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学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时间:2022-05-06 11:26:18 数学教学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现代教学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论文((精选14篇))由网友“吃八个蛋挞”投稿提供,这里小编给大家推荐一些现代教学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论文,方便大家学习。这里给大家推荐分享一些现代教学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论文,供大家参考。

现代教学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篇1:现代教学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现代教学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摘要: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实践中,多媒体技术应用广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多媒体的使用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的质量效率。作为一种有效的辅助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可以通过可视化、多样化、以丰富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从而激发和加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成为教师的教学内容的主要方式,进一步促进数学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现代教学媒体;小学数学;学习效率

一、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多媒体技术的功能发挥不够

当前的多媒体教学教师仍然在实践教学中,以学生观看大屏幕作为主要形式,还没有制定出标准化的教学方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个性化教学、探索教学模式和其他功能。多媒体动态演示功能、超文本和交互功能很少在教学过程中被使用。在教学中有些教师只是放一段音乐或多媒体的幻灯片,甚至在教科书上的例子和练习中,只会用多媒体作为单一的媒介,较之“一支粉笔,一本书”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只是数量的变化,而不是质量的变化,同时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对高质量的教学资源的浪费。

(二)多媒体课件制作仍然以教师为中心,忽略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程改革强调的是“以教师为导向,以学生为导向”的课程,所以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在多媒体教学中的作用。但是在目前,许多教师在多媒体制作时,只注重教师如何教学,而在学生如何充分发挥多媒体对数学问题的促进作用,如何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指导学生如何学习更多等方面还是有所欠缺。此外,多媒体教学技术目前正处于人机交互方式下,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机器之间的交流存在较差的交互性,甚至没有多样性的交流,这也是不能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多媒体效果喧宾夺主

教师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经常在多媒体教学中加入Flash、动态图像、学生的喜好动画、动画配音等,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但与此同时,它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学生只倾向于关注动画效果,而忽略了学习内容。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我以广受欢迎的卡通“火影忍者”的.主人公鸣人的形象以辅佐PPT的宣讲效果,结果造成学生私下热烈讨论“火影忍者”结局的现象,如此放肆的喧宾夺主并不是我们的教育者所想要看到的。

(四)多媒体的使用不符合学生的实际

一些数学教师在使用多媒体的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导致多媒体使用效率不高,具体表现如下:要求太高,难度太大。例如,在教学“认识钟表”时,我设计了了解时钟和时间的主题,要求学生使用12小时时间法和24小时时间法。这无疑增加了学习的难度,这与本节的教学内容安排不一致。究其原因,是教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和教材还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从成人的角度来看,认为这些都是很浅薄的知识,不了解一年级学生的知识第一次接触时的实际情况,导致多媒体培训在当时出现了高要求的问题。

二、优化多媒体教学的途径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引起学生的关注为出发点

数学是一门研究空间形态与数量关系的科学,是一种科学的语言和有效的工具,用来描述自然和社会的规律,在学科中所体现的知识结构的严密性和抽象性常常使学生感到害怕,并逐渐产生抵触和厌恶学习。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教育工作者一直在努力消除这些不利因素对数学教学的影响,但效果并不是很好。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不断渗透,这些现象已经得到了改善。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为数学课堂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说,人类接受信息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眼睛接收到光学信息,鼻子接收气味,耳朵接收声音等等。大脑细胞最大的刺激是对多重感官的联合反应。当来自各种不同介质的信息汇聚在一起时,这种影响通常是最深刻的。在如此强烈的刺激下,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教学上。

(二)多媒体辅助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即所谓“授之以渔”,让学生成为独立的学习者。小学数学教师应尽一切努力,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独立学习和探索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过程,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实验探究是培养学生独立探索的一种常见方法。实验调查方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使用多媒体,基于探究性的学习工具的计算机软件,并在实验研究过程中学习一些规则或现象。在这种方法中,使用人机交互信息处理设备是学生和自己的对话,学生在机器中展开自己的思想,重新呈现思维过程,从而进行评估。

(三)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强调“适度”的原则

适度原则是指教师对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和课件设计的新奇性需要注意适度的调整,一切都必须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为出发点。教师应从知识点本身出发,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有目的、有选择地设计和使用多媒体,如果整节课只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就有意无意地夸大了多媒体的作用。其实,多媒体只是一种教学工具和手段,目的是便于学生掌握所学知识,攻克教学重点、难点,加深理解与记忆,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适度利用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以此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将多媒体与学生的实践结合起来

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充分理解学生的基础上,加强对教材的学习和探索,进而对多媒体教学设计进行研究,以保证多媒体在教学中的适用性。例如,在学生第一次系统学习钟表知识时,教师只需让学生知道时针、分针在时钟上的分布情况,并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理解时间的价值,知道如何遵守作息时间,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因此,多媒体教学应与学生的现实相结合,并将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在内。

参考文献:

[1]燕丽,刘军.借力电子书包开展数学互动课堂教学研究―――以小学数学《面积单位的认识》为例[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10).

[2]吐尔逊铁木尔.浅析小学数学与多媒体的巧整合[J].赤子(上中旬),2015(14).

篇2:浅谈现代教学媒体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浅谈现代教学媒体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教学媒体运用

对于初中化学教学来说,信息传播功能最强大的有两种,一种是化学实验;另一种是多媒体计算机系统。关于化学实验,我们知道它不仅是一种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感性认识的直观手段和信息传播媒体,它更是一种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化学知识,实验技能和科学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态度及科学的自然观的有效途径。下面,笔者就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学媒体的运用作一些探讨。

一、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

(一)增加了信息容量

因为多媒体技术并不是各种信息媒体的简单组合,而是一种把文本,图像,图形,动画和声音等多种形式的信息结合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进行处理和控制,成为多种信息通道的集成体。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获得信息83.5%来自视觉,3.5%来自于嗅觉,1%来自于味觉,1.5%来自触觉。将多媒体应用于教学,顺应了人类获取知识的两条重要通道――视觉和听觉,所以,多媒体信息传递量较其他单一传媒大大的增加了。

(二)增强了信息效度

人的注意是有选择性的',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信息呈现在面前时,人往往只选择一种进行注意,而忽略另外的刺激。

由于多媒体技术能将信息处理成有声有色的动态形象,则有效的增强了信息刺激的鲜异性和趣味性。而鲜异的刺激物容易使人产生朝向反射,促使注意指向和集中于教学信息,从而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

(三)有助于学习方法的改进高效

多媒体的非线性特点改变了传统的读写模式。传统的读写方式过于缓滞,而多媒体借助超文本链接的方式,把信息以一种更自己的快速,更灵活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并且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需要,认知特点来选用图、文、声等信息表现形式,再跟据自己的预期目的更高效的重新组织信息,增减节点,建立新的链接。这样一来,有助于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高效。

(四)有助于教学方式的改进高效

交互性是多媒体的重要特点。传统信息交流媒体只能被动地,单向地传递信息,而多媒体技术则可以实现人对信息的主动选择和控制,通过人机交互对话向学习者传递信息,并收集其反馈信息,从而实现教学过程的控制,对学习者进行学习引导和学习评价。这样就改变了传统教学靠教师的一张嘴、一支笔、一本教材、一叠讲稿进行教学的局面,为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提供了客观物质条件,促使教学方式由:“教师为主体”向“学生为主体”转变。

总之,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化学教学过程的改进高效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展现出了新的前景。目前将计算机应用于教学已经形成了课堂讲解教学模式、个别化教学模式、探索式教学模式和基于因特网的远程教学模式等多种教学模式。

二、多媒体计算机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多媒体技术在微观物质结构及其运动中的具体运用

微观物质结构及其运动是人直接用肉眼不能观察到的,在控制状态下将这些科学的化学“真实”进行放大,转变成人眼可观察到的直观形象是这一类计算机模拟的重要任务。例如:

1、金刚石、石墨、C60分子的结构进行比较,如果通过计算机动画展示其结构,则可让学生对其性质差异的原因一目了然,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多媒体技术在难以实验的化学实验中的具体运用

针对化学实验室硬件条件的限制,实验的时间、安全等因素,很多实验难以作为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走进课堂这一情况,我们可选用计算机模拟演示。会取得极好的效果。

(三)多媒体技术在对化学事实的理论解释中的具体运用

化学事实主要包括客观世界中与化学相关的事实。化学实验事实和化学实验本身的控制条件等,是化学科学认识的最初成果。这些化学事实说明了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些事实?我们必须概括这些事实,并把它们提高到理论的高度。因此,我们要帮助学生了解化学事实的内在联系,加深对化学事实的理解。通过多媒体技术加以处理后,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教师的讲解精力,并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从而达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

(四)多媒体技术在复习课中的具体运用

复习课的知识容量相对来说比较大,若使用计算机则可以有效节省大量的板书时间,同时,给学生以规范性,条理性的意识影响。

三多媒体计算机在化学教学中的局限性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同样,多媒体计算机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就像双刃剑,既有其优势,也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

(一)多媒体不能代替学生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获得化学实验技能是化学教学的目标之一,化学实验中的一些基本操作,如药品的取用、物质的加热、仪器的使用、气体的制取等等,都只有通过反复实践才能逐步掌握。计算机模拟实验不可能代替学生动手做实验,更不能使学生获得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我们千万不要回到过去那种“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的老路上去。

(二)多媒体难以使学生形成对化学现象完整的感知

计算机尽管可以将文字、图像、声音等多媒体综合起来,但它毕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化学现象,一些感觉特别是嗅觉、味觉和触觉,学生是无法体验的,加上计算机模拟的其他不“真实”性,学生也就不能形成对整个化学现象的正确的知觉映象,从而造成对化学概念、理论及元素化合物性质、变化的认识出现偏差。

总之,在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以使用现代教学媒体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为终极目标,不能让现代教学媒体成为扼杀学生创造性的“凶手”;此外,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应对性能各异的教学媒体进行优化组合,使其在教学过程中交互应用,扬长避短,以提高教学效率。

篇3:电教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电教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切实减轻学生负担的今天,人们逐步认识到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已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现代教育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放在重要地位,教学注重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的发展,就必须要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教学实践中,本人借助电教媒提,快捷、清晰,可从直观入手,动态地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行教学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

一、运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起点,是获得知识的开始。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奇好动,对事物的内部联系,对学习的目的、意义缺乏认识,还是处在直接兴趣阶段。学生只有对学习感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意识,进而产生浓厚的求知欲,就会变苦学为乐学。电教手段教学直观形象,生动活泼,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演示力,它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具有化静为动,化无形为有形的作用,使教学内容更形象,更生动。

在我教学小学数学第二册《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时,我运用覆盖抽拉片,先出示33根小棒,很明显看出3不够减7,接着移动下上面的活动片,将1捆小棒覆盖,同时用于牵动一张抽拉片,将这捆小棒折开为10根小棒,这样将其与原数中的`3根和并为13根,再拉动活动的抽拉片,从13根中去掉7根,剩下2捆6根,即33-7=26,通过使用电教覆盖、抽拉片,使图中的小棒变静为动,学生在动态表表象中想象,在有限的空间里形成联想,加深记忆,配有鲜明的色彩、吸引了学生的注意,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通过投影,展现了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全过程,既调动了积极性,又突破了难点。

二、运用电教手段,培养思维能力。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通过电教手段能够把大量直观材料展现在学生面前,能呈现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全过程,使教学中空间、抽象、费解的概念与法则变得具体、直观、易理解。从而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观察、感知、探究、培养数学的思维能力,使学生主动发现新的规律。例如:我在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有黄花6朵,红花9朵,红花比黄花多几朵?”时,我采用复合片,先出示6朵黄花,9朵红花,再覆盖活动片,将红花与黄花同样多的部分覆盖住,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使学生清晰可辨红花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和黄花同样多”,另一部分是“红花比黄花多的朵数”,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进而概括出计算方法:要求“红花比黄花多几?”,就要从9朵红花中去掉与黄花同样的红花朵数,也就是“红花比黄花多的”,用减法计算,即9-6=3(朵)。这样通过直观演示,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生动、逼真地展现出来,既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又强化了形象思维,揭示了数学的本质特征,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运用电教手段,及时反馈教学信息。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输出信息,学生接受信息,学生作为接受信息的主体,其接受信息的积极性发挥得如何,将直接影响到最后的效果。传统的数学教学中,传递信息的载体是语音信号,其实学生对此较容易产生疲劳感,而且语音信号稍终即逝,不能反复感知,而且学生也不可能全体保时保量地传递信息。并且有具体的光、色、形的信号,并通过调控,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反复感知。如我们可以借助投影片反映作业情况,及时点评;通过录音、录像使学生及时审视自己的操作情况,满足求知欲。

总之现代教育手段在激发学生兴趣、及时反馈教学信息,减轻学习难度等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有效提高数学课堂效率翻开了新的一页。

篇4:运用电教媒体促进数学教学论文

运用电教媒体促进数学教学论文

运用电教媒体教学,不仅能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课堂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而且能让教师如虎添翼,更让我们的课堂效率大大提高。在运用多媒体教学中,我切身感受到了它在数学教学中的优越性。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源泉。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一个生动的教学情境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小学一年级“认识图形”时,我向学生介绍:今天老师带了几位特殊的朋友来,此时配合精彩的声音效果,利用课件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每个图形像真的一样飞到我们面前,展示在了屏幕上。学生们兴奋不已,说着这些图形的名称。接着运用多媒体课件,动态显示出四个图形给学生们带来的节目:有乡村的小屋,烟囱里还冒着烟;有正在发动的小轿车;还有快速行驶中的火车。然后图片全部消失,请同学们回忆刚才看到的东西分别是由哪些图形组成,学生回答十分积极踊跃。简单的图形拼凑出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学生觉得既新鲜又好奇,激发了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为巩固练习时自己拼组图形做好了准备。

二、化静为动,突破重、难点

多媒体课件具有文字、图片、动画、声音、图像等直观媒体信息可同步进行的优点,可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对学生的认识具有“催化”作用,为学生实现由具体感知到抽象思维的飞跃架设桥梁。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可先让学生通过实物感知长方体有六个面,再用媒体演示:出示六个长方形,再慢慢围成一个长方体,并将围成的长方体旋转一周,然后依次抽出长方体的后面、下面、左面,接着分别同它的对面比较,使学生形象、直观地看到长方体有六个面,并且相对的面大小相等。充分利用电教手段,使原来实物不好展示的'部分得到充分展示,有效地突破了教学中的难点,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多媒体教学使课堂更精彩,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认识元、角、分”的教学中,我制作了10元、5元、2元、1元、5角等可随意拖动的钱币和物品价格表,我让学生利用鼠标移动这些钱币,使其组成这些物品的价格。以前上课总是老师在操作电脑,这回轮到他们操作,学生们感到十分新鲜,个个都跃跃欲试。这堂课不仅使学生在与老师的共同协作下完成了教学任务,且融知识和技能于一体,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充分培养。

总之,多媒体教学让教师成了指导者、帮助者,学生消除了紧张感、枯燥感,有了更多的展示自我的机会、练习的机会,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又提高了学习效率。

篇5:教学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教学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较强的学科,很多学生认为数学课是枯燥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使数学教学形象化,增大课堂教学容量。况且信息技术发展的今天,电脑日益普及,多媒体不仅可以传播大量的教学信息,而且还给学生以清晰明快的感受,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使学生学习的氛围能得到进一步的深化。

引言

数学是一门知识广度和深度以及抽象性较强的学科,而多媒体教学的交互性,可控制大容量性、快速灵活性等特点恰恰符合了数学教学中的要求。随着多媒体手段的不断推广,其优学性也逐渐显现出来,受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欢迎,但由于数学课程的特殊性,目前在数学课中应用多媒体教学的还不是很多。还需要我们去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学习,以此达到多媒体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广泛应用的目的。以下是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

1 充分利用多媒体,让数学教学更加形象化

“数学教学以培养空间想象力为主要目标之一,而中、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正处于一个发展阶段,抽象性有时会成为学生学习的一个障碍,仅凭教师口头讲解,难以彻底解决问题。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声、形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从而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以几何为例,作为从公理出发的纯演绎系统,在现行教学模式下,一般学生很容易用静止的观点去剖析空间图形的几何性,而计算机的参与教学,提供给学生相当数量的感性材料,更方便引导学生观察空间的变换规律,把空间想象力引入动态世界。”例如:《球的表面积》,公式的推导是难点,利用多媒体卓越的画图功能突破这个难点,电脑显示:①准备知识:屏幕上给出圆柱、圆锥、圆台的侧面积展开图及侧面积公式。②问题探索:球的表面积公式怎样呢?球面不能展开在同一平面上,球的表面积公式无法用展开图求出。怎么办呢?要用新的方法研究球的表面积公式。用鼠标点出把一个球分成两个一样大的半球,然后把半径为R的球的上半球切成n份,每份等高,并且每份看成一个圆柱,则这些圆柱的侧面积之和很接近这个球上半球的表面积。当n越大时,侧面积之和越接近半球的表面积。③证明预备定理:用过圆柱的轴平面截这个圆柱得 到截面ABCD。

A C

B D

④解决问题:利用预备定理推导出球的表面积公式为:S球 =4 .推导过程:把一个半径为R的球的上半球切成n份,每份等高,并且每份看成一个圆柱,其中半径等于其底面半径,则从小到上第k个圆柱的侧面积 其中, , , = ,

则 ,当n无穷大时,就是上半球的表面积 即球的表面积=上半球表面积+下半球表面积= 。由此,球的表面积公式就推出来啦。以上每一步的电脑显示都是以动态的图形,加上虚实线的变化,再配合适当的色彩和声音,把立体图形表现的惟妙惟俏,将抽象问题具体化,便于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这样的课即轻松又充满了乐趣,即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对于学生分析有关问题也一定会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2 利用多媒体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现代数学教育强调进行“问题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 中能锻炼思维,提高应用能力。它实现了传统数学不再单一的数学演绎推理的一面,为数学的发现学习提供了条件,它的动态情况可以为学生“做数学”提供必要的工具与手段,使学生自主地在“问题空间”中进行探究,进行“数学实验”,给学生以更多的分析、思考、合作的空间。

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机房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多设计一些学生相互配合才能解决的问题,增进学生协作意识,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例如,在讲授球的体积公式时,课前让20名学生用厚0.5厘米的纸板依次做半径为10、9.5、9 …0.5厘米的圆柱。列出各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算出结果。又让40名学生用厚0.25厘米的纸板依次做半径为10、9.75、9.5…0.5、0.25厘米的圆柱,列出圆柱的体积公式并算出结果。然后,利用多媒体给同学们演示圆柱的展开图,并让同学们观察,分组讨论以得出圆柱的体积公式。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在机房进行手动操作,一个组一台电脑,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积极思考、讨论、动手操作,教师深入到每一个组中参加讨论,观察其进程,了解遇到的问题并及时解答,这样便在全班创设了一种研究性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得到了充分的锻炼,是数学问题更加的简单化。[3]

3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数学教学中,用多媒体来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是一种有效手段。在教育技术中所涉及的多媒体信息处理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应用。”[1]例如,“我们在讲圆的半径、周长、面积时,如果直接讲会觉得枯燥无味,但是,如果我们利用多媒体演示给同学看就不一样了,首先跟同学们说:大家请看,有一只羊,被一根绳子拴住,另一头栓在一棵大树上,问:羊可以吃到的所有地方的多少应该用什么词表示呢?那绳子又可以用什么词表示呢?”这样,同学们就会自主的观察、想象、猜想。这样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这样,同学们不仅容易明白,而且加快了讲授速度,加大了教学的容量,使学生能更快、更好、更清晰地明白和理解抽象的东西。可见,恰当的多媒体演示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好奇心,激起了他们探索知识的欲望,并使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4 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学的需要

传统的教法比较单一,教师讲的很多,学生参与很少,即缺乏充分的图形支持,又缺乏供学生发现所的良好环境,学生处于被动听讲的态势中。教师将得“苦”,学生学得“累”。但是计算机与数学教学的结合是教学手段的一次飞跃,从传统的教学媒介物:黑板、粉笔演变到多媒体教学,向学生提供高清晰度的富于动画效果的彩色图像,实现视觉力与听觉力的完美结合,发挥了辅助教学的积极作用。数学家华罗庚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觉,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非”。电脑多媒体采用文字、声音、色彩、动画、图形等方式传递信息,将学生的视、听、触觉等都调动起来,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传统的数学手段与多媒体教学相比有着明显的劣势。可以说数学教学的现代化运动协助教师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况,培养学生空间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打开了数学教学中一扇新的“诱导之门”,与传统教学配合,相得益彰。

数学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偶的很难掌握,有死即便知道结果,却很难说出其中的道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进入课堂,化解了许多以往所不能的问题,使一些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尤其计算机可以进行动态演示,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增强学生的直观印象。这对解决数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到了很明显的作用。例如:在教学混合运算时,学生往往对运算顺序这一重点掌握不好,利用powerpoint制作的幻灯片就可以突破这一重点。先出示混合运算试题让学生判断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把学生说的先算部分用红色的闪烁线条标出来并配上音,再现知识点,以此突破重点,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再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有这样一题:许多正方体有序的叠在一起,要求学生数出共有多少个。这样的题也可以用powerpoint制作的课件来演示每一层正方体的重叠情况,让学生通过演示一层层的数出总个数,清楚明了且效果好。所以说,有了多媒体,数学教学讲解更加清楚明白了。可想而知,现代教学中多媒体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关键。

5 多媒体教学令教学改革一片光明

实践证明,电脑已经成为现代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把传统的教学与现代的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多媒体改革课堂教学,把传统的知识灌输式的教学,向着学生积极参与式的教学转变,提高教学质量。

电脑多媒体教学有极大地潜力,它是现代教学形式的一般表现,也是对学生追求学习和掌握现代科学知识素质莪一种培养。[2]

计算机介入数学教学,不仅仅是一种现代化的数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它更加体现了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而且为数学教学开创了新天地,当然计算机知=只是一种辅助工具,并不能取代师生间的交流,将会为数学教学增添姿彩,为教学方法的探讨提供广阔的天地,为培养学生数学的各种能力提供有力的条件和广阔的天地。

6 小结

总的来说,自从进入21世纪,科技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的不断提高,使多媒体在不同的领域发挥不同的作用。在数字教学中的作用也是尤为可见的。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在未来的前景是一片光明的。

致谢

三年,给予我的,是不断丰厚的学识,是从容、自信和幸福的能力,还有,珍贵的友谊。 同门求学是一种缘分,无数次结伴同游,无数次对酒当歌,无数次谈天说地、嬉笑怒骂。曾经一样的悲欢,注定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可以共同分享许多美好的回忆。尽管就要各奔东西,但三年同窗之谊,我们会成为一生的朋友。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谢意!同时也感谢学院为我提供良好的做毕业设计的环境。

最后再一次感谢所有在毕业设计中曾经帮助过我的良师益友和同学,以及在设计中被我引用或参考的论着的作者。

篇6: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日益广泛和深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步入人们的生活。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一些原有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日益更新的知识结构,甚至制约着课改的推进。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辅助教学手段,已在不少数学课堂教学中产生了积极的作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范围很广,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孔子云: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可见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增强参与意识。然而,数学知识比较抽象、概括,有些知识点学生在理解上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畏惧的情绪,导致参与意识不强。而现代教育技术以其声情并茂、动静结合、感染力强等特点引起学生的注意,而且在生动的动画中感受到求知的乐趣,激发起对知识的探究欲望,从而主动地参与学习。

一个人对某种对象有了兴趣,就乐于接触它,并力求认识它,了解它。如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根据学生年龄和特点,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6的加减法》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工具制作一段动画:有一个清澈的湖面上,有许多美丽的荷花、荷叶。其中有6只可爱的小青蛙蹲在一片荷叶上呱呱叫,突然3只青蛙跳下水。学生被那漂亮的界面、逼真的蛙叫声、青蛙跳水那流畅的动作效果吸引住了。学生像是在观看自己喜欢的动画片,兴趣极高,不知不觉进入学习角色,掌握了知识。又如上数学练习课时,把练习题设计成游戏课件。如做对一道练习题,皮卡丘小动物奖励一个苹果放在篮子里,并说:“你真棒”;做错一道练习题,篮子里的苹果不见一个,皮卡丘小动物会说:“没关系,再来一次,你一定能行的”。这样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情境,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诱发他们的求知欲。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再现生活场景,展示知识形成过程

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多媒体技术既本文由论文联盟www.LWlm.cOm收集整理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眼、耳、手等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教师讲课大得多。因而在讲授数学中一些较抽象的问题时,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演示,使一些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例如:教学《行程问题》,其中一些抽象的概念如“相向而行”“相背而行”“同时出发”“先行后行”等是相遇或追及问题的特征,如何正确理解关系到能否顺利解决问题。通过多媒体的情景演示两辆车行驶的情况,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而当再碰到类似的问题,学生就可以借用脑海中重演媒体播放过的影像,将复杂的问题情境化,随之再简化为清晰的线段图,使得知识的形成过程充分而清楚地展现出来。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现代教育理论表明,学生的学习不仅要获取正确的结果,更关键的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使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才能奠定学生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敢于探究、发现规律、寻求真理的创新意识。而通过信息技术进行知识形成的演示,就能使一些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

例如:教学《长方体的体积》,如一开始就告知学生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只要牢记这个公式,就能求解长方体的体积,然后不断巩固练习,死记硬背。这样的教学是填鸭式、满堂灌,是不能培养出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的人才。此时通过信息技术,结合数学学具,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电脑投影屏幕,出现一个长方体,并不断改变长方体的长、宽、高,使长方体的体积也随着进行变化,非常形象地说明长方体的体积受长、宽、高的影响发生变化,与长、宽、高有着密切的联系。同学们此时急切地想知道它们的内在联系,求知欲高涨,再次通过电脑出现一个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同时利用数学学具(事先准备好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300个)分组进行按要求操作:①把5个这样的小正方体排成一排;②再摆出4个排成一排长方体,组成一层;③再用组成的三层垒成一个长方体。通过这样一些步骤,学生非常清楚地知道垒成后这个长方体的长是5个1厘米(5厘米),宽是4个1厘米(4厘米),高是3个1厘米(3厘米),而它的体积为60个1立方厘米(60立方厘米)。再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归纳,就能准确地得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数学教学,将知识形成的过程充分展示在为学生面前,使学生顺理成章的得到深刻的概念知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篇7: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在教学阶段信息技术的应用面广,其中最常见的是多媒体的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被信息技术的到来彻底转化,进一步将教学效率提升,并在教学发展中将网络技术运用进去,从时空的界限中脱离,所供给的教学资源多式多样,有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宽,同时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能够提升信息技术的利用率。对于教师而言,必须掌握信息技术,并从传统的黑板、粉笔式乏味的教学模式中脱离出来,找到采取信息技术的方法将自己的教学效率提升,根据我多年累积的工作经验,我总结了一些方法如下:

一、采用信息技术将教学形式拓展

小学生具备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的特性,所以,数学教师要运用多样性的教学方式,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有信息技术的应用是最有效的方式,能够摆脱传统的数学教师模式。通常农村学校,班级人数普遍少,所以运用小班化的教育模式较为常见,我们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这样能够让教学形式不再那么单一化,进一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在《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课程传授过程中,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让学生进行自主的实践互动,为了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我通过计算机编制了一个互动式的游戏展开教学———拼图游戏,让学生通过计算机将自己所认知的图形画出来,如三角形、四边形等等,学生能够通过拉动图形构成很多好看的图案,并在多媒体中展示,进行作品的交流,这种方法一方面让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有了认识,另一方面还让学生学习到了基础的计算机知识,提升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信息化技术运用所带来的效果

(一)激发学生兴趣,并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小学生通常都根据形象思维来思考,所以对直观看见与详细的知识容易接受,但是恰巧数学本质就属于抽象、逻辑性强的学科,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小学生的思维习惯,通过将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教学方式结合起来,能够将抽象的数学公式与图形直接变大处理,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具体的看到材料,提升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从被动转为主动,并改进了传统的黑板板书,节约时间,并提升了课堂效率,让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的运用,将难以理解的数学知识变得简单易懂,学生能够更直观详细地感受数学中的奥妙,特别是在教学课堂里,学生在既有图形与声音的结合中,提高学生的感知度,更易掌握数理知识,将数理知识通过多媒体转化,将抽象难懂的知识生动形象、直观地表达出来,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提升学生对数学问题解决的逻辑思维能力,进一步推动了创新思维的产生。

(三)突出教学重点与难点

在信息技术的应用过程中,按照数学教学的需求,将有关的内容结合在一起,让教学内容更加合理性,从大与小、快与慢、整体与局部还有外表与本质方面结合,有利于数学规律的表达,集中学生的观察力,对数学问题理解、分析的同时,将数学知识从难一直到简单形成一种过渡。

三、在小学数学中信息化技术应用的优化策略

(一)提升课件制作质量

为了进一步将多媒体教学健全,首要应当从教师教学课件制作水平入手,老师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应当慢慢摸索,主要是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针对课件全部结构的掌握,教师应当对布局的整体进行规划,然后再是找各种资料,可以是国外内优秀的课件,这样基本上课件就完成了;第二个阶段,课件的完善,制作完后教师应当多次放映,自己观察,并针对不足的内容进行修改,让内容更加充实、精简。

(二)合理地将信息化技术与传统教学方法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是教学的一种方式而已,主要是在教学中运用信息化技术,但是也不要太过将多媒体作为核心,还是应当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结合,取之精华,弃其糟粕,其教学方式应当正确合理,进一步提升学习效果。

四、结语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能够进一步将学生的兴趣挖掘出来,并形成新的创新型思维,进一步将教学的重难点展示出来,让小学数学教学的效果更好,借助多媒体方式教学的同时,教师也要注重课件制作水平的提升,并将其与传统的教学手段合理运用,落实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篇8:珠算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珠算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小学数学的教学存在着许多弊端,长期以来的习惯思维严重地阻碍了小学数学的教学改革。就计算能力而言,计算速度不快、结果不准的现象,在中、小学生中极为普通,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递进,学生的计算能力反呈下降的趋势,有不少考生正是由于20以内的加、减不熟练,丢掉了关键的几分,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

下面我们来谈谈传统加、减教学法的一些弊端及其改进的方法。

一、传统加、减教学法的弊端

1、20以内的进、退位加、减法过程复杂。

在20以内进位加法的教学中,我们采用的是“凑十法”,这就要求学生以第一加数为基础,再把第二加数分成两个数,其中一数要与第一加数凑成十,最后得出计算结果。如9+3,要想9+1=10,3可以分成1和2,所以9+3=12。以上过程,对于初学者来说,思维是相当复杂的。对于20以内的退位减法,现在教材中是利用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来进行计算的。如计算12-9,要想9+3=12,再得到12-9=3,这就使得减法与加法相比,又多了一次思维上的转折,显得更麻烦。

2、运算的顺序与读数、写数的习惯相反。

在传统的加、减法教学中,我们采用的是从低位至高位逐位计算的顺序,而这种顺序正好与我们读数、写数的习惯相反。我们从右到左进行计算,却要从左到右读出来,这就大大地增加了心算的难度。因为我们无法算一位就报一位来得出结果,而是要把最后算出来的结果先读出来,把最先算出来的结果最后读出来,这样,就不可能培养出学生良好的心算能力。所以,现在教材中出现的口算题都比较简单,对于一些口算题,不少学生口算的速度还不如笔算,而且出错率也相当高。

3、进、退位点的使用,增加了运算的环节。

在多位数加、减的教学中,我们常常要用到进退位点,这样既增加了运算的环节,又增加了出错的机率。由于运算环节的增加,运算的节奏就被放慢了,学生对于多位数的加、减法运算,也就只能停留在一位一位逐位计算的低水平上了。

二、传统加、减法教学的改进

改进传统加减法的最好途径,是把珠算的方法用于笔算。与西方的笔算相比,我国的珠算有着更悠久的历史,它积累了丰富的内容和方法,如能把珠算的方法结合到笔算中去,就会对加、减法教学的'改革产生重大的影响。

珠算对笔算加、减的改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20以内进、退位加、减法的改进。

在珠算中,进位加法的运算规律是:本档减补,前档进一;退位减法的运算规律是:前档退一,本档加补。将此方法用于笔算加、减中,则20以内进位加法的运算规律为:十位为1,个位减补;20以内的是退位减法运算规律为:下位为0,个位加补。这样,我们就把20以内的进位加法转化成了10以内的减法,(以减代加),20以内的退位减法转化成了10以内的加法(以加代减)。这种方法算理清楚、算法简洁,很容易形成各种反射,教学过程也大大简化。如4+9=13,十位:为1,个位:4-1=3(9的补数为1)。

算理可用下式来说明:

4+9=4+10-1=14-1=13(4+9比4+10少1)。

2、多位数加、减教学法的改进。

在多位数加、减法教学中,我们可采用珠算的从高位算起的顺序,对于进、退位而产生的计算上的问题,我们可根据笔算的特点,仿照珠算的方法来处理。

(1)加法法则:多位算起,逐位相加,满10进1,所进的1,串写在前位和的右下角,最后将右下角有“1”的数加1写出。

熟练后,可以脱离竖式计算:

2384+4982=612156=7356

(2)减法法则:后位算起,逐位相减,不够减从前位差上退1,并在前位差下用“-”表示,本位加10再减,最后将下面有“-”的数减1写出。

熟练后,可以直接用模式计算,如8135-2793=6442=5342。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以上的加、减运算的方法与珠算是完全一致的,只不过珠算的进位与退位可以直接用拨珠来完成,我们这里是用“1”或“-”表示而已。所以,我们不妨把这种方法称之为“珠算式笔算加、减法”。

“珠算式笔算加、减法”把多位数加、减法的计算简化成了各数位上一位数加、减法的简单计算,进位加法与退位减法已不再困难,从而极大地减少了运算的难度。

综上所述,把珠算的方法用于笔算加、减法的教学改革中去,不仅使珠算这门古老的科学大放异彩,也为小学数学的教学教改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篇9: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信息技术可以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丰富的图像及声音信息,创设学生乐学、爱学的学习情境,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1)

一、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新学习情境,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信息技术可以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丰富的图像及声音信息,创设学生乐学、爱学的学习情境,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比如,在进行“分数的初步认识———几分之几”的教学时,我利用多媒体播放小明在家过生日的视频,视频中小明一家共有四口人,他想把这个蛋糕分成四等份,于是从蛋糕中间切一刀,又在与第一刀垂直的方向的中间切一刀。

这样,蛋糕被切成了四等份,每人分一份。

视频放到这里,学生很兴奋,看着分生日蛋糕的场景想到自己难忘的时光。

教师借机引导学生,总计四个人,每人分得一份,那就是总数的四分之一,让学生深刻理解了几分之几的含义。

二、运用信息技术揭示数学规律,突破教学难点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数学教学,根据教材的内容,把静态的信息动态化,直观展示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使教学活动充满生机,学生学得主动,加深了对知识的体验和感受,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从而有效做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比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为突破圆的周长与圆的直径关系的教学难点。

我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的特点,帮助学生释疑解难。

具体做法是:“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计算过程展示,先是在电子白板上画一个圆,让圆在白板上转一圈测出周长,再用这个圆的直径测出这个周长有多少个直径,发现有三个多。

是不是所有的圆都有这样的规律呢?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验证,得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通过动态演示,将枯燥的数学、静态的信息转化为活动的、直观的数学语言,激发学生灵感,突破教学难点。

再如,在进行“认识时间”的教学时,我利用多媒体设计动画课件,用来展示钟表上时间的读取方法。

教师通过控制表针的转动情况,让学生认识时针、分针、秒针。

比如,让分针和秒针不动,只让时针转动一周,这样走过的时间就是24小时,一圈一共是24格大格,那每一个大格就是一个小时。

同样道理,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认识分针和秒针,认识分秒的概念。

通过钟表的表针的转动方向,让学生理解顺时针和逆时针的含义,理解数学规律,科学解决教学难点。

三、运用信息技术联系生活实际,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

小学数学知识很多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我们数学教师应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接触生活,了解生活中的数学,以便学生有兴趣、有能力探究生活中的数学知识,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难题。

在扩大知识面的同时,提高了数学运用能力。

比如,在进行“比例的意义和性质”的教学时,我利用多媒体出示了一组有关比例的实例:身高与双臂平身的长度之比1:1,脚长与身高之比越是1:7等等,通过这些比例,让学生了解了生活中的自己,并通过这些比例关系,使学生体验到生活处处皆数学,处处要用数学,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应用能力。

再如,在进行“统计”的教学时,由于时间或学具等因素,教师不可能进行全面、完整的统计探究,教师可以发挥多媒体的优势作用,设计flash动画课件,科学揭示统计的`数学本质,并能通过课件展示,使学生理解了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从而有效理解生活中抽奖活动的不可靠性和陷阱设置,提高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

四、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信息量大、难度梯度较高,这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比如,习题类型的设定,习题难度的体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数学教学方法,很好地完成了这一教学任务,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比如,在进行“单元测试题”的教学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训练的题目,利用鼠标笔圈点关键词,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

通过对比启迪学生数学思维,再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教师的解题思路分析,通过一步步的引导给学生逐步分析解题的难点,使学生学有方法,训练有目的,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另外,学生训练的结果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台进行展示,直观刺激学生的感官,提醒学生在今后训练时加以注意,收到了很好的反馈效果。

总之,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了直观便捷的服务,深受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喜欢,它是教师教学的得力助手,使数学教学“如虎添翼”,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

一、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应用方式生硬,缺乏教学认识。

很多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的时候,只是表面上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但其本质跟以往的在黑板上板书没太大的区别,学生照样没能通过信息技术理解授课内容。

而且信息技术运用要灵活,课本中有些章节适合运用信息教学,有些章节更适合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这种不同的内容教学中,要灵活变通,把握教学时学生的接受能力,合理利用教学资源,而不是一味地用了某种方法之后就不分环境一直使用下去,不顾效果。

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教师技术能力落后。

有些老师思想守旧,对新生事物有抵触心理,对旧事物不忍抛弃,不愿意尝试新的手段、新的技术。

他们认为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能够完成教学任务,不需要花时间去钻研自己不擅长的新技术。

学生可能对这种手段很好奇、很喜爱,反而教师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

所以,教师的思想观念一定得先转变过来,才能以饱满的热情,利用信息手段,带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新的课堂环境。

3.实践方式单一,缺乏结构性改革。

虽然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得到了一定的应用,但是大多数教师只是在知识的讲述上利用了多媒体,把它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没有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讲课结构等关键的部分做出改革,这恰恰是最核心的部分,在信息课堂上,学生和教师应该是双向交流,加强互动,这样学生才能更快、更牢固、更欢快、更主动地接受新知识。

二、加强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的具体方法

1.教师应灵活利用多种类型的教育媒体。

信息技术说到底只是一种教学的工具,课堂的核心主体还是老师和学生,教师应当考虑如何把这种工具运用得合理得当,如果太依靠这种工具,在电脑上将课件放映一遍,不仅起不到原本的作用,反而会让学生花费更多的时间去理解,没有起到课堂真正的作用。

教师应该在充分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把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的优点相结合,灵活授课。

2.加强教师的技术培训。

现在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教师的自身技术能力落后,不能完全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需要使用其他技术人员设计的课件来讲自己的课,教师不能根据自己的想法来设计课件,这样就不能把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目的体现在其课件中来,

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教师参加一定的技术培训,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创作自己的教学课件,这样才能提高教师授课的效率,也有利于教师调动学生积极性,达到教师原本的教学目的,体现出其教学思想,更好地把握课堂流程的走向,也能增强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职业自信心,发挥出信息技术的真正能量。

所以教师的技术能力也是信息技术在课堂应用中很重要的因素。

3.促进课堂内外师生间交流。

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发达的今天,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数学的教育教学中绝对不仅仅限于课堂,无论从学生角度还是教师角度,其交流一直可以从课堂延伸到课堂以外,老师和学生可以借助这一手段不间断地交流,消除了空间限制,

增加了学生与教师接触的时间,而且学生和学生也可以借助这一渠道交流,老师之间也可以交流教学经验,只要应用得当,这种互动也可以从课堂搬到课外,让学生学习知识不再受课堂限制。

另外,教师可以布置一些除纸面作业之外的可以在网络上解决的任务,这样,让学生对信息技术也有一定的了解,为以后的学习提供一条新的途径。

总之,只有加强了学生与教师的交流,教师才授课才更能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流程,提升教学的质量。

篇10:浅谈体验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浅谈体验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摘要]“体验数学”作为一种新理念,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要求,即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产生、演进与发展的过程,而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经历这种再创造或再发现的工作。本文就在《标准》的引领下,对“体验”的感悟谈一些看法。

[关键词]体验数学 新课程标准 感受数学

新课程改革就是要将课程从“文本课程”转变为“体验课程”,因此,“体验”自然也就成为新的学习方式的一个重要特征。

一、“体验”的重要性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缺乏对学生进行“体验”数学过程的重视,而是将前人总结的数学结果灌输给学生,从而有了“数学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的说法。事实上,“体验”对数学教育有着其不可抹煞的作用与功能。

(一)感受数学的生活性

数学来源于生活,这是不容置疑的。而“体验”是一条贯穿于数学与生活之间的优良途径。

(二)感受数学的美感

数学有着非常丰富的美。庞卡莱说:所有的数学家时时体验着数学美感。说小学生而言,培养他们的数学美感,能维持他们对数学的热情,提升他们的数学才能。

(三)感受集体的力量

有时,“体验”活动将采取“小组合作制”,同学们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与集体的力量,从而融洽了同学关系,同时也培养了“集体荣誉感”。当然,“体验”还具有感受数学的科学性、多样性;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对待生活的热情等诸多作用与功能。

二、“体验”的进行

(一)“体验”的选择性

并非所有的数学知识都有必要进行“体验”,到底何处应进行数学“体验”呢?

1.在起始概念中。即在学生初次接触所学知识时。如在《圆的认识》中的画圆。虽然,学生知道圆应是怎样的,但从没画过,所以,此时应让学生操起圆规进行画圆“体验”,从而理解画圆的方法与步骤。

2.在使用运算规则时。在教学运算规则时,不应强制学生使用运算规则。而应让学生衡量一下规则是否优化,是否具有普遍性,而让学生用得心甘情愿、理所当然。

3.在体验一种思想方法时。在教一种思想方法时,不能对学生简单地说这是一种好方法,而应先让学生进行“体验”。如运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解答应用题,应先让学生在练习中“体验”画线段图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二)“体验”的'目的性

我们做每件事都应有目的性,这样才能提高成功的几率。“体验”也是同样的道理,假如缺乏目的性,“体验”也将失去其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在活动之前,教师应提出“体验”的目的与要求,让学生有意识地进行“体验”活动。

(三)体验在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1.创设情境,体验愉快的学习氛围。教师根据学生心理、年龄特点和教材内容,创设教学情景,学生通过参与开放式的学习活动,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快乐。

2.动手操作,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动手操作是科学探究最重要的一种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安排新异有趣的实验,培养他们独立、主动的探索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在操作中学生体验到了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和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3.运用媒体,体验现代教学手段的魅力。

新课程标准重视数学学习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以此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心理需求。

(四)鼓励学生体验的策略

在数学学习中通过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

1.优化学习材料的呈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新课标下的教材已经充分重视了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同时更需要教师要用新课标的理念来创造性地使用现有的教材,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力求改变原有教材中落后、枯燥、没有应用价值的教学内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是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一种有效工具,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解决“为什么学习”的显性问题。其次,要让呈现的材料更具有探究性,感受思维的挑战性。再次,呈现的方式要注重学生动手操作,在实践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最后,让学生参与学习材料的组织,甚至让学生自己提供学习材料,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创造条件,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翁。

2.重视实践操作,让体验真正落到实处。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对数学的掌握,不是依靠教师“教”,而是依靠学生自己的“体验”。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不能把数学当作现成的理论来教,而要以“体验”为载体,帮助学生架起思维和建构的平台,使之在获取知识、拓展认知结构的同时,更多地获取可持续发展的力量。即教师要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动手,使他们在“做中想、想中学”,亲身经历各种探索活动。并以宽容、友爱、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个学生,使他们身心舒展起来,然后通过创设情境,提供学习材料,交给富有探索性的实践任务。要引导学生体验,教师要给他们提供参与机会,凡是学生能操作的都让学生去做。其次组织实践并延伸到课后。满足于课堂上的教学实践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用实践性作业的方式安排课后的实践任务,让学生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身边的问题。

3.改变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互动中体验。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在体验学习中,学生该如何来发挥自己的作用呢?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机械接受性的学习为学生自我感悟自主体验为主的学习方式。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改变了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以“合作学习”为有效学习途径。合作学习从学生的认识特点出发,巧妙地运用了生生之间的互动,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了学生,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在交流体验中共同提高。

4.发挥评价作用,促进学生体验。在数学学习中,教师如果对学生能及时恰当地给予评价,无疑会对学生学习数学带来乐趣。体验学习重视学习的过程,重视在活动过程中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积极评价,重视对创造性的、合作性的、宽容的、勇敢的、坚强的等等个性品质进行积极评价,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成功。

实践证明,体验学习充分展示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体验学习的过程就是“知识建构”的过程,这不仅仅是在接受知识,更是通过自己的经验在构造自己对认识客体的理解,不仅是用“脑”去学习,更是用“心”去学习,用心灵去体会,用整个身心去感受、理解。这既是落实过程性、体验性目标的要求,也是基于对学生的尊重,对学生的需要的尊重,是新课程人文精神的体现。因此,数学体验性学习的实施,对新的数学课程改革起到有力地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体验及其生成[J].教育教研与实验.

篇11:PBL在现代生物化学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PBL在现代生物化学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摘要:基于问题学习法(PBL)强调把学习置于问题中,让学生根据问题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综合分析和小组讨论,包括如何有效获取信息、如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生物化学是一门重要的交叉学科,需要掌握大量的知识,通过PBL这种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以小组作为考核单位,并根据公平民主的原则让小组对每位成员进行测评,这样可以有效推动小组的学习。

关键词:PBL;现代生物化学;小组学习

基于问题学习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是以问题为中心,进行开放性、探索性的学习,是目前国际医学教育的主流教学方法之一[1]。PBL强调把学习置于真实的情境中,以问题为核心,让学生根据问题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文献查阅、综合分析和小组讨论,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知识。PBL重视学生自主学习,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2]。这种学习方式依照现代教育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性地提出问题,并根据学生学习及资料准备情况对问题进行深度探讨,最后进行评估和概括总结[3-4]。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除了知识水平和个人能力外,更注重团队合作能力。以合作学习为基础的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合作的愿望,使学生学会合作的技巧[5]。小组是一种目的和任务比较单一的共同学习的合作组织形式,成立小组的目的就是要促进教学,要使小组成员在学习上互相支持、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相激励。既然有小组学习方式,就有小组考试形式,且以每个小组的成绩或评定等级作为每个小组成员的最终成绩,或最终成绩的一部分,同时小组成员要互相评定成绩[6]。生物化学是介于生物与化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是用化学语言来揭示生命科学的内在规律,其内容抽象、复杂,且信息量大、更新快,学生普遍认为内容多、难度大,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学习方式仅靠死记硬背[7]。因此,生物化学被很多医学院学生认为是学习进程的“拦路虎”之一。究其原因,一是与教学模式相关,教师通常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及积极性;二是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处于起步阶段。生物化学课程通常于学生入学第一或第二学年开设,学生刚刚通过应试教育来到大学,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知识,提高教学质量,这是在教学中需要始终关注的问题。因此,我们采用基于小组学习的PBL来推动生物化学的教学改革。

1PBL的实施

(1)小组内成员自由组合,5~6人一组,任何人不能指派和要求某位学生必须是哪一组的成员。小组人员少、规模小,无小组长和副组长,是一个简单平等的或圆桌型的小组[8]。加入或开除小组成员应取得该小组其余成员的一致同意。

(2)每组使用PPT汇报对问题的分析情况,并接受其他学生的提问,然后进行讨论。PBL进程中,小组的任务通常指在确定的时间内,按要求和标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通常情况下,由教师提出问题,分配给各小组来完成。小组工作的过程是:统一任务和目标,制订计划和程序,集体讨论和研究,发挥个人的特长和优势,分工合作,互利互补,最后将形成的结论以PPT的形式展现出来。汇报后小组间互相测评,同时教师测评,确定优秀1个组,良好1~2个组,中等1~2个组,及格或不及格1个组,并作为小组表现分之一

(3)教师提问每个小组的成员,根据回答评分,这是小组表现分之二。

(4)各个小组获得表现分之后,组内讨论并对每位成员测评。每个小组中确定优秀1名,良好1~2名,中等1~2名,及格或不及格1名。小组表现分乘以等级系数即为个人得分。

2优点及不足

基于小组学习的PBL能够充分利用小组学习的优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公平民主。小组学习是平等的学习方式,可以发挥每位组员的特长和作用。组员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大家一起商量讨论。许多重要决定还可以通过举手表决来裁定,比如小组内各位成员的测评,可根据每个人的贡献,由小组成员投票决定。二是强化个性和独立性。小组学习的方式为学生构建了一个创造性的自主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充分发挥了每个人的个性和独立性[5]。如有的学生对计算机的使用非常熟悉,可以让其制作小组演讲的PPT;有的学生网络搜索能力较强,可以让其搜索相关文献资料;有的学生组织能力较强,可以让其承担领导小组的责任;有的学生演讲能力强,可以让其上台汇报。除了每位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重点负责某一方面外,还可以通过配合和当助手,在自己的弱项方面向同组的学生学习,使自己的弱项逐渐改善,在多方面有所长进和提高,使小组成员的自信心和综合能力得以增强。三是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团队合作精神。由于每个人的成绩都与小组的工作水平和共同努力有关,并且全班分成了不同的小组,无形中就有了竞争和比赛,各个小组都希望自己的小组是最好的。小组成员都了解自己的责任,清楚自己的任务,不拖后腿,抓紧时间努力工作,为小组的'荣誉而战。这种集体荣誉感和合作式竞争成为了开发学生潜力和创造性的强大推动力[8]。另外,在信息化时代,网络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便捷的学习渠道[9]。学生往往会利用网络检索来快速获得知识。比如给定一个黄疸案例,学生可以依据“黄疸”这个关键词迅速获得黄疸的相关信息,比如黄疸是如何出现的、应该如何治疗。在PBL教学中,也会出现一些问题:小组学习注重小组内学生的互动,而小组间学生的互动较少。生物化学PBL教学中所提的问题往往有固定的答案,如何使问题设计更加灵活,增强可讨论性,在小组内及小组间引发辩论,并能使学生将问题辨识清楚,这将是PBL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学生往往注重表层的信息,在获得大量的表层信息后,无法深入探讨问题。以黄疸为例,当学生搜完黄疸的分类及特征后即认为问题解决。网络搜索存在信息量大、信息质量差、信息价值低等问题[10]。同时,学生没有进行过专业的文献检索培训,无法在专业水平上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首先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包括文献检索能力、图书馆书籍资料查找能力等。PBL教学能够有效推动学生自主学习和分析问题,但是学生往往会偏离讨论主题,因此,教师需要适当引导,必要时介绍正确的分析方法或给出答案。教师的小结要避免变成又一堂以教师为主的理论授课,小结以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为主,为学生答疑解惑。

作者:杜冠魁 肖曼 蔡望伟 单位:海南医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景福,钟志贤.基于项目的学习(PBL)模式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11):18-22.

[2]杨建华.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教学模式在开放教育中的应用[J].远程教育杂志,(5):48-51.

[3]徐文娟,杨承印.论基于问题式学习(PBL)的有效实施[J].教育学报,2006,2(3):47-50.

[4]贾玉梅,崔瑛.以问题为中心学习PBL课程模式的优越性[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6,21(1):32-33.

[5]陈争,于璐.小组学习在日常化学教学中有效实施的策略[J].化学教育,,28(3):28-30.

[6]吴绍春.小组学习是提高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与效果的有效途径[J].西安欧亚学院学报,(2):33-36.

[7]马晓艺,马文平.生物化学教学中记忆能力的培养[J].卫生职业教育,2007,25(20):64-65.

[8]曲智.对以PBL为基础的小组学习的医学教育、教师及学生的评价———国外医学院校现状的调查[J].日本医学介绍,,26(5):235-237.

[9]季翔,周衍安.后现代教育观下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探析[J].情报杂志,,23(11):93-95.

[10]曾锐,张银.互联网信息超载对网络学习的影响[J].中国远程教育,2002(11):16-18.

篇12:浅谈现代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浅谈现代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在语文教学中,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手段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抑制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挫伤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所以,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科学地使用现代教学手段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那么,现代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具有哪些优越性呢?

一、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可增加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传统的教学手段是“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这样的教学手段不仅是课堂容量小,学生一节课下来所接受的知识量小,而且由于形式单调,没有新意,枯燥乏味,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出现昏昏欲睡的现状,根本无法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更谈不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如果是运用了录音、幻灯、电影、音乐、投影、电脑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的话,那么教师就会表现出许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教学内容,其效果之大是教师的一张嘴要表达的所不能企及的。

例如:笔者在讲授《哈姆莱特》一课时,首先通过课件教学中的文字说明、画面、色彩、声音的渲染使学生既形象又生动地对作者的生平简介以及他的创作经历和社会背景都有一个概括的了解,并通过对当时英国社会现实的了解加深了对戏剧中人物形象品评的力度。这样既节省了很多的板书时间,加大了传授知识的容量,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本课中所需掌握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为进一步理解全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高了课堂效率。然后又通过光碟把这部电影进行了完整的播放,使学生对应掌握的内容有了进一步地理解和认识。

二、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可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探求知识。获取能力的一种动力。学生只要有兴趣,就会主动去学、去思考。假设我们运用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巧设情境,让学生听一听声情并茂的录音,看一看栩栩如生的美的画面,欣赏品味一些形象化的词句,通过声情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就会使学生如身临其境,产生激动人心的情景效果,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讲《荷塘月色》一文时,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分析课文之前,笔者首先播放了一遍配有轻音乐的朗读课文的.录音这样在优美舒缓的轻音乐中配上丝丝入扣的配音员那优美圆润的朗读,使学生很快便进入了所学内容的情境氛围中,真有一种如亲临其境中所看到的、闻到的、感觉到的那种在月色下荷叶、荷花、荷香所诱人的轻柔飘逸的美景以及作者对美景的欣喜之情。收到了一箭双雕的教学效果。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习兴趣,掌握了一定的教学内容,同时又使学生受到了美的教育和熏陶。陶冶了情操,净化了心灵,得到了精神的愉悦。然后在第二遍播放配乐朗读课文时,我让学生跟着配音员的朗读小声跟着读,移情人景,仔细品味,达到了当堂理解成诵的目的。

再如讲授《乡愁》时,笔者仍采用播放配乐诗朗诵的录音形式进行教学。配音员以那字正腔圆、优美圆润、抑扬顿挫的朗诵将全诗四节中的叠词“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回环往复的音乐节奏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更显出的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使学生在倾听录音时完全沉浸在一种在柔美的音乐中而又略带哀伤的“思乡曲”中了。

三、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可调动多种感官用于学习中

人体的各种感觉器官接收信息的能力是不同的。据有关资料统计过:味觉可以接受1.O的信息量,触觉可以接受1.5%信息量,嗅觉可以接受3.5的信息量,听觉可以接受11.0的信息量,视觉可以接受83.O的信息量。由此可知,听觉和视觉器官所接受的信息量是最大的。一些科学实验和教学实践都证明了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并运用到学习中,学习效率是最高的。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中的图片、文字、声音、色彩、动画、幻灯等形式,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地丰富学生的感知,使学生披文入境,视听并举,左右脑并用,全身心地投入,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特别是一些生动多变的画面,开心启智的音乐创设了特有的教学情境,增强了教学内容的形象性和动感性,使学生的耳、目、口、心各种感官得以调动和激发,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在讲授《历史的抉择》一文时,笔者先作了播放前和播放后的提示与指导。因这篇课文是电影政论纪录片的解说词,所以笔者采用了播放影视图像的形式突出了视觉、听觉效果。通过准确形象的文字、直观形象的图像、轻松优美的音乐以及不同的语音、语调进行画龙点睛的解说后,使学生比较轻松容易地理解和感受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作出的“你们要搞快一点”的历史抉择,是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大事。”

事实证明,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教学,可以表现出传统教学手段所不能表现的内容,达到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可以使学生更轻松、更愉快地接受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但是,在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时,我们不能盲目地使用,切忌走形式主义。现在似乎有一种倾向,不管什么课程,不管什么内容,凡是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这就是先进的教学形式,否则,反之。还有一种错误的倾向认为,借助的媒体越多,表现得越花哨越好,其结果是流于走形式主义。所以,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要讲究实效,科学使用。

总之,恰当地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语文教学,能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使教学生动形象,全面调动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多种感官作用,把学生领入多姿多彩的语文世界,让学生轻松、愉快、主动、有效地去学习,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目的。

篇13:小学媒体教学论文

小学媒体教学论文

1我国中小学对Flash网络流媒体教学资源的利用

使用Adobe公司的Flash软件制作的文件可以发布为流媒体文件格式(SWF/FLV格式),客户端只需安装Shockwave的插件即可播放。Flash形式的网络流媒体教学资源具有体积小、质量高、交互性强、传输速度快、服务器安装配置简单等优点。Flash文件可以把视频、声音、图像和刍议我国中小学对网络流媒体教学资源的利用梁霄波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广西541001文字等多媒体资源进行完美的结合,充分创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并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同时,Flash还具有强大的交互功能,可以帮助教师对某种现象进行逼真的动态模拟,还可以帮助教师得心应手地控制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不断地对教学重点、难点进行暂停或反复播放讲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生也可以利用Flash网络流媒体教学资源进行自由、灵活以及自主的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和联系,很好地优化了教学过程,拓展了教学时空。凭借其生动、直观、形象的动画效果,以及强大的交互性,Flash网络流媒体教学资源在中小学教学活动中受到广大教师的喜爱,并已经被频繁应用于各种教学活动中。

2我国中小学对微课视频资源的利用

2.1微课的定义及其特点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微课的核心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教学支持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结构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突出的资源单元应用“生态环境”。微课视频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和一般的视频课相比,微课既注重教师的教,更注重学习者学习。在对一对一的教学情景的模拟中,体现了其和一对多课堂教学不同的特点,“交互性”也在微课教学中得到了更好的体现。微课时间短、容量小、制作简单、易传播,这样的特点很适合学习者自主学习、探究学习。

具体来说,微课的特点主要体现为如下几点:第一,“微”。微课的长度一般只有几分钟。运用微课程时间很短,这样安排的.好处是将使得“没有时间学习”不再成为问题,大大有助于让教师最大限度地利用零碎时间进行学习。第二,“谐”。微课内容浅显易懂,简单易记,轻松有趣,这样的特点使得其接受起来不会让学习者感到繁难。而在微课中配之以画面和音乐,就使得其更显得活泼生动、直观形象。在这样的课程学习中,学习者的兴趣和注意力极易被调动起来,并产生很深刻的印象。第三,“方便”。微课使用起来非常方便,利用电脑甚至手机就可以做到随时随地进行学习。第四,“易操作”。微课内容直接指向解决实践问题,其可操作性非常强。可以说,在微课学习之后立刻就可以应用到自己的学习实践当中。第五,“适用广泛”。微课的适用性非常广泛,既可以用来独自学习,也可以用于学校例会、研讨会观看或讨论。微课每一集内容都是相对独立的,这使得其既可以独立使用,也可以组成系统,综合使用,还可以嵌入课题当中使用。第六,“具有开发优势”。微课开发过程中从事的是小研究,着眼于解决小问题。一线教师着手开发微课程不仅耗费时间少,而且入门门槛低。另外,微课建立在PPT(幻灯片)的技术基础上,后期才转为视频文件,技术方面非常简单。正因微课这样的开发优势:起点低,简单易学,所以,每一个教师都可以成为微课的开发者。

2.2目前微课在我国中小学的应用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我国广东佛山教育局的胡铁生老师率先在国内将“微课”作为基础教育资源进行建设,并且已经取得区域性资源建设成果。当前,我国中小学对“微课”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已经逐步开展,但尚且处于起步阶段,在应用中主要被用于教师网络培训,经常只是作为教学观摩或学习交流的手段之一,但在学生自主学习等教学模式的创新方面还远没有发挥其作用,而且其质量也有待提高。

2.3对今后微课使用的一些建议优秀微课一般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除了至少要做到微原创之外,微课的选题要好,要适合用多媒体表达。在确定选题时,要考虑到是传统教学中不能很好解决或解决不好的问题。因为微课不同于课堂实录,不是简单的课堂搬家,所以创意要新颖如设置悬念、创设情景等,教学要具有启发性、要有设计,包括教学过程设计、课件设计以及教学反思设计。在教学中,过程要精炼,还要具有实效性,即有效解决实际教学问题,又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提高。此外,在录制时拍摄主体要明确,画面要清晰、声音要宏亮清楚。以教学内容为主。

3结语

总之,流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得网络教学中学习资源建设模式发生了重要变化,流媒体技术已经实现且正在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我国的中小学教育。

篇14:浅谈电教媒体在古诗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电教媒体在古诗教学中的运用

芙蓉区八一路小学 邓希琛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诗歌占有一定的比重。这些诗歌语言精炼,意境优美,寓意深邃。但由于小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对诗歌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感到疏远,因而古诗教学一直是小语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几年来,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若在古诗教学中采用电化教学媒体并合埋地运用,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对古诗的学习理解,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一、创设诗境,感知整体美

古代诗歌遣词造句高度精辟,具有浓郁的诗意。因此在教学中应巧妙运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通过绚丽的画面,鲜艳的色彩,悦耳的音乐为学生创设优美的诗境。这样有助于学生较为迅速、深刻地整体感知诗文,体会作者蕴含在诗中的思想感情。

1.画面展示意境法。诗是抒发诗人情感的,而感情又一定要通过形象,构成一种意境,然后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因此诗歌是十分注重形象描绘的。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教师能将抽象、凝炼的语言与具体的形象实物联系起来,将古诗中的“形象”化为可作用于视觉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投影图片,那么教学往往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鹅》这首诗包含了丰富的信息,有鹅的色彩、形象、动作等等。由于课堂条件有限,如此丰富的信息仅凭口头讲解是不易表达完整透彻的,故此根据诗意我绘制了一幅活动的幻灯投影片。画面上:亭台楼激,杨柳依依,岸边一位老翁翁嘻嘻地持着胡须,一个儿童正在不断地向湖里那群“嘎嘎”欢叫的大白鹅抛散谷粒。图中白鹅的颈部、红掌部均可活动。教学时诗画对照,相映成趣,为学生想象活动提供了丰富、鲜明的表象信息,学生很轻松地踏入了诗的意境之中。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结合画面说说、生动活泼、天真可爱的白鹅形象,学生就不难表达了:那长着一身洁白的羽毛,有看两只红红的脚掌的鹅,在清澈浅绿的湖水中悠闲自在地拔掌前行,欢快的引颈高歌。此时水波荡漾,荷叶轻摇,荷花飘香…… 这意境是多美啊!为了引发学生们的参与意识和创造兴趣,也为了更好地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我从二年级上学期起就鼓励学生根据诗意大胆想象,自己动手在玻璃板上为古诗《所见》、《绝句》、《小池》等配画,在创作中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大胆作画,一张张充满重稚的画面,展现了他们对诗意的理解程度,也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力,更让他们在诗的意境中受到了美的熏陶。通过为诗作画,所馈出他们对诗词的`理解,调节了教学气氛,使学生学中有趣,趣中有美,美中有物。

2.音乐感受意境法。音乐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古诗中有不少本身就是广为流传的千古绝唱,诗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在教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沟通起来,尽可能地将古诗中的“情”化为可作用听觉的青律,有利于学生披文入境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如教学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厂陵》,这是首送别诗,诗人与故的离情别绪,完全寓于天水一色的景色之中。

在教学中我选用了与所教古诗的诗意相协调的古筝乐曲《送别》,那舒缓。轻悠的旋律拔动了学生的心弦,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物,如临其境。那深情的乐曲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一千多年前的长江之滨,黄鹤楼下,他们仿佛看到一代诗仙李白与老友握手话别后,一直伫立江边,虽然船帆的影子已消失在天水之间。再如教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可让学生欣常歌曲《九月九的酒》,利用饱含思念之情的乐曲将学生不知不觉带入“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艺术氛围。又如教学《泊船瓜洲》时,可放一段江南丝竹《春江花月夜》,让学生微微闭眼,凝神细听,遇想江南的明山秀水,这样学生很轻松地就进入了诗歌所描绘的境界中。实践证明,一运用音乐法来感受诗中意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品词析句,体味语言美

古诗用词非常精炼,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所至,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句意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传统的古诗教学采取的大都是“串讲法”。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为之窒息,智力因而枯竭,学习成为负担。而电教媒体能克服时空限制,通过形、声、光、色等形式,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文字,这样有利于学生抓住诗中的诗眼或者含有深刻的意义的词语,反复推敲、理解、体会语言文字的妙处。

如古诗《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字用得十分绝妙,但仅凭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始终难以理解、体会。而录像地恰当运用就解决了这一难题。教学时,教师先提问:“生”字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紧接着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录像,画面上:草木葱笼,苍翠欲滴,危峰兀立,山峦叠民而香炉峰此时正被烟雾笼罩,在阳光的照耀下,一团团紫烟不断从山谷中升起,景象美不胜收,录像将古诗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动态画面,给学生以美享受。学生学习兴趣极为浓厚,他们积极观察、思索,很快从香炉峰的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的动态画面中领悟到“生”字的妙处:“升”字仅仅只能看到烟雾升起,不一会就散去;而“生”字还含有“产生”的意思,这说明香炉峰始终处于云雾级绕之中。通过此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使他们体会到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及感情色彩。

又如在教学古诗《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领悟“绿”字的精妙,可通过录像展示江南春日美景,那一幅幅花红柳绿,草长莺飞的江南春色画面将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细细地品味了诗中的语言美,很快领悟到了“绿”字的神韵。“绿”字既涵概了“满”、“入”、“过”的意思,又突出了东风催春势不可挡的盎然生机。实践证明,在古诗教学中电教媒体发挥了它独特的优势,学生接受信息的过程由眼一耳一脑一口多种感官协同进行思维加工,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

三、指导朗读,体会情感美。

古代诗歌具有对仗工整,平仄押韵,琅琅上口的特点,最适合吟唱。教学中若采用形象直观的录像,旋律优美的音乐,韵律悦耳的录音朗读就能够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语言,有助于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的感情,加深对古诗的语言文字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如在指导朗读《望庐山瀑布》时,我先请问同学观看录像,让学生形象感知瀑布壮丽景象,从瀑布跌入山谷发出的巨响中,感受到瀑布那“那流直下三千尺’的磅礴气势。紧接着教师再播放韵律悦耳的。朗读录音去感染学生,为学生在朗读的语气、语调、节奏等方面做示范。通过配乐录音示范,使学生很快明白第一句中的“生”字应读重,读慢,以突出香炉峰的烟雾不断地、慢慢地向上升腾的情景。第三句中“飞流直下”形容瀑布笔直而下,气势磅礴,因此读此句吐字要强劲、响亮,而“三千尺”是作者夸张的写法,读的时候音可以

[1] [2] 下一页

适当拖长,以增强气势。第四句中“疑”是诗人大胆而新奇的想象,应该重读,以突出诗人对大自然的赞叹。在学生基本掌握读的技巧的基础上,接着再让他们跟录音试着读,孩子们很快就读了诗的韵味,读出了诗的抑扬顿挫,同时也受到了美熏陶。实践证明,声像手段的合理运用不仅使学生提高了朗读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通过朗读,展开想象,揣摩诗人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四、启发想象,训练表达美

诗歌的语言不仅精炼,而且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它特有的语言形式为学生创造性地表达美感受提供了天地。在教学中我运用电教手段,让学生以直观为线索,启发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美。

如教古诗《望庐山瀑布》,教学第一句时,我播放配有优美音乐的录像。学生边听、边看、边想。教师问:“如果你也来到这般景象中会有怎样的感受?”学生们纷纷举手,有的说:“香炉峰上团团雾气,在阳光中,变成了紫色的云霞,啊,多美的景象,我仿佛漫步在烟雾燎绕的仙境之中。”又如在让学生领会三、四两行诗境时,我关掉录像声音,让学生边看壮阔的瀑布,边展开丰富的想象,我提问:“你觉得眼前的瀑布像什么?”有的说:“这长长的瀑布像天上仙女手中挥舞的银纱,美极了。”有的说:“瀑布从高高的山上奔腾而下,仿佛一条白色巨龙从天而降,”……这样利用电教手段在教学中展示美的对象,学生从中体验美,并积极地发现美。表达美,营造出一幅幅的景象。

实践证明,在古诗教学中,应充分发挥电教媒体传递、变动、再现作用,让诗中的形、声、色、情、意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这样有利于将学生带入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境界去感受美,领悟美,表达美,很大程度地提高了古诗教学效果。

上一页  [1] [2]

浅谈虚拟现实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的论文

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的反思的论文

浅谈多媒体在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用论文

教育技术与小学作文教学论文

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思考的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如何写

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现代教育技术中小学数学中的有效运用论文

信息技术对中职教师在教学中的应用影响论文

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工作自查报告

现代教学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现代教学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现代教学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论文(精选14篇)】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论文范文2023-07-06

现代教育手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讨论文2023-07-25

多媒体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的论文2023-06-04

小学数学科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论文2022-05-06

多媒体教学在大学中的应用论文2023-12-19

电教教学论文2022-04-30

现代教育技术在心电图教学中的应用论文2023-08-21

教学设计论文2022-06-20

数字资源在初中英语作文教学中的2023-08-26

让信息技术的运用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活起来”论文2023-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