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厚江作文报告(推荐8篇)由网友“nuonuo”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黄厚江作文报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黄厚江作文报告
黄厚江作文报告
说课兼报告
――黄厚江
让我来讲作文,我觉得要讲怎么写作文说不清楚,就如《祝福》中的一句话“论理应该是有的,但也说不清楚”。作文不可教,但是作文并不是全不可教的,那么今天我主要讲讲作文教学的基本定位和策略。
一、基本定位:
作文教什么?什么样的学习活动?
1.分数不一定高2。老师很会写,班级成绩不好3。平时作文很好的学生,
高考并不好4.作家的考试作文不及格5。平时作文很烂,写情书很好
中学生的写作
作文活动分为:自由式写作――个性化的 高质量
指令式写作――规定时间、形式、内容
孩子现在基本上是指令式的写作
不要期望指令式写作如自由式
中学作文写作能让我们学生写出什么文章
60=40+20?①深刻 文采 创意
?
基本要求
中学作文教学只能培养学生的基本写作能力
70分要求:①要放得下高分②满分追求③不要让学生读太多的满分作文 遇到有天赋的学生,还要劝导他们指令式的写作
二、基本策略
1、认识写作能力提高的基本规律,要两条腿走路
误区:自由式写作认识偏面
简单化的'应试写作,指令式写作不提高素养,提高的是技巧
感受写作过程,提高写作素养
高一 --- 高三 先放松,自由式写作后指令式写作
自由式写作:空间,中空间。大空间
2、作文教学要作用于学生们的写作过程
① 现场提升
例:议论文给学生改,找出问题,集中在主题上,有三个主题让三大组改,保留一个论点,改成3篇文章
3、体验共享
① 老师自己的写作体验
例:《感动》
自己真实的故事,亲身经历的写作过程,内心的活动过程,与学生一起分享
② 写生之间共享写作体验
③ 享受作家的写作体验
4、再度写作
改变作文的局部不系统
5、半成品写作
随笔 善于培养学生非写作状态下的写作
篇2:黄厚江《老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新课标中重点提出,要让学生“关注人类,关注身边的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以“爱”为主题的课文,其中几篇课文讲诉的都是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这个单元的教学目的是
《老王》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课文。本单元课文都是叙事性作品,写的都是普通人,以“爱”为主题,几篇课文都在诉说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老王》讲述的就是一个普通车夫的故事。
本单元阅读教学,要求学生能从课文所表现的形形色色的“爱”中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去关注身边的人。杨绛的《老王》,写自己与车夫的交往,写车夫艰难困苦的生活和善良厚道的品格,含蓄地提出了关怀不幸者的社会问题。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的特点是思想活跃,敢想,善于模仿,外界的任何新鲜事都令他们感兴趣,他们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因此,许多同学只知道一味的接受“爱”,而不懂得如何感谢“爱”,更别说去回报“爱”了。像老王这类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弱者,他们不了解,更别说去关心了。我认为,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到文学知识,更重要的还要让学生体会文中的情感,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和学情两方面的要求,结合本课的内容和特点,我这样确立这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能在快速阅读课文过程中,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在听与说双方互动过程中,增强知识点的删选能力,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锻练,思想认识得到提高。
(2)深入探究:全面把握课文,领会作者与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关爱生活中的不幸者,陶冶美的情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领会作者与人物的思想感情,联系身边的人,关注、关爱他人。
教学过程
(一)1、进场导入:苏芮的《奉献》——长路奉献给远方 玫瑰奉献给爱情 我拿什么奉献给你 我爱的人 白云奉献给草场 江河奉献给海洋 我拿什么奉献给你 我的朋友
(设计说明:使学生一进教室,便能进入音乐所营造的气氛中,为进入主题作为铺垫)
2、教学导入:以20_年度超级女声的冠军相关情况入手。
3、教师结语:生活中人们总是对名人的一言一行非常地关注,但生活中更多的是普通人,你是否也曾关注过身边的普通人?我国著名作家文学家杨绛曾经关注过一个车夫,为他写下了散文《老王》。
(设计说明:以一组反差相当大的图片进行对比导入课堂教学,建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情感基础,激发学生对课文、人物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快速进入教师设置的情景中来,,为下面的教学打好情感基础。)
(二)环节一“走近老王”:面对陌生的老王,我们有那么多的揣测和关切,现在我们就循着杨绛的笔墨,一起走近老王,解开心中的谜团。
(设计说明:遵循阅读规律,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阅读的体验,以学生阅读心理为切口,激活阅读思维,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又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思维能力。)
环节二“评说老王”:讨论老王的品质,说说老王在你的心目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请用“老王是一个——的人,表现在——。”的形式表达出来。并说说“我们”一家人是怎么做的?
(设计说明:在感受文章之后,引导学生概括老王品质,寻找文本依据,理解老王的善良、朴实,引导学生从文章局部进行自主阅读,进一步深入文本,在提高学生对内容要点概括能力、语言感受能力的同时,强化他们的情感体验,体现教学重点。)
环节三:怀念老王:善良老实的具有金子般心灵的老王就这么去了,在他生前经常关注他的杨绛有什么样的感受?她为什么能这样想?
(设计说明:进一步理会作者隐含在内的深沉的感情,也一进陶冶自己的情操。)
环节四关注“老王”:我们身边也有许多象“老王”一样遭遇的人,他们的生活是怎么样的,别人是怎么看待他们的?在今后的日子里,你将会怎么去对待那些不幸的人?(以一组新时代老王的照片为参考依据)
(设计说明:“读书是为了明理”,学习一篇课文,要让学生在态度、情感、价值观上有所增益,能够更好地关心身边的弱者,关注生活,关注人生,净化思想。由书本向现实生活的思维拓展,是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理解的途径,也是书本学习的目的。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本环节把课本和生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同时锻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结语: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个人由于境遇不同,就有幸运与不幸运的差别,甚至差别很大。一个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现在,社会要求我们每个人有人道主义精神,要关心别人、尊重别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作家一家对不幸者老王怀有一颗爱心,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人。
以《爱的奉献》结束,让学生一起高唱,让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篇3:难忘黄江怀念黄江作文
难忘黄江怀念黄江作文
难忘黄江,总是在深夜中梦回黄江。时时忘不了黄江的芬芳,更加忘不了黄江的面庞。心动得又一次想回黄江,今天我又一次的回到了黄江。受着肚子的痛,接近黄江时却想拥抱它,
时时的眺望,真的想早点见到她。当我看到它的一只手指时,激动得要去摸它。当看到它的全部时,当我身在它的怀中时,久违之感在心中涌动,细细看她时,她仍没有变。
(一)黄江公园是我心中最美的公园
有半年没有到过公园,因为前几次回去时没有到过公园,今天回来的比早就到了公园。在公园中慢慢的走,我曾无数次走过,今天感到还是依然。那种情,那种感觉,我才明白这是感情,只有我和这个公园知道。来到山泉下前,水源源不断的从上面流下,在空中形成瀑布,那空中的水是那样的白,这水不是从上面的石头上流下来的,是空中原来就有的,以为这水是从上面流下,走近看是它是从石头上冒出来的,水击石头,石渐碎。这是最美的瀑布,水声不断,心却己乱。走近它,阵阵水花被风吹到我的脸上,冰冷我的心。从来没有这样的走近它,我反复的看,本以为走近它要沿原路返回,但是在这层层石头后面还有一条石头砌成的小路,我轻轻的走了上去,没有想到差点摔了下来,但是我却放弃了。就在这时后面有一个女孩子她长得是那样的美,她很大胆的走了上去,很快的通过了,望着她远去的身影,我脸红了。我也学着它大胆的走了上去,没有想到就这样的通过了,原来刚才我怕自己掉到水里。
通过此小路到了小山上面,才发现原来上面是这样的美如果我当时没有上来,那么我永远也见不到这样的美景。潭水,没有流动,而只有我看到刚才的水在流,它在我心中是唯一。
望着五层塔,感到自己是如此的小。一步步的上了塔,到了顶上,风儿吹动了我的心,黄江就在眼前,问天下谁是最伟大的人,谁又是永不放弃的人,谁又是天才?景物是如此的好,可是一场大雨要来临。
登上此塔,忘不了黄江的景物。一座座山,一排排楼,造就无数人的生活与命运。
(二)黄牛埔水库森森公园的山最高
无边无际的黄牛埔水库让你爱上她,爱上她的纯洁爱上她的美。她是那样的大,你走不完它,处处美景让你看不完,这个公园是黄江最美的景,四季如春,树是那样的高,山是那样的高,水是那样的绿,我明白这水是从山上下来的,这水正是这些树木和花草流下的,这水山泉,
四季都有花的开放。
黄牛埔水库之大她是我的胸怀,路就是我的人生路。征服困难易,征服黄牛埔水库难。进入黄牛埔水库你就到了世外桃源,草由你观。是你让我想的要回到你的身旁。
(三)裕元水库永远是我奋斗的力量
难忘裕元水库,水是那样的清。清晨后,雾末散,雾弥漫,不知是要散还是弥漫。用裕元水库的水洗衣脸,水就是我的洁面乳。`
我来到我以前到过无数次的地方,没有想到还是想来,我和这山和水的感情是这样的深。清晨无人,我就一个人静静的望着水面,这水就如一个人的心境,看到了水面却看不透下面。心中时时有鱼儿跳舞,水面一道道波纹消失得无影无踪。
望着此时的山和水,此时我才明白我为什么总是想回黄江,因为它能给予我力量,从深的方面来说这就是黄江给我不言败的精神,它是一个人成就事业的'的关键,它是我不懈奋斗的源泉。这山和这树永远在我心中,永远不会忘记这个地方。
此时我才明,为什么我所在的黄江的景物是如此的美,因为我们所在是海边,是南方,这就是四季如春,时时让你看到希望与生机,而那绿油油的树和花草,让你我永不失败。现在是深冬季了,北方现在早己是树木一片黄一片凄凉,但是这里却不同,这绿色就是生命。
我又一次的不舍离开黄江,坚信着自己的路,心怀激动。但是当我真的要上车时,一种伤心充满我的心,现在我才明白原来在我心中仍深深的爱着黄江,爱着这个母亲。座上了车,当黄江一点点远去时,忧伤的泪水却流了下来,不停的对黄江挥手,直到它消失了,车载着我的心飞向远方,飞向我的梦想,飞向奋斗不息的地方。在黄江这次是深深的休会了它,又从它的身上带走了力量,因为这也许可能是我最后一次回黄江,而它的力量将伴我到永远。这也许是我对黄江写的最后文章,但是心却永远不变。
黄江是我人生开始与奋斗的第一个地方,一生也不可能忘记这个地方,我曾经写《我爱黄江》、《永别黄江》、《难忘黄江》,在文章最后只能说,我爱黄江,我很爱黄江。
篇4:听黄厚江老师上《背影》由感 教学案例
嘉善 县大云中心学校 马春娥
我们很多人平时喜欢读散文,因为灿若星河的优秀作品给我们以无尽的享受。但也因散文的丰富性和灵活性,往往让我们误读、误教,教学内容往往难以设定。散文的教学内容应该怎样确定?我觉得这次黄厚江老师的《背影》教学,为我们提供了思考的方向。
学生课前还没有拿到课文,于是,黄老师让他们在上课前的五六分钟里读课文。上课一开始就非常吸引人。对学情的把握就是在这样朴素简明的对话中,不知不觉完成了。
师:同学们好!课前让大家阅读课文,你们捕捉到了哪些令你心动感动的地方?
生:第六段,这一段的动词描写体现了父亲的背影蹒跚。
生:找到了几个句子,第四段父亲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第六段“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语言描写虽然直白,但写出了父子之爱,写了父亲对儿子的怜惜,依依不舍的父子情感。
师:很朴素的话中体会到父爱。
生:第4段,父亲一定要送我去北京,很照顾我。
师:刚才同学的发言很好。尤其是你,能用“我”来说,把我自己放在文中。
对学情的把握就是在这样朴素简明的对话中,不知不觉完成了。然后老师引导学生,老师说“无数感动的细节,融在背影中,那是一个怎样的背影?”当时,黄老师还特别地穿了一件黑色的外套,来映衬这篇课文中父亲的黑布马卦,所以老师还提示学生说同学们,你们看到黄老师的背影想到了什么?听到这里,我禁不住想起去年的杭州,黄老师来上作文课,让学生描写人物,那天黄老师说特地穿上了一件新红色茄克衫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今天为了应景,黄老师也是特别地选了一件黑布茄克吧。同学们很快地反映过来,找到了父亲的外貌描写,动作描写。为了更好地把这个背影刻在心中,黄老师让学生看课文的插图,并让学生在课内选一段文字,以配合这个插图,非常自然地重点分析文章第六段。
把《背影》第六段作为重点分析段,是许多老师都在做的。但是往往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把焦点聚焦在父爱这个主题上。从描写如何具体,人物形象如何生动,让学生形成对父爱的一种共识。一般在这个环节中,老师有两个问题需要学生解决,一是写得最生动的地方是什么?从背影这个角度写有什么好处?那么这样处理这篇散文的内容是否恰当呢?请看黄老师是如何处理的。
当学生指出第六段最能反应这张插图时,黄老师提问:有没有把作者的情感表达出来?哪个词最能体现父爱?我们注意到,黄老师特别提到了作者的情感,这和我们平时学习这篇文章的点有所不同,这是一篇散文,散文是抒发作者的情感的,如果我们上课都把精力放在父亲身上,那是有失偏颇的。
生:努力。因为帮我买橘子要到月台的对面去,很不方便。
师:你这里的努力我们平时说的努力学习一样吗?
生:不同,那是艰难的意思。
生:还有两个动词,攀,缩,十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买橘子艰难的动作,体现了父爱。
另外学生又从父亲走的姿势等角度体会父亲买橘子的不容易。这些细节的分析可以说已经非常到位了。这时老师说:读到这里你们有什么疑问?多么巧妙的过度,而且令课堂师生对话多样化,这里来一个学生自主提问,既是对上面对话的一个小结,又使课堂比较生动,因为一味地问问答答,难免让人学生觉得单调,而且使内容也显得松散。老师这样一问,又让学生的思考集中起来了。
生:为什么写穿的衣服?
生:为什么写流泪?
生:为什么动作写得那么详细?
生:为什么写背影?
如果说前面的对话只是对课文内容的表面把握,那么这里的提问,就是在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有这些描写,让学生去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为了更好地理解人物思想情感,考虑到学生课前也没有预习,老师不失时机地引入了背景材料引读。
师:作者写作的背景,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并且找一下PPT上的内容和课文有联系的地方。尽管引入课外资料,但决不是为了拓展而拓展,引读内容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文本。这个环节老师还别具匠心地让学生思考,如果不写背影,写父亲的眼睛,那会是一双什么样的眼睛。在学生多方面猜想之后,老师展示背景资料,并让学生从课文中找相关背景,让学生更好地体会父子情感。于是老师又抛出一个主问题:作者和爸爸很亲吗?有没有距离?
这个问题一下子让学生从父子之爱引向了更深的思考。这些内容可能是学生在阅读中很难发现的,这就需要课堂中老师的引导,在学生不注意的地方下功夫,在学生自以为懂实质上没有懂的地方下功夫。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这时候好像才突然发现,仔细阅读文本,才发现父子之间原来曾经也有那么多的不和谐哦。
生:有距离。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
生:第五段,心里暗笑他的迂。感觉父亲言行守旧。
生:第六段开头,很淡地说爸爸,你走吧。
不过通过学生们的讨论,学生们还是认为爸爸对儿子还是很爱的。
师:儿子理解父亲的爱了吗?
这里老师的提示再次把文章教学拉回到重点,也就是这篇课文不仅仅是关注父爱,还应关注作者的情感变化,由此可能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
学生开始争论了,有说不理解,因为儿子说话很冷淡。有说理解了,因为儿子流泪了。老师让学生关注流泪的文字,学生也很自然地找出来了。同时又再次让学生读背景材料还有爸爸的来信。那时,已无需多言,学生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对父子之情也有了更深刻地体会。对于初一的学生能做到这个份上,真心不易。
黄老师的这节《背影》,让我学到了许多,思考了许多。
第一,认清教师角色
老师是课堂教学资源的配置者。当黄老师让学生想像父亲的眼睛时,面对学生的一厢情愿的猜想,老师没有批评,而是适时醒大家,会读书就要懂得整体联系,联系文本,联系生活,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于是看到了课文开头写到的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还有结尾写到的东奔西走。看到父亲的眼神是沧桑的,疲惫的。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父亲的眼神里恐怕是缺乏温柔的。于是很自然进入了下面的环节更深刻地理解了父子情感。
老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比如学生刚开始理解背影时,一时不能到位,老师没有急于告诉,而转向同学们间的相互触发,重视同学间的相互学习。
老师是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者。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找到了四次流泪,并注意到第二次流泪是感动,第三次流泪是离别的伤感,但还没有真正地理解父亲,初一的学生能句有这样高度的认识,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整个过程老师都很好地引导学生,从学生角度出发。当然这一切能够达成这样的效果,还在于黄老师“吃透教材”的水平,能够站在学生立场,激发学生情感体验、生活体验等因素,让学生获得对知识、智慧的感悟,对生活、生命的感悟。
老师牢牢地把握了“信息落差”。在老师的积极引导下,学生充分调动已知,能用这么精确的词语说出他的感觉了,学生通过老师的引导,认识到作者也成了人父时,才慢慢地体察到父亲的那份不容易,过去父子间也许有过许多不和谐,但亲情如此深沉,不求回报。
第二,符合学生学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应以“学生发展”为宗旨,教学内容的选择应以“学生为本”,不仅考虑“教给学生什么”,更应考虑学生“需要什么”、“学生想学什么”--以学定教,因材施教。
钱梦龙老师说:“我在备课时,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怎样讲文章……每教一篇课文之前,我总要反反复复地读,有时自己阅读中遇到的难点估计学生也会在这些地方发生困难,就多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多想想。”
语文课要考虑的是学生需要培养与训练的语文能力,即学生在读这篇课文的时候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比如学生在读一篇散文时,可能会遇到两种情况:一种是“读不懂”,一种是读得懂但“不喜欢”。从根本上来说,文学作品教学就是做两件事情,一是解决学生“读不懂”的问题,可称为“解读”;二是解决学生“不喜欢”的问题,可称为之“鉴赏”。“解读教学”具体教“课文说什么”,“说的这些意味着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说这些、为什么要这么说”,“鉴赏教学”具体教“你喜欢课文吗”,“你觉得课文什么地方好”,“这些地方为什么好”。我曾经听过一位老师教两篇课文,一篇是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一篇是鲁迅的《雪》。对前者,学生是完全读的懂的,就是怀念故乡,但对后者,学生显然是读不懂的。前者应该教学生鉴赏,让学生喜欢上这篇课文;后者应该教解读,让学生读懂这篇课文。但这位老师恰好相反,教《端午的鸭蛋》时让学生反复回答“这里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而教《雪》时,老是给学生讲“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何如何生动有趣。”--这显然违背了“以学定教”的原则。今天,我在这里听黄老师上《背影》,我感觉黄老师的学生立场把握得那么准,学生读课文时会读到什么,读不到什么,什么问题能解决,什么问题不会解决,站在学生立场删选教学点,这真是一种理想的境界。
[听黄厚江老师上《背影》由感 教学案例]
篇5:喜听《愚公移山》--钱梦龙、肖培东、黄厚江 (教师随笔)
桥下镇中学 李栋
12月7日上午,有幸喜听钱梦龙老师、肖培东老师及黄厚江老师的三人合作《愚公移山》。
一开场,钱老师就问读书的内容,一句“年且九十”,用自己的年龄和形象引导学生明白“且”字意思。接着重点来了,通过学生的自读来考察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问山理解“方”,“万仞”。问多少人,明白这是讲两个老头的故事,对人物的语句进行有效指导。而肖老师则是引导学生重点品味朗读愚妻与智叟的句子,发现愚妻和智叟对待移山这件事的不同态度,让学生学会“如……何”、“甚矣,汝之不惠!”等句式特点,特别是朗读中体悟两人的态度担心和反对。随后黄老师对“曾”字及文章主题进行导读,让学生明白寓言的寓意,同时还进行了有效拓展,想象人物对话要求紧扣文本知识。
一节课三人同上,纯文本教学,没有任何辅助资料,就带着学生进行朗读、感悟,并进行了文言并重的经典教学。既有文言词语,比如“且、曾、毛”等词语,还有“如……何”、“甚矣,汝之不惠!”以及省略句的句式知识分析,更重要的是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品味,这一切是如此自然,水到渠成。三人之间衔接如此无痕,为什么呢?
用钱老师的话来说就是教会学生阅读,教会学生读书。学生能学明白文章,虽有老师的教学引导,更多的是自己认真去读文本了,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习惯和能力。学生学会了自读文章,当老师提出问题的时候,学生就可以在自读的基础上进行思考,那么老师教学生也就省力了。老师们的问题扣着阅读的方向,让学生的脑筋动起来,学生就在老师的引导下寻找相关信息,进行语言的解读,这就做到了语文的味道。语文课就是这样玩出来的。而文本的拓展,让学生发现此文在现在生活中还应有的价值。黄老师的寓意分析就带领学生循着文本明白道理。
这就是真实的阅读教学,教会学生不借助外力,原生态的素读文本。读是理解文章最朴素、最有效的方式,文言教学离不开诵读。学生的自读理解了文本的内容,学生的品读懂得了重点句子的蕴含,学生的拓读明白了寓意。老师们演绎的教学把“文言、文章”和谐统一,文言知识是文言教学的基本抓手,也是形成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主轴和基础。三位老师都重视,使得学生对于一些重要的文言知识掌握得更加扎实。同时在诵读中体味了文本的意蕴。合宜的阅读教学,把语言的体味和文本的寓意有效融含,使之成为今天的经典。
[喜听《愚公移山》--钱梦龙、肖培东、黄厚江 (教师随笔)]
篇6:听张厚英爷爷报告作文
听张厚英爷爷报告作文
今天,我们听了张厚英,张爷爷的报告。
张爷爷是一位非常非常伟大的一个科学家,主要是航天这一方面的研究。是国家级的`一个重要人物。
张爷爷的报告,是我受益无穷。
世界首次登上太空的是俄罗斯,接着是美国,再后来就是我们中国。排名第三个才飞上太空的中国,让我觉得没什么了不起的,又不是第一个。可是当我听张爷爷说:俄罗斯虽说是第一个登上太空的,但是他在围绕地球转不到半圈,就回到了地球。美国虽说也比中国靠前,但是围绕地球就转了一圈。但是中国宇航员在飞上太空时,围绕了地球转了14圈零两个小时。这让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听得都很自豪。
张爷爷还跟我们讲了为什么他这么优秀,这么伟大,当不了航天员的原因。原来是因为张爷爷的身高不标准,想要当航天员,必须身高在160——170厘米张爷爷都一米九了,所以不能加入。为什么有身高标准,是因为船舱的大小是有规定的,可能有人会想把船舱改大点不就行了么,张爷爷笑了笑说:“那多费钱啊。”顿时大家就都笑了起来。
并且还说了,想要当航天员,也不能戴眼镜,身上不能有伤疤。不允许有伤疤是因为,在太空中很有可能造成伤疤破裂。
由于今天的航天事业越来越强大,航天员飞上太空后,吃的也很好,主食有大米饭,菜类就多的去了,以前有几种接着就几十种,后来就一百多种。有宫保鸡丁红烧排骨等等,听着就垂涎欲滴。
除此之外,还给我们分享了小视频。讲了更多的一些关于航天的知识。
今天的报告,真让我受益无穷!
篇7:衹觉移山兴味长--与钱梦龙先生、黄厚江先生共上《愚公移山》(教师随笔)
肖培东
“老师,你就上十分钟,不不,五分钟也可以。”我在电话里慢慢地磨着。
每次见到钱老师,听他深深浅浅地说着语文事儿,我都会在心底涌起这个想法。如果可以,他能再次站在讲台上,融进课堂,慈眉善目地望着那些可爱的学生,和他们一起读着语文课本,于我们,这会是多么幸福的事情,而且学的是《愚公移山》!
老师的《愚公移山》教学实录,我读了不知多少回,个中细节熟烂于心,但我一直遗憾没有在现场目睹老师“移山”。这里程碑式的经典课例,把文与道、文与言交融得如此自然熨帖,改变了老师的教育人生,也深刻地影响着语文路上的后来者。三十多年过去,老师“年且九十”,“语公”已到“愚公”之年。时光老去了容颜,因语文而生的儒雅睿智却随岁月更为浓郁。有缘再看老师“移山”,感受“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理念,是我,也是很多语文老师尤其是年轻一代语文人的一大梦想。甚至,愿望简单到只想看到老师再次走进学生中间,一个眼神,一句对白,都会带我们走进那遥远又熟悉的经典,语文路上很多绚烂的镜头就会重温。那种幸福,绝不仅仅是视觉存储,一定是会深植到我们的内心深处。
“镜里朱颜无计驻,为伊心上留春住!”这个浮躁的年代,我们需要温习真诚,我们需要寻找意义。
终于有一天,我大着胆儿说了出来。12月,我的故乡浙江永嘉,楠溪语文论坛,纯公益的语文教学活动,老师,你能再上讲台吗?
“培东,我怕是反应跟不上了。”这一听,我就觉得老师还惦记着他的课堂。
“你就上十分钟,后面的三十分钟我来续着。这会是我们最美好的记忆。”我担心的只是他的身体。
几天后,我收到了老师发来的微信:“我试试。”我知道,我们的《愚公移山》有戏了。再过几天,我又电话老师确定这事,老师说:“我已经想好了怎么上,到时候看你怎么接下去!”我不敢笑,但心里乐极了,真爱语文的人,永怀赤子之心。我开始神往我们一起教学此课的情景,反反复复地回放,交接时的仪式感尤其让我觉得神圣、庄严又紧张。黄厚江老师听说了,也很真诚地说:“培东,要是来得及备课,我也上十分钟!”我暗喜,却没回答,我觉得,秋日的楠溪江,一定会有更特别的风景。
那天上午,阳光很好,千人的报告厅座无虚席。
《愚公移山》课排在上午第三节,第一节是永嘉中学周康平老师的课,他的课一结束,钱老师就站了起来,脱下黑色的大衣,做好上讲台的准备。我告诉他,你的课是第三节,还没呢,别急。老师这才恍过来,调侃地说,我还以为接下来就是我上课了呢。我感动地问老师:“老师,你激动吗?”钱老的肩明显地抖动了一下:“我很期待,好多年没有讲课了。”他没回头看我,只是盯着台上。讲台的背景,是永嘉山水风光,左上角是石桅岩奇崛的山,右下角是楠溪江秀美的水,恍如仙境的山水间,一只孤舟穿梭其中,披着蓑衣的渔翁支起了竹篙。老师不再挺拔的身影融进这样的背景,突然间,我觉得,我做对了一件事。“当年敢有愚公志,衹觉移山兴味长。”(钱梦龙诗句)仿佛高枝上迎向阳光的翅膀,他自有高远和幽深。这样的人,只愿在语文的缝隙里逐渐清晰。这样的生命,只享受语文课堂里外的挣扎、蜕变与升华。那些光灿辉煌,再耀眼,也抵不了学生清澈的眼眸和纯真的笑容。
终于,老师站上了讲台,苍老的声音写满温暖:“同学们,你们猜猜我今年大概多大年纪,提醒一下,我跟《愚公移山》中的老愚公年纪差不多。”这一问,台下响起很多惊叹声!真好,自然,亲切,对话式的开场很自然地吸引学生走向“年且九十”的老愚公的故事。教学的智慧是不会逃逸的,爱语文大的人,岁月是关闭不住他的课感的。“且,就是将近的意思。我也年且九十了,今年我是88岁。所以今天你们是跟一个和老愚公同龄的老教师来学习老愚公的故事,这种概率在全中国都不太有。那么,我先请你们把课文看一看。我做个调查,已经看过的、而且理解的同学请举手。”依旧是不急不慢的流淌,让学生主动地学习,让教学真实地发生,让语文实实在在地存在。心中有学生,眼中有未来,我瞬间想起心理学家朱智贤先生主编的《心理学大词典》里对钱老的“语文导读法”的解释:“一种引导学生真正学得主动、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从而锻炼自读能力的新型教学法。”充分肯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注意发挥学生本身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唤醒他们的自我意识,激活他们的主体精神,距离杭州“西湖笔会”三十多年后的今天,在浙南小城镇,耄耋之年的钱老师再一次告诉我们,语文就是老老实实地教会学生读书。
我目不转睛地盯着老师,生怕漏过一个细节。会场上所有的人,都沉浸在老师沧桑的声音里。这堂课,震撼我们的,甚至不是语文本身,是语文坚守者的“语公”精神。尤其,我们在现场。偶一回首,很多人,眼含泪光。
“那么我这个老头要讲的故事接下来就交给小愚公,请肖培东老师来继续来跟你们学习这个故事。”老师说完,面带微笑,巍巍站立,像极了翩然于楠溪山水间撑篙行舟的渔翁。我整整衣衫,恭敬地走上台,面对老师,微微一鞠,然后就是一个轻轻的拥抱。后来,很多老师说起这个镜头,还是禁不止地感动。
这个拥抱,是代表所有语文老师。而我和我们要走的路,还很远很长。
等到黄厚江老师突然被我请上台续上《愚公移山》的时候,窗外的阳光越发灿烂了。语文的讲台真辽阔。
特别喜欢黄厚江老师上这课的结束语:“我们三个人一起带着大家学习《愚公移山》,就是希望我们的母语教学能够‘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当然,仅仅有我们三个人还不够,希望有更多的人热爱语文课堂,继承我们的事业。”三人同台共教一课,绝非追新逐奇,而是希望用一种站立和行走的姿态,告诉语文,我们永远真诚在路上。
这是一堂精神意义的语文课!
没有永恒的传奇,只有永不停歇的前行,我们和我们的语文!
[衹觉移山兴味长--与钱梦龙先生、黄厚江先生共上《愚公移山》(教师随笔)]
篇8:这一课,素以为绚兮--观钱梦龙、肖培东、黄厚江同上《愚公移山》 教学反思
浙江省永嘉中学 华慧慧
2016年12月7日,在楠溪语文论坛暨全国中学语文名师课堂展示活动中,三位全国知名特级教师共同完成《愚公移山》一课。由钱梦龙老师“起课”,肖培东、黄厚江老师分别“续课”,这样的形式,这样的课堂深深地震撼着我。
“素以为绚兮”出自《论语》,指以素为绚,意即本色、质朴无华是最好、最美的。这一词,也最能形容《愚公移山》一课带给我的真切感受。
一.素颜课堂,朴素无华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特别渴望自己的语文课能上得很美。因此每遇公开课、评比课,总
喜欢将大量时间花在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寻找课外资料上,总想以其巨大的容量、丰富的表现形式、更直观的感受而获得较好的课堂效果。可结果经常是“华而不实”。听了《愚公移山》一课,我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美。
如此大的场面,朴实得没有一页课外资料,没有一张幻灯片,没有一丝旁逸斜出,只有语文。称其为“素颜”课堂,一点也不为过。
与愚公年纪相仿的钱梦龙老师从自身年龄导入课堂,进入文本。一切都是那么朴实、自然。可细细想来,“猜猜我今年几岁?和愚公差不多”,看似浅浅的一问,实则精巧至极。学生的思维之花由此绽放。当学生知道眼前这个鹤发童颜、精神矍铄的“老语公”与课本中的“老愚公”都是“年且九十”时,内心沸腾着,敬佩着。这一问拉开了课堂教学的精彩序幕,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舒缓了学生的紧张情绪;这一问也自然地引出了文中的“且”字,领着学生开始进入文本,唤起学生对文本、文字的敬畏之情。记得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任玲老师曾说过:“我必须用自己的课堂让学生有敬畏之心--敬畏文字,敬畏语文。”
钱梦龙老师看似寻常却匠心独具的导入走进了“孩子们”,走近了文字。“愚公要移的是哪两座山?”“大吗?”“是方的吗?”“参加移山的有多少人?”在钱老不疾不徐、层层深入地追问下,学生走进了文字。
这十分钟的课堂里,教师“导”得朴素,“引”得朴素,学生却是那么轻松、开心。语文课的美尽在那一导、一引、一品、一笑中了。
二.素练课堂,训练有素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钱梦龙老师在《教
师的价值》一书中也提出“学生要学会阅读,学会写作,就要靠实实在在的阅读训练。”钱老还对“训练”作了这样的解释:从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关系看,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这是毫无疑义的;但学生又是不成熟的学习者,还离不开教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于是形成了教学中教师“导”、学生“学”这样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训练”。
纵观《愚公移山》一课,三位老师始终以“训练”为主线。钱梦龙老师让学生找愚公年龄时,学生找到了“年且九十”,但理解却是“九十”。这可见在课堂伊始,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性不高,或者说他们没有细读文本的习惯,但在钱梦龙老师有序的引导与训练中渐入佳境。
肖培东老师的“续课”,重心落在对愚公妻子和河曲智叟的语言描写的反复揣摩、品味中,肖老师领着学生穿梭于文字中,钻到文本的语言深处,也钻到愚公妻子与智叟的内心深处,细致体会两人的不同态度,更钻入了学生的思想深处,让学生体会到原来文言文阅读还可以这么有意思。只要学生力所能及,答案就决不“抛给”,这让我想起了孙绍振先生曾说:“在语文课堂上重复学生一望而知的东西,我从中学生时代就十分厌恶。从那时我就立志,有朝一日,我当语文老师一定要讲出学生感觉到又说不出来,或者以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来。”老师“轻拢慢捻抹复挑”般的引导,使课堂的生成显得那么自然,以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理念浸润在每一处教学细节中。“读”是肖老师续课中又一个主要的语文训练活动。无论是个别读或者齐读,读一共出现了十余次。正是在这样的反复品读与揣摩中,学生一步步走向课文深处。
张志公先生曾说:“所谓阅读教学,就是教师带着学生在文章中进进出出走它几个来回。”如果说肖培东老师带着学生走向了文本深处,是“进”。那么黄厚江老师则是引着学生先“进”后“出”,在朴素的语文训练中走向了语文深处。用一个“曾”字串起了愚公妻子、智叟以及愚公本人面对“移山”一事的态度,学生在文本中漫溯。而在讨论作者的写作意图时已经包含了“出”。黄老师让学生讨论:“若干年之后,三人又遇愚公会说些什么?”这一语文训练活动引着学生跳出文本,却又要立足本文进行深入思考。在黄老师的循循善诱中,学生撑一支语言的长蒿,向语文更深处漫溯。
三位老师的教学紧扣文本语言,不旁逸斜出。这种以语言为核心的教学活动才是真正的语文活动。教学方法简简单单,教学活动实实在在,可见三位教师驾驭文本、驾驭课堂的深厚功力!
三.素情课堂,怀真抱素
在三位知名特级教师的课上,教师、学生、文本,接洽巧妙,不着痕迹,各具风格,浑然天成。不仅如此,学生敢想、敢说、敢问,在语言文字的王国里自由地探索,在民主平等的氛围里快乐地发现,固有的灵性得以显现,潜在的悟性得以唤醒,课堂里洋溢着生命的激情。激情背后是三代语文人对文字的痴迷与挚爱,对经典的痴迷与挚爱,对语文教育事业的痴迷与挚爱。他们用深厚的底蕴,滋养着学生的精神世界,这就是一个语文教师拥有的美好情怀。情怀,体现在一个个教学细节中,钱梦龙老师自比愚公,亲切和蔼;肖培东老师以读促思,灵动和谐;黄厚江老师注重体验,轻松幽默。他们领着学生滴水穿石读《愚公移山》,深挖细品思经典,让年轻的生命领略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的秘诀。好的语文课堂,正是带着这样一份情怀,用热情去感染热情,用趣味去提升趣味,用智慧去开启智慧。
一堂《愚公移山》,让我们感受了一个个真实而又鲜活、可爱而又可敬的长者,领略了一代代语文教学改革的实践者、探索者的教学风采。他们用纯真朴实而又特色鲜明的课堂在诠释他们的语文教育理想与情怀。
如此朴素,却又绚烂至极!
[这一课,素以为绚兮--观钱梦龙、肖培东、黄厚江同上《愚公移山》 教学反思]
★ 《Waiting For Another Hare》公开课上课反思
★ 公开课反思
★ 名师讲堂心得体会
【黄厚江作文报告(推荐8篇)】相关文章:
读书分享主持稿2022-07-29
让语文课多一些自然本色2022-05-06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2022-09-25
公开课教学的反思2022-08-31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2022-12-12
暑期教学骨干教师培训心得体会2023-11-20
三年级上M6 Unit1公开课教学反思2022-07-14
上海小学班主任工作室工作计划2022-08-10
反思日志2022-10-11
暑期骨干教师学习培训心得体会2022-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