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情境教学探究论文

时间:2022-12-28 08:03:54 数学教学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小学数学课堂情境教学探究论文(精选19篇)由网友“珠笑笑”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情境教学探究论文,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课堂情境教学探究论文

篇1:数学情境教学论文

数学情境教学论文

数学情境教学论文:融合“两味”,创设情境

周江海

(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洪塘小学)

摘 要:数学情境“生活味”这一理念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但一些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却弄巧成拙,过多地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导致在数学课中失去了其数学的本质,丢失了“数学味”,使“生活味”主宰了整个数学课堂。以平时数学课堂教学为例,先讲述了教师应如何调制数学教学情境的“生活味”以及如何保留数学教学情境的“数学味”,最后有效地融合“数学味”与“生活味”,创设出高效的教学情境,使数学课堂“韵味”十足。

关键词:生活味;数学味;有效融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学生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这一理念带来了情境的“生活味”.具有“生活味”的情境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积极性、趣味性。然而,在强调“生活味”情境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防止另一种倾向,即教师对数学本质的关注正在逐渐减少,情境的“数学味”正变得越来越淡。如果把“生活味”和“数学味”看作“创设情境”这道菜肴的两种调料的话,那么“数学味”就是这道菜肴的原味,而“生活味”就是这道菜肴的调味。怎么做到既要保留情境的“数学味”,又要调制好情境的“生活味”呢?怎么做到“数学味”和“生活味”的有效融合,创设出有效的情境呢?下面以平时数学课堂教学为例,浅谈几点做法。

一、调制数学教学情境的调味――“生活味”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意义的学习一定要把数学内容放在真实的且有兴趣的情境中。”可见,教师创设的生活味情境应该具备“真实性”和“趣味性”.“真实性”是生活味情境创设的基本前提,“趣味性”是生活味情境创设的基本保障。

1.有“真实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情境创设中,强调创设尽可能实在的真实情境,因为真实的情境接近学生的生活体验;真实的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应用能力,有利于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培养真实的情感和态度。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教学情境,切不可“凭空捏造”.虚假、空洞、不真实的情境可能会导致一些负面影响。如,有位教师在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后设计一道情境练习题:“一块长方形玻璃打碎了(图略),要想配上新玻璃,该带哪一块去?”刚阅读完题目马上有学生质疑:“去配玻璃要带一块大玻璃吗?万一不小心被玻璃割伤呢?”这位教师无言以对,顿时全班一阵哗然。很显然,学生不愿意接受这种杜撰式的、与生活实际相悖的虚拟情境。但“虚拟”不等于“虚假”,虚拟的情境也应该符合起码的生活逻辑。不能让学生产生“老师骗人”的感觉。在这样一种心理作用下,学生非但没有身心愉悦之感,反而产生了愤愤然的情绪,这就违背了教师当初创设情境的初衷。

2.有“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儿童认识需要的情趣表现,是儿童主动探索知识的心理基础。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不要使掌握知识的过程让孩子感到厌烦,不要把他们引入一种疲劳和对一切漠不关心的状态,而要使他们的整个身心都充满欢乐。”可见,激发不起学生兴趣的教学是枯燥的、无效的。相反,积极的'情感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这种浓厚的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因此,教师要设法创设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情境,触发学生迫切的求知愿望,诱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比如,我在教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简单的排列与组合一课时,全课创设了三个小朋友和小精灵游玩美丽的数学广角城堡一系列的情境。有开密码门后扎气球、砸金蛋的游戏情境,有进入数学广角城堡后游玩游艺宫、乒乓馆的活动情境。这样将枯燥、抽象的知识融入他们感兴趣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欲望,使学生在愉快、好奇的心情中跨进知识的大门。

二、保留数学教学情境的原味――“数学味”

特级教师徐斌说过:“生活化情境应当是有选择的,就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应有浓浓的数学味,应当避免虚幻和幼稚化倾向。”可见,数学课上的情境创设应该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应该为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供支撑,应该让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思考问题,()简而言之,“数学味”情境应该具备“知识性”和“思考性”.

1.有“知识性”

知识性是数学教学情境的本质属性。顾汝佐先生曾指出:“情境设计要紧扣所要教学的数学知识或技能,离开了这一点就不是数学课。”情境创设要有“数学味”,要服务数学教学的目标,要紧扣数学教学的内容,要凸现数学知识的本质。反之则形式化、表面化,起到画蛇添足的作用,失去情境创设的价值。如,有位年轻教师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利用多媒体展示了一幅热闹的游乐园主题图,并化静为动,做成了动画效果,问看见了什么。学生果真被眼前感兴趣的游乐项目深深吸引了,看到了旋转木马、过山车、小火车等等,他们七嘴八舌,却离题万里。有的学生开始诉说起他的游玩经历,有的学生甚至争执起来……顿时课堂气氛被这“热闹”情境给激活了。就这样,这位年轻教师光情境导入和课堂纪律整顿整整花了近15分钟。这位教师在“精心设计”的情境中增加了许多非知识性的数学信息,结果适得其反,未能突出数学学习的主题,致使课堂学习时间和学生的思维过多地纠缠,反而冲淡了“数学味”.

2.有“思考性”

余文森教授在《有效教学十讲》一书说:“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内含问题的情境,它能让学生‘触景生思’,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思考。”因此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思考性。如果我们创设的问题情境没有思考价值,只停留在情境的表面,必定会束缚学生的思维,背离创设情境的初衷。

例如,我在“锐角和钝角”教学中,学生学习了锐角和钝角的概念后,教师可设计找生活中的角的问题情境:先出示红领巾实物,引导学生发现在红领巾上找到了几个角?分别是什么角?然后出示五角星实物,提问学生你找到了几个角?嘴快的学生马上说:“五个角,都是锐角!”这时,教师适时引导提出疑惑:“除了这五个角外,没其他的角了吗?”面对教师的“逼问”,学生找到了另外五个钝角,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最后出示钟面实物,先让学生观察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组成的角并判断11点、3点、3点半是什么角?其中3点半这一提问就已经再次打开了学生的思维之门,学生的答案不一,有说直角的,有说锐角的。这时,教师因势利导,反问学生:“我们可以请谁来帮忙判断3点半到底是什么角?”在良好的问题情境下学生寻求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利用三角板证明,并最终经教师引导发现:如果在我们用眼睛看不出这个角到底是直角、锐角或钝角时,可以利用三角板帮忙。最后教师将钟面拿走,脱离实物说出时间让学生通过头脑想象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成了什么样的角再进行判断。这样设计不仅使学生在无形当中建立了三种角的模型,加深了对三种角的认识,而且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适时的发展,得到了有效的锻炼。

三、有效融合“数学味”与“生活味”

乔纳森说过:“情境是利用一个熟悉的参考物,帮助学生将一个要探究的概念与熟悉的经验联系起来,引导他们利用这些经验来解释、说明、建构自己的科学知识。”这句话指出了情境创设时“生活味”和“数学味”相辅相成、和谐统一的关系。而郑毓信教授更直接指出:“我们所追求的不应是由‘学校数学’向‘日常数学’的简单‘回归’,而应是两者在更高层次上的整合。”强调要把“数学味”和“生活味”有效地融合。因此,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为了有利于他们理解抽象的数学问题,我们必须为他们构建生活原型。例如,我在二年级“找规律”这节课中,课前预设绝大多数学生说不出地板上砖块排列的规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寻找出地板上砖块排列的规律,教师在导入时先让学生观看“大课间活动时四个学生轮流投篮球”的视频,并说说四个学生轮流投篮球是怎么轮流投法的。这样的情境创设,就为学生沟通“数学―生活”搭建了桥梁,抽象的数学知识找到了具体的生活原型作依托,学生对于地板上砖块排列的规律就更形象、更深刻。

“数学味”是情境创设的本质保证,是我们必然要关注的“原味”;“生活味”是情境创设的动力机制,是我们必须要追求的“调味”.只要做好情境创设的“原味”和“调味”的相互融合、相辅相成,我们的数学课堂就一定是美味飘逸的,一定适合学生的口味,一定能让学生体会出数学的“韵味”,感受到数学的无穷魅力。

参考文献:

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2: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情境的创设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情境的创设论文

课堂情境创设是指在一定情境下所进行的教学活动,借助各种直观手段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有利于丰富学生感知、启迪学生探究、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服务的具体形象且富有情感性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上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生动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角色,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做法和体会。

一、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符合学生的知识和经验基础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都在创设教学情境这一环节上,下了很多工夫,力求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但无论以什么样的方式创设情境,至少有一个基本原则:从儿童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创设教学情境,教师必须高度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考虑自己创设的'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经验基础是否契合。如在教学“数学广角”烙饼问题时,有位小学教师就创设了这样的情境:用手中的三个圆片当作饼,让学生自己翻饼感受如何才能更节省时间。但是在农村的家庭很多都是使用大铁锅烙饼的,一些农村的学生不约而同地得到了这样的结论,就是把三张饼一起放到锅里,同时烙。在此,教师就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虽然使学生感受到情境的生动与有趣,但却与教学要求相背离。

二、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符合课堂教学实际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高质量的教学情境,紧扣课堂的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将它处理得当,同时把情境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不仅能达成课堂教学目标,而且还能更好地切合教学实际。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当导入新课后,教师说:“请同学们想一想,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求出圆的周长?”有的学生用绳子围住圆一周,再用直尺测量绳子,有的学生把圆在直尺上滚动一周也能得出圆的周长,方法很多。但教师在学生动手之前就落实好了本环节的重点就是动手测量周长。可见,任何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都应该围绕“为课堂教学提供有效的服务”。

三、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

“创设情境”可以理解为一种教学策略,而随着学生年龄的不断变化,低、中、高段学生分别有不同的情境创设策略。教师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作出适当的选择:低、中年级学生比较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中、高年级学生对有用、有挑战性的任务更感兴趣。而有的教师则将其公理化、公式化了,忽视了学生学习个性的阶段性特征。如在教学“长方形周长”时,教师一边播放课件,一边绘声绘色地讲述《龟兔赛跑》的故事:“动物王国里又要举行一场比赛了…”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述故事,有的学生就小声地嘀咕:“怎么又是比赛啊!”而另外一位教师,就是把问题抛给了学生:“学校门口的花坛需要围一圈栅栏,我们应该怎样去解决这个问题呢?”看似后者简单,但更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所以教师一定要注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四、教学情境的创设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教师要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新课程标准指出:“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感兴趣的新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一)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素材进行加工或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情境作为课堂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例如,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由于学生对人民币了解较少,教师可以设置“购物”情境:同学们,你买过东西吗?今天,教师想带你们去商店看一看,你们愿意吗?这个商店卖什么?(文具),你们想买些什么文具?引出“元、角、分”,这样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充分认识元、角、分,了解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功能。

(二)创设开放的生活情境

教师在选取生活情景时不能拘泥于单一的书本所提供的内容,一定要以不同方式去选取,形式多样,新颖,并且容量要大,要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如:在教学“比多少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课件,边给学生讲小猪盖房子这个学生都熟悉的故事:森林里有3只小猪正在盖房子,小兔子也来帮忙。它们有的扛木头,有的搬砖……最后定格画面。让学生自己根据画面上的事物比较多少(小猪和小兔、小猪和木头、小兔和砖……)。要比较的素材比较多,学生在自己喜爱的童话世界里不时地闪出智慧的火花。在学生喜爱的生活的情境中,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用结合上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的方法有很多,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性,结合教学内容精心创设。充分利用多种形式创设各种课堂情境,做到因课适宜,使这一教学资源得到充分的发挥,才能真正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师精心创设的课堂情境中让学生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篇3:生活情境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生活情境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一、运用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意义

实践探究能力对一个人的发展十分重要,是其离开学校、离开教师的讲解之后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其从实践中获取知识的能力。实践探究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必须从小开始培养。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上,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处于一种被压抑的状态,不单单造成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影响学习效果的不良影响,对学生实践探究能力的培养也是十分不利的。而通过运用具体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进行学习,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体现其主体地位,能够提高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能够提高学生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探究和学习的能力。

二、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

1.情境创设注意引导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创设生活情境的时候并不能随意进行,而是应该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创设,以能够激发其学习兴趣,引发思考和探究为目的。在此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是至关重要的,所创设的问题必须具有层次感,从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寻获答案,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编码》这一课程时,就可以利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身份证编码创设情境进行教学。首先引导学生认识身份证编码的规律,将其中蕴含性别、出生日期等信息的位数以及意义告知学生。接下来为学生创设情境:一个“小马虎”同学课前分别收集了爷爷、奶奶、爸爸和妈妈的身份证号码,但是,他忘记对这四个号码进行标记,无法分清分别是谁的了,请同学们帮其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首先找出年长者的两个号码,再通过分辨男女辨别哪个是爷爷的,哪个是奶奶的,接下来以同样的方法辨别剩下的两个哪个是爸爸的,哪个是妈妈的,最终解决这一问题。

2.情境创设与现实问题相连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运用生活情境辅助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只有真实的生活情境才能够引发学生的熟悉感与代入感,才能够使其在生活中面临类似的问题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因此,教师所创设的生活情境必须是与现实相连的问题,而不能是臆想出来的。例如,在学习《需要多少钱》这一课程时,为学生创设如下情境:星期天,淘气、笑笑和许多好朋友们在海边玩的'时候,在附近的商店里买了好多的东西,想让同学们帮忙计算一下他们一共花了多少钱,你们愿意吗?通过购物这一生活中十分常见的情境进行乘法的教学,拉近数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培养其实践探究能力。

3.生活情境创设要全面

有一部分教师认为创设生活情境就是课堂教学中吸引学生的一种手段,在课堂练习以及课后的练习中并没有运用生活情境进行教学,这是一种片面的认识和做法。在课堂上以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降低其学习的难度是正确的,但是,在课堂练习以及课后练习中运用生活情境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效果也是十分明显的。因此,生活情境的创设要全面,不能人为的将其局限在教学的某一阶段。例如,在学习《时间与数学》这一课程时,对教材上寻找飞飞一家三口人明年三月的共同休息日的例子进行延伸与重组。为学生创设这样一个问题:飞飞每周六日休息,爸爸每工作三天后休息一天,妈妈每工作一天后休息一天,寻求其一家三口在明年三月的共同休息日。课堂上通过讨论解答问题之后,为学生布置课后作业如回家之后通过翻看日历对这一问题进行确定等。通过创设全面的生活情境不仅能够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消化之后成为自己的知识。

篇4:情境创设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情境创设小学数学教学论文论文

一、情境创设要利学生研习条理化

在实际数学教学中,笔者发现,教师们的情境创设与运用往往局限在知识的导入以及学习气氛的营造与烘托中,忽略了情境在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方面的积极作用,使得情境教学的功能受到了很大的局限。由此,在实际教学中,笔者有意识地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帮助学生通过问题,将知识串联起来,引导学生抓住知识脉络,以不变应万变。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教师与学生在互动交流和操作实践中得出了一个共同的结论,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利用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转化和推导而来的,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以高,而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这个结论,教师设置了一个递进式的问题情境:是否任意的一个平行四边形都可以转化成长方形?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后的面积和周长是否一样?这个递进式的问题情境在于帮助学生正确地区分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厘清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在转化过程中的定量与变量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为何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会等于“底×高”。所以,学生在进入这个问题情境后,必须主动地联系自己所学过的有关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知识,并从中筛选出自己想要的信息进行组合,从而在研讨中不断让自己的思维条理化,清晰化。

二、情境创设要助机械练习趣味化

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机械练习是帮助学生巩固数学知识,提高学生运用技巧的必由之路。然而,由于机械练习的单一性与刻板性,学生在反复的练习过程中容易产生厌烦与抵触情绪。面对这样的教学瓶颈,我们不妨将情境活动与机械练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情境渗透于练习的导入、过程以及评价中,从而将枯燥的机械练习包装成趣味的情境活动,提高学生们互动参与的热情。例如,教学《小数的大小》时,在传统的教学范式下,待教师完成新知的教学任务后,便是一环接一环的机械式练习,而且这些练习大多又依课本上的编排顺序而列,没有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接受能力,更没有根据不同学生的表现来选择和组织。因此,为了保证练习能够真正达到巩固新知、拓展知识的目的,我们可以结合情境创设法来设计、引导和评价练习。如让学生互出考题进行训练,并尽量结合生活实际进行题目创造。有的学生就会结合自己的购物经验,让同伴对比一根铅笔与一块橡皮擦的价格;而有的学生会以身高为例,出示各种不同的考题来训练对方,等等。这样不仅能够训练答题者,也能够让出题者在其中获得知识的再次巩固。

三、结语

总之,情境创设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剂良药。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思考与探索的问题是如何以学生为主体,紧扣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们创设知识性与趣味性兼具、开放性与探究性兼容的教学情境,激发他们真实的情感体验,发挥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培养他们数学逻辑思维与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篇5: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情境创设论文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情境创设论文

摘要: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情境创设是学生能够掌握知识以及形成能力的动力源泉。小学数学老师务必要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有针对性的情境创设,从而引领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形象化的认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数学的魅力,进而刺激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乐趣。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创设;兴趣

情境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地利用生动形象而且较为经典的场景来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学习情感,将认知活动充分与情感活动进行有效的融合,是一种十分新颖的教学模式。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时常通过一些好玩的、多方向性的、开放性的游戏或是图像,又或者是儿歌等素材,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意识的情境创设,以此引领学生在对知识的深入探索过程中不断寻求创新。

一、游戏情境的创设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数学知识因其抽象化的特点就难免感到枯燥乏味,也正因如此,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阻碍。针对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点内容,在教学环节中,老师需让学生们加入各种形式丰富且新颖的游戏活动或是竞争当中来,在此过程中巩固自身所学,把机械化、繁杂枯燥的.训练转化成具有数学意义的小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快乐,同时也学到了知识,不但学生的能力得到了锻炼,老师的教学目标也更容易达成。例如,可以开展对口令、找朋友等小游戏,来调动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在“加与减”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一个蚂蚁搬家的游戏。老师在教学环节中,结合教材内容在黑板上张贴几张蚂蚁洞的图片,然后让学生来扮演蚂蚁,每名同学从老师那里领取“一袋米”,上面会写着一道算数题。游戏开始以后,每个同学拿着米袋找到与米袋上算数题答案相符的蚂蚁洞。通过这个游戏,学生在巩固了加减法的知识的同时,也培养出了学生之间协同合作的精神。

二、图像情境的创设

低年级的学生在对事物进行观察时几乎是毫无目的的,而且没有一定规律、找不到问题的关键点,而利用色彩鲜艳的图形图案以及实物,就能很容易吸引他们的视觉,将其思维激发至相对较为兴奋的状态当中。曾有学者说过:“直观是一种能够开发观察力以及思维的巨大力量。”为学生进行图像的情境创设,不但能够使学生在表层记忆当中留下印象,还能充分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以及空间的想象能力,使其求知欲望得到充分的增强。在学习“比较”的过程中,老师可以为学生展示三幅图,每幅图当中都有一块蛋糕,且每块蛋糕的大小都不同。在教学环节中,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比较图中哪块蛋糕最大哪块最小,并让学生自编自演一个小故事,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在色彩艳丽且充满童趣的图像情境当中积极主动去动脑筋,使其求知欲望得到有效地增强。

三、儿歌情境的创设

人的学习离不开好的心境,轻松悠扬的乐曲能够给人一种安静祥和的感觉。优美的乐曲可以使人冷静下来,使人变得平和且理智。经研究发现,有的乐曲的速度和人的大脑处在放松状态时的“波长”是持平的。在这类乐曲的伴奏下进行信息阅读和知识学习能使人更容易记住,而且学习效率也会提高。数学知识的特点是具有抽象性,而且相对内容较为枯燥,小学生心性不定,所以很难将精力一直集中在课堂上。因此,需要结合小学生思维形象且富有情感等特点为其创设儿歌情境,利用儿歌使学生放松心情,将儿歌融入课堂教学中,能够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100以内进位加法”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编制一个“进位加法歌”,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学唱过程中掌握进位规律。通过这样的学唱过程还可以将学生在课堂上爱乱动的习惯转化成音乐中的律动。通过儿歌情境的创设,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情感,同时也可以启发他们的记忆思维,充分开发他们的智力,而且也使得他们的学习效果得到很大的提升。

四、生活情境的创设

事实上数学本就来源于生活,在生活当中随处能见到数学知识。伴随社会的进步以及经济水平的提高,数学身为文化组成部分中的一项重要学科,其内容和思想,以及其方法已经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数学知识以及技术将会成为我们生活以及工作的必需工具。华罗庚曾讲过:“数学在人们的印象当中是枯燥无味的,是一种神秘难懂的东西,那是因为它脱离了现实。”小学生情感色彩丰富,他们对自己熟知的环境能够很好地放松,可以自觉地进行知觉活动,进而构建一个比较清晰的知识架构。基于此,为学生展开生活情境创设,不但能有助于学生从生活中理解数学知识,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生活随处可见数学,并且学生在进行观察以及思考的过程里可以动手实践,增强情感认知。例如,在“比较大小”的教学环节中,可以让学生通过数豆子的方法来比较谁手里的豆子多谁的少,从而可以通过实践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缺乏兴趣的强迫性的学习会使得学生的探知真理的欲望被扼杀。对于小学生而言,兴趣就是学习的最好动力源泉,为小学生营造各类多样化的,可以使其充满兴趣的教学情境,是能够充分激发小学生求知欲望的有效方法,它能使小学生从真正意义上感受到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充满乐趣以及欢乐的过程。

参考文献:

[1]王玉林.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有效性[J].杂文月刊:学术版,2014(11):7-8.

[2]高雅静.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J].文理导航(下旬),2013(7):46-47.

[3]肖春燕.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与快乐教学[J].家教世界,2013(16):36-37.

篇6:教学情境的数学教学的论文

教学情境的数学教学的论文

一、利用游戏,创设教学情境

从中学生的心理特征的角度出发,他们正处于一个爱玩、爱参与的年龄阶段.通过具有数学思维的游戏,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学生对游戏本身具有的兴趣,进而发展到对于数学这一学科的兴趣.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养成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将数学题目当成一种有趣的数学游戏,可以大大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可利用游戏将学生引入课堂,从而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讲“平面直角坐标系”时,教师可以选择第四排学生作为横坐标,第四列学生作为纵坐标轴,两个学生之间的距离为一个单位.这样一来,教室里的每个学生都是坐标上的点,每个学生都能说出自己所在位置的坐标,或者由任意一个学生提问自己处于什么坐标,让其他学生回答.枯燥的课堂学习就变成了有趣的游戏,学生立刻就会情趣盎然,积极参与.这样能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开拓思维,能够从身边的事物中学到数学知识.

二、利用数学故事,创设教学情境

数学这一学科有着漫长的发展过程,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关于数学的脍炙人口的故事以及数学家的轶事.以数学发展的历史来创设教学情境,对于学生来说,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了解数学发展的历史背景以及数学家的故事,能够使学生更加领略到数学的奇妙之处,领略数学家的人格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讲“勾股定理”时,教师可以讲解为什么会有“勾三,股四,弦五”之说,以及数学家在得出这一数学结论中作出的贡献等,让学生对于勾股定理有想去了解和学习的冲动,为新的教学内容作好铺垫.

三、利用课堂数学实验,创设教学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许多概念是需要通过学生在生活中认真观察才能够理解的.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来感受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更加生动形象地让学生体会数学、感受数学.例如,在讲“正方体、长方体等立体图形”时,可能有的学生的想象能力并不是很好,这就需要学生动手在课堂上制作具体的模型,观察正方体到底有几条棱,几个顶点,并且沿不同的棱剪开得到什么样的图形,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在自己的手中变化,加深印象;在讲“对称图形”时,教师可以发给每个学生一张报纸,让学生对折,并在纸上画出自己喜欢的图案,然后按照图案剪下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来明白什么是轴对称图形,让学生在理解概念的时候不再是死记硬背,而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解.这样的课堂教学,会增加课堂学习的有效性,使学生乐在其中.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营造教学情境

在当前新课改的.教学背景下,多媒体教学工具已经走进课堂,而且在初中教学教育当中也是对教师创新教学的一项必然考验.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加简单,使得抽象的难以用板书表达的知识,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将抽象变为形象,更加有助于学生的理解,拉近学生和数学抽象概念之间的距离感,让学生能够从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总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创设教学情境是当代教学改革下的重要追求,符合初中数学的发展要求,也适应初中学生学习的心理要求.在教学中,增设各种各样的情境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理解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数学知识,能够拉近数学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教师合理正确地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7:浅谈数学情境教学分析论文

浅谈数学情境教学分析论文

数学课堂上创设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有利于突出知识的发生过程,“掐头去尾烧中断”的教学正在逐渐减少,创设数学情境正受到越来越多教师重视,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因此,避免数学课程改革的新误区,落实务实高效的课堂教学是当务之急.

1走出情境创设误区,避免两个极端

极端一认为教学不需要情境.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茶地展开,但是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受教育评价制度,高考指挥棒,以及家长对孩子学习成绩的迫切要求的影响,有的教师重新又回到应试教育的现实中去了.有的教师只把教学情境当作点缀,作为课堂教学的摆设,在教学活动中谈的是探究教学,但操作的是应试教学,备的是启发式教学,上的是灌输式教学,出现了一种课改的扭曲现象.极端二认为无情境不教学.在新一轮课改中,有的教师由于对情境创设的认识上的偏差,认为情境创设每节课都需要,提出无情境不教学.教学的各环节都精雕细琢,每一个问题都力求有新意,每一个教学步骤都希望有出其不意的效果,结果不顾教学内容,不讲实效,教学为了情境而情境,在课堂上不同程度出现了赶时髦的现象,使情境创设走向了形式化趋向.表现为:(l)情境创设过分依赖多媒体,一切以多媒体为中心,追求课件的“花哨”,结果让学生视觉疲劳,眼花缭乱,学生长期处于各种图画的诱惑下,习惯了感官刺激而懒于思考甚至变得不会思考,同时也削弱了情境应有的作用,忽略了对知识的掌握.(2)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表现为无价值的讨论,闪电式的讨论和目标不明确的讨论.一些小组合作表面上是学生全员参与,而实际是一盘散沙,纯粹为合作而合作.这些合作学习,看似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实际上学生己成为教师操纵的木偶.这样的情境不是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不能促进学生认知的深化,更谈不上情境创设的实效.(3)有的教师以频繁、思维含量低的提问代替情境创设,提问由于缺少精心设计而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升华学生的思维能力.(4)有的智力游戏、知识竞赛等活动与课堂内容毫不相关,由于一味追求课堂的趣味性,完全变成了活跃课堂气氛的工具,教学内容的外包装,其实质是忽视了学生的认知点,忽视了学科性,也忽视了对学生双基的`培养和训练.这些不良倾向如不加以纠正,新课程理念的落实将成为一句空话.

2投身课程改革,切实转变教学观念

数学情境的创设方法很多,如何更好地结合数学教学的特点,针对各种课型,各知识块创设更有效的教学情境,如何增加情境化的教学内容的知识承载量,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妥善安排各种教学情境的主次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何将情境教学与其它教学方式有机融合,如何梳理数学情境资源,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总结和自身知识的不断丰富,需要我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教育事业的热情.教师必须转变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树立符合新课程改革需要的新理念,具备新课程实施所需要的新技能,优化数学教学课堂,优化学生认知结构,由只重视知识的传授与各种能力的单项训练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3情境的创设与情境的展现都不能脱离教学实际

课堂教学要着眼于学生实际和教学实际,要考虑到因材施教的原则.情境的创设与情境的展现是统一的,创设是展现的基础,展现是创设的目的.它们是同一过程在不同阶段的具体表现.如果不考虑展现只是盲目的去创设,那自然会违背教育原则和数学教学的特点.教学是一门艺术,它更是一门科学.教师要依教材内容、难易程度、学生接受水平以及教材前后的关联而选用创设情境方式.创设情境应有利于教师“搭桥”,学生“过桥”,符合学生认知结构.如关于对称的学习,在小学、初中和高中都有相关的内容,但学习时侧重点显然应有所不同.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们几乎都采用了相同的方法,利用多媒体技术在大屏幕上呈现形形色色的对称图形让学生观察.不同阶段的学生对于对称的认识和体验是不同的,是不是都必须呈现大量图形或进行演示,学生刁‘能够理解对称的含义和不同对称的特点呢?如果要演示,应该演示什么?要达到什么目的?这些问题应该在创设情境时都需要考虑.小学生的动手能力强,发言踊跃,如果对他们讲对称图形,与其在大屏幕上反复呈现各种对称图形,还不如让他们自己举例或动手折叠,那样获得的体验可能比仅观看大屏幕要深刻得多.初中生学习对称,对轴对称和中心对称特点理解还很不到位,如果教师在呈现很多对称图形的同时,能动态演示不同对称的翻转或旋转过程,将对学生加深对不同对称特点的理解有很大帮助,在高中函数的奇偶性教学时,教师如果再对学生直观演示大量对称图形,或让学生动手折叠,这对他们而言就没有多大意义了.此时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己经达到了一定水平,他们不需要借助多媒体观察对称图形,也不需要动手折叠,就已经完全可以理解不同对称的含义和特点了.过多的、缺少挑战性的生活情境问题反而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数学发展史表明,数学一方面来自外部,即现实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源于内部,即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如果把情境创设片面理解为情境的生活化,一味追求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而使数学淡化,那将是对数学情境教学的一大误解.有些已经解决过的数学问题完全可以看着新问题的一个情境,而不应该让情境生活化的思想框住自己的手脚,使情境创设僵化.

4教材应为教师创设情境提供丰富的素材

随着课程改革进程的加快,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数学情境,正得到不断地充实和完善,它的效果也在不断地呈现出来.但是,教师因为时间、精力、经验的不足,理解的偏差,在新课程数学教学中,对情境创设的探索与实践还不够充分,还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要创设一个恰当情境并非易事.因此,有关专家在教材编写时,如果能为教师配备可供灵活选择的情境素材,如课件、教具模型、背景知识等,供一线教师教学时参考,这样将便于教师创设情境,推动情境教学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l]孔企平,张维忠,黄荣金.数学新课程与数学学习[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王晓军,张维忠.数学文化视角下课堂教学情境的设置[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l一2).

[3]吕传汉,汪秉彝.论中小学“数学情境与问题提出”的数学学习明.数学教育学报,(10).

[4]吕传汉,汪秉彝.论中小学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的教学田.数学教育学报(2).

[5]施文光,朱维宗,吕传汉.数学“情境一问题”教学与抛锚式教学之比较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07(2).

[6]祝辉.情境教学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

[7]全国情境教学一情境教育研讨会综述[J].教育研究,(4).

[8]徐斌艳.数学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9]张奠宙,李士齐,李俊.数学教育学导论四].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开创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局面【MI.团结出版社,2001.

[l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2]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l.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4]’张大均.教育心理学四].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5』周小山,雷开泉,严先元.新视野课程中的数学教育[明.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16]唐瑞芬,朱成杰.数学教学理论选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7]石永生.中学数学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明.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8]济南市教学研究室编.数学教学案例分析[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19]张奠宙,宋乃庆.数学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刘兼,黄翔,张月一数学课程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l』高向斌.走向合作性教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

[22]孙若月.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情景创设[J].中学数理化,2003(8).

[23]陆书环,傅海伦.数学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4]唐先贵.高中数学课堂设计与新课标下的素质教育[J].中国数学教育,2006(11).

[2习刘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课例一则[l].数学通讯,2006(11).

[26]陈柏良.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艺术性[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6(6).

[27]张建伟.基于问题解决的知识建构[z].教育研究,2000(10).

[28]章建跃,曾文艺.数学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29]李秀伟.唤醒情感一一情境体验教学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

[30]刘绪菊.启迪智慧—问题探究教学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

[31]谢明初.数学教育中的建构主义:一个哲学的审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

[32]辛自强.知识建构研究:从主义到实证【明.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0.

133]叶柱.数学教学新视界探真【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34](荷兰)弗赖登塔尔.作为教育的数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35]郑毓信.数学教育哲学[间.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

[36]曹才翰,章建跃.数学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7]章建跃.中学数学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1.

[38]A.A.斯托利亚尔著,丁尔升译.数学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后记

本论文从选题、撰写到修改定稿,都是在我尊敬的导师徐汉文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完成的.徐汉文老师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科学的教学观和方法论,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在论文撰写过程中,还要感谢梅全雄老师、胡典顺老师给予的悉心指导.在教育硕士学习期间,给我们授课的陈志云老师、陈传理老师、郭熙汉老师、梅全雄老师、胡典顺老师、赵东方老师、刘华山老师、涂艳国老师、王坤庆老师、杨源老师……他们以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耐心细致的教导,使我顺利地完成了学习任务,提高了理论素养.我对于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有了更广、更深刻的认识.在此,我对们表示最诚挚的感谢.非常感谢我工作单位的领导,特别是贾勇校长在学习上对我的支持.我还要向我亲爱的妻子和女儿表达由衷的感激之情,是她们的理解、支持和鼓励,使我在工作十六年以后有勇气重返校园,并顺利完成学业.

篇8:浅谈创设课堂情境论文

浅谈创设课堂情境论文

论文关键词:创设 情境 兴趣 教学质童

论文摘要:在职中电类基础知识课程的教学中,如何激发、培养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的保证。本文总结出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几种有效方法。

职校的《电子技术基础》、《电子线路基础》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如果教师的教学仅仅从书本理论到理论,学生就会产生枯燥无味、抽象难懂的感觉,造成兴致索然。但是若能充分利用教材实践性的特点,设计各种电子电路的实验,为学生提供直观、有趣的教学情境,往往可以诱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笔者在近几年《电子技术基础》、《电子线路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收到一定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是缺乏求知欲望。基于这一点,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必须在激发学生求知欲上下功夫。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这两门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努力通过直观的实验(演示或分组)教学法,创设知识的“‘问题的情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演示实验的课堂组织,可按图1所示的教学流程进行设计,并在教学的过程使学生的心理达到相应的变化效果。

在图1的教学流程图中,“演示实验”是指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演示实验;“发现问题”是指通过实验的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问题;“探讨问题”是指利用原有知识分析和讨论产生问题的原因;“解决问题”是指根据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的方法(新课);“练习巩固”是指通过课堂练习,巩固所学新知识。其中的“演示实验”、“发现问题”、“探讨问题”三个过程是创设“问题的情境”的关键所在,教师必须注意这些过程对学生心理变化的影响。在“演示实验”、“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心理变化要达到图1虚线框所示内容。即所设计的实验“情境”应令学生具有新、奇的感觉,“问题”令学生处于一知半解或不确定的心理状态下,且“问题”的提出由浅人深,“问题”解决后学生体现到的成功喜悦,等等。整个课堂围绕着“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而展开教学,学生兴趣被点燃,并且一直保持着,教学质量顺理成章得到提高。

例如,教材的“放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中“什么叫静态工作点”,“为什么要设置静态工作点”,“如何设置合适的静态工作点”等内容,既是教学重点,又是学习的难点。

若采用图1的教学过程,设计出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则能较好地突破重难点教学。就拿“为什么放大电路要设置静态工作点”这个问题来说,教师可先进行对比演示实验,即用示波器观察“不设静态工作点的共发射极放大电路”(见图2)与“固定偏置共射极放大电路”(见图3)它们的输人、输出波形。学生通过示波器可以明显地观察到“图2电路的输出信号u。与输人信号ui波形不相同”,而“图3电路的输出信号u。和输人信号ui波形基本相同”的事实,内心就生有诧异、奇怪的感觉。接着教师提出“哪个电路是属于工作正常的”的问题,学生一般能回忆旧知(前面学过的“放大电路组成的原则”中要求输出信号应保持输人信号的波形应保持一致不变),正确地回答出“图3电路能工作正常”。教师再提出“为什么后一电路能工作正常”时,学生往往仅会根据这两个电路的表象得出“后一电路比前一电路多了一个电阻Rs”的结论,尚若教师再紧追一个“为什么”。学生就会处于一种似懂非懂的问题情境中,从而有了矛盾和疑惑的感觉,进而产生探究问题的强烈欲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接下来学习新课“如何设置合适的静态工作点”时,学生就会被问题所吸引。

二、创设“快乐的教学情境”,保持学习兴趣

适宜的情境可以唤起相应的情感,俗话说触景生情。人处于轻松的情境中可以产生偷悦,处于悲愤的情绪中可以产生痛苦,处于快乐的环境中就能够兴致勃勃地学习。大家都有这样的经验,当教师讲得太多、太难、太快,超越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接受能力,学生就会望而生畏、丧失学习的信心,增加了学习的负担。只有合理地组织课堂教学,保证每一节课的知识量合适,重难点突出,并在教学过程让学生体验愉快学习,才能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学有所得。对《电子技术基础》、《电子线路基础》课程而言,让学生处在宽松的课堂气众中,边动手边思考的“分组实验”,无疑是创设愉快学习环境的首选方法。通过分组实验创设“快乐收情境”的教学过程可归纳为图4所示,其中,“分组实验”是指学生一人或两个人为一个组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是指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边观察测量,边按要求记录实验现象;“分析现象”是指根据实验现象或观测记录,分析相应原因;“总结规律”是指由实验的现象和观测的结果,总结出半导体器件或电路的规律。创设教学情蓦的过程重点放在“分组实验”和“观察实验现象”,学生心理变化应达到如图4虚线框所示。

例如:学习“二极管的单向导电特性”时,先组织学生做这样两个实验:第一个实验是将一个1欧姆的'电阻与一个小灯泡串联后加入6伏的直流电源,观察灯泡发光情况;对调电源极性,再观察灯泡发光情况。第二个实验是将前一实验中的电阻改换为二极管,重新再做一遍实验,再观察灯泡发光情况。学生在体现实验成功,心情愉快之余,对实验中灯泡发光情况二极管与电阻不相同的现象,印象特别深刻。然后,由二极管的导电现象可以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二极管的主要特性―单向导电特性。

分组实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如下的问题:首先,是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适当的实验电路。由于实验的结果与理论的结果会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在设计电路时,我们既要让学生知道事物实际的一面,又要尽可能缩短实际与理论间的差距,即尽量减少诸如元件参数的选择、仪表的误差、测量读数等人为因素造成的实验误差。其次,是根据教学的重点,结合实验电路设计合理的实验记录表。实验记录项目是实验中要求学生必须做的测量与观察的内容,它必须突出教学的重点,忽略一些次要的实际情况。如上例中突出的是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忽略了二极管“正向的死区”问题。再次,就是要加强实验操作过程的指导。详细、耐心地指导每一个操作步骤和方法,可以避免实验匆匆走过场的现象出现,保证实验的质量。

三、通过动画影片创设“生动的情境”

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均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直观的学习气清境,达到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但是,由于这两种方法较为费时,尤其是分组实验。必须引导学生掌握好实验时间,否则,它们的使用率会受教学课时不足所限制。另外,电子技术课程中,还存在着许多诸如PN结、各种半导体器件的内部结构、电路工作原理等等内容,是不能通过实验直接观察感受得到的微观事物,这又是学生最感抽象而“学之无味”的内容。课堂教学过程还要将半导体器件及其电路的内部客观存在的、不可见的、抽象难懂的内容,通过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创设绚丽多彩、生动形象的演示及化小为大、化静为动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效果才能明显提高。我们可应用计算机以连续的动作(动画)、悦耳的声音、艳丽的色彩等模拟学习中难以直观体会的知识,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就能较好地解决上述两个问题。例如,我将“PN结的形成”、“三极管的特性曲线”等内容,用动画模拟事物内部的变化过程,将实际不可见的,变为直观可见,而且生动活泼,教学效果是很显著的。

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关键在于能设计出突出教材重难点的动画影片。目前,市面上这类教学素材软件基本是没有,还必须靠各个教师自行设计,这对教师无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增加了老师们的负担,从而制约了该方法的广泛应用。

篇9: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情境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我认为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情境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通过游戏,创设情境

小学生天生好动,对游戏有着浓厚的兴趣,所以,有些问题可以通过做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到了知识。比如,在一年级上学期教学《6、7的分与合》一课的时候,在练习中可以安排这样一个游戏:教师先说一个数字,学生再说一个数字,要求学生说的数字和教师的数字合起来是6。这个游戏很容易操作,学生参与积极性很高,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是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6的分与合。师生互动完了以后,还可以让同桌互相说,这样,就更好的巩固了所学知识。

二、通过故事,创设情境

我所教的是一年级学生,他们都从幼儿园刚进入小学,所有的认识都还停留在幼儿园阶段,尤其是听故事,他们最感兴趣。那么老师在课堂上,就要尽可能的创设故事的情境,把枯燥无谓的数学问题编成他们感兴趣的故事。比如,在教学一年级课本第79页的的《复习》第10题的时候,老师可以先播放《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故事》给学生听,边听边出示图片和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故事,这样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解决问题就会事半功倍。

三、通过操作,创设情境

小学生的思维方式都是由直观到抽象,所以在教学中,能让学生自己动手的尽量让他们自己动手操作,这样更有助他们获得新知。比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有趣的拼搭》一课的时候,教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自己动手操作,观察哪种物体容易滚动、容易拼搭,最后再比一比,哪一组搭的最好。通过这样的操作,学生很快就能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并且还能牢牢的记住。

篇10:浅谈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情境创设(教学论文)

应用题是小学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小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当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俨然已经成为雷区,很多学生及教师都“牺牲”在此。因此,探索科学的教学方法,对提高教学质量十分重要。

一、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初步成长阶段,自身的理解能力不强、文化水平不高、知识储备含量较少。因此,面对小学数学知识难度逐渐加大的现状,教师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充分结合数学应用题的教学要点,帮助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小学生思维活跃,创设的情境应该具有开放性。开放式的应用题情境创设是对学生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培养。例如,小明和小兰两个人,一共做了15朵花,问他们每个人分别做了多少朵,就有14种可能的答案。这种开放性的情境创设,可以给学生思维创设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

二、积极引入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知识属于基础性知识,很多都和生活存在着直接而又紧密的联系。因此,教师在进行数学应用题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生活实例,把实际生活案例与数学课堂的应用题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学习数学应用题的过程中找到乐趣。例如,在分数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一个苹果,课上教师可以引导性地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平常在家里妈妈都会给你们拿什么水果吃啊?”此时,学生就会纷纷说出:“我妈妈会给我拿苹果、梨、桃子、西瓜。”此时,教师就可以引入应用题:“有一个妈妈,给孩子买了4个苹果,但是只拿出了一半给孩子,问妈妈还有几个苹果?”此时学生就会说:“一半就是4÷2=2,那么妈妈还有2个苹果”。此时,教师就可以继续引申问题,说如果用分数表示的话那是不是就是2/4呢?此时,教师可以引入分数知识,帮助学生了解相关概念。然后拿出一个苹果,用刀子将苹果切开,然后拿起一半苹果引导性地问学生:“这个是什么呢?”学生就会答:“一半苹果。”此时,教师就可以顺势讲解分数知识,指明这一半苹果就是整个苹果的1/2,由此引入分数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分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解题兴趣。

三、丰富学生的应用题解题思路

(一)突破思维定势

小学生接触的事物较少,在应用题解题的时候往往会将问题复杂化,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受到了解题定势思维的影响。所以,教师要合理地引导学生,帮助学生走出定势思维困局,从而提高学生的换位思考能力。例如,教师可以说:“小红家要铺地板,正好小红想要帮忙,现在知道每块正方形地板的长度都是4分米,如果小红要铺满整间屋子要用60块地板,现在假设小红家买来了新地板,但是地板长5分米,那么要用多少块地板呢?”在此道应用题的解答中,小学生常会运用以往固有的思维方式来解题。所以教师在讲题的时,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正确地引导学生使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解答应用题,通过联系生活,解题的方法可以是4×4×90÷(5×5),也可以是90×(4×4÷5÷5)。这样做不仅优化了学生的解题思路,还缩短了学生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

(二)对数量关系的变化给予高度重视

在应用题教学中,可以以数量关系为切入点,通过联系实际生活,帮助小学生了解应用题的含义,提高学生的应用题解题准确率。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培养学生仔细审题的习惯,纠正学生粗心大意的毛病,从而使其明确数量关系及关键的已知条件,提高解题的准确率。例如,讲解例题“学生小明家里养了1000只鸡,鸡的数量是鸭的数量的3倍还超出10只,问小明家一共有多少只家禽呢?”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变化,小明家养的主要家禽就是鸡和鸭子,在题中已经明确说明鸡的数量是鸭数量的3倍还超出10只,教师通过引导,就可以帮助学生掌握鸡鸭之间的数量变化。这样问题就变得十分的简单,解题的思路也会变得更加清晰。总之,小学教师要重视小学数学的应用题教学问题,要深入了解学生整体状况,引入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案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探索应用题的兴趣,提高数学教学效果。

篇11:创设乡村小学数学教学情境论文

创设乡村小学数学教学情境论文

一、课堂情境定义及创设有效情境的必要性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作用于学生而引起积极学习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余文森在《有效教学十讲》中提到“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创设教学情境也是教师的一项常规教学工作,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则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我们可以看出课堂情景的创设在小学课堂中特别是数学课堂中教学中是十分有必要的。教师通过创设有效的情境可以将学生更好地带入到学习中去。

以学习长方形周长为例,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长方形学具、让学生自由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自行选择材料等,通过实际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式,这种有效的情境创设能够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

二、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

现在的小学教育已经得到重视,但是师资力量分配不均导致部分农村小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参差不齐。

首先,教材内容本身抽象难懂,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并且有的老教师一味照本宣科,使课堂十分沉闷,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并没有一种活跃、迸发数学思维的课堂情境和氛围,学生更是死气沉沉,不想参与其中。

其次,有些数学教材的内容、情境与农村小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去甚远,学生难以理解。本来小学生的自控能力就较差,如果没有吸引人的教学情境、教学方法,那么学生能做的也就只是表面的听课,而并没有真正用心。长此以往,小学的基础打不好,又何谈以后?

再次,一部分农村小学没有普及多媒体教室,教师对新技术、新媒体的应用不到位,更谈不上利用多媒体进行情境的创设利用。往往出现的是教师在讲台上漫漫而谈,学生在下面随耳一听,没有兴趣支撑的学习是难以实现高效的,甚至是没有效果的。

三、创设有效课堂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结合小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尽可能贴近生活,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点,也能更好地参与进来。如教“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先可以让学生尽可能地提出生活中有关圆的应用,也就是让学生观察生活、体会生活,明白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力求让学生从教师的情境设置中学习知识,并能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参与其中。找到学习的乐趣。

(二)创设有价值的问题情境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创设情境除了要贴近生活之外也要结合学生的特征,当然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创设有价值的问题情境而不是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如在学习“按比例分配”相关应用题的.时候,教师可以以故事为切入点创设这样的情境:“有一天小山羊和小绵羊给羊妈妈收萝卜,羊妈妈把10筐萝卜按照1:1分给它们,那么每只小羊各分得几筐萝卜?它们分得的萝卜一样多吗?是平均分的吗?第二天,小山羊发现了一个收萝卜的小窍门,当他们再次帮羊妈妈收萝卜,羊妈妈特别高兴,就把10筐萝卜按照7:3分给了小山羊和小绵羊,那么今天小山羊和小绵羊各分得几筐萝卜?是平均分的吗?”教师在学生听故事的过程中将问题问出来,既能够让学生学会按比例分配是什么,也能够让学生明白平均分配只是按比例分配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情况。在大家掌握了按比例分配之后,教师可以适时给大家提出更多类似的问题帮助他们巩固知识。这种有价值的问题情境的设置能够更好地将学生带入到环境中,使学生从创设的情境中学习知识,学会思考。

(三)创设动手操作的情境

现如今市面上各种的模型有很多,教师可以将同学分为五组,分别下发一个模型,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的情境来学习知识。如在“圆的面积”一课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拿到的一片圆形草原的模型来达到教学目的。

1.演示实验

同学们会观察到,大家手里的草原模型上有一头小羊,被一条绳子拴住,以低头吃草的造型出现,这时候教师可以适时提问:这头羊能够吃多大范围的草呢?

2.动手操作

这时候,通常学生是不会说出教师心中的既定答案的,他们的说法往往各种各样,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大家动手操作,以中心点中心,拉直绳子围绕中心转一圈,这个范围就是小牛可以吃到草的范围,这就是圆的面积,从而知道什么是圆形。什么是圆的面积。

3.游戏

当然,在同学们进行课外活动的时候也可以接入情境,如丢手绢游戏,大家从某一同学开始绕圈跑回这一同学这里,所跑动的路程就是圆的周长。这些游戏更贴近他们生活的情境,往往能够帮助学生们学习知识。

(四)创设室外活动情境

除了室内活动,我们还可以创设室外活动情境,如估计学校围墙面积、计算粉刷材料、测量篮球场面积、在操场上画一个半径3米的大圆等都可以作为我们的创设目标。下面以某小学测量篮球场为例。课外活动时,教师将学生带到篮球场,在中间休息时,向大家提出问题:这个篮球场的面积有多大呢?教师问同学们,同学们可定答不出来,这时候,教师可以让大家去量一量、算一算。同学们提出 “我没带尺子,怎么量啊?”突然,教师让同学们自己想办法,这时一位同学用手量课桌的情景浮现在的脑海里。同学对教师说:“我有办法了!我用手量,我的一拃是10厘米。”于是,同学们张开手掌,弯着腰就量起来。1拃、2拃、3拃……量得手都酸了,抬头一看,一条短边还没有量完。

学生觉得用这种方法不够科学,就站在原地思考起来。对了,学生的身高是80厘米,也可以借用啊!学生找来一根绳子,在和他身高一样长的地方做个记号,又用绳子量起来。最后,学生量出篮球场的长是它身高的30倍,也就是80×30=2400(厘米)=24(米),宽是学生身高的20倍,也就是80×20=1600(厘米)=16(米)。这个篮球场的面积是24×16=384(平方米)。教师听完了学生的汇报,对学生竖起了大拇指。

综上所述,情境的创设在农村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应用的例子有很多,教师只要善于发现这些方法并加以利用,就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也能更好地将知识传授给同学们。

篇12:浅谈小学数学的情境教学

浅谈小学数学的情境教学

金林飞

浙江省临海市白水洋镇双港小学(317000)

【摘要】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中学习,有利于意义的建构。 情境的创设可为学生提供思维的空间、提供丰富有现实意义的背景材料。情境教学是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一项重要的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积极地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动画情境、实践情境、游戏情境等充实课堂教学环节,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率。但创设情境不能只图表面上的热闹,应注意设计的情境要有明确的目的;情境的创设要为突出教材重点、突破难点服务;情境的创设要体现数学味,不能冲淡了数学教学主旨。总之,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适时适度地创设情境,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为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服务。

篇13:浅谈小学数学的情境教学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中学习,有利于意义的建构。①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情境的创设可以为学生提供思维的空间,为学生提供丰富、有现实意义的背景材料。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将课内与课外结合,使学生在广阔的背景下体验课堂中的数学,并能在生活中进行解释和应用。人教版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

因此,情境教学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我们应该积极的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动画情境、实践情境、游戏情境等充实课堂教学,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率。

1数学活动中的问题情境教

认学知心理学认为:问题就是给定的信息和目标状态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加以克服的情境。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问题情境引起的。所谓问题情境,指出现在人的面前并使人感到不了解和无法解决的那种情况。它促使个体积极思考,寻求答案,解决问题。没有问题情境就没有问题解决,问题解决的结果则是问题情境的消失。②

如教学“认识米和厘米”时,学生需要建立1厘米、1米的表象。我是这样提问的:同学们,认识“米”吗?同时注意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空间,让学生量自己的铅笔盒的长,量橡皮的厚度,量手掌的宽、中指的长等,充分使学生感受1厘米有多长;通过让学生量两臂张开多大是1米,1米从脚到自己身体的`什么地方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感受1米有多长。

在教学米和厘米的进率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出示1=100)师:同学们,你们能想出办法使这道等式正确吗?生很好奇,叽叽喳喳讨论一番,没有任何办法。这时我提醒学生拿出米尺,想一想能不能从米尺上找到答案呢?学生带着强烈的探究欲望,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并很快地发现1米=100厘米。这样的设疑激趣,既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学习活动中。

再如这样的一道趣味题:一个人唱一首歌要5分钟,10人合唱这首歌要几分钟?大部分学生不加思索地说:“50分钟”。但有少数几个学生却说只需要5分钟。于是全班就有了热烈地争论气氛。 这时我并没有直接判断学生说法的对与错,而是给足时间,让他们尽情讨论,在学生争论声渐渐停止时,问题的解决思路也逐步开朗。学生在总结结论的同时,也给出了明确的理由:“歌曲的长度是确定的,不会因为人数的多少而发生改变。如果是这样的话,全国的人们共同唱这一首歌,岂不是要成天成夜地唱个没完了。(教学论文 )这是不符合实际的。”真是精彩的假设呀!

篇14:浅谈小学数学的情境教学

我们都说,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是社会的未来。教学中,我们也要注意适时、适度地创设实践情境。这不仅有利于保证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也是十分有利的。

如教学二年级(下册)“认识方向”,创设情境时,我先让学生找出学校的东、南、西、北各是什么地方,再逐步引导学生弄清超市、体育馆、公园、人民桥各在学校的哪一面。通过讨论交流后再认识东北、西南、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最后设计一个灵活性较大的提问:“你还有什么问题,在小组里互相讨论讨论。”下课时我给学生设计了这样的两个操作题:

2.1用一张正方形白纸按照指南针的样子制成一个方向板。

2.2利用方向板,指出你居住的村庄东北、西南、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各是什么地方。

如此一来,学生结合问题情境和学习的新知识提出了许多不同的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强了对所处位置关系相对性的认识,并诱发了学生把自主学习延伸到课外,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又如学生学习“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这一概念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一块 三角形玻璃,摔成了这样的两块,你认为应选哪一块就能配到和原来一样大小的玻璃,为什么 ?

这样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和“做”数学的乐趣。实践活动将数学知识回归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一方面加深了对“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这一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还提高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篇15:浅谈小学数学的情境教学

现实告诉我们,数学课上单靠一幅图、一段话是很难创设出让学生感兴趣的情境的。而多媒体技术集音、像、动画为一体,生动形象,在吸引学生注意与创设教学情境方面,具有其他情境不可比拟的优势。

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先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演示:一只大猴子和一只小猴子分别拿着一块长方形 和一块平行四边形的丝巾,它们争论着,都说自己的丝巾大,究竟谁的丝巾大呢?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被激发起来,思维开始活跃,都互相讨论交流起来,争着想办法,说思路。最后达成共识:最好先计算出它们各自的面积然后再比较它们的大小。师: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我们已经学过,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的呢?引导学生通过“议一议、剪一剪、移一移、拼一拼、推(理)一推”等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这样,学生的思维容易被启迪、开发。多媒体创设的情境可对学生产生持续的动机,这种直观是一种催化剂,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生活色彩。学生不仅对创设情境产生表象,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策略意识的培养,必将促使学生积极的思维。

篇16:浅谈小学数学的情境教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要让学生学好数学,首先要让学生喜欢数学,要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原学、乐学。如何才能激起小学生对数学的热情和兴趣呢?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学习素材的兴趣。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容易激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愿望。

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地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通过设置各种情境,创设各种具有启发性的外界刺激,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起学生要“弄懂”、“学会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欲望。

其实,数学本身是有趣的,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应努力挖掘教材内容的趣味因素,创设行之有效的情境,去感染学生,吸引学生,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

心理学家艾里康宁关于儿童主导活动发展阶段的理论认为,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游戏活动类型和学习类型期的转化过程。游戏活动具有启真、启善、启美的功能。因而,寓数学知识于游戏活动情境中,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便会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从而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的形式有很多。如儿歌、对口令、涂一涂、猜谜、拼一拼游戏等。在提高、巩固计算能力方面通常可以创设抢答、接龙比赛、过河、夺红旗等形式的情境。特别是在学生记忆乘法口诀时,有的学生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嘴上热闹,脑袋不转。这时我们可以采用小组对口令比赛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灵活记忆1――9的乘法口诀。这些灵活有趣的竞赛形式,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又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是益处多矣。

但是,创设情境,不能只图表面上的热闹,更不能让过多的非数学信息干扰和弱化学生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数学课上的情境创设应该有利于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现实生活,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与技能提供支撑,为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土壤。

因此,情境教学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4.1情境教学要有一定的目的,

数学教学中创设的情境,要为突出教材重点和突破教材难点服务。如教学“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先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为关键。为了让学生积累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之间关系的感性认识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两个问题情境:

⑴用8个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来测量下面图形的面积。(单位:厘米);

⑵在头脑里用面积单位摆 一摆,求下列图形的面积。(单位:分米)学生经历了以上活动,积累了感性材料,顺利地完成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很快地发现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4.2情境教学活动要有利于学生学习数学

数学课教学中创设的情境对学生来说要有一定的挑战性和趣味性,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提高数学活动的质量:

在为学生设计情境时,要充分认识经验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要充分考虑学生已具备的基础,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努力使“新、旧”知识成功“对接”,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如在“认识物体的周长”后,教学 “求物体周长”时,教材编排了一个富有挑战性、又极具趣味性的问题:“你知道这片树叶的周长是多少吗?”。在学生认识了游泳池、桌子、课本以及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后,提出这样一个富有意境的问题,着然让人感到兴奋。这道题不仅“与众不同”,而且学生在有了操场周长的认识做基础的同时,对于这道题的思考就不费甚解了。但它又不是一看便知,这便激起了学生求知的欲望。使他们情不自禁的动脑筋、想办法。也许我们不愿相信这种问题意境的神奇,便它的确为我们的数学教学起到了无法估量的作用,令人不可思议。如果学生的思维具备已有的经验支撑,就不必再过多进行“生活情境”的创设了。

4.3创设的情境不能干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如教学“倒数的认识”时,我曾遇到过这样的一段教学实录。师:同学们,我们来做个游戏,名字叫“倒着说”。例如,我说“1、2、3”,你们就说“3、2、1”;我说“老师爱学生”,你们就说“学生爱老师”。(师生合作做游戏) 师:数学中也存在这种现象,比如:八分之三倒过来说是三分之八,二分之一倒过来说就是一分之二。然后继续让学生做“分数倒说”的游戏。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权板书几组分数。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理解倒数的意义,探讨求倒数的方法。这里情境设计的着眼点是帮助学生理解求倒数方法中的“位置变化”,但这却会给学生造成认知上的偏差,以至于不少学生在学习中误把1.5和5.1也当成是互为倒数。

4.4情境教学要体现数学味,不能冲淡了数学主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数学的魅力所在”。③如教学“认识乘法”时,曾有一位教师是这样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习的。师:小朋友们,你们从图上都看到了什么呀?”

生1:我看到了小鸡和小兔。

生2:我看到了天上的白云。

生3:我看见小桥。

生4:我看见了远处的房子。

师:你们再仔细看一看,还能发现什么?

生1:我看到白云在飘来飘去。

生2:我好像看到小鸡在啄米。

生3:我好像听到小桥下的流水声。……

启发到此,请问:我们是要学习数学,还是其他什么呢?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会发现了那么多的非数学信息呢?带着这两个疑问我们再来看这样的一段设计。出示情境图。师:小朋友们,动物园里你都看到了哪些小动物呢?生:小白兔,小鸡……师:有几只小白兔呢?生:6只。师:你怎么知道的?生1:我是一个一个数的。生2:我是两个两个数的。生3:我用的是加法:2+2+2=6(只)。师:3个2相加,我们还可以用3乘2来表示,出示3×2=6(只)。到此,乘法的意义已经初步揭示出来。学生也已能初步认识什么是乘法了。

总之,情境创设应该考虑教学的实际需要,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情境的创设要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应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已有知识基础出发,诱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应注意将问题设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篇17: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论文

论文摘要: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应有数学魂、数学味,应着重引导学生掌握数学知识、领悟数学方法、理解数学思想。《数学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数学教育改革浪潮。本文深人阐述了小学数学有效学习的基础、基本形式以及核心。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小学数学有效性

1关注生活经验是有效学习的基础

一切科学知识都来自生活,受生活的启迪。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生活经验是否丰富,教学中能否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去学习新知识,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孔企平教授在谈及有效学习时认为,“经验”,它是一个名词,表示过去在生活中的感受;又是一个动词,表示现在的情境,经验是进行有效学习的基础。在“有效学习”的实践与探索活动中,我们注重联系学生实际,创设情境,借助学生头脑中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例如,例如,教学《中位数与众数》一课时,老师设计了“某公司招聘工作人员,在招聘公告上写作(课件出示):“某公司招收工作人员若干名,月平均工资1000元,有意者请与本公司联系。”有一位青年去应聘,工作一个月后,工资发下来,一数,怎么,才600元,他就去找公司领导,公司经理拿出了公司工作人员的工作表。

他一算,工作人员的平均工资是1000元没错呀,可他还是有上当受骗的感觉,为什么会这样,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开了。“由于经理和副经理工资很高,所以平均数不能真实反映大多数员工的月工资水平”,大多数员工的工资是60元,应用这个数反映员工的工资水平”,“员工工资水平有高有低,可以取其中一个中等收入作为员工的工资水平”……这时,教师顺水推舟提出“中位数与众数”新知识,指出,除了平均数外,数学上还有两种统计量可以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称为这组数据的众数,例如,这个公司大多数员工的工资是60元,60元就是该公司员工月工资数据的众数。数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中间的数据称为中位数。例如该公司员工月工资从小到大排列,650元正好是中间的数,这个数就是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2以活动为主线是有效教学的基本形式

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构建以活动为主线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领悟数学、理解数学。为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实际教学中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2.1营造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

“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需要强调的是,教学中应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欢乐、宽松的学习环境中主动学习。这里提出以“四无”为衡量、判断是否营造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教育环境标准,即童言无忌—让学生在课堂上无拘无束地发表自己意见;童心无畏-—良好的氛围给学生一种安全感;童真无邪学生发表自己真情实感,不必人云亦云;童爱无限一一课堂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生活的美好,分享着学习成功的喜悦。

3重视发展思维能力是有效教学的核心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思考的学问。思维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怎样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笔者认为,应该实现“三个借助,三个转化”。

3.1借助表象,实现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

所谓表象,是指过去知觉的对象和现象在头脑中产生的印象,它既能以直观的形象来反映现实,又有一定的概括性。教学时,教师应把抽象知识“物化”成学生摸得着、看得见、可操作的具体材料。通过眼、口、脑、手多种感官参与,建立丰富的表象,促进思维的内化。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因为分数是一个抽象概念,教学时可以先用具体事物让学生操作,把一张圆纸片平均分成2份,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平均分成4份,再把其中的一份涂上颜色,与其他各份一一比较,通过操作,形成感性认识。再要求学生观察一条绳子,不动手,想象把其平均分为3份,用手比一比,每段多长,学生想象平均分绳子的过程,实际上是以原来动手操作、感性认识在脑中留下分数概念的表象为支柱,通过想象,实现了思维内化,促进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

3.2借助“说理”,由思维无序性向思维逻辑性转化

小学生独立性较差,他们不善于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往往抓住某个字句作为思维的依据,如看到“多”字,就想到加,因而导致错误百出。我们把学生这种思维称为“思维的无序性”。为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需要加强了数学语言的“说理”训练,有计划、有目的地让学生用语言叙述、概括出需要解答问题的数量关系,对部分问题,学生列出算式后,还要求学生)用语言叙述出为什么这样列式,其依据是什么分析、比较、综合的思维的逻辑性。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数量进行概括、推理,从而发展学生

4让学生经历再创造是有效教学的目的

学习不是纯粹的模仿和纯粹的记忆,学习是一个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是有效教学目的之一。为达到这个目的,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4.1为学生提供探索、发现的素材

我们应大力提倡创造性使用教材,将书上静止的知识转化为学生主动探索、发现的对象,使学生的观察、思考、猜想、探索有一定的凭借。例如,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时,教师有意识地将陈述性知识(是什么)转化为探究性知识(为什么),改变先用例题讲解,让学生明白计算法则后再指导学生巩固练习,而采用先让学生自学例题,再要求学生讨论,为什么两位数乘一位数列竖式笔算时从低位算起,而不从高位算起,学生通过两种算法优缺点的比较,领悟了计算方法。

4.2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以学论教

改变教学程序,教师不教,让学生通过自己努力,寻求解决问题途径,并在不断“尝试一纠偏再尝试一再纠偏”的过程中发现新知。当然,让学生先学,并不是教师不教,为了让学生尝试、探究能成功,教师一要预设学生的“未知”,为学生选准探究内容、探究重点;二要关注生成,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说出相应变动,或激起学生认知冲突,或调整教学进度,或将差就错,变学生错误为新的学习资源。三要适时点拨、引导,“该出手时要出手”,把握时机,疏通探究途径,拓展探究成果。

总之,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应有数学魂、数学味,这个“魂”和“味”指的是数学课是否让学生思考,是否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其核心是在思考过程中,学生是否由不知到知,由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是否通过思考,掌握数学知识、领悟数学方法、理解数学思想。

篇18: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论文

[摘要]笔者认为,探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从课堂教学的有效准备和有效实施两个方面入手。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小学数学教学永恒的话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出,是针对课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低效、甚至无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必然反思和回应。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低效,主要源于认识层面的不到位和课堂实施的低效运作两个方面,这是我们在追求有效教学的过程中所应竭力避免的。探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从课堂教学的有效准备和有效实施两个方面入手。

一、课堂教学的有效准备

课堂教学的有效准备是获得有效教学的基础和前提。一要正确解读教材,二要全面把握学生,三要有良好的目标意识。

1.正确解读教材

首先,我们要理清教材中各个内容领域的编排线索,善于将某一知识点放置于这一单元、这一学段甚至整个小学数学的知识体系中来审视,才能进一步明确该知识点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弄清这一知识点是在怎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怎样为后面知识的学习作准备。其次,在细节上应学会推敲,应深入研究教材对教学活动所蕴含的启示,包括教材上的每一幅插图、每一句提示语。我们一直倡导“深入浅出”,“深入”是“浅出”的前提,把教材钻研得越深,课上起来就越简单、越得心应手。

2.全面把握学生

建构主义理论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不是知识的简单接受过程,而是学习主体基于自身原有生活经验与知识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认识学生,把握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已经成为我们开展数学教学的重要前提。关于这一点,尽管在小学数学界已基本达成共识,但在操作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具体表现在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把握较准,而对他们的生活经验积累等认识模糊、把握不透,尤其对他们的学习心理、学习品质、认知风格等更是知之甚少,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教学有效开展的重要命脉。对此,我们曾提出通过“数学日记”和“师生非教学性对话”等形式来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增进教师对学生全方位的了解,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3.有良好的目标意识

目标意识也是影响有效数学课堂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的思考有三:一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应从观念、态度上慎重对待教学目标的制订,做到教学前心中有谱。二是目标的制订要具体可行,且兼顾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不同方面,尤其要体现出教师对于数学教育的独特理解与准确把握,如果仅是教学参考书的复制,不写也罢。三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心中有目标,时时以预设的目标为指针或参照物,观照目标的真实达成度,并对教学作出有针对性的调控,不断引导课堂向着预期的目标行进。

二、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

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是获得有效教学的基本保障。一要创设教学有效情境,二要组织教学有效活动,三要促进教学有效生成。

1.创设教学有效情境

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情境的创设对于课堂教学至关重要。对此,数学课程标准中已有具体要求,这里不再复述。情境的创设应该为教学服务,教学内容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十分自然地找到现实原型,并且现实原型的引入确实也能有效地增进、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此时的生活情境就是合适的、有价值的;如果教学内容本身没有明确的现实原型,并且从数学知识本身引入反而会更直接、更清晰,此时,就没有必要为生活而生活、为童话而童话,直接从数学旧知引入又未尝不可,或许还可收到开门见山、简捷明了的效果,大大提高数学教学的实效性。问题情境只要能使儿童产生认知的“不平衡”,引起他们的思维冲突,就能激起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就会使教学过程始终在动态平衡中前进,就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学。“问题”可以来自数学系统外部,即现实生活;也可以来自数学知识内部,处理得当,同样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2.组织教学有效活动

作为对课堂教学最直接的规划,是要考虑怎样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把计划付诸实施。我们不能随意否定过去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且也适应当前教学实际的观念、模式,应该对学生认识数学知识的内在原理进行认真研究,从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认识的一般规律出发,选择恰当的形式来组织和展开教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显然,“不能单纯依赖”并不表示完全不要,适度的模仿与记忆仍然是合理的,也是必需的。因此,如何科学、审慎地反思传统教学中的方法、理念,并以一种传承、扬弃的理性态度对待它们,在课程改革不断往纵深推进的今天,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3.促进教学有效生成

今天的小学数学课堂与课改前有了许多不同,教学已经不再是教师一厢情愿、一成不变的简单预设,由于师生、生生之间全方位的教学互动而引发的“生成”问题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界探讨的热点和焦点话题。我认为这是对“生成”的一种片面理解。生成既有预料之内,也有意料之外。所谓预料之内,是指学生在学习中形成的过程与结论在教师预设的期望之中;所谓意料之外,就是在课堂的师生互动中,学生的学习生成在教师预设之外而又有意义的部分,前者可能更重要。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生成有其特殊的要求与判断标准,必须是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后的结果方能理解为生成。没有思考而生成的内容都应视为无效的泡沫。一个真诚关注学生发展的教师应会果断地调整教学任务,敏锐捕捉稍纵即逝的生成点,并加以放大。因为他们相信,许多富有创造性的生成点是一闪而过的,一个时间差,就可能错失一次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良机。当然,任何问题总要涉及一个度,无论情况如何,教师心中都要有一把尺子,权衡其间的利弊,在预设与生成之间寻找恰当的平衡。

教学是一种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相统一的活动。一方面,教学蕴含着教师的主观意趣,这种主观意趣蕴含着教师的价值选择和价值预设;另一方面,学习者的精神世界是自主地、能动地生成、建构的,而不是外部力量塑造而成的。过分强调前者,教学就会成为强制灌输的活动;而过分强调后者,教学就会沦落为一种信马由缰的活动。这就是说,强调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不能忽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

看过“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论文”的还看了:

篇19:小学英语情境教学论文

小学英语,是一门新兴课程,而且英语是一种语言,而非一般的知识。通过大量的研究数据表明,我国现阶段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心理特点是具有好奇心强,好表现和善模仿的特点,他们爱玩,爱唱,爱画,爱参与活动,听觉灵敏,大脑中形象思维占优势,所以,小学生学习英语,一开始都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喜欢模仿和表现自我,表现出较强的兴趣,但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学习英语往往凭着一时的热情和兴趣,学得快,忘得快,一旦遇到挫折,那他们的热情和兴趣就会很快消退。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满堂灌,英译汉”不仅使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而且,根本不符合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以致于学生产生厌倦心理,不愿意继续学习英语。

同时,几年的教学实践也让我体会到:要使小学生更有效地学习英语、学好英语,我们的英语课堂教学应多创设具体的情境,并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真实的活动中。这里,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环境,是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背景的综合体,具有文化属性,对英语课堂教学来说,适宜的教学环境不但可以提供生动、丰富的学习材料,还可以提供在实践中运用语言知识的体会,促进语言知识、交际技能与情感体验的连接,促进课内向课外的迁移,让学生在生动的应用活动中理解所学知识。

学习情境越真实,学习构建的知识就越可靠,越容易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对于脱离真实情境并简化了的语言知识,学生只能达到刻板的、不完整的、肤浅的理解。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切实可行、能为学生接受的途径和方式。教育学家布鲁姆也曾说过:“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当在课内创设更多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已学到的语言材料。”这充分体现了儿童爱新奇、好动的特点,突出了语言的实践性和交际性,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同时有利于语言的记忆和巩固。正如美国阶梯英语老总所说的:“让孩子们浸泡在英语的氛围中,没有学不好英语的。”所以,在小学英语课堂实施情境教学势在必行。而兴趣是学习的前提,学习需要兴趣,学习英语就更需要兴趣。如何激发小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并长久地操持这种兴趣,使之成为他们学习英语的动力,作为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采用灵活有效、富有机智和艺术性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掘“以趣激学”的因素,灵活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创设英语情境,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实践中,本人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1.以趣激学,情境领先

小学英语教学是学生学习英语的起始阶段,这个阶段的英语课堂教学不注重英语学习的情境创设而只给学生灌以生硬的语言知识,学生很快就会兴味索然,这种状况将对学生以后若干年的英语学习造成无法补救的心理障碍。我们人家都知道,注重语言点的讲解并不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最好的方法。英语教师的任务是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设运用英语的情境;教师可以借助了实物、图片、动作等,引导学牛进入较山贞实的语言环境,使学生对所学的语言材料感兴趣,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用,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学得丰动,从而提高英沿学习的效率。

例如,在教授fruitsanddrinks时,教师可以把实物如苹果、香蕉,橙子、芒果、菠萝、梨子等水果和一杯茶、一杯牛奶、一杯果汁等饮料一起带进课堂,针对实物来教授①anapple/orange a banana/pear/mango②acupoftea/coffee. a glassof milk/juice通过这些训练,学生不仅掌握了语言的规则,更重要的是掌握了语言的实际运用。创设情境,进行直观教学,这样学生就不会感到枯燥无味。

2.边学边玩,寓教于玩

对于大多数的小孩子来说,最感兴趣的事那就是“玩”字了。是啊,既然他们对玩很感兴趣,那么咱们做老师的就带他们“玩”吧。学生在“玩”中学习,实际上是-个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中接受知识的过程。例如,对单词的巩固性学习,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玩”法:

2.1 看谁连词多:教师随意给出一个英语单词,然后让学生以该词的最后一个字母开头,给出第二个单词;再以第二个单词的最后-个字母开头,给出第三个单词,例如:

good→dad→dog→green→nice→elephant→tiger→rubber→red→desk→…等。依次类推,看谁正规定的时间内连出的单词最多,然后予以适当的奖励。这种玩法简单易行,学生参与的热情高,单词巩固的效果好,“牵”出的单词多。

2.2 看谁学得像:在进行语音模仿训练时,为了帮助孩子们尝到地道的'沿音语调,我用录音机描放一句英语原声带,然后让学生自告奋勇地一个接一个地站起来模仿,其他同学共同评判,最后评出该句的最佳模仿者。

2.3 男生强还是女生强:男生与女生在学习上很容易产生竞争。因此,在教学中我常常把他们按性别自然分成两大组朗读单词或句子,看男生的声音响亮还是女生的声音响亮;男生的声音整齐还是女生的声音整齐;男生的语音准确还是女生的语音准确。有时,我还会让他们推出双方的代表进行此类比赛。自尊心和荣誉感是人的天性,这种天性在小学男生、女生的此类竞赛中尤其能达到极致的表现。

2.4 看谁记得多:几个单词,几个句子,一段对话,学下来后,我让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不看书,尽是多地说出其中的词或句子,然后,根据数量的多少决出优胜个人或优胜小组。

总之,教师通过想方设法设计种种“激励机制”让学生在不知不觉的“玩”中学习和巩固知识,使学生不以学习为苦,反以学习为乐,这是趣味教学的重要表现手段。

3.课外活动,丰富多彩

我除了经常在课堂给学习开展如“比谁学得好”、“比准记得多”等多种多样的竞赛活动外,还鼓励学生涌跃参与丰富多彩的课外英语活动。如,学唱英语歌曲、朗诵英语儿歌、英语会话表演,做些同英语有关的游戏。这些英语活动,既丰富了学生课内外的学习生活,又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创设了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培养厂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得课内课外 ,紧密结合,相得益彰。

4.钻研教材,善用媒体

为了激发、保持和巩闹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帅要认真钻研教材,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师要不断地探索、钻研和创新,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接受和掌握英语知识,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优化课堂教学一定要从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结构入手,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作用,努力实现媒体组合教学过程的优化。利用多媒体技术拓展情境 多媒体手段可以把丰富多彩的文字、图像、动画、声音等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的视觉感受和听觉感受有机地结合起来,感受到纯正地道的英语,极大地弥补了直观教具的不足之处。如在单词教学过程中,我结合生词创设情境,结合情境教学生词。

例如:在教学“ hospital”时,我利用动画制作一段动画。电脑先出示lucky,然后很痛苦的样子,握着左手,伴随着音乐节奏的每一摆动,就会出现一座医院,让它摆上四次,从而清楚地出现 “hospital”,学生很自然就会知道那是一间医院,然后就会让lucky一边飞进医院一边说:“hospital,hospital, I am going to the hospital”多次泛读,学生跟读。这样学生就学会了“hospital”的发音,可以说创设多媒体教学情境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既省时又省力。

运用多媒体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研究证明,一节课中小学生思维的最佳时间是上课后的5分钟到20分钟。这一时间段是课堂教学的最佳时域。因而在检验学生学习效果时,学生的注意力已不能高度集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让学生看画面,根据画面的变化给人物配音,让他们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进行交际性练习。

总之,小学英语教学的目的就在于要使学生爱学、乐学、善学,充分利用“情境教学”这一重要方法扩展教学形式,培养、维持和发展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经常性的英语运用与交际,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小学英语课程标准

[2]中小学外语教学2006第4、5期

[3]陈晶莹,《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关于情境教学方法的研究》

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的作用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范文

生活情境应用下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论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以学定教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论文

浅谈探究式教学在中专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的论文

创设充满活力的数学课堂的教育论文

对小学数学任务驱动式教学探究方向分析教育论文

优秀教学论文小学数学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课堂情境教学探究论文
《小学数学课堂情境教学探究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小学数学课堂情境教学探究论文(精选19篇)】相关文章:

寻找小学数学教学论文2022-12-04

小学四年数学教学论文2024-01-21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分析论文2023-06-18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画图4000字2024-01-21

高中英语情境创设教学法的现状及应用论文2022-11-06

小学数学复式教学论文2022-07-25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引导学生探究式学习论文2023-12-23

新课程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探究教育论文2022-05-16

论中小学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的教学2023-12-11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论文2022-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