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圣纪赴扶风主簿序》阅读答案及译文

时间:2023-02-17 07:57:40 阅读答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送王圣纪赴扶风主簿序》阅读答案及译文(合集4篇)由网友“祈望”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送王圣纪赴扶风主簿序》阅读答案及译文,希望大家喜欢!

《送王圣纪赴扶风主簿序》阅读答案及译文

篇1:《送王圣纪赴扶风主簿序》阅读答案及译文

送王圣纪赴扶风主簿序

欧阳修

前年五月,大霖雨杀麦,河溢东畿浸下田。已而不雨,至于八月,菽粟死高田。三司有言:“前时溢博州,民冒河为言,得免租者盖万计。今岁秋当租,惧民幸水旱因缘得妄免,以亏兵食.慎敕有司谨之。”朝廷因举田令,约束州县吏。吏无远近,皆望风恶民言水旱,一以农田敕限.甚者笞而绝之。

畿之民诉其县,不听;则诉于开封,又不听;则相与聚立宣德门外,诉于宰相。于是遣吏四出视诸县。视者还,而或言灾,或言否,然言否者十七八。最后视者还,言民实灾,而吏徒畏约束以苟自免尔。天子闻之恻然,尽蠲畿民之租。

余尝窃叹曰:民生幸而为畿民,有缓急,近而易知也。雨降于天,河溢于地,与赤日之出,是三者,物之易见也。

前二三岁,旱蝗相连,朝廷岁岁随其灾之厚薄,蠲其赋之多少,至兵食不足,则岁籴或入粟以爵而充之。是在上者之爱人,而仁人之心易恻也。以易知之近,言易见之事,告易恻之仁,然吏一壅之,几不得达。况四海之大,几万里而远,事之难知,不若霖潦赤日之易见者何数!使上有恻之之心不得达于下,下有思告之苦不得通于上者,吏居其间而壅之尔,可胜叹哉!

扶风为县,限关之西,讵京师在千里外,民之不幸而事有隐微者何限,其能生死曲直之者,令与主簿、尉三人。而民之志得不壅而闻于州,州不壅而闻于上,县不壅而民志通者,令与主簿、尉达之而已。

王君圣纪主簿于其县。圣纪好学有文,佐是县也,始试其为政焉,故以夫素所叹者告之。景佑三年二月二十四日,庐陵欧阳修序。

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亏兵食

亏:短少

B.皆望风恶民言水旱恶:凶狠

C.告易恻之仁

恻:同情

D.然吏一壅之

雍:堵塞

B:恶:讨厌

6.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C

A.一以农田敕限

而吏徒畏约束以苟自免尔

B.

甚者笞而绝之

而仁人之心易恻也

C.则诉于开封则岁籴或入粟以爵而充之

D.

然吏一壅之

使上有恻之之心不得达于下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视者还,而或言灾,或言否,然言否者十七八。(4分)

【答案】视察的官员回来,有的说受了灾,有的说没有受灾,然而说没有受灾的占十之七八。

(关键点:4分。每句1分,语言通顺1分 )

⑵民生幸而为畿民,有缓急,近而易知也。(3分)

【答案】这些百姓幸运地生(活)在京城附近,遇到急难,离朝廷近,容易被知晓。

(关键点:3 分。 “畿民”“缓急”“易知”各1分)

⑶其能生死曲直之者,令与主簿、尉三人。(3分)

【答案】那些能决定百姓生死存亡、是否得到公正对待的人,就是县令、主簿以及县尉这三个。

8.作者“以夫素所叹着告之”的'目的是什么?( 3分)

答案:希望王圣纪能上下通达、体恤民情、恪尽职守。

二: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皆望风恶民言水旱 恶:讨厌

B.甚者笞而绝之 绝:死亡

C.蠲其赋之多少 蠲:免除

D.有缓急,近而易知也 缓急:紧急情况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朝廷因举田令,约束州县吏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B.然言否者十七八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C.令与主簿、尉三人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D.州不壅而闻于上 吾尝跛而望矣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京畿地区发生水灾后,朝廷免除百姓巨额租税;接着发生旱灾,朝廷采纳三司建议,颁布法令,官员便严格按照规定收税。

B.京畿百姓因无法忍受上级官吏对田赋的逼迫,一再向上级告状;皇帝委派官员实地调查,了解到实情,免除了百姓的赋税。

C.作者认为京畿附近遇到急难之事,朝廷容易了解处理,像远在千里之外的扶风县朝廷便难知难见,情况疏通关键在地方官。

D.本文是带有政论性的赠序.作者揭露官吏见风使舵而不体恤民情,赞誉皇帝圣明仁慈,对王圣纪任职为政寄予期待和勉励。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岁秋当租,惧民幸水旱因缘得妄免,以亏兵食,慎敕有司谨之。

(2)况四海之大.几万里而远,事之难知.不若霖潦赤日之易见者何数!

参考答案

4.B(“绝”应为禁绝)

5.C(“与”,和,连词)

6.B(朝廷遣吏视察,皇帝闻之免除百姓赋税)

7.(1)今年秋天该收租税时,担心老百姓侥幸(凭借)水旱灾害原因胡乱要求减免(赋税),从而让军粮减少,(朝廷)郑重下令有关官员谨慎处理这件事。(“因缘”、“妄”、“亏”、“谨”各1分,全句句意1分)

(2)况且广阔的天下,几万里远的地方,(很多)事情很难知晓,不像大雨、积水、烈日很容易看见,(这样的情况)怎么数得清呢?(“四海”、“若”、“霖潦”、“数”各1分,全句句意1分)

参考译文:

今年五月,连绵的大雨毁坏了麦子,(接着)黄河泛滥淹没了京城东部附近的洼田。不久,天又大旱,直到八月(没有下雨),高地里的豆类、粟类等作物干枯。三司(宋代最高行政机构)提议:“以前黄河在博州泛滥时,老百姓曾经假冒黄河灾害提出减免赋税的要求,结果得以减免赋税的百姓数以万计。今年秋天交赋税,恐怕百姓又要借水旱为由妄图减免赋税,从而使军粮减少,因此朝廷应郑重下令让有关官员谨慎处理。”朝廷于是发布了严格征收赋税的命令,要求州县官吏执行。官吏们无论远近,都迎合朝廷旨意讨厌百姓说水旱灾情,全部按照农田数目,依照规定缴纳赋税,甚至用鞭打方式禁绝报告灾情。

京城附近的老百姓上告到县里,没有答理;于是就上告到开封,还是没有理会;(百姓们)于是聚在一起在宣德门外站立,上告宰相。于是(宰相)派遣官吏到附近诸县四处调查,调查的官员回来,有的说受了灾,有的说没有受灾,然而说没有受灾的占十之七八。最后巡查回来的,说百姓确实受灾了,而各级官员只是惧怕朝廷命令,为苟且保全自己罢了(才不愿说出实情)。皇帝听说这件事后很同情,全部免去京城附近百姓的赋税。

我曾经私下感慨道:百姓生来有幸成为京城附近的居民,出现紧急情况,靠近(京城)容易知晓。大雨从天而降,河水淹没农田以及烈日高挂天空,这三种自然现象,很容易看见。前两三年,旱灾蝗灾接连发生,朝廷年年根据灾情轻重,免去相应赋税,等到军粮短缺时就向丰收地区多收购粮食或者用官爵换粮食来补充。这样看来,皇帝爱护百姓,仁者的心容易产生恻隐之情。(即使)处于很容易了解情况的京城附近,陈述容易看清的事情,向容易产生恻隐之心的仁人禀告,然而官员一旦从中阻隔,情况就差点儿不能上达(到朝廷)。

况且广阔的天下,几万里远的地方,(很多)事情很难知晓,不像大雨、积水、烈日很容易看见,(这样的情况)怎么数得清呢?假使皇帝有恻隐之心不能施恩于百姓,百姓有计划上告的苦楚不能传达到皇上,就是中间官吏阻隔造成的,(对此)能禁得住感叹之情吗?

扶风作为一个县,隔在潼关的西面,距离京城在千里之外,百姓的灾难尚且不能被察觉的情况一定会很多,能决定生死是非曲直的人,就是县令、你以及县尉三人。百姓的意愿能够不被阻塞,能让上级州官知晓,州官(信息)不被拥堵能让上级知晓,州县不阻塞,百姓意愿传达到上面,就靠县令、你、县尉来做到了。

王君圣纪到扶风县做主簿。王圣纪喜欢学习,文辞较好,到扶风做官,是从政的开始,所以把我一直所感叹的事情告诉你。

景祜三年二月二十四日,庐陵欧阳修做赠序。

篇2:《送王圣纪赴扶风主簿序》阅读答案及译文

欧阳修

前年五月,大霖雨杀麦,河溢东畿浸下田。已而不雨,至于八月,菽粟死高田。三司有言:“前时溢博州,民冒河为言,得免租者盖万计。今岁秋当租,惧民幸水旱因缘得妄免,以亏兵食.慎敕有司谨之。”朝廷因举田令,约束州县吏。吏无远近,皆望风恶民言水旱,一以农田敕限.甚者笞而绝之。

畿之民诉其县,不听;则诉于开封,又不听;则相与聚立宣德门外,诉于宰相。于是遣吏四出视诸县。视者还,而或言灾,或言否,然言否者十七八。最后视者还,言民实灾,而吏徒畏约束以苟自免尔。天子闻之恻然,尽蠲畿民之租。

余尝窃叹曰:民生幸而为畿民,有缓急,近而易知也。雨降于天,河溢于地,与赤日之出,是三者,物之易见也。

前二三岁,旱蝗相连,朝廷岁岁随其灾之厚薄,蠲其赋之多少,至兵食不足,则岁籴或入粟以爵而充之。是在上者之爱人,而仁人之心易恻也。以易知之近,言易见之事,告易恻之仁,然吏一壅之,几不得达。况四海之大,几万里而远,事之难知,不若霖潦赤日之易见者何数!使上有恻之之心不得达于下,下有思告之苦不得通于上者,吏居其间而壅之尔,可胜叹哉!

扶风为县,限关之西,讵京师在千里外,民之不幸而事有隐微者何限,其能生死曲直之者,令与主簿、尉三人。而民之志得不壅而闻于州,州不壅而闻于上,县不壅而民志通者,令与主簿、尉达之而已。

王君圣纪主簿于其县。圣纪好学有文,佐是县也,始试其为政焉,故以夫素所叹者告之。景佑三年二月二十四日,庐陵欧阳修序。

练习题一

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亏兵食 亏:短少

B、皆望风恶民言水旱 恶:凶狠

C、告易恻之仁恻:同情

D、然吏一壅之雍:堵塞

答案:B:恶:讨厌

6、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一以农田敕限 而吏徒畏约束以苟自免尔

B、甚者笞而绝之 而仁人之心易恻也

C、则诉于开封则岁籴或入粟以爵而充之

D、然吏一壅之 使上有恻之之心不得达于下

答案: C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视者还,而或言灾,或言否,然言否者十七八。(4分)

【答案】视察的官员回来,有的说受了灾,有的说没有受灾,然而说没有受灾的占十之七八。

(关键点:4分。每句1分,语言通顺1分 )

⑵民生幸而为畿民,有缓急,近而易知也。(3分)

【答案】这些百姓幸运地生(活)在京城附近,遇到急难,离朝廷近,容易被知晓。

(关键点:3 分。 “畿民”“缓急”“易知”各1分)

⑶其能生死曲直之者,令与主簿、尉三人。(3分)

【答案】那些能决定百姓生死存亡、是否得到公正对待的人,就是县令、主簿以及县尉这三个。

8、作者“以夫素所叹着告之”的.目的是什么?( 3分)

答案:希望王圣纪能上下通达、体恤民情、恪尽职守。

练习题二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皆望风恶民言水旱 恶:讨厌

B、甚者笞而绝之 绝:死亡

C、蠲其赋之多少 蠲:免除

D、有缓急,近而易知也 缓急:紧急情况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朝廷因举田令,约束州县吏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B、然言否者十七八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C、令与主簿、尉三人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D、州不壅而闻于上 吾尝跛而望矣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京畿地区发生水灾后,朝廷免除百姓巨额租税;接着发生旱灾,朝廷采纳三司建议,颁布法令,官员便严格按照规定收税。

B、京畿百姓因无法忍受上级官吏对田赋的逼迫,一再向上级告状;皇帝委派官员实地调查,了解到实情,免除了百姓的赋税。

C、作者认为京畿附近遇到急难之事,朝廷容易了解处理,像远在千里之外的扶风县朝廷便难知难见,情况疏通关键在地方官。

D、本文是带有政论性的赠序.作者揭露官吏见风使舵而不体恤民情,赞誉皇帝圣明仁慈,对王圣纪任职为政寄予期待和勉励。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岁秋当租,惧民幸水旱因缘得妄免,以亏兵食,慎敕有司谨之。

(2)况四海之大.几万里而远,事之难知.不若霖潦赤日之易见者何数!

参考答案

4.B(“绝”应为禁绝)

5.C(“与”,和,连词)

6.B(朝廷遣吏视察,皇帝闻之免除百姓赋税)

7.(1)今年秋天该收租税时,担心老百姓侥幸(凭借)水旱灾害原因胡乱要求减免(赋税),从而让军粮减少,(朝廷)郑重下令有关官员谨慎处理这件事。(“因缘”、“妄”、“亏”、“谨”各1分,全句句意1分)

(2)况且广阔的天下,几万里远的地方,(很多)事情很难知晓,不像大雨、积水、烈日很容易看见,(这样的情况)怎么数得清呢?(“四海”、“若”、“霖潦”、“数”各1分,全句句意1分)

参考译文:

今年五月,连绵的大雨毁坏了麦子,(接着)黄河泛滥淹没了京城东部附近的洼田。不久,天又大旱,直到八月(没有下雨),高地里的豆类、粟类等作物干枯而死。三司(宋代最高行政机构)提议:“以前黄河在博州泛滥时,老百姓曾经假冒黄河灾害提出减免赋税的要求,结果得以减免赋税的百姓数以万计。今年秋天交赋税,恐怕百姓又要借水旱为由妄图减免赋税,从而使军粮减少,因此朝廷应郑重下令让有关官员谨慎处理。”朝廷于是发布了严格征收赋税的命令,要求州县官吏执行。官吏们无论远近,都迎合朝廷旨意讨厌百姓说水旱灾情,全部按照农田数目,依照规定缴纳赋税,甚至用鞭打方式禁绝报告灾情。

京城附近的老百姓上告到县里,没有答理;于是就上告到开封,还是没有理会;(百姓们)于是聚在一起在宣德门外站立,上告宰相。于是(宰相)派遣官吏到附近诸县四处调查,调查的官员回来,有的说受了灾,有的说没有受灾,然而说没有受灾的占十之七八。最后巡查回来的,说百姓确实受灾了,而各级官员只是惧怕朝廷命令,为苟且保全自己罢了(才不愿说出实情)。皇帝听说这件事后很同情,全部免去京城附近百姓的赋税。

我曾经私下感慨道:百姓生来有幸成为京城附近的居民,出现紧急情况,靠近(京城)容易知晓。大雨从天而降,河水淹没农田以及烈日高挂天空,这三种自然现象,很容易看见。前两三年,旱灾蝗灾接连发生,朝廷年年根据灾情轻重,免去相应赋税,等到军粮短缺时就向丰收地区多收购粮食或者用官爵换粮食来补充。这样看来,皇帝爱护百姓,仁者的心容易产生恻隐之情。(即使)处于很容易了解情况的京城附近,陈述容易看清的事情,向容易产生恻隐之心的仁人禀告,然而官员一旦从中阻隔,情况就差点儿不能上达(到朝廷)。

况且广阔的天下,几万里远的地方,(很多)事情很难知晓,不像大雨、积水、烈日很容易看见,(这样的情况)怎么数得清呢?假使皇帝有恻隐之心不能施恩于百姓,百姓有计划上告的苦楚不能传达到皇上,就是中间官吏阻隔造成的,(对此)能禁得住感叹之情吗?

扶风作为一个县,隔在潼关的西面,距离京城在千里之外,百姓的灾难尚且不能被察觉的情况一定会很多,能决定生死是非曲直的人,就是县令、你以及县尉三人。百姓的意愿能够不被阻塞,能让上级州官知晓,州官(信息)不被拥堵能让上级知晓,州县不阻塞,百姓意愿传达到上面,就靠县令、你、县尉来做到了。

王君圣纪到扶风县做主簿。王圣纪喜欢学习,文辞较好,到扶风做官,是从政的开始,所以把我一直所感叹的事情告诉你。

景祜三年二月二十四日,庐陵欧阳修做赠序。

篇3:《送秦少章赴临安簿序》阅读习题及答案

张耒

《诗》不云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夫物不受变,则材不成,人不涉难,则智不明。季秋之月,天地始肃,寒气欲至。方是时,天地之间,凡植物出于春夏雨露之余,华泽充溢,支节美茂。及繁霜夜零,旦起而视之,如战败之军,卷旗弃鼓,裹创而驰,吏士无人色,岂特如是而已。于是天地闭塞而成冬,则摧败拉毁之者过半,其为变亦酷矣,然自是弱者坚,虚者实,津者燥,皆敛藏其英华于腹心,而各效其成,深山之木,上挠青云,下庇千人者,莫不病焉,况所谓蒹葭者乎?然匠石操斧以游于林,一举而尽之,以充栋梁、桷杙、轮舆、輹辐、巨细强弱,无一不胜其任者,此之谓损之而益,败之而成,虐之而乐者是也。

吾党有秦少章者,自予为太学官时,以其文章示予,愀然告我曰:“惟家贫,奉命于大人而勉为科举之文也。”异时率其意为诗章古文,往往清丽奇伟,工于举业百倍。元祐六年及第,调临安主簿。举子中第可少乐矣,而秦子每见予辄不乐。予问其故,秦子曰:“予世之介士也,性所不乐不能为,言所不合不能交,饮食起居,动静百为,不能勉以随人。今一为吏,皆失己而惟物之应,少自偃蹇,悔祸随至。异时一身资养于父母,今则妇子仰食于我,欲不为吏,亦不可得。自今以往,如沐漆而求解矣。”余解之曰:“子之前日,春夏之草木也。今日之病子者,蒹葭之霜也。凡人性惟安之求,夫安者天下之大患也。迁之为贵,重耳不十九年于外,则归不能霸,子胥不奔,则不能入郢。二子者,方其羁穷忧患之时,阴益其所短而进其所不能者,非如学于口耳者之浅浅也。自今吾子思前之所为,其可悔者众矣,其所知益加多矣。反身而安之,则行于天下无可惮者矣,能推食与人者,尝饥者也;赐之车马而辞者,不畏步者也。苟畏饥而恶步,则将有苟得之心,为害不既多乎!故陨霜不杀者,物之灾也;逸乐终身者,非人之福也。”

(选自《张耒集》,中华书局1990年版)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季秋之月,天地始肃 季:季节,季候

B.及繁霜夜零,旦起而视之 零:降落,落下

C.予世之介士也 介:独特,不合群

D.子胥不奔,则不能入郢 奔:逃亡,出走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其为变亦酷矣/吾其还也

B.往往清丽奇伟,工于举业百倍/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C.饮食起居、动静百为,不能勉以随人/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D.能推食与人者,尝饥者也/《齐谐》者,志怪者也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⑴ 今则妇子仰食于我,欲不为吏,亦不可得。(4分)

⑵ 苟畏饥而恶步,则将有苟得之心,为害不既多乎!(4分)

9.简要说明文章后半部分是如何阐述“迁之为贵”的道理的。 (4分)

试题答案:

6.A

7.C

8.(1)如今却是妻子儿女靠我养活,想不做官也做不到。

(2)如果怕挨饿,怕步行,那就有苟且侥幸之心了,遇到的灾难不就多了吗?

9. 引用重耳流亡子胥出奔的故事,说明遭遇困顿、忧患等迁变能使人弥补不足,增进能力,学到更为丰富的东西。

【参考译文】

《诗经》上不这样说过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万物不经受变故,则不能成材。人不经历磨难,智慧就不明达。晚秋的月份,天地开始变得肃杀,寒气就要来到。正是此时,天地之间,大凡植物,生长在春夏雨露之后,华美润泽饱满,枝叶繁茂。等到浓霜夜降,早晨起来一看,(它们却)如战败的军队,卷旗弃鼓,带伤而逃,官兵面无人色,岂只如此而已。于是天地闭塞而进入了冬季,被凋败摧折的植物的植物超过一半,它们经历的变故也够残酷了。但是自此脆弱者变得坚强,虚败者变得充实,多液者变得干燥,都把精华收敛到心中,并且各显其成。深山的树木,上指青云,下遮千人的,没有不显出疲病之态的,何况所说的蒹葭(芦苇)之类的植物呢?但是,工匠们拿着斧头来到山林里游看,一下子全砍掉了它们,用它们来做栋梁、桷杙、车轮、輹輗,粗细软硬,无不合乎功用,这就是所说的`有损失就有增益,有失败就有成功,有苦难就有快乐了。

我的同伴秦少章,在我任太学官员时,就把他的文章送给我看,并忧伤地对我说:“这是我家贫穷时,奉大人之命而尽力创作的科举文章。”那时他率意而作的诗章散文,往往清丽奇伟,比那些举人的文章强百倍。元祐六年中举,调到临安任主簿。举子中举后该有些快乐了,但秦少章每次见到我总是不高兴。我问他的原因,他说:“我是世间的一个孤傲的读书人,本性不高兴的事不做,情意不相合人不去结交。饮食起居,举止言谈,不愿勉强自己而随从他人。今一旦为官,都失掉了自我而专去应酬他人。少时自由自在,真后悔(中举后)祸难跟着到来。当时我一个人要依靠父母抚养,现在则妻子儿女靠我养活,想不为官,又不能够。从今以后,我就像涂了漆却想除去一样了。”我劝解他说:“你为官前的日子,(就像)春夏的草木,而你备受困惑的现在呢,就像芦苇所遭受的霜冻。大凡人的本性就是只想求得安逸。(而)安逸,是天下人的大患呀。变迁现状值得珍贵。重耳不流亡在外十九年,就不能回国成就霸业;伍子胥不逃奔他国,就不能攻破郢都(复仇)。这两个人,当其羁旅他乡困窘忧患时,暗地里补益自己的短处,学会原所不会做的事情,这就不像只通过口耳所学到的那样肤浅了。现在你想到以前的所作所为,那值得悔恨的东西可多了,那能增长见识的东西就更多了。反思自己而能心安理得,就能驰行天下而没有可畏惧的事情了。能把饭食让给别人吃的人,是曾经挨过饿的人;赐给他车马却推辞不坐的人,是不怕步行的人。如果怕挨饿,怕步行,那就有苟且侥幸之心了,遇到的灾难不就多了吗?所以经霜而不变得肃杀的,是植物的灾难;终身安享逸乐的,不是世人的福分。”

篇4:王勃《送卢主簿》全诗赏析及阅读答案

王勃《送卢主簿》全诗赏析及阅读答案

送卢主簿

王勃

穷途非所恨,虚室自相依。

城阙居年满,琴尊①俗事稀。

开襟方未已,分袂②忽多违③o

东岩富松竹,岁暮幸同归。

【注】①琴尊:琴与酒杯。指古代文士悠闲的生活。②分袂:指离别。③多违:指久别。

1.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写到了“城阙”,用意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o(5分)

2.本诗最后两句主要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作者是怎样表达的?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5分)《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写“城阙”,点出送别地点,营造出辽远壮阔的'意境;(2分)《送卢主簿》写“城阙”,叙述送别前的生活,点明身在京城、不染流俗的心志。(3分)(意思对即可)

2.(6分)第一问:与友人共同坚守高洁。(3分。意思对即可)第二问:语义双关,“松竹”既指东岩风物,也喻高洁品质,作者希望与友人同归“富松竹”的东岩,表达了愿与友人共同坚守高洁的思想感情。(3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赏析

《送卢主簿》是一首送别诗,但诗人主要不是表现送别卢主簿之情,他是热切地期待着“东岩富松竹,岁慕幸同归”这个时刻的到来。值得体味的是诗人用了“松竹”一词。中国古代称松竹梅为岁寒三友:“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篇》)。“松竹”二字包含了诗人自勉自况的意思。这首诗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不同的是:对即将离别的友人,诗人不是采用劝诫的口吻,而是勾勒出一个长安东山岁寒而后凋的松竹图,让人觉得东山的竹子虽然凋零了,却是一个值得人留恋、神往的好地方。诗人送别卢主簿,好像并不完全担忧他的离去,而是寄希望于两人的并肩前进。所以,他才能把这首诗写得那么催人向上。这自然是由于诗人的积极向上的精神所使然。

《梁书何胤传》原文及翻译

苏轼《蝶恋花·雨霰疏疏经泼火》全文赏析

《蝶恋花·雨霰疏疏经泼火》全词赏析

《梁书·刘之遴列传》阅读答案及译文

《何充直言不讳》原文及翻译

三国志《李丰传》原文及翻译

三国志崔林传原文翻译

孟浩然的诗初秋赏析

《新唐书·列传第五十二》阅读答案及译文

“杜伏威,齐州章丘人也”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送王圣纪赴扶风主簿序》阅读答案及译文
《《送王圣纪赴扶风主簿序》阅读答案及译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送王圣纪赴扶风主簿序》阅读答案及译文(合集4篇)】相关文章:

世说新语二则翻译译文2022-05-06

《曹公有马鞍在库》原文及翻译2022-10-05

《张俭望门投止》原文及译文2022-09-13

典君陈留己吾人也阅读答案2022-09-09

世说新语翻译2023-08-09

高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刘平传》2022-12-07

王勃的诗 全集2022-05-06

李白写孟浩然的诗2024-01-05

七绝圣手王昌龄的著名诗词2023-01-30

李白《上皇西巡南京歌》全诗翻译2023-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