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美国中小学小班化教育政策的改革动向论文(锦集8篇)由网友“飞毛腿”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当代美国中小学小班化教育政策的改革动向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当代美国中小学小班化教育政策的改革动向论文
当代美国中小学小班化教育政策的改革动向论文
内容提要:美国二十余年有关中小学小班化教育改革项目,取得了许多积极的成果,同时也受到来自不同层面的质疑,引发了诸如小班化成本、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质量与教育公平等方面的论争,对于小班化教育政策的批评,美国政府与学校等组织机构积极地应对调整,并努力从政策层面着手新的改革研究,推动小班化教育改革,以充分发挥小班应有的效能。
关键词:美国;小班化;政策研究
一、中小学小班化教育改革研究的主要结论
相关研究证明,中小学实施小班制教学可以让老师在每一个学生身花更多的时间上,进而改善他们的学习成果,目前,美国已有二十五个州推动降低班级学生人数的政策或正拟订相关计划。其中以上世纪80年代末期田纳西州的“师生比例改进计划”(Student Teacher Achievement Ratio,STAR)与威斯康星州公共教学部门于 推出为期5年的教育中的学生成就保证计划 (SAGE)最著名。在美国联邦教育部发表的一份名为《缩小班级规模:我们知道些什么?》(Reducing Class Size: What Do We Know?)的研究报告中,分析、归纳了美国二十余年有关中小学班级规模之研究,并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研究显示低年级阶段班级规模较小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果,当班级学生人数降至十五至二十人时,对学生的学习有显著正面的影响。
第二,倘若学生人数由每班超过二十人大幅降低至二十人以下,相对地,学生的成绩由五十分提升到六十分以上,对于社会经济地位低及少数族裔的学生来说影响更大。
第三,学生、老师及父母均指出班级规模缩小对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品质有正面的影响。研究显示,此项措施不但确保每一个孩子获得更多的关注,而且亦可改善课堂管理。提高学生成绩,并在关键性的低年级阶段帮孩子打下坚实的基础。
研究者还发现、小班化的个别教学主要具有三个优势:(1)课堂问题行为的减少使有效教学时间相应增加; (2)由于学生的减少,教师对每个学生的独特学习风格和方式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3)小班化教育使教师从繁重的纪律管理、作业批改和对学生个别需求了解不够的沮丧中解脱出来,教学士气提高。
二、小班化教育政策的论争
1.改革的成本计算与政策的制定
减少班级人数,势必增加班级,教师人数相对增加。师资的培养与进修,都必须增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减少班级人数也要增建教室。场地的取得与兴建教室都需要庞大的教育经费,也有许多困难必须解决。小班化涉及庞大费用,对其他需要投放资源的教育项目,产生此消彼长的影响。批评者认为,各学区在改造薄弱学校的时候过分地依赖小班化,但是减小班额并非总是合适的,特别是当高素质教师紧缺的时候,学校需要的`是一项能够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灵活掌握的政策。由于政策不灵活,对班级人数规定了上限,致使许多学区为了达到州的标准,造成不必要的资金浪费。
2.改革导致教师质量下降与教师分配不均
由于各州的小班化教育项目都是波及全州的改革,所以在短时间内需要增加大批的教师。同时为了实施小班化教育项目就必须把原先较大的班级分成小班,结果导致迅速出现大量的额外教师职位。但是没有足够的持有完全教师资格证书的预备教师,于是各州不得不颁布“临时性教师替代计划”,颁发“替代性教师证书”,或称为应急教师,这些教师只是具有了学士学位和参加了州里的职业技能测试,但并没有经过完全的教育专业训练或者缺乏充分的教学实践经验,中小学的不合格教师的数量就相应在增加,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小班教学的效果。合格教师的极度匮乏,对那些本来就缺乏合格教师和来不及聘任合格教师的学校来说影响更大。由于小班化教育的实施,各学区急需大批的合格教师,因此在贫困学校工作的合格教师乘机去条件好的学校谋职,使教师队伍本来就薄弱的贫困地区和农村以及偏远学校的师资力量更加薄弱。合格教师分配不均加剧了教育的不公平。
3.小班教师低效的教学策略
Hallinan & Soresen指出小班教学与成就不是问题的核心,问题在于教师采用的方法。如果在小班教学中,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大班教学法,则班级大小对于学习并无显著影响,小班教学就失去意义。一些小班教学发现教师缺乏有关不同教学策略的能力,而且在大部分的课程中都依靠相同的教学模式,因此不论在缩小班级规模之前或之后,教师大部分都直接给予学生课程介绍及教学指导,而不是提供相互讨论、验证或其他活动。一些在小班教学的教师认为他们并没有改变在大班采用的传统教学策略。要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教师必须采取许多措施,包括个别化教学、学生的直接经验、异质性分组、同伴互动、课程变革等。因此,学校必须提供教师若干帮助,诸如工作研讨、专家指导、在职进修、课程发展及教学方法的创新等。小班教学如果只是降低教师的工作负担,它将是一项代价很高的计划,甚至毫无成效可言。
三、当代美国小班化教育政策的改革走向
1.政府对小班化教育经费的使用进行评价
政府投入数百亿美元的经费推行小班化教育政策,若能进行评价与研究,以了解小班政策的执行成效,对政策制定者、政策执行者及社会大众等,都是非常重要的信息。由于缩小班级规模需要投入大量的经费,以支撑增班后所需的庞大硬件建设费用及增聘教师的人事费用。这些巨额经费的投入与其所得到的成效是否相符,及对其他教育支出形成排挤作用等问题,必须科学地分析与评价。此外,小班所需投入的巨额经费也对其他教育方案产生排挤作用,因为班级规模缩得愈小,需要的教师将会愈多,使得需要的经费因而增加。因此,为了让民众进一步支持小班化教育政策,必须客观地呈
现教育成果或经费使用的效率,也有利于政府继续推行该政策作为参考。目前,美国各州政府加大力度通过评价与研究来检验缩小班级规模的成效及其经费效率,将结果反馈到政策的制定部门。
2.政府继续支持小班化教育改革政策
落实小班化教育改革的政府支持,主要围绕如何提高小班内学生学习成绩展开,以最大限度克服小班化教育改革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障碍为开端。由于一些研究结论与团体的争论,一定程度上导致小班化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推进的信心受挫。相关研究认为,首先要在提高小班化教育改革的士气,恢复他们实践的信心方面提供帮助。这些支持除了必要的教学场地与经过培训的高质量合格教师,还要寻求学校所在社区的理解与承认,止他们认识到小班化教育改革将为学生与社区的现在和未来带来好处。由于吸取了改革中已经产生的教训.因此下一步的小班化教育改革在推进的速度方面,特别重视按比例适度的要求,以克服由于僵硬的政策制定与实施等方面引发的问题,同时建立参与改革的各方,包括父母、学校教职员工与其他股东在内的更加广泛的联盟,以传播扩大小班化教育改革给学生学习带来的变化,并让他们一起要求所在州、地区、当地学校落实小班化教育政策。研究还提出要邀请地方议员与学校董事会成员到小班中进行参观考察,同时举办常规的会议向家长、社区领导人和政策制定者传达小班教学取得的积极成果。
3.提高小班教师课堂教学的专业水平
为何班级规模缩小对教师教学方式影响不大,一些研究指出可能的影响因素是教师缺乏有关教学策略的能力,还有可能是小班使得教师认为在甚少改变教学策略的情况下,只靠教学时间与内容的重新分配,就能提升学生成绩,使得教师只有较少的诱因去改变教学策略。有学者认为,不论班级大小,教师仍要负担相同份量的数学及语文课程,仍要投入相同的时间在每一项主要的课程内容,由于课程内容及课程进度未变,教师在教导课程内容时仍需投入相同的班级教学时间,因此教师不会因为班级规模大小而转变教学策略。面对小班教师并不一定会转变其教学理念及教学策略的问题,必须通过有效的教师专业训练,提升教师小班教学的信念与能力,以发挥小班教学的优势。
因此,未来小班化教育政策改革的核心在于教师的专业发展。目前,相关研究认为首先要对实施小班化教育的结构进行系统评价,确定什么样的教学对小班教学起关键作用?要明确提供充足的教师培训与专业发展的目的在于优化目前小班教学已经取得的成绩;进一步调整小班教学的行为,要求在小班教学的教师必须掌握比大班教师更加深厚的知识与技能;将相关教师的评价与教学联系起来,让评价指导教学计划,对学生学习需求与标准负责;加强教师团队与教学的合作,共同提高教学的效果;修正大学对教师师资培训的策略,使之与小班化教育改革相衔接,让高水平的指导教师帮助所在学区或学校的教师,一起推进教学的进步。创造固定的为教师与管理者接受专业发展的机会的机制,让他们走出去,开拓视野,便于以后更好地服务小班教学。
4.让更多的公众知晓小班化教育改革的积极效果
小班化教育改革的目的在于让每一个学郝动取得高标准的学习成绩,它的好处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并获得广大公众的支持,成为美同小班化教育改革的未来政策走向。政策制定者、学校教育者与管理者必须团结起来,积极宣传,传播小班化教育的好处。研究提出了具体的策略,譬如建立互动性的网址,形成交流性网络,让学校教育实践者与大学的专家研究人员一起分享小班化教育改革信息,制作含有成功的小班化教育实践的个案、政策与研究资料等的系列光盘,出版小班化教育改革的政策与研究方面的小册子。研究还建议可以举行系列地方会议,共同为促进小班化教育改革出谋划策,还可以通过一些途径,让家长们及时了解小班教育成果等。
5.继续开展小班化教育改革的相关研究
美国在推进小班化教育的同时,也认识到小班化教育改革在实施几十年后没有为美国的教育带来期望中的质量的提高,美国之外的一些国家在大班教育上却取得了一些成绩。美国的政策制定者、教育家、甚至家长对小班的炽热的信念开始动摇了。这不能不让美国的教育者重新反思。因此,未来的小班化教育改革的研究还将主要进行下面的工作:班级的结构与规模究竟应该多大比较合适?教师质量与班级的规模之间有什么关系?新教师的培训与小班化教育发展的进一步深入;小班教学的课堂管理的相关研究,进一步确定有效的课堂管理的特征与策略;小班同伴之间的互动关系,小班内学习小组的形成等方面的研究;教师参与小班教学的动机、角色与工资水平问题;小班学生非学术方面如自我导向与训练等方面的发展等。
篇2:当代美国中小学数学课程改革述评
当代美国中小学数学课程改革述评
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中小学数学课程经过了多次改革,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进行的两次改革更是统领当前世界中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方向.其改革特点和最新发展趋势对当前我国中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具有重要启示.
作 者:屠天源 Tu Tianyuan 作者单位:湖州师范学院,浙江,湖州,313000 刊 名:辽宁教育研究 PKU英文刊名:LIAONING EDUCATION RESEARCH 年,卷(期): “”(10) 分类号:G511 关键词:美国 中小学数学 课程改革篇3:90年代美国中小学数学教育的改革
美国中小学数学教育的改革远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就已经开始。当时由于苏联卫星上天,美国的科学技术相对落后,出于竞争和培养尖端人才的需要,在全国中小学广泛开展了新数学教育运动。一方面把大学一、二年级的数学内容下放到中学,另一方面在中小学增加一些近代和现代的数学内容。由于过分重视理论知识而忽视联系实际,注意培养尖子的需要而忽视面向全体学生的需要,强调培养学生能力而忽视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结果少数学生数学成绩有所提高,而大多数学生成绩下降,受到家长和社会各界的批评。70年代在美国掀起一场“回到基础”的运动,从教科书中删去新数学内容,重新强调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但是这种倒退,同样不能适应美国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要求提高中小学生数学水平的需要。
1980年美国全国数学教师协会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对80年代中小学数学的建议(文件标题为《行动计划》),针对当时社会的需要和中小学数学教育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八条建议:1.解问题是80年代学校数学的重点;2.数学的基本技能应包括比计算能力更多的内容;3.数学教学要在各年级充分利用计算器和计算机;4.既讲效果又讲效率的严格标准应当应用于数学教学;5.要采用比传统的测验更为广泛的措施来评价数学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成绩;6.要求所有学生学习更多的数学并且设计一种具有大范围选修的灵活课程以适应学生的不同需要;7.要求数学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8.把公众对数学教学的支援提高到与理解数学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相称的水平。每条建议都做了具体的阐述。
在这之后,一些州根据上述建议重新编订了数学教学大纲,把数学课程延长1―2年,有些州和教科书出版公司改编了中小学数学教科书。以纽约州为例,1981年开始起草幼儿园――八年级数学教学大纲,以后陆续起草七――十一年级数学教学大纲,经过试验并加以修改后在全州实行。这套教学大纲有以下几个特点:
1.适当增加教学内容:例如小学增加关系、找规律,指数和科学计数法,相似与合同,简单的概率、排列、组合,不等式,解多步的问题等;七、八年级减少重复的算术内容后,增加实数运算,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不等式,直角三角函数(tan,sin,cos),排列,两个或多个事件的概率,计算机初步知识及应用等;九――十一年级增加简易逻辑(包括简单句和复合句的真值、重言式、推理的定律、证明),复数,关系和函数(包括反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域的性质,三角方程和解三角形,变换几何,曲线方程,排列和组合,伯努利试验,二项式定理,统计(包括四分位数、标准差、常态分配曲线)等。
2.安排一些选学内容:如七、八年级安排计算机编程序,不等式的图象,多边形的外角,凸多面体和规则多面体等;九――十一年级安排群的初步概念等。
3.采用综合课程,即使是九――十一年级,也不分代数、几何等科,以加强知识间的联系。
4.在教法上强调让学生探究、发现、讨论,在掌握计算技能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以及应用数学解问题的能力。
对于准备升大学的学生,要达到大学委员会所提的目标。
加利福尼亚州于1985年也公布了幼儿园――十二年级数学框架,在内容上与纽约州的有不少相同之处,但是也有其特色,如各阶段都重视逻辑的教学,九――十二年级的课程比较灵活,有综合数学,有分科数学,以适应不同学生就业和升学的需要。
篇4:90年代美国中小学数学教育的改革
80年代美国中小学数学教育虽然进行一些改革,但是学生的成绩没有明显的提高。据1988年美国教育部长的一份报告,在1982―1986年间,13岁学生的数学水平没有任何提高。17岁青年中只有51%的人能够令人满意地运算和论证较复杂的题目。据19xx年一篇文章报道,第一年系统学习代数(一般在九年级),有40%的学生不及格。据美国全国数学教师协会的报告,只有少数学生能学完高中数学课程,其中大多数是白人男生。这与美国的现代社会极不适应。另外,据国际教育评价协会的资料也表明,美国中小学学生的数学成绩仍然处于落后地位。在20个国家和地区中,七年级数学测试结果,美国居第14名;十二年级数学测试结果,美国居第12名。这些情况引起了美国社会各界的关注,连美国总统布什拟订的教育六大目标中也提出要求,美国学生在科学及数学方面的成绩要超过世界上任何一国的学生。
为了适应美国社会发展的需要,扭转中小学数学质量低下的局面,全美数学教师协会于19xx年拟订了中小学数学课程和评价标准。这是美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制订统一的标准和要求。长期以来,美国中小学的教育计划、课程等都是由各州分别制订的。这次制订统一的标准,有以下几个目的:1.为了保证质量;2.指出数学教育所期望达到的目标;3.促进改革。但是这套课程标准同中国过去所说的课程标准不同。它只着重说明中小学数学教育的目标,确定学习的主要课题以及学习课题之间的关系,为中小学数学课程的发展提供一个框架,而不是一套指令。有关课程内容的具体安排留给各地根据具体情况来拟订,并且强调允许和鼓励各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一)拟订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
拟订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指导思想是,美国已从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低价的计算器、计算机和其他技术正在改变着自然科学、生命科学、社会科学、商业、工业以及政府的性质。缓慢的机械的交流手段已被电子的交流手段所代替。经济变革的步伐正在加速。相应地社会需要也有了很大变化:1.需要有数学知识的劳动者,这就是说,新的生产方式需要有技术能力的劳动力,需要能应用数学思想解决普通的和复杂的问题的能力。2.需要能终身学习,在今后25年中,一个劳动者至少要改变4―5次工作,这就要求人们能适应变化的情况,从而要求中小学数学必须是动态的形式,其中心是能应用数学来解问题。3.需要所有的学生都有学习数学的机会,但目前学习较多数学的大都是白人男性,数学已成为社会求职的过滤器,从而使很多妇女和大多数的少数民族只能做科学技术中较低的工作。4.需要能处理信息的选民,现代社会的一些问题如环境保护、核能、国防、医疗、太空探索以及税收等都需要公民具有技术知识,并且能阅读和解释复杂的有时甚至是矛盾的信息。总之,今天的技术社会希望学校能确保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成为有数学知识的人,能扩展他们的学习,成为善于了解问题并能处理信息的公民。
(二)中小学数学教育的目标
这套课程标准为中小学学生拟订了以下5个目标:1.了解数学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并能探索数学和所服务的学科之间的关系;2.相信自己有学好数学的能力;3.成为具有解数学问题能力的人;4.学会运用数学语言交流他们的思想;5.学会数学上的推理。总之,要使学生成为具有数学知识和进行探索、猜想以及逻辑推理的能力,并有效地应用数学方法解问题的人。
(三)中小学数学课程的分阶段标准
由于这套课程标准只为中小学数学课程的发展提供一个框架,因此不详细列出各年级教学课题的范围和顺序,而是把幼儿园――十二年级划分为3个阶段,按阶段拟订课程标准。
1.幼儿园――四年级课程标准。
这阶段共有13条标准。前3条分别论述作为解问题的数学,作为交流的数学,作为推理的数学在本阶段的要求,第4条论述本阶段数学知识间的联系。在这4条中提出的教学要求主要有:
(1)使学生解各种结构的问题和日常生活问题,学习和应用解问题的策略。
(2)使学生了解数学语言和符号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把表示、谈、读、写、听数学作为学习和使用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3)使学生能够作出有关数学的逻辑结论,证明自己的答案和解答方法。
(4)使学生认识概念与算法的联系,不同的数学课题间的关系。
第5―13条分别论述本阶段教学的课题的要求。这个阶段教学内容的更新主要有以下几点:
(1)加强整数的概念和分数、小数意义的教学。
(2)加强运算意义的教学;重视口算和估算,并能实际应用;减少复杂的笔算;适当使用计算器。
(3)重视有关计量单位的概念和几何图形的性质,发展空间观念,重视实际测量。
(4)增加数据的收集和整理,阅读、分析和解释数据,概率的初步探讨。
(5)增加对规律的认识,用变量表示关系。
这阶段对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出的主要要求:
(1)强调数学教学的方向应放在理解概念上,这比放在获得多少技能上更为重要。
(2)要让学生积极地做数学,其中包括操作、探索、提问、证明、表示、求解、构建、讨论、应用、调查、记述、预测等。
(3)强调发展学生的思维和推理能力。
(4)适当使用计算器和计算机,以帮助儿童探究数学概念和规律,并且便于学生把注意集中在解问题的方法上。但是它们不应代替基本的口算和合理的笔算。教师要培养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并注意计算结果是否合理。
2.五――八年级课程标准。
这阶段共有13条标准。前4条的标题与第一阶段的前4条标题相同,但教学要求则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主要有:
(1)研究和应用各种解问题的(着重多步的和非常规的.)策略,概括新问题的解法和策略。
(2)发展对数学概念的一般理解,包括定义的作用,应用读、听和视图等技能来解释和评价数学概念,讨论数学概念并进行猜想和有说服力的论证。
(3)认识和应用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空间推理以及借助比例和图象进行推理,评价自己的思维。
(4)理解数学是一个综合的整体,用图象的、数字的、代数的和口头的数学模型或表示来探索问题并记述结果,应用一个数学概念进一步理解其他数学概念。
第5―13条分别论述本阶段教学课题的要求。这个阶段教学内容的更新主要有以下几点:
(1)强调发展运算的概念,探索整数、分数、有理数运算之间的关系;减少单纯记忆法则和算法;在解问题和检验结果的合理性时使用估算。
(2)增加识别和应用函数关系,发展和使用图表、图象和规律来表示关系,分析函数关系以解释一个量的变化引起另一个量的变化。
(3)增加用多种方法解线性方程,以及非正式的探究不等式和非线性方程。
(4)重视对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关系的理解,探索几何图形的变换。
(5)强调用统计方法来表述、分析、评价某一论点并作为决策的手段。
(6)强调通过某些含有概率的情境创造实验模型和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作出预测,并在实际中应用。
(7)增加估量和加强应用计量解问题。
这阶段对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出的主要要求:
(1)让学生个人和分组进行探索、猜想、分析和应用数学。
(2)教学时要注意综合性、整体性,而不是孤立地教学所列的每个课题。
(3)数学课程要便于接受,使所有的学生都获得数学知识和生活所必需的工具。
(4)适当使用计算器、计算机和录音机,以便使学生集中注意解题的方法和其他重要内容。
(5)要把学习的评定作为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3.九――十二年级课程标准。
这阶段共有14条标准。前4条的标题与前两个阶段的前4条相同,但教学要求又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加以提高。主要有:
(1)综合应用数学解题的策略来解数学内部和外部的问题,把数学模型的方法应用于现实世界的问题情境。
(2)形成数学定义,并通过探究对所发现的进行概括的表示,能记述在解问题时怎样达到正确答案或所遇到的困难,联系他们读过的或听过的数学能提出明确的和引伸的问题。
(3)进行猜想和检验猜想,遵循逻辑的论证,判断论证的有效性。
(4)认识同一概念的等价表示,运用和评价数学课题间的联系,运用和评价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第5―14 条分别论述本阶段教学的课题的要求。这个阶段教学内容的更新主要有以下几点:
(1)代数增加数系的结构,矩阵及其应用;强调用计算机理解概念,用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方法解方程和不等式;用图表、符号和图象表示关系,并且在它们之间能够转化。
(2)几何增加变换几何、三维几何,重视代数与几何的关系;削弱作为完整公理体系的几何,但是演绎论证还应加强。
(3)加强直角三角形的比、三角函数与圆函数之间的联系,用图象解三角方程;削弱用笔算解三角方程,复杂恒等式的验证。
(4)统计增加集中趋势、变异性及相关、抽样。
(5)概率增加随机变量、离散概率分配、常态曲线及其性质。
(6)增加离散数学,其中包括有限图、速推关系、算法分析等。
(7)增加非正式探讨微积分初步概念,主要包括图象的极大点和极小点,通过无限数列和极限以及曲线下的面积了解极限过程,导数。
标准中十分强调这个阶段的中心内容是由记忆孤立的事实和计算方法转到概念理解、数学的多种表示、数学的联系,数学模型和解数学问题,并把统计、概率和离散数学上升到较为中心的位置。
上述内容为所有学生必须在十一年级学完的,准备升大学的学生,十二年级还要进一步学习离散数学和微积分基础,对其他课题也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是同时也说明,对所有学生必学的课题和准备升学的学生增加学习的课题,都允许在深度上有适当的弹性。
为了加强数学课题间的联系,这个阶段也采用综合课程,不分科。
这个阶段对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出的主要要求:
(1)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小组学习、个人探索、同伴教学、全班讨论、设计作业等,让学生积极独立构建和应用数学思想,为毕业后工作或升学做好准备。
(2)建立并应用数学课题间的联系。
(3)使用计算器和计算机来教和做数学,鼓励学生使用现代技术进行探究、猜想和验证自己所发现的东西。
(4)把学习的评定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应与教学的重点方面如使用现代技术密切配合。
(四)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实施情况
由于这套课程标准不是政府的指令,只是美国全国数学教师协会拟订的指导性文件,而且才公布两年多,很少看到报道实施情况的材料,也还没有看到哪个州已经拟订好新的数学教学大纲。但是已有极少数出版公司编写出新的数学教科书。有少数已经发行,有的将于1992年秋发行。据美国全国数学教师协会主席谈,目前已有30%的学校实行新课程标准,但是有些教授认为目前不可能达到这个比率。
关于这套课程标准的评价,有人不大赞同搞统一的标准,也有人认为标准中的设想很好,但是很难实行。现在全美数学教师协会正在加强对这套标准的宣传,每年召开几个地区性会议,通过会议一方面广泛宣讲课程标准的精神,另一方面交流实行新标准的经验。
篇5:90年代美国中小学数学教育的改革
近年来,在美国为了提高中小学数学教学质量,进行很多改革实验和研究。下面就了解到的做一简单介绍。
(一)提高少数民族和贫苦学生的数学水平的实验研究
这项实验是美国大学委员会搞的,称为“公平20设计”,简称“公平年”。目的在于提高黑人、西班牙裔、美国土著以及女学生和贫困学生的数学水平,争取在20世纪末消除他们在大学升学率和在大学学习成功率方面与非少数民族的差距。1990年秋在6个地区的八年级、九年级进行了试点。首先,抓教师和指导顾问的培训,使他们确信采取适当支援方式,每个学生都能学好数学。其次,由教师和指导顾问联合给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升大学的勇气。第三,要求所有学生学习必修的代数、几何课程。第四,研究改进教学方法,如加强分组教学等。关于实验的初步效果还没有看到报道。
(二)运用现代技术提高学生数学水平和教师专业水平的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较多。例如,利用播音教学数学,即把设计好的课堂教学过程通过收音机或录音机播放出来,其中包括讲解、提问、练习等。教师在课堂上的工作主要是配合播音教学辅导学生。据说在条件较差的国家和地区试验效果较好。目前在美国广泛地开发各年级数学教学软件,供教师作为课内外辅助教学的材料。有的研究单位把幼儿园――十二年级数学的全部内容和教学过程制作在一个小的密集激光盘上,相当15000面左右的容量,供教师、学区、州的督学、教师培训者以及大学教师参考使用。
上一页 [1] [2]
篇6:90年代美国中小学数学教育的改革
90年代美国中小学数学教育的改革
一 60―80年代美国中小学数学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改革概述
美国中小学数学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改革远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就已经开始。当时由于苏联卫星上天,美国的科学技术相对落后,出于竞争和培养尖端人才的需要,在全国中小学广泛开展了新数学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运动。一方面把大学一、二年级的数学内容下放到中学,另一方面在中小学增加一些近代和现代的数学内容。由于过分重视理论知识而忽视联系实际,注意培养尖子的需要而忽视面向全体学生的需要,强调培养学生能力而忽视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结果少数学生数学成绩有所提高,而大多数学生成绩下降,受到家长和社会各界的批评。70年代在美国掀起一场“回到基础”的运动,从教科书中删去新数学内容,重新强调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但是这种倒退,同样不能适应美国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要求提高中小学生数学水平的需要。
1980年美国全国数学教师协会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对80年代中小学数学的建议(文件标题为《行动计划》),针对当时社会的需要和中小学数学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八条建议:1.解问题是80年代学校数学的重点;2.数学的`基本技能应包括比计算能力更多的内容;3.数学教学要在各年级充分利用计算器和计算机;4.既讲效果又讲效率的严格标准应当应用于数学教学;5.要采用比传统的测验更为广泛的措施来评价数学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成绩;6.要求所有学生学习更多的数学并且设计一种具有大范围选修的灵活课程以适应学生的不同需要;7.要求数学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8.把公众对数学教学的支援提高到与理解数学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相称的水平。每条建议都做了具体的阐述。
在这之后,一些州根据上述建议重新编订了数学教学大纲,把数学课程延长1―2年,有些州和教科书出版公司改编了中小学数学教科书。以纽约州为例,1981年开始起草幼儿园――八年级数学教学大纲,以后陆续起草七――十一年级数学教学大纲,经过试验并加以修改后在全州实行。这套教学大纲有以下几个特点:
1.适当增加教学内容:例如小学增加关系、找规律,指数和科学计数法,相似与合同,简单的概率、排列、组合,不等式,解多步的问题等;七、八年级减少重复的算术内容后,增加实数运算,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不等式,直角三角函数(tan,sin,cos),排列,两个或多个事件的概率,计算机初步知识及应用等;九――十一年级增加简易逻辑(包括简单句和复合句的真值、重言式、推理的定律、证明),复数,关系和函数(包括反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域的性质,三角方程和解三角形,变换几何,曲线方程,排列和组合,伯努利试验,二项式定理,统计(包括四分位数、标准差、常态分配曲线)等。
2.安排一些选学内容:如七、八年级安排计算机编程序,不等式的图象,多边形的外角,凸多面体和规则多面体等;九――十一年级安排群的初步概念等。
3.采用综合课程,即使是九――十一年级,也不分代数、几何等科,以加强知识间的联系。
4.在教法上强调让学生探究、发
[1] [2] [3]
篇7:当代教师教育实习改革走向论文
当代教师教育实习改革走向论文
论文关键词:教师教育教育实习特点
论文摘要:教育实习的改革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家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中外教师教育实习改革的典型经验为例,概括出当前教师教育实习改革的总体走向:实习管理上走向规范有序;实习内容上相对独立;实习方式上转向开放。
我国现行教师职前教育实习中存在若干诟病,有学者做出总结。第一,高师院校与实习学校的合作形式松散,缺乏稳固的实习基地。第二,教育实习窄化为教学实习,对影响教学的因素与教育教学有关的内容,在实习过程中几乎没有体现出来。第三,实习管理不规范,责任不明确,效果不佳。…教育实习作为教师教育实践教学最重要的环节,历来被视为联系理论与实践的桥梁而不断得到优化与创新。上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人们对理论与实践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化,许多国家都对教育实习工作进行了改革,如美国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英国的“伙伴学校计划”、我国近年兴起的“顶岗实习活动”等。对这些卓有成效的改革经验进行凝练,我们不难看出,当前国内外教育实习改革越来越表现出趋同性,即实习管理走向规范有序;实习内容相对独立;实习方式转向开放。笔者认为,这些走向对于深化教育实习改革,解决上述问题具有一定的指导与启迪意义。
一
规范主要体现在对教育实习活动的组织、管理和评价方面。教育实习是一个目的性、组织性较强的实践活动,离不开学校的精心布置安排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协调。近几年河北师范大学的“顶岗实习工程”卓有成效地开展,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规范有序的管理与组织。河北师大在获得了教育行政部门政策和经费支持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章立制、科学管理,确保了此项工程的良好运行。学校成立了专门的顶岗实习支教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出台了《顶岗实习工程管理办法》、《选派驻县管理人员的有关规定》、《关于加强顶岗实习教学工作若干意见》等系列文件,组织编写了《顶岗实习工程指导手册》,从组织和制度上给予了充分保证。在具体的实习组织管理上,实行实习队伍综合建制,混合编队。以县为单位成立实习分队,以实习学校为单位成立实习小组。各分队设驻县管理老师一名,负责全县所有实习点的学生管理工作。各实习小组设组长一名,实行多学科混合编队,以利于文理渗透,互帮互学。在管理上,驻县教师接受河北师大和省教育厅的双重领导,实习生作为学生接受驻县教师的管理,同时作为“顶岗教师”接受实习地教育局和实习学校的管理。_2‘顶岗实习工程”作为教师教育实习模式的全新探索,体现出组织管理科学规范的明显特点。
在教育实习成绩评定上,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拉筹伯大学教育学院制订了明确而严格的实习评价标准。学院编制的实习手册详述了维多利亚州教师职业实践的标准,不仅有数量的标准,如达到多少课时,规定何种实践任务等,更重要的是该标准列出了实习教师必须达到有效教学的质量标准,标准分三个领域,八项要求。一是职业知识:如了解所教内容,了解学生以及他们是如何学习的,知道怎样进行有效教学等;二是职业实践:如为学生的有效学习做计划与评价,创造安全并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运用合适资源促进学生学习等;三是教师自身发展,如教师反思、评价以及提高职业知识与实践的能力等。在实习结束后,由实习小组组长、实习学校指导教师以及大学指导教师三方面共同评价,对实习教师的职业态度、合作精神及是否达到实习手册中的标准进行评价,并提出建议,三方会诊确保对实习教师评价的全面、客观与公正。除此之外,还要结合实习教师的自我体会、自我评价,做出严谨且富有建设性的综合评价。严格细致的实习评价标准以及多元评价,不仅保证了实习评定有据可依,更重要的是使实习这一重要的实践教学活动走向规范有序,克服指导教师无据可依,凭主观印象评分的现象。
二
教育实习是构成教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理论教学相得益彰,两者是一个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交互过程。但另一方面,又都自成系统,各有不同的特点。因此,教育实习需要有足够时间保证实习教师不断进行理论与实践的交融与反思。与我国目前的教育实习时间(6—8周)相比,许多国家的实习时间均在我国的一倍以上,如英国l5周,美国15周到半年,法国27周,德国72周。这是因为实习时间安排的长短不仅关系到教师教育质量,更是人们在观念上是否将教育实习视为一个独立完整实践体系的重要表现。应该说,延长实习时问是国内外的发展趋势,在适当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我国已有一部分院校将实习时间进行了延长,并将实习时间分散在不同阶段进行,保证学生从进校开始,就能够接受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人深、不间断的实践训练。 教育实习之所以长期依附于理论教学,未能独立的原因固然与人们的观念有关,但更为重要的是实习内容单一,操作机械化,对学生的反思能力与合作意识的培养不足不无关系。兴起于20世纪8O年代末的美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简称PDS),是一种多方合作办学,提高质量的实践教学模式,具有鲜明的丰富性、反思性。首先,这一模式教育实习内容不但丰富,而且规定得非常细致务实,可操作性强。实习生在PDS一年的实习中不单是在教师指导下上几节课而已,而且要像正式教师一样参与学校的全部活动,如每周一天的教学、各种教师教研会。实习生要从实践中学习班级管理、人际交往、领导或决策技能,要参加社会实践、教育调查、课外指导等活动。除此之外,实习生还要在有经验的教师共同指导下组织研究会、研究小组、示范课、小组教学、集体备课等,这些都为实习生提供了全面的系统的教学经历。其次,这一模式的另一特点,就是在行动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实习生有大量的时间反省自己的所学所教,在与其他教师的交流和自己亲身实践中积累丰富的实际课堂教学经验,并有机会参与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和水平。
由于PDS比传统的本科水平的教师培养模式延长教学实习的时间,并且这样的实习经过精心设计和安排,能确保实习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多样化的教学环境。PDS的实习提供了更多的观察、研究、实践的机会,它使实习生得到了丰富而又宝贵的实际课堂教学经验,为实习生提供了充足的实习时间和有效的指导以及稳固的实习基地,较好地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够适应教育改革的发展对新教师的需求。实践证明,在PDS实习过的教师能更快地进入教师角色,能立刻从事各种各样的教学,能运用富于变化的教学方法,更具反思能力、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和合作精神。该模式推进了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进程,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师教育创新实践模式。同时,也表明教育实习活动的内涵越来越丰富而备受人们关注。
三
相对于封闭,就教育实习而言,开放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教育实习决非为一次性终结的实践训练。教育实习在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趋势下,应该成为桥梁,把职前职后培养培训连接起来,构建起职前培养——试用期培训——在职培训一体化的教学实践训练模式,且各有侧重。二是教育实习要走出象牙塔,以中小学校为基地,并充分展开合作o[82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国开始对传统的`“大学主导型”教育实习模式进行改革,实行“以中小学为基地”的教育实习新模式。本着平等互惠的原贝0,由实习学校、地方教育局和大学教育学院的代表组成“伙伴关系指导小组”,作为合作实习的领导机构。大学每学期都把实习生名单交给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由教育实习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实习计划、分配实习生,组织教育实习和实习评价等。在此项制度的改革中,对参与各方提出了不同要求,实习生要深入了解中小学教育的实际,师范院校要经常保持与中小学校的密切联系,大学指导教师和实习学校教师要更多地参与对方的工作。目前,英国师资培训学院大都与中小学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如伦敦大学教育学院与二百多所中小学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英国“伙伴学校计划”教育实习模式突出中小学在师资培训中的作用,中小学由过去作为教师教育被动的实习场所转变为积极的、主动的参与者。通过合作,中小学的实际需求不断地、及时地在师资培训计划中得到体现,从而保证了师资培训工作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职前职后教师教育一体化要求教育实习不能再单纯作为教学技能的训练,而应鼓励学习者反思,促进未来教师可持续发展,已成共识。青海师范大学近些年针对高师院校一次性、集中性(集中在四年级第1学期进行9周综合实习)、缺乏连续性、几十年不变的传统实习模式不能适应现代教师教育发展需求的痼疾,进行了积极探索和研究,提出了“2—4—8一N”实践教学新模式。该模式大胆将9周的综合性实习改为分散实习模式,不仅延长实习教学的时间,而且旨在提高师范生的现代教育理念、职业技能和反思能力。具体来说,就是从大学二年级开始进行有重点、有步骤、分专业、分阶段实习。实习教学安排为:教育见习2周、模拟实习4周、综合实习8周、就业实习N周,每个实践环节都规定有明确的目的、具体任务以及做法建议,以确保各个阶段的衔接。。
青海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实习模式,为实习生提供了充分的接触中小学教育实践机会。在见习实践、模式实践、综合实践、就业实践环节中,从最初的观摩、模拟到尝试与实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充分锻炼了学生的教学能力、管理能力和研究能力,使培养出的教师在教育观念、方法上与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同步,在毕业前就成为名副其实的“准教师”,使职前职后教师教育融为一体,提高了教师教育质量。
篇8:重视中小学科学教育和课程改革的基础性研究的论文
当今世界,任何国家都不能忽视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作用。具有持续创新能力和大量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关键。中小学科学(理科)教育一般是指有关自然科学的基础教育,它是提高全民族科学技术素养水平的奠基工程,也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1999年1月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构建我国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标志着中小学教育实质性改革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科学技术本身的飞速发展,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质量以及生活的环境,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宇宙观、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也昭示着传统中小学科学教育目的、内容和形式需要经受重新检验和整合。同以往任何一次课程改革一样,新一轮科学教育和课程改革都应有支持其进行的理论研究基础。结合近年来对影响科学教育和课程改革的基础性理论的学习和体会,笔者认为,当前科学教育和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发生了一些变化,主要是由原来直接依赖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础,转向以对科学本身性质的研究和认识,以及成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的科学教育教学研究为基础。换言之,本次科学教育及课程改革比以往更具有直接而坚实的理论研究基础。正是认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笔者不揣浅陋提出一些看法,就教于方家。
一、关于科学性质的认识对科学教育和课程改革的影响
对于科学本身的认识,同如何看待和认识科学教育问题是紧密相关的。以Bernal,J.D.为代表的科学家认为,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场合,科学有不同的涵义。科学的多种定义和解释,都反映了科学某一方面的本质特征。常见的表述有以下几种。
(1)科学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在这种表述中,说明了人们依赖生产实践、生活实践和科学实验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其中,科学的认识主要包括对于客观事实和规律的认识,即发现历史事实、社会事实、自然界的事实和其他事实以及对于事物发展过程中事物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的认识。
(2)科学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认为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
(3)科学是一项与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相关活动的事业。
20世纪中叶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只将科学看做反映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对科学技术的需要,越来越认识到科学技术作为一种人类的事业在社会总体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除具有认识世界的巨大功能外,还具有改造世界的强大生产力功能。[1]
以科学及其活动本身作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哲学、科学史和科学社会学,在20世纪先后成为独立的学科,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使人们对于科学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及科学发展的规律有了深入的了解,也正在对中小学科学教育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传统的理科课程论是以经验科学论的归纳法和演绎法为基础的。前者强调知识的学习必须以大量的科学事实作为概括理论知识的基础,掌握知识应通过“观察与试验──获得现象、事实──归纳概括成理论知识──推广”的过程来进行;后者强调学习知识应重点放在掌握基本的概念和法则上,通过它们来扩展知识,学习的过程是:“认识一般原理──检验个别事实──推广出新原理”。应当承认,这两种途径对于认识和掌握大量知识是有益的,但不能很好地满足由于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对培养未来型人才,尤其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新要求。
随着当代科学哲学的蓬勃发展,科学认识论有了创新,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Popper,K.为代表的证伪主义或批判理性主义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认为科学认识的.过程是一个假说—推理(证伪)的过程,解决科学问题需要经过下列几个不同的阶段:[2]
●一个问题存在于某种学说里(提出问题存在的可能范围)
●新的理论或学说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提出假设)
●用新的学说推演可以得到严整的建议(提出证伪途径)
●用辩驳性试验来验证建议(证伪)
●确定合理的学说(去伪存真)
60年代又出现了以Kuhn,T.S.为主要代表的历史学派,强调用历史的观点去研究科学的发展变化,并提出了“科学革命”的科学认识发展学说,认为科学的发展是由一系列彻底的“革命”来促进的,他提出了“范例”(也译称范式)的概念,认为科学是“范例”的不断演化与积累。[3]他认为科学家并不是以研究和验证(包括反驳)假说来发展科学的。他将科学发展的过程描述为前科学 常规科学科学革命新的常规科学……,他还将“科学共同体”作为科学认识的主体,[4]从而将社会学和心理学的因素引入了科学哲学中,产生了一种全新的“建构主义”科学观点。
Popper,K.和Kuhn,T.S.的科学认识发展学说对当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和课程理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影响之一,是科学课程在内容的组织上较为强调运用“假说──推理──阐明结论”的方式,并力图将这种方式也贯穿于科学教学过程;影响之二,是在科学教育中重视科学概念、科学理论和科学发展史等知识内容的学习,教材的组织也十分重视它们之间的综合 。
有研究表明,如何看待科学,特别是教育工作者自己的科学观念,对于学生的科学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始终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不过,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科学性质的认识,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受到科学教育研究者和教师的广泛关注,并产生如此深刻和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有下列两个主要的特点。
第一个特点,关于科学本身的认识对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念有深刻影响。有人指出,传统科学教育中存在着一些误区,[5]例如:
科学家是特别客观的
科学就是孤独的探索
科学和技术是等同的
假说变成学说,后又变成定律
科学定律和其他一些观念是绝对正确的
仔细积累的证据就逐渐成为可靠的知识
为了使科学结论准确,必须反复验证
科学及其方法能提供可靠的证明
科学更多的是渐进过程,而不是创造
科学及其方法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
实验是通向科学认识的主要途径
一种科学新知识的接受是很快的
科学模型代表真实的事物
上述一些似乎没有任何问题的观点,长期以来,都在潜移默化地指导着科学教师的教学过程。
第二个特点,尽管不同的学术观点仍然在继续论争,但关于科学性质、科学历史和科学社会学的一些观点开始进入中小学科学教育的课程内容。从国际上有影响的8种科学教育课程标准等有关文献中可以看出,一些观点得到了较为普遍的接受。[5]例如:
尽管科学知识经受长期的考验,但是,它却具有可变的特质
科学知识更多地依赖于观察、实验证据、理性辩论和怀疑精神
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一步步的科学步骤不一定得到可靠的科学结论
科学力图解释自然现象
各种定律、学说在科学中起到不同的作用,所以,学生应该注意到学说即使获得了很多的证据,也不一定变成定律
新知识必须清晰、公开地报导
科学家需要准确的实验记录,也要受到科学共同体的审查、批评
观察离不开理论的指导
科学家具有创造性
科学历史表明其发展既有进化的特点,也有革命的特点
科学是社会和文化传统的组成部分
科学和技术是相互作用的
科学观念还受到社会和历史环境的影响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西方中小学科学教育界有关科学性质问题的讨论,确实对科学教师的传统观念产生了强烈的冲击,甚至出现了一些科学相对主义的倾向。而在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界,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关于科学性质等问题也开始成为热门话题,越来越需要对此问题进行专门的讨论和研究。
二、教学同学生发展的研究对科学教育和课程改革的影响
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都在有意无意地采用着一些有关学生学习的理论和假设。例如,认为知道是什么一定先于知道怎么样;认为有效的学习顺序是,先接受、记住,再通过一系列练习增强理解,后再试图应用;认为最好先在较抽象的层次上讲解,然后,再在不同的背景中应用;认为通过外来压力可以提高学习的动机,而不是通过改变学习的形式或呈现内容的方式;认为学生学习的困难和失败是由于学生的能力不足或不够努力,很少考虑教师自己喜欢和擅长的学习风格同学生学习风格是否匹配等。
近年来,科学教学理论的研究者通过他们长期深入的研究,也有很多教师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开始反思这些基本的假设。他们认为,基于上述假设的教学只能使一小部分学生学习成功,而没有激活和开启其他更多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潜能。具体地说,学习应该建立在并开始于学生所知道的知识、已经具有的观念,只有通过这种途径,才能使学生将新知识纳入他们自己的有意义的结构中。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对中小学科学教学有广泛的影响,其基本观点认为,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在他们进入课堂前就已经具有了一些关于自然现象的观念,这些观念来自于他们的日常生活经验。因此,学习科学就不仅包括适应新的观念,而且包括修正或者取代已有的观念。这种过程就是学生通过建构意义去主动认识世界的过程。[6]在科学教育领域,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要有以下一些代表性的观点。
①在正式的学校教育开始以前,儿童已经形成了关于自然现象和环境的认知模式;
②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建构自己关于自然环境的认知模式;
③这些认知模式不断地用于解释新的经历,并在应用过程中得到修改;
④这些认知模式的应用范围是多种多样的,或者说已经在多种多样经历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⑤这些认知模式在可变性上是不同的,有些是不稳定的;而有些却是固着性很强,对教师的教学努力具有很强的抵制性;
⑥由于认知模式具有的固着性以及同正式科学概念的相互作用,使得教学的结果常常同期望的不同,这点在教学过程中常常被忽视;
⑦将一种观点置于一定的情景中,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⑧如果呈现给学生那些零散、原子化的知识点,只能导致机械的记忆,也不可能很好地运用;即使记住,也更有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忘记。
虽然,这种学习理论具有很多共同的特点,但不同学者之间仍存在一些分歧。[7]例如,Ausubel(1968)指出,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习者已经知道的东西,明确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虽然,大多数学者已经接受这种观点,但对于什么是教学的依据,却有很多不同的解释(Driver,1980),例如,Ausubel(1968)认为,发现学生的前位概念,确定教学内容和学生已知内容的必要联系;Wittrock(1974)认为,发现学生产生于他们的文化背景、态度、能力和经验的概念和意义, 确定各种方式使学生能够产生对他们有用的、新的意义和概念;Gagne and White(1978)等认为,发现学生的分解技能,然后,从这些分解技能开始,逐步地使学生进步;Driver(1980)等认为,发现学生具有的应变观念(Alternative Viewpoints),提供条件鼓励学生重新考虑和修正这些观念;Shayer and Adey(1981)等人认为,发现学生思维逻辑结构特点,使课程和概念的逻辑要求同学生思维的逻辑结构相匹配。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学教育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逐渐形成自己特有的体系,其研究成果直接地成为科学教育和课程改革的基础。[8]这一点,可以从两个方面得到证实,一是很多具有科学和心理学学术背景的学者在过去20多年中,直接地走进了课堂,对儿童科学概念的形成进行了大量、细致的研究,发表了许多直接影响科学教学过程的专著和论文,上述提到的很多学者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二是一些国家的科学课程标准,直接地建立在这些大量实证性研究的基础之上,1996年颁布的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二)维果茨基等的社会建构学习理论
维果茨基(Vygotsky,L.S.)认为,“教学”是在“发展”之前的,并创造性地提出了“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ZPD)的概念。在研究学校学习中,大多数心理实验都用使学生解决一些标准化问题的方法,来测量该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但这种方式只能测量儿童发展已经完成的部分,远未揭示问题的全部。找两名智力年龄同是8岁的儿童,给他们某些靠他们自己很难解决的问题,并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研究发现 ,其中一名儿童可以解决一些智龄12岁的问题,而另一名儿童却至多解决智龄9岁的问题。儿童的实际智龄与在给予帮助下能达到的解决问题水平的差异,表明了儿童最近发展区的存在。经验表明,一名具有较大ZPD的儿童可以取得更好的成绩,好的“教学”应该超前于“发展”并引导发展,但教学目标应该在最近发展区内。[9]
这一理论同科学教育相关的观点有如下几种。
①教育、教学不能等同地看做发展,而恰当组织的教育、教学将导致儿童的智力发展,将产生一个完整系列的发展过程。如果没有教育和教学,发展将是不可能的。所以,教育和教学是儿童发展过程必要的、一般的因素,这种发展过程不是一种自然的过程,而是一种具有人类历史特点的过程。
②儿童能够模仿一系列超出他们能力的活动,但只是在一定的范围内。通过模仿,儿童可以在成人的帮助和指导下比在自己独立的情况下做得更好;通过模仿,儿童也可以独立去这样做。这种在成人的帮助和指导下解决问题的水平,同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③儿童掌握日常概念的程度,反映了他们发展的实际水平,而他们获得的科学概念,反映了他们最近发展区的水平。
④当科学概念超出了儿童的发展阶段,我们必须认识到, 科学概念的调节可以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儿童时期所接受的唯一好的教育、教学,就是超前和引导发展的教育和教学。
以维果茨基为代表的社会建构学习理论,与长期以来在欧美科学教育界占统治地位的皮亚杰(Piaget,J.)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有很大的不同,经过改造和发展,作为皮亚杰理论的一个重要补充,在最近的20多年来,同西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一起成为欧美科学教育和课程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关于科学本身的研究成果,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社会建构学习理论的观点,已经成为支撑科学教育和课程改革的两个重要理论基础,对当前教育、教学改革正在产生极大的影响。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充分享受科学技术进步所带来的社会、经济发展等巨大利益的同时,人们也受到来自大自然的报复和惩罚,开始反思科学技术同社会的相互作用关系。科学主义受到了抨击,人文精神和科学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科学哲学发展同科学史和科学社会学发展密切了联系,成为科学方法理论现代发展的一个特点。科学作为一种探究活动,作为一种知识体系、一种文化、一种社会性事业或活动,它的发展既受到其内部的逻辑和认识因素的影响,又有社会、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外部制约因素。在当前的课程改革中,科学(理科)教师对于科学本身认识和观念的变革,是树立科学新课程理念的重要方面,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在这方面所做的工作还不够系统和深入,特别期望研究科学哲学、科学历史和科学社会学方面的学者,给予中小学科学教育更多的关注,并积极地参与进来,为中小学科学教育和课程改革作出贡献。
对一些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科学课程改革文件进行比较研究,是制定、实施我国中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如果我们不对形成这些课程文件的支撑性基础性研究做一些深层次的分析和介绍,就会使教师对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前所述,当前的科学课程改革越来越将科学教育过程本身的特点和规律直接作为基础,那么,就更需要教师广泛地、积极地参与这一基础性研究过程,使制定的课程标准更好地落实到我国广大学校、学生的实际之中。提高中小学教育工作者自身的研究水平,将长期实践所积累的教学经验,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提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这样不仅可以建立可与其他国家比较和交流的我国特有的科学教育、教学理论,而且会变成不竭的动力源泉,推动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和课程改革持续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宋健,惠永正.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2]殷正坤,邱仁宗.科学哲学导论[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
[3]舒炜光,邱仁宗.当代西方科学哲学述评[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4]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李宝恒,纪树立,译.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0.
[5]Mccomas W F.(eds.)The Nature of Science in Science Education,Rationales and StrategiesM].London: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99.
[6]Scott P,et al.A Constructivist View of Learning and Teaching in Science(Children’s Learning in Science Project)[M].Leeds:University of Leeds,Centres for Studies in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Education,1987.
[7]Black P J,Lucas A M.(eds.)Children’s Informal Ideas in Science.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3.
[8]美国科学促进协会.科学素养的基准[M].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译.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1.253-285.
[9]Vygotsky L S盩hought and Language[M].Edited and Translated by Hanfman E,Vakar G盋ambridge:Th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ress,1962.
★ 小班化教学 论文
【当代美国中小学小班化教育政策的改革动向论文(锦集8篇)】相关文章:
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感想2022-12-14
学前教育融入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论文2023-07-08
历史选修模块教学效率研究论文2022-10-25
教师个人年终总结2023-06-07
我的世界与你不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策划书2022-05-07
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新进展:一个文献综述2022-04-30
教育管理论文选题2023-08-08
“历史与社会”课程中的史地综合及其教学策略2022-05-06
当代经济学教学特征论文2024-02-27
学前教育的重要性论文2023-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