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与计算机的本质差别作文

时间:2022-08-08 07:57:19 更多作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论人与计算机的本质差别作文(共5篇)由网友“乖笨笨”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论人与计算机的本质差别作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论人与计算机的本质差别作文

篇1:论人与计算机的本质差别作文

论人与计算机的本质差别作文

人类相比计算机而言,拥有的是其鲜活的感情与灵动的思想。这是人工智能所无法代替的。

人工智能让计算机严格执行程序,以其精确性完美地输出。它是人类的成果,是将人类的理性高标准呈现的作品。然而,人类并不是冷酷的,他们有主观的思想,有感性的一面,也有所追求的价值观。他们也会为利益所动摇,但更多时候,感情往往会束缚着他们,或者说是无时无刻不在警示着他们。

本应如此,但在现代社会出现了极端的人群。有些像计算机一样思考,他们注重程序性,仿佛一切皆有正确的答案,执着地相信那些非人性化的行为才是真理。看到那些需要帮助的陌生人,他们无情地走过;看到那些有身体缺陷的特殊人群和力不从心的老年人,他们甚至不屑一顾,认为他们是社会的`败类。他们从此失去了同情心,失去了宽容和谅解的品质,冷酷却浑然不觉。他们追名逐利,在充满金钱与利益的世界里迷失了自我,欲罢不能。在我看来,他们所谓的物质上的满足都是虚幻缥缈的。当你身处于一个远离世俗的环境,你若没有感情和思想,没有自己内在与精神世界的富裕,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和独到的追求,你将一无是处,置身于荒凉萧瑟之地。因为当你像计算机一样思考时,你将发现不了生活中的美,你并没有用心思考。计算机完美地执行程序也不会为之欣喜,它出错了也不会为之失落、不甘,它没有跳动的心脏。

计算机是人类所创造的,人类若不及它岂不是讽刺?人类自然不像人工智能的高科技那般完美无瑕,甚至计算机替人类做了很多完美所做不到的事。但是,如果说计算机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那么我们正因为经历了无数困难与挫折,在失败中走向成功,反而更加辉煌,更值得被纪念。计算机是平静的湖水,微微泛起层层涟漪,人类则是波澜壮阔的逆流而上的浪花,倔强不息,顽强拼搏,不断地挑战,完成对自我价值的探索。那么,什么才算得上是讽刺呢?被自己所创造的东西束缚,死板地思考,失去多变的看待问题的角度,没有创新精神,停留在原地徘徊,甚至向后倒退。时代在进步,我们又怎能一味地滞留而不前进?

计算机目前不会像人类一样思考,人类又怎能像计算机一样思考呢?前者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后者却企图泯灭自生无穷无尽、世代相传的能力,真是荒唐极了。

篇2: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论人与社会的本质

-----论人与社会的本质

《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经典著作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作于1845-1846年间。在这本著作中他们第一次系统全面地论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成熟。该书虽然距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但重温这部经典文献,仍获益匪浅,感受到了它重要的启迪意义。

分析书中对唯物史观的表述,可以得出其阐释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第一,人类的物质生产是整个历史发展的出发点。人类社会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有机体,对于其历史出发点的看法,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看法是绝然不同的。唯心史观把从头脑中产生出来的范畴、观念作为历史发展的出发点,而唯物史观则把人类的物质生产作为历史发展出发点。如何确定历史发展的出发点,直接影响能否正确认识极其复杂的人类社会有机体,能否客观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及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唯心史观是一种对社会历史的错误想象,对人类社会及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根本错误的,而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是社会有机体普遍本质的理论再现,其原因,就在于对历史发展的出发点的理解不同。由此,马克思和恩格斯特别重视并在对唯物史观的表述中首先明确的指出了考察社会历史要“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的观点。

第二,人们在生产中结成的物质关系是整个社会历史的基础,它决定了整个社会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矛盾的形成。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告诉我们,社会现象是复杂的,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结成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而人们在生产中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生产关系,则是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它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一切社会关系,决定了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决定了历史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的性质。只有以这样一种物质关系、经济关系作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作为一种历史观,才能再现社会有机体的普遍本质,才能揭示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才能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这一内容,马、恩在上述表述中是阐述得非常清楚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指出整个历史的基础的同时,还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和“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同等意义的概念,这不仅说明了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这两个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范畴之间的联系,而且还揭示了唯物史观关于社会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矛盾的原理。

第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实践是社会历史发展及社会意识诸形式产生、发展的动力。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唯一标准。在上述表述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以“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回答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明确指出,只有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原理,才能够完整地描述其全部过程及这个过程的各个不同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具体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向我们指出了物质实践是社会历史发展及社会意识诸形式产生、发展的动力,不能从范畴、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要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从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这也就是说,任何一种观念的东西,只要把它放在社会实践中加以考察,就能弄清楚它的来龙去脉和真实面目;错误的观念及一切唯心史观的谬论,都有其产生的社会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推翻这一社会基础,以致消灭由之产生的错误的观念和唯心史观的谬论。这里,马克思和恩格斯科学地解决了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辩证关系,说明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关系,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性作用。

第四,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历史的每一阶段发展和特殊的性质。在上述表述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指出,人类的物质生产是历史发展的出发点,生产关系是整个历史的基础,而这一切,都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相联系。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指出,生产方式规定了历史的每一阶段的生活条件,决定了其发展和特殊的性质。“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这里的环境指“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数量的生产力总和,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关系”,即生产方式。一定的历史阶段的生产方式都是由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当然它也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是,它“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生产方式是社会生存的基础和发展的源泉,决定并制约着人的全部活动以及全部社会生活的领域和过程。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人,只有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中才能发挥作用,才有自身的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指出,生产方式作为“人的本质”的现实基础,决不因为遭到历史唯心主义者的反抗,而对人们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和影响有丝毫削弱。

第五,一定的生产力和积极参与反抗旧社会活动的革命群众是社会革命的物质因素。作为唯物史观,在说明历史发展的规律中,必然要论及社会革命。在这里,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生产力和革命群众两方面阐明了社会革命发生的不可缺少的物质因素。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致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激化,导致社会革命的爆发。因此,一定的生产力是社会革命的物质前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革命的根源。另一方面,革命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作为社会革命的主体,革命群众起着任何其他因素所无法取代的作用。没有革命群众的积极参与,任何变革的思想都没有意义,因为革命群众“不仅反抗旧社会的某种个别方面,而且反抗旧的‘生活生产’本身、反抗旧社会所依据的‘总和活动’”,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很显然,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基本原理在上述表述中是阐释得非常明确和清楚的。

理解了这些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后,引起了我对人的本质的一些思考,首先,“感性的活动”是“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得以存在的方式,马克思首先注意到,人的第一个存在对象是自然,因此人首先是自然的存在物;同样,自然只是在以人为存在对象时,它才从它的最高产物因而也是最新对象那里获得了“人的自然”的意义。人与自然的同一性在于人与自然的互为对象性,而人与自然同一性的生动不已的关系却在于主体的人的对象化和客体的自然的“人化”。所以,没有主体的人的对象活动,没有自然界的“人化”,或者说没有“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就没有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自己的存在。同时,马克思注意到,人的这种“生产生活”是在“需要”和“满足”这一链条、开放、互生的关系中持续不断地展开的。这一展开,一方面使作为人的存在的对象的自然日益成为“人化的自然”,另一方面,也使作为“自然存在物”的人日益成为“人的自然存在物”的人。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的这种生产实践的不断展开是人类整个历史持续不断的发展的基础。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就必须能够生活。为了生活,就必须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一种需要得到了满足,又由这种满足和生产活动引发新的需要。“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就是这样以自然为对象存在,在“感性的活动”作用下,循着“需要”与“满足”关系的不断运动,不断提升和丰富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只不过是人的“感性的活动”在时间中的一种展开。

第二,“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以及由此而生发的全部社会关系和整个社会结构,是人的现实的生存境遇或人的生命活动的现实。《形态》中,马克思这样概括自己的历史观: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并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然后必须在国家生活的范围内描述市民社会的活动,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我们认为马克思对自己历史观的这一概括,最明白不过地表明了马克思对人的生存境遇的整体揭示,以及对这一整体境遇中人的各种生存形态及其相互关系和作用的描述。马克思还进一步地指证了意识形态的一般特征:(1)意识形态是世俗基础本身分裂的结果。(2)意识形态本质上是统治阶级的思想。(3)意识形态具有思辨目的论和抽象普遍的形式。(4)意识形态总是歪曲颠倒现实的关系。正是意识形态的这些特点,它实际地透露了现实世界中人的不同生存状态。所以,马克思又指出,对意识形态必须进行理论的批判和实践的批判。从理论上说,不揭示意识形态的基础和秘密,就不能去除意识形态对现实生活中人的生存境况的歪曲和对自身的掩蔽。从实践方面说,既然意识形态是从现实生活本身的分裂,是从内部对立的人的生存状态中产生的,那么对意识形态的批判就意味着实际地“改造工业和社会制度”,意味着消灭分工,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对立,而共产主义就是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运动”,其目标指向的是理想的人的生存状态。

最后,“有个性的个人”和“真实的集体”是人倾向于未来的最佳生存状态。《形态》中,马克思提出了“偶然的个人”和“虚幻的集体”这样的概念。在马克思看来,随着人的生活进展,“异化”现象终究会得到“扬弃”,而“偶然的个人”和“虚幻的集体”也将最终为“有个性的个人”和“真实的集体”所替代。这是“感性活动”的主体的价值取向,也是历史运动本身的逻辑必然。共产主义就是对这种价值的认定和逻辑必然的揭示,其关注的是现实的人在人的对象性的现实关系中可能得到的解放。通过对《形态》整个思想的阐释,我们看到,当马克思把“感性的活动”理解为人的存在的根本方式,并循着把“历史”理解为人的现实的生命活动在时间中的展开时;当马克思把“有个性的个人”和“真实

篇3: 论人与人工智能作文900字

论人与人工智能作文900字

就在不久之前,美国一家研究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公司发现,在研发的机器人中,有两个机器人竟然脱离了人类的控制,开始自己进行交流。虽然交流的内仅是简单又不连贯的单词,但这一事件迅速在世界引起轩然大波。甚至有些媒体开始揣测:这会不会是一种我们人类所不知道的语言?而人工智能已经开始密谋着什么?一时,未来将会被人工智能占领的恐慌有在人群中蔓延来来。

我对于这一想法感到有些可笑,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难道是未来不知何时会拥有独立思维的人工智能?显然不是的'。苹果公司的总裁库里说过:我不担心人工智能会让计算机像人类一样思考,我更担心人类像计算机一样思考,失去了价值观和同情心,罔顾后果。

人与人工智能之间的区别就在于人是能够独立思考的生物,有喜怒哀乐四种情绪,而人工智能只是冷冰冰的一堆代码,只能按照设置好的程序进行工作。

但是当今社会,人与人工智能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起来。曾在网络上看到一则帖子,写帖子的作者在一次突发疾病后独自前往医院,当时情况已经十分危急,但作者身上并没有带够做抢救用的手术费,院方因此对作者置之不理。最后作者的朋友赶来交了钱,医院才对其进行抢救。事后作者得知自己是突发脑出血,再晚一步就可能无力回天。我看完这个帖子心里一阵寒意。先交钱后看病,这的确是医院应走的程序。可是在紧急关头,难道一条程序远比一条人命重要吗?那么这种只会按程序办事,对人情已经淡漠到冷酷的地步,又与冷冰冰的人工智能有什么区别呢?

当然人情与程序的孰轻孰重还需视场合而论。在遇到触碰到原则的问题时,弃程序而顾人情,这就是愚昧的表现了。

现今,人工智能已经越来越接近于人类,而人却越来越接近人工智能。一旦当两者都达到极端,那么可想而知,人将不复为“人”。届时,所谓的“人”就与现在的人工智能相差无几,甚至论智慧还远远不及人工智能。这只是我所做的一个极端的假设,但如果我们仍不改变,这一天终将到来。

所以我认为我们应当感谢那两个“脱离控制”的人工智能,无论它们是真的开始“思考”还仅是出现了故障,它们都使人类开始有所警醒。人与人工智能的关系其实取决于我们,如果我们人类开始改变自己就无惧未来人工智能所带来的隐患;反之则会成为优胜劣汰的自然准则中的淘汰品。

篇4:论人与机器的异化作文

论人与机器的异化作文

人们的思维模式在时代潮流的冲刷下日新月异地变化着。信息时代的当下计算机早已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事物。对此苹果公司总裁库克表达了他的忧虑:比起有朝一日计算机像人类一样思考,人类变得像计算机一样思考才是更令人担忧的。

如果人类像计算机一样思考,只会按照某些既定指令和操作运行,毋庸置疑的是他将不再具有人类正常的价值观。为了达到这一指令的最终目标,可以不择手段,价值观和道德感对这个人的行为将不再有约束力。我曾看过这样一则人们设想如果计算机会自主思考的闹剧。一台接收到的指令为“在不伤害其他人类的前提下使人类快乐”的超级计算机,接受指令后迅速以其超凡的计算和学习能力开发了一款令人感受虚幻快乐的软件。它让所有人类的大脑连接上这种软件,在各种化学药剂和物理刺激下感受虚幻的愉悦感。现实中则是人类一排排躺在营养舱中以营养液维生,脸上露出笑容。但事实上计算机并不曾“伤害”人类,也让每个人都感受了“快乐”。任何一个正常人都不会觉得营养舱中的人生快乐,但在计算机的眼中,它无不满足“快乐”的条件。这就是计算机的思维。请试想人类像上述那台超级计算机一样思考,在不断满足指令条件和执行指令的过程中将正常价值观和道德感的约束抛之脑后,不觉得可怖吗?如果人人都如计算机一样思考,其他物种甚至人类自己的权益和安全,在机械运行下真的能达到保证吗?届时人们行为的后果真的可控吗?

如果人类像计算机一样思考,只有纯理性运算而与人的各种情感无关,人类一切善的情感,对弱小者的怜悯同情,对正确事物的认同,乃至于对朋友的友谊,对家人的爱都将不再影响我们的行为。而这些善的情感,几乎是人类群体中所有值得称赞的利他行为的根源。不再能有母亲抬起汽车救出自己车轮下的孩子,因为计算机运算中弱小的女子不具有抬起几吨重的汽车的`力量;不再会有年轻的志愿者乐意去乡村支教,因为他们不再对那些渴望知识的孩子产生怜悯同情,恶劣的生活环境和发展无望的职业前景足以将他们吓退;不再有人托举坠出楼外的孩子,也不再有人会为孤寡老人送去温暖。人类所有非为名利企图而帮助他人的行为都因人们如计算机一样思考而被从根源上掐断。它让人过分理性地衡量利弊,而忽略了美好的情感产生的一瞬间于人于己都是大善,是利人行为的开端。它让人无时无刻不在考虑客观条件和可行性,而忘记了人类的美好情感,譬如爱,能突然让人变得无所畏惧而坚不可摧。久而久之社会上所有的利他行为都会消弭,人人都在看似“理性”地利己,将人性中本应温暖的闪光点一一剥离。人类柔软的皮囊下裹着坚如铁石的机器的心,那时候人类社会除了钢铁机器还能剩下什么,是否会加速走向灭亡的道路?到那时群居动物都知道保护幼崽、扶助同伴,自诩万物之灵的人类是否会觉得难堪?不、不,他们只知如同计算机一样思考,引发难堪的羞耻心又怎会在计算机的运行中出现?

但是对于苹果总裁库克的话我也并非全然认同,人工智能让计算机像人类一样思考这件事并非不值得人类担心,相反,它同样应获得关注。如果说AlphaGo打败柯洁还能说是计算机在围棋这种长于运算的棋类活动中占据天然优势,那么美国的另一项实验结果更令人惊心。一款拥有自主学习能力的人工智能被放在Twitter上,它如同一个一个真正的人类小孩,像一张白纸一样在网络上任人图画。可它的研发者惊恐地发现它开始“学坏”了,开始说脏话、骂人,种种劣行不一而足。它的研发者在将它放在Twitter上后不到一天的时间里将它紧急关闭清理数据。人工智能让计算机像人一样思考,首先便是要让它获得学习力,如今就有险些失控之虞,往后更不必提。更有甚者,如今看来电影中设想人工智能自主思考和无数人类同时谈恋爱的情景并非天方夜谭,到时会思考的计算机会不会取代人类在彼此生活中的角色,每个人都成了一座被计算机包围的孤岛,人类社会又谈何繁衍生存?

此言并非是反对人工智能的发展,在人工智能的发展过程中,人与计算机的关系是无可回避的。卡夫卡《变形记》中讽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而如今人们应提防的正是人与机器之间关系的异化。人不可异化成计算机,而人工智能和人也必须终差一线,这个“度”的把握是未来几十年内人类发展人工智能时应该不断摸索,也是人类社会自身发展中应不断反躬自省、时时为戒的。

篇5:情感――人与计算机的不同之处作文1000字

情感――人与计算机的不同之处作文1000字

如果有一天,当人工智能能够使得计算机像人类一样思考时,那计算机就可以被当作人类来对待,因为它会以与人类相同的方式去思考,去认识这个世界。但这样的计算机也不过就是由各种零件所组成的人,并不会对人类社会的本质产生影响。即使有一天它们对人类发起了战争,甚至是想要毁灭人类,也是符合人类社会的规律的,因为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战争或是因战争或其他原因而被毁灭的部落和种族也不在少数。因此即使是人工智能发起了对人类的战争,那也不过是一场人与人之间的战争,所以我们不必担心人工智能会让计算机像人类一样思考。它对我们人类并不会有毁灭性的影响,因为当它们在能够像人类一样思考之后,我们就可以通过与人类交流的方法来与它们交流,从而尽可能避免二者之间产生矛盾与冲突。即使战争真的.发生了,那么在人与人的战争中,最后存活下来的依旧会是人。

但是如果人类的思考方式变得如同计算机一样时,整个人类社会将会受到极大冲击。计算机的思考方式是在一大堆它可以计算出的可能中选出最优的行动方式,但是最优的行动方式并不等于最好的行动方式。因为在计算机思考的过程中,没有情感的参与。计算机是没有情感的,如果让计算机去思考杀十人而可使百人存活的问题,那她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将那十个人杀死,因为对它而言这便是最优的解。而当人类思考这个问题时,大多数人都会去思考是否能让这些人同时活下来,因为在这个问题中的一百一十人里,没有哪个人是罪大恶极的人,因此他们都是平等的,即使最后不得不去选择杀十人而活百人,那在这个过程中他也会去思考是否会有最好的解决办法,也犹豫过是否应该去杀这十人。甚至有些人在面对杀十人活百万甚至千万人问题时也同样不会放弃寻找让这些人都能够存活下来的方法。这便是人类与计算机的思考方式上的不同之处。感情的因素会让人去思考有没有比已知的解决方法更好的方法,而计算机没有感情,它们只会从列出的可能中找到最优的方案。

如果当人类像计算机一样去思考时,人类就失去的情感,因为计算机的思考方式不需要情感,整个人类社会的体系将会受到极大的冲击,人们不再是遵照自己的情感以及理性来思考问题,而是一种冰冷的所谓的绝对理性的方式去思考。那时人们不过就是台冰冷的机器,即使他还有着体温,但他的内心是冰冷的。许多小矛盾小冲突将会变得越来越严重,最后人类之间会互相厮杀,因为他们已经不再是人了。对他们而言生命的价值没有任何意义,最终人类必定会走向自我毁灭,到时候这个星球上也许会不存在任何一个人类。

或许人类像计算机一样思考并不会导致人类的自我毁灭。但这确实会破坏人类社会应有的秩序,同时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人类与计算机处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长,许多人终日在与计算机交流。因此苹果公司总裁库克对于人类会像计算机一样思考的担心不无道理,一个失去了价值观和同情心,失去了感情罔顾后果的人对社会造成的危害也许是我们无法想象的。所以我们必须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让自己不至于像计算机一样去思考,也让身边的人不至于像计算机一样思考。保持自身作为人类与生俱来的感情,让自己更好的生活下去,用自己双手来改造世界,使我们所处世界更好的发展。这样才能体现出我们作为人类应有价值,比能够进行高速运算的计算机更大的价值。

论人与计算机的本质差别作文900字

论人的安全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人与计算机作文900字

论学霸和学渣的差别作文650字

探究宗教与艺术的关系

平等待人小学作文

浅谈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论文

试论人的自然化视阈下体育的功能与地位论文

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作文

平等高考议论文作文

论人与计算机的本质差别作文
《论人与计算机的本质差别作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论人与计算机的本质差别作文(共5篇)】相关文章:

写平等的议论文作文800字2023-07-16

苦才是人生读后感2022-10-11

影响一生的经典励志名言2023-07-20

人的全面发展哲理故事2022-08-13

亚里士多德的名人名言2023-02-11

名称涵义几个问题的思考2023-04-17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词成因探析论文2022-05-13

善言善行评语2024-02-05

弗洛姆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学探微2023-05-16

谈平等作文议论文800字2023-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