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院校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改革论文

时间:2023-07-03 07:55:37 其他教学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论高职院校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改革论文(通用14篇)由网友“圆脑壳小狗”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论高职院校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改革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高职院校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改革论文

篇1:论高职院校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改革论文

论高职院校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改革论文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是高职院校初等教育专业的必修专业课程,当前,这门课程的教学出现了许多问题,比如课时量不足、教法陈旧死板、有些高职院校使用本科教材,版本过高过深等等,这些问题都严重阻碍了高职院校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发展。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绝不仅仅只有人文教育的功能,它还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但是,纵观目前的高职院校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部分的教师都没有意识到其实用价值,导致现在的文学教育忽视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当前高职院校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内外因素的挤压下学科魅力在消弱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逐渐呈现出“边缘化”和“世俗化”,“疏离文本”的现象尤其严重。近年来,很多高职院校都倾向于以单纯的“职业能力”来定位学生的价值,因此,这些学校对于像中国现当代文学这样的理论性强、与就业关系不大的课程不够重视,削减了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课时量,严重阻碍了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发展。

(二)课程教学中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不突显

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方法还是传统的讲授法,教师占据着课堂的主体地位,学生只能够被动接受教师所灌输的知识,即教师把握着整个课堂,学生在课堂上缺乏与教师的互动,参与性不够,学生只是在被动的接受知识,而不是主动的去吸收。即便是现在很多院校引进了多媒体技术,教学采用了多媒体教学,但是仍然改变不了以知识灌输为主的授课方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之下,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无法得到提高。

二、高职院校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改革

(一)构建专题化教学模块,突出作品的深度阅读与欣赏

不可否认,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功利性不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门课程没有应用性,事实上,对应用性人才来说,并不需要掌握过多的理论知识和文学史,而是要通过学习文学史,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品鉴能力和对问题的思辨能力。因此,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应该适当的简化思潮论、流派论和作家论等等一些内容,应该侧重展开对作品的深度理解和欣赏。高职院校可以组织教师进行研讨,构建专题化的教学板块,淡化文学史,强调赏析作品。例如,可以构建“鲁迅作品阅读”、“沈从文作品阅读”、“张爱玲作品阅读”等等教学专题,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教学的具体要求,对这些文学作品进行整合,把教学重点放在对文学作品的赏析上,着重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学生对每个不同的专题进入深入学习,这样就能够得到系统的训练,不仅学习到了相关的理论知识,还训练了他们对作品的感知能力,提高了其分析能力和品鉴能力,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才是具备实用性的,而这种复合型人才正是社会所需要的。

(二)创新教学方法,努力践行“学导互动”模式

传统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堂教学采取的是“三主式”教学方法,即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堂教学为主,知识传授为主。这样的教学丝毫提不起学生的兴趣,其教学效果显而易见,不尽人意。因此,我们需要改革创新教学手段,践行“学导互动”模式,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有机穿插影视片段,加强阅读延伸,做足“助学”功。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有些教学内容比较枯燥,学生学起来可能会感到很乏味,所以,教师应该想方设法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影视片段就能够帮助教师解决这一问题,影视片段对于学生来说有很强的的吸引力,它通过带给学生视觉和听觉上的极大冲击,能够帮助学生培养其文学审美能力。影视片段所带来的`各种信息,不仅满足了学生对学习的要求,还弥补了学生历史经验的不足,因为有些历史事件是学生无法通过文字真切的感受到的,而影视作品通过对当时的情景再现,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一目了然。这样就很容易得到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得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更为透彻深入。例如,在教学巴金的《随想录》时,教师需要向学生介绍这部文学的中心思想和作家的情感基调,但是如果我们“刀枪直入”式的讲解,可能会让学生一时难以理解和接受,所以我们需要为学生播放一段辅助性的视频。这里教师可以选用电影《活着》中的几个片段,比如说,富贵大炼钢铁的片段、富贵的女儿凤霞生孩子时因没有医生难产而死的片段等等,学生通过观看这些视频,就能够对“大跃进”时期有一个更详尽的了解,能够得到真实的体会,再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去分析作者巴金的创作意图,去欣赏作品的背后内涵。精心组织课堂讨论,加强小组合作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需要教师要精心组织课堂,安排必要的讨论环节,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的模式,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话题讨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以5~7人为一小组,以小组的形式参与讨论。教师要充分结合授课内容,在需要进行讨论的时候引进一个新鲜的话题,让学生积极的进行讨论,然后将讨论结果公诸于众,与众人分享本小组的讨论结果,也可以吸取其他小组的结论。例如,当教师讲述新时期以来的作家作品时,就可以安排这样一个导学环节: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作家,对其进行解读,教师给予一些思考题,各组员自己去探究,总结出自己的观点。最后在课堂上以演讲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样的一个教学过程,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创意思维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除了以上方法外,我们还可尝试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创设情境教学法、课后上网交流,释疑解惑等等。

总之,不管采取哪一种方法,我们的目的都是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使他们由原来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发挥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2:中国现当代文学论文

中国现当代文学论文

中国现当代文学论文——浅议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1】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高校中文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学好这门课程对学生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乃至人生理想都有重要帮助。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价值观念的变化,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古代文学、外国文学等不能产生即时效应的基础学科一样,日益受到冷落。

较之上个世纪80 年代,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习积极性普遍降低,身为中文系学生不明了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等现代名家名作的大有人在,不了解当代尤其是20 世纪90 年代以来的作家作品现象也屡见不鲜。

为数不少的学生并不通过阅读体味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深厚意蕴,当然也就不能深刻理解文学作品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

这种现象不能不令人担忧,针对这种状况,我们在讲授《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时也动了些脑筋,作了些尝试性的教改探索,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注意授之以法,提升学生理论素养

学习中国当代文学, 不单是让学生了解一些文学现象、文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透过现象、知识把握其内在联系,即把握文学发生发展规律,从现象、知识上升到理论的概括和思辨,给学生以理论武器,使之学会用以观照、解读文学现象、作家作品。

在教学中凡能联系上升到理论的地方我们尽量突出理论色彩,讲出理论高度,力求以文学艺术规律来贯穿史的脉络,按规律来整合文学史的建构。

如讲朦胧诗,不重于详尽解析某几位诗人及其诗作,而重在对朦胧诗整体性的理论阐释上,重心放在讲授朦胧诗的产生原因、概念界定, 特别是审美艺术特征上。

诗人诗作只在讲审美艺术特征时作为例子举出,与理论观点相印证。

最后再讲朦胧诗何以为美-模糊认知、模糊美、美与模糊的“血缘”关系问题。

这样,学生就会对这个新崛起的诗群有个宏观上的理论的认知。

再如讲新时期探索戏剧时,先讲探索戏剧的概念、类型、审美艺术特征、价值评估,然后再讲代表作《屋外有热流》、《野人》、《狗儿爷涅梁》、《桑树坪纪事》,学生就可以对戏剧探索潮流态势、成就有较为完整全面的了解。

再如讲王蒙小说,如果用较多篇幅分析他的作品,介绍他的“敏锐感知、发现问题”、“既有传统手法,又有现代手法的文体革新实验”、“价值判断的矛盾性与多向性”,如此论述固然面面俱到、全面完整,但点到为止,理论穿透力不够,王蒙最突出的特点还是没能揭示出来。

我讲此专题时把王蒙作为“东方意识流小说”的代表,突出他“第一个吃螃蟹”借鉴外国现代派手法写作意识流小说的开创之功,着重介绍其意识流小说三种主要技法,即追求感觉印象、内心独白以及自由联想的基本手段、梦幻描写、时空交叉的放射型心理结构形态。

讲这些观点时把王蒙的诸多作品作为例子穿插结合进去,这样既评介了王蒙作品,也显示了意识流小说的基本理论,使学生不独了解一位作家、几部作品,而且懂得意识流小说的精义,以后再读此类作品就可以举一反三了。

再譬如讲一部作品的主题,倘若就题论题,单讲该作品主题必显单薄,如果探源索流,挖掘一下文学史母题,从主题学的视点审视该作品的主题,就深刻丰赡得多。

如讲《红高粱》以“童年视角”为本体,从父母——当时13 岁的豆官的感觉记忆中来写抗日斗争,从孙子“我”的追忆中回叙爷爷、奶奶的浪漫人生、在扭曲中蓬勃生长的人性。

由此引申出文学史上的父亲主题。

从最早的原型、荷马史诗奥德修纪海上漂流年后回乡与妻儿团聚的父亲讲起,讲到近现代流浪汉小说的寻找父亲——斯丁小说的恭维父亲——司汤达小说的敌视父亲——巴尔扎克小说的嘲笑父亲——卡夫卡小说的顺从父亲——乔伊斯小说的呼唤父亲,

联系到中国文学的孝父主题,最后串连起当代文学王愿坚小说《亲人》的将错就错假认父亲、张承志小说《北方的河》渴望父亲、主人公在黄河找到了父亲周克芹小说《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的关爱父亲、洪峰小说《奔丧》的冷漠父亲,这样便把作为父权文化产物的父亲主题的发展线索梳理出来,使学生从中了解文学主题自身的演变进化规律。

二、把握学科动态,拓展学生学术视野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思想解放运动和文艺理论上的拨乱反正,大量西方新潮文论被介绍进来,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和理论研究产生了强烈的冲击,诱发了深刻的变化,带来了不少新课题、新方法。

事实上,如今许多文学批评方法,如社会学、叙述学、女性主义批评、结构主义、神话---原型批评、解构主义、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等研究分析方法都已运用到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里。

在学术研究中,人们正用多向的思维方式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进行全方位、多侧面、多视点的研究,这众多的研究实绩在课堂教学上并没有充分被描述和运用。

课堂上我们充分吸收这些最新学术成果,根据课程情况为学生讲解这些新理论、新方法。

因为一种批评方法同时也代表着一种文学观念、一种批评视界。

新理论、新方法的介绍不仅有助于学生在更为广阔的理论背景下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丰厚意蕴,而且可以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不同的批评方法后有不一样的名着名篇,文学史中的名家常常会受到质疑,而未进入文学史的可能随着观念的更新,方法的转换能使人们重新发现它的价值。

比如通俗文学过去一向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文学史几乎不涉及它,但现在,许多研究者都认为新文学与通俗文学不是敌对关系,而是互补关系。

又譬如对沈从文这样一位倾心于原始风情的作家,传统的分析方法往往将之排斥于文学史之外,然现今换一个角度,从原型批评的角度看,则可以发掘出其作品隐含的民间原型意象,并从中体味到为何《边城》及“边城”类作品会获得超越时空限制的艺术魅力。

张爱玲同样如此,她的一篇篇带着苍凉意味的人生传奇小说,在主张写人生飞扬一面的时代里常被认为是市井小说而被漠视,但现依据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去观察和分析张爱玲小说,便可发现其小说的价值和意义。

她虽然写的大多是家庭婚姻,不写重大政治主题,但绝不是所谓市井小说。

她以女性的深刻洞察力以及出众的才华对处于男权文化压力下的女性作了全面的描写,揭示了女人作为弱势群体既可怜又可厌的性格层面。

而余华、残雪、格非等先锋派作家的作品则更是需要依据存在主义理论才能彰显出文本的价值和意义。

先锋派作家们在文本中大多沉迷于写暴力和死亡,但他们书写的暴力和死亡与过去的文学描写不同,在先锋文学中,暴力成为一种普遍意义上的生存景观,死亡也是一件轻易发生的、日常的事件。

先锋作家们这样描写暴力和死亡最终目的在于揭示生存的荒诞与虚无。

这样的讲述学生觉得新鲜,课堂效果很好。

当然在讲述这些新理论、新方法的过程中,应非常谨慎,不盲目拿来大肆“推销”,而是尽量做到自己理解不透的不讲,不切合我国国情的不讲,与中国现当代作品分析本身关系不密切的不讲。

三、完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早在 年,我们便尝试着把教学内容做成课件进行讲授,多媒体教学不仅节约了时间,加大了课堂的教学信息量,而且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十分有效的手段之一:第一,能将复杂的事件叙述简单化。

如小说《围城》的情节是以方鸿渐的生活道路为线索展开的,由于其经历复杂,所以叙述起来颇费时间,而运用多媒体课件,将其经历绘成图表,则一目了然,避免了烦琐的叙述。

这不仅对于一般比较复杂的叙事作品行之有效, 而且对于梳理文学史的线索尤为实用。

第二,能将相关背景材料文字图像化。

在介绍作家、引证材料、相关比较等方面,都涉及到大量的文字板书,运用课件形式直接提供给学生,只须辅之以简单叙述,这很能节约有效的教学时间。

譬如,老舍是市民文学的代表作家。

在现代文学史上,很少有作家像他那样执着地体味北京城文化以及在里头生生死死的中下层人群。

他用他的大部分小说构筑了一个广阔的“市民世界”,并几乎包罗了现代市民阶层生活的方方面面。

考虑到我校学生大多生长于南方小城,如果仅凭对小说文字的解读,确实很难深入且全面地理解老舍作品中如此丰厚的京味文化,因而在教学时,我在多媒体课件中剪辑了电影《骆驼祥子》以及《离婚》的一些片断,借助于这些多媒体背景材料大大缩短了学生与作者的时空距离,加大了他们对作品理解的深度,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能将婉曲的诗歌意象直观化。

在诗歌教学中,有些诗歌的意象比较朦胧含蓄,甚至难以言传。

运用多媒体转化为画面的形式,化朦胧为清晰,化含蓄为直观,可以启发想象,减少课堂语言,如教学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可先给学生展示了几幅不同情态的康桥的画面,并配音朗读以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所蕴藉的“不忍离别”的感情,之后又推出《是否》这一首具有伤离别情味的歌曲,这样既把诗人那种对“康桥”浓得化不开的情感意蕴揭示了出来,同时又加深了学生对该诗歌意境、意象的感知和理解。

四、加强课外阅读、突出鉴赏能力培养

以课外阅读配合课堂教学,以课堂教学深化对课外阅读内容的理解。

《中国现当代文学》涉及的作家作品众多,仅靠课堂内有限时间的传授是远远不够的。

要使课堂授课的效能最大化,必须做到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以课外阅读配合课堂教学。

那么,如何做到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呢?我们主要从两方面进行,首先,编写课外阅读书目和教学指导书,对课外阅读内容作明确要求,并要求学生完成一定量的读书笔记。

其次,在具体授课组织上,每一章节的教学内容完结时,有针对性地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又超越课堂教学的问题。

专题性的教学课节之后,一般会要求学生自拟题目,查阅资料写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小评论、小论文,例如在“余秋雨的散文”课节讲授之后,我们让学生各抒已见,发表对余秋雨散文的看法,学生表现得相当活跃。

这样的作业既能培养学生主动读书的习惯,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和评论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师范专业的学生,为了提高其教学能力,合适的章节还让学生自己写教案讲课。

一般是“教师给定章节、分组——学生课后查阅资料备课——学生写出教案——教师检查指导(要求做成多媒体课件)——学生上台讲课——学生反馈教学感受——师生共同分析得失”。

这样的教学过程受益的不仅仅是学生,教师也在听课和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反观自己的教学,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相长。

总之,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授课过程中,我们要始终牢记:课堂教学是深化、指导、解疑、答难,课外阅读是拓展、补充,是思考的延伸,是知识的源头活水。

中国现当代文学论文——对萧红女性主义文学批判的论析【2】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英、法兴起的一种批评流派,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在我国流播。

由于现实世界中的父权压抑和性别歧视使女性长久承受着自我意识匾乏的焦虑,我国在五四时期之后,就有丁玲、谢冰莹、萧红等大量的女性作家崛起了,她们试图借助文学的功能和虚构的神话,去解构女性的匾乏与压抑。

萧红作为这一时期的女作家,她大量书写了女性自我意识的匾乏、焦虑与边缘化的真实面貌。

篇3: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路径研究分析论文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路径研究分析论文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其教学方式和手段直接决定着课程的授课效果及质量。但是,传统教学方式和体系已经无法满足当今课程教授的实际需求,无法对于教育师资队伍进行合理和科学的培训。

第一,教学理念上,主要精力集中于对学生文学知识的积累,忽略了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以致用能力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第二,在相关教材中,内容受到政治意识形态的限制,无法实现学术方面的突破,内容过于局限;在个别的教材中存在着一定的偏激观点,缺乏对于内容的客观性把握;有的教材,对于文学历史的阐述过多,对于文本内容的实质性分析较少;当前的现当代文学教材的适用性较差,对于不同等级和水平的教授群体,教材的内容过于混乱。

第三,教学方式和方法较为落后,未与先进科学技术融合,缺乏对于现当代文学的教学方法的实质性改革。现当代文学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需要建立在科学和创新的基础上,需要对现有教学方法做出有针对性的变革和完善。传统的现当代文学教学方法已经成为文学教育发展和创新的绊脚石。因此,必须通过合理和科学的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来实现对于现当代文学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实质性改革和创新。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理念的定位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核心命题是“人的文学”,传达现代人的精神情感、现代语言、现代审美方式。因此,在教学理念的设计上应将文学史的知识传授和文学人文精神的`追寻结合起来,通过文学史自身的文化语境,引导学生对文学准确的体悟和理解。既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也要做到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传达出一种是非观和积极的人文精神。

三、“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的目标与思路

在我国现当代文学改革目标方面,不但要通过现当代文学的教育来实现学生对于我国现当代文学知识的熟练掌握,还要借此来提高学生对于现当代文学中的意境和精神的深入探究,并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精神层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应坚持对人文立场的把握,通过对民族文化、人性美以及大自然的追求和关注,来实现对于文化的重构,引导人类社会的精神和观念走向先进和成功,实现人类社会的长久繁荣和发展。在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教授和解析过程中,要善于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突破传统思想对学生的束缚,鼓励学生勇于对错误的文学思想进行批判,并能通过独立的思考来加深对现当代文学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中,要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鉴赏和判断现当代文学的能力为主要目标。

四、“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的路径

(一)优化教学内容

1.加强现当代文学基础教育,注重教学的深刻性和学术性。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应将基础知识的讲授作为知识深化的大前提。文学作品的价值在于对历史的依托和融合。因此,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应努力做到以点带面的教学方式,即借助历史作为串联纽带,将不同的作品和作者联系起来,并对文学的流派进行合理的联系,从而实现对文学作品及其相关信息的历史性教授。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引导学生对作品及作者的相关背景进行深入的理解,将文学作品的历史性融入到作品的各种元素当中,为学生对于现当代文学更好地理解和熟悉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亦可深入分析作品的艺术和历史价值。只有这样,才能够同时实现在“现当代文学”教学过程中对于文学知识和文史知识的兼顾。

现当代文学在夯实文学基础的前提下,要培养学生对于文学知识内涵和内在联系的把握,使学生能够通过自身的观察来实现对于现当代文学更深层探索和把握孔因此,在现当代文学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在文学作品背景、总体文学脉络以及艺术风格的基础上,实现对作品立意的深化,将教授水平提升到理论高度,达到对于文学内在联系和艺术风格规律的深入解析和构建。

学术性也是“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应该重视的方面,对于学术性的要求,主要是通过对于文学作品的讲授,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质量的评价和鉴别能力。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可以将文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加深学生对于文学作品学术性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能够在理论的高度对现当代文学的内涵和意蕴理解,提高现当代文学教学中的学术性。

2.回归作品文本,充分体现文学作品的内涵和魅力。“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应将文学作品中所蕴涵的精神境界和人生感悟传达给学生,从文学作品的本质出发,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如何做人,并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这就要求“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应引导学生对文本作品深入品读和研究,真实体会到文学作品所蕴含的道理和意义。因此,要实现对文学作品深入的品读和体会,就必须将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实现对文学作品底蕴的深化,促使学生体味到文学作品中包含的艺术魅力、人生感悟以及至真至诚的立意。“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通过对文本的回归,充分体现文学作品的内涵和魅力,并完成了对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升华,激发了学生对文学作品深入研讨和学习的兴趣。

3.重视人文情怀的培养。人文性是“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领域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人文性的体现是对以人为本原则的遵循。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过程中,要摒弃对于文学艺术简单性的解析和教授,要重视人文性,通过对文学作品中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解读,来对现当代文学中人文教育的典型进行深入的挖掘,实现文学教学中的人文情怀培养。

“中国现当代文学”以人文性为主,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体现了对人性的重视和感悟。因此,应重视对于现当代文学教学中人文性的把握,结合人本的理念,让学生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学习,理解和关注人本理念,培养学生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深厚的人文情怀。

(二)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中国现当代文学核心命题是“人的文学”,传达现代人精神情感、现代语言、现代审美方式。因此“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的教学设计理念就是将文学史的知识传授和文学人文精神的追寻结合起来,通过文学史自身的文化语境,引导学生对文学准确体悟和理解。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理念上,应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实现对文学作品教学手段的深化和改革。

1.运用知识回授法,加强知识间的联系。这是一种为学生建立整体的知识体系的方法与体现,在讲新的知识时,联系到以往的知识或是其他学科的知识,通过启发诱导、创设提出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对新旧知识产生联系,让不同学科知识形成链条,来引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尝试,通过回授的方式,归纳结论、知识系统,达到一种变式练习的尝试。如萧红、沈从文,一个是写封闭的农村呼兰的《生死场》,一个则是写桃花源式的茶恫镇的《边城》,同写乡村,两者有着什么样的相似和不同;比如讲老舍《骆驼祥子》里面的虎妞对于爱情婚姻的变态追求,就可以和张爱玲《金锁记》里的曹七巧进行对照。这样知识回授的方式可以加强知识的联系,也可以让学生在温故知新的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有个新的提升。

2.运用阅读教学法,侧重培养阅读能力。文学是人学,文学作品是作者情感喷薄的载体,面对激情洋溢的文本,该如何引领学生“识路入情”,在阅读教学中可采用“粗读”“研读”“品读”“回读”等多种方式来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创建开放、互动式课堂。本着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让学生一同参与到课堂设计,使学生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通过创设问题法,鼓励学生发表见解;通过讨论互动式锻炼学生自主思维;通过自我展不法,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语言表达能力。如在课堂上设置10分钟的“读书show time”环节,让同学们把自己所读过的、感兴趣的、认为有价值的书介绍给大家,这既让学生的表达能力、评价能力和自我彰显能力大为提高,也极大地拓宽了其他同学的知识面,从而促进了生生之间的互动。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还应借助先进的电子教学设备,活跃课堂气氛,通过直观的教授,实现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强化。此外,还可以通过组织课外朗诵、话剧等活动来激发学生对于文学学习的兴趣,实现对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提升。

本文通过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的目标与思路,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的对策,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发展和完善提供新的途径。

篇4:独立学院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论文

独立学院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论文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高等学校中文专业(也包括一些非中文专业)主干课程之一。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熟悉并把握现当代文学发展脉络、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具备文学鉴赏和批评能力。笔者从教院校为应用技术型独立学院,这类学校的办学特点和培养目标及生源情况,使得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在新形势下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亟需加以改革。

一、应用技术型独立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总体生源质量较差,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比较薄弱

我校学生入学时的高考分数比较低,绝大部分学生刚刚跨过三本分数线,还有一部分学生是在学校招生名额不足的情况下降分被录取的,因此,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普遍比较薄弱,应有的知识储备不足、科学合理的学习能力和方法皆不完善,亟待提高。

2.缺乏学习动力,学习自觉性不高

我校学生普遍缺乏明确的努力方向,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很多学生在高中阶段是在学校和家长的双重压力下被迫学习的,进入高校后,原有的直接监管人和集体远离了他们,造成直接监管的缺失。另外,高校的学业压力没有高中时期面临高考选拨的紧迫和集中,能够让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较之前大大增加。再加之身边大部分学生的文化水平都相差无几,彼此之间相互影响,导致许多学生失去了自控能力。

3.缺乏学习的自信心和恒心

考入三本,并且又在独立学院就读,我校学生普遍表现得较为自卑,缺乏学习的自信心和恒心。有一些自愿选择我校的学生相对来说比较乐观,学习态度也很端正,认为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只要努力学习就一定会有所收获。而另外一部分由于高考失利或迫于家庭压力选择我校的学生,则自视清高,认为很委屈,对学校教学满腹牢骚,课堂不听课,课后不复习。日积月累,学习上的问题来越积越多,成绩也越来越差,久而久之,对自己失去了信心。

4.应有的阅读储备不足

学好中文的前提基础之一就是要有大量的阅读储备,尤其是文学经典的阅读量,但是阅读经典通常在短时期内无法取得直接的功利性回报,所以很难受到学生的重视,更不用说非经典的阅读了。文学作品的.阅读本身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然而,在应试教育仍旧大行其道的当下,学子们为了取得较为理想的分数,依旧在题海中苦苦挣扎,很难有充足的阅读时间。

5.课程课时数减少

随着独立学院的教学定位和专业设置的不断调整,尤其是国家推行的独立学院(包括高职高专院校)不断向应用技术型学院转型,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课时数也由原先的一百多个减少为五十多个,这对独立学院该门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应用技术型独立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的应对策略

1.营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校园人文环境,培养学习兴趣

我校学生的文化基础普遍较差,学习自觉性不强,因此,更要注意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成长的校园文化环境,利用环境的熏陶,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校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是从大一开课,对于刚结束高考踏入大学校园的学生们来说,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第一次上课时,教师要向学生讲解该课程的性质特点以及学好该课程的正确方法,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从而激发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

2.以文本阅读为基础,提高学生理论素养

针对应用技术型独立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课时少、重实践的课程特点,教学过程中,应调整教学重点,在使学生能够很好的掌握基本文学知识和文学现象的基础上,适当淡化“史”的线索(如思潮史、流派史等),将教学重点放在文本的阅读和深度理解上,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和鉴赏能力。比如,在开课之初,可以为学生开列出一份学期必读作品书目、一份参考阅读书目,可以以“鲁迅作品阅读”“巴金作品阅读”“王蒙作品阅读”“莫言作品阅读”等专题性作品阅读的形式构建。这样既能使阅读是系统的,同时又能对专题深入学习,能够得到系统性的锻炼。不但可以学习到相关理论知识,而且训练了学生对作品的感知能力、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另外,为了确保不流于形式,可以要求学生记读书笔记,教师定期不定期进行抽查,并且作为一项考查内容计入期末考试总成绩。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轮流上讲台就自己或大家感兴趣的作家作品阐述个人看法,引导学生相互争辩,以此提高他们的分析感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多样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

有了与学生特点相适应的教学内容,还要有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补充,才能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中国现当代文学课堂教学应该以教师的课堂教授为主,由教师在课堂上对文学相关基础知识进行讲解。在教师课堂点拨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在课后阅读作品的时候去体验、去感悟,并做好读书笔记,记下心得体会。这种教学方法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提高,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写作能力方面的训练。但是,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如果一成不变,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到疲劳,渐渐地提不起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将会大打折扣。因此,就要不断地变换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如讨论式教学方法。教师可以筛选指定一些与所讲授内容相关的话题,由学生分组自由讨论。例如,教师在讲述十七年文学时,可以安排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作家进行解读,然后每组将讨论结果表述出来,各组之间互相辩驳,老师在中间适当加以引导,最后对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并加以总结。也可事先预设一个主题,学生自选感兴趣的作家作品,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两种教学过程都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独立钻研、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科技成果的普及应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在开展“形象”教学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运用多媒体技术设计和制作教学课件,可以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对学生尽快掌握学习要点,提高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产生巨大的作用。另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建立影视资料库。让学生观摩经典作品,感受艺术魅力。中国现当代文学较之其他学科的独特之处是有大批的现当代文学经典作品被改编成为影视剧,包括不少的现当代著名作家的传记资料片。多媒体教学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影视资料片段,如将《阿Q正传》《雷雨》《围城》等作品里面一些学生不容易理解的文学形象转换为浅显易懂的视听形象,带给学生极大的视觉和听觉的冲击力,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进而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影视资料库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还可以弥补学生历史知识和历史经验的不足。影视资料对历史情境形象再现,能使学生更加真切地触摸历史、感受历史,产生情感的共鸣,同时反过来有助于更加透彻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例如,在讲授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篇目时,教师需要向学生介绍这部散文诗集的思想内容和象征意蕴。如果直接讲解的话,学生难以理解。这就可以借助影视资料库,如播放纪录片《鲁迅之路》,让学生直观地认识鲁迅成长和创作的道路,结合鲁迅成长的背景,再去解读《影的告别》《死火》《过客》《雪》等具体篇目。

以上是笔者对于应用技术型独立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体会及改革的思考。应用技术型独立学院因其特殊的培养目标,决定了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独有的特点,在教学中出现的许多问题都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从而采用最科学合理的方式方法使这门课的教学取得最理想的效果。

篇5:民族院校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改革论文

民族院校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改革论文

摘要:民族院校中国现当代文学围绕核心素养确立更明确、科学、系统的课程教学目标,这更有实际意义。文学教师的核心素养是影响学生素养提升的关键因素;课堂教学方面,要有问题意识,使课程目标更加明确,课堂效率更高;学生思维培养是难点,需要侧重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创新思维等文学思维能力,在思维的深刻性、丰富性、灵活性和独创性等性质方面加以提升。

关键词:核心素养民族院校

文学课程改革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核心素养”是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基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在北京发布,提出核心素养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包括三大方面: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六大素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各门学科的课程标准围绕着“核心素养”进行重新修订。其中高中语文新的课程标准将核心素养的培养确定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1月,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其中关于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质量标准基本是围绕20颁布的核心素养六项内涵和三大方面在中国语言文学方面的具体展开。可见,教育部颁布的一系列政策标准已经在核心素养的范畴下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有条不紊地展开,涉及知识、能力、情感和态度等方面。民族院校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改革基于核心素养的内涵和主要维度关键在教师、课堂教学和学生三个基本环节具体展开。教师素养是决定课程改革的核心要素;课堂教学坚持问题导向,切实推行翻转课堂模式,设置由课程标准——章节设计——考核评价构成的课程链条环节;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方面主要包括两种能力培养:汉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文本解读能力。难点是促进学生文学学科思维的形成和思维品质的提升。

一、教师素养:是决定课程改革进展的“核心”要素

在后现代课程与教学中,教师是领导者,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只有具备较高核心素养的教师才能培养出较高核心素养的学生。在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三个基本的教学要素中,教师是教学环节中的关键因素,教师可以因学生的差异性而调节教学内容,做到因材施教;教师可以因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巧妙设置教学环节,正确引导学生。教师的核心素养涉及“关键能力”,包括运用文化、技术、社会的工具进行沟通的能力;主体自律的行动能力;人际关系能力。能力层面包括内因和外因两种因素。内因指的是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相关能力、态度情感等综合素养。外因指的是教师和他者的沟通合作关系,包括和学生、领导、同行、家长的沟通。内因是根本,起决定性作用,教师个体具有较高的素养,才会获得外在关系层面的广泛认同。思维根本论认为,由认可和欣赏而形成的人际关系是最有价值的关系。可以说,提高双语专业文学课程教师自身的综合素养,是保证良好沟通的有效途径。在学生对教师个体形成情感认同之后,往往会把对教师的兴趣迁移到该教师讲授的这门课上,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对教师来说,提高自身核心素养,是一个由内至外的过程。外在要为人师表,着装大方得体,有上课的仪式感。作为双语专业文学课教师来说,更为重要的是内在素养的提升。同其他学科教师相比,汉语言文学类课程对教师语言面貌的要求更高。首先要注意汉字、词语的正确读音,纠正不良口头禅习惯。例如,“这个”“那么”“也就是说”等有规律地重复,教师语言啰唆、不连贯、重复都会影响学生对课堂有用信息的吸收程度。教师要注重锤炼语言,备好课之后要把语言备好,教师语言要简练、通俗、流畅。文学类课程如果能形成幽默或富有激情的语言风格,会对学生更有感染力。教师内因层面包括教学理念、专业能力和教学方法的积累和更新。教学理念主要指不断学习相关教育教学理论,更新旧有的观念,勇于改革教学;文学专业能力涉及教师对本专业了解和研究的程度,最基本的是文本解读能力;勇于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要把相关内容设计好,尽量用学生喜欢的方式传授给他们。也就是说,老师准备的课程不仅要好吃,有营养,还要好看,让学生有食欲,使学生乐有所学,更会学有所得。课堂教学过程的确需要精雕细摹,对于相关延伸尺度、教学内容深度、教学方法丰富度的把握,教师是应该能够掌控的。

二、课堂教学:以解决文本问题出发,规划课堂模式,设计教学环节

目前,核心素养与中小学课程改革的衔接正如火如荼地展开,但大学课程与核心素养理论对接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长期以来,大学阶段文学类课程的教学主要是以学科知识结构为核心,课程目标围绕学科原理、公理和普遍性的主题在知识、能力、态度、情感等层面拓展。文学类课程教材编订以文学史纵向的知识框架为内容,缺少学科能力和学科思维的考量。引入核心素养的理论探讨课程目标,解决教学中的具体问题,有助于促进大学文学类课程教学目标,使教学内容更加具体化、规范化和系统化。课堂教学是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包括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步骤等要素。民族院校中国现当代文学类课程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学改革在适度增加课堂讨论法、谈话法和读书指导法之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感悟力等方面都得到提高。运用读书指导法,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别有新意,培养了文本解读能力。如何开拓出更多的视角,使分析更具学理性,这些问题还需要教师落实本学科核心素养,要有切实的方法和整体设计。探索出的一系列教学方法,如登山观景法、典型人物图像法、作业优选承传法等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要设计好一堂课需要准备课前布置、课堂讲解、讨论、小结、课后作业、反馈评估等教学环节。各个环节的展开要有条不紊。以现代文学课程鲁迅小说的讲解为例。鲁迅作品的讲解共计6学时,其中可以设计讨论环节。讨论课能够赋予课堂以生机活力,促进思想的生成,加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思想交流。在对学生的教学评价方面,教学改革之后向学习过程倾斜,以前平时成绩构成比是3∶7,目前是4∶6,增加了文本讲读、背诵和测验。改革之后明显减轻了学生期末的复习负担,平时的考核环节丰富充实了平时的学习内容。评价方面还可以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相结合,有助于促进教学反思,学生在认识自己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自己。诚然,民族院校文学类课程教学环节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来说,最突出的问题是学生对文学作品阅读兴趣不高、数量不够,尤其是现代文学作品。由于现代文学文本历史年代感较强,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这就需要教师做好导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课前布置思考题,课堂展开讨论,每天十分钟的讨论环节对于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学感悟力都有促进作用。学习每个作家前要布置课前阅读篇目,留思考题,上课的时候围绕思考题展开。让课堂翻转起来,才能激活文学课堂的生机活力。作为第二语言的文学课程教学和第一语言课程相比,要更注重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科思维的培养与提升。教师可以设置朗读环节,准备好朗读的篇目段落,在对字词精准掌握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阅读赏析能力。

三、学生思维:促进文学学科思维发展与创新思维形成

建构促进思维品质提升的教学模式,是文学课程教学改革和核心素养理论接轨,是需要解决的难点。如果说能力的培养是核心素养培养中的重点问题,那么学科思维的培养则是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难点。思维往往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从思维根本性的角度讲,一件事物或一个人的发展“是穿越,还是被限制,是完全由对事物内在联系认识的程度所决定的,是由对事物发展规律掌握的程度所决定的。是由对事物决定因素的洞察程度所决定的。”培养学生的文学学科思维,关键是了解文学学科思维和哪些内在要素有关,这些内在要素和学科思维的关系怎样,哪些因素是决定性因素,文学思维有什么内在的发展规律。文学学科思维主要指的是理解并学习文学作品中的文学思维,借助逻辑思维对之进行学理性分析。文学思维涉及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创新思维等。文学思维具有深刻性、丰富性、敏捷性、灵活性和独创性等性质。老舍的语言具有较强的形象性,《骆驼祥子》中以“沙漠里养不出牡丹来”比喻环境对人的重要作用,以“老鸦是一边黑的,他不希望独自变成白毛的”描述堕落的祥子的心理状态。学习作家语言的形象性,培养学生运用形象思维表达自己的思想,对事物的描述更加细腻、生动,富有感染力。逻辑思维主要是指对作品主题的正确理解和结构的条理性、严谨性。经典文学作品不仅具有形象的语言,而且结构严谨,从文本的结构和主题表述中体会文本的逻辑思维,学习表达的条理性。例如,小说《围城》就是围绕主人公方鸿渐被围困在婚姻的围城、职业的围城和人生的围城又不断突围的过程,展开的故事情节,主题明确,具有较强的内在逻辑性。随着时代的变迁,价值观的转型,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在发生嬗变。相应地,从不同的认识视角出发,对于作家、作品和人物的认识评价出现差异。每个人物存在都有其合理性,从后现代的视角解读人物,不仅评论家的评价标准发生嬗变,作家创作的视角和价值标准也在发生改变,作家不再以“高于生活”的视角进行创作,常以平等的视角或者“低于生活”的视角描述各阶层人物,这能更贴近底层人物内心,使当代作品的人物相对于现代作品更加真实感。在解读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时候可以倾听不同的评价声音,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综上所述,核心素养理论使教学得以在同一个规范、科学、系统的层面展开对话,运用核心素养理论可以深入探讨学科教学中的核心问题,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对于民族院校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新一轮的教学改革来说,教师的核心素养是影响学生素养提升的关键因素;在授课模式上要有问题意识,确立“课程目标——板块设计——学习评价”环环相扣的课堂链条模式,使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突出;培养学生文学思维能力,在思维的深刻性、丰富性、灵活性和独创性等方面予以提升。

参考文献:

[1]王雪,徐高嵩.民族院校第二语言文学课程学习背景调查及教学对策探究[J].甘肃高师学报,

[2]房继现.思维根本论[M].沈阳:沈阳出版发行集团,2017

篇6:中国现当代文学教育论文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育论文

之所以要在中国现代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课程之后,为学生开设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目的就是想引导学生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更深入地认识和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重大现象、重要作家以及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激发学生对文学史研究与文学评论的热情,培养他们的科研潜质。

长期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是一门比较难上的课程、难,就在于这门课程的研究性,既要求教师有研究地教,又要求学生有研究地学,对师生双方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的误区亦随之而来:或是忽略了课程的研究性质,单纯地上成了文学常识课;或是有意无意地漠视了对学生科研潜质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上述教学误区无疑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极其不利的。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上好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这门课程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在专题上下工夫。专题教学本身是一种选择性的教学,它可以依据教学目标,打破教材既定的章节体系,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和组合。在专题的选择和设置上,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研究特长等进行合理安排。因为教师选择的余地大,专题教学反而较一般的课程教学自主性要高、

从目前国内可见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的教材看,各个专题的设置并没有超出传统文学研究的范围,如鲁迅研究茅盾研究样板戏研究朦胧诗研究等等。教师可以在现有教材的章节体系上,做出更为切合教师自身和学生实际的教学安排,如将鲁迅与周作人的章节合而为一,将样板戏与红色经典进行对比研究,也可以自设教材上没有的专题,等等。

既为专题,就意味着专题的内容不应面面俱到,而宜专而精、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要考虑如何将本专题的内容深入化。这种深入,还得顾及该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且不能超出所教学生的知识积累范围,对教师的要求是很高的。从我自身的教学实践看,辛辛苦苦地准备、在某一届学生中教学效果较好的内容,换一届学生再上,就有可能对牛弹琴,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所以,专题教学,还有个研究学情的问题,得因材施教,实时做出调整。那种一劳永逸、从一而终的想法和做法,在实践中是行不通的。

其次,要传授研究的方法,培养研究的氛围。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是一门带有研究性质的课程,如果不突出研究性,教师不是有研究地教,学生不是有研究地学,就会失去这门课程应有的特色、从教师方面看,研究地教相对容易,但要让学生研究地学,却不那么容易办到。因为学生毕竟不是老师,不是专职的研究人员,他们大部分人选择这门课程的初衷,也许仅仅是因为兴趣,或是看看热闹,甚至不乏混学分的考虑。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自然不能强迫学生应该怎样,但是,慢慢地引导他们可以怎样,却是可能做到的。

培养研究的`氛围,方法和手段很多,但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懂得怎样去研究,即掌握研究的方法。大部分学生对此是陌生的,教师有必要进行相应的指导。从我自身的教学实践看,一般是采取引导学生查阅相关文献的方法,督促他们在查阅过程中,了解一下前人的研究到了怎样的程度,有哪些可取之处,以及尚存的问题。为避免学生敷衍了事,教师可以采用课堂发言的方式,由学生逐个介绍自己的心得体会。教师在听取的过程中,要善意地提醒,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存有不足,可以怎样改进,一言以蔽之,就是要教给学生一些怎样做研究的方法。坚持一段时间后,学生大都会渐渐养成习惯,配合教师的教学。

再次,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既然带有研究性,那么,在研究的过程中,希望学生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自然是这门课程的重要教学目标。这一目标与我们的教改目标其实是一致的。

现代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它要求我们将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积极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此,传统的教师一言堂己不适合时代的需要,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必须转换观念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做大胆的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是以获取知识为基础,以开发智能为手段,以发展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的高校人才培养范型。

那么,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的课程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觉得,翻转课堂的做法值得借鉴。

通常情况下,学生的学习由两个阶段组成:信息传递和吸收内化。在传统教学模式中,信息传递通过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来实现,吸收内化则由学生课后自己完成、吸收内化阶段,由于缺少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学生常常会遭受挫败,感受不到学习带来的成就感,久而久之,便会丧失学习的动力和兴趣、翻转课堂则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了重构、信息传递是在课前进行的,老师可以给学生提供相关的视频、资料,还可以提供在线的辅导;吸收内化则放在课堂上通过互动来实现、在课前的信息传递阶段,学生在自我学习的过程中,很可能发现了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又得到进一步的深化甚至解决。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无疑是有很大帮助的。我们不妨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的教学实践中大胆尝试。

最后,在课程考核方式上要做出合理的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无外乎闭卷笔试或是写作课程小论文等常规形式,对学生的要求不可谓低,却也缺乏新意,很难看出学生经过一学期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的学习后所取得的实效,尤其是在研究上取得的实效。为此,我们就要在传统考核方式的基础上大胆革新,设计出与本门课程研究性质相适应的考核方式。

在实践中,我尝试了让学生撰写研究综述的考核方式。要求学生自定研究对象,如某个作家、某篇作品等,撰写一篇有关这个作家(或作品)的研究综述。内容要求写出学界一段时期(如最近三年)在这个领域的研究概况,以及自己认为的空白点及有待深化的地方。从实践效果看,这种考核方式灵活,它带有研究性,有利于训练学生在广泛查阅文献的基础上,通过深入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这对他们将来写出有新意和独特见解的毕业论文是有很大帮助的。

总而言之,只要大胆革新,勇于尝试和实践,就一定能把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这门比较难上的课程上好,体现出现代教学模式以人为本创新教育和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

篇7:高职院校语文教学改革初探论文

高职院校语文教学改革初探论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语文教学;教学改革

摘要: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一门重要课程。然而,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在很多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因此,高职院校的语文课必须进行全面的、彻底的改革。本文从教学目标的定位、教材的选择、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进等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语文的基本功能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同时语文还具有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功能。语文在为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提升学生人文素质所发挥的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但是,当前高职语文教学的现状,令人担忧。语文的教学课时被大量削减,在理工科专业甚至取消了语文课。高职院校语文骨干教师大量流失,许多转向教文秘、新闻、心理健康等其他课程。这是大多数高职院校语文课所面临的共同境遇。究其原因,从许多学者的分析中归纳起来,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学校不重视,削减课时,甚至视之为可有可无的课程并加以取缔。二是学生不重视,从小学一直学到大学,对语文学习无新鲜感而产生厌倦情绪。三是教学内容停留在以字、词、句、章为主的中学教学阶段,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四是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目前职业院校的语文教学偏重于文学性和鉴赏性,尤其“满堂灌”的倾向较为严重。这样的语文教学,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语言在经济活动中的实际应用价值。

当前,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正向纵深发展。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必然要把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放在重中之重的突出地位,这是不容置疑的。作为高职院校的语文课在这场大改革中是不是只能面临着被改掉的厄运?如果高职院校语文课还有存在的必要,那么,高职院校的语文课应该进行怎样的改革才能适应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这是我们每一个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教师和教育教学管理人员应当思考与研究的问题。

笔者认为高职院校语文教学应以以学生为本,抓好三个立足点,即学生能接受、学生愿意接受和学生应该接受。具体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1 转变指导思想,重新定位教学目标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日益增多。语文在经济活动中的实际应用也越来越重要了。大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和服务第一线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实用型人才。”这就是说高职学生目前的语文学习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学不可的。当前有相当数量的高职生对语文这门工具没有很好地掌握,许多学生连申请书、求职信这类常用的应用文都不会写,要么是格式不当,要么是错别字连篇。说起话来要么是词不达意,要么是胆怯害羞不敢表达。从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看,语文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要求来看高职语文教学应该转变观念,一方面要加强口头表达训练,另一方面要加强各式各样的日常应用文训练。

2 从学生实际出发,选择实用性教材

当前,许多学校使用的教材为本科教材或普通高中教材。本科教材以古文为主,缺少现代文,突出作品的欣赏、忽略语言能力的培养。高中教材则没有一篇是反映工厂生活的,而且应用文的篇目极少。而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的文字水平较低,理解能力差,学习积极性不高。面对这样的学生,如果强迫他们去分析寓意深远的文章,描写远离他们生活的人物,势必会造成教学相克。根据前苏联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学要建立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里,教材要适应学生的现有水平。所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我们的教材应选择通俗易懂,篇幅短小,经典时尚且有强烈感染力的文章和文学作品,还要增加应用文的篇目。在学生能够接受的基础上,引导他们领悟人生哲理和职业道德。

3 从学生兴趣出发,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奇是兴趣的源头。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教学目的,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对高职院校学生来讲,考试成绩的高低未必是最重要的。对他们来讲,考试仅仅是检查掌握和巩固知识程度的一种手段。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在于社会性。所以教法的改进要力求体现最大的实效性。高职语文的教学模式要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走出来,把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起来。课堂教学不仅指传统的课堂教学而且包括与语文相关的各类讲座,在语文教学课时大量削减或停开的情况下应以讲座为主。

高职院校语文教师要注重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要注重口语教学。语文教学与学生管理相结合。语文老师参与学生管理可以多层面地了解学生语文学习方面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辅导和指导。从读音、吐字抓起。让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种活动。在各种场合中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如课前三分钟演讲、进行班级干部竞选演说、举办诗歌小品比赛、参加辩论会等。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要求学生每天记El记、要结合学校各类活动的开展,进行应用文写作练习。如学校的运动会、文艺汇演、讲座等都要让学生参与,并布置他们写报道、消息、通讯等佳作,不断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篇8: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探讨论文

摘要:就目前高职院校数学教育的现状,从构建新的教学教学体系,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的这几个方面对未来教学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尚职数学;改革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规模不断地扩大,高职院校向社会各层输送越来越多的“服务蛩”,“技能型”人才。以应用为目标的人才培养目标使得传统的数学教育正在向以培养学生数学素质为宗旨的能力教育转变,如何改革现有的数学教学模式是我们所有数学老师所面临的问题。

1 目前我国高职数学教学现状

教学课时相对不足。高职教育注重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学校把教学重点都放在专业课的教学和各项实训上,很大程度上压缩了基础理论课的课时,这不仅没有考虑到高职数学教学的需要,更没有考虑到高职院校学生出路的多样性,如专科转本科,专科升本科。

1.1 现行教材偏重逻辑性,应用性不强

现行教材偏重逻辑性,应用性不强。职业教育的。性质决定了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而实际教学中,偏重的只是传授。强调结构严谨,对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的数学学习特点等不够重视。

1.2 教学方式落后

灌输式,满堂灌等传统的教学方式只能让学生通过反复机械的练习掌握一些固定题型的解法,而我们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手机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9: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探讨论文

2.1 建设与专业需求相结合的数学教学体系

高职数学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对专业教育的依附性。数学教师必须按专业的要求开展教学,讲授什么全凭专业需要决定,这使我们的教学很被动。加上对专业知识结构特点的不熟悉,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容易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而难顾及专业的需求。另外,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必然要突出专业要求,尽管考虑到了对数学知识的需求,但不熟悉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规律,提出的要求难免会给数学教师的教学带来不便。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数学教学与专业的脱轨现象,它会导致彼此不自觉地强调本学科的科学性和重要性而忽略对方,使双方本应有机地结合的良好愿望难以实现,并因此影响到学生的有效学习。

高职数学的教学改革应在尽量不破坏数学自身系统性的前提下,突出对理论知识的应用和时间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提供必要的数学准备服务,把培养学生数学素质和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根本目标。因此要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地处理教学内容,把过去整齐划一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造,按照专业课教学的基本要求,分专业按需要选择微分方程,级数,积分变换,矩阵,概率等内容,直接选取专业课程相关内容,实现数学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融会贯通,在教学深度的把握上,以够用为原则。强调知识应用性和使用价值,尽量避开定理的逻辑推理过程,侧重讲解其使用意义。

2.2 教学方法改革

(1)帮助学生了解学说的背景和思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我们在讲授新课的时候可以首先通过实际背景和具体应用的实例了解,例如通过研究增长率,膨胀率,效率。速度,加速度等引入导数的概念,引导学生经历平均变化率到瞬时变化率的过程,知道导数实际就是瞬时变化率。通过感受导数在研究函数和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体会导数思想及其内涵,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导数的背景和思想。再比如傅立叶级数,我们可以从矩形脉冲信号,钟型脉冲信号等非周期信号的频谱分析为例,强调其在非周期信号频谱分析中的应用。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无处不在。

(2)以数学实验辅助教学。

高等数学的很多内容都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此我们可以借助于直观的几何图片体现一些抽象的概念,例如我们可以利用Mathematica辏件绘制空间曲面,演示傅立叶级数的生成等等。通过数学实验,不仅能给学生一种金新的感觉,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而且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开展数学实验课。不仅仅是一种演示,更是学生共同参与的一个过程,学生也从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转变成自主的探索知识的过程,最重要的是能体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增强数学学习兴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降低理论深度,精简理论推导。

高职数学主要是以应用为目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必对理论推导。证明要求过高,应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降低理论深度,对于过分繁琐抽象的.理论和推导证明要进行精简,对于定义的描述可降低严密定义的要求,用通俗的语言来描述,强调定理的条件,结论,借助几何图形或者数量关系等手段加以说明。

3 高职数学考核形式的研究与探索

我们传统的考核方式是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成效的唯一标准,这种考核形式使得学生反复机械地做大量的练习,这钟考核形式并不能真正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为了更加科学地评价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必须改革现有的考核方式。

数学评价机制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树立全面考试观”,我们既要解决“考什么”的问题,又要解决“如何考”的方式问题,在考核的内容方面,不仅要体现阶段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要求,而且要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考试的方式,形式上可以是灵活多变的,如开卷,口试,论文与答辩等形式,我们也可以借鉴数学建模竞赛的方式,让学生自由组队,让学生体会实践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抽象。简化,假设,引进变量等处理过程后,将实际问职用数学方式表达,将各种知识综合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学的改革任重而道远,我们只有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总结,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桉的体制等各方面不断地进行完善,我们的数学教育才能真正实现以培养学生数学素质为宗旨的能力教育。

篇10: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论文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与世界各国之间的外交日益频繁。体育事业的发展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成为各国之间进行交流的重要手段。为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增强大学生的体质,各高校不同程度地展开了对体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探索和改革。高职院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仍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概述了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性质,阐述了体育教学对于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与学生未来职业需求相结合的必要性。然后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现状,指出当前高职体育教育亟需进行改革。最后给出了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的思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探讨

近年来,国家出台各种政策方针,大力支持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以“职业性、岗位性、实践性和实用性”为培养目标,以促进就业为主要目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身体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但目前的高职体育教育存在很多问题,没能体现出职业教育特点,因此进行高职体育教学改革而迫在眉睫。

1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性质

只有正确理解了高职体育教育的性质,才能把握好教学改革的方向。随着教材编写内容的改变和教材更名,很多人认为体育教育不再是以健身为目的,而是以健康为目的。虽然近年来《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有不同程度的修订,但对体育课程教育的定义从未改变,其中明确规定:体育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健康为目的,在课堂上不仅要让学生有身体练习,还要教会学生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在体育课程上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以身体练习为主,还要融入体育与健康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整合多内容、多功能、多价值,以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提高。

2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1)有利于缩短学生就业适应期。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生产和管理才能的高素质人才,根据行业要求开设专业和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对岗位的适应能力,不同岗位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有着不同要求。高职体育课程可以使学生身体素质在校期间得到全面的锻炼,可以适应不同岗位的要求,提升了自己的抗压能力和吃苦耐劳精神,大大缩短了对工作岗位的适应时间,对以后生活或工作大有益处。

(2)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随着各高校不断扩招,每年都有大量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很大,对学生而言这是一种强大的考验,必须要求更高的身心素质,才能成受得了这样的考验。这时就要发挥高职体育教育的作用,通过体育教育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加强,使学生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面对各方面的压力,以坚实的身体素质应对恶劣的工作环境,顺利完成学校到社会的过渡。

(3)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当今社会更多地需要与人合作,像足球、篮球、排球等都是团队合作才能完成的项目,在这些体育项目中,学生会和不同性格的人合作,这就为学生以后工作中与人合作打好了基础。在校期间对这方面的能力进行锻炼,对以后工作上更好地融入集体大有益处。

(4)减轻学生学习压力,放松身心。高职体育教学不仅可以锻炼学生地综合素质,还可以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借助适当参与体育项目,可以使自己的身心得到放松,缓解自己因为学习或其他原因导致的内心压力,通过参与体育项目可以让学生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接下来的学习生活当中。

3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现状分析

(1)高校体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不合理。在很多高职院校都存在体育师资力量不够的问题。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第一,高职院校领导对体育教育不重视,由于名额有限,他们把这些有限的名额分配到各专业课老师上,没有意识到体育老师的缺乏。第二,很多高等师范院校的毕业生认为,高职院校的学生都比较调皮,体育课不好管理,所以,他们不想到高职院校任教。第三,高职院校聘任老师限制学历,大多数高职院校要求老师必须是研究生学历以上,这就使得一些优秀的`本科毕业生连最基本的应聘资格都没有,但高职院校对于研究生而言又没有太大的吸引力,很少有人愿意到高职院校任教。以上种种原因使得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力量薄弱,致使体育教学达不到预期效果。

(2)体育教学观念陈旧,体育意识不强。我国一直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也先后颁布了《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教育法》、《体育法》等10多种和体育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但很多高职院校都不太重视。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学校领导没有很强的体育意识,把体育作为公共基础课,教学内容和中小学的相差无几,无视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不注重体育能力和终身体育观念的培养,体育教学处于呆滞状态。

(3)教学模式过于传统,教学方法落后。很多高职院校只在大一将体育课作为公共基础课开设,到了大二,体育课被取消。大一的基础体育课内容相对单一,大多以足球、篮球、武术为主。老师很少在教学活动中开设探究型、实践型等新型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的组织形式和学生成绩的评定方面也没有太大的改进。教学内容陈旧,基本上全是竞技运动项目,不符合追求时尚的要求,必然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

(4)体育场地、器材等硬件设施跟不上。随着高职院校的扩招,体育硬件设施的增加远不及学生的增加,比例不当。很多高职院校的体育场地和器材等硬件设施仅能维持基本教学活动的进行,器材的缺乏使得学生课外活动和体育课上的需要无法得到满足,降低了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再加上场地设施器材管理不善,致使场地和器材损坏严重,有些设置存在安全隐患。体育场地利用率不高,有些场馆不对学生开放,学生只有在体育课上才能去场馆里进行相关方面的锻炼,锻炼强度不够,身体素质自然不会有很大的提高。

4关于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思考

(1)重视高校体育设施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硬件体育设施建设是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发展的根本,只有合理、充分地利用体育器械和场地,才能更好地开展体育教学,培养更多的体育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场地和器材,在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活动和学生锻炼的前提下对外开放。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发展还离不开师资队伍的建设。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改革的最终实施者,高职院校应当注重对体育教师人才的培养,对他们进行再教育,使他们更新教学理念,补充更多的新知识,掌握更多的新技能,不断提高他们的教学技能。加大对体育教学的科研投入,提高体育老师的科研能力,推动体育教学改革的进步与发展。

(2)坚持“健康第一”,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高职体育教育不仅要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更要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使其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素质能力,培养学生体育欣赏能力和自我评价身体锻炼效果的能力。因此,在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要以“健康第一”为出发点,将学生的健康体魄教育贯穿到体育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去,注重学生健康观念和锻炼意识的养成,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使他们养成坚持锻炼的良好习惯。

(3)坚持个性化教学,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作用。教师只有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才能更新教学理念,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引进更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此外,老师要认真剖析传统教育的局限性,深入探讨“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妥善处理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的关系,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在实践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人格培养,关注个体差异性,课堂上增设更多的与学生互动的环节,实现教学相长。此外,教师还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方向,营造和创设能吸引学生融入课堂的情境,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使每个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4)加强体育课程建设,增加体育选修课的种类。实施素质教育的渠道之一是体育教学。高职院校开展体育教学改革,要以“健康第一”、“以人为本”为指导思想,以“终身体育教育”为主要目标,改善办学条件,拓宽办学思路,使体育课的授课范围不只局限于公共基础课,还可以增设体育选修课,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点自行选修。选修课的开设可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有效提高了学生进行身体锻炼的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高职院校的学生,理论基础薄弱,但思想充满活力,情商较高,行为可塑性较强,进行相应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他们的竞争力,为以后就业打下基础。

5结语

高职体育教育教学改革要秉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紧跟时代步伐,围绕促进学生的身心素质的提高,改进和创新体育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在开发学生智力的同时,提高学生身心抗压能力,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11:浅谈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通常会开设“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两门课。主要讲述中国现当代文学发生、发展的历程、性质、成就、特点及其经验教训,探讨并要求学生掌握各时期的文艺运动和文学思潮,研究并要求学生掌握各时期不同流派与不同艺术风格较有影响的代表作家作品,总结其发展规律。通过教学,一是要让学生牢固掌握现当代文学的基本知识,二是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文艺作品进行鉴赏、分析等能力。长期以来,这两门课程因教学内容多、教学课时少,教师要争分夺秒赶进度等原因,多以教师讲授为主,形成“满堂灌”、“填鸭式”的基本教学模式。此种模式在倡导“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的新形势下已不能适应师范生教育的需要,亟须改变。本文结合笔者所在单位的教学情况,谈谈我们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过程中的思考与实践,以期对同类高校有所助益。

一、更新教学观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就高等师范院校中文专业的培养目标而言,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改革应当明确为中学语文教育服务的目的。为了培养出具有相当文学感悟力与表达能力的新一代中学语文教师,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改革必须贴近当前的中学语文教育状况。要想达到这个目标,关键在于更新现有的教学观念。

首先,要重新确立“教”与“学”的关系。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中,师生之间较少互动,学生主要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忙于记笔记,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而且容易觉得枯燥,从而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我们倡导“问题式教学模式”。具体做法是:教师在该课程正式讲授之前,先结合自己的教学计划,列出20个左右的选题(如鲁迅的当下意义,茅盾与社会剖析小说,巴金与家族文学,老舍与京味小说,沈从文的乡下人文体等)要求学生去思考,同时开列一些与作家、作品、文艺运动等相关的书籍和参考资料要求学生去阅读,在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加深他们对作家作品认识的同时,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每一次的授课过程中,要有计划地留出5分钟左右的时间,指定1-2位同学阐释对某一话题的理解与认知。在实施课堂教学时,将基本知识点(如作家的生平与创作概况等)交由学生自主整理,教师着重讲述重点与难点(如各个历史时期的文艺运动、文艺思想论争的过程和特点、作家的创作风格、作品的主题意蕴等),而对于某些文艺思想论争的问题,或对某些作品的评价问题,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并指导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写成书面作业。此举一方面能让学生获得独立分析作品、评论作家的锻炼机会,另一方面也在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写作能力。在这一模式中,教师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知识点的讲授和问题的引导、归纳与总结上,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身份得以凸显,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程度加深,成为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角色。其次,要改变传统教学中重视文学史而轻视作品选的现象。由于课程设置的`原因,许多高师中文专业没有开设专门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或精读课程,而文学史的精华正是那些具有经典性的优秀作家作品,即那些既产生重要影响又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作品。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有意简化对文学现象等的讲授,而加强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在授课过程中我们坚持既不“因言废人”,也不“因人废言”的原则,对作家作品删繁就简严格筛选,将一批具有经典意义的作家作品重新定位,绝不盲从于所谓权威批评家的判断。最后,要重视文本解读。在多年的理论探讨与教学实践中,我们充分地感受到,阅读与写作能力是师范生必须狠抓实练的基本功。因此,在积极加强写作训练的同时,我们也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我们认为,文学作品的分析解读能力应当是语文教师的核心能力,师范生是明天的教师,他们的语文素养直接关系到今后中学生的语文水平。对现代文阅读而言,文本细读是值得强调的文学作品分析的基本方法。只有循此路径进入作品,才能真正领略文学之美与窥探作家幽深的心灵。

二、关注学术前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一个既丰富又活跃的学科,复杂的文学现象与多义的文学作品为后来的研究者留下了广阔的空间。教师在稳固专业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应当努力追踪学科前沿动态,不断吸收学科研究的新成果、新思想、新经验,搞好教学内容的调整与更新,使教学内容始终保持与时代发展同步的特点。具体做法主要有三。

首先,将课堂教学与个人的科研相结合。一堂课的好坏关键在于学术含金量的高低,学问家不见得是好教师,但优秀的高校教师大多是学问家。中国现当代文学并非是讲解高深理论的课程,它更需要的是教师对作品的理解与阐释能力。因此,我们有意识地重读了一些经典文学作品如《故乡》、《生死场》、《倾城之恋》、《茶馆》等,并对之进行了新解。需要注意的是,作品新解并非是一味求新,而是从新的角度进入作品的一种尝试,试图发现作品长期被遮蔽的意义。比如《故乡》,长期以来多被人注意的是其“归乡——离乡”模式、知识分子视角以及对乡土文学的开创意义,但是叙述者本身的心灵世界却多半被忽略。“我”多年在外努力奔走的精神追求面临着芸芸大众的世俗评判,物质层面上的局促无法满足普通大众的期待,也有违自己的拳拳爱母之心。此外,回乡自然带有寻找儿时梦幻的潜意识,但是梦幻被无情地击碎,从此故乡再无可恋之事。然而,鲁迅的卓绝就在于破灭之后的再出发心理,即便无路可走依然要去一试的韧性坚持。对于“我”心灵世界的探寻使得分析更上一层。从教学效果来看,新颖的教学内容令学生耳目一新,大大激发了他们对探究文学作品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写作小论文进行争鸣的意识。其次,关注学术研究的热点。在进行作品解读之外,我们也很注意投入到新热点的研究中去。对于中国现代文学期刊杂志的研究是新近几年的研究热点,借此可以发现影响文学创作的非文学因素。在我们看来,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期刊出版等现代传媒参与文学生产,这几年我们开展的研究主要围绕文学期刊、出版机构等现代传媒而进行,并奉献出了一批较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在授课过程中将这些新成果及时地传递给学生,让他们虽身处小城却也能跟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最新步伐,不至于有井底之蛙之感。最后,开设“新世纪文学批评”新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个没有时间下限的课程,一直在生长发展中。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其“生长性”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尽管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文学经典很多,但学生们往往更喜欢当下的一些新人新作。为提高学生们的阅读品味,我们特地开设“新世纪文学批评”新课程,为学生介绍、评述新世纪以来的文学现象以及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为此,我们对一些新作如《秦腔》、《启蒙时代》、《兄弟》等进行了追踪评论,为学生提供生动的批评样本。在授之以“鱼”的同时也授之以“渔”。

篇12: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

关键词:语文新课程;高师;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和一系列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教学,加强学生对现代汉语言文学的掌握和运用,增进学生对中国现代文化的感知和理解,培养学生的现代文化品位和现代审美情趣,训练学生分析、鉴赏、评论现当代作家作品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现代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这门课程也是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将来成为合格的中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基础课。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确立,社会转型,社会的价值观念由崇尚精神完善到崇尚物质实惠的转化,在文化领域造成文史哲人文学科和基础学科遭遇冷落,同时,文学也失去了它在80年代时的轰动效应,出现了文学边缘化现象,社会对文学的热情、兴趣都发生了变化。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高校满足了社会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但由于录取分数的相应降低,生源质量降低也成为不争的事实。当前,高校的教学为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进行课程改革,淡化专业,强化素质教育,增加了大量的通识课和选修课,导致专业课课时缩减。

面临时代与社会的变迁,许多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学者都在探讨本课程的教学改革问题,针对课时减少,生源情况的变化以及高等教育由原来的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型,教学定位的调整等现实状况,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改革,大部分学校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改变了以往注重思想观念的灌输而忽视文学审美能力的训练的弊端,在本科基础课教学的过程中,淡化“史”的线索,突出作家作品与文学现象的分析,把文学感受与分析能力的培养放到重要位置,针对中学生人文素养欠缺的事实,开设了《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同时,开专题选修课,以扩展专业知识的广度、深度,满足不同层次和不同兴趣的学生的需要,弥补专业基础课课时的不足[1]。这些对促进现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起到很好的作用。但这些改革主要是针对综合性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完全相同,高师院校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中小学师资,高师院校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必须与基础教育的语文教学改革相适应。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正进行新的一轮课程改革,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理念、性质,目标内容和要求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对中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要求也发生了变化,由此高师院校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必须与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相适应,改革的思路应该具有师范院校自身的特性。适应新的时代发展要求,面对新的教学对象及新的培养目标,转变教育理念,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变革课程评价体系,探索一条适合当今社会发展需求的高师院校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的路径,是当务之急。

一、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

倪文锦说:“教师的教育理念主要有关于学习者和学习的理念,关于教学的信念,关于学科的信念,关于学会学习的信念,关于自我发展的信念等。教师的教育理念不仅会影响到教育教学的行为,而且对教师自己的学习和成长也有重大影响。”[2]337

高师院校培养的是未来的中小

学师资,因此,师范生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基础教育发展的水平与质量,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高,关系到国家未来发展的进程。掌握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精深的专业知识及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是师范生将来从事教学工作的基本条件。尤其是当前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语文课程与教学全面转型,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和教学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因此,高师的教学也一定要适应基础教育的改革,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的师资,以保证基础教育改革的成功。

作为高师院校的专业课教师,应充分明确“师范教师的任务主要体现在他的教育实践活动中,他的教育实践活动本身具有强烈的榜样作用和示范意义,对师范学生未来的教育活动具有很强的感染性”[3]197。师范生通过课堂上教师的授课,耳濡目染,直接地受到教师教育艺术的熏染,能直观地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教育理论和教育艺术。因此,有人认为,师范教师是一本“活”的“教育学”,对师范生的职业准备和教育生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师范教师有必要持续不断地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进行教育艺术的研究,并且把专业知识、教育理论及先进有效的教学方法完美地加以融合,“内化 ”为自己的教育能力,以达到学术性和师范性的完美统一,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社会和时代的要求,为社会培养出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人才。

篇13: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反思论文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反思论文

摘要: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终身体育逐渐成为一种时尚。我国高职院校对体育教学进行改革也随之呼之欲出,尤其是休闲体育教育,它在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高职院校体育改革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高校体育课堂中得到身体的锻炼和精神的愉悦,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转变以前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休闲体育教育。

关键词:休闲体育;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

1休闲体育概述

1.1休闲体育概念

关于休闲体育的概念,美国著名学者杰弗瑞戈比认为休闲体育是“人类着手建造的美丽的精神家园”。其实,休闲体育是一种休闲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方式,它集健康、时尚、文明和科学于一体。其他学者对于休闲体育的定义则是从哲学角度和社会学角度出发的。从哲学的角度讲,休闲体育是人们对待体育和健康的一种态度、一种理念、一种人生观点,包括对休闲的探索,也包括身体素质的提高,关键就在于人们对待事物的态度。从社会学的角度给休闲体育下定义是比较直观又通俗的,简言之就是一种体育活动,这种定义的方法,比较容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综上所述,对于休闲体育的概念,在国际上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定义。

1.2休闲体育的功能

休闲体育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如下5个方面。一是文化的教育功能。休闲体育文化的教育功能是体育教师通过统一的课堂教学规定和规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体育文化的熏陶。通过教学,学生身心各方面素质都能够得到发展。这就是高职院校休闲体育文化的教育功能。二是身体健康的功能。显而易见,学生通过休闲体育课的锻炼,可以强身健体,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新陈代谢。三是文化的娱乐功能。休闲体育项目有一定程度的娱乐性。高职院校的学生有紧张的学习生活,这经常使学生焦虑和疲倦。而休闲体育的娱乐性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让学生在休闲体育中放松自己,缓解学习的压力,增加大学生活的娱乐性。四是人际交往的功能。休闲体育可以促进人际交往,使每个参与休闲体育的参与者之间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拓展交际、增进感情。五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休闲体育能够带动传媒业、旅游业、娱乐业的发展,甚至推动国民经济增长,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2从休闲体育的视角谈高职体育教学目标的设定

2.1知识、理解和意识领域

第一,要对休闲体育内容和概念等知识进行学习。第二,要理解休闲体育的重要性和它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第三,要掌握休闲体育的内涵和多元价值。第四,要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休闲体育运动。第五,对体育休闲活动要有合理的评价。比如,对篮球运动文化内涵要有正确的认识;又如,对篮球比赛要学会欣赏和合理评价。

2.2行为、习惯和技能领域

笔者将以排球运动为例,研究休闲体育的行为、习惯和技能领域。第一,学生要热爱运动,尝试去掌握通过排球运动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第二,学生要制定运动计划,培养对排网球运动的兴趣爱好;第三,学生要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参与篮球运动,形成科学的锻炼方式;第四,学生要学习并掌握打排球的基本技巧,不断提高自己的锻炼效果。

2.3情感和价值领域

以网球为例,研究休闲体育的情感和价值领域。第一,学生在网球运动中可以体验运动中的兴奋、满足、成功、自由、愉悦等良好的心理感受,这是学生在休闲体育方面的情感收获。第二,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正确选择休闲体育,学会正确地看待自己、正确地评价他人,不骄不躁,尊重队友和对手,提高生活质量。第三,网球比赛的成败要学会正确地对待,胜不骄,败不馁。要从比赛中正确理解与对手的竞争以及和队友的合作关系,在以后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也带有团队精神。

3从休闲体育的视角谈高职体育教学内容的改革

3.1休闲体育理念下高职体育教学内容改革应注意的因素

3.1.1情感体验休闲体育的核心是休闲,我们要通过休闲体育的多元价值给自己带来快乐,让自己获得良好的身心体验。让自己平时的压力得以发泄,让自己放松,让自己享受休闲运动。这也是休闲体育的娱乐性特点的体现。3.1.2生活方式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品质化。休闲体育正是从体育运动的角度强调生活的品质,同时也大大提升了学生的生活品质。所以,休闲体育是体现现代生活“享受生活”这一价值理念的。而且休闲体育的教学内容与现代生活方式是息息相关的。3.1.3自我个性发展众所周知,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在休闲体育课堂教学时要以人为本,挖掘人的潜在能力,激发人的创造力。此外,教师要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这也是学生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以上3个因素的范畴、内容和体育教学的目标领域是一致的。情感体验和生活方式体现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和身体健康”的目标要求;情感和价值领域则体现了“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的需要。它们的目标都是实现终身体育、素质教育和健康第一等休闲体育的教育理念。

3.2从休闲体育的视角探讨高职体育课教学内容

3.2.1满足学生的休闲需求大学生参与休闲体育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发展的。所以高职院校休闲体育教师在课堂的教学过程当中,一要考虑到学生的休闲需求,不能一味地只注重运动知识和技能的讲解;二要从学生的身心发展全面考虑学生的需求,尽量满足学生个性的需要。3.2.2丰富休闲体育课堂形式大学休闲体育教育一定要向多样化进行发展,这是学生的个体差异所导致的。举个例子,“花式篮球”这项休闲体育运动,就属于休闲体育课堂形式。因为它不但有观赏性和娱乐性,而且在发展学生个性的同时又体现了团队精神。

4从休闲体育的视角谈高职体育教学方法改革的`设想

高职体育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势在必行,这是适应社会和大学生运动休闲价值取向的需要。改革的原则要以人为本,强调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

4.1小群体教学法

小群体教学法顾名思义就是在体育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对小的集体进行教授。要加强学生间交流、提高的互动精神,培养学生交往互动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休闲体育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得休闲体育的课堂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2合作学习法

合作学习法通俗地讲就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帮助并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必须说明的是,互相合作在这里包括师生之间,也包括学生之间的互动。只要每一名学生都能积极互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就一定能够提高休闲体育的学习效果。此外,合作学习法还能避免竞争给学生带来的心理伤害,给后进生宽松休闲的环境,这也是休闲体育的社会化功能的体现。

5休闲体育视角下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对教师的影响

众所周知,教学相长,教学改革对教师的要求必然会提高。所以,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对教师的影响是较为深远的。第一,休闲体育教育促使教师努力地去掌握知识。让教师坚持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第二,帮助体育教师转变观念,更新教学理念,向着复合型体育教师发展。第三,要求体育教师不断学习,不断吸收新知识和新技能,提高自身的素质。提高教师对休闲体育教学理念的理解,转变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总之,体育教师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主体,体育教师的素质高低对体育教学改革的成败有重大影响。为保障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我们要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进行努力。第一要提高教师的意识,更新教师的理念,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第二,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加休闲体育运动,这是实现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必要途径。

参考文献

[1]杰弗瑞戈比.21世纪的休闲与休闲服务[M].云南人民出版社,.

[2]李顺英.上海市普通高职体育课程改革现状调查[J].体育科研,(2):91-93.

[3]王玉扩.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与探索[J].北京大学学报,(7):960-961,964.

篇14: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初探的论文

论文摘要:大学语文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一门重要课程。然而,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在诸多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制约着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推进。因此,高职大学语文课必须进行一次全面、彻底的改革。本文从教学目标定位、教材编写、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与手段的使用及考试方式的选择五大方面探索了高职大学语文教学全方位改革的具体内容和方法。

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关键是以学生为本,抓好三个立足点,即学生能够接受(考虑学生水平)、学生愿意接受(考虑学生兴趣)和学生应该接受(考虑市场需求)。具体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更新教学观念,重新定位教学目标

高职大学语文既不同于中学语文,又不同于本科大学语文。中学语文侧重于“工具性”的培养,本科大学语文侧重于“人文性”的培养。而高职大学语文介于两者之间,它包含了培养“工具性(即应用能力)”和“人文性(即人文素质)”的双重功能。所以,高职大学语文既不能讲成“五马分尸式”的“高四语文课”,也不能讲成“蜻蜓点水式”的“作品导读课”。

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和服务第一线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实用型人才。”这就在本质上要求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一方面要把人文性放在第一位,使语文课尽可能生动活泼,让学生的精神境界得到熏陶和感染;另一方面要重视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从学生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改编教材

当前,许多学校采用的教材为本科教材,这些教材的共同特点是:一是以古文为主,缺少现代文;二是偏重文学作品,轻视精美文;三是突出作品欣赏,忽视语言能力的培养。而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的文字水平较低,理解能力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面对这样的学生,如果强迫他们去分析寓意深远的文章,描写远离他们生活的人物,势必会造成教学相克。根据前苏联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学要建立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上,教材要适应大多数学生的现有水平,要在必要和可能之间找到最佳接合点。

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兴趣爱好和实际需要,我们的教材应侧重选择通俗易懂、篇幅短小、经典时尚且有强烈感染力的文章和文学作品。同时,要实现人文教育和语言训练的并重兼顾,通过渗透民族精神、公民道德、人生观、荣辱观、人格与尊严、自重自爱和自强不息等内容,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强烈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能够接受的基础上,训练他们的语言应用能力;在学生愿意接受的基础上,引导他们领悟人生哲理和职业道德。

三、根据市场需求,适时调整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为了与本科院校争夺就业市场,在强调对学生进行劳动技能培训的同时,忽视了对学生语文能力及人文素质的培养。因此,为了打造合格的人才,摆脱“高四语文课”的阴影,高职大学语文除应更进一步培养学生朗读、写作、口语表达等语言应用能力外,还应加强以下内容的教学:

1.传承作品中优秀的精神文化,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其高尚的人格品质。许多文学作品都蕴含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华,表现了华夏儿女的情怀节操、品格修养,体现了作者的人生追求、志趣爱好,对学生精神品格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孔子“见贤思齐”的人格品质、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道德境界、屈原“兴国存君”的爱国情感、杜甫“穷年忧黎元”的忧国忧民情怀、韩愈“为文养气”“养气致盛”的精神活动,无不表达出作者高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操以及他们对社会人生的积极思考。

2.抛弃中学单篇课文讲读模式,实现融文史哲为一体的综合研究。“文”,即关于作品本身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研究;“史”,即关于与作品相关的历史背景和事件的研究;“哲”,即关于作品所体现的哲学理念的研究。这样讲授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作品与社会、自然、作者生活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技能。

3.将教学内容分为精讲与泛读两部分。泛读课文作为精讲课文的补充,是布置给学生课外阅读的内容,可以是本作家的其他作品,也可以是同类作家的其他作品。这样既可以满足吃不饱同学的求知欲望,又培养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四、从学生兴趣出发,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奇是兴趣的源头。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已很难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所以,我们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革。

1.适当采用朗诵、演讲、辫论、表演、讨论等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如白居易的《长恨歌》的主题思想有“讽喻说”“同情说”“长恨说”“自伤说”“矛盾主题说”等多种说法,教学时可先将这些不同的说法向学生作总体介绍,然后由学生先围绕一种认同的说法去查阅资料,然后写成发言稿,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同样,这篇课文又可采用辩论式教学方式,先从学生的发言稿中提炼出两派较集中的观点,形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这样也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改进教学手段。目前,大多数大学语文教师还停留在“课本、粉笔、黑板加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手段的层面上,其教学效果是有限的。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视听组合对学习内容的感知和记忆率远远高于视听分别利用之和。对人脑功能的研究还表明,多种感官的交替刺激,可充分调动大脑的功能,使之处于兴奋激活的状态。因此,使用图文并茂、声情相生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或光盘,可通过制造全方位的人文环境,调动学生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觉,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审美感染,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作家作品,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实现语文课堂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如与文化素质讲座相结合,安排唐诗系列讲座、文学系列讲座等;与校园文化月活动相结合,开展辩论赛、语言艺术赛、语文知识竞赛等;与学生的社团活动结合起来,组织学生参加文学社,创办文学刊物等;与各文学期刊合作,开展小记者采风活动、大学生暑期实践活动等。社会实践丰富了学生的阅历,提高了他们的阅读和写作水平,增加了他们对文学的兴趣,也真正达到了语文教学的教学目的。

4.适当推荐课外阅读书目。课堂教学总是有限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是个缓慢的过程。所以,单纯依靠每周几节课堂教学是不可能达到教学目的的。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承担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责任。

五、围绕教学目标,改革考试制度

考试是对人的知识、智力、能力、个性和品德的全面测定。目前广泛流行的标准化试卷考核,仅以分数的高低来评价学习结果,是很难全面检测学生的学习质量的。笔者认为,高职大学语文应围绕教学目标来设定考试目的及内容,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首先,在考试目的上,应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以“使每个学生都有进步”为目标,让学生在成功体验中树立信心。其次,在考试内容上,变知识考核为主为能力考核为主,注重过程与结果评价、理论与实践考核相结合,不仅要全面考核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水平,还要检测其判断能力、应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等人文素质水平。再次,在考试形式上,可采取开闭卷结合式、口笔试结合式、理论与实践结合式、论文设计与答辩结合式及无标准化答案式(着重考核学生的思维方式、见解主张等),力求全面考核学生的知识和技能。

关于作文教学的论文题目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

教学论文的题目

小学教学论文题目精选

初中教学论文题目大全

课程体系的建设论文

★幼儿园教学论文题目

小学线上教学论文题目

高职人文素养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论文

化学教学论文题目大全

论高职院校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改革论文
《论高职院校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改革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论高职院校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改革论文(通用14篇)】相关文章:

关于拼音教学的论文题目2022-05-06

小学教师教学论文题目2022-11-06

德育教学论文题目2024-02-15

艺术教育教学论文题目2024-01-24

化学方向专业毕业论文题目与选题2023-10-30

汉语言专业论文2023-11-20

高职院校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论文2022-07-22

农学方向专业毕业论文题目选题2023-02-10

大学语文教师专业移植现象的思考论文2022-08-20

艺术设计教育与人文精神的融合论文2022-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