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人生》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整理9篇)由网友“一贱如故”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文化与人生》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希望对大家带来帮助,欢迎大家分享。
篇1:《文化与人生》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文化与人生》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关注天人关系是中国文化和人生智慧的显著特点。从先秦时代到明清时期,我国大多数思想家、哲学家都有自己的天人观,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独特现象。纵观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观,一是老子的见素抱朴、回归自然的顺天说,二是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的制天说,三是《易传》提出的天人和谐说。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虽观点各有差异,但在他们看来,天与人、天道与人道、天性与人性是相类相通的,是可以统一的。
《易传》在天人关系上提出了一系列朴素而精辟的思想,主要包括: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有普遍规律,人也要服从普遍规律;人生的理想是天人和谐。在今天,这些思想,特别是人生的理想是天人和谐的思想依然对我们为人处世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易传》主张天人和谐。要达到天人和谐,首先要解决穷神知化的问题。《系辞上》说: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深,指万物变化之神妙;几,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苗头。极深研几,即穷神知化。这就是说,无论怎样的幽深不测,怎样的变化细微,都要穷研而知之。唯此,方能通天下之志,成天下之务。在当时就能提出穷神知化的观点,对于人类认识自然、认识自身、揭示大自然的奥秘,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推动力量。
人既遵循自然法则,又要自强不息,有所作为,以达到天人和谐的境界。为此,《易传》又提出裁成辅相说:天地交泰。后(君)以财(同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就是说应在认识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对自然加以辅助、节制或调整,使其更加符合人类的要求。裁成辅相的观点,既要求深刻地认识自然,又要求能动地协调自然,朴素地表达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
《易传》认为人生的理想应当是与天地相合,达到天人和谐的最高境界。主张人与自然的关系不违、不过,讲究天人和谐,比较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传统的天人和谐一方面强调天、地、人相统一,另一方面强调人的特殊性,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定位在一种积极的和谐关系上,不主张片面征服自然。它肯定天道之创造力充塞宇宙,而人则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并能够将仁的精神推广及于天下,泽及草木禽兽有生之物,达到天地万物人我一体的境界,天、地、人合德并进,圆融无间。这些思想启示我们,人生要顺天,才能实现天人和谐的目标。
中国文化与人生智慧向来主张亲近自然,关注自然,在思考人与自然关系时,重视自然资源的作用。自然资源是自然奉献给人类的珍贵礼物,它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自然资源可以理解为自然界中具有一定的时间空间格局、对人类生存和生活直接间接地产生影响的所有自然因素的总和。自然资源包括一切具有现实价值和潜在价值的自然因素,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满足人类多方面的需求,有着极其重要的功用价值。除了具有显而易见的经济价值外,其功能和用途的多样性还决定了具有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如森林所提供的防护、救灾、净化、涵养水源等生态价值以及自然景观、珍稀物种、自然遗产等所体现的精神性价值等等。
要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的作用,既要通过向自然资源投资来恢复和扩大自然资源存量,又要运用生态学模式重新设计工业,还要通过开展服务和流通经济,改变原来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摘自《新华文摘》,有删改)
1.下列表述与原文有关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A.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大多数思想家、哲学家都有关于自然和人的关系的思考,都有自己的天人观,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独特的现象。
B.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几种天人观,都普遍认为天与人是相类相通的,是可以统一的,虽然它们的观点都有所不同。
C.自然资源是自然界中具有一定的时间空间格局、对人类生存和生活产生影响的所有自然因素的总和。
D.只要想办法恢复和扩大自然资源的存量,运用生态学模式重新设计工业,改变原来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就能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的作用。
2.下列对《易传》有关内容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易传》提出了一系列精辟的思想,其中的天人和谐的思想,对我们今人的为人处世依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B.只有深入、细致地探讨研究事物的深奥、隐微之处,才能够通天下之志,才能够成天下之务。
C.《易传》主张人与自然的关系不违、不过,讲究天人和谐,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D.《易传》中提出穷神知化的观点,对于人类认识自然、认识自身、揭示大自然的奥秘,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3.下列对《易传》中的天人和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实现天人和谐的最高境界,人必须要在了解自然规律的基础之上顺应自然。
B.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人既要顺应自然,又要改造自然;人既不屈从于自然,又不破坏自然。人既不是大自然的主宰,也不是大自然的奴隶,人要参与大自然造化养育万物的活动。
C.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有普遍规律,人也要服从普遍规律,达到天人和谐。《逍遥游》中的所说的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就体现了这一观点。
D.人道应该效法自然之道,然而,这种效法又不是被动的,而是要自强不息有所作为,正如《象传》所说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答案:
1.D(变原文中的必要条件为充分条件。)
2.C(原文是比较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3.C(庄子主张一味地顺应自然,强调人的无为。)
篇2:人生与下棋阅读训练及答案
苍桑
①人生犹如下棋。高者能看出五步七步甚至十几步棋,低者只能看两三步。高手顾大局,谋大势,不以一子一地为重,以最终赢棋为目标;低手则寸土必争,结果辛辛苦苦地屡犯错误,以失败告终。
②赢家一般能表示谦虚,输家却往往不服,弄得赢家不舒畅。如果赢家盛气凌人,双方必然伤和气。最好是赢者宽容谦雅,输者恭谦好学,共酿斯文气氛,教者、学者都愉快。学问之道,人际关系也如此。
③人生亦忌恋战。有些事,大局既已无望了,宜速放弃,另谋出路,不可空耗自己,不可空耗一生。一个人想干什么和能干什么,是两码事,必须在能干的范围内选想干的事。如同一个女人喜欢什么样的衣服和能得到什么样的衣服是两码事一样。若在作 家的圈子里长期出不了作品,不如改行干更适合自己的职业。抛弃虚荣心,哪怕降到低一档的地位上,只要确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就能干出更大的成就,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干可干可不干的事,不做可有可无的人,应是人的 基本品格。二战后期,有的国家见败局已定,立即宣布无条件投降,转身搞经济,在有限的时间下了两盘棋:一盘战争棋输了,一盘经济棋赢了。而有些国 家在同一时间只下了一盘战争棋。人生也要利落,有时还可同时下两盘棋:本职工作和业余爱好。两盘棋相得益彰,即使一盘失利,心理也能平衡。
④真正的大家能置己于胜败之外,敢于赞叹对手,也敢于指点对手,容许对方回棋,达者聪明也。可惜人生往往不能回棋,但遇事大度些,也很有好处。让人就是让己,爱人就是爱己。
⑤下棋须超脱,方能得享乐,应该把它作为一种休息方式,轻松一下。若过于用心,甚至超过了用在工作和学习上的精力,赢则乐不可支,输即气急败坏,则有伤肝脾,会减寿的。看到有的人为一盘棋绞尽脑汁真为他颠倒了的人生感叹!人生应该有更值得认真的大事,凡在小事上过于认真的人,其人生价值必然不高。
⑥同大家下棋是一种享受,能得到他人格美的感召;同俗子下棋是活受罪,受其恶劣棋风的虐待,赢得不快,输得不爽,平局也受奚落。但人生中雅俗都会碰上,谁能逃避得了呢?同高雅者共事,得其熏陶或培养;同粗俗者共事,可以检验和锻炼自己的人格。要拿出勇气和耐心来,迎接生活的变化与挑战,百炼成钢,琢玉成器。
⑦下棋不必读棋谱,否则,真是无聊之举。可是,真希望能看到人生的 “棋谱”,然而,这是没有的'。因为世界每天都是新的,过去的话,别人的话,不可不听,也不能全听,一切全靠自己去向前探索行进。
1.第②段画线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⑦段画线句子中“人生的‘棋谱”’指什么?作者为什么又说“这是没有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为什么认为“人生犹如下棋”?请就某一角度分析一下作者这样说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一位自命为“阳光雨”的网友读了本文后发表了以下留言,请就这则留言,联系本文,给阳光雨一个回帖,并给自己也取一个富有诗意的网名。(字数不少于50字)
相关链接:“人生如戏场场出,世事如棋局局新。不管开局如何,我们都应该积极主动地面对一切,以一颗执著的心,永不放弃,勇敢向前,迎向未来!” 阳光雨(访客)———8—1215:31:1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由上文谈下棋之道过渡到下文对学问之道、为人之道的论述。
2.人生的“棋谱” 指前人的成功经验。作者说“这是没有的”,是因为作者认为 “世界每天都是新的,过去的话,别人的话,不可不听,也不能全听,一切全靠自己去向前探索行进。”
3.示例1:因为下棋不论输赢都须不伤和气,为人不论胜负也须“酿斯文气氛”。
示例2:因为下棋和人生一样都“忌恋战”,都须学会放弃。
示例3:因为下棋和人生一样都“须超脱,方能得享乐”,不宜“过于用心”。(意思对即可)
4.示例:你的话就像你的名字一样让我如沐阳光如润春雨,真被你的一颗进取之心所感染。“人生如诗句句耐细品,世事如棋步步须慎思!”我想,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美好而又短暂的,因此我们要走好人生每一步,度过一个无怨无悔的人生。——雁过留声(访客)(意思对即可)
篇3:“沙滩文化”研究阅读训练及答案
遵义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曾祥铣指出,明末播州改土归流促成的文化勃兴,为沙滩文化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南明时期文化精英萃集而形成的多流汇聚局面,为沙滩文化作出了重要铺垫;清初黔北地域文化的融聚成型,是沙滩文化的直接前奏。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理事黄万机认为,郑、莫、黎三家都是儒家正统思想的躬行实践者,坚持以仁为本,以修已为务,以中庸为归,穷理居敬;力行“敬恕” 之道。刚强不屈、廉正正忠贞的品骨,待人宽厚、民胞物与的高风,就是沙滩文化的灵魂。贵州省社科院副研究员龙平久对黔北易学与沙滩文化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并重点分析了黔北易学代表人物肖光远从文字学的视角解读《周易》的治易模式。省教育出版社的编辑梁茂林对沙滩教育模式作了介绍和探讨。遵义师范学院教授黎铎对沙滩文化衰落原因作了分析,认为在经济观念上,始终固守小农经济思想,而脆弱、贫穷的小农经济,显然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地域边缘的处境,交通阻隔、信息闭塞,使沙滩文化始终处于文化边缘的地位;民间文化立场的二重性,使坚守节操演变为固执己见,不趋时、不媚世蜕化为对亘古未见的新思想、新思潮盲目斥拒,是沙滩文化衰落的原因。
这些专家学者还到遵义县沙滩村参加了沙滩文化旅游节,参观了黎庶昌故居,对沙滩文化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这些专家学者对以郑珍、莫友芝、黎庶昌为代表的沙滩文化作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和探讨,提高了学术研究水平,拓展了学术视野。但不容讳言,研究范围还相对狭窄,研究对象也尚须拓宽,研究方法也待改进。(有改动)
5.从原文看,下列对“沙滩文化”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沙滩文化与明末播州改土归流,南明时期文化精英萃集,清初黔北地域文化的融聚成型,都有着直接的关系。
B、沙滩文化仍继承了以仁为本,以修已为务,以中庸为归的儒家正统思想。
C、沙滩文化由于地域边缘的处境,交通阻隔、信息闭塞,始终处于文化边缘的地位。
D、沙滩文化与黔北易学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
6.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郑珍、莫友芝、黎庶昌都是儒家正统思想的躬行实践者,是沙滩文化的代表人物。
B、黔北易学代表人物肖光远从文字学的视角解读了《周易》的治易模式及对沙滩文化的影响。
C、沙滩文化衰落的主要原因就是民间文化立场的二重性,使坚守节操演变为固执己见,不趋时、不媚世蜕化为对亘古未见的新思想、新思潮盲目斥拒。
D、这些专家学者认为,对沙滩文化的研究范围还相对狭窄,研究对象也尚须拓宽,研究方法也待改进。
7.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没有明末播州改土归流促成的文化勃兴,没有南明时期文化精英萃集而形成的多流汇聚局面,沙滩文化就绝对不可能出现。
B、由于始终固守小农经济思想,而脆弱、贫穷的小农经济,显然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所以必然导致沙滩文化衰落。
C、因为这些专家学者亲自参加了沙滩文化旅游节,参观了黎庶昌故居,所以对沙滩文化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D、这些专家学者只有对沙滩文化作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和探讨,才提高了学术研究水平,拓展了学术视野。
参考答案:
5D、6A、7C、
篇4:人生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人生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然而那幽暗的峡谷,却依然如故。黑黝黝、光秃秃、阴森森、静悄悄。樵夫听得见泉水在谷底的石洞里激起的滴答回声,猎人追踪狼嗥虎啸。至此,除了厚厚的青苔外什么也没有。几千年过去了,大自然的生命无处不在,峡谷却没有资格得到哪怕一株小草……
也许鸟儿掠过山崖,衔叼的草茎曾在这里落下过草籽儿,但是草籽儿没有发芽;也许山泉流过谷底,携带过几粒花种,但是小花儿没有长大。都说阳光是公平的,在这里却不,不!它沉湎于高山、大川、平野对它的欢呼致意,却从来没有到这深深的峡谷的底部来过。它吝啬地在崖口徘徊,装模作样地点头。它从没有留意过这陷落的大坑,而早已将它遗忘了。即使夏日的正午偶有几束光线由于好奇而向谷底窥测,也是斜视着,没有几丝暖意。
阳光不喜欢峡谷,峡谷莫非不知道?
阳光是公平的吗?峡谷莫非不明白?
不幸的峡谷,它本可以变成一串明珠似的小湖,像德都县的高山堰塞湖“五大连池”那样,轻而易举就可赢得人们的赞美。可是它却不。它悄然无声地躺在这断壁底下,并不急于到世上去炫耀自己;它隐姓埋名,安于这荒僻的大山之间,总好像在期待着什么,希望着什么。它究竟在期待和希望着什么呢?
长空的大风经过这里,停下了脚步。不等探询,便很快理解了它。它把坑口的石块碾成粉末,一点一点地撒落到峡谷的石缝里去。
洁净的山泉日日与它相伴,也终于明白了它。它从石洞里流出来,又一滴一滴渗进石缝里去,把石块碾成的粉末变成了泥土。
山顶的鱼鳞松时时顾盼着它。虽然相对无言,却是心心相通。它敬仰峡谷深沉的品格,钦佩峡谷坚忍的毅力,它为阳光的偏爱愤懑,为深渊的遭遇不平。秋天,它结下了沉甸甸的种子,种子便毅然跳进了峡谷的怀抱,献身于那没有阳光的“地下”。也许为它所感召,纯洁的白桦、挺拔的青杨、秀美的黄菠萝,它们勇敢的'种子,都来了,来了。一粒、几十粒、几百粒。不是出于怜悯,而是为了试一试大自然的生命力究竟有多强……
……
我为寻你爬上了高高的岭,原只是因为好奇,却想不到你如此强烈地震动了我的心怀。我不愿离去了。我望见涧底泉水闪烁,我明白那是你含泪的微笑。
秋日的艳阳在森林的树梢上欢乐地跳跃,把林子里墨绿的松、金色的唐棋、橘黄的杨、火红的枫,打扮得五彩缤纷。瞧!阳光现在多么喜爱它们,好像它从来就是这么慷慨。
风儿从我脚下的林子里钻出来,送来林涛愉悦而又深沉的低吟。你的歌是唱给曹在困难中真诚地帮助过你的伙伴们听的吗?它们如今都到哪儿去了呢……
干枯的小草儿在我脚下发出簌簌的响声,似乎在提醒我注意它。它确实比你这地下森林要高出好几公分呢,这得意的小草儿。然而我却想攀着古藤下去,下到深深的谷底去。那儿的树木虽然远不如山上的小草高,但它却可以自豪地宣布:我是森林!
啊,我听见了,听见了那莽莽群峰和高高天庭上震荡的回声:我是森林!
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运动,总要破坏和毁灭一些什么,但也总有一些顽强的生命,不会屈服,绝不屈服啊!地下森林,我们古老的地球生命中新崛起的骄子,谢谢你的启迪。
我景仰那些曾在黑暗中追寻光明的地下的“种子”。愿你们创造更多的奇迹!
1.作者极力描写峡谷的幽暗、阳光不至、没有生机,你能说出作者这样写的目的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提到地下森林时说:“我为寻你爬上了高高的岭,原只是因为好奇,却想不到你如此强烈地震动了我的心怀。”是什么如此强烈的震动了“我”的心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地下森林,我们古老的地球生命中新崛起的骄子,谢谢你的启迪。”你能从作者那里得到什么启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为什么行文结束才正式对地下森林作正面描写?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能从选文中看到地下森林什么样的品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描写峡谷的幽暗、阳光不至、没有生机,从侧面烘托出地下森林在恶劣的条件下顽强生长、绽放生命色彩的勇气。
2.地下森林在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下顽强不屈地生长的精神。
3.①置之死地而后生。
②只要忍耐和努力,终究会获得成功。
③一颗优秀的种子,在任何贫瘠的土地里都能生长。
4.本来这些描写可以移至文章开篇,展示作者目击地下森林之后的强烈而深刻的第一印象,也成为读者阅读本文的第一印象,但是作者似乎有意暂且不表明,留待文尾展示出来,想来是要突出地下森林黑暗、艰辛、险恶的经历,在极写这种经历之后顺势再现森林的壮观景象,劫后余生,庆幸之至,作者写来痛快淋漓,读者读来更觉新奇。
5.坚忍顽强,不怕艰难险阻,不怕黑暗,忍受漫长的生长过程的煎熬;乐观豪迈,自信,生命力的强大,终究能战胜一切困难,任何时候都不悲伤或消沉;无私奉献,把伟岸的成材献给人类,用美丽的景色装点大自然。
篇5:阅读选段训练与答案
阅读选段训练与答案
①华罗庚读完信,翻开书来看,再一算,果然有错,他赞不绝口:“真的太好了。他的意见完全正确,有着很高的才华。”
②华罗庚在数学研究会上读了这封信,还把写信的青年人请来参加会议。这个青年人就是陈景润,后来他也成为一个有名的数学家。
③信的大意是我读了您的《堆垒素数论》,觉得这本书写得很好。可是经过反复核算,发现有一个地方计算错了。这好比在明星上蒙上了一粒微尘,希望您能更正。
④有一天,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收到了一位普通中学青年教师的来信。
⑤就这样,华罗庚从自己的错误中发现了一个难得的人才。
⑥那是在北京召开数学研究会的时候。
1.把上面排列错乱的.文字整理成一篇短文,序号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篇短文是按_____________顺序排列的。
3.填空。
(1)“明星上蒙上了一粒微尘”,“明星”指____________,“微尘”指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陈景润的信有这样三层意思: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下面找出能正确概括这篇短文中心的一句话,在后面括号里打“√”。
A.本文歌颂了华罗庚虚心接受批评,善于发现人才的精神。 ( )
B.本文赞扬了陈景润钻研学问认真严密的精神。 ( )
C.本文赞扬陈景润敢于向专家提意见的精神。 ( )
参考答案:
1.⑥④③①②⑤
2.事情发展的先后
3.(1)《堆垒素数论》这本书有一个地方计算错了
(2)①觉得这本书很好;②发现有一个地方计算错了; ③希望华罗庚能更正。
4 .A(√)
篇6:古诗文阅读训练与答案
古诗文两则阅读训练与答案
比较阅读下面两则古诗文,完成7~13题。(18分)
(甲)
南山①塞天地,日月石上生。
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
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
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
即②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
——孟郊《游终南山》
(乙)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
注释:①南山:指终南山。 ②即:到。
7.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
(1)鸢飞戾天者 (2)望峰息心
(3)经纶世务者
8.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1分)
A.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D.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9.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10.(甲)诗前四句写出了终南山的哪些特点?(乙)文中哪八个字可以概括富春江山水特点?(3分)
11.简要赏析(甲)诗“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中“驱”、“拂”二字的表达效果。(3分)
12.(乙)文作者对富春江山水的感受是“窥谷忘反”,(甲)诗中表达了类似体验的.句子是:
。(2分)
13.(甲)(乙)两则诗文情感表达上有什么共同之处?(2分)
参考答案:
7.(1)至。 (2)平息。 (3)经营,治理(或“筹划”)。(3分。每空1分)
8.C(1分)
9.(1)急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好像飞奔的马。
(2)山凭依着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伸展,仿佛在互比高远。
(共4分。每小题2分,修辞翻译恰当,关键词语理解正确即可)
10.高大(或“气势宏大”“高耸”“高大雄伟”等),幽深。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共3分。前一问2分,后一问1分)
11.“驱”“拂”二字运用 了比拟(拟人)的手法,“驱”字传神地写出了风吹松柏之态;“拂”字化无形为有形,形象地写出了松涛过后,万壑清明之景。(3分。意思对即可。如回答运用了“通感”的修辞也可)
12.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2分)
13.都抒发了对山水美景的热爱,以及对追名逐利行为的厌弃。(2分。意思到即可)。
篇7:《陈情表》阅读训练与答案
《陈情表》阅读训练与答案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节选自《陈情表》)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除:开除
B.则刘病日笃 笃:病重
C.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慢:怠慢
D.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矜:自夸
9.下列各句中的“以”与“但以刘日薄西山”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臣以供养无主 B.臣具以表闻
C.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D.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所陈之情,有因处境狼狈而产生的忧惧之情,还有对祖母刘氏的孝情等。
B.文章用委婉曲折的语气表明自己并非怀念旧朝、有不事二主之心。
C.作者说自己不能奉诏的原因是祖母风烛残年,祖孙二人相依为命。
D.文章层层推进,直截了当,情真意切地陈说了自己不能应命的理由
参考答案:
8.A(授予官职)
9.A(因为)
10.D(应是措辞委婉)
篇8:汉书阅读训练与答案
汉书阅读训练与答案
文翁,庐江舒人也。少好学,通《春秋》,以郡县吏察举①。景帝末,为蜀郡守,仁爱好教化。见蜀地辟陋有蛮夷风 ,文翁欲诱进之,乃选郡县小吏开敏有材者张叔等十余人,亲自饬厉②, 遣诣京师,受业博士,或学律令。数岁,蜀生皆成就还归,文翁以为右职,用次察举,官有至郡守刺史者。
又修起学宫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宫弟子,为除更徭③。县邑吏民见而荣之, 数年,争欲为学宫弟子,富人至出钱以求之。由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宫 ,自文翁为之始云。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岁时祭祀不绝。至今巴蜀好文雅 ,文翁之化也。
【注释】:①察举:考察后予以推荐、选拔。②饬(chì) 厉:整治、激励。③更怪:指汉代的兵役和劳役。
1. 对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 少好学, 通《春秋》 通: 通晓
B. 亲自饬厉, 遣诣京师 诣: 派往
C. 县邑吏民见而荣之 荣: 以……为荣
D. 文翁之化也 化: 教化
2.将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见蜀地辟陋有蛮夷风, 文翁欲诱进之。
(2) 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宫,自文翁为之始云。
3.为教化蜀人,发展教育,文翁采取了哪些措施 ?
4.文翁立学宫,兴教育,蜀地前后有了怎样的变化?( 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这种兴学的`做法在今天还有现实意义吗?请根据你的理解,结合自己的体会简要谈谈。
课外文段答案
1.(2分)B(“诣”意为“到……去”)
2.(4分)(1)(2分) 看见蜀地边远偏僻,有蛮夷的风习,文翁就想去引导进化(或引导改进)它。(译出大意计1分,落实“陋”“诱”意思的各计0.5分。)(2)(2分)就下令天下各地都设立学宫,是从文翁开始设置的。(译出大意计1分,落实“立”“为”意思的各计0.5分。)
3.(2分)文翁采取了以下措施:①选送“有材者”到京学习;②按等次重用学成归来的人;③兴建学宫,倡导学习;④免去学习者的兵役和劳役,让其安心学习。(每点0.5分)
4.(4分)变化:前:“蜀地僻陋有蛮夷风”(1分);后:“至今巴蜀好文雅”或“由是大化”(1分)。第二问是一道开放性试题,所答内容只要扣住兴学并谈出自己的体会,且言之有理即可计2分。不够合理酌情扣分。
篇9:文化与代沟阅读答案
①关于年轻一代和年长一代在行为方式、生活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差异、对立和冲突,即所谓代沟问题。二战后它就引起了文化人类学家的注意。杰弗里·戈若在1948年出版的《美国人:一项国民研究》中就曾讨论过代际脱节现象,但对“代沟”问题作了最具说服力的阐释的却是米德1970年出版的《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
②《文化与承诺》出版于欧美60年代青年运动刚刚退潮之际。米德提出,纷呈于当今世界的代与代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既不能归咎于两代人在社会地位和政治观念方面的差异,更不能归咎于两代人在生物学和心理学方面的差异,而首先导源于文化传递方面的差异。从文化传递的方式出发,米德将整个人类文化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这三种文化模式是米德创设其代沟思想的理论基石。
③前喻文化,即老年文化,其特点是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这是一切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在传统社会中,由于发展十分缓慢,经验就有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经验丰富的老者自然就成了整个社会公认的行为楷模。在这种以前喻方式为特征的文化传递过程中,年长一代传喻给年轻一代的不仅是基本的生存技能,还包括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公认的生活方式和简拙的是非观念。这种前喻型文化从根本上来说排除了变革的可能,当然也就排除了年轻一代对年长一代的生活予以反叛的可能,因此,在前喻文化中是不存在代沟现象的。
④并喻文化,是一种过渡性质的文化,它肇始于前喻文化崩溃之际,比如移民运动、科学发展、战争失败等原因。由于先前文化的中断,前辈无法再向晚辈提供符合新的环境和时代要求的全新的行为模式,晚辈就只能以在新的环境中捷足先登的同伴为自己仿效的楷模,这就产生了文化传递的并喻方式。在并喻文化中,年长一代不能继续引导青年前行,导致代表新与旧两种生活方式的两代人之间爆发矛盾与冲突,但这种“代沟”现象从全球范围来看还只是局部性的。
⑤通过对前喻文化和并喻文化的描述,米德创设了她的后喻文化或曰青年亚文化理论。她指出,由于二战以来科技革命的蓬勃发展,整个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人类开始将自己熟知的世界抛在身后,生活于一个完全陌生的新时代中。这一情形和当年开拓新大陆的移民们的经历颇有相似之处。所不同的只是,如果说那些新大陆的开拓者经历的是空间迁徙的话,那么人们今天经历的则是时间迁徙;如果说开拓新大陆的移民只占人间人口的一小部分,那么,今天经历时间迁徙的则是整整一代人。在时代剧变面前,由老一代不敢舍旧和新一代唯恐失新的矛盾所酿就的两代人之间的对立与冲突成为一种全球性的现象。而要解决代际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日益落伍的年长一代就必须向代表未来的年轻一代学习。古往今来,没有任何一代能像今天的年轻一代经历这样根本的变化,同样也没有任何一代能像他们这样“了解、经历和吸收在他们眼前发生的如此迅猛的社会变革”,这就使得年轻一代的文化具有引导社会前行的作用。
⑥米德所论述的这种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学习的现象这几年也开始在我国出现。从1978年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青年一代就成了倡导新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先锋。我们将这种和“嗷嗷林鸟,反哺于子”的生物现象十分相似的文化现象称为“文化反哺”,并且认为这种在疾速的文化变迁时代所发生的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的现象具有某种普遍性。
(选自周晓虹主编的《现代西方社会心理学流派》,有改动)
1.下列关于“代沟现象”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代沟现象指代际间行为方式、生活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矛盾与冲突。
B.代沟现象早在二次大战之后就成为文化人类学家关注与研究的课题。
C.代沟现象之所以出现首先导源于两代人在文化传递方面存在的差异。
D.代沟现象不大可能存在于从根本上排除变革与反叛的前喻文化当中。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从介绍自杰弗里到米德关于代沟问题研究的历史沿革入手,具体解释代沟概念的内涵,重点肯定米德对代沟问题作了最具说服力的阐释。
B.第②段意在推介米德《文化与承诺》中关于代沟理论的内容,首先说明米德研究代沟问题的社会背景,然后介绍了米德的基本观点和理论基石。
C.第③④⑤段论述与第②段论述内容并列,这三段先后阐释了文化传递方式中前喻、并喻与后喻三种文化类型,并深入分析了它们与代沟的关系。
D.第⑥段承接上文第⑤段论述,进一步指出与生物现象十分相似的“文化反哺”现象开始在我国出现,并分析了出现这现象的社会根源和必然性。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归纳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发生于欧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青年运动为米德的研究提供了鲜活的素材。
B.在并喻文化时代里两代人之间在生活方式上的矛盾冲突还只是局部性的。
C.在后喻文化时代唯恐失新和不敢舍旧的新老两代的对立冲突具有全球性。
D.米德指出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学习的现象这几年也开始在中国社会出现。
答案解析:
1.D2.B3.D
★ 七下数学教学计划
【《文化与人生》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整理9篇)】相关文章:
小城三月阅读训练题及答案2024-03-28
破阵子阅读训练题及参考答案2023-07-18
平均数同步测试题及参考答案参考2023-04-22
《大师的学生》阅读训练题及参考答案2023-01-07
《月夜》阅读训练题及答案解析2023-06-01
现代文弟弟的信阅读训练及答案2022-07-01
乡土情结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2022-05-06
金华戴元礼阅读训练题与答案2023-11-29
《拜谒三苏园》阅读训练及答案2024-02-16
胡同文化阅读答案2023-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