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碧潭诗序》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时间:2023-06-19 08:18:57 阅读答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朱碧潭诗序》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共11篇)由网友“丛和岸各贺”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整理过的《朱碧潭诗序》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希望大家喜欢。

《朱碧潭诗序》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篇1:《朱碧潭诗序》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朱碧潭诗序》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原文】

朱碧潭诗序

诗人朱碧潭君汶,以名家子,少从父薄游,往来荆湖豫章,泛洞庭、彭蠡、九江之间,冲簸波涛,以为壮也。登匡庐山,游赤壁,览古名贤栖遁啸咏之迹,有发其志,遂学为诗,耽酒自放。当其酣嬉颠倒,笑呼欢适,以诗为娱,顾谓人莫知我。人亦皆易之,无以为意者。其诗不行于时。屋壁户牖,题墨皆满,涂污淋漓,以诧家人妇子而已。贫不自谋,家人诮之曰:“何物可憎,徒涴墙户,曾不可食,其为画饼耶!”取笔砚投掷之,欲以怒君,冀他有所为。君不为怒,亦不变也。

一日,郡守出教,访所谓朱诗人碧潭者。吏人持教喧问市中,莫识谓谁,久乃知其为君也。吏人至门,强君入谒。君衣褐衣,窄袖而长裾,阔步趋府。守下与为礼,君无所不敢当,长揖上座。君所居西郊,僻处田坳林麓之交,终日无人迹。守独出访之。老亭数椽欹倾,植竹撑拄,坐守其下。突烟昼湿,旋拾储叶,煨火烧笋,煮茗以饮守。皂隶忍饥诟骂门外,君若不闻。于是朱诗人之名,哗于郡中,其诗稍稍传于人口。然坐以匹夫交邦君,指目者众,讪疾蜂起。而守所以礼君如彼其降,又不为能诗故。守父故与君之父有道路之雅,以讲好而报旧德耳。君诗虽由此闻于人,人犹不知重其诗,复用为谤。呜呼,可谓穷矣!

凡世之有好于物者,必有深中其欲,而大惬于心。其求之而得,得之而乐,虽生死不能易,而岂有所计于外。诗之不足贾于时,以售资而取宠,君诚知之矣。若为闭关吟讽,冻饿衰沮而不厌,其好在此也。人之不知重其诗,焉足以挠其气,而变其所业哉!

君尝谒予,怀诗数十首为贽,色卑而词款,大指自喜所长,不病人之不知,而惟欲得予一言以为信也。岂其刻肠镂肺,酷于所嗜,虽无所计于外,而犹不能忘志于区区之名耶?嗟乎!此固君之所以为好也。君既死,予故特序其诗而行之,庶以不孤其意,岂以予文为足重君之诗于身后哉!

【参考译文】

诗人朱碧潭君,名汶,以名门世家子弟,少年时随同父亲出游,往来湖南、湖北、江西等地,泛舟洞庭湖、鄱阳湖、九江之间,颠簸在波涛之上,以为壮举。又登临庐山,游赏赤壁,观览古圣贤隐居逃世歌啸咏唱的遗迹,志气有所启发,于是学习做诗,饮酒放浪。每当酒醉高兴,呼叫欢笑,便要做诗,自得其乐,还说他人哪能了解于我。人们也都轻视他,不把他的诗当回事。他的诗不行于时,只有在自己家里的墙壁窗户上,写得满满的,涂得到处皆是,以此来唬弄家人孩子。自己贫穷得无法谋生,家里人讥笑他说:“你涂些什么东西,真讨人嫌,只会弄脏墙壁窗户,又不能吃,难道画饼充饥!”拿起笔砚往他身上掷去,想以此激怒他,让他别再做诗。他可不发怒,照旧做诗。

有一天,知府出了一张告示,要寻找所谓朱诗人碧潭的。差人拿着告示到市里喊问,没有人认识是谁,最后才知道是朱君。差人到门,强迫朱君去见知府。朱君穿了粗布衣服,窄袖子长下摆,大摇大摆地上了知府衙门。知府走下座位施礼迎接,朱君无所谓的样子,作一个揖就坐上宾之座。朱君住在府城西郊,地点荒僻,处于田头林尾地方,终日没有人迹。知府独去拜访他。他住的几椽老亭倾斜要倒,用竹竿撑住,让知府坐在下面。家里揭不开锅,捡一点储备的树叶,生起火来,煮几颗笋,烧水冲茶,款待知府。那些差役忍饥挨饿,在门外骂骂咧咧,朱君就像没有听见。于是朱诗人的名字,一府传开了,他的诗也稍稍有人看了。但是一个布衣同知府相交,大家的眼睛都盯上了,毁谤妒忌全来了。何况知府的所以降低身份给他礼遇,并不是因为他的诗写得好,而是因为知府的父亲与朱君的父亲是故旧之交,所以与朱君表示修好,报答旧日的交情。朱君的诗虽然由此为人们知晓,但是人们并不懂得看重他的诗,反而以此他。唉,真可说是穷到头了!

大凡世人对于某件事物特别喜爱,必定是这件事物深得其好,而大悦其心。他追求并得到这件事物,这得到的快乐,是生死也换不到的,哪里还去理会生死之外的事情呢?做诗不能像货物那样卖给人们,得到钱财,取欢于人,这道理朱君是很清楚的。但他情愿关门做诗,虽挨冻受饿,衰病失意,也不厌倦,就是因为这是他的爱好。人们不懂得看重他的诗,怎么能阻挠他的志气,改变他所从事的事业呢!

朱君曾经来看我,送我几十首诗以为见面礼。他的.态度很谦虚,谈话很诚恳,大概的意思是对做诗是很自信的,不怕人们不知道他,只求我讲一句话做证明。我想他这岂不是如此刻苦专心,爱好做诗,虽然不计较生死之外的事情,但还是不能忘怀于区区的小名吗?唉,这确实就是朱君的所以爱好之深了。朱君已经死了,我所以为他的诗写一篇序言,使他的诗行之于世,庶几不辜负他的好意,虽然我的文章说不上能够让他的诗见重于后世。(钱伯城)

阅读试题及参考答案: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亦皆易之,无以为意者 易:惊讶、觉得奇怪

B.君尝谒予,怀诗数十首为贽,色卑而词款 款:诚恳、恳切

C.大指自喜所长,不病人之不知 病:担心、忧虑

D.而犹不能忘志于区区之名耶 区区:小、少

15.以下各组语句中,全都能表现朱碧潭对诗歌痴迷的一项是

①当其酣嬉颠倒,笑呼欢适,以诗为娱,顾谓人莫知我

②屋壁户牖,题墨皆满,涂污淋漓

③于是朱诗人之名,哗于郡中,其诗稍稍传于人口

④若为闭关吟讽,冻饿衰沮而不厌

⑤人之不知重其诗,焉足以挠其气,而变其所业哉

⑥凡世之有好于物者,必有深中其欲,而大惬于心

A.①②④ B.②⑤⑥ C.①③⑥ D.③④⑤

1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朱碧潭年轻时曾登临匡庐山,游赏赤壁,观览古圣贤隐居逃世歌啸咏唱的遗迹,志气有所启发,于是学习做诗。

B.朱碧潭在吏人带领下前去见知府时,知府走下座位施礼迎接,朱碧潭虽然没觉得有什么不敢接受的,但是还是很有礼貌的行礼之后才坐到上宾之座。

C.朱碧潭以一介布衣同知府相交,导致大家的毁谤妒忌,虽然知府不是因为他的诗写得好而与他交往,但朱碧潭的诗因此逐渐被人们知晓看重也是事实。

D.朱碧潭刻苦专心地做诗,死后作者为其诗作序。作者说并不希望因此使朱君的诗歌流传后世,这是作者谦虚的说法。

17.(1)把第二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6分)

①比如顺风而呼,声非加疾,其势激也。(2分)

②君既死,予故特序其诗而行之,庶以不孤其意。(4分)

(1)人亦皆易之,无以为意者(3分)

(2)君尝谒予,怀诗数十首为贽(3分)

【参考答案】

14.答案:A(易:轻视、看不起)

15.答案:A(排除③⑥)

16.答案:A(B中“很有礼貌的行礼”不对;C中“诗由此为人们知晓看重”中的“看重”不对;D“并不希望”说法不对。)

17.答案:①这好像是顺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变得更大,只是风势激扬罢了。

②朱君已经死了,我因此特意为他的诗写一篇序言来使他的诗行之于世,希望不辜负他的心意。

(1)人们也都轻视他,不把他的诗当回事。(易,轻视;以……为意,“把……放在心上”或“把……当回事”;句子通顺。各1分。)

(2)朱君曾经来拜会我,怀揣着数十首诗作为见面礼!(谒,拜会,见;贽,见面礼;句子通顺。各1分。)

篇2:《朱碧潭诗序》的原文及阅读答案

〔明〕王慎中

诗人朱碧潭君汶,以名家子,少从父薄游,往来荆湖豫章,泛洞庭、彭蠡、九江之间,冲簸波涛,以为壮也。登匡庐山,游赤壁,览古名贤栖遁啸咏之迹,有发其志,遂学为诗,耽酒自放。当其酣嬉颠倒,笑呼欢适,以诗为娱,顾谓人莫知我。人亦皆易之,无以为意者。其诗不行于时。屋壁户牖,题墨皆满,涂污淋漓,以诧家人妇子而已。贫不自谋,家人诮之曰:“何物可憎,徒涴墙户,曾不可食,其为画饼耶!”取笔砚投掷之,欲以怒君,冀他有所为。君不为怒,亦不变也。

一日,郡守出教,访所谓朱诗人碧潭者。吏人持教喧问市中,莫识谓谁,久乃知其为君也。吏人至门,强君入谒。君衣褐衣,窄袖而长裾,阔步趋府。守下与为礼,君无所不敢当,长揖上座。君所居西郊,僻处田坳林麓之交,终日无人迹。守独出访之。老亭数椽欹倾,植竹撑拄,坐守其下。突烟昼湿,旋拾储叶,煨火烧笋,煮茗以饮守。皂隶忍饥诟骂门外,君若不闻。于是朱诗人之名,哗于郡中,其诗稍稍传于人口。然坐以匹夫交邦君,指目者众,讪疾蜂起。而守所以礼君如彼其降,又不为能诗故。守父故与君之父有道路之雅,以讲好而报旧德耳。君诗虽由此闻于人,人犹不知重其诗,复用为谤。呜呼,可谓穷矣!

凡世之有好于物者,必有深中其欲,而大惬于心。其求之而得,得之而乐,虽生死不能易,而岂有所计于外。诗之不足贾于时,以售资而取宠,君诚知之矣。若为闭关吟讽,冻饿衰沮而不厌,其好在此也。人之不知重其诗,焉足以挠其气,而变其所业哉!

君尝谒予,怀诗数十首为贽,色卑而词款,大指自喜所长,不病人之不知,而惟欲得予一言以为信也。岂其刻肠镂肺,酷于所嗜,虽无所计于外,而犹不能忘志于区区之名耶?嗟乎!此固君之所以为好也。君既死,予故特序其诗而行之,庶以不孤其意,岂以予文为足重君之诗于身后哉!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亦皆易之,无以为意者易:惊讶、觉得奇怪

B.君尝谒予,怀诗数十首为贽,色卑而词款款:诚恳、恳切

C.大指自喜所长,不病人之不知 病:担心、忧虑

D.而犹不能忘志于区区之名耶区区:小、少

15.以下各组语句中,全都能表现朱碧潭对诗歌痴迷的一项是

①当其酣嬉颠倒,笑呼欢适,以诗为娱,顾谓人莫知我

②屋壁户牖,题墨皆满,涂污淋漓

③于是朱诗人之名,哗于郡中,其诗稍稍传于人口

④若为闭关吟讽,冻饿衰沮而不厌

⑤人之不知重其诗,焉足以挠其气,而变其所业哉

⑥凡世之有好于物者,必有深中其欲,而大惬于心

A.①②④ B.②⑤⑥ C.①③⑥ D.③④⑤

1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朱碧潭年轻时曾登临匡庐山,游赏赤壁,观览古圣贤隐居逃世歌啸咏唱的遗迹,志气有所启发,于是学习做诗。

B.朱碧潭在吏人带领下前去见知府时,知府走下座位施礼迎接,朱碧潭虽然没觉得有什么不敢接受的,但是还是很有礼貌的行礼之后才坐到上宾之座。

C.朱碧潭以一介布衣同知府相交,导致大家的毁谤妒忌,虽然知府不是因为他的诗写得好而与他交往,但朱碧潭的诗因此逐渐被人们知晓看重也是事实。

D.朱碧潭刻苦专心地做诗,死后作者为其诗作序。作者说并不希望因此使朱君的诗歌流传后世,这是作者谦虚的说法。

17.(1)把第二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6分)

①比如顺风而呼,声非加疾,其势激也。(2分)

②君既死,予故特序其诗而行之,庶以不孤其意。(4分)

(1)人亦皆易之,无以为意者(3分)

(2)君尝谒予,怀诗数十首为贽(3分)

参考答案:

14.答案:A(易:轻视、看不起)

15.答案:A(排除③⑥)

16.答案:A(B中“很有礼貌的行礼”不对;C中“诗由此为人们知晓看重”中的“看重”不对;D“并不希望”说法不对。)

17.答案:①这好像是顺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变得更大,只是风势激扬罢了。

②朱君已经死了,我因此特意为他的诗写一篇序言来使他的诗行之于世,希望不辜负他的心意。

(1)人们也都轻视他,不把他的诗当回事。(易,轻视;以……为意,“把……放在心上”或“把……当回事”;句子通顺。各1分。)

(2)朱君曾经来拜会我,怀揣着数十首诗作为见面礼!(谒,拜会,见;贽,见面礼;句子通顺。各1分。)

二:

8.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亦皆易之 易:轻视

B.怀诗数十首为贽贽:见面礼

C.色卑而词款 款:缓慢

D.不病人之不知 病:担心,忧虑

9.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又不为能诗故 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B.凡世之有好于物者 所以遣将守关者

C.冻饿衰沮而不厌 吾尝终日而思矣

D.焉足以挠其气 焉用亡郑以陪邻

10.请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吏人至门,强君入谒。君衣褐衣,窄袖而长裾,阔步趋府。(4分)

(2)诗之不足贾于时,以售资而取宠,君诚知之矣。(4分)

11.第Ⅰ卷文言文中,朱碧潭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分点概括。(5分)

参考答案

8.C 9.D

10.(1)差人到门,强迫朱君去见知府。朱君穿了粗布衣服,窄袖子长下摆,大摇大摆地去了知府衙门。(“谒”1分,“衣”1分,大意2分。共4分)

(2)做诗不能像货物那样出卖,得到钱财,取悦于人,这道理朱君的确很清楚的。(“贾”“诚”各1分,大意2分。共4分)

11.一生清贫潦倒,但仍执着于自己爱好的诗痴;诗作不被世人重视,但仍对做诗有自信;放浪形骸,不拘礼节,但仍不能忘怀“区区”小名。(答到1点2分,答到2点4分,答到3点5分。)

参考译文:

诗人朱碧潭君,名汶,以名门世家子弟,少年时随同父亲出游,往来湖南、湖北、江西等地,泛舟洞庭湖、鄱阳湖、九江之间,颠簸在波涛之上,以为壮举。又登临庐山,游赏赤壁,观览古圣贤隐居逃世歌啸咏唱的遗迹,志气有所启发,于是学习做诗,饮酒放浪。每当酒醉高兴,呼叫欢笑,便要做诗,自得其乐,还说他人哪能了解于我。人们也都轻视他,不把他的诗当回事。他的诗不行于时,只有在自己家里的墙壁窗户上,写得满满的,涂得到处皆是,以此来唬弄家人孩子。自己贫穷得无法谋生,家里人讥笑他说:“你涂些什么东西,真讨人嫌,只会弄脏墙壁窗户,又不能吃,难道画饼充饥!”拿起笔砚往他身上掷去,想以此激怒他,让他别再做诗。他可不发怒,照旧做诗。

有一天,知府出了一张告示,要寻找所谓朱诗人碧潭的。差人拿着告示到市里喊问,没有人认识是谁,最后才知道是朱君。差人到门,强迫朱君去见知府。朱君穿了粗布衣服,窄袖子长下摆,大摇大摆地上了知府衙门。知府走下座位施礼迎接,朱君无所谓的样子,作一个揖就坐上宾之座。朱君住在府城西郊,地点荒僻,处于田头林尾地方,终日没有人迹。知府独去拜访他。他住的几椽老亭倾斜要倒,用竹竿撑住,让知府坐在下面。家里揭不开锅,捡一点储备的树叶,生起火来,煮几颗笋,烧水冲茶,款待知府。那些差役忍饥挨饿,在门外骂骂咧咧,朱君就像没有听见。于是朱诗人的名字,一府传开了,他的诗也稍稍有人看了。但是一个布衣同知府相交,大家的眼睛都盯上了,毁谤妒忌全来了。何况知府的所以降低身份给他礼遇,并不是因为他的诗写得好,而是因为知府的父亲与朱君的父亲是故旧之交,所以与朱君表示修好,报答旧日的交情。朱君的诗虽然由此为人们知晓,但是人们并不懂得看重他的诗,反而以此诽*他。唉,真可说是穷到头了!

大凡世人对于某件事物特别喜爱,必定是这件事物深得其好,而大悦其心。他追求并得到这件事物,这得到的快乐,是生死也换不到的,哪里还去理会生死之外的事情呢?做诗不能像货物那样卖给人们,得到钱财,取欢于人,这道理朱君是很清楚的。但他情愿关门做诗,虽挨冻受饿,衰病失意,也不厌倦,就是因为这是他的爱好。人们不懂得看重他的诗,怎么能阻挠他的志气,改变他所从事的事业呢!

朱君曾经来看我,送我几十首诗以为见面礼。他的态度很谦虚,谈话很诚恳,大概的意思是对做诗是很自信的,不怕人们不知道他,只求我讲一句话做证明。我想他这岂不是如此刻苦专心,爱好做诗,虽然不计较生死之外的事情,但还是不能忘怀于区区的小名吗?唉,这确实就是朱君的所以爱好之深了。朱君已经死了,我所以为他的诗写一篇序言,使他的诗行之于世,庶几不辜负他的好意,虽然我的文章说不上能够让他的诗见重于后世。(钱伯城)

篇3:《朱碧潭诗序》原文阅读及译文

《朱碧潭诗序》原文阅读及译文

原文:

诗人朱碧潭君汶,以名家子,少从父薄游,往来荆湖豫章,泛洞庭、彭蠡、九江之间,冲簸波涛,以为壮也。登匡庐①山,游赤壁,览古名贤栖遁啸咏之迹,有发其志,遂学为诗,耽酒自放。当其酣嬉颠倒,笑呼欢适,以诗为娱,顾谓人莫知我。人亦皆易之,无以为意者。其诗不行于时。屋壁户牖,题墨皆满,涂污淋漓,以诧家人妇子而已。贫不自谋,家人诮之曰:“何物可憎,徒涴②墙户,曾不可食,其为画饼耶!”取笔砚投掷之,欲以怒君,冀他有所为。君不为怒,亦不变也。

一日,郡守出教③,访所谓朱诗人碧潭者。吏人持教喧问市中,莫识谓谁,久乃知其为君也。吏人至门,强君入谒。君衣褐衣,窄袖而长裾,阔步趋府。守下与为礼,君无所不敢当,长揖上座。君所居西郊,僻处田坳林麓之交,终日无人迹。守独出访之。老亭数椽欹倾,植竹撑拄,坐守其下。突烟昼湿,旋拾储叶,煨火烧笋,煮茗以饮守。皂隶忍饥诟骂门外,君若不闻。于是朱诗人之名,哗于郡中,其诗稍稍传于人口。然坐以匹夫交邦君,指目者众,讪疾蜂起。而守所以礼君如彼其降,又不为能诗故。守父故与君之父有道路之雅,以讲好而报旧德耳。君诗虽由此闻于人,人犹不知重其诗,复用为谤。呜呼,可谓穷矣!

凡世之有好于物者,必有深中其欲,而大惬于心。其求之而得,得之而乐,虽生死不能易,而岂有所计于外。诗之不足贾于时,以售资而取宠,君诚知之矣。若为闭关吟讽,冻饿衰沮而不厌,其好在此也。人之不知重其诗,焉足以挠其气,而变其所业哉!

君尝谒予,怀诗数十首为贽,色卑而词款,大指自喜所长,不病人之不知,而惟欲得予一言以为信也。岂其刻肠镂肺,酷于所嗜,虽无所计于外,而犹不能忘志于区区之名耶?嗟乎!此固君之所以为好也。君既死,予故特序其诗而行之,庶以不孤④其意,岂以予文为足重君之诗于身后哉!

[注]:①匡庐:即山西庐山;②涴:污,弄脏;③教:教令,文中指告示;④孤:古同“辜”,辜负。

译文:

诗人朱碧潭君,名汶,出身名门,少年时随同父亲出游,往来湖南、湖北、江西等地,泛舟洞庭湖、鄱阳湖、九江之间,颠簸在波涛之上,认为是壮举。又登临庐山,游赏赤壁,观览古圣贤隐居遁世吟啸咏唱的遗迹,志气有所触发,于是学习做诗,嗜酒放浪。每当酒醉高兴,呼叫欢笑,便做以自娱自乐,还说他人不了解自己。人们也都轻视他,不把他的诗当回事。他的诗不能在当时流传,只有在自己家里的墙壁窗户上,写得满满的,涂得到处皆是,以此来唬弄家人孩子。自己贫穷得无法谋生,家里人讥笑他说:“你涂些什么东西,真讨人嫌,只会弄脏墙壁窗户,又不能吃,难道画饼充饥!”拿起笔砚往他身上掷去,想以此激怒他,让他别再做诗,有所作为。他也不生气,照旧做诗。

有一天,知府出了一张告示,要寻找叫朱碧潭的诗人。差人拿着告示在集市中喊问,没有人认识是谁,最后才知道是朱君。差人到门,强迫朱君去见知府。朱君穿了粗布衣服,窄袖子长下摆,大摇大摆地去了知府衙门。知府走下座位施礼迎接,朱君无所谓的样子,作一个揖就坐上了上宾之座。朱君住在府城西郊,地点荒僻,处于田头林尾地方,终日没有人迹。知府只身去拜访他。他住的几椽老亭倾斜要倒,用竹竿撑住,让知府坐在下面。家里揭不开锅,捡一点储备的树叶,生起火来,煮几颗笋,烧水煮茶,给知府喝。那些差役忍饥挨饿,在门外骂骂咧咧,朱君就像没有听见。于是朱诗人的名字,一府传开了,他的诗也稍稍有人看了。但是凭借一个布衣的身份同知府相交,大家的眼睛都盯上了,毁谤妒忌全来了。何况知府所以如此降低身份给他礼遇,并不是因为他的诗写得好,而是因为知府的父亲与朱君的父亲是故旧之交,所以与朱君表示修好,报答旧日的交情罢了。朱君的诗虽然由此为人们知晓,但是人们并不懂得看重他的诗,反而以此诋毁他。唉,真可说是不得志了!

大凡世人对于某件事物特别喜爱,必定是这件事物非常合乎他的心愿,并且让他的心情很愉快。他追求并得到这件事物,这得到的快乐,是用生命也不能交换的,哪里还去理会生死之外的事情呢?做诗不能像货物那样出卖,得到钱财,取悦于人,这道理朱君是很清楚的.。但他情愿关门做诗,虽挨冻受饿,衰病失意,也不厌倦,就是因为这是他的爱好。人们不懂得看重他的诗,怎么能阻挠他的志气,改变他所从事的事业呢!

朱君曾经来看我,送我几十首诗以为见面礼。他的态度很谦虚,谈话很诚恳,大概的意思是对做诗是很自信的,不怕人们不知道他,只求我讲一句话作为证明。我想他这岂不是如此刻苦专心,爱好做诗,虽然不计较生死之外的事情,但还是不能忘怀于区区的小名吗?唉唉,这确实就是朱君的所以爱好之深了。朱君已经死了,所以我特地为他的诗写一篇序言,使他的诗行之于世,希望不辜负他的好意,虽然我的文章说不上能够让他的诗被后世看重。

篇4:朱碧潭诗序文言文

朱碧潭诗序文言文

作者:王慎中

〔明〕王慎中

诗人朱碧潭君汶,以名家子,少从父薄游,往来荆湖豫章,泛洞庭、彭蠡、九江之间,冲簸波涛,以为壮也。登匡庐山,游赤壁,览古名贤栖遁啸咏之迹,有发其志,遂学为诗,耽酒自放。当其酣嬉颠倒,笑呼欢适,以诗为娱,顾谓人莫知我。人亦皆易之,无以为意者。其诗不行于时。屋壁户牖,题墨皆满,涂污淋漓,以诧家人妇子而已。贫不自谋,家人诮之曰:“何物可憎,徒涴墙户,曾不可食,其为画饼耶!”取笔砚投掷之,欲以怒君,冀他有所为。君不为怒,亦不变也。

一日,郡守出教,访所谓朱诗人碧潭者。吏人持教喧问市中,莫识谓谁,久乃知其为君也。吏人至门,强君入谒。君衣褐衣,窄袖而长裾,阔步趋府。守下与为礼,君无所不敢当,长揖上座。君所居西郊,僻处田坳林麓之交,终日无人迹。守独出访之。老亭数椽欹倾,植竹撑拄,坐守其下。突烟昼湿,旋拾储叶,煨火烧笋,煮茗以饮守。皂隶忍饥诟骂门外,君若不闻。于是朱诗人之名,哗于郡中,其诗稍稍传于人口。然坐以匹夫交邦君,指目者众,讪疾蜂起。而守所以礼君如彼其降,又不为能诗故。守父故与君之父有道路之雅,以讲好而报旧德耳。君诗虽由此闻于人,人犹不知重其诗,复用为谤。呜呼,可谓穷矣!

凡世之有好于物者,必有深中其欲,而大惬于心。其求之而得,得之而乐,虽生死不能易,而岂有所计于外。诗之不足贾于时,以售资而取宠,君诚知之矣。若为闭关吟讽,冻饿衰沮而不厌,其好在此也。人之不知重其诗,焉足以挠其气,而变其所业哉!

君尝谒予,怀诗数十首为贽,色卑而词款,大指自喜所长,不病人之不知,而惟欲得予一言以为信也。岂其刻肠镂肺,酷于所嗜,虽无所计于外,而犹不能忘志于区区之名耶?嗟乎!此固君之所以为好也。君既死,予故特序其诗而行之,庶以不孤其意,岂以予文为足重君之诗于身后哉!

——选自《国学基本丛书》本《明文在》

诗人朱碧潭君,名汶,以名门世家子弟,少年时随同父亲出游,往来湖南、湖北、江西等地,泛舟洞庭湖、鄱阳湖、九江之间,颠簸在波涛之上,以为壮举。又登临庐山,游赏赤壁,观览古圣贤隐居逃世歌啸咏唱的遗迹,志气有所启发,于是学习做诗,饮酒放浪。每当酒醉高兴,呼叫欢笑,便要做诗,自得其乐,还说他人哪能了解于我。人们也都轻视他,不把他的诗当回事。他的诗不行于时,只有在自己家里的墙壁窗户上,写得满满的,涂得到处皆是,以此来唬弄家人孩子。自己贫穷得无法谋生,家里人讥笑他说:“你涂些什么东西,真讨人嫌,只会弄脏墙壁窗户,又不能吃,难道画饼充饥!”拿起笔砚往他身上掷去,想以此激怒他,让他别再做诗。他可不发怒,照旧做诗。

有一天,知府出了一张告示,要寻找所谓朱诗人碧潭的。差人拿着告示到市里喊问,没有人认识是谁,最后才知道是朱君。差人到门,强迫朱君去见知府。朱君穿了粗布衣服,窄袖子长下摆,大摇大摆地上了知府衙门。知府走下座位施礼迎接,朱君无所谓的样子,作一个揖就坐上宾之座。朱君住在府城西郊,地点荒僻,处于田头林尾地方,终日没有人迹。知府独去拜访他。他住的几椽老亭倾斜要倒,用竹竿撑住,让知府坐在下面。家里揭不开锅,捡一点储备的.树叶,生起火来,煮几颗笋,烧水冲茶,款待知府。那些差役忍饥挨饿,在门外骂骂咧咧,朱君就像没有听见。于是朱诗人的名字,一府传开了,他的诗也稍稍有人看了。但是一个布衣同知府相交,大家的眼睛都盯上了,毁谤妒忌全来了。何况知府的所以降低身份给他礼遇,并不是因为他的诗写得好,而是因为知府的父亲与朱君的父亲是故旧之交,所以与朱君表示修好,报答旧日的交情。朱君的诗虽然由此为人们知晓,但是人们并不懂得看重他的诗,反而以此责备他。唉,真可说是穷到头了!

大凡世人对于某件事物特别喜爱,必定是这件事物深得其好,而大悦其心。他追求并得到这件事物,这得到的快乐,是生死也换不到的,哪里还去理会生死之外的事情呢?做诗不能像货物那样卖给人们,得到钱财,取欢于人,这道理朱君是很清楚的。但他情愿关门做诗,虽挨冻受饿,衰病失意,也不厌倦,就是因为这是他的爱好。人们不懂得看重他的诗,怎么能阻挠他的志气,改变他所从事的事业呢!朱君曾经来看我,送我几十首诗以为见面礼。他的态度很谦虚,谈话很诚恳,大概的意思是对做诗是很自信的,不怕人们不知道他,只求我讲一句话做证明。我想他这岂不是如此刻苦专心,爱好做诗,虽然不计较生死之外的事情,但还是不能忘怀于区区的小名吗?唉唉,这确实就是朱君的所以爱好之深了。朱君已经死了,我所以为他的诗写一篇序言,使他的诗行之于世,庶几不辜负他的好意,虽然我的文章说不上能够让他的诗见重于后世。

(钱伯城)

篇5:朱碧潭诗序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和译文

朱碧潭诗序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和译文

朱碧潭诗序

[明]王慎中

诗人朱碧潭君汶,以名家子,少从父薄游,往来荆湖豫章,泛洞庭、彭蠡、九江之间,冲簸波涛,以为壮也。登匡庐山,游赤壁,览古名贤栖遁啸咏之迹,有发其志,遂学为诗,耽酒自放。当其酣嬉颠倒,笑呼欢适,以诗为娱,顾谓人莫知我。人亦皆易之,无以为意者。其诗不行于时。屋壁户牖,题墨皆满,涂污淋漓,以诧家人妇子而已。贫不自谋,家人诮之曰:“何物可憎,徒涴①墙户,曾不可食,其为画饼耶!”取笔砚投掷之,欲以怒君,冀他有所为。君不为怒,亦不变也。

一日,郡守出教②,访所谓朱诗人碧潭者。吏人持教喧问市中,莫识谓谁,久乃知其为君也。吏人至门,强君入谒。君衣褐衣,窄袖而长裾,阔步趋府。守下与为礼,君无所不敢当,长揖上座。君所居西郊,僻处田坳林麓之交,终日无人迹。守独出访之。老亭数椽欹倾,植竹撑拄,坐守其下。突烟昼湿,旋拾储叶,煨火烧笋,煮茗以饮守。皂隶忍饥诟骂门外,君若不闻。于是朱诗人之名,哗于郡中,其诗稍稍传于人口。然坐以匹夫交邦君,指目者众,讪疾蜂起。而守所以礼君如彼其降,又不为能诗故。守父故与君之父有道路之雅,以讲好而报旧德耳。君诗虽由此闻于人,人犹不知重其诗,复用为谤。呜呼,可谓穷矣!

凡世之有好于物者,必有深中其欲,而大惬于心。其求之而得,得之而乐,虽生死不能易,而岂有所计于外。诗之不足贾于时,以售资而取宠,君诚知之矣。若为闭关吟讽,冻饿衰沮而不厌,其好在此也。人之不知重其诗,焉足以挠其气,而变其所业哉!

君尝谒予,怀诗数十首为贽,色卑而词款,大指自喜所长,不病人之不知,而惟欲得予一言以为信也。岂其刻肠镂肺,酷于所嗜,虽无所计于外,而犹不能忘志于区区之名耶?嗟乎!此固君之所以为好也。君既死,予故特序其诗而行之,庶以不孤③其意,岂以予文为足重君之诗于身后哉!

注:①涴:污,弄脏;②教:教令,文中指告示;③孤:古同“辜”,辜负。

(选自《国学基本丛书》)

8.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亦皆易之 易:轻视

B.怀诗数十首为贽贽:见面礼

C.色卑而词款 款:缓慢

D.不病人之不知 病:担心,忧虑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又不为能诗故 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B.凡世之有好于物者 所以遣将守关者

C.冻饿衰沮而不厌 吾尝终日而思矣

D.焉足以挠其气 焉用亡郑以陪邻

10.请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吏人至门,强君入谒。君衣褐衣,窄袖而长裾,阔步趋府。(4分)

(2)诗之不足贾于时,以售资而取宠,君诚知之矣。(4分)

11.第Ⅰ卷文言文中,朱碧潭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分点概括。(5分)

12.用斜线(/)给下列文言语段断句。(4分)(限划9处)

无它术惟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

(选自苏轼《东坡志林》

参考答案:

8.C 9.D

10.(1)差人到门,强迫朱君去见知府。朱君穿了粗布衣服,窄袖子长下摆,大摇大摆地去了知府衙门。(“谒”1分,“衣”1分,大意2分。共4分)

(2)做诗不能像货物那样出卖,得到钱财,取悦于人,这道理朱君的确很清楚的。(“贾”“诚”各1分,大意2分。共4分)

11.一生清贫潦倒,但仍执着于自己爱好的诗痴;诗作不被世人重视,但仍对做诗有自信;放浪形骸,不拘礼节,但仍不能忘怀“区区”小名。(答到1点2分,答到2点4分,答到3点5分。)

12.无它术/惟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

附文言翻译参考:

诗人朱碧潭君,名汶,出身名门,少年时随同父亲出游,往来湖南、湖北、江西等地,泛舟洞庭湖、鄱阳湖、九江之间,颠簸在波涛之上,认为是壮举。又登临庐山,游赏赤壁,观览古圣贤隐居遁世吟啸咏唱的遗迹,志气有所触发,于是学习做诗,嗜酒放浪。每当酒醉高兴,呼叫欢笑,便做以自娱自乐,还说他人不了解自己。人们也都轻视他,不把他的诗当回事。他的诗不能在当时流传,只有在自己家里的墙壁窗户上,写得满满的,涂得到处皆是,以此来唬弄家人孩子。自己贫穷得无法谋生,家里人讥笑他说:“你涂些什么东西,真讨人嫌,只会弄脏墙壁窗户,又不能吃,难道画饼充饥!”拿起笔砚往他身上掷去,想以此激怒他,让他别再做诗,有所作为。他也不生气,照旧做诗。

有一天,知府出了一张告示,要寻找叫朱碧潭的诗人。差人拿着告示在集市中喊问,没有人认识是谁,最后才知道是朱君。差人到门,强迫朱君去见知府。朱君穿了粗布衣服,窄袖子长下摆,大摇大摆地去了知府衙门。知府走下座位施礼迎接,朱君无所谓的样子,作一个揖就坐上了上宾之座。朱君住在府城西郊,地点荒僻,处于田头林尾地方,终日没有人迹。知府只身去拜访他。他住的.几椽老亭倾斜要倒,用竹竿撑住,让知府坐在下面。家里揭不开锅,捡一点储备的树叶,生起火来,煮几颗笋,烧水煮茶,给知府喝。那些差役忍饥挨饿,在门外骂骂咧咧,朱君就像没有听见。于是朱诗人的名字,一府传开了,他的诗也稍稍有人看了。但是凭借一个布衣的身份同知府相交,大家的眼睛都盯上了,毁谤妒忌全来了。何况知府所以如此降低身份给他礼遇,并不是因为他的诗写得好,而是因为知府的父亲与朱君的父亲是故旧之交,所以与朱君表示修好,报答旧日的交情罢了。朱君的诗虽然由此为人们知晓,但是人们并不懂得看重他的诗,反而以此诽谤他。唉,真可说是不得志了!

大凡世人对于某件事物特别喜爱,必定是这件事物非常合乎他的心愿,并且让他的心情很愉快。他追求并得到这件事物,这得到的快乐,是用生命也不能交换的,哪里还去理会生死之外的事情呢?做诗不能像货物那样出卖,得到钱财,取悦于人,这道理朱君的确是很清楚的。但他情愿关门做诗,虽挨冻受饿,衰病失意,也不厌倦,就是因为这是他的爱好。人们不懂得看重他的诗,怎么能阻挠他的志气,改变他所从事的事业呢!

朱君曾经来看我,送我几十首诗以为见面礼。他的态度很谦虚,谈话很诚恳,大概的意思是对做诗是很自信的,不怕人们不知道他,只求我讲一句话作为证明。我想他这岂不是如此刻苦专心,爱好做诗,虽然不计较生死之外的事情,但还是不能忘怀于区区的小名吗?唉唉,这确实就是朱君爱好之深的原因。朱君已经死了,所以我特地为他的诗写一篇序言,使他的诗行之于世,希望不辜负他的好意,虽然我的文章说不上能够让他的诗被后世看重。

篇6:《和桃源诗序》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和桃源诗序》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考渊明所记,止①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 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 旧说南阳有菊水,水甘而芳,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②,或③至百二三十岁。 蜀青城山老人村,有五世孙者。 道极险远,生不识盐醢④,而溪中多枸杞,根如龙蛇,饮其水,故寿。近岁道稍通,渐能致五味,而寿益衰,桃源盖此比也欤。 使武陵太守得至焉⑤,则已化为争夺之场久矣。常意天地间若此者甚众,不独桃源。

注释

①止:通“只”,只有。

②寿:长寿。

③或:有的(人)。

④醢(Xi):醋。

⑤焉:于此。

译文

世上所传的桃花源这件事,很多都夸大其词。 考察陶渊明所记载的,只说是先祖逃避秦朝的战乱来到这里,那么渔人所见的都是避乱人的子孙,不是其人,所以说并非那个秦朝人是不死的。 又说杀鸡作为食物,哪里有仙人杀生的? 以前说南阳有菊水,水质芳香而香甜,住了三十几户人家,喝那里的水都长寿,有的活了一百二三十岁。 四川青城山那里有个老人村,据说五世同堂。 道路极其危险遥远,活着的时候不知道盐和醋,而且溪水中有很多枸杞,它的根弯弯曲曲像龙和蛇一样,喝了那的水就会长寿。近些年道路稍微通畅,逐渐能够接触到日常的调味品,故而寿命减短,所以这就和外面的人寿命差不多了。 当武陵太守得知到了那里的`时候,那里已经早就成为很多人争夺的地方。 一般来说,天下像这样的地方很多,不单单是桃花源而已。

赏析

苏轼的这篇诗序中,一方面驳斥了过去把桃花源蒙上一层神秘色彩的错误 另一方面把桃花源和仇池 青城 菊水并举寄托了他对这里的一山一水的由衷赞许

苏轼与众不同,他对桃花源的存在表示了怀疑 这是指桃花源那样的社会,而不是指桃花源这个风景区 先于苏轼的唐代韩愈也表示过怀疑,他在 桃源图诗里开笔就写道: 神仙有无何渺茫,桃源之说诚荒唐 根本不相信有桃花源的存在,但是,他没有提出更多的根据加发否定唯有苏轼把否定传说中的桃花源存在的理由说得非常充分。

文中“考渊明所记”中的“渊明所记”是指他所写的《陶渊明集》。

相关问题

作者列举了“青城菊水”,是为了说明?

答:苏轼在《和桃源诗序》中举“青城菊水”的事例,是为了说明桃花源并非仙境,只是它与世隔绝,民风淳朴,水甘食简,人皆长寿罢了。

历代附会《桃花源记》的情况很多,其中有把桃源说成是神仙居住的境地。苏轼在《和桃花诗序》中认为这种说法是 ?

答:苏轼《和桃源诗序》中认为这种说法是“多过其实”的。

1、文中“考渊明所记”中的“渊明所记”是指他所写的《 》。(1分)

2、解释下列各句加点的字。(4分)

(1)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 )

(2)饮其水皆寿。( )

(3)或至百二三十岁。( )

(4)使武陵太守得至焉。( )

3、历代附会《桃花源记》的情况很多,其中有把桃源说成是神仙居住的境地。苏轼在《和桃源诗序》中认为这种说法是 (用选文中的原句回答)。(2分)

4、在这段文字中,作者举了“青城菊水”的事例,是为了说明

【参考答案】

1、桃花源记(1分)

2、①、只 (1分) ②、长寿(1分) ③、有的人(1分) ④、这里(1分)

3、多过其实(2分)

4、桃花源并非仙境,只是它与世隔绝,民风淳朴,水甘食简,人皆长寿。(3分)

篇7:和桃源诗序阅读答案

和桃源诗序讲的是:桃花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桃花源并非仙境。

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考渊明所记,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旧说南阳有菊水,水甘而芳,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或至百二三十岁。蜀青城山老人村,有五世孙者。道极险远,生不识盐醢(xī醋),而溪中多枸杞,根如龙蛇,饮其水,故寿。近岁道稍通,渐能致五味,而寿益衰,盖其比也。使武陵太守得至焉,则已化为争夺之场久矣。常意天地间若此者甚众,不独桃源。

1、文中“考渊明所记”中的“渊明所记”是指他所写的《                》。(1分)

2、解释下列各句加点的字。(4分)

(1)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      )

(2)饮其水皆寿。(      )

(3)或至百二三十岁。(      )

(4)使武陵太守得至焉。(      )

3、历代附会《桃花源记》的情况很多,其中有把桃源说成是神仙居住的境地。苏轼在《和桃源诗序》中认为这种说法是 (用选文中的原句回答)。(2分)

4、在这段文字中,作者举了“青城菊水”的事例,是为了说明。(3分)

参考答案::

篇8:和桃源诗序阅读答案

1、桃花源记(1分)

2、①、只 (1分) ②、长寿(1分)  ③、有的人(1分)  ④、这里(1分)

3、多过其实(2分)

4、桃花源并非仙境,只是它与世隔绝,民风淳朴,水甘食简,人皆长寿。(3分)

篇9:愚溪诗序原文及翻译

愚溪诗序原文及翻译

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或曰: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予以愚触罪,谪潇水上。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古有愚公谷,今予家是溪,而名莫能定,土之居者犹龂龂然,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为愚溪。

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合流屈曲而南,为愚沟。遂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愚池之东,为愚堂。其南,为愚亭。池之中,为愚岛。①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予故,咸以愚辱焉。

夫水,智者乐也。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盖其流甚下,不可以灌溉;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

宁武子“邦无道则愚”,智而为愚者也;颜子“终日不违如愚”,睿而为愚者也。皆不得为真愚。②今予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予得专而名焉。

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清莹透澈,锵鸣金石,能使愚者喜笑眷慕,乐而不能去也。予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我安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以愚辞歌愚溪,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超鸿蒙,混希夷,寂寥而莫我知也。于是作《八愚诗》,纪于溪石上。

6.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予家是溪家:安家

B.今是溪独见辱于愚愚:我

C.漱涤万物,牢笼百态牢笼:涵盖

D.寂寥而莫我知也 寂寥:孤独

7. 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可以染也 / 予以愚触罪。

B.予虽不合于俗 / 纪于溪石上

C.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 / 灌水之阳有溪焉

D.睿而为愚者也 / 昏然而同归

8.翻译画线语句(8分)

(1)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予故,咸以愚辱焉。

(2)今予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9. 作者说愚溪“适类于予”,请概述其理由。(4分)

参考答案

6、D

7、C

8、(1)美好的树木和奇异的岩石参差错落,这些都是山水中奇特的景色,因为我的缘故,都用愚字来使它们受到屈辱。(每句1分,共4分。要点:“错”;“皆山水之奇者”的句式,译为“山水中的奇特之处”,或“奇特的山水”皆可;第三句中“以”译为“因为”;最后的.“以”译为“用”“焉”为代词用法,可译为“用愚字来使它们受到屈辱”或“用愚字来玷污它们”。要求语义通顺。)

(2)如今我遇到贤明的君主(1分),却做出与事理相悖的事情(1分),所以大凡愚蠢的人(1分),没有谁比得上我的了(1分)。(“有道”可以为“有道明君”“生命天子”“贤明的时代”等等皆可,要体现其名词性;“违于理悖于事”可分开译,也可作为互文用法合在一起译;“凡”要译出“大凡”“凡是”等皆可;“莫我若也”是宾语前置要译出。

9、(1)愚溪“无以利世”(1分),我“不合于俗”(1分),都于世无补。(或答出“我和愚溪都是于世无补的。”2分)

(2)对世道不公、美丑不分、智(贤)愚颠倒的愤懑不平(批评)。(其中,答出具体内容“世道不公、美丑不分、智(贤)愚颠倒”等任意一个得1分,答出情感态度是“愤懑不平批评”或“批评”得1分。)

参考译文

灌水的北面有一条小溪,往东流入潇水。有人说,有个姓冉的曾经住在这里,所以把这条溪水叫做冉溪。还有人说,溪水可以用来染色,按照它的功能命名为染溪。我因愚犯罪,被贬到潇水。我喜爱这条溪水,沿着它走了二三里,发现一个风景绝佳的地方,就在这里安家。古代有愚公谷,如今我把家安置在这条溪水旁,可是它的名字没人能定下来,当地的居民还在争论不休,看来不能不改名了,所以把它改名为愚溪。

我在愚溪上面买了个小丘,叫做愚丘。从愚丘往东北走六十步,发现一处泉水,又买下来占为己有,称它为愚泉。愚泉共有六个泉眼,都在山下平地,泉水都是往上涌出的。泉水合流后弯弯曲曲地向南流去,经过的 地方就称作愚沟。于是运土堆石,堵住狭窄的泉水通道,筑成了愚池。愚池的东面是愚堂,南面是愚亭。池子中央是愚岛。美好的树木和奇异的岩石参差错落,这些都是山水中瑰丽的景色,因为我的缘故都用愚字玷污了它们。

水是聪明人所喜爱的。可现在这条溪水竟然被愚字辱没,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水道很低,不能用来灌溉。又险峻湍急,水中有很多高起的石头,大船进不去;幽深浅狭,蛟龙又不屑于此,不能兴起云和雨,对世人没有什么好处,正像我。既然如此,即使是玷辱了它,用愚字来称呼它,也是可以的。

宁武子“在国家**时就显得很愚蠢”,是聪明人故意装糊涂。颜子“从来不提与老师不同的见解,像是很愚笨”,也是明智的人而故意表现得很愚笨。他们都不是真正的愚笨。如今我在政治清明时却做出与事理相悖的事情,所以再没有像我这么愚蠢的人了。因此,天下人谁也不能和我争这条溪水,我有给它命名的专利。

这条溪虽然对世人没有什么好处,可它却能 够很好地映照万物,清秀明澈,能发出金石般的响声,能使愚蠢的人喜笑颜开,对它眷恋爱慕不忍离去。我虽然不合世俗,也还能稍用文章来安慰自己,洗涤万物,包罗各种形态,而无所避忌。我用愚笨的言辞歌唱愚溪,觉得茫茫然没什么悖于事理的,昏昏然似乎都是一样的归宿,超越天地尘世,与自然混同,物我不分,而寂寞清静之中没有谁能了解我。于是写了《八愚诗》,记在溪石上。

篇10:《叶子肃诗序》原文和翻译

《叶子肃诗序》原文和翻译

原文

人有学为鸟言者,其音则鸟也,而性则人也;鸟有学为人言者,其音则人也,而性则鸟也。此可以定人与鸟之衡哉?今之为诗者,何以异于是?不出于己之所自得,而徒窃于人之所尝言,曰某篇是某体,某篇则否;某句似某人,某句则否。此虽极工逼肖,而已不免于鸟之为人言矣。

若吾友子肃之诗,则不然。其情坦以直,故语无晦;其情散以博,故语无拘;其情多喜而少忧,故语虽苦而能遣;其情好高而耻下,故语虽俭而实丰。盖所谓出于己之所自得,而不窃于人之所尝言者也。就其所自得,以论其所自鸣,规其微疵,而约于至纯,此则渭之所献于子肃者也。若曰某篇不似某体,某句不似某人,是乌知子肃者哉!

——选自中华书局排印本《徐渭集》

〔明〕徐渭

译文

人有学作鸟的语言的,他的声音象鸟,而本性还是人;鸟有学作人的言语的,它的声音象人,而本性仍然是鸟。这就可以划定人与鸟之间的不同特征了。现在那些作诗的,又有什么和这不一样呢?他们不是出于自己所体会感受到的,而只是从别人那里剽窃已经说过了的东西,并且标榜说这一首诗是什么体,那一首则不是;这一句象谁的,那一句则不象。这样的作品即使摹仿得极其工细、极其近似,还是免不了象鸟在学人说话一样。

至于我友人叶子肃的.诗,就不是如此。他的作品情感坦荡而直率,所以语言不隐晦;他的作品情感自由而开阔,所以语言不受拘束;他的作品情感喜悦多而忧愁少,所以即使用语苦涩也能排遣;他的作品情感追求高尚而以卑下为耻,所以语言即使很简略而含义却很丰富。这就是所谓出于自己所体会感受到的,而不是从别人那里剽窃已经说过了的东西啊。就他自己所体会感受到的,来评论他自己所发表的,提醒他改正细小的缺点,从而不断精炼到极其纯净的境界,这就是徐渭所要奉献给叶子肃的话啊。假如说他某一篇不象某体,某一句不象某人,这怎么算得上是理解叶子肃呢?

篇11:游石门诗序原文及翻译

游石门诗序原文及翻译

此序为《游石门诗》而作,诗所不及言的则详于序,故序记述游踪所至,风物之美,以及心之所感发。下面请看游石门诗序原文及翻译!

游石门诗序原文及翻译

游石门诗序1

【第一段】

石门在精舍南十余里2,一名障山3。基连大岭,体绝众阜4。辟三泉之会5,并立而开流6,倾岩玄映其上,蒙形表于自然7,故因以为名。此虽庐山之一隅,实斯地之奇观。皆传之于旧俗8,而未睹者众。将由悬濑险峻9,人兽迹绝,径回曲阜10,路阻行难,故罕径焉11。

【注释】

1、录自吴宗慈撰《庐山志》卷十。东晋隆安四年(公元400年)仲夏,慧远大师携同僧徒同趣三十余人,包括当时的十八高贤,“因咏山水”,杖锡而游石门涧,写下了这首探究人间与佛境、生命与死亡的诗篇。此作共分序言和诗作两部分。在序言中,慧远法师先是写了庐山石门涧的自然风光,从其名称的由来,到风云变化的奇景佳境,再转至自然万物给予人们的启示。娓娓道来,丝丝入扣,最后发出了“宇宙虽遐,古今一契;灵鹫邈矣,荒途日隔。不有哲人,风迹谁存?”之叹,令人深思。诗的前四句写游石门的因缘,乃是同仁所倡,非自己一时兴之所至而为。接下来一段为六句,是诗人在石门涧游览时近乎于仙人般的感受。结尾四句则说出了世间本无生死之分,万物皆归于无。

慧远法师等人集体出游,是我国文字记载最早的“组团文化旅游”,不少史学专家认为,慧远大师所写的《庐山诸道人游石门诗序》为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篇山水游记。宋陈舜俞《庐山记·序山北第二》:“匡山集亦二十卷,景福二年尝重写。明道中,为部使者刑部许申所借。今庐山略记并游石门诗序刊石于寺,皆因集中本云。”因此,慧远《庐山诸道人游石门诗并序》均曾收录于慧远《匡山集》之中,而且曾刻石于东林寺。清代蔡瀛《庐山小志》在谈到这首诗时也说:“是诗为慧远所作,旧志误以为题上庐山诸道人为作者名,今天据顾祖禹《方與纪要》订正。”故而,《游石门诗并序》应为慧远所作。清人钱谅臣也认为此诗为远公所作,他写的《石门涧》诗中说:“远公《石门诗》,大雅发清润。”

石门,即石门涧,庐山西面,天池、铁船二山并峙如门,称为“石门”。《后汉书·地理志》:“庐山西南,有双阙壁立千仞,有瀑布焉。”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庐江水》记载:“石门水,水出岭端,有双石高竦,其状若门,因有石门之目焉。水导双石之中,悬流飞瀑,望之连天,若曳飞练于霄中矣。”

2、精舍:本是僧人讲学、读书之所,后也用来称佛寺。这里指东林寺。

3、障山:即庐山,庐山又名南障山。

4、基:山脚。体:山体。众阜:群山。

5、三泉:庐山虽有三泉天下闻名,但这里的三泉并非确指,只是言其多。会:汇聚。《说文》:“会,合也。”

6、并立:指天池峰与铁船峰并立。开流:指石门涧瀑布似将两峰辟开而奔流。

7、蒙形:蒙,覆盖。西汉杨雄《方言》:“蒙,覆也。”蒙形,即朦胧的景观。表:显示。此句意思是说,石门涧瀑布与溪流的水雾之气,覆盖着周围的岩石,使之状貌昏暗奇特。

8、旧俗:本是指旧的传统习惯,这里指民间传说。

9、悬濑:高悬的石门涧瀑布。《说文》:“濑,水流沙上也。”

10、径回曲阜:小路在山谷之间曲折盘旋。

11、罕径:道路稀少。

【译文】

石门在东林寺南方大约十余里处,它另外还有一个名称叫“障山”。山脚和周围起伏的群岭相连,山体超越身边的山脉独自矗立。众多的山泉在这里汇合,两峰并肩而立,涧水从中流出,倾斜的危岩在水中映出倒影,朦胧的景色水雾般覆盖着大自然,因此才有了石门这个名字。这里虽然是庐山的一角,但确实是一大奇观。它的奇丽只在民间传说中代代相传,真正亲眼看过的人却并不多。因为瀑布湍急,人兽无法到达,山上的石径往复曲折,阻碍重重难以行走,所以,这里很少有供人行走的山路。

【第二段】

释法师以隆安四年仲春之月1,因咏山水,遂杖锡而游2。于时,交徒同趣三十余人3,咸拂衣晨征4,怅然增兴5。虽林壑幽邃,而开途竞进6;虽乘危履石,并以所悦为安7。既至,则援木寻葛8,历险穷崖9,猿臂相引10,仅乃造极11。于是拥胜倚岩12,详观其下,始知七岭之美13,蕴奇于此:双阙对峙其前14,重岩映带其后15,峦阜周回以为障16,崇岩四营而开宇17。其中则有石台、石池、宫馆之象,触类之形18,致可乐也。清泉分流而合注,渌渊镜净于天池19。文石发彩,焕若披面20;柽松芒草,蔚然光目21。其为神丽亦已备矣22。

【注释】

1、释法师:此处是慧远自谓。释,本是释迦牟尼的简称。东晋时,在高僧道安的倡导下,成为中国汉族佛教僧人、尼姑的姓氏。南朝梁慧皎《高僧传·道安传》:“初,魏、晋沙门,依师为姓,故姓各不同。安以为大师之本,莫尊释迦,乃以‘释’命氏。后获增一阿含,果称四河入海无复河名。四姓为沙门皆称释种,既悬与经符,遂为永式。”隆安四年:隆安为东晋安帝年号,四年即为公元400年。仲春之月:即农历二月。

2、杖锡:拄着锡杖。锡,僧人所用持的锡杖,亦称禅杖。杖头有一铁卷,中段用木,下安铁纂,振时作声。

3、交徒:朋友和门徒。同趣:志趣相同的人。都是指和慧远一同游览的'兴趣相同的僧俗。

4、拂衣:整理衣装。晨征:起早远行。

5、怅然:惆怅的样子。增兴:增加兴致。

6、开途:打通道路。竞进:争先前进。

7、悦:喜欢。安:满足。此句意为每个人都为自己能看到喜欢的景色感到满足。

8、援木:攀援树木。葛:一种植物,指山中荆草。

9、历险:翻越险峰。险,险要的地方。穷崖:搜求水岸。《说文句读》:“崖,则水之边而峭高者也。”

10、此句意为攀登者猿猴那样伸长手臂,相互牵拉。

11、仅乃:仅仅是,这才。造:造访。极:顶点。此句意为,历经艰难才到达了石门涧险峰的顶点。

12、拥胜:名胜环绕。倚岩:倚靠山石。

13、七岭:指庐山的七座主要峰岭。

14、双阙:阙,宫门外两边的楼台。此处形容石门涧对峙的悬崖,如同双阙。

15、映带:景物相互映衬。刘长卿《泛曲阿后湖,简同游诸公》:“春风万顷绿,映带至徐州。”

16、周回:四周环绕。障:屏障。

17、崇岩:高高的山峰。四营:营,围绕。宇:指上下四周整个空间。这句话是说,险峰四周围绕,而峰峦之间宽大的山谷,又使空间非常开阔。

18、触:接触,触动。类:同类,类比。触类语出《周易·系辞上》:“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唐孔颖达注:“触类而长之者,谓触逢事类而增长之。”

19、渌渊:清澈的潭水。镜净:镜子一样明净。天池:庐山西北天池山顶有二池,相传为文殊菩萨双手插石而成,后合二为一。

20、文石:彩色的石头。发彩:光芒闪烁。焕:鲜明,光亮。披:打开,展开。此二句意为彩色的石头散发着光彩,鲜明得如同展开了美丽的面容那样。

21、柽(chēng):河柳。芒草:又名莽草,状如石楠而叶稀。蔚然:形容草木茂盛。光目:使人眼睛清爽明亮。此二句意为各种草木生长茂盛,耀人眼目。

22、神丽:神奇美丽。备:完备。

【译文】

隆安四年仲春的一天,因为我和大家想一同吟咏山水,就拄着锡杖去石门游玩。当时,共有志趣相投的人三十多位,大家都早早地起来穿好衣服出门了,怅然的心情也增加了不少兴致。山林虽然幽暗深邃,但大家仍然开辟道路竞相前进;走过的险路重重,但每个人都为自己见到的景色感到满足。到了石门涧,众人就攀着树木揪着嵩草,翻越险峰涉过浅滩,相互搀扶着,只有一个目标就是到达最高峰。最后,终于登上山顶了,背倚岩石,美丽的景色环绕身边,仔细地往山峰下观看,这才知道庐山七岭之美,皆蕴藏于此:两座山峰对峙在前方,重重的山岩叠耸在后面。一圈圈的环形山峦围绕在周围如同屏障,一块块高耸的岩石支撑起一片开阔的空间。这些岩石有的像石台,有的像石池,有的像宫馆……看到可以比拟的景物,让人感到无比喜悦。还有一道道的清泉先是分开流出后又合在一起泻下,天池里的潭水像镜子一样映照着天空。彩色的石头散发着光彩,鲜明得像展开了美丽的面容。松柳和芒草这些草木生长得茂盛而耀人眼目。它们向我们完整地展示了造物的神奇和美丽。

【第三段】

斯日也,众情奔悦,瞩览无厌1。游观未久,而天气屡变:霄雾尘集,则万象隐形2;流光回照,则众山倒影3。开阖之际4,状有灵焉,而不可测也。乃其将登,则翔禽拂翮5,鸣猿厉响6。归云回驾,想羽人之来仪7;哀声相和,若玄音之有寄8。虽仿佛犹闻,而神之以畅9;虽乐不期欢10,而欣以永日。当其冲豫自得,信有味焉,而未易言也。

【注释】

1、众情:众人之情。奔悦:奔放而喜悦。瞩览:注视浏览,引申为观赏。

2、霄雾:高空的云雾。尘集:聚集。万象:一切事物和景象。隐形:隐藏形状。

3、流光:流动的阳光。回照:反射。倒影:“倒”为动词,意为投下倒影。

4、开阖:形容云雾打开又闭合。

5、翔禽:飞翔的鸟儿。拂翮(hé):振动翅膀。拂,振动。翮,羽茎,鸟的翅膀。

6、厉响:巨大的声响。

7、归云:天上飘来的云彩。回驾:云本无驾,言其飘来,若乘车驾。羽人:仙人。来仪:凤凰来舞,仪表非凡,指吉祥之兆。商周《尚书·益稷》:“《萧韶》(乐曲)九成,凤皇来仪。”

8、哀声:凄清的声音。玄音:本有佛教经义之意,这里指玄妙的音乐,即仙乐。东晋支遁《释迦文佛像赞》:“大象罕窥,乃圆其明,玄音希和,文以八声。”

9、仿佛:不清晰。屈原《悲回风》:“存仿佛而不见兮,心踊跃其若汤。”

10、不期:不希望。欢:狂欢。永日:整日,长久。佛教主张“乐不期欢”,即要心情愉悦但不要到狂欢的程度。此二句的意思是,只要内心欣怡不要表现为外表的狂欢,这种愉悦能够长久就满足了。

11、冲豫:冲,凭、根据。豫,快乐、安适。冲豫自得是形容心情恬淡闲适,充满怡悦之情。

12、信:果真,确实。味:趣味,意味。

【译文】

这一天,大家的心情奔放而又喜悦,四处游览却没有一丝厌倦。但是,游览时间不是太久,天气却多次发生变化:一会儿高空云雾聚集,周围的一切景象都隐藏在其中;一会儿流动的阳光返照回来,群山在水中投下了清晰的倒影。云雾开阖之际,它的形状就像是有灵气一样,让人难以预测。正要重新开始登山时,一群飞翔的鸟儿在空中振动着翅膀,远处猿儿鸣叫的声音也十分清晰。飘动的云彩像仙人的车驾,凄清的声音仿若传说中的仙乐。这一切虽然都处于朦胧之中,但是足以让人心神欢畅。但快乐不宜过度,长久保持是最主要的。当一个人怡然自得时,确实是意趣无穷呀,只是不容易用语言表达出来。

【第四段】

退而寻之1,夫崖谷之间,会物无主2,应不以情而开兴3。引人致深若此,岂不以虚明朗其照4,闲邃笃其情耶5?并三复斯谈,犹昧然未尽6。俄而太阳告夕,所存已往7。乃悟幽人之玄览8,达恒物之大情9,其为神趣10,岂山水而已哉!

【注释】

1、寻:研究,推求。

2、会物:体察客观自然、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形尽神不灭》:“情有会物之道,神有冥移之功。”会物无主就是说,领会探求山水自然的规律,它们都是无所主宰的。佛教哲学认为世界本是虚无的,自然万物之间更不存在主宰与从属的关系。

3、情:主观私欲之情。开兴:增加兴趣。

4、虚明:空明,清澈明亮;还指内心清虚纯洁。照:察知,明白。“虚明朗其照”来源于慧远“念佛三昧”中的“气虚神朗”,也即“寂想”。这里可以理解为空灵明净的景色使人的精神状态澄净明朗。

5、闲邃:闲静深远。笃:专一。此句意为闲适深邃的境界令人的感情特别笃厚。

6、昧然:昏暗不明的样子。屈原等作《楚辞·九章·怀沙》:“日昧昧其将暮。”

7、告夕:下山。已往:已经成过去。

8、幽人:即幽隐绝俗、毫无功利嗜欲之人。西周《周易·履》:“履道坦坦,幽人贞吉。”唐孔颖达:“幽人贞吉者,既无险难,故在幽隐之人守正得吉。”玄览:远见,深察。“玄览”一语出于《老子·第十章》:“涤除玄览,能如疵乎?”

9、达:泛指畅通,知晓。恒物:永久、永恒的自然与事物。此句意为透彻地了解万物的根本实情。

10、神趣:神灵的趣旨。

【译文】

往回走的时候我就在想:在山谷之间,所看到的大自然都是无所主宰、随顺自然的,应当不会因为游者的感情而起增添什么情致。但仍然让人对大自然有这样深的感受,这难道不是在用一种空明虚静的景色开阔我们的观想,用悠闲深远的境界让我们的情致更加笃厚吗?我先后三次重复这样的话语,仍然没有找到答案。不一会儿,太阳落下山去了,眼前的景物已经模糊不清。我这才领悟到那些幽隐之人神秘的感悟,通达永恒事物的至深之情,其实是神灵赐给的禅趣,并非仅仅是眼前美丽的山水。

【第五段】

于是徘徊崇岭,流目四瞩1;九江如带,丘阜成垤2。因此而推,形有巨细,智亦宜然3。乃喟然叹4:宇宙虽遐,古今一契5;灵鹫邈矣,荒途日隔6。不有哲人,风迹谁存7?应深悟远8,慨焉长怀9!各欣一遇之同欢10,感良辰之难再11,情发于中,遂共咏之云尔!

【注释】

1、流目:放眼,瞩望。

2、九江:晋代沿袭商周《尚书·禹贡》之说,指寻阳郡境内长江北岸一带,即今湖北省武穴市、黄梅县地区。垤:蚂蚁做窝时堆在洞口的小土堆,或指小土堆。

3、宜然:应当这样。

4、喟然:叹息的样子。

5、遐:久远。《诗经·小雅·天保》:“降尔遐福,维日不足。”一契:一理。

6、灵鹫(jiù):山名。在古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之东北,梵名耆阇崛。山中多鹫,故名。或云山形像鹫头而得名。如来曾在此讲《法华》等经,故佛教以为圣地。邈:远。荒途:无人烟的路。日隔:一日之隔。

7、风迹:胜迹。

8、深:深奥,这里代表深奥的哲理。远:远方,代表西方来的佛法。这句话是说感应深奥的哲理,悟解远在西方的佛法。

9、慨:叹息。长怀:长久思考。屈原《楚辞·怨思》:“情慨慨而长怀兮,信上皇而质正。”

10、各欣:各自高兴于。一遇:相同的行程。

11、良辰:美好的时光。《乐府·孟津诗》:“良辰启初节,高会构欢娱。”

【译文】

在山岭之间徘徊,放眼四下张望,只见九江之水弯曲如带,山岳像蚂蚁穴前的小土堆。因此我推想,物体有大有小,智慧也应当是这样呀。于是不由感叹:宇宙虽然遥远阔大,但古今却是同一个样子;灵鹫山虽然悠远,荒无人烟的路程对于笃信佛教的人来说,却像是一天就可以到达。如果没有这些哲人,美好的风尚和古迹怎么会存在呢?感应深邃的哲理,领悟西方佛法的启发,心中又是一阵的长久的思索。大家对今日同游佳景感到十分高兴,又感叹良辰美景难以复再,心中之情不可压抑,于是一同吟咏诗篇。

【诗】

超兴非有本①,理感兴自生②。

忽闻③石门游,奇唱发幽情④。

褰裳思云驾⑤,望崖想曾城⑥。

驰步乘长岩⑦,不觉质⑧自轻。

矫首登灵阙⑨,眇若陵太清⑩。

端坐运虚轮,转彼玄中经。

神仙同物化,未若两俱冥。

【注释】

①超兴:超脱、高雅的兴致。本:原因,理由。

②理感:感受、探究事物的规律或道理。这里指对于哲理的一种感性的把握。

③忽闻:忽然听到。

④唱:同“倡”,倡导、建议。幽情:深处的情思。

⑤褰:撩起。云驾:传说中仙人的车驾。因以云为车﹐故称。

⑥曾城:传说中的地名,指仙乡。

⑦驰步:快步。乘:登。长岩:宽大的岩石。

⑧质:形体。

⑨矫首:转过头来。灵阙:指神仙所居的宫殿。

⑩眇:同“渺”,渺茫,遥远。陵:通“凌”,升高而接近。太清:天空。古人认为天系清而轻的气所构成,故称为太清。汉刘向《九叹·远游》有“譬如王侨之乘云兮,载赤霄而凌太清。”

运:旋转。虚轮:****,即佛法。佛教认为地、水、火风四大皆空,故云虚轮。《维摩经》慧远疏曰:“名四谛以为****,从喻名之。如转轮王所有轮宝能摧刚强,转下众生上升虚空。四谛如是,能摧众生恶不善法,转下众生上入圣道,故以为轮。”

转:诵读。唐段成式《酉阳杂俎》云:“素公不出院,转《法华经》三万七千部。”玄中经:中经指人体内的主要经脉,玄中经意为极其高深玄妙的理论。

物化:一种泯除事物差别、生死差别、醒梦差别,任随自然而彼我同化的精神境界。庄周《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两具:指事物与生命的种种差别或者对立的两个方面。冥:幽深昏暗。在佛教哲学里,把一切事物的差别与对立都视作不见。此二句的意思是,像神仙那样,达到“物化”的境界,把事物的差别与对立、生命的存在与消失等表现,都看成“冥”,即看成“无”或者“空”。

【译文】

兴致这样高昂并没有特殊的原因,

只是心灵和外物感应才自然生成。

忽然听到众人提议要去石门游览,

新奇的倡导引发着我幽幽的激情。

手牵衣襟想象着仙人乘坐的车驾,

远望山崖幻想传说中美丽的仙城。

迈着迅捷的脚步登上高高的山岩,

不知不觉之中身体是那样的轻盈。

抬头远望似乎登上了仙人的灵阙,

轻松缥缈的感觉如同升起在太空。

端坐在高高的山峰之上习练佛法,

大声诵读一段段高深玄妙的经文。

像神仙那样达到物我同化的境界,

不如任生死模糊皆化成一片虚空。

蒋瑶列传阅读训练及答案

《程千里列传》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愚溪诗序》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

桃花源记和桃源诗序阅读训练及答案

徐霞客游记游茈碧湖日记的原文及翻译

邱为《寻西山隐者不遇》的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秋思赠远,秋思赠远王涯,秋思赠远的意思,秋思赠远赏析

辛弃疾——《虞美人·赋琵琶》

毛诗序原文及翻译

《诗经·小雅·鱼丽》原文翻译赏析

《朱碧潭诗序》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朱碧潭诗序》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朱碧潭诗序》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共11篇)】相关文章:

诗经黍离原文及翻译2022-05-06

高考语文阅读文言文的思路2023-07-15

《诗经:旄丘》原文翻译及赏析2022-04-30

春夜宴桃李园序 /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原文及赏析2022-06-22

九年级调研测试语文试卷分析2023-10-21

诗经关雎全文原文及解读2022-10-14

唐诗之元结:贼退示官吏?并序2022-05-07

诗经终风全文翻译2024-03-06

诗经《国风·卫风·有狐》原文注释及鉴赏有狐2023-05-19

敬之,敬之诗经,敬之的意思,敬之赏析2023-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