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复及其教育救国论阅读试题训练附答案(共11篇)由网友“祁戈”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严复及其教育救国论阅读试题训练附答案,欢迎大家收藏分享。
篇1:严复及其教育救国论阅读试题训练附答案
1894年7月25日,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甲午战败犹如一记闷棍,把中国打懵了,彻底打掉了中国人的希望、自信,更打掉了中国人通过洋务运动自强求富的幻想。在谭嗣同悲怆地吟着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时,有一位福建侯官人也在天津北洋水师学堂的后院中夜起而大哭。
甲午战争改变了严复的人生轨迹,如果不是这场战争,海归严复也许会在待了的北洋水师学堂继续待下去,会将他落第了四次的科举考试进行到底。但没有那么多也许,对于颓败腐朽的满清王朝来说,甲午战争是一个历史的必然,因此有着天纵之才、又饱读西方学说的严复走上历史前台也是一个必然。他注定不是一生沉浮宦海的官僚,而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
严复走向启蒙思想家的圣殿,从1895年在天津《直报》上发表一系列论文开始,《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救亡决论》四篇论文是他吹响维新变法思潮的第一波号角。严复分析当时的局势,认为中国面临着自古以来未有之变局,亡国亡种之危近在旦夕,要救亡图存,只能维新变法。救亡图存、维新变法是当时整个时代的大主题,时局就摆在眼前,再糊涂保守的人也不能不改弦易辙,故而满清皇室为了自身的利益也采取支持态度。严复对此一大主题的阐述,最为关键的两点:一是用达尔文进化论和赫胥黎庸俗进化论来分析中国面临的危机,这些新颖深刻的观点令人耳目一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念更是无异于天外惊雷,产生特别发聋振聩的效果;二者,严复鼓吹维新变法之具体内容最为有特色,他认为要救亡先得启蒙,因为中国之最为可悲的不是缺少救亡之法,这些法中国文化本身中有,西方文化中更是有很多可以学习,最为可悲的是民智之已下,民德之已衰,与民气之已困耳。
民是组成社会、形成国家最为基础的个体,这些个体的强弱优劣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国家的强弱优劣,如果不先从国民素质上下手,再好的政治制度、科学技术也无法让中国强大起来,因为根本无法贯彻落实下去,西方再好的东西到中国也会有淮橘为枳之叹。他比较中西文化的差异,认为西方之所以富强是能讲民主、自由,中国积贫积弱是千年的专制毒害所致,因此要以自由为体,民主为用进行革新,然而政欲利民,必自民各能自利始;民各能自利,又必自皆得自由始;欲听其皆得自由,尤必自其各能自治始;反是且乱。顾彼民之能自治而自由者,皆其力、其智、其德诚优者也。于是他提出了著名的教育救国论,希望塑造优秀的国民,形成新的道德规范和社会秩序,扫除中国人伪饰、自私、懈惰的德性。通过启蒙国民以达到救亡的目的,在当时的维新思潮中的确是非常独特的一道亮色,也贯穿严复思想始终。
教育救国归根结底还是要用西方的文化制度、科学技术来教育启蒙人民,而要真正认识和了解西方,就必须精通外语和翻译。严复不仅著文鼓吹学习西语的重要性,一生中还屡次筹办编译培训所,就职于编译局。而究其大半生精力翻译的《天演论》《原富》《法意》《穆勒名学》诸书更是把西方一整套先进文化都介绍到中国来,作为启蒙的资粮,对中国几代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严复不仅是坐而论道的思想家,也是起而能行的教育实践家。194月,严复就任安徽高等学堂监督(校长)之职。他按照自己的思路对学校进行改革,首先制定规章,明确办学方向和教学内容。他把学生分为两部分,师范生和预备生,前者主要为培养中小学师资;后者寄希望于以后能继续深造,成为专门人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选择专业。关于教学内容,自然以西学为主,特别重视西语、数物化质等自然科学的学习。严复在皖期间,带来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为安徽高(摘编自吴新苗《一个伟大启蒙思想家的剪影》)
(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中日甲午战争失败,使中国认识到了严重的后果,无论是统治阶级还是有思想的知识分子,都为了富国强民而对维新变法采取支持的态度。
B.严复引用达尔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是想告诉民众要顺应天道、适应自然。
C.严复的教育救国论力主通过启蒙国民达到救亡的目的,他翻译的介绍西方先进文化的著作,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D.严复认为要更好地向西方学习,就必须精通外语并了解西方的科学技术,因此在其执掌安徽高等学堂时,教学内容自然以西语、数物化质为主。
E.传记通过对严复教育救国论及办学实践的论述,表现了严复作为启蒙思想家的独特深刻,也反映了近代中国的.历史现状。
(2)请简要概括严复教育救国论的思想内涵,并加以阐述。(6分)
(3)严复没有成为沉浮宦海的官僚,而成为著名的思想家,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4)读了这篇传记,严复的人生经历及其思想对你有怎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8分)
参考答案
1.CE
2.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鼓民力就是培养国民健全的体格、充沛的精力及其昂扬向上的精神;开民智就是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新民德就是把西方民主、自由的思想同爱国主义结合起来,让人民认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形成新的生产自救规范和社会秩序。(每一条2分,必须有概括与分析,若无概括只有陈述至多给5分)
3.①甲午战败,中国积贫积弱,危在旦夕,要救亡图存,只能维新变法,这是朝代的大主题;②严复有天纵之才,又饱读西方学说,于是向西方寻找真理,启蒙国民,救亡图存。(每一条3分)
4.观点一:严复为国为民的献身精神值得学习。(1)面对控中国积贫积弱的现状,严复没有只考虑自身的官位与发展,而是关注国家的命运,自觉地把自己的人生与国家民族的命运前途结合在一起,致力于探索救亡之路。(2)严复为启蒙国民,呕心沥血,穷尽在半生精力翻译了许多介绍西方先进文化的著作。观点二:严复教育救国论的思想新颖、先进而深刻,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观点三:严复不仅坐而论道,也起而能行。观点四:严复所提出的教育救国论思想也有不当之处。
篇2:《教育救国先行者》阅读答案
《教育救国先行者》阅读答案
18深秋时节,蔡元培回到故乡绍兴。此时,戊戌新政恰如一场春梦,在血雨腥风中骤然消散。悲愤之余,萦绕蔡元培脑中多时的投身新教育的念头变得清晰而烈,这既是自身特长和兴趣之所在,也是目睹维新党人惨烈失败后所认定的一条报国之路。从此,蔡元培怀抱“志以教育挽 彼沦胥”的信念,踏上教育救国的漫漫征途。
应知府之邀,蔡元培担任绍兴中西学堂总理。绍兴中西学堂是一所由地方绅士捐资创办的新式学校。堂堂翰林,居然做起一区区学校的校长,这在绍兴城内不免引起一番议论。但在蔡元培心中,最紧要的事就是改变传统私塾教育唯经是读、唯经是尊的积习,使这所规模不大、学生不多的学校真正办成能有益于民族的学校,不能徒有“中西”之名,更要有“中西”之实。
日后成为北大校长之一的蒋梦麟就是当时这所学校的学生,他在《西湖》一书中这样评价蔡元培领导下的绍兴中西学堂:“教的不但是我国旧学,而且还有西洋学科,这在中国教育史上还是一种新尝试。虽然先生解释的很粗浅, 我总算开始接触西学了。”蔡元培在那个时代抛弃功名,开创性地推行新式教育,散发了一个有良心有立场的知识分子无尽的光彩。
19元月,蔡元培出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就职教育总长的半年时间里,蔡元培扎扎实实地对教育界进行了除旧布新、大刀阔斧的改革,为我国教育、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富有开创性的贡献。他提出了“五育”(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和“尚自然”“展个性”的儿童教育主张。然而半年后,因不满袁世凯的专权,蔡元培毅然离开。
199月1日,身在法国游学的蔡元培,收到中国驻法使馆转来时任民国政府教育部长的范源濂发来的的电报:聘请 他担任北京大学校长。由此,蔡元培最辉煌的时期到来,并且因为他对大学教育体系的创立,被浓墨重彩地载入中国教育史。
民国成立后,京师大学堂改称北京大学,但由于继承了“老爷”式学堂的传统,封建沉疴未去,校政腐败,学生求官心切,学术空气淡薄,封建文化泛滥,不少师生品行不检,为社会所菲薄等。在蔡元培之前,北大已换过五任校长,仍无改观。许多人劝他不要就任,以免因改造不好而于声名有碍。蔡元培却毅然赴任。
在整顿和改革北大的过程中,蔡元培提出了著名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在“兼容并包”的精神下,北大吸引了中国的各路学术精英。以文科为例,从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鲁迅,到辜鸿铭、刘师培、黄侃,大师云集。各种文化社团风起云涌。而那种“师生间问难质疑,坐而论道的学风”,那种民主自由的风气,从那时开始形成,成为北大异于其他大学、吸引后来一代又一代学子的独特传统。
蔡元培引领北大改革的最成功之处,就是把一个封建习气严重、万马齐喑的旧式学堂,转变成为百家争鸣、学术空气浓厚,欣欣向荣的高等学府。改革带来了广大师生觉悟的提高,使北大成为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祥地、马克思主义在我国传播的早期基地。
195月4日,北京大学的校园里炸开了锅,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从这里拉开了大幕。就在五四运动发生后不久,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传统教育的改造者,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杜威先生造访中国。对蔡元培这位中国教育界赫赫有名的老友,杜威曾有过惊人的评价,他说:“拿世界各国的大学校长来比较,牛津、剑桥 、巴黎、柏林、哈佛、哥伦比亚等等,这些校长中,在某些学科上有卓越贡献的,不乏其人;但是,以一个校长的身份,领导那所大学对一个民族和一个时代起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之外,恐怕找不到第二个。”
19.为什么堂堂的清朝翰林蔡元培,竟然愿意屈身担任一所小小的中西学堂的校长?请简要分析。(4分)
20. 文末引用了杜威对蔡元培的评价,主要用哪些方面的作用?(5分)
21.请结合作者的写作意图,谈谈本文主要体现了蔡元培的哪些优良品质。(6分)
试题答案: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19. (4分)本题考查对文中内容理解概括和对文章重要信息筛选整合的能力,能力层级D。
(1)维新失败,使蔡元培重新寻求救国报国之路,确立了“志以教育挽彼沦胥”的理念,投身于教育实业顺理成章;(2)办教育是蔡元培的特长和兴趣,他认为最重要的是改变传统的教育陋习,办有益于民族的学校, 因此义无返顾。(4分,每点2分)
20.( 5分 )本题考查对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能力层级E。
(1)加强了评 价的权威性,突出了蔡元培不同于一般的大学校长,他在北大提出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影响了一个民族和一个时代;(2)有总结蔡元培一生的作用。突出了蔡元培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致力于以教育救国报国的先行者和实践者。(写出一点2分,写对两点可得5分)
21. (6)分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理解概括和对文章重要信息筛选整合的能力,能力层级D。
本文主要通过叙述蔡元培在担任绍兴中西学堂总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主要开展的改革,赞颂了蔡元培作为救国教育先行者的精神。主要体现在:
(1)怀抱“志以教育挽彼沦胥”的信念,以教育为报国之道,具有坚定的爱国主义情操;
(2)不畏他人言论,敢于排除万难,扎实实地对教育界进行了除旧布新、大刀阔斧的改革,引进西式教育,改变封建习气严重的旧式学堂,创立大学教育体系,具有改革者的坚定信念和高超智慧;
(3)提出著名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形成民主自由的学术传统,具有宽大包容的精神。(每点2分,共6分)
篇3:《论发脾气》阅读训练附答案
《论发脾气》阅读训练附答案
论发脾气
文/聂绀弩
听说世俗所谓的大人物中,竟有动辄发脾气的,拍桌子、摔茶碗,诸如此类。发脾气的时候面红耳赤,气促心跳,不但自己吃亏,样子也难看。大人物是要装得有威可畏,有仪可像的,竟肯以难看的样子示人,其中必有不得已者在。什么不得已呢?曰:生活上有不如意的地方。
人生活在社会里面,社会既存制度,是一种使有些人的生活如意,而另外一些人不如意的东西。就现制度说,如果是官,是上司、是师傅、是丈夫、是太太,就比较如意;是百姓、是下属、是徒弟、是妻子、是丫头老妈子,就大不如意。生活上既大不如意,容易动肝火,有发泄的机会就发泄,是不足为奇的。比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本以为时乖运舛,为天地所不容;及至听见陆谦和富安的谈话,原来是这两位仁兄在谋害,怎叫他不怒从心上起,恶向胆边生呢?
但,大人物在现制度下,应该是属于如意的一方面,为什么也发脾气呢?那是因为不如意的人发了脾气的缘故。不如意的人既然发了脾气,就对于现状不能不有或多或少的危险,促成社会的或多或少的变动。他们是不如意的.,也就是贫困的、卑贱的、被侮辱;当然希望这变动,一变动,他们的生活就说不定有多少改善的可能。大人物和他们相反,他是如意的,即在现状之下,是富有的、高贵的、被尊崇;当然不希望变动,一变动,自己的生活就会改恶。纵然是大人物吧,要社会完全照自己的意思,一成不变,也难以办到,因为社会上真有人的生活不如意,而那些人又出奇地多;真有人在那里发脾气,而脾气又发得出奇地大。如果仍照自己的主观要求,以不变应万变,以少变应多变,以缓变应急变,以假变应真变,那自己倒很容易就变成日暮途穷,倒行逆施,天下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不知是世界跟他开玩笑,还是他跟世界开玩笑。这是大人物之所以有脾气的根本原因。
凡发脾气,必定有对象,对象必定是人;如果对自己发,对草木鸟兽发,那只能算是发脾气的变种,不能列为正宗。同时,凡发脾气,必定是被发的对象哑口无言,或者连声谢罪。否则就是两人吵嘴、打架,而不能叫做某人发脾气了。如果这样,那就有许多人虽有脾气,也不一定有发的机会,百姓不能对老爷发,下属不能对上司发,徒弟不能对师傅发,妻子,尤其是下层社会的,不能对丈夫发,丫头老妈子不能对太太发,那些人多是直接蹂躏他们,使他们的生活不如意的,也就是正应该对之发脾气的,可是他们不能发,一发,生活就会变得更不如意。
百姓不能对官老爷们发脾气;反过来说,官老爷们却可以对百姓发,岂但可发,并且正是发的好对象。一边是“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一边是“不怕官,只怕管”,什么人对什么人发脾气,什么人被什么人发,按部就班,毫不假借。三十几年来,政制有了若干改变,社会也有若干改变,但有些人,尤其是大人物之类,如前所述,本是不愿意改变的,他们的观念,也就真正毫不客气地没有改变。总还以为官是民之父母,某种地位,是古之帝王。自己成了帝王就要发帝王脾气;没有成为帝王,就忍受别人的帝王脾气。在君主行乎君主,在臣仆行乎臣仆,他们倒是两者都能适应的。加之社会既在变动,不如意的事本多,要拍桌、摔碗或者看别人拍桌、摔碗之类的事,就传到我们小百姓的耳朵里来了。从大人物常发脾气这事看来,莫非咱们这时代真要向前跨一步了么?
15.请根据文意概括大人物发脾气的原因。(6分)
16.理解“在君主行乎君主,在臣仆行乎臣仆,他们倒是两者都能适应的”这句话的含义?(6分)
17.本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并举例分析。(6分)
16.【参考答案】一那些大人物身份是君主时就向臣仆发脾气,同等,一旦易位便反过来,他可以接受上司的发脾气,(3分)深刻地揭示出封建社会君与臣、官与民关系的本质矛盾。(3分)
【解题思路】“句不离段”“瞻前顾后”,根据画线句子的前句“自己成了帝王就要发帝王脾气;没有成为帝王,就忍受别人的帝王脾气”可知,大人物对身份的界限拿捏得非常到位。
17.【参考答案】①对比论证,如文章第二段把生活如意者与不如意者的人进行对比纵向对比,文章最后一段把大人物是臣仆接受别人发脾气和是君王时发别人脾气的横向对比一对矛盾体后,便列举发脾气的各种人等层层递进,形象鲜活②例证,如,第2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证明“生活上既大不如意,有发泄的机会就发泄,是不足为奇的”的观点。
【解题思路】本文逻辑严谨,文字生动,从第二段到结束处处对比法,反衬法,例证法,层层递进,形象鲜活。所以很容易找出实例。
篇4:《吕氏春秋节选》阅读试题训练附答案
《吕氏春秋(节选)》阅读试题训练(附答案)
魏文侯燕①饮,皆令诸大夫论己。或言君仁,或言君义,或言君之智也。至于任座,任座曰:“君不肖君也。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是以知君之不肖也。”文侯不说,知于颜色。任座趋而出。次及②翟黄,翟黄曰:“君贤君也。臣闻其主贤者,其臣之言直。今者任座之言直,是以知君之贤也。”文侯喜曰:“可反欤?”翟黄对曰:“奚为不可?臣闻忠臣毕③其忠,而不敢远其死。座殆尚在于门。”翟黄往视之,任座在于门,以君令召之。任座入,文侯下阶而迎之,终座以为上客。
(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燕:通“宴”,宴请。②次及:依次轮到。③毕:竭尽。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4分)
(1)皆令诸大夫论己( ) (2)文侯不说( )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您得到了中山国,不把它封赏给您的弟弟,而把它封赏给您的儿子,我因此知道您不像个君王。
B.您得到了中山国,不把它封赏给您的弟弟,却把它封赏给您的儿子,我因此知道您不像个君王。
C.您得到了中山国,不把它封赏给您的`弟弟,却把它封赏给您的儿子,我因此知道您不是个贤明的君王。
D.您得到了中山国,不把它封赏给您的弟弟,而把它封赏给您的儿子,我因此知道您不是个贤明的君王。
小题3:本文中任座的人物形象可以概括为 和 两个字。(请用原文回答)(2分)
小题4:请具体分析一下“或言君仁,或言君义,或言君之智也”这句话对于塑造任座或翟黄形象的作用。(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评定(2分) (2)同“悦”,喜欢,高兴(2分)
小题1:C(3分)
小题1:忠;直(2分)
小题1:(说明:这句话主要写群臣谄媚之态,用以反衬任座和翟黄两人。)
①要点:这句话通过写群臣的阿谀奉承来反衬出任座的耿直。
②要点:这句话通过写群臣的只知阿谀奉承反衬出翟黄巧借赞美魏侯之名救下任座的机智。(3分,写到反衬或对比1分,概括出任座或翟黄的形象1分,概括出群臣形象1分)
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更要培养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能准确地理解课外文言文的重点字词。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如:“不以、是以、肖”等词语的理解和翻译。
小题1:学生提高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学会用原文理解和概括内容。
小题1:能围绕着“反衬”这种手法来理解,能具体概括概括出群臣形象和任座或翟黄的形象,表述正确即可。
篇5:阅读试题训练:隆中对附答案
阅读试题训练:隆中对(附答案)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小题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欲信大义于天下 ②挟天子而令诸侯
③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④将军既帝室之胄
小题2:下面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①贤能为之用②不足为外人道也
B.①曹操比于袁绍②信义著于四海
C.①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②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D.①今操已拥百万之众②辍耕之垄上
小题3:句子翻译。(4分)
①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②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小题4:诸葛亮为刘备设计的最终战略目标是什么?为达到这个目标,诸葛亮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通“伸”,伸张 挟持 大概 后代(2分)
小题2:C(2分)
小题3:(1)不仅仅是时机好,也是人谋划得当。(2分)(2)这大概是老天拿它来资助将军,将军难道没有夺取它的意图吗?(2分)
小题4:目标:成就霸业、兴复汉室。战略方针: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2分)
小题1:
试题分析: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比如本题中的通假字“信”,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小题2:
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全文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自己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进行比较。可用排除法,将明显不符合答案的项先行排除。A项“为”一是“被”一是“对”,B项“于”一是“与”一是“在”,D项“之”一是“的”一是“到”,故C对。
小题3:
试题分析:根据文章的语境,了解句子大意,准确理解关键字词,比如“惟”“ 抑亦”“谋”“殆”“资”“所以”等,翻译后疏通语句。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小题4:
试题分析:从文段中最后几句“若……”中概括,注意这几句是先说策略后说目的的,与题目提问的顺序相反。
篇6:童心阅读试题训练附答案
童心阅读试题训练(附答案)
童心
①女儿十岁,接到警署寄给她的信,她拆开时,我好奇地问:“什么事?”?
②她说:“没什么。”?
③于是,我把好奇挂在脸上,用表情继续问她“什么事”。女儿终于把信拿给我看,说:“三个月前捡到一个发夹,送到警署招领。现在发夹没人领,警署说就属于我,要我去拿。”她解释:“发夹镶有钻石,我想是假钻,有一点锈,不过不仔细看是看不出来的。”
④我看着信,吃吃笑起来。女儿把信收回,生气地说:“就知道你会笑,有什么好笑。”我收住笑容。原来女儿知道我会笑,才在一开始就不愿意告诉我这件事
⑤看着女儿鼓起腮,把信收进书包,我想起小时候被父母认为好笑的一件事。大概受黑白古装电影的影响,小时候很向往人静月明焚香抚筝的情景。于是跟邻人借来一具破筝,找不到祷天的长香,便点一盘蚊香,一本正经地在院子里对着月亮,弹将起来,听到屋里有闷笑声,回头一看,爸妈躲在门背后,一边偷看一边拼命忍着笑。我生气了,说:“这有什么好笑!”从此再不碰那破筝
⑥现在想来,我认真刻意追求一种美好的境界,在父母眼中竟是滑稽可笑,这使我觉得受挫,因此生起气来
⑦我们大人在讲大道理时,会赞美童心可贵,但是一回头又常喝孩子:“小孩懂什么!”大人常以强者姿态熄灭孩子心中敏感执著的火花而不自觉。惟有在尊重中成长的孩子,才会以自重重人来塑造性格上的坚强合理
⑧我打算跟女儿一起去领发夹。
1、女儿不愿给我看信是因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线句“我收住笑容”的原因是:________
3、本文的主要人物是__________。全文采用的叙述顺序是_________叙,其中第⑤段是_________叙。
4、文章安排详略得当,详写____________,略写_____________,在刻画女儿这一人物时,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等描写方法。
5、画线句“从此再不碰那破筝”的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画线句“我打算跟女儿一起去领发夹”的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1、女儿怕我知道事情的`真相后笑话她
2、意识到自己的笑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3、女儿;顺;插
4、“我”童年时的一件事;女儿拾发夹;语言描写;动作描写
5、父母的行为使“我”受到了伤害。
6、“我”很珍惜女儿的这份童心。(上述主观题意对即可)
篇7:潮汐阅读试题训练附答案
潮汐阅读试题训练(附答案)
潮汐
(王家新)
月光下
大海涌起爱的潮汐
月亮离地球越近
大海越是激荡不息
那一层又一层的潮汐呵
涌向了海滩
苦地寻觅......
月亮因羞涩而脸红了
——虽然大海并不曾
把她的嘴唇轻轻吮吸
大海呵
只是从月亮的流照那里
得到了一种深深的激励
那雪白的,爱的`潮汐呵
一排升腾起来
一排又跌落下去
——就这样来回往返
生生不息
可是,要接近月亮
却是不可能的
——大海知道这个
于是把月的倩影
默默地带回到海心的深处
象为了孕育珍珠的贝壳
夹进一粒沙子
又旋即紧紧地合闭
——只给观潮者
留下一个永恒的谜
这是沉默
又是默许
练习:
1、给下列加着重号的注音
寻觅( ) 羞涩( ) 吮吸( ) 跌落( )
2、诗歌讲究押韵,请你在下面的横线上写出这首诗的韵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们的知识库中,存有很多与大海、月亮相关的诗句,请你各写出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略、2汐、息、觅、吸、励、去、闭、谜、许、、、3、比喻,拟人,形象生动写出大海对月亮的深情 4、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篇8:文言文阅读试题训练:战国策附答案
文言文阅读试题训练:战国策(附答案)
先生王斗造门而欲见齐宣王,宣王使谒者①延入。王斗曰:“斗趋见王为好势,王趋见斗为好士,于王何如?”使者复还报。王曰:“先生徐之,寡人请从。”宣王因趋而迎之于门,与入,曰:“寡人奉先君之宗庙,守社稷,闻先生直言正谏不讳。”王斗对曰:“王闻之过。斗生于乱世,事乱君,焉敢直言正谏?”宣王忿然作色,不说。
有间,王斗曰:“昔先君桓公所好者五,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天子受籍,立为大伯。今王有四焉。”宣王说,曰:“寡人愚陋,守齐国,惟恐失之,焉能有四焉?”王斗曰:“否。先君好马,王亦好马;先君好狗,王亦好狗;先君好酒,王亦好酒;先君好色,王亦好色;先君好士,是王不好士。”宣王曰:“当今之世无士,寡人何好?”王斗曰:“世无骐麟,王驷已备矣。世无东郭逡、卢氏之狗,王之走狗已具矣。世无毛嫱、西施,王宫已充矣。王亦不好士也,何患无士?”王曰:“寡人忧国爱民,固愿得士以治之。”王斗曰:“王之忧国爱民,不若王爱尺縠也。”王曰:“何谓也?”王斗曰:“王使人为冠,不使左右便辟②而使工者,何也?为能之也。今王治齐,非左右便辟无使也,臣故曰不如爱尺縠也。”
宣王谢曰:“寡人有罪国家。”于是举士五人任官,齐国大治。
——选自《战国策》
[注]①谒者:负责礼宾的官吏。②便辟:君主左右的宠信小臣。
小题1: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斗生于乱世,事乱君侍奉
B.宣王使谒者延入延迟
C.王宫已充矣满,足
D.固愿得士以治之本来
小题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斗趋见王为好势,王趋见斗为好士,于王何如?
(2)今王治齐,非左右便辟无使也,臣故曰不如爱尺縠也。
小题3:王斗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文章进行分。(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1)(3分)我拜见大王是爱慕权势;大王迎接我是礼贤下士。大王认为怎么样?(2)(3分)现在,大王治理国家,却一定要用亲近宠爱的人去治理。所以我说:‘您忧国爱民不如爱一尺绉纱。
小题3:机智勇敢,敢于直言劝谏;善于辞令,进谏技巧高超。
趋:快步走
小题1:试题分析:B.“宣王使谒者延入”,句中的“延”是一词多义,“引进,请”的意思。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1)时,要注意把“好势”(爱慕权势)、“好士”(礼贤下士)、“何如”(怎么样)这些字词翻译准确。翻译(2)时,要注意把“非”(不是)、“左右”(亲近宠爱的人)、“故”(所以)、“縠”(绉纱)这些字词翻译准确。
小题3:试题分析:对于王的做法,他敢于直接指出来,并直言进谏,可见他是一个机智勇敢,敢于直言劝谏的人;在劝谏的时候,他又善于以实际生活做比,可见他善于辞令,进谏技巧高超。
篇9:芦花荡阅读试题训练附答案
芦花荡阅读试题训练(附答案)
芦花荡
阅读练习问题一:
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鬼子们追上来,看看就扒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
1.选文第2自然段中用张皇失措来描写老头子,恰当否?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体味选文画线句中找的妙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交代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有何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反复品读后,请画出表现老头子驾船技术高超的句子。
5.选文中斜体字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为什么要这样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简要概括这几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可以。写出了老头子为了诱惑敌人上当故意装出害怕的样子,从而表现出老头子的机智。
2.用找写出了老头子设计陷井的巧妙.也写出敌人的胆怯和愚蠢。
3.为下文写水中藏有钩子埋下伏笔。
4.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
5.描写,为后文写敌人中计上当埋下伏笔。
6.老头子诱敌、杀敌。
阅读练习问题二:
一、通读全文,复述故事情节,讨论下面两个问题。
1、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像?你还能想到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2、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本题要求通过解读、复述,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第一小题抓住一句话,展开想像和联想,领会句子的含义。第二小题抓住老头子思想性格核心,作具体分析。此题有阅读训练,有口语训练,有内容研讨,有想像、联想训练。
1、可由歌声想像战士的情绪,想像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地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
联想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可以回忆课内外读过的文艺作品,答案不求一致。
2、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课文中贯穿始终。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这句话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
通过敌人封锁线,非常危险,而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这样的悠然自得也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
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老头子以为万无一失,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小女孩洗脸,老头子让她洗,鬼子的小火轮探照灯射来,他还是不怕,以为照不见我们。鬼子扫射机枪,他还是不怕,以为他打不着我们,不能不说他有点大意,这是过于自信了。大女孩子受了伤,流了血,这一次任务没有完成,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他是过于自尊了。
老头子发狠要为大女孩讨回血债,他向两个女孩子打了包票,他玩鬼子于掌股之间,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讨回了血债,讨回了自尊,这场英雄行为表明他是始终非常自信、非常自尊的。
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二、课文中有一段话精彩地描写了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地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请找出这段话并细细体味,然后把第二天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
本题引导学生品读两个片段,在品读中细细体味,在品读中展开想像。
描写老头子心理活动的一段话是: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老头子是非常自信和自尊的,他的责任心非常强,认为只有百分之百完成任务,才算尽到自己的责任。听着受伤的大女孩子痛苦地哼哼,听着小女孩子的话语,老头子痛苦到极点,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他把大女孩子受伤流血的责任完全归咎于自己,他伤心到极点,内疚到极点。他是那么喜爱这两个孩子,孩子受伤了,流血了,他的心也受伤了,他的心也在流血。他强烈地自责,他感到自己向部队作的保证落了空,他感到自己的过失给自己带来奇耻大辱,使自己丢人现眼,没有脸去见部队。强烈的自尊心使他感到无地自容。
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她想这位老同志昨天说的话可不是放空炮,自己真是小看了老同志,别看他这么大年纪,真是老英雄啊!你看他,面对十几个鬼子,毫不畏惧。想不到他足智多谋,原来把一大捆莲蓬放在船头,自己有滋有味剥着莲蓬吃,是在引诱鬼子。他驾船的本领神了,好像牵着鬼子的鼻子在转。鬼子在水里转来转去怎么会不敢动弹了呢?怎么一股一股血水冒上来呢?老同志还没动手,鬼子怎么就流血了呢?定然是水下设了什么机关,他真有点子。原来他真有他的本事,不用枪,一个人就能对付十几个鬼子,叫鬼子只有挨打的份,没有还手的力。老英雄砸得好,狠狠砸!叫他们头破血流。大菱的仇算是报了,回去告诉大菱,让她知道这英雄的故事,让她早日养好伤,向老英雄学习,打败日本鬼子。
三、课文中有不少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如月明风清的夜晚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等,找出并抄下来,仔细体味,再仿写几句,写写你家乡的景物。
本题学习景物描写。孙犁的景物描写很有特色,摘抄一遍,细心揣摩,对这种描写的高明之处有所领悟,可以提高自己的描写能力。
1、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2、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3、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4、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5、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
6、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
7、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8、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篇10: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阅读试题训练附答案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小题1:孟子是 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1分)
小题2:解释下列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人恒过然后能改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小题3:请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句话的意思。(2分)
小题4:文中列举的六位历史人物的人生经历有哪些相似之处。(2分)
小题5:两千多年来,孟子的许多思想一直对后人有着深远影响。请结合实际谈谈本文观点给你的启示。(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战国
小题1:(1)犯错误(有过失) (2)通横,梗塞,指不顺。
小题1:一个国家,它的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能够忠心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等的敌对国家和外患,这样的国家常常会灭亡。(围绕翻译,意对即可)
小题1:都出身卑微 都经历磨难最终有所作为。
小题1:示例: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思想,使我懂得,人才是在磨难中造就的,要经历磨难,才能有所作为。当我遇到困难,遭到失败时,我就会用孟子的名言激励自己,从而使自己重新振作起来,重拾勇气,迎接新的挑战。
(1)本题为课内文言文的阅读考查,涉及到文学常识,这里学生能积累识记孟子的生活朝代即可;(2)这是对文言文实词识记与理解考点。识记和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之一。具体要求有准确理解实词的常用义;辨别通假字及其本字,并解释其意思;正确理解一词多义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准确理解古今异义词的古义等。当然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文”能用已学过的文言词语的意思,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3)这是对文言文语句的理解与翻译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语句,就是把文言文在尽可能地保留原意和风格的情况下用现代汉语的形式表达出来。翻译文言文要遵循“信”“达”“雅”三个原则。翻译文句是各级各类考试的重点类型题之一,掌握翻译技巧是重要的得分手段。(4)这是文言文中内容理解考点。从近五年中考本类试题的形式上看,这五年的题目均为填空简答题。五年中有三年的题目后面带有答题要求。答题要求分为两种,即,要求用文中的话表述,或用自己的话表述。从提问内容看,所有题目都针对故事中的情节或人物发问,目的是考查考生是不是读懂了故事。一旦考生对语段理解无误,回答这类题目基本不存在难度,而没有读懂语段,这类题目的`正确率也就不能保证了。因此,回答这一题的关键首先在于对语段的整体理解。即,读懂故事。然后,要先审题干,再找内容。这类题目的基本都能在原文中找到,但找不是盲目的,要看看题目问的是哪方面的内容,然后再有的放矢地去找。(5)这里考查学生联系实际与个性化感悟。联系生活实际,个性化感悟是近几年文言文中考种常见的题型之一,是课内文言文阅读的拓展迁移。要求在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及作者观点态度的基础上,能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和个人认识,对文章做出评价,阐发个性化的有创意的阅读。学生能扣住观点,说出自己的感悟,并能联系生活实际,扣原文主题进行小结。
篇11:《亲吻爹娘》阅读试题训练附答案
《亲吻爹娘》阅读试题训练(附答案)
从城里回来的第二天早晨,刚睁开眼睛,爹就对娘说:“小三子亲了俺。”
②娘狐疑地问:“你又梦见小三子啦?老头子,又说瞎话了吧?”
③小三子是爹娘最疼爱的小儿子。小时候,小三子经常钻到爹娘怀里,搂着爹娘的脖子,小鸡啄米似的在爹娘脸上啄。爹娘下田回来,被小三子啄几口,心里甜丝丝的,浑身的疲劳也就烟消云散了。小三子长大后,再也没有亲过爹娘,话也少了很多,和爹娘有了大大的隔阂。但是,爹娘都没有忘记小三子的小嘴啄在脸上那种麻酥酥的感觉。自从小三子离开家乡,娘总做小三子亲她的梦,到底做过多少次,她自己都记不清。爹梦见这样的场面比娘少得多,所以每梦见一次,都稀罕得不得了。有时候,娘都梦见小三子好几次了,爹还一次没梦见呢,爹就编瞎话给娘听。娘每一次听了都直撇嘴。
④可这一回的情形却与以往不同。爹没好气地说:“谁做梦了?谁说瞎话了?俺是说前天进城,小三子亲俺了!”
⑤娘惊异地瞪大了眼睛,嚷道:“真的?你昨天回来的时候,咋不早说?快,快给俺说说,小三子咋就亲了你?”
⑥爹看了娘一眼,“唉,俺们那小三子啊……”
⑦原来,小三子大学毕业以后,没能马上找到接收单位。直到秋风吹黄了黄泥湾所有的山头,都还没有小三子就业的消息。小三子的衣、食、住、行全都成了拧在爹娘心头的沉甸甸的疙瘩。爹卖了一千斤稻谷,背着包袱,揣着钱,进城去看小三子,陪小三子住了一夜。第二天早晨,小三子送爹回去。临出门的时候,小三子突然抱住爹的'脑袋,在爹的腮帮上亲了一口。爹愣了,小三子也愣了。小三子松开爹的脑袋,愣愣地看爹。看着看着,小三子的眼泪流出来了,越流越欢,像家乡门前潺潺的小溪。小三子流着泪,缓缓捧起爹的脸,在左脸上亲了亲,又在右脸上亲了亲。最后,小三子紧紧抱着爹,放声大哭起来。
⑧爹咂咂嘴,回味着:“小三子的泪滴进了俺嘴里,咸津津的。”
⑨娘的泪水像门前的小溪汛期来临,哗地流了出来。娘哽咽着,喃喃地念叨:“小三子,俺可怜的小三子。”
⑩不到半天时间,小三子亲他爹老脸的故事就传遍了整个村庄。人们说着说着,笑歪了嘴巴,笑痛了肚皮。自古以来,都是大人和不懂事的娃娃互相亲亲,何曾见过黄泥湾哪个人高马大的小伙子亲吻爹娘的?这个小三子,肯定是在城里呆久了,电影看多了,没羞没臊的。小三子的娘更好笑了,这事儿也值得她大喇叭似的到处宣扬吗?
⑾秋去冬来,小三子回家过年。时光飞逝,过完春节,小三子又要离家了。临走的时候,爹娘把他送到村口。乡亲们簇拥着他的爹娘,一起为他送行。人们都想瞧瞧小三子亲吻爹娘的西洋景儿。可是,小三子挥手再见了,放开脚步走了,也没有亲亲爹娘。突然,人群里响起一个银铃般的声音:“三子兄弟,不亲亲你爹你娘再走?”
⑿小三子停下了脚步,慢慢转过身来。
⒀爹郑重地说:“是呢,你娘等了这么多天呢。”
⒁小三子脸红了,笑了一下,扔掉行李,大步流星地向爹娘奔过来。他弯下魁梧的身躯,半跪着,紧紧抱住衰老伛偻的娘,在娘那被艰难岁月侵蚀得如树皮般粗糙的脸颊上叭地亲了一下。围观的乡亲原先预备开怀大笑,可此时却没有一个人笑得出来了。几位大婶还摸出皱巴巴的手帕,擦拭着眼角悄然涌出的泪花。
(选自 江 岸《亲吻爹娘》)
18.第③段写“自从小三子离开家乡,娘总做小三子亲她的梦”。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一下小三子的娘为何总做这样的梦。(4分)
19.第⑦段写小三子突然亲了爹的腮帮后,“愣愣地看爹。看着看着,小三子的眼泪流出来了,越流越欢”。请展开联想与想像,写出小三子此时心里的话。(4分)
20.制作读书卡片是一种良好习惯。请从品味语言的角度完成下面的读书卡片。(友情提示:可任选一点具体分析。或从词语运用,或从修辞效果,或从人物描写……)(4分)
读书卡片篇名:亲吻爹娘 作者:江岸
摘句:小三子脸红了,笑了一下,扔掉行李,大步流星地向爹娘奔过来。他弯下魁梧的身躯,半跪着,紧紧抱住衰老伛偻的娘,在娘那被艰难岁月侵蚀得如树皮般粗糙的脸颊上叭地亲了一下。
品味:
21.现在的中学生常常因为处理不好自己与父母的关系而困惑。从这个角度来看,《亲吻爹娘》一文能给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文章内容和自己的生活感悟谈谈。(4分)
参考答案:
18、(略)19、(略)
20、 例一:“跪”字用得好,娘已衰老伛偻,年轻的小三子身材魁梧,要拥抱亲娘只能弯下身子半跪着,这个动词也充分表现出小三子对娘的深情。
例二:“叭”,写出声音的响亮,亲吻老母亲时毫无顾忌。从声音的角度写出小三子痛快淋漓地表达对娘的感恩之心的情景,震撼人心。
例三:“那被艰难岁月侵蚀得如树皮般粗糙的脸颊”运用比喻,形象地表现小三子的娘在漫长的艰难岁月里饱经风霜,已变得很苍老了,其形象让人看了心酸、心动。
例四:人物动作描写富有表现力,一系列的动词“笑”、“扔”、“奔”、“弯”、“跪”、“抱”、“亲”把小三子亲吻娘的行为写得一气呵成,很好地表达了此时小三子对母亲的感恩深情。
(要点与评分:自选一点,结合语境具体分析,忌泛泛而谈。找到一个切入点1分,具体分析2分,整体语言表达1分。)
21、 例一:作为子女,仅仅内心爱父母是不够的,还应把这种爱通过一些具体的言行表现出来。因为我们孝顺父母的言行,哪怕再微不足道都能给父母带来莫大的幸福感。
例二:作为子女,应该牢记父母的养育之恩、养育之情。努力去理解父母为子女所做的一切奉献。只有学会感恩,才能消除隔阂;只有理解父母,才能消除困惑。(要点与评分:若只纠缠于是否亲吻爹娘的最多只给2分。)
★ 清朝范文敬书法
★ 船政精神永存

【严复及其教育救国论阅读试题训练附答案(共11篇)】相关文章:
鲁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期中试题及答案2023-11-15
社会学概论读后感2022-05-06
小议王延直逻辑哲学思想论文2022-05-08
我国近代的翻译与留学论文2022-11-24
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是什么2022-11-18
鲁迅弃医从文的故事读后感1000字2023-03-25
辛亥革命感想作文2023-10-07
八年级历史第一学期月考试卷及答案2023-12-12
八年级历史上册期中试题及答案2022-10-02
初中历史《洋务运动》的教案设计2022-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