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初中作文

时间:2022-10-13 07:56:05 更多作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溯源初中作文(推荐15篇)由网友“坚持不睡午觉”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溯源初中作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溯源初中作文

篇1:溯源初中作文

溯源初中作文

我从经典文献里寻觅凤凰的根。古阿拉伯国家曾有这样的传说:”有神鸟,满五百岁后,聚香木自焚于火。尔后,又从死灰中更生,异常鲜美,后不复死“此神鸟即中国所说之“凤凰”也。凤凰,号百鸟之王,雄为凤,雌为凰,凰常常只通称为“凤”。东汉时《孔演图》云: “凤凰火精,生丹穴。纱魏时张揖著的《广雅》则曰:“凤凰。雄鸣日郎郎,.雌鸥日足足,”这是对凤凰叫声的记载。

我从历史文献的字行里,读懂了凤凰:它是古老中华民族美如思想情感的结晶,是远古洪荒时代的具有超脱意味的神性形象。

我们所生活的黄土民族是一个善于幻想,具有开创精神的民族。远古的劳动人民不曾满足于现状,他们有着理想和希望。他们不仅满怀希望,而且还把希望付托于生活现实。于是,凤凰就成了远古人民希望和理想的寄托:优美, 善良,腾飞擅舞。它是民族未定形的“真善美”的象征,是人们心目中降福除灾的吉祥鸟。远古的人民把我们民族的一切美好的思想都赋予了这种动物。

我国的雕刻艺术渊源流长。被刻成的花、草,虫、鱼数量不少,但是经过漫漫岁月,沙里淘金,到了今天,留下的作品中最多的莫过于龙和凤的雕塑了。他们腾翔的身影映满了画卷、宫殿、羽扇。龙和凤成了能够腾云驾雾、避灾降福的民族形象。后来,人们完全把凤凰女性化了,将她和龙并驾齐驱,作为龙的配偶。

对于龙,人们总是把它作为黄河的象征。我想,凤凰是么呢?我一直思索着,却从没来惭愧,我生活在“鱼米之乡”的江南,却从未见过长江,直到读初中,方见到了长江,那是在芜湖市的清戈江和长江交汇处。我登高处眺望长江,觉得它有一种难以言传的旷达。我的目光向远处伸展,不见长江的源头,也不见长江的`归宿。长江已化为一泓永恒,流淌在楚汉界地。而从前楚地的标志正是凤。这时,我的脑中很自然地升腾起一个女性的形象,我恍然大悟: “长江不就是凤凰吗?”“龙和凤“, “长江和黄河”,不正是我们民族的象征吗?

哦!我知道了,凤凰就是长江,长江就是凤凰,长江和凤凰都有着相同的优柔,舒展的气质。初中应用文  凤凰就是长江这曲智慧的流水赋予的感性启迪。自古以来,它就弘扬着我们民族的“真、善,美”,可谓我们这个古老民族崇高精神的丹青素描。

篇2:溯源学习法

10、溯源学习法——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南宋大学问家朱熹有句脍炙人口的诗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它深刻地揭示了世界万物之间源与流的关系。

清朝著名学者戴震,从小就养成勤奋好学的读书习惯。有一次,私塾的老师在课上给学生讲授《大学章句》。在讲完“大学之道”后,塾师解释说:“这一章叫《经》,记载着孔夫子的话。是由孔子的学生曾子记述的;下一章叫《传》,记载着曾子的见解,是由曾子的学生执笔写了的......”。小戴震听完,站起来问:“先生,你根据什么说《经》是孔夫子的话,由曾子记述的呢?又根据什么说《传》是曾子的见解,由他的学生执笔写下的呢?”

“这是朱老夫子朱熹注释的呀!”塾师振振有词地回答说。

“朱熹是什么时代的人呢?”戴震接着又问。

“宋朝人。”塾师随口便答。

“那孔子、曾子又是什么时代的人呢?”戴震穷追不舍。

“春秋战国时代人!”塾师沉下脸来,有些不高兴了。可是戴震依然不慌不忙地说:“先生,春秋战国时期与宋朝大约相距两千年,朱熹又是怎么知道两千年前的事呢?”

一连串的问题问得塾师哑口无言。他望着眼前这满脸稚气的小孩,一种敬佩之情不禁油然而生,赞不绝口地夸奖道:“这孩子肯动脑筋,可真不简单啦!将来一定有大出息。”塾师的预言果然应验了,戴震后来终于成为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大学者。

戴震这种读书方法就是“溯源读书法”。所谓“溯源读书法”就是指在阅读过程中,对所接收的某项具体知识的出处或源泉进行认真的探索和追溯,从而掌握该知识的整个体系,特别是它产生、继承和发展的线索。“溯源读书法”也叫“寻流溯源读书法”,是一种纵向挖掘式的读书方法。

古代著名文艺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读书“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意思是说,读书就要像沿着流脉去探讨大河的源头一样,即使文义幽深,也一定会明白的。现代史学家潘吉星在谈到他的治学经验时也说:“读书、科学研究决不能偷懒,对任何有价值的材料,每一条都应该追踪不放,查到原著,决不能满足于第二手材料,因为一转手,会受作者的观点影响,往往有误,或漏掉许多有趣的东西。”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最珍贵的货物运给一代又一代”。

篇3:成语溯源

成语溯源

无出其右

【出处】《汉书・高帝纪》:“贯高事明白,赵王敖得出,废为宣平侯,乃进言田叔等十余人。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上说,尽拜为郡守、诸侯相。”

【译文】贯高造反的事弄明白之后,赵王张敖得以出狱,被废黜为宣平侯,于是赵王上奏称赞田叔等十几人。皇上全部召见了他们,和他们谈话,汉家朝廷大臣中没有人比他们强的,皇上高兴,全部任命他们为郡守、诸侯王相。

【含义】指在某方面居领先地位,没有能超过他的。

【例用】①正确用法:他的网球打得太出色了,所有选手无出其右,都成了他手下的败将。②错误用法:他心爱的书籍,经过再三处理,还是没有地方放置,只能堆在地上或塞在床下,生活的屈辱和窘困,无出其右。

稍纵即逝

【出处】苏轼《文与可画JY谷偃竹记》:“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译文】拿着笔凝神构思,等到好像看到自己要画的竹子,赶快起来捕捉形象,挥动画笔,一气呵成,来追摹他所见的竹子形象,动作快得就像兔子跃起,鹰隼俯冲,如果稍一放松要画的形象就消失了。

【含义】形容时间或时机稍微一放松就会失掉。

【例用】①正确用法:时间稍纵即逝,我们一定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②错误用法:只见演员手中的`折扇飞快闪动,一张张生动传神的戏剧脸谱稍纵即逝,川剧的变脸绝技赢得了观众的一片喝彩。

篇4:佛像溯源

佛像溯源

有关佛像何时出现的.问题,至今还没有定论。据近世纪研究结果,普遍都认为佛像是在佛涅 ▲后才出现。早期佛教注重的是佛教教义的把握和个人的实践修行,而不重佛崇拜。?

作 者:一知  作者单位: 刊 名:科技文萃 英文刊名:DIGES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 1(7) 分类号: 关键词: 

篇5:对联溯源美文

对联溯源美文

对联在我国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诗句“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符换旧符”,正是古人为庆祝佳节,更换张贴对联的真实写照。据史书记载,古代过年的时候,人们会用桃木板摆在门户两旁,称为“仙木”或“桃符”,上书“神荼”和“郁垒”的名字,神荼和郁垒是专管惩治恶鬼、邪神的仙王,用二人名讳以避邪增福,这样上下联字数相等,姓名互对,形成两言对联,这是出现的最原始的对联了。

到了东汉时期,随着造纸术的发明,人们每年佳节开始在纸上书写对联,从而代替了桃木。对联在意义上也有了新的发展。

至五代,后蜀国君孟昶喜爱文学,经常吟诗作对,有年年末,他命十几位学士为其撰联对句,但没人能作出令他中意的对联来,遂亲笔题出“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写罢,命儿贴于门旁,众学士见之无不拍手叫好,自愧不如。这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随着文字的发展,春联的内容、形式、对仗也有了进一步的丰富和提高。到宋朝以后,春联被较为广泛地应用于生活中,只是到了元代,由于种种原因,对联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受到冷落,但是明朝开国后,明太祖朱元璋非常喜欢对联,并重视对联的作用。公元1368年,朱元璋定都金陵,也就是今天的南京,除夕那天,他传旨,令除夕之夜,凡公卿士庶之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以庆建国开朝。当晚他乔装改扮成庶民百姓,去京城的大街小巷观联,当他看到家家门框贴着红彤彤的对联吉句与门前悬挂的红彤彤的灯笼相映成辉,整个京城显现出一派国泰民安的喜庆气氛时,内心十分高兴。但当他来到一家铺子前,却发现没有春联,便上前询问,原来该店主是个阉猪的,店内上下无一人识字,值此除夕又找不到人写。朱元璋叫人拿来纸墨,挥笔写出“双手辟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横批:祖传技艺。此联将店铺的生意巧妙融入对联之中,写罢,朱元璋大笑,扬长而去。正是在朱元璋的提倡和重视下,使得春联不仅在京城而且在全国各地都兴盛起来。每逢岁末年初,贴春联庆新春成了人们不可或缺的风俗习惯。当时名人名联不断,如唐寅,徐文长等人的.对联作品等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及至清朝,随着清统治阶级对汉文化的融合吸收及推广,许多清皇帝在游山玩水之际,都喜欢触景生情,附庸风雅地题上一两副对联。在皇帝的倡导下,对联被列入科举考试必备内容之一,因而更受到文人学士们的重视,他们细心研磨,务求精益求精。所以使得那个时代,对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提高,名联名士层出不穷。当时出名就有纪昀、蒲松龄、李调元、何谈如等。

时至今日,对联的用途更加广泛,不但在春节时要用,而且在婚丧嫁娶、节日庆典、著书立说,以及楼台亭阁的装饰上都需要有对联来助兴、来抒情。它成了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经久而不衰,正所谓:千古传神韵,万世留华章。中华一奇葩,源远永流长。

篇6:《金刚经》历史溯源

《金刚经》历史溯源

《金刚经》说的是彻底解放心灵奴役的大智慧,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下面是《金刚经》历史溯源,一起来看看吧。

佛教传入中国已1700多年了,当佛教在它的发源地印度衰落的时候,在中华大地上却得到了蓬勃的发展。自东汉以后的帝王,很多就非常崇奉佛教,甚至将其定为国教。和儒、道一起,佛教在中华文化史上打上深深烙印。千百年来,中国人的言行举止和日常生活,无不潜移默化地受到佛法的影响。佛教智慧已成为中华智慧宝库中天然的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像提起儒家想到《论语》,提起道家想起《老子》一样,提起佛家,中国人首先想到的是《金刚经》。《金刚经》是佛教史上最伟大的一部经典,包含了大乘佛法的最高智慧,被奉为“诸佛之智母,菩萨之慧父,众圣之所依”。

在传介到中土的大量佛经中,《金刚经》是译介最早、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经典之一。千百年来,从僧众到俗众,从皇室贵族到平常百姓,不知道有多少中国人在研究《金刚经》、念诵《金刚经》,因《金刚经》而得感应,因《金刚经》而开悟成道。最典型的,就是禅宗六祖慧能,因听闻《金刚经》而顿悟成道。

《金刚经》的最伟大之处,是超越了一切宗教性,但又包含了一切宗教性。经文句句乃宝中之宝,妙意尽藏。句句说理说修,句句都可贯通全经,随拈一句体悟,皆可由此悟道。一般人喜其哲理丰富,禅修者视其为修心的指针、开悟的钥匙。

佛教般若思想典籍的汇编就是《大般若经》,共600卷,包括十六部经典,称十六会。学术界和佛教界都共同认为,十六会600卷之多的《大般若经》之核心,即是第九会《金刚般若》,也就是《金刚经》。所以,作为一个中国人,你可以不信佛教,但不可不读《金刚经》。因为《金刚经》会赋予你一柄无坚不摧的智慧利剑,启发你彻悟世事人生的真谛和实相!

《金刚经》虽然出自古印度,但它的中文译本在中国却影响极为巨大,从古到今,从佛教界到世俗社会,从皇室到寻常百姓家,都非常推崇这部人类最伟大的智慧经典。

一、历代注疏《金刚经》

《金刚经》传入中国后,深受佛界欢迎,历代研习不衰,流通甚盛。各类注、释、论、颂、疏、记、解、述多不胜举。除了早期鸠摩罗什、僧肇等人的注释外,后来较为著名的有隋代智顗的《金刚般若经疏》,吉藏的《金刚般若经义疏》,唐代智俨的《金刚般若经略疏》,窥基的《金刚般若论会释》、《金刚般若经赞述》,义净的《略明般若末后一颂赞述》,宗密的《金刚经疏论纂要》、慧能的《金刚经解意》(亦名《金刚经六祖口诀》)。据慧能说,唐初时已有800余家注疏。

宋代又出现了数十家注疏,著名的有子璿《金刚经纂要刊定记》,柏庭善月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会解》等。

明清又有50余家注,著名的有宗泐、如玘同注的《金刚经注解》、元贤的《金刚经略疏》、智旭的《金刚经破空论》、《金刚经观心释》,德清的《金刚经决疑》、曾凤仪的《金刚经宗通》、清代通理的《金刚新眼疏经偈合释》等。

近现代以来,最少又出现了20多家注释,其中著名的有印光法师的《金刚经研究》、江味农居士的《金刚经讲义》、王恩洋居士的《金刚经释论》、太虚法师的《金刚经讲录》、《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释》、圆英法师的《金刚经讲义》等。

总之,在长达1500多年的历史中,各代所出《金刚经》注释总数近千家,成为所有佛经注释之冠。

二、各宗奉习《金刚经》

《金刚经》在中国的盛行不仅表现在历代高僧的竞相翻译注释上,而且表现在各大宗派的普遍尊奉习诵上。

三论宗专弘般若学,故而特别推崇《金刚经》。该宗创始人隋代吉藏曾称扬此经曰:“非云非雨德润四生,非日非月照明三界。统万行若沧海之纳众流,荡纷异若冬霜之凋百草。”吉藏的三论学说体系与《金刚经》的般若思想有明显的理论渊源关系。他所著的《金刚经义疏》六卷为诸多注释中最详明恳切的一种。

天台宗重《金刚经》在于该宗的义理多以般若为基础。天台创始人隋代智顗著有《金刚经疏》,文虽简略,但天台与《金刚经》之瓜葛于中昭然若揭。明代天台宗僧人智旭曾撰《金刚经破空论》、《金刚经观心释》,直接以天台宗义解释《金刚经》。

华严宗也非常重视《金刚经》。华严二祖智俨在所著《金刚经略疏》中说:“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者,盖是实智之美称,真德之通号。宗本冲寂,神疑湛一,独曜幽原,圆明等觉。含晖至郎而泯于分别;冥津玄旷而隐于缘数。斯乃真可谓众生之本际,涅槃之圆旨,因缘之实性,法界之说府。”华严五祖宗密从诸多《金刚经》注释中“撮掇精英,黜逐浮伪”,著成《金刚经疏论纂要》3卷。另外,属华严一系的还有宋代的子璿、明代的德清、清代的通理等人的《金刚经》释义著作。

《金刚经》是一部空宗经典,但属于有宗的法相宗也很推崇《金刚经》。法相宗创始人之一的窥基著有《金刚经赞述》4卷,《金刚般若论会释》3卷。此作直接继承了印度大乘瑜伽行派学者无著、世亲的《金刚经》论释,并对其作进一步的合解、融通和发挥。在法相宗内,还有唐释知恩撰的《金刚般若经义记》2卷,唐释昙旷撰的《金刚般若经旨赞》等。

在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中,与《金刚经》关系最密切的还要算禅宗。禅宗自北魏时代南印高僧菩提达摩在嵩山少林寺开创,中经二祖慧可、三祖僧璨至唐初的四祖道信一直奉《楞伽经》为印证。四祖道信时已开始参以般若法门。至五祖弘忍则直接以《金刚经》为心印。他在黄梅双峰山东的冯墓山传法40多年,聚徒众多,常劝僧俗持诵《金刚经》,并以其非相无住理论教导徒众。禅宗六祖慧能更是因听闻《金刚经》而一念开悟,所以禅宗在慧能时代更加推崇《金刚经》。慧能说:“若欲入甚深法界入般若三昧者,直须修般若行,但持《金刚般若经》一卷即得见性入般若三昧。”

近代以来,该经仍被广为持诵。龟山白衣王恩洋居士曾说:“此经流传世间最为遍广,上自儒宗学士,下自走卒贩夫,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乃至皇坛道士,无不持诵是经。”直到今天,《金刚经》仍为广大佛教徒所普遍习诵奉持,各种形式的经本、经注广泛流传于各地寺庙和居士中间。

三、帝王推崇《金刚经》

《金刚经》也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罗什首次携此经进入内地,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前后秦皇帝的发兵邀请。第一个汉文本的诞生也是在后秦皇帝姚兴的“甚见优宠”,甚至直接参与下译出的。

南朝梁时,昭明太子对《金刚经》进行研究,科判为三十二分,从而出现了至今仍然十分盛行的三十二分本。当时江南有大居士名傅翕,自号“善慧大士”,人称“傅大士”,信佛极为虔诚,精通三教典籍。因其孤傲清高,群臣很是不满,但虔信佛教的梁武帝却力排众议,遣使迎入宫内,请其讲《金刚经》。但大士刚一升座,便挥案一拍,随即下座,梁武帝愕然。宝志和尚告其大士讲经已毕,后来再请讲,大士索板升座,歌四十九颂便去。梁武帝遂题大士此颂于荆州寺四层阁上。《金刚经颂》历史上名气极大,惜后世多有假托附会之处,傅大士原旨颇有湮没。

太宗对《金刚经》也十分欣赏。据《慈恩传》记载,唐太宗曾专门就《金刚经》译文的完备与否询问过玄奘。玄奘回答说,鸠摩罗什译本就标题看缺少“能断”二字;就内容来看缺少“云何住、云何修行、云何摄服其心”三个问题的第二个问题;在两个颂中缺少后一颂;在说明一切有为法性空假有的九喻中缺少三喻。针对这种情况,太宗让玄奘根据带回的梵本重新翻译。玄奘译成后,直接呈奉太宗,太宗立即将新译本发布全国。

唐玄宗为推行三教并重政策,在各教中选出一部最具代表性的经典亲自注释后颂布全国,其于儒教选的是《孝经》,于道教选的是《老子》,于佛教选的就是《金刚经》。他在注序中对《金刚经》的般若义理大加称扬,赞其“皆众妙门,可不美欤!”认为注释此经即可起到“弘奖风教”之作用。该注完成后,立即受到广大僧众的热烈欢迎,连连提出“表请”、“表贺”,文武百官在都城举行隆重的接经仪式,佛寺里也“设斋庆赞”。与此同时,又颁赐天下各馆,精写入藏,以图永恒。现已在北京房山石经中发现了昔日的玄宗释文。这是距京师千里之外的幽州百姓于注经后的七八年内刻就的,由此足见玄宗注释在当时影响之大和流传之广。那时长安青龙寺有一高僧名道氲,深通内外经论,玄宗朝应进士科,一举擢第。出家后奉玄宗敕撰《御注金刚经宣演》3卷,根据玄宗注义而敷宣其意,绎演其文。因假帝威,此作格外盛行,人称“青龙疏”,前往寺内听讲者常有数千人之多,一时间风靡神州。

明太祖洪武十年(1377),下诏令禅宗太师宗泐、如玘为《金刚经》及《楞伽》、《心经》三经作注,颁行天下。

明成祖朱棣的《金刚经集注》更为有名,古今盛传不衰。在书中他高度评价《金刚经》说:“是经也,发三乘之奥旨,启万法之玄微,论不空之空,见无相之相,指明虚妄,即梦幻泡影而可知;推极根源,与我人众寿而可见。诚诸佛传心之秘,大乘阐道之宗;而群生明心见性之机括也。”如来所说此经,“大开方便,俾解粘而释缚,咸涤垢以离尘,出生死途,登菩提岸,转痴迷为智慧,去昏暗即光明” 。所以,“是经之功德广矣,大矣。”

四、世俗传诵《金刚经》

《金刚经》亦备受世俗社会之礼待,尤其是唐宋以后,皇家屡发敕令,颁经于天下,以使万民传诵,永消灾祸。在官方的大力提倡下,《金刚经》几乎成为一般民众的伦理教科书,几乎是无家不有,无人不读,其普及之处,家晓户喻。

与此同时,社会上的善男信女们广泛宣传《金刚经》的'神奇效用,《金刚经持验记》、《金刚经灵感录》、《金刚证果》、《金刚灵验》、《金刚果报》及《报应记》、《感应记》等册子大量出现。人们相信,一些久治不愈的痼疾因受持《金刚经》而解除,贫贱之人因受持《金刚经》而升官发财,甚至因为诵经还可以死里逃生,还阳复活,猛兽不伤,罡风不能坏,大水不能没,山崩不能伤,久饿不得死,百矢不能击;还可使哑者复音,盲者复明,求寿得寿,求子得子,迷途还家,为官标率,善根不灭。这些灵验故事大多为增福延寿、排忧解难、往生荐亡等个人福慧内容,同时也有表现降敌防盗、为政清廉、和善爱人等社会生活方面良好愿望的内容。

五、海外广宏《金刚经》

《金刚经》是印度佛教发展变化的产物,在其产生后的三四百年间,《金刚经》的传播主要在古代印度的范围之内。由于该经言简意赅地阐述了大乘佛教般若思想的核心内容,而这种思想正好顺应了当时的社会,体现了佛教理论体系的逻辑发展并构成整个大乘佛教的理论基础,所以自其登上佛学舞台后便迅速流传,影响日益扩大。早期,由于大乘佛教被正统佛教视为“非佛所说”,所以,《金刚经》只是在信奉般若经的人群中流传。后来,随着大乘势的增强及其在印度佛教中统治地位的确立,《金刚经》便在广大范围内传播开来。除了口耳相传外,许多人开始为其造颂做论。现存最早的论是公元三四世纪时弥勒所作的《金刚般若经论》。到公元四五世纪时,著名的大乘学者无著、世亲兄弟二人又相继为《金刚经》作释。无著的注释名《金刚般若经论》,此外他还作了颂,名《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论颂》。世亲注释有北魏菩提流支汉译的《金刚般若经论》3卷及唐代义净异译的《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论释》3卷(只存汉译本)。该书对其兄的论颂做了进一步的注疏,以“二十七疑”明经义,更具独到之处。论释中认为,《金刚经》共有二十七个主题,实际包括了般若的主要思想。此后,金刚仙又造《金刚仙论》,对世亲的《金刚般若论》再做注释。

除上述瑜伽行派的注疏外,中观系的功德施菩萨也曾造《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破取著不坏假名论》2卷。该论站在大乘中观学派的立场上,用真、俗二谛理论解释《金刚经》,正如论末之颂所言:“我今功德施,为破诸迷取,开于中观门,略述此经义。愿诸众生类,见闻若受持,照真不坏俗,明了心无碍。”(《大正藏》卷25)公元8世纪时,印度著名的中观瑜伽行派学者莲花戒也为《金刚经》做过注,现只存藏文译本。该注将《金刚经》的内容分为十八点加以论述,竭力调和无著的修行阶段论和中观派的解释。

印度大乘佛教分为中观学派和瑜伽行派两大体系。上述《金刚经》注释中属两大派者皆有,其中多数为非常著名的大乘学者,这充分说明了该经在印度佛教中的显要地位及流传普及的广泛性。

《金刚经》梵文本在中国、巴基斯坦、中亚等地都有发现,中国吐鲁番等地并有和阗、粟特等文字的译本出土。

《金刚经》由印度传入中国后,又由中国传入日本、朝鲜、越南等地。历史上这些地区的《金刚经》一般都是汉文译本,尤其是罗什的译本。日本历史上的许多民间故事均涉及《金刚经》,还曾出现以《金刚经》命名的诗歌。近代以来,随着佛教在欧美各国的传播及西方佛学研究的进展,《金刚经》也传到这些地区。

《金刚经》传入西方后曾被译成多种文字,1837年修弥笃根据藏译首次译成德文,1881年马克斯·缪勒将汉文、日文及藏文译本加以校订,译成英文,收入《东方圣书》第49卷。1957年爱德华·康芝又再次译成英文,收入《罗马东方丛书》第8卷。达尔杜根据梵文并对照中国满文译本,译为法文。

近年来,国际上的《金刚经》研究也较盛行,其中日本学者的研究最为著名。

拓展阅读:念金刚经的方法

六祖听人念金刚经而发心,因此就成了一代祖师,而且以后他的说法,没有超越金刚经,他是在诠释而且弘扬金刚经。六祖坛经可以说都是金刚经的批注。念不念金刚经因人而异,我曾经讲过念金刚经的方法,金刚经跟别的经不同,它是佛法的本体经,是本体佛、法身佛的经。我坦白说:法身佛念这个经,念这个经就成法身佛,法身佛的修持法门是最高级的。中国从唐代六祖以后,大家都非常尊崇金刚经。金刚经能避邪、解冤、灭罪,功德很大,因为法身无边,所以功德无量。但是念金刚经就不要有分别心,不要说如是我闻──我听说事情是这样……不要念一句想一句解释它的意思。你从如是我闻,念到信受奉行,然后把经一合,看看心态改变了没有?这个是念金刚经的方法。如果你念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也这样念,那就完全错误了,同样是佛经,为什么有两个极端呢?那是因为对症下药,有的人吃这种药,有的人需要吃那种药。总而言之,佛是大医王,是大法王,他是对症下药,你是什么心态,他跟你说什么法门。

篇7:成语溯源-上行下效

成语溯源-上行下效

【出处】白居易《策林・人之困穷,由君之奢欲》:“所谓上开一源,下生百端者也。岂直若此而已哉?盖亦君好而臣为,上行则下效;故上苟好奢,则天下贪冒之吏将肆心焉。”

【译文】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上面开了做某种事情的先例,就会成为百种风气的开始。难道仅仅像这样吗?君主喜欢做的事情往往臣子也会跟着做,上面的人怎么做,下面的人就会怎样效仿;所以上面如果喜欢奢侈,那么贪污的.官吏将会肆意妄为。

【含义】上面或上辈的人怎么做,下面或下辈的人就学着怎样做(多指不好的事)。

【例用】①正确用法:某些领导干部以权谋私,致使少数人上行下效,损公肥私,败坏社会风气。②错误用法:由于公司领导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上行下效,很快,整个公司风气大为好转。

篇8:成语溯源-惨淡经营

成语溯源-惨淡经营

【出处】宋代王质《雪山集・和李无变求诗》:“十年惨淡经营中,一点青荧灯火知。平日诗从天外得,只今天外总无诗。”

【译文】十年的苦心构思,其中的辛苦只有一盏青灯一豆灯火知道。平时诗句都是信手拈来如有神助,今天却是才思枯竭总也写不出。

【含义】煞费心思地谋划,极端艰苦地从事诗文绘画的'创作或其他事业的开拓。(其中的“惨淡”与“萧条、败落”等意思毫无关系)

【例用】①正确用法:自创立公司以来,他日夜奋战,惨淡经营,终于将公司股票成功上市。②错误用法:惨淡经营的现状使不少经营者开始另寻出路。(误用为“经营艰难,生意冷淡。”)

篇9:溯源的造句

溯源拼音

【注音】: su yuan

溯源解释

【意思】:往上游寻找发源的地方,比喻向上寻求历史根源:追本~。

篇10:溯源的造句

1、但是追根溯源,造人(或者只是类似造人,例如试管婴儿以及生殖克隆等等)是否属于极端的“非自然”行为,这还有待商榷。

2、数字式电能表是必备设备,应用越来越广泛,实现量值溯源是非常有必要的。

3、我相信,事实上任何一个婚姻问题,溯源而上都是因为其中一方或是双方背离了这两条戒律。

4、追根溯源,联邦借贷和支出的争吵要回归到乔治·华盛顿。

5、如果你追根溯源,就会发现几乎每个家族都有人自杀过。

6、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你不是在你的心里寻找答案,你超越了你的心灵世界,你是在追根溯源。

7、所以“爱情乐队”追根溯源,正构想一张全部关于歌曲的专辑。

8、追根溯源,中国城市的发展的独特性扎根在深厚的'中华文化土壤中。

9、小溪的河道也愉快地粼粼闪光,溯源而上可以直抵树林的那神秘心脏。此时也已成为一种欢乐的神秘。

10、这话的含义很简单:你的气质及主要表情都溯源于它,而这些又决定了你脸上的纹路。

11、对于树木,我们必然会追根到森林;对于暴风雪,我们也要溯源到气候变化。

12、但是制造太阳能电池的不同组件追根溯源还是需要化石燃料,包括太阳能能源自身和电池上的组件,某些组件是石油衍生品。

13、他们追根溯源回到阿尔及利亚和法国对抗,但他们已经发展到整个欧洲。

14、对错误进行溯源分析并编制文档;

15、他将我们现在的经济体制追根溯源到文艺复兴时期,那时,第一家企业诞生。

16、通过分析来自中国的化石标本,古生物学家们渐渐填补了化石记录中的某些空白,并溯源了各种恐龙之间的进化关联。

17、福琛之前的植物学家对于茶叶追根溯源的尝试全都失败了。

18、近期是经济低迷时期,若要追根溯源,更是不一而足。

19、这是第六十七次,这传统可以溯源到十二世纪的早期,另一个人会被选择成总领。

篇11:会话分析溯源

会话分析溯源

随着语言学界将语言的.研究重点由静态研究转为动态分析,会话分析的发展势如破竹.对会话分析在西方的兴起和发展,以及会话分析在中、俄两国语言学界的发展情况作详细地介绍,将更有助于会话分析的发展.

作 者:崔国鑫 Cui Guoxin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北京,100037 刊 名:贵州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IZHOU EDUCATIONAL INSTITUTE 年,卷(期): 24(5) 分类号:H0 关键词:会话分析   西方   俄罗斯   中国   发展  

篇12:海派园林溯源

海派园林溯源

1.海派园林的产生

战争后,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入侵,上海人对外来文化由对立到认同,进而把外来文化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和民俗文化中,产生一种多元复合的新文化海派文化,

园林作为一种实体存在,提供着这种社会文化的存在环境;作为一种观念,表述着这种文化,上海园林也因此而显露出一些与众不同的特点,形成新的园林流派即“海派园林”。

2.海派园林的特征

事物的特征是与其他事物进行比较的过程中产生的。因此要了解海派园林的特征,不妨先与当时其他流派进行一番比较。

(1)海派园林与京派园林

京派与海派代表着艺术、文化上的两种风格。海派以吸收西艺为特点,标新且灵活多样,商业气息浓厚;京派则带有官派作风,显得矜持凝练。京派如大家闺秀,海派如摩登女郎;京派是古典,海派就是浪漫,但随着历史变迁,具有现代特点的海派逐渐成为主流。

众所周知,海派文化的精髓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近代上海的开埠“中体西用”“西学东渐”,促使造园手法不断西化。海派园林最大的特点也在于对传统园林与西方园林的兼收并蓄,貌似洋腔洋调的海派园林,细节中却处处映射着中国传统园林的光辉,正是这种对细节的不断琢磨体现了海派文化的精致和品位。

与海派的宽容相抵触的是一种封建统治长期相偎依的京派文化传统文化最典型的代表。北京的城市气质是在古都文化和历史传统文化的积淀上,在官-学两极的强大磁场中定型的。园林形式仍以传统皇家园林为主,体现其根深蒂固的政治文化基础。北京人重视宏观思维,常用居高临下、从大处着眼的俯视角度看问题,追求超越现实的价值。在园林上也明显地摆出其皇家气派,与海派园林的精致形成鲜明的对比。

(2)海派园林与苏州园林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为古典私家园林,是我国园林中文化和艺术最成熟的园林,可以用“文秀”二字来概括,

文者,苏州园林具有相当高的文化内涵;秀者,其形式美超凡脱俗。然其它已达造园之顶峰,也意味着难以再进取。苏州园林固然能“出口”海外,但从价值来说这只是古董。

海派园林具有旺盛的现实活力,它是开放型的,具兼收并蓄的能力。古今中外的风格含于其中却能杂而不乱,变化中见统一。如中山公园包括了英、日、中等的风格,靠林木、草坪及道路等将这些风格迥异的建筑安置得十分妥帖。又如南翔的古漪园,虽说是古园(初建于明万历年间),但后来又有加建、改建,到如今已成了公园形式,山石、池水、林木及建筑等形成多种风格的统一,甚为游人所喜欢。

(3)海派园林与扬州园林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扬州自古繁华,但明末清初因遭战争之灾,城市几乎被荡平,从此扬州之辉煌锐减。清代的扬州更是在精神上受到扭曲,好多文人不满异族统治,外表放浪内心却苦闷。这种心态表现在艺术作品就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格,也在园林风格上不由自主地表现出来,如假山形象、建筑空间布局等,形成某些反传统的做法,但它不同于海派“兼容”的特征。

海派园林之吸收古今中外,是因为移民文化的“需要”而“变通”;扬州园林中的一些近代形式,更多是出于一种反传统的情绪,欲“变异”而“变异”。

(4)海派园林与岭南园林

京、海、粤是我国近代文化之三大流派。岭南派园林具有“富、洋、新”三个特点。广东番禺余荫山房、顺德清晖园、佛山梁园,东莞可园等都具有这些特征。余荫山房是中西合璧的杰作,其园名之意可从其园门之楹联看出“余地三弓红雨足,荫天一角绿云深”。很有中国传统文人园之气质。

在上述比较中,可以大致得出这样的结论:海派园林是上海在开埠以后到解放前这段时期,园林创作受当时特殊的社会文化影响形成的特色鲜明的园林风格,是当时海派文化在园林上的体现。海派园林最大的特征在于其融合中西园林特色的高明,这正体现了海派文化“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精髓。值得指出的是,当时传统园林仍是国内主流的园林形式,海派园林之所以从众多园林流派中脱颖而出与这个大背景密切相关。

篇13:“春节”溯源的作文500字

关于“春节”溯源的作文500字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它标志农历旧的一年结束。新的一年已经开始。人们将告别寒冷单调的冬季,迎接生机盎然的春天。

春节原名“元旦”,隋代杜台卿在《五烛宝典》中说:“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宋代的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解释:“正月朔日,谓之元旦。”《说文解字》中对“旦”字的解释为“从日见一上,一,地也”,表示太阳刚刚从地平线上升起,就是早晨的意思。因为它分别表示一年的第一个早晨,正月的第一个早晨,所以称“元旦”和“正旦”。除上述称谓外,春节还称“开年”、“开岁”、“芳岁”、“华岁”等,在诸多称谓中以称“元旦”最普遍,时间最长久。

“春节”这一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还有不同的特指。汉朝时,人们把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立春称“春节”。南北朝时,人们把整个春季叫“春节”。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但一般人称公历元月一日为“阳历年”,仍把农历正月一日初一称“元旦”。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即阳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为新年;因为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

篇14:黑龙江流域历史溯源

黑龙江流域历史溯源

(一)远古时期

前400--300世纪在今黑龙江省五常县龙凤山乡学田村,居住着晚期智人,从伴生的具有人工打击痕迹的石片及哺乳动物骨骼化石看,当时这里的人们已将狩猎作为谋生的重要手段。

前300世纪在今哈尔滨市西郊阎家岗,居住着“哈尔滨人”,以狩猪作为谋取食物的手段。

前185世纪,贝加尔湖居住着阿尔泰人,属于黄种人北亚人种。他们逐渐散居,定居蒙古高原中西部的是突厥族群,定居大兴安岭西侧的是蒙古族群,定居黑龙江流域的是通古斯族群。

前90世纪在今黑龙江省塔河县十八站乡一带的居民主要以狩猎谋生,他们制作石器的风格,与华北地区虎头梁等遗址的同类石器相近。

前80世纪在今内蒙古呼伦贝尔盟满洲里市郊的扎赉诺尔,今呼伦湖(达赉湖)滨一带已有远古先民活动,是蒙古人种。

前70--60世纪在今呼伦贝尔盟海拉尔市的西山一带,生活一支属于中石器时代的先民,他们以渔猎和采集为生。

前50世纪在今内蒙古新巴尔虎左旗铜钵庙以北一带,有以渔猎为生的先民活动,已能够制作和使用粗糙陶器,标志当时当地的物质文化已开始向新石器时代过渡。

前50--30世纪在今齐齐哈尔市昂昂溪一带,居住着生活在新石器时代的母系氏族群体,主要以渔猎为生,妇女也参加狩猎活动。他们广布在嫩江平原各地,而以嫩江沿岸最为密集。

前40世纪在今密山县新开流、兴凯湖滨生活着一支以渔猎为生、以捕鱼为主的先民。其成员形成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父系氏族群体。已创制出具有特色的艺术品并出现早期的灵物崇拜。他们分布在东到今俄罗斯滨海地区的捷秋赫、布松港,北到黑龙江下游的康当、苏丘岛,西到黑龙江省的蚂蜒河流域,南抵穆棱河下游。是阿尔泰系通古斯民族。

前30世纪,在饶河县城东南小南山的居民已经能生产玉器、石器、鹿牙坠。砺石和加工石料标示着当时切割研磨技术的发达程度。有一部分人用较多时间从事玉器制作。原始居民已组成较大的部落集团,并出现了有相当权威的首领,出现了文明曙光。

前20世纪在今尚志县亚布力的蚂蜒河上游一带生活着一支以农业、狩猎、采集作为谋生手段的先民。他们所使用的石器与辽宁一带新乐文化下层及红山文化的同类器物相似,明显受到了后者的影响。在今宁安县与吉林省敦化县交界处的镜泊湖地区,分布着一支从事农业和渔猎业的古代先民,从当地莺歌岭遗址中出土的一些农具和陶猪表明,那里的氏族或部落从事较为稳定的原始农业,但渔猎经济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山戎---东胡族系的一些先民们逐渐出现于今黑龙江上游、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之中,射猎和采集是他们的主要谋生手段,用兽皮制作衣服,以桦皮制作生活器皿。

楚科奇人分布在亚洲大陆东北角、雅库特人散布在西伯利亚东部北冰洋沿海一带、涅涅茨人分布在北西伯利亚和乌拉尔山脉两侧、鄂温克人分布在雅库特和涅涅茨人之间。 雅库特人进入北极的时间比较晚。他们住在木头房子里,使用铁器,把原来饲养马匹和牲口的传统变成饲养驯鹿。雅库特人不像其他民族那样完全处于原始共产制状态,而是具有一种近乎封建社会的首领制度。 涅涅茨人纯粹靠打猎为生,到北冰洋捕杀鲸和海豹。 鄂温克人在数量和地域分布上都比较小,在生活习惯上也介于雅库特人和涅涅茨人之间,既能饲养驯鹿,又是捕猎能手,依靠雅库特人供给他们铁器。 以上几个民族都是黄种人。只有生活在欧洲最北端的拉普人才是真正的白种人,他们主要以养鹿为生,也兼营捕鱼、打猎和少量的农业。(二)先秦时期

鉴于广大的东亚原始人已经在先前的冰期(距今7万年,第四纪晚更新世冰期)中全部死光,一部分黄人奔向印度恒河流域、又移向东南亚、接着占据中国南部、进而渡过长江黄河、一直到达渤海,沿途次第形成南亚-南岛、百越(壮侗或泰老)部落,为南亚人种。另一部分黄人向东进入黄河流域,形成阿尔泰部落,其中游牧在河套和黄土高原的为突厥群,游牧在河北平原为蒙古群,游牧在环渤海和朝鲜半岛的为通古斯群,均为北亚人种。

原始汉语部族逐渐散布整个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西半部,在这里他们创造了发达的前仰韶文化。这个时期,突厥群和蒙古群(被称为戎狄)都臣服于原汉族,自动向北撤离,突厥退缩到黄土高原北部并开始迁移到蒙古高原,蒙古退缩到北京并开始迁移到大兴安岭森林,没有退缩的突厥和蒙古,与原始汉人融合,操带阿尔泰特征的汉语。一部分百越渡淮河北进,其中的三苗部落占领河南平原,其余部落与通古斯融合为新的民族(东夷),韩民族就是东夷的一支;一部分通古斯部落不甘与百越并处,逃往黑龙江流域和贝加尔湖,演变为鄂温克、肃慎民族。通古斯民族和东夷还进一步迁到日本征服当地的南岛群成为统治阶级。

前2249年肃慎先民派使者前往中原地区,向华夏部落大联盟的首领帝舜贡献弓矢。前,山东半岛处于龙山文化时期,其农业经渤海传入肃慎。前11,肃慎族生活在松花江中下游、乌苏里江和黑龙江中下游一带,其中心区域为牡丹江中游。前1050年左右,周灭商,肃慎族进贡矢石弩。

在西周初年,秽人(沃沮、东秽貊)在今吉林省、朝鲜咸镜道、江原道, 高夷在浑江流域,良夷在今大同江中下游(即古朝鲜,乐浪夷)。 沃沮有南沃沮(东沃沮)、北沃沮之分,南沃沮分布在今朝鲜咸镜南北道,北沃沮主要在我国图们江流域。东秽貊是分布在今朝鲜江原道。

殷商时,貊(东夷中通古斯血统最浓的一支)居山东半岛一带。周灭商后,为周人东进所迫,大部分向东北和北方迁徙。向北方迁徒的,分东西两路,东路迁到今河北省东北部、北京市房山县以南-山西省代县以东至海之地;西路则远徙至今陕西省北部和山西省西北部,后来由于戎狄及晋国的压力,他们又转徙到今河北省的南部。 前4世纪中叶,燕、赵二国强盛,特别是前300年燕昭王派秦开北破东胡,居住在今河北省的大部分貊人又被迫由陆路向东北迁徙,散布在今辽河以东及吉林省西北部地区。Ii”LD =^ D?$+R] E1Zqu$ L? | o{Va% f]I财 政 学论文h( q =U aL(# 664^*:* N+_8)Y

迁居东北的各支貊人,原有的族称虽尚未消失,但有些部落已分崩离析,演变为各有称号的部族集团。 初期出现的.新称号有发、橐离。新称号的出现,还因为迁入此地后,与当地土著部落(也是通古斯族群)融合为一个共同体,旧称已不能反映这一变化后之现实。发,散居在今辉发河流域;橐离大约住在今嫩江、松花江合流处以北的松嫩平原,是秽貊族迁居东北地区最北的一支,被称为为北夷。 貊人在秽人-高夷之南之西、良夷之北,其地域西起今医巫闾山、东至今清川江、南滨大海。论文黑龙江流域历史溯源来自WWW.66WEN.COM免费论文网

东北地区的秽人-高夷-良夷、貊人(发、橐离)统称秽貊人。

战国以后先后出现的秽貊新族称又有夫余、高句骊。夫余族乃西周古九夷之一的“凫臾”的异写。而夫余国的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分属秽貊族的不同支系,统治阶级来源于橐离的贵族。被统治阶级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战国以前移居第二松花江中下游以西的部落,橐离王子东明南逃至此,成了该地秽貊人首领;二是夫余国强盛后,东明自所从出的橐离部落的广大部民,也成了被统治阶级的一部分。由于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皆源出秽貊,故“夫余”一词既为族称,也为国号。

高句骊族的来源,主要出自秽貊,但分属很多支系。最初的高句骊人,是“高夷”(沸流国)。前37年,朱蒙一行南奔至此建国,又加入了夫余族的贵族。朱蒙建国后东征北伐,经过其后继者5个多世纪的努力,前述的貊人(发、橐离)、秽人(沃沮、东秽貊)、部分夫余人,都为其兼并,成为高句骊族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有不少古代朝鲜人(良夷)和居于辽东一带的汉人加了进来。 汉武帝在前1破卫氏朝鲜后,以高句骊为县(今新宾县永陵镇西南),属玄菟郡。高句骊县所辖居民,是土著高句骊人。

肃慎、秽貊、倭等通古斯民族在春秋战国时期被统称为东北夷,秦汉之后被称为东夷。(三)夫余的历史

夫余是历史上东北地区第一个建立政权的古代民族。兴盛后的夫余,共有8万户,东近挹娄,西至鲜卑,北达小兴安岭以南的松嫩平原,南抵辽宁开原县北,中心地区则位于今吉林农安县。两汉时,夫余族的氏族制度已被政权组织所代替。 史书中还记载有卒本夫余、南夫余。卒本夫余为高句骊国始祖朱蒙从夫余国南奔至卒本川后所用的称号,高句骊兴盛后遂不用其名。 南夫余为百济国的别称,百济王室始祖温祚为朱蒙至卒本川后娶妻所生之子,当朱蒙在夫余之妻所生子类利来高句骊立为太子后,温祚与哥哥沸流恐为类利不容,南逃至今汉江以南的西部地区创建百济国,以扶余为姓,示不忘本,故百济曾有南夫余之称。

前2世纪初,汉武帝设立玄菟等四郡后,夫余归玄菟郡节制。从此臣属关系十分密切,连夫余王用的印章,也由汉廷发给。公元前108年在卫氏朝鲜灭亡后,夫余政权逐渐强大,辖域南达今长白山,东抵张广才岭并迫使岭东的肃慎人臣服,北越弱水(今松花江)进入嫩江草原。

汉末中原**,公孙度割据辽东,以宗女妻夫余王尉仇台,夫余臣属于公孙度,由辽东郡管辖。三国时,仍由曹魏玄菟郡节制。245年,魏幽州刺史丘俭奉命征高句骊,派玄菟太守王颀与夫余联络,夫余简位居为魏军提供“军粮”。274年,晋分幽州五郡置平州,夫余由平州护东夷校尉管辖。285年,鲜卑慕容氏连续袭击夫余,正是在西晋王朝的保护下,使夫余国破而复立。

夫余统治挹娄,自西汉至三国初,前后长达400年左右。由于夫余贵族向挹娄横征暴敛,迫使其于224年起而反抗,夫余统治者虽多次派兵征讨,但终未能再使挹娄屈服。夫余与高句骊的关系,由于同出秽貊,加之高句骊国的始祖出自夫余,故两族交往密切,不过交往中的主从地位前后有变化。前5年,夫余王带素进攻高句骊璃王。无恤(大武神王)继位后,高句骊于发兵攻夫余,夫余王带素被杀,带素从弟闻讯率万余人投奔高句骊。77年夫余开始臣服于高句骊。谈德(好太王)即高句骊王位,占领了今辽河以东广大地区,并于4发兵进攻夫余,从此,夫余完全被高句骊控制。

285年,鲜卑首领慕容@进攻夫余,由于晋平州护东夷校尉鲜于婴未发兵相救,夫余王依虑自杀。慕容@在返军时途中,掠走夫余万余人。晋武帝罢免鲜于婴,改派何龛代之。何龛派督护贾沉护送依虑子依罗返回故土“复国”。慕容称燕王后,于346年派长子y与子烙率骑17000余进攻夫余,俘夫余王玄及部众5万余口而还。后来以玄为镇军将军,妻以宗女,夫余被纳入慕容燕的统治下。高句骊好太王于410年进攻夫余,用武力将其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时挹娄后裔勿吉也在崛起,5世纪末,向西发展,夫余为勿吉所逐,夫余王于494年降于高句骊,夫余国至此灭亡,夫余民族共同体也在南奔北逃中解体。

篇15:茶叶溯源技术研究进展

茶叶溯源技术研究进展

为对茶叶质量安全进行有效跟踪与追溯,对产地进行快速、准确、简捷地鉴别,探讨利用RFID技术、铅同位素指纹溯源技术、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X射线荧光技术以及热分析技术,建立茶叶质量安全跟踪与追溯体系,一旦发现茶叶存在质量安全问题,可结合茶叶产品信息数据库对茶叶质量进行跟踪与追溯,以查出问题的`环节并对茶叶的产地进行鉴定.

作 者:钱和 宁炜 顾林平黄争鸣 马惠民 蒋铁锋 QIAN He NING Wei GU Lin-ping HUANG Zheng-ming MA Hui-min JIANG Tie-feng  作者单位:钱和,宁炜,QIAN He,NING Wei(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江苏无锡,214122)

顾林平,黄争鸣,马惠民,GU Lin-ping,HUANG Zheng-ming,MA Hui-min(苏州市吴中区金庭镇农林服务中心)

蒋铁锋,JIANG Tie-feng(苏州市吴中区庭山碧螺春茶叶有限公司)

刊 名:现代农业科技 英文刊名:XIANDAI NONGYE KEJI 年,卷(期):2009 “”(14) 分类号:S571.1 关键词:茶叶   溯源技术   鉴定   tea   traceability technology   identification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国行动作文素材

清华学霸计划表

高中作文与初中作文的区别

学霸的每天学习计划表

关于语文高效课堂的三种教学方法

初一数学学习个人总结

初中心理校园讲座观后感作文

信息化 学校申报方案

学霸计划表

个人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溯源初中作文
《溯源初中作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溯源初中作文(推荐15篇)】相关文章:

初一新生的作文2023-07-30

学霸优秀学习方法2023-03-22

清华学霸学习计划表2023-06-02

高中怎样才能学好历史的方法2023-07-03

尖子生高效学习方法2022-05-06

寻根溯源党课2023-03-22

学霸学习计划表2022-12-03

新学期开学第一课的作文2022-08-16

抗击疫情主题作文初中2023-09-18

莲文化的魅力教学反思2023-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