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亲得学》阅读答案及原文

时间:2023-06-20 07:56:12 阅读答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失亲得学》阅读答案及原文(共10篇)由网友“安咸”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失亲得学》阅读答案及原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失亲得学》阅读答案及原文

篇1:《失亲得学》阅读答案及原文

《失亲得学》阅读答案及原文

《失亲得学》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凡得学者有亲①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②感伤故泣耳。”师恻然③曰:“苟欲学,不须资也。”

【注】①亲:父母;②中心:心中;③恻然:同情的样子。

1、给下列语句断句。

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

2、注音。

恻然舍近求远()泣不成声()

3、解词。

(1)二则羡其得学:

(2)苟欲学,不须资也:

4、翻译句子。

(1)凡得学者,有亲也。

(2)苟欲学业,不须资也。

参考答案:

1、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

2、cèshěqì

3、(1)就是;能够(2)如果;学费

4、(1)凡是能够学习的人,都是因为有父母啊。(2)如果想要学习,不需要学费。

附加注释:

少孤:自幼丧父。

过:经过。

书舍:书塾。

亲:父母。

愿:羡慕。

则:就是。

得:能够。

中心:心中。

恻:心中悲伤。

苟:如果,要是。

徒:白白地,此处指免费上学。

资:学费。

就书:上书塾(读书)。

得:能够。

欲书可耳:想读书的愿望可以这么强烈。

恻然:怜悯、同情的`样子。

孤:指失去父亲的孩子

翻译:

邴原幼时丧父,几岁时,从书塾经过,(听见书声琅琅)忍不住哭了。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小孩子为什么哭泣?”邴原答道:“那些读书的,凡是能够学习的人,必然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我一来羡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内心感伤,因此而哭泣。”老师怜悯他说:“如果你想读书就来吧(不需要费用)!”

启示:

我们要好学,并且珍惜我们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

也应向文中的老师学习,寄予别人求学的帮助,尊重爱学习、有志向的人。

篇2:失亲得学阅读答案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凡得学者有亲①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②感伤故泣耳。”师恻然③曰:“苟欲学,不须资也。”

【注】①亲:父母;②中心:心中;③恻然:同情的样子。

1、给下列语句断句。

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

2、注音。

恻然( ) 舍近求远( ) 泣不成声( )

3、解词。

(1)二则羡其得学:

(2)苟欲学,不须资也:

4、翻译句子。

(1)凡得学者,有亲也。

(2)苟欲学业,不须资也。

参考答案:

1、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

2、cè shě qì

3、(1)就是;能够 (2)如果;学费

4、(1)凡是能够学习的人,都是因为有父母啊。 (2)如果想要学习,不需要学费。

附加注释:

少孤:自幼丧父。

过:经过。

书舍:书塾。

亲:父母。

愿:羡慕。

则:就是。

得:能够。

中心:心中。

恻:心中悲伤。

苟:如果,要是。

徒:白白地,此处指免费上学。

资:学费。

就书:上书塾(读书)。

得:能够。

欲书可耳:想读书的愿望可以这么强烈。

恻然:怜悯、同情的样子。

孤:指失去父亲的孩子

翻译:

邴原幼时丧父,几岁时,从书塾经过,(听见书声琅琅)忍不住哭了。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小孩子为什么哭泣?”邴原答道:“那些读书的,凡是能够学习的人,必然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我一来羡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内心感伤,因此而哭泣。”老师怜悯他说:“如果你想读书就来吧(不需要费用)!”

启示:

我们要好学,并且珍惜我们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

也应向文中的老师学习,寄予别人求学的帮助,尊重爱学习、有志向的人。

篇3:《失亲得学》原文及翻译

《失亲得学》原文及翻译

邴原,三国时人,是当时著名的学者与名士,与管宁、华歆等称“辽东三杰”。其在幼年丧父、生活极度贫困的情况下仍立志学习文化知识,最终感动了书塾里的教师,成就了一则学与教的佳话。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失亲得学》这篇文言文吧。

原文: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译文:

邴原幼时丧父,几岁时,从书塾经过,(听见书声琅琅)忍不住哭了,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小孩子为啥哭泣?”邴原答道:“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那些读书的,凡是能够学习的人,必然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我一来羡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内心感伤,因此而哭泣。老师怜悯屿地说:“你想读书就来吧!”邴原进了学堂,学习异常努力。一个冬天,就读熟了《孝经》和《论语》。

注释:

少孤:自幼丧父。

过:经过。

书舍:书塾。

亲:父母。

愿:羡慕。

则:就是。

得:能够。

中心:心中。

恻:心中悲伤。

苟:如果,要是。

徒:白白地,此处指免费上学。

资:学费。

就书:上书塾(读书)。

得:能够。

欲书可耳:想读书的愿望可以这么强烈。

恻然:怜悯、同情的样子。

孤:指失去父亲的孩子

篇4:《失亲得学》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失亲得学》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凡得学者有亲①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②感伤故泣耳。”师恻然③曰:“苟欲学,不须资也。”

【注】 ①亲:父母;②中心:心中;③恻然:同情的样子。

1、给下列语句断句。

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

2、注音。

恻然( ) 舍近求远( ) 泣不成声( )

3、解词。

(1)二则羡其得学:

(2)苟欲学,不须资也:

4、翻译句子。

(1)凡得学者,有亲也。

(2)苟欲学业,不须资也。

【参考答案】

1、者/也/孤/学/伤

2、cè shě qì

3、(1)就是;能够 (2)如果;学费

4、(1)凡是能够学习的人,都是因为有父母啊。

(2)如果想要学习,不需要学费。

译文:

邴原是个孤儿,在他几岁的'时候,路过书舍时哭泣,老师问他:“你为什么哭?”他说:“凡是在这里学习的人都有亲人啊,首先感伤于他们并不孤单,再者羡慕他们能够在这里学习,我心中感伤,所以哭泣。”老师于是动了恻隐之心说:“如果你愿意(来这里)学习,不需要交纳学费。”

篇5:《失根的兰花》阅读原文及答案

《失根的兰花》阅读原文及答案

失根的兰花

①顾先生一家约我去费城郊区一个大学里看花。汽车走了一个钟头的样子,到了校园:校园美得像首诗,也像幅画。依山起伏,古树成阴,绿藤爬满了一幢一幢的小楼,绿草爬满了一片一片的坡地;除了鸟语,没有声音。像一个梦,一个安静的梦。

②花圃有两片,里面的花,种子是从中国来的。一片是白色的牡丹,一片是白色的雪球:如在海的树丛里,闪烁着如星光的`丁香,这些花全是从中国来的呀!

③由于这些花,我自然而然地想起北平公园里的花花朵朵,与这些简直没有两样;然而,我怎样也不能把童年时的情感再回忆起来。我不知为什么,总觉得这些花不该出现在这里,它们的背景应该是今雨轩,应该是谐趣图,应该是故宫的石阶,或亭阁的栅栏。因为背景变了,花的颜色也褪了,人的情感也弱了,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

④十几岁,就在外面漂流,泪从来也未这样不知不觉地流过。在异乡见过与童年完全相异的东西,也见过完全相同的花草;同也好,不同也好,我总未因异乡事物而想过家。到渭水滨,那水,是我从来没见过的,我只感到新奇,并不感觉陌生;到成阳城,那城,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我只感觉到它古老,并不感觉伤感。我曾在秦岭捡过与香山上同样红的枫叶,在蜀中我也曾看到与太庙中同样老的古松,我也并未因而想起过家。我曾骄傲地说过:“我,到处可以为家。”

⑤然而,自至美国,情感突然变了。在夜里的梦中,常常是家里的小屋在风雨中坍塌了,或是母亲的头发一根一根地白了;在白天的生活中,常常是不爱看与故乡不同的东西,而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我这时才恍然悟到我所谓的到处可以为家,是因为蚕未离开那片桑叶;等到离开国土一步,即到处不可以为家了。

⑥花搬到美国来,我们看着不顺眼;人搬到美国来,也是同样不安心;这时候才忆起,故乡土地的芬芳与故乡花草的艳丽。我曾记得,8岁时肩扛小镰刀跟着叔叔下地去割金黄的麦穗,而今这童年的彩色版画,成了我一生中不朽的绘画。

⑦古人说.“人生如萍”——在水上漂流,那是因为古人未出国门,没有感觉离国之苦,萍还有水可借;依我看,人生如絮,飘零在此万紫千红的春天。

⑧宋末画家郑思肖画兰,连根带叶均飘于空中。人问其故,他说:“国土沦亡,根着何处?”国,就是根,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不待风雨折磨,即行枯萎了。

⑨我十几岁就无家可归,并未觉其苦。十几年后,祖国已破却觉出个中滋味了。不是有人说,“头可断,血可流,身不可辱”(甲)吗?我觉得,应该是“身可辱,家可破,国不可忘”。(乙)

1.文题《失根的兰花》一指_________;另一方面也指____________

2.第3段中写道:“因为背景变了,花的颜色也褪了,人的感情也弱了,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作者流泪是因为“背景变了,花的颜色也褪了”吗?为什么?

3.第5节说“我到处可以为家”,请用文中的一个比喻句说明其原因。

4.第6段中“彩色版画”指的是什么?

5.试分析比较第9段中甲、乙两句画线句子的思想内涵。

参考答案:

1.失去扎根故土的花儿类似作者这样的爱国人士,祖国已破,飘零异国他乡。

2.不是。其流泪是因见到故乡的花木,触发了对战乱中故国的无限思念。

3.“蚕未离开那片桑叶”

4.回忆中的8岁时跟叔叔割麦的情景

5.甲句强调自身人格的不可辱没:乙处强调祖国的安危高于一切(意近即可)

篇6:失母阅读答案

失母阅读答案

失 母 席慕蓉

①八岁还是九岁的那年,住在香港,有一回在最热闹的中环街上和姐姐走散了。

②在努力地左奔右跑试了一阵子之后,终于明白自己是回不去了,吓得魂飞魄散,一个人站在马路旁边大哭起来,一面哭一面还向聚过来看热闹的路人哀求:“请你带我回家好 吗? ”后来还真是有好心的路人替我找来警察,高大的警察把我带回办公室再通知父亲来 领我回去。见到父亲时大哭了一场,回到家里,又害怕母亲会责怪我,就踌躇着不敢向前了.母亲微笑着什么话也没说,倒是姐姐们在旁边一直问我,问我真的好意思一个人站在马路上哭给大家看?

③而在今年五月三日的这一天,在台中一个专科学校的礼堂里,在千百人面前,在初闻噩耗的那一刻,我也和多少年前一样,魂飞魄散,不得不失声痛哭起来。只是因为一切来得实在太突然,我好像站在生命的十字路口,忽然发现自己再也回不了原来的家。

④在前一天下午和母亲道别的时候,还没有任何预兆,一切如常,母亲仍然是那个安静平稳在努力做着保健运动的母亲,我仍然是那个匆忙急躁有着一切理由要跑出门去的女儿,是一个星期六下午,一切如常。我一面急着往外跑一面又回头高声向她说再见,我说我去台中领个奖章回来送她好不好?母亲正在护士的扶持下做一个困难的动作,没有回答我,而我也没有耐心停下来等她回答。

⑤我没有领到那个奖章。

⑥清晨就赶到台中的丈夫,在颁奖会场入口签名的.地方伸手拦住了我,把我牵到旁边, 返疑又迟疑之后,用他所能用的最和缓的语气向我宣告:“妈妈过去了。”而在那个时候我 脸上竟然还带着微笑,正惊喜于他的出现,正奇怪他为什么不让我签名,正疑惑他为什么不让我和我身旁的朋友打招呼。要在思索了一段时间之后才明白那五个字的意思,要在挣扎抗拒了之后才在热泪滂沱中接受了命运的宣判。

⑦我站在生命的十字路口失声痛哭,忽然明白自己从此是个失母的人了,和许多年前的那一天完全不一样的是我从此再也没有可以回头的路,再也没有可以重新获得的机会了。

⑧五月终于过去了,此刻的母亲已经长眠在一处有着许多阳光的山坡上,山坡周围有野生的松树和台湾的相思,远处可以望到北海岸灰蓝色的海洋?父亲忽然回头问我:“妈妈这墓是朝北的吗? ”我一时也不知道该怎样回答,北方,北方是那里?是哪一个方向呢?是妈妈用七十年的时间慢慢走过来的那个最初的地方吗?是妈妈在离开的时候并不知道从此就不能再回去的故乡吗?

⑨母亲的故乡在蒙古昭乌达盟克什克腾旗,一个遥远的她的孩子们从来没有见过的地 方,只听说春天来时草原上会开满花朵,而夏日风过时草香直漫到天际。乡关路远,归梦难圆。而此刻;要经过生死的界限,要在终于长眠在温热的南国岛屿上之后,我们的母亲才能重新再回到她的土地上去了吧。

⑩而那是多远多远的一条路呢?

【注】席慕容:女,蒙古族,台湾著名诗人和作家。

1.第⑥段划线句采用的修辞方法是________,其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

2.从记叙的顺序看,第④段是________,其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__。

3.本文记叙了三件事,请你概括

⑴八岁还是九岁,我迷路后在别人的帮助下回到家。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文章主旨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失去了母亲失去了家失去了精神寄托,表达了对家人的依恋。

B.“我”失去了母亲失去了故乡失去了精神寄托,表达了对母亲的哀思。

C.“我”失去了母亲失去了家失去了精神寄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D.“我”失去了母亲失去了故乡失去了精神寄托,表达了对母亲对故乡的思念。

5.文章第⑩段极富语言表现力,请做简要分析

1.排比 突出强调了“我”没有一点思想准备,丈夫的突然出现带来了噩耗,增强了语势。

2.插叙 补充交代了前一天“我”和母亲道别时她一切如常,强调事发突然;为下文 “我”自责、悲伤、不能自持失声痛哭做铺垫。

3.(2)今年五月,我失去了母亲回不了原来的家。

(3)五月以后,我在母亲的墓前遥想、追寻。

4.DB,C

5.内容上:母亲去世了,我永远失去了她,失去了我的精神寄托。母亲远离深爱的故乡,故乡是母亲的精神寄托。表达对母亲的思念、对故乡的向往、对精神家园的追寻。

形式上:连词“而”是对上文的语义的转折。“多远多远”是重叠,强调回故乡之路的漫长遥远。疑问句式的运用(或反问的修辞方法),表达对故乡的向往与追寻。 言风格含蓄隽永意味深长。

篇7:失独阅读答案

初冬难得的晴日,蓝天沉在池塘的水底,几朵云彩被粼粼的波光清洗着,白得晃眼。

进村第二家是英子的娘家,三十年前我就熟了。从小学到初中,我和英子是最要好的同学、姐妹,连英子妈都说,她家就是我家。英子家很温暖,爸妈和善,房子又是我们老家最好的红砖墙。还有三间厚实的木楼,冬天暖和,夏天阴凉。我和英子在她的房间吃柿子、柿饼,躺着咬耳朵说悄悄话,趴着做作业。总在我们玩累的时候,传来英子妈的喊声:“伢们,快出来吃饭。”这次,也是午饭时分,只是隔了三十年,还少了一个人。是的,少了英子。我是一个人回来看英子妈,也是我的干妈的。

英子屋后的银杏树光秃秃,散落的黄叶被风吹得七零八落。那棵柿子树向苍天伸着无助的枝干,托着几个红红的小灯笼。都冬天了,竟然还有没被寒霜打落的柿子。柿子可是英子最爱吃的啊,如果……我不敢想,鼻子发酸,脚步发软。拐了个弯,就看见坐在太阳下的英子妈。才一年不见,她更瘦小了,头发全白了,像罩着一团水洗的.白云。曾几何时,我和英子抢着在她头上涂抹洗发水,揉搓出一把把白色的泡沫,跳着笑着欢叫,妈妈是个白头翁,妈妈成了老奶奶!英子妈真的成了老奶奶。我都走到她跟前了,还不见一点动静。趴在她脚边的黄狗,叫了一声,懒懒地仰头看我。

我喊了声“干妈”,没有回应。便走到她面前,她看着我,表情呆呆的,似乎面对一个陌生人。

干妈,您不认识我啊?我是兰兰,英子的好朋友啊!我拉过她的手说。

英子?英儿——干妈机械地念叨着英子,手拍怀里的小棉被,身子一下下摇动。椅子很扎实,是上世纪70年代家家有的圆椅,椅靠大半圆,弯到前方空着,孩子坐进去后,用木棍穿过弯靠洞眼,以防孩子掉下来。这种圆椅是为小孩制作的,大人一般坐不进去。干妈坐的显然是英子小时候的圆椅。

不是啊,干妈,我是兰兰,兰兰!我拥着干妈作无力的申辩——她已经不认识我了,甚至脑子不清醒。风吹进我酸涩的双眼,强忍的泪珠在池塘道道波光的映射下,颗颗滴落。

怕干妈看见,便赶紧擦了眼泪找英子爸爸。

进门又是白,先是一院子的白棉絮,再是干爸的白发白胡子。

干爸拍着我的背,说,过去了,伢,莫哭,哭也哭不回。

我捂住嘴,忍住不哭,可干爸的眼睛分明是红的。他叹了口气,唉,英儿走了,真的走了,可她妈就是不相信哪!

干爸带我去英子的房间,那是我和英子的闺房啊!一切还是过去的模样——床靠墙摆着,书桌上摆放的柿子软塌塌的,起了黑斑。床上铺着床单,厚厚的被子是绸缎被面,条纹被里,摸上去柔软温暖。干爸打开衣柜,除了英子的衣服,全是棉絮。

英儿从小怕冷,她妈年年给她种棉花,打棉絮。太阳出来就抱出来晒。干爸说。

我走到院子里,把脸埋进吸饱了温暖的棉絮,阳光的味道扑鼻而来,一股温热顺着我的双眼、鼻翼,缓缓流下。

自从英儿一走,你干妈脑子糊涂了。天天坐在那个圆椅里。那椅子,唉,是英子爸留下的。

怎么可能?您是说——英子不是你们的孩子?我觉得干爸也开始犯糊涂。

兰兰,你忘了吗?小时候你俩问过我们的,为啥椅子底板上的名字不是我们的。

是的,我记得。底板上的名字是阮清华,我们村方圆几十里没有姓阮的。

英儿妈不能生,我们才抱养的她。把她当宝贝养大,哪晓得她年纪轻轻得了肺癌,才活到四十岁——就要我俩老,白发人送她……干爸的话在风中颤抖:她爸是山里的木匠,伢养多了不耐活。英儿小没人带,丢在圆椅里不愿意,哭死哭活的,爸妈哪忍心——我们抱她过来,她爸妈送了圆椅,说是个念想,还有那小包被……

干妈还在阳光下,手拍小包被念叨着什么。

英子稚气的话又在我耳边响起:兰兰,你有一群兄弟姐妹,我为啥是独苗啊?

独苗吃独食,你看,满树的柿子都是你一个人的!站在树下,我喃喃着当年的话语。

池塘的水泛着清冷的白光。“啪”,一个柿子落到地面,鲜红的汁液,血一般飞溅。

(摘编自《北京文学》3期)

1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开头的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为下文“我”的出场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我”内心无比沉痛的心情。

B.“我不敢想,鼻子发酸,脚步发软”是因为“我”触景生情,回忆起了过去,却又无法接受现实,内心充满矛盾和痛苦。

C.面对英子的离世,干爸说“过去了”,劝“我”不要哭,可自己的眼睛却红了,说明干爸是一个故作坚强,口是心非的人。

D.“我”虽然知道干妈已经神志不清了,却还是摇头她作无力的申辩,这一细节说明“我”不愿接受现实,在和现实作无力的抗争。

E.文章在情节安排上颇有技巧,运用倒叙的手法,先写英子的离世,再交代英子的身世,造成了情节的突转。

12.文中多次运用了伏笔,请选择两处作简要分析。(5分)

13.“柿子”这个物象在文中反复出现,有何作用?请试作分析。(6分)

篇8:失独阅读答案

11.B、D

12.①我一个人回来看干妈,而不是和英子一起(1分),为下文写英子的离世埋下了伏笔(1分);

②我不敢想,鼻子发酸,脚步发软(1分),为下文写英子的离世埋下了伏笔(1分);

③我都走到她跟前了,还不见一点动静(1分),为下文写英子妈神志不清埋下了伏笔(1分);

④“我”进门看见一院子的白棉絮(1分),为下文写英儿从小怕冷,她妈年年给她种棉花,打棉絮埋下了伏笔(1分)。

评分细则:(每点2分,任意两点5分。其他答案合理,也可酌情给分。)

13.①“柿子”作为小说环境的一部分,在文中反复出现,渲染了悲伤凄苦的氛围;

②“柿子”作为小说中的物象,在文中反复出现,有力地衬托了人物内心的痛苦与绝望;

③“柿子”作为勾起回忆的媒介,在文中反复出现,将过去和现在串联在一起,形成反差,推动了故事的发展;

④“柿子”具有象征意义,象征着英子经历风雨后的离世和干妈干爸经历打击后的沉痛与绝望,表现了对生命消逝的惋惜和哀悼之情;

评分细则:(每点2分,任意三点6分。其他答案合理,也可给分。)

篇9:《失母》阅读答案

席慕蓉

①八岁还是九岁的那年,住在香港,有一回在最热闹的中环街上和姐姐走散了。

②在努力地左奔右跑试了一阵子之后,终于明白自己是回不去了,吓得魂飞魄散,一个人站在马路旁边大哭起来,一面哭一面还向聚过来看热闹的路人哀求:“请你带我回家好吗? ”后来还真是有好心的路人替我找来警察,高大的警察把我带回办公室再通知父亲来领我回去。见到父亲时大哭了一场,回到家里,又害怕母亲会责怪我,就踌躇着不敢向前了.母亲微笑着什么话也没说,倒是姐姐们在旁边一直问我,问我真的好意思一个人站在马路上哭给大家看?

③而在今年五月三日的这一天,在台中一个专科学校的礼堂里,在千百人面前,在初闻噩耗的那一刻,我也和多少年前一样,魂飞魄散,不得不失声痛哭起来。只是因为一切来得实在太突然,我好像站在生命的十字路口,忽然发现自己再也回不了原来的家。

④在前一天下午和母亲道别的时候,还没有任何预兆,一切如常,母亲仍然是那个安静平稳在努力做着保健运动的母亲,我仍然是那个匆忙急躁有着一切理由要跑出门去的女儿,是一个星期六下午,一切如常。我一面急着往外跑一面又回头高声向她说再见,我说我去台中领个奖章回来送她好不好?母亲正在护士的扶持下做一个困难的动作,没有回答我,而我也没有耐心停下来等她回答。

⑤我没有领到那个奖章。

⑥清晨就赶到台中的丈夫,在颁奖会场入口签名的地方伸手拦住了我,把我牵到旁边,返疑又迟疑之后,用他所能用的最和缓的语气向我宣告:“妈妈过去了。”而在那个时候我脸上竟然还带着微笑,正惊喜于他的出现,正奇怪他为什么不让我签名,正疑惑他为什么不让我和我身旁的朋友打招呼。要在思索了一段时间之后才明白那五个字的意思,要在挣扎抗拒了之后才在热泪滂沱中接受了命运的宣判。

⑦我站在生命的`十字路口失声痛哭,忽然明白自己从此是个失母的人了,和许多年前的那一天完全不一样的是我从此再也没有可以回头的路,再也没有可以重新获得的机会了。

⑧五月终于过去了,此刻的母亲已经长眠在一处有着许多阳光的山坡上,山坡周围有野生的松树和台湾的相思,远处可以望到北海岸灰蓝色的海洋•父亲忽然回头问我:“妈妈这墓是朝北的吗? ”我一时也不知道该怎样回答,北方,北方是那里?是哪一个方向呢?是妈妈用七十年的时间慢慢走过来的那个最初的地方吗?是妈妈在离开的时候并不知道从此就不能再回去的故乡吗?

⑨母亲的故乡在蒙古昭乌达盟克什克腾旗,一个遥远的她的孩子们从来没有见过的地方,只听说春天来时草原上会开满花朵,而夏日风过时草香直漫到天际。乡关路远,归梦难圆。而此刻;要经过生死的界限,要在终于长眠在温热的南国岛屿上之后,我们的母亲才能重新再回到她的土地上去了吧。

⑩而那是多远多远的一条路呢?

【注】席慕容:女,蒙古族,台湾著名诗人和作家。

篇10:《失母》阅读答案

20、第⑥段划线句采用的修辞方法是________,其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 (4分)

考纲要求;

能识别和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等6种修辞方法,能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理解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失亲得学》原文及翻译

《失亲得学》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亲教第二课堂答案

失得的作文

《拾椹供亲》阅读答案

《元史金履祥传》的原文与阅读答案

我学会了滑旱冰作文350字

《小弁》赏析

《邴原泣学》文言文及翻译

《邴原泣学》原文翻译

《失亲得学》阅读答案及原文
《《失亲得学》阅读答案及原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失亲得学》阅读答案及原文(共10篇)】相关文章:

小弁原文翻译及赏析2024-05-18

《与陈伯之书》阅读答案2023-02-24

《与陈伯之书(节选)》阅读练习题附答案2022-07-22

表妹和我初三作文600字2023-11-27

关于妹妹的作文:妹妹是个冰淇淋控2023-03-28

《冬天》朱自清阅读答案2023-01-22

表妹趣事作文600字2024-02-05

来自朱自清的小阅读:冬天2024-01-30

课外文言文阅读解题步骤2023-11-17

黄宗羲《原法》阅读答案及翻译2023-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