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卷第八》阅读答案及翻译

时间:2022-08-02 07:53:44 阅读答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资治通鉴卷第八》阅读答案及翻译(精选11篇)由网友“路路路路人而已”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资治通鉴卷第八》阅读答案及翻译,欢迎阅读借鉴。

《资治通鉴卷第八》阅读答案及翻译

篇1:资治通鉴卷第八阅读训练与答案

资治通鉴卷第八阅读训练与答案

郎.中.令.赵高恃恩专恣,以私怨诛杀人众多;恐大臣入朝奏事言之,乃说二世曰:天子所以贵者,但以闻声,群臣莫得见其面故也。且陛下富于春秋,未必尽通诸事,今坐朝廷,谴举有不当者,则见短于大臣,非所以示神明于天下也。陛下不如深拱禁.中.,与臣及侍中习法者待事,事来有以揆之。如此,则大臣不敢奏疑事,天下称圣主矣。二世用其计,乃不坐朝廷见大臣,常居禁中。赵高侍中用事,事皆决于赵高。

是时,盗贼益多,而关.中.卒发东击盗者无已。右丞相冯去疾、左丞相李斯、将军冯劫进谏曰:关东群盗并起秦发兵诛击所杀亡甚众然犹不止盗多皆以戍.漕.事苦赋税大也。请且止阿房宫作者,减省四边戍转。二世曰:今朕即位,二年之间,群盗并起,君不能禁,又欲罢先帝之所为,是上无以报先帝,次不为朕尽忠力,何以在位!下去疾、斯、劫吏,案责他罪。去疾、劫自杀;独李斯就狱。二世以属赵高治之,责斯与子由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赵高治斯,榜掠千余,不胜痛,自诬服。

赵高使其客十余辈诈为御史、谒者、侍中,更往复讯斯,斯更以其实对,辄使人复榜之。后二世使人验斯,斯以为如前,终不敢更言。遂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二世乃以赵高为丞相,事无大小皆决焉。

初,赵高欲专秦权,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者。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莫敢言其过。高前数言关东盗无能为也,及项羽虏王离等,而章邯等军数败,上书请益助。自关以东,大抵尽畔秦吏,应诸侯,诸侯咸率其众西乡。八月,沛公将数万人攻武关,屠之。高恐二世怒,诛及其身,乃谢病,不朝见。

(选自《资治通鉴卷第八》,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关东群盗并起/秦发兵诛击所杀/亡甚众/然犹不止/盗多/皆以戍漕事/苦赋税大也

B.关东群盗并起秦/发兵诛击/所杀亡甚众/然犹不止/盗多皆以戍漕事苦/赋税大也

C.关东群盗并起秦/发兵诛击/所杀亡甚众/然犹不止盗/多皆以戍漕事/苦赋税大也

D.关东群盗并起/秦发兵诛击/所杀亡甚众/然犹不止/盗多/皆以戍漕事苦/赋税大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郎中令,是皇帝的侍从护卫官,主要掌管宫殿门户等,属于九卿之一。虽然级别不算很高,但是多为皇帝的亲信之人担任。

B.禁中,即宫禁。是指皇帝、后妃等居住的地方。因宫中禁卫森严,臣下不得任意出入,故称宫禁。

C.关中,指秦岭北麓渭河冲积平原一带,因为西有大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所以取四关之中之意。

D.戍漕,是指陆路运输军需物资。古代军需物资运输以水路运输为主,水路不通处辅以陆路运输。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

A.赵高专权横行,以私怨杀人。他害怕大臣们揭发他,就哄骗秦二世深居宫禁,不亲自处理朝政。而赵高自己独掌大权,事事都由他来决定。

B.赵高排除异己,手段残忍。冯去疾、李斯等进谏皇帝,恳请暂时停止修建阿房宫,减少兵役、运输等徭役,赵高假托皇帝命令逼死冯去疾等,又不停地折磨李斯。C.赵高阴险狡诈,指鹿为马。迎合他说是马的人没事,那些明说是鹿的人却被他暗中借法令陷害。此后群臣都畏惧赵高,没有人敢谈他的过错。

D.赵高麻痹皇帝,专唱喜歌。他以前曾多次说关东的'盗贼成不了大事,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项羽俘获了王离等人,而朝廷的军队也多次被打败。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赵高治斯,榜掠千余,不胜痛,自诬服。(5分)

(2)自关以东,大抵尽畔秦吏,应诸侯,诸侯咸率其众西乡。(5分)

参考答案

4.D

5.D(戍漕,是指水路运输军需物资。)

6.B(原文只说冯去疾等人自杀而死,没有说是不是被赵高假托皇帝命令逼死的。)

7.(1)赵高惩治李斯,笞打他一千多下板子,李斯不堪忍受痛苦,自己含冤认罪。(治、榜掠、不胜、诬服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自函谷关以东,大体上全都背叛秦朝官吏,响应诸侯,诸侯也都各自统率部众向西进攻。(畔、应、咸、西乡各1分,句意通顺1分。)

译文

郎中令赵高仰仗着受皇帝恩宠而专权横行,因为他私人的恩怨杀害了很多人,因此恐怕大臣们到朝廷奏事时揭发他,就劝二世说:天子之所以尊贵,不过是因为群臣只能听到他的声音,而不能见到他的容颜罢了。况且陛下还很年轻,未必对件件事情都熟悉,现在坐在朝廷上听群臣奏报政务,若有赏罚不当之处,就会把自己的短处暴露给大臣们,这样就不能向天下人显示圣明了。所以陛下不如拱手深居宫禁之中,让我和熟习法令规章的侍中们等待事务奏报,事务报上来再研究处理。这样,大臣们就不敢奏报疑难的事情,天下便都称颂您为圣明的君主了。二世采纳了他的建议,不再坐朝接见大臣,常常住在深宫之中。赵高侍奉宫中,独掌大权,事事都由他来决定。

此时,盗贼日益增多,而朝廷不停地征发关中士兵去东方攻打盗贼,右丞相冯去疾、左丞相李斯、将军冯劫为此进谏说:关东群盗同时起事,秦朝发兵进剿,诛杀的人非常多,但仍然不能止息。盗贼之所以多,都是由于水路运输军需物资等事劳作困苦不堪,赋税太重。恳请暂时停止修建阿房宫,减少或免除四方戌守边防的兵役、运输等徭役。二世说:如今朕即位,两年的时间里,盗贼便蜂拥而起,你们不能加以禁止,又想要废弃先帝创立的事业,这样上不能报答先帝,下不能为朕尽忠效力,你们凭什么占据着自己的官位呢!于是就将冯去疾、李斯、冯劫交给司法官吏,审讯责罚他们的其他罪过。冯去疾、冯劫自杀了,只有李斯被下至狱中。二世即交给赵高处理,查究李斯与儿子李由进行谋反的情况,将他们的家族、宾客全都逮捕了。赵高惩治李斯,笞打他一千多下板子,李斯不堪忍受痛苦,自己含冤认罪。

赵高派他的门客十多人假充御史、谒者、侍中,轮番审讯李斯,李斯则翻供以实情对答,于是赵高就让人再次拷打他。后来二世派人去验证李斯的供词,李斯以为还与以前一样,便终究不敢更改口供,在供词上承认了自己的罪状。于是叛处李斯五刑,在咸阳街市上腰斩。李斯走出监狱时,与他的次子一同被押解,李斯便回头对次子说:我真想和你重牵黄狗,共同出上蔡东门去追逐狡兔,但哪里还能办得到哇!于是父子二人相对痛哭。李斯三族的人也都被诛杀了。二世便任命赵高为丞相,事无巨细全由赵高决定。

当初,赵高想独揽大权,但又担心群臣不服,便先进行试验,牵来一只鹿献给二世说:这是马啊。二世笑道:丞相错了吧,怎么把鹿叫作马?就询问侍立左右的大臣们,群臣有的沉默不语,有的说是马以迎合赵高,有的则说是鹿。赵高于是暗中借法令陷害那些明说是鹿的人。此后群臣都畏惧赵高,没有人敢谈他的过错。赵高以前曾多次说关东的盗贼成不了大事,待到项羽俘获王离等人,而章邯等人的军队也多次被打败,上书请求增兵援助。自函谷关以东,大体上全都背叛秦朝官吏,响应诸侯,诸侯也都各自统率部众向西进攻。八月,刘邦率几万人攻打武关,屠灭了全城。赵高恐怕二世为此发怒,招致杀身之祸,就托病不出,不再朝见二世。

篇2:《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九》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九》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唐昭宗景福元年辛丑,司徒王建遣族子嘉州刺史宗裕、雅州刺史王宗侃、威信都指挥使华洪、茂州刺史王宗瑶将兵五万攻彭州,杨晟逆战□败,宗裕等围之。久不下,民皆窜匿山谷;诸寨日出俘掠,谓之“淘虏”,都将先择其善者,余则士卒分之,以是为常。

军士王先成者,新津人,本书生也,世乱,□兵,度诸将惟北寨王宗侃最贤,乃往说之曰:“彭州本西川之巡属也,陈、田召杨晟,割四州以授之,伪署观察使,与之共拒朝命。今陈、田已平而晟犹据之,州民皆知西川乃其大府而司徒乃其主也,故大军始至,民不入城而入山谷避之,以俟招安。今军至累月未闻招安之命军士复从而掠之与盗贼无异夺其赀财驱其畜产分其老弱妇女以为奴婢使父子兄弟流离愁怨;其在山中者暴露于暑雨,残伤于蛇虎,孤危饥渴,无所归诉。彼始以杨晟非其主而不从,今司徒不加存恤,彼更思杨氏矣。”宗侃侧然,不觉屡移其床前问之,矍然曰:“此诚有之,将若之何?”

先成请条列为状以白王建,事凡四条:“其一,乞招安山中百姓。其二,乞禁诸寨军士及子弟无得一人辄出淘虏,仍表诸寨之旁七里内听樵牧,敢越表者斩。其三,乞置招安寨,中容数千人,以置所招百姓,宗侃请选所部将校谨干者,为招安将使,将三十人,昼夜执兵巡卫。其四,彭州土地宜麻,百姓未入山时多沤藏者,宜令县令晓谕,各归田里,出所沤麻鬻之,以为资粮,必渐复业。”建得之大喜,即行之,悉如所申。

明日,榜帖至,威令赫然,无敢犯□。三日,山中民竞出,赴招安寨如归市,寨不能容,斥而广之;浸有市井,又出麻鬻之。民见村落无抄暴之患,稍稍复故业。月余,招安寨皆空。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九,有删改)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伪署观察使

署:部署

B.今司徒不加存恤

存:抚恤

C.仍表诸寨之旁七里内听樵牧

听:听凭

D.斥而广之

斥:扩大

答案:A(署:委任)

6.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杨晟逆战□败,宗裕等围之

军士王先成者,新津人,本书生也,世乱,□兵,

明日,榜帖至,威令赫然,无敢犯□

A.而于者

B.以于焉

C.而为者

D.以为焉

答案:C(“而”:表转折关系,却;“为”:动词,做;“者”,代词,……的人。)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军至累月/未闻招安之命/军士复从而掠之与盗贼/无异夺其赀财/驱其畜产/分其老弱妇女以为奴婢使/父子兄弟流离愁怨

B.今军至累月/未闻招安之命军士/复从而掠之/与盗贼无异/夺其赀财/驱其畜产/分其老弱妇女以为奴婢使/父子兄弟流离愁怨

C.今军至累月/未闻招安之命军士/复从而掠之与盗贼/无异夺其赀财/驱其畜产/分其老弱妇女以为奴婢/使父子兄弟流离愁怨

D.今军至累月/未闻招安之命/军士复从而掠之/与盗贼无异/夺其赀财/驱其畜产/分其老弱妇女以为奴婢/使父子兄弟流离愁怨

答案:D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建派兵五万围攻彭州,很久不能攻克,彭州老百姓都逃窜藏匿在山谷之中。

B.王先成一共提出了革除“淘虏”弊端的四项建议,王建非常高兴地全都采纳了。

C.王建两天后就颁布了安民条令,躲藏在山中的老百姓竞相出来,奔赴招安寨。

D.有了街市之后,百姓可以通过出售沤制的麻来换取钱粮,渐渐就离开了招安寨。

答案:C(“明日”指第二天)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宗侃侧然,不觉屡移其床前问之,矍然曰:“此诚有之,将若之何?”(4分)

答案:王宗侃十分悲戚,不由得一再移动他坐着的床向前询问王先成,惊慌地说:“这种情况确实有,该怎么办好呢!”

(4分。“侧然”、“诚”、“将若之何”各1分,大意1分)

②民见村落无抄暴之患,稍稍复故业。(3分)

答案:老百姓看到自己村落没有被残暴抢掠的灾难,渐渐地(回乡)重操旧业。

(3分。“抄暴之患”、“稍稍”各1分,大意1分)

(2)请简要概括彭州老百姓窜匿山谷不出的原因。(3分)

答案:①等待着王建的招抚(以俟招安)

②王建没有及时招安(今军至累月,未闻招安之命)

③“淘虏”残害老百姓,使得他们无所归诉(军士复从而掠之,与盗贼无异,夺其赀财,驱其畜产,分其老弱妇女以为奴婢,使父子兄弟流离愁怨;其在山中者暴露于暑雨,残伤于蛇虎,孤危饥渴,无所归诉)

【参考译文】

唐昭宗景福元年辛丑(二十六日),司徒王建派遣同族子弟嘉州刺史王宗裕、雅州刺史王宗侃、威信都指挥使华洪、茂州刺史王宗瑶带领军队五万攻打彭州,杨晟迎战却战败,王宗裕等当即围攻杨晟。很久不能攻克,当地百姓都窜逃藏匿在高山深谷之中。王建各个营寨的士卒每天出去掳掠抢劫,把这叫做“淘虏”,对搜抢来的人民财物,军中将领先挑选那些好的,剩余的让士兵们瓜分,把这当作寻常事。

有一个军士王先成,是新律人,本来是个书生,适逢天下大乱,便参军从武,他揣测各位将领中只有北面营寨的王宗侃最为贤明,就前往劝王宗侃说:“彭州本来是西川的属地,陈敬、田令孜召来杨晟,割出四个州授给杨晟,任命杨晟为观察使,与他们共同抗拒朝廷命令,现在陈敬、田令孜已经平灭,而杨晟仍然占据着彭州,彭州的人民都知道西川是他们的大府,而检校司徒王建是他们的官长,所以王建的大队人马到达彭城一带之初,当地百姓并不进入城内归附杨晟,而是逃往高山深谷躲避起来,等待着王建的招抚。现在王建军队到达已经几个月了,百姓没有听到招抚劝降的命令,相反纵容军中士卒一再大肆抢掠,与强盗贼寇没有什么两样,他们抢夺百姓的资财货物,追逐百姓的家畜财产,把那些年老体弱的人以及妇女分给士兵做奴婢,使这里的父子兄弟骨肉分离愁苦怨怒。那些在山谷中的人,酷暑暴雨之下无遮无盖,不时受到毒蛇猛虎的残害,孤苦危险,又饿又渴,没有诉苦的地方。彭州百姓开始时认为杨晟不是他们的官长而不遵从他,现在检校司徒王建对他们不加爱抚救济,他们就会改变初衷想念杨晟了。”王宗侃十分悲戚,不由得一再移动他坐着的床向前询问王先成,惊慌地说:“这种情况确实有,该怎么办好呢!”

王先成请求分条开列写成状纸以便禀告王建,事情共有四条:“其一,请求招抚山谷中的百姓。其二,请求禁止各营寨的`军中士兵和子弟,一个也不准出去搜掠百姓,在各营寨的旁边立石碑,七里方圆之内听凭打柴放牧,有敢超越石碑的斩杀。其三,请求设置招安寨,寨中能容纳下几千人,以安置所招来的百姓,我王宗侃请求从所部将校中挑选谨慎干练的人,做招安将领,令他带领三十人日夜手持武器巡逻护卫。其四,彭州的土地适于种麻,这里的百姓在没有进山时将大量的麻沤藏起来,应当命令县令明确告知百姓,分别回到田间故里,挖出沤藏的麻卖掉,换取资财粮食,这样必定会逐渐恢复旧业。”王建接到状文大为欢喜,当即施行,全部照办。

第二天,发布的告示传下,威严的军令赫然在目,没有人敢违。第三天,躲藏在山谷中的百姓竞相出来,像赶集一样奔赴招安寨,招安寨容不下,就开辟地盘扩展寨子。逐渐地又有了集市,百姓又拿出收藏的麻贩卖。招安寨的人民看到自己村落没有被残暴抢掠的苦难,逐渐回到故里重操旧业。一个多月的时间,招安寨里都空了。

篇3:《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九十三》阅读答案及翻译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九十三》阅读答案及翻译

秋,七月,辛卯朔,以周行逢为武平节度使,制置武安、静江等军事。行逢既兼总湖、湘,乃矫前人之弊,留心民事,悉除马氏横赋,贪吏猾民为民害者皆去之,择廉平吏为刺史、县令。朗州民夷杂居,刘言、王逵旧将多骄横,行逢壹以法治之,无所宽假,众怨怼且惧。有大将与其党十余人谋作乱,行逢知之,大会诸将,于座中擒之,数曰:“吾恶衣粝食,充实府库,正为汝曹,何负而反!今日之会,与汝诀也!”立挝杀之,座上股栗。行逢曰:“诸君无罪,皆宜自安。”乐饮而罢。行逢多计数,善发隐伏,将卒有谋乱及叛亡者,行逢必先觉,擒杀之,所部凛然。然性猜忍,常散遣人密诇[注]诸州事,其之邵州者,无事可复命,但言刺史刘光委多宴饮。行逢曰:“光委数聚饮,欲谋我邪!”即召还,杀之。

亲卫指挥使、衡州刺史张文表恐获罪,求归治所,行逢许之。文表岁时馈献甚厚,及谨事左右,由是得免。行逢妻郧国夫人邓氏,陋而刚决,善治生,尝谏行逢用法太严,人无亲附者。行逢怒曰:“汝妇人何知!”邓氏不悦,因请之村墅视田园,遂不复归府舍。行逢屡遣人迎之,不至;一旦,自帅僮仆来输税,行逢就见之,曰:“吾为节度使,夫人何自苦如此!”邓氏曰:“税,官物也。公为节度使,不先输税,何以帅下!且独不记为里正代人输税以免楚挞时邪?”行逢欲与之归,不可,曰:“公诛杀太过,常恐一旦有变,村野易为逃匿耳。”行逢惭怒,其僚属曰:“夫人言直,公宜纳之。”行逢婿唐德求补吏,行逢曰:“汝才不堪为吏,吾今私汝则可矣;汝居官无状,吾不敢以法贷汝,则亲戚之恩绝矣。与之耕牛、农具而遣之。 行逢少时尝坐事黥,隶辰州铜阬,或说行逢:“公面有文,恐为朝廷使者所嗤,请以药灭之。”行逢曰:“吾闻汉有黥布,不害为英雄,吾何耻焉!”

(选自《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九十三》)

[注]诇(xiònɡ)刺探,侦察。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矫前人之弊矫:纠正,匡正。

B.行逢壹以法治之 壹:一概,全都。

C.吾今私汝则可矣 私:偏袒,偏爱。

D.吾闻汉有黥布,不害为英雄害:损害,伤害。

9.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周行逢“以法治政”和“善发隐伏”的一组是

A.尝谏行逢用法太严,人无亲附者の谋硭晔崩∠咨鹾瘢及谨事左右

B.今日之会,与汝诀也そ卒有谋乱及叛亡者,行逢必先觉

C.贪吏猾民为民害者皆去之の奘驴筛疵,但言刺史刘光委多宴饮

D.即召还,杀之ば蟹曛之,大会诸将,于座中擒之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行逢为官关心民生,废除苛捐杂税,任用廉吏,严于执法,吓得污吏和为害乡里的刁民都逃离了此地。

B.周行逢为官坚持原则,不任人唯亲,拒绝了女婿做官的请求;同时他又讲究亲戚情意,资助了女婿不少财物。

C.周行逢不避旧耻,勇于改过,对于年轻时犯罪留在脸上的印记,他并不怕遭人嗤笑,还以黥布为例,说明面带黥刑印记的人,同样可以成为英雄。

D.周行逢身上也有不少缺点,他多疑残忍,用法过严,使得人人畏惧,连妻子都惧怕一旦发生变故,身遭祸害,因而借故逃到乡间居住。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陋而刚决,善治生,尝谏行逢用法太严,人无亲附者。

(2)汝居官无状,吾不敢以法贷汝,则亲戚之恩绝矣。

参考答案

8.D(害:妨碍,妨害)

9.B

10.A(“吓得污吏和为害乡里的刁民都逃离了此地”的说法错误,应为“罢免污吏,惩治奸猾的乡民”)

11.(10分)

(1)面貌丑陋但性格刚强而果决,擅长经营产业,曾经劝谏周行逢实行法令不要过于严厉,以致没有亲近依附的人。(共5分。译出大意给2分,“善”、“谏”、“人无亲附者”三处,译对一处给1分)(2)如果你做官不像样子,我不敢枉法来宽恕你,那么亲戚之间的情义就断绝了。(共5分。译出大意给2分,“状”、“贷”“恩”三处,译对一处给1分)

参考译文

秋季,七月,辛卯初一,(后周世宗)任命周行逢为武平节度使,负责武安、静江等地的军事。行逢统管整个湖湘地区之后,就矫正前人的弊端,关心百姓生计,全部废除马氏的横行暴敛,罢免污吏,惩治奸猾的乡民,选择廉洁公正的官吏担任刺史、县令。朗州地区汉民和蛮人共同居住,刘言、王逵的.旧日部将大多骄横不法,行逢一律依法惩处,没有一点宽容姑息,众人既怨恨又恐惧。有个大将与他的十几个党羽密谋发动叛乱,行逢得知后,就集合所有的将领,在座位上逮捕了谋反的将领,(当众)数落他说:“我穿破旧的衣服,吃粗糙的饭食,充实府库的储藏,正是为了你们,(你们)为什么背叛我而谋反!今天的聚会,就是与你诀别!”立刻将他捶杀而死,在座的将领都吓得双腿发抖。行逢说:“诸位没有罪过,都应当各自安心。”大家高兴地饮酒,而后散去。周行逢足智多谋,善于发现潜藏的祸患,将领士兵有阴谋作乱和叛变逃亡的,行逢必定事先察觉,拘捕斩杀,(因此)他的部下对他都十分敬畏。然而他生性多疑残忍,时常分头派人秘密探察各州的情况。其中被派往邵州的人,没有情况可以报告,便只说刺史刘光委经常设宴饮酒。行逢说:“光委多次聚众宴饮,想要算计我吗?”立即(将刘光委)召回,杀死了他。亲卫指挥使、衡州刺史张文表唯恐无辜获罪,请求解除兵权回到治所衡州,行逢准许了他。

张文表逢年过节,都向行逢馈赠进贡很丰厚的礼品,同时很恭谨地服侍他身边的亲信,因此得以免除灾祸。周行逢的妻子郧国夫人邓氏,面貌丑陋但性格刚强果断,擅长操持生计,曾经直言规劝行逢实行法令不要过于严厉,以致丧失亲近依附的人。行逢恼怒地说:“你一个妇道人家懂得什么!”邓氏很不高兴,就请求到乡下看守田园,于是不再回到府第官舍。行逢多次派人去接她,她都不肯回府;有一天,她亲自带领家僮仆人前来交纳赋税,行逢借机去见她,说:“我身为节度使,夫人为何如此自找苦吃?”邓氏说:“租税,是官家的财富。您身为节度使,不带头交纳赋税,如何去做百姓的表率!再说,难道你就不记得当里正代人交纳赋税来免除刑杖拷打的时候了吗?”行逢打算和她一道回府,她不答应,说:“你杀人太过残酷,(我)经常担心有朝一日会发生变乱,(到那时)乡村里还比较容易躲藏逃生呢。”行逢听了又惭愧又恼怒,他的部属说:“夫人的话很有道理,您应该接受。”周行逢的女婿唐德请求补任吏职,行逢说:“你的才能不配做官,如今我如果偏袒照顾你是可以的;如果你做官不像样子,我不敢枉法来宽恕你,那么亲戚之间的情义就断绝了。”(于是)送给他耕牛和农具,让他回去了。行逢年轻时曾经因事获罪受了黥刑,发配到辰州铜坑。有人规劝行逢说:“你脸上刺有字,恐怕会被朝廷使者讥笑,请用药来除去。”行逢说:“我听说汉代有个黥布,并不(因此)妨碍他成为英雄,我何必要为此感到羞耻呢!”

篇4:资治通鉴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资治通鉴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秦王欲伐齐,患齐、楚之从亲,乃使张仪至楚,说楚王曰:“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嫁女娶妇,长为兄弟之国。”楚王说而许之。群臣皆贺,陈轸独吊。王怒曰:“寡人不兴师而得六百里地,何吊也?”对曰:“不然。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齐、秦合则患必至矣!”王曰:“有说乎?”对曰:“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秦奚贪夫孤国,而与之商於之地六百里?张仪至秦,必负王。是王北绝齐交,西生患于秦也。两国之兵必俱至。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王曰:“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乃以相印授张仪,厚赐之。遂闭关绝约于齐,使一将军随张仪至秦。

张仪佯堕车,不朝三月。楚王闻之,曰:“仪以寡人绝齐未甚邪?”乃使勇士宋遗借宋之符,北骂齐王。齐王大怒,折节而事秦,齐、秦之交合。张仪乃朝,见楚使者曰:“子何不受地?从某至某,广袤六里。”使者怒,还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发兵而攻秦。陈轸曰:“轸可发口言乎?攻之不如因赂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今王已绝于齐而责欺于秦,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国必大伤矣!”楚王不听,使屈匄帅师伐秦。秦亦发兵使庶长魏章击之。

春,秦师与楚战于丹阳,楚师大败;斩甲士八万,虏屈匄及列侯、执珪七十余人,遂取汉中郡。楚王悉发国内兵以复袭秦,战于蓝田,楚师大败。韩、魏闻楚之困,南袭楚,至邓。楚人闻之,乃引兵归,割两城以请平于秦。

《孟子》论曰:或谓:张仪、公孙衍,岂不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恶足以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谓大丈夫也。

(选自《资治通鉴》第三卷)

4.对下列各句中加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

诚:的确。

B.君臣皆贺,陈轸独吊

吊:悼念死者。

C.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

绝:穷尽。

D.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

来:使……到来,招致。

5.下面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陈轸“远见卓识”与楚王“利令智昏”的一组是(

)(3分)

A.群臣皆贺,陈轸独吊

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

B.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

齐王大怒,折节而事秦,齐、秦之交合。

C.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国必大伤矣。

韩、魏闻楚之困,南袭楚,至邓。

D.张仪佯堕车,不朝三月。

楚王不听,使屈匄帅师伐秦。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面对秦国主动向楚示好、请求楚国与齐国绝交的提议,陈轸头脑冷静,洞察了其中的阴谋,力排众议,勇敢地向楚王陈述自己的意见。

B.楚王因为贪小便宜,利令智昏,痛失齐、楚交好的大局,导致最后陷入四处受敌、被迫割地向秦求和的不利境地。

C.张仪回国后故意不上朝,吊足了楚王的胃口;楚王一错再错,派人辱骂齐王,把昔日的盟友齐国推向了秦国的怀抱。

D.孟子认为张仪为了秦国的大一统事业,能屈能伸,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顺利实现了分化齐楚两国的目的,称得上是真正的大丈夫。

7.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

(2)攻之不如因赂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

参考答案

4.D.(A.诚:如果。

B.吊:表示哀痛,例如“中心吊兮”(《诗桧风匪风》),而不表“形影相吊”的“安慰”之意。

C.绝:断绝。)

5.A.(B项,前一句符合要求,后一句说的是齐王;C项,前一句符合要求,后一句说的是韩国、魏国的做法;D项,前一句说的是张仪,后一句符合要求。判断此类型题要看准主体对象。)

6.D.(“从文中表现可知,张仪诳楚不是大丈夫所为。认为他是“大丈夫”的,只有“或谓”,即“有的人认为”。)

7.①秦国之所以重视楚国,就是因为我们有齐国作盟友。

②攻打秦国还不如趁机用一座大城的代价去收买它,与秦国合力攻打齐国。这样我们从秦国失去的土地,还可以子啊齐国得到补偿。

(文言文句翻译强调字字落实:直译为主,不增不减。落实关键词语,找出得分点。一般的.实词中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句式中的特殊句式为考查的重点。①“所以”:之所以,“以”:因为②“因”:趁机,“赂以一名都”介词结构后置,“亡地于秦。取偿于齐”。)

参考译文:

秦王想征伐齐国,又顾虑齐国与楚国有互助条约,便派张仪前往楚国。张仪对楚王说:“大王如果能听从我的建议,与齐国废除盟约、断绝邦交,我可以向楚国献上商於地方的六百里土地,让秦国的美女来做侍奉您的妾婢。秦、楚两国互通婚嫁,就能永远结为兄弟之邦。”楚王十分高兴,允诺张仪的建议。群臣都前来祝贺,只有陈轸表示哀痛。楚王恼怒地问:“我一兵未发而得到六百里土地,有什么不好?”陈轸回答:“您的想法不对。凭借我的见解,商於的土地不会到手,齐国、秦国却会联合起来,齐、秦一联合,楚国即将祸事临门了。”楚王问:“你有什么解释呢?”陈轸回答:“秦国之所以重视楚国,就是因为我们有齐国作盟友。现在我们如果与齐国毁约断交,楚国便孤立了,秦国又怎么会偏爱一个孤立无援的国家而白送商於六百里地呢!张仪回到秦国以后,一定会背弃对大王您的许诺。那时大王北与齐国断交,西与秦国生出怨仇,两国必定联合发兵夹攻。若替您算计的话,不如我们暗中与齐国仍旧修好而只表面上绝交,派人随张仪回去。如果真的割让给我们土地,再与齐国绝交也不晚。”楚王斥责道:“请你陈先生闭上嘴巴,不要再说废话了,等着看我去接收大片土地吧!”于是把国相大印授给张仪,又重重赏赐他。随后下令与齐国毁约断交,派一名将军同张仪前往秦国。

张仪回国后,假装从车上跌下,三个月不上朝。楚王听说后自语道:“张仪是不是觉得我与齐国断交做得还不够?”便派勇士宋遗借了宋国的符节,北上到齐国去辱骂齐王。齐王大怒,立即降低身份去讨好秦国,齐国、秦国于是和好。这时张仪才上朝,见到楚国使者,故作惊讶地问:“你为何还不去接受割地?从某处到某处,有六里多见方。”使者愤怒地回国报告楚王,楚王勃然大怒,想发兵攻打秦国。陈轸说:“我可以开口说话吗?攻秦国还不如趁机用一座大城的代价去收买它,与秦国合力攻齐国。这样我们从秦国失了地,还可以

在齐国得到补偿。现在大王您已经与齐国断交,又去质问秦国的欺骗行为,这就是我们促使齐国、秦国和好而招来天下的军队了,国家一定会有大损失!”楚王仍是不听他的劝告,派屈匄率军队征讨秦国,秦国也任命魏章为庶长之职,起兵迎击。

春季,秦、楚两国军队在丹阳大战,楚军大败,八万甲士被杀,屈匄及以下的列侯、执珪等七十多名官员被俘。秦军乘势夺取了汉中郡。楚王又征发国内全部兵力再次袭击秦国,在蓝田决战,楚军再次大败。韩、魏等国见楚国危困,也向南袭击楚国,直达邓。楚国听说了,只好率军回救,割让两座城向秦国求和。

《孟子》论之曰:有人说:“张仪、公孙衍,他们难道不是大丈夫吗?他一怒而使各国恐惧,安居时又能使兵火息灭。”孟轲说:“那岂能称得上大丈夫!君子处世堂堂正正,行天下之正道,得志便带领百姓,同行正道,不得志便洁身自好,独行正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说的就是大丈夫。”

篇5:《资治通鉴》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资治通鉴》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东海太守濮阳汲黯为主爵都尉。始,黯为谒者,以严见惮。其在东海,治官理民,好清静,择丞、史任之,责大指而已,不苛小。黯多病,卧闺阁内不出;岁余,东海大治,称之。上闻,召为主爵都尉,列于九卿。其治务在无为,引大体,不拘文法。

黯为人,性倨少礼,面折,不能容人之过。时天子方招文学儒者,上曰:“吾欲云云。”黯对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上默然,怒,变色而罢朝,公卿皆为黯惧。上退,谓左右曰:“甚矣汲黯之戆也!”群臣或数黯,黯曰:“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且已在其位,纵爱身,奈辱朝廷何!”黯多病,病且满三月;上常赐告者数,终不愈。最后病,庄助为请告。上曰:“汲黯何如人哉?”助曰:“使黯任职居官,无以逾人;然至其辅少主,守城深坚,招之不来,麾之不去,虽自谓贲、育亦不能夺之矣!”上曰:“然。古有社稷之臣,至如黯,近之矣!”

大将军青尊宠,于群臣无二,公卿以下皆卑奉之,独汲黯与亢礼。人或说黯曰:“自天子欲群臣下大将军,大将军尊重,君不可以不拜。”黯曰:“夫以大将军,有揖客反不重邪!”大将军闻,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加于平日。大将军青虽贵,有时侍中,上踞厕而视之;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帐中,使人可其奏。其见敬礼如此……

上召拜黯为淮阳太守。黯既辞行,过大行李息曰:“黯弃逐居郡,不得与朝廷议矣。御史大夫汤,智足以拒谏,诈足以饰非,务巧佞之语,辩数之辞,非肯正为天下言,专阿主意。主意所不欲,因而毁之;主意所欲,因而誉之,好兴事,舞文法,内怀诈以御主心,外挟贼吏以为威重。公列九卿,不早言之,公与之俱受其戮矣。”息畏汤,终不敢言;及汤败,上抵息罪。

使黯以诸侯相秩居淮阳,十岁而卒。

(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黯为人,性倨少礼

倨:傲慢

B.群臣或数黯

数:责备

C.遇黯加于平日

遇:对待

D.诈足以饰非

饰:装饰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黯为谒者,以严见惮

赵亦盛设兵以待秦

B.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C.病且满三月

示赵弱且怯也

D.于群臣无二

而耻学于师

11.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且已在其位,纵爱身,奈辱朝廷何?(5分)

(2)主意所不欲,因而毁之;主意所欲,因而誉之,好兴事,舞文法,内怀诈以御主心,外挟贼吏以为威重。(5分)

12.汲黯在为人处世上极富个性特征,请结合选文,简要概括。(4分)

参考答案

9.D(饰:掩饰)

10.B(B项两个“而”连词,表转折。A项第一个“以”介词,可译为“因为”,第二个“以”目的连词,可译为“来”。C项第一个“且”副词,可译为“将要”,第二个“且”连词,表并列。D项第一个“于”介词,表范围,可译为“在”,第二个“与”介词,表对象,可译为“向”)

11.(1)(5分)天子设立公卿等辅佐大臣,难道是让他们阿谀奉承,使君主陷入不仁不义的境地吗?况且,我既然已经处在公卿的位置上,纵然吝惜自身性命,怎能使朝廷蒙受耻辱呢?(大意3分,落实“置”“奈……何”各1分)

(2)(5分)凡是君主心中所不喜欢的,他就跟着毁谤;凡是君主心中所喜欢的,他就跟着赞誉,他还喜欢发起事端,玩弄法律条文,在朝廷上他心怀奸诈来左右君主的心意,在朝廷外依靠不法官吏来建立自己的威望。(大意3分,落实“毁”“御”各1分)

12.①为官无为而治。②为臣忠心,敢于直谏。③处事我行我素。④对于事物的判断有先见之明(一点1分,语意相近即可)

参考译文:

东海太守濮阳县人汲黯担任主爵都尉。当初,汲黯担任谒者,因他为人威严而被大家敬畏。他在东海郡时,整肃官吏,治理百姓,喜好清静无为,谨慎地选择郡丞和各曹掾史,然后放手任用,他只关注大事,不苛求细枝末节。汲黯身体多病,躺在内室中不出门;过了一年多,东海郡治理得很好,百姓交口称赞汲黯。武帝听到了,召汲黯入朝,担任主爵都尉,地位与九卿相同。他处理政务,主张清静无为,从大的方向引导,不拘泥法令条文。

汲黯为人,性情倨傲,缺少礼数,当面使人难堪,不能容忍别人的过失。当时武帝正招揽文学之士和儒家学者,武帝说:“我想要怎样怎样。”汲黯应声回答说:“陛下心中藏着许多欲望,而表面上却做出施行仁义的样子,怎么可能效法唐尧虞舜那样的治绩呢!”武帝沉默不语,接着勃然大怒,脸色很难看地宣布结束朝会,公卿大臣都替汲黯担忧。武帝退朝回到内宫,对左右侍从说:“汲黯的愚笨刚直也太过分了!”群臣中有人责备汲黯。汲黯说:“天子设立公卿等辅佐大臣,难道是让他们阿谀奉承,使君主陷入不仁不义的境地吗?况且,我既然已经处在公卿的位置上,如果只想顾全自身性命,那就会使朝廷蒙受耻辱,那怎么办!”汲黯身体多病,病假将要接近三个月的限期了,武帝多次特许延长他休病假的时间,还是没有痊愈。最后病重时,庄助替他请假。武帝说:“汲黯这个人怎么样呢?”庄助说:“让汲黯任职当官,没有什么超越常人的才能;但要说到让他辅佐年幼的君主,会坚定不移地维护祖先基业,有人以利禄引诱他,他不会前去投靠,君主严辞苛责地驱赶他,他也不会离去,即使有人认为像孟贲、夏育那样勇猛无敌,也无法改变他的耿耿忠心!”武帝说:“说得对。古时有所谓的社稷之臣,说到汲黯,就很接近了!”

当时,汉武帝对卫青的尊崇宠信超过了任何一位朝廷大臣,三公、九卿及以下官员都对卫青卑身奉承,唯独汲黯用平等的礼节对待卫青。有人劝汲黯说:“皇上想让群臣全都居于大将军之下,大将军地位尊贵,您不可以不下拜。”汲黯说:“以大将军的身份,有向他行揖礼而不拜的宾客,(这样能降贵礼士,)声望怎么会反而不加重呢!”卫青得知,越发觉得汲黯贤明,多次向汲黯请教国家和朝廷的`疑难大事,对待他比平日更为尊重。卫青虽然地位尊贵,但有时入宫,汉武帝就坐在床边接见他;丞相公孙弘大汉武帝空闲时谒见,武帝有时不戴帽子;至于汲黯谒见时,汉武帝没戴上帽子就不接见。有一次,汉武帝正坐在陈列兵器的帐中,汲黯前来奏事,汉武帝当时没戴帽子,远远望见汲黯,急忙躲入后帐,派人传话,批准汲黯所奏之事。汲黯受到的尊重和礼敬就是这样的。

汉武帝召来汲黯,任命他为淮阳太守。汲黯辞行以后,拜访大行令李息,说道:“我被弃置到地方郡县,不能再参预朝廷议事了。御史大夫张汤,其智谋足以拒绝规劝,狡诈足以掩饰错误,专门说乖巧、奸佞的话,用辞诡辩,不肯为天下正事发言,一心迎合主上的意思。凡是主上所不喜欢的,他就跟着毁谤;凡是主上所喜欢的,他就跟着称赞,他还爱制造事端,玩弄法律条文,心怀奸诈以左右主上的心意,依靠不法官吏来建立自己的威望。你身居九卿高位,如不早加揭露,您恐怕会与张汤一同受到惩处。”李息因惧怕张汤权势,始终未敢开口。及至张汤倒台时,汉武帝将李息一同治罪。

汉武帝给予汲黯诸侯国相的待遇,命其居守淮阳,十年后去世。

篇6:《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七阅读答案及译文

《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七阅读答案及译文

太宗立晋王为太子

十七年夏(贞观),四月,庚辰朔,承基上变,告太子谋反。敕鞫之,反形已具。上谓侍臣:“将何以处承乾?”群臣莫敢对,通事舍人来济进曰:“陛下不失为慈父,太子得尽天年,则善矣!”上从之。乙酉,诏废太子承乾为庶人,幽于右领军府。

太子承乾既获罪,魏王泰日入侍奉,上面许立为太子.岑文本、刘洎亦劝之;长孙无忌固请立晋王治。上谓侍臣曰:“昨青雀投我怀云:‘臣今日始得为陛下子,乃更生之日也。臣有一子,臣死之日,当为陛下杀之.传位晋王。’人谁不爱其子,朕见其如此,甚怜之。”谏议大夫褚遂良曰:“陛下言大失。愿审思,勿误也!安有陛下万岁后,魏王据天下。肯杀其爱子,传位晋王者乎!陛下日者既立承乾为太子,复宠魏王,礼秩过于承乾,以成今日之祸。前事不远,足以为鉴。陛下今立魏王,愿先措置晋王,始得安全耳。”上流涕曰:“我不能尔!”因起,入宫。魏王泰恐上立晋王治,谓之曰:“汝与元昌善.元昌今败,得无忧乎?’治由是忧形于色,上怪,屡问其故,治乃以状告;上怃然,始悔立泰之言矣。

承乾既废,上御两仪殿,群臣俱出,独留长孙无忌、房玄龄、李世勐、褚遂良,谓曰:“我三子一弟所为如是我心诚无聊赖因自投于床无忌等争前扶抱上又抽佩刀欲自刺遂良夺刀以授晋王治无忌等请上所欲,上曰:“我欲立晋王。”无忌日:“谨奉诏;有异议者,臣请斩之!”上谓治曰:“汝舅许汝矣,宜拜谢。”治因拜之。上谓无忌等曰:“公等已同我意,未知外议何如?”对曰:“晋王仁孝,天下属心久矣,乞陛下试召问百官,有不同者,臣负陛下万死。”上乃御太极殿.召文武六品以上,谓曰:“承乾悖逆.泰亦凶险,皆不可立。朕欲选诸子为嗣,谁可者?卿辈明言之。”众皆欢呼曰:“晋王仁孝,当为嗣。”上悦,是日,泰从百余骑至永安门;敕门司尽辟其骑.引泰入肃章门,幽于北苑。

丙戌,诏立晋王治为皇太子,御承天门楼,赦天下,酺三日。上谓侍臣曰:“我若立泰,则是太子之位可经营而得。 自今太子失道,藩王窥伺者,皆两弃之,传诸子孙,永为后法。且泰立,承乾与治皆不全;治立,则承乾与泰皆无恙矣。”

(选自《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七,有删改)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四月,庚辰朔朔:初一 B.愿审思,勿误也 审:反复

C.敕鞫之,反形已具鞫:审讯D.敕门司尽辟其骑 辟:遣散

5、对于下列句子划分正确的是(3分)

A. 我三子一弟/所为如是/我心诚无聊赖/因自投于床/无忌等争前扶抱/上又抽佩刀欲自刺/遂良夺刀以授晋王治/无忌等请上所欲

B. 我三子/一弟所为如是我心/诚无聊赖/因自投于床/无忌等争前扶抱/上又抽佩刀/欲自刺/遂良夺刀以授晋王治/无忌等请上所欲

C. 我三子一弟/所为如是/我心诚无聊赖/因自投于床/无忌等争前扶抱/上又抽佩刀欲自刺遂良夺刀/以授晋王/治无忌等请上所欲

D.我三子/一弟所为如是我心/诚无聊赖/因自投于床/无忌等争前扶抱/上又抽佩刀/欲自刺/遂良夺刀以授晋王治/无忌等请上所欲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群臣在立太子的问题上发生了分歧,岑文本主张立魏王李泰,长孙无忌主张立晋王李治,褚遂良表面上保持中立,实际上偏向李治。

B.李泰用谎言欺骗唐太宗,唐太宗浑然不觉,谎言虽为褚遂良识破,唐太宗依然在立太子的问题上举棋不定。

C.李泰利用李治和李元吕的非法交往胁迫李治,李治满面忧色,唐太宗得知真相后,觉察到李泰的凶险,刘当初答应立李泰为太子十分后悔。

D.李承乾蓄意谋反,想巩固太子地位,李泰苦心经营太子之位,均引起唐太宗反感,结果仁孝的李治被立为太子。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安有陛下万岁后,魏王据天下,肯杀其爱子,传位晋王者乎!(5分)

(2)上悦,是日,泰从百余骑至永安门;敕门司尽辟其骑.引泰入肃章门,幽于北苑。(5分)

参考答案

4-6、【答案】BAC

4、【解析】“审”意思为“审慎”

5.【解析】根据句意划分即可,难度较易。

6、【小题】李治与李元昌确有交往,但这种交往并不“非法”。

7、【答案】 (1)陛下百年后,魏王占有天下之时,哪有杀掉自己的爱子。将皇位传给晋王的道理呢!

(2) 太宗十分高兴,这一天,李泰率领一百多骑兵到永安门;太宗敕令城门官员遣散李泰的护骑,带李泰进入肃章门,将其幽禁在北苑。

参考译文:

贞观十七年夏,四月初一,纥于承基上书告发太子李承乾谋反。大宗敕令审问,李承乾谋反的事情已经昭彰。太宗对身边的大臣说:“将如何处置承乾?”众位大臣不敢应答,通事舍人来济进言说:“陛下不失为慈父的形象,让太子享尽自然寿数,就很好了。”大宗听从了这个意见。初六,太宗下诏废黜太子李承乾为平民,幽禁在右领军府。

李承乾已经获罪幽禁,魏王李泰便每天进宫侍奉大宗,太宗当面许诺立他为太子,岑文本、刘洎也劝说太宗立李泰;长孙无忌执意请求立晋王李治。 大宗对身边的大臣说:“昨天李泰投到我怀里对我说:‘我到今天才成为陛下最亲近的儿子,这是我再生之日。我有一子,我死之日,当为陛下将他杀死,传位给晋王李治。’人谁不爱惜自己的儿子,我听车泰这么说,内心十分怜悯他。”谏议大夫褚遂良说:“陛下此言大为不妥。希望陛下深思熟虑,千万不要出现失误! 陛下百年后,魏王占有天下之时,哪有杀掉自己的爱子。将皇位传给晋王的道理呢!从前陛下既立承乾为太子,又宠爱魏王,对他的礼遇超过承乾,造成了今日的灾祸。承乾谋反的事刚刚过去,足可作为今日的借鉴。陛下如今要立魏王为太子,希望先安置好晋王,只有这样,政局才能稳定。”太宗流着眼泪说:“朕不能这么做!”说完站起身,回到宫中。魏王李泰唯恐大宗立晋王车治为太子,对李治说:“你与李元昌关系密切,元昌谋反不成已自尽,你能够一点儿不担心吗?”李治听到这番话满脸比愁,太宗感到奇怪,多次问他是什么原囤,李治便将李泰对他说过的话告诉太宗;大宗很失望,开始后悔说过立李泰为太子的.话。

李承乾被废掉太子后,太宗亲御两仪殿,群臣都退朝,只留下长孙无忌、房玄龄、李世劫、褚遂良四人,大宗对他们说:“我的三子一弟如此作为,我心里实在是苦闷而百无聊赖。”于是将身体向床头撞去,长孙无忌等人争抢上前抱住他;大宗又柚出佩刀想要自杀,褚遂良夺下刀交给晋王车治。 长孙无忌等请求太宗告知有什么要求,大宗说:“我想要立晋王为太子。”无忌说:“我等谨奉诏令;如有异议者,我请求将其斩首!”太宗对李治说:“你舅父许诺你为太子,你应当拜谢他。”李治于是拜谢长孙无忌。 太宗对长孙无忌等人说:“你们已经与我的意见相同了。但不知外朝议论如何?”长孙无忌答道:“晋王仁义孝敬。天下百姓属心很久了,望陛下召见文武百官探问一下,如有不同意的,就是臣等有负陛下罪该万死。”大宗于是亲临太极殿,召见六品以上的文武大臣,对他们说:“李承乾大逆不道,李泰也居心险恶,都不能立为太子。朕想要从诸子中选一人为继承人,谁可以立为大子?你们须当面明讲。”众人都高声地说道:“晋王仁义孝敬,应当做大子。”太宗十分高兴,这一天,李泰率领一百多骑兵到永安门;太宗敕令城门官员遣散李泰的护骑,带李泰进入肃章门,将其幽禁在北苑。

初七,太宗下诏立晋王李治为皇太子,太宗亲临承天门楼,大赦天下,饮宴三天。大宗对身边的大臣说:“朕如果立李泰为太子,那就表明太子的位置可以靠苦心经营而得到。 自今往后,太子失德背道,或藩王企图谋取的,都要弃置不立,这一规定传给子孙,永为后代效法。而且,李泰为太子,李承乾和李治均难以保全;李治为太子,则李承乾和李泰均可妄然无恙。”

篇7:续资治通鉴.卷七 阅读及答案

续资治通鉴.卷七 阅读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赵普独相凡十年……有立功当迁官者,帝素嫌其人,不与。普力请与之,帝怒曰:“朕不与迁官,将奈何?”普曰:“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刑赏者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也,岂得以喜怒专之?”帝弗听,起,普随之。帝入宫,普立于宫门,良久不去,帝竟从其请。

一日,大宴,雨骤至,良久不止,帝怒形于色,左右皆震恐。普因言:“外间百姓正望雨,于大宴何损!不过沾湿供帐乐衣耳,百姓得雨,各欢喜作乐,适当其时,乞令乐官就雨中奏技。”帝大悦,终宴。(选自《续资治通鉴.卷七》)

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句子标出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

①朕不与迁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良久不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思。

①帝素嫌其人( )

②良久不去( )

③帝怒形于色( )

④外间百姓正望雨( )

3.与例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刑以惩恶

A.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B.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C.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D.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

4.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①帝竟从其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左右皆震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课文《赵普》中说赵普“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请根据上文回答:赵普这种胸怀天下的精神体现在哪两个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朕/不与迁官

②良久/不止

2.①一向,向来;②离开;③脸色;④期望,盼望。

3.C

4.①皇帝最终同意(听从)了他的请求。②身边的人都感到惊恐(害怕)。

5.①劝说皇帝以国事为重,公正刑赏;②劝说皇帝要体恤民情,站在百姓的立场思考问题。(意思对即可)

篇8:《资治通鉴·卷第六十四》阅读答案与原文翻译

《资治通鉴·卷第六十四》阅读答案与原文翻译

春,二月,曹操攻黎阳,与袁谭、袁尚战于城下,谭、尚败走,还邺。诸将欲乘胜攻之,郭嘉曰:“袁绍爱此二子,莫适立也。今权力相侔,各有党与,急之则相保,缓之则争心生。不如南向荆州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操曰:“善!”五月,操还许,留其将贾信屯黎阳。

后袁尚果自将攻袁谭,大破之。谭奔平原,遣辛毗①诣曹操请救。辛毗至西平见曹操,致谭意,群下多以为刘表强,宜先平之,谭、尚不足忧也。荀攸曰:“天下方有事,而刘表坐保江、汉之间,其无四方之志可知矣。袁氏据四州之地,带甲数十万,绍以宽厚得众心;使二子和睦以守其成业,则天下之难未息也。今兄弟遘恶,其势不两全,若有所并则力专,力专则难图也。及其乱而取之,天下定矣,此时不可失也。”操从之。

后数日,操更欲先平荆州,使谭、尚自相敝,辛毗望操色,知有变,以语郭嘉。嘉白操,操谓毗曰:“谭必可信,尚必可克不?”毗对曰:“明公无问信与诈也,直当论其势耳。今一旦求救于明公,此可知也。尚见谭困而不能取,此力竭也。兵革败于外谋臣诛于内兄弟谗阋国分为二连年战伐介胄生虮虱加以旱蝗饥馑并臻天灾应于上人事困于下民无愚智皆知土崩瓦解。此乃天亡尚之时也。以明公之威,应穷敌,击敝寇,无异迅风之振秋叶矣。天以尚与明公,明公不取而伐荆州,荆州丰乐,国无亡衅②。今因其请救而抚之,利莫大焉。且四方之寇,莫大于河北,河北平,则六军盛而天下震矣。”操曰:“善!”乃许谭。

冬,十月,操至黎阳。尚闻操渡河,乃释平原还邺。尚将吕旷、高翔叛归曹操,谭复阴刻将军印以假旷、翔。操知谭诈,乃为子曹整娉谭女以安之,引军还。

注:①辛毗(Pí),字佐治,颍川阳翟人。辛毗先事袁谭,后归附曹操,官至卫尉。谥肃侯。②衅:征兆。

选自《资治通鉴·卷第六十四》,有删改。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辛毗至西平见曹操,致谭意 转告

B.力专则难图也 谋取

C.谭必可信,尚必可克不 克服

D.谭复阴刻将军印以假旷、翔 暗中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今一旦求救于明公 莫大于河北

B.尚见谭困而不能取 明公不取而伐荆州

C.绍以宽厚得众心 乃为子曹整娉谭女以安之

D.此乃天亡尚之时也 乃许谭

3. 下列句子全部是劝说曹操攻打袁尚的理由的一组是( )(3分)

① 急之则相保,缓之则争心生

② 及其乱而取之,天下定矣

③ 使谭、尚自相敝

④ 尚见谭困而不能取,此力竭也

⑤ 河北平,则六军盛而天下震矣

⑥ 尚将吕旷、高翔叛归曹操

A ①②④ B ③⑤⑥ C ②③⑥ D ②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3分)

A. 曹操把袁谭、袁尚打得逃到邺城,但曹操听了郭嘉的建议后就没有乘胜追击。

B. 袁氏兄弟内讧时,曹军将领都认为此时不须进攻,只有辛毗力主要抓住机遇。

C. 曹操不愿援助袁谭的原因是认为袁谭不可信任,并且对袁尚的实力心存戒备。

D. 曹操通过袁谭送印的事,明白了袁谭并非真心归降,就用联姻计稳住了袁谭。

5. 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3分)

兵 革 败 于 外 谋臣诛 于 内 兄 弟 谗 阋 国 分 为 二 连 年 战 伐 介 胄 生 虮虱 加 以 旱 蝗 饥 馑 并 臻天 灾 应 于 上 人 事 困 于下 民 无 愚 智 皆 知 土 崩 瓦 解

(2)翻译下面的句子。(7分)

①使二子和睦以守其成业,则天下之难未息也。(3分)

②以明公之威,应穷敌,击敝寇,无异迅风之振秋叶矣。(4分)

【参考答案】

1.C。解析:克,攻下,战胜,打败。 本题考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2.B。解析:A,介词,向/介词,比;B, 连词,表转折,却;C,介词,因为/连词,表目的,来;D,动词,是/副词,就。 本题考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3.D。解析:①是郭嘉提出放弃攻打邺城,应去攻打荆州的建议。③是曹操认为不用此时攻打袁尚。 ⑥此时曹操已经开始攻打袁尚。 本题考察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4.B。解析:不只辛毗一个人主张,还有荀攸。本题考察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和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

5.(1)兵革败于外/谋臣诛于内/兄弟谗阋/国分为二/连年战伐/介胄生虮虱/加以旱蝗饥馑并臻/天灾应于上/人事困于下/民无愚智/皆知土崩瓦解

解析:每错、漏、多3处扣1分,扣完为止。“民无愚智”后可断可不断。

(2)①假如他的两个儿子相处融洽友爱,这样来共守已有的基业,则天下的灾难就不能平息。(使,假如,1分。息,平息,1分。大意1分)

② 凭您的威势,对付处于困窘境地的敌人,攻打疲惫的敌军,同疾风吹落秋天的树叶没有什么差别。(穷,困窘, 1分。敝,疲惫,1分。译出“无异”后省略的“于”的意思“同、跟、和”, 1分。大意1分)本题考察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参考译文】

春季,二月,曹操进攻黎阳,与袁谭、袁尚在黎阳城下大战,袁谭、袁尚败走,退回邺城。曹军将领都提出要乘胜攻打邺城,郭嘉说:“袁绍(生前)喜欢这两个儿子,没能决定让谁作继承人。如今,他们权力相当,各有党羽辅佐。局势危急,就相互援救;局势稍有缓和,就又会争权夺利。不如向南进攻荆州来等待他们兄弟变乱,变乱发生后,再攻打他们,可以一举平定。”曹操说:“好!”五月,曹操回到许都,留部将贾信驻守黎阳。

不久,袁尚果然亲自率兵攻打袁谭,大败袁谭。袁谭逃到平原,袁谭派辛毗到曹操那里求救。辛毗到西平拜见曹操,转达袁谭求救的'心意。曹操部下官员多认为刘表势大,应当先平定他,袁谭、袁尚自相残杀,不足忧虑。荀攸说:“目前,天下正争斗激烈,而刘表坐守江、汉之间,可知他没有占有四方兼并天下的大志。袁氏家族占据四州土地,有兵马数十万,袁绍因为品性宽厚而得民心,假如他的两个儿子相处融洽友爱,这样来共守已有的基业,则天下的灾难就不能平息。如今他们兄弟结怨交恶,势不两立,如果一个人吞并了另一个人,则力量就会集中起来,力量集中后,再想谋取就困难了。应该趁他们内斗相持不下时,动手夺取,天下就可以平定了,这个机会不能失去。”曹操听从了他的建议。

过了几天,曹操又打算先平定荆州,让袁谭、袁尚互相削弱。辛毗观察曹操脸色,知道他又改变主意,就去告诉郭嘉。郭嘉报告曹操,曹操对辛毗说:“袁谭是否一定可信?袁尚是否一定能被攻克?”辛毗说:“您不要问是可信还是有诈,只应直接来看整个形势的发展变化。如今,袁谭忽然向您求救,其情形表明他已走投无路;袁尚看到袁谭陷入困境,却不能一举攻破袁谭,说明袁尚也已智穷力竭。那形势是军队在外战败,谋士在内被杀,兄弟内讧,国分为二,连年征战,将士的甲胄里都长出虱子。再加上旱灾蝗灾饥荒同时发生,上有天灾相应,下有人祸困扰,无论是聪明的还是愚蠢的百姓,都已知道袁氏统治将要土崩瓦解。这正是上天灭亡袁尚的时机。凭您的威势,对付处于困窘境地的敌人,攻打疲惫的敌军,同疾风吹落秋天的树叶没有什么差别。上天把消灭袁尚的机会赏赐给您,您不去进攻,反而要讨伐荆州。荆州年丰民乐,没有灭亡的征兆(没有机会可供您利用)。现在,利用袁谭的求救而去援助,没有比这更有利了。况且四方的敌人,没有比占据黄河以北的袁氏更强大的了。您平定黄河以北后,就军威大盛,震动天下了。”曹操说:“好!”于是,答应出兵救援袁谭。

冬季,十月,曹操进军到达黎阳。袁尚听到曹军渡过黄河的消息,就解除了对平原的包围,撤回邺城。袁尚部将吕旷、高翔背叛袁尚,投降曹操。袁谭又暗中刻好将军的印信,送给吕旷、高翔。曹操知道袁谭并非真心归降,便给儿子曹整娶了袁谭的女儿(娉:问名。古代婚礼“六礼”之一。即男方请媒人问女方名字和出生年月日)),用此来安抚袁谭,然后率军回去。

篇9:《资治通鉴》阅读答案

魏文侯①使乐羊伐中山②,克之;以封其子击③。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趋④出。次问翟璜,对曰:“仁君。”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 (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

【注释】①魏文侯:战国时魏国国君。②中山:战国时一小国。③击:魏文侯之子,后继承为君,即魏武侯。④趋:快走。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4分)

(1)魏文侯使乐羊伐中山 (2)克之

(3)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 (4)亲下堂迎之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

【小题3】你觉得魏文侯是个仁君吗?请结合文章内容,做简要分析。(3分)

答案:【小题1】(1)讨伐、攻打 (2)攻占、战胜 (3)反通返,返回 (4)亲自

【小题2】刚才任座说的话很是耿直,所以就知道(您一定是仁君)了。

【小题3】(1)不是仁君。他以仁君自居,喜欢人家奉承他是仁君,听到颂扬便喜,听到批评便怒。群臣懂得这个理,所以“皆曰仁君”。魏文侯要的就是这个。

(2)是仁君。从“怒”到“悦”的神态变化以及“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的举动中,可以看出他善于接受意见并及时改正错误。

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有时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

【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

【小题3】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结合文章中对魏文侯的具体描写来分析魏文侯的人物形象即可。(能结合文本言之有理即可)

篇10:《资治通鉴》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10分)

赵普独相凡十年……有立功当迁官者,帝素嫌其人,不与。普力请与之,帝怒曰:“朕不与迁官,将奈何?”普曰:“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刑赏者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也,岂得以喜怒专之?”帝弗听,起,普随之。帝入宫,普立于宫门,良久不去,帝竟从其请。

一日,大宴,雨骤至,良久不止,帝怒形于色,左右皆震恐。普因言:“外间百姓正望雨,于大宴何损!不过沾湿供帐乐衣耳,百姓得雨,各欢喜作乐,适当其时,乞令乐官就雨中奏技。”帝大悦,终宴。 (选自《续资治通鉴·卷七》)

小题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句子标出朗读停顿。(1分)

朕 不 与 迁 官

小题2:写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3分)

①帝素嫌其人 ( )

②良久不去 ( )

③帝怒形于色 ( )

小题3:与例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例句:刑以惩恶A.皆以美于徐公。B.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C.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D.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小题4: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2分)

①帝竟从其请。

小题5:课文《赵普》中说赵普“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请根据上文回答:赵普这种胸怀天下的精神体现在哪两个方面?(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朕 /不 与 迁 官

小题1:①一向,向来 ②离开 ③脸色

小题1:C(2分)

小题1:①皇帝最终同意(听从)了他的请求。

小题1:①劝说皇帝以国事为重,公正刑赏;②劝说皇帝要体恤民情,站在百姓的立场思考问题。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划分句子节奏的能力。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节奏,还要考虑句子的意思。

小题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认知能力。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即可,有时还要注意加点字的特殊用法。各个加点词的意思有的取其常用意,有的需要从从课文中迁移过来。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例句与“C”项中的“以”都是“用来”的意思。

小题1: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时注意关键字、语序,有时还要补出舍去的主语才行。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文章中“赵普劝说皇帝”这两件事来概括即可。

篇11:《资治通鉴》阅读答案

上①问侍臣:“创业与守成②孰难?”房玄龄曰:“草昧③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徵对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④,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玄龄等拜曰:“陛下及此言,四海之福也。”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释】①上:指唐太宗。②守成:保持成就。③:草昧蒙昧、模糊不定的状态。④忽:不注意,不重视。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3分)

(1)创业与守成孰难 (2)征与吾共安天下 (3)方当与诸公慎之

10.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常∕恐骄奢生于富贵

B. 莫不∕得之于艰难

C. 玄龄与吾∕共取天下

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

12.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1)文中唐太宗的治国思想与孟子有相似之处,请结合选文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做简要分析。(3分)

(2)你怎样看待创业与守成的问题,请谈谈你的看法。(3分)

(1)哪一个 (2)安定,管理 (3)小心谨慎

参考答案:

10.A

11.然而创业的艰难,已经过去了。

12.(1)他们都认为治理国家要有“忧患意识”。国君只有居安思危,常念“守城之难”,才能使国家基业稳定。(答出治国思想的,给1分;结合文段具体进行分析的,给2分。意思对即可。)

(2)例如:创业当然很难,非得经过多次磨难才能完成。尤其古代天下大乱时,群雄四起, 攻城略地,战争激烈,创业的艰难是显而易见的。而守成更难,因为人一旦得到后, 容易骄傲自满、享乐腐化。国家的衰败由此开始,个人的奋斗成果也易失去。所以,本人更同意守成难。(能针对创业或守成一方面谈出自己的观点即可。)

文言文对比阅读复习战争治国篇 教案教学设计

崔琦简介

卷十四光武仁君原文及翻译

《卷十四·大曲伊凉》原文及翻译

吕蒙的故事的答案

檀道济简介

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专家解析

观沧海阅读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观沧海小学阅读答案

《观沧海》阅读附答案

《资治通鉴卷第八》阅读答案及翻译
《《资治通鉴卷第八》阅读答案及翻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治通鉴卷第八》阅读答案及翻译(精选11篇)】相关文章:

拓跋圭简介2024-05-11

《资治通鉴》阅读练习题2024-01-09

文言文《赵普》阅读答案附翻译2022-09-09

《资治通鉴·宋记》原文阅读答案及译文2022-05-07

课外文言文《赵普》拓展训练(附答案)2023-04-08

安徽高考试题2024-01-16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解题的方法2023-01-12

《李光弼》阅读答案2023-05-02

新三国雷人台词2022-07-29

文言文阅读答案及翻译2023-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