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人伐燕阅读答案

时间:2022-04-30 01:05:08 阅读答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哈哈哈哈哈哈M”为你分享12篇“齐人伐燕阅读答案”,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齐人伐燕阅读答案

篇1:齐人伐燕阅读答案

齐人伐燕阅读答案

齐人伐燕阅读答案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候将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事,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展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傒我后,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已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诸侯将谋救燕 谋:谋划

B.傒我后,后来其苏 苏:新生

C.诛其君而吊其民 吊:哀悼

D.系累其子弟 系:囚禁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B.

A.

谋于燕众 如之何其可也?

寡人之于国也 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D.

C.

置群而后去之 奚为后我

吞二周而亡诸侯 身死人乎,为天下笑者,何也?

10.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齐国攻打燕国,占领了它之后,却要面对一些诸侯联合抗齐的局面,齐宣王与孟子的对话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进行的。

B.孟子肯定了齐宣王发动战争是以救民于水火为目的的,因此老百姓才会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C.孟子认为诸侯本来就害怕齐国,如今齐国战胜了燕国,扩大了疆土,增强了国力,因此不用担心诸侯的反应。

D.文章中把齐国占领燕国比做一场及时雨,肯定了它是谋于燕众的正义之举。

11.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诸侯将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3分)

译文:

(2)民以为将拯已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3分)

译文:

将下列《师说》中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3)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4分)

译文:

参考答案:

8、C(慰问)

9、C(承接连词,然后A、介词,相当于,与,同、跟;介,表对象,对于,B,副词,表疑问,怎么;副词,表大概,D、介词为了,为;介词,表被动)

10、A(B、燕王虐待百姓,大王(齐宣王)去征伐他,百姓都以为大王会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才食壶浆以迎王师,这是孟子回答齐宣王的话。C齐国虽疆土扩大,但不施行仁政,这就使得天下的诸候要出兵攻打齐国。而不是不用担心诸候的反映。D、天下人由于信任商汤,商汤军队每到一地一切秩序正常,杀暴君,慰问百姓,像是及时雨从天而降

11、(1)有很多诸候将要谋划攻打我,我该怎么对付他们呢?(给分点:何以,待)

(2)百姓都以为您会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用竹筐盛了饭,用瓦壶装了水浆,迎接大王的军队。(给分点:状后置,食壶浆,以)

(3)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给孩子们(或他们)文字(或读书),(帮助他们)学习其中(或那些)的文句(或断句)的(老师),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大)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老师)(给分点:是不是,或不是,之<第二个>,所谓)

文言文译文:

齐人攻打燕国,吞并了它。各国诸侯谋划着救助燕国。齐宣王说:有很多诸侯将要谋划攻打我,该怎么对付他们呢?

孟子回答道:我听说凭七十里见方的土地就统一天下的,商汤就是这样。没有听说凭着千里见方的土地还怕别人的。《尚书》上说:商汤的征伐,从葛国开始。天下人都信任商汤,他向东征伐,西夷就埋怨;向南征伐,北狄就埋怨,(他们埋怨)说:为什么(不先征伐我们这里,而要)把我们放到后头呢?人民企盼他,如同大旱时节盼望乌云虹霓一样。(汤的军队到了一地)赶集市的照常做买卖,种田的照常干农活,杀了那里的暴君,慰问那里的百姓,像是及时雨从天而降。百姓非常高兴。《尚书》上(又)说:等待我们的君王,君王来了,我们就得到新生。现在,燕王虐待百姓,大王去征伐他,百姓都以为您会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用竹筐盛了饭,用瓦壶装了水浆,迎接大王的军队。如果您杀戮他们的父兄,囚禁他们的子弟,毁坏他们的宗庙,搬走他们国家的宝器,那怎么行呢?天下本来就害怕齐国的强大,现在齐国扩大了一倍的土地却不施行仁政,这就使得天下的诸侯要出兵攻打您了。大王赶快发布命令,把被抓的老人孩子送回去,停止搬运燕国的宝器,同燕国人商量,选立一个新国君,然后撤离燕国,那么还来得及阻止(各国动兵)。

篇2:《齐人伐燕,胜之》阅读答案

《齐人伐燕,胜之》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5分)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

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23.源自这段文字的成语除了“箪食壶浆”外,还有 (1分)

24.简要概括孟子的战争观,并结合孟子的思想谈谈对战争观的看法。(4分)

参考答案:

23.水深火热

评分标准:共1分。

24.(1)反对非正义的战争,支持正义的符合百姓意愿的战争。(2)孟子的战争观体现了“民本”(或“仁政”)思想;(3)他的观点是辩证的,变通的。

评分标准:共4分。(1)能从“反对”与“支持”两方面回答2分,只答出一方面1分;若回答“燕民悦,则取之;燕民不悦,则勿取”1分。(2 )写出“民本”或“仁政”1分。(3)写出“辩证”或“变通”等意思1分。

参考译文:

齐国攻打燕国,战胜了燕国。齐宣王问道:“有人劝我不要吞并燕国,有人劝我吞并燕国。以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去攻打一个同样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五十天就打下来了,光凭人力是做不到的呀。如果我们不吞并它,一定会遭到天灾吧。吞并它,怎么样?”孟子回答说:“吞并它而使燕国的老百姓高兴,那就吞并它。古人有这样做的,周武王便是。吞并它而使燕国的老百姓不高兴,那就不要吞并它。古人有这样做的,周文王便是。以齐国这样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去攻打燕国这样一个同样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燕国的老百姓却用饭筐装着饭,用酒壶盛着酒浆来欢迎大王的军队,难道有别的什么原因吗?不过是想摆脱那水深火热的环境罢了。如果您让他们的水更深,火更热,百姓也就只有转望别人去解救他们了。

篇3:《齐人伐燕,取之》阅读理解答案及译文

《齐人伐燕,取之》阅读理解答案及译文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候将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事,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展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傒我后,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已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诸侯将谋救燕 谋:谋划

B.傒我后,后来其苏 苏:新生

C.诛其君而吊其民 吊:哀悼

D.系累其子弟 系:囚禁

答案

C(慰问)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谋于燕众 如之何其可也?

A. 寡人之于国也 B 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置群而后去之 奚为后我

C 鸟倦飞而知还 D 身死人乎,为天下笑者,何也?

答案:

C(承接连词,然后A、介词,相当于,与,同、跟;介,表对象,对于,B,副词,表疑问,怎么;副词,表大概,D、介词为了,为;介词,表被动)

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齐国攻打燕国,占领了它之后,却要面对一些诸侯联合抗齐的局面,齐宣王与孟子的对话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进行的。

B.孟子肯定了齐宣王发动战争是以救民于水火为目的的,因此老百姓才会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C.孟子认为诸侯本来就害怕齐国,如今齐国战胜了燕国,扩大了疆土,增强了国力,因此不用担心诸侯的反应。

D.文章中把齐国占领燕国比做一场及时雨,肯定了它是谋于燕众的正义之举。

答案:

A(B、燕王虐待百姓,大王(齐宣王)去征伐他,百姓都以为大王会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才食壶浆以迎王师,这是孟子回答齐宣王的话。C齐国虽疆土扩大,但不施行仁政,这就使得天下的诸候要出兵攻打齐国。而不是不用担心诸候的'反映。D、天下人由于信任商汤,商汤军队每到一地一切秩序正常,杀暴君,慰问百姓,像是及时雨从天而降

4.翻译下列句子。(9分)

(1)诸侯将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3分)

译文:

(2)民以为将拯已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3分)

译文:

答案:

(1)有很多诸候将要谋划攻打我,我该怎么对付他们呢?(给分点:何以,待)

(2)百姓都以为您会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用竹筐盛了饭,用瓦壶装了水浆,迎接大王的军队。(给分点:状后置,食壶浆,以)

译文:

齐人攻打燕国,吞并了它。各国诸侯谋划着救助燕国。齐宣王说:有很多诸侯将要谋划攻打我,该怎么对付他们呢?

孟子回答道:我听说凭七十里见方的土地就统一天下的,商汤就是这样。没有听说凭着千里见方的土地还怕别人的。《尚书》上说:商汤的征伐,从葛国开始。天下人都信任商汤,他向东征伐,西夷就埋怨;向南征伐,北狄就埋怨,(他们埋怨)说:为什么(不先征伐我们这里,而要)把我们放到后头呢?人民企盼他,如同大旱时节盼望乌云虹霓一样。(汤的军队到了一地)赶集市的照常做买卖,种田的照常干农活,杀了那里的暴君,慰问那里的百姓,像是及时雨从天而降。百姓非常高兴。《尚书》上(又)说:等待我们的君王,君王来了,我们就得到新生。现在,燕王虐待百姓,大王去征伐他,百姓都以为您会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用竹筐盛了饭,用瓦壶装了水浆,迎接大王的军队。如果您杀戮他们的父兄,囚禁他们的子弟,毁坏他们的宗庙,搬走他们国家的宝器,那怎么行呢?天下本来就害怕齐国的强大,现在齐国扩大了一倍的土地却不施行仁政,这就使得天下的诸侯要出兵攻打您了。大王赶快发布命令,把被抓的老人孩子送回去,停止搬运燕国的宝器,同燕国人商量,选立一个新国君,然后撤离燕国,那么还来得及阻止(各国动兵)。

篇4:赵且伐燕阅读参考答案

赵且伐燕阅读参考答案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日:“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①啄其肉,蚌合而箝②其喙③。鹬日:‘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日:‘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攻,以敝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愿王熟计议之也。”惠王日:“善。”乃止。 (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鹬(yù):一种水鸟。 ②箝(qián):夹住。 ③喙(huì):嘴。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赵且伐燕( ) (2)以敝大众( )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

3.请写出选文包含的一个成语,并说说它给你的启示。(2分)

4.为什么苏代能说服惠王中止出兵?(3分)

参考答案:

1、(1)将要 (2)使……劳苦(贫困)

2、两个都不肯放掉对方,(一个)打鱼人把它们一起捉住了。

3、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或:鹬蚌相争、鹬蚌相持)

启示:面对矛盾(冲突),要以理智、包容的态度对待,避免两败俱伤。

4、(1)从苏代的角度看:①法巧妙。用寓言故事引入(讽喻或类比的方式),使惠王易于接受。(1分)②态度诚恳。为燕赵双方的利益着想,陈述利害,入情入理。(1分)

(2)从惠王的`角度看: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1分)

参考译文:

赵国将要进攻燕国,苏代为燕国去跟赵惠王说:“这次我来,路过易水,一只蚌刚好出来晒太阳,而一只鹬一下就叼住了蚌的肉,蚌立即合住壳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死蚌。’蚌也对鹬说:‘你的嘴今天不拿出去,明天不拿出去,就会有死鹬。’两个都不肯放掉对方。(一个)打鱼人把它们一起捉住了。现在赵国马上要起兵进攻燕国,燕赵两国长期互相攻战,而使民众劳苦贫困,我深恐强大的秦国会马上成为那个打鱼人。希望大王您再仔细考虑考虑。”惠王说:“好。”于是中止了这件事。

篇5:赵且伐燕阅读理解答案

赵且伐燕阅读理解答案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①啄其肉,蚌合

而箝②其喙③。鹬曰:‘今El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

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攻,以敝大

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愿王熟计议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鹬(yù):一种水鸟。 ②箝(qián):夹住。 ③喙(huì ):嘴。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赵且伐燕( ) (2)以敝大众( )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

3.请写出选文包含的一个成语,并说说它给你的启示。(2分)

4.为什么苏代能说服惠王中止出兵?(3分)

附加题:

1. (1)将要(2)使……劳苦(贫困)(将“劳苦”答为“困苦”“疲敝”之类都可,但整个解释要体现出使动用法)

2. 两个都不肯放掉对方,(一个)打鱼人把它们一起捉住了。[关注点:相舍(放过对 手)、并(全都)、句子大意。

3. 成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或:鹬蚌相争、鹬蚌相持)(1分)启示:面对矛盾(冲突),要以理智、包容的态度对待,避免两败俱伤。(1分)

(1)从苏代的'角度看:①方法巧妙。用寓言故事引入(讽喻或类比的方式),使惠王易于接受。(1分)②态度诚恳。为燕赵双方的利益着想,陈述利害,入情入理。(1分)(2)从惠王的角度看: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1分)

【参考译文】

赵国将要进攻燕国,苏代为燕国去跟赵惠王说:“这次我来,路过易水,一只蚌刚好出来晒太阳,而一只鹬一下就叼住了蚌的肉,蚌立即合住壳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死蚌。’蚌也对鹬说:‘你的嘴今天不拿出去,明天不拿出去,就会有死鹬。’两个都不肯放掉对方。(一个)打鱼人把它们一起捉住了。现在赵国马上要起兵进攻燕国,燕赵两国长期互相攻战,而使民众劳苦贫困,我深恐强大的秦国会成为那个打鱼人。希望大王您再仔细考虑考虑!”惠王说:“好!”于是中止了这件事。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篇6:赵且伐燕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赵且伐燕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文言文,完成小题。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日: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①啄其肉,蚌合

而箝②其喙③。鹬日: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日: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攻,以敝大

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愿王熟计议之也。惠王日:善。乃止。 (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鹬(yù):一种水鸟。 ②箝(qián):夹住。 ③喙(huì):嘴。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赵且伐燕( ) (2)以敝大众( )

【小题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

【小题3】请写出选文包含的`一个成语,并说说它给你的启示。(2分)

【小题4】为什么苏代能说服惠王中止出兵?(3分)

答案

【小题1】(1)将要 (2)使劳苦(贫困)

【小题2】鹬鸟和河蚌都不肯放开对方,渔翁就把他们两个一并抓了去。

【小题3】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启示:面对矛盾(冲突),要以理智、包容的态度对待,避免两败俱伤。

【小题4】(1)从苏代的角度看:①法巧妙。用寓言故事引入(讽喻或类比的方式),使惠王易于接受。(1分)②态度诚恳。为燕赵双方的利益着想,陈述利害,入情入理。(1分)

(2)从惠王的角度看: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1分)

篇7:《齐人偷金》阅读答案

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吏捕得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对曰: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清旦衣冠而之市 (2)适鬻金者之所

(3)因攫其金而去 (4)不见人,徒见金

2.翻译句子。

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

3.用成语 来评价这位“攫金者”是比较恰当的。

4. 现实生活中,类似于“攫金者”这样的人也是不少的.。“攫金”的形式可能不同,但结果往往相同。你能举出两个典型的例子吗?

参考答案

(1)穿好衣服,戴好帽子 (2)到, 去(3)离开 (4)只(是)

2.(我)抢夺金子的时候,看不见(任何)人,只是看得见金子。

3.利令智昏 见钱眼开

注释

之;去、到的意思.

去:跑、逃的意思.

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人们都在场,你怎么敢抢人家的金子呢?

1.昔: 以前。

2.欲金者: 想要(买)金子的人。

3.有…者:有一个…的人。

4.清旦: 清早.

5.被:通“披“。

6.衣冠: 穿好衣服,戴好帽子。穿衣戴帽。

7.之:到,去。

8.市:集市。

9..适: 往,到。

10.所: 地方。

11.因: 于是,乘机。

12.焉:那儿。

13.攫(jué):夺,抢。

14.去: 离开。

15.鬻(yù):出售.卖。

16.徒: 只,仅仅。

17.对曰:回答道。对:回答

18.皆:都。

19.捕:抓捕。

20.吏捕得之,之:代词,代指齐人。

21.子:你,指代小偷。

22.焉:作兼词,此处指这里。

23.何:为什么。

24.对:回答。

25.取:拿。

26.徒:只,仅仅。

27.鬻(yù)金者:卖金子的人。

28.耳:罢了。

29.子:你。

译文:

从前齐国有个想得到金子的人,一天清早,穿好衣服,戴好帽子,来到集市上,走到卖金子的地方,抓了金子就走.巡官抓住了他,问他:“人们都在场,你怎么敢抢人家的金子呢?”那人回答说:“我抓金子的时候,根本没看到人,只看到金子.”

启示:不要因一时的鬼迷心窍而做出胆大妄为,自欺欺人的事情,讽刺了利令智昏,自欺欺人和利欲熏心的人。

篇8:王翦伐楚阅读以及答案

王翦伐楚阅读以及答案

王翦取陈以南至平舆。楚人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御之;王翦坚壁①不与战。楚人数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②。”王翦曰:“可用矣!”楚既不得战,乃引而东。王翦追之,令壮士击,大破楚师,至蕲南,杀其将军项燕,楚师遂败走。王翦因乘胜略定③城邑。(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注】①壁:营垒。②投石、超距:扔石头、跳远游戏训练。③略定:攻占平定。

7.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王翦益军而来/曾益其所不能 B.乃悉国中兵以御之/悉以咨之

C.王翦日休士洗沐/主人日再食 D.楚师遂败走/遂不得履

8.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二处。(2分)

王 翦 因 乘 胜 略 定 城 邑。

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5分)

(1)王翦取陈以南至平舆。(2分)

(2)楚既不得战,乃引而东。(3分)

10.从选文中可以看出王翦是一个怎样的人?试结合语段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

7.(3分)A增加 B全,都 C每天 D于是,就/终于

8.(2分)王 翦/ 因乘 胜/ 略 定 城 邑。

9.(5分)(1)(2分)王翦攻取占领了陈地以南直到平舆一带。(要求翻译出关键词“取”“至”)

(2)(3分)这时楚军(找不到战机)已不能同秦军交锋,便率兵向东转移。(要求翻译出关键词“既”“引”“东”)

10.(4分)王翦爱惜(亲近)士卒,“亲与士卒同食”。(1分)善于用兵,具有过人的军事指挥才能(1分)。以逸待劳,“坚壁不与战”“ 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1分)。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楚既不得战,乃引而东。王翦追之,令壮士击,大破楚师”(1分)。

篇9:《燕歌行》阅读答案

【原文】: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著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风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争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阅读训练】:

一、这首诗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二、请鉴赏“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一句。

三、“大漠”“穷秋”“塞草”“孤城”“落日”“斗兵”六个意象营造怎样的意境?

四、为什么“至今犹忆李将军”?李将军与诗中的将领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

一、⒈善于描写边塞风光,渲染战争气氛;情景交融,表现了士兵内心的悲苦之情。

⒉运用对比手法,深化作品主题;

⒊七言歌行,参用律句,形成音调之美。

二、运用鲜明的对比,将战士的为国死战和将领的寻欢作乐对照来写,虽无任何议论,但情感和观点却得以显露,充满了愤怒和讽刺。

三、荒芜、衰败、冷落、凄凉、雄浑、深远的意境,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四、李广:骁勇善战,足智多谋,身先士卒,不贪功,爱士兵。

将领:无勇无谋,恃勇轻敌,远离前线,寻欢作乐,好大喜功,不问士兵死活

篇10:《燕歌行》阅读答案

阅读唐代高适的《燕歌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樅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15.下列对全诗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残贼”意为残留的'贼兵,既表达了对敌军的愤恨之情,也表明出征之前对敌军的轻视,为后面写战败埋下了伏笔。

B.“羽书”即羽檄,古代军事文书,插上鸟羽以表示紧急,必须迅速传递;“瀚海”指当时靠近我国东北沿海一带的地区。

C.“塞草”“落日”等萧飒景象为“斗兵稀”作衬托,又写战斗一直持续到傍晚;“身当恩遇常轻敌”正面点出被围兵败的原因。

D.本诗题材、体裁为作者首创,全诗叙写边关战事,格调雄健激越,慷慨悲壮,节奏起伏跌宕,张弛有度,堪称边塞诗代表作。

16.请简要鉴赏“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两句。

15.C

16.这两句运用对比手法,表达了沉厚深切的感情。战士们在拼命作战、流血牺牲,而将军却纵情声色,欣赏美人歌舞,揭露了军队中将军和兵士的矛盾(批判了将军的失职),暗示了必败的原因。

篇11:春燕阅读答案

1.“闹春啊!”奶奶说,“春越闹越浓的。”

2.小燕子能消灭害虫,保护庄稼。 (意思对即可)

3.用剪子裁出春衣,给大地穿上

闹春,春越闹越浓

不借盐和 醋,只借屋住住

(意思对即可)

4.春天,小燕子活泼地飞来飞去。

我和奶奶关于燕子的对话。

我喜爱燕子。

(意思对即可)

5.燕子消灭了害虫,庄稼生长得好,春天的风光更美丽。 (意思对即可)

古诗词中的春燕

“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丰丰韵韵。”

燕子,自古以来都被人们看作报春的使者,一年好运降临的预兆。因此,人们给予了它丰富的意蕴,寄予浓烈得化不开的情感。读着唐诗宋词,那一个个鲜活灵动的形象如汩汩泉水一样奔突而出。

唐朝诗人郑谷就有一首专门写燕子的诗:

“年去年来来去忙,春寒烟暝渡潇湘。

低飞绿岸和梅雨,乱入红楼拣杏梁。

闲几砚中窥水浅,落花径里得泥香。

千言万语无人会,又逐流莺过短墙。”诗中的燕子冒寒飞渡,播绿逐雨,轻快活泼,形象跃然纸上。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泥土初融,燕子翻飞着衔泥筑巢;沙滩和暖,鸳鸯静谧地安然入睡。春光的明媚,盎然的生机都在清新明丽的画图中。小小的堂前飞燕衔来了春。诗人杜甫在颠沛流离之后,暂得栖居成都草堂,又喜迎新春,心境的安适,内心的欢悦自不待言。

刘禹锡在《乌衣巷》中叹道: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文天祥在《金陵驿》中啼血: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伴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篇12:春燕阅读答案

三月里,我盼望已久的春燕飞来了。

春雨过后,天放晴了,阳光露出来了,小燕子更活泼了。它斜飞在瓦蓝洁净的天空中,自由自在。瞬间,唧的一声,小黑点般的身子窜下来,在明镜般的水面上横掠着,似乎要跌入水中。可它又轻身一跃,射入云中。这时,水面上荡漾起一圈一圈的波纹。‖

我问奶奶: “小燕子的尾巴为啥跟别的鸟不一样,像是一把黑亮的`剪刀呢?”

奶奶说: “剪春啊!你看它飞来飞去,用剪子裁出一件春衣,给大地穿上。”

我又问奶奶:“那它为啥飞不停,唱不停呢?” 奶奶说:“闹春啊!春越闹越浓的。”

几天后,两只燕子在我家屋檐下筑起了窝,每当飞回巢的时候,它们就唱“唧咕,唧咕……”

“燕子在说什么呢?”我问奶奶。

“燕子在说,”奶奶告诉我,“不借你们的盐,不借你们的醋,只借你们的屋,给我们住住。”‖

以前我不明白,奶奶为什么这样喜爱燕子。如今我也喜爱燕子了。因为我知道,一只小燕子一个夏天能吃50万到100万只害虫。它们保护了庄稼,给大地披上了绿色的外衣。燕子用汗水打扮春天,保护春天。

春燕阅读题目

1.照样子改写句子。

例:我说:“注意。做功课时不要三心二意。”

“注意。”我说,“做功课时不要三心二意。”

奶奶说:“闹春啊!春越闹越浓的。”

2.“如今我也喜爱燕子了。”原因是3.按短文内容填表。

我好奇地问奶奶 奶奶充满想像地回答

小燕子的尾巴为啥像剪刀?

小燕子为啥飞不停,唱不停?

小燕子在说什么?

4.文章已用“‖”分成三段,请写出每一段的大概意思。

第一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是怎样理解“燕子用汗水打扮春天,保护春天。”这句话的?

孟子公孙丑原文及翻译

关于《管仲列传》课堂实录

孟子见梁惠王答案及原文翻译

《史记·刺客列传·聂政》原文及翻译

史记刺客列传读书笔记

《战国策》阅读答案

浅析文言文《鹬蚌相争》的意思及道理解析

短文两篇翻译

曹冲称象文言文翻译以及赏析

高中语文背诵篇目(网友来稿)

齐人伐燕阅读答案
《齐人伐燕阅读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齐人伐燕阅读答案(合集12篇)】相关文章:

荆轲刺秦王翻译加原文诗句2023-01-21

《晏子使楚》 阅读答案2023-05-19

《晏子使楚》阅读训练及答案2023-03-22

桓南郡好猎的课本原文2023-02-06

三十国春秋阅读题答案及翻译2023-03-24

<鹬蚌相争》续写2022-05-06

《晏子使楚》的阅读附答案2022-09-28

荆轲小学作文2023-01-31

《晏子使楚》(导学练案)(九年级上册)2023-02-15

鸟晏子阅读理解答案2022-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