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魏书》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时间:2023-11-29 08:20:58 阅读答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三国志魏书》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精选11篇)由网友“billliu”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三国志魏书》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您。

《三国志魏书》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篇1:《三国志魏书》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三国志魏书》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高柔字文惠,陈留圉人也。柔从兄于,袁绍甥也,在河北呼柔,柔举宗从之。太祖①平袁氏,以柔为营长。县中素闻其名,奸吏数人,皆自引去。柔教曰:“昔邴吉临政,吏尝有非,犹尚容之。况此诸吏,于吾未有失乎!其召复之。”成还,皆自励,成为佳吏。

高干既降,顷之以并州叛。柔自归太祖,太祖欲国事诛之,以为刺奸令史。处法允当,狱无留滞,辟为丞相仓曹属。鼓吹②宋金等在合肥亡逃。旧法,军征士亡,考竟其妻子。太祖患犹不息,更重其刑。金有母妻及二弟皆给官,主者奏尽杀之。柔启曰:“士卒亡军诚在可疾然窃闻其中时有悔者愚谓乃宜贷其妻子一可使贼中不信二可使诱其还心正如前科,固已纥其意望,而猥复重之,柔恐自今在军之士,见一人亡逃,诛将及己,亦且相随而走,不可复得杀也。此重刑非所以止亡,乃所以益走耳。”太祖曰:“善。”即止,不杀金母、弟,蒙活者甚众。

文帝③践阼,以柔为治书侍御史,赐爵关萨侯。民间数有妖言,帝疾之,有妖言辄杀,而赏告者。柔上疏曰:“今妖言者必戮,告之者辄赏。既使过误无反善之路,又将开凶狡之群榴诬罔之渐,诚非所以息奸省讼,缉熙治道也。臣愚以为宜除妖谤赏告之法,以隆天父养物之仁。”帝不即从,而相诬告者滋甚。帝乃下诏:“敢以妖言相告者,以所告者罪罪之。”于是遂绝。

帝以宿嫌,欲枉法诛治书执法④鲍勋,而柔固执不从诏命。帝怒甚,遂召柔诣台⑤,遣使者承旨至廷尉考竞勋,勋死乃遣柔还寺⑥。

初,公孙渊兄晃,为内侍。先渊未反,数陈其变。及渊谋逆,帝不忍市斩,欲就狱杀之。柔上疏曰:“晃及妻子,叛逆之类,诚应枭县,勿使遗育。而臣窃闻晃先数自归,陈渊祸萌,虽为凶族,原心可恕。臣以为晃信有言,宜贷其死;苟自无言,便当市斩。今进不赦其命,退不彰其罪,闭著囹固,使自引分,四方观国,或疑此举也。”帝不听,竞遣使赍金屑饮晃及其妻子,赐以棺、衣,殡敛于宅。

景元四年,年九十薨。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有删改)

【注】①太祖:曹操。②鼓吹:军中鼓吹手。③文帝:曹丕。④治书执法:官职。⑤台:尚书台。⑥寺:廷尉官署。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奸吏数人,皆自引去

引:避开,退去

B.狱无留滞

狱:监狱

C.辟为丞相仓曹属

辟:征召

D.息奸省讼

讼:打官司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士卒亡军/诚在可疾/然窃闻其中/时有悔者/愚谓乃宜贷其妻子/一可使贼中不信/二可使诱其还心

B.士卒亡军/诚在珂疾/然窃闻其中时有悔者/愚谓/乃宜贷其妻子/一可使贼中不信/二可使诱其还心

C.士卒亡军/诚在可疾/然窃闻其中时有悔者/愚谓乃宜贷其妻子/一可使贼中不信/二可使诱其还心/

D.士卒亡军/诚在可疾/然窃闻其中/时有悔者/愚谓/乃宜贷其妻子/一可使贼中不信/二可使诱其还心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曹操因高柔是高于的从弟,高干在并州叛变,曾想株连杀柔,但看高柔政绩不错以为令史,后征召他做了丞相仓曹属。

B.曹氏父子信赖高柔,委以重任,高柔每有所谏,便即采纳,只在杀鲍勋一事上未采纳他的意见,鲍勋死后,才让其回官署。

C.高柔头脑灵活,善于保全自己,看袁绍大势已去,他归顺曹氏并竭尽忠心,使自己不但没被诛杀,还当了丞相仓曹属。

D.公孙晃事前多次告发其弟公孙渊谋逆,因此事发后明帝不忍将公孙晃公开处斩,想在狱中悄悄杀掉他,高柔谏阻没有奏效。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旧法,军征士亡,考竞其妻子。太祖患犹不息,更重其刑。

(2)臣以为晃信有言,宜贷其死;苟自无言,便当市斩。

参考答案

4.B (案件)

5.C

6.B(“便即采纳”错)

7.(1)依旧法,军队出征而军士逃跑者,要将其妻儿老小投在狱中拷问至死。曹操担心这样还是不能制止逃亡,更加重了刑罚。(“亡”“考竟”“妻子”“更”各1分,语句通顺1分)

(2)我认为公孙晃确实有揭发公孙渊的言论,就应该宽恕他的死罪;如果他没有这样的言论,就应当公开处斩。(“信”“贷”“苟”“市”各1分,语句通顺1分)

参考译文

高柔,字文惠,陈留郡圉县人。高柔的堂兄高干,是袁绍的外甥,在黄河以北召高柔去,高柔带着族人跟从了他。太祖曹操平定袁氏,任命高柔为菅县县长。县里的.人都听说过高柔的大名,有几个行为不正的县吏,全都自动地离去。高柔教化说:“过去邴吉为政时,官吏曾经有过失,都还能够容忍他们。何况如今这几个官吏,对我并无过失!召他们回来复职。”(那些离去的县吏)又全回来了,都深为感激自觉改过,全成为好的县吏。

高干投降曹操后,不久又在并州反叛。高柔自己投归曹操,曹操想借故杀掉他,就任命他为刺奸令史。高柔执法公允得当,官司中没有滞留的案件,曹操又征召他为丞相仓曹属。军中乐手宋金等人在合肥逃跑。依旧法,军队出征而军士逃跑者,要将其妻儿老小投在狱中拷问至死。曹操担心这样还是不能制止逃亡,更加重了刑罚。宋金的母亲、妻子和二个弟弟都被抓到官府,主管官员奏请将他们全部杀掉。高柔上奏说:“士卒逃离军队,实在可恨,然而我私下里听说这些人中常有后悔的。我认为就应该宽恕他的妻儿老小,一来使这些逃贼忐忑不安,二来可以诱引他们产生回返的想法。如果按照原来的旧法,就已经断绝了他们回返的愿望,假如再加重刑罚,我唯恐如今在军中的兵士,看见一个人逃跑,害怕自己被株连,也会跟着一起逃走,以免同样遭到杀害。这样加重刑罚不是用来制止逃跑,而是助长了逃跑。”曹操说:“对!”立即停止处罚,没有杀宋金的母亲、弟弟,蒙受不杀而活下来的人很多。

魏文帝曹丕即位后,任命高柔为治书侍御史,赐给关内侯爵位。民间屡屡有谣言,文帝非常痛恨,一有传谣言的人就杀,奖赏告发的人。高柔上书劝谏说:“如今传谣言的就杀,告发的就奖赏,这既使有过失错误的人没有改正自新的机会,又将使凶险狡诈之徒诬陷欺骗的恶习逐渐地滋长,这真不是用来消除奸伪、减少诉讼、清明社会风气的治国之道啊。臣以为应废除制裁谣言奖赏告发的法令,以发扬光大上天养育万物的仁德。”文帝没有立即听从,而相互诬告的人越来越多。文帝于是下诏书命令说:“有敢于告发别人有谣言之言的人,以他告发人的罪名给他治罪。”此次(相互诬告的现象)就没有了。

篇2:《三国志魏书二十二》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三国志魏书二十二》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陈矫字季弼,广陵东阳人也。避乱江东及东城,辞孙策、袁术之命,还本郡。太守陈登请为功曹,使矫诣许①。谓曰:“许下论议,待吾不足;足下相为观察,还以见诲。”矫还曰:“闻远近之论,颇谓明府骄而自矜。”登曰:“夫闺门雍穆②,有德有行,吾敬陈元方兄弟;渊清玉洁,有礼有法,吾敬华子鱼;清修疾恶,有识有义,吾敬赵元达;博闻强记,奇逸卓荦,吾敬孔文举;雄姿杰出,有王霸之略,吾敬刘玄德:所敬如此,何骄之有!余子琐琐,亦焉足录哉?”登雅意如此,而深敬友矫。

郡为孙权所围于匡奇,登令矫求救于太祖。矫说太祖曰:“鄙郡虽小,形便之国也,若蒙救援,使为外藩,则吴人剉③谋,徐④方永安,武声远震,仁爱滂流,未从之国,望风景附,崇德养威,此王业也。”太祖奇矫,欲留之。矫辞曰:“本国倒悬,本奔走告急,纵无申胥之效,敢忘弘演之义乎?”太祖乃遣赴救。吴军既退,登多设间伏,勒兵追奔,大破之。

太祖辟矫为司空掾属,除相令,征南长史,彭城、乐陵太守,魏郡西部都尉。曲周⑤民父病,以牛祷,县结正⑥弃市⑦。矫曰:“此孝子也。”表赦之。迁魏郡太守时系囚千数至有历年矫以为周有三典之制汉约三章之法今惜轻重之理而忽久系之患可谓谬矣。悉自览罪状,一时论决。大军东征,入为丞相长史。军还,复为魏郡,转西曹属。从征汉中,还为尚书。行前未到邺,太祖崩洛阳,群臣拘常,以为太子即位,当须诏命。矫曰:“王薨于外,天下惶惧。太子宜割哀即位,以系远近之望。且又爱子在侧,彼此生变,则社稷危矣。”即具官备礼,一日皆办。明旦,以王后令,策太子即位,大赦荡然。文帝曰:“陈季弼临大节,明略过人,信一时之俊杰也。”帝既践阼,转署吏部,封高陵亭侯,迁尚书令。明帝即位,进爵东乡侯,邑六百户。车驾尝卒至尚书门,矫跪问帝曰:“陛下欲何之?”帝曰:“欲案行⑧文书耳。”矫曰:“此自臣职分,非陛下所宜临也。若臣不称其职,则请就黜退。陛下宜还。”帝惭,回车而反。其亮直如此。加侍中光禄大夫,迁司徒。景初元年薨,谥曰贞侯。

(选自陈寿《三国志·魏书二十二》,有删节)

【注】 ①许:许昌。  ②雍穆:和睦。 ③剉:cuò,折损,摧折。  ④徐:徐州。   ⑤曲周:古地名。 ⑥结正:定案,判决。 ⑦弃市:指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尸体暴露街头示众。⑧案行:巡行,巡视,此处引申为“查阅”。

6.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修疾恶,有识有义,吾敬赵元达   疾:憎恶 怨恨

B.纵无申胥之效,敢忘弘演之义乎    效:效果,功效

C.太祖辟矫为司空掾属,除相令     除:撤职

D.矫曰:“此孝子也。”表赦之

赦:赦免

6.C.(除:任命,授职)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所敬如此,何骄之有

陛下欲何之

B.余子琐琐,亦焉足录哉

且焉置土石

C.帝惭,回车而反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D.且又爱子在侧,彼此生变,则社稷危矣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7.B (B项“焉”在两句中均做疑问代词,译做“哪里”“怎么”。 A项:“之”一为结构助词,宾语前置标志;一为动词,译做“往,到……去”。C项:“而”均为连词,但一表转折,译做“却”;一表递进,译做“而且”“并且”。D项:“且”均为连词,一表递进,可译做“而且”“况且”;一表让步,可译做“尚且”)

8.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迁 魏 郡 太 守 时 系 囚 千 数 至 有 历 年 矫以 为 周 有 三 典 之 制 汉 约 三 章 之 法 今 惜 轻重 之理 而 忽 久 系 之 患 可 谓 谬矣。

A.迁魏郡太守/时系囚千数/至有历年/矫以为周有三典之制/汉约三章之法/今惜轻重之理/而忽久系之患/可谓谬矣

B.迁魏郡太守时/系囚千数/至有历年矫以为/周有三典之制/汉约三章之法/今惜轻重之理而忽/久系之患/可谓谬矣

C.迁魏郡/太守时系囚千数至有历年/矫以为周/有三典之制/汉约三章之法/今惜轻重之理而忽/久系之患/可谓谬矣

D.迁魏郡太守/时系囚/千数至有历年/矫以为周有三典之制/汉约三章之法/今惜轻重之理/而忽久系之/患/可谓谬矣

8.A.(参照文意的理解可知)

9.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开篇详写了陈矫与陈登的对话,极有深意:既表现了陈矫的磊落正直;又显示了陈登的气度目力不凡,使陈登的“深敬友矫”具有烘托陈矫的作用。

B.陈矫为解匡奇之围去见太祖,一番话既是为匡奇求援兵,也是为太祖的王业做长远谋划,太祖很欣赏他的卓识,亲自统领大军大破吴军,解救了匡奇。

C.陈矫在担任尚书令时,拒绝接纳突然来尚书省查阅文书的魏明帝,并且直言这是尚书令的职责,尚书省不是皇帝应该临幸的地方。

D.作者简要叙述了一代名臣陈矫的一生,且再现了他的谋略过人、临事果断和忠孝正直。作者长于叙事而裁剪精当,笔墨简洁而人物传神的修史特点由此可窥一斑。

9.B (太祖派军队赴匡奇救援,吴国人于是退兵了。并非亲自统领。)

10.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徐方永安,武声远震,仁爱滂流,未从之国,望风景附,崇德养威,此王业也。

(2)陈季弼临大节,明略过人,信一时之俊杰也(3分)

(3)此自臣职分,非陛下所宜临也。若臣不称其职,则请就黜退。

10.(1)徐州才能永久安定,您的威武之名震慑四方,仁爱之名到处传扬。还没有跟从您的地方,都会观望风头像影子一样归附您,崇尚恩德,养成威望,这就是成就王业呀。(每分句1分。关键词“方、声、景、崇”,错一个扣1分。方:才能,才会,将会。声:名声。景:像影子一样。崇:崇尚,推崇。)

(2)陈季弼遇上大事的时候,见识高明,多有谋略,超过一般人,确实是当代的杰出人才。(一分句1分。关键词“临、信”,错一个扣1分。临:面临,遇上。信:的确,确实。)

(3)这是臣的职责,不是陛下应当做的。如果臣不称职,就请陛下罢免我。

文言文译文:

陈矫字季弼,是广陵郡东阳县人。到江东和东城躲避战乱时,辞掉了孙策和袁术的召聘,回到本郡。太守陈登请他担任功曹,并派陈矫到许昌,对他说:“许昌人好评论人物,有批评我不足的地方,您替我留意一下,回来转告我。”陈矫回来说:“我听了远近不少人的议论,都说您骄傲自大。”陈登说:“内室和睦,德行兼备,我敬佩陈元方兄弟;冰清玉洁,行动有礼有法,我敬佩华子鱼;修身养性,痛恨丑恶,有胆有识,我敬佩赵元达;博学多才,卓尔不群,我敬佩孔文举;才智出众,有建立王业霸业的谋略,我敬佩刘玄德:我这样敬佩他们,还有什么骄傲自大!那些人絮絮叨叨,哪里值得去听信呢?”陈登平时的想法确实如此,却非常尊敬和友善陈矫。

孙权围攻广陵郡匡奇时,陈登命令陈矫去向太祖求救,陈矫劝说太祖说:“我们郡虽然地方狭小,但地势对您有利,如果能得到您的援救,让它成为您的外藩,就能挫败吴国人的阴谋,徐州将可以永远安定,您威武的名声震动远方,仁爱之心传播四方,还未归附您的地方,就会望风而像影子一样归附您。崇高德惠,培养威严,这样才可以建立王业。”太祖很惊奇陈矫的才智,想留下他在许昌任职。陈矫推辞说:“我们的郡县面临危亡,本意是来向您告急求援的,纵使没有楚国申包胥搬取救兵的功效,又怎敢忘记卫国弘演的义举呢?”太祖于是派兵救援。吴军已开始撤退,陈登在多处设下埋伏,亲自率兵追击敌人,大败吴国军队。

太祖征召陈矫担任魏郡司空掾属,历任相县令,征南将军长史,彭城太守,乐陵太守,魏郡西部都尉。曲周一男子的父亲病了,这男子杀牛为他父亲祈祷福寿,根据当时保护耕牛的法令县官判他抛尸街头的`死罪。陈矫说:“这是孝子呀!”上表请求赦免了他。升魏郡太守。当时魏郡关押的囚犯有一千余人,有的关押了一年多还未判决。陈矫认为周代有三典法,汉代有约法三章,现在只重视判罪的轻重,却忽视了长期关押的恶果,这真是谬误呀!他亲自阅读了全部罪案,当时就作出了判决。大军东征时,进京任丞相长史。回师后,又任魏郡太守,转任西曹属。跟随太守征伐汉中,回来后任尚书。太祖未到邺,死在洛阳,群臣拘泥常规,认为太子继位应当有诏书的任命。陈矫说:“大王死在外面,天下惶恐,太子应当节哀,,马上即王位,以安定天下的人心。况且太祖宠爱的儿子就在旁边,如果发生争夺王位的灾变,国家就危险了。”当即就召来百官,准备登基仪式,一天就筹办好了。第二天,以王后的命令,策太子即位,大赦天下,一切仪式圆满结束。文帝说:“陈季弼面临大事,头脑清醒,谋略过人,确实是一时的俊杰。”文帝即皇帝位后,陈矫转吏部任职,封高陵亭侯,升任尚书令。明帝即位后,进爵为东乡侯,封邑六百户。明帝有一次突然乘车来到尚书台门前,陈矫跪下问明帝:“陛下想要去哪里?”明帝说:“不过想看看文书罢了。”陈矫说:“这是臣的职责,不是陛下应当做的。如果臣不称职,就请陛下罢免我。陛下应当回去。”明帝很惭愧,掉转车头就回去了。他的诚信正直大都像这个样。又加官侍中光禄大夫,升任司徒。景初元年去世,谥号叫贞侯。

篇3:《三国志·魏书》节选文言文阅读练习及其答案解析

《三国志·魏书》节选文言文阅读练习及其答案解析

袁涣,字曜卿,陈郡扶乐人也。父滂,为汉司徒。郡命为功曹,后辟公府,举高第,除谯令,不就。刘备之为豫州,举涣茂才。后避江淮间,为袁术所命。术每有所咨访,涣常正议,术不能抗,然敬之不敢不礼也。顷之,吕布击术于阜陵,涣往从之,遂复为布所拘留。布初与刘备和亲,后离隙。布欲使涣作书詈辱备,涣不可,再三强之,不许。布大怒,以兵胁涣曰:“为之则生,不为则死。”涣颜色不变,笑而应之曰:“涣闻唯德可以辱人,不闻以骂。使彼固君子邪,且不耻将军之言,彼诚小人邪,将复将军之意,则辱在此不在于彼。且涣他日之事刘将军,犹今日之事将军也,如一旦去此,复骂将军,可乎?”布惭而止。布诛,涣得归太祖(指曹操)。涣言曰:“夫兵者,凶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鼓之以道德,征之以仁义,兼抚其民而除其害。夫然,故可与之死而可与之生。公明哲超世,古之所以得其民者,公既勤之矣;今之把以失其民者,公既戒之矣。海内赖公,得免于危亡之祸,然而民未知义,其唯公所以训之,则天下幸甚!”太祖深纳焉。是时新募民开屯田,民不乐,多逃亡。涣白太祖曰:“夫民安土重迁,不可卒变,易以顺行,难以逆动,宜顺其意,乐之者乃取,不欲者勿强。”太祖从之,百姓大悦。迁为梁相,为政崇教训,恕思而后行,外温柔而内能断。以病去官,百姓思之。前后得赐甚多,皆散尽之,家无所储,终不问产业,乏则取之于人,不为皦察之行,然时人服其清。时有传刘备死者,群臣皆贺;涣 以尝为备举吏,独不贺。居官数年卒,太祖为之流涕。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有删节)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刘备之为豫州,举涣茂才 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B.吕布击术于阜陵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C.涣颜色不变,笑而应之曰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D.涣闻唯德可以辱人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9.以下六句话,分别是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袁涣坚持操守的一组是( )

①涣常正议,术不能抗

②布欲使涣作书詈辱备,涣不可,再三强之,不许

③夫兵者,凶器也,不得已而用之

④为政崇教训,恕思而后行

⑤不为皦察之行,然时人服其清

⑥时有传刘备死者,群臣皆贺,涣以尝为备举吏,独不贺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②⑥ D.③④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袁涣感念刘备的知遇之恩,分手后遇事亦处处维护刘备的`形象,身在曹营而心系故主。

B.吕布得到袁涣之后,想让袁涣写信痛骂侮辱刘备,袁涣坚决不同意,即便以死相威胁,也决不妥协,还以理说服吕布。

C.袁涣温和坦诚,重义轻利,不炫耀自己邀取功名,对曹操屡有劝谏,受到了曹操的器重。

D.袁涣作官谨慎小心,考虑成熟了才去实行,外表看着温和柔弱,但是内心却颇能决断。因病去官,百姓依然念念不忘。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术每有所咨访,涣常正议,术不能抗,然敬之不敢不礼也。(4分)

(2)鼓之以道德,征之以仁义,兼抚其民而除其害。(3分)

(3)古之所以得其民者,公既勤之矣。(2分)

8.D【第一个“以”是介词,“用来”、“来”,第二个“以”是连词,相当于“而”。其余:A、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B、连词,表修饰关系C、介词“在”】

9.C(③与坚持操守无关。④是为政的主导思想和做法。⑤只表现袁涣不炫示邀名。)

10.A【“身在曹营而心系故主”所言过重,与事实不符。】

11.(1)袁术每次向袁涣咨询探问,袁涣总是正气凛然地论述自己的主张,袁术辩驳不过,但是仍然敬重他,不敢不对他以礼相待。(4分)

(2)用高尚的品行来影响他人,用仁义的思想来感化他人,同时安抚那里的百姓,替他们扫除危害。(3分)

(3)古人用来争得民众的方法,您已经勤勉地实行了(2分)

篇4:三国志魏书十一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三国志魏书十一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张范,字公仪,河内修武人也。太傅袁隗欲以女妻范,范辞不受。性恬静乐道,忽于荣利,征命无所就。弟承,字公先,亦知名,以方正征,拜议郎,迁伊阙都尉。董卓作乱,承欲合徒众与天下共诛卓。承弟昭时为议郎,适从长安来,谓承曰:“今欲诛卓,众寡不敌,且起一朝之谋,战阡陌之民,士不素抚,兵不练习,难以成功。卓阻兵而无义,固不能久;不若择所归附,待时而动,然后可以如志。”承然之,乃解印绶间行归家,与范避地扬州。袁术备礼招请,范称疾不往,术不强屈也。遣承与相见,术问曰:“昔周室陵迟,则有桓、文之霸;秦失其政,汉接而用之。今孤以土地之广,士民之众,欲徼福齐桓,拟迹高祖,何如?”承对曰:“在德不在强。夫能用德以同天下之欲,虽由匹夫之资,而兴霸王之功,不足为难。若苟僭拟,干时而动,众之所弃,谁能兴之?”术不悦。是时,太祖将征冀州,术复问曰:“今曹公欲以弊兵数千,敌十万之众,可谓不量力矣!子以为何如?”承乃曰:“汉德虽衰,天命未改,今曹公挟天子以令天下,虽敌百万之众可也。”术作色不怿,承去之。

太祖平冀州,遣使迎范。范以疾留彭城,遣承诣太祖,太祖表以为谏议大夫。范子陵及承子戬为山东贼所得,范直诣贼请二子,贼以陵还范。范谢曰:“诸君相还儿厚矣。夫人情虽爱其子,然吾怜戬之小,请以陵易之。”贼义其言,悉以还范。太祖自荆州还,范得见于陈,以为议郎,参丞相军事,甚见敬重。太祖征伐,常令范及邴原留,与世子居守。太祖谓文帝:“举动必谘此二人。”世子执子孙礼。救恤穷乏,家无所馀,中外孤寡皆归焉。赠遗无所逆,亦终不用,及去,皆以还之。建安十七年卒。

(选自《三国志·魏书十一》)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傅袁隗欲以女妻范

妻:嫁给

B.待时而动,然后可以如志

如:实现

C.术作色不怿,承去之

色:脸色

D.赠遗无所逆,亦终不用

逆:迎接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卓阻兵而无义,固不能久

不敢言而敢怒

B.今孤以土地之广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C.范得见于陈,以为议郎

师不必贤于弟子

D.然吾怜戬之小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董卓作乱时,张范之弟张承想要集合亲信与天下豪杰一起讨伐董卓,后在其弟张昭的劝阻下作罢,张承就辞官不做,和张范一起在扬州归隐。

B.张范兄弟俩在扬州归隐,袁术准备好厚礼招请他们,张范假称有病而不前往,袁术没有强逼他。

C.张范参谋曹操军事,并且深得曹操信任。每当太祖征伐之时,常让张范留在许都,辅佐太子,太子以对待子孙之礼相待。

D.张范救济抚恤贫困的人,以致家中没有多余的财物,本地和外地的孤儿寡母都来投靠他。从中可以看出张范“乐道”的性格。

4.把第1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承然之,乃解印绶间行归家,与范避地扬州。(3分)

(2)夫能用德以同天下之欲,虽由匹夫之资,而兴霸王之功,不足为难。(4分)

(3)今曹公欲以弊兵数千,敌十万之众,可谓不量力矣!(3分)

参考答案

1.D(A项中的“而”,都是连词,前者是“而且”的意思,表示递进;后者是“可是”、“但”、“却”的意思,表示转折。B项中的“之”,都是助词,前者是“的”的意思;后者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C项中的“于”,都是介词,前者是“在”的意思;后者是“比”的意思,表示比较。D项中的“然”,都是连词,“但是、然而”的.意思。)

2.C(应为太子以子孙的礼节对待他。)

3. ①张承同意了张昭的建议,于是他解下印绶,辞官不做,从小路回到家乡,与张范一同在扬州隐居。(3分,译出大意1分,“然”“间”翻译准确各一分)

②假如以道义而取天下,即使只有一个人的力量,而成就王业,不值得当成难事。(4分,译出大意1分,“虽”“资”“兴”翻译准确各1分)

③如今曹操要以弱兵几千,抗拒十万大兵,真可谓不自量力!(3分,译出大意1分,“弊”“敌”翻译准确各一分)

【参考译文】

张范,字公仪,河内修武人,太傅袁隗想把女儿嫁给张范,范推辞不接受。他性格恬静,乐于道义,淡泊名利,从不接受公荐,其弟名承,字公先,也是知名人士,由于做人方正而被征召,任命为议郎,又升任伊阙都尉,董卓作乱,承想聚合亲信与天下共起讨伐董卓。承之弟张昭时任议郎。恰从长安来,对承说:“一在想讨伐董卓,寡不敌众,而且又只有一些大臣的计谋和百姓,士子都没有经常安抚,兵士没有训练,难以成功,董卓如果抵挡天下的讨伐,得不到道义上的支持,其统治本来就不稳固、长久,不如先呆在一个地方等待时机行动,然后才能实现志向。”承同意了张昭的建议,于是他解下印绶,辞官不做,从小路回家乡,与张范一同在扬州隐居。袁术准备好厚礼招请他们,张范假称有病而不能前往,袁术没有强逼他。然后派人请张承与他相见,袁术问他:“往昔周朝衰落,于是有了称霸的桓、文二帝;秦国丧失法度,汉朝把天下接管过来而以法度治理,现在我拥有广阔的土地,众多人口,想效法汉高祖主事,称霸天下,你有何意见?”张承回答说:“称霸之资在于道义而不在强大。假如你以道义而取天下,即使只有一个人的力量,而成就王业,不足为难。但是如果超越本分,自比在上位者,逆时而行,为人民所弃,谁能使他兴旺发达起来?”于是袁术不高兴。在这时,太祖将要进军冀州,袁术又问他:“如今曹操要以弱兵三千,抗拒十万大兵,真可谓不自量力!你认为结果会是怎样呢?”张承于是说:“汉朝虽然不修文德,但是天命没有改变,而今曹操挟天子以令天下,即使抵抗百万之众也可以了。”袁术于是脸现怒色不高兴,张承就离开袁术回到扬州。

太祖平定冀州,派使者迎请张范,张范因为得病而留在彭城,他让张承去见太祖。太祖表奏他为谏议大夫。范之子陵和承之子戬被由东强盗抓住,张范直接到强盗住所去要还二子侄,强盗只把张陵放回,范谢道:“诸君把儿子相还,已经十分厚道了,但是以人之常情,虽然爱怜自己的孩子,然而我却可怜幼小的张戬,请把张陵换回张戬。”强盗被他的大义所感动,把两个孩子都还给了张范。太祖从荆州回来,张范得以在陈州见到他,任张范为议郎,参谋丞相军事,范非常得太祖的敬重。每当太祖征伐之时,常让范和邴原留在许都,辅佐太子。太祖对文帝说:“如有什么行动,一定要向这二人咨询。”磁子以子孙之礼相待他们。他经常救济穷困人家,家中无多余的资财,远近孤寡都归附到他那里。别人对他的赠遗他从不反对,但也不用它们,等到他们走的时候,都把它归还回,张范在建安十七年去世。

篇5:《三国志·魏书二十二》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三国志·魏书二十二》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陈矫字季弼,广陵东阳人也。避乱江东及东城,辞孙策、袁术之命,还本郡。太守陈登请为功曹,使矫诣许①。谓曰:“许下论议,待吾不足;足下相为观察,还以见诲。”矫还曰:“闻远近之论,颇谓明府骄而自矜。”登曰:“夫闺门雍穆②,有德有行,吾敬陈元方兄弟;渊清玉洁,有礼有法,吾敬华子鱼;清修疾恶,有识有义,吾敬赵元达;博闻强记,奇逸卓荦,吾敬孔文举;雄姿杰出,有王霸之略,吾敬刘玄德:所敬如此,何骄之有!余子琐琐,亦焉足录哉?”登雅意如此,而深敬友矫。

郡为孙权所围于匡奇,登令矫求救于太祖。矫说太祖曰:“鄙郡虽小,形便之国也,若蒙救援,使为外藩,则吴人剉③谋,徐④方永安,武声远震,仁爱滂流,未从之国,望风景附,崇德养威,此王业也。”太祖奇矫,欲留之。矫辞曰:“本国倒悬,本奔走告急,纵无申胥之效,敢忘弘演之义乎?”太祖乃遣赴救。吴军既退,登多设间伏,勒兵追奔,大破之。

太祖辟矫为司空掾属,除相令,征南长史,彭城、乐陵太守,魏郡西部都尉。曲周⑤民父病,以牛祷,县结正⑥弃市⑦。矫曰:“此孝子也。”表赦之。迁魏郡太守时系囚千数至有历年矫以为周有三典之制汉约三章之法今惜轻重之理而忽久系之患可谓谬矣。悉自览罪状,一时论决。大军东征,入为丞相长史。军还,复为魏郡,转西曹属。从征汉中,还为尚书。行前未到邺,太祖崩洛阳,群臣拘常,以为太子即位,当须诏命。矫曰:“王薨于外,天下惶惧。太子宜割哀即位,以系远近之望。且又爱子在侧,彼此生变,则社稷危矣。”即具官备礼,一日皆办。明旦,以王后令,策太子即位,大赦荡然。文帝曰:“陈季弼临大节,明略过人,信一时之俊杰也。”帝既践阼,转署吏部,封高陵亭侯,迁尚书令。明帝即位,进爵东乡侯,邑六百户。车驾尝卒至尚书门,矫跪问帝曰:“陛下欲何之?”帝曰:“欲案行⑧文书耳。”矫曰:“此自臣职分,非陛下所宜临也。若臣不称其职,则请就黜退。陛下宜还。”帝惭,回车而反。其亮直如此。加侍中光禄大夫,迁司徒。景初元年薨,谥曰贞侯。

(选自陈寿《三国志·魏书二十二》,有删节)

【注】 ①许:许昌。②雍穆:和睦。 ③剉:cuò,折损,摧折。④徐:徐州。 ⑤曲周:古地名。 ⑥结正:定案,判决。 ⑦弃市:指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尸体暴露街头示众。⑧案行:巡行,巡视,此处引申为“查阅”。

6.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修疾恶,有识有义,吾敬赵元达 疾:憎恶 怨恨

B.纵无申胥之效,敢忘弘演之义乎

效:效果,功效

C.太祖辟矫为司空掾属,除相令

除:撤职

D.矫曰:“此孝子也。”表赦之

赦:赦免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所敬如此,何骄之有

陛下欲何之

B.余子琐琐,亦焉足录哉

且焉置土石

C.帝惭,回车而反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D.且又爱子在侧,彼此生变,则社稷危矣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8.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迁魏郡太守时系囚千数至有历年矫以为周有三典之制汉约三章之法今惜轻重之理而忽久系之患可谓谬矣。

A.迁魏郡太守/时系囚千数/至有历年/矫以为周有三典之制/汉约三章之法/今惜轻重之理/而忽久系之患/可谓谬矣

B.迁魏郡太守时/系囚千数/至有历年矫以为/周有三典之制/汉约三章之法/今惜轻重之理而忽/久系之患/可谓谬矣

C.迁魏郡/太守时系囚千数至有历年/矫以为周/有三典之制/汉约三章之法/今惜轻重之理而忽/久系之患/可谓谬矣

D.迁魏郡太守/时系囚/千数至有历年/矫以为周有三典之制/汉约三章之法/今惜轻重之理/而忽久系之/患/可谓谬矣

9.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开篇详写了陈矫与陈登的对话,极有深意:既表现了陈矫的磊落正直;又显示了陈登的气度目力不凡,使陈登的“深敬友矫”具有烘托陈矫的作用。

B.陈矫为解匡奇之围去见太祖,一番话既是为匡奇求援兵,也是为太祖的王业做长远谋划,太祖很欣赏他的卓识,亲自统领大军大破吴军,解救了匡奇。

C.陈矫在担任尚书令时,拒绝接纳突然来尚书省查阅文书的魏明帝,并且直言这是尚书令的职责,尚书省不是皇帝应该临幸的地方。

D.作者简要叙述了一代名臣陈矫的一生,且再现了他的谋略过人、临事果断和忠孝正直。作者长于叙事而裁剪精当,笔墨简洁而人物传神的修史特点由此可窥一斑。

10.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徐方永安,武声远震,仁爱滂流,未从之国,望风景附,崇德养威,此王业也。

(2)陈季弼临大节,明略过人,信一时之俊杰也(3分)

(3)此自臣职分,非陛下所宜临也。若臣不称其职,则请就黜退。

参考答案:

6.C.(除:任命,授职)

7.B (B项“焉”在两句中均做疑问代词,译做“哪里”“怎么”。 A项:“之”一为结构助词,宾语前置标志;一为动词,译做“往,到……去”。C项:“而”均为连词,但一表转折,译做“却”;一表递进,译做“而且”“并且”。D项:“且”均为连词,一表递进,可译做“而且”“况且”;一表让步,可译做“尚且”)

8.A.(参照文意的理解可知)

9.B (太祖派军队赴匡奇救援,吴国人于是退兵了。并非亲自统领。)

10.(1)徐州才能永久安定,您的威武之名震慑四方,仁爱之名到处传扬。还没有跟从您的地方,都会观望风头像影子一样归附您,崇尚恩德,养成威望,这就是成就王业呀。(每分句1分。关键词“方、声、景、崇”,错一个扣1分。方:才能,才会,将会。声:名声。景:像影子一样。崇:崇尚,推崇。)

(2)陈季弼遇上大事的时候,见识高明,多有谋略,超过一般人,确实是当代的杰出人才。(一分句1分。关键词“临、信”,错一个扣1分。临:面临,遇上。信:的确,确实。)

(3)这是臣的职责,不是陛下应当做的。如果臣不称职,就请陛下罢免我。

参考译文:

陈矫字季弼,是广陵郡东阳县人。到江东和东城躲避战乱时,辞掉了孙策和袁术的召聘,回到本郡。太守陈登请他担任功曹,并派陈矫到许昌,对他说:“许昌人好评论人物,有批评我不足的地方,您替我留意一下,回来转告我。”陈矫回来说:“我听了远近不少人的议论,都说您骄傲自大。”陈登说:“内室和睦,德行兼备,我敬佩陈元方兄弟;冰清玉洁,行动有礼有法,我敬佩华子鱼;修身养性,痛恨丑恶,有胆有识,我敬佩赵元达;博学多才,卓尔不群,我敬佩孔文举;才智出众,有建立王业霸业的谋略,我敬佩刘玄德:我这样敬佩他们,还有什么骄傲自大!那些人絮絮叨叨,哪里值得去听信呢?”陈登平时的想法确实如此,却非常尊敬和友善陈矫。

孙权围攻广陵郡匡奇时,陈登命令陈矫去向太祖求救,陈矫劝说太祖说:“我们郡虽然地方狭小,但地势对您有利,如果能得到您的援救,让它成为您的外藩,就能挫败吴国人的阴谋,徐州将可以永远安定,您威武的名声震动远方,仁爱之心传播四方,还未归附您的`地方,就会望风而像影子一样归附您。崇高德惠,培养威严,这样才可以建立王业。”太祖很惊奇陈矫的才智,想留下他在许昌任职。陈矫推辞说:“我们的郡县面临危亡,本意是来向您告急求援的,纵使没有楚国申包胥搬取救兵的功效,又怎敢忘记卫国弘演的义举呢?”太祖于是派兵救援。吴军已开始撤退,陈登在多处设下埋伏,亲自率兵追击敌人,大败吴国军队。

太祖征召陈矫担任魏郡司空掾属,历任相县令,征南将军长史,彭城太守,乐陵太守,魏郡西部都尉。曲周一男子的父亲病了,这男子杀牛为他父亲祈祷福寿,根据当时保护耕牛的法令县官判他抛尸街头的死罪。陈矫说:“这是孝子呀!”上表请求赦免了他。升魏郡太守。当时魏郡关押的囚犯有一千余人,有的关押了一年多还未判决。陈矫认为周代有三典法,汉代有约法三章,现在只重视判罪的轻重,却忽视了长期关押的恶果,这真是谬误呀!他亲自阅读了全部罪案,当时就作出了判决。大军东征时,进京任丞相长史。回师后,又任魏郡太守,转任西曹属。跟随太守征伐汉中,回来后任尚书。太祖未到邺,死在洛阳,群臣拘泥常规,认为太子继位应当有诏书的任命。陈矫说:“大王死在外面,天下惶恐,太子应当节哀,,马上即王位,以安定天下的人心。况且太祖宠爱的儿子就在旁边,如果发生争夺王位的灾变,国家就危险了。”当即就召来百官,准备登基仪式,一天就筹办好了。第二天,以王后的命令,策太子即位,大赦天下,一切仪式圆满结束。文帝说:“陈季弼面临大事,头脑清醒,谋略过人,确实是一时的俊杰。”文帝即皇帝位后,陈矫转吏部任职,封高陵亭侯,升任尚书令。明帝即位后,进爵为东乡侯,封邑六百户。明帝有一次突然乘车来到尚书台门前,陈矫跪下问明帝:“陛下想要去哪里?”明帝说:“不过想看看文书罢了。”陈矫说:“这是臣的职责,不是陛下应当做的。如果臣不称职,就请陛下罢免我。陛下应当回去。”明帝很惭愧,掉转车头就回去了。他的诚信正直大都像这个样。又加官侍中光禄大夫,升任司徒。景初元年去世,谥号叫贞侯。

篇6:《三国志·魏书·徐晃传》阅读答案及翻译

关于《三国志·魏书·徐晃传》阅读答案及翻译

徐晃字公明,河东杨人也。为郡吏,从车骑将军杨奉讨贼有功,拜骑都尉。李傕、郭汜之乱长安也,晃说奉,令与天子还洛阳,奉从其计。及到洛阳,韩暹、董承日争斗,晃说奉,令归太祖;奉欲从之,后悔。太祖讨奉于梁,晃遂归太祖。从破刘备,又从破颜良,拔白马,进至延津,破文丑,拜偏将军。太祖既围邺,破邯郸,易阳令韩范伪以城降而拒守,太祖遣晃攻之。晃至,飞矢城中,为陈成败。范悔,晃辄降之。既而言于太祖曰:“二袁①未破,诸城未下者倾耳而听,今日灭易阳,明日皆以死守,恐河北无定时也。愿公降易阳以示诸城,则莫不望风。”太祖善之。

太祖还邺,留晃与夏侯渊拒刘备于阳平。备遣陈式等十余营绝马鸣阁道,晃别征破之,贼自投山谷,多死者。太祖闻,甚喜,假晃节。太祖遂自至阳平,引出汉中诸军。复遣晃助曹仁讨关羽,屯宛。羽围仁于樊,又围将军吕常于襄阳。晃所将多新卒,以难与羽争锋,遂前至阳陵陂屯。贼围头有屯,又别屯四冢。晃扬声当攻围头屯,而密攻四冢。羽见四冢欲坏自将步骑五千出战晃击之退走遂追陷与俱入围破之或自投沔水死晃振旅还摩陂太祖迎晃七里置酒大会。太祖举卮酒劝晃,且劳之曰:“全樊、襄阳,将军之功也。”时诸军皆集,太祖案行诸营,士卒咸离陈观,而晃军营整齐,将士驻陈不动。太祖叹曰:“徐将军可谓有周亚夫之风矣。”

文帝即王位,以晃为右将军,进封逯乡侯。及践阼,进封杨侯。明帝即位,增邑二百,并前三千一百户。病笃,遗令敛以时服。

性俭约畏慎,将军常远斥候,先为不可胜,然后战,追奔争利,士不暇食。常叹曰:“古人患不遭明君,今幸遇之,当以功自效,何用私誉为?”终不广交援。太和元年薨,谥曰壮侯。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徐晃传》)

注释:①二袁:袁谭、袁尚。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羽见四冢欲坏自/将步骑五千/出战晃/击之退走/遂追陷与俱/入围破之/或自投沔水死/晃振旅还摩陂/太祖迎晃/七里置酒大会

B.羽见四冢欲坏/自将步骑五千出战/晃击之/退走/遂追陷与俱入围/破之/或自投沔水死/晃振旅还摩陂/太祖迎晃七里/置酒大会

C.羽见四冢欲坏/自将步骑五千/出战晃/击之退走/遂追陷与俱入围破之/或自投沔水死/晃振旅还摩陂/太祖迎晃七里/置酒大会

D.羽见四冢欲坏自/将步骑五千出战/晃击之/退走/遂追陷与俱/入围破之/或自投沔水死/晃振旅还摩陂/太祖迎晃/七里置酒大会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都尉”,是秦汉时代重要的中高级武官。秦与汉初,每郡都有郡尉,秩比二千石,辅助太守主管军事。景帝时改名都尉。

B.“周亚夫”,西汉时期的著名将军,是历史上有名的治军严谨的军事家。七国之乱中,他统帅汉军三个月平定了叛军。

C.“践阼”,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阼阶上为主位,后也称皇帝“即位”“登基”为“践阼”,封侯也可以使用。

D.“斥候”,古代的侦察兵,因直属王侯手下而得名。分骑兵和步兵,一般由行动敏捷的军士担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徐晃擅长劝说人。他先是成功地劝杨奉自愿归顺了太祖;后又给韩范讲述成败得失的道理,使韩范顺利地归降了太祖。

B.徐晃善于作战。他单独带兵征讨打败了陈式等十多个营垒,又设计打败了关羽,使关羽的士兵有的被逼跳入沔水淹死。

C.徐晃深受恩宠。他随太祖打败文丑被授任偏将军;文帝又任命他做右将军,晋封逯乡侯,明帝即位,给他增食邑二百户。

D.徐晃节俭谨慎。他病重时遗嘱中说用当时通行的服装来入殓;带兵时常在远处设置侦察人员,争取有利的作战条件。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二袁未破,诸城未下者倾耳而听,今日灭易阳,明日皆以死守,恐河北无定时也。(5分)

(2)古人患不遭明君,今幸遇之,当以功自效,何用私誉为?(5分)

参考答案

10.B;(羽见四冢欲坏,自将步骑五千出战,晃击之,退走,遂追陷与俱入围,破之,或自投沔水死。晃振旅还摩陂,太祖迎晃七里,置酒大会。)

11.C

12.A (“他先是成功地劝杨奉自愿归顺了太祖”错,从文中“晃说奉令归太祖;奉欲从之,后悔”可知,杨奉没有自愿归顺太祖。)

13.(1)袁谭、袁尚还没有被打破,没被攻下的各城都侧耳倾听,今天要是毁灭了易阳,明天各城都会拼死坚守,恐怕黄河以北就没有安定的日子了。(“下”“死守”“河北”“定”各1分,句意1分)

(2)古代的人担心不能遇上贤明的君主,现在我幸运地遇上了,应当用立功效劳,要我个人的名誉干什么呢?(“患”“遭”“幸”“何……为”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徐晃,字公明,河东杨人。他做过郡里的.小吏,因跟随车骑将军杨奉讨伐贼寇有功,授任骑都尉。李催、郭汜在长安作乱时,徐晃劝说杨奉,让他和天子返回洛阳,杨奉听从了他的计谋。天子到了洛阳,韩暹、董承天天争斗,徐晃劝说杨奉,让他归附太祖;杨奉打算听从他的意见,后来又反悔了。太祖在梁讨伐杨奉,徐晃于是就归附了太祖。他跟随太祖打败了刘备,又跟随太祖打败颜良,攻取了白马,进军到延津,打败了文丑,授任偏将军。太祖包围邺以后,攻克了邯郸,易阳令韩范假装率城投降却坚持防守,太祖派遣徐晃攻打他。徐晃来到后,将一封信用箭射到城里,给韩范讲述成败得失的道理。韩范有所悔悟,徐晃就招降了他。不久他对太祖说:“袁谭、袁尚还没有被打败,没被攻下的各城都侧耳倾听,今天要是毁灭了易阳,明天各城都舍拼死坚守,恐怕黄河以北就没有安定的日子了。希望您招降易阳,向各城示意,那么就没有不屈于形势而归顺投降的了。”太祖认为他说得对。

太祖返回邺,留下徐晃和夏侯渊在阳平抵御刘备。刘备派遣陈式等十多个营垒截断了马鸣阁道,徐晃单独带兵征讨打败了他们,贼人自己跳入山谷,摔死了很多。太祖听说后,非常高兴,授给徐晃符节。太祖于是亲自到阳平,撤出汉中各军。又派遣徐晃帮助曹仁讨伐关羽,驻扎在宛。关羽在樊包围曹仁,又在襄阳包围将军吕常。徐晃带领的大多是新兵,认为很难和关羽交锋争胜,于是就前进到阳陵陂驻扎。贼人在围头驻扎有军队,又另外在四冢驻扎军队。徐晃扬言应当攻打围头的营垒,却秘密攻打四冢。关羽见四冢将被攻占,亲自带领步兵骑兵五千人出来交战,徐晃反击他们,关羽败退逃走,徐晃于是就追击突破敌阵,和关羽一道进入包围国内,打败了贼人,有的贼人被逼得跳入沔水淹死。徐晃整顿军队返回摩陂,太祖到七里以外迎接徐晃,设置酒宴聚会。太祖举杯向徐晃劝酒,并且慰劳他说:“保全了樊、襄阳,这是将军的功劳啊!”当时各军都在这里会合,太祖巡视各营,其他各营的士兵都离开阵列来看太祖,可是徐晃军营整齐,将士们都留在阵列里一动不动。太祖感叹她说:“徐将军可称得上有周亚夫的风度。”

文帝即魏王位,任命徐晃做右将军,晋封逯乡侯。等到文帝即皇帝位,晋封杨侯。明帝即位,增加徐晃的食邑二百户,加上以前的共三千一百户。徐晃病重,遗嘱说用当时通行的服装入殓。

徐晃生性节俭谨慎,带兵时常在远处设置侦察人员,先使自己处在不可被打败的有利条件下,然后再和敌人交战,追击逃敌争夺战利,士兵们都没有时间吃饭。徐晃常感叹说:“古代的人担心不能遇上贤明的君主,现在我幸运地遇上了,应当用立功效劳,要我个人的名誉干什么呢?”他始终不多和别人结交。太和元年去世,谥号称壮侯。

篇7:《三国志魏书贾诩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三国志魏书贾诩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原文

贾诩字文和,武威姑臧人也。少时人莫知,唯汉阳阎忠异之,谓贾诩有良、平之奇。

察孝廉为郎,疾病去官,西还至汧,道遇叛氐,同行数十人皆为所执。诩曰:“我段公外孙也,汝别埋我,我家必厚赎之。”时太尉段颎,昔久为边将,威震西土,故诩假以惧氐。氐果不敢害,与盟而送之,其余悉死。诩实非段甥,权以济事,咸此类也。

将军段煨屯华阴,与诩同郡,遂托之。诩素知名,为煨军所望。煨内恐其见夺,而外奉诩礼甚备,诩愈不自安。张绣在南阳,诩阴结绣,绣遣人迎诩。诩将行,或谓诩曰:“煨待君厚矣,君安去之?”诩曰:“煨性多疑,有忌诩意,礼虽厚,不可恃,久将为所图。我去必喜,又望吾结大援于外,必厚吾妻子。绣无谋主,亦愿得诩,则家与身必俱全矣。”诩遂往,绣执子孙礼,煨果善视其家。

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荆州,欲顺江东下。诩谏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太祖不从,军遂无利。太祖后与韩遂、马超战于渭南,超等索割地以和,并求任子。诩以为可伪许之。又问诩计策,诩曰:“离之而已。”大祖曰:“解。”一承用诩谋,卒破遂、超。

是时,是时,文帝为五官将,而临菑侯植才名方盛,各有党与,有夺宗之议。文帝使人问诩自固之术,诩曰:“原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文帝从之,深自砥砺。太祖又尝屏除左右问诩,诩嘿然不对。太祖曰:“与卿言而不答,何也?”诩曰:“属适有所思,故不即对耳。”太祖曰:“何思?”诩曰:“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太祖大笑,於是太子遂定。

诩自以非太祖旧臣而策谋深长,惧见猜嫌,阖门自守,退无私交,男女嫁娶,不结高门,天下之论智者归之。

(选自《三国志·魏书·贾诩传》)

阅读题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故诩假以惧氐 假:借助

B.与诩同郡,遂托之 托:投奔

C.久将为所图 图:暗算

D.天下之论智计者归之。 归:归附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煨内恐其见夺 路漫漫其修远兮

B.文帝为五官将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C.与卿言而不答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诩自以非太祖旧臣而策谋深长 且以一壁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贾诩因疾病辞官而回乡的路途中,被叛变的氐人抓获,同行的其他人死了,丽贾诩却因是太尉段额的外孙而活了下来。

B.贾诩考虑到段煨将军需要外援,于是就联系南阳的张绣。张绣非常高兴,因而善待贾的家人。

C.当太祖和韩遂、马超交战时,马超等人请求割地将和,并且请求送子弟去做人质。太祖根据贾诩的建议,答应了马超的请求,并最终打败了韩遂、马超。

D.曹植和曹丕争夺王位继承权,贾诩借袁、刘二人的悲剧暗示曹操不宜废长立幼,促使太祖立曹丕为帮。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绣无谋主,亦愿得诩,则家与身必俱全矣。

(2)原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

参考答案

4.D【解析】(应为推许或赞许)

5.C【解析】(连词,表转折,却。A,代词,自己的兵权不是自己;助词,的。B,动词,担任;介词,给。D,动词,认为;介词,因)

6.D【解析】(A贾诩是太尉段颍的外孙错误,这话是欺骗氐人的;B贾诩联系张绣是事实,只是贾认为段煨猜忌自己而离开,而且善待贾的家人的是段煨;C原文是假装答应请求。)

7.(1)张绣没有替他出谋划策的人,也愿意得到我,那么我的家室和我本人一定都能保全了。(“谋主”“身”“全”各1分,通顺1分。)

(2)希望将军弘扬道德,加强修养,像寒微的士人那样躬行学业,日夜孜孜不倦,不要违背做儿子的操行。(“恢崇德度”“躬”“素士”“子道”各1分,整体句意通顺2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贾诩字文和,武威姑臧人。年轻时没有什么人了解他,唯独汉阳人阎忠认为他不同寻常,说贾诩有张良、陈平那样的奇特才能。

贾诩被推荐为孝廉,做了郎官,后又因生病辞去官职,从西边返乡夫到沂这个地方,在路上遇到叛变的氐人,和他同行的数十个人都被抓了起来。贾诩说:“我是段公的外孙,你们别活埋我,我家一定会出重金来赎我。”当时的太尉段颍,过去长期担任守卫边防的将领,威名震动西部边疆,所以贾诩借助他来恐吓氐人,氐人果然不敢杀害他,和他结盟并送他回去,同行的其他人全都死了。贾诩实际上不是段颖颍的外甥,他通过灵活应变来把事情办成功,都像此类情形。

将军段煨驻守在华阴,段煨和贾诩是同一个郡的人,于是贾诩就投奔了段煨。贾诩向来有知识和名望,被段煨的部属所景仰。段煨内心害怕自己的兵权被贾诩夺走,表面上对他十分周到地以礼桐待,贾诩心里越发不安。张绣在南阳,贾诩暗地里和张绣结交,张绣派人迎接贾诩。贾诩将要动身,有人对贾诩说:“段煨待您很优厚了,您为什么要离开他呢?”贾诩说:“段煨生性多疑.有猜忌我的意思,礼遇虽然优厚,但不可依靠,长久留下来将会被他暗算。我离开,段煨一定感到高兴,又希望我在外面结交强大的力量作为外援,他一定会厚待我的妻子儿女。张绣没有替他出谋划策的人,也愿意得到我,那么我的家室和我本人一定都能保全了。”于是贾诩前往张绣那里,张绣用儿孙对长辈的礼节对待贾诩,段煨果然很好地照顾他的'家室。

建安十三年,太祖曹操攻下荆州,打算顺着长江向东进军。贾诩劝谏说:“明公以前打败了袁氏,现在收取了汉水以南的地方,威名远扬,军队的势力已经扩大;如果凭借昔日楚国土地的富饶,来供给官兵,安抚百姓,使他们安居乐业,那么不须劳师动众就可以使江东归服了。”太祖不肯听从他的意见,军队就没有获得成功。太祖后来在渭南和韩遂、马超交战,马超等人要求割让土地来讲和,并请求送去子弟做人质。贾诩认为可以假装答应他们。太祖又问贾诩有什么计策,贾诩说:“离间他们之间的关系罢了。”太祖说:“明白了。”全都采用了贾诩的计谋,最后打败了韩遂、马超。

这时,文帝担任五官中郎将,而临淄侯曹植也正是才华名气很大的时候,两人各有自己的党羽,当时都有争夺王位继承权的议论。文帝派人向贾诩询问巩固自己地位的办法,贾诩说:“希望将军弘扬道德,加强谬养,像寒微的士人那样躬行学业,日夜孜孜不倦,不要违背做儿子的操行。这样做就行了。”文帝听从了他的意见,刻苦磨练自己。太祖又曾经斥退身边的人询问贾诩,贾诩默然不答。太祖说:“我和卿说话,却不回答,为什么呢?”贾诩说:“我刚才正思考一个问题,所以没有马上回答。”太祖说:“思考什么问题?”贾诩说:“思考着袁绍、刘表废长立幼而导致灭亡的事。”太祖大笑,于是立太子的事就这样决定下来。

贾诩自认为不是太祖的老臣,而谋划深远,害怕受到猜疑,于是闭门自守,退朝回到家后不和别人交往,儿女的嫁娶,不和地位高的人家结亲,天下人议论起有智谋计策的人,都推许他。

篇8:《魏书高允传》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魏书高允传》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高允,字伯恭,勃海人也。司徒崔浩以《国史》之被收也,敕允为诏,自浩已下百二十八人皆夷五族。允持疑不为,频诏催切。允乞更一见,然后为诏。诏引前,允曰:“浩之所坐,若更有余衅,非臣敢知。直以犯触,罪不至死。”世祖曰:“无此人忿朕,当有数千口死矣。”浩竟族灭,余皆身死。

高宗践祚,司徒等皆受重赏,允既不蒙褒异,又终身不言。其忠而不伐,皆此类也。而允谏言帝从容听之或有触迕帝所不忍闻者命左右扶 出事有不便允辄求见帝知允意逆屏左右以待之。礼 敬甚重,晨入暮出,或积日居中。

有上事陈得失者,高宗省而谓群臣曰:“朕有是非,允常正言面论,至朕所不乐闻者,皆侃侃言说,无所避就。朕闻其过,而天下不知其谏,岂不忠乎!汝等在侧,曾不闻一正言,不自愧乎?”遂拜允中书令。有司曰:“允虽蒙宠待,而家贫布衣,妻子不立。”高宗怒曰:“盍先言?今见用,方言其贫。”是日幸允第,惟草屋数间,布被缊袍,厨中盐菜而已。

高宗重允,常不名之,恒呼为“令公”。“令公”之号,播于四远矣。高宗崩,显祖居谅暗①,乙浑专擅朝命,谋危社稷。太后诛之,引允禁中,参决大政。允曰:“臣闻经纶大业,必以教养为先。请制郡国庠序。立博士取博关经典、世履忠清、堪为人师者,学生取郡中清望、人行修谨、堪循名教者。”显祖从之。郡国立学,自此始也。允秋月巡境,问民疾苦。至邵县,见邵公庙废毁不立,乃曰:“邵公之德,阙而不礼,为善者何望。”乃表闻修葺之。劝民学业,风化颇行。后允以老疾,频表乞骸骨,诏不许。卒,年九十八,谥“文”。

(选自《魏书高允传》,有删改)

【注】“谅暗”,指帝王居丧时所住的房子。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而允谏言帝/从容/听之或有触迕/帝所不忍/闻者命左右扶出/事有不便允/辄求见帝/知允意/逆屏左右以待之

B.而允谏言帝/从容听之/或有触迕/帝所不忍闻者/命左右扶/出事有不便允/辄求见帝/知允意逆/屏左右以待之

C.而允谏言/帝从容听之/或有触迕/帝所不忍闻者/命左右扶出/事有不便/允辄求见/帝知允意/逆屏左右以待之

D.而允谏言/帝从容/听之或有触迕/帝所不忍/闻者命左右扶/出事有不便/允辄求见帝/知允意逆/屏左右以待之

【分值】3分

【答案】C

【解析】正确标点为:而允谏言,帝从容听之。或有触迕,帝所不忍闻者,命左右扶出。事有不便,允辄求见,帝知允意,逆屏左右以待之。

译文:而高允的进谏之言,高宗从容静听,有时有冲撞冒犯之处,皇帝不忍再听下去时,就让身边的人将他扶出去。遇有不便当朝劝谏的话,高允就请求私下进见,高宗知道高允的心意,就在屏风旁迎接并等待他。

【解题思路】主要从意义上理解,其次对选项进行比较,使用排除法,另外还要注意官职名词。首先默读一至两遍,大体了解文段,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先易后难。文言文中,名词常作主语、宾语、定语。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然后再考虑有哪些人,人物间是什么关系,有什么事,有什么过程和结果等。本句断句几个动词是关键,准确把握主语。

【考查方向】文言断句。

【易错点】“帝从容听之/或有触迕/”两分句之间容易断开,所以要准确理解文意。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本文中的“有司”与《出师表》“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及《廉颇蔺相如列传》“召有司案图”中的“有司”一样,均指专职官吏。

B.封建时代皇帝亲临某处,叫“幸”;受皇帝宠爱,也叫“幸”。本文“是日幸允第”的“幸”与《阿房宫赋》中“缦立远视,而望幸焉”的“幸”都含有这两个意思。

C.“庠序”,指古代乡学,与帝王的“辟雍”、诸侯的“泮宫”等大学相对。后泛指学校,如《寡人之于国也》“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中的“庠序”就是指学校。

D.封建社会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称为“乞骸骨”,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本文的“乞骸骨”和《张衡传》“上书乞骸骨”中的“乞骸骨”意思一样。

【分值】3分

【答案】B

【解析】B中“幸”,在本文“是日幸允第”的“幸”只有第一个意思。

【解题思路】了解古代文化常识,尤其是科举、官职等基本常识。古代文史知识囊括的范围十分广泛,涉及时代背景、文化习俗、政治变更、历史变迁等。可以说,一篇文言文背后的整体文化背景,反映了先人的思想、意识和历史形成的惯例。读一篇文言文,只懂得字面上的意义,只懂得词语常见的意义,是不能说读通一篇文言文的。即使是一个正常的官职升迁,一个平常的姓名字号,其背后盘根错节的信息也是非常复杂的。本题中涉及到的科举文化平时要掌握,它的等级考试及相关名称。比如,本文“是日幸允第”的“幸”与《阿房宫赋》中“缦立远视,而望幸焉”的“幸”两个意思不一样,应该是指封建时代皇帝亲临某处,叫“幸”。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允为人正直,敢于直谏。司徒崔浩因《国史》案被判灭族,高允进谏,认为崔浩对朝廷虽有触犯,但判罪过重,宜轻判。世祖最终听从了高允的建议。

B.高允尽职忠君,受帝礼敬。高允忠诚而不自我夸耀,很多情形都如此,并且得到皇帝高级别礼遇和尊敬,有时早晨进宫晚上出来,有时几日居住在宫中。

C.高允一心为公,清贫廉洁。高允身为高官,可家里贫穷得如同百姓一样,妻儿都无以为生,家中只有几间草屋、粗布被子和破旧棉袍,厨房中只有咸菜。

D.高允重视教育,劝民学业。高允认为治国大业必须以教育和培养为先导,建议在郡府设立学校;他巡视邵县时鼓励百姓学习问业,使风俗教化盛行起来。

【分值】3分

【答案】A

【解析】A项错在“世祖最终听从了高允的建议”。世祖只是听从了高允的部分建议,赦免了胁从者的连坐之罪,从原文“无此人忿朕,当有数千口死矣”“ 浩竟族灭,余皆身死”可以看出。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朕有是非,允常正言面论,至朕所不乐闻者,皆侃侃言说,无所避就。(5分)

(2)乃曰:“邵公之德,阙而不礼,为善者何望。”乃表闻修葺之。(5分)

【答案】(1)我有过失,高允经常以正直之言当面辩论,说到我不乐意听的,都理直气壮地说,不加回避。(2)于是说:“邵公的贤德,使之受损毁又(不修复)对它不尊敬,行善的人还敬仰什么呢。”于是上表使皇帝知晓并(请求)修复邵公庙。

【解析】(1)偏义复词“是非”1分,“面”1分,“侃侃”1分,偏义复词“避就”1分,大意1分。

(2)“阙”1分,“礼”1分,“何望”1分,“闻”1分,大意1分。

【参考译文】

高允,字伯恭,渤海郡人。司徒崔浩因《国史》案被拘捕,世祖下诏令高允撰写诏书,自崔浩以下共一百二十八人全部夷灭五族。高允怀有疑问而没有拟写诏书,世祖频频下令急切地催促办理。高允请求再次拜见皇上,然后再撰写诏书。世祖叫他前去,高允说:“崔浩所犯的罪,如果还有除著述《国史》之外的别的什么罪行,那不是臣胆敢知道的'。(崔浩)凭秉笔直书对朝廷有所触犯,罪还不至于处死。”世祖说:“如果没有这人对我不满,就该有数千人死了。”崔浩最终被判处灭族,其余人仅身遭杀戮。

高宗即位以后,司徒等人都受到皇帝重赏,高允既没有受到特殊的褒扬嘉奖,又始终不发一言。他忠诚而不自我夸耀,都像此类情形。而高允的进谏之言,高宗从容静听,有时有冲撞冒犯之处,皇帝不忍再听下去时,就让身边的人将他扶出去。遇有不便当朝劝谏的话,高允就请求私下进见,高宗知道高允的心意,就在屏风旁迎接并等待他。高允得到很高的礼遇和尊敬,有时早晨进宫晚上出来,有时几日居住在宫中。

有人上书陈述治政得失,高宗察看奏章后对群臣说:“我有过失,高允经常以正直之言当面辩论,说到我不乐意听的,都理直气壮地说,不加回避。我认识到自己的过失而天下人不知他在规劝,这难道不是忠心吗!你们在朕左右,不曾听到一句正直的话,你们就不愧疚吗?”于是高宗任命高允为中书令。有官吏说:“高允虽然蒙受圣上恩宠,但家里贫穷得像百姓,妻儿都无以为生。”高宗怒道:“怎么不早说,现在被朕重用,才说出他家境贫困。”当天,高宗来到高允家中,只有几间草屋,粗布做的被子和粗麻做的袍子,厨房中只有咸菜而已。

高宗敬重高允,通常不呼他的名字,习惯称之为“令公”。于是“令公”之号传遍四方。高宗去世,显祖居住在守丧的地方,乙浑专权独揽朝政,图谋危及国家。太后杀了他,召请高允到朝廷参与谋断大事。高允说:“我听说筹划治国大业,必须以教育和培养为先导。请在郡府兴建学校。录用博士应是博通涉猎儒家经典、世代忠贞清白、能为人师表的人,学生挑选郡府中家世清白、品行美好谨慎、能遵循礼教的人。”显祖听从了他的意见。郡府成立学校,就是从此开始的。高允秋季巡视疆界,询问百姓疾苦。到了邵县,发现邵公庙塌毁而未重新修建,于是说:“邵公的贤德,使之受损毁又(不修复)对它不尊敬,行善的人还敬仰什么呢。”于是上表使皇帝知晓并(请求)修复邵公庙。之后,鼓励百姓学习问业,风俗教化很是盛行。后来高允因年老多病,屡次上书请求告老还乡,皇帝不许可。高允去世,年98岁,谥号为“文”。

篇9:《三国志·魏书》节选阅读答案及译文

《三国志·魏书》节选阅读答案及译文

卫臻字公振,陈留襄邑人也。父兹,有大节,不应三公之辟。太祖之初至陈留,兹曰:“平天下者,必此人也。”太祖亦异之,数诣兹议大事。从讨董卓,战于荥阳而卒。太祖每涉郡境,辄遣使祠焉。

会奉诏命,聘贵人于魏,因表留臻参丞相军事。追录臻父旧勋,赐爵关内侯,转为户曹掾。文帝即王位,为散骑常侍。及践阼,封安国亭侯。帝幸广陵,行中领军,从。征东大将军曹休表得降贼辞,“孙权已在濡须口”。臻曰:“权恃长江,未敢抗衡,此必畏怖伪辞耳。”考核降者,果守将诈所作也。

明帝即位,进封康乡侯,加侍中。诸葛亮寇天水,臻奏:“宜遣奇兵入散关,绝其粮道。”乃以臻为征蜀将军,假节督诸军事,到长安,亮退。还,复职,加光禄大夫。是时,帝方隆意于殿舍,臻数切深。及殿中监擅收兰台令史,臻奏案之。诏曰:“殿舍不成,吾所留心,卿推之何?”臻上疏曰:“古制侵官之法,非恶其勤事也,诚以所益者小,所堕者大也。臣每察校事,类皆如此,惧群司将遂越职,以至陵迟矣。”

幽州刺史毌丘俭上疏曰:“陛下即位已来,未有可书。吴、蜀恃险,未可卒平,聊可以此方无用之士克定辽东。”臻曰:“俭所陈皆战国细术,非王者之事也。吴频岁称兵,寇乱边境,而犹案甲养士,未果寻致讨者,诚以百姓疲劳故也。且渊生长海表,相承三世,外抚戎夷,内修战射,而俭欲以偏军长驱,朝至夕卷,知其妄矣。”俭行军遂不利。

臻迁为司空,徙司徒。正始中,进爵长垣侯,邑千户,封一子列侯。

(选自《三国志·魏书》,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数诣兹议大事 诣:拜访。

B.及践阼 践阼:即位,登基。

C.臻数切深 数:数落,责备。

D.而犹案甲养士 案:通“按”,压住。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卫臻,字公振,陈留襄邑人,因其父卫兹随曹操战死而受到曹操器重。曹丕继任魏王后任命卫臻为散骑常侍,称帝后又封卫臻为安国亭侯。

B.征东大将军曹休给曹丕送来表章,说得到了吴军降将的口供,称孙权已经来到濡须口,卫臻认为一定是敌军因害怕而散布的谣言。

C.卫臻将殿中监擅自拘留了兰台令史这件事上奏明帝,明帝认为当初卫臻反对建造宫殿,自己已经收心,卫臻不应再管殿中监这件事。

D.毌丘俭上疏明帝说不如姑且用国中闲置的兵力,前去克定辽东,卫臻认为东吴连年举兵,进犯边境,应该寻找机会平定东吴而不是克定辽东。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太祖每涉郡境,辄遣使祠焉。(4分)

(2)古制侵官之法,非恶其勤事也,诚以所益者小,所堕者大也。(4分)

4.文中哪几件事能体现卫臻的深谋远虑?请用自己的话概括。(4分)

参考答案:

1.答案 C解析 数:多次。

2.答案 D解析 卫臻没有平定东吴的意思。

3.解析 (1)涉:经过。祠:祭拜。焉:代词,他。(2)恶:厌恶。诚:确实。

(1)太祖(曹操)每次从郡境内经过,总是派遣使者前去祭拜(卫兹)。

(2)古代制定处置越权官员的法规,不是因为厌恶他们办事太勤勉,确实是因为收益小而损失大啊。

4.答案 ①识破吴国降将的谎言。②建议派兵断绝诸葛亮粮道。③反对出兵攻克辽东。

【参考译文】

卫臻,字公振,是陈留郡襄邑县人。父亲卫兹,节操高尚,曾拒绝三公的征召。太祖(曹操)初次到陈留郡,卫兹就说:“平定天下的人,必定是这个人啊。”曹操也觉得卫兹很奇特,好几次去他那里商议大事。(后来卫兹)跟随曹操讨伐董卓,战死在荥阳。太祖(曹操)每次从郡境内经过,总是派遣使者前去祭拜(卫兹)。

正值(曹操)奉诏为汉献帝到魏地挑选贵人,他借此上表让卫臻留下来担任参丞相军事。为追念其父卫兹旧日的功勋,又赐封卫臻为关内侯,转任户曹掾。曹丕即王位后,任命卫臻为散骑常侍。等到当了皇帝,曹丕又封卫臻为安国亭侯。曹丕亲临广陵,让卫臻做中领军,陪同前往。征东大将军曹休上表,说得到了吴军降将的口供,称“孙权已经来到濡须口”。卫臻说:“孙权虽然有长江作依靠,却也不敢和我军抗衡,这一定是敌军因害怕而散布的谣言。”待详细审问降将后,才知道果然是吴军守将制造的谣言。

明帝曹叡即位,卫臻被晋封为康乡侯,加封为侍中。诸葛亮进犯天水,卫臻向明帝建议说:“应该派一支奇兵急赴散关,断绝蜀军粮道。”明帝就任命卫臻为征蜀将军,授予他符节,让他监督指挥这次军事行动,刚到长安,诸葛亮就退兵了。卫臻回到洛阳后,继续担任原来的职务,又加封为光禄大夫。当时,明帝正热衷于修建宫殿,卫臻多次恳切地规劝。等到殿中监擅自拘留了兰台令史,卫臻又把这事报告了明帝。明帝下诏说:“宫殿盖不成,我已经收心了,你怎么又管起这事来了呢?”卫臻上疏说:“古代制定处置越权官员的法规,不是因为厌恶他们办事太勤勉,确实是因为收益小而损失大啊。臣每天观察这类事情,大多如此,我担心将来各职司会逐渐越职,以至犯了大罪。”

幽州刺史毌丘俭上疏明帝说:“陛下即位以来,没有做出得以书写记载的业绩。眼下吴、蜀倚仗地势险要,也不是短时间就能平定的`,不如姑且用国中闲置的兵力,前去克定辽东。”卫臻对明帝说:“毌丘俭所说的都是战国时代使用的琐屑的计谋,并非成就王业者应该做的大事。东吴连年举兵,进犯边境,而我国仍旧按兵不动,休养将士,没有最终寻找机会讨伐它,实在是因为老百姓疲惫劳累的缘故。况且辽东的头领公孙渊从小生长在海上,对辽东的统治已经延续了三代,他们对外安抚少数民族,对内整修武备习练战阵,而毌丘俭却想用一部分军队长驱直入,早上到达,晚上就回来,他的想法太狂妄了。”毌丘俭出兵果然失利。

(后来)卫臻升任司空,转任司徒。正始年间,卫臻晋爵为长垣侯,食邑一千户,他的一个儿子被赐封为列侯。

篇10:《三国志·魏书六》阅读答案

《三国志·魏书六》阅读答案

田丰字元皓,钜鹿人。丰天姿瑰杰,权略多奇。少丧亲,居丧尽哀,日月虽过,笑不至矧①。博览多识,名重州党。初辟太尉府,举茂才,迁侍御史。阉宦擅朝,英贤被害,丰乃弃官归家。袁绍起义,卑辞厚币以招致丰,丰以王室多难,志存匡救,乃应绍命,以为别驾。劝绍迎天子,绍不纳。绍后用丰谋,以平公孙瓒。建安五年,太祖自东征备。田丰说绍袭太祖后,绍辞以子疾,不许,丰举杖击地曰:“夫遭难遇之机,而以婴儿之病失其会,惜哉!”太祖至,击破备,备奔绍。逢纪②惮丰亮直,数谗之于绍,绍遂忌丰。绍军之败也,土崩奔北,师徒略尽,军皆拊膺而泣曰:“向令田丰在此,不至于是也。”绍谓逢纪曰:“冀州人闻吾军败,皆当念吾,惟田别驾前谏止吾,与众不同,吾亦惭见之。”纪复曰:“丰闻将军之退,拊手大笑,喜其言之中也。”绍于是有害丰之意。初,太祖闻丰不从戎,喜曰:“绍必败矣。”及绍奔遁,复曰:“向使绍用田别驾计,尚未可知也。”初,绍之南也,田丰说绍曰:“曹公善用兵,变化无方,众虽少,未可轻也,不如以久持之。将军据山河之固,拥四州之众,外结英雄,内修农战,然后简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南,救右则击其左,救左则击其右,使敌疲于奔命,民不得安业;我未劳而彼已困,不及二年,可坐克也。今释庙胜之策,而决成败于一战,若不如志,悔无及也。”绍不从。丰恳谏,绍怒甚,以为沮众,械系之。绍军既败,或谓丰曰:“君必见重。”丰曰:“若军有利,吾必全;今军败,吾其死矣。”绍还,谓左右曰:“吾不用田丰言,果为所笑。”遂杀之。

孙盛③曰:观田丰之谋,虽良、平何以过之?故君贵审才臣尚量主君用忠良则伯王之业隆臣奉暗后④则覆亡之祸至。存亡荣辱,常必由兹。丰知绍将败,败则己必死,甘冒虎口以尽忠规,烈士之于所事,虑不存己。夫诸侯之臣,义有去就,况丰与绍非纯臣乎!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六》,有删改)

【注】①翮(shěn),齿龈。②逢纪,东汉末年河北霸主袁绍的谋臣。③孙盛,晋代历史学家。④后,君主,诸侯。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初辟太尉府,举茂才 辟:征召

B.绍辞以子疾,不许 辞:告诉

C.外结英雄,内修农战 修:修整

D.不及二年,可坐克也 克:攻克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夫遭难遇之机,而以婴儿之病失其会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惟田别驾前谏止吾,与众不同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拊手大笑,喜其言之中也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D.不如以久持之 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故君贵审才臣/尚量主/君用忠良/则伯王之业隆/臣奉暗后/则覆亡之祸至

B.故君贵/审才臣/尚量主/君用忠良则伯王之业隆/臣奉暗后则覆/亡之祸至

C.故君贵审才/臣尚量主/君用忠良/则伯王之业隆/臣奉暗后/则覆亡之祸至

D.故君贵审才/臣尚量/主君用忠良/则伯王之业隆/臣奉暗后则覆/亡之祸至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丰相貌出众,足智多谋,且为人十分孝顺,亲人去世后,他在守丧期间很是哀伤。平时博览群书,在乡里很有名望。

B.袁绍起义后,任命田丰担任别驾一职。对田丰提出的建议,袁绍因各种原因均不予采纳,使英雄无用武之地。

C.田丰的悲惨结局,与逢纪的屡进谗言有极大的关系。田丰对自己的结局也看得非常清楚,对别人说的一定会被重用的话有清醒的认识。

D.孙盛认为田丰智谋过人,张良、陈平也超不过他;他冒着危险,劝谏袁绍,不考虑保存自身,做了有气节的人所做的事。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卑辞厚币以招致丰,丰以王室多难,志存匡救,乃应绍命。(6分)

(2)丰恳谏,绍怒甚,以为沮众,械系之。(4分)

参考答案

9.B(推托)

10.A(连词,表示转折。B.介词,跟/连词,和;C.代词,他/句中语气词,表示揣测;D 介词,用/ 连词,表目的)

11.C(故君贵审才,臣尚量主;君用忠良,则伯王之业隆,臣奉暗后,则覆亡之祸至) 这句意思:国君贵在了解人才,大臣贵在审度君主;君王重用良臣,那么霸王之业就会兴隆,大臣侍奉昏庸的君主,那么灭亡的灾祸就来临了

12.B(“对田丰提出的建议,袁绍均以各种理由推脱,不予采纳”有误,袁绍曾采用田丰的计谋,平定了公孙赞。) 四、(24分)

13.(1)袁绍用谦恭的言辞和丰厚的礼物来收罗田丰,田丰因为王室多难,存有匡救之志,就答应了袁绍的'任命。 注:“卑辞”(谦恭的言辞)、“厚币”(丰厚的礼物)、“招致”(招引,收罗)、“以”(因为)、“匡”(匡救)),译对一个得1分,语句通顺得1分。

(2)田丰恳切劝谏,袁绍非常愤怒,认为他使士气沮丧,就给他戴上镣铐,拘禁起来。 注:“以为”(认为)、“沮”(使沮丧)、“械”(用枷锁、镣铐或拘系)、“系”(拘囚)译对一个得1分。

参考译文:

田丰字元皓,河北巨鹿人。田丰容貌俊秀奇伟,谋略多出人意料。小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守丧哀伤到了极点。虽然守丧的日期已过,笑时不露出齿龈。博览群书见多识广,在州里乡间很有名气。开始被太尉府征召,推举为秀才,又升迁为侍御史。宦官专权,英雄和有才德之人被害,田丰就弃官回家。袁绍起义,用谦恭的言辞和丰厚的礼物来收罗田丰,田丰因为王室多难,存有匡救之志,就答应了袁绍的任命,担任别驾一职。田丰规劝袁绍迎接天子,袁绍没有采纳。袁绍后来采用田丰的计谋,平定了公孙瓒。建安五年,太祖从东边征讨刘备。田丰劝说袁绍在后方袭击太祖,袁绍拿孩子生病来推脱,没有答应,田丰举着手杖敲击地面说:“遇到难得的机会,却因孩子生病失去这样的机会,痛惜啊!”太祖到,攻打刘备,刘备投奔袁绍。逢纪害怕田丰诚实正直,屡次向袁绍进谗言,袁绍于是忌恨田丰。袁绍兵败的时候,像土崩塌那样,跑向北方,步兵几乎覆灭殆尽。全军都拍着胸膛流着眼泪说:“假使田丰在这里,就不会到这种地步了。”袁绍对逢纪说:“冀州人听说我的军队战败,都会想起我,只有田别驾先前劝我阻止我,与众人不一样,我也很惭愧见他。”逢纪又说:“田丰听说将军您败退,拍手大笑,高兴他言中了。”于是袁绍就产生了害田丰的想法。当初,太祖听说田丰没有从军,高兴地说:“袁绍必败。”等到袁绍逃跑,又说:“假使袁绍采用田别驾的计策,结果还不可以预知。”当初,袁绍到南方去,田丰劝他说:“曹操善于用兵,变化多端,军队虽少,但不可轻视,不如用长时间与之对峙。将军占据险固的山河,拥有四周的百姓,对外结交英雄,对内修整农业和作战器械,然后精简军队,组成精锐部队,分成奇兵,趁敌人空虚轮流出战,来搅扰黄河以南;他救右翼就攻其左翼,救左翼就攻其右翼,使敌人疲于奔命,使老百姓不能安居乐业;我还没有疲劳而敌人已经困乏,不到两年,就会不战而胜。现在放弃朝廷制定的克敌制胜的谋略,以一次战斗决出成败,如果不能如愿,后悔都来不及啊。”袁绍不听。田丰恳切劝谏,袁绍非常愤怒,认为他使士气沮丧,就给他戴上镣铐,拘禁起来。袁绍的军队战败后,有人对田丰说:“您一定会被重用。”田丰说:“如果军队获胜,我一定会得到保全,现在军队战败,我恐怕要死了。”袁绍回来,对左右说:“我不采用田丰的计策,果然为他嘲笑。”于是就杀了田丰。

孙盛说:“看田丰的计谋,就算是张良、陈平怎么能超过他?所以,国君贵在了解人才,大臣贵在审度君主;君王重用良臣,那么霸王之业就会兴隆,大臣侍奉昏庸的君主,那么灭亡的灾祸就来临了:存亡荣辱,常由这点产生。田丰知道袁绍将要战败,战败则自己必死,甘愿冒着入虎口之险来全力忠心谋划,有节气有壮志的人对于所做之事,不考虑保存自身。再说诸侯的大臣,按道义也有去留,何况田丰与袁绍并非纯粹的君臣关系呢!

篇11:《三国志·魏书》阅读训练及答案

《三国志·魏书》阅读训练及答案

高柔字文惠,陈留圉人也。柔从兄于,袁绍甥也,在河北呼柔,柔举宗从之。太祖①平袁氏,以柔为营长。县中素闻其名,奸吏数人,皆自引去。柔教曰:“昔邴吉临政,吏尝有非,犹尚容之。况此诸吏,于吾未有失乎!其召复之。”成还,皆自励,成为佳吏。

高干既降,顷之以并州叛。柔自归太祖,太祖欲国事诛之,以为刺奸令史。处法允当,狱无留滞,辟为丞相仓曹属。鼓吹②宋金等在合肥亡逃。旧法,军征士亡,考竟其妻子。太祖患犹不息,更重其刑。金有母妻及二弟皆给官,主者奏尽杀之。柔启曰:“士卒亡军诚在可疾然窃闻其中时有悔者愚谓乃宜贷其妻子一可使贼中不信二可使诱其还心正如前科,固已纥其意望,而猥复重之,柔恐自今在军之士,见一人亡逃,诛将及己,亦且相随而走,不可复得杀也。此重刑非所以止亡,乃所以益走耳。”太祖曰:“善。”即止,不杀金母、弟,蒙活者甚众。

文帝③践阼,以柔为治书侍御史,赐爵关萨侯。民间数有诽谤妖言,帝疾之,有妖言辄杀,而赏告者。柔上疏曰:“今妖言者必戮,告之者辄赏。既使过误无反善之路,又将开凶狡之群榴诬罔之渐,诚非所以息奸省讼,缉熙治道也。臣愚以为宜除妖谤赏告之法,以隆天父养物之仁。”帝不即从,而相诬告者滋甚。帝乃下诏:“敢以诽谤相告者,以所告者罪罪之。”于是遂绝。

帝以宿嫌,欲枉法诛治书执法④鲍勋,而柔固执不从诏命。帝怒甚,遂召柔诣台⑤,遣使者承旨至廷尉考竞勋,勋死乃遣柔还寺⑥。

初,公孙渊兄晃,为内侍。先渊未反,数陈其变。及渊谋逆,帝不忍市斩,欲就狱杀之。柔上疏曰:“晃及妻子,叛逆之类,诚应枭县,勿使遗育。而臣窃闻晃先数自归,陈渊祸萌,虽为凶族,原心可恕。臣以为晃信有言,宜贷其死;苟自无言,便当市斩。今进不赦其命,退不彰其罪,闭著囹固,使自引分,四方观国,或疑此举也。”帝不听,竞遣使赍金屑饮晃及其妻子,赐以棺、衣,殡敛于宅。

景元四年,年九十薨。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有删改)

【注】①太祖:曹操。②鼓吹:军中鼓吹手。③文帝:曹丕。④治书执法:官职。⑤台:尚书台。⑥寺:廷尉官署。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奸吏数人,皆自引去 引:避开,退去

B.狱无留滞 狱:监狱

C.辟为丞相仓曹属 辟:征召

D.息奸省讼 讼:打官司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士卒亡军/诚在可疾/然窃闻其中/时有悔者/愚谓乃宜贷其妻子/一可使贼中不信/二可使诱其还心/

B.士卒亡军/诚在珂疾/然窃闻其中时有悔者/愚谓/乃宜贷其妻子/一可使贼中不信/二可使诱其还心/

C.士卒亡军/诚在可疾/然窃闻其中时有悔者/愚谓乃宜贷其妻子/一可使贼中不信/二可使诱其还心/

D.士卒亡军/诚在可疾/然窃闻其中/时有悔者/愚谓/乃宜贷其妻子/一可使贼中不信/二可使诱其还心/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曹操因高柔是高于的从弟,高干在并州叛变,曾想株连杀柔,但看高柔政绩不错以为令史,后征召他做了丞相仓曹属。

B.曹氏父子信赖高柔,委以重任,高柔每有所谏,便即采纳,只在杀鲍勋一事上未采纳他的意见,鲍勋死后,才让其回官署。

C.高柔头脑灵活,善于保全自己,看袁绍大势已去,他归顺曹氏并竭尽忠心,使自己不但没被诛杀,还当了丞相仓曹属。

D.公孙晃事前多次告发其弟公孙渊谋逆,因此事发后明帝不忍将公孙晃公开处斩,想在狱中悄悄杀掉他,高柔谏阻没有奏效。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旧法,军征士亡,考竞其妻子。太祖患犹不息,更重其刑。

(2)臣以为晃信有言,宜贷其死;苟自无言,便当市斩。

参考答案:

4.B (案件)

5.C

6.B(“便即采纳”错)

7.(1)依旧法,军队出征而军士逃跑者,要将其妻儿老小投在狱中拷问至死。曹操担心这样还是不能制止逃亡,更加重了刑罚。(“亡”“考竟”“妻子”“更”各1分,语句通顺1分)

(2)我认为公孙晃确实有揭发公孙渊的言论,就应该宽恕他的死罪;如果他没有这样的言论,就应当公开处斩。(“信”“贷”“苟”“市”各1分,语句通顺1分)

《三国志·魏书》节选文言文阅读练习及其答案解析

《三国志·魏书二十二》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魏书·卢渊传》原文阅读答案及译文解析

《三国志魏书第十一》阅读原文

《三国志·魏书,曹彰传》阅读参考答案和译文

《魏书》教学反思

崔篆平反的原文及译文

《三国志·孟光传》阅读练习题及翻译

《孙期传》阅读答案

李典字曼成山阳钜野人也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三国志魏书》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三国志魏书》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三国志魏书》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精选11篇)】相关文章:

三国志王凌传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2022-05-04

《魏书·卷七十二·列传第六十》阅读答案解析2023-08-06

魏书·胡叟传阅读答案2022-10-20

典君陈留己吾人也阅读答案2022-09-09

《魏书崔休传》原文及译文2022-05-23

金铜仙人辞汉歌,金铜仙人辞汉歌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的意思,金铜仙人辞汉歌2024-05-10

《魏书于烈传》原文及翻译2022-10-31

高中语文《任伯雨》原文及译文2022-05-07

文言文花隐道人传阅读训练及答案2023-04-05

《阳休之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解析2022-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