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的高校体育教学危机分析论文

时间:2023-09-26 08:14:50 体育教学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新形势下的高校体育教学危机分析论文(推荐18篇)由网友“蜡制花环”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新形势下的高校体育教学危机分析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新形势下的高校体育教学危机分析论文

篇1:新形势下的高校体育教学危机分析论文

摘要:高校体育教学是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的最后阶段,对培养学生的体育素质和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具有重要的意义。分析了新形势下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危机,从科学规划教学目标,合理设置体育课程;更新体育教材内容,采取多样化的体育教学方法;增强体育师资力量,提高教师的体育教学水平;构建科学合理的、多元化体育教学评价机制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化解高校体育教学中危机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危机;措施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和深入发展,尤其是在当前新形势下国家提出的体育强国政策,使高校更加注重学生的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提高学生的体育综合能力。通过分析在新形势下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有效的措施进一步化解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危机。

篇2:新形势下的高校体育教学危机分析论文

1.1认识不足,支持力度较低

目前,我国仍有部分高校领导和体育教师的教学观念比较传统和落后,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对于培养高校学生体育素养的认识不足,支持力度较小,使得在此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等资源较少,造成体育教师队伍建设较差,相关的体育教材设备准备不足,整个体育教学的环境较差。另外,部分高校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较大,对体育教学的定位不准确,只是看中体育的工具性,过多注重让学生完成体育考试,而忽视体育的实用性,没有将体育素质教学与学生的体育素养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难以有效发挥和利用自身的体育才能,造成学生的体育能力较差。

1.2教材内容比较过时,教学方法比较单调

现阶段,一些高校体育教材内容的编写比较过时,并没有随着体育教学的现实需求和学生的学习能力而做出与时俱进的更新和完善,高校体育教材与时俱进较小,仍然沿用以往陈旧的体育教学内容。而且,体育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的教学方法比较传统单调,仍然束缚在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下开展教学活动,高校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还是会采取传统单调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不够关心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情绪和问题,学生也只有盲目被动的接受体育知识,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主动性较差,体育素养难以得到较大提升。

1.3体育师资力量较差,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当前,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还存在着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参差不齐,体育师资力量不足,教学水平较低的问题,严重影响高校学生体育素养的提高。部分学校对体育教师的选择要求比较低,使有些体育教师的年龄和学历等方面较低,甚至只是刚刚毕业的本科生或是研究生,缺乏丰富的体育教学经验和技能,从而在体育课堂教授中表现的比较生涩,语言表达和执行能力较差,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存在障碍,也难以帮助学生正确全面地解答体育知识。另外,还有部分体育教师的师德建设也比较滞后,教学态度不够端正,使他们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比较懒散懈怠,得过且过,缺乏上进心,更不会定期参与一些职业培训活动而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使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较低。

1.4缺乏科学的体育教学检测和评价制度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检测和评价制度较差,使学生学习体育的动力和自信心较少。很多高校体育教师并没有制定完善的体育评教制度,在检测和评价学生的体育成绩时不够严谨,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体育学习情况而采取定期、多元的教学评价,传统的考核模式并没有真正准确客观的评估出学生的体育能力,不利于体育教师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错误,也不利于让学生了解自己在体育学习中的进步,增强学生学习体育的自信心。另外,当前的体育评教制度的震慑力较小,没有让学生感受到体育学习的压力,使学生对待体育教学不够重视,难以提高体育学习动力,使学生的体育水平较低,体育素养难以得到有效的提高。

2.化解高校体育教学中危机的有效措施

2.1科学规划教学目标,合理设置体育课程

为了进一步完善高校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高校体育教师就要树立先进的体育教学观念,深刻认识到加强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并且加大体育教学更多的资金和人力支持,改善体育教学环境。高等学校要科学规划体育教学目标,将体育理论和实践综合化发展作为高校体育教学的关键,使学生更好的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也使教师更好的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体育教学任务。另外,高校要科学合理设置教学课程,尽可能增加体育课时,使学生随着年级的增加从开设基础体育课程到开设专业的体育课程,优化学生的体育知识结构,使学生的体育基础更加夯实,体育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2.2更新体育教材内容,采取多样化的体育教学方法

高校体育教学中使用的教材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体育教学的改革而做出一定的改变,不断剔除过时的教学内容,更新和完善体育教材,并且增加一些实用的体育内容。另外,高等学校的体育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要围绕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工作,在教学中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沟通,这样有利于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也可以实时掌握学生学习体育的情况,并通过在教学中精心设计有趣有益的体育教学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使体育学习气氛比较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比较浓厚。另外,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教师要学会使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来进行体育教学,为学生安排与体育相关的图片和视频等素材,将体育知识变得生动形象起来,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学习体育知识,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

2.3增强体育师资力量,提高教师的体育教学水平

高校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就要增强体育师资力量,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体育教师队伍。首先,高等学校要提高体育教师的工作门槛,促进体育师资结构向着均衡合理的方向发展,筛选出体育教学水平、实践能力以及综合素质更高的体育教学人才,这样才能使高等学校具备优秀的体育师资资源,为高校的体育教学事业做出更好的贡献。另外,高等学校的体育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师德建设,约束自身的言行举止,做到为人师表,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坚持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热情地给学生讲授体育知识,展示体育过程,并且定期参加专题讲座,进修班等专业知识培训,提高教师的体育教学水平。

2.4构建科学合理的、多元化体育教学评价机制

为了提高高校体育教学效果,就要完善体育教学评价机制。高校体育教师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材施教来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并且对教学的学习效果评价方式也要规范化和多元化。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通过提问题等口语形式和课后传统的试卷考试形式对学生进行定期的教学测试,了解学生对本堂课的体育学习掌握情况。教师要注意根据体育教学大纲设计体育测试,保证可以真实检验学生的学习水平,对于成绩退步的学生,教师要对其进行合理的批评惩罚,提高教学评价的震慑力,给学生施加一定的学习压力,并鼓励学生积极努力学习体育知识,使学生可以在体育学习中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于成绩进步的学生,教师要给予赞赏和表扬,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自信心和动力。另外,教师也可以采取小组互评和学生自评的方式来验收学生的学习成果,提高评价机制的公平,使学生能够清楚的认识自己的体育水平,进而更加努力学习体育知识和技术。

3.结论

现阶段,虽然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着学校对加强体育教育的认识不足、支持力度较低、使用的教材比较过时、体育师资力量较差以及缺乏完善的体育教学的检测和评价制度等诸多的问题和挑战,但是通过科学规划教学目标,摆脱应试教育的教学压力,增加体育课时,并且随时代发展和教学需求使用新的体育教材,并且在体育教学中应用小组合作教学、分层教学以及多媒体设备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构建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评价制度等措施,就可以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体育素养。

参考文献:

[1]吴敏才.新世纪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理性思考[J].体育科技.2005(01).

[2]许芳.高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及路径[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1).

[3]吴忠义,高彩云.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反思与对策[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03).

[4]丁小燕.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发展路径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2015(S2).

篇3:高校体育教学思想分析论文

高校体育教学思想分析论文

1、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刻不容缓

随着体育教学的不断改革,我们必须要更多地关注高校体育,树立正确的理念,使高校体育得到实践。对于高校体育而言,首先要改变教学模式,只有拥有了一套全新的教学模式,才能提高体育课的教学水平和质量。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制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体育教学改革也正被广泛的推行,以打破以前那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创立新模式,新思维。这也就说明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新型人才。最近几年,高校体育教学取得了一定的突破,教学成果显著,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因为根本就无法彻底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竞技体育教材相比以前还增加了,而且教材的编辑不合理,内容繁多,没有针对性,根本就没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学生的积极性就会消失,这对提高教学质量是不利的,这样的教学模式,不能培养学生“快乐体育”、“终身体育”的意识,由此可见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刻不容缓。

2、当前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着以下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大多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体育教师的思想意识还不够强,对“健康第一”认识不清。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教学模式不先进

高校体育教学一直都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以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术为主,这样的教学模式往往很乏味,学生缺乏自身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无法体现出来,就会缺乏应有的成就感和自豪感,积极性都会消失,最终丧失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2.2、教学组织形式缺乏多样性

当前的体育教学都是以班的形式进行教学,即在整个班中,学生所接受的知识是没差别的,然而,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思考能力都存在着差异,因此,以整个班的形式进行教学,过分的注重了学生的共性而忽略了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个性,这样不利于学生体育能力的提高,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由此可见,以整个班教学的授课模式是不可取的,是不符合实际的,更不符合当前快速发展的素质教育的要求。

2.3、没有注重体育理论基础的教学,学生的锻炼没有针对性

重视实践而轻视理论这种现象在体育教学中是普遍存在的。大学生正处于生理成熟阶段,这正是大学生兴趣广泛,自我发展,自我提升的阶段,由于学生接受理论知识很少,这样他们的体育理论知识会严重缺乏,大部分学生都只会简单的锻炼方法,以至于在锻炼时形式单一,没有针对性,没有明确的方向,这是不利于学生体育能力发展的。并且会让学生失去体育锻炼的兴趣。

3、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有效措施

高校体育是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了,它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着,因此,高校体育的教学水平和质量,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观以及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有很大作用,并对学生终身的体育锻炼都有一定影响,依据当前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要提高体育教学水平和质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

3.1、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

教师应该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的体育能力不断提高,随之便产生自豪感和成就感。同时,还要重视学生的评价过程。首先,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及时帮助学生解决某些疑难问题;其次,使学生自我评价的作用发挥出来,让学生养成自我学习的意识,然后再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采取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使不同的学生有与自己对应的学习方式,作为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学习国内外各类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3.2、重视体育理论基础的教学,增强学生锻炼的针对性

高校体育教学一般是以实践为主,但是完全脱离了理论也是不切实际的,学生必须要具备理论基础,才能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体育能力。只有知道了,才能实践。

3.3、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使评价方式更合理

教师对学生评价时,可以从心理、生理、社会三个方面考虑,制定完善的评价体系,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进行评价,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在评价时,可以采取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以及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思考能力。

总之,在当前素质教育下,改革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刻不容缓。

篇4:高校体育教学论文

高校体育教学论文

高校体育教学中涉及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通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运动观而强化学生的体能发展,而是通过结合体能、心理及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团结合作精神及竞争意识等思想价值体系,以促使学生可以更快的适应社会的发展。

高校体育教学论文

第一篇

1基于胜任力的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估操作流程分析

通过动员,使评估工作人员认识到教学评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对评估人员进行培训,可以提高评估工作人员的评估技能,

使其更加熟悉体育教学质量评估的实际操作规程、掌握评估反馈机制的操作方法和要求,从而降低评估工作人员发生主观误差的概率,完善教学评估的监督机制。

2评估的组织实施

评估的组织实施阶段是对体育教学进行实际评估的过程,也是整个教学质量评估活动的核心环节和组织管理工作的难点和重点。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运用各种教育评估方法和技术,收集各种评估信息,并在整理评估信息的基础上,做出价值判断。

在组织实施过程中,需要科学制定评估计划,运用简便、合理、操作性强的评估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评估的科学性、真实性和实效性。

基于胜任力的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估理念和方法与传统的评估模式存在一定的差异。

胜任力模型注重外显和内隐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实际评估过程中,既要能准确评价体育教学的外显业绩,又能体现体育教师的动机、个性特质等内在个体特征对体育教学质量的影响和价值,在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评估效度的同时为高校体育教师发展提供努力的方向。

在具体评估实施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1)评估方式的多样与互补。

长期以来在高校体育教学评估中,大多采用终结性评价,习惯于注重评价教学的结果,而形成性评价流于形式,很少注重教学的过程。

然而教学过程是一个结构连续、整体延续的系统过程,在评估过程中,不能采用“期末一次性评价、开学一次性公布”的“一棒子式”评估方式,要采用日常评估与期末集中评估相结合,课前、课堂与课后评估相结合的系统评估方式,从而用评估方式的多样化来促进评估过程的科学化。

(2)评估主体的个性与真实。

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估的主体主要包括领导、专家、教师自我、学生、同事等,每个主体在评估时,都会受到评估视角、文化背景、情感倾向等方面的影响,体现每个评估个体的个性特点,

这就需要在评估实施过程中,营造良好的评估氛围,加强严谨求实、坚持原则、公正客观的思想教育,实现评估过程的客观性。

(3)评估内容的丰富与针对性。

体育教学质量评估主要就教学态度、内容、组织过程、效果、师德等几个方面的内容进行评估,在组织实施中,各项内容的具体观察指标既要清晰明了,又要能涵盖和反映该项内容的主旨;

同时,根据不同评估主体,评估内容的针对性也要充分体现,对学生来说,对教学过程、内容和教学效果有更直接的认识,而同事、领导对教学态度、师德或科研能力等方面了解更多,因此,在组织实施中,就在丰富评估内容的同时注重评估的针对性。

在教学质量评估的组织实施中还需要通过收集、汇总、分析、处理来形成综合的评估结果。

在这个过程中,既要注重收集、汇总、处理时技术手段的科学性,也要防止技术操作不严谨或失误造成的疏漏,更要杜绝由于人为主观的情感偏好而弄虚作假的事件发生,这就需要评估的监督机制发挥作用。

3评估的总结反馈

体育教学质量评估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体育教师教学水平、推进体育教学工作的发展创新。

如果忽视评估的总结反馈和沟通改进等后期工作,就会使教学评估工作成为对教学“历史”的清算。

基于胜任力的体育教学质量评估着眼于未来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校体育教师成长,体现评估工作的发展性,强调组织评估与教师个体的共同参与,重视评估中与评估后的沟通与辅导,并使沟通机制贯穿于评估工作的全过程。

在总结反馈中,要沿着上、中、下三个线路进行:上线要向主管体育教学的领导报告,为以后的体育教学发展决策提供服务与参考,在汇报过程中一定要讲究实事求是,客观地报告评估结果及相关情况。

中线要与被评估的教师进行沟通和反馈,以提高以后体育教学工作能力、促进教师成长发展,在沟通中,沟通反馈的方式尤为重要,是采用书面还是口头、正式还是非正式、详细还是笼统的方式,都要根据教师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下线要在一定情况及范围内向外界公布,以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促进整体教学工作的开展。

公布评估结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应以“着眼于教师的发展”为最根本原则,一定要权衡公布的范围和具体方式,以鼓励先进为目的,以定量公布为重点,不能打击和挫伤了教师教学的信心与兴趣,引起并激化教师与管理者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评估结果的总结反馈还需要反映到下一步的体育教学工作中去,这就必须与一定的奖惩措施相联系。

如果评估结果出来以后,评估成绩不分优劣、不奖励、不与评聘挂钩,就会出现吃“大锅饭”的情况和个别教师滥竽充数、混迹其中;而评估结果一旦完全用于晋级、升职等功利目的,教学评估就较多地受人为因素的干扰,因此,需要有一个完善的教学评估保障机制,重视质量文化建设,给教师提供申诉和复议通道,不仅把评估结果反馈给教师,还要让教师的意见建议反馈给评估管理机构,进而形成完整的双向交流反馈机制。

4基于胜任力的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估中要注意的问题

4.1重视受评教师的发展性

现代评估理论日益强调组织中的个体性价值及其发展,更加强调个人的自觉、自我激励、个体自治和自我实现,更强调以人为本的评价。

以胜任力为基础的高校体育教师评估本身具备发展性评价的基本特征,但要想真正体现对体育教学过程和体育教师的发展性评价,实现发展性评价的根本目的,促进高校体育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仍需要细致、科学地进行规划。

因此,在促进高校体育教师发展性评价过程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把握:

一是管理氛围,应建立具有激励作用的超越自我氛围,促进教师追求卓越、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二是共同参与,评价中的每位教师都应该有自己的教学绩效目标,并且与学校体育管理目标保持一致,强调评估的全员参与性,突出教学评价的民主性和正向发展性;

三是机制建设,高校要把评价结果与体育教师的相关个人利益适度联系,将评估结果的一些重要指标作为选聘培训、晋职晋级等提升相关利益的重要依据,使得评估本身与高校外在奖励、激励制度联动发展,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2强化评估过程的系统性

体育教学质量评估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框架结构、组织人员、评估指标、流程设计、始末契合等方面进行构建。

在框架结构的设计上,既要配置有领导机构、组织团队、实施小组,又要有监督保障机构;在人员配置上,不仅要合理配置各级主管教学的领导、管理者,也要考虑人员的职称结构、年龄特征、学科背景;

在评估指标体系构建方面,要充分考虑胜任力中的显性和隐性指标的体现,从个性发展、工作态度、体育知识、运动技能等方面充分考量,组织体育学、管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专家进行研讨、确定;

在流程设计中,各个环节要有机结合,相互衔接,不可虎头蛇尾;

在每个评估周期的连续性方面,注重评估的常设机制建设,形成周而复始、循环提高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4.3提升评估操作的规范性

教学质量评估的实际操作过程中,有很多需要管理者及组织人员进行评估表的分发、宣传、收集、整理、分析、反馈等的工作,例如在这些微观操作中,

尤其是在体育教学中的很多体育运动实践操作过程中,必须注意提升操作的规范性,对不同评估主体、对象、内容等要提前制定好相关规范化操作程序和规定,避免人为的作弊、个人倾向、疏漏等问题的出现。

在操作规范化方面,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处理:

一是建设和完善规范化制度,对各种评估操作有详细的制度规定及操作规程,使相关人员按章办事;

二是建立健全监督反馈机制,对有些主观故意的作弊和个人失职行为进行责任追究,打击各种不规范、不尽责、不作为的工作行为,从而净化教学评估环境,真正使体育教学质量评估工作起到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促进高校体育教育蓬勃发展的作用。

篇5:高校体育教学论文

一、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创新与改革的必要性

1.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之所以要不断创新,是由于目前的教学模式存在很多不足,例如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的落后都不利于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影响着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进一步创新高校体育教学模式,让大学生充分感受到体育学习中的乐趣,提高对体育学习和体育运动的积极主动性,以更加热情的态度和健康的体魄投入大学的学习生活中去,对提高整体学习效果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

2.不断创新和完善教育理念。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是高校教学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才能从根本上实现教育教学理念的创新和完善,以科学有效的理念引导大学生。例如,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一般将提高大学生的体育素质作为基本的教学理念,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这种传统的教学理念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需要,高校体育教学不但要重视大学生体育素质的提高,还要激发大学生的体育爱好,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运动,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的精神。

3.推动整体教学效果的增强。体育教学一直以来都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身体健康和体育事业的重视,高校体育教学也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通过体育教学,可以帮助学生锻炼健康的体魄,培养积极向上坚韧不拔的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对于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推动整体教学效果的增强都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创新和改革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促进体育教学健康快速发展,推动整体教学积极稳定发展已成为高校体育教学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创新与改革的几点建议

1.提高体育教学在高校教学中的比重。受传统教学的影响,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并未引起所有高校的重视,体育教学在整个高校教学中仍占据较小的比重,这容易造成大学生忽视体育学习的重要性,并降低对体育学习的兴趣。所以,必须全面加强对体育教学的重视,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学在高校教学中的比重,增加体育教学时间和加大体育教学考核标准,促使大学生从思想上重视体育教学,在学习中以积极的态度饱满的精神来完成体育教学的要求。

2.树立终身体育的教学理念。如今随着人们对体育的重视,已经掀起了全民运动的热潮,并且全民运动的理念已经被写在我国体育运动的发展纲要中,这也进一步体现了终身体育的教学理念。在这样的我国体育事业全面发展的大背景下,高校更应该把握时代脉搏,树立终身体育的教学理念。一方面,引导大学生培养终身体育的观念,并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渗透终身体育的优势,通过一系列教学手段提高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促使大学生养成长期的体育习惯;另一方面,加强体育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尤其是关于人体健康和体育技能方面的教学,丰富大学生的体育知识,为大学生能够实现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3.完善高校体育相关配套设施建设。目前一些高校的体育相关配套设施的不完善成为制约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因此,高校可以适当加大体育教学的经费投入,逐步完善和更新相关的体育配套设施建设,引进一些智能化、科技化的运动设备,为高校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便利条件。例如,运动检测器的引进可以用来检测大学生的身体情况和运动情况,为进行体育教学评价提供一个可靠的参考指数,还可以根据这一检测指标来进一步制定个性化、科学化的体育教学方案。

4.优化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高校教师作为高等教育的直接引导者,对高校教学模式的实施和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关键性作用。根据相关调查研究表明,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明显不如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这直接影响着高校体育教学的深入发展。因此,进一步优化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刻不容缓。首先,高校要提高对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视,定期开展体育教学交流活动,及时发现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纠正,将体育教学的创新与改革落到实处。其次,要提倡高校体育教师的再学习再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组织教师参加体育学习的再教育活动,或者深入到健身俱乐部等体育活动中心了解现代人们的体育运动理念和方式,进一步丰富自身知识系统。

三、结束语

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是一个长期系统性的工程,要打破传统的教育教学体制,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模式与方法,不断探索和完善体育教学模式,以适应时代潮流和社会发展需求。大学体育是高校体育的最后一个阶段,对大学生以后进行体育运动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高校要树立起科学长远的人才培养目标,使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加强体育锻炼的意识,增强体质,建立起能够适应现代化社会的体育教学体系。

篇6:高校体育教学论文

1传统采茶舞的特点

采茶舞是从繁重的茶事活动中剥离出来的一种文体艺术形式,是茶文化兴盛的标志之一。其最早兴起于唐朝时期,以茶文化为基础,将软舞与健舞相融合而形成的特色舞蹈。采茶舞在民间流传盛广,三门石马采茶舞、广西壮族采茶舞以及杭州茶乡采茶舞都是我国传统采茶舞的优秀典范。采茶舞的服饰带有浓厚的民族特色,不同角色的演员的服饰着装不同,所选用的道具也有所差异,其伴奏主要是以传统的二胡、笛子和唢呐为主。而采茶舞的背景乐则是朗朗上口的采茶调,富于变化的采茶调也是采茶舞的一大亮点。同时,采茶舞大多是以扇子花、矮子步和水袖的形式呈现出来,于一动一静中将采茶舞的艺术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1.1艺术性

扇子花、矮子步和水袖是采茶舞的艺术核心,其中所凝聚的艺术内涵自然是不言而喻。丰富多样的扇子花为采茶舞的表演增添了别样风采,形式不一的扇子花表演手法也极大地拓宽了采茶舞的创作思路。矮子步是采茶舞最基本的步法,虎背熊腰下蹲前后转的舞步,以欲扬先抑的手法将采茶舞中的地域文化阐释得酣畅淋漓,给人一种丑中赏美的艺术感。而水袖是采茶舞的艺术精华,轻盈的袖筒随着表演者的舞姿上下飘动,翩若惊鸿,动如凤过,长袖挥舞之间尽显采茶舞的飘逸灵动之美。另外,采茶舞作为民间传统舞蹈的优秀组成部分,其在产生之初就被注入了传统舞蹈的艺术精粹,无论是表演形式还是风格构成都在无形被打上了艺术化的烙印。例如,江西赣南的采茶舞中的单水袖元素、粤北采茶戏中的三角班以及黄梅采茶戏中的方言腔调都是从传统舞蹈文化中汲取而形成的。

1.2生活性

艺术源于生活,采茶舞大多是以民间故事为原型而进行创作的,其反映的是百姓的生活常态,内容也是以日常琐事为主。采茶舞的语言形式、舞步动作以及道具布景都是从大众日常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因而,采茶舞自其形成之时便浸染上了生活的气息。例如,采茶舞声腔中夹杂着的“啊”、“呀”、“哟”、“呦”、“嗨”是从生活化的口语中提取而来的。此外,采茶舞也汲取了乡土韵味因子,声腔中的“三腔一调”、衬词中的方言文化与主奏乐器中的“勾筒”都在无意中诠释了采茶舞的生活化特性。总而言之,采茶舞作为我国传统舞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究其本质,采茶舞的任何表演艺术形式都是对生活的阐释,因此其所渐染的生活化气息极为浓郁。

1.3多样性

众所周知,我国地大物博,东西南北跨度较大。不同地区孕育不同的地域文化,而采茶舞作为传统艺术形式而存在,在不同区域背景下的具体表现形式也有所不同,形成了现在百花齐放流派繁多的采茶舞艺术格局。就地域因素而言采茶舞分为江西采茶舞、闽西采茶舞、阳新采茶舞、粤北采茶舞以及桂南采茶舞等多种形式,而且每一采茶舞的表演特征以及展现手法又都在不同程度上显示出鲜明的差异性。例如,江西采茶舞中的十字步、黄梅采茶舞中的黄梅调以及阳新采茶舞中的花灯,都是在不同地域文化中应运而生的特色元素,也构成了我国传统采茶舞异彩纷呈的多元化局面。同时,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处于转型时期的传统采茶舞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引入了现代舞蹈元素,为采茶舞的发展注入了个性化因子,将会极大地推动传统采茶舞向多样化迈进。

2传统采茶舞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传统采茶舞是我国优秀民间艺术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一支,其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潜藏着独特的文化艺术价值。历经千年而未衰竭的茶文化在纸醉金迷的现代社会里陷入了被遗忘冷落的境地,并且正面临着后继无人的断层危机。一旦采茶舞作为必修课程被引入到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那么就意味着茶文化也被注入到了高校的文化氛围之中,茶文化也会因此而得到进一步的弘扬。同时,采茶舞中的茶文化精神也会在青春盎然的高校散发出耀眼的光芒,促进高校学生身心健康的协调发展,推动高校体育活动课程向全面系统化迈进。

2.1丰富了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

采茶舞是我国传统艺术文化的精髓,是在茶文化的导向作用下而形成。所以采茶舞中渗透着浓浓的茶文化元素,而茶文化的精神理念对于触动高校体育文化教学活动课程的多样化发展大有裨益。一方面,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高校对于体育教学持一种不重视甚至忽略的态度,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以草草了事的姿态对待体育课程,进而导致高校的体育教学活动步入了僵化的局面。而采茶舞中所寄寓的“天人合一”茶文化思想内涵将会以耳濡目染的形式对师生进行春风化雨般地鼓舞,使其走出应试教育的阴影,积极参与到采茶舞的体育活动中,进而构建完善的体育教学课程体系。另一方面,当前高校的体育教学内容大多是以球类运动或者简单的健身操与瑜伽训练为主,课程的设置较为单一,学生只能被动地选择。但是,采茶舞走进高校体育课堂,也就为学生提供了另一种选择,使其能在主动的学习中感知采茶舞的体育魅力。

2.2促进了茶文化的传播与弘扬

我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的发源地。在千年的历史积淀中,茶文化也愈发深厚。然而,大浪淘沙中传承至今的茶文化,却在无人问津中渐渐凋零。年轻人都沉迷于快餐文化的追捧中,崇洋媚外情绪的滋生也使得其对于传统文化缺乏基本的认知与归属感。而高校作为人才的培养基地,以采茶舞的形式引入茶文化将会极大地促进茶文化在高校的弘扬。高校将采茶舞作为体育课程,学生则可以通过对采茶舞的学习来了解茶文化的基础知识,然后在循序渐进地过程中构建茶文化知识结构框架,并以一传十、十传百的形式将茶文化进行广泛传播。总之,高校将采茶舞纳入体育课程体系,将会使茶文化的传承之路更加顺畅。

3传统采茶舞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创新应用探讨

3.1透过采茶舞将茶文化精神内涵融入体育教学

虽然当前部分高校的体育教学活动尝试引入了采茶舞这一元素,但是由于茶文化内涵的缺失抑制了采茶舞对体育教学活动的积极作用,进而导致高校的采茶舞教学活动停留于浅尝辄止的表面状态。所以,高校在利用传统采茶舞重新构建体育教学框架时,应该结合其茶文化内涵,对采茶舞中的文化艺术元素进行深入挖掘。首先,高校体育教师应该主动根据体育教学特点,对茶文化知识进行系统性学习,从中提炼茶文化精神主旨,并逐渐融入到采茶舞的教学过程中,以健康向上的积极姿态进行采茶舞教学,使学生在刚柔并济的舞蹈中感受采茶舞的多重美。然后,高校教师也应该将茶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赋予到采茶舞中,以婀娜多姿的舞步与形象生动的艺术表演征服学生,从而激发学生内心深处对于采茶舞好感,促使其主动地投入到对于茶文化的研究中。

3.2结合现代舞蹈艺术元素对采茶舞进行创新性改编

传统采茶舞饱含了我国传统文化因子的艺术内涵,但是在百花争艳的时代里,一成不变的传统事物只能被扔进如风的记忆里。所以,传统采茶舞要想在开放性的社会里寻求一丝立足之地,则必须以潮流时尚元素为基础,对其进行创新性改编,否则将会被历史的黄沙所覆盖掩埋。因而,高校在引入传统采茶舞时可以结合现代舞的艺术元素对其进行突破性改编,以自由多变的形式,对传统采茶舞的表演手法与艺术形式进行不同层次地改编设计。例如,高校的采茶舞教学可以利用爵士舞的步伐、华尔兹的舞姿以及嘻哈舞的风格对采茶舞进行适度改编,从而满足大学生对于舞蹈艺术的追求目标。而不是僵硬地将采茶舞引入高校体育课堂,并以刻板的方式进行教学,除了徒增学生的负担外,更是压制了学生对于采茶舞的喜爱之情。当然,高校也可以聘请专业舞蹈演员对采茶舞进行改编,从而使之与高校学生学习境地相适应。

3.3积极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优化采茶舞的`教学方式

传统采茶舞对于高校学生的体育课堂而言,犹如一阵清风吹皱了平静的湖面。传统采茶舞作为一种民间化因子被加入到高校的体育课堂中,也就意味着其所指向的对象发生了变化,教师不能再以传统的教学方式对采茶舞进行填鸭式教学,而是应该积极引进优秀的教学经验,以学生对于采茶舞的认知度为出发点,不断优化采茶舞的教学方式。所以,高校的体育教师应该加强同专业舞蹈教师的联系,并就教学方式与内容进行探讨性交流,从中总结优秀的采茶舞教学经验,并在实践中逐步改进采茶舞的教学方式。另外,教师也可以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对采茶舞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从而以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推动采茶舞教学向现代体育教育之路迈进。

篇7:高校体育教学论文

一、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观念陈旧,教学内容枯燥

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注重体育专业技能的训练,在教学中对学生的重视程度不高,教师在教学中大多根据教学目标制定教学计划,对学生的实际需求缺乏了解。高校教学十分重视就业,由于体育教学与就业的关系不大,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的重视程度不高,无法充分的发挥体育教学的优势,这种陈旧的教学观念,是阻碍高校体育教学体系创新的主要因素。此外,高校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多数是学生从小到大接触过的,而且教师在教学方法中也多采用相似的方法,教学内容的空洞和枯燥,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课堂教学效果不佳。

2、教学计划缺失,教学方法有限

高校体育教师不受就业压力的影响,而且教师和学生对体育的重视程度普遍不够,这就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忽视教学计划的安排,在实际教学中较为随意,主观性较强。在教学计划中通常注重教学目标、教学考核,对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严重忽视。此外,体育学科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从小到大千篇 一律的教学方法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而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教学方法仍然固守成规,缺乏必要的新意,这必然会对导致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不高,最终导致体育课无法达到提高学生身心素质的作用。

3、教学模式单一,教学评价失衡

我国体育教学以室外课为主,室内课为辅,但是高校体育教学中室内课几乎没有,单纯室外教授,室外课受环境影响较大,加之教师重视不高,所以遇到天气变故就会取消体育课。这种单一教学模式的产生主要是因为教师和学生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不够,长期受这种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无法接受完整的体育教学,通常在期末测试时应付考试,导致体育教学达不到真正的目的。此外,高校体育教学的评价体系较为单一,多以期末成绩作为衡量学生体育素质的唯一标准,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参加体育课只是为了取得成绩,身心素质都得不到有效的提升。

二、构建高校体育教学创新体系的策略

1、坚持人本思想,丰富教学内容

教育教学是为学生服务的,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树立人本思想,将人文精神贯彻到体育教学中去。体育教学自身就具备较为轻松、愉悦的氛围,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人文精神的渗透,让本应愉悦的课堂氛围变得更加热闹,让课堂真正的“活”起来,这样才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才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来调整自己的教学过程,从而达到体育教学的真正作用。高校体育教学人本思想的树立,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受到体育学习中的乐趣,这样才能够在体育学习中锻炼自己的身心素质。体育教学多为室外课程,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课外的环境,可以通过体育游戏,情景表演,音乐舞蹈等丰富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让学生既得到了身体上的锻炼,又能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开展多元评价,激发学生参与兴趣

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评价方式较为单一,单纯的成绩考评无法衡量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也起不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反而会对教师的教学造成阻碍。因此,高校应该开展多元的评价方式,在提高学生体育技能的同时,从多个维度评价学生的能力。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每节课的表现,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评价,评价的内容不要只局限在专业技能方面,对学生积极参与,帮助他人,团结协作等都要进行及时的评价,并将学生的日常表现纳入最终的考评结果中。多元教学评价的开展,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时刻关注学生,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参与,以及体育训练情况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给予学生公平公正的评价,才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注重教学反思,提升教学质量

高校体育教学虽然与就业的关系不大,但是作为教师教学反思是基本的素养,教师只有积极的反思才能够发现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才能够根据学生上节课的表现情况,对下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创新,从而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提升教学质量。高校体育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为重点,因此在课后教师要时刻反思:利用何种教学手段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利用何种教学方法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舒适的学习环境;如何将学生的积极主动、乐观快乐兼顾到一起;如何将体育教学的目标更加高效的完成等。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新课程标准的改革,对高校体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体育教学创新体系的构建,要从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开始,不断的丰富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完善体育评价体系,丰富评价内容,加强教学反思,这样的教学才能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才能够达到体育教学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作用。

篇8:高校体育教学论文

1当今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因此,高等教育最不应该的就是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应该与时俱进,甚至超越时代,有一定的预见性。然而,现今的高校体育教学依然是传统的、陈旧的,没有变通和完善。这大大阻碍了我国目前高校教育体育教学事业的发展,也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基础扎实的综合型人才十分不利。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主要有思想观念的落后、教学计划制订不合理、教学内容和方法呆板等。这些不足导致培养出的体育专业人才在当今经济发展条件下无法很好地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1教学指导理论、思想是传统

并且是落后于时代要求的高校受以往教育体系的深刻影响,授课指导思想上观念陈旧,教学被束缚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对学生身体、心理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可能会有负面影响。高校的办学思想屡屡受到阻碍与陈旧的教育模式息息相关,在这种思想模式下,教师和学生都处于重视文化教育轻视体育教育的思想上,体育教学发展十分困难,学生身体得不到有效锻炼,体质下降。不但如此,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中,学生仍然不是中心,完全听从教师的安排,并且不因人而异。其实每个学生的身体状况是不一样的,对动作技能的接受能力也是不一样的,一味地教学会给学生产生心理负担,无法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这并不以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为目的,十分的机械生硬,完全丧失了体育锻炼应有的作用。过于死板的教学目标甚至增加了学生的心理压力,阻碍了进行体育活动的积极性,阻碍了学生个性、人格和人生价值观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出现了文化知识水平高但身体素质差、人生价值观偏离社会主导思想和社会适应能力差的“人才”。

1.2教学内容陈旧,没有变化

从小学到大学,体育教学内容永远都停留在篮球、足球、长短跑、跳远等几个项目上。即使发生改变也是改变每个项目的标准之类的丝毫无用的变化。不从根本上改变落后、陈旧的教学内容,这严重影响了学生进行体育教育的积极性,甚至产生厌倦、反感。大学生体育课逃课情况十分普遍。无法激发大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就无法让他们主动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因而更无法取得体育教学应有的效果。

1.3教学方式僵化、机械

到目前为止,大多数高校进行体育教学时都是以运动技术为主,教师机械地授课,学生机械地学习,这一方法单调、僵化。学生其实对这些无趣的枯燥的课程并不感兴趣,他们需要的是活力、是新鲜感,是足以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课程。“老师机械地讲—学生机械地听”这样的怪圈,逐渐使学生对学习体育感到厌倦,教师对教学也搞到乏味,这样周而复始的教学方式,无法让学生感受到健身和运动的乐趣,进而失去对学习体育的兴趣,教学质量也无法得到提高,更无法达到体育教学目的。

2构建高校体育教学创新体系的方法

建立起面向未来的、以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目的的、符合当今时代发展潮流的高校体育教学创新体系,需要强调体育和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内容论和方法论,将健康维护和增进延伸到体育教学之中,将终身体育的观念融入到体育教学当中,使体育教学的内容教材化有新的方向,更使体育为素质教育服务的特殊作用得到确定。建立起高校体育教学创新体系,就需要对体育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重新认识和适当改变,把体育运动作为教育的载体,构建起一个面向未来的高校体育教学新体系。

2.1对体育教学的目的和本质进行创新

体育教学并不是单单进行体育锻炼的过程,体育教学不等同于健身,更不等同于单纯的体育技能传授和学习,单靠这样的体育教学活动无法对学生的体质提高和意志品格的培养保持终生的影响。高校应该做的是把体育技能的传授和兴趣、能力紧密结合,形成全新的授课方法,重视对学生永久性的锻炼能力和意识的培养,让学生真正想要学习、想要锻炼自己并有所收获。高校体育教学应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把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作为重点,使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能够对其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积极的态度,懂得健身的意义,掌握健身的知识和方法,并能够运用多种基本运动技能和健身方法进行经常锻炼。

2.2对体育教学内容进行创新

新课改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实现在教学内容上的体系创新,要以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主,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为目标。教学内容必须和健康教育相结合,改变传统的以技术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增加新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把教育标准定在以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为主,不仅仅将技能传授给学生,而是要重视学生体育健身意识的培养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增加一些能够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的新项目,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体育运动中提高大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和健身意识,学习相应的体育知识,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2.3对体育教学方法进行创新

高校体育教学方式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也要进行创新和改革。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好学生、让学生在测试中得到更好的成绩并不是目的,相反,学生学好体育知识、增强自身体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意识才是体育教师教授体育知识的最终结果。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少讲、精讲,学生能够自己通过学习和实践掌握的技能,交由学生自己学习,或者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讲解,教师进行必要的引导,让学生彼此进行交流和沟通,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兴趣和综合能力。教师还要做到给学生发表见解的时间,给学生提出疑问的机会、,给学生实践的机会。在这种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下,学生能够放松身心进而启发学生主动思考,进行创新,在快乐的学习与锻炼中体验体育的乐趣。改革教学方式能够使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模式变为素质教育的“探索式”教育模式,帮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动性、个性和创造性。

3结语

传统高校体育教学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在测试中达标而机械地传授体育知识和机能,不利于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意识、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对高校体育教学体系进行创新,是在新课改和当今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下培养出高素质的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构建高校体育教学创新体系,改变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树立起终身体育健身、创新意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育能力,使学生能够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下得到身体的锻炼和意志品质上的培养。

篇9:高校体育教学论文

一、多维观察,在实践领悟中培养创新思维

任何生命个体对于客观世界与事物的认知都是借助细致观察实现的,可以说观察是思维认知的触角。只有真正地掌握了观察方法,形成了观察能力,才能为针对新情况的变化及时采取对应策略奠定基础。首先,教师要明确体育学习中观察的价值,可以采用正误对比的策略,让学生观察正确的动作要领,在形成思维观念的基础上,通过探寻正误动作之间的区别,避免学生在实践练习中出现错误。其次,教师应该结合具体的观察实践,引领学生积累相关的实践方法,从观察视角的选择、观察顺序的确定等方面入手,帮助学生掌握观察新方法、探寻新问题,直击动作的核心,从而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在教学“篮球的三步上篮”时,教师在讲授了动作要领之后,为学生播放了慢动作的视频,清晰地展现了三步上篮的动作要领。学生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教师则利用篮球比赛录像中的“走步”录像,通过正误的对比进一步明确“三步上篮”的动作要领。正是基于这样的观察,学生对“三步上篮”的动作要领形成了深切的体悟,为学生行进间“三步上篮”以及接球后直接的“三步上篮”的创造性运用奠定了基础。

二、聚焦想象,在回忆拓展中培养创新思维

想象能力是人作为一个具有主观能动思维的生命力重要特征。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真正自由的生命。而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也必须要注重对学生想象能力的历练。动作要领的讲授是静止而机械的,只有在学生主动、积极想象的刺激下,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思维认知能力,为其创造性思维发展奠定基础。如在教学“三级跳远”这一动作时,教师就采用了“大胆想象”的策略展开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运用形象化的语言,引领学生回忆袋鼠的跳跃动作,在脑中再现其在草原上弹跳驰骋的画面,从而感知弹跳的技术要领,在初步感知动作结构以及合理分配发力机构的基础上,强化对动作要领的内化理解。而在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则引领学生在头脑中再度想象,引发学生内在积极的思维反应,从而达到自我控制与调整的目标。通过虚拟想象的画面对自身的实践动作进行感知,正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呈现。这对于任何一个学生而言,都是一次创造性的融合使用。

三、积极主动,在探究联系中培养创新思维

中国自古就有“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古训。正是教师的启发诱导,学生才能形成独立思维方式和思维主动性。因此,在教学之前,教师应该强化对学生的启发引领,充分运用学生对于未知领域好奇的心理特点,预设性地考量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认知特性。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巧妙地将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与能力运用到新内容的学习中来,从而借助原始性的经验推动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如在教学“足球踢球”的相关动作要领时,教师首先从助跑路线、支撑站位、摆动幅度、触球部位等正面维度进行讲授,引领学生在初步了解中形成对踢球的基本认知。而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引领学生联系自己已经学习过的力学原理等知识进行深入分析,探究思考怎样合理运用身体资源,以更好地掌握这一动作要领,从而在举一反三中引领学生发现与创造。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可以现实传授新知,铺垫认知;继而联系旧知,强化联系,最后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创造性地运用自己独特的方法提升自身对动作要领的程度掌握,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鼓励质疑,在审视反思中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精神的本质就在于从习惯性的传统视角中开辟出一条全新的领域,引领学生得到全面的感知方式与成果。这就要求学生在观察世界、进行体验的过程中,万不可循规蹈矩,教师要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富于幻想的特质,让学生不再迷信权威、迷信书本。当然,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培养,并不是要让学生目无一切,怀疑一切,而是要带着自己的视角与眼光去洞察现象、发现问题,从而借助相应的理论认识现象、解决问题。如在教学生一个全新的动作时,首先要建立这个动作标准化的想象视角,在头脑意识中形成优美、内在的画面体验,并敢于表达、猜想,甚至是否定标准性的动作,从而相机思考为什么这样做,怎样做才是最好的标准?这样的思考,并不是被动、顺应式的探究性思考,而是以审视的方式反思为什么要这样、这样做有什么好处、是否还存在着其他更好的方式。正是这种形式的思考,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总而言之,高校中的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思维发展与定型的重要阶段。作为教师,应该顺应这种学生思维认知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推动学生适应社会、智力发展以及创造性价值的提升,从而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篇10:高校体育教学论文

1引言

对于高校自身来说,体育教育工作的开展,是提升学生身心素质的重要一项工作内容,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多方面意识能力的必要教学组成部分.现阶段,高校的体育训练课程开展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我们需要采取更加合理的创新理念,对于整个体育训练课程进行不断地改进和调整,提高体育训练的效率和质量,更好地促进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2高校体育训练创新的意义

在高校体育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是整个体育教育活动的关键.在以往传统的体育教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体育训练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内容,其和体育文化一样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体育训练本身也有自身的一套体系,如何保持科学性,确保体育训练质量,这也直接影响了高校体育教育工作的开展效果.在体育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对于体育训练活动进行有意识的创新,从而更好地提升体育训练方法的科学性,结合实际情况来提升体育训练的实际效果.通过对高校体育训练的全面创新,可以对于当前体育训练系统中的问题进行有效地解决,并且对于体育训练方式进行科学的调整和改进,进一步提升整体体育训练的质量.以往旧的体育训练模式下,整体训练目标不够科学明确,并且训练的方式依然沿用陈旧的训练方式,这也是一直困扰现阶段体育训练质量效果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展开体育训练创新的过程中,很多新的因素可以更好地和当前体育训练体系进行融合,并且从全局地角度,对于体育训练创新发展的动力进行更好地调动,让高校体育自身的影响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释放,这对于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体育训练创新活动的开展,也可以为高校树立一个科学的体育教育发展方向,让高校的体育教育活动具备更强的科学性与可持续发展能力.体育训练的创新本身从体系化的角度,也进一步地促进了其他相关主管部门职能的发挥,这也给予了高校管理者一个更加优质的发展环境,给予了一个新的发展契机.在相关体育训练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对于出现的问题,通过合理的创新,可以更好地完善训练目标和训练过程,让训练方法更加科学可靠,同时给与创新活动以更加全面地支持.从题来说,对于高校体育创新上,通过创新可以实现对方法的有效整合、对训练过程的高效管理以及对训练目标的进一步升华.不断地创新也是实现对各类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合理结合各类训练要素的必然前提.

3高校体育训练创新的原则

对于高校体育训练的创新来说,创新活动的开展,需要对于创新的原则进行更好地明确.本文就从规律性、一致性、人性化、系统性以及发展性的几个方向入手进行分析.第一,高校在体育训练创新的过程中,需要从内容方面、目标方面、机制方面以及方法方面等不同层面,对于高校体育训练的规律进行深刻的把握,对体育训练的本质进行深入探究.通过对于规律的把握,可以提升训练目标的合理性,融入更加科学的训练理念,对于体育训练这一项目的特性进行更好地展现,进而有重点、有方向、有计划地展开创新活动,同时也对于体育训练的效率提升给予有力地创新保障.第二,在进行高校体育训练创新的过程中,要对于一致性因素进行深刻的重视和把握.高校的体育创新活动的开展,需要对于各类主观因素、客观因素进行综合全面的分析,对于创新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全面地统筹分析,结合不同阶段的特性,给予制定一套更加科学、有效地应对方案,提升创新策略的一致性,让创新策略更好地贴合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实际特点.第三,体育训练的创新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提升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效果.在高校体育训练创新的过程中,要融入更多的人性化的要素,并对于人的本性进行充分的尊重,关注学生个体的全面成长.在体育训练中,要融入更多的人性化管理思路和策略,这样可以对体育事业的发展宗旨和需求进行更好地满足.第四,创新活动的开展,要想保证成效,就必须从系统性的角度展开整个训练创新的过程.高校的体育训练创新活动的开展,本身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在进行创新的过程中,要应用科学的创新理念,对于创新的目标进行明确,构建一套立体化、多样化、稳定化的管理机制,从而对于体育训练中的各类问题进行有效解决.第五,对于高校的体育教育工作来说,内外环境一直处于动态的变化当中.在进行创新上,要融入更多的发展性的思路与眼光,对于环境方面的变化趋势和情况进行明确,融入不断变化的创新思路和理念,让内容和方法的改进可以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4高校体育训练创新策略

第一,理念方面.高校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学生自身面临着很大的课程压力,平时对于体育训练活动的参与缺乏足够的积极性和精力.目前高校对于体育训练课教学的开展也缺乏足够的重视,相关的训练方式较为落后和陈旧,从而导致了当前体育训练的效果很难得到更好地保障,学生自身身体素质方面的提高和成长也很难尽如人意.为了更好地对于体育训练创新工作进行推进,我们必须从思想层面上入手,对于体育训练创新工作予以足够的重视,客观地认识到创新对于高校体育教育工作开展的必要性.高校内部要积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对于体育训练工作的重要性进行大力宣传,让高校师生形成一个良好的体育运动意识,让其认识到体育锻炼对于自身的重要性.在一些教学活动的安排上,学校也要对课程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引入劳逸结合的教学模式.与此同时,高校也要积极做好体育训练教学工作的整体投入,提升体育教师的整体待遇水平,对体育教学环境进行更好地改善.高校也要积极地组织各项学习交流活动,鼓励体育教师对先进的体育训练教学经验进行学习,提升体育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为高校体育训练的创新给予可靠的人才支持.第二,机制方面.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摇篮,也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高校教学工作的开展也一直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和压力,如何更好地正视压力和问题,提出科学的应对策略这也是令人重视的.虽然新课改工作的开展已经得到了有效地推进,但是在一些专业学科建设工作开展中,依然对于体育训练方面没有给予足够的支持和保障,体育训练工作的开展一直没有得到实质性的保障.作为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作,体育训练的创新改革需要一套更加科学且完善的机制作为整体保障,并且对于训练改革的整体目标进行明确,通过科学地设定,让改革创新工作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对于高校的体育创新活动来说,要从计划层面、组织层面、实施层面、评价层面等进行不断优化,从全过程的角度,对管理机制进行统筹.在进行机制创新的过程中,要确保目标确立、内容设置、重难点选择、方法利用、机制构建以及措施决定,都必须符合体育训练创新的一般规律和要求,都必须遵循体育训练创新的本质特性.任何忽视或者忽略体育训练创新规律和要求的观念、行为,都有可能导致高校体育训练创新绩效的弱化,甚至是体育训练创新的失败.第三,评价方面.对于以往的高校体育训练工作来说,成绩往往是对于学生评价工作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对学生素质进行界定的重要指标.以往教育工作中,应试化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特点,体育教学也不例外.这种大环境方面的影响,导致了高校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成长缺乏足够的重视.高校体育教学工作开展中,很多评价工作的开展都缺乏足够的科学性和全面性,对于评价工作中的问题不能给予足够的认同和重视,并且对评价方面的创新和调整计划的执行,也很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从而很难达到既定效果.评价活动的合理创新,对于提升体育训练的教学效果也是非常必要的.对于评价工作来说,以往传统的评价方式已经不适用于现阶段高校的体育教育工作.高校要积极组织调研分析,对于当前评价中的弊端和不足进行明确,引入更加全面的评价机制.在进行评价的过程中,不仅要对于学生的成长进行科学评价,同时也要对于体育训练体系中的多方面问题也要进行相应的评价,内外结合,共同地构建一套科学地评价体系,为体育训练创新提供一个合理的监督和反馈支持.在评价的过程中,也要融入人性化的原则和动态性的准则.由于学生是参与体育训练的主体,是体育训练的收益者,因此体育训练的应当以人为本制定合理的训练改革计划,这样训练的改革才能有更加强大的动力.动态性的原则是指在体育训练中的过程中,很多东西都是在动态变化的,在体育训练改革中应当建立一个完善的动态调节机制,通过不断的变化迎合当时的条件提升体育训练的效果.

5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于高校自身来说,体育训练活动的开展是体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同时也是提升高校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途径和方式.针对于高校体育教学工作开展出现的问题和不足,我们要予以足够的重视,积极探索出一套合理的创新发展体系,对于体育教育工作进行更好地优化,从而让高校体育训练活动的开展更加具有成效.

篇11:高校体育教学论文

1.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当前传统的高校体育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高校培养出的大学生在走向社会后频频发生猝死等问题,引发了专家对身心健康领域的高度关注。亚健康产生的根本原因还是国人体育锻炼意识的落后。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已经成为当下迫在眉睫的一项待解决的课题。

2.体育教学在高等院校的发展近况

我国的高等院校在国家和教育部门等大力支持下,相关的体育教育配套设施以及课程内容的安排都有了较大的改进,但依旧没有突破固有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不能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能力和习惯,以至于,学生毕业之后就基本告别了体育锻炼。体育教育的理念也没有被学生所深入掌握,相关的体育技能及习惯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与训练。

3.我国传统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3.1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

近些年来,高校体育教科书的内容枯燥、乏味,内容在安排上不合理,在重复问题上尤为凸出,如从小学一直到大学,体育教材的里都有跑、跳以及投等基本项目,这些项目的学习都是从头开始,这种重复问题让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内容在衔接上也不是很好,内容里没有对中小学体育教学的作用和铺垫进行描述,一个学期的体育教学在逻辑上和衔接性等问题上没有在课标里阐明,致使每个学习的体育教学内容变的孤立。从而使得学生在体育学习中无法把各个阶段的体育内容衔接起来。此外,体育教材内容无法与时俱进,枯燥的学习内容忽略了学生的身心发展,使得学生失去了耐心和兴趣,让学生把体育当作一种应付态度来对待,体育锻炼技能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就更无从说起[1]。

3.2体育教师专业水平有限

当前,由于各大高校一味地重视自然科学上的经费投入与研发,而忽略了体育等学科的发展。体育教学教师资源分配上的良莠不齐会导致很多体育老师得不到培训和外出会议交流的机会。其专业水平还停留在学校时掌握的知队伍。

4.结论

总之,创新改革高校教育模式是满足现代化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符合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要摒弃传统的竞技意识而强调强身健体的意识。要想培养当前国民的基本身心健康与经济社会的同步发展,就要从根本上扭转当前的国民体育意识,在完成高校教学任务的同时,把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作为当前创新体育教育模式的重中之重。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输送更加优秀的人才,为人类身心健康的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各大高校要结合自身高校的办学特点及在校生的素质等方面,大胆创新教学模式,为社会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

篇12:高校体育教学论文

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对体育课程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即在体育课程的开展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体育基本理论、知识、文化的教授。但是现实情况却是在目前的体育课程教学中往往仅注重技术实践教学以及短期的体育锻炼,而对学生在体育理论教学方面的教学课时明显不足,学生的自我锻炼意识及能力均较为低下,远期效益相对较小。因此就高校体育理论课的教学创新与优化展开相关的研究工作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与价值,应当引起人们的重视与思考。据此,本文将基于对目前体育理论课教学所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创新及优化措施。

一、当前体育理论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课时不足

依据《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所提出的具体要求,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对理论课程的教学课时应当不低于总课时的12%。曾有研究对我国56所高等院校的体育理论课程开展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其中有9所高校的课时达到了14.61%,5~8学时的占到了78.12%,5学时以下的占到了4.12%,未开设的占到了3.15%,这表明了大量的高等院校对体育理论课程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

2.内容陈旧

当前大部分高等院校在体育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当中,所采用的教材内容往往过于陈旧且简单化,难以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有效的激发,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的了解需求难以得到有效的满足,忽视了对体育人文及与体育锻炼有关的人体科学及知识的教授。目前高校体育教学所选用的大部分教材内容,尽管在名称上看似迎合了时代发展的潮流,然而却经不起仔细的推敲,其中所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寥寥无几。并且在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当中,“填鸭式”的情况依然十分普遍,理论讲解往往也仅是浅尝辄止,难以有较深的探讨。

3.效果不佳

根据教学效果的反馈结果来看,大部分的学生对体育理论教学的不满集中体现在教学效果差,难以引起学习兴趣上。依据有关调查研究表明,在体育理论课堂当中真正认真听讲的学生不足三分之一,不认真听讲、做与课堂无关事情的学生占据了绝大部分,甚至还有部分学生旷课。产生这一现实情况的原因主要还是在于人们普遍认为体育课程就是锻炼身体、放松心情,理论学习无关紧要,并未认识到体育理论课程的价值所在。

二、体育理论课的教学创新与优化

1.突破传统观念

体育教学因其教学形式独特,具有十分丰富且积极的教育价值,同时也是其他学科项目所难以替代的,具有十分显著的优越性与独特性。同时体育教学活动还存在极强的实践性,通常是将室外教学与室内教学相结合,促使学生一方面锻炼身体,另一方面提高知识见识;同时体育还具备有及时性的特征,无论何时何地,在开展相关的体育项目之时均可为学生穿插理论教育,进而给予学生培养健康人格的良好的先决条件。因此,突破传统观念是开展好体育理论课的基础与核心。

2.改进教学方式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想开展好体育理论课程的日常教学工作,首先便需要鼓励教师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于目前体育理论教学课时相对较少的情况下,教师在开展实践技术教学课程时可适当加入一些理论教学,以促使学生能够在实际理论的指导下开展反复性的联系,从而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之时,还能够促使学生技术技巧的提高。此种教学方式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相关的高校体育教师应当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积累,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依据教学大纲的目标要求、教学对象等现实状况,精心挑选理论知识点,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2)人格培养与技术教学相结合。注重对学生人格培养与技术教学的有机结合。在理论课程教学中可加强对学生优秀意志品质的培养。例如在田径运动之中的中长跑理论教学课程中,可培养学生刻苦拼搏的顽强意志,以及勇往直前的精神品质;在体操一类的理论课程教学中,可培养学生勇敢、果断、互相帮助的优秀品质及强大的心理素质与美感;在各种球类理论课程教学中,可重点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积极协作的集体主义思想,促使学生能够拥有大局意识;在武术理论教学课程中可培养学生敏锐、机智的思维方式,促使学生的胆识、表现力得到有效的提升。此外,还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比赛活动,可要求学生自主开展体育比赛活动,这样不仅能够促使学生在体育比赛中建立起不畏艰难、拼搏进取的竞争意识与集体主义思想,同时还可在比赛的组织过程中促使学生的组织协调、秉公办事的能力得以有效的锻炼。体育并非单纯教授学生知识技能,更为关键是的要促使学生能够对体育活动产生浓厚的参与兴趣,为学生今后的人生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能够养成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

3.强化质量考核

(1)考核教师教学效果。就教师在开展日常体育理论教学中的手段方式,以及学生的实际听课情况进行考核,及时掌握学生对教师所讲授知识内容的实际理解情况,注重教师与学生的良好互动。具体可通过制订质量考核评价体系来予以实施,其具体内容可涵盖以下几个方面:设立校级教学督导员、安排各部门领导听课、跨学校同行教师听课、学生打分评价等。在实际的考核过程之中要切记将“以人为本”作为底线原则,重点是要查找出教学当中所存在的问题原因,并进一步指出相应的改进建议。(2)提高教学科研要求。高校体育教师应当提高教学科研要求,以促使教学质量得以有效提升。教师必须将自身的日常教学实践工作与理论教学相结合起来,并基于这一基础加强对科研工作的重视程度。对此,针对不同职称的教师可提出具体的科研目标:教授一级在三年内至少要在核心期刊发表2篇以上论文,主持省厅级别的课题至少1项;副教授一级在三年内至少要在核心期刊发表1篇以上论文,主持校级课题至少1项;讲师一级在三年内至少要在正式期刊发表2篇以上论文,同时参与相关的课题研究;助教一级在三年内至少要在正式期刊发表1篇以上论文。总而言之,在开展体育理论课教学之时应以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为前提,而不应一味追求单一的教学模式。在实际的教学之中需依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对象及设施等状况,运用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等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及方法。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之中不仅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还需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对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情况,确保学生能够更加高效地掌握理论知识,并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起来。

篇13:高校体育教学论文

一互联网媒体的含义

想要从文字、图片以及资料中获取某一特定信息,从而借用新兴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电视等技术媒介采取一定的科学方法,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从而达到自身的目的这就是互联网媒体,也叫做信息技术。互联网媒体的产生引起了信息资源形式的变化,多样性、快速性、便捷性、选择多元化等成为互联网时代的特征,这一特征使其更适用于高校教育改革。由于传统教学方式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知识面的扩大、思考能力以及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而互联网媒体的介入将打破这一落后的局面,从而大大提升高校教育的质量。

二互联网媒体应用于高校体育的优势

(一)高校体育教学环境更加生动立体

高校开展体育课一方面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以适应高强度的学习压力,另一方面则是减轻学生的紧张感,促进其实践应用能力。所以,体育课包含教材的学习及活动这两部分。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教授学生模仿,这种形式过于呆板枯燥、学生无法产生学习兴趣。而互联网媒体的直观性与立体性,可以将教材内容及动作用动画、图片以及视频的形式表现出来,创造了生动且立体的课堂氛围,从而帮助学生记忆理解体育知识及动作。

(二)加强高校体育教师与学生的沟通

我国高校教育的普遍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不够,学生不愿意与教师进行沟通,致使教学课堂互动少,教学质量差,这种现象在体育课教学中也不例外。而互联网媒体的出现和应用及时的解决了这个阻碍,互联网媒体拥有强大的信息储存功能,更是便利的交流互动平台,教师可以运用互联网媒体的这两点优势加强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并及时与其进行沟通和信息的反馈,进而提升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增加了教学的整体质量与效率。

(三)提高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

传统的高校教育由于其死板、单一的教学方式,很容易扼杀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互联网媒体其强大的信息量和便捷性,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教师可先备好需要学习的资料,包含图片、文字、动画和视频等形式,由学生观看研究自己所喜欢的内容,进而在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可就自己所看的内容结合学习目标进行交流讨论。这一过程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即培养了自身的动手实践能力,又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向,将互助与独立完美结合,最大程度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互联网媒体如何帮助高校体育创新教学形式

(一)体育理论知识教学与互联网媒体相结合

高校体育课教学分为两部分,课外活动教学与课内理论教学,进行课内的理论知识教学时,传统的教学方式显得枯燥沉闷,学生无法产生专注力及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口述知识内容又会受到一定限制。因此,在进行体育理论的教授时,教师不妨采用互联网媒体形式,导入与体育相关的课外知识诸如比赛、卫生、心理等内容。如进行篮球课前要对其发展、规则、投法等予以讲解,不妨在课堂上以视频形式播放精彩的篮球赛事片段,在观看片段的同时对知识理论内容进行讲述。将互联网媒体与知识理论结合既能提高课堂的活跃度、增强课堂教学效率,还使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提高,从而全面推动学校素质教育的发展和进步。

(二)运用动画形式开展体育活动实践性教学

互联网媒体中的“动画”,是互联网中最具代表性的技术之一,其灵活性、趣味性和具象性使之最适合用于高校体育教学当中。教师进行课外体育活动教学前,不妨利用互联网媒体对该体育活动做以简单的介绍,使学生对即将学习的活动有简单直观的认识,从而使体育教学更加有效率的开展。而进行实际的活动教学时,教师可采取动画形式,将该活动里需要的动作、技术等运用物体旋转、快速移动以及画面定格等方式展现出来,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每一个动作的运行过程。将动画引入体育活动技术的教学中,不仅能让学生快速抓住活动的技术要点,提高体育课教学的效率,还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容易被学生接受。

(三)复杂性活动技术教学可结合立体感强的媒体

高校体育课注重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加入了一些相对复杂困难的活动内容或知识技巧,例如三级跳、单杠翻转以及铅球投掷的方式等,这些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较为脱离,教师进行授课会存在一定的难度。进行实际的演示会受到教师身体、年龄、经验以及心理等各方面的限制,难以将动作真正做到标准,同时学生进行观看时也因速度过快、难度过大等问题影响到自身的学习。这时候就可以采用立体感强的媒体进行教学,立体感较强的媒体包含电视、网络视频以及音频等内容,教师想讲述较难的动作的力量使用、细节注意或速度掌握等方面,就可运用相对应的视频课件,对这些内容进行反复播放、慢放,较为重点的活动可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动画,从而对活动中的每一个动作做以细致重点的讲解。这样的方式不仅新奇有趣还能快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一定程度上还能减轻体育的学习难度,以便更好的开展体育教学活动。

(四)实现学生与互联网的的智能交流

我国实施教育改革的内容之一,就是创新教学方式和内容,新奇的教学形式有助于学生培养学习积极性、独立思考能力和发散性思维,体育教学作为高校教育中重要的一环,其创新的教学形式中,最为独特的就是利用互联网媒体实现了学生与互联网的智能交流。如教师讲述足球领域中的“越位”一节,就可设计相应的媒体课件,先利用互联网制作出越位和不越位两张链接式图片,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进行选择,根据选择图片正确与否弹出相应的文字对话,以此表扬或鼓励学生同时进行该问题的详细解释。学生与互联网进行智能交流的方式,即丰富学生的知识内容和认知范畴,也让体育课堂更具趣味,营造了轻松的学习环境。这种互动性强且学生参与度高的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能最大程度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和实践,从而养成学习的主动自觉性,同时大大提高了体育教学的效率。

(五)教师充分发挥教学引导作用,提高互联网使用能力

高校体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以及多元化的思维方式是当代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而落实这一教育任务的重要环节就是教师。体育教师想真正实现创新形式的体育教学,并将互联网媒体正确运用到课堂中以实现其作用,不仅要对本专业知识牢牢掌握更要对现代互联网有较深的认识,同时自身还应拥有较强的媒体使用能力,总体来说就是教师应具备理论运用与实践操作的双重能力。因此,教师自身需要掌握的互联网技术有教学设计、教材文案电子版制作、各课时软件的运用操作以及绘图、信息资料的收集等。如讲述对体育比赛进行正确观赏一文时,教师可以熟练的进行视频资料下载、添加文字内容进行二次编写以达到适应课程讲解的程度。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重要的引导者和辅助者,只有教师首先消化吸纳互联网媒体技术,才能活用于体育教学中,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创新和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

四结束语

本文从互联网媒体的含义、优势及应用几方面分析了互联网媒体视角下高校体育教学的创新。并着重探讨了互联网在高校体育教学创新中的应用,其主要有五个方面,分别是体育理论知识教学与互联网媒体相结合;运用动画形式开展体育活动实践性教学;复杂性活动技术教学可结合立体感强的媒体;实现学生与互联网的的智能交流;教师充分发挥教学引导作用,提高互联网使用能力。综上所述,将互联网媒体融入高校体育教学,即是对传统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同时也让体育事业得以更好的发展。

篇14:高校体育教学论文

1教育管理学的研究范畴

1.1活动

活动是教育管理学研究的最基本的范畴,从衍生的时间上看,活动一般是先于机制、体制产生的,一般规律性的事物往往先是从有毫无控制的活动开始逐渐地系统化与完整化。在教育管理学的研究范畴中,要深入了解教育活动中的基本现象,并透过现象了解活动的规律与内在特点,有些教育管理现象在活动产生之前已经出现了运行机制与观念,甚至存在于体制之中,但有些现象在活动出现之后,才形成制度化与理论化,这就需要依据具体的问题具体分析。高校体育教学管理是微观层面上的一种活动,其在产生的最初阶段就已经被限定在体育系统与教学系统的范畴内,需要依照高校体育发展的一般规律对活动进行有效管理。因此,规范体育教学管理活动,深入研究其上位因素是至关重要的。

1.2体制

体制在学术界是一个用途十分广泛的词汇,在阶级社会中,体制的意义重大,其是一个社会规则运行的重要基础。在教育领域中,体制是教育管理学的重要研究范畴,其是教育组织与教育规范的结合体,是对教育实施管理的规制体系与组合方式。“教育行政机构与一定的规范相结合,就形成了教育行政体制,学校内的管理机构与一定的规范相结合,就形成了学校管理体制。”[1]教育体制包含了非常广泛的内容,上至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教育规范,下至学校管理方式、管理机构等,从中央管理体制再到地方管理体制,其涵盖了教育领域内的不同管理系统与规范。这表明教育体制与国家的政治体制是一脉相承的,具有较大的复杂性,在教育管理中发挥着支撑性的作用。高校体育教学管理活动是在高校管理体制下进行的,只有明确体制的一般特点与规律,才能实现教学管理的创新。

1.3机制

机制就是事物内部各组织或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与组合方式,在教育领域中,是指教育活动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方式,也是教育管理学研究的重要范畴。教育管理是对教育内部各要素的管理,而实现管理的有效性与科学性,就必须厘清其内部运行机制,把握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与特点,进而根据不同的工作原理,创新管理方式。机制在教育管理领域内属于纽带性质,其往往随着活动的产生而不断的完善,并在运转中逐渐衍生出体制与观念,同时体制与观念也能够指引机制的运行,不同的研究范畴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作为教育管理的子系统,深入地研究其运作机制,便是掌握了活动的发展变化规律,对于其管理工作的创新具有基础性作用。

1.4观念

观念是意识层面的要素,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事物产生各种认识的集合,它开源于具体的活动,并不断地总结活动中的经验与教训,形成较高层次的认知,并最终凝聚成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指导实践活动的发展。观念对于教育活动的价值在于指导与引领,促进各种教育体制的构建与完善,成为机制优化的重要指南。在教育管理活动中,观念的价值与意义重大,科学的观念能够指引其形成有效的管理体制与机制,进一步规范管理活动。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的创新是体制的创新、模式的创新,但从根本上来讲是观念的创新,推动管理要素的不断发展必须依赖于先进的观念,更新组织成员的思维模式,这也体现了观念作为教育管理学研究范畴的重要意义

2基于四大范畴的高校体育教学管理问题分析

2.1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的活动问题

活动是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的基本形式,也是管理观念、体制、机制实施与落实的主要支撑。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管理活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缺乏系统化与科学化的理论引导。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管理活动多是以实践性的经验为基础,通过借鉴其他学科教学活动的间接性管理经验,开展体育教学管理活动,并没有根据体育学科的内在规律与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管理模式,选择管理方法。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有很大差别,体育教学主要是一种实践化教学,让学生在参与体育实践活动中提升兴趣,而过于陈旧的体育教学管理方式让体育教学过程缺乏新意,难以符合时代发展的趋势与日新月异的体育新形态,更没有系统化的理论支撑。由于我国体育事业起步较晚,对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的相关细化理论研究较少,而在国外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经验借鉴方面也难以为继,这无疑导致了高校体育教学管理活动难以形成系统化与规范化。

2.2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的体制问题

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体制是维持管理活动正常运转的体系与框架,由管理组织结构与各项管理制度组合而成。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体制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没有制度的规约与组织的规范,高校体育教学管理活动便无法得以顺利开展,也就无法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体制缺乏强有力的制度支撑与结构合理的组织管理机构,没有根据体育学科的内在规律,有针对性地调整传统的管理体制,导致体制在规范活动的作用发挥方面有所欠缺。在依法治国理念逐渐深化的当今社会,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在制度建设方面尚不健全,许多陈旧的制度不能适用不断变化的体育教学情况,尤其是在体育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制度、体育课程管理制度、体育成绩考核制度等方面存在明显的滞后与不足,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无法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被激发,体育课程设置的形式及成绩考核的方式在制度设计环节上也略显陈旧。在组织管理机构上,以二级体育学院及系、部为主,虽能够直接领导与管理体育教学工作,但与外界的沟通交流合作的能力有限,在学习、获取教学管理经验,革新教学管理模式方面存在先天不足。

2.3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的机制问题

高校体育教学管理机制是在管理体制的框架内,各管理要素的组合方式及运行状态。高校体育教学管理活动的顺利展开,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管理机制的运行状况,如机制运行不畅,会直接影响体育教学管理的效果。受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体制的影响,体育教学管理机制也存在不完善等问题。首先,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体育教学管理的目的是为了规范体育教学活动,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其运行机制是调动各相关要素,发挥其最大作用。但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在激发教师与学生进行积极的“教”与“学”方面并没有形成系统化的模式,在薪酬激励、荣誉激励的基础上,并没有实质性的机制创新,也没有凸显出体育教学管理的特殊性,弱化了管理的隐性价值。其次,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缺乏必要的监督与评估机制。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并没有形成持续性的、稳定的监督与评估机制,对高校体育教学效果的评估往往只是从一个层面反映出管理的效能,并不具有全面性与整体性,从而也就无法从根本上起到监督的作用。

2.4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的观念问题

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的核心价值取向便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让学生接受体育教学活动中更多地接受体育知识,掌握相关体育技能,并养成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但是,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管理观念比较陈旧,无法科学指导管理活动的有效开展,更无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锻炼意识。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管理方式一般只注重教学任务的本体性目标,能够保证教学的顺利实施,履行基本的教学职责,把体育课当成普通的活动课进行,缺乏系统的教学方式,无法在意识与精神层面达到教学的目的。大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接受的体育教育一般是在体育设施不完全齐备、体育师资相对缺乏的情况下完成的,限制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而在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中恰巧也忽视了教学理念的创新,导致整个教学过程比较呆板。另外,管理观念的落后还表现在对教师角色定位的偏差,体育教师只是完全的被管理者与教学活动的主宰着,教师在体育教学管理中并无实质性的话语权,但却成为了体育教学过程的主要操控者,这就导致一言堂教学思想的不断出现,教师在体育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也出现了单一化的状况,只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忽视技能与情感培养,这都是高校体育教学管理观念的偏差导致的连锁现象。

3基于四大范畴的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创新

3.1高校体育教学管理活动的创新

高校体育教学管理活动的实质与核心便是通过管理调动体育教学中的各大要素,发挥其有效作用,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创新高校体育教学管理活动是激活各大要素的重要方式,而真正实现创新必须规范管理活动,提升管理活动的时代价值与文化内涵。规范高校体育教学管理活动是实现创新的重要基础与首要环节,从事教学活动的教师、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器具等各要素必须在正常的管理体系中,活动创新需要调整的是要素与要素之间的关系,当某一要素有失规范,管理效率与力度将会受到严重削弱,创新难度进一步增大。高校体育教学管理活动并不是封闭式的,而是与外部社会建立密切的联系,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彰显时代的价值。“为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需要,我国已提出了要培养观念、知识、素质、能力和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这表明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其最终要将体育活动内化为大学生的终身习惯,大学生必然要走出校园成为社会人,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实现创新就必要必须充分认识这一变化情况,适时作出调整,赋予管理的时效性。

3.2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体制的创新

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体制的创新也可以说是管理规则的创新,管理制度的创新,力求能够以更加有效的体系实施管理。保障管理制度的完整性与科学性是实现管理体制创新的重要基础。完整性是指各项管理内容都具有制度的规约,避免出现制度空缺的现象,造成体育教学管理活动的混乱,做好管理的评估与反思工作是重要的方式。科学性是指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要符合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一般规律,顺应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体现“以人为本”的制度关怀与满足高校体育教学目的的制度约束力。在制定完备的管理制度基础上,更是要明确三大基准。其一,实施高校体育教学扁平化管理结构,提高管理的效率,弱化管理的权力意识,符合高校“去行政化”的管理理念,充分提高各管理要素的效率价值。其二,进一步强化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的核心目标与使命,将提升高校的体育教学质量放在首位,保障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充分享有主体权益,实现学生的终身体育价值观,这是管理体制创新的灵魂。其三,充分下放基层体育教学的管理权限,适当赋予学生部分管理权限,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的自我管理,并针对体育教学活动出现的具体问题及时进行调整,解放了传统管理体制的束缚,提高了管理效率,实现了管理体制的创新。

3.3高校体育教学管理机制的创新

高校体育教学管理机制的运行状况直接关系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创新管理机制已成为重中之重。管理机制的创新与管理体制的创新不同,其必须依托一定的载体进行,从根本上说就要建立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约束机制与激励机制。管理是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其重要的内容便是控制,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的有效实施必须依托约束机制的建立,教学活动中各管理要素都要有序完成自身的职责,即各司其职、各领其责,不能超越管理权限开展活动,也不能消极怠工,约束机制建立的目的并不是限制,而是规范。激励机制的建立也是高校体育教学管理机制创新的重要内容,激励有助于增强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便于增强其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的动力,而激励方式主要包括薪酬激励、荣誉激励、成绩激励等。“由于每个学生在身体素质上都表现出不同的个体差异,因此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时候首先就要考虑到这个问题,因此根据这样的情况就可以采取不同的激励办法。”[3]丰富了管理的形式,形成了良好的管理机制。

3.4高校体育教学管理观念的创新

高校体育教学是将体育精神与文化注入学生思维中的重要方式,而高校体育教学管理观念则直接影响管理活动的开展与高校体育教学的效果。因此,高校体育教学管理观念要着眼于体育教学本身,结合当今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与大背景,坚持面向现代体育教学、不断激发求知创新能力、以落实健康为根本的管理观念。“教师首先要树立对学生新的评价理念,通过积极的教学评价,鼓励学生看到点滴进步所带来的希望,帮助大学生重新觉察自己,使大学生内在自我潜能得以提升,从而提高其自尊和自我效能感。”[4]高校体育教学必须做到与时俱进,着眼于国家与社会的未来发展不断的进行创新,满足社会对于高校体育教学的要求,面向现代体育教学的管理理念符合高校体育的发展趋势。“当今时代高校体育教学的‘生活化’和‘终身化’已是大势所趋。”[5]激发求知创新能力的管理观是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路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探索未知的体育知识与技能,通过调动管理要素,形成利于体育知识创新的各项条件,激发教师与学生在参与体育教学活动中求知、求新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断探索新型体育教学模式,形成师生共同发展的体育文化氛围。以落实健康为根本的管理观是以人为本理念在体育教学管理领域的延伸,这既体现了体育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即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与观念,形成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同时也为社会造就具有健康体魄的人才奠定重要基础。高校体育教学管理观的创新必须引入终身教育理念,把对每个学生能力的锻炼,习惯的培养作为教学考核的重要内容,并落实到具体教学目标与任务中,符合终身教育理念的基本要求,而将终身教育理念与以人为本理念的结合是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理念创新的基础。

篇15: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分析论文

体育文化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其主要是利用体育的文化活动来强化学生的体育精神,为学生的价值提供多样化选择,是实现和谐教育理念的重要手段。但是高校在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重难点问题,影响建设质量与效果,因此在实际建设时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断创新与发展校园文化,实现人才培养的目的。

第1: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征及其功能分析

摘要:体育文化是我国高校校园文化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笔者通过论述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内涵与特征,进而探讨其功能,以此来推动我国高校体育文化向前进步,养成师生积极主动参加体育活动的意识,提升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体育文化;特征;功能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具有双重属性,既可以划归为校园文化的范畴,又可以划归为体育文化的范畴。

它既可以帮助学校养成良好的校风与学风,也可以帮助学校开展体育活动与助推师生身心健康成长。

但是,当下部分学校并没有足够重视发展体育文化,造成体育文化还没有展现出应有的价值。

而这主要归因于高校尚未认清体育文化的特征、功能,没有足够重视体育文化建设。

因此,各高校应该认真解读校园体育文化的深层涵义,科学把握其特征、功能,以更好促进体育文化的建设。

1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高校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群体性文化[1],师生广泛参与其中,是一种以体育活动为主的文化类型;而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与文化一样,具有广义与狭义两个层面的界定。

广义上来说,它被限定在了高校之中,以师生为主要参与者,教师通过开展体育教育教学以及其他相关的各项活动,如体育赛事,来达到提升学生体育素养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师生创造出来的物质层面的东西(如:体育场馆、体育器材等)和精神层面的东西(如:体育精神、学生心理素质等)都属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容[2]。

而从狭义上来说,它专指精神方面的内容。

笔者在该文中采用广义上的概念界定。

2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征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虽然隶属于校园文化这一大的范畴,但是也具有自身的独立性,具有自身的特征。

2.1内隐性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在本质上来讲,摆脱不了自身的文化特质。

它以内隐的形式,隐蔽的方式,潜移默化地作用于学生的发展,使得学生在无意识状态下养成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并产生与之相一致的行为。

一旦高校有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体育文化氛围,对于提升集体荣誉感也会产生积极作用。

2.2时代性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和其他类型文化形态没有本质的区别,来源于时代,同时也带有一定的时代特征,这是不能规避的事实。

时代在不断进步,高校体育文化也随之得以丰富。

高校是教育工作开展之主要场域,也是重要场域,属于社会文化大系统,必定会受环境影响。

高校这一特殊场域孕育出来的体育文化,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与其他社会因素有或多或少的关联。

当下体育精神的时代性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作用于高校体育文化,使其呈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

2.3多样性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主要利用学生的闲暇时间开展各项活动,而且高校大学生对于自己的课余时间具有很大的自主权。

师生都可以自主选择参加体育活动的形式与内容。

令人可喜的是,绝大多数的学生已经意识到,提升自身的身体素质单靠一两节体育课是远远不能够的,必须将课内与课外的体育活动有机融合在一起。

课外多姿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有体育课无可比拟的优势,它对于学生课余时间的利用率很高,有利于全新健身、终身教育的实现。

与此同时,学生个体存在很大差异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高校体育文化的多样性。

2.4全面性

高校校园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可以吸引更多师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全方位提高学生合作能力、自主能力等多层面的发展。

同时,使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体会到集体的荣誉感、参与体育活动的愉悦感以及完成体育项目的成就感。

除此之外,还可以促进学生美学素养与审美价值的养成。

因此,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不只是针对体育这一方面的内容,它更注重为学生提供一种全方位的、全面性教育。

2.5层次性

在不同分类依据下,高校体育文化有许多种层次划分。

从内容来看,有专业性与一般性之分;从活动类型来看,有竞技型和健身型之分;从形态上来看,有以耐力、速度、力量、平衡与协调、锻炼与提升智力等不同衡量标准的体育文化。

师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层次的体育活动项目,这一特性也使得越来越多师生参与进来。

3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

高校逐渐认识到了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并通过体育课教学与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来丰富学生的体育知识与体育能力,以最大限度展现出体育文化的功能。

3.1教育的功能

高校体育文化作为一种业余文化[3],会潜移默化地将体育知识与能力作用于学生。

很多人将体育限制在了狭隘的竞技性活动,而忽略了它其实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架构。

高校体育文化中,体育教育占据一定地位,学校通过组织教学活动,向学生传递相关知识,养成一定体育能力。

其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首先,体育课的教育教学。

相关课程的安排本身就是一项系统性的教育活动;其次,环境熏染。

高校完善的体育场所与设施、器材等物质文化,以及其他的制度、精神文化构成了校园文化的一部分,通过环境的熏染,营造一种特殊的育人环境;最后,一旦将这种文化内化为自己的日常行为与活动,那么就会一生受益。

3.2健身的功能

高校体育文化只不过将体育活动限定在了高校这一特殊场域,但归根结底还是属于体育文化范畴之内,其具备健身功能不言而喻。

教师可以依据学生个体差异组织开展不同类别的项目与活动,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而学生亦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自身感兴趣的项目,在教师指导下,达到更高层次的健身要求,有效提高学生的体质,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提供健康保障[4]。

3.3美育功能

高校体育文化与追求美两者间并不矛盾,而且两者间联系十分密切。

一方面,体育运动并不缺乏美——优美的动作、健美的身材等都可以达到美的享受,甚至激发对运动美的追求,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去,同时也可以提升自身的审美标准,养成积极向上的审美观。

另一方面,师生通过参与体育运动,也可以使自身达到运动美的目标。

3.4导向功能

大学生是高校体育文化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体育运动除了对学生个体发展具有积极影响以外,更重要的影响在于社会影响力,大学生走进社会后能将在高校形成的体育意识与能力带给其他人,促进整个社会体育氛围的养成,同时也有利于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顺利开展。

3.5创造与超越的功能创造与超越是体育文化中最具文化意义的功能。

在高校校园文化中,竞技型的体育活动必然存在打破记录——这一现象就是对原来记录的超越,同时也创造了新记录;健身型的体育运动中也存在个体自身的超越与创造。

同时,这种精神养成后,也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上超越自己,创造更高价值。

4结语

高校体育文化为校园文化之表现形式,对于提升学校整体形象与知名度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与意义。

高校应该科学认识其特征与功能,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展示全校师生良好的精神风貌。

参考文献

[1]练志宁.高校体育文化的特征、功能、地位及发展[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1(6):8-10.

[2]陈灿辉.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征[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教育论坛,,8(5):90-92.

[3]蔡继云,亢瑾.浅谈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J].科技视界,(8):136-137.

[4]伍建军.论高职校园体育文化的功效及构建途径[J].广西教育,2012(19):152-153.

篇16: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分析论文

摘要:高校在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过程中,在精神层次建设、文化层次建设与文化层次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难点问题,不利于体育文化建设活动的顺利开展。

基于这种情况,高校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强化舆论宣传作用,树立特色体育文化品牌的理念,设立丰富多样的体育文化主题,加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从而培养学生体育锻炼意识,营造出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实现高校体育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该文就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难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试探性地提出几点有效策略,以便相关人士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高校;校园体育文化;重难点策略

1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并为全体师生普遍接受和共同奉行的理想、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学校校园文化直接体现在学管工作严格、科学、有效,班风稳定、校风和谐,毕业生整体质量高。

在职业教育学校招生形势严峻的形势下,学校能够始终保持进口旺(招生)、出口畅(分配),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作用

2.1积极进行体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学生既厌烦上体育课,又喜欢体育活动。

这种奇怪现象是因为传统体育教学过分强调技术学习所造成的。

该校在近几年的体育教学改革工作过程中,针对职业教育生源综合素质(特别是身体素质)普遍下降的客观事实,借鉴基础理论课的教改经验,树立“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注意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实施愉快体育教学和分层教学,使体育教学收到实效。

认识学生,尊重学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前提。

要看到每位学生的优点,在公共场合使其得以展示,体现学生自身的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教育功能,培养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为其终身参加体育锻炼奠定良好的基础。

同时,降低标准,只要坚持跑下来就是进步,从而实现最终教学目标。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和调动学生对“游戏”、“玩”的本能需要,以学生心理、情感需求为基础,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去实施教学。

使不同组、不同“层”学生的教学内容安排、教学环境的设计、组织形式和教法的选择以及教材创造性运用,都紧紧围绕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活动更加符合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同时,通过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实践活动能力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直接或间接地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实现师生关系民主,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主体地位得到保障,内在动力得到充分调动,不断提高他们的“终身体育”意识,圆满地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实现体育课的教学目标。

2.2通过组织与开展大型体育活动,体现校园文化理念

要想组织好全校性的、大型的体育活动,这就需要加强多部门的团结与协作。

而往往这些活动,又是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加强养成教育,体现班集体凝聚力,反映班风、学风、校风的重要学校体育工作,比如:一年一度的学校田径运动会,每天的课间操组织工作等等。

学校田径运动会,作为一项全校性的体育工作,我们充分发挥学校体育运动委员会的职能作用,加强多部门的协作,分工明确。

根据学校场地条件,学生实际情况,积极拓展比赛项目。

其中,每班10男(每人跑200m)、10女(每人跑100m)的20人3000m大接力项目深受师生喜爱。

通过运动会,培养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热情,提高班集体凝聚力,培养学生团队意识。

2.3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文化活动,创建文明校园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体育课程、运动竞赛、课外体育活动和对外体育交流等多种形式。

2.4“育德于体”,促进学生养成教育

职业教育学校学生素质普遍下降,不单纯表现在学习成绩方面,还表现在思想品德等方面。

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是非常普遍的特点。

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体育活动,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使学生逐步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增强他们团队意识,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养成良好的待人处世习惯,为他们将来走入社会,打下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

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

虽然每个学生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有所不同,但务实精神、法制精神、公正精神是职业道德中共性的内容。

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中的道德要求,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习惯提供了现实的活教材。

篇17: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分析论文

高校运动会是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当前,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运动会改革工作也势在必行。高校运动会改革创新必然会对学校体育文化产生重要影响,体育文化的内涵和形态也将发生重大变化。

第1: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功能与建设

摘要:校园体育文化是高校文化的重要组成,利用文献法等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与建设进行探讨。

结果表明,高校体育文化具有育人、凝聚、娱乐、引导、创新等功能,建议从形成完备的制度,加大经费的投入,强化营造的观念,特长项目的引领,精品赛事的助推等方面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进一步加强。

篇18: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分析论文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指高校师生在学校体育活动中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高校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各地高校根据自身的情况,都会切实发展本校的校园体育文化。

为了理解和重视高校校园体育文化,该研究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建设,开展了基于文献资料、综合分析等方法的探究,以对此方面的发展有所帮助。

1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

1.1育人功能

体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大学生身心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国家对于大学生身心素质的提高十分重视,先后颁布了众多文件予以促进。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校园体育内涵的表现,对于大学生体育意识的确立,体育行为的实施,体育活动的参与具有帮助作用。

在校园体育文化的驱动下,大学生通过参与、融入,增强了团结、协作、坚韧等优良品质。

同时,对于其承受挫折、正确对待压力的能力也有所帮助。

可以说,校园体育文化在育人方面的作用不可或缺。

1.2凝聚功能

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能够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地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进而增强学生的凝聚能力。

一方面,学生通过积极加入体育运动队、体育社团,与队员、会员形成了团队,并加强了队伍、社团的凝聚力。

另一方面,良好的学校体育文化能够带给学生本校荣耀感,更加地维护本校良好地形象,形成了全校层面上的凝聚。

最后,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还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和谐,尤其是体育教师与学生之间,更加地融洽、凝聚。

1.3娱乐功能

通过体育运动调节和释放自己的激情、缓解压力,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达到愉悦身心,放松自我的状态,是体育的魅力之处。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组成,必然包括体育物质层面,如体育场馆、雕塑、标语;也包括精神层面,如运动队的荣耀、体育社团的展示等。

在这些组成内容中,能够增加学生的娱乐功能。

比如体育社团的展演,运动队的比赛等,学生在观看或者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能够领略到体育美学,调节自己的学生生活。

校园体育文化能够带动学生去关注体育,享受体育,进而享受快乐。

1.4引导功能

高校体育面向的主要对象是大学生,他们年轻气盛,精力充沛,积极可为。

在学习课程之余,大学生需要通过适当的活动释放激情。

而体育活动对于大学生激情与潜能的释放,可谓是最佳途径。

另一方面,网络的发达,致使很多大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深受危害。

为此,团中央开展了大学生三走活动,即“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旨在对大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进行指导。

在这期间,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便能够为此积极发挥作用,起到引导大学生走向健康生活方式的作用。

1.5创新功能

国家的强大,需要每一个人有所作为。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身兼着祖国未来的发展重任。

创新意识,是国家发展永不衰竭的动力之一。

良好的高校体育文化,能够对大学生的创新作用有所提高。

通过参与体育活动,发现其中的不足,进而产生改进、提高的想法,甚至于产生了创造的灵感,这些都很有可能。

再者,广大师生作为高校体育文化的主体,他们对校园体育发展密切关注,对不良现象有所思索,势必创造出新的精神与物质财富,以丰富和完善校园文化。

2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

2.1健全完备的制度

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首先要有完备的制度以作基础。

制度的.建立能够从源头上对体育文化建设所需的物质、精神构件提出要求。

在这一制度中,对于体育工作的发展,学生体育参与情况,学校体育事业目标等应有明确的指出。

将体育文化的构成要件涵盖在内,合力形成体育文化的良好局面。

在这一方面,许多高校存有不足,如召开全校体育工作大会的次数少、周期长,学校体育硬件设施不够完备,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单一等,实际上都对体育文化建设产生了制约。

其实,这些方面只要学校建立良好地发展目标,不同部分同力配合,再加之制度的刚性要求,便可以顺利化解。

2.2加大经费的投入

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首要的是投入经费。

校园体育文化包括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两方面。

在物质层面的建设中,如体育场馆、设备、器材等需要体育经费的支持。

其次,精神层面的确立需要在运动队、体育社团,体育赛事等方面着手。

通过培育运动队,提升运动队实力和影响力,能够提高学校声誉;通过组建体育社团,能够展示学生的才艺,满足学生的体育需求;通过开展体育赛事能够满足展现学生的运动技能,塑造班级、院系凝聚力。

而这些方面的建设、提高,均与经费投入密不可分。

因此,各高校在体育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应认识到此问题,在经费方面加大投入。

2.3强化营造的观念

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不能凭空而来,需要管理者有营造的观念,进而采取营造的手段,达到营造的目的。

首先,校级领导层面需要强化营造观念,不能任由校园体育文化自我培育。

学校领导对于学校工作的开展,有着总览全局的功效,是学校体育文化最顶层的营造者。

其次,学校体育委员会,要有加强营造体育文化的观念。

通常情况下,校园体育文化工作具体由校体委负责,具体又有学校的体育学院、体育部等落实,所以这一层面的领导也需要加强营造观念。

最后,学生要强化体育文化营造观念,因为他们是学校体育文化最大的受益者。

此方面学生可以通过建议、学代会等积极建言献策,以提高校园体育文化。

2.4特长项目的引领

许多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总是感觉无从下手。

其实,此方面可以从学校体育特长项目入手。

有高水平运动队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凸出效应明显,比如北京理工大学的足球队。

利用特长项目不仅促进了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还提高了学校的声誉,增加了学生的自豪感。

当然,就全国而言,拥有高水平运动队的高校毕竟是少数,这就需要从学校自身传统特长项目、优势项目上着手确定。

比如一些工科院校的球类项目,在地方或者本校都有着很好的群众基础或优良成绩。

通过运用这些特长项目,积极开展多样性的赛事,引领学校体育文化的建设。

2.5精品赛事的助推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利用校园的精品赛事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精品赛事能够吸引大部分人群的参与,并且影响校园文化的形成。

在这一过程中,高校首先要对精品赛事进行培育,比如运动会、篮球赛、体育达人赛等。

根据学校存在的体育项目的优势,将此做大、做优,成为校园体育文化符号和精品赛事,以此推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与此同时,在学校领导积极出席,赛事组织有序合理,赛事奖励丰硕等方面加以促进,将精品赛事的“精品”内涵充分展现,成为校园体育文化的有利助推器。

当然,精品赛事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功,这就需要高校做好长期开展的规划,并做到延续性的连贯,切莫一时兴起。

3结语

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是确保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有力抓手。

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对于促使大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帮助作用。

建设好校园体育文化,能够更好地发挥其育人、凝聚、娱乐、引导、创新等功能。

采取措施对校园体育文化进一步建设,也有利于高校良好风气的形成和全面优秀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彭菲,罗锐,张凌云.高校体育文化的含义、功能与价值[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14(1):93-96.

[2]王威.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研究[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0(5):58-60.

第2:高校运动会改革创新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

摘要:高校运动会是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当前,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运动会改革工作也势在必行。

高校运动会改革创新必然会对学校体育文化产生重要影响,体育文化的内涵和形态也将发生重大变化。

文中主要分析了高校运动会改革创新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高校;运动会改革;体育文化;影响

随着我国高校素质教育的顺利开展,传统的学校运动会模式已经难以承载起素质教育的重任。

因此,改革传统的高校运动会模式,对运动会进行创新,注重运动会的竞技性、健身性和娱乐性,通过运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促进全员参与成为运动会改革的方向。

从整体上看,运动会作为校园体育文化重要表现形式,校园运动会的这种改革方式,势必也促进了高校体育文化更加人性化、更加符合广大学生的内在需求,促进校园文化快速发展。

1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在高校进行文化建设时,体育文化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能够使学生形成终身体育和健康生活的理念。

校园文化以校园作为主要的空间,并以高校学生为主体,以课内外体育文化活动作为主要内容。

校园体育文化集竞技、健身、消遣、娱乐、文化等多功能于一体,体育文化是高校师生文娱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高校体育文化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体育文化中不仅具有严谨的科学方法、健全的组织结构,同时还具备丰富的人文资源以及多样化的文体活动。

从整体上对高校体育文化进行划分,可以将其具体划分为3个层面:一是精神层面上的体育文化,集中体现了一个学校的精神面貌,集中体现在学生的体育思想、体育教学方针、价值观等方面。

在这之中包括了体育意识传播、内化以及体育文化创新,高校体育文化决定着校园体育文化的目标以及体育健康观,是高校体育文化的本质与核心。

二是物质层面的体育文化,它是学校进行体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精神层面体育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中主要包括学校自然环境、体育场馆建筑的布局,以及教学中使用的各种器材设备、体育教材等方面。

三是高校体育实践方面的文化,其中不仅包括了学校进行体育活动的各种规章制度以及条例,还包括高校的各种体育行为方式,例如高校开展的体育科研活动,以及学生运动时间和运动效果。

2高校运动会与高校体育文化之间的关系

从整体上看,高校运动会和高校体育文化相互影响,高校运动会的开展能够对高校体育事业带来一定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会逐渐演变成一种文化形态,对高校体育文化产生影响。

同时,高校体育文化同样会给运动会的开展产生影响。

因此,可以说高校运动会和高校体育文化之间是相辅相成的。

高校体育运动能够从体育物质文化、制度/行为文化以及精神文化3个层面对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时高校在开展体育运动会时也会在3个方面受到体育文化的深刻影响。

首先,在高校投入时间和精力举办体育运动会时,能够在很大的程度上丰富体育文化中的物质文化,例如高校在体育设施上的投入。

其次,在体育运动会举办的过程中,丰富了体育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在体育运动会当中,学生会受到体育价值观念、体育审美以及体育思维方面的熏陶,提高了体育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再次,通过学校举办的运动会能够有效加强校园体育制度建设,如学校在进行体育建设时颁布的涉及体育教学管理、体育运动会管理以及进行体育社团管理的各方面的规章制度。

最后,通过学校开展的体育运动会能够加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通过学校开展的运动会学校能够发现更好的体育文化传播方式。

同样高校体育文化对高校运动会具有互动的影响。

在高校举办运动会时需要体育文化中的物质文化的支撑,否则高校运动会就无法顺利开展。

同样高校的体育管理制度会直接影响高校举办的运动会的公平性和公正性,这会对高校运动会的开展带来深刻影响。

而体育精神中更高、更快、更强,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理念会对体育运动的开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从整体上看,高校运动会和高校体育文化之间是相互影响、相得益彰的。

高校运动会作为高校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具有一部分校园体育文化的特点以及功能。

财政学论文题目

大数据时代高校管理创新思路论文

课题报告范文

就业问题论文

新媒体环境下企业营销策略探讨论文

浅谈行政管理的现状及创新论文

教育管理论文选题

大学生安全教育研究论文

形势与政策结课论文

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公平性的对策探讨论文

新形势下的高校体育教学危机分析论文
《新形势下的高校体育教学危机分析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新形势下的高校体育教学危机分析论文(推荐18篇)】相关文章:

形势政策课论文2023-03-25

国际形势与政策论文2023-06-16

手机新媒体环境下受众习惯的特点分析论文2022-08-24

有关教育的开题报告2023-06-16

课题报告2023-01-24

谈谈社会公共安全论文2022-11-18

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宏观特征与缓和对策2022-08-22

实验数据的计量经济分析挑战与机遇论文2023-05-07

市场营销选题策划管理论文2023-11-10

浅谈高校危机管理的对策分析教育论文2022-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