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获取信息的教学设计

时间:2023-08-18 08:06:52 更多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有效获取信息的教学设计(合集14篇)由网友“Takifish”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有效获取信息的教学设计,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有效获取信息的教学设计

篇1:有效获取信息的教学设计

有效获取信息的教学设计

一、案例背景

1.使用教材:苏科版初中信息技术(上册)

2.教学内容:有效获取信息

3.课时安排:3课时

4.教学环境:远志纯软件教学系统、安装office软件

5.课前准备:列出常用搜索引擎网站的网址

二、教学设计

1.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① 了解常见的几种搜索引擎的特性,尝试使用搜索引擎的高级搜索功能,总结提高搜索效率的经验。

② 通过课堂讲授、启发及实践,让学生能够熟练使用搜索引擎上网查找信息。并引导学生在搜索中建立分类查找的思想,掌握对关键词的提炼技巧和要领,提高上网效率,充分发挥网络的功能与优势,令其更好地服务于学习和生活。

(2)过程与方法:

① 培养学生从网上获取信息的能力

② 培养学生的知识拓展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 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和学习习惯,自觉锻炼,动手动脑,勇于实践。正确认识网络的便利和信息化社会对于网络服务的使用要求

② 通过探究学习活动,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和培养创新精神。

2.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掌握关键字搜索信息的方法和技巧,学会下载文字、图片、文件等信息。

(2)教学难点

① 分类搜索对学生分类能力的考察和要求。

② 关键词高级检索方式(使用“空格”、“+”或“&”连接多个关键词进行检索)。关键词搜索的核心在于关键词的提炼。要提高搜索效率,做到“用最少的关键字,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准确的结果”这样三最的标准对学生来说不是很容易,也不是一堂课就可以达到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实例练习要注意尽可能引导学生努力掌握提炼关键字的技巧,自觉培养提炼能力。

③ 总结提高搜索效率的经验

3.内容分析

《有效获取信息》是苏科版初中信息技术(上册)第一单元第2节的内容,本节课本节课以学习搜索引擎的使用为主要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对使用方法和技巧的掌握,把握每次实践练习的机会,充分熟悉、熟练。理解搜索的要领,达到活学活用。

4.学生分析:

教学面向的是初一年级的学生,该年龄段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信息素养,掌握了基本的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思维比较活跃,但精神不易长时间集中,需要教师始终掌握学生思维动向,激发学生兴趣,调节学习情绪,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5.教学策略分析:通过介绍搜索引擎的两种使用方法,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网络基础知识,进一步掌握网络使用技巧,提高上网效率。教材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学生能够自主的`、自觉的使用网络查找自己所需的信息来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理论,使学生发展成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

本课的讲授选用任务驱动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的方法,教学模式上使用探索研究式教学,教学过程中穿插使用分组式教学,充分利用学生好胜好强的心理,让其在教学活动中保持高度的热情以达到尽可能高的课堂效率。

三、教学过程

四、教学反思

本课先从激发学生兴趣开始,用春节旅游创设的课堂教学情景,并通过旅游情景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让其形成学习动机,这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和前提。从学生反应来看,效果很好,导入很成功。

当学习问题呈现后,并不是由教师给出答案,而是放开学生,先让其凭自己现有的能力去解决。学生的思维被一再的调动,情绪时而轻松愉悦,时而紧张激烈。当部分学生有能力解决,或者部分解决问题后,再利用学生们争强好胜,喜欢受到表扬和羡慕的心理,让学生去做演示,让学生去教学生,这样做学生的关注程度会更高,比由教师讲授得到的效果好得多。从课堂情况看,达到了预定的目的。

考察目前上网的实际情况,对全文搜索的应用十分广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百度搜索引擎”的特点,结合分类思想侧重培养了学生全文搜索的能力。但在关键字的提炼方面,有的学生产生了错觉,认为关键字越少越好,而忽略了对搜索结果准确性的要求。因此,下一步对搜索比赛中的题目还要再做调整和设计,争取能够达到在一个一个的题目中让学生逐步体会到“三最”标准在时间、速度和准确性上对关键字的要求。

在引出搜索比赛时,吸引学生对搜索题目高度重视。在最后总结比赛成绩时,鼓励学生间相互学习,培养竞争意识。对于礼物的处理,又注意培养了学生的公共意识以及与人分享的美德。这些教学中蕴含着的东西,相信对学生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对搜索奇兵软件的介绍,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让他们对于“网上搜索”的认识不仅仅局限在使用搜索引擎上面,而是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让学生在搜索时学会更灵活的根据自己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工具。当然,课堂内容还可以再丰富一些,如:可加入对IE浏览器自带的搜索引擎的介绍等等。

对于某些问题,发现一些学生有自己的理解和解决方式。在处理的时候,并没有给与否定或者批评,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比较和别人的方法有什么差异,在实现结果上有什么差距。这样既不让学生感到没面子,灰心,也不会让他找不准正确解决问题的方向。但是在比较以后,还应当鼓励学生自己讲出改正方案,这样还能够培养其在探索中勇于改正错误的精神。这点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当注意。

还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现有的学生并不是不知道方法,而是因为着急或者打字速度方面的原因操作比较慢,所以比赛时没有机会展示自己。对于这样的学生,应该再注意单独给他们一些发言的机会。

本课在设计的时候尽量按照新课程标准精神,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而教师充当学生学习的伙伴,培养学生自主的探究能力。但教学过程仍有小部分可以让学生试着总结的东西由教师代为指出了。下一步应该再放开一些,给学生更多自己发挥的空间。

总之,本课从教材内容本身来说,知识点相对较少,难度不是很大。但信息技术是一门特殊学科,它以操作为基础,以能够灵活的实际应用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用熟练的操作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根本方向。网络时代给学生传授网络知识更应如此。只有学生尽可能的灵活掌握,灵活应用,才能让网络尽可能更好的服务于教育教学和生活。

篇2:如何获取有效的企业财务分析信息

如何获取有效的企业财务分析信息

对大多数企业财务管理人员来说,企业财务分析是最让人费神的工作了。其实,企业财务分析的技术大同小异,关键在于思路是否正确以及能否将其正确地表达出来。

一、企业财务分析的立足点

以某外贸企业为例,其财务经理罗玲在进行财务分析时,以业务系统为基础进行信息收集整理,而非以会计系统为基础。她解释说,会计系统是一个被动的结果,如果以会计系统为基础,会产生时间滞后,出来的结果及改进建议的时效性就大打折扣了。

再看看其他类型企业的情况。某从事国际会展业务公司的财务总监陈冶牢牢抓住了人员效率这个指标,因为公司轻资产、轻负债,成本和收益都来自于员工,因此在内部要进行人力资本估值,要根据人的经验值(工作年限、绩效、标准值)来设定绩效目标,并不断地修改完善。

可见,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发展模式和工作重心,这些都需要财务管理人员去把握核心、方向。

二、企业财务分析的信息源

企业财务分析thldl.org.cn一般以量化的数据为基础,但是财务报表并未包含所有的信息,如经营过程中的信息以及其他无法量化的信息等。这种情况下,应该如何去处理呢?某房企的财务经理王海山对此深有体会,他说,在很大程度上,房地产行业的信息都反映在财务报表外,如宏观政策、项目进度等,这些重要的信息是无法通过财务报表体现的,所以其重心更倾向于会计系统之外的信息,如进度报表、公司经营会议所取得的信息等。经过再次加工,就可以得出所需要的信息。

从事内审工作的水落建议,应向证券分析师、事故调查员、创投的研究人员学习,在压力下才能得出有价值的信息。

面对纷繁的`信息,如何辨别其真实性呢?某公司的财务经理孔如泉在收到30多家分公司的报表后,对感觉明显异常的项目,派专人去调查其真实性。这种举动起到了引导性作用,一次两次后,就没有分公司敢冒这个险了。

三、企业财务分析的表现体

常见的企业财务分析报告是厚厚的一摞,通篇的数据辅以图表。这样形式的企业财务分析报告是并不一定适合管理者阅读。

上海证交所博士后马军生在与企业的接触中想到一个小办法,就是把财务分析报告浓缩到一张纸上,如用一段话对公司整体财务状况进行分析,后面就是“傻瓜操作”了。如有三个选项,分别是财务状况出现“1异动”、“2值得关注情景”、“3无异动和值得关注情景”,在前面打勾选择。如果有异动,后面就是异动情况、产生原因和改进措施,并有逐级管理者的意见,然后将财务分析报告附在后面,管理者看自己关注的地方即可。

篇3:初一信息技术《有效获取信息》课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掌握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存储的方法;养成良好的习惯。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分组讨论、讲述亲历,共同体验信息获取的过程、经历、经验,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作一定的总结。

3.情感态度价值观:用切合实际的亲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获取信息的相关内容,并教育学生信息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二、内容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整本书的基础理论知识部分,为以后更好的学习本册书奠定基础。本节内容的重点在于如何让学生灵活掌握信息获取的各个环节并熟练地应用于日常生活学习当中。

三、学生分析

授课对象为初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大多数在小学已经学过信息技术课程,并且很多同学家里也都有电脑,对于计算机的基本功能操作的水平还是可以的。并且已经介绍过了关于信息的相关知识,为本章节的学习也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加上同学们对本章节内容又十分感兴趣,基础知识掌握的也很扎实,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学生应该可以接受。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五、教学重、难点:

信息获取过程的分析和确定信息获取方案。

六、教学过程

1 复习: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

2.导入新课

(一)、从书中小故事引入,如何有效的获取信息。

(二)、列举生活中一个简单的例子来分析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

(三)、让同学们看书上的例子,总结此例中信息获取的过程。

(四)、评价获取信息的过程。

(五)、剖析信息获取的各个环节。

①定位信息需求:信息的时间范围、信息的地域范围、信息的内容范围

即:获取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的什么样的信息。

②选择信息来源:文献型信息源、口头型信息源、电子型信息源、实物型信息源

分别比较各种信息来源的类型,例子,以及优缺点。

③确定信息获取方法:信息来源不同,获取的'方法也不同。

④评价信息:

评价的依据:信息的数量和质量、适用性、载体形式、可信度、时效性等。

(注:如果没有成功获取信息,则调整过程重新获取。)

(六)、实践

分析书上一个比较复杂的例子,更加熟练掌握获取信息的各个环节。

(七)、综合实践

实践1:以课后习题作为范例,描述整个信息获取的过程。

实践2:结合自己生活中的一件事,讲述自己具体获取信息的过程,学生讨论评价、改进。

(八)、总结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布置课下作业。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要掌握了获取信息的一般过程,这对以后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学过程中学生能真正参与到课程中,结合生活实例掌握信息获取的过程,能较好的完成学习任务。

篇4:信息的获取与管理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内容为课本“信息技术入门”中“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初步认识,教材以两个活动主题为基础,然后以“知识与技能”的形式详细介绍了关于信息与信息技术的相关问题,旨在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教师指导,充分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含义,了解信息的采集与处理方法,这部分内容在全书中占据了主要地位,是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兴趣的基石,是引导学生走进信息技术殿堂的一块敲门砖。

信息技术的宗旨是让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去获取、加工处理信息,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所以本节不仅是简单的将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教学内容与其他学科及爱国主义相结合,将一些世界名曲、名画、名作放于多媒体教学中,用一些相关的活动让学生以不同的方式获取信息,亲自体会信息的传递及获取,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增加了常识。

二、教学对象分析

初一新同学在小学已接触到计算机,并学会了一些简单的操作,学习兴致较高,但基于他们年龄的特点,他们对理论性强的知识点不易理解,认识较为直观,另外由于个性差异,也使他们的认知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知识水平各不相同,形成了不同的层次。

三、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含义,了解信息的呈现形式,主要特征及信息的发展与应用。

2、技能目标:通过对信息的了解,能掌握信息的采集处理方法,并能以简单的方式获取和加工信息,提高个人的分析、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使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互助学习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含义

五、教学模式:自主学习——分层推进教学模式

六、教学手段:采多媒体教学网

七、教学策略设计:

根据教材分析及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分析,在教学中应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探索,在任务的驱动下启发、引导学生主动触摸知识,教师总结指导,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以鼓励为主,分层教学,激发其学习兴趣。

1、情境设计:乐学、想学

生动、直观的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醒记忆中的有关知识、经验、表象,提高学生积极性,使学生想学乐学。

实例:学生在宋祖英的“爱我中华“歌曲旋律中走进课堂,不仅是一种享受,同时会产生疑问,声音从哪里来,为什么计算机会播放出声音,这样不仅会产生一种想学计算机的冲动,同时也会在歌曲的旋律中产生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产生一种爱国感,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

2、任务设计——使学生会学

通过任务设计,诱导学生思维,启发学生观察思考,促使学生自学教材,解决问题。任务分层设计,由浅及深,先易后难,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并注意与多学科的整合。

3、学生学习设计

(1)分组:教师按知识水平将学生分为4人一组,各组中有不同层次的学生 ,这样可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完成不同层次的任务。

(3)交流:小组之间,师生之间相互交流讨论,汇报自己任务完成情况,相互评价。

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生交流、讨论、总结——教师归纳总结——巩固练习——师生评价——作业

八、教学设计

模式结构设计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导入新课

问题:

1、同学们听到了什么?

2、同学们看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听到了“爱我中华”的歌曲

看到了一张讽刺漫画,对学习产生兴趣

为什么上课会这样,我们要学什么?

导出本节课的任务是:信息与信息技术

设计意图:采用任务驱动,明确学习目标

明确学习目标:

1、理解信息、信息技术含义

2、学会收集、处理信息的方法

激发兴趣分组、分层自学

信息的含义(多媒体显示图片)

自学课本活动1,并思考:

1、你在哪些地方见过这些它们?

2、它们能告诉人们哪些内容?

3、这些内容可划分哪些方面?

4、这些内容是以什么方式表达出来的?

5、信息的含义是什么?

巡回观察,启发学生思考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情况布置不同层次的任务,要求学生自主学习,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体双主教学策略。

分组完成任务

以四人为一组,分层自学,相互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归纳总结

对学生的总结给予肯定和表扬,同时加以引导得出对信息的正确理解。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学习成果,使他们有一种成就感

每组代表发言

回答以上不同问题

模式结构设计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继续分层自学

信息的传递及获取

自学课本P5页,结合实践活动完成以下问题:

1、信息可通过哪些方式传递?

2、你是怎样获取信息?

3、什么是信息的载体?刚才的活动中,信息的载体分别是什么?

4、同一信息的传递方式唯一吗?不同的信息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传递吗?

5、信息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同学们的实践活动,耳濡目染,亲身体会信息的获取与传递

实践活动:

1、看手中的一份关于雅典奥动会的一份新闻报道;

2、看一段关于2004雅典奥运会的资料片(女排决赛胜利时刻);

3、放一段关于奥运会的录音报道;

3、让学生现场发挥表演一些小品,表示一些体育运动并表达获得奖牌时兴奋

看课本并思考完成以上所提问题

归纳总结

1、对学生回答加以评价,并加以引导,使学生得出更准确的结论

2、以多媒体方式展示不同的信息传递方式,同时给学生严格区分信息与信息载体的区别:信息的表达方式本身是载体,它们所表达的内容才是信息。

3、信息的特征:载体依附性、共享性、时效性和可处理性等

设计意图:在同学们身临其境的感知抽象的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增强了对中国奥运的认识,并立志把女排顽强不息的拼搏精神用到自己的学习中。

通过自己的思考,回答以上问题,表达个人不同观点,得出总结

(1)信息是各种不同信号的集合;

(2)信息的传递必须依赖于载体;

(3)获取信息的不同途径(个人举例)

加深巩固

同步训练一(附)

在多媒体网络中出示同步训练一的内容

在学生得出结论后,进行纠正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同学们所学的理论知识

看课本,认真总结,分组讨论得出答案

层层推进

信息技术及利用

看课本P5—6页,并完成以下问题?

1、什么是信息技术?

2、思考自己生活中哪些方面用到了信息技术?

3、知识提高:

阅读课本活动2,思考格林用到了了哪些信息技术,我们是不是也可以用到?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学习,由浅及深,从自己到格林,理解信息技术的运用,并增强为熟练使用信息技术而努力学习的计算机的信心

认真阅读课本内容,根据理论知识联系实际,思考总结自己在实际生活中看到用到的信息技术。

总结格林的信息技术运用

设想自己将来对信息技术的运用

模式结构设计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加深巩固

同步训练二(附)

网络显示同步训练二

设计意图:巩固理论知识,加深印象

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答案,加深理解 小 结

多媒体网络出示:

1、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含义

2、信息的特征

3、信息技术的运用

设计意图:使整节课,有序的呈现在同学们面前

通看课本,回想所学知识,形成一个理论框架

九、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小组成员相互评价各人完成任务情况,协作学习时对本组作出的贡献。

2、自我评价,对照本节课知识点,将自己的学习情况填写在表中,并交给老师,使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表格如下:

知识点

概念理解

是否掌握

通过什么方法掌握的

信息含义

信息传递、获取方法

信息技术含义及运用

十、课后作业

1、搜集传递信息的方法并举出实际运用的例子。

2、寻找自己生活中的信息技术运用实例。

3、将以上结论填入下表:

表一:

序号

设备名称

信息载体

篇5:信息的获取与管理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内容为课本“信息技术入门”中“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初步认识,教材以两个活动主题为基础,然后以“知识与技能”的形式详细介绍了关于信息与信息技术的相关问题,旨在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教师指导,充分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含义,了解信息的采集与处理方法,这部分内容在全书中占据了主要地位,是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兴趣的基石,是引导学生走进信息技术殿堂的一块敲门砖。

信息技术的宗旨是让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去获取、加工处理信息,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所以本节不仅是简单的将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教学内容与其他学科及爱国主义相结合,将一些世界名曲、名画、名作放于多媒体教学中,用一些相关的活动让学生以不同的方式获取信息,亲自体会信息的传递及获取,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增加了常识。

二、教学对象分析

初一新同学在小学已接触到计算机,并学会了一些简单的操作,学习兴致较高,但基于他们年龄的特点,他们对理论性强的知识点不易理解,认识较为直观,另外由于个性差异,也使他们的认知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知识水平各不相同,形成了不同的层次。

三、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含义,了解信息的呈现形式,主要特征及信息的发展与应用。

2、技能目标:通过对信息的了解,能掌握信息的采集处理方法,并能以简单的方式获取和加工信息,提高个人的分析、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使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互助学习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含义

五、教学模式:自主学习——分层推进教学模式

六、教学手段:采多媒体教学网

七、教学策略设计:

根据教材分析及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分析,在教学中应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探索,在任务的驱动下启发、引导学生主动触摸知识,教师总结指导,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以鼓励为主,分层教学,激发其学习兴趣。

1、情境设计:乐学、想学

生动、直观的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醒记忆中的有关知识、经验、表象,提高学生积极性,使学生想学乐学。

实例:学生在宋祖英的“爱我中华“歌曲旋律中走进课堂,不仅是一种享受,同时会产生疑问,声音从哪里来,为什么计算机会播放出声音,这样不仅会产生一种想学计算机的冲动,同时也会在歌曲的旋律中产生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产生一种爱国感,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

2、任务设计——使学生会学

通过任务设计,诱导学生思维,启发学生观察思考,促使学生自学教材,解决问题。任务分层设计,由浅及深,先易后难,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并注意与多学科的整合。

3、学生学习设计 (1)分组:教师按知识水平将学生分为4人一组,各组中有不同层次的学生 ,这样可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完成不同层次的任务。

(3)交流:小组之间,师生之间相互交流讨论,汇报自己任务完成情况,相互评价。

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生交流、讨论、总结——教师归纳总结——巩固练习——师生评价——作业

八、教学设计

模式结构设计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导入新课

问题:

1、同学们听到了什么?

2、同学们看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听到了“爱我中华”的歌曲

看到了一张讽刺漫画,对学习产生兴趣

为什么上课会这样,我们要学什么? 导出本节课的任务是:信息与信息技术

设计意图:采用任务驱动,明确学习目标

明确学习目标:

1、理解信息、信息技术含义

2、学会收集、处理信息的方法

激发兴趣分组、分层自学

信息的含义(多媒体显示图片)

自学课本活动1,并思考:

1、你在哪些地方见过这些它们?

2、它们能告诉人们哪些内容?

3、这些内容可划分哪些方面?

4、这些内容是以什么方式表达出来的?

5、信息的含义是什么?

巡回观察,启发学生思考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情况布置不同层次的任务,要求学生自主学习,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体双主教学策略。

分组完成任务

以四人为一组,分层自学,相互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归纳总结

对学生的总结给予肯定和表扬,同时加以引导得出对信息的正确理解。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学习成果,使他们有一种成就感

每组代表发言

回答以上不同问题

模式结构设计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继续分层自学

信息的传递及获取

自学课本P5页,结合实践活动完成以下问题:

1、信息可通过哪些方式传递?

2、你是怎样获取信息?

3、什么是信息的载体?刚才的活动中,信息的载体分别是什么?

4、同一信息的传递方式唯一吗?不同的信息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传递吗?

5、信息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同学们的实践活动,耳濡目染,亲身体会信息的获取与传递 实践活动:

1、看手中的一份关于2004雅典奥动会的一份新闻报道;

2、看一段关于2004雅典奥运会的资料片(女排决赛胜利时刻);

3、放一段关于奥运会的录音报道;

3、让学生现场发挥表演一些小品,表示一些体育运动并表达获得奖牌时兴奋

看课本并思考完成以上所提问题

归纳总结

1、对学生回答加以评价,并加以引导,使学生得出更准确的结论

2、以多媒体方式展示不同的信息传递方式,同时给学生严格区分信息与信息载体的区别:信息的表达方式本身是载体,它们所表达的内容才是信息。

3、信息的特征:载体依附性、共享性、时效性和可处理性等

设计意图:在同学们身临其境的感知抽象的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增强了对中国奥运的认识,并立志把女排顽强不息的拼搏精神用到自己的学习中。

通过自己的思考,回答以上问题,表达个人不同观点,得出总结

(1)信息是各种不同信号的集合;

(2)信息的传递必须依赖于载体;

(3)获取信息的不同途径(个人举例)

加深巩固 同步训练一(附)

在多媒体网络中出示同步训练一的内容

在学生得出结论后,进行纠正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同学们所学的理论知识

看课本,认真总结,分组讨论得出答案

层层推进

信息技术及利用

看课本P5—6页,并完成以下问题?

1、什么是信息技术?

2、思考自己生活中哪些方面用到了信息技术?

3、知识提高:

阅读课本活动2,思考格林用到了了哪些信息技术,我们是不是也可以用到?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学习,由浅及深,从自己到格林,理解信息技术的运用,并增强为熟练使用信息技术而努力学习的计算机的信心

认真阅读课本内容,根据理论知识联系实际,思考总结自己在实际生活中看到用到的信息技术。总结格林的信息技术运用

设想自己将来对信息技术的运用

模式结构设计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加深巩固

同步训练二(附)

网络显示同步训练二

设计意图:巩固理论知识,加深印象

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答案,加深理解

小 结

多媒体网络出示:

1、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含义

2、信息的特征

3、信息技术的运用

设计意图:使整节课,有序的呈现在同学们面前

通看课本,回想所学知识,形成一个理论框架

九、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小组成员相互评价各人完成任务情况,协作学习时对本组作出的贡献。

2、自我评价,对照本节课知识点,将自己的学习情况填写在表中,并交给老师,使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表格如下:

知识点

概念理解

是否掌握

通过什么方法掌握的

信息含义

信息传递、获取方法

信息技术含义及运用

十、课后作业

1、搜集传递信息的方法并举出实际运用的例子。

2、寻找自己生活中的信息技术运用实例。

3、将以上结论填入下表:

表一:

序号

设备名称

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与方式,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在这里,“事物”泛指一切可能的研究对象,包括外部世界的物质客体,也包括主观世界的精神现象;“运动”泛指一切意义上的变化,包括机械运动、化学运动、思维运动和社会运动;“运动方式”是指事物运动在时间上所呈现的过程和规律;“运动状态”则是事物运动在空间上所展示的形状与态势

从认识论视角看,信息是物质在相互作用过程中表达出来的内在逻辑的时空序,表现为实体态信息、运动态信息、基因态信息、反应态信息和思维态信息等五个层次。从本体论视角看,信息是标志物质间接存在的哲学范畴。信息与物质具有对等性,信息是全面的、浓缩的,是潜信息与显信息的统一。

一切可以被感知到的事物都可以叫做信息;可以作为其他信息传输、储存的媒介叫做载体

篇6:信息的获取与管理教学设计

第一节信息与信息技术

题信息与信息技术时1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实施“双主教学”模式,使学生理解信息的概念,掌握信息的特征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寻求知识的能力;

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促进其个性发展。情感目标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启发学生对问题深入思考。教学重点信息的含义以及信息技术的应用,发展及其重要作用。教学难点辨别信息的真伪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札记一程引入二堂教学1(1)什么是信息(2)辨别信息的真伪(3)如何获取信息2信息技术的重要性:3学生自学内容:4后任务

问题1:大家平常都用什么方式和朋友或者家人进行交流呢?

我们交流的内容是不是可以叫做“信息”呢?哪些东西又可以称作为“信息”呢?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信息社会:了解一下什么是信息和信息社会问题2: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那么,什么是信息呢?哪些东西可以称作信息呢?问题3:信息的特征是什么?普遍性、无限性、可传递性、共享性信息载体的可变性教师总结:教师归纳学生所说的信息并总结提出更多详细的信息实例;概括“信息”的含义。思维拓展1:了解了什么是信息之后,我们来想想哪些信息对你来说是有用,哪些信息有是没用的呢?或者说,哪些信息是不真实的?总结学生结论,并指出出现信息泛滥的原因。以及大家应该采取的态度。知道了如何辨别信息的真伪,那么我们又如何来获取有效的信息呢?信息技术就是指获取、处理、存储、传输信息的技术。现在我们通过下面两个个例子来了解获取信息的过程:(展示例子)思维拓展2:从这个例子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A信息的获取、处理、存储、传输越来越快,越来越广,越来越大越来越强B现代人对信息的过度依赖性会有什么后果?(学生答案)D(学生答案)E(学生答案)F(学生答案)老师总结学生的结论,并进行补充。思维拓展3:通过以上一段话,你觉得美国及其盟国是因为什么原因而迅速并且零伤亡的取得了战争的胜利?通过以上的讨论,我们进行了信息活动: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存储信息、传输信息。那么大家可以翻开我们书上的第3页,看一下刚才我们练习的如何获取信息等步骤。根据上面一个例子,我们看到了,因为以美国为首的盟国掌握了先进的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军事上创造了全新的信息战战法,所以才轻松地取得了胜利!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关系到了国家的命运。那么,信息技术除了运用到军事上面,还可以在哪些领域发挥不可小觑的作用呢?总结归纳学生的回答,并强调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人类历史上的五次信息技术革命?语言----文字---造纸和印刷术----电话、电报、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使用------计算机的普及使用及计算机与现代通信技术的结合

2:以internet为代表的信息网络正迅速将全球联成一个整体,“地球村”不再是梦,信息的交流及传播没有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计算机从处理文字和数值,扩展到处理声音、图像、影像等。查找有关的资料:电脑报、上网、十万个为什么之等信息学科,培养自己的外阅读和自习的能力。

学生举例说出交流的方式;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实际生活举例说出信息实例A:共享信息的人越多,信息的价值就越大B: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信息也会过时D:信息离不开载体讨论:联系自己实际生活,举例子来说明。

不信,不传,不造阅读第一个例子:古人通过烽火台、信鸽,驿站传递信息,近代人通过电话、电报,书信传递信息,现代人呢?通过讨论,得出自己的结论。阅读第二个例子:自第一次海湾战争开始到南联盟战争、阿富汗战争、第二次海湾战争美国及其盟国都以绝对的优势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他们为什么会如此快速地,如此“零伤亡”地取得胜利呢?是上帝偏袒他们还是……?(想一想)举例子说明信息技术在哪些领域发挥巨大的作用。

预想的回答:电话,聊天工具,信等预想:图片、文字、声音、动画、视频等例:x疆7事中不真实信息起的作用?教学方法:通过例举两个例子:让学生阅读一小短文字,回答通过文字你能获取什么信息…由以上第二个例子: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决定其命运可以得出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并引申出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工农业生产、医疗、军事、教育、电子商务、网络、娱乐生活等。简单提及我国的信息技术发展及现有水平,指出我国信息技术同世界先进技术之间的差距,激励学生的爱国情操,鼓励他们学好知识,报效国家。

三、后补充:学校信息技术竞赛及上机要求。

四、堂总结:1向学生介绍可以参加的晋中市电脑制作比赛,鼓励学生勇于动脑,积极活动:2上机带脚套,不吃零食,规范操作,不使用带有威胁的可移动存储设备。总结:人类进入20世纪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当今信息同物质、能源一样重要,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三大基本资源之一,是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甚至人们把今天的社会称为信息社会。所以,信息和信息技术都非常重要。想要快速获取有效信息以及学习信息技术,就是我们要一起努力的事情。

篇7:信息的获取与管理教学设计

教学案例

《前后》

单位:沧州市实验小学 姓名:吴华 邮政编码:061000 电话:18303268028

【一】教材分析:

我采用的教材是冀教版教科书的一年级数学下册,这册书包括九个单元,其中第一单元《位置》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上下、前后和左右等方位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一个物体在平面中的位置(即从二维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学好这部分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前后》这一课就是这一单元中的内容。同时,我把这节课的内容与信息技术课程相整合,我是这样安排的,学生学会开、关机与鼠标的使用后,先不学习键盘和指法(因为学生没有学习完大写拼音),而是从图形、色彩入手来学习画图,本课利用画图中图形的复制、粘贴、移动确定物体的位置,教学对象是单纯、好动,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的小学一年级学生。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心理等因素,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看图说话活动,引导学生经历认识前、后位置关系的过程。 (2)会用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结合身边的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用前后、左右等描述平面上某个物体的位置。

(4)学习在WIN画图里对图形的复制、粘贴和移动。

2、能力目标:

通过让学生在WIN画图里说一说、画一画、动一动等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及信息处理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计算机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数学活动中受到做事要有毅力,遵守社会规范等方面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

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

三、教学难点:

能够在具体的情景中,根据行、列来确定物体的位置。

【二】教法分析:

本节课,我在教学方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方面: 1.从生活情景出发,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

2.利用WIN画图里的复制、粘贴、移动等对物体的位置进行操作。 3.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4.练习形式多样,使学生从多种方式感受物体的位置,同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化。

【三】学法分析:

新课标指出,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学数学、用电脑的乐趣。

2.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

3.利用计算机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和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

4.通过灵活、有趣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办法。

【四】媒体分析:

1、学习材料和资源:Flash课件、网络课件。

2、设备:多媒体教室。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故事导入。(5分钟)

动画出示童话故事《龟兔赛跑》导入课题,然后指其中的两幅图提问:“龟兔赛跑时,刚开始时兔子在乌龟的什么位置?”“后来兔子在乌龟的什么位置?”“从这个故事中你懂得什么道理?”学生回答后,引出课题《前后》。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15分钟)

1.生活中数学信息:(5分钟)

课件出示图片(公共汽车运行场景)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并用前后描述乘客上下车规则、车中乘客位置以及各站点的位置,通过对多种事物、多个事物的位置情况的观察、交流,使学生感受到前、后位置的相对性。

这部分教学我不是采用“老师问学生答”形式,而是采用“学生问学生答”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观察,小组讨论,把提问题、答问题的权力还给学生,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趣味的数学信息(5分钟)

出示课件,通过操作演示,把公鸡的前边复制、粘贴出另一只公鸡,然后移动图形到合适的位置,接着布置任务:

“同学们,大家亲自动手,打开桌面上趣味题,在小猴的后面再复制、粘贴出一只小猴来,如果有不会的可以打开桌面上‘帮助’文件,如果再不会,小组同学互相帮助一下。” 学生动手操作,学习复制、粘贴命令。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同时,充分感受到前、后位置的相对性,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3.身边的数学信息(5分钟)

首先我引导学生观察例图,然后学生先说出自己所在的位置,接着让学生在班内交流。在学生知道如何确定自己的座位后,让学生观察思考前后、左右同学的座位与自己座位的关系,最后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从而揭示出前后同学的座位与自己是同一组,左右同学的座位与自己是同一排这一规律。在教学中,学生真正感受到主人的地位,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才会真正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三)解决质疑,突破难点(3分钟)

学生自由说出学习、操作过程中的困难,通过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四)反馈练习,巩固升华。(15分钟)

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掌握描述物体的位置,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我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习:

1.基本练习——想一想:(5分钟)

第一题,让学生观察情景图,说一说图意,再回答书上的两个问题; 第二题,是一个比较开放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会发现不同的位置关系,既可以用左右描述两组的位置,也可以用前后、左右描述每个运动员的位置,教学中既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观察后发现的位置关系。

2.变式练习——做一做(5分钟) 让学生动手操作,充分感受到前、后位置的相对性,同时掌握WIN画图里的复制、粘贴和移动。

3.升华练习——说一说(5分钟)

出示古诗《咏鹅》的动态场景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说说画中事物之间的位置关系。这道题有一定的难度,但通过用计算机操作,就能很直观地解决问题。

这些习题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从不同方式感受物体的位置,同时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体验成功的快乐。

(五)课堂小结,激励评价。(2分钟)

这一环节重点是对学生在知识掌握、技能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与发展方面的情况作出总结;然后作出恰当的评价与反思。

【六】设计理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成为面向新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正是基于课程整合的理论和方法,把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与各学科的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它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它的研究与实施对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在设计这节课时,我突出了以下几个思想:

1.紧紧围绕创建“新型教学结构”这个中心来进行学科整合。

注意结合各门学科的特点,构建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教学并重”教学结构)。不能把“整合”变成技术与教学的简单“叠加”,有的人误认为只要用了课件就是一节整合课。而我设计的这节课以信息技术做为工具,找准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结合点,在学习数学的同时,也渗透计算机的操作技能,使两者真正的达到了整合。

2.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相结合的教学目标。

课程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包括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且通过这种“任务驱动式”的不断训练,学生可以把这种解决问题的技能逐渐迁移到其他领域。

3.激发兴趣,提高参与度。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是有个性的,他们的活动受需要和兴趣的支配”。由此可见“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之所以对数学感到枯燥、无味、怕学,其原因之一是由于数学知识本身的抽象性和严谨性所决定的,再者就是受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局限。在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下,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是立体的、丰富的、生动有趣的!例如:本课教学中我采用动画引入“龟兔赛跑”的故事;在WIN画图里在公鸡的前边复制、粘贴出另一只公鸡等形象生动的方式教学,面对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小学生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当这种好奇心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旺盛的求知欲,极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4.化静为动,揭示内在规律。

多媒体信息技术具有多种感官同步进行的直观效果,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提供丰富感知、呈现思维过程,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入其境,让学生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动态演示,化抽象为具体、变理性为感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借助观察和比较,更深刻地把握知识的本质。例如:在本课的升华练习中,我出示古诗《咏鹅》的动态场景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说说画中事物之间的位置关系。这道题有一定的难度,但通过用计算机操作,就能很直观地解决问题。

5.联系生活,体验知识生成。

《新课标》中指出:我们的数学要尽可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生活情境和已有的经验是学生自主开展学习活动的基础凭借,是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前提。在多媒体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运用计算机和多媒体工具将学习内容以多媒体、超文本、动画等形式和友好互动的界面来表现能让学生“身临其境”。例如:本课中我设计了“生活中的数学信息”、“身边的数学信息” 等环节,在“生活中的数学信息”中课件出示图片(公共汽车运行场景)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通过对多种事物、多个事物的位置情况的观察、交流,使学生感受到前、后位置的相对性;在“身边的数学信息”中,让学生观察思考前后、左右同学的座位与自己座位的关系,然后学生先说出自己所在的位置。

篇8:信息的获取与管理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教学设计 ——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发现并掌握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性质,懂得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2、了解三角形稳定性的特点,并能寻找到生活中的运用。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交流、发现等活动,发展平面几何观念;

2、通过实践去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体会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精神;

2、在平等的教学氛围中,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和评价,拉近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

二、教学重点:

如何让学生在活动中观察、实验、发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三、教学难点:

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发现。

四、教 法:

新的课堂教学采用“情境—问题—探究—反思—提高”,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是一个充满着观察、实践和猜测的发现过程。

学生在教师营造的“可探索”的环境里,积极参与,生动活泼地发现新知识。

教师耐心引导、分析、讲解和提问,及时点拨,及时对学生的意见进行肯定与评议,使学生思维逐步扩展。

确定本课主要的教法为:

1、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学模型教学;

2、实践式、讨论式教学;

3、评议结合教学。

五、学 法:

从实践中探索―――在讨论中发现―――到生活中对比。

六、教学设计

准备问题:

复习旧知识,引出新知识。课件演示: 如果我们要从A地到B地,你会选择哪种走法呢?

(说明:这一步是学生尝试活动的准备阶段,回顾学生原有的知识,为后继学习做好铺垫,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发现过程中。) 进行新课: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姚明是我们大家非常熟悉和喜欢的篮球明星,根据篮球明星姚明的有关资料,你能算出姚明的步幅有多大?

想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要学习: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板书课题:《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课件演示:

( 说明:设置悬念,从情境中营造可探索的环境,从一开始就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用同学们感兴趣的事,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快乐的讨论与探索中尽可能地展示学生丰富的资源、儿童的信息,使课堂教学活动更精彩,更充满生机与活力。)

2、自己实践,发现新知:

① 动手做一做:

用长度分别为7cm、2cm、5cm、4cm的四根小棒,同学们发挥想像,任意取其中的三根,首尾连接,搭成三角形。并思考以下问题:

(说明:学生有了好奇心,同时将产生解决问题的愿望。这一步是使学生从实践活动中自己发挥创造力、发现各种可能的结果。学生进行分组实践,遇到困难可提问,同桌学生也可互相商量。这时引导学生实践就成为学生切身的需要。等实践到一定时机时,转入下一步。)

② 交流反馈

③ 形成性质

(说明:通过“做一做”使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并在活动中发现问题。通过观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对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思考和直观的推理,获得新知,并学会初步说理,增强语言表达能力。教师根据实践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加以分析点评,并用课件总结各种可能。)

④ 作图验证

⑤ 再试一试 (说明:既使得学生会用圆规和直尺画三角形,又让学生在作图中更加体会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性质,也为下面三角形稳定性的学习埋下伏笔。)

3、继续实践,继续发现: ① 再动一动手

(说明:通过“再动一动手”这一活动,引导学生从实践中初步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

② 得出性质

通过展示教具三角形与四边形。加深学生对这一性质的感性认识。课件演示

(说明:展示教具,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通过课件,带领同学们到生活实践中的去寻找三角形稳定性的运用,同时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图形之美。)

4、重点内容,尝试练习:

这一步是学生尝试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巡视,以便及时掌握学生尝试练习的反馈信息,找准学生困难在哪里,这就为后面教师讲解提供信息,对后进生进行个别辅导。学生尝试中遇到困难,同桌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帮助。

5、针对困惑,教师讲解:

根据课堂反馈信息,对尝试题进行点评。

(说明:学生互相讨论后,迫切需要知道自己尝试的结果是否正确,这时教师讲解的火候已到。教师只要针对学生感到困难的地方、教学重点和难点地方进行讲解。这是确保学生系统掌握知识的关键一步。在“想一想”这一题的启发过程中,同时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6、会学数学,学会小结

在课堂小结前,问一问同学: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后,返回到本节课的开始,让同学讨论姚明步幅有多大的问题。

(说明:通过小结,一方面使学生主动地把本课的知识内容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同时熏陶学生逐步达到“会学”数学的境界。“从问题中来,到问题中去”,这时学生已经能很轻松得回答姚明的步幅到底有多大了。)

7、推荐创新,布置作业

(说明:这是为学生课后进一步探索指明方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推荐作业也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准备的。)

信息的获取与管理教学设计

篇9:信息的获取教学反思

信息的获取教学反思

本月主要完成第二章 信息的获取

引入开心辞典,帮助自己的朋友解决问题并夺取大奖。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感觉信息时代的高效率及时间的紧迫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实际问题,学生明白利用网络获取信息是最快解决问题的方式。但是这一环节,不足之处在于没有公布正确的答案。提出问题,没有真正的解决问题。

搜索引擎对学生来说,可能是一个陌生的词汇。但是说到百度,却是人所共知。其实百度就是搜索引擎。针对这一现象,我具体讲解了什么是搜索引擎,它是在IE上向用户提供信息搜索服务的工具。对于分类情况,采用学生自主,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展示两个搜索引擎,学生进行对比,得出一个较为简单的判别方法。学生分小组进行判别Google、新浪、搜狐分别属于哪一类型。培养学生自主去探究知识的能力。但对于学习积极性差的同学,产生了偷懒的'行为,自己不做,等着其他学生说出答案。这样的现象我还是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解决方法。讲解搜索技巧的时候,我主要采用讲授法和演示法,这样可能短时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知识竞赛,学生能对所学知识加以运用。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但还有很多不足,有些小的细节还应多加修改。

篇10:利用网络获取网络信息教学反思

利用网络获取网络信息教学反思

利用网络获取网络信息似乎已经成为学生的一种本能,基本上每位同学都能快速地利用百度等搜索引擎获取自己需要的内容。所以,本课中教师主要介绍找到资料后如何保存,比如图片的`保存,很多学生习惯直接复制粘贴,这样的操作往往会导致把图片上带有的超链接也复制过来,最好的方法是把图片另存一下。文字的保存也一样,也要避免把超链接复制过来。

篇11:《获取信息的方法》教学反思

《获取信息的方法》教学反思

根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结合具体操作示例,采用学生自主探充、分组协作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案例分析教学法。具体过程如下:

学生对上网特别感兴趣,但如果要求所有学生统一针对具体任务进行操作,不是很容易的事情,所以要求教师根据学校的条件结合学生的现有基础,对教学任务可以作适当的调整,不管是采取何种形式的任务,其最终的目的是一致的,那就是要求学生掌握这两种信息检索方式,为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问题服务。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常见的情景问题有:请大家说说从哪些提供信息搜索服务的网站获取过信息?(引发学生的回忆和思考)针对大多数学生所提及的网站,继续设问,请哪位同学来谈一谈你的体会。教师根据学生的.叙述结合本节的目标,引出本节的任务。

2、引出活动任务。

通过搜索引擎在因特网检索有关电子地图的信息,为人们出行带来便利。通过操作和讨论交流,体会分类检索和关键词检索的操作过程及各自的特点。

3、分析活动任务,分解任务。

体会分类检索和关键词检索的操作过程及各自的特点,通过搜索引擎检索因特网上电子地图,要求标识出到达目的地的出行路线,制作出行的参考方案。

分解:选择雅虎Google或百度等专业的搜索网站;通过搜索引擎进行相关检索;讨论交流他们的操作过程和各自的特点;利用下载工具下载电子地图。

4、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针对分解的任务,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提出问题,如:每种检索方式的操作规程是怎样的,各自的特点是什么,有没有通用性,你更喜欢哪种检索方式,理由是什么,你觉得还有改进的必要吗,你的改进建议是什么,你打算如何向网站反馈你的建议通过学生的思考交流,形成各自的认识。促进学生养成自主分析、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基本信息素养。

5、自主探究学习,结合必要的讨论,完成任务。

6、课堂评价(结合过程性评价指标有选择地进行)。

7、课堂总结、巩固知识。

学生总结:通过活动过程的探究交流和体验,我们掌握了这两种信息检索方式的操作过程,为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需要进行信息检索的实际问题打下了基础。

8、后续活动。

根据活动的处理建议,结合实际情况,完成活动,巩固本节知识、技能和分析方法。针对活动的完成情况,要求学生思考关于如何判段通过信息检索方式所获取的信息的价值,为下一节课活动作准备。

篇12: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教学反思

通过上完这一节课,获取信息的关键在于让学生理解什么呢?信息来源的方式、信息来源的多样性、信息获取的适当方法与途径。这要比简单的介绍从网络上搜索资料更重要。也就是说我们教信息技术课程的老师不仅仅让学生能够从网络上更好地找到信息,更关键的是要培养人他们的信息意识、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这也是信息课程所要达到的目标,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从而使他们明白在不同的场合,会选择适当的、高效的、方便快捷的信息获取方法来获得有用的信息。

其实,获取信息的关键上让学生能够有开阔的思维和更自觉的意识去面对信息,这一点在课本上也体现出来了。因为这一节是纯粹的理论课,要在课堂中摆脱“说教”的方式,能够让学生亲身体验和经历信息获取的过程,能够让学生在信息获取方式对比中产生强烈的冲击,这才能够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信息获取的意义所在。所以我在课堂上,除了讲解刘蕾获取天气情况的过程外,还让他们了解去电脑实体店去了解购买一台电脑的情况,让他们了解如何去获取信息。局限在课堂上就会让学生产生一种误解,信息获取的途径虽然是多样的,但是网络还是最方便的一种。学生往往认为获取信息就是通过网络,这样的教学无论如何也难以跳出一个怪圈,摆脱凡是不知就“百度”这样的一种情况,网络是唯一的信息获取的途径。

在教学中我们要通过列举现实生活中身边的实例,为学生获取信息提供一些对比,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明白,从网络中获取的信息是有限的,从网络中能够找到的信息资源也难以保证其准确性的有效性。因为不同的网络编辑有其主观的看法,也不能代表信息原本的含义,培养他们的这种意识。

本人认识到真正实现有效教学,关键的是教师观念的变革,要让学生整整的动起来,必需对教师提出更高得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比如“杨叔子院士打猪草”的例子煽情还不够,小组之间的互评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从中收获与反思都颇深,这为我今后的教学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相信我能以此为契机更好地开展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所得。

篇13: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教学反思

本节课把“诱思探究教学思想”落实在了教学过程中,真正把“满堂灌”变成了“满堂学”,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性高,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实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变诱为教,以诱达思,成功实现了启发式教学。

本节课刚开始引入的“杨叔子院士”打猪草的例子让学生“身临其境”,直接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学生在热烈讨论的过程中自己感悟,主动探究,通过“如何获取天气预报”的例子,自己总结出了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真正实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在剖析信息获取的各个环节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获取奥运会金牌信息来源和获取百脉泉水位信息的例子,不但让学生自主探究,而且以情激情,渗透了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教育;让学生畅想1后家庭生活的一天,激发了学生创造性的火花。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五官并用,全身心投入,主体性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展。

本人认识到真正实现诱思探究教学,关键的是教师观念的变革,要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必须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比如“杨叔子院士打猪草”的例子煽情还不够,小组之间的互评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从中收获与反思都颇深,这为我今后的教学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相信我能以此为契机更好地开展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所得。

篇14:《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教学反思

《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教学反思

在我的教学中我总认为信息技术这门课就是教会学生如何上机操作,课堂上无非是教师演示、学生观看演示、然后学生上机操作。结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乐观,反应快的学生教师还没有讲完,他就会操作了;反应较慢的学生还没有弄清楚你在讲什么,还有部分学生上课走神,压根没有听见你在讲什么,一堂课就结束了。这种教学方法很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发展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是一门新课程,它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必须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来挖掘学生潜力,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尤其是利用计算机这一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反思:

一、运用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动机来自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兴趣越大,学习的动力越大,学习的状态越好,学习效果就越明显。在小学的时候学生对计算机早已有了浓厚的兴趣与神秘感,渴望更深层次的了解它,掌握它。希望有一天自己能随心所欲地操作计算机,利用电脑绘画、制做自己的作品、上网聊天、购物等等。信息技术课正好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现在他们终于能够动手操作了,较多的实践机会为学生们提供了大量的动手操作空间,大大满足了学

生的好奇、好动心理。但是,如果课堂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 “教师讲,学生听”,“学”跟着“教”走,只要“我说你做”就可以了。而信息技术是一门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教师仍按以前的做法,学生很容易产生“三分钟的热度”,过后就凉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较容易掌握的内容,我们应该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方法。学生们边学边练,很快就学会了本节内容。使用这种教学方法,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创设和谐学习环境,保持良好学习情趣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让我懂得,鼓励和诱导相结合,排除学生学习中各种心理障碍,克服学生的抵触情绪,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是保持学生学习情趣的最佳手段。

现在每班学生都在三十人左右,绝大部分同学上机操作时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教师要一个一个教根本忙不过来,肯定会挫伤没有被辅导到的同学的积极性,因此在分组的基础上,采用“兵教兵”的教学方法。我让几位先掌握的同学当“小老师”,把他们分到各组去辅导,这样即可以减轻教师逐个辅导学生的负担,也使“小老师”们得到锻炼,使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还克服了部分学生惧怕老师现象。从而使所有学生不会的问题得到解决。在这种分组教学的情况下,教师的作用并没有失去,我们正好可以集中精力去辅导个别“特困生”。使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提高操作水平。同时,在同学互相辅导学习中增进了友情,了解到合作的重要性,创造出合作学习的和谐氛围。

三、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法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由于建构主义学习活动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且是真实的,因而学习者就更具有兴趣和动机,能够鼓励学习者进行批判型思维,能够更易于提供个体的学习风格。建构主义认为,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真实的任务和学习领域内的一些日常活动或实践。这些贴近生活真实的、复杂的任务整合了多重的内容或技能,它们有助于学生用真实的方式来应用所学的知识,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意识到他们所学知识的相关性和有意义性。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这门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创造性、操作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特点的课程。“任务驱动”这一教学法既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也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总之,要学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只要我们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处处留心,时时注意,必须使用易于学生接受的语言和教学方法,让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使我们的学生能在轻松的氛

围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他们驾驭计算机的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节课把“诱思探究教学思想”落实在了教学过程中,真正把“满堂灌”变成了“满堂学”,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性高,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实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变诱为教,以诱达思,成功实现了启发式教学。

本节课刚开始引入的“刘叔子院士”打猪草的例子让学生“身临其境”,直接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学生在热烈讨论的过程中自己感悟,主动探究,通过“如何获取天气预报”的例子,自己总结出了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真正实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在剖析信息获取的各个环节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获取08年奥运会金牌信息来源的例子,不但让学生自主探究,而且以情激情,渗透了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教育;让学生畅想100年后家庭生活的一天,激发了学生创造性的火花。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五官并用,全身心投入,主体性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展。

本人认识到真正实现诱思探究教学,关键的是教师观念的变革,要让学生整整的动起来,必需对教师提出更高得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刘叔子院士打猪草”的例子煽情还不够,小组之间的互评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从中收获与反思都颇深,这为我今后的教学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相信我能以此为契机更好地开展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所得。

如何获取有效的企业财务分析信息

对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五大标准的分析与思考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工作计划示例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工作计划

如何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论文

浅析网络环境下高校教师的角色转换与能力培养论文

信息检索课心得体会

信息负熵在图书馆系统管理的影响作用论文

教师媒介素养优秀论文

有效获取信息的教学设计
《有效获取信息的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有效获取信息的教学设计(合集14篇)】相关文章:

浅论教师终身学习能力的一般构成要素论文2023-12-22

企业邮箱的信息安全研究论文2022-08-29

网络学习环境下大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的论文2022-10-22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评价策略论文2022-10-10

基于社交网络的高校数字图书馆阅读社区构建研究论文2022-05-08

企业的知识管理2022-05-06

接受理论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论文2022-10-14

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专业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论文2023-04-17

信息检索心得体会2023-01-13

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学习心得体会2022-06-16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