是我要谈的宿命论,也是我眼中的借口。
鲁迅先生说,人生最苦痛的便是梦醒了无路可以走,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没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惊醒他。这“梦”对我来说也便是宿命,拿宿命当挡箭牌,以慰藉人生的苦难,为自己顺从人生的奴性找到借口。“闰土”拿了香炉,祥林嫂省吃俭用捐门槛,他们活在梦中,寄托期望于“宿命”的借口中,鲁迅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和“国民性”说呈现了其悲哀的一面,也正是对“神”的膜拜,导致他们在借口中度过潦倒人生。
基督教中说人生是一个受难的过程,而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是替众生受罪,于是便有了西方小说中无数带罪而活的人,为了赎罪而生存,再无其他原因。
对于神,我是极度不相信的,神让人甘心忍受命运的利剑,而非挺身反抗,在所谓的神的面前,人固有的奴性展现得淋漓尽致,人们所相信的不再是自身的力量,而是去顺从命运的安排,但是一旦神消失,世界会怎样呢?你可还记得19世纪尼采提出“上帝死了”所引起的恐慌。
保罗·艾略柯在自己的小说中提到“在某一时刻人们失去了对自己命运的掌控,这便是世界上最大的谎言”,所谓谎言,也即是借口吧,对此我是极为认同的。可还记得哈姆莱特的“生存还是毁灭”,海伦·凯勒黯淡而又光亮的双眸,克里斯朵夫的一生抗争,他们在命运的毒箭下用坚强而坚决的反抗完成自己辉煌的一生,他们不活于宿命,不为神活,他们没有借口。
而“宿命论”究竟是好是坏,在庞大的世界里,我并找不出最真实准确的答案,在某些时候,它是人的信仰与支撑,借此而忍受命运的疼痛,而在的时候,它更像一个挡人前进的障碍,让人一生懒惰平庸。对于以“宿命论”为借口的人,我想说,不要再找借口,还是相信自己吧。
篇4:《地藏经》不简单
《地藏经》不简单
《地藏经》中一再告诉我们﹕任何人若得闻,地藏菩萨名,见地藏菩萨形,知地藏菩萨功德。
要读懂佛经,还真不容易。大家去读《地藏经》,地藏菩萨的本生传,看起来好像很简单,作为婆罗门女和光母女时,就是救母亲而已。也没有行各种苦行,剥皮为纸,刺血为墨来写经,也没有像药王菩萨一样燃身供佛,或者建寺斋僧,像梁武帝一样。你看,大家有没有注意这一点,要起疑情。
第二个疑情,《地藏经》讲的,各种人间的苦难,出生时,死亡时,以及家宅不安,眷属分散,还有过往的人,不知落在何处。就讲这些问题。你会不会觉得太浅白了?这些问题,儒家就可以解决,或者土地神就可以解决,为什么要劳烦地藏菩萨呢。
我们要起疑情,如果浅白的看,你会看不起《地藏经》。觉得《地藏经》就是讲孝顺父母,和儒家讲的一样。其实,佛经里头是有密义的。我们就从婆罗门女救母亲讲起来。
这个母亲,不是指一个人,而是人类想找回自己的本源,自己的根。人类一直探讨的问题,就是我是谁,从哪里来。我是我妈妈生,妈妈是他妈妈生,一直追溯上去,最后一个妈妈是谁生?所有宗教都在解决这个问题。中国人就是认为是女娲造人,女娲用泥土造了一个土人,嘴巴一吹,就成了人。人有一口气,没有气就是尸体了。西方认为,人是上帝造的。印度教认为,他们是从梵天下来,他们的语言叫做梵语,文字叫做梵文。所有的宗教,都在解决人类的根源问题。你找到了根,你才能去开花,去结果。
婆罗门女也好,光母女也好,寻找的母亲,就是寻找自己生命的根。《地藏经》是一本寻找根的经典。
儒家说,要孝顺,就是以孝连接到生命的根。你孝顺父母,和父母连接上了,就可以连接到最原始的父母。连接到这个源头。你学佛了,也一样要孝顺师父,和师父链接上了,就可以连到佛陀身上。大家要记得这一点。我们要有源头,这不是浅白的说教,而是灵性生命需要寻找他的源头。
你只要连接到生命源头,你就能得到能量。中国人拜祖先,拜祖师,就是连接到原始的生命能量。身体永远比大脑有智慧,这个宇宙万象,不是大脑能穷尽,也不是大脑能控制的。要如何呢,只有一种,就是遵守他的规律,古人说,这个叫做得道。
比如孝顺,不是思维分别,而是一种天性的自然流露,不一定是用行动,行动也不代表真的孝顺。而是我们能跟父母之间一种超越语言的沟通,就是心灵上的'感应。那种超越语言,超越行动的灵性沟通,才是真正回到根。
禅宗中,关心也好,打骂也好,棒喝也好,都是透出慈悲。就是一种心灵的沟通。师父和徒弟之间,有这个默契。以前禅宗传心法,是以心印心,印到佛的心,就是入道。
很多人修行很久,越来越没有把握,也很迷茫,最后只好把希望解脱在死后,希望能去另一个世界。这个是对佛法的误解。所有的佛法,都是在寻找根的过程,人找到了根,才能可能枝叶繁茂。
世间福报很大的人,都是在根上浇水,世间人的根就是父母和祖先。出世间福报很大的人,也是在根上浇水,他的根就是三宝,就是祖师,就是师父。
拓展阅读:《地藏经》的内容
1、地藏菩萨和我们的关系
地藏菩萨是佛陀座前,大愿第一的大菩萨,是佛陀为我们这些众生派来,专为开解、救拔我们的大菩萨。他的本愿是要度尽此土所有:刚强难化、习恶罪苦众生,他又以种种方便,慈悲的法门,来接引、度化不同根器的众生。
在佛经中,常把我们的心,譬喻成大地,因为大地可以安持一切、摄受一切、长养一切、蕴含一切善法宝藏。具有如是功德的菩萨,名为:地藏菩萨。
2、《地藏本愿经》的内容是什么?
本经揭示宇宙中一切众生,生死的奥秘,告诉我们如何趋吉避凶、离苦得乐,连跌入无间地狱的众生,都可以“依法”出离地狱,乃至消除累世的业障,增上福慧。所以,此经是要我们明白:知死有生、作善获福、为恶受殃、修道得道。
3、为什么要为亡者,读诵《地藏本愿经》,及称念地藏菩萨名号?
死者在他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坏去之后,他的“心意识”仍然在起著作用,就好像我们睡着作梦时一样,但处于错愕、窈窈冥冥的“中阴身”状态,不能决定去处。
因此亲朋好友借着读经,帮助他提起“正念”,并接引诸佛菩萨的加持力,助他奔向光明、善良、智慧、慈悲的地方,也就是奔向诸佛菩萨的身边,得到诸佛菩萨的引领。称念地藏菩萨名号,是为了唤起一切人,心中本有的:地藏心,也就是向往大愿、大慈、大悲、智慧、光明、解脱之心。
4、为什么所有人,都能从读诵《地藏本愿经》中得到利益?
篇5:地藏经基本内容
地藏经基本内容
《地藏经》教会了我们仁义道德,因果报应,应该多去孝顺父母。下面是地藏经基本内容,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1、地藏菩萨和我们的关系
地藏菩萨是佛陀座前,大愿第一的大菩萨,是佛陀为我们这些众生派来,专为开解、救拔我们的大菩萨。他的本愿是要度尽此土所有:刚强难化、习恶罪苦众生,他又以种种方便,慈悲的法门,来接引、度化不同根器的众生。
在佛经中,常把我们的心,譬喻成大地,因为大地可以安持一切、摄受一切、长养一切、蕴含一切善法宝藏。具有如是功德的菩萨,名为:地藏菩萨。
2、《地藏本愿经》的内容是什么?
本经揭示宇宙中一切众生,生死的奥秘,告诉我们如何趋吉避凶、离苦得乐,连跌入无间地狱的众生,都可以“依法”出离地狱,乃至消除累世的业障,增上福慧。所以,此经是要我们明白:知死有生、作善获福、为恶受殃、修道得道。
3、为什么要为亡者,读诵《地藏本愿经》,及称念地藏菩萨名号?
死者在他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坏去之后,他的“心意识”仍然在起著作用,就好像我们睡着作梦时一样,但处于错愕、窈窈冥冥的“中阴身”状态,不能决定去处。
因此亲朋好友借着读经,帮助他提起“正念”,并接引诸佛菩萨的加持力,助他奔向光明、善良、智慧、慈悲的地方,也就是奔向诸佛菩萨的身边,得到诸佛菩萨的引领。称念地藏菩萨名号,是为了唤起一切人,心中本有的.:地藏心,也就是向往大愿、大慈、大悲、智慧、光明、解脱之心。
4、为什么所有人,都能从读诵《地藏本愿经》中得到利益?
《地藏经》云:若有男子、女人……命终之后,眷属小大,为造福利,一切圣事,七分之中,而乃获一,六分功德,生者自利。以是之故,未来现在,善男女等,闻健自修,分分己获。
在同经中,佛陀说:若未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见地藏形像,及闻此经,乃至读诵,香华、饮食、衣服、珍宝,布施供养,赞叹瞻礼,得二十八种利益:
一者、天龙护念;二者、善果日增;三者、集圣上因;四者、菩提不退;五者、衣食丰足;六者、疾疫不临;七者、离水火灾;八者、无盗贼厄;九者、人见钦敬;十者、神鬼助持;十一者、女转男身;十二者、为王臣女;十三者、端正相好;十四者、多生天上;十五者、或为帝王;十六者、宿智命通;十七者、有求皆从;十八者、眷属欢乐;十九者、诸横消灭;二十者、业道永除;二十一者、去处尽通;二十二者、夜梦安乐;二十三者、先亡离苦;二十四者、宿福受生;二十五者、诸圣赞叹;二十六者、聪明利根;二十七者、饶慈愍心;二十八者、毕竟成佛。”
5、如何亲近供养地藏菩萨?
佛陀和地藏菩萨,在《占察善恶业报经》中说:在此堪忍世界、五浊恶世、末法时期,我们所处的客观世界是:众生福薄,多诸衰恼,国土数乱,灾害频起,种种厄难,怖惧逼扰,因此我们经常活在:睹世灾乱,心常怯弱,忧畏己身及诸眷属,不得衣食充养躯命,的忧怖之中,遇到的多半是:种种衰恼,不吉之事,扰乱忧怖。
正是因为值此特殊的时代、特殊的国土,佛陀才在忉利天宫法会上,将我们殷勤付嘱给地藏菩萨,要地藏菩萨以大神通力,慈悲方便救拔我们。而地藏菩萨也在佛陀座前,发下深誓大愿,三白佛言﹕唯愿世尊,不以后世恶业众生为虑。
《地藏经》中一再告诉我们﹕任何人若得闻,地藏菩萨名,见地藏菩萨形,知地藏菩萨功德,即是与地藏菩萨结上初缘,在大逼迫、大恐怖、大痛苦的紧急情况时,只要称念地藏菩萨圣号,地藏菩萨一定头头救拔。
地藏菩萨更在“根聚法门众会”上,依据我们末世众生的福报资粮,为我们安排了:供养─敬礼─瞻视─称念读诵─悔过发愿,五步亲近供养地藏菩萨法门。让我们常能亲近他,与他更结深缘,于一切时、一切处都能得到,他的加持护念、守护长养。
地藏菩萨的神力、慈悲、智慧、辩才和深誓大愿,是如是不可思议,地藏菩萨的法门,是如是简单易行,能:速满众生一切所求,能灭众生一切重罪,除诸障碍,现得安隐。
问题是:我们愿不愿意,亲近地藏菩萨?我们当然希望得到,地藏菩萨的救拔,但是我们对地藏菩萨的确,也存在着许多的不解和错误的认识,让我们不敢、不愿、也不能亲近他。
不然的话,就不劳阎罗天子,为我们担心,向佛陀请法,问道:世尊!是地藏菩萨既有,如是不可思议神力,云何众生而不依止,善道永取解脱?唯愿世尊,为我解说。
在自己亲近地藏菩萨的过程中,探讨大家心中的疑问和错认,希望大家勇敢诚实来面对这些问题,重新正确认识地藏菩萨,方能排除一切,亲近地藏菩萨的障碍和干扰,尽快得到地藏菩萨的救拔。
6、亲近地藏菩萨的:五步法门
如何具体进行亲近地藏菩萨。即:供养─敬礼─瞻视─称念读诵─悔过发愿
一,在住处南方墙上,安置地藏菩萨圣像。其上,再安放释迦牟尼佛圣像,圣像位置应坐南朝北。
二,每天以灯明、烛火、烧香、鲜花、素果、净水,供养地藏菩萨圣像。条件不足时,一杯净水供养也行。
三,每天早、晚敬礼地藏菩萨圣像。次数越多越好。
四,每次敬礼时,即瞻视圣像,一瞻一礼。
五,每天早、晚称念:南无地藏菩萨摩诃萨,次数越多越好。
六,每天或抄写、或读诵《地藏本愿经》一品。情况紧急时,一天读诵一本。
七,每天晚上检视﹕当天及过去所造杀生、偷盗、邪淫之身业;妄语、两舌、恶口、绮语之口业;贪欲悭吝、瞋恨嫉妒、憍慢邪见之意业。惭愧发露完后,深自呵责,发愿永不再犯。并祈请地藏菩萨护念和加持。
拓展阅读:多诵读《普门品》和《地藏经》
修行首重见地。确立圆满的见地,是修行的第一步。这第一步,如果方向错了或出了偏差,后续的修行一定会遇到不少障碍。不过,要确立圆满的见地,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却很不容易。一是身边的善知识太少,二是佛教的经典太多,难于抉择。佛经之多,可以用“汗牛充栋”来形容,如何从中选取一些代表性的经典供自己终身修学,以较少的精力获得较大的受用,少走弯路,这是我们每个学佛的人必须考虑的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虚云老和尚的修行经历和开示中,找到答案或者启示。这答案或启示,对于充斥着种种邪知邪见的末法时代之修行者来说,可以说是一盏很好的指路明灯。
在增订《年谱》的时候,有一件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九五六年九月,在虚云老和尚一百一十八岁生日的时候,江西佛学社的同人借给虚老祝寿之机,邀集了江西省部分寺庙的僧众,在云居山举办了一个大型的佛经讲座活动,后来由此发展成为“真如寺佛学研究苑”,让那些有一定文化程度的青年比丘就学于其中。按虚老的旨意,讲座的内容定为讲解“大乘三大部”,即《金刚经》、《法华经》、《楞严经》。佛学研究苑的日常课程,除了研习这三大部之外,另加《四分律比丘戒本》。当时因为虚老年纪大,讲课困难,遂聘请海灯法师任主讲。这个活动一直持续到一九五七冬天才结束。
虚云老和尚发动大众研习“三大部”,绝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由来已久。细读虚云老和尚的《年谱》、《开示》和《书信》,我们会发现,虚云老和尚这一生,无论是自度时期的个人修行,还是度他时期的讲经弘法,关于听习、宣讲、劝修《楞严》和《法华》的记载,多达数十处。虚老生前还曾用蝇头小楷撰写过《楞严经玄要》和《法华经略疏》等著作,只可惜在一九五一年的“云门事变”中散失了。
在中国佛教史上,早就有“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这一说法,至于《金刚经》,则一直被视为六百卷《大般若经》的大纲。可见,虚老提倡反复地研习这三大部,是由这三大部在大乘经典中所处的“纲宗”地位决定的。《法华》可以帮助我们树立圆顿的一乘见地,这是成佛的基础;《楞严》可以帮助我们明心见性和避免魔障的干扰,这是证道的前提,《金刚》可以帮助我们开启智慧之眼,这是修道的指针。所以,修习大乘法门的人,直接、反复,乃至终身研读这三大部,应该说是进入佛法精髓的最有效的途径。
至于在家修行人,虚云老和尚主张,除了研习这三大部之外,还应多多诵读《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和《地藏经》,它们可以帮助我们培养宗教感情、树立修学的信心,并在现实生活中得到祈福消灾等方面的实际利益。此外,虚老还主张研习《大乘起信论》,认为这也是一个进入佛法大海的有效方法。
总之,虚老的修行经验和开示告诉我们:现时代,如果你想让修行尽快进入轨道,少走弯路,不受人蛊惑、不落入偏执当中,最稳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先深入地研习《法华》、《楞严》《金刚》、《起信》等经论,并经常地诵习《地藏经》和《普门品》。这也许是对我们所处时代“善知识难遇”之现实的一个最好的补救方法。
★ 《地藏经》讲什么
★ 净空讲地藏经
★ 地藏经词语解释
★ 金刚经讲义江味农
【《地藏经》宿命论(精选5篇)】相关文章:
抄地藏经的感应2023-03-14
念《地藏经》时如何修供养2023-08-13
地藏经消业障法门2022-04-30
持诵《地藏经》的利益2023-07-04
档案人事代理常见问题解答2022-12-03
如何发愿的范文2023-10-07
迅雷常见的问题解答2022-09-11
念地藏经愈病感应2023-11-10
《莫高窟》的五年级语文教案2022-05-06
《本愿经》与痛苦之身2023-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