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子焊接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

时间:2023-06-30 08:08:29 其他教学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微电子焊接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共18篇)由网友“红豆国红豆公主”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微电子焊接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微电子焊接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

篇1:微电子焊接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

微电子焊接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

随着电子工业的高集成化发展,微电子焊接技术在电子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随着国际社会对微电子焊接技术需求的提高,中国的相关科研院所也结合中国市场的需求设立了相关的专业并培养学生。

哈尔滨工业大学是目前中国最早培养微电子焊接技术的学校,培养的学生包括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同时也设立了电子封装本科专业。从事该方向研究的还有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中科院上海微系统研究所、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等。尽管各个单位均有培养微电子焊接技术的人才,但是大部分都局限于硕士生和博士生,以及对微电子焊接技术中个别现象的研究。对本科生的培养相对较少,实际动手的培养在教学环节中相对较少。这就造成学生对创新能力、工程思维能力培养也相当不足。

在电子工业中,的发展,分析微电子焊接专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探讨相关的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对微电子焊接业的兴趣.使学生在微电子焊接技术中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1专业学习与工厂实际相联系

目前高校对学生的教育多局限在书本上,使学生对一些技术的认识仅仅局限于表象,而未能通过直观、立体的实际认识来达到学习的目的。故而,对于微电子焊接技术专业的学生,应该和相关的工厂取得联系,深入基层,了解微电子焊接技术的实际应用,从实践人手,针对I;厂实际问题进行理论探讨。这样更有益于学生掌握微电子焊接专业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在感官上有一个直接的认识。

内高校培养的本科生(工科)在实践上其实都相对薄弱,学生能实际接触实际应用的情况很少目前中国高校的本科生,以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为例,在读大学期间能够实习的机会一般有两次,一次是金工实习,去熟悉车床、铣床等,…般是一周时间;另外一次机会就是毕业实习,就是到实际的工厂进行学习,与其说实习,到不如说是参观,学生以班为单位对「.厂进行参观,走马观花的看遍,学生并未真正动手与实际的设备和产品接触因此这也是为什么学生毕业到社会中去,企业单位普遍反映学生动手能力相对较差的原因。

微电子焊接技术是工厂中一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必须使学生在工厂的实际环境中进行实践,I能够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进而在不断实践中发现问题,结合实际问题进行理论的研究,才能从根本上培养出工需要的人才,才能为中_的电子丨:业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2专业学习与计算机模拟相联系

兴趣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培养学生对微电子焊接技术的兴趣,恰恰也成为我们教学中需要密切注意的事项,因为只有培养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学生喜爱匕微电子焊接技术,才能让他们在未来的工作中具有源源不断的动力。

算机是很多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学生对讣算机的兴趣_喜爱似乎完全超出人们的想象,通过使用计算机模拟技术来分析微电子焊接技术,相信有很多同学很感兴趣,每做出一个例子,学生都会有一种明显的成就感为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通过有限元模拟分析的焊点裂纹延仲路径。诸多研究者采用计箅机模拟的方式分析I:枰问题,给实际应用也带来了极大的`方便1:1英N赫尔大学有研究者针对激光钎焊QFP器件进行计算机模拟^通过计算机模拟来培养学生对微电T焊接技术的兴趣,结合具体的微电子焊接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更能激发学生对微电子焊接技术的热爱.为未来从事微电子技术的I:作打下夯实的雄础图丨裂纹延伸路径的有限元模拟就H前高校的专业课程而言,一般按照课本进行上课的情况,学生的出勤率很低,兴趣也很低而计算机应用课程的学生的出勤率很高,兴趣也很高涨。这也是目前国内高校的一种普遍现象要足“照本宣科”给学生带来的强行的灌人知识.很难让学生冇兴趣,而计算机砬用课程使学生能够卞发挥,从中找到成就感。故巾丨,采用计算机模拟来探讨微电子焊接技术,会更容易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专业知识间时计算机模拟系统可以为学生提供专业的训练,行利于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避免出现各种安全亊故的危险。

国外的高校,如美闺大部分的高校都有相关辅助的计算中心,并且很大-部分免费使用,也可以随时预约这无疑对学生的专业培养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从计算机模拟人手,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国内尽管也有相关的计算中心,但是利用率较低,主要是中国尚校体制有密切的关系。

3专业学习与科研项目相联系

微电子焊接技术专业学生的实践也应该和教师和企业的科研项目相关联_通过参与研究科研项目,培养学生对行业前沿发展的敏锐观察力,能够从科研项目的研究中丫解行业的前沿问题,从中学习到课本和基础实践以外的尔西釘研究者提出将科研成果转化成全校性的开放实验。

前中高校教师科研项冃能够参与的基本都是硕士和博士,以博士居多。很少有本科生参与到老师的科研项n,对科研项目基本上只处于名词的认识,对行业的未来发展不具备前沿性的眼光。学校培养学牛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课本上的基础知识,更需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对行业发展的认识。其实,在中闺的高校也注重毕业生的自主创业,但是却忽视广对学生创业眼光和行业未来发展认识的培养,以至于多数毕业生自主创业的都不是工业中的先进技术,而是传统行业。

微电子焊接技术是目前工业中较新的一类技术,包含从材料、设备到工艺,从部件到产品的诸多内容.学生只有对行业有较前沿的认,才能为未来的创业打下较为扎实的基础。而科研项目则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机会,使学生能更快的了解行业的发展科研教学相结合,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川到实践中,提高其自身的创造能力。学校的大学生创新项目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培养自己的平台,前各高校对这方面的资助相对较少,很难让大部分学生参与其中,因此,只有结合老师的科研项目以及大学生创新项目才能使学生的专业发展有着史好的现实意义。

4结论

对于电子工业而言,微电子焊接技术专业人才需求量大,国内科研院所应该加大力度培养合格性人才。微电子焊接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应该从工厂、计算机模拟、科研项目三方面着手,培养学生兴趣,使学生对专业的实际应用有较为深人的了解,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篇2:工程机械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

工程机械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

一、构建符合职业能力发展的工程机械专业现代课程体系

(一)构建符合职业能力发展,能实现“双证融通”的课程体系

工程机械专业教师团队对工程机械职业考试标准和香港职业训练局职业能力标准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典型跨国企业VOLVO建筑设备、小松、美国卡特匹勒公司的培训体系,对工程机械职业领域典型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进行了调查,对工程机械维护、检测、诊断、修理及专项技术服务等工作过程任务进行了分析。校企合作多方共同制定“工程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招生到就业及再培训提高企业全过程参与。建立有利于“校企合作,2+1小型订单式”人才培养、面向工程机械维修生产任务、具有“基本、综合、特色”的技能教育平台,能实现“双证融通”的课程体系。在平台培养的基础上,根据不同企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实现顶岗实习预就业“2+1小型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能够胜任企业工程机械维护、检测、诊断、修理、营销及机械化施工等工作任务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迁移能力、满足企业特色需求的工程机械维修高技能专门人才。

(二)建立对接职业资格证书的课程结构

课程体系按照职业能力发展的逻辑关系组合为基本技能平台课程、综合技能平台课程和特色技能平台课程,将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关键能力)同时也是工程机械维修职业资格证书的技能和知识要求嵌入课程内容。课程的安排顺应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进程,实现了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融通。各平台课程内容界定如下:基本技能平台课程“基本技能”指学生学习工程机械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接受基本技能训练,掌握工程机械结构、原理和维护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达到工程机械维修中级工的水平,并取得工程机械维修中级工证书。综合技能平台课程“综合技能”指在基本技能平台课程基础上,培养学生具有工程机械技术综合应用、维修诊断能力、机械化施工管理能力,达到工程机械维修高级工的水平,部分学生取得工程机械维修高级工证书。特色技能平台课程“特色技能”是指经过“基本技能”和“综合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后,根据“2+1小型订单式”培养方向,学生接受2~3项校企合作品牌企业特有专项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对接就业岗位。学生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形成是一条平台化、进阶式的.路线。各平台课程模块围绕“基本、综合、特色”的各平台专业核心技能进行设置,学生经过大学期间的学习和训练,具备“零距离”就业的职业能力。

二、专业教学内容改革

(一)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充分体现教学内容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发性

为了工程机械专业课程更加符合工程机械维修企业及公路机械化施工企业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发性,坚持与企业进行紧密合作,制定融入了合作企业产品技术的课程标准和教学资源库,实施三阶段订单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实践;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开发和课程实训环节的教学实施等方面得到了行业企业的大力支持。特别是挂牌的校外实训基地和签订订单人才培养的用人单位每年都派出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参与课程教学过程,对课程的建设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使得专业课程得以不断完善和优化。

(二)按“工学结合,理实一体;案例导入,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切实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在工程机械专业课程体系中依据岗位任务和能力的分析,参照课程与工作任务的关系将专业课程分为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任务导向课程、项目导向课程、拓展性学科课程四类。参照行业职业标准和职业能力模块库,通过分析典型的工作任务,设计学习情境,构建仿真与真实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职业氛围中通过完成典型的工作任务来获取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通过分析工程机械行业企业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工作环境、工作评价,按照教学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设置相应的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和教学过程评价,使学生能够获得未来发展所需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

(三)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与实施

课程内容的改革包含内容的选择和序化两个基本要素。专业教学团队对企业工作岗位的知识、能力及素质方面的要求进行深入研究,加深对职业标准和行业最新发展信息的了解;结合高职学生特点及认知规律,对原课程体系学习领域中内容进行了“解构分析和重构整合”以确定课程学习任务;以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参照专业领域职业岗位任职要求选取课程教学内容,制定了专业课程教学标准;参照企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设置学习情境和教学单元;依据课程设计、课程标准制定的学习目标,以工作任务为导向构建课程内容。课程以学习情境(项目任务)为单元进行学习。每个学习情境打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界限,借助虚拟教学软件、仿真教学台架,实行一体化教学。同时根据认知规律,课程教学情境的选取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由单项技能训练到综合技能训练。

三、专业教学改革的保证措施

(一)建设品牌企业区域能力发展基地,完善三方校企合作机制

专业职业能力的培养有赖于良好的实习、实训环境,专业技能的训练需要有足够的设备来支持。由于工程机械设备昂贵,职业院校工程机械专业教学设备普遍落后且难于及时更新,技术与市场脱节,难以保障具有真实工作情境的实训条件。为了营造真实的实训环境,应通过校企合作引入企业资金和技术力量,促进专业实训设备与新技术同步发展。按多方共同建设、资源共享的原则,我院引入VOLVO建筑设备及其产品代理商,与工程机械专业共同建立了区域职业能力发展基地。区域职业能力发展基地将企业技术培训中心、客户技术服务基地与学院专业实训基地融为一体,具备区域员工培训中心、学生实训基地、科研合作基地、职业技能鉴定和社会服务等功能,实现了校企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职业能力发展基地围绕“发展基地共建、运营共管、培训教师互聘、员工培训共担、‘订单’学生共育、社会服务共享”的三方校企合作新模式,构建了相关的校企合作机制和制度。

(二)建立专兼职教师队伍

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需要高水平、高技能的师资队伍来实施。为了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通过校企合作建立了强制性的教师培训进修制度和企业兼职教师制度。学校选派专业教师到合作的品牌生产厂进行全面培训并取得企业认可的培训师资格。专业教师除了正常教学外,还必须担负学院内职业能力发展基地培训教师和职业技能鉴定的责任。在合作方,品牌代理商(用人单位)委派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担任顶岗实习指导教师,组建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学院定期对兼职教师进行安全管理和教育心理学的培训,以建立科学的专兼职教师评价体系。

篇3: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

【摘要】针对计算机专业中的教学进行改革研究与创新分析,利用计算机教育改革中的目标为中心,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育,不断确立我国计算机教育在创新型人才培养,实现创新教育,为计算机教育开拓更加广泛的教育平台,实现计算机创新型人才的教育发展。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创新型人才;培养教育

在经济不断发展的推动下,很多技术得到更加成熟的提升,并且在信息化时代发展的基础上计算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当下社会对于计算机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急切,因此需要计算机专业在原有教育基础上逐渐进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更好的为社会提供创新型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一、创新实践教学理念

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是计算机教育中非常重视的内容,同时计算机实践教学需要在学生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基础上进行教育,重点在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理解能力。在进行计算机教学的基础上需要明确掌握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真正了解到计算机学习的内容,不断创新优化计算机教学的理念,在教学技术以及教学改革方面更好的进行优化与创新。在学生刚刚接触到计算机专业学习期间,积极引进专业的计算机教育技术,教师在教育的基础上提升自身的教育能力,开展高端的计算机教育讲座,主动引导学生不断提升对本专业的全面认识,根据实际创新的案例进行具体的教学,帮助学生清晰的掌握计算机技术以及应用上的创新,提升学生在优化创新上的能力,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对学习产生超高的热情,不断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创新课程设计以及体系优化

在进行计算机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对于教学体系具有严格的要求,需要根据自身的教学需要进行适当的教学改革,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提升。在这样的基础上需要根据教学课程以及教学体系的需要进行创新,提升在课程教育改革方面的基本力度,还需要制订与学生学习相符的教学计划,更好的突出创新型人才教育的目的,教学体系的改善是优化教学重要的基础,同时也是提升学生高素质以及高能力的重要基础。在创新教学理念的基础上创新教学课程的设计以及教学体系的优化,是计算机专业在改革上的重要问题,同时也是创新型教育人才中的教学重点。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教育上需要重视计算机的先进性与科学性,这样才能更好的进行创新型教学。

1.制订合理的教学目标

在进行教学改革的要求下,首先需要做的是制订更合理的教学目标,更好的突出其中的教学创新,在人才的培养上需要进行创新,在教学的知识与手段上进行创新,保证学生在知识、能力以及素质等方面进行更好的提升。根据计算机专业教育的需要制订适当的教学标准,更加合理科学的进行教育,将知识教育、素质教育、能力教育等进行更好的协调,更加合理的制订专业性的教学计划,重视教育上的协调,提升学生在计算机专业学习上的技能以及素质方面的培养,重视教学目标的优化与创新,更好的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2.改善教学课程的配置

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讲,需要根据计算机教育的需要更好的进行因材施教,在教学课程方面进行更好的课程优化与配置,在合理的教学方案的基础上实现教学的需要,创新教学的理念,制订合理的专业人才培养教育模式。对于计算机教学的培养首先在于课程上的优化,对于专业课程教育与普通课程教育上进行合理的划分,根据教学实验的需要进行协调的划分,不断改善教学课程的配置。

3.明确计算机专业教学导向

对于学生而言进行专业的计算机教学,主要的目的是更好的进行就业,因此在教育上需要明确教学的导向,坚持以就业为教育的基本方向,时刻掌握市场的变化,坚持做到顺应市场需要,及时改善教育的要求。根据市场的稳定发展以及更新等要求,明确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导向,更好的促进计算机教学的优化设置。

三、做好产学研究教育方式

对于产学研究这方面,主要是针对当下的学校与企业之间合作的方式展开,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合作主要是顺应现在的人才短缺形式,这样的教学形式还能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加优化的教学平台,更好的实现教学上的创新。首先是在合作的平台上,利用这种优化渠道更好的利用企业的设备,帮助学生实现实践,同时根据企业在技术的创新上对学生进行教育,还能很好的解决企业在人才短缺上的问题,这样能够实现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利益均衡,调动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性;其次是在导师的教育制度改善上,学生根据兴趣进行专业的选择,建立专业的教育合作小组,根据学生在学习上的兴趣展开科学研究,进行专业的科学指导,更好的维护学生在学习上的兴趣,实现创新型人才的教育。为了更好的实现计算机专业的教育创新,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结合学校自身的需要进行具体的教育改善,针对教学目标以及课程等多方面进行优化,实现人才培养的优化。

【参考文献】

[1]何丽,华斌,刘军.计算机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计算机教育,(2):5-9.

[2]盛法生,付卫卫.计算机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5):59-60,132.

篇4: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

[摘要]计算机专业学生具备一定的与本专业相关的英文文献的阅读能力和职场英语交际能力,能更好地巩固专业技能并能服务于专业学习。本文从计算机专业英语的重要性和特点入手,剖析高职专业英语教学中的问题现状,并从教学内容、授课方式等方面提出应对策略。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英语;专业学习;高职院校;应对策略

1引言

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和软件开发专业始终注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而在培养的过程中不能忽视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计算机专业英语渗透在专业教学的各个领域,如计算机软件开发与测试、网络工程与管理和数据库应用等。作为计算机专业的技术资格水平和职业能力认证考试,全国计算机软件水平考试系列中,程序员、网络管理员等几乎所有的考试类别都含有专业英语这一项目。此外,作为高职高专人才,其国际化的交流能力即职场英语沟通能力,也是信息时代里不可或缺的一项技能。所以,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专业英语学习及其应用能力是高职高专院校教研的重点项目。然而,就目前的教学思路和方法等现状而言,仍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2计算机专业英语的重要性

2.1提高专业学习的效率计算机技术处于不断的发展中,术语也层出不穷,而先进的计算机科技往往从西方英语国家传入,大量的英语文献资料记载了最为先进的技术。为了能够快速获取专业知识,促进了解先进的计算机科技,英语文献阅读能力必不可缺,而强大的英语词汇量和基本语法知识是阅读的基础。通过专业英语学习,词汇量会得到积累,语言表达和句型结构的基本知识得到巩固,阅读英语资料就如虎添翼。此外,我国劳动部门颁发的软件类考试包含英语这一项目,着实体现了计算机从业人员学习计算机英语的重要性。

2.2促进职场英语的交流作为新世纪的高技能人才,除了掌握用以谋生的技术,还应该具有经济全球化所要求的职场外语沟通能力,其中以英语应用最为广泛和频繁。往往高职院校学生,尤其是工科生的英语本身就是弱项,更别提开口讲英语的勇气和能力了。所以,高职院校在培养的过程中,不可小觑计算机专业英语口语的教学,要重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3计算机专业英语的特点

计算机专业英语(Computer-specializedEnglish)与普通英语(CommonEnglishorGeneralEnglish)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又有区别。与普通英语相比,计算机专业英语更多地强调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客观事实,逻辑缜密,表达精炼、正式,其特点主要表现在如下的几个方面:

3.1一词多义,构词多样,时效性强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术语层出不穷,而计算机的高新技术往往源于欧美,语言表达以英语为主。词汇的表达可大致分为四大类:第一类表达的是原词衍生的新含义,即借用词;第二类则是派生出来的新词汇,即派生词;第三类是两个独立的词构成的新词,即合成词;还有一类就是缩略词(Abbreviation)。(1)借用词。如bug这一词,基本词义有“虫子;病菌”等,而在计算机专业领域意思是“(制作软件程序所产生的意料不到的)错误,故障”。又如,cache一词,基本含义是“藏物处;藏匿的珍宝”,而专业含义是“快速缓冲贮存区”。(2)派生词。派生词往往有词缀,含义或功能随着前后缀的不同也发生改变。如microprocessor(微处理器)就是在processor(处理器)前加上前缀micro(微小的)派生出来以满足专业领域的表达需求。(3)合成词。合成词往往是有两个毫无关联的词合并在一起形成新词以满足表达要求。如bandwidth(带宽)是用band(频带)和width(宽度)合成表达网络在固定的时间可传输的资料数量。(4)缩略词。计算机领域有很多的缩略词,大多为首字母缩写,如CPU,CD-ROM。缩略词的应用使得语言表达更精炼,也突显了专业性。计算机技术发展速度之快要求学习计算机专业英语时注重时效性,要与时俱进。因此,教师应要求学生多阅读最新的计算机信息文献资料,不断地积累专业知识。

3.2句子较长,从句丰富,被动式多计算机专业英语中有很多专业名词或术语,主要都要由定义引出;同时,计算机专业文章中有很多说明性、描述性的表述,这些表述往往全面、准确、客观。全面性表现在英语句子较长,涵盖的信息量充分,有时一个段落只是一个长句;准确性表现在主从复合句及从句的频繁使用,很多的修饰成分往往会借助定语从句来进行表达,将某个事实或技术准确、严谨、精细地表达出来;客观性主要表现在被动句式使用,而且以没有行为的被动态为主。有人统计,专业英语中被动句的使用占到文章的1/3到1/2之多。

4计算机专业英语教与学存在的问题

4.1专业词汇填鸭式教学,忽视基本语法复习目前计算机专业英语词汇的教学模式一般是“遇词教词”,即通过阅读文章,结合单词表的总结归纳,要求学生在一个单元结束时记住单词的发音及拼写。这种专业词汇教学模式枯燥,尤其对于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而言,是一种被动积累词汇的方法,效果欠佳。此外,语法作为初、高中的学习内容,在高职教育过程中被严重忽视,尤其是非英语专业教学中更为明显。但就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对象而言,大多数学生英语底子薄弱,语法知识严重欠缺。这样,学生学习词汇非常被动,学生对于专业英语的学习日益困难,很难理解英语表达,从而渐渐失去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英语广场w.esteachers.com第5期(总第077期)5月

4.2过多注重书面的读与写,缺少口语教学基于学生的英语水平、学习积极性以及现有教材以文字阅读为主的特点,教师在讲授专业英语的过程中会以学生阅读和书写英语的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而这样的教学目的是与现今社会上用人单位对于计算机高等技术人才的聘用标准不一致的,或是说尚未满足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需求。前文也谈及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的重要性之一在于促进职场英语的交流,搜集、传达有效信息,赢得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职场的成功。教师的教学模式往往会呈现“一言堂”,忽视激发学生开口讲英语的兴趣以及口语训练,这正是如今课堂上的一大弊病。

4.3教材千篇 一律,内容与职场脱节现如今,计算机英语教材除了在书名上做少许的更改,在内容的编排上大同小异,甚至部分信息失去时效性;而很多教材有个共同的弊病:未能紧扣实际工作所需。教材大多以阅读文字为主,内容陈旧枯燥,而以工作场景为模块展开编写的不多见,适用的选择有限,让教师在教学中失去线索,加大授课的难度,最为严重的后果则是学习兴趣得不到激发,教学效果一般。此外,口语训练的素材不足,有的教材甚至没有口语这一板块的内容,这样的教材不足以实现计算机专业英语培养目标。

4.4学生英语底子薄,教师素质难“两全”专业英语课程往往开设在完成第一学年《大学英语》之后的第二学年。一部分英语成绩较好、刚刚通过英语应用能力等级测试的高职院校的学生,对于继续学习英语存在疲惫感,甚至厌恶感,对于专业英语这门非专业核心课程心存无所谓的态度,课堂表现也只是停留在“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被动层面,缺乏学习目标感和主动性;另一部分学生由于英语基础差,毫无英语学习兴趣,对英语课程的学习也失去信心,也抱有畏难情绪,课堂表现被动,甚至是经常旷课。这些都会影响整个班级的学习风气和氛围,甚至影响教师的授课情绪和效果。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对于任课教师素质的要求较高:既要会英语,又要精专业。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都属于单科型,而专业知识和英语能力俱佳的复合型人才甚少。目前的现状是专业教师缺乏语言基本功,发音不准,语法知识也讲不透彻,将英语课上成了专业课,学生的兴趣调动不起来;而英语教师对于计算机专业的知识了解甚少,如遇到某个专业词汇的讲解时只能就词汇讲词汇,无法结合专业知识讲解。在这种情况下,专业英语教学无法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更无法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5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应对策略

5.1讲解构词法和基本语法知识

语言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发展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必定对词汇表达产生更大的需求,那么“新词”或是“旧词新含义”则应运而生。新词的产生,大体上遵从一定规则,有其规律可循。为使学生能够快速有效积累计算机专业英语词汇,教师要对常见的构词法做一个系统的归纳总结,并深入浅出地讲解。根据归纳,计算机专业英语词汇主要有以下几种:合成法、词类转化法、派生法、首字母缩略法。在讲解每一种构词法时,务必罗列典型词汇作为蓝本并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列举出更多实例以加深理解。如合成法,即由两个或更多的词合成一个词,意思浅显,书写简便。典型的例子如download,homepage等。派生词在计算机英语中也有应用,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在明白词根意思的基础上掌握前缀和后缀的内在含义,前后结合即能猜出新词的含义。如micro-,意思是“微型的,微小的”,结合词根code“代码”便得出microcode的含义是“微代码”,此外还有常见的auto-,sub-,multi-等。缩略法的讲解中,要求学生掌握每一个大写字母代表的单词,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记住该缩略词的含义和本质计算机英语典型例子有:API(ApplicationProgramIterface应用程序编程接口),RAM(RandomAcceMemory随机存储器),TCP/IP(TransmissionContrProtocol/Internet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因特网互联协议)等。基本语法知识是阅读技术文献的基础。计算机英语阅读文献讲究客观性,文中复杂句、被动式较多,短语和从句间的搭配、修饰复杂,使语法知识薄弱的学生感到无从下手,望而生畏。在此情况下,教学中应该重视语法和句型分析,分解句子结构,并逐步让学生学会分析句子、理解句意。

5.2以学生为主体,进行“保持型”双语教学

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在保证专业课教学的同时注重英语教学;基于高职院校学生英语水平总体偏低,部分教学内容采用英语教学的保持型双语教学能很好地解决以上的矛盾。如,PassageReading(篇章阅读)采用全英教学,PassageReview(篇章复习)用母语进行回顾、总结、巩固,这样能够辅助英语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在感受英语氛围的同时也能基本理解所传递的信息,也基本实现双语教学的目的——获取学科知识的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外语的能力。为迎合实际需求以及可行的保持型双语教学,传统的“灌输式”课堂模式必定由“以学生为主体”的新模式取而代之。在给计算机专业学生讲授英语或训练口语表达时,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而非教师“一言堂”;引导学生将课堂设想成英语国家职场,讲母语是不被别人理解和回应的,从而鼓励学生开口说英语,把专业的信息用语言传达给别人。如在讲授DatabaseMaintenance《数据库维护》这一篇章时,将整个班级一组同学看成是某公司的信息技术部门员工,另一组是该公司财务部门。财务部门的后台系统出现异常,维护小组要对报修情况进行检测和维护。在这个过程中,从刚开始的寒暄和之后的交换信息及需求直至最终的问题解决就是一个实际职场会出现的工作流程。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对于自己的角色很有新鲜感,为配合他人营造英语氛围,自己也逐渐适应于英语表达,双语的教学目标也就这样实现了。

5.3选择实用的教学内容,合理设计课堂活动

针对教材千篇 一律、内容欠实际的问题,教师在选取教学内容时要紧贴学生职场所需、形式多样、内容生动有趣的内容作为教学,并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处理即,采用合适多变的教学方法,开展课堂活动。以学生为中心的双语教学,教学内容必须要符合学生英语理解水平,口语表达的句型应该是浅显的简单句,词汇应该是与专业紧密相关,而不是含多个从句、词汇生僻的表达。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实行全英文授课是不切实际的,可以在首次介绍课堂组织形式的时候以中英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清晰地领会整个要求,然而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务必营造全英环境,提高学生的语言感觉和敏锐度。基于合理教材的选择,课堂的教学形式应该多变。灵活多变的课堂组织形式不仅有利于教材内容的完全理解,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加强课堂的积极性和参与度。由于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一般设置在已有一年专业学习基础的大二阶段,学生积累了一定的专业知识,那么“情景教学法”是较为合适并能迎合日后职场所需的有效方法。在特定情境中,将知识模块互相融合,构建专业词汇的结构关系,使学生既能掌握专业词汇,又能加强专业知识的理解力和表达力。此外,“任务式分组法”也能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参与度。如在讲到WindowsXP特性时,将学生分为6组,分析讨论并阐述这种操作系统的特性。在小组之间产生了竞争意识后,组员纷纷活跃起来,课堂讨论的氛围很热烈,组长阐述的环节也精彩纷呈。这样不仅激发了兴趣,还培养了学生探索问题、团队合作的能力,进一步提升了英语学习能力。

5.4引导学生重视专业英语学习,加强专业英语师资建设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而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底子普遍薄弱,致使学生丧失专业英语学习的兴趣,从而忽视专业英语的学习,所以加强学生的专业英语的学习意识是开展教学工作的前提。任课教师可以和学生开放式地探讨英语学习对于本专业的影响,获取学生的想法,并有针对性地开导学生的被动心态;可通过将专业英语学习内容与专业课程对接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建立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的信心;也可以列举毕业生的真实案例,突出在计算机软件领域英语的重要地位,强调计算机专业英语对于专业学习起到推波助澜的积极作用,如编程语言、软件专业各种职业资格或技能等级考试以及计算机英语口语表达等,从而引导学生正视专业英语的学习。根据专业英语教学的特点与人才培养的需要,在师资力量培养方面,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一方面,可适当引进人才,让英语水平较高的研究生、出国深造培训过的专业教师或是具有较好英语水平的软件企业员工担任此课;另一方面,对专业英语教师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可以到相关校企合作单位进行专业培训,或到语言学校参加语言技能培训等,通过查漏补缺,保证知识的全面性和信息的时效性。

6结语

课程改革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基础,它推动高职教育的前进和发展。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的探索仍处于初期阶段。作为执教人员,要认真分析社会需求、研究授课对象、构建培养模式、思考教学策略,不断尝试先进的教学方法,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和完善,积极有效地为社会培养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领域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程国红.关于高职院校专业英语教学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84-185.

[2]何建菊.CBI教学理念下的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的构建[J].当代教育论坛(下半月刊),(1):54-56.

[3]孙茉莉,马莹.高职院校专业英语教学模式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0(S2):136-138.

篇5: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

【摘要】本文对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背景以及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现状进行分析,针对信息化背景下农村职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作出六点思考,并从中探索信息化背景下农村职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重点。

【关键词】农村职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

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背景分析

国家教育部关于到在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要求中指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探索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制度,增强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如何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是摆在中等职业学校面前的非常重要的任务。很多发达地区的职校已经在改革的路上作了一些尝试,也获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但很多农村职校做起来还是很困难的,培养的学生与企业需求脱节。虽然一些职校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了实践课时,增强了实践教学环节,但是教学实施起来还是“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效果很差;有的农村职校虽然与企业开展合作教育模式,建立了一些校外实习基地,但是结果是“签签合同”、流于形式,或者是合作时间不长、不深入,学生实践和应用技能的培养没有达到预期目标。随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学校作为偏远山村的农村职校,积极响应“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学既要满足学生的就业要求,又要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做好铺垫”的号召,怎样使职业学校的学生具有够用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动手能力,从而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这已经成为学校的专业建设和专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中等职业教育是中等专业技术应用和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作为一种能把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教育模式,既能满足国家教育部对职业教育改革的要求,又能促进课堂实践教学改革,对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中等技能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几年,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飞速发展,逐渐进入热门专业之列。根据对一部分中职学校专业人数的统计,中职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包括农村职校的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已经超过学校学生总数的20%,但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特别是农村职校的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专业发展存在“方向不清、岗位不明、技能不强、不受欢迎”的现象。因此,深入研究农村职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客观剖析其根本原因,对促进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发展以及平衡社会人才需求结构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二、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现状分析

以学校为例:学校有近50个教学班级,其中计算机专业班15个,近三分之一。全校每年的新生人数达1000人,计算机专业有240人以上,但学生的质量很差。地方教育局明文规定职业中专主要招收所谓普高线以下的学生,对普高线以上的学生要限制招收,去年的线上生不超过100人。面对这个层面的学生的教育更是一个挑战。学校是偏远山村的农村职校,计算机专业、、级共15个班,且所有非计算机专业均开有计算机基础课。计算机专业班主要开设高考科目《计算机基础》《操作系统》《网络基础》《网页制作》《C语言程序设计》和少量的应用型科目《CORELDRAWX4》《Photoshop》《FLASH》等专业课程。在当前的形势下要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原则,核心专业课程掌握的好坏对学好相关专业具有非常重要作用,我们的教学应该立足于应用能力的培养,解决网络平台建设、中高职衔接、校企共建创新实践合作平台与实践教学所涉及的实际问题,因而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显得尤为重要,不能片面地追求对口升学,要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他们能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包括职业应用能力的提高。当前虽然学校在课程体系、理论课教学模式、实验实践教学等方面已经启动改革,教学任务、项目和主要的课堂活动等方面在逐渐规范和改进,但这些改进都是浅层次的,有的甚至只是流于形式,不够深入和具体,且可操作性不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专业课的开设以高考为目标,没有与企业和高校衔接;(2)专业课的教学以理论为主,实践操作太少;(3)课程教学与网络课程平台建设未结合起来,专业课程群的网络平台建设还没形成;(4)专业课教师的专业提升还不适应企业的需求,与企业共建全真实验室更是遥不可及,更谈不上对课程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和二次开发以及如何开展实验室、企业创新实践基地等方面的融合,全方位的实现课程改革建设还远远不够。基于此,做好农村职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与研究和抓好实践教学等方面的研究非常必要,是配合学校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工程探索的途径之一。

三、农村职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内容思考

以湖南省慈利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计算机专业为案例,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和实践条件,针对学校创建“卓越职校”的需求提出农村职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内容如下:

(一)把握学生特点,因材施教是农村职校计算机专业改革的关键进行适合农村职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模块的专业实践课程分析,根据中高职衔接、高考和就业三方面对学生进行分类,再根据班级特点进行专业实践课程设置的研究。对部分成绩中等的学生实行和高职联办的方式对课程进行改革,对成绩较差、家庭条件也差计划就业的学生实行校企联办的方式进行课程改革,对一部分成绩相对较好的学生则重点针对高考的需要进行课程改革,实施差别化实践教学。

(二)搞好教师队伍建设是农村职校计算机专业建设的有力武器配合学校进行“卓越职校”的平台建设,计算机专业应做好教师团队建设。通过学校派遣的方式安排骨干教师参加省级、国家级培训和企业实践来提高计算机专业师资团队的职业素养,完成骨干教师的培养计划。

(三)利用好现代化的教学工具是农村职校计算机专业教育的有力跳板计算机专业应借助“名师空间”的建设逐步使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实现网络教学和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进行模拟网络实训实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实验、平面设计实验、网页制作、指法练习实验等课程平台建设实践;利用网络论坛、微信平台和QQ群的建设实现师生间的无缝交流。

(四)有效地利用好实验设备是农村职校计算机专业教育的又一利器探索符合学校计算机专业实际的实验室、实训室,校内外实践教学共建方案,与企业合作建设好、用好实验室,用好校企共建创新实验室合作培养实践能力平台,深入做好《网络基础》《网页制作》《平面设计》等课程的项目教学指导讲义,深入做好项目教学的各专业课程教学的推广应用;探索项目设计实训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让两个平台建设充分发挥优越性作用,实现针对中职学生的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师资优化是农村职校计算机专业教育的有效保障探索部分专业课程实训请企业技术人员指导、本校老师参与、专任教师去企业提升理论实践双向交流的最优化的师资培养模式以及促使学生学习取得最优化效果的长效机制;增加实践课时,推广采用项目教学法,并与其他课程课时协调好;改进实习模式。

(六)多平台共用是农村职校计算机专业教育的有效的推手探讨两个平台建设对课程实践教学的影响效果,调查理论依据,提出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学内容、实践教学课时安排和学习指导设置;探讨课程教学方案的实施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实践;构建信息化背景下的符合农村职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

四、探索信息化背景下农村职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重点

综上所述,目前信息化背景下农村职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重点应完成如下几点:

1.进行专业课程的设置调整,使农村职校的学生通过三年的专业学习能很好地实现与高校专业课的无暇衔接和适应企业所需人才的要求。教师应多到高校和企业学习,针对专业课程制定出有效的专业课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并制作出各科目的课件、微课或摩课等上传到名师空间。

2.根据专业课程的要求做好实验室的有效调整,使计算机专业的实验室符合平面设计、计算机组装、网络建设和计算机基本技能训练的要求,并搞好与企业项目的实验室共建,使农村职校的计算机专业适应现代发展的要求。

3.作为农村职校计算机专业教师应创建好开放性教学资源,在计算机专业课的教学中应充分地利用好计算机网络平台、实验室和讲台。讲台上的理论教学教师应注重教师的引领作用,让学生课前做好预习,课堂上实现学生提问教师答疑的教学方式;计算机实验室的教学教师应做好计算机专业技能的分解和引导作用,课前教师做好技能实训的任务分解和能力训练的安排,课堂上学生自主练习,教师巡视和加强辅助;课后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将本科目的重点、难点利用微课和摩课的方式放置于网上,方便学生自主学习,使网络平台成为学生和教师的课外交流的重要工具。

4.学校应制定好计算机专业师资队伍的培训计划,使每位计算机专业教师拥有适应现代化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基本能力,并使一部分骨干专业教师拥有比较高的计算机专业素养,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起到领跑的作用。总之,农村职校还比较落后,需要改进和提高的方面还有很多,在现代信息化的背景之下我们要有效地利用好网络平台不断学习,有效地做好自身的能力建设,紧追发达城市的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J].云南教育(视界时政版),(10)

[2]杨喜.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技能型”课程体系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3

[3]邹则宏.提高中职技能实训课教学实效性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5(1)

篇6: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

摘要目前,与数据库技术相关的课程已经被我国许多高校摆在了课堂上,很多计算机专业以及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都会上与之相关的课程,其中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就是数据库原理及应用。在高校中,课程理论以及实践的结合是众多高校强调的重点,学生应该具备独立操作数据库的能力。本文根据近些年来高校教学改革与实践经验,探讨了该课程的教学内容的设定,讨论如何制定教学大纲、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方法,希望为我国高校计算机专业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的教学提供宝贵的意见。

关键词数据库技术;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

0引言

最近十多年来,我国高校连续不断地在探索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新的教学机制与教学模式层出不穷,与一般的高职院校相比,本科院校的改革与创新做得更加活跃、更加到位。计算机科学领域中应用最为广泛、发展最为迅速的技术就是数据库技术,它是计算机科学的立足之本,所以,当前高校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必修知识以及专业核心知识就是数据库原理以及它的应用。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有很强的实践性,所以在学习该知识时,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以及知识的运用能力。但是,目前很多高校老师还在用传统的本科教学方式、方法以及相关教材来教授学生们相关知识,这就使得很多同学存在对该课程知识理解不够透彻,无法掌握其精髓所在。本文对存在的这些问题做了分析,并且找到了一些原因,针对这种现象提出了计算机专业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的教学改革意见。应用型人才是目前社会上所需求的,所以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大势所趋,以理论知识以及实践应用为目标,在计算机专业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知识方面上,适合我国高校学生的教学方式应该被研究,从而获得适合我国高校学生的教学模式,这是势在必行的。[1-2]

1计算机专业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教学现状

在当前,一些教育观念的误区存在于我国高等学校中。我们最初的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厚基础、宽口径”的有用之才,逐渐地我们将此目标理解成对学生强加灌输知识。上课前,高校教师都会经过认真的备课准备,上课时,教师在仔细的讲解知识点,学生们只能被动地作笔记、所记的内容就是考试的内容,这就会让学生们对待知识只会死记硬背,不会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所以目前高校培养的人才专业素质不高,而且也不具备足够的沟通协调能力。高校所教授的知识与社会需求已经脱离,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内容已经完全脱节,重视理论而轻视实践应用。研究性学习的指引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现在很多教育学家以及一些相关专业的学者已经认识到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那就是将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人才并不在于课堂教学,要想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学生自己自主地、探索性的去学习知识,带有创新性以及批判性地学习理论知识,同时还要学会在实践中去运用它们,而在我国大部分的高校并没有建立这种机制,在国外的很多高校中,已经开设了专门的相关机构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理论知识,达到自我成才的目的。[3]目前我国高校存在学习效果的评估方法不科学的现象。在我国高校中,评价一个学生对学习知识的掌握程度,仅仅依靠期末考试的成绩,这样的评估方法非常单一,而且并没有实际意义。这种评估制度造成了学生只会在期末考试前进行紧张的学习,而平时大部分的时间并没有被充分地利用。在未来踏上工作岗位后,学生就会发现期末考试成绩与未来的职业成就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对于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这种专业性知识非常强的学科,我们高校的现状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大部分时间都在讲数据库原理作为重点,这就造成了学生对该课程的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缺乏兴趣,缺乏主观能动性;教师所讲的内容已经与社会实践完全脱节,学生会感觉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并没有什么用处,在上机课时,学生会发现自己无事可做,这就使得学生不会将所学知识与实践进行融会贯通,学生在课上学习的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在课后得不到练习以及巩固。当数据库原理及应用全部教授完毕之后,学生发现自己根本无法独立进行数据库的设计与建立。所以对该门课程的改革是势在必行的。

2课程体系的优化以及教学内容的调整

2.1减少数据库原理相关知识的教学

培养社会需求的数据库应用人才是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的教学目标,这就对该门课程的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学生需要理解数据库原理的相关知识,夯实的基础知识应该被具备,与此同时,还要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敢于创新数据库相关知识。数据库系统概念、关系数据库、关系数据库查询语言、系统以及查询优化都属于数据库原理的内容,教学的重中之重就是这些内容的教授,这些知识内容对设计、应用以及开发数据库有着重要的指引作用。由于相关知识内容很多,我们应该以“够用为度”为准则,压缩数据库原理内容,教授的知识主要是与如何设计、开发数据库相关。E-R数据模型、关系运算、SQL查询、关系模式规范化等就是需要讲授的课程内容。

2.2加强数据库应用技术的教学

高校培养的人才必须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全能型人才,这样才能适应未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所以在课堂上我们可以减少与数据库相关理论性知识的讲解,将教学重点转移到数据库技术、数据库建立以及日后应用上。具体教授过程如下:数据库技术的基本概念、发展过程、各种数据模型等基础理论知识应该被简单地介绍;关系代数理论应该被适当的讲解,奠定SQL语言学习的基础;目前最为流行的关系数据库操作语言就是关系数据库SQL语言,SQL语言出现在很多数据库管理系统中,课程的重要内容也是SOL语言。在实际设计数据库时,数据库完整性与安全性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内容,数据库中数据的有效性、正确性、相容性以及安全性都取决于数据库的完整性与安全性的可控性,评价一个数据库应用系统性能的高低也是依靠它,所以在教学中教授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应该结合实际应用实例来讲解这部分知识。

2.3相关教材的选择

教学过程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教材的选择,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就是教材,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载体也是教材。宏观地看目前整个教材市场的情况,根据教材的着重点不同,我们可以将教材分类三大类型,即着重理论性的教材、着重实际应用性的教材以及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教材。对于我国高校目前的现状,我们可以根据所面临的的实际市场需求状况,去选择适合专业发展需要的教材类型。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计算机专业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这门课程,应该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让学生对该门课程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并不用涉及到具体的开发细节,所以这些学生需要的教材类型就应该是理论型教材;而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教材的重点就应该侧重于应用型,书中应该具体讲解数据库软件产品以及开发技术的介绍,应该相对少的去讲解数据库理论知识,这样才会使学生在日后的职业发展中用到所学知识。在现在市场上所有的教材中,完全符合某一类学生要求的教材是很难找到的,因为每个专业的学生对教材的需求侧重点是不同的,所以编写教材的人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照顾所有人的需求。当教学者选择好适合自己学生学习的教材后,在日后真正的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与补充。

2.4课程体系改革

2.4.1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师可以自己编写教案,每节课都可以围绕一个实际的例子去讲述教授的知识点,来增加学生们学习的趣味性。例如教师可以将网上购物商店的例子作为教学实例,因为网上购物是当前学生关注的热点,教师将这个例子穿插进每章的不同知识点中,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掌握有一个连贯性,不会造成前后脱节的现象。2.4.2课堂讨论目前很多高校教师在教授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时,都在使用课堂讨论的形式,在课堂上老师会提出问题,学生会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最后老师会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最后结束一堂课的教授,这种方式可以让教师和学生有更多的交流机会,老师会更加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及运用程度。通过这种上课方式,学生的积极性被很好的调动起来,课上知识以及课外实践的结合会得到很大的提升。有很多概念性的知识,学生可以在课后独立进行理解,课堂上的讨论内容还是以解决一些较难解决的技术性问题为主,例如:数据库的设计以及开发。

3结束语

本文根据近些年来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的教学现状,探讨了课程体系的优化以及教学内容的调整,具体的建议就是减少数据库原理相关知识的教学、加强数据库应用技术的教学、教学内容的改革以及课堂讨论,希望为我国高校计算机专业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的教学提供一些帮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M].高等教学出版社,.

[2]王晓松.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学科教学整合若干问题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5):110-115.

篇7: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

摘要: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几乎所有的行业都需要使用计算机,而计算机专业是培养专业的计算机信息技术人才的重要课程,是技工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一门重要的学科,在技工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现代教学理念和现代教学放,对计算机专业教学进行创新。本文对技工学校教育中计算机专业教育创新策略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技工学校;计算机专业;创新教育

0、引言

在技工学校教育过程中,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偏好等方面均有所不同,因此在教育过程中也应该要加强对学生的`基本情况的掌握,有针对性地对技工学校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解决。计算机行业是一个朝阳产业,社会对计算机类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技工学校计算机专业教育应该要注重实践性、参与性,在传统的教育过程中,学校只是一味地强调要从逻辑上对学生进行培养,将主要的经历放在各种理论知识的讲解上,如果对技工学校学生太多限制,反而对其学习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新时期必须要加强技工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创新和改革。

一、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现状

计算机专业是技工学校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专业,同时,计算机本身也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工具,为了提高计算机专业教学水平,必须要加强对计算机技术、新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互联网和各种媒体平台的应用使得技工学校计算机专业专业教学变得更便捷、效率也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比如教材还比较单一,当前很多技工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对教材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高,教学过程中还是采用单一的大纲教材,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严重影响。另外,技工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还没有完全转变。在信息技术时代,教学理念的改变促使教学模式也应该要相应地发生转变,尤其是借助互联网,可以实现多样化、多元化的教学。技工学校计算机专业专业教学注重实践教育,多媒体的辅助作用可以为实践教育提供帮助,在新时期也应该要结合互联网平台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但是当前很多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依旧采用传统的方式方法,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二、技工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策略

(一)加强创新意识的应用

在技工学校教育过程中,创新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于传统的教育理念根深蒂固,对技工学校计算机专业教育带来了很大的阻碍。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还是习惯采用传统的知识传输方式,单纯地给学生讲解一些理论知识,对于学生的主体性的考虑不够。技工学校计算机专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对计算机基础技术、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认识,借助计算机技术改变人们的生活。在技工学校计算机专业教育过程中,应该要不断创新,对教学理念进行创新、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教师与学生之间要构建全新的师生关系,教师明确自己对学生的引导作用,积极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二)加强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在现代教育中是一种十分常用的技术手段,为教育改革提供了很多的帮助与支持,同时多媒体技术也是计算机技术的一个重要体现。具体说来,多媒体技术在技工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整合传统和现代的教学内容。在计算机专业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合理制定教学大纲,整合各种教学资源,从而为该课程教育提供清晰的教学思路。在计算机专业教学过程中有很多内容,比如计算机编程语言的学习,程序编写和调试,都要在计算机上完成,计算机程序语言类别较多,学生对这些语言的区分不清楚,很容易导致编程时出现错误。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加强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借助多媒体设备和软件,对各种编程语言进行对比分析,以生动、形象的图表形式进行讲解,可以帮助学生加强对各种深奥的知识的理解。第二,借助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进行全面教育。计算机专业教育是一个实践教育的过程,在各个国家都是重点工科专业,为了提高计算机专业教学水平,技工学校可以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先进的经验,构建在线教育平台,加强与其他学校的合作,通过设计内容丰富、使用便捷的网络化的教学平台,将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进行结合,使得师生之间的互动更频繁,也能逐渐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转型。同时,通过学校之间的合作,也能实现对各种教学资源的共享,便于学生开拓视野,比如计算机应用开发理念、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解,学习到更多有用的知识。

(三)注重实践教育

在技工学校计算机专业教育过程中,应该要注重实践教育,要将实践教育和理论教育结合起来,从而使得计算机专业教育效率更高。比如先在课堂上提出关于计算机应用程序设计方面问题,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分析和理解,然后教师对这个课题进行理论讲解,然后再让学生根据教师讲解的内容进行反复思考,再在老师指导下进行实践和练习。另外,要结合职业要求,对技工学校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例如教师要及时掌握社会动态,了解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要求、企业的应用需求等,并且遵循计算机科学内的本质规律,体现技工学校教育的特色,在计算机专业教学过程中融合其他学科的知识,使得学生可以加强对各种专业的计算机技术知识的学习,从而满足企业的应用需求,确保技工学校的课程设置结构能够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

三、结语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背景下,技工学校教育受到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计算机专业课程的专业性很强、实践性很强,而且社会对计算机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技工学校必须要加强对计算机专业教育的重视,在教学过程中要借助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引导学生加强对各种知识点的理解,并且要学会自主思考问题,成为复合型、专业型人才,满足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王文勇.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计算机教学探索[J].电子世界,(06).

[2]于长华.强化技工学校计算机教学质量的分析[J].现代阅读(教育版),(02).

篇8: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

摘要:“Web应用开发”是一门实用性非常强的课程,其实践环节尤为重要。通过在课程实践教学中引入项目驱动式教学并与学科竞赛紧密结合,在选取实践项目时充分突出学校学科优势和特色,以医药类信息系统为主线,一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项目开发能力,巩固所学专业知识,另一方面通过项目实践深入了解具体业务领域,为从事医药信息化工作奠定基础。

关键词:Web应用开发;实践教学;教学改革;项目驱动;学科竞赛

1引言

“Web应用开发”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专业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该课程的核心在于通过所学知识,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一个Web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工作,进而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项目开发能力,并且在提升能力的同时能够突出学校的优势和特色,将Web开发技术与传统行业紧密结合。以湖南中医药大学为例,“Web应用开发”课程的总课时为48课时,其中理论课时为24课时,实验课时为24课时。该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静态网页制作技术HTML、CSS和JavaScript和动态网站开发技术JSP、Servlet和JDBC,要求学生熟悉Web项目设计与开发的基本流程并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并实现一个B/S系统。该课程的前驱课程包括Java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等应用开发类基础课。“Web应用开发”课程的实践环节是学生能力培养的关键,因此,如何结合学校的医药特色,对实践环节进行改革和创新,在充分调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我们需要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对“Web应用开发”课程的实践环节进行了不断优化和调整,引入项目驱动式教学和实践,并与相关学科竞赛相结合,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在真实项目的引导下巩固和理解所学知识,并了解所学技术在相关行业的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

2.1项目驱动式实践教学

作为医药类高等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其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很多都将从事与医院信息化和医药信息化等相关的工作,因此让学生在掌握IT专业知识的同时了解应用领域相关知识,对于学生的就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在选取实践项目时充分突出学校学科优势和特色,以医药类信息系统为主线,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专业知识,提高项目开发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了解医药行业相关领域知识,拓宽知识面,为将来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基础。项目驱动式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以项目为主线,将相关知识点融入项目各个环节的一种教学方法,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方法,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1]。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在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学中得以较为广泛的应用[2-4]。“Web应用开发”作为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课,在课程的实践环节引入项目驱动式教学,结合医药领域的项目开展课内实验和课程设计,取得了良好效果。在“Web应用开发”课程中一共设计了四个项目,如表1所示,其中“杏林书吧”项目用于课堂教学,“杏林网校”项目用于课内实验,“潇湘药房”和“无忧医疗在线”两个项目用于课程设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和基于榜样的教学方法(ModelCenteredLearningArchitecture,MCLA)相结合[5],将教学内容分解为一系列小任务,通过一个个小的教学循环,按照提出目标、知识学习、教师演示、独立实践、教学总结的流程开展教学工作,在独立实践环节,给学生布置一个与课堂教学演示实例类似的小任务,要求学生在实验课上独立完成。例如在学习常用的HTML标记时,通过“杏林书吧”项目中的“查看图书信息”为目标任务,将知识学习和任务完成融为一体,在讲解每一个HTML标记时结合“实例演示”逐步实现一个完整的页面,例如在讲解标记时,要求:在网页中增加“本草纲目”四个字,并将其颜色设为“绿色”,字体大小设为“5”。在讲解

标记时,要求:在“本草纲目”的下方增加一条“绿色”的水平线,水平线居中显示,粗细为1像素,宽度为浏览器窗口宽度的“60%”。在讲解

标记时,要求:在“本草纲目”文字上方插入一张banner图片,图片路径为“images/banner.jpg”,图片居中显示;在水平线的下方插入一张书籍封面图片,图片路径为“images/bcgm.jpg”,图片居中显示,图片边框宽度为1像素,替换文本为“本草纲目”;在网页的最下方插入一张“立即购买”图片,图片居中显示,图片路径为“images/buy.jpg”。通过一系列小任务对教学知识点进行分解,并结合实例演示对知识点进行深入讲解。在实验课中,基于实验项目“杏林网校”布置一道类似的实验练习题,例如与上述教学实例对应的实验练习题为:请为“杏林网校”设计一个“查看课程基本信息”页面,要求显示如下内容:课程名称、讲师名称、课程图片、课程简介。通过采用项目驱动式教学,将一个完整项目分割为一系列小的知识单元并将其融入课堂教学和实验环节,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真正实施“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模式。此外,在“Web应用开发”课程中设置了课程设计环节,课程设计通常从课程的最后两次实验课开始,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一个基于B/S的Web项目的设计和开发工作,学生3-5人一组,每人负责其中一个或多个功能模块的设计与实现,最后整合成一个较为完整的项目。在整个过程中进行两次项目检查,第一次主要检查小组分工及界面设计和数据库设计,第二次主要检查功能完成情况,期末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项目答辩。同时对课程考核进行适当改革,课程设计项目的开发与答辩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40%,此外,平时实验成绩和课堂表现占20%,末考成绩占40%。通过项目驱动式实践教学,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2.2学科竞赛引导式教学

学科竞赛作为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的重视,可以作为传统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手段。对于计算机类专业而言,积极参与各项学科竞赛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很多计算机类学科竞赛的赛题都源于企业真实项目,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这些竞赛对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5-6]。对于“Web应用开发”课程而言,可以建议学生参加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企业命题组)、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中国大学生软件服务外包大赛)等学科竞赛,通过学科竞赛引导教学并改善教学。如果学生组队参加这些学科竞赛,可采用参赛项目来取代课程设计,如果获得国家级三等奖以上,则给予该团队所有成员“课程设计”分40分满分。通过这些手段来激发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热情并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历年的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和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的赛题中,有部分赛题完全可以作为“Web应用开发”课程设计项目,例如第二届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赛题招聘管理系统、物流管理系统,第三届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赛题医疗保健类电子商务平台实现(由博彦科技命题)、办公用品网上商城(由东软集团命题),第四届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赛题企业大学E-Learning培训及管理系统(由博彦科技命题)、办公自动化系统(由海康软件命题),第六届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赛题互联网学习社区(由智翔集团命题)、在线考试系统(由智翔集团命题),20(第三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软件服务外包大赛赛题B2C网上商城系统等,都是非常好的课程实验和实训项目。以20第三届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赛题“医疗保健类电子商务平台实现”为例,该题的命题企业是博彦科技。在赛题中给出了较为完整的“背景说明”和“项目说明”,要求结合医药企业(行业)的特点和优势,为虚拟的“宁州医药”公司提供一套传统医药流通企业突围电商的解决方案,实现包括商品展示、站内搜索、商品管理、营销推广、广告投放、订单管理、信息发布、内容管理、账户管理、用户中心、系统管理和统计报表等功能,赛题要求采用JavaEE开发技术,B/S架构,MySQL数据库等技术和产品,并充分考虑性能、可扩展性、可用性等非功能属性。该赛题项目需求明确,学生可以运用“Web应用开发”课程所学知识完成项目的研发工作,并在实现基本需求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在完成课程设计的同时参加竞赛,提升综合能力。在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过程中,鼓励学生从系统功能、技术路线、商业模式等角度对项目进行深入剖析,探寻创新点,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在提高学生项目实践开发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实践教学质量。

3结束语

结合学校特色和学科优势,在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中引入体现特色的实验项目对于医药类、农林类等高校的计算机相关专业的课程实践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更好地体现办学特色,避免出现同质化,让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了解相关业务领域的行业背景和知识,为将来从事这些行业的信息化工作奠定基础。此外,采用项目驱动式和学科竞赛引导式教学,让学生及时消化和理解所学知识并掌握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项目的开发中,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有助于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并改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泽辉.“项目驱动式”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09(2):133-134.

[2]沈维政,苏中滨,赵洁.项目驱动教学法在Java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8(2):66-67.

[3]何剑民,郭红艳.“案例项目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福建电脑,2010,26(1):188-189.

[4]霍英.项目驱动教学法在软件工程课程中的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17):127-129.

[5]尹立坤,宋雪莲.印度NIIT培训的MCLA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5):82-83.

[6]蒋秀英.基于学科竞赛的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8,76(16):39-40.

[7]付亮,王俊伟.基于学科竞赛的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33(4):39-41.

篇9:实践教学改革计算机专业论文

实践教学改革计算机专业论文

1校企协同培养模式下应用型职业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现状

应用型人才和普通职业专业的人才培养不同,高职院校是根据职业岗位的需求进行的人才培养,注重实用技术的培养;普通职业院校是主要培养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人才,注重计算机理论知识和技术的培养;而应用型职业院校专业思维训练,培养技术性实践性的。目前校企协同培养模式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应用,并且在这一模式推广之下应用型职业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有显著提升,各大职业院校也越来越注重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总之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职业人才已经成为当下人才培养的主流,但是经过多年的实践,发展在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中存在较多的问题。

2校企协同培养模式下应用型职业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欠缺良好的法律环境

实施教育改革之后,政府大力支持各大高校开展校企合作,但是从整体来看我国高校的校企合作政策仍然不够完善,对于一些具体的操作细节方面没有法律文献的保护,存在很多权利和义务的缺陷。这样就造成法律不能有效保障企业和学校的利益,制约着校企合作的发展。

2.2应用型职业院校适应企业需求的能力不足

应用型职业院校往往都是参照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方式实施人才培养,注重从理论到实践的教学理念。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以理论知识和教师为教学的主体,以考试成绩为教学的主要标准,这种教学模式是学生的知识能力与企业的实际需求产生脱节,学校并不能有效的培养出企业真正需要人才。

2.3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不足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并不能在短期内给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而且可能在前期会增加企业的管理和均匀性成本,所以有些企业不会主动的参与校企合作,往往形成学校一头热的尴尬局面,大大影响了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开展。3.4企业合作的运行机制与人才培养改革需求不符校企合作的关键是引入一批“双师型”教师,可以应用型职业院校由于办学条件、职称评比、科研经费以及考核体系等方面的制约很难引进“双师型”教师。应用型职业院校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实践教学环节没有合理的评价制度,各个方面弄都很难适应校企合作的要求,制约着校企合作的顺利开展。

3校企协同培养模式下应用型职业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策略

应用型职业计算机专业教学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要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计算机实际运用能力,必须同时具备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具有创新能力和较强的工作能力,能够在生产的第一线熟练的应用计算机技术开展工作,也是时代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3.1构建特色应用型职业计算机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应该突破传统的设置模式,围绕培养学生应用能力设置课程,将课程设置与专业能力与培养目标相结合,根据岗位需求筛选出与应用能力培养有直接关系而且使用频率较高的专业知识,结合实践性教育,形成一个以综合能力为主,突破技能型、应用性为目的的课程体系。同时要考虑市场对多样性、复合型的要求,提高人才适应社会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构建基于职业教学里的课程体系,按照职位能力要求及工作内容设置对应的课程。突出工程理论中必备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培养,注重计算机工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能力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与职业性。

3.2积极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是生产与实际相结合,教师是人才的引导者,进行人才培养,首先教师要具备较强的应用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否则就是纸上谈兵---瞎指挥。所以应用型职业院校要有一批双师型教师队伍,可以采用外聘或者内训等方式建立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具体的措施是有计划的安排一批年轻教师到合作企业进行专业实践,丰富实践经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聘请合作企业中有丰富经验的专家、工程技师担任兼职教师,将课堂是生产联系在一起。

3.3建立基于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平台

学校要积极与企业协同合作,推进企业融合发展。对于应用型职业生源较好、学生综合能力强的学校,改革校企合作模式,积极引进全球知名企业的教学资源,在学习、研发竞赛、技能认证等方面积极开展对外科技服务与开发。实施“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建立一个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相互促进的校企合作环境。其次是做好国际化协同合作,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借鉴国外成功的应用型职业院校办学经验。将国家前沿计算机技术引入到学校的教学中。是个了解、掌握顶级计算机企业的运营模式,拓展学生专业视野。在此是协同联动政府、校园、企业、行业四个方面的力量,进行深度合作,积极培养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创建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人才培养体系支撑平台。

3.4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计算机是一门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的课程,其具体评价注重学生综合表现,可在实验成绩时从多方面制定评价标准,例如在计算机C语言实验教学评价中可以从以下方面评定:

1)实验前准备工作;编程是C语言主要实验内容,如果学生到实际上机操作时才思考设计程序,基本不可能完成实验,必须在课前写好部分实验代码。

2)良好的编程风格;所谓编程风格即个人习惯,一旦养成不好的编程习惯,后期改正就十分困难,所以必须从学习初期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编程习惯。

3)小组练习的表现;大型软件编程需一个团队共同协作,因而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也是实验课目的之一。总之,多元化评价体系有利于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良好的编程习惯,进而提高学生在计算机学习方面的综合能力。

4结语

总之,随着高校的普及以及教育制度的改革,应用型职业计算机专业必须进行改革创新,以便适应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人才培养需求。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校人才培养必须用新理念、新思路突破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模式,引进国际水准的计算机产业技术知识,提高我国计算机人才培养水平,实现资源共享、积极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上本文主要谈论校企协同培养模式下应用型职业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措施,以供参考。

篇10: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论文

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论文

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论文【1】

摘 要:文章对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本文重点阐述了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活动中的特点,提出了通过深化实践教学改革,优化教学育人环境,提高教学服务水平,达到校企合作和谐共赢的观点。

关键词:实践教学 教学改革 环节 和谐发展

高等教育中大学的理念则是为国家培养人才,面向科学研究,为社会服务。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高等教育已经由过去的精英教育逐步转化成为大众型的广泛教育。

在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背景之下,继承和发扬传统办学优势,积极探索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模式,着力培育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加强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建设,革新现有的人才培养目标中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服务等方面的弊端。

1 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中目前存在的问题

(1)传统教育在教育观念上一直只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在教学理念上固执地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如何将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

学生在学习期间的主要任务就是掌握所授课程上的基本理论及内容。

(2)在客观上教育管理部门对高等教育的教学评估、专业教学考评内容,评估标准及方式方法上大多只注重学生应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程度,初步具备科学研究的能力。

在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适应实际工作能力、是否适应社会需求等方面缺乏或者没有具体的标准、考评细则、实质性的评估操作方法。

(3)在主观上学生对实践教学的认识程度不够、理解不深刻。

部分学生没有体会到实践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和锻炼自己工程实践能力的良好机会。

一部分学生虽然认识到了,但是到了工地,现场工作条件的艰苦性令其望而却步,只是走走过场,没有勇气继续坚持下去。

还有一部分学生虽然坚持了下来,但看到工程实践中的一些表面浮躁现象及不正之风,在心里和思想上产生了疑问、疑惑、甚至动摇。

(4)国家在校企合作机制上的支持力度和保障政策不够也不完善。

一方面企业以市场经济为载体,企业经济效益为主导,学生的实践活动会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其正常的生产活动和生产秩序;另一方面,建设企业的安全生产责任制一票否决也决定了接受单位担心学生的安全问题,都不愿意或者拒绝接受学生的参观、实习。

第三方面,指导老师在思想方面也有较大的顾虑。

学生在建筑工地和现场的实践教学活动中出了安全问题或者事故,相关教师也要承担教学事故、教学差错等方面的责任,甚至会影响到今后的工资、职称、晋级等等。

(5)实践教学环节的经费落实不到位,财务管理不方便报账、支付和使用。

由于高校教育管理部门不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工作,实习经费的划拨恪守几年一贯制定式,造成实践教学环节费用与实际市场涨价因素差距愈大,有时只能象征性地给予实习单位或建筑企业很低的或者没有管理服务费用,这样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企校合作的热情和层次。

在经济上缺乏合作双赢的基础,校方指导老师被迫缩短实践教学时间,教学目的和要求及效果难以得到保证。

2 探索实践教学环节中培养目标的新思路

(1)大力加强宣传教育工作,营造一个良好的重视实践教学活动的氛围,提高学生对专业技能实践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摒弃个别学生认为实践教学活动不属于独立的专业课,学与不学都不重要的错误想法。

(2)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教育理念。

指导教师通过辅导和讲座等形式,把培养目标与实践教学活动相结合,有针对性地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康生活,学会创业、创新”。

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教学措施向学生传授中华美德,扩展知识及视野,学会为人处事,塑造健全的心理和人格。

(3)建立校企共赢的合作机制,共同建设实践教学活动基地。

根据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双方共赢的原则,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的合作方式,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形成学生实践教学环节与企业经济效益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4)利用现有的教学平台,开展相关技能竞赛活动。

湖南文理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主办力学竞赛,由湖南文理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与学院教务处联合主办湖南省第一届浩宇杯力学竞赛,参赛学生达200多名。

通过我院成功举办的二次专业技能大赛,在学生中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经过这些有益的实践教学活动,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学生搜集资料、校外调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综合能力。

(5)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加强专业教师师资队伍的建设。

注重专业教师中“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鼓励专职教师到企业兼职,通过校企联合培养,提高专业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教学管理部门根据专业教师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对教学内容、实践与实习环节等方面的落实情况、实训效果、科研论文的质量和数量进行量化考核与评价。

(6)在经费投入、资金管理方面加大实质性倾斜与扶持力度。

为了吸引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在经济方面予以一定的扶持和投入。

高等院校应秉着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立足培养,着眼长远,让利于企业的宗旨;让企业能看到实实在在的效果和利益。

达到双方相互投资、风险共同承担,资源与利益共享的和谐双赢局面。

3 结语

高等教育中大学的任务为国家培养人才,着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动手能力。

为国家提高和培养创新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社会赋予高等院校教师的历史使命。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我们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谢建军.推进实验教学改革培养创新能力人才[J].科技信息,(6):120.

[2] 谢建军.地方本科院校创新教育与改革研究[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6):33-34.

[3] 谢建军.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理论与实验教学改革研究[J].管理科学文摘,(4):73-74.

[4] 谢建军.浅谈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J].中国科技信息,(7):209.

职高土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2】

【摘 要】 针对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办学目标的职业高中的土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在目前各职高专业实验教师人员编制普遍被压缩的情况下,研究了通过更新实验室管理理念;改革实验授课模式;开展实验技能竞赛;鼓励参加专业证书考试;参入科研和工程建设科技服务等改革措施。

可显著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关键词】 职高 土木工程 实验教学

篇11:有机化学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

有机化学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

(一)单独设课

有机化学教育同其他高等教育一样,也经历了不断的教学改革,并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取得了显着成效。但是,多数农业院校有机化学基础课程内容的设置并没有因专业不同而不同,当然也有些院校的药学专业开设与其他专业不同的教学内容。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有制药工程和动物药学专业,以前有机化学课程设置完全一样,用同样的教材,讲授相同的教学内容,各专业没有区别。但是问题逐渐暴露出来,这点化学知识对于药学专业的其他后续课程的学习根本就不够。20生命学院和动物科技学院的领导与化学教研室部分教师一起探讨、协商了有机化学的教学改革问题。目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药学专业有机化学课程设置已做了调整,采用单独的教材、教学进度、教学大纲,增加学时,单独考核。根据制药学专业的特点以及专业定位,在教材的选用、教学大纲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等方面,我们都做了充分论证,选用倪沛洲主编的《有机化学》作为教材,教学大纲与专业课教师共同研究制定[2]。教学内容在保持有机化学理论体系相对完整和系统的前提下,在内容的选择、重点与难点的把握方面,反复研究,力求使该课程所讲授的内容更贴近药学专业的特点和需求。例如立体化学、手性化合物、杂环部分,对于农科各专业,只讲授比较基础的内容,不作过高过深要求,但对于药学专业讲的内容要多、要深,要重点要求;再比如碳负离子的反应,在农科有机化学教材中并没有单独列出一章,只是在相关章节中介绍了几个简单的反应,而在倪沛洲主编的《有机化学》中单独列出一章,这部分内容在药物合成中有很重要的应用,所以要重点讲授,重点要求。

(二)尝试多种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师生互动是培养学生兴趣的手段,学生课下探究是提高学生能力的有效办法。我们重点围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兴趣和提升能力进行教学方法改革,改革过程中正确处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既要提炼出符合药学相关专业共性的教学方法,又要结合学生的层次、其他课程的开设顺序、学生的知识储备,任课教师做出必要的调整。即所谓“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探讨符合学生实际、易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的教学方法是我们教学改革追求的目标。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学方法,采取问题探究、类比归纳、专题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将教材的部分内容及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进行加工整理,提出具有普遍性、启发性的问题。比如在讲旋光异构时,可以从同分异构现象出发,设计出一系列问题,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思考、辨析、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加以分析、归纳,总结出知识的内在联系和一般规律,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就某些问题进行专题讨论,培养学生语言表达、逻辑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互相取长补短、相互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我们还让学生撰写科研小论文、综述、查阅学科前沿,比如“手性药物的研究进展”“、阿司匹林的多种合成方法简介”等,在课堂上加以介绍,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科研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机化学涉及微观世界的内容较多,如电子云的空间形状、轨道的杂化过程、化学反应机理、旋光异构体、立体异构、共价键的形成等内容抽象,理解难度大。针对这些内容我们开发了多媒体课件,课件力求形象、逼真,通过课件对抽象的反应过程、分子形状、分子构型进行宏观模拟,变静为动。同时我们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再现了药物生产的工业过程,使有机化学教学过程更加直观、生动,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既要突出专业特点,又要不断创新,为此我们制定了多媒体课件使用准用制度,保证授课质量。有些内容如分子结构、立体化学等也运用模型进行讲授。同时我们还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优化实验内容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药学专业的实验课教学和理论教学的改革是同步进行的,由于有机化学课程设置的改革,所以在实验内容上也进行了相应的变动,除了开设一些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的实验内容之外,还陆续和准备开出与药学专业相关的综合实验内容,如药物合成、药物分析等,比如冬青油的合成,乙酰水杨酸的制备等。此外,我们结合国家和省实施的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学院教师开展的科研项目,组织学生结合自身职业规划有目的地进行申报,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创新能力,为使之成为合格的药学人才奠定基础。

(四)提升课程实习质量

学校确定了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为了确保目标的实现,必须加强课程实习环节。目前,由于学生人数较多,教学经费投入不足,学生实习场地和实习组织难度较大,课程实习有被削弱的倾向,甚至有被毕业实习、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所替代的现象。这种现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课程实习有助于提升学生对课程的整体认知,进而对学生加强专业教育,有助于了解工业生产流程和劳动纪律,进而加强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的教育。所以课题组着重研究了课程实习的整体设计方案,提出课程实习注重时效性,即将课程实习安排在理论课程的前期或中期,以便于学生对课程的整体把握。课程实习注重合理的规模,将学生适当分组,避免走马观花。课程实习要加强组织,做到要求明确,指导到位,考核科学。

(五)完善课程考核方法

课程成绩仍然是学生关注的重点之一,所以课程考核是课程教学的隐形指挥棒,适应课程特点、培养要求,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考核方法是我们追求的。所以该课程的考核办法确定的基本原则为:理论和实验单独考核、注重过程、方法多样、随时调整。即任课教师根据学生课堂学习的出勤率、回答问题、上课纪律、平时测验、课程实习、专题研讨报告等实际状况在合理的区间内设计平时成绩的比重,进而强化过程考核。鼓励任课教师进行多种考核模式探讨,比如同一门课程内根据内容设计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考核模式,微课程考核模式等等。教师设计的考核模式如果科学,可以定期调整考核办法。

(六)组建稳定的教学团队

自药学专业有机化学课程设置改革,我们立即组建了相对稳定的教学团队,组建教学团队的原则:除了注重合理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之外,注重考虑了不同科研方向教师的合理搭配,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配备。使得任课教师均有多年授课经验,职称、学历高,经验丰富,同时也加强对年轻教师的培养,通过听课、外出培训、国内访学等多种途径培养青年教师,使之迅速成长,使该课程教学团队更加稳定,结构合理,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进行。21世纪是药学迅猛发展的一个世纪[3]。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对高校培养的药学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使他们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基础知识,更应具有科研创新能力和良好的综合素质。而有机化学课程是基础,是重要基石,我们应坚持不懈地进行教学方法改革,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优化教学环节,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又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能够适应社会对高级药学人才的需求[4]。

篇12:高职临床专业中医学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

高职临床专业中医学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

高职中医学教育是临床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更新理念,构建新模式,进行《中医学》教学改革和实践,中西诊疗思路和技能结合形成优势互补,培养高素质、实用型综合临床人才,为广大劳动人民的健康事业做出更突出的贡献。

中医学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也是我国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现代医学共同承担着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任务,医学高职高专教育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教育模式,其根本宗旨就是为基层地区输送合格的、实用的社区全科医学人才。因此审时度势,如何提高中医教育教学质量也是我们中医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1明确优势、突出应用

中医学注重“以人为本”,以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为特色。针灸、拔罐、刮痧、熏洗、温熨等临床操作技术具有廉价、高效、易学、易普及推广等优点,这种方便性和实用性是其他医疗手段无法比拟的。国家加大民生投入,注重基层卫生建设,这是我们高职中医教育争取发展的好机遇。目前,国外市场对拥有中医诊疗技术的人才亦颇为青睐。

高职教育本质是就业教育。现代社会特别强调综合能力在职业活动中的运用,为了使高职临床专业学生更好适应将来的工作岗位,拓宽就业渠道,有必要开展好《中医学》课程,培养学生临床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关键所在,发扬中医诊疗特色与优势,中医临床教育和现代临床教育模式有机结合,优势互补。

2更新理念、构建新模式、注重临床思维培养

摒弃传统观念,建立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完善理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理念,遵循高职临床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结合我校《中医学》课程安排情况,突出中医诊疗思维和技能培养,序化教学内容,整合为中医学基础知识、中医诊疗程序与方法、中医临床技能三大块,构建“多元教学法五步学习环”的教学模式,注重特色中医的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学习环的第一步,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掌握中医诊疗必备基本理论和知识,渗透中医诊疗程序和方法。传统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为主。第二步,深入学习中医诊疗程序和方法。教师针对社区常见病、多发病,根据中医临床诊疗的实际应用优势,编写病案,采用以PBL为主的多种教学法,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中医临床思维。第三步,教师在上一环节的基础上,通过多媒体教学和计算机模拟培训系统,进行中医临床技能实训,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形成初步的技能操作印象。第四步,把学生带入模拟的临床环境中,采用“病案情景剧”表演的方法,以及课间见习的标准化病人,实行“讲-演-练-评”的.步骤,实现技能操作的反复训练和中医诊疗程序和方法的应用,为应对临床打下基础。最后一步,临床实习,教师临床带教,指导现场操作,进行真实医疗环境下的思维和技能训练。

通过此教学模式的应用,循序渐进地将中医学课程的理论内容和实践技能消化吸收,形成一定的中医临床思维,获得坚实的职业能力。

3因材施教、合理教学法应用

学生虽然高中毕业,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学习能力,但是中医学理论抽象、深奥,其中相当部分内容难以在完全理解之后进行记忆。其次,中医学课程相对教学时间短,老师要想讲清楚,学生要想听明白,难度很大。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师带徒是传统的中医教育模式,启蒙无不是从大量的背诵开始,因此,我们在上述多媒体教学、PBL教学法、“病案情景剧”等教学法应用的同时,融入“给出预习任务-突出重要知识点-检验记忆结果-再次突出知识点”的“强化记忆”教学法,更好地完成《中医学》课程的基本知识、理论、技能的学习。

经过实践应用,在“多元教学法五步学习环”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有把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的满足感,认为能够提高学习效率和掌握程度,教师也能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现出真正的“教学相长”。

4加强临床带教师资队伍建设

《中医学》课程的教学行之有效,还在于一支带教水平高的师资队伍,构建合理、多层次的教学梯队,加强临床业务能力的提高。年轻教师采取传统“师承”模式,在各附属医院同名老中医坐诊实践。其次,积极进行教学研讨、科研项目,综合提高业务能力,保证了《中医学》教学新模式的顺利执行,获得可供借鉴的经验。

篇13: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论文

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论文

摘要: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教学资源不足、安全问题突出、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高校可通过加强师资建设,强化校企合作,在评价体系上引导师生重视实践教学,以增强实践教学效果。

关键词: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人才培养

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应具有完备的知识体系的支撑,该知识体系必须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理论能够指导实践,实践能够深化理论的知识体系。[1]然而,从用人企业反馈的信息以及通过对毕业生的回访来看,毕业生的知识水平仍然是差强人意。从学校培养层面分析,实践性教学环节的不足较为明显。笔者从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规划入手,理清工程管理实践教学的体系构成及内在关系,剖析工程管理实践教学存在的不足,结合工程管理实践教学提出进行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为工程管理实践教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可参考建议。

一、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知识体系构成

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体系如表1所示[2]。第一类,实验类。随着大型工程建设项目的增加及项目群的普遍化,工程项目的信息化管理越来越重要,良好的计算机基础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有效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是不可缺少的基本工具。计算机基础知识及应用、基本的程序开发、设计语言的掌握为后续工程管理专业软件的学习和应用提供技能基础,使毕业生不仅是一个软件的操作工,更能够运用自己的知识发现软件的不足,不断提高工作准确度。工程管理专业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工程基础的管理类人才,所以需要工程和管理两方面并重。工程材料实验是学生对工程有具体认识的第一步,是从纸上谈兵到身临其境的重要转折点,通过混凝土的基本构件实验能够帮助学生具体了解建筑的各部分构造、实现方式和具体作用,加之相应的力学受力实验分析,能够实现相关知识体系的整体贯穿。管理类知识体系的构建,其主要体现方式为各种相关模拟软件的实践,通过设定与实际运营公司相匹配的`情景模式,组成管理团队,承担不同的角色,来完成设定的任务。通过模拟场景的训练,学习和处理工作中会出现的各种问题,找出对策。第二类,实习类。认识实习是学生对本专业有感性认识的第一步,是体现专业差别的第一步。良好的认识实习有助于全面了解工程领域的过去、现状和未来,从不同层面认识本专业的领域范畴,提升对本专业的发展空间的认识,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课程实习是对课程内所学知识的进一步深化,与课程设计有着同样的作用。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背景要求较高,而工程类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操作实践性强,没有动手操作很难深入理解其工艺程序。比如工程测量中各种量测工具的使用、工程施工中脚手架的搭设方式等都需要通过课程实习来掌握。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是深受重视的两类实习,其中生产实习是在已经学习过工程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之后进行的,是对前期理论和实践课程的全面的概括和进一步的深化。工程管理专业生产实习的种类是多方面的,比如面向施工企业的施工现场管理,面向房地产市场的前期策划分析、成本预算分析、招标与成本分析,面向咨询服务的工程监理、项目管理模式咨询等。高校可根据办学特色及学生的自主意愿进行相应选择。毕业实习的分散性较大,往往结合学生的毕业走向而定,继续深造的可以选择研究类的实习项目,走向工作岗位的可以选择应用类的实习项目,以便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奠定基础。第三类,设计类。课程设计的主要任务是体现对本门课程及前续相关课程的整体理解和分析,理论教学的过程往往是分章节的,知识点是打乱的,通过课程设计能够提高对该课程的整体把握程度,加深对相应知识的理解,体现相关知识的完整性。由于其任务量较大,涵盖内容较多,不能作为平时作业或者在课程考试中体现出其价值,需要课程设计环节加以强化。毕业设计是对本专业涵盖的所有知识的整体回顾,是对工程管理专业知识体系的一个完整搭建。但是这绝不意味着,毕业设计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学生的选题要与学校的办学特色相结合,突出自己的专业方向特长,并最好与毕业实习相结合,做到重点突出,兼顾全面。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完整独立的教学体系,只有全面有效践行这一体系才能更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3]

二、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问题

(一)教学资源不足

高校实验室教师岗位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导致实验室岗位教师欠缺且层次不一。[4]由于专业知识的欠缺加之人员缺少导致工作量巨大,使实验教师没有精力也没有动力钻研实验原理、细化实验过程、改善实验条件。并且目前不少青年教师也都是从学校到学校,虽然学历水平有着显著的提高,但实践能力却由于缺少相应的训练而略显不足。这就导致一些实践性较强、形式较为复杂的实验课程难以深入展开,实验现象难以解释清楚,实验结果并不理想,学生难以从实验中获益。另一方面,工程类实验往往为破坏性实验,比如混凝土梁的受压破坏实验,准备一组实验历时周期长,并且耗资巨大,一旦破坏,不能重复进行,而相应的实验经费有限,很难满足学生对实验量及实验精度的要求。还有一些实验需要借助模拟仿真软件来完成,但是购买软件的成本高昂,并且需要一定的硬件设施支持和专业的人员维护,还要考虑软件升级、市场成熟度以及教师培训等后续工作,这对学校而言不仅仅是资金的问题,还有配套体系的建立的问题,很多高校在此环节都难以做到尽善尽美。

(二)实习类实践教学安全问题突出

工程管理专业的现场实习尤其是生产实习环节,需要在工地一线完成,而现实中的建设工地生产环境较差,危险较多。并且工地的安全生产守则也不准作业人员之外的人深入施工重地参观学习。[5]这些实际问题使企业不愿意安排学生进入施工现场实习,或者只同意学生在工地外围参观学习,导致学习效果明显欠佳,施工的具体工艺无法进行操作演习。对于学校而言,组织学生去企业实践,除了安全问题,同时还要考虑为学生的出行和培训支付一定的实践成本和管理费用,包括交通、住宿、餐饮、讲课、培训等,而学校的实习经费有限,无法支付太多的费用。在安全和资金的双重约束下,企业不愿意接收学生来进行相关实习。

(三)设计类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

实践教学付出劳动较多,而工作量却无法量化计算。从联系实习单位到入驻企业实习,最后完成实习,进行实习答辩和实习报告撰写,需要花费实习指导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这些工作在工作量计算时却没有纳入相应的计算程序。实习工作量的制定往往是按照学生人数而定,最后成果的判定只是依托学生提交的实习报告。这种现实情况导致指导实习干好干坏,干多干少,没有评价标准,严重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这种情况同时导致了学生对实习的认识不足,往往是乘兴而去,败兴而归,实习过程也是敷衍了事,形成实习的恶性循环。

三、工程管理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一)加强学校相关资源建设

通过提高师资水平,加大实验室建设,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加强学校实验资源建设。首先整合教师队伍,完善实验室教师岗位,做到专岗专职,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鼓励教师参加教师专业岗位培训。兴建各类型专业实验室,比如项目管理沙盘实验室,施工工具模拟实验室。实验设施的完善可以使工程中难以具体操作完成的实验方案转移到实验室中完成,比如施工脚手架的搭设工艺,由于搭设时高空作业多,一般很难在施工现场参观学习,搭建施工器具实验室可以把脚手架搭设在室内供学生近距离参观模拟。对于施工难度大、危险系数高、实验成本高的实验,比如预应力钢筋的张拉实验等,可以在实验室模拟完成。这样既保证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又节约了成本,提高了对学生的安全保证。购买专业软件实现与市场接轨。学校购买项目管理模拟软件、工程造价预算软件以及招投标模拟软件等,并组织相关专业教师培训学习。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技能大赛。由于学生在校期间已经对专业软件进行了相应的学习,在进入企业之后能够较快适应企业的工作模式。

(二)强化校企合作

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基地,改变实习方式,鼓励动态实习,达到强化校企合作的目的。建立校企合作基地,为学生提供校外实践机会,鼓励教师到合作企业兼职,参与企业的项目运作,既能为企业服务又能够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同时,校内教师的参与还能起到督促学生完成实习任务的效果。变集中实习为分散实习,鼓励学生自己寻找实习单位。[6]一方面锻炼了学生接触社会的能力,另一方面自己寻找实习单位往往实习人员较少,学生能够得到更多的具体指导,有助于提升实习效果。改变集中时间实习为长期不断实习。教学计划安排的实习往往是集中两三周的时间进行,而工程建设项目往往周期较长,短期内无法接触学习到较多施工工艺。如果频繁转换施工现场又容易走马观花,实习效果不佳。因此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长期对某一具体项目进行跟踪实习,能够完整学习具体建设项目的过程。

(三)完善实践教学考评体系

通过完善评价考核机制,提高教师工作热情,激发学生实习兴趣,达到完善实践教学考评体系的目的。建立实践教学专项评价指标体系,完善相应的工作量考核标准,改变以单纯的实习报告总结实习效果的模式。对于学生,要求多项实习成果结合,利用多种手段完成实习。比如定期上交实习日志、实习现场照片采集、实习单位考评,校内指导教师与实习单位相关负责人联系回访,做好对学生的监督工作。实习结束之后还要求学生对实习进行相应答辩,以评判学生的最终实习成绩。对实习工作提供实践教学教育基金,对实习优秀的学生颁发实践教学优秀专项奖励,以鼓励学生重视实习,尽最大的努力做好实习。[7]对于教师,把联系实习单位、指导实习进程纳入教师的考核体系,加强教师对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视。通过设置实践教学成果奖,对实习指导教师给予相应奖励,并且还应将实践教学环节纳入评价专业建设水平的一部分,设置精品实践教学实施体系,以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

参考文献:

[1]沈勤,叶聚峰,张建明.加强工程管理知识教育的理论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9(2):82-84.

[2]曾德珩,杨宇,任宏.《工程管理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的研究与制定[J].高等建筑教育,2015,24(2):15-20.

[3]雷晓莉,李书敏,杨立春.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5(4):86-87.

[4]温修春,侯佩欣,岳晴.工程管理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7):120-121.

[5]刘长华,李雅婷.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大学教育,2015(7):167-169.

[6]杨耀红,聂相田.工程管理本科专业教育特色及发展策略研究[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26(6):126-129.

[7]张则宇.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文教资料,2011(9):210-212.

篇14: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论文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论文

近年来,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一直面临着两难的境地,一方面,在理论上这些院校要保证该专业学生理论学习的学时和效果,因而对实践环节的教学还是流于形式,效果不佳,虽然近几年很多院校已经开始重视这个问题,并大量购置相关的设备组建实验室和实训室,但效果还是不理想;另一方面,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时也一直面临眼高手低的问题,虽然在理论上强于高职院校的学生,但实践动手能力却远低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因此,面对这样两难的境地,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与创新早已成为行业关心的热点问题。因此,本文希望通过挖掘该问题的实质性,找出问题存在的原因以及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

一、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目前,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性环节包括实习、实训、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一些课程的实践部分(如导游实务、餐饮管理等),甚至还包括军训、创业活动以及纳入教学计划的社会调查、科技制作、学科竞赛活动等[1]。这些环节贯穿了整个四年大学学习和教学中。其实,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学生绝对不是本科旅游管理教学的最终目标,我们需要培养的是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强的行业领头人和高层管理人员,因为这些人才是我们目前行业最缺乏的,而这些综合能力和素养的培养都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据了解,目前湖南省的部分本科院校(如湖南城市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专业认识实习、旅游资源市场调查、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设计、客房模拟实训、餐厅模拟实训、导游模拟实训、客房软件实训、专业实习、毕业实习以及其他课程设计及实践内容等。包含的内容比较丰富,实习和实训的时间大约20周左右。但学生普遍对实践环节态度散漫,甚至还有诸多意见,效果一直都不能令人满意。

二、本科院校旅游管理实践教学的具体问题

(一)实践环节教学被动,学生缺乏积极性。目前,一些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于实践环节都是处于“应付”的心态。由于一些实践环节的教学形式比较自由,如专业认识实习、旅游市场调查等环节,都是让学生自己选择单位去实践,很多学生仅仅做了一篇所谓的实践报告交差,内容和形式都缺乏深度,学生对实践的重要性缺乏基本的认知。

(二)实践环节教学目标缺乏,考核流于形式。目前,很多高校对学生的实习没有要求达到具体的效果,一般只要求学生有实习的“经历”如毕业实习,很多学生进入旅游企业实习以后,企业并未对该实习生的实习做出规划,很多甚至没有安排学生轮岗,而仅仅把他们安排在人手最缺乏的岗位,如餐厅、客房等,使得学生在实习过程当中由于非常劳累,实习内容枯燥单一,不仅没有学到真正的技术,反而加深了他们对本专业工作的反感,对于未来的就业起到了反向的引导作用。实习结束以后,有些学校虽然有对学生进行实习答辩,但还是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仅仅通过答辩看不出实习的真正效果。而其他实践环节由于时间紧张或迁就学生毕业等原因,考核也都比较简单,使学生对实践环节认识出现了偏差,不愿意认真投入。

(三)校内实践环节形式单一,缺乏实践学习氛围。目前随着对实践教学的重视,很多高校也纷纷建立了各个实习基地和实训室。校内实践主要就是集中在实训室和实验室。虽然,学生通过实训,也可以了解各个环节的实操程序,但毕竟不是真正的对客服务,因而实训环节往往比较枯燥,学生兴趣不高。再加上高校教师一直以来重学术研宄,而缺少实践锻炼,因为在教学过程中也感到十分吃力,达不到理想的实训效果,校园内部缺少一种实践学习的氛围。

三、本科院校旅游管理实践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引导,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首先在学生入学教育时,我们就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如对实习、实践环节中表现优秀者进行奖励和宣传,将大学四年期间实习的安排和要求做成小册子分发给学生,同时还可以将学校的实习基地、历年的实习成果等在小册子上做一些宣传;其次,在实践教学中,对学生实践、实习的过程要加强跟踪调查,对学生实习成果的验收要提高要求,如评选优秀实习、实践成果等,对于不合格的实习报告、实习日志应该要求学生重做甚至直接重修,以此来强化学生对实践环节重要性的认知;最后,业内很多专家认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辅导应该在大一入校时就开始,并贯穿于大学四年中,我们可以聘请企业管理人员或已毕业的校友前来做一些就业以及实践方面的讲座,如礼仪讲座、行业动态讲座等,还可以多开展一些如导游综合能力大赛、酒店客房服务大赛、餐饮摆台、折花比赛等学生实践能力大赛,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提升学生对实践环节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规范实践环节考核,建立具体实践目标。实践环节目标具体化是指每一个实践环节都要求学生达到什么样的标准,尤其是毕业实习和专业实习,在学生进入旅游企业之前就应该对他们的实习进行规划,并实施培和训轮岗,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能够基本熟悉企业各个岗位的工作流程,最后学校_可以和企业一起对实习的学生进行实习考核、打分,没有达到标准成绩的可以取消实习成绩并要求其重新实习。另外,对于社会调查、课程设计、实训等实践环节,考查也要提升对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对于报告不符合要求或态度不认真的学生,应该给予实质性的'惩罚。

(三)丰富校内实践形式,塑造良好的实践学习氛围。校内实践形式除了课堂以外,我们还可以采取一些特色的方式,如由学校出面建立旅行社或实习餐厅等,如华中师范大学校内就设有旅行社,该旅行社可以吸纳该校一部分毕业生实习和就业,平时也可以安排学生带团、实践等。南开大学在很早以前就有自己的实习餐厅,餐厅的管理和经营都交由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和研宄生,而所有权和经营权归学校,在此餐厅实习学生可以获得工资、福利等待遇。我们的学校都可以设法为学生实习和工作提供这样的平台,让他们在大学四年时间里能够循序渐进地完成各种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不是通过课堂抽象地理解和体会,同时也能塑造一个良好的校园实践学习的氛围,提升了实践环节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总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循序渐进地过程,需要对学生进行积极有效地引导和系统的规划。我们只有通过积极的手段提高学生对实践能力的认知和兴趣,使校内实践与校外实习相结合,塑造良好的校内实践氛围,充分发挥实践环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才能真正培养出旅游行业的领军人才。

篇15:专业硕士教学改革实践的论文

专业硕士教学改革实践的论文

摘要:目前大部分国内高等院校专业硕士教学方式以及培养模式滞后,以国际商务专业硕士为例,大部分院校教学培养特色方面与学术性硕士无异。国际商务专业硕士教学改革应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对外交流以及校企合作方面突出国际商务专业特色,真正培养出具有广阔的国际化视野和国际化战略思维、深厚的国际商务素养和较强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国际化人才。

关键词:国际商务硕士 教学改革 课程设置 校企合作

年以来,我国专业型硕士教育得到国家大力支持,招生比例呈逐年增长趋势,然而与国外发达国家已形成较完善教学系统相比,我国在专业型硕士的培养方面依然欠缺。在很多高校,专业硕士培养与学术性硕士培养模式无显著差异,专业硕士的教学培养就是以实践能力为核心,与学术性硕士相比更强调个人专业能力而非学术能力。在 开设的国际商务硕士更是新生事物,国际商务专业硕士旨在培养具有广阔的国际化视野和国际化战略思维、深厚的国际商务素养和较强跨文化沟通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人才。我国国际商务硕士在教育模式以及管理制度方面沿用了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方式,尤其在教学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很大滞后性。这将严重制约国际商务硕士的培养与该硕士学位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等专硕教学急需改革。

一、国际商务硕士培养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不明确,市场定位不清晰。我国高校的国际商务硕士专业自20开始招生以来,虽然得到快速发展但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办学实践都处于探索阶段,大多数高校的培养目标还是基于国际贸易学科之上培养国际贸易型人才,导致培养目标不明确,没有突出国际商务这一专业的特色。目前,普通高校的国际商务专业普遍遵循以“厚基础、宽口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模式,然后由各层次高校根据高校自身的定位再确定对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于是,在大学研究生阶段普通高校中综合类与财经类(或外语类)高校往往都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目标,通常采用本科“通才”培养模式,培养的国际商务硕士人才没有明显侧重点,都注重培养学生理论基础,忽视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而用人单位认为这样方式容易培养出“眼高手低”的人才,缺乏国际商务实践操作能力,用人单位往往需要再进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这也是目前国内大多数院校国际商务硕士人才培养的短板急需加强。

2.课程设置不合理。由于国际商务硕士专业设立比较晚,同时缺乏国际间双向交流,高校缺乏系统的专业建设经验,也就导致了专业发展较慢。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在国际商务硕士课程设置上照搬国际贸易、英语等学科课程设置,导致国际商务硕士教学课程内容太过于广泛,没有形成自己的独立课程特色,这也直接导致国际商务硕士人才培养的泛泛化,无法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3.教学形式单一。由于大多数高校在国际商务专业硕士课程设置上表现出重理论而轻实践的现象,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这些现象也跟高校的综合实力、办学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因而大多数高校在教学模式上仍然主要是传统的课堂教学。不过近年来,许多高校在国际商务等专业积极引入双语教学,这是对教学方法的一个有益探索,但过多的强调双语教学也是不现实的,毕竟外语水平高、专业知识好的教师数量有限,再则学生的英语和专业知识更是有限,在这种状况下,很可能会将双语教学变成为基础英语的教学,或者照本宣科,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国际商务硕士专业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管理类专业,需要大量实践教学。传统的课堂教学较多地强调理论知识点,而较少应用案例教学、启发性教学方式形成有效讨论,同时多数高校条件有限,缺少实验、实训和实习等教学实践环节,致使学生对国际商务活动缺乏感性认识,这自然无法有效满足企业的需求。

4.师资队伍不完备,双导师制度实施难度较大。大多数高校的国际商务专业存在课程设置上不合理与教学形式缺乏多样性的问题,其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师资没有满足市场需求的调整。众所周知,由于我国高校实行的是行政化管理,整个教育体制存在弊端,而教育管理部门对高校的评价主要还是基于师资的科研能力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诱导了高校将教育资源向科研领域倾斜,从而导致我国高校管理中呈现重科研而轻教学的局面。在聘请教师上往往注重教师的学历、科研论文等硬件指标,而不是实际的教学能力,因此往往具有实践经验的人才难以进入高校队伍。大多数财经类高校教师虽然理论水平较高,科研能力比较出色,但普遍都没有实际接触过信用证、提单、汇票、保单等单证,从事所实际的国际商务活动,也没有体验过国际商务业务环境,因而国际商务业务实际应用能力很弱。同样的评价体系还造成了现有高校教师对改革教学内容、编写实用的国际商务教材、改革教学手段、探索提高教学质量等教学业务缺乏积极性。这些因素都是导致目前国际商务专业应用型教学短时间内难以提高。为了弥补这这种缺陷,增加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等专硕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除了校内导师以外,国家还规定必须配备相应的校外导师,实行双导师制度。应该说双导师制度在理论上是可行的,对于提高国商专业硕士的实践能力是有很大帮助的,但就目前来看的话,国内也就一些区位优势比较明显的名校的校外导师制度确实可行,大部分普通院校的校外导师制度沦为摆设,实际意义并不大。

5.校外实践基地建设落后。国际商务硕士培养就是以提高实践能力为核心,因此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必须发挥作用。也就是说,加大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使学生享有更多的实习锻炼机会,提高学生的管理以及商务能力,更好地满足企业的高层次需求。然而,实际情况也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每个地区的经济实力之间的差异以及校友资源的多寡都会影响实践基地的建设工作,企业方面也有涉及自身利益的考虑,因此实践基地的建设工作还有很长路要走。

二、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培养改革思路及建议

文中提出的一些国际商务硕士培养目标以及模式等方面暴露出来的种种问题,结合笔者所经历的国际商务硕士教学经验与相关资料,针对性地给出一些相关建议,探索一些新形势下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的教学模式,以期改变目前国内国际商务硕士教学模式的滞后,构建出以实践为核心国际商务专业硕士课程体系。

第一,完善形成富有特色的、符合各大高校自身特点和体现高校优势的教育课程体系,包括优化课程设置、编写特色教材与案例、配置商务软件与实验设施。由于每个高校自身优势学科、所处地理位置等均不一样,这就导致高校可以利用的资源产生差异。一些院校地理位置优越,如天津财经大学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的建立就依托国际贸易优势学科,教师资源丰富,还可以借助天津港口和天津自贸区发展优势,因此天津财经大学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的培养如果能更好地立足于此,发挥出国际物流、贸易实务、自贸区等方面优势,也就能更好地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特色人才。也就是说,高校要有自己培养人才定位,确立自己的培养目标。

第二,建立长期稳定合作、管理规范的现代化实习基地,形成一支富有经验、结构合理、校内外合作理论与实践互补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建成富有特点的校企联合培养的教学模式与教育机制。就这点而言,目前开设该专业的大部分院校实习基地建设工作并不好,天津财经大学虽然地理位置优越,但就国贸系而言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并不是很密切,因此实践基地的`建设也一直滞后,国际商务硕士的培养同样也缺乏多次的实践机会。就天津而言,跨国企业或者涉外企业并不少,尤其是滨海新区以及空港开发区,天津财经大学如果能发挥地区性财经大学的优势,多方联系,加大与那些企业的合作,适当性做出让步,企业也会积极反应,它们同样需要培养类似于国际商务人才。

第三,建立运作规范的国际商务教育与研究中心和活跃的高校国际商务论坛或讲座,并与国外的知名商务院校建立互访与合作交流的常规机制,并建立国内外联合培养机制。这一点尤为重要,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就是为了培养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和能力的商务人才,因此建立国际商务教育与研究中心,并且经常举办高校之间的商务论坛、讲座,或者是出国交流,从而拓宽商务视野。公费出国访问交流相对而言对一般高校实施起来难度较大,高校可以适当性的与企业共同分担培养国际化商务人才,或者由国家拨款选拔名额。与国外合作办学方式从理论上可以丰富学生国际化视野,但实施起来难度较大,各大高校应根据自身培养目标和定位选择合适的合作方式。

第四,在完善相关建设内容方面,建立专业课程培养与行业企业应用之间对接机制,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建设应用实践型课程体系。理论上讲,国际商务硕士课程体系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在设计时其不同之处就在于增加并强调实践环节、理论课程内容更加紧凑,所设课程注重实践运用,这也是专业硕士的一大特色。结合天津财经大学在课程设置上的优缺点,在理论课程上设置的较全面,涵盖了国际商务活动几个重要方面,又有所突出优势学科,但相对而言理论有余而实践不足,商务软件的运用也不多,案例分析课程有待加强。二是积极探索多层次联合培养模式。探索学校与企业、学校与政府机构,以及与国内外知名高校联合培养模式。同时加强与校外实习基地与校外导师的合作与交流活动,与国外的知名商学院校建立起互访与交流合作机制,探索全英文培养模式以及符合学校特色的双语教学,培养真正的国际化商务人才。三是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国际商务硕士实行双导师制,充实校外导师力量,加强校内相应师资队伍的建设,做好学校与企业、学校与机构联合培养学生的沟通机制和协调机制,保障校内外导师队伍的稳定扩大。要形成一支知识结构、职业背景等方面多元化的导师队伍,由具有较高学术含量,又有显著职业背景、丰富实践经验和较强解决问题能力的校内外人员共同组成。校外导师这一方面许多高校在实际情形下并不如意,这涉及到学校与校外导师两者的实践安排以及报酬问题。另外,有的校外导师公务过于繁忙根本无暇顾及学生,学生也就无法得到有效指导,这种校外导师也就沦为形式。因此,在选择校外导师的时候就要综合考虑校外导师也就是那些企事业单位的中高层主管时间问题,如果太忙的话确实没必要挂职。另外校外导师的上课实践也要合理统筹安排,切实照顾两方利益,既能让学生了解国际商务实践层面的知识,又可以过多耽误校外导师宝贵的时间。政府也可以在其中斡旋,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尤其是对于一些国企或者事业单位。

三、总结与展望

由于国内国际商务硕士由于设立较晚,故教学方式以及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出现滞后现象,但随着国内顶尖院系(复旦大学、人民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院校)的教学自我摸索以及结合各自院校的优势学科和办学优势,借鉴国外国际商务硕士的教学经验,在课程设置、双语教学、校企合作等方面进行改革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国内其他高等院校可结合本校办学优势以及地理位置,着重培养当地或者区域企业适合的实践能力强的国际商务硕士人才。相信经过一系列院校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国内专业硕士的培养必能越来越贴近实践,真正符合企业与社会的长远发展。

篇16: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论文

摘 要: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特征以及培养目标内在要求实践教学应是其主要的教学方式之一。

然而通过对我国部分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调查和走访发现,虽然其在旅游实践教学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普遍存在诸多限制因素,因此加快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步伐就显得极为重要。

关键词:问题;措施;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1.实践环节建设滞后

实践教学目标不明确制约了对学生的能力素质培养,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专业方向课与综合素质课等。

传统的学科体系存在着理论性知识偏多、实践性知识偏少;基础性知识偏多,应用性知识偏少的问题,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

实践环节是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并转化为综合能力的关键教学环节,通过实践教学,不但能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感性认识,还能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2.实践教学体系的制定缺乏科学的认识,能力培养单一化

旅游业要求的综合实践能力包括社会活动能力、专业技术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三个层面,需要不同类型、不同特点、不同内容的实践课程与之相适应,进而形成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在层次上包括两个层面:其一是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其二是理论知识的运用、心智技能的形成及实践经验的积累。

在建设实践教学环节和实践课程体系方面,忽视职业岗位能力要求。

具体表现在:能力培养表层化,偏重于第一层次实践;实践教学类型单一,覆盖面窄。

所开设的实训课程主要集中在公共实践教学和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如礼仪实训、客房服务实训、餐饮服务实训、导游讲解等方面。

但是其他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的实践教学设置空白,关系到学生各层次和各方向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环节大多未能体现。

3.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不足,以满足综合实践能力训练的要求

目前常见的实践教学模式主要是校内实验室与校企联合办学两种,也具有实际意义。

但是,高等院校实践教学平台普遍存在着建设不力的问题。

一方面,由于经费投入和设计的原因,校内实验室存在着两大问题:一是相关实验室建设不能落实到位。

高等旅游院校的实验室普遍设置少,只能为个别实训课程提供有限的实训;旅游管理教学甚至完全缺乏校内实践场所,或者根本不进行实践训练。

二是设施设备简单、落后、缺乏环境氛围。

只能进行简单的基本操作训练,难以进行综合性的情景训练;只能进行基本的服务技能训练,难以进行更高层次的管理能力训练。

另一方面,校企合作流于表面,难以建立紧密性、长期性和经常性的合作关系。

校外实习基地是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

在客观上,由于企业缺乏参与培养的责任感,企业经营运作管理工作繁重复杂,导致企业对校企合作缺乏积极性;在主观上,学校对实践教学的关注、投入不足。

这两方面因素制约了校企深层合作育人的有效开展。

目前,旅游高校的校外实习,只停留在基层服务层面,管理层面的实习难以落实,影响到旅游管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

4.实践环节实施缺乏保障条件,实践教学环节制度化管理欠缺

实践教学的管理相比于理论教学而言,需要协调校内外多层关系,其管理难度更大。

目前,实践教学在教学要求、考核制度、管理制度及相关规则等方面还很不完善。

例如,实训教学大纲、实训教学实施细则、实训教学管理条例等教学文件不够齐备,或者内容缺乏科学性,导致实践教学在教学内容、项目确定、学时分配和技能掌握程度等方面缺乏标准,随意性大,缺乏控制。

另外,部分指导教师由于缺乏行业工作经历或业务背景,难以承担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工作,往往缺乏对学生的合理引导,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改革措施与对策

(1)实践教学计划改革应进一步加强旅游管理是一项对实践能力有较高要求的、特色性强的专业。

其教学计划的内容应充分考虑到其学科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

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而且在上课时间、地点、方式、考核等方面都要考虑到旅游行业的实际,提高资金和时间的使用效率。

(2)积极调整实践教学内容旅游管理实践教学应立足于学生、市场、社会、学校。

要尽可能采取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寓教于乐;加强专业能力的培养,同时要兼顾一定的前瞻性;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也使得我们应以旅游实践为依据,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其适应性。

(3)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形式要多种多样,具体体现为旅游教学实验、课程设计、旅游服务与管理的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

旅游管理从业者需要具备较强的组织、预测、交际、表达等能力,而且要有强健的体魄和渊博的知识,因此学校在旅游实践教学过程中应对学生进行系统性训练。

(4)实践教学需要多方面的支持。

首先,加强教师队伍的管理。

实践教学需要专门教师进行指导,实践教师包括旅游实习指导教师、旅游实验室工作人员、旅游课程实践教师等。

一方面通过系统培训提高旅游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以承担一定的实践任务;另一方面,聘任旅游企业骨干人士担任实践教师。

(5)改革旅游实践课的考核制度。

可采用自我考评、企业考评、教师考评、实习作业相结合的方式,主要以学生旅游实践表现为依据来确定其实践课的成绩,从而提高学生实践课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结论

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培养学生必须采用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的方式,特别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实践教学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就显得非常重要,这既是旅游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旅游管理专业本身特色所在。

参考文献:

[1]谭白英.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规律与体系[J].理工高教研究,(5):118-119.

[2]刘冰清,陈国生.知识经济时代高校旅游管理教育的核心理念与教学改革[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5(1):71-74.

篇17:网络专业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网络专业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通过对高职院校网络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分析,并结合现代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模式,提出了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改革要以适应市场需求,提高个人能力和注重与实际相结合,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同题的'能力,使学生既具备必需的理论水平,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对于提高教学质量、适应市场需求是行之有效的.

作 者:陈云萍  作者单位:德州职业技术学院,山东德州,253034 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 “”(7) 分类号:G5 关键词:行业培训   网络大学   行业认证   教学改革  

篇18: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初探

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初探

计算机专业是一门技术学科,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掌握系统的计算机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更应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但现在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普遍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本文在分析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新模式.

作 者:李艳东  作者单位:长春税务学院,吉林长春,130117 刊 名:世界华商经济年鉴・高校教育研究 英文刊名:WORLD CHINESE ENTREPRENEUR ECONOMIC YEARBOOK・GAOXIAO JIAOYU YANJIU 年,卷(期):2008 “”(6) 分类号:H191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   实践教学   教学改革  

焊接专业论文范文

高级维修电工实训论文指导

电子技术的教学论文

临床医学岗位实践技能课程改革研究论文

引用秘书工作实习报告

销售任务书范文

行动导向下的电工电子教学论文

村支部整改任务书范文

电子技术 教学 论文

浅淡虚拟实验室

微电子焊接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
《微电子焊接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微电子焊接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共18篇)】相关文章:

电子实训教学论文2022-08-26

应用电子开题报告范文2023-07-09

电子类毕业论文2022-04-29

平面设计毕业论文任务书范文2023-06-10

关于信息工程专业的开题报告2023-01-11

高招助产毕业设计任务书2023-05-16

标准化试点任务书范文2023-06-02

技师培训计划书2022-08-17

任务书范文2022-09-27

高校电气工程学科人才培养探索论文2022-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