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论文

时间:2022-11-09 09:03:08 体育教学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论文(推荐16篇)由网友“煎蛋狗”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整理过的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论文

篇1: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论文

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论文

摘 要:

关键词:体育习惯 培养

良好习惯的培养在古今中外都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早期的培养对人一生发展至关重要。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学,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志和技能,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和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体育锻炼习惯,一般是指通过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的能促进身体发展并达到愉悦情感的行动方式。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好奇心和上进心强等特点,通过多年来体育教学的实践,就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谈几点初浅的体会。

1.从小做起,抓好开端。

“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意思是习惯从小培养,比较容易获得成功。根据习惯形成的后天性和习惯定型的稳固性,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最好从小学低年级抓起。从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过程看,开端是关键。在培养良好习惯之初,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鼓励学生朝着一定的目标奋斗。开始做起来也许比较勉强,但只要持之以恒,时间长了就能逐渐适应形成习惯。

2.明白事理,激发兴趣。

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首先要使学生明确体育锻炼的意义,懂得和运用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科学锻炼的方法,激起学生参加锻炼的动机。同时,教师应在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充分利用教材教法,适动内容及组织形式的新颖性和情趣性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借助体育运动特有的魅力,通过各种形式和方法,让学生在运动中充分表现自己的运动才能,从而保持对体育锻炼的稳定兴趣。锻炼态度端正,参加锻炼兴趣浓,必然促进锻炼习惯的`形成,有了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锻炼效果就会不断提高。

3.循序渐进,打下基础。

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要从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出发。根据教与学的需要与可能,把握锻炼习惯形成的过程,让学生掌握动作要领,由易到难,从单项到系列,由部分到整体,制定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计划,有的放矢地培养和训练,这样日积月累坚持不懈就能为学生打下体育锻炼的良好基础。

4.严格要求,反复训练

任何一个良好习惯的形成,都要靠坚强的意志和毅力,严格的要求,努力的实践。就是在学生了解必要的道理,提高认识的同时,必须引导和督促他们自觉地去实践,达到锻炼习惯的养成。例如:为使学生养成做准备活动的习惯,教师应让学生了解人体结构,生理变化和心理的特点,认识到在每次锻炼开始,都必须由静到动的规律,为什么做与怎样做准备活动等知识。并根据体育锻炼的内容需要,认真地做好相关的准备活动。逐渐使他们认识到准备活动转化为从事身体运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加强体育常规教学,严格地规定练习内容,运动科学的练习方法,还要长期的严格要求,才能逐步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5.顺应心情,扶正诱导。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创设种种良好的锻炼情境,诱导和启发学生自觉去锻炼。在锻炼中即使发现个别学生没有按要求去做,也要因势利导,不能简单粗暴地禁止其活动。例如:“前滚翻”教学中,个别学生觉得自己会做,就练起自己喜爱的动作,此时教师不应斥责这些学生,或禁止其活动。而应心平气和地讲清道理,提出进一步的要求。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融洽了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气氛中潜移默化地认识到遵循动作的规律和动作的规范来学习动作,并养成按动作规范来练习的习惯。

6.树立榜样,正确评价

少年儿童活泼可爱,喜欢模仿,我们在培养学生锻炼习惯过程中,应该采取先树榜样,再启发学生的方法,引导他们不断产生自我教育要求。体育教师则是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主要影响者,要充分发挥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教师应该以高尚的人格、广博的知识、标准的示范和良好的行为,来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还可向学生讲述杰出人物的体育锻炼事迹,组织学生交流锻炼的经验等,启发学生,提高他们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在学生锻炼过程中,要对学生的进步作出正确的评价。适当地加以肯定和鼓励,调动学生锻炼的积极性。使学生学有所得,练有所获,要多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7 。体育教师,主导作用

青少年学生模仿性强,体育教师是学生直接效仿的对象之一,对学生能否形成良好锻炼习惯有直接的影响。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认真贯彻课堂常规,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规范准确的讲解示范动作技术,并且加强练习方法方面的指导。让每一个学生每一节课,都经受一个科学锻炼身体的过程,并且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通过明示和暗示的综合效应,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8.促使学生,形成自律

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过程,学生是主体。外因需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只有设法将学生从被动锻炼中解放出来。变被动锻炼为主动锻炼,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目的。由被动锻炼转化为主动锻炼,需要很强的锻炼自觉性和自觉能力。因此,体育教师不但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而且要帮助学生制订有个性特点、具体切实的个人锻炼计划。严格规定锻炼内容、方法、过程、运动量和时间等。教育学生要认真锻炼,踏踏实实,从点滴做起。并引导学生加强对自己锻炼计划的实施进行自我评价、自我监督。不断提高学生积极参与锻炼的自律性,从而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当然,学生对于教师提出的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要求,容易接受,不易坚持。要养成锻炼习惯,必须经过长期刻苦的磨练。为此教师就必须对学生循循善诱,晓之以理,不断地鼓励他们以顽强的意志进行持之以恒的实践。当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初步形成后,要根据他们的实践,不断地提出新要求,使其逐步得到巩固。

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对学生其他习惯的养成,如道德习惯、学习习惯、卫生习惯、劳动习惯等具有积极的影响。是进行教学改革,促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不仅能使个人身心得到发展,终身受益,而且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有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健康水平。

篇2:小学低年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培养论文

我国在不同阶段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呈现出了不同的体育教学训练模式。从小学低年级就开始注重对小学生的体育锻炼,可以切实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让他们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从而为学生的综合发展以及不断成长奠定基础。

一、小学低年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培养的必要性

注重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实际上非常符合我国所提倡的终身体育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素质教育人才培养方式。因为通过体育锻炼,小学生可以在学习之余,锻炼自己的身体,起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另外,在参与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小学生还可以不断放松自我,增强与他人的交流与交往,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由于初入校园,小学生对于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通过体育锻炼,他们能形成对体育学科的兴趣,进而在未来的成长过程中拥有更加健全的人格以及更为强健的体魄。从长远角度来看,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是极具科学性以及客观性的,是符合科学、系统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的关键性举措。

二、小学低年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培养的具体对策

(一)注重排队站队训练

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必须先把握好小学生的生理以及心理特点。只有充分考量小学的身心特点,才能制定出符合小学低年级学生特点的体育锻炼培养方案。教师需要注重小学生排队站队这一环节,以此为契机,让学生形成快速、安静、整齐排队的能力与习惯。在体育课程开始之前,教师需要向学生问好,而学生也需要排好队伍向教师问好。之后,教师需要宣布课程规章制度,以及本堂课的教学要求和内容。在此期间,学生需要按照要求排好队伍,认真倾听教师的讲解。这样的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站队效率,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二)注重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

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开展体育教学的关键。针对当前低年级学生的体育锻炼现状来看,教师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其一,可以选择榜样激励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虽然涉世未深,可对于一些知名体育明星还是会有一些了解。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任务开始之前向学生介绍一些比较熟悉的体育明星,充分发挥这些明星的榜样作用,通过明星效应激发学生学习和锻炼的兴趣。其二,编制口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比如一些相对复杂的动作,小学生在记忆的时候很容易出现困难,这时编制朗朗上口、通俗易记的口诀,让学生一边读一边做,则可以帮助学生将动作和技巧记忆深刻,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很有帮助。其三,增加学生的自我锻炼机会,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发挥。当前的教育教学制度要求教师时刻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足够的自我锻炼机会,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锻炼习惯。而学生在进行自主锻炼的过程中可以找到锻炼的方法,掌握更多的体育知识和技能。教师在其中的作用就是引导和监督,确保学生锻炼安全的同时,也为一些产生困惑的学生答疑解惑。其四,利用竞赛的形式进行体育课堂讲解。体育具有竞技性,小学体育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尝试引入竞赛,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每一位学生的能力,使学生以最高涨的热情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另外,通过竞赛,学生还可以形成坚韧的性格品质,消除消极情绪,提升运动积极性。其五,开展一些有趣的体育运动项目,比如阳光足球、七彩跳绳以及花样排球。所谓阳光足球,就是按照阳光体育的原则,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足球运动。低年级小学生不具有太强的综合能力和身体素质,开展阳光足球这类项目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能让更多的小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过程当中,起到了强身健体的目的和作用。

(三)注重对体育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完善

在小学低年级的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有许多资源可以被利用,体育教师要学会对这些资源进行整合与完善。其一,从学生角度分析,学生资源的整合有利于教师开展有效的分层教学。不同的学生在身体素质、智商智力以及综合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别,而且他们对于不同体育项目的喜爱程度也有一定的差异,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分层教学。具体做法:教师需要先对不同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分析,然后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比较能够接受的形式,参与到体育运动过程中,这样才能够最大程度地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其二,教师还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整合。教师需要不断完善自身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从教学过程、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培养等多个方面实现统一,以帮助学生掌握体育锻炼技巧,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其三,教师要对学校所提供的物质资源进行整合。常见的用于进行体育课程讲解的物力资源包括基础运动场地、体育运动设施以及相应的器材。小学体育教师需要对这些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划分和利用,确保最大程度上发挥其作用。

三、结语

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是小学生在接受素质教育过程中务必需要进行的一个环节。让小学生自幼形成体育锻炼习惯,有利于其形成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在之后的成长和学习过程中始终贯穿落实终身体育的锻炼目标。既是对小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更是对其心理状态、综合能力的改善,为小学生之后的成长与进步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殷强德.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基本策略[J].甘肃教育,(3).

[2]贺太江.小学低年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对策探析[J].新课程学习:下,2013(7).

[3]庄小平.高校体育教学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2).

[4]易小红.论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3).

篇3:培养小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论文

培养小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论文

在少年儿童中间,大多数孩子希望参加有智谋、有技术的游戏。在小学阶段,孩子依靠课程和有效的教学设施有尝试各类运动项目的机会。包括在户内或者户外的、冬天或夏天的、有组织或没有组织的、自娱的或竞争的体育活动。他们尽情地享受运动乐趣,学习新的技能,进行集体练习,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要培养小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应在加强学生在校的体育指导以外,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使其转变观念,共同培养孩子的锻炼习惯。

一、要培养小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

小学生最乐意干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凡是主观上不愿意做的事情他就很难做好。所以,培养他们体育锻炼的习惯也应当从培养兴趣入手。好玩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老师的任务就是保护和发展他们的体育兴趣。一般地说,经常给学生讲名人锻炼身体的轶闻,与学生一起跑步、做操、打球等,都是促进小学生体育兴趣的有效途径。在具体指导学生进行锻炼时,要注意把体育锻炼和游戏娱乐结合起来。比如一边跳橡皮筋,一边教小学生们唱儿歌:又比如,让学生一边排队去做早操,一边唱儿歌:这样的锻炼会使孩子感到满身喜悦,身心都得到锻炼。

当小学生的体育兴趣得到发展和巩固后,老师和家长应有意识地加重体育锻炼的成分,增强学生自觉锻炼的意识。教师要根据孩子自身的爱好、特点选择孩子喜欢的运动项目。每个孩子都喜欢令人兴奋的体育运动,他们还希望在自己所参加的集体活动中显示出个人成就。7-12岁的孩子更需要发展一般性运动技能。过早地要求孩子进行大运动量、专业化的练习和严酷的训练,以及参与激烈的竞争等,会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要持续地寻找孩子参与活动的方法,使孩子形成参加多种体育活动的积极态度。

二、要教给小学生一些体育锻炼的常识

体育锻炼把实际活动放在第一位,强调通过具体运动增强体质是无可非议的。但体育不是一种单纯的体力活动,只有在锻炼过程中注意学习知识和掌握技术,才能提高体育锻炼的成效。为此,老师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教给小学生一些常见运动项目的知识和技术,指导学生正确的练习。比如,锻炼前应做哪些准备活动,体育运动后应做哪些整理活动,又比如跑步的起跑、加速跑、途中跑、弯道跑、终点冲刺等;打篮球的传接球、带球突破、投篮、防守等。

二是要给孩子说明各种体育活动的特点和意义,如田径类的活动主要靠力量和速度,球类活动对灵敏和弹跳的要求较高,使孩子能够逐步地了解一些常见运动项目。

三是要让孩子知道自己适于从事哪些运动项目,由于孩子的身体发育水平较低,心脏承受能力差,因此不宜做长跑、举重、吊环、长时间倒立等运动项目,而应当选择那些负荷较轻、欢畅活泼的运动项目,如游戏、简易体操、小球类等。

四是教给孩子一些最基本的体育比赛规则,如起跑时要听口令,打球时不能撞人,游戏时不能出线,这些是保证体育比赛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要让孩子有所了解。有的孩子在某项体育运动或活动项目上有特殊的才能,父母应当让孩子自己决定是否继续进行训练,以发展专业技能,进而参加当地的职业队或国家队等。但是,父母有责任帮助孩子,和他们一起对参加体育训练进行反复思量和研究讨论,并给予始终如一的关爱和支持。

三、小学生体育锻炼制度化

小学生做事情往往缺乏自觉性和毅力,对事情的兴趣较容易转移,如果班主任和家长放松对他的督促,他在体育锻炼上就可能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象,这样自然就会妨碍体育锻炼的效果。因此,家长和老师要帮助孩子制订一个锻炼身体的计划,明确锻炼的目标和内容,规定锻炼的次数和时间,如规定每天早上

6点起床做操,每天下午放学后打乒乓球等。当然,这不一定要写成文字,但父母和老师要给孩子讲清楚,使他做到心里有数、遵照执行就可以了。在制订计划时要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合理安排,循序渐进。运动量要由小到大,逐渐增加;动作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使小学生的机体有个逐渐适应的过程。由于小学生的体力随年龄的增大而增加,所以运动量也应随年龄而逐渐增大。

在制订计划时,在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特点的基础上,应坚持各种运动项目的全面锻炼,使小学生在力量、速度、灵敏、耐力等方面都得到发展,使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形态和生理功能得到均衡的发展和全面的改善。在计划的落实方面,老师可能因为全班人数太多而难以全部照顾到,所以应让学生家长在可能的情况下与学生一起锻炼。这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保护学生的安全,不断提高学生的技巧,也是对学生最好的督促。家长如果不能和孩子天天在一起锻炼,也要经常鼓励孩子坚持锻炼,并且每隔一段时间(如一周、两周、一个月)检查一下孩子锻炼的情况,指出孩子进步的地方,告诉孩子应当改进的地方,这是孩子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催化剂”。

只要老师与家长密切配合,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就一定能养成,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就一定有提高。

篇4:学生体育锻炼兴趣和习惯的培养

学生体育锻炼兴趣和习惯的培养

体育新课程标准指出: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

作 者:张瑞文  作者单位:河北省玉田县窝洛沽镇孟二庄小学 刊 名: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AL TECHNIQUE & EQUIPMENT 年,卷(期): “”(3) 分类号:G63 关键词: 

篇5:初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探讨论文

初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探讨论文

初中阶段是对学生来说比较特殊的时期,在这个阶段,学生的身体与心理都发生着巨大变化,也是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与此同时,初中生的行为习惯具有极强的可塑性,良好的体育行为能够帮助学生养成比较积极锻炼的生活方式。此外,初中生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养成,不仅仅有助于促进他们身体健康成长,具有一个强壮的体魄,也为他们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每个中学校都应该重视学生的体育锻炼,促使其健康快乐成长。

一、教学与竞赛相结合,激发锻炼热情

初中生的心理还不是太成熟,心理比较争强好胜,教师可以利用初中生的这种心理特点设置一些竞赛活动,让每个人都有参与比赛的机会,这样不仅仅可以让学生充分表现自己,还可以让其体会到体育运动的坚信,感受到竞赛胜利后获得的喜悦,这样不仅激发出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还可以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与爱好,同时还可以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促进学生积极向上,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行为习惯,从而提高学校体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身体素质。比如,体育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体育项目设计一些竞赛,同时也要设计一些奖项,最后获胜的人能够感到喜悦,对其他学生起到激励作用。像踢毽子体育项目,体育教师可以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两种竞赛规则,一种就是看每个组中每个学生单独踢毽子,将小组成员踢的数量相加看看哪个小组踢的总数量最多;另一种是小组成员相互配合,看哪一个小组配合默契踢的数量最多。针对胜利的小组,教师应该给予一些奖励,给学生买一些学习工具,对于竞赛成绩很不理想的小组,也要给予一些惩罚。这样既可以激起学生参加体育项目的热情,体现出个人才能,又可以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的能力,增强学生们集体荣誉感,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体育行为习惯。

二、知识与趣味相结合,点燃锻炼兴趣

大部分初中生会把体育课当作放松自己的课程,在上课时容易懒散,无法集中注意力。而在体育教学中穿插着健美操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记得有一次七年级第一堂健美操课,老师提前来到体育馆,把录音机和音乐早早的准备好,并放着轻松欢快的音乐,学生陆陆续续走进体育馆都很好奇走到录音机旁,外向的学生急切的问:老师这节课干什么呀?而内向的学生在猜测这节的内容。上课铃响体育委员开始整队才安静下来,大家都很期待老师公布上课内容。准备活动中我就采用了健美操的简单步伐,让学生找到音乐的节奏,并用口令鼓励学生,这时我发现每个学生都很认真,专心的.听着音乐,模仿着老师的动作,完全达到了准备活动热身的要求。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合理搭配教学内容,并且教学内容需要适合初中身体发展的特点,从而可以提高学生对体育的积极性。选取的教学内容一定要符合初中生实际水平,能够让大部分学生接受,这样可以能够增加学生自信心,提高学习热情,有助于体育行为习惯的形成。如果选取教学难度过大,就会使得学生丧失信心,产生畏惧,甚至对体育产生抵触情绪,所以体育教师选择一些知识性与游戏性相结合的教材,将游戏活动贯穿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从游戏中掌握动作技术,达到养成良好体育锻炼的习惯。例如,教师在体育准备工作时,将传统的体操热身改成游戏活动,如“老鹰抓小鸡”“警察捉小偷”“木头人”等比较传统游戏,这些游戏活动让学生有活动的欲望,使得课程更加生动,增加准备活动效果。教学过程那也要加入游戏部分,像让学生跑800米或者1000米,许多学生会非常反感,但是如果让其“逆风”,“顺风”,“接力”等跑步游戏,就会引起学生兴趣,从而在游戏中了解体育动作知识。同时用游戏活动结束体育课程,减轻学生的疲劳,教师可以学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让同学们轻松的结束课程,像“太空漫步”舞蹈动作,也可以采取比赛的形式结束,使得学生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对体育课产生兴趣。

三、体育与音乐相结合,推动习惯形成

由于我国教育体制还是比较传统,各个学校主要以升学率为主,在思想上对体育不是非常重视,尤其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学生的功课比较忙,造成学生的压力比较大,花在体育上的时间更加不能保证。面对这样的挑战,音乐引入体育课堂是非常好的途径,可以增加学生们热情,减少学生学习压力,同时在体育课上运用音乐陶冶情操,可以将课程变得更加生动与活力,利用音乐明快的旋律,可以增强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热情奔放,心情愉快,也可以利用抒情优雅的旋律,营造出相对舒心的情境,使得心情轻松快乐。比如,教师在教投掷或者障碍跑的活动中,可以让学生扮演一次军人,进行角色扮演,同时播放比较豪放的音乐,像《当兵的人》,既符合教学场景,又能激发学生热情。此外,在篮球教学过程中,针对篮球动作要领,教师一遍一遍重复,但是学生还是记不住,长期如此,学生就会产生厌烦情绪。面对这样的情况,体育教师可以将音乐与舞姿融入进来,像可以设计“篮球华尔兹”,华尔兹是一种舞蹈形式,舞步很简单,即一个拍就是一步,每节三拍就是三步,连贯起来的动作非常优美,很有华丽多姿的独特风韵。因此,在课堂中,就可以利用华尔兹与篮球动作的相似性,将其引入到课堂中,让同学们跟着优美的音乐旋律练习篮球动作,这样不仅仅可以让学生掌握知识要领,喜欢上体育,还可以在课堂上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行为,保证学生健康快乐成长。总之,体育锻炼对于初中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目前,我国体育教育机制还是运用传统单一的教育模式,教师枯燥的讲解体育知识,使得学生对体育失去兴趣,不利于初中生体育锻炼习惯。所以,学校必须对体育教育事业进行改革,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与习惯,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积极性。本文主要从教学与竞赛相结合,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体育与音乐相结合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使其不断健康快乐成长。

篇6:高职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研究论文

高职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在调查分析浙江省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影响高职院校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因素,根据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基本规律,提出形成高职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对策,以期为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关键词:高职学生;体育锻炼习惯;教学改革

体育锻炼习惯是指人在后天不断重复身体练习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内在需要的、比较稳固的自动化行为模式。简言之,体育锻炼习惯是后天形成的自动化行为。高职体育教学以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提高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意识,养成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作为重要目标。本文以浙江省6所国家示范高职院校为调查对象,探索影响高职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因素,为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依据,为培养合格的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服务。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高职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调查研究。1.2研究方法1.2.1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目的,查阅与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有关书籍和文献资料,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指导。1.2.2访谈法实地到访各所院校,与体育部门的相关领导、教师进行面谈和调研,了解各校体育教学现状,并听取对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建议。1.2.3问卷调查法11月10日―12月20日,对6所学校体育教师问卷发放5~25份/校,共90份;学生问卷150份/校,共900份。教师问卷回收90份,有效问卷80份,有效回收率为88.89%。学生问卷回收886份,有效问卷798份,有效回收率为90.07%,经信度、效度检验符合要求。1.2.4数理统计法运用SPSS23.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高职院校体育现状

2.1.1体育场馆设施

体育场馆、设施的配套直接影响着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群体竞赛活动和课余体育锻炼。对照《普通高校场地器材配备目录》要求,须有标准400m田径场和风雨操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应在5m2以上。但从调查统计看,浙江省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只能基本满足当前体育教学的需要,篮球场地、排球场地和网球场地与规定相距较大。35%的教师对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表示一般满意,48.75%的教师对体育场地设施表示不满意,而63.03%的学生认为体育场地设施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在实践教学中,教师普遍反映,目前学生喜欢上室内课,而学校室内场地相当紧张,满足不了选项课的需求。另外,遇到刮风下雨天气,体育课的正常秩序被打破,甚至无法保障体育课教学的进行。走访中得知,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近些年高职院校规模的快速扩张,各校近些年虽然注重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投入,但原来的底子薄,学校办学规模扩张过速,体育场馆和设施的建设跟不上规模的扩大。体育场馆设施建设滞后,学校经费困难,学校领导对体育不够重视,都是体育设施建设落后的不辩原因。

2.1.2教学内容满意程度

在对体育教学内容满意度的调查后,教师和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设置态度基本一致,超一半的教师(55%)表示非常满意或满意,接近一半的学生(43.98%)表示非常满意或满意,26.25%的教师和49.75%的学生感到“一般”,有18.75%的教师和4.62%的学生对内容设置表示了不满意,有1.50%的学生表示非常不满意。这些数据说明体育课程内容设置基本能满足师生的.需求,但仍存在问题。高职教育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全日制教育终结性阶段,一旦离开学校就意味着走上工作岗位,所以高职体育教育还承担着“终身体育”习惯养成的任务。因此,构建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内容体系时应更多地将学生的发展放在中心位置,不是“要求学生掌握什么体育科学知识”,而是应考虑“通过体育教育学生获得了什么对他现在及将来生活有益的东西”,转变思维方式,改变和扩大课程的项目内容。

2.1.3锻炼目的

从表1可以看出,高职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以增强体质为首要目的,同时其目的指向呈多元化特征。其排名依次是健康身体(67.79%)、兴趣爱好(56.27%)、娱乐消遣(49.12%)、缓解紧张情绪(37.47%)、丰富文化生活(30.58%)、健美体形(25.06%)、社会交往(19.92%)、通过考试(14.54%)。结果说明,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出发点是正确的、积极健康的。现代大学生对体育锻炼能促进身体健康有着较普遍的认同,生活环境的担忧、就业门槛对身体健康要求的不断提高、体育教学中经常的教育和现实生活的感受,使得高职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有较深刻的认识,高职学生和社会人一样对健康身体有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强身健体也成了高职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最主要目的。同时,以兴趣爱好、娱乐消遣、缓解紧张情绪、丰富文化生活为目的的学生也在1/3以上,也说明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目的是多样性和广泛性的。另外,以健美体形和社会交往为目的的学生也占不少比例,说明课外体育活动本身具有多重功能,并逐渐被高职学生接受。但是仍有14.54%的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是他们通过考试的目的之一,这应引起我们的关注和反思。总体来说,高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目的是健康、科学、多元性的,同时也说明课外体育活动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2.2锻炼现状的调查

体育锻炼习惯是在特定情境下,通过反复的锻炼实践形成的具有积极的、稳定的、自动化的行为定势和思维模式。高职学生是否具有体育锻炼习惯的判断标准是符合以下3个条件:(1)每周参加体育锻炼不低于3次;(2)每次活动时间不低于30min,且具有与自身体质和所从事的体育项目相适应的中等或中等以上负荷(心率大于110次/min);(3)持续时间为1年以上。体育锻炼习惯的调查因素有锻炼频度、锻炼时间、锻炼方式和锻炼选择的项目几个方面。

2.2.1锻炼频度

对锻炼频度的调查后发现,高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很高,有93.11%的学生能每周参加体育活动,但锻炼3次/周或以上的学生只有19.42%,大部分的学生(61.65%)是2次/周。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发现,高职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随意性很大,计划几乎没有,锻炼的系统性很差,这必将影响锻炼效果。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频度是反映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养成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所以需要运用多种途径传输更多的健身知识,创造条件,使更多的学生提高每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和参加锻炼的质量。

2.2.2锻炼时间

对每次锻炼持续时间的调查统计反映,高职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锻炼时间比较长,30min以上的人数达到80.58%,其中每次活动时间超过90min的人数比例达36.09%。每次锻炼的时间长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锻炼的效果,锻炼时间太短肯定没有促进保质健形的作用,应多鼓励3次/周锻炼的学生加长锻炼时间,以达到更好的锻炼效果。

2.2.3锻炼方式

经调查,浙江省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学生有87.62%的是与同伴一起进行课外体育锻炼,与锻炼伙伴一起锻炼优处显而易见,其一是增加了安全性,相互提醒,避免受伤事故的发生,还可以提高锻炼项目的技能;其二是与同伴一起锻炼,可以相互鼓励,营造出了良好的锻炼氛围,更能使锻炼坚持性提高;其三是促进沟通交流的进行,体现社会性提高。

2.2.4锻炼选择的项目调查

了解学生课外锻炼对什么运动项目感兴趣,对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选项开设有一定的启示。在对高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项目的选择统计后发现,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比较喜欢的项目是跑步(49.34%)、篮球(41.25)、乒乓球(39.77%)、羽毛球(38.78%)、健美操(20.79%)、瑜伽(20.18%)、游泳(17.82%)。跑步因其简单易行还是得到喜欢程度排名第一。有些传统项目,如排球、足球、武术的喜欢程度下降,只有10%左右,而足球仅为7.43%,但有些新兴的项目正越来越受到学生的喜欢,如器械健身。从前7个喜欢项目的统计来看,学生们参加课外体育活动项目需要得到场地的支持越来越大,并且喜欢室内项目居多,这就需要各校更加重视室内体育场地的建设,以满足更多的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锻炼需求。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高职学生普遍对体育锻炼的重要

性有正确的认识,锻炼行为不容乐观,认识和实践上脱节,大部分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未养成。

3.1.2高职学生锻炼目的、兴趣和锻炼

项目选择呈多元性,传统学校体育项目不能完全满足需求。

3.1.3高职院校现有体育锻炼设施和课

程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影响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

3.2建议

3.2.1技能学习和素质练习相结合

体育教学是对体育锻炼习惯形成影响最大的因素,深化高职体育教学改革,除了教授学生体育技能外,更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强化学生基本身体素质的锻炼,使其积极主动不拘形式地投入到体育活动中去,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3.2.2自选性和强制性相结合课堂

教学选项的自主选择与课外锻炼的强制性要求相结合。高职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依靠每周1次的体育课教学显然不现实,必须加强课外体育锻炼的开展,强制规定课外必须完成一定的锻炼内容。使得形成“课堂教学、晨练、课外体育活动、体育俱乐部(社团)、运动队训练”等“一体化”的“大体育”体系。

3.2.3严肃性和自觉性相结合严肃性

体现在体育教学评价上,严格公开、公平,不容忍体育成绩的随意“放水”,长此以往,增强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培养,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养成终身体育素养。

参考文献:

[1]解毅飞.体育锻炼习惯研究概况及展望[J].山东体育科技,(1):42-44.

[2]张金标.高校体育教育经费投入问题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2):1667-1669.

[3]王坤.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的概念模型建构[J].体育学刊,(5):93-96.

[4]莫连芳.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概念的界定[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1-93.

篇7:高中生体育锻炼习惯探讨论文

高中生体育锻炼习惯探讨论文

摘要:高中生的体育习惯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进行教学方式的探究,增加体育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感受到体育锻炼对自身发展的重要作用,这样才能在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

关键词:高中体育;锻炼习惯;兴趣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健康的身体是学生进行高效学习的重要保证,能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学习基础,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最好的方式是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让学生能够主动地进行体育锻炼。高中生的体育习惯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进行教学方式的探究,增加体育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感受到体育锻炼对自身发展的重要作用,这样才能在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但是如何培养高中生的体育锻炼习惯是困扰教师的主要问题,接下来我会结合我多年的教学经验进行相应问题的解决。

1培养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要性

在当下的高中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会认为高考是主要任务,大部分的时间让学生待在教室中进行知识点的进一步理解和记忆,忽视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导致出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身体上出现一些问题的现象,反而导致学生学习效率的下降。因此,教师需要转变如今的教学关键,适当的体育锻炼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高中阶段的学习,使得学生取得更加理想的高考成绩。仅仅通过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进行体育锻炼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帮助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使得学生能自己规划时间去进行规律的锻炼,这样才能在本质上解决学生不愿意参与锻炼的问题,通过让学生了解到体育锻炼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保证体育锻炼的顺利进行。养成了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能让学生拥有更好的身体,并且能够在体育锻炼过程中进行自我心态的放松,减少了自身面对高考的压力,这也是高效学习的基础。因此,教师需要在高中教学中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

2锻炼方式的设计

学生之间的差异是普遍存在的.,这是学生生活环境和先天因素导致的,这样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教师在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过程中需要重视学生之间的差异,这些差异会体现在学生的身体基本素质和意志水平等等方面,这些因素对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教师需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差异设计相应的锻炼方式,使得学生能够感受到体育锻炼的乐趣并且在短时间内提升自身的身体素质,这样学生才会激发对体育锻炼的热情,体育锻炼习惯也会在这样的过程中得到养成。学生之间的差异需要教师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探索,教师可以对学生做一些简单的身体测试,了解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再深入地了解每个学生的体育爱好,接下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相应锻炼方式的设计,这些锻炼方式都是符合学生的锻炼需求,使得学生的兴趣得到了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也到了相应的培养。例如,我在对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过程中我会先让学生进行相应的体质测试,了解每个学生身体素质之间的差异,接下来我会向学生询问他们对那个体育项目感兴趣,通过这些询问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分组,尊重学生的运动爱好进行教学方式的改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学生在这样的体育课堂中充分地感受到体育锻炼的乐趣,慢慢地帮助学生培养了体育锻炼习惯。设计适合的锻炼方式能使得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

3教师以身作则

在高中教学中,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起着影响,因此,教师想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相应的规范,这是十分必要的。教师需要积极地参与到学生之间,通过展示自己的锻炼成果让学生了解体育锻炼对自身发展和健康的重要性,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师的鼓励之下得到了很大的激发。

4学生兴趣的激发

兴趣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动力源泉,对学生持续进行体育锻炼有很大影响,同时,兴趣的激发也是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基础。学生兴趣的激发需要教师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教学方式的探究和改进,寻找适合学生的体育活动,并且学生在这些体育活动中能够感受到体育锻炼的乐趣,使得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这是学生未来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例如我在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习惯培养的过程中,会不断地开发新的教学方式,将这体育锻炼融入到一个个小游戏中,并且这样的游戏不论男生和女生都能够非常积极地参与进来,通过游戏的方式使得学生感受到了体育的魅力,进而激发了自身对于体育锻炼的兴趣,在兴趣的激发之后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也变得顺其自然。因此,教师想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是非常必要的。

5意志力的培养

在当下的高中体育锻炼过程中,学生会因为锻炼的劳累而放弃继续锻炼的想法,实质上这样锻炼取得的效果是非常低的,很难在本质上使得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提升,学生也会载下阶段不再进行体育的锻炼,因此,教师想要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培养学生的意志力是非常必要的。学生运动都会有一个极限,在接触到这个极限时学生大部分选择放弃,这时候教师需要发挥应有的作用,对学生进行激励,并且进行适当的引导,减少锻炼过程中对身体的损害,学生在感受到突破极限的成就感之后会积极地参与到锻炼中,这也是意志力的一种养成。意志力的提升对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也有很大的作用。结语:在当下的高中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得到了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保证学生在接下来的理论学习中变得更加高效,为学生未来的生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满足了当下高中教学的要求。本文论述了如何培养高中生的体育锻炼习惯,希望本文的论述能够帮助其他教育工作者。

参考文献:

[1]史仲武.浅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J].新校园旬刊,2016(6)

[2]周良,马清.浅谈如何培养高中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J].中国校外教育,2010(S1)

篇8: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习惯论文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习惯论文

【摘 要】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促进学生取得好成绩的重要因素。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只能在学习中形成和发展。教师要更新观念,积极进行教学改革,选取最能发挥学生主动性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学习,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目的。

【关键词】学生;学习习惯;培养

学习习惯是指学习活动中形成的固定态度和行为。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促进学生取得好成绩的重要因素。新课标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综合学习方法;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一、培养学生会听的习惯

会听,就是要听入耳,如果听而不闻,等于没听。学生听讲时要边听、边想、边记忆、抓住要点。不仅要真人听老师的讲解,还要认真听同学们的发言,并能听出别人发言中的问题。以前每天布置家庭作业,总是我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在黑板上,让孩子们抄写下来然后回家才不会做漏,因为我觉得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嘛,殊不知,长期这样,我抄,学生誊写,导致部分学生形成依赖思想,老师用口头布置的作业基本没什么作用。后来,在搭档的启发下,我做了改正,为了考查和训练学生“听”的能力,我组织学生做了如下练习:教师练一段简短的文字,让学生听完后用自己的话说大意,或者教师朗读大段文字,学生学会抓关键词语作为小标题,每天的作业布置我用口述,学生拿笔记,对于记得好的学生我将以拍照的方式发到家长群里面去,被拍照的同学将能得到个人和小组的加分等等。这类练习可以训练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学会边听、边想、边记,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有意记忆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会看的习惯

会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首先要给学生观察权,凡学生通过自己看、想就能掌握的东西,教师可以不讲或者少讲。会看,首先是肯注意看,教学中要提供充分的观察材料吸引学生看。教师的板书要工整,演示要准确,鲜明,能引起学生观察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要由教师带领观察到只给“观察提示”的半独立观察,最后到完全独立观察,使学生逐步掌握观察方法。

三、培养学生会想的习惯

会想,首先要想。课堂上要让学生肯动脑子想问题,除了靠教师教学启发外,还要靠“促”促使学生动脑子。要求学生,教师每发一问,人人都要立即思考,准备回答,如果不回答,也要把问题重述一遍,并说出自己是怎么想的,想到哪儿不会了,并告诉学生这也是一种回答。坚持这样做,可以提高提问的教学效率。因为全班学生毫无例外都得积极动脑思考。提问时可让可能不会答的学生优先作答,再请回答的同学针对前者的疑问作答。这样,教师既可以了解后进生是不是在思考,思维的障碍是什么,又可提高一般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都得到锻炼。同时,提问后教师还要及时评价,对回答好的`,敢于发言的要给予鼓励。

四、培养学生会说的习惯

听、看、想三者都要通过“说”这一点来突破。语言是思维的结果,要说就得去想。课堂上抓住学生的说这一环,就能促进学生多想;要会想,想得好,就得认真听,细心看。抓住了会说,就能促进其他“三会”。因此,教师要十分重视学生口答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语文课上训练说,可以采用这样的做法:

1.训练学生敢于站起来。

我班有这样一位女生,性格很孤僻,胆子小,课堂上不爱举手不说,你喊她起来回答问题她是不会站起来的,更不用说回答问题了。老师启发她,学生鼓励她,可她还是不怎么敢,还直流泪,我想这样的学生急不得,于是,我降低要求,在多次地训练后,我要求她首先学会尊重老师,在老师喊到她回答问题时,她首先得站起来,多次的交流,她知道老师和同学们都是善意地,都是在从内心在鼓励她,于是,她终于学会了勇敢地站起来面对老师。既然她敢站起来了,那么自然而然离说又近了一步,然后我再鼓励她大声地说出来,无论说得好与不好,我都给与她从不同角度地鼓励,让她尝试到她的勇敢没有白费,原来站起来大声说话并不是好难。

2.其次是训练学生说一句完整的话。

好多学生在面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踊跃举手回答这是好现象,但普遍的都是回答个半截,没有完整地表述一个问题的答案。比如,这首古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句或者哪两句?面对这样的问题,好多学生就直接答出什么思想感情,直接写出他喜欢的一句或者两句,却不知道完整地去按照问题去回答。这虽然是小事,但这对以后学生会完整地表达他所要表达的意思起到关键的基础作用,习惯一旦养成就很难改正。

3.让学生习惯于“说想法”。

所谓“说想法”就是说思路、说思维的过程。课上要给每个学生说自己想法的机会,可以个人独自小声说,同桌之间练习说,四人小组互相说,等等。长此训练,学生就会习惯于“说想法”。此外,说想法的过程还是训练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通过说想法,培养了学生语言的条理性和思维的逻辑性。

4.训练学生使用书面语言。

我们所面临的是农村偏远的小学生,他们生活在农村,而且多数都是留守儿童,从小说话都受老一辈方言的影响,他们习惯于说家乡话,用方言,在面对老师的问话时他习惯性地用方言或者是口水话就回答出来了,而这样的习惯如果养成了就很难改正了,所以我们在要求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尽可能地运用书面语言。要改掉说口水话的好习惯。也便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提高说普通话的能力。为适应社会的竞争而作铺垫。

5.给后进生发言权。

培养学生积极动脑回答问题的习惯,难点在于训练后进生。我们认为后进生上课一般不善于观察,不会听讲,不会思考。其实,我们的观点是错误的,并不是他们不善于观察,是他们没有把注意力转移到观察上来;并不是他们不会听讲,而是他们从内心不想听讲,没有被我们的课堂所吸引,所以就更不用说愿意去思考了。追根到底,还是需要我们对后进生想方设法使他们学会动脑子,这就是要多给后进生发言的机会。这就需要进行分层教学的试验,例如,接班后的前几节课可以作为争取后进生的重点课来上,课前就把检查复习的题目先告诉后进生,并具体教他们如何回答。这样,他们慢慢地尝到了甜头,有了自信心,说的积极性高了。后进生积极动脑回答问题,也可促进中等生和优秀生向更高的标准看齐。

总之,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只能在学习中形成和发展。因此。教师要更新观念,积极进行教学改革,选取最能发挥学生主动性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学习,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目的。

篇9:体困生体育锻炼习惯培养研究论文

体困生体育锻炼习惯培养研究论文

一、前言

如今部分学生身体素质差,怕苦怕累,不愿参加体育锻炼,要么长成豆芽菜,要么长成小胖墩。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就要让学生加强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研究假设: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摸索出一套培养体困生体育锻炼习惯的方法,从而使体困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让学生受益终身。研究方法主要运用行动研究法进行研究,以一个班的体困生为研究对象。

二、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措施

(1)大力宣传,使学生认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首先,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体质。具体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A.身体形态发育水平。B.生理机能水平。C.身体素质和人体基本活动能力水平。D.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E.心理状态。体质是人类生命活动和劳动工作能力的物质基础,也是身体好坏强弱的标志,一个人的体质好坏并不完全取决于先天遗传,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体质强弱的现实性更多是依赖于生活环境,营养卫生,特别是身体锻炼等因素。其次,体育的功能。体育能促进智育的发展,智力的发展。知识的获得所依靠的是人的大脑,脑是人体的一部分。体质的好坏与脑的发育关系十分密切,因此,进行体育锻炼强化了体质,实际上也就增强和提高了脑的功能。体育活动要充分利用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和运动感知觉,而这些感知活动都要通过脑中枢,脑中枢又指挥跑、跳、投掷、攀爬等活动。体育的这些活动训练了大脑的灵活性,从而促进智力的发展。在体育锻炼过程中,经常发生人与物体的移动,空间和时间的变动,学生需要观察和高度注意,才能够对方向、各种形状、硬度、时间和距离加深认识。体育具有知识性和科学性,是学生应具有的文化素养,是现代化生活的一部分。体育中蕴含思想品德教育,能够培养刻苦锻炼、顽强勇敢、团结合作、遵守纪律等优良品质。体育中的美育,还能培养端庄的体态,达到形体美、动作美,充分展现人体美。(2)通过竞技比赛,增强学生的锻炼意识。竞技比赛是文化的一部分。学生争强好胜,在比赛中获胜的学生会越来越爱好体育,更喜欢锻炼,失败的同学会更加努力锻炼,争取下次比赛取得好名次。春季召开运动会,冬季开展越野比赛,每月组织一次小型单项比赛,如:跳绳比赛、踢毽比赛、拔河比赛等。在各种比赛活动期间,同学们都能自觉坚持锻炼,以求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为集体争光。(3)通过各种游戏,增强体育锻炼的趣味性。有相当一部分体育游戏就是田径运动的'基本活动形式。针对学生年龄特征及其相应的身体素质,有计划地开展体育游戏,既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也增强了趣味性。灵敏素质:发展灵敏素质,主要是通过听节拍加速跑,根据教师的手势变速跑,“8”字跑接力,“叫号赛跑”“障碍赛跑”等游戏来进行。柔韧素质:柔韧性是许多运动项目必备的身体素质,学生要充分利用做准备活动的时间,进行柔韧性练习,如“甩腰”“劈叉”,双人的“翻饼”“烙饼”,三人的“套花篮”等游戏。速度素质:很多游戏项目都可以发展学生速度素质,如“足球游戏”“篮球游戏”等。力量素质训练:有很多游戏可以发展学生力量素质,如“蛙跳接力”“青蛙过河”等,这些游戏的开展,使学生在练习中不觉得枯燥,而是在兴致盎然中发展了四肢肌肉力量。耐久力素质:对于学生来说,耐力是薄弱环节,有些学生身体素质很好,却不能吃苦耐劳,表现在运动中便是耐力差。学生要通过游戏提高耐力,较为简便的游戏有“跳绳”“爬楼梯”等。(4)通过球类增强体育锻炼的娱乐性。球类是学生十分喜爱的体育活动,其活动特点是合作性强、竞争激烈、锻炼身体综合效果好,已成为娱乐性项目。(5)养成做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的习惯。每次运动前先要做准备活动,运动结束后要做放松活动和整理活动。

三、衡量是否形成体育锻炼习惯

第一,向学生做调查:你每天能进行多长时间的体育锻炼?你的体育锻炼是自觉的还是被强迫的,你在体育锻炼时感到快乐吗?第二,向家长做调查:你发现自己的孩子爱锻炼吗?你支持孩子锻炼吗?第三,向班主任做调查:你班学生每天课间都做些什么活动?第四,根据学生的体育达标成绩测定: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学生,体育达标成绩要好。第五,收集一些资料:体困学生身高体重的资料和体困学生肺活量的资料。

四、结束语

体育教学是一门科学和艺术。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表现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体育教师要在体育教学改革中,重视学生情感上的需要,服务于学生,服务于教学,使师生关系更融洽,教学活动更富有创造力,更富有艺术感。要让体困生真正喜欢体育课,在体育锻炼活动中体验更多的快乐,获得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技能,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参考文献:

[1]杨献南,鹿志海,张传昌,张盼.习惯教育视野下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机制与策略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01).

[2]陈英.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因素的分析[J].福建体育科技,(03).

篇10:小学低年级体育锻炼习惯培养策略的论文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国家对于教育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为了保障小学生的身体健康,教育部门要求学校为小学生提供足够的体育锻炼时间,促使其能够通过体育课程来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但事实上,部分小学还存在学生体育锻炼方面的问题,一些低年级的学生没有形成体育锻炼的意识,认识不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一、培养小学生的顺从习惯

如今,小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其在课堂中将会受到非常严格的纪律管理。一些小学为了能够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不断地完善自身的教学目标,并且对课程设置进行了多次调整。但小学的这种教学理念十分落后。国家已经开始提倡素质教育,小学生的身体健康非常重要。事实上,体育课程需要更多的实践活动,这些实践活动将会在室外进行。但室外活动非常容易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天气情况恶劣或者是气候的变化都会对体育课程产生影响。为了提高小学生的体育锻炼效率,小学需要在注重学习的同时重视体育课程的设置,并且加强对小学体育课程的管理。很多小学生都喜欢在体育课上做游戏,这种活动不仅能使小学生的身心受到锻炼,也能使小学生的精神要求得到极大的满足。但部分小学为了严抓纪律,将原本比较开放的体育课程转变为比较枯燥的训练,促使小学生对体育锻炼失去了兴趣。笔者建议,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年龄还比较小,其需要在气氛比较轻松的环境中进行锻炼。学校方面只要注重对其体育课程的纪律培养,督促其服从管理,就能够提升小学低年级的体育课教学效率,获得小学生的'喜爱。小学体育教师需要教导小学生比较简单的训练动作,并且由易到难地缓缓过渡,促使小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快感,从而使其愿意听从教师的指挥。

二、培养小学生的思考习惯

小学生在上课时被要求听从教师的指导和模仿教师的动作。小学生在体育课程中也是这样,需要从教师的示范中获得比较规范的体育训练技能。但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比较活泼好动,其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小学生还没有形成认真听讲的习惯,在上体育课时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方面,严重地影响了体育课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在讲解体育的训练动作时,部分小学生会小声交流,讨论其他的问题。教师虽然已经将体育锻炼事项讲给了学生,但学生漏掉了重点内容,学生会在实际锻炼时因为动作不规范而疲劳,甚至使自己受伤。笔者建议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充分了解小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注意力集中的方式。教师将体育锻炼中的重点讲解给小学生,并且时不时地抛出问题让小学生解答,小学生就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认真听课并且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教师本身的授课语言要生动幽默,虽然体育课程的大部分活动都是实践活动,但理论知识方面也需要幽默风趣。教师的幽默和风趣能够振奋小学生的精神,从而使小学生更加愿意与教师待在一起,并且与教师一起做体育运动。

三、培养小学生的合作习惯

如今,我国的经济正处于飞速发展的状态中,新科技层出不穷。小学生需要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和积极主动的品质。国家强调素质教育,不仅要求小学生的知识能力达标,还要求小学生的身体素质过关。小学生需要学会与其他人相处并且了解与其他人合作的模式,从而成为创造事物的人。体育锻炼中也需要创造能力,也需要小学生真诚地与其他同学进行合作。虽然人们更加重视物质生活,但也更加看重精神的融合。小学教学中需要让学生形成竞争意识,但也要削弱学生的竞争心理,从而使其不计较个人的得失,关心集体的荣誉。因此,培养低年级小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也要从培养其人际关系开始。教师需要为小学生创造合作的机会,使其能够与其他学生在合作和交流中形成习惯,能够感受到团队的安全感,也能感受到团队合作的和谐氛围。体育锻炼需要团队精神,也需要队员之间的通力合作。教师需要注重对小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从而使其相互之间发挥督促的作用。一个小学生能坚持体育锻炼的时间比较短,教师可以以团队合作的形式使内部成员之间相互鼓励,从而使其共同完成难度较大的体育锻炼任务。小学生能够在体育锻炼成功之时树立在体育方面的自信心,从而增强自身的意志力。小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到锻炼的乐趣,也享受到成功的刺激,形成比较强的动力。总而言之,小学低年级的体育锻炼非常重要,小学体育教师一定要注重对小学生的习惯培养。只有形成一定的锻炼习惯,才能在日后体育知识的学习中正视体育锻炼。体育锻炼的不仅仅是小学生的身体素质,也锻炼了其心理素质。小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培养了坚强的意志,促使其在其他科目的学习中形成不放弃的意志。小学应该克服体育锻炼教学中的困难,将锻炼的重要性落实在教学当中,培养学生自主锻炼的习惯。

篇11: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探析论文

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探析论文

1概念界定

1.1体育行为效益体育行为

效益是体育行为本身能够为行为人带来的利益。如,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强生理健康和身体体适能,改善外表体型,促进心理和情绪健康;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等[1]。它是体育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对行为主体能否持续、自觉地参与体育行为起着重要的作用。

1.2体育锻炼习惯体育锻炼

习惯是指在特定的情景刺激和体育活动中的个体参与经常练习和重复而形成的固定练习[2]。国内相关研究多数以每周锻炼至少3次,每次锻炼不少于30min,且达到中等以上负荷为标准[3]。

2研究对象与方法

采用《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调查问卷》为测量工具;7所高校大学一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份,回收问卷1889份,回收率为94.5%,有效率为91.8%;使用SPSS对有效问卷进行整理与分析。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大学生体育行为效益的调查与分析

为体现学生群体的特征,该研究从健康状况、心理素质、学习效率以及身体素质4个方面对大学生的获益情况进行调查(见表1)。通过数据可以看出,体育锻炼更有效地提高了男生各项素质,而女性机体的结构、功能及心理诸方面与男性有区别。生理方面,女性心脏体积、质量和容积均小于男性,大部分女生对体育保健知识了解过于片面,认为生理期应尽量减少活动,这将导致锻炼次数少、效果不理想。心理方面,社会对性别角色的定型造成男女生的性格特点有较大差别,男生一般表现为活泼好动,而女生大多喜静,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投入程度低于男生。

3.2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调查与分析

通过图1可以看出,学生在初级教育阶段自觉进行课外体育锻炼的人数明显高于中高级阶段。由于7~8岁儿童神经系统的脑重接近成人,但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不均衡,兴奋占优势且容易扩散,灵活性高,表现为活泼好动。高中阶段,学生通过体育锻炼释放学习所带来的压力,提高效率;在大学阶段,学生可支配时间的增多、锻炼意识的提高,促使其自觉进行课外体育锻炼。该文从周体育活动次数、次锻炼时间和运动强度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进行调查,数据显示,无体育活动及每周进行1~2次体育活动的男女生分别为40.5%和52.2%;进行3次及以上活动的男女生为59.5%和47.8%。在次锻炼时间这一问题上,男女生选择锻炼30~40min的人数最多。可以看出,女生锻炼次数少、时间短,说发展的需要,可以把民族民间体育项目和新兴体育项目引入学校体育课堂,让学生自主选择喜爱的教学内容和活动形式,真正做到将时间让给学生,将空间留给学生,将自由还给学生。达到人人参与、人人快乐、人人享受、人人成功的目的。效激发全体学生的体育兴趣,使其掌握科学健身的方法和技能,增强体质,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十分重视学生体育学习的综合评价,不能只注重结果,忽略过程。

3.3加强体育教师的师资力量与专业培训

(1)提升体育教师的学历。首先,将教师学历达标情况纳入申报职称和年终考核评价体系,增强教师危机感和紧迫感,提高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统筹安排,全面推进。由领导小组对全体教师学历结构进行核实,在不影响正常教学需要的情况下,合理安排学历不达标的教师参加函授学习、参加自学考试等。最后,对于参加在职研究生学历提升的教师,学校将按有关政策予以鼓励。(2)补充新生力量。教育形势在面临变化,教育对象在发生变化,教育的使命也在发生变化。在教师的聘用过程中要增加高学位中青年教师数量,确保教学方法和方式上能够与时俱进,但这决不意味着可以摒弃教育实践和教育经验,教师应该继续注重教育实践,并强化从实践中探索和积累经验,使之上升为可以指导教育实践的理论。因为教育实践及其由此积累起来的经验是极其可贵的,它与教育科学理论构成了两个不可或缺的方面。

4结语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但是人才的.培养必须建立在健康的体质基础上。体育课程一方面是为了学习掌握体育的知识技能;另外一方面是对人体进行培育塑造的过程。总体来说,体育教育是当前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受教育者的生长、发育、健康、体力和智力的发展及品德培养有积极促进作用。由此,当前高校应该积极建立一个合理的体育教学评价系统。而要实现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必须完成体育教学的根本任务,以达到增强教学的目的。高校的体育教师不仅要把学生所需要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还需帮助学生把体育的学习运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各类高校的体育教学要坚持尝试,大胆创新,争取从教学目标、教材选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评价体系和人才培养的改革等方面提出更多深层次、前沿性的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1]王国强,田爱梅.试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30):31-32.

[2]吴丽萍.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几个新问题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1):60-61.

[3]林克明.高校体育教学发展趋势探析[J].中国学校体育,(3):64.

[4]王宗平.关于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体系的重新构建[C]//甘肃省体育科学学会.1994.

[5]程毅.论体育课程改革与体育教师观念变革[J].体育与科学,,27(1):95-96.

[6]栾丽霞.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结构的调整与优化[J].高等教育研究,(4):72-74.

[7]雷哲.河南省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查[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31(2):58-62.

篇12:论学生体育锻炼动性培养论文

论学生体育锻炼动性培养论文

摘要:本文根据当前普通高校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主动性严重不足的现状,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力性提出若干对策。

关键词:体育锻炼主观能动性培养途径

普通高校是培养高级专业人才的场所,能否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体育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方面。如何能让学生更好的进行体育锻炼,使之身心健康,充满活力呢?内因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只有在学生充分认识到体育锻炼的价值,自觉地养成锻炼习惯之后,才能从根本上形成体育锻炼质的飞跃。

一、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产生主观能动性的因素分析

1、学生自身的需要

需要什么,就会努力去做什么。普通高校学生无论是在生理或心理上都有较大的发展,他们办事不再仅仅凭兴趣,在很大程度是具有理性的。他们根据学校和社会对他们的要求从事学习和锻炼,拟定自身发展的目标,从而在情感上产生良好的内部动力,满足需要并伴随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2、学生对所从事的体育锻炼产生浓厚的兴趣

兴趣是产生动力的源泉,有了一定的兴趣,学生才会积极参加练习,发挥自身的潜能。大量调查表明,学生对于感兴趣的体育运动具有一种强烈的加深认识,扩大认识范围的需要,进而有效地投入到这些体育运动中去。

二、体育锻炼主观能动性的培养途径

1、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普通高校的学生在逻辑思维、观察、想象、记忆等方面都有了较高的水平,通过一定的理论知识的传授和体育教学,学生会明白体育对增强体质的科学依据和作用,以及体育锻炼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从而他们产生积极肯定的情感,增强了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在教学上将产生良性的循环。

2、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和审美的情感体验

在教学中,假如教材内容贫乏、单调或是简单的重复,往往会由于缺乏技术的吸引作用,使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甚至反感消极的情绪,这哪还能产生主观能动性呢!运动技术是体育锻炼的基础。没有一定运动技术的人是很难体会运动的乐趣的。因此,在教材的选择中,须具有一定的知识性、技木性和增强体质的实效性,以利于发挥技术的吸引作用,使学生产生兴趣。

在体育锻炼中,一个优美的腾空,一次气势磅礴的用力,一段节奏明快的连动,都会给人以美的享受,美感既决定于事物本身的客观属性,也决定于人的审美能力,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中运动技术、技能的审美能力,培养对美的表现力和动作过程的自我欣赏能力产生审美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大力发展运动俱乐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练中去。

高校学生思想积极,充满活力,在走入社会之前,他们对各类有意义的活动有强烈的参与意识。运动俱乐部无疑是一种较好的.校园团体,它是建立在体育银炼和比赛的基础上,让学生管理自己的新兴活动团体。它能有效地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让他们有计划、有目的、有发展的参加体育锻炼,使其既强健体魄、陶冶情操,同时加强了学生之间的联系,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都相当有利。运动俱乐部为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创造了良好的体育环境,对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有着越来越深远的意义。

4、充分搞好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

意识是人类的认识活动,它依赖物质条件,学生主动能力性的形成和增强必须要有体育场馆设施作保证,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相当数量的学生由场地缺乏,而导致他们刚燃起的体育锻炼激情熄灭了。因而,普通高校应根据学生的人数,新建或补充体育活动场地、器材等,以满足广大学生体育锻炼的要求。

5、抓好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学生在学校获得的知识有很大一部分是从教师那儿得到的,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的讲课艺术、组织练习能力、传授知识的准备性和深度决定学生接受信息的范围是层次性,因而,加强教师的本身素质的提高,是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关键。

6、消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消极状态

在教学过程中,随着运动条件与学习结果的差异,会使学生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一方面由于客体的吸引作用和意义而产生积极肯定的情感,另一方面可能会由于挫折、失败、产生失望、自弃的消极情感,对于好的情感我们要保持、培养。而对于有损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消极情绪,则应尽量避免或帮助消除,在教学中,对于那些难度大、技术复杂的教材内容,采取精讲多练、婚序渐进、绍量(减少动作的距离、速度、负重等)的方法,使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能克服困难,最终掌握动作要领。同时,比赛法、游戏法等对抗性较强的练习方法能让学生乏味疲倦的情绪有积极的作用。最后,加强学习练习中的保护与帮助,增强他们的安全感,也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

综上所述,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在体育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对于开发学生潜能、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都有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从教与学两方面着手,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其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内在动国对体育教学效果的影响》纪和江体育学通讯1988.2

1、高教体育研究1992.3.15

篇13:学生自主体育锻炼能力培养策略论文

学生自主体育锻炼能力培养策略论文

摘要:结合目前中学体育教学现状,从注重体育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多开展体育活动、展现学生的体育风采等三个方面,研究培养学生自主体育锻炼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中学体育;自主体育锻炼;能力培养;体育教学

自主学习能力的建立,首先要做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学生才会主动地进行学习活动。在体育教学中,同样如此。学生的体质、体能以及身体发育状态,往往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体育锻炼能力以及后续的学习兴趣。因此,体育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多方面、多角度入手,设计合理的教学环节与活动,逐步提高学生的自主体育锻炼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锻炼意识。本文结合教学实践,简要论述如何在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体育锻炼能力。

一、注重体育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在体育课堂上,教师要想有效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首先要做的是转换课堂的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在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中,体育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集体体育锻炼时,很少会把课堂上的时间留给学生。学生往往只是跟随教师进行一下技能、技巧上的练习,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偏弱。因此,要改变这种现状,转变教学模式,将课堂上的时间尽量交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自主独立的体育活动,让学生在一个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中体会学习的乐趣。例如,在开展篮球教学时,没有用满堂灌的形式来开展教学活动,而是根据学生的体质、兴趣来进行合理分组,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比如,有的学生体质、体能较差,不适合篮球这种运动量很大的运动,尤其是女生对于这类运动的兴趣普遍较低。因此,在篮球教学过程中,可将学生分成两个小组,分别配以不同强度的训练。一般集中教学时间最多持续二十分钟,后二十五分钟则组织学生自己寻找自己喜欢的运动方式,比如练习运球、传球、投篮等,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尝试组队进行对打。这样一节课下来,由于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学生自由的练习时间,学生对于篮球的兴趣基本处于中上水平。

二、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

在体育教学中,可以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来组织教学活动。合作型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以及爱好,合理地进行分组。尤其是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这种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能够让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更加顺利。比如,喜欢羽毛球、乒乓球等球类运动的学生,可以组成一个六人兴趣小组;喜欢篮球的学生,可以组队进行对打及训练。例如,教完整个课程的学习内容之后,可以采取分组训练方式。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进行小组的组建,全班主要分为两种类型的学习合作小组:一是小团体的学习兴趣小组,二是大团体的学习兴趣小组。小团体的学习兴趣小组,主要是两人或者四人的体育活动,比如羽毛球、乒乓球;大团体的学习兴趣小组,则是足球或者篮球类运动。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兴趣能够得到充分培养,有利于学生自主锻炼能力的培养。

三、多开展体育活动,展现学生的体育风采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还可以通过开展丰富的课内、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这也是给学生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让学生收获体育锻炼所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一般来说,体育教师开展的体育活动主要分为两类:一种是课内的竞技类体育活动,这种活动有很强的竞争性,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运动潜能;第二种是课外的拓展体育活动,这种活动一般是大型的较为正规的体育活动,竞争性由运动本身的`性质所决定。体育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参加这种活动,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增强学生的体育水平。例如,在期中阶段,可以专门开展乒乓球班级竞赛,让体育委员进行整个活动的策划与组织。学生的参与度很高,课堂氛围十分热烈,竞赛进行很顺利。学生激烈角逐,前三名同学可以获得相应的奖励。又如,学校每年开一次运动会,这也是激发学生运动积极性的重要途径。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根据自己的运动特长选择合适的竞赛项目。这能让学生很好地锻炼自己的体育能力和水平,并且获得更大的展现自我的平台。

四、结束语

体育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教会学生体育锻炼技能,更为重要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体育锻炼意识,让学生自主地开展体育锻炼活动,学会将体育锻炼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要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锻炼能力,体育教师可以从兴趣激发、教学活动组织方式、体育素养提升、活动开展这四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教师要注重体育课堂教学的开放性,给予学生自主锻炼的时间与空间;以理论教学为基础,以合作型的学习模式为活动开展方式;开展丰富的体育活动,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收获成就感与满足感,让学生真正认识到体育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陈斌.浅析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J].教育周刊,(02).

[2]周翌.高年级体育的有效教学与学生自主锻炼能力的培养[J].教育科研论坛,(11).

[3]缪书岳.体育活动课中学生自主锻炼能力的培养途径与方法[J].教学与管理,(06).

[4]宋志臣.浅析学校体育教学中学生自主锻炼能力的培养[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04).

篇14: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论文

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论文

课堂教学中,常常有这样的情况:一个学生站了起来,开始表达自己的想法,其他同学依然高举着手,嘴里还发出“我”“我”的声音――他们都急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对别人的发言置之不理……

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没有倾听,不会倾听。因此,低年级学生应重在培养他们的倾听意识和习惯。教育学生在别人发言时,要认真听,不随意打断或插嘴,并能进行复述。如让学生说说:“你听到了什么?”“听懂了什么?”“你有不同的`意见吗?”等等。通过老师的积极引导,使学生的潜意识里有这种倾向,知道与人交谈时,做到认真仔细地听取他人的意见,并能加以补充,更好地实现交流。如在教学“加法的含义”时,学生观察画面后,我问:“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1:岸上有3个小朋友,水里有5个小朋友,一共有几个小朋友?

生2:岸上有3个小朋友,水里有5个小朋友,一共有几个小朋友呢?

我问:“他们两个的说法一样吗?”这时,一个学生非常肯定地举起了手:“老师,不一样,第二个同学有个‘呢’字,第一个同学没有。”多么稚嫩的语言!虽然没有实质的差别,但是他彰显了一种善于倾听的意识。

我快步走到这个小男孩身旁,说:“你听得真仔细,那么细微的差别都让你发现了,真是一个善于倾听别人发言的好孩子!”这样不但表扬了善于倾听的学生,同时也对其他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培养学生倾听意识的基础上,教给学生倾听的方法也很重要。当学生在表达自己的思想时,要引导其他学生能听懂;当学生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时,教师要及时点拨,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如在建立“平均分”的概念时,我这样提问:“把10个玉米分给两只小猴,怎样分比较合适呢?”

生1:拿5个玉米给一只猴,再拿5个玉米给另一只猴,这样分公平。

生2:先给它一个,再给它一个,再给它一个,再给它一个……

师:最后每只猴子分到了几个玉米?

生:第一只猴子分到了5个,第二只猴子也分到了5个。

师:不论是5个5个地分,还是1个1个地分,最后每只猴子分得的个数同样多,我们就说是“平均分”。

就这样,通过老师的引导与点拨,帮助学生理清了思路,也让其他学生收到了明确的信息。当然教师也可通过语言、表情、动作提示学生集中注意力,认真倾听,组织学生即时评价,提出自己的见解,从而完善提高。

总之,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是我们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细节。让学生学会倾听,从倾听中发现,从倾听中创新,从倾听中提高。

篇15:如何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论文

如何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论文

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外活动中最经常、最普遍、最重要的形式,是对语文课程最主要的补充形式,它对于开阔学生视野、发展智力、增强学生语感、提高学生素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但长期以来,由于语文考试的导向作用,致使课外阅读被“题海”的机械训练所取代;再加上学校、教师阅读观念的陈旧,学生的课外阅读并未曾真正得到重视。新课程标准的颁布,给学生的阅读下了新的定义,并进一步阐明了阅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有鉴于此,笔者在扩大学生阅读面、加强学生课外阅读指导上做了些尝试:

一、提高阅读认识,鼓励学生自主阅读

1.转变观念,还阅读以正当的地位

当前,除了家长、教师队伍中存在着错误的阅读观以外,部分学生对阅读的误解也不容小觑。他们认为课外阅读见效慢、没意思,再加上各科作业的压力、考试的压力致使他们无暇阅读,也不愿阅读。针对这种现状,首先必须让学生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摆正阅读在学生心中的位置,明确阅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品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每个学生的喜好自然也各不相同。要调动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就必须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自由选取阅读方式,对作品的选择可以不受年龄段的限制,完全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意愿。当然,学生的年龄有限,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也有限,在选择的'过程中老师要加以引导,让学生明白经典名著与流行的快餐读物之间的本质区别,矫正学生浮躁的心理和行为,提高阅读品味。

二、家校配合,“悦”读无穷

中学生的自制能力也不是很强,在学校里常常要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阅读各类书籍,然而到了家里,容易受到电视、游戏等影响,导致课外阅读的连续性和时间效率性无法得到有效保证。所以,老师应该寻求与家长配合共同建立一个学校加家庭的阅读氛围机制。要鼓励家长们配合,在家里规划建立一个阅读的小空间,这个小空间由学生和家长自己商量设计布置,如包括书柜、花卉、贴图等等;鼓励家长参与自己孩子的阅读计划,每天用半小时左右时间进行相互的听读,讲见闻,欣赏优美散文,分享阅读心得。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给孩子树立典范,这样,学生感觉“孤独、枯燥无味”的阅读也会变得津津有味、乐趣无穷了;而家长与孩子的感情也会在交流中得到加深、得到升华。

三、指导阅读方法,做到读有所得

1.指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

古人云:预则立,不预则废。为了克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指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至关重要。计划要细致,分年计划、学期计划、月计划、周计划。初一、二学习任务较轻,可利用在校和假期读完《语文课程标准》中建议的篇目,寒暑假可自选篇目阅读。

2.指导阅读方法

阅读方法的指导有利于提高阅读质量和阅读效益,有助于学生将对文化经典名著及文学名著的阅读由随意性、消遣性提升到有品味的研究性、积累性阅读,让学生真正读有收获。

(1)让学生阅读作品前首先阅读前言、后记和目录,对这本书的写作背景、作者情况、写作目的和大致内容有个初步了解,为深入阅读奠定基础。

(2)充分利用工具书和参考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勤查字典,排除字词障碍,勤翻阅参考文献,以扩展视野,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

(3)多种阅读方式融合,采用精读与略读相结合。略读全文有利于整体把握主要内容,选取感兴趣的内容仔细阅读,精彩部分和主要内容要精读。

(4)做好读书笔记,可采用抄名言、写摘要、作批注、列提纲、制卡片、画图表、写心得等多种方式,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3.相机引导,解惑释疑。

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老师切不可放手不管。因为学生的能力毕竟有限,再加上以十二、三岁的孩子的阅历是无法完全领悟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刻的含义的,这就需要教师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走入学生中间,搜集阅读中的疑难问题进行个别的指导,对于较为普遍的问题,我们可以进行文学名著阅读指导。

四、建立阅读评价方案,促进健康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察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我们采用了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即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的互相评价相结合。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我们更是任重道远、责无旁贷。让我们摆脱陈旧的观念,丢掉考试的束缚,借着课改的东风,引领学生在书籍的海洋里自由地遨游,让优秀的文学作品荡涤学生的灵魂、陶冶学生的情操。只有学生心灵的沃土丰厚了,言语之树才会枝繁叶茂!

篇16:低年级学生反思习惯培养论文

低年级学生反思习惯培养论文

摘要:反思是个体,乃至整个群体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数学学习中的反思、反思能力是近年来越来越受关注的一个课题。荷兰著名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费赖登塔尔教授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通过反思才能使现实世界数学化”。美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也说,“如果没有了反思,他们就错过了解题的一次重要而有效益的方面”,“通过回顾所完成的解答,通过重新考虑和重新检查这个结果和得出这一结果的路子,学生们可以巩固他们的知识和发展他们的解题能力。”可见,反思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对于刚入小学或入学不久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培养他们良好的反思习惯就尤为重要了。本文就针对如何培养低段学生的反思习惯,谈点自己粗浅的见解。

关键词:起点多途径培养反思习惯

《数学课程标准》将“评价标准”从过分注重学业成绩转向注重学生发展的潜能。反思学习就是一种培养学生发展潜能的学习方式。反思是一个能动、审慎的认知加工过程。学生认知从最初对知识的复制、拷贝到具有个性化的观点认识、思考方式都融入了个人的主动建构之中,而不是传递的结果,这就是反思。反思,可以使学生从旁观者成为参与者,使学生从自身的生活背景、学习起点中发现数学、运用数学、创造数学。

一、从日常的生活经验入手,关注学生反思起点

皮亚杰认为:“一切认识在初级水平都是从经验开始的。”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要尽量具体化、形象化,不要过分注重逻辑推理和演绎。我们在教学中常试图以形式化、严谨性来规范学生的思维,实际效果并不佳,学生根本不买你的帐,以自己的方法为最佳,以自己“发明”的方法为快乐。这是三年级课堂练习中的一道填空题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黄瓜长约3,在改作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同学填写的单位是“厘米”,而且不是少数。当时我不假思索地将这样的答案判为错:一根黄瓜怎么可能只有3厘米呢?“老师,黄瓜长约3厘米为什么错了?”作业本刚发下去就有好几个同学围着我问。“你们见过黄瓜吗?”我觉得奇怪,就试探着问了一句。小家伙们一听都急了:“我们经常吃黄瓜呀!那它有多长呢?”“我们家拌的黄瓜是大约长3厘米呀!”一个学生一边说一边用手比画着。原来他们见到的是餐桌上的黄瓜片儿。我没有贸然地去否定他们,“这样,明天老师带几根黄瓜给大家看看,好吗?”第二天我带去一些黄瓜,孩子们的困惑也便迎刃而解了。《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目标是学生在学段末最终应达到的目标。而学生对相应知识的理解是逐步深入的,不可能一步到位,应当逐级递进、螺旋上升,以符合学生的数学认知规律。教学中不能拔苗助长、急于求成,不应追求知识的一步到位,否则学生本应具有独特的、生动活泼的思想就会被形式化的海洋所淹没。

二、在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反思习惯

曹才翰先生认为“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思维自我评价水平,这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数学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对数学学习进行一般性的回顾或重复,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元认知意识,以及数学活动中所涉及的知识、方法、思路、策略等。即帮助学生整理思维过程,确定解题关键,促使思维条理化、概括化。例如,在新授完毕或学生把问题解答后,通过简单扼要地提问或引导,要求他们回顾解题过程,在反思过程中考虑:

(1)回忆解题的方法、过程;

(2)概括解题的关键、注意点;

(3)改进表达、操作方法。通过学生的分析、讨论和总结,让解题思路显得自然、有条理。

三、在形式各异的反思中,巩固学生反思习惯

“数学抽象”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建构活动,但这种建构不仅仅是纯粹个人的行为,而必然是一个在不同个体之间进行表述交流、批判与反思,以及不断改进的过程。个人的创造建构只有得到数学共同体接受,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说,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只有不断地反思,才能够使自己建构的.知识不断地与数学共同体所拥有的知识*近,最终达到一致。这方面,我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的:

(1)教师引导促反思。例如,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案例:最近发现,张思做应用题时有一类问题的答句老是出问题。比如:“这筐水果有多重?”他总是回答:“这筐水果有45重。”瞧,今天的作业又出现了这样的问题。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呢?我把他叫到身边:“你今年多大?”“9岁。”“能把话说完整吗?”“我今年9岁。”“不,应该说你今年9大”,我故意说。小家伙立即给我纠正:“不,应该说9岁。”我不动声色,又如法炮制了几个类似的例子。“你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我家到学校大约有2千米。”“不,应该说你家到学校大约2远。”“你有多高?”“我的身高大约是130厘米。”“不,应该说你的身高大约是130高。”“不是的……”小家伙有些着急了。这时我把作业本递给了他。他一看,吐了一下舌头,立即转身订正去了。从此,他再没犯过这样的错误。张思所犯的这种错误正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的。教师在处理这个问题的时候,正是调用了学生正确的生活经验来矫正他学习中的错误,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帮助学生进行了一次很好的学习反思过程。

(2)集体讨论促反思。“活动既是感知的源泉,又是思维发展的基础。”建构主义认为,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建构对事物的理解,因此,认识相对狭窄和有限。学生在解题时往往满足于做出题目,而对自己的解题方法的优劣却从来不加评价,作业中经常出现解题过程单一、思路狭窄、解法陈旧、逻辑混乱、叙述冗长、主次不分等不足,这是学生思维过程缺乏灵活性、批判性的表现,也是学生的思维创造性水平不高的表现。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评价自己的解题方法,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通过这一评价过程,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思维逐渐朝着多开端、灵活、精细和新颖的方向发展,在对问题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以促使学生形成一个系统性强、着眼于相互联系的数学认知结构。比较方便实用的方法就是集体讨论和交流。在集体讨论和交流中,通过互相质疑、互为补充,充分利用学生之间的认识差异,促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进行反思,让他们获得创造性的认识和沟通。学生可以看到各自的理解,不同的侧面,有利于丰富思考方法,反思思考过程,增强迁移能力。概念形成的关键是要重视意义建构过程,而不单是强调记忆。因此,为了学生正确地建构数学概念,采用集体讨论、争辩的方法促进个人反思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3)撰写日记促反思。反思是一种习惯和意识,不断的反思,才会不断地进步。学习是一个系统工程,培养反思习惯的措施,是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反思。课堂上教师示范解题反思的过程中学生自己想到,但未与老师同学交流的问题;作业中对某些习题不同解法的探讨;好的习题解法或学习方法;容易解错的习题;学习失败的教训以及学习情感、体验的感受等等都可以通过数学日记(或周记)的形式宣泄出来,记录下来。

初中生体育锻炼意识培养方案探究论文

浅析探讨终身体育与学校体育改革的关系论文

大学生体育意识的论文

高中体育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论文

高中体育教育教学中的创新意识培养论文

体育锻炼对高中生身心健康的影响论文

体育锻炼对青少年学生心理障碍的改善和调理论文

高校公共体育课调查论文

探讨高校公体育课引入ProjectAdventure的论文

初中体育教学的重要教育意义论文

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论文
《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论文(推荐16篇)】相关文章:

浅谈足球意识在高校公共体育课中的培养论文2022-07-14

谈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论文2022-08-20

对小学体育教学中健康教育路径分析论文2023-09-11

公共体育课基础理论教学模式的探索论文2022-11-14

体育专业毕业论文范文2023-07-02

体育教学中加强成教大学生挫折教育的意义与途径论文2022-05-06

浅谈科学健身视角下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研究论文2023-07-13

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个性的培养分析论文2023-06-24

论阳光体育在初中体育教学的作用论文2022-09-12

高中体育与健康模块教学的见解论文2022-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