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阅读答案及解析(合集10篇)由网友“慕晴”投稿提供,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过的《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阅读答案及解析,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篇1:《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阅读答案及解析
[东晋]陶渊明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注]。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注]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可以看出诗人意识到孔子的思想难以践行,因此立志躬耕,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
B、诗人亲自参与田间劳作,不仅快乐地拿起农具耕种,还面带笑容鼓励农人们积极从事劳动。
C、“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意思是说对收成如何不必斤斤计较,愉悦就在耕耘的过程中。
D、这首诗融说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意境清淡悠远,语言平白如话,富有表现力。
10、“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
11、“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表达了哪些情感?(5分)
阅读答案:
9、A(陶渊明一直有弘扬儒道、救治斯世的理想,本诗中他尊孔子为“先师”,可见不是否定孔子。)
10、①平旷的田野上,从远处吹来的微风,轻轻拂过禾苗。(1分)
②长势良好的禾苗,焕发出勃勃生机。(1分)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回答这题首先要会翻译诗句。这两句中“平畴”是平坦的田野,“怀新”是孕育着新的生机。这两句写出了风吹过广阔的田野,秧苗欣欣向荣的生机,答到这样的意思就可以给分了。
11、①躬耕田园的快乐之情;
②避世隐逸的淡泊之情;
③济世与归隐相矛盾的复杂情感。
(答出1点2分,答出2点4分,答出3点5分。其中第①点,答成和邻人一起喝酒的闲暇与快乐,也可以)
解析: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太阳落山了,大家一起相伴回家,再温上一壶酒,好好地招待邻居。这两句令人想起相传是尧时的歌谣《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洋溢着田园生活特有的古朴真淳的情味。所以第一点不难看出来。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酒喝好了,客人也送走了,长吟着歌诗掩起柴门,“长吟”看出对眼前生活(隐逸躬耕)的满足;最后一个“聊”字耐人寻味,“聊”作姑且讲,作为一名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士人,虽然隐居了,但并不能全然忘情,不以完全放弃济世弘道的理想,所以说“聊为”。
篇2: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 其二,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 其二陶渊明,癸卯岁始春怀古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 其二,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 其二陶渊明,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 其二的意思,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 其二赏析 -诗词大全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 其二作者:陶渊明 朝代:晋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
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新邻。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篇3: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 其一,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 其一陶渊明,癸卯岁始春怀古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 其一,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 其一陶渊明,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 其一的意思,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 其一赏析 -诗词大全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 其一作者:陶渊明 朝代:晋 在昔闻南亩,当年竟未践。
屡空既有人,春兴岂自免。
夙晨装吾驾,启涂情已缅。
鸟U欢新节,泠风送馀善。
寒竹被荒蹊,地为罕人远。
是以植杖翁,悠然不复返。
即理愧通识,所保讵乃浅。
篇4:陶渊明《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
陶渊明《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
其一:
在昔闻南亩,当年竟未践。
屡空既有人,春兴岂自免。
夙晨装吾驾,启涂情已缅。
鸟哢欢新节,泠风送馀善。
寒竹被荒蹊,地为罕人远。
是以植杖翁,悠然不复返。
即理愧通识,所保讵乃浅。
其二: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
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新邻。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篇5:陶渊明《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赏析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门津。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题解】
“癸卯岁” 即晋安帝元兴二年(公元4),是年陶渊明正丁母忧居丧在家,躬耕于南亩。“怀古田舍”已经在田舍中怀古。但这种“怀古”跟一般的怀古诗不一样,也可以说它不是纯粹的怀古。诗人由田野美景和亲身耕耘的喜悦,联想起古代“耦而耕”的隐士荷?老人和长沮、桀溺,以及他们与孔子之间发生的故事,对照眼前的生活,他觉得自己对那些古代隐士有了新的理解。这首诗题为怀古,实则是诗人处抒其志。诗共两首,这里选的是第二首。
陶渊明是将他的生活寄托在田之中的,更深一层说,他是将精神寄托在对远古的怀想之中,以古代那些志行高洁的隐士、贫士为楷模,用他们的精神来进行处我鼓励,这使他能够坚持“固穷守节”的生活,不改变“隐居求志”的初衷。陶渊明的生活,正是田园境界与怀古情调的结合。
【句解】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先师指孔子,他曾说:“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按照孔子这句古训,作为一个士人(知识分子),应该以追求“道”(真理)为终极目标,一个士人不应该为贫穷而担忧,他真正经担忧的是难以追求和实践“道”的要求。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陶渊明一直有弘扬儒道、救治斯世的理想,认为儒家礼乐不失为挽救世运的一咱输入法。然而他所追求的人生真理与也道并不完全一致,他甚至有意识的将自己探索的人生道路与儒家思想加以对照。这两句从表面看,是说孔子的遗训可记而不可及,理想、精神难以企及,然而,细味陶渊明诗意,其实正是以一种自自谦而又自负的的口吻,对“忧道不忧贫”这种迂阔而不切实际的说法提出含蓄批评。孔子说君子应该谋道而不谋食,要免于挨饿,不应该去耕田,而应该去求学;学生樊迟请教种粮食、蔬菜的事情,孔子批评他是没有远大追求的“小人”、“细民”.陶渊明则认为衣食?在辛勤耕稼之中,所以他说自己要转而立志于长期从事农耕活动,这不等于宣称自己要走孔子瞧不起的“小人”樊迟的道路吗?“邈”,远;“逮”,达到。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
诗人怀着欢悦的心情拿起家具亲自从事农耕,带着和蔼亲切的笑脸劝勉邻居的农民们,让大家都喜欢这农耕生活,别把耕种看成一种辛苦可厌的工作。“秉”,持;“耒”,犁柄,泛指农具;“时务”,按节令进行的农活。“解颜”,开颜,开口而笑。
虽然隐居了,却还忘“劝农”(陶渊明还写过《劝农》诗),说明他并没有完全放弃儒家“兼济”的精神,没有忘记自己作为一个士人的社会职责,即努力用自己的知识和社会地位来影响周围人群,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生活观念。这也是古代一些隐居不仕的高士们所追求的生活。陶渊明受到这些高士的影响,所以在隐居时十分注意与周围农人的关系,与他们平等相处,并用自己的思想去影响他们。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平旷的田野上,处远处吹来阵阵微风,泛起粼粼绿浪,长势良好的秧苗,欣欣然露出无限新的生机。“平畴”,平坦的田野。“怀新”,孕育着新的、的生机。
一个“交”字,传神地写出了风吹过广阔的田野、秧苗欣欣向荣的生意。陶渊明《停云》诗说“有风自南,翼彼新苗”,也是描写这种景象的佳句。“良苗亦怀新”是一种拟人手法,写良苗之怀新,正是写诗人看到自己劳动成果时的喜悦。这是乐于归耕的田园诗人才能感受到的生命消息、才能发现的美学形态,一经感受与发现,便成为自然浑成的千古妙句。对这两句诗,苏东坡最为欣赏:“非古之耦耕植杖者,不能道此语;非世之老农,不能识此语之妙。”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欢
虽然还未能估量出今年作物收成好坏,眼下的情景就够令人高兴了。“量”,计算;“岁功”,一年的收成。
这两句诗质朴而真实地反映了陶渊明的一种生活观,在他这里,劳作本身就是一咱美的生活。清人曾国藩所谓“但问耕耘,不问收获”,也是这样一种生活观念,但比起“即事多所欢”的态度,多少还是有些勉强。如果人们在做各种工作时,都能抱着“即事多所欢”的`态度,那就能使自己超越功利之上。
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
耕种的过程中有时也休息,即没见有人像子路一样来问路。这一句用的是《论语》中故事:“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诗人自比古代隐士长沮、桀溺,说在耕作休息时没有像孔子那样“忧道不忧贫”
的人来问路,言外之意,当今已没有这咱种人了,奔走于要津的,俱是追逐利禄之徒。这淡淡的语句中飘出一声若有若无的轻叹。它同时也透露出,对于世道的兴衰,对于孔子、子路一类的人物,诗人从心底里还存有某种希冀。“问津”,问路。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
太阳落山了,大家一起相伴回家,再温上一壶酒,好好地招待邻居。这两句令人想起相传是尧时的歌谣《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洋溢着田园生活特有的古朴真淳的情味。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酒喝好了,客人也送走了,长吟着歌诗掩起柴门,我就暂且安心地做个田野间的农夫吧。一个“聊”字耐人寻味。作为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士人,虽然隐居了,但并不能全然忘情,不以完全放弃济世弘道的理想,所以说“聊为”.
【评解】
这首诗从孔子遗训“忧道不忧贫”之不易实践叙起,夹叙田间劳动的欢娱,联想到古代隐士长沮、桀溺的操行,而深感忧道之人的难得。或说理,或叙事,或写景,或抒情,看似散杂,不见首尾,其实散而有骨,理、事、景、情交融汇合,最后道出主旨:“聊为陇亩民。”此诗语言朴素之至,初读甚至觉得有些枯淡,但细细寻味,就会发现基中有生动的场景、活泼的思想、浓郁的情趣。苏轼说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不加雕饰却又胜于雕饰,这是一种艺术的辩证法。这中间其实经过了诗人艰苦的艺术劳动,那是一个弃绝雕饰、返朴归真的艺术追求过程,没有一番苦功是无法达到这种艺术创造境界的。
篇6: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 其一原文及赏析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 其一原文及赏析
原文:
在昔闻南亩,当年竟未践。
屡空既有人,春兴岂自免。
夙晨装吾驾,启涂情已缅。
鸟哢欢新节,泠风送馀善。
寒竹被荒蹊,地为罕人远。
是以植杖翁,悠然不复返。
即理愧通识,所保讵乃浅。
译文
往日听说南亩田,未曾躬耕甚遗憾。我常贫困似颜回,春耕岂能袖手观?
早晨备好我车马,上路我情已驰远。新春时节鸟欢鸣,和风不尽送亲善。
荒芜小路覆寒草,人迹罕至地偏远。所以古时植杖翁,悠然躬耕不思迁。
此理愧对通达者,所保名节岂太浅?
注释
这首诗写一年之始的春耕,展现了田野景象的清新宜人,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喜悦之情。通过田园躬耕,诗人初步体验到了古代“植杖翁’:隐而不仕的乐趣,并表示像颜回那样既贫穷而又不事耕稼的行为则不可效法。
在昔:过去,往日。与下句“当年”义同。南亩:指农田。未践:没去亲自耕种过。
屡空:食用常缺,指贫穷。既有人:指颜回。《论语·先进》:“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
诗人用以自比像颜回一样贫穷。春兴:指春天开始耕种。兴:始,作。
夙(sǜ速)晨:早晨。夙:早。装吾驾:整理备好我的车马。这里指准备农耕的车马和用具。启涂:启程,出发。涂通“途”。缅:遥远的样子。
哢(1óng):鸟叫。伶(líng零)风:小风,和风。
陆德明释文:“冷风,泠泠小风也。”余善:不尽的和美之感。善:美好。
被荒蹊:覆盖着荒芜的小路。地为罕人远:所至之地因为人迹罕至而显得偏远。
植杖翁:指孔子及弟子遇见的一位隐耕老人。
植:同“置”,放置。杖:木杖。悠然:闲适的样子。不复返:不再回到世俗社会。
即理:就这种事理。指隐而耕。通识:识见通达高明的人。这里指孔子和子路。所保:指保全个人的名节。讵(jǜ巨):岂。浅:浅陋,低劣。
赏析:
陶渊明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堪称第一位田园诗人。他的《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是诗人用田园风光和怀古遐想所编织成的一幅图画。诗分两首,表现则是同一题材和思想旨趣。
以“在昔闻南亩”起句,叙述了劳动经过,描绘了自然界的美景,缅怀古圣先贤,赞颂他们躬耕田亩、洁身自守的'高风亮节。他早就听说过南亩,只恨自己没有尽早赶来,过这俯身躬耕的日子。这里他提到《论语》里“屡空”的颜回。陶渊明不怕贫穷。这正是他用以反抗世俗的安贫乐道。他喜欢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他从村落清新的晨曦里一路走出来,架好车马,下地干活,他的胸中饱胀着自然的情怀。鸟声婉转,风中送来弥漫的花草清香,凉爽,和善,绝不寒冷。田地上的白雪潮水般褪去,荒草覆盖了冬后大地的无数小径。这偏远的、人迹罕至的地方叫人惊喜。他可以在这里找到自由。不需要繁华、光荣和热烈的事物,以及任何一个多余的人。他甚至觉得,汲汲于功名的人类是可笑的。他理解了植杖翁的遁世选择。陶渊明觉得隐居的道理应该为人生的通识感到惭愧。隐,还是不隐,一直是个问题。这个世界的通识就是,不隐,要入世,功成名就,出人头地。陶渊明还不想归隐,时候还没到,但他的愧对只是暂时的不安。他终将心安理得地归去。
篇7:《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原文注释及翻译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原文注释及翻译
朝代:魏晋
作者:陶渊明
原文:
在昔闻南亩,当年竟未践。
屡空既有人,春兴岂自免。
夙晨装吾驾,启涂情己缅。
鸟弄欢新节,泠风送馀善。
寒竹被荒蹊,地为罕人远;
是以植杖翁,悠然不复返。
即理愧通识,所保讵乃浅。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既事多所欣。
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译文
往日听说南亩田,未曾躬耕甚遗憾。我常贫困似颜回,春耕岂能袖手观?
早晨备好我车马,上路我情已驰远。新春时节鸟欢鸣,和风不尽送亲善。
荒芜小路覆寒草,人迹罕至地偏远。所以古时植杖翁,悠然躬耕不思迁。
此理愧对通达者,所保名节岂太浅?
先师孔子留遗训:“君子忧道不优贫”。仰慕高论难企及,转思立志长耕耘。
农忙时节心欢喜,笑颜劝勉农耕人。远风习习来平野,秀苗茁壮日日新。
一年收成未估量,劳作已使我开心。耕种之余有歇息,没有行人来问津。
日落之时相伴归,取酒慰劳左右邻。掩闭柴门自吟诗,姑且躬耕做农民。
注释
(1)这首诗写一年之始的春耕,展现了田野景象的清新宜人,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喜悦之情。通过田园躬耕,诗人初步体验到了古代“植杖翁’:隐而不仕的乐趣,并表示像颜回那样既贫穷而又不事耕稼的行为则不可效法。
(2)在昔:过去,往日。与下句“当年”义同。南亩:指农田。未践:没去亲自耕种过。
(3)屡空:食用常缺,指贫穷。既有人:指颜回。《论语·先进》:“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
诗人用以自比像颜回一样贫穷。春兴:指春天开始耕种。兴:始,作。
(4)夙(sǜ速)晨:早晨。夙:早。装吾驾:整理备好我的车马。这里指准备农耕的车马和用具。启涂:启程,出发。涂通“途”。缅:遥远的样子。
(5)哢(1óng):鸟叫。伶(líng零)风:小风,和风。《庄子·齐物论》:“冷风则小和。”
陆德明释文:“冷风,泠泠小风也。”余善:不尽的和美之感。善:美好。《庄子·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
(6)被荒蹊:覆盖着荒芜的小路。地为罕人远:所至之地因为人迹罕至而显得偏远。
(7)植杖翁:指孔子及弟子遇见的一位隐耕老人。《论语·微子》:“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diào吊,一种竹器,古代芸田所用)。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植:同“置”,放置。杖:木杖。悠然:闲适的样子。不复返:不再回到世俗社会。
(8)即理:就这种事理。指隐而耕。通识:识见通达高明的人。这里指孔子和子路。《论语·微子》记桀溺劝子路的话说:天下**不安,到处都是这个样子,到底跟谁一起来改变现状呢?与其跟随(孔子那种)避开恶人的志士,倒不如跟随(我们这种)避开人世的隐士。于路将此话告诉孔子,孔于怅然哎道:鸟兽不可跟它们同群,我不跟世上人群相处又跟谁相处呢?如果天下清明,我就不跟他们一起来改变现状了。又《论语》同上篇记载子路针对荷蓧丈人的话说:“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这两段记载孔子和子路的话,都是说明仕而不隐的道理。陶渊明认为自己坚持隐而不仕的行为,与这种“通识”相比是有“愧”的。而实际上陶渊明在这里表现出了与儒家传统不一致的思想,所以在下一首诗中,诗人又以“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来进一步申明了这一思想。所保:指保全个人的名节。《后汉书·逸民传》:后汉末,“庞公者,南郡襄阳人也。..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谓曰:‘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庞公笑曰:‘鸿鹊巢于高林之上,暮而得所栖,鼋鼍穴于深渊之下,夕而得所宿。夫趣舍行止,亦人之巢穴也。各得其栖宿而已。天下非所保也。”因释耕垄上,而妻子耘于前。”讵(jǜ巨):岂。浅:浅陋,低劣。
①先师:对孔子的尊称。遗训:留下的教诲。忧道不忧贫:这是《论语·卫灵公》中孔子的话:“子曰:君子忧道不优贫。”这两句是说孔子有遗训:君子只忧愁治国之道不得行,不忧愁自己生活的贫困。
②瞻望:仰望。邈:遥远。逮:及。勤:劳。长勤:长期劳作。这两句是说孔子的遗训可望而不可及,因此转而下决心长期耕作,借以解除目前生活的贫困。
③秉:手持。耒(lěi磊):犁柄,这里泛指农具。时务:及时应做的'事,指农务。解颜:面呈笑容。劝:勉。这两句是说手拿农具高兴地去干活,笑语勉励农民从事耕作。
④畴:田亩。平畴:平旷的田野。交:通。苗:指麦苗,是“始春”的景象。怀新:指麦苗生意盎然。这两句是说平旷的田野有远风吹过,美好的麦苗生意盎然。
⑤岁功:一年的农业收获。即事:指眼前的劳动和景物。这两句是说虽然还未预计到一年的收获如何,就是眼前这些情况便足够自己高兴的了。
⑥行者:行人。津:渡口。行者问津:用长沮、桀溺的事。《论语·微子》云:“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桀溺是古代的隐士。作者以沮、溺自比,意思是在耕作休息时,没有孔子那种有志于治理社会的人来问路。言外之意是今天没有“忧道不忧贫”的人。
⑦相与:结伴。劳:慰劳。这两句是说黄昏时和农民结伴而归,再提一壶酒浆去慰劳近邻。
⑧聊:且。陇亩民:田野之人。这句和上句是说吟咏着诗关上柴门,聊且做一个象长沮、桀溺那样的农民吧!
篇8: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原文翻译及赏析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
在昔闻南亩,当年竟未践。
屡空既有人,春兴岂自免。
夙晨装吾驾,启涂情己缅。
鸟弄欢新节,泠风送馀善。
寒竹被荒蹊,地为罕人远;
是以植杖翁,悠然不复返。
即理愧通识,所保讵乃浅。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既事多所欣。
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翻译
往日听说南亩田,未曾躬耕甚遗憾。
我常贫困似颜回,春耕岂能袖手观?
早晨备好我车马,上路我情已驰远。
新春时节鸟欢鸣,和风不尽送亲善。
荒芜小路覆寒草,人迹罕至地偏远。
所以古时植杖翁,悠然躬耕不思迁。
此理愧对通达者,所保名节岂太浅?
先师孔子留遗训:“君子忧道不优贫”。
仰慕高论难企及,转思立志长耕耘。
农忙时节心欢喜,笑颜劝勉农耕人。
远风习习来平野,秀苗茁壮日日新。
一年收成未估量,劳作已使我开心。
耕种之余有歇息,没有行人来问津。
日落之时相伴归,取酒慰劳左右邻。
掩闭柴门自吟诗,姑且躬耕做农民。
注释
在昔:过去,往日。与下句“当年”义同。
南亩:指农田。
未践:没去亲自耕种过。
屡空:食用常缺,指贫穷。
既有人:指颜回。诗人用以自比像颜回一样贫穷。
春兴:指春天开始耕种。
兴:始,作。
夙晨:早晨。
夙:早。
装吾驾:整理备好我的车马。这里指准备农耕的车马和用具。
启涂:启程,出发。涂通“途”。
缅:遥远的样子。
伶风:小风,和风。
被荒蹊:覆盖着荒芜的小路。
地为罕人远:所至之地因为人迹罕至而显得偏远。
植杖翁:指孔子及弟子遇见的一位隐耕老人。
植:同“置”,放置。
杖:木杖。
悠然:闲适的样子。
不复返:不再回到世俗社会。
即理:就这种事理。指隐而耕。
通识:识见通达高明的人。这里指孔子和子路。
所保:指保全个人的名节。讵(jǜ巨):岂。
浅:浅陋,低劣。
先师:对孔子的尊称。
遗训:留下的教诲。
忧道不忧贫:君子只忧愁治国之道不得行,不忧愁自己生活的贫困。
瞻望:仰望。
邈:遥远。
逮:及。
勤:劳。
长勤:长期劳作。
秉:手持。
耒:犁柄,这里泛指农具。
时务:及时应做的事,指农务。
解颜:面呈笑容。
劝:勉。
畴:田亩。
平畴:平旷的田野。
交:通。
苗:指麦苗,是“始春”的景象。
怀新:指麦苗生意盎然。
岁功:一年的农业收获。
即事:指眼前的劳动和景物。
行者:行人。
津:渡口。
行者问津:用长沮、桀溺的事。。
相与:结伴。
劳:慰劳。这两句是说黄昏时和农民结伴而归,再提一壶酒浆去慰劳近邻。
聊:且。
陇亩民:田野之人。
鉴赏
陶渊明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堪称第一位田园诗人。他的《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是诗人用田园风光和怀古遐想所编织成的一幅图画。诗分两首,表现则是同一题材和思想旨趣。
第一首以“在昔闻南亩”起句,叙述了劳动经过,描绘了自然界的美景,缅怀古圣先贤,赞颂他们躬耕田亩、洁身自守的高风亮节。他早就听说过南亩,只恨自己没有尽早赶来,过这俯身躬耕的日子。这里他提到《论语》里“屡空”的颜回。陶渊明不怕贫穷。这正是他用以反抗世俗的安贫乐道。他喜欢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他从村落清新的晨曦里一路走出来,架好车马,下地干活,他的胸中饱胀着自然的情怀。鸟声婉转,风中送来弥漫的花草清香,凉爽,和善,绝不寒冷。田地上的白雪潮水般褪去,荒草覆盖了冬后大地的无数小径。这偏远的、人迹罕至的地方叫人惊喜。他可以在这里找到自由。不需要繁华、光荣和热烈的事物,以及任何一个多余的人。他甚至觉得,汲汲于功名的人类是可笑的。他理解了植杖翁的遁世选择。陶渊明觉得隐居的道理应该为人生的通识感到惭愧。隐,还是不隐,一直是个问题。这个世界的通识就是,不隐,要入世,功成名就,出人头地。陶渊明还不想归隐,时候还没到,但他的愧对只是暂时的不安。他终将心安理得地归去。
但是,作者却意犹未尽,紧接着便以第二首的先师遗训“忧道不忧贫”之不易实践,夹叙了田间劳动的欢娱,联想到古代隐士长沮、桀溺的操行,而深感忧道之人的难得,最后以掩门长吟“聊作陇亩民”作结。陶渊明一向把孔子视为先师。孔子说过的“忧道不忧贫”,他记在心里。但他更喜欢这种“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的农耕生活。陶渊明想成为长沮、桀溺那样的隐士。他的内心有挣扎,有焦虑,本想有所作为,世界却使他望而却步。他很失望,渐渐生出一颗叛逆之心,甘愿“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这将是他生命的归宿。
这两首诗犹如一阕长调词的上下片,内容既紧相联系,表现上又反复吟咏,回环跌宕,言深意远。可整首诗又和谐一致,平淡自然,不假雕饰,真所谓浑然天成。仿佛诗人站在读者的面前,敞开自己的心扉,既不假思虑,又不择言词,只是娓娓地将其所作、所感、所想,毫无保留地加以倾吐。这诗,不是作出来的,也不是吟出来的,而是从诗人肺腑中流泻出来的。明人许学夷在《诗源辩体》中,一则说:“靖节诗句法天成而语意透彻,有似《孟子》一书。谓孟子全无意为文,不可;谓孟子为文,琢之使无痕迹,又岂足以知圣贤哉!以此论靖节,尤易晓也。”再则说:“靖节诗直写己怀,自然成文。”三则说:“靖节诗不可及者,有一等直写己怀,不事雕饰,故其语圆而气足;有一等见得道理精明,世事透彻,故其语简而意尽。”这些,都道出了陶诗的独特的风格和高度的艺术成就。
冲淡自然是一种文学风格,这是一种特殊的文学艺术境界。在这种境界里,我融于物,全忘我乃至无我;神与景接,神游于物而又神随景迁。这种境界的极致是悠远宁谧、一派天籁。因此,陶渊明的“鸟哢欢新节,泠风送余善”,“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就成了千古不衰的绝唱。不加雕饰却又胜于雕饰,这是一种艺术的辩证法。不过,这中间确也有诗人的艰苦的艺术劳动在,那是一个弃绝雕饰,返璞归真的艺术追求过程,没有一番扎实的苦功是难以达到这种艺术创作境界的.。
这组诗写田野的美景和亲身耕耘的喜悦,也还由此抒发作者的缅怀。其遥想和赞美的是贫而好学、不事稼穑的颜回和安贫乐道的孔子,尤其是钦羡古代“耦而耕”的隐士荷蓧翁和长沮、桀溺。虽然,作者也表明颜回和孔子不可效法,偏重于向荷蓧翁和长沮、桀溺学习,似乎是乐于隐居田园的。不过,字里行间仍透露着对世道的关心和对清平盛世的向往。如果再注意一下此诗的写作时代,这一层思想的矛盾也就看得更清晰了。在写这两首诗后的两年,作者还去做过八十多天的彭泽令,正是在这时,他才终于对那个黑暗污浊的社会彻底丧失了信心,并表示了最后的决绝,满怀愤懑地“自免去职”、归隐田园了。这是陶渊明式的抗争。如果不深入体会这一点,而过多地苛责于他的逸隐,那就不但是轻易地否定了陶渊明的大半,而且去真实情况也不啻万里了。
有人认为,陶渊明《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所表现的诗意与襟怀现实而完美地昭示了一种“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人生境界。或者说,借用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四境界说”,可以认为《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代表了陶渊明站在“天地境界”对自然、功利乃至道德境界的同时超越。这就是陶渊明选择返归田园过耕读生活所必不可少的勇气与智慧的思想资源,也是陶渊明为人为诗何以超绝凡俗的根本原因。
创作背景
这组诗作于晋安帝元兴二年(4)春天。隆安五年(4)冬,母丧返归,自此退职。元兴元年(4),进占荆州的桓玄又进一步攻陷京师,称太尉,总揽朝政。国事无望,使陶渊明坚定了躬耕自资的决心,并付诸实际行动。这两首诗便是陶渊明亲自参加春耕之后的作品。
篇9: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原文翻译及赏析
原文:
在昔闻南亩,当年竟未践。
屡空既有人,春兴岂自免。
夙晨装吾驾,启涂情己缅。
鸟弄欢新节,泠风送馀善。
寒竹被荒蹊,地为罕人远;
是以植杖翁,悠然不复返。
即理愧通识,所保讵乃浅。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既事多所欣。
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翻译:
往日听说南亩田,未曾躬耕甚遗憾。我常贫困似颜回,春耕岂能袖手观?
早晨备好我车马,上路我情已驰远。新春时节鸟欢鸣,和风不尽送亲善。
荒芜小路覆寒草,人迹罕至地偏远。所以古时植杖翁,悠然躬耕不思迁。
此理愧对通达者,所保名节岂太浅?
先师孔子留遗训:“君子忧道不优贫”。仰慕高论难企及,转思立志长耕耘。
农忙时节心欢喜,笑颜劝勉农耕人。远风习习来平野,秀苗茁壮日日新。
一年收成未估量,劳作已使我开心。耕种之余有歇息,没有行人来问津。
日落之时相伴归,取酒慰劳左右邻。掩闭柴门自吟诗,姑且躬耕做农民。
赏析:
20世纪30年代,在关于陶渊明的评价问题上,鲁迅先生和朱光潜先生之间曾发生过一场著名的论战。那场论战涉及的问题很广,中心分歧是:朱先生认为“陶潜浑身静穆,所以他伟大”,鲁迅先生反驳:“陶渊明正因为并非‘浑身静穆,所以他伟大’,现在之所以往往被尊为静穆,是因为他被选文家和摘句家所缩小了,凌迟了。”并进一步指出陶诗中也还有“金刚怒目”式的作品,证明诗人并不是整天飘飘然。但是,朱先生之所以会得出陶渊明浑身静穆的结论,应该说并不完全是凭空臆造,其依据恰好是陶渊明确实写过大量寄情田园的作品;而且,这意见也并非为朱先生所首创,早在隋朝的王通就在《文中子》中讲过:“或问陶元亮,子曰:‘放人也。《归去来》有避地之心焉,《五柳先生传》则几于闭关矣’。”宋代的汪藻在其《浮溪集》中则说:“山林之乐,士大夫知其可乐者多矣……至陶渊明……穷探极讨,尽山水之趣,纳万境于胸中,凡林霏穹翠之过乎目,泉声鸟哢之属乎耳,风云雾雨,纵横合散于冲融杳霭之间,而有感于吾心者,皆取之以为诗酒之用。盖方其自得于言意之表也,虽宇宙之大,终古之远,其间治乱兴废,是非得失,变幻万方,曰陈于前者,不足以累吾之真。”而明代的何湛之在《陶韦序》中则说得更为简明:“晋处士植节于板荡之秋,游心于名利之外,其诗冲夷清旷,不染尘俗,无为而为,故语皆实际。”
这种评价自然有失于片面。实际上,陶渊明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实在是堪称第一位田园诗人。他以冲淡洒脱的笔触,为读者绘制了一幅幅优美静谧的田园风光图画,东篱南山、青松奇园、秋菊佳色、日夕飞鸟、犬吠深巷、鸡鸣树巅,再伴以主人公那隔绝尘世、耽于诗酒的情愫,它所构筑成的艺术境界十分高远幽邃、空灵安谧。不过,细心的读者也会从中时时体察到陶渊明在诗中所流露的那种不得已才退居田园、饮酒赋诗,而实际却正未忘怀现实、满腹忧愤的心情。
他的《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是诗人用田园风光和怀古遐想所编织成的一幅图画。诗分两首,表现则是同一题材和思想旨趣。第一首以“在昔闻南亩”起句,叙述了劳动经过。描绘了自然界的美景,缅怀古圣先贤,赞颂他们躬耕田亩、洁身自守的高风亮节。但是,作者却意犹未尽,紧接着便以第二首的先师遗训“忧道不忧贫”之不易实践,夹叙了田间劳动的欢娱,联想到古代隐士长沮、桀溺的操行,而深感忧道之人的难得,最后以掩门长吟“聊作陇亩民”作结。这两首诗犹如一阕长调词的上下片,内容既紧相联系,表现上又反复吟咏,回环跌宕,言深意远。可整首诗又和谐一致,平淡自然,不假雕饰,真所谓浑然天成。仿佛诗人站在读者的面前,敞开自己的心扉,既不假思虑,又不择言词,只是娓娓地将其所作、所感、所想,毫无保留地加以倾吐。这诗,不是作出来的,也不是吟出来的,而是从诗人肺腑中流泻出来的。明人许学夷在《诗源辩体》中,一则说:“靖节诗句法天成而语意透彻,有似《孟子》一书。谓孟子全无意为文,不可;谓孟子为文,琢之使无痕迹,又岂足以知圣贤哉!以此论靖节,尤易晓也。”再则说:“靖节诗直写己怀,自然成文。”三则说:“靖节诗不可及者,有一等直写己怀,不事雕饰,故其语圆而气足;有一等见得道理精明,世事透彻,故其语简而意尽。”这些,都道出了陶诗的独特的风格和高度的艺术成就。
冲淡自然是一种文学风格,这是一种特殊的文学艺术境界。在这里,我融于物,全忘我乃至无我;在这里,神与景接,神游于物而又神随景迁。它的极至是悠远宁谧、一派天籁。就这样,陶渊明的“鸟哢欢新节,泠风送余善”,“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就成了千古不衰的绝唱。是的,不加雕饰却又胜于雕饰,这是一种艺术的辩证法。不过,这中间确也有诗人的艰苦的艺术劳动在,那是一个弃绝雕饰,返朴归真的艺术追求过程,没有一番扎实的苦功是难以达到这种艺术创作境界的。
这首诗写田野的美景和亲身耕耘的喜悦,也还由此抒发作者的缅怀。其遥想和赞美的是贫而好学、不事稼穑的颜回和安贫乐道的孔子,尤其是钦羡古代“耦而耕”的隐士荷蓧翁和长沮、桀溺。虽然,作者也表明颜回和孔子不可效法,偏重于向荷蓧翁和长沮、桀溺学习,似乎是乐于隐居田园的。不过,字里行间仍透露着对世道的关心和对清平盛世的向往。如果再注意一下此诗的写作时代,这一层思想的矛盾也就看得更清晰了。据《栗里谱》记载:“有《始春怀古田舍》诗,当时自江陵归柴桑,复适京都宅,忧居家,思湓城,故有《怀古田舍》也。”清人方东树在《昭昧詹言》卷四中指出:“是年公卅九岁。犹为镇军参军,故曰怀也。每首中间,正写田舍数语,末交代出古之两人,而以己怀纬其事,惟未得归,故作羡慕咏叹,所谓怀也。”在写这首诗后的两年,作者还去做过八十多天的彭泽令,正是在这时,他才终于对那个黑暗污浊的社会彻底丧失了信心,并表示了最后的决绝,满怀愤懑地“自免去职”、归隐田园了。这是陶渊明式的抗争!如果不深入体会这一点,而过多地苛责于他的逸隐,那就不但是轻易地否定了陶渊明的大半,而且去真实情况也不啻万里了。该诗通过对田问劳动的欢乐进行描绘,反映出“忧道不忧贫”的志向难以实现,表达了决心效仿前贤,隐居避世,躬耕自给的决心。
篇10:陶渊明集卷之三诗五言《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
陶渊明集卷之三诗五言《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
[说明]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的组诗作品。第一首诗写一年之始的春耕,展现了田野清新宜人的景象,表达了诗人隐而不仕的乐趣,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喜悦之情;第二首诗认为像孔子那样“忧道不忧贫”未免高不可攀,难以企及,不如效法长沮、桀溺洁身守节,隐居力耕。诗中对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的描写,十分生动传神,充满浓郁的情趣。
癸卯岁是晋安帝元兴二年(403),陶渊明三十九岁。两年前,即晋安帝隆安五年(401)的冬天,陶渊明因遭母丧而离桓玄幕府之职返回家乡。这两首诗作于同一年的春天,这时诗人已经开始躬耕。“怀古田舍”,就是在田舍中怀古。诗人通过怀古言志,表现了对归耕田园的喜悦,以及远离污浊世俗的决心。
其一(1)
在昔闻南亩,当年竟未践(2)。
屡空既有人,春兴岂自免(3)?
夙晨装吾驾,启涂情已缅(4)。
鸟哢欢新节,冷风送余善(5)。
寒草被荒蹊,地为罕人远(6)。
是以植杖翁,悠然不复返(7)。
即理愧通识,所保诅乃浅(8)。
[注释]
(1)这首诗写一年之始的春耕,展现了田野景象的清新宜人,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喜悦之情。通过田园躬耕,诗人初步体验到了古代“植杖翁‘:隐而不仕的乐趣,并表示像颜回那样既贫穷而又不事耕稼的行为则不可效法。
(2)在昔:过去,往日。与下句“当年”义同。南亩:指农田。未践:没去亲自耕种过。
(3)屡空:食用常缺,指贫穷。既有人:指颜回。《论语。先进》:“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诗人用以自比像颜回一样贫穷。春兴:指春天开始耕种。兴:始,作。
(4)夙(sǜ速)晨:早晨。夙:早。装吾驾:整理备好我的车马。这里指准备农耕的车马和用具。启涂:启程,出发。涂通“途”。缅:遥远的样子。
(5)哢(1óng):鸟叫。伶(líng零)风:小风,和风。《庄子。齐物论》:“冷风则小和。”陆德明释文:“冷风,泠泠小风也。”余善:不尽的和美之感。善:美好。《庄子。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
(6)被荒蹊:覆盖着荒芜的小路。地为罕人远:所至之地因为人迹罕至而显得偏远。
(7)植杖翁:指孔子及弟子遇见的一位隐耕老人。《论语。微子》:“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桨(diào吊,一种竹器,古代芸田所用)。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植:同“置”,放置。杖:木杖。悠然:闲适的样子。不复返:不再回到世俗社会。
(8)即理:就这种事理。指隐而耕。通识:识见通达高明的人。这里指孔子和子路。《论语。微子》记桀溺劝子路的话说:天下**不安,到处都是这个样子,到底跟谁一起来改变现状呢?与其跟随(孔子那种)避开恶人的志士,倒不如跟随(我们这种)避开人世的隐士。于路将此话告诉孔子,孔于怅然哎道:鸟兽不可跟它们同群,我不跟世上人群相处又跟谁相处呢?如果天下清明,我就不跟他们一起来改变现状了。又《论语》同上篇记载子路针对荷ò丈人的话说:“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这两段记载孔子和子路的话,都是说明仕而不隐的道理。陶渊明认为自己坚持隐而不仕的行为,与这种“通识”相比是有“愧”的。而实际上陶渊明在这里表现出了与儒家传统不一致的思想,所以在下一首诗中,诗人又以“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来进一步申明了这一思想。所保:指保全个人的名节。《后汉书。逸民传》:后汉末,“庞公者,南郡襄阳人也。??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谓曰:”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庞公笑曰:“鸿鹊巢于高林之上,暮而得所栖,鼋鼍穴于深渊之下,夕而得所宿。夫趣舍行止,亦人之巢穴也。各得其栖宿而已。天下非所保也。”因释耕垄上,而妻子耘于前。“讵(jǜ巨):岂。浅:浅陋,低劣。
[译文]
往日听说南亩田,未曾躬耕甚遗憾。
我常贫困似颜回,春耕岂能袖手观?
早晨备好我车马,上路我情已驰远。
新春时节鸟欢鸣,和风不尽送亲善。
荒芜小路覆寒草,人迹罕至地偏远。
所以古时植杖翁,悠然躬耕不思迁。
此理愧对通达者,所保名节岂太浅?
[赏析]
陶渊明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堪称第一位田园诗人。他的《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是诗人用田园风光和怀古遐想所编织成的一幅图画。诗分两首,表现则是同一题材和思想旨趣。
第一首以“在昔闻南亩”起句,叙述了劳动经过,描绘了自然界的美景,缅怀古圣先贤,赞颂他们躬耕田亩、洁身自守的高风亮节。他早就听说过南亩,只恨自己没有尽早赶来,过这俯身躬耕的日子。这里他提到《论语》里“屡空”的颜回。陶渊明不怕贫穷。这正是他用以反抗世俗的安贫乐道。他喜欢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他从村落清新的晨曦里一路走出来,架好车马,下地干活,他的胸中饱胀着自然的情怀。鸟声婉转,风中送来弥漫的花草清香,凉爽,和善,绝不寒冷。田地上的白雪潮水般褪去,荒草覆盖了冬后大地的无数小径。这偏远的、人迹罕至的地方叫人惊喜。他可以在这里找到自由。不需要繁华、光荣和热烈的事物,以及任何一个多余的人。他甚至觉得,汲汲于功名的人类是可笑的。他理解了植杖翁的遁世选择。陶渊明觉得隐居的道理应该为人生的通识感到惭愧。隐,还是不隐,一直是个问题。这个世界的通识就是,不隐,要入世,功成名就,出人头地。陶渊明还不想归隐,时候还没到,但他的愧对只是暂时的不安。他终将心安理得地归去。
但是,作者却意犹未尽,紧接着便以第二首的先师遗训“忧道不忧贫”之不易实践,夹叙了田间劳动的欢娱,联想到古代隐士长沮、桀溺的操行,而深感忧道之人的难得,最后以掩门长吟“聊作陇亩民”作结。陶渊明一向把孔子视为先师。孔子说过的“忧道不忧贫”,他记在心里。但他更喜欢这种“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的'农耕生活。陶渊明想成为长沮、桀溺那样的隐士。他的内心有挣扎,有焦虑,本想有所作为,世界却使他望而却步。他很失望,渐渐生出一颗叛逆之心,甘愿“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这将是他生命的归宿。
这两首诗犹如一阕长调词的上下片,内容既紧相联系,表现上又反复吟咏,回环跌宕,言深意远。可整首诗又和谐一致,平淡自然,不假雕饰,真所谓浑然天成。仿佛诗人站在读者的面前,敞开自己的心扉,既不假思虑,又不择言词,只是娓娓地将其所作、所感、所想,毫无保留地加以倾吐。这诗,不是作出来的,也不是吟出来的,而是从诗人肺腑中流泻出来的。明人许学夷在《诗源辩体》中,一则说:“靖节诗句法天成而语意透彻,有似《孟子》一书。谓孟子全无意为文,不可;谓孟子为文,琢之使无痕迹,又岂足以知圣贤哉!以此论靖节,尤易晓也。”再则说:“靖节诗直写己怀,自然成文。”三则说:“靖节诗不可及者,有一等直写己怀,不事雕饰,故其语圆而气足;有一等见得道理精明,世事透彻,故其语简而意尽。”这些,都道出了陶诗的独特的风格和高度的艺术成就。
冲淡自然是一种文学风格,这是一种特殊的文学艺术境界。在这种境界里,我融于物,全忘我乃至无我;神与景接,神游于物而又神随景迁。这种境界的极致是悠远宁谧、一派天籁。因此,陶渊明的“鸟哢欢新节,泠风送余善”,“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就成了千古不衰的绝唱。不加雕饰却又胜于雕饰,这是一种艺术的辩证法。不过,这中间确也有诗人的艰苦的艺术劳动在,那是一个弃绝雕饰,返璞归真的艺术追求过程,没有一番扎实的苦功是难以达到这种艺术创作境界的。
这组诗写田野的美景和亲身耕耘的喜悦,也还由此抒发作者的缅怀。其遥想和赞美的是贫而好学、不事稼穑的颜回和安贫乐道的孔子,尤其是钦羡古代“耦而耕”的隐士荷蓧翁和长沮、桀溺。虽然,作者也表明颜回和孔子不可效法,偏重于向荷蓧翁和长沮、桀溺学习,似乎是乐于隐居田园的。不过,字里行间仍透露着对世道的关心和对清平盛世的向往。如果再注意一下此诗的写作时代,这一层思想的矛盾也就看得更清晰了。在写这两首诗后的两年,作者还去做过八十多天的彭泽令,正是在这时,他才终于对那个黑暗污浊的社会彻底丧失了信心,并表示了最后的决绝,满怀愤懑地“自免去职”、归隐田园了。这是陶渊明式的抗争。如果不深入体会这一点,而过多地苛责于他的逸隐,那就不但是轻易地否定了陶渊明的大半,而且去真实情况也不啻万里了。
有人认为,陶渊明《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所表现的诗意与襟怀现实而完美地昭示了一种“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人生境界。或者说,借用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四境界说”,可以认为《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代表了陶渊明站在“天地境界”对自然、功利乃至道德境界的同时超越。这就是陶渊明选择返归田园过耕读生活所必不可少的勇气与智慧的思想资源,也是陶渊明为人为诗何以超绝凡俗的根本原因。
★ 陶渊明诗教案设计
★ 陶渊明作品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阅读答案及解析(合集10篇)】相关文章: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导学案2022-10-01
关于赞美竹子的作文2023-09-08
我和名著有个约2022-11-20
《杂诗 其八》陶渊明2022-04-30
陶渊明代表作2023-11-16
陶渊明2024-02-07
浅谈陶渊明休闲思想2023-05-25
陶渊明诗集2023-07-09
陶渊明作品类型2023-12-09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分析2023-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