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亲得学》原文及翻译(整理9篇)由网友“Ffffrrrrlopeee”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失亲得学》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
篇1:《失亲得学》原文及翻译
《失亲得学》原文及翻译
邴原,三国时人,是当时著名的学者与名士,与管宁、华歆等称“辽东三杰”。其在幼年丧父、生活极度贫困的情况下仍立志学习文化知识,最终感动了书塾里的教师,成就了一则学与教的佳话。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失亲得学》这篇文言文吧。
原文: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译文:
邴原幼时丧父,几岁时,从书塾经过,(听见书声琅琅)忍不住哭了,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小孩子为啥哭泣?”邴原答道:“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那些读书的,凡是能够学习的人,必然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我一来羡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内心感伤,因此而哭泣。老师怜悯屿地说:“你想读书就来吧!”邴原进了学堂,学习异常努力。一个冬天,就读熟了《孝经》和《论语》。
注释:
少孤:自幼丧父。
过:经过。
书舍:书塾。
亲:父母。
愿:羡慕。
则:就是。
得:能够。
中心:心中。
恻:心中悲伤。
苟:如果,要是。
徒:白白地,此处指免费上学。
资:学费。
就书:上书塾(读书)。
得:能够。
欲书可耳:想读书的愿望可以这么强烈。
恻然:怜悯、同情的样子。
孤:指失去父亲的孩子
篇2:《失亲得学》阅读答案及原文
《失亲得学》阅读答案及原文
《失亲得学》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凡得学者有亲①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②感伤故泣耳。”师恻然③曰:“苟欲学,不须资也。”
【注】①亲:父母;②中心:心中;③恻然:同情的样子。
1、给下列语句断句。
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
2、注音。
恻然舍近求远()泣不成声()
3、解词。
(1)二则羡其得学:
(2)苟欲学,不须资也:
4、翻译句子。
(1)凡得学者,有亲也。
(2)苟欲学业,不须资也。
参考答案:
1、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
2、cèshěqì
3、(1)就是;能够(2)如果;学费
4、(1)凡是能够学习的人,都是因为有父母啊。(2)如果想要学习,不需要学费。
附加注释:
少孤:自幼丧父。
过:经过。
书舍:书塾。
亲:父母。
愿:羡慕。
则:就是。
得:能够。
中心:心中。
恻:心中悲伤。
苟:如果,要是。
徒:白白地,此处指免费上学。
资:学费。
就书:上书塾(读书)。
得:能够。
欲书可耳:想读书的愿望可以这么强烈。
恻然:怜悯、同情的`样子。
孤:指失去父亲的孩子
翻译:
邴原幼时丧父,几岁时,从书塾经过,(听见书声琅琅)忍不住哭了。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小孩子为什么哭泣?”邴原答道:“那些读书的,凡是能够学习的人,必然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我一来羡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内心感伤,因此而哭泣。”老师怜悯他说:“如果你想读书就来吧(不需要费用)!”
启示:
我们要好学,并且珍惜我们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
也应向文中的老师学习,寄予别人求学的帮助,尊重爱学习、有志向的人。
篇3:失亲得学阅读答案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凡得学者有亲①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②感伤故泣耳。”师恻然③曰:“苟欲学,不须资也。”
【注】①亲:父母;②中心:心中;③恻然:同情的样子。
1、给下列语句断句。
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
2、注音。
恻然( ) 舍近求远( ) 泣不成声( )
3、解词。
(1)二则羡其得学:
(2)苟欲学,不须资也:
4、翻译句子。
(1)凡得学者,有亲也。
(2)苟欲学业,不须资也。
参考答案:
1、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
2、cè shě qì
3、(1)就是;能够 (2)如果;学费
4、(1)凡是能够学习的人,都是因为有父母啊。 (2)如果想要学习,不需要学费。
附加注释:
少孤:自幼丧父。
过:经过。
书舍:书塾。
亲:父母。
愿:羡慕。
则:就是。
得:能够。
中心:心中。
恻:心中悲伤。
苟:如果,要是。
徒:白白地,此处指免费上学。
资:学费。
就书:上书塾(读书)。
得:能够。
欲书可耳:想读书的愿望可以这么强烈。
恻然:怜悯、同情的样子。
孤:指失去父亲的孩子
翻译:
邴原幼时丧父,几岁时,从书塾经过,(听见书声琅琅)忍不住哭了。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小孩子为什么哭泣?”邴原答道:“那些读书的,凡是能够学习的人,必然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我一来羡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内心感伤,因此而哭泣。”老师怜悯他说:“如果你想读书就来吧(不需要费用)!”
启示:
我们要好学,并且珍惜我们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
也应向文中的老师学习,寄予别人求学的帮助,尊重爱学习、有志向的人。
篇4:得和失
得和失700字
很久以来,我一直处在自己制造的黑暗无底洞中。我自以为我失去了很多东西,在学习上,我失去了往日的‘生机勃勃’全是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因为我贪玩,所以学习大不如以前。习作写的一塌糊涂,一句好词好句都没有,读起来让人觉得枯燥无味,一点儿也‘不新鲜’。连我自己都觉得有点恶心。我的好朋友以前的作文写的不这么好,但是现在她已经完完全全的超越我了。作文比赛她得了一等奖,而我却只是一个三等奖。
既然这是我失去的,现在开始补救也还来得及。只是我要比别人多付出十倍的努力。我相信只要我坚持不懈,总会把‘漏洞’补好。老师说习作要多看课外书,才能汲取营养,做什么事都要决心和毅力,只要我下定决心,习作这个漏洞也一定会屈服于我的。
我认为我失去了很多,只是当我停下脚步往后看的时候,却发现原来我其实还没有失去,只是我一时的懒散而留下的遗憾,我也得到了失去后才懂得珍惜的'哲理啊。
其实,我得到的比失去的可能还要多,我得到了真诚的友谊,学习上,我也有很大的进步啊。以前比赛,我都没有份,可这次我参加的作文比赛也拿了个三等奖,虽然还不够,但是我会更加努力向一等奖迈进。
得和失就像厨房里的油盐酱醋,酸甜苦辣样样俱全,我们不应该为了一次的失败让一份自卑慢慢吞噬自己的心灵,让一份挫折感渐渐磨灭自己的斗志。得和失我们都很需要,只有失去才会懂得珍惜,也才会有得,它们都共同是我们走过路上留下的对生活感触的痕迹。在失的时候,我们会惊奇的发现原来失是得阳光下一道亮丽的风景。
篇5:《失亲得学》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失亲得学》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凡得学者有亲①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②感伤故泣耳。”师恻然③曰:“苟欲学,不须资也。”
【注】 ①亲:父母;②中心:心中;③恻然:同情的样子。
1、给下列语句断句。
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
2、注音。
恻然( ) 舍近求远( ) 泣不成声( )
3、解词。
(1)二则羡其得学:
(2)苟欲学,不须资也:
4、翻译句子。
(1)凡得学者,有亲也。
(2)苟欲学业,不须资也。
【参考答案】
1、者/也/孤/学/伤
2、cè shě qì
3、(1)就是;能够 (2)如果;学费
4、(1)凡是能够学习的人,都是因为有父母啊。
(2)如果想要学习,不需要学费。
译文:
邴原是个孤儿,在他几岁的'时候,路过书舍时哭泣,老师问他:“你为什么哭?”他说:“凡是在这里学习的人都有亲人啊,首先感伤于他们并不孤单,再者羡慕他们能够在这里学习,我心中感伤,所以哭泣。”老师于是动了恻隐之心说:“如果你愿意(来这里)学习,不需要交纳学费。”
篇6:失亲痛感随笔
失亲痛感随笔
一个同事正上着班,突然接到家里的一个电话,短短聊了几句,眼泪就涌在了眼眶上。我看得出,接过电话的同事此刻的心情非常沉重,我走过去,想安慰他几句,便问他何事让他难过,他告诉我说,刚才那个电话,是家里人告知他,他奶奶过世了。他说完,眼睛又开始发红,却让我不知该如何安慰,只一句节哀顺便。
得知原因后,我心里也有酸酸的感觉,我知道,人生最痛的感觉,莫过于失去亲人,什么安慰都不能抚痛,也许只有哭才能释放心中的郁压。面对生死,我们谁也无能为力,只能默默接受身边的'生老病死,忍受心中失去的痛感。我忽然想到我已经逝去的爷爷,虽然十年了,偶然想起,也难以抹去心中的那一丝隐痛,也许,一辈都无法释怀,如果,人可以有一个愿望,那就是希望身边的亲人永远健健康康,永远看到他们的音容笑貌,永远不会从这个世界上消失。可是没有如果,只要生活在这个世间,谁都会经历这样的痛。
然而更可悲的是,在他们离去的时候,我们却没有守望在他们的身边,连他们在世间留下的最后一句话也没有听到,这种痛是无法形容。我的这位同事便是如此,只接到亲人走了的消息,却无法立刻赶到家里,守在身边。这样的情况,绝不仅仅是我同事,有多少人面临这样的情况。
为了生存,为了生活,我们不得不离开家,离开亲人到外打拼漂泊,己经苍老的亲人,在岁月的面前,显得是那么的脆弱,他们的离开,都是在不预期的时候,猛然间给你一个措手不及。以前常说,忠孝难两全,现在是,生存与孝顺难两全,有多少人面对这种情况,明知亲人已老,时日不待,却也得忍心流浪在外。
出外漂泊的游子,感情是脆弱的,尤其是对待老人这个话题,言及便痛,因为这就是心中的缺憾,当道出你心中之隐,唯有泪流满面。
如我们流浪在外的人,一年年打工在外,有多少时间陪在亲人的身边,算一算,真得让人惊讶。想想我自己,自中学毕业,终年在外,一年只有几天在家,己整整十年如此,想起自己的父母,还停留在青丝倩影中,觉得他们还年轻,殊不知,他们己经苍颜斑斑,白发尽染,皱纹爬满脸。
现在,我们要学会的,不是逆转他们的容颜,而是要珍惜他们存在的时光,终有一天,他们会离我们而去,也许,我们还没守在身边,珍惜拥有他们的时光吧。回到家,不要四处游玩,陪在他们身边,说说话儿,聊聊天儿,懂懂他们的心思,让他们高兴高兴。若身在外,多打打电话儿,让情感一直传递。
在这个世上,唯一珍贵的便是亲情,它是我们的精神之撑,让我们把它珍藏心间,好好呵护吧!
篇7:穿井得一人翻译及原文
穿井得一人翻译及原文
原文: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翻译:
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到远处去打水浇田,因此常有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听了的人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全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问明情况,丁家人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听到传闻,还不如不听。
基本信息
出典故,意思是打出一口水井后,还可以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不用再派人去提水。
本文选自《吕氏春秋》书卷二十二《慎行论·察传》,中的一段。《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战国末秦相吕不韦组织门客所撰的一部先秦杂家代表著作,共26卷,160篇。收入鄂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书中,改名为《穿井得一人》,收入人教社新版语文教科书中(与两篇《伊索寓言》及列子作品《杞人忧天》同属《寓言四则》[1] ,本则录音由梓君朗读[2] )。
启示:
这凡事都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要深入调查研究,切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
对于传言应开动脑筋思考,仔细辨别,不能轻信谣言,否则就会闹出以讹传讹,三人成虎的笑话,使事情的真相被传得面目全非。
所有的流言都不可信,只有实际才是真理。
附穿井得一人教案:
教材、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以想象为主题的单元,包含了童话、诗歌、神话和寓言,引人遐思,给人启迪。《穿井得一人》是一篇寓言,体现了寓言的讽喻特色,在网络自媒体时代,它仍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另外它也是一篇文言文,文言实词的教学也应得到相应重视。
教学目标:
1、积累常见文言实词:穿、汲、及、闻、道、对、国。
2、解读文本,理解寓言内涵。
3、联系生活,防微杜渐。
教学重难点
解读文本,理解寓言内涵。
教学准备
文本准备:《苏东坡传》、《弟子规》。课件准备:PPT。
资料准备:借助网络、小写作。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经典诵读,解题入文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穿井得一人 《吕氏春秋》吕不韦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诵读,释义
(1)分角色朗读:叙述、丁氏、闻而传之者、国人。
(2)朗读者说说三句的.意思:
丁氏:吾穿井得一人。
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真相: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3)再朗读
(二)抓起因,明晓文脉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他们家为什幺挖井?溉汲、居。
(三)小结:丁家打了一口井,不必像以前那样专门有一个人去打水了,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相当于家里多了一个人。
三、依文解言,判断案情
(一)合作探究:小组探究:宋国的国君决定追究这起谣言的责任人。你是断案大臣,你觉得:谁应该为这起谣言负责?
讨论后,请同学上黑板写出结论
1、学生板书:
丁氏:
真相:
闻而传之者:
宋君:
2、教师总结:①丁氏:是起因。对挖井后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 表述不清。知错能改。②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③国人: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才越传越广。④ 宋君:不人云亦云,调查事件源头,获得真相。
(二)依文解言:哪些关键词能体现他们的责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重点词:告、闻而道、对、国、使。
(三)学生提出其他疑难,师生合作解答。
四、联系生活,防微杜渐
1、激发引导:有人说:当真理还在穿鞋的时候,谎言已经走遍世界了。现代环境下,利用灵活无序的网络传播,谣言传播变的速度更快、作用力更强。说说你听的传闻,最后证实是谣言。
学生能说出一两个即可!
3、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你觉得怎样消除“穿井得一人”的现象再次发生?
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调查研究,不轻信盲从,不以讹传讹。不传播未经自己考证的话。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练就一双慧眼。
“谣言止于智者”这句话绝对正确!智者不会轻信传言,更不会传播谣言。但是,天下智者何其少!如果寄希望于智者,那是无济于事的。辟谣的重要法宝,是让事实说话!
五、巩固训练,布置作业。
(一)课堂训练
一词多义:有闻而传之者 求闻之若此 闻之于宋君
古今异义:国人道之
常见易错:宋君令人问诸丁氏
(二)布置作业:以“谣言”为写作内容,学写一篇寓言,或写一篇记叙文。
六、板书设计
穿井得一人
《吕氏春秋》
① 丁氏:是起因。对挖井后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表述不清。知错能改。
② 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
③ 国人: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才越传越广。
④ 宋君:不人云亦云,调查事件源头,获得真相。
——谣言止于智者
七、教学反思:
在起始年级重视习惯的培养,包括使用字典、课前经典诵读等。整节课设计力求新颖、思路清晰,层层深入;抓住学生感兴趣的点,在整体感知环节切入课文,使学生对文章的大意有整体了解;注重寓言的教育功能,教人向善,引导正确价值观。抓住小组合作,用恰当的活动引导学生课堂互动!
遗憾很多,有两条格外值得记取:过于重视文意和与现代生活的链接,依靠文意梳理,文言词汇未得到有效落实。写的环节,没能充分完成,延伸拓展部分应当删去,留下时间开展写作训练。
篇8:《穿井得一人》原文及翻译
宋国有一家姓丁的,家中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因此经常有一个人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一眼井之后,便对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一个人。”有人听到这话,传播说:“丁家打井打出了一个人。”都城的人都谈论这件事,一直传到宋国国君那里。宋国国君派人去问姓丁的。丁家的.人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呀。”早知道是这个结果,还不如不问。
《穿井得一人》启示:
凡事都要调查研究,仔细辨别,才能弄清真相。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否则就会闹出以讹传讹,三人成虎的笑话,使事情的真相被传得面目全非。
作者简介:
吕不韦,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滑县)人。战国末年商人、政治家、思想家,秦国丞相,姜子牙23世孙。
早年经商于阳翟,扶植秦国质子异人回国即位,成为秦庄襄王,拜为相国,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带兵攻取周国、赵国、卫国土地,分别设立三川郡、太原郡、东郡,对秦王嬴政兼并六国的事业作出重大贡献。庄襄王去世后,迎立太子嬴政即位,拜为相邦,尊称“仲父”,权倾天下。受到嫪毐集团叛乱牵连,罢相归国,全家流放蜀郡,途中饮鸩自尽。
篇9:《穿井得一人》原文及翻译
①选自《吕氏春和·慎行览·察传》。
②溉汲——从井里打水浇地。溉:音gai,浇灌。汲(ji),从井里打水。
③及——等到。
④国人道之——都城的人谈论这件事。国:古代国都也称“国”。
⑤闻之于宋君——这件事被宋君听到了。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于:介词:当“被”讲,引进主动者。宋君:宋国国君。
⑥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于:介词:当“向”讲。
⑦使——使用,指劳动力。
★ 亲教第二课堂答案
★ 失得的作文
★ 《小弁》赏析
【《失亲得学》原文及翻译(整理9篇)】相关文章:
《与陈伯之书》阅读答案2023-02-24
《与陈伯之书(节选)》阅读练习题附答案2022-07-22
我学会了滑旱冰作文350字2022-06-04
竭泽而渔原文翻译小知识2022-05-07
课外文言文阅读解题步骤2023-11-17
黄宗羲《原法》阅读答案及翻译2023-09-15
东野稷败马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2023-10-10
李白《上皇西巡南京歌其一》翻译赏析2022-05-08
课外文言文阅读2024-03-02
表妹和我初三作文600字2023-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