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无忌,字辅机。性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时间:2024-02-20 07:29:21 阅读答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长孙无忌,字辅机。性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合集11篇)由网友“dnmcdavid”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长孙无忌,字辅机。性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长孙无忌,字辅机。性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篇1:长孙无忌,字辅机。性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长孙无忌,字辅机。性通悟,博涉书史。始,高祖兵度河,进谒长春宫,授渭北道行军典签。从秦王①征讨有功,累擢比部郎中、上党县公。

皇太子建成毒王,王病,举府危骇。乃遣无忌阴召房玄龄、杜如晦定计。无忌与尉迟敬德、侯君集平之。王为皇太子,授左庶子。即位,迁吏部尚书,以功第一,进封齐国公。

突厥颉利可汗已盟而政乱,诸将请遂讨之。无忌曰; “今我务戢兵,待夷狄至,乃可击。使遂弱,且不能来,我又何求?臣谓按甲存信便。”帝曰:“善。”然卒取突厥。

太子承乾废,帝欲立晋王,未决,坐两仪殿,群臣已罢,独留无忌、玄龄、绩言东宫事。帝曰:“我欲立晋王。”无忌曰:“谨奉诏,异议者斩!”于是遂定。以无忌为太子太师、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三品”自此始。

二十三年,帝疾甚,召入卧内,帝引手扪无忌颐,无忌哭,帝感塞,不得有所言。翌日与遂良入受诏有顷崩方在离宫皇太子悲恸无忌曰大行以宗庙社稷属殿下宜速即位因秘不发丧,请还宫。

太子即位,是为高宗。帝欲立武昭仪为后,无忌固言不可。帝密以宝器锦帛十余车赐之,又幸其第,擢三子皆朝散大夫,昭仪母复诣其家申请。许敬宗数劝之,无忌厉色折拒。帝后召无忌、遂良及于志宁言后无息,昭仪有子,必欲立之者。无忌已数谏,即曰:“先帝付托遂良,愿陛下访之。”遂良极道不可,帝不听。

后既立,以无忌受赐而不助己,衔之。敬宗揣后指,阴使洛阳人李奉节上无忌变事,与侍中辛茂将临按,傅致反状。帝惊曰:“将妄人构间,殆不其然。”敬宗具言:“反迹已露,陛下不忍,非社稷之福。”帝终不质问。遂下诏削官爵封户,以扬州都督一品俸置于黔州。后数月,无忌投缳卒。自是政归武氏,几至亡国。

上元元年,追复官爵,以孙元翼袭封。文宗开成三年,诏曰:“每览国史至太尉无忌事,未尝不废卷而叹。”

(选自《新唐书长孙无忌传》,有删改)

【注】①秦王,即唐太宗李世民。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累擢比部郎中、上党县公 擢:提拔,提升

B.乃遣无忌阴召房玄龄、杜如晦定计 阴:暗地里

C.然卒取突厥 卒:士卒

D.上元元年,追复官爵 复:恢复

5.下列对文中字体加粗的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翌日与遂良入/受诏有顷崩/方在离宫/皇太子悲恸/无忌曰/大行/以宗庙社稷属殿下/宜速即位

B.翌日/与遂良入受诏/有顷/崩/方在离宫/皇太子悲恸/无忌曰/大行以宗庙社稷属殿下/宜速即位

C.翌日/与遂良入受/诏有顷/崩/方在离宫/皇太子悲恸/无忌曰/大行以宗庙社稷属殿下/宜速即位 ( )

D.翌日与遂良入受诏/有顷/崩/方在离宫/皇太子悲恸/无忌曰/大行/以宗庙社稷属殿下/宜速即位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长孙无忌做事果断,敢作敢为。皇太子建成加害秦王李世民,他就和尉迟敬德、侯君集一起平定了太子,李世民登上帝位后,他权力支持,晋王得以成为太子。

B.长孙无忌辅佐皇帝,备受重用。他辅佐李世民做太子,李世民登上帝位后,授予他左庶子,进封齐国公。李世民病危,他和褚遂良一起受诏。

C.长孙无忌坚持己见,结局悲惨。对于立武昭仪为皇后,他始终反对,即使皇帝示以恩宠,他也不让步;最终被许敬宗构陷,以致上吊自尽。

D.长孙无忌有功于朝廷,终被昭雪。上元元年时,追复长孙无忌官爵,让其孙元翼袭封;文宗也曾说他每读国史,谈到无忌事就废卷而叹。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高祖兵度河,进谒长春宫,授渭北道行军典签。(5分)

译文:

(2)后既立,以无忌受赐而不助己,衔之。(5分)

译文:

考点:人物传记

试题解析:4. 卒:突然

5.翌日,有顷,时间状语,需要断开。与遂良入受诏,动宾结构。崩,省略句。方在离宫,介宾结构。皇太子悲恸,主谓结构。曰,是断句的标志。大行以宗庙社稷属殿下,主谓结构。宜速即位,动宾结构。

6.原文是王为皇太子,授左庶子。即位,迁吏部尚书,以功第一,进封齐国公。

7.关键词

(1)兵:军队和率领军队;河:黄河,谒:拜见;授:译成被动句

(2)后:是皇后;既:已经或者在……之后,以:因为。衔:怀恨。

参考译文:

长孙无忌字辅机,秉性豁达机敏,博览文史典籍。当初,高祖率领义军渡过黄河时,长孙无忌到长春宫晋见高祖,被任命为渭北道行军典签,跟随秦王李世民征战有功,官职做到比部郎中,封为上党县公。

皇太子李建成投毒暗害秦王,秦王中毒病重,全秦王府都感到凶险惊骇。才派长孙无忌暗中召集房玄龄、杜如晦商定计谋。长孙无忌与尉迟敬德、侯君集平息了祸乱。秦王当了皇太子,任命长孙无忌为左庶子。秦王登帝位后,提升他为吏部尚书,因为功劳第一,晋封为齐国公。

突厥的颉利可汗与唐朝结盟后发生了政治**,众将领请求趁机征讨。长孙无忌说:“现在我朝致力于和平,等突厥进犯,才能还击。假使他们就此削弱,将来不能进犯,我们还有何求呢?我认为按兵不动保持信用为好。”太宗说“:好。”但后来还是征伐了突厥。

太子李承乾被废,太宗想立晋王李治为太子,还没有决定,在两仪殿坐朝,群臣退朝后,只留下长孙无忌、房玄龄商议立太子的事,长孙无忌说“:谨奉诏命,持异议者斩!” 于是就决定了。太宗委任长孙无忌为太子太师、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三品”的职位就是从这时才有的。

贞观二十三年,太宗病危,召长孙无忌到卧室内,伸手摸着他的脸,长孙无忌哭泣着,太宗激动得气息哽咽说不出话。第二天,与褚遂良进宫接受诏书。过了一会,就逝世了。当时在离宫,皇太子李治极度悲哀,长孙无忌说:“刚逝世的皇帝把朝廷、国家交给殿下,应该迅速登位。”为保守太宗逝世的秘密,暂不发表讣告,请太宗的灵车回到皇宫。

太子登皇帝位,这就是高宗。高宗想立武昭仪为皇后,长孙无忌坚持说不行。高宗秘密地把十多车珍贵的器物、锦缎、丝绸赏赐给他,又亲自上门探望他,把他的三个儿子都提拔为朝散大夫,武昭仪的母亲又到他家申述请求。许敬宗多次劝说他,长孙无忌都严词厉色拒绝了。高宗后来召见长孙无忌、褚遂良和于志宁说明皇后没有子女,武昭仪有儿子,是一定要立她的原因。长孙无忌多次劝谏无效,就说:“先帝把您托付给遂良,希望陛下听听他的意见。”褚遂良极力说不行,高宗仍然不听。

武昭仪立为皇后以后,因为长孙无忌接受了赏赐却不帮助自己,怀恨在心。许敬宗猜到武后的心思,暗中指使洛阳人李奉节向高宗诬告长孙无忌谋反,与侍中辛茂将办理此案,教他编造长孙无忌谋反的情由。高宗震惊地说“:怕是奸邪的人挑拨离间,大概不是这样。”许敬宗陈述说:“谋反的迹象已暴露了,陛下心软,不是国家的福气。” 高宗始终没有对质审问长孙无忌。于是下令削去官爵封地,给予扬州都督一品官的俸禄流放到黔州。几个月后,长孙无忌上吊自缢。从此后政权被武氏家族夺去,唐朝差点亡国。

高宗上元元年,恢复了长孙无忌的官职爵位,让他的孙子长孙无翼继承封爵。文宗李昂开成三年,下诏书说“:阅读本朝史料,每当读到有关太尉长孙无忌的事情,总是掩卷叹息。

答案:4.C 5.B 6.B 7.(1)唐高祖率领军队渡过黄河,(长孙无忌)来到长春宫拜见高祖,被(高祖)授予渭北道行军典签。(2)(武昭仪)被立为皇后后,因为长孙无忌受到封赐却不帮助自己(做皇后),(对长孙无忌)怀恨在心。

[长孙无忌,字辅机。性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篇2:杜镐,字文周,常州无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杜镐,字文周,常州无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杜镐,字文周,常州无锡人。幼好学,博贯经史。兄为法官,尝有子毁父画像,为旁亲所讼,疑其法不能决。镐曰“僧道毁天尊、佛像,可比也。”兄甚奇之。举明经,解褐集贤校理。江南平,授千乘县主簿。太宗即位,江左旧儒多荐其能,改国子监丞、崇文院检讨。会将祀南郊,彗星见,宰相赵普召镐问之。镐曰:“当祭而日食,犹废;况谪见如此乎?”普言于上,即罢其礼。翌日,迁著作佐郎,改太子左赞善大夫,赐绯鱼。太宗观书秘阁,询镐经义,进对称旨,即日改虞部员外郎,加赐金帛。又问:“西汉赐与悉用黄金,而近代为难得之货,何也?”镐曰:“当是时,佛事未兴,故金价甚贱。”又尝召问天宝梨园事,敷奏详悉。再迁驾部员外郎,与朱昂、刘承编次馆阁书籍。事毕,赐金紫,改直秘阁。会修《太祖实录》,命镐检讨故事,以备访问。景德初,置龙图阁待制,因以命锡镐,加都官郎中。从幸澶渊遇懿德皇后忌日疑军中鼓吹之礼时镐先还备仪仗命驰骑问之镐以武王载木主伐纣前歌后舞为对四年,拜右谏议大夫、龙图阁直学士,赐袭衣、金带,班在枢密直学士下。时特置此职,儒者荣之。大中祥符中,迁给事中。三年,迁镐工部侍郎。上日,赐宴秘阁,上作诗赐之。六年冬,卒,年七十六。录其子渥为大理寺丞及三孙官。镐博闻强记,凡所检阅,必戒书吏云:“某事,某书在某卷、几行。”覆之,一无差误。每得异书,多召问之,镐必手疏本末以闻,顾遇甚厚。虽晚辈、卑品请益,应答无倦。年逾五十,犹日治经史数十卷,或寓直馆中,四鼓则起诵《春秋》。所居僻陋,仅庇风雨,处之二十载,不迁徙。燕居暇日,多挈醪馔以待宾友。性和易,清素有懿行,士类推重之。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五十五》)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从幸澶渊/遇懿德皇后/忌日疑军中鼓吹之礼/时镐先还备仪仗/命驰骑问之/镐以武王载木主伐纣/前歌后舞为对/

B.从幸澶渊/遇懿德皇后忌日/疑军中鼓吹之礼/时镐先还备仪仗/命驰骑问之/镐以武王载木主伐纣/前歌后舞为对/

C.从幸澶渊/遇懿德皇后/忌日疑军中鼓吹之礼/时镐先还备仪仗/命驰骑问之/镐以武王载木/主伐纣前歌后舞为对/

D.从幸澶渊/遇懿德皇后忌日/疑军中鼓吹之礼/时镐先还备仪仗/命驰骑问之镐/以武王载木/主伐纣前歌后舞为对/

5.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经”是汉朝开始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祭祀是儒教礼仪中的重要部分,古代于郊外祭祀天与地,成为郊祀或郊祭,“祀南郊”就是在南郊祭祀。

C.“太宗”是庙号,庙号就是皇帝登基时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例如高祖,玄宗,太祖等。

D.“工部”,六部之一,主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长官是工部尚书,副职是工部侍郎,下设郎中。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镐学识广博。当时律法中没有判罚“子毁父画像”的依据,年幼的杜镐建议比照僧道毁坏天尊像、佛像行为的判罚来处理。

B.杜镐奏对称旨。出现彗星时太宗问他能不能郊祀,杜镐持否定态度;在秘阁询问他经书的义理,杜镐的回答很称皇帝心意。

C.杜镐深得宠信。除得到财物赏赐和职位升迁外,皇帝还把专设职位赐给他,还曾赐诗于他,并在他死后录用其子孙为官。

D.杜镐品行美好。他久居僻陋之地却能安于清贫,博闻强记却仍勤学不辍,为人和善易于相处,读书人都很推崇他,敬重他。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事毕,赐金紫,改直秘阁。会修《太祖实录》,命镐检讨故事,以备访问。

(2)镐必手疏本末以闻,顾遇甚厚。虽晚辈、卑品请益,应答无倦。

答案:

4-6 BCB

7.(1)事情完成后,杜镐被赏赐金鱼袋和紫衣,改任在秘阁当值。正赶上编修《太祖实录》,(皇帝)命杜镐搜集整理太祖以往的事迹,来备查访询问。

(2)杜镐一定亲自写奏章说明前前后后的情况来上报皇帝,得到的赏识和待遇特别优厚。即使是晚辈、官职低的人来请教,杜镐也耐心应答而不厌烦。

【参考译文】

杜镐,字文周,常州无锡人。杜镐自幼好学,博通经史。其兄作执法的官员时,曾有一个人毁坏自己父亲的`画像,被旁系亲属告到官府,对法律感到疑惑而不知如何处治。杜镐说:“僧人道士毁坏天尊和佛像的判罚,可以拿来比照。”其兄认为他很有奇才。后来杜镐通过了明经考试,担任集贤校理。江南被平定以后,杜镐被任命为千乘县主簿。宋太宗即位后,许多江南有资历的儒士都因为他有才能而推荐他。朝廷改任命他为国子监丞、崇文院检讨。赶上皇帝要到南郊祭祀,天上出现了彗星,宰相赵普召杜镐咨询这件事。杜镐说:“在祭祀的时候出现日食,都要停止;何况天象异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赵普对皇帝说了,就停止了这次祭祀的礼仪。第二天,升杜镐为著作佐郎,改任太子左赞善大夫,赐给他绯鱼。太宗在秘阁读书,向杜镐询问经书的含义,杜镐的回答都很符合太宗的心意,当天就改任杜镐为虞部员外郎,并赏赐给他金帛。太宗又问:“西汉赏赐大臣都用黄金,而近代,黄金却成了很难得的东西,为什么?”杜镐说:“那时候,佛教还没有兴起,所以黄金价格很低。”太宗又曾经召见杜镐问他唐玄宗天宝年间梨园艺人的事,杜镐回答得很详细、全面。皇帝又升他为驾部员外郎,与朱昂、刘承按照次序编排皇家馆阁所藏书籍。事情完成后,杜镐被赏赐紫衣和金鱼袋,改任在秘阁当值。正赶上编修《太祖实录》,(皇帝)命杜镐搜集整理太祖以往的事迹,以备查访询问。景德初年,设置龙图阁待制一职,皇帝下诏把此职赐给杜镐,加官为都官郎中。跟随皇帝参加澶渊之战,遇上懿德皇后的忌日,皇帝不清楚军中鼓乐是否应该还用,此时杜镐已经先行回京准备仪仗,皇帝命令骑快马追赶去问他。杜镐回答武王伐纣时载着周文王的木制灵位,前后设歌舞,并不忌讳。景德四年,拜右谏议大夫、龙图阁直学士,赐给他一套衣服、金带,地位在枢密直学士之下。当时特别设置了这个官职,读书人都为此感到荣耀。大中祥符年间,升任给事中。三年,杜镐升任工部侍郎。大年初一,皇帝在秘阁赐宴,亲自作诗赐给他。大中祥符六年冬天,杜镐去世,时年七十六。朝廷录用他的儿子杜渥为大理寺丞,并任用他的三个孙子为官。杜镐知识面很宽,记忆力很强,凡是他曾经检查阅览过的书,一定提醒书吏说:“某事,在某书的哪一卷、第几行。”核查一下,一点差错也没有。(皇帝)每次得到奇异的书,大多召见并询问杜镐,杜镐一定亲自写奏章说明前前后后的情况来报告皇帝,得到的赏识和待遇特别优厚。即使是晚辈、官职低的人来请教,杜镐也耐心应答而不厌烦。年纪超过五十了,还每天阅读经史几十卷。有时候在馆中住宿值班,四更天就起来朗诵《春秋》。杜镐居住的地方偏僻、简陋,仅仅能够遮蔽风雨。他住在那里二十年,也不迁徙。赶上休息没事的时候,他大多是拿出酒菜来款待客人、朋友。性情和气平易,清廉朴素,有美好的品行,读书人都很推崇、重视他。

篇3:王德用字元辅。至道二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王德用字元辅。至道二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王德用字元辅。至道二年,分五路出兵击李继迁,德用年十七,为先锋,将万人战铁门关,斩首十三级,俘掠畜产以数万计。进师乌白池他将多失道不至虏锐甚超按兵不进德用请乘之得精兵五千转战三日敌势却。德用曰:“归师迫险必乱。”乃领兵距夏州五十里,绝其归路,下令曰:“乱行者斩!”一军肃然,超亦为之按辔。继迁蹑其后,左右望见队伍甚严整,莫敢近。超抚其背曰:“王氏有子矣。”

盗张洪霸相聚界上,吏不能捕。德用以毡车载勇士,诈为妇人饰,过邯郸。贼果来邀,勇士奋出,悉禽之。徙督捕陕西东路,盗贼相戒曰:“此禽张洪霸者。”皆相率逃去。

仁宗阅太后阁中,得德用前奏军吏事,奇之,以为可大用,拜检校太保、签书枢密院事。

……

德用状貌雄毅,面黑,颈以下白晰,人皆异之。言者论德用貌类艺祖,御史中丞孔道辅继言之,且谓德用得士心,不宜久典机密,遂罢为武宁军节度使。有言德用市马于府州者,上其券,乃市于商人者。言者犹不已,降右千牛卫上将军、知随州,州置判官,家人皆惶恐,德用举止言色如平时,惟不接宾客而已。徙知曹州,或谓德用曰:“孔中丞害公,今死矣。”德用曰:“中丞言官,岂害我者?朝廷亡一忠臣,可惜也。”

陕西用兵久无功,契丹遣刘六符来求复关南地,以兵压境。德用见帝,流涕言:“臣前被罪,陛下赦而不诛,今不足辱命。”帝慰劳,曰:“河北方警,藉卿镇抚之。”拜保静军节度使。岁大熟,六符见德用拜曰:“此公仁政所及也。”

契丹使谍者来觇,或请捕杀之,德用曰:“第舍之,彼得实以告,是服人之兵以不战也。”明日大阅,援桴鼓之士皆踊跃,进退坐作,终日不戮一人。乃下令:“具糗粮,听吾鼓声,视吾旗帜所向。”觇者归告契丹,谓汉兵将大入。

(节选自《宋史王德用传》

【注】①超:王超,王德用的父亲。②艺祖,宋朝人对宋太祖赵匡胤的称呼。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师乌白池/他将多失/道不至虏锐甚超/按兵不进/德用请/乘之得精兵五千转战/三日敌势却/

B.进师乌白池/他将多失道不至/虏锐甚/超按兵不进/德用请乘之/得精兵五千/转战三日/敌势却/

C.进师乌白池/他将多失/道不至虏锐甚/超按兵不进/德用请/乘之得精兵五千/转战三日/敌势却/

D.进师乌白池/他将多失道不至/虏锐甚超/按兵不进/德用请乘之/得精兵五千转战/三日敌势却/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券:契据。古代的券由竹、木刻成,分成两半,双方各执其一,作为凭证。后世多用纸为券。

B.言官:是古代封建官僚结构的一个较重要的构成部分。他们主要负责监督与上谏。文中的御史中丞就是言官。

C.辱,本义指耻辱,用作谦敬词时,表示自己是低下的.,别人对我所作的行为有辱于对方,这里敬称皇帝的任命为“辱命”。

D.卿是古代高级官名,如三公九卿,卿相等;也是古代对人的敬称,如称荀子为“荀卿”,这里是皇帝对王德用的敬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德用十七岁时担任先锋,带兵出击李继迁,颇有战功。军队撤退时,看到队伍混乱,主动站出来整肃军纪,终于使跟随其后的敌人不敢接近。

B.王德用把装有勇士的毡车装扮成妇人的车饰,经过邯郸,引诱张洪霸前来拦截,从而一举抓获了这个让官吏头痛的强盗,并震慑了陕西的强盗。

C.有人议论王德用向官府买卖马匹,虽然证实是跟商人做的买卖,但仍被降职,家人为此很害怕,而他除了不接待宾客外,言谈举止神色不改。

D.王德用大规模地检阅军队,士兵击鼓跳跃,进退站坐很有章法,演习一天也没有惩治一个人。间谍看后回去告诉契丹说宋兵将要大举进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言者论德用貌类艺祖,御史中丞孔道辅继言之,且谓德用得士心,不宜久典机密,遂罢为武宁军节度使。。

(2)契丹使谍者来觇,或请捕杀之,德用曰:“第舍之,彼得实以告,是服人之兵以不战也。”。

答案:

10.B

11.D(“这里是皇帝对王德用的敬称”错。古代上级称下级、长辈称晚辈为“卿”,自中国唐代开始,君主称臣民为“卿”。)

12.A(“看到队伍混乱”错,在撤退之前王德用就说“归师迫险必乱”,并有效地防范了撤退时出现混乱的状况。)

13.(1)言官们说德用长相像宋太祖,御史中丞孔道辅接连说到这件事,并且说德用获得士兵的爱戴,不应该长久地掌管机密,于是罢除他为武宁军节度使。(类、得士心、典各1分,句意2分)

(2)契丹派间谍来窥探,有人请求抓捕杀掉间谍,德用说:“只管放了他,他得到实情回去告知,这样就可以不用战争而征服敌人的军队了。”(觇、第、得实以告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王德用字元辅。至道二年,(宋军)分五路出兵攻打李继迁,德用当年十七岁,担任先锋,率领一万人在铁门关一带作战,他杀了十三个敌人,俘获的畜产有好几万。进军乌白池,其他的将领大多迷失道路没有按时到达,敌人的气焰很嚣张。王超让军队停止不进。德用请求掩袭敌军,得到精兵五千人,转战三天,使敌人的气势消退。德用说:“回撤的军队临近危险的形势一定会乱。”就带领部队距离夏州五十里,横拦在回撤的路上,下令说:“乱行的人斩!”全军都整饬有序,王超也因此按住马缰绳(按次序行进)。李继迁紧跟在宋朝军队后面,他的手下远远望见宋朝的队伍十分严整,没有人敢接近。王超用手抚着他的背说:“王家有(有出息的)孩子了。”

强盗张洪霸聚集在边界上(作乱),官吏无法抓捕他们。德用用毡车装着勇士,假妆成妇人的车饰,经过邯郸。贼人果然前来拦截,勇士振奋而出,全部擒获了他们。移任陕西东路督捕,盗贼相互告诫说:“这是擒获张洪霸的人。”都相继逃离了这里。

仁宗到太后阁中阅览,看到德用从前所奏的有关军吏的事,觉得他很奇特,认为可以大用,授予他检校太保、并签书枢密院事。

德用身体相貌雄大坚毅,脸黑,颈部以下白晰,人们都深得他长得奇特。言官们说德用长相像宋太祖,御史中丞孔道辅接连说到这件事,并且说德用获得士兵的爱戴,不应该长久地掌管机密,于是罢除他为武宁军节度使。有人举报德用跟官府做马匹的买卖,德用交上契据,是跟商人所做的买卖。举报的人还不罢休,降职为右千牛卫上将军,随州知府,州内设置判官,他的家很害怕,德用举止言谈神色像平时一样(从容),只是不接待宾客而已。改任曹州知府,有人对德用说:“孔中丞陷害你,你如今死定了。”德用说:“中丞是谏官,哪能陷害我呢?朝廷如果没有一个忠臣,很可惜啊。”

陕西战事很长时间没有功效,契丹派刘六符来请求割让关南地,派军队抵达边境。德用拜见皇帝,流泪说:“我以前获罪,陛下赦免我不杀我,现在我不值得被任用。”皇帝慰劳他说:“河北正告急,依靠你支镇抚那里。”授予他静军节度使。当年大获丰收,刘六符见德用拜服地说:“这是您的仁政所达到的效果啊。”

契丹派间谍来窥探,有人请求抓捕杀掉间谍,德用说:“只管放了他,他得到实情回去告知,这样就可以不用战争而服人之兵了。”第二天大规模地检阅军队,战士们拿着鼓槌击鼓跳跃,前进后退坐下起立(都很有章法),一整天也没有一个人。就下令说:“准备干粮,听我的鼓声,看我的旗帜所指的方向(前进)。”窥探的人回去告诉契丹,说宋朝的军队将要大举进攻了。

篇4:《旧唐书长孙无忌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旧唐书长孙无忌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长孙无忌,字辅机,河南洛阳人。该博文史,有筹略。少与太宗友善,太宗礼遇尤重,常令出入卧内。时突厥新与中国和盟,政教紊乱,言事者多陈攻取之策。太宗召无忌问曰:“北番君臣昏乱,不违旧好,便失攻昧之机;取乱侮亡,复爽同盟之义。二途不决,孰为胜耶?”无忌曰:“今务在戢兵,待其寇边,方可讨击。且按甲存信,臣以为宜。”太宗从无忌之议。突厥寻政衰而灭。或有密表称无忌权宠过盛,太宗以表示无忌,无忌深以盈满为诫,太宗曰:“朕之授官,必择才行,无忌聪明鉴悟,雅有武略,故委之台鼎。”太宗欲立晋王,而限以非次,犹疑不决。无忌曰:“晋王仁孝,天下属心久矣。召问百僚,必无异辞。若不蹈舞同音,臣负陛下万死。”于是建立遂定。高宗即位,尝谓公卿:“朕开献书之路,冀有意见可录,比者上疏无可采者。”无忌对曰:“言事者率其鄙见,然须开此路,冀时有谠言,如或杜绝,恐下情不达。”帝将立武氏为皇后,无忌屡言不可,许敬宗又屡申劝请,无忌尝厉色折之。显庆四年,许敬宗称李巢与无忌交通谋反,帝令敬宗鞠之。敬宗曰:“无忌威能服物,智能动众,必为宗庙深忧,诚愿陛下断之,不日即收捕。”帝泣曰:“后代良史道我不能和其亲戚,使至于此。”敬宗曰汉文帝明主薄昭有大勋于后惟坐杀人文帝令朝臣丧服就宅哭而杀之良史不以为失帝竟不亲问,惟听敬宗诬构之说,遂去其官爵。敬宗寻遣袁公瑜重鞫无忌反状,公瑜逼令自缢而死,籍没其家。

(节选自《旧唐书·长孙无忌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务在戢兵

戢兵:用兵打仗。

B.无忌深以盈满为诫

盈满:骄盈自满。

C.于是建立遂定

建立:确立储君。

D.籍没其家

籍没:登记没收。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敬宗曰/汉文帝明主/薄昭有大勋/于后惟坐杀人/文帝令朝臣丧服就宅/哭而杀之良史/不以为失/

B.敬宗曰/汉文帝明主/薄昭有大勋于后/惟坐杀人/文帝令朝臣丧服/就宅哭而杀之良史/不以为失/

C.敬宗曰/汉文帝明主/薄昭有大勋于后/惟坐杀人/文帝令朝臣丧服就宅/哭而杀之/良史不以为失/

D.敬宗曰/汉文帝明主/薄昭有大勋/于后惟坐杀人/文帝令朝臣丧服就宅/哭而杀之/良史不以为失/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孙无忌深受太宗信任。他年轻时就和太宗关系密切,能出入太宗卧室;大臣密奏他权势过盛,太宗将奏章拿给他看。

B.长孙无忌敢于直言。太宗立储君时犹疑不决,长孙无忌表明自己的态度,认为晋王仁孝;高宗想立武氏为皇后,他多次明确反对。

C.长孙无忌见识过人。他反对背盟攻击突厥,结果使突厥不战而亡;高宗认为上书献策没有可采纳的,长孙无忌则认为应坚持开启言路。

D.长孙无忌结局悲惨。高宗听信了许敬宗的诬陷,长孙无忌被免去官爵;许敬宗还指使人以谋反罪名审讯他,逼迫他自杀。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朕之授官,必择才行,无忌聪明鉴悟,雅有武略,故委之台鼎。

(2)言事者率其鄙见,然须开此路,冀时有谠言,如或杜绝,恐下情不达。

参考答案

4、A 休兵息战

5、D

6、C 使突厥不战而亡 分析有误

7、(1)我授予官职,一定是要选择才能和品行的,无忌聪慧明察事理,向来有军事谋略,所以把重要官职委派给他。

(2)提意见的人提出了浅陋的意见,但必须开启这条言路,希望有时有正直的`言论,假如彻底制止,恐怕下面的情况不能上达。

参考译文

二:

长孙无忌,字辅机,河南洛阳人。无忌贵戚好学,该博文史,性通悟,有筹略。文德皇

后即其妹也。

武德九年,隐太子建成、齐王元吉谋,将害太宗,无忌请太宗先发诛之。于是奉旨密召房玄龄、杜如晦等共为筹略。六月四日,无忌与尉迟敬德、侯君集等九人,入玄武门讨建成、元吉,平之。

贞观元年,进封国公。太宗以无忌佐命元勋,地兼外戚,礼遇尤重,常令出入卧内。其年,拜尚书右仆射。时突厥颉利可汗新与中国和盟,政教紊乱,言事者多陈攻取之策。太宗召萧瑀及无忌问曰:“北番君臣昏乱,杀戮无辜。国家不违旧好,便失攻昧之机;今欲取乱侮亡,复爽同盟之义。二途不决,孰为胜耶?”萧瑀曰:“兼弱攻昧,击之为善。”无忌曰:“今国家务在兵,待其寇边,方可讨击。彼既已弱,必不能来。若深入虏庭,臣未见其可。且按甲存信,臣以为宜。”太宗从无忌之议。突厥寻政衰而灭。

十七年,太子承乾得罪,太宗欲立晋王,而限以非次,回惑不决。御两仪殿,群官尽出,独留无忌及司空房玄龄、兵部尚书李绩,谓曰:“我三子一弟,所为如此,我心无谬。”因自投于床,抽佩刀欲自刺。无忌等惊惧,争前扶抱,取佩刀以授晋王,无忌等请太宗所欲,报曰:“我欲立晋王。”无忌曰:“谨奉诏。有异议者,臣请斩之。”太宗谓晋王曰:“汝舅许汝,宜拜谢。”晋王因下拜。太宗谓无忌等曰:“公等既符我意,未知物论如何?”无忌曰:“晋王仁孝,天下属心久矣。伏乞召问百僚,必无异辞。若不蹈舞同音,臣负陛下万死。”于是建立遂定。寻而太宗又欲立吴王恪,无忌密争之,其事遂辍。

高宗即位,进拜太尉。

(节选自《旧唐书》卷六十五)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言事者多陈攻取之策 陈:陈述。

B.因自投于床,抽佩刀欲自刺。 投:扑向。

C.天下属心久矣。 属:隶属。

D.无忌密争之,其事遂辍。 辍:停止。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长孙无忌“有筹略:的一组是

①无忌贵戚好学 ②无忌请太宗先发诛之

③彼既已弱,必不能来 ④若深入虏庭,臣未见其可

⑤所为如此,我心无谬 ⑥无忌密争之

A.①②⑥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③⑤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德九年,长孙无忌奉旨秘密召集房玄龄等人共同谋划,与尉迟敬德等九人在玄武门平定了李建成和立李元吉的叛乱。

B.长孙无忌深受太宗的尊重与信任,时常被允许出入太宗的寝室。太宗有不少大事都得到了

长孙无忌的帮助和支持。

C.是否对突厥作战,长孙无忌认为国家目前应该暂且按兵不动遵守信义,这样突厥很快就会因为政治衰败而灭亡。

D.长孙无忌在立谁为太子的问题上,支持太宗立晋王的想法,并进一步指出晋王仁孝,百官也一定没有什么异议。

11.把第三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国家不违旧好,便失攻昧之机;今欲取乱侮亡,复爽同盟之义。

(2)太宗欲立晋王,而限以非次,回惑不决。

参考答案

8.C(“属”应为“归服”)

9.B(①介绍长孙无忌好学⑤是太宗的话)

10.C(前后内容无因果关系)

11.(1)国家不背弃旧交,就会失去攻打昏昧国家的机会;如果要攻打亡乱之国,又违背了同盟之义。(“违”“昧”“今”“乱、亡”“爽”各1分,句子大意1分,共6分。)

(2)太宗想立晋王为太子,但因为不是按(长幼)顺序的限制,他犹豫不决。(“而”、介宾短语后置句式、“回惑”各1分,句子大意1分,共4分。)

参考译文:

长孙无忌,字辅机,是河南洛阳人。长孙无忌身为贵戚而喜好学习,博通文史,性情通达机敏,富于谋略,文德皇后就是他妹妹。

武德九年,隐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谋划将要谋害太宗,长孙无忌请求太宗抢先动手诛杀他们。于是奉旨秘密召集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共同谋划。六月四日,长孙无忌和尉迟敬德、侯君集等九人,进入玄武门讨伐李建成、李元吉,消灭了他们。

贞观元年,进封齐国公。太宗因为长孙无忌是创业的元勋,又有外戚的身份,礼遇尤其丰厚,时常让他出入寝室。这一年,拜尚书右仆射。当时突厥颉利可汗新近和中原签约和好,内部政令紊乱,谈论政事的人大多陈述攻取突厥之策。太宗召集萧瑀和长孙无忌问道:“北番君臣昏乱,屠杀无辜。国家不背弃旧交,就会失去攻打昏昧国家的机会;如果要攻打亡乱之国,又违背了同盟之义。两种做法不能决定,哪一个更好呢?”萧瑀说:“兼并弱小的国家攻取暗昧的君王,攻击为好。”长孙无忌说:“国家目前正致力于休兵息战,等他们侵犯边地,才可以征讨出击。他们既然已经衰弱,一定不会前来。如果深入虏地,臣以为不妥。暂且按兵不动遵守信义,臣以为合适。”太宗听从了长孙无忌的意见。突厥不久因政治衰败而灭亡。

贞观十七年,太子李承乾犯罪,太宗想立晋王为太子,但因为不是按长幼顺序的限制而犹豫不决。皇帝来到两仪殿,百官都出去了,仅留下长孙无忌和司空房玄龄、兵部尚书李勣,对他们说:“我的三个儿子和一个弟弟,所作所为是这样,我心里没有依靠。”于是自己向床上扑去,抽出佩刀要自杀。长孙无忌等人非常惊恐,争着上前抱扶,取下佩刀交给晋王。长孙无忌等人问太宗想立谁,回答说:“我要立晋王。”长孙无忌说:“敬奉诏命。谁有不同意见的,臣请求杀了他。”太宗对晋王说:“你舅舅答应立你,你应该拜谢。”晋王于是下拜。太宗对长孙无忌等人说:“公等和我的意见一致,但不知舆论会怎么样?”长孙无忌说:“晋王仁孝,天下人诚心归服已经很长时间了。请求召见百官询问,一定没有异议。如果不是同声庆贺,就算臣辜负陛下罪该万死。”于是确立太子之事就定下来。不久太宗又打算立吴王李恪,长孙无忌暗自争谏,这事于是停止。

高宗即位,进封长孙无忌做太尉。

篇5:新唐书长孙无忌传文言文阅读原文附答案

长孙无忌,字辅机。性通悟,博涉书史。始,高祖兵度河,进谒长春宫,授渭北道行军典签。从从秦王①征讨有功,累擢比部郎中、上党县公。

皇太子建成毒王,王病,举府危骇。乃遣无忌阴召房玄龄、杜如晦定计。无忌与尉迟敬德、侯君集平之。王为皇太子,授左庶子。即位,迁吏部尚书,以功第一,进封齐国公。

突厥颉利可汗已盟而政乱,诸将请遂讨之。无忌曰;“今我务戢兵,待夷狄至,乃可击。使遂弱,且不能来,我又何求?臣谓按甲存信便。”帝曰:“善。”然卒取突厥。

太子承乾废,帝欲立晋王,未决,坐两仪殿,群臣已罢,独留无忌、玄龄、绩言东宫事。帝曰:“我欲立晋王。”无忌曰:“谨奉诏,异议者斩!”于是遂定。以无忌为太子太师、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三品”自此始。

二十三年,帝疾甚,召入卧内,帝引手扪无忌颐,无忌哭,帝感塞,不得有所言。翌日与遂良入受诏有顷崩方在离宫皇太子悲恸无忌曰大行以宗庙社稷属殿下宜速即位从因秘不发丧,请还宫。

太子即位,是为高宗。帝欲立武昭仪为后,无忌固言不可。帝密以宝器锦帛十余车赐之,又幸其第,擢三子皆朝散大夫,昭仪母复诣其家申请。许敬宗数劝之,无忌厉色折拒。帝后召无忌、遂良及于志宁言后无息,昭仪有子,必欲立之者。无忌已数谏,即曰:“先帝付托遂良,愿陛下访之。”遂良极道不可,帝不听。

后既立,以无忌受赐而不助己,衔之。敬宗揣后指,阴使洛阳人李奉节上无忌变事,与侍中辛茂将临按,傅致反状。帝惊曰:“将妄人构间,殆不其然。”敬宗具言:“反迹已露,陛下不忍,非社稷之福。”帝终不质问。遂下诏削官爵封户,以扬州都督一品俸置于黔州。后数月,无忌投缳卒。自是政归武氏,几至亡国。

上元元年,追复官爵,以孙元翼袭封。文宗开成三年,诏曰:“每览国史至太尉无忌事,未尝不废卷而叹。”

(选自《新唐书•长孙无忌传》,有删改)

篇6:新唐书长孙无忌传文言文阅读原文附答案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累擢比部郎中、上党县公 擢:提拔,提升

B.乃遣无忌阴召房玄龄、杜如晦定计 阴:暗地里

C.然卒取突厥 卒:士卒

D.上元元年,追复官爵 复:恢复

(2)下列对文中字体加线的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翌日与遂良入/受诏有顷崩/方在离宫/皇太子悲恸/无忌曰/大行/以宗庙社稷属殿下/宜速即位

B.翌日/与遂良入受诏/有顷/崩/方在离宫/皇太子悲恸/无忌曰/大行以宗庙社稷属殿下/宜速即位

C.翌日/与遂良入受/诏有顷/崩/方在离宫/皇太子悲恸/无忌曰/大行以宗庙社稷属殿下/宜速即位

D.翌日与遂良入受诏/有顷/崩/方在离宫/皇太子悲恸/无忌曰/大行/以宗庙社稷属殿下/宜速即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孙无忌做事果断,敢作敢为。皇太子建成加害秦王李世民,他就和尉迟敬德、侯君集一起平定了太子,李世民登上帝位后,他权力支持,晋王得以成为太子。

B.长孙无忌辅佐皇帝,备受重用。他辅佐李世民做太子,李世民登上帝位后,授予他左庶子,进封齐国公。李世民病危,他和褚遂良一起受诏。

C.长孙无忌坚持己见,结局悲惨。对于立武昭仪为皇后,他始终反对,即使皇帝示以恩宠,他也不让步;最终被许敬宗构陷,以致上吊自尽。

D.长孙无忌有功于朝廷,终被昭雪。上元元年时,追复长孙无忌官爵,让其孙元翼袭封;文宗也曾说他每读国史,谈到无忌事就废卷而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高祖兵度河,进谒长春宫,授渭北道行军典签。

(2)后既立,以无忌受赐而不助己,衔之。

篇7:新唐书长孙无忌传文言文阅读原文附答案

(1)C 但后来还是征伐了突厥.卒:最终,最后.

(2)B “翌日”“有顷”都是时间副词,作状语,前后都需断句,排除A、C、D.句子翻译为:第二天,与褚遂良进宫接受诏书.过了一会,就逝世了.当时在离宫,皇太子李治极度悲哀,长孙无忌说:“刚逝世的皇帝把朝廷、国家交给殿下,应该迅速登位.

(3)B “李世民登上帝位后,授予他左庶子”错,根据原文“王为皇太子,授左庶子.即位,迁吏部尚书”,意思是“秦王当了皇太子,任命长孙无忌为左庶子.秦王登帝位后,提升他为吏部尚书”.

(4)①兵:军队;河:黄河;谒:拜见;授:被授予.句子翻译为:唐高祖率领军队渡过黄河,(长孙无忌)来到长春宫拜见高祖,被(高祖)授予渭北道行军典签.

②后:皇后;既:已经、在…之后;以:因为;衔:怀恨.句子翻译为:(武昭仪)被立为皇后后,因为长孙无忌受到封赐却不帮助自己(做皇后),(对长孙无忌)怀恨在心.

篇8:新唐书长孙无忌传文言文阅读原文附答案

长孙无忌字辅机,秉性豁达机敏,博览文史典籍.当初,高祖率领义军渡过黄河时,长孙无忌到长春宫晋见高祖,被任命为渭北道行军典签,跟随秦王李世民征战有功,官职做到比部郎中,封为上党县公.

皇太子李建成投毒暗害秦王,秦王中毒病重,全秦王府都感到凶险惊骇.才派长孙无忌暗中召集房玄龄、杜如晦商定计谋.长孙无忌与尉迟敬德、侯君集平息了祸乱.秦王当了皇太子,任命长孙无忌为左庶子.秦王登帝位后,提升他为吏部尚书,因为功劳第一,晋封为齐国公.

突厥的颉利可汗与唐朝结盟后发生了政乱,众将领请求趁机征讨.长孙无忌说:“现在我朝致力于和平,等突厥进犯,才能还击.假使他们就此削弱,将来不能进犯,我们还有何求呢?我认为按兵不动保持信用为好.”太宗说“:好.”但后来还是征伐了突厥.

太子李承乾被废,太宗想立晋王李治为太子,还没有决定,在两仪殿坐朝,群臣退朝后,只留下长孙无忌、房玄龄商议立太子的事,长孙无忌说“:谨奉诏命,持异议者斩!” 于是就决定了.太宗委任长孙无忌为太子太师、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三品”的职位就是从这时才有的.

贞观二十三年,太宗病危,召长孙无忌到卧室内,伸手摸着他的脸,长孙无忌哭泣着,太宗激动得气息哽咽说不出话.第二天,与褚遂良进宫接受诏书.过了一会,就逝世了.当时在离宫,皇太子李治极度悲哀,长孙无忌说:“刚逝世的皇帝把朝廷、国家交给殿下,应该迅速登位.”为保守太宗逝世的秘密,暂不发表讣告,请太宗的灵车回到皇宫.

太子登皇帝位,这就是高宗.高宗想立武昭仪为皇后,长孙无忌坚持说不行.高宗秘密地把十多车珍贵的器物、锦缎、丝绸赏赐给他,又亲自上门探望他,把他的三个儿子都提拔为朝散大夫,武昭仪的母亲又到他家申述请求.许敬宗多次劝说他,长孙无忌都严词厉色拒绝了.高宗后来召见长孙无忌、褚遂良和于志宁说明皇后没有子女,武昭仪有儿子,是一定要立她的原因.长孙无忌多次劝谏无效,就说:“先帝把您托付给遂良,希望陛下听听他的意见.”褚遂良极力说不行,高宗仍然不听.

武昭仪立为皇后以后,因为长孙无忌接受了赏赐却不帮助自己,怀恨在心.许敬宗猜到武后的心思,暗中指使洛阳人李奉节向高宗诬告长孙无忌谋反,与侍中辛茂将办理此案,教他编造长孙无忌谋反的情由.高宗震惊地说“:怕是奸邪的人挑拨离间,大概不是这样.”许敬宗陈述说:“谋反的迹象已暴露了,陛下心软,不是国家的福气.” 高宗始终没有对质审问长孙无忌.于是下令削去官爵封地,给予扬州都督一品官的俸禄流放到黔州.几个月后,长孙无忌上吊自缢.从此后政权被武氏家族夺去,唐朝差点亡国.

高宗上元元年,恢复了长孙无忌的官职爵位,让他的孙子长孙无翼继承封爵.文宗李昂开成三年,下诏书说“:阅读本朝史料,每当读到有关太尉长孙无忌的事情,总是掩卷叹息.

篇9:高崇文,字崇文。其先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高崇文,字崇文。其先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高崇文,字崇文。其先自渤海徙幽州,七世不异居。开元中,再表其闾。崇文性朴重寡言,少籍平卢军。贞元中,从韩全义镇长武城,治军有声。累官金吾将军。吐蕃三万寇宁州,崇文率兵三千往救,战佛堂原,大破之,封渤海郡王。 全义入朝,留知行营节度后务,迁长武城都知兵马使。刘辟反,宰相杜黄裳荐其才,诏检校工部尚书、左神策行营节度使,俾统左右神策、麟游奉天诸屯兵讨辟。时显功宿将,人人自谓当选,及诏出,皆大惊。

始,崇文选兵五千,常若寇至。至是,卯漏受命,辰已出师,器良械完,无一不具。过兴元,士有折逆旅匕箸者,即斩以徇。乃西自阆中出,却剑门兵,解梓潼之围,贼将邢退守梓州。初,辟陷东川,执节度使李康不杀也;至是,归康以丐雪,崇文数康失守罪,斩之。鹿头山南距成都百五十里,扼二川之要,辟城之,旁连八屯,以拒东兵。凡八战皆捷,贼心始摇。大将阿跌光颜与崇文约,后期,惧罪,请深入自赎,乃军鹿头西,断贼粮道。贼大震,其将李文悦以兵三千自归。仇良辅举鹿头城二万众降,执辟子方叔、婿苏强。遂趣成都,余兵皆面缚送款。辟走,追禽之,槛送京师。 入成都也,师屯大达,市井不移,珍货如山,无秋毫之犯。邢已降而贰,斩于军,衣冠胁污者诣牙请命,崇文为条上全活之。进检校司空、西川节度副大使,南平郡王,实封三百户,刻石纪功于鹿头山。

崇文不通书,厌案牍谘判以为繁,且蜀优富无所事,请I边自力,乃诏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宁庆节度使,为京西诸军都统。崇文恃功而侈,举蜀帑藏百工之巧者皆自随,又不晓朝廷仪,惮于觐谒,有诏听便道之屯。居三年,戎备整修。卒,年六十四。

(节选自《新唐书高崇文传》。有删改)

10.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俾统左右神策、麟游奉天诸屯兵讨辟 俾:使、让

B.至是,归康以丐雪 丐:请求

C.衣冠胁污者诣牙请命 诣:到、往

D.崇文为条上全活之 条:条件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礼》记载:“五家为比,五比为闾”。“闾”现为里巷、邻里之意。“阎闾”多借指里巷。

B.吐蕃是由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权,吐蕃王朝是西藏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史料记载的政权。

C.卯、辰属于夏历中用来编排年号和日期用的天干地支,在干支排序中,天干中“甲”为第一,地支中“午”为第一。

D.节度使,官名。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高崇文家庭和谐,处尊居显。祖先迁至幽州后,家庭七代人均群而聚居,他的家族在天元年间两次受到皇帝表彰。

B.高崇文未雨绸缪,屡立战功。高崇文平日治军严明,训练有素。当刘辟反叛,朝廷遴选将领时,高崇文赫然在册。

C.高崇文重视民心,赏罚分明。高崇文入成都后,严明纪律,不扰百姓、而对于有二心的邢,毫不手软,斩首军中。

D.高崇文不通文字,厌恶公文。而他依仗功劳,安于享受,举荐了蜀地的一些能工巧匠,并把他们都擅自带走了。

13.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吐蕃三万寇宁州,崇文率兵三千往救,战佛堂原,大破之。(5分)

译文:

(2)过兴元,士有折逆旅匕箸者,即斩以徇。(5分)

译文:

答案:

10.D

11.C

12.D

13.(1)吐蕃发动三万人马侵犯宁州,高崇文率领三千士卒前往救援,双方在佛堂原交战,吐蕃大败。(“寇”、“状语后置”、“破”各1分,句意通顺2分。)

(2)军队经过兴元,有折断客舍的羹匙和筷子的士卒,他下令立即斩首示众。(“定语后置”、“逆旅”、“徇”各1分,句意通顺2分。)

【参考译文】

高崇文,字崇文,他的祖先从渤海迁到成幽州,上下七代人不曾分家居住,开元年间,皇帝两次下令表彰他们-家。高崇文性情朴实庄重而寡言,年轻时被召入平卢军。贞元年间,随从韩全义镇守长武城,治理军队有名声。屡经升迁任金吾将军。吐蕃发动三万人马侵犯宁州,高崇文率领三千士卒前往救援,双方在佛堂原交战,吐蕃大败,朝延封他为渤海君王。 韩全义入朝见,高崇文留在当地主持行营节度后务,升任长武城都知兵马使。刘辟反叛,宰相杜黄裳推荐说高崇文有才能,皇帝下诏授任他为检校工部尚书、左神策行营节度使,让他统领左右神策、麟游奉天诸屯兵讨伐刘辟。当时有显著战功的老将,人人自以为能当选,等到任命的诏书下束,都大吃一惊。

当初.高崇文选了五千精兵,平常总像敌军来犯似的进行训练。到这个时候,卯时接受命令,辰时部队已经出发了,武器装备精良完好,没有不齐全的。军队经过兴元,士卒中有人折断客舍的羹匙和筷子,他下令立即斩首示众。高崇文率军从西面的阆中出发.打退剑门的守兵.解了梓潼的.围困,贼将邢洗退守梓州,起初,刘辟攻占东川,捉住节度使李康却没有杀掉。到这时,放回李康以求洗除罪过,高崇文列举了李康失守的罪过,将李康斩杀了。鹿头山在成都北一百五十里处.是扼制二川的要塞,刘辟在这里筑城,周围接连有八处营寒,用来抵抗东边来的官军.高崇文开始在城下打×肆酵蛟艟,但因碰上下雨,城池未能攻克.第二天,双方在万胜堆交战.官军前后八战八捷,贼军军心开始动摇.大将阿跌光颜与高崇文约定了出动的日期,而阿跌光颜比约定的日期拖延了,害怕被治罪,因此深入敌军立功赎罪,于是官军驻在鹿头西.断绝了贼军运输粮草的道路,贼军非常震惊,其将李文悦率三千士卒归顺。刘辟逃跑,被官军追上并活捉,用囚车押送到京城。高崇文进入成都,让军驻扎在大路上,不惊扰百姓,珍宝财物如山一样堆积,但士卒秋毫无犯。邢洗投降后又有二心,高崇文下令斩首于军中,士大夫受胁迫而叛乱的都到衙门请求保全性命,高崇文为他们分条上奏保住了性命。朝廷下令进任他为检校司空、西川节度副大使,封他为南平郡王,享有实封三百户,并在鹿头山上刻石记载他的功绩。

高崇文不通文字,认为官署中的公事文书繁多可厌,况且蜀地优越富饶无所事事,请求保卫边塞来效力,于是皇上下诏任命他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宁庆节度使,兼任京西诸军都统,高崇文仗着有功肆意奢侈,全蜀国库中收藏的各行业能工巧匠的珍奇宝物都随身携带.又不懂朝廷的礼仪制度,害怕入朝拜见,皇帝下诏说听凭他走便道前往屯戍之地,高崇文在三年,武器装备整齐完好。去世,享年六十四岁。

篇10:胡海,字海洋,定远人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胡海,字海洋,定远人。尝入土豪赤塘王总管营,自拔来归,授百户。从败元将贾鲁兵,克泗、滁,进万户。从渡江,拔蛮子海牙水寨,破陈埜先兵,从取集庆、镇江。败元将谢国玺于宁国,选充先锋。从大军围湖州堕其东南门月城从攻宜兴下婺州鏖战绍兴生得贼四百余人进都先锋。又从战龙江,克安庆,与汉人相持,八战,皆大捷,遂入江州。从徐达攻庐州,皆有功。

海骁勇,屡战屡伤,手足胸腹间金痍皆遍,而斗益力。士卒从之者无不激励自效。太祖壮之,授花枪上千户。

复从大军克荆、澧、衡、潭,擢宝庆卫指挥佥事,迁指挥使,命镇益阳。从平章杨璟征湖南、广西未下郡县。由祁阳进围永州,与守兵战于东乡桥,生得千、万户四人,以夜半先登拔之。抵靖江,战南门,生得万户二人。夜四鼓,自北门八角亭先登,功最,命为左副总兵。剿平左江上思蛮。调征蜀,克龙伏隘、天门山及温汤关,予世袭指挥使,仍镇益阳。武冈、靖州、五开诸苗蛮先后作乱,悉捕诛首乱而抚其余众,迁都督佥事。

十四年从征云南,由永宁趋乌撒,进克可渡河。与副将军沐英会师攻大理,敌悉众扼上、下关。定远侯王弼自洱水东趋上关,(郭)英帅大军趋下关,而遣海以夜四鼓取石门。间道渡河,绕点苍山后,攀大树缘崖而上,立旗帜。英士卒望见,皆踊跃大呼,敌众惊扰。英遂斩关入。海亦麾山上军驰下,前后夹攻,敌悉溃走。

十七年,论功封东川侯,禄二千五百石,予世券。逾三年,以左参将从征金山。又二年,以征南将军讨平澧州九溪诸蛮寇。师还,乞归乡里,厚赉金帛以行。二十四年七月,病疽卒,年六十三。

《明史胡海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大军围湖州/堕其东南门月城/从攻宜兴/下婺州/鏖战绍兴/生得贼四百余人/进都先锋/

B.从大军/围湖州堕/其东南门月城/从攻宜兴下/婺州鏖战/绍兴生得贼四百余人/进都先锋/

C.从大军围/湖州堕其东南门/月城从攻宜兴/下婺州鏖战/绍兴生得贼四百余人/进都先锋/

D.从大军围湖州/堕其东南门/月城从攻宜兴/下婺州/鏖战绍兴/生得贼/四百余人进都先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百户,官名。明清为低级军官。明时此职务为卫所军中职务,掌军户一百。胡海从百户做起,做到万户,是升官。

B.阴阳的最初涵义是很朴素的, 表示阳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祁阳附近有祁山,那么祁阳就在祁山的北面。

C.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等级从高到低,“侯爵”位低于“公爵”,文章当中胡海就曾被封为“东川侯”。

D.乞归,就是请求辞职回乡的意思。宋朝陆游诗《答胡吉州启》云:“伏以累疏乞归,既拜赐骸之命。” 就是请求辞职回乡的意思。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胡海曾经加入土豪赤塘王总管的兵营,自从王总管被攻克以后就归顺了贾鲁,并且当了百户的官,跟从了后来打了败仗的贾鲁的军队。

B.在攻打靖江的时候,他在南门战斗生擒了两个万户;晚上四更时分又从北门八角亭登城破敌。

C.对于武冈等苗蛮作乱,胡海采用了区别对待的方法:叛乱的首领,全部捕杀了;其随从则采取了安抚政策。

D.在敌人全都据守上、下关的时候,明军的分工是:王弼攻打上关,郭英带领胡海攻打下关。

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海骁勇,屡战屡伤,手足胸腹间金痍皆遍,而斗益力。士卒从之者无不激励自效。(5分)

(2)而遣海以夜四鼓取石门。间道渡河,绕点苍山后,攀大树缘崖而上,立旗帜。 (5分)

答案:

10.A(结构相似判断,都是“动+地名”的形式,其中“动词”多是“攻下”的意思。故选A)

11.B(山南水北谓之阳,祁阳既然谓之阳,就应该在南面而不是北面。)

12.A(不是归顺贾鲁,而是归顺太祖,后文有“太祖壮之”,并给了赏赐)

13.(1)胡海十分勇猛,屡战屡次受伤,手脚和胸腹间遍体鳞伤,但战斗更加奋力。跟从他的士兵无不受激励勇献身。(得分点:金痍皆遍,遍体鳞伤1分;力,名词动用,奋力1分;士卒从之者,定语后置,跟从他的士兵,1分;自效,效自,献出自己的生命或力量,宾语前置。效,献出,见课本《苏武传》1分;句意1分)

(2)派遣胡海在夜间四更攻取了石门,取小道渡河,绕过点苍山后,攀大树沿悬崖而上,树起了旗帜。(得分点:四鼓,四更1分;间道,从小道,名词作状语1分;缘,沿着1分,句意2分)

翻译:

胡海,字海洋,定远人。曾经加入土豪赤塘王总管的兵营,后自动从营中逃出来归附了太祖,被授予百户。从征打败了元将贾鲁的部队,攻克了泗、滁等地,晋升为万户。跟随大军渡江,攻陷蛮子海牙水寨,打败陈埜先的部队,跟随夺取了集庆、镇江。在宁国打败了元将谢国玺,被选中担任先锋。跟随大军围攻湖州,攻陷了湖州东南门月城。跟随攻打宜兴,挥师下婺州,鏖战绍兴,生擒敌军四百多人,晋升为都先锋。从战龙江,攻克安庆,和汉人相对峙,八次战斗均为大捷,于是部队进入江州。跟随徐达攻打庐州,立下战功。

胡海十分勇猛,屡战屡次受伤,手脚和胸腹间遍体鳞伤,但战斗更加奋力。跟从他的士兵无不激励献身。太祖十分赞赏,授予花枪上千户。

又跟随大军攻克荆、澧、衡、潭,晋升为宝庆卫指挥佥事,还担任指挥使,接受命令镇守益阳。跟随平章杨璟征讨湖南、广西未攻下的郡县。从祁阳进兵围攻永州,在东乡桥与守敌交战,生擒千户、万户四人,深夜登城并占领了永州。到了靖江,攻南门,俘虏万户二人。夜晚四更时分,从北门八角亭先登城。胡海的功劳最大,被任命为左副总兵。剿平了左江上思的蛮族。被调征讨蜀,攻克了龙伏隘、天门山和温汤关,授予世袭指挥使,仍镇守益阳。武冈、靖州、五开诸苗蛮先后叛乱,全部捕杀了叛乱的首领,而对其随从则采取了安抚政策。胡海晋升为都督佥事。

十四年(1381)从征云南,从永宁到乌撒,进军攻克了可渡河。和副将军沐英会师进攻大理,敌人全部扼守上、下关。定远侯王弼自洱水东向上关进军,郭英率兵向下关进逼,派遣胡海在夜间四更攻取了石门,取小道渡河,绕过点苍山后,攀大树沿悬崖而上,树起了旗帜。郭英的士兵看到旗帜后,都踊跃大呼。敌众惊惧混乱。郭英于是斩关而入,胡海率军从山上飞驰杀下,前后夹攻,敌人全军溃败。

十七年论功行赏,胡海被封为东川侯,食禄二千五百石,给予世代享受特权的铁券。过了三年,胡海以左参将的身份从征金山。再过二年,以征南将军身份讨平澧州九溪诸蛮寇。班师回朝后,请求还乡,他受赐丰厚的金银锦帛后回家。二十四年七月,胡海病死,终年六十三岁。

[胡海,字海洋,定远人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篇11:李显忠,初名世辅,南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李显忠,初名世辅,南归,赐名显忠。年十七,随父永奇出入行陈。金人犯鄜延,王庶命永奇募间者,得张琦;更求一人,显忠请行。永奇曰:“汝未涉历,行必累琦。”显忠曰:“显忠年小,胆气不小,必不累琦。”后有敌人夜宿陶穴,显忠缒穴中,得十七人,皆杀之,取首二级,马二匹,余马悉折其足。庶大奇之,补承信郎,充队将,由是始知名。

金人陷延安,授显忠父子官。父与子相泣曰:“我宋臣也,世袭国恩,乃为彼用邪!”会刘豫令显忠帅马军赴东京,永奇密戒之曰:“汝若得乘机,即归本朝,无以我故贰其志。”

元帅撒里曷来同州,显忠以计执之,驰出城。至洛河,舟船后期不得渡,与追骑屡战,皆胜。显忠憩高原,望追骑益多,乃与撒里曷折箭为誓,不得杀同州人,不得害我骨肉,皆许之,遂推之下山崖,追兵争救。显忠携老幼长驱而北,至鄜城县,急遣人告永奇。永奇即挈家出城至马趐谷口为金人所及家属皆遇害显忠奔夏夏人问故显忠泣具言父母妻子之亡切齿疾首恨不即死,宣抚吴玠遣张振来抚谕云:“忠义归朝,惟君第一。”至行在,高宗抚劳再三。

兀术犯河南,手诏以军与张俊会。显忠与敌战,败之。兀术谓韩常曰:“李世辅归宋,不曾立功,此人敢勇,宜且避之。”乃焚庐江而走。金帅孛撒自南京率步骑十万来,显忠亲帅军遇于城南,战数十合,孛撒大败,遂退走。俄增兵复来逼城,显忠谓宏渊并力夹击,宏渊按兵不动,显忠独与所部力战百余合却之。显忠曰:“若使诸军相与掎角,则敌兵可尽,金帅可擒,河南之地指日可复矣。”显忠知宏渊无固志,叹咤曰:“天未欲平中原耶?何沮挠若此!”乾道改元,乃还会稽,淳熙四年七月卒,年六十九。谥忠襄。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二十六》)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永奇即挈家/出城至马趐谷口/为金人所及/家属皆遇害/显忠奔夏/夏人问/故显忠泣具言/父母妻子之亡/切齿疾首/恨不即死

B.永奇即挈家出城/至马趐谷口/为金人所及/家属皆遇害/显忠奔夏/夏人问故/显忠泣/具言父母妻子之亡/切齿疾首/恨不即死

C.永奇即挈家出城/至马趐谷口/为金人所及/家属皆遇害/显忠奔夏/夏人问故/显忠泣具言/父母妻子之亡/切齿疾首/恨不即死

D.永奇即挈家/出城至马趐谷口/为金人所及/家属皆遇害/显忠奔夏/夏人问/故显忠泣/具言父母妻子之亡/切齿疾首/恨不即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名,一般指姓名,幼年时一般由父亲命名;多用于自称,或用于做传时介绍传主。

B.行陈,亦称“行伍”,古代兵制,五人为伍,二十五人为行,代指军队。

C.行在,指天子所在的地方。南宋在杭州设立临安府(意为临时安顿),称之为行在。

D.乾道,年号名,古代纪年的一种常见方式;改元,指同一皇帝在位期间更换年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显忠年少便胆识过人。十七岁随父出入行阵;在招募探子时,显忠主动请求前往;后又孤身夜袭敌人成功,被王庶看重。

B.李显忠有勇有谋,善于应变。在同州用计抓获撒里曷;与追兵作战,战而胜之,面对越来越多的追兵,与撒里曷折箭为誓后将其推下山崖脱身。

C.李显忠忠肝义胆,一心向宋。金人攻破延安,曾授任显忠父子两人官职,但他们对此内心深感愤慨,并未诚心归附。

D.李显忠英勇善战,屡建奇功。显忠归朝之后,曾与张俊一道,击溃进犯合肥的兀术;又与宏渊合力夹击自南京来犯的金帅。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永奇密戒之曰:“汝若得乘机,即归本朝,无以我故贰其志。”

(2)显忠知宏渊无固志,叹咤曰:“天未欲平中原耶?何沮挠若此!”

答案:

10.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时,首先要根据上下文把握文句的大意,然后根据文言标志,如:虚词、对话标志、对偶、排比、特殊句式等来断句,最后运用排除法,针对选项中不同的断句点分析、排除。根据语意,永奇携带家人出城,到达马趐谷,所以在“出城”后停顿,排除AD;根据顶真句式,在“夏”后断开;“父母妻子之亡”是“具言”的宾语,所以“具言”后不能断开,排除C。

11.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项,行陈,是巡行军阵的意思。

12.D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项,“与宏渊合力”说法错误,原文是“宏渊按兵不动,显忠独与所部力战百余合却之”,意思是李显忠独自与部下苦战。

13.(1)李永奇私下告诫李显忠说:“你如能得到机会,就立即回归宋朝,不要因为我的缘故而有不忠之心。”

(2)李显忠知道宏渊无固守之志,就嗟叹道:“是上天不想让我们平定中原吗?为何如此阻挠呢!”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翻译时,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实词要字字落实,注意文言句式的翻译。关键词:(1)密、无以、贰;(2)固志、平、沮挠。

【参考译文】

李显忠,起初名世辅,回到南方,被赐名显忠。十七岁时,投军效力,跟随父亲永奇出入行阵。金兵侵犯鄜延,经略使王庶命令永奇招募探子,得到张琦;还需要一人同行,显忠请求前往。永奇説:“你没有经验,前去一定会连累张琦。”显忠说:“我虽年纪小,胆气却不小,一定不会连累张琦,应当与他同往。”有敌人夜晚睡在地穴,显忠用绳索吊入穴中,共有十七个人,都杀了他们,取得两个首级,两匹马,把其余马的脚都折断了。王庶对他非常看重,补用他为承信郎,充任部队将领,从此开始知名。

金兵攻陷延安,授任显忠父子两人官职。永奇父子相对而泣,说:“我是宋朝臣子,世代蒙受国家恩典,哪能为它所用呢?”正逢刘豫命令显忠率领骑兵前往东京,永奇秘密地告诫他说:“你如能得到机会,就立即回归宋朝,不要因为我的缘故而有不忠之心。”

元帅撒里曷来到同州,显忠用计捉住了他,骑马出城。到达洛河,舟船误了约定时间无法渡过,显忠与追赶的骑兵多次交战,都得胜。显忠在高原上休息,望见追骑越来越多,就与撒里曷折箭盟誓,不得杀害同州人,不得伤害自己的亲属,撒里曷都答应了。于是把他推下山崖,追兵争着救护。显忠带着老少众人一直向北,来到鄜城县,急速派人去告诉永奇。永奇就携带全家人出城,到达马趐谷谷口,被金兵追上,家属二百人都遇害。显忠逃往夏国。夏国人问其缘由。显忠哭着详细诉说父母妻子遇害的情形,切齿痛恨,恨不能立刻死去。四川宣抚使吴玠派张振来抚慰晓谕说:“忠义归朝,君为第一。”来到皇上驻地,高宗多次进行安抚慰劳。

兀术进犯河南,皇上亲笔下诏让他与张俊会师。显忠与敌人交战,打败了他们。兀术对韩常说:“李世辅回到宋朝,还不曾立功,这人十分勇敢,应该暂且避开他。”于是火烧庐江而退。金军元帅孛撒从南京率领十万步兵骑兵前来。显忠亲自率军在城南迎战,交战几十个回合,孛撒大败,于是逃跑。不久,敌人增派军队来攻城。显忠让宏渊合力夹击敌人,宏渊按兵不动,显忠独自与部下奋力作战一百多个回合,打退了他们。显忠说:“若能让各军互成掎角之势,则敌兵可以杀尽,金国元帅可以活捉,河南之地指日可以收复了。”显忠知道宏渊无固守之志,就嗟叹道:“是上天不想让我们平定中原吗?为何如此阻挠呢!”乾道更改年号,显忠才返回会稽。淳熙四年七月去世,享年六十九岁。谥号忠襄。

[李显忠,初名世辅,南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旧唐书高士廉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旧唐书·列传第九十八》阅读及答案参考

《资治通鉴·宋记》原文阅读答案及译文

房玄龄文言文翻译

高俭传阅读答案参考

《资治通鉴卷第八》阅读答案及翻译

《旧唐书》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旧唐书太宗本纪》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韩康柏文言文阅读答案

《旧唐书》阅读题及答案

长孙无忌,字辅机。性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长孙无忌,字辅机。性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长孙无忌,字辅机。性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合集11篇)】相关文章:

戴胃犯颜执法文言文阅读答案2023-11-20

旧唐书阅读练习及答案2022-09-01

韩云门娶盲女文言文阅读答案2024-01-11

肖群忠《孝与廉》原文阅读及答案2022-05-06

晋文公纳谏文言文翻译2022-04-29

《令狐楚,字壳士》原文阅读及译文赏析2023-04-07

容斋随笔2022-08-28

容斋随笔 范文2023-08-13

容斋随笔 电子版2023-06-06

容斋随笔 当当2022-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