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宏观特征与缓和对策

时间:2022-08-22 08:10:18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宏观特征与缓和对策(精选10篇)由网友“陈飞宇”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宏观特征与缓和对策,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宏观特征与缓和对策

篇1: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宏观特征与缓和对策

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宏观特征与缓和对策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事关高等教育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针对目前高校毕业就业难的形势,探讨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宏观特征,分析了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宏观特征的因素,从国家,高校和学生三个方面提出缓和毕业生就业矛盾的对策,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前瞻性进行探讨.

作 者:李扬裕 余建晖 陈学红  作者单位:福建农林大学教务处,福建福州,350002 刊 名:中国电力教育 英文刊名:CHINA ELECTRIC POWER EDUCATION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4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   就业   宏观特征   前瞻  

篇2:试析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实证分析与对策论文

试析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实证分析与对策论文

论文摘要: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存在着自我定位危机、情绪失衡危机及社会责任危机。缓解这些危机的策略有:一要提升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完善社会保障机制;二要推进高校改革,强化择业观的正确引导;三要强化媒体导向,营造健康有序的舆论氛围;四要整合家校资源,提升毕业生情绪管理能力。

论文关键词:毕业生就业心理 危机 缓解策略

据我国人社部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国应届高校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就业的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将长期存在,就业形势将愈加严峻。大学毕业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在毕业临近时面临就业、学业、经济、情感和家庭等诸多压力,心理上处于较高程度的应激状态。面对如此形势,有的毕业生出现焦虑、自卑、就业伦理迷失、诚信观念淡薄、责任意识弱化等倾向;有的毕业生在面试中因屡受打击,产生了悲观厌世的消极宿命心理,甚至出现自残、自杀和危害他人及社会等极端行为。有调查表明,当前大学生心理异常比例高达18.58%,心理学家将其称为社会中新生的“心理弱势”群体,对于高校毕业生而言,这种“心理弱势”尤为明显。就业是民生之本,关乎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切实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对缓解社会压力及构建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高校毕业生心理状况实证分析

为客观了解当前大学毕业生心理状况,笔者编制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状况调查问卷》(以下简称问卷)。本次问卷的设计、因素考虑和问项来源主要参考国内外同类问卷中的有关题项。该量表包括基本情况(毕业生性别、学历构成、专业分布、生源地及是否独生子女等)、就业状况(就业信息提供来源及频度、求职费用、最低工资标准、已签约单位所属地区和单位性质、薪金待遇、影响就业结果因素权重等)、就业压力源特征(就业形势分析、自我定位及感知、家庭影响度、学校就业部门影响力等)、心理危机应对方式选择(积极主动、解决问题、求助、幻想、逃避、自责等)共70个题项。本问卷符合高校毕业生实际情况,反映了大学毕业生心理危机状况、心理特征、就业期望等考查因子,同时也验证了本量表的构想效度。问卷调查对象来自江苏省五所高校(南京工程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和徐州工程学院)、安徽省两所高校(蚌埠医学院和滁州学院)及上海市一所高校(上海出版印刷专科学校)900名应届毕业生。经审查删除不符合条件问卷之后,剩余有效问卷776份,有效率85.11%。

1 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新趋向及特征分析

(1)自我定位危机

(2)“情绪失衡”危机

近年来,由于部分高校墨守成规,教育理念落后,教学形式单一,致使毕业生对就业前景普遍持悲观预期。调查显示,有29.55%的学生认为自己无任何专业特长,52.26%的学生认为自身综合能力不足,学历缺少竞争力。同时,部分高校服务意识不强,人性化管理不够,易引发毕业生不满情绪和诋毁学校声誉的极端行为。另一方面,国内部分高校就业心理咨询部门的状况令人堪忧。调查显示,近67.35%的毕业生认为自己从未寻求学校就业指导和心理咨询中心的支持。这不仅仅反映了学生心理偏激的一面,而且也反映了高校在就业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某些方面的缺失与不足。

(3)社会责任危机

总体上看,我国高校毕业生对就业中出现的心理困惑能理性面对,并采取积极方式加以克服。统计显示,有83.22%的毕业生在遇到困难时能主动与他人谈论心理困惑,缓解心理压力,61.31%的毕业生善于从就业挫折中吸取教训,46.72%的学生对克服就业困难充满信心。

二、缓解毕业生心理危机的策略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毕业生心理危机的严重性和现实紧迫性,并根据学生心理状况采取相应措施,尽快构建由社会、高校、毕业生及家庭组成的“四位一体”的预防和干预体系。

1 提升毕业生核心竞争力,完善社会保障机制

当前,毕业生心理危机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源于就业核心竞争力的缺失。提升毕业生核心竞争力就是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与此同时,不断完善以就业增长为核心的经济政策,加快以增加就业机会总量为目标的产业结构调整,重视毕业生劳动人事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加大就业市场管理和法制实施的力度,完善社会保障机制。

2 推进高校改革,强化择业观的正确引导

当前,高校的教学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与市场需求相脱节,致使毕业生难以顺利就业。长期以来,高校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出现程度不同的矛盾。高校的专业设置只有贴紧社会经济发展的“脉搏”,同时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使高校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机制与产业转型有机匹配,才能切实缓解毕业生与人才市场之间供需矛盾。

其次,应强化高校择业观的正确引导,重视开展大学生价值观、就业观和心理危机观教育。切实发挥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和心理咨询中心的职能,加强人员专业化队伍建设。此外,加强毕业生个性化心理咨询与辅导,强化其职业生涯意识,使就业指导与咨询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为疏导毕业生心理压力发挥积极作用。

3 强化媒体导向,营造健康有序的舆论氛围

当前,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众传媒应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大众媒体对大学生就业报道要站在全局高度,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要理性评价大学生就业中的`种种现象和问题,正确引导大学生就业舆论,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信息支撑与精神动力。事实上,大学生就业难有诸多影响因素,如结构失衡导致的专业人才不配套、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及热门专业盲目扩招导致人才过剩等。大学生就业难的报道失范,必然导致社会对“读书”或求学的实用价值的广泛质疑,从而导致新的“读书无用论”泛滥。毕业生择业只是人生另一个起点,媒体应鼓励大学生改变“等、靠、要”等消极择业观,大力提倡“行行建功、处处立业”的新型择业观,真正起到有效引导舆论的积极作用。

4 整合家校资源,提升毕业生情绪管理能力

大学毕业生心理状况与家庭环境息息相关。父母的心理期望、职业定位、社会背景等都会对毕业生求职产生重要影响。毕业期间,家长应与高校保持紧密联系,及时洞悉孩子心理动态。不仅要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和物质保障,还要做好孩子择业、升学与情感选择的参谋,但不要充当所谓的“关键先生”。调查显示,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对家长充满抱怨。一方面与大学生不合理的归因方式有关,另一方面也是与家长教育方式及对子女过度干预有关。建议家长在子女就业时,在观念上多分享,但不要强加;在方法上多建议,但不要干预。用宽容、体谅和爱心多与子女沟通,构筑心灵交流平台,用亲情和爱的力量切实缓解毕业生心理压力。

另一方面,要强化毕业生的理性认知,提升毕业生情绪管理能力。首先,不断完善毕业生自我理性认知,做到客观评价自我、悦纳自我。其次,引导毕业生学会合理归因,主动剖析自身心理危机根源,深入挖掘潜能,加强耐挫锻炼,提高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逐步提升就业竞争力。第三,进一步开展毕业生情绪危机管理。让毕业生了解情绪类型及发生机制,明确危机心理对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的影响,反省自己的情绪表现,学会自我情绪调节和管理的技巧,实现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最终统一。

篇3: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在我国,由于就业形势严峻,使正规就业岗位成为稀缺资源,非正规就业往往成为一种无奈的选择.灵活就业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个重要渠道,探索灵活就业的对策在当前形势下具有重要意义.

作 者:滕远杰  作者单位:吉林工商学院就业指导处,吉林,长春,130062 刊 名:吉林工商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LIN BUSINESS AND TECHNOLOGY COLLEGE 年,卷(期): 25(5) 分类号:G64 关键词:高校   毕业生   灵活就业  

篇4: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归因及对策探析

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归因及对策探析

周 静(陕西师范大学 物理学与信息技术学院,西安 710062)

摘 要: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基本内容。立足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揭示了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的各种表现及危害,并通过探究表象之后的深层原因,寻找改善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现象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03-0057-03

,中共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地将“明礼诚信”列为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之一。诚实守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必须传承且发扬光大。然而,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受功利思想的影响,社会一些领域出现了诚信缺失现象,包括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扰乱了正常的就业秩序,给用人单位、学校、社会以及毕业生本人都带来了危害,必须尽快给予教育引导和改善。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表现及危害

(一)伪造求职简历,传递虚假信息

求职简历是用人单位了解应聘者的首要直观资料,也是决定毕业生能否顺利进入应聘第二环节的重要依据。客观真实的简历,能够简单集中反映毕业生在大学四年的学习经历及自身基本知识技能。但是,部分毕业生为了能够满足用人单位的基本条件要求,或者为了引起用人单位的注意和重视,不惜采取各种手段伪造求职简历。具体表现为制作假证书(包括各类荣誉证书、等级证书);编造干部实践经历;涂改成绩单、专业排名等等。由于很多用人单位在筛简历环节并不查验或者当场查验证书原件,对于学生在校期间干部实践经历的核实和认定在短时间内也较难实现,部分存有投机心理的毕业生利用可乘之机,在求职简历中,弄虚作假,随意“包装”自我。

(二)面试夸夸其谈,掩饰真实自我

面试,旨在通过面对面的观察、交流和考察,评判应聘者是否具备用人单位的基本要求,是否符合用人单位的人才队伍标准。为了使自己能够给面试考官留下“深刻”的印象,个别毕业生可谓挖空心思。把自己的真才实学用较好的方法恰当地展现出来,是值得肯定的。但是,部分毕业生在面试中,夸夸其谈,有违真心地迎合用人单位,用一些面试速成技巧美化、拔高自我。比如,为了展现自己的组织能力,将某一活动的参与者说成是主要组织和策划者;为了展现自己的创新意识,将他人的创意思想挪为己用。这些虚假信息,必将影响和误导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真实了解和客观评价。

(三)利用不当手段,扰乱签约秩序

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是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在双方自愿前提下形成的工作协议,双方承担相应的权利和义务。为严格就业市场规范,每位毕业生按编号限领就业协议书一份,只能与一家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完全如此。部分毕业生在签约过程中,心猿意马,花样百出。如:复印就业协议书,同时与多家单位签订协议,以求“万全”;隐瞒已签约事实,谎称协议书丢失,要求补领协议,另签他处;心怀“保底”思想,签约即想着日后违约,再谋高就。这些做法,不仅影响到用人单位的用人计划,加大用人单位的招聘成本,也将在很大程度上给学校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制约学校就业市场的拓展和长效发展。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的外部原因分析

(一)社会转型期,短期收益诱发短期行为

社会转型期,人民生活日新月异,社会公众享受着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和收益,同时,直面和经历发展期需要不断健全的制度,不断完善的体系。转型期,变革与我们同行。变化带来不确定性,不确定性产生对短期收益的偏好,短期收益诱使短期行为。经济领域的合同欺诈、产品掺假;政治领域的欺上瞒下、假公济私;学术领域的剽窃抄袭、无视知识产权,在一定程度上讲,都是受短期高额收益的诱使,出现的个人短期行为。这些短期行为及其思想基础,对高校毕业生产生重大的影响,加之就业失信行为短期机会成本过低,投机收益相对较高,致使部分大学毕业生放弃诚信底线,选择失信于学校、用人单位。

(二)用人单位不科学的选人标准,造成逆向选择

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逐年攀升,大学生就业买方市场逐渐形成。但是作为买方市场主体,很多用人单位并不具备科学合理的选人标准。在招募中,他们往往过分强调量化指标,比如设置学习成绩、学生干部经历、等级考试、政治面貌、各类荣誉证书等进入门槛,当然,用人单位希望招募到综合素质高的人才,这一想法本身无可厚非,但是,以下三点实际情况必须考虑:第一,完全符合准入条件的学生群体人数有多少;第二,考虑行业其他单位,目标优秀群体能否真正选择本单位;第三,准入条件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毕业生的真实素质和能力。当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通过提高准入条件来招募合适人才时,很大一部分高校毕业生会发现大部分空缺岗位似乎都是为少部分同学设置的,为了赢得就业岗位,甚至是面试的机会,他们不惜铤而走险,从而造成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约束下的逆向选择现象。

(三)就业市场监督保障机制不健全,出现可乘之机

大学生就业,从计划经济时代的统包统分,到如今市场经济下的双向选择,本身已经是巨大的进步。但是,市场经济,劳动力市场的双向选择却并非尽善尽美,也存在一定的道德风险,更需要制度约束和监管。这涉及劳动力市场主体双方,本文仅从毕业生角度加以分析。首先,就业市场缺乏针对已签约学生的监管引导机制。已签约学生继续投寄简历,俨然已经成为就业市场司空见惯的现象,而高校就业部门的监督和指导重心却大多集中于未就业和处于就业进程中的两部分学生群体;其次,缺乏针对违约毕业生的限制和约束规范。虽然对于违约现象,不管是高校还是用人单位,都希望能够严加控制,但是,在就业前、中、后三个阶段,都缺乏易于施行且具有实际威慑力的操作标准,能够真正对违约行为加以限制和规范;第三,缺乏全国联网的毕业生个人资料、就业进展等综合信息平台。毕业生信息核实周期长,毕业生“一人多签”现象发现滞后等,致使部分毕业生有违市场规则,扰乱就业秩序,投机取利。

(四)教育理念偏执,个体诚信品质缺失

素质教育,一直备受关注和讨论。但是,在基础以及传统家庭教育中,学习成绩,即智育仍在实质上占主导地位,特别是对于一些贫困家庭的孩子来说,凭借优异的学习成绩,依靠高考平台,方能改变命运。如此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往往使很多学校和家庭忽视或者淡化了学生的'品德教育。而进入高等教育,大学则更多的涉及民族精神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1],这就使得一部分毕业生在做人品质方面存在较大问题。一方面,对于一些社会道德准则所不齿的失信行为,他们不以为然;另一方面,由于内心缺乏基本的道德底线,在面对失信可能带来的短期收益诱惑时他们更易动摇,在面对他人失信得利时,也更会因为心里不平衡而“同流合污”。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的博弈分析

经济博弈,是在承认各经济主体利益的基础上,研究经济主体(博弈方)的行为方案与利益得失的关系。本文以毕业生就业诚信问题建立博弈模型,假定博弈双方只有两个策略:诚信和失信,且双方均能料到对方的所有策略,但并不确切知道对方的具体策略,双方在决策时都要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2]。首先分析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诚信博弈。当用人单位失信,毕业生诚信时,毕业生找到的工作差于与其知识能力相应的工作,净收益为负(设为-1),用人单位招到好于其职位技能要求的毕业生,净收益为正(设为4);当用人单位诚信,毕业生失信时,双方净收益值正好相反。当双方都诚信时,毕业生的知识技能刚好与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相匹配,双方净收益均为正(设为3),当双方都失信时,双方净收益均为零[3]。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的博弈矩阵如表1。

类似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诚信博弈分析,假定就业市场只有A、B两个毕业生。当毕业生A与B一方选择诚信,另一方选择失信,则诚信一方的净收益较少(设为2),而失信一方的净收益较大(设为6),当双方都选择诚信或者都选择失信时,净收益介于其中,且双方都诚信时净收益较大(设双方都诚信时净收益均为4,双方都失信时净收益均为3)。毕业生A与B的博弈矩阵如表2。

可以看出,上述两个博弈模型与博弈论经典案例“囚徒困境”类似,对局双方均有一个上策。在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博弈模型中,不管用人单位选择何种策略,毕业生都倾向于失信;不管毕业生选择何种策略,用人单位都倾向于失信。而在毕业生A与B的博弈模型中,无论A选择何种策略,B都倾向于失信;无论B选择何种策略,A都倾向于失信。因此两个博弈双方的结局都将是(失信,失信)。

以上分析是假设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毕业生之间是单次博弈,即对局双方的决策不存在被发现的可能。而在实际就业过程中,往往存在大量重复博弈。在重复博弈中,局中人的决策都有被发现的可能。这里仅以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博弈模型为例(毕业生之间的诚信重复博弈可以采用类似方法)。假定就业中用人单位一方选择诚信的前提下,讨论毕业生一方的决策行为。首先,设诚信行为(失信行为)被发现的概率为P;诚信行为被发现后行为方净收益为R1,失信行为被发现后行为方收益为R2;不被发现时,诚信一方的收益为X,失信一方的收益为Y。具体收益表如表3。

毕业生选择诚信的期望值为X(1-P)+R1P;选择失信的期望值为Y(1-P)+R2P,当X(1-P)+R1P>Y(1-P)+R2P,即P>(Y-X)/[R1-R2+(Y-X)]时,毕业生一方选择诚信,反之选择失信。要使毕业生更多的选择诚信决策,一方面,不等式左边――P值应越大越好,由概率基本知识知:P的最大值为1;另一方面,不等式右边――(Y-X)/[R1-R2+(Y-X)]越小越好。在单次博弈分析中提到过,在用人单位未发现毕业生失信的情况下,选择失信往往能够获得超过与其自身知识能力相适应的工作,选择诚信一般能够找到与自身知识、能力、素质相匹配的工作,表现为Y>X;在决策行为被发现情况下,按照社会公序良俗,诚信一方收益肯定大于失信一方收益,即R1>R2,因此不等式右边大于零。因为在不被发现情况下,Y、X很难加以控制,所以,在实际操作中,只能通过控制R1和R2影响不等式右边,即R1越大,R2越小,不等式右侧值越小。综上,在重复博弈中,当诚信、失信行为被发现的可能性越小,毕业生选择失信行为的可能性越大。当诚信、失信行为被发现的可能性一定时,诚信行为被发现后行为方所得净收益越低,失信行为被发现后行为方所得净收益越高,毕业生选择失信行为的可能性越大。

[NextPage]

四、改善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现象的对策

(一)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

诚信是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基本内容,也是大学生立身做人的前提基础。诚信教育是大学生日常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中,诚信教育首先应该体现为第一课堂的正规学习和引导。第一课堂的诚信教育不仅应该贯穿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政治理论课程的正规系统学习和理解中,也应充分借助和发挥专业课堂专业教师的言传身教,人格魅力。第一课堂教育具有系统性、逻辑性强等诸多特点和优势,但不可否认,其在生动性、多样性等方面稍显不足,这就需要第二课堂的补充和提升。大学生诚信品质的习得和养成更多地需要在实践活动中经历认知、感化、接受、共鸣、内化直至升华的过程。笔者所在学校陕西师范大学通过常规化的“诚信教育活动月”系列活动,以诚信知识讲座、诚信知识竞答等方式普及诚信知识;以寻找校园诚信大使,展示免费师范生诚信风采等方式,树立诚信模范标兵,用榜样的力量影响和带动周围的人;以诚信演讲比赛、辩论赛等形式,发起对诚信热点话题的大讨论,使同学们在思想的碰撞和学习中,崇尚诚信品质,树立诚信意识。通过考试诚信承诺、就业践约守诺座谈、助学贷款学生感恩诚信教育等常规工作,以生活化的教育模式,力求将诚信教育渗透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每一处细小环节,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规范毕业生就业秩序

规范的毕业生就业秩序,可以从制度层面防止失信行为的发生。一方面,社会需要公众自觉的诚实守信思想和行为,这种自觉通过教育和社会文明加以维系;而同时,社会的诚信发展又不能完全依赖于公众简单地自觉性。改善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现象的当务之急就是要规范毕业生就业秩序。具体体现为:就业准备阶段,协议书、推荐表等就业材料的实名登记发放制;就业推荐阶段,毕业生就业材料的审查评价责任制;签约阶段,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权责保障制;履约违约阶段,规范的权利义务关系、跟踪反馈机制以及具体的限制约束纪律。就业过程中,井然有序的就业秩序,不仅能够为就业主体双方创造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同时,作为制度规范,它在引导和约束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行为方面也将发挥重要作用。当然,就业秩序不应单单限于规章条款的简单设立,更在于达到对就业市场当事双方行为加以规范的效果,因此,就业秩序需要配套行之有效的激励和惩罚措施,激励措施能够放大人们对正向行为的期望和追求,惩罚措施则通过加大负向行为的风险成本而弱化人们对此类行为的选择。

(三)营造社会诚信氛围

个体关乎真假、善恶、美丑等现象的评判、行为的选择,受社会价值及道德规范的引领和导向。在全社会范围内构建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价值理念,是社会主义社会核心价值诉求之一,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序发展的重要基础。浓厚的社会诚信氛围,能够让大学生群体深刻地感受和体会到全社会对于诚信品质的鼓励和发扬,进而加深大学生对学校道德教育的认同和理解,抵制社会不良思想的侵袭,消除对于传统道德文化的怀疑和误解,将诚信理念内化为一种信念,影响和感化身边的人。诚信氛围的营造和深化必将是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公民文化素质的不断提升而进行的。首先,积极发挥社会舆论的导向和宣传作用。借助各种媒体形式,褒扬诚信,贬斥失信,使诚信者不仅能够获得物质肯定,更能在精神层面找到归属;同时,树立道德模范,用榜样的力量感化公众。其次,尽快完善社会诚信系统。营造诚信氛围,就是要借助全社会对于失信者“讨而伐之”的决心和力度,最大范围消灭失信行为。在这一过程中,科学缜密的公民诚信系统(包括大学生)必不可少。完善的社会诚信系统,可以加大社会对失信行为的监督和控制力度,极大地提高失信行为的发现概率,增大失信行为的风险和成本,使失信者寸步难行。

参考文献:

[1]吴善添。大学生就业中诚信问题反思与制度重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5)。

[2]曾文涛。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的博弈分析与对策[J].决策参考,,(5)。

[3]童毛弟,王建明。大学生就业中的诚信博弈[J].江苏高教,,(4)。

篇5: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本文作者认为,要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毕业生必须全面客观地认识自我、转变就业观念、做好职业规划;学校应当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合理设置专业、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建立健全考核奖励制度.

作 者:刘顺 郝德新  作者单位:刘顺(滁州学院,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

郝德新(滁州学院,学生处,安徽,滁州,239000)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4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   就业难问题   原因及对策  

篇6:当前高校生物师范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与解决对策

摘要:随着我国高校近几年不断扩大招生,生物专业的师范类学生的就业问题更加严峻。生物师范类专业的学生的就业问题的出现和高校教育质量下降、扩招幅度太大、教育结构不够合理等都存在着很大的关联。为了能够彻底解决生物师范类学生的就业问题,要参考当前的社会需求进行招生规模的调整,对于教育结构进行优化,将交叉学科人才与新兴学科的人才培养提上日程,进行就业指导、职业培训与相关教育,将学生的教育质量提升上去。本文对于高校生物师范类专业的学生的就业现状进行总结,对于高校生物师范类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的解决对策进行分析,对于我国高校的生物师范类专业的学生的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篇7:当前高校生物师范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与解决对策

当前高校生物师范类专业的招生量太大。根据我国相关部门统计,在进行扩招之后,高校学生教育一直保持这快速增长的趋势。我国本科师范类生物专业学生数量由2.3万增加到6.8万,在读本科生由5万增加到23.6万,当年的毕业生数量由0.6万上升为46.5万。,我国计划招收本科生物师范类学生6.9万人次,硕士以及博士25.6万人。可以看出,随着国内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国内对于生物专业的师范生的的需求数量在不断地增加。然而,生物流专业的很多研究方向是基础的研究方向或是比较冷门的领域,这样的在短时间内进行大量扩招必然导致就业问题。当前高校生物师范类的就业情况不良,与生物领域的就业面窄等因素有不可分割的关系,高校生物师范类学生就业前景不良的问题需要及时解决,这样才能够使得整个教育体系出现进步。

2 对于高校生物师范类专业的就业措施

2.1跟随社会步伐,调整招生幅度,不断加强教育结构

相比于其他很多国家来说,美国算是十分发达的国家,能够影响全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走向,其地位可见一斑。美国的这一地位与国内的学生教育水平的关系密切相关。在长期的探索之后,美国的学生教育逐渐发展成为参考,能够参考其教育情况进行社会就业人数的设定,这样使得美国的教育-就业系统不会出现供不应求或是供过于求的情况,能够进行很好地循环。这样的模式使得很多国家开始借鉴和效仿。本科生的招生计划是对于社会发展宏观调控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研究方向、招生计划、人数设定应该和就业情况和社会需求进行挂钩。参考我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的发展特点,在以后的在读学士里面除了其中一部分需要进行硕士学位的学习之外,其他的学生都要面对很多实际应用的单位,变为具有动手能力的实践型的职业型人才。

篇8:当前高校生物师范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与解决对策

在所有的学科里面,生物可以说占有关键地位。生物教师的数量和质量对于生物专业的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因此生物专业的师范类学生的就业选择问题对于学生的未来教育十分意义重大,还会对生物科学研究的发展产生影响,也会使得生物产业的兴衰问题出现,对于高等教育来说十分关键。.在当前的形势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教育事业逐渐快速发展,对于高校来说,扩招是很重要的一个提升学生教育程度的举措,然而扩招带来的就是对学生教育质量的质疑,对于生物师范类学生来说更是这样,导致学生的就业情况越来越不理想,因此很多社会人士对此循环提出了疑问。在金融危机十分严重,国内失业率不断上升的环境下,生物师范类学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所以,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将生物师范类的学生的就业问题解决好,才能够使得这些学生更好地施展自身的才华,也能够使得我国的科学技术更加进步,能够使得社会更加稳定、和谐。本文对于当前高校生物师范类专业的就业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关的解决对策,现报告如下。

篇9:高校毕业生就业利好形势与新趋势

高校毕业生就业利好形势与新趋势

摆脱了金融危机的阴霾,就业形势有了明显好转,这是人们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总体感受,虽然身处较好的就业环境,但是届与届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更为理性,在好形势下呈现出择业的新趋势。

1、利好

20,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630余万人,比上年增加20万人。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共有21、9万人,其中研究生6、3万人,本科毕业生10、9万人,高职毕业生4、7万人。应届毕业生人数同比增长4、3%,就业压力仍然很大。但值得欣喜的是,就业形势比、乐观。全球金融危机对毕业生就业造成的影响减小,用人单位需求比去年有所增长。上半年,全国仅教育系统为毕业生提供的就业岗位就高达430万个,岗位信息数比上年增加9、5%。

从北京大学生就业之家的招聘会上就能看出人才供求关系的变化。“去年只能容纳50个单位的`招聘会会场今年能容纳80家单位,如果场次不变,仅招聘单位数量就提高了60%。”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主任张辉说。

截至目前,北京市教委已经公布了3次2010届毕业生的就业数据。一季度5、14万名毕业生落实就业单位。到5月14日,毕业生签约率为38、6%。到8月31日,初次就业率为95、9%。各个指标均高于20同期水平。

形势好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也小了。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发布的《2010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显示,2010届毕业生就业压力感受基本呈正向分布,平均得分为17、8,与中位数18基本吻合,表明2011届大学生就业压力感受总体上趋于正常,并低于上年,

2、提前

2010年9月,2011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启动,企业的表现有些“急不可耐”。中国平安、中联重科、青岛啤酒、金山软件、联想集团、华为、腾讯、百度、扬子江药业等国内知名企业和英特尔、施奈德、微软、三星、索尼、强生、宝洁、思科、壳牌等跨国企业公布了校园招聘计划及方案,启动了校园招聘。据清华就业指导中心统计,今年各地、各企业在清华的招聘活动平均提前了13、5天,招聘单位比上年度增加了47%。

北京科技大学就业指导中心老师苏栋认为,以往企业校园招聘高峰一般在每年11月底到第二年3月,但是2010年单位普遍反映招聘时间提前了。北科大10月至11月平均每天都有八九场招聘会,12月招聘单位的数量开始下滑。不少专家提出,毕业生要根据每年的新形势及时调整求职策略,虽然摆在面前的单位不少,但是总想着“好单位还在后头”的想法有些冒险,抓住有利时机解决工作才是当务之急。

3、出京

2010年,毕业生中的一部分人有了“撤离‘北上广’,外地谋发展”的思路,主动退出一线城市,回家乡或者到二三线城市就业。在他们眼中,北京等大城市由于高房价、生活压力大、人才集中等问题已经变成了一个“看起来很美”的童话。

而二三线城市加紧了进京揽才的步伐。从11月开始,沈阳、南京、浙江、重庆等地纷纷进京揽才,对优秀人才打出了解决住房、提供安家费、解决家属工作等诱人的条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肖成说,“我们的求职策略就是‘北京有好单位就留,没有好单位赶紧溜。’”

到北京招聘的沈阳特变电工的招聘人员看到了这种变化,“以前有的毕业生宁肯在北京每月赚元钱,也不愿到外地做月薪5000元的工作,但是今年我感觉毕业生的择业观发生了很大变化,很多人表示愿意到二线城市的重点单位去发展,他们已经看到了二三线城市的发展潜力。”这种变化无论是出于无奈,还是出于更长远的打算,对于毕业生来说都是理性的选择。

4、联手

篇10:高校毕业生考研与就业的选择

很多在校大学生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苦恼:选择考研,还是就业?笔者观点认为:考研并不适合所有大学生,因此大家不要盲目跟风,错失就业的好机会。

问问自己:为什么考研?近年来,大学生们为适应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纷纷成为“考研族”。 他们分为如下类型: 提高自身素质型――结识更多有才学的`人,学到更多知识来充实人生。盲目跟风型――“考研?为什么?因为大家都在忙着准备考研啊。”镀金型――就为拿个硕士学位,具体学什么专业,不在乎。逃避型――考研是为了晚些或不进入社会。补偿型―― 以前没考上理想大学,现在要个高学历。在这些类型中,自己可以对号入座,看看属于哪一类,是积极类型还是消极类型。

时间、经济、机会这三大成本是每个考研者当预先思考的,尤其对于年龄偏大、家庭困难的学生而言,更要慎重,有的老师甚至建议他们先不要考研。时间成本上,以当年顺利考上研究生来算,要用3年或2年的时间来读,两三年后虽然拥有了高学历,但是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讲,他们更重视的是实际能力、实践经验和可塑性,因此,一个新踏入社会的研究生并不一定比有着三年工作经验的本科生有太多优势,如果到时再花时间来学习一样技能,就得不偿失了。经济成本上,考研买各种资料、上培训班,甚至为了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还要到校外租房子,费用近万元。如果考得上,三年的学费和生活费至少也在3-5万元。如果一次考不上,还要考第二次、第三次,成本更加惊人。机会成本更是不可小视,也许在大学毕业时可以选择一份好工作,但三年之后,这样的机会可不见得有了。

虽然近年来高校的考研大军不断扩大,但能考上研究生的毕竟是少数,大部分学生还是要面临就业。而且很多准备考研的学生只是盲目跟风、随大溜儿,或想暂时逃避就业压力,就业机会错过了就没有了。在考研的浓重氛围下,学生一般都是等考研结果出来后再找工作,择业上主动性还是差。大学生不管是选择考研还是就业,未来都充满不确定性,都有风险,在面临选择的时候,最关键的是要有清晰的职业规划。那些想转专业或通过进入高校、科研单位或政府部门工作的学生,社会应当鼓励他们考研;而对于那些学习成绩不是特别优秀,或者家庭经济不允许,同时又对自己就业没有太大信心的在校生来讲,参加社会上的职业培训,不失为一种现实的解决方案,如果选择得当,也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为此,建议大学生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考虑清楚是考研还是就业,切忌盲从。

促进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素质的对策论文

大学生就业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优秀大学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字

社会实践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

我国高额外汇储备的影响及对策分析论文

建筑论文优秀

我国建筑节能财税政策研究论文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育现状与对策论文

工商管理专业职业规划

路桥区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对策研究

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宏观特征与缓和对策
《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宏观特征与缓和对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宏观特征与缓和对策(精选10篇)】相关文章:

从多维度统筹城乡发展的对策研究的论文2023-08-17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提升边际消费倾向2022-06-22

现代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论文2023-05-05

西方经济学本科教学改革探讨论文2022-05-26

形势与政策论文字2024-01-26

形式与形势心得体会2022-11-13

从治安方面讲讲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2024-05-09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中公平与均等论文2023-06-14

经济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2023-10-18

新时期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2023-09-14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