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器乐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论文(通用12篇)由网友“王小红”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小学音乐器乐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论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1:小学音乐器乐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论文
小学音乐器乐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论文
内容提要:
小学器乐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意义、器乐教学的内容与方法
关键词:器乐教育 全面回归 面向全体 情感合作 协调能力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器乐教学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音乐课程标准》中,不仅将器乐与演唱等并列,作为表现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且在感受与鉴赏、创造等领域都渗透了器乐教学因素。就此,音乐新课程实施以来,关于器乐教学的研究与思考比较少,这客观上反映了新课程器乐教学的薄弱状况。其实,器乐教学作为音乐新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整体音乐能力的形成和音乐素养的提高,都是至关重要的。而器乐演教学的这一发展态势,既反映了音乐教育本体属性的全面回归,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如何充分发挥器乐教学在审美教育中作用的重要课题。鉴于此,为了进一步研究器乐教学在音乐教育中的意义与作用,让学生更多的参与音乐活动实践,体现新课程标准要求,现就器乐教学的相关问题,作几点个人的实践与思考。
一、教学乐器的选择
音乐课堂教学所使用的乐器主要是适体器乐的普及性乐器。由于小学音乐课是综合性的审美教育,又采用了班级课堂教学形式,因此,选用的乐器应该是简易型的乐器。但是简易不等于简单,它既要易学易奏,又必须有一定的质量保证,符合音乐审美的需要和要求。例如在音色上要优美动听、在音质上要纯净悦耳、在发音上要绝对准确。此外,在制作上也要力求工艺精细,能够给学生一个美好的视觉形象。当前,有些学校给学生使用的乐器制作粗糙,发音不准,不仅没有美感可言,而且成为学生音乐耳朵的杀手,这是应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器乐教学的乐器品种应该是比较宽泛的,没有固定音高的乐器和有固定音高的乐器,都可以选择一些进行学习。例如关于《音乐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各种打击乐器、竖笛、口风琴、口琴、电子琴等,都是既经济又适用的乐种。从音乐审美心理方面来看,学习这些乐器很少有掌握音高的困难,容易激发学生学习乐器的兴趣,可以因地制宜进行选用。而各种民族管弦乐器、西洋管弦乐器器乐技巧要求高,一般需要更多的练习时间,对于有兴趣爱好的学生可以安排在课外或校外活动中学习。当然,乐器之间并没有审美价值高低的界限,就小学音乐课的器乐教学来说,仍然存在一个合理选择问题。“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器乐教学中,必须根据小学的实际情况来选用乐器,才能保证器乐的顺利进行。此外,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还可以指导他们自己制作一些简易的'乐器(如一些没有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等)来演奏,更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乐曲的选曲
任何器乐教学,都是通过一定乐曲的练习进行的。这种具有教材性质的乐曲,既要遵循器乐技巧学习和训练的规范,同时也必须符合审美教育的美感要求。就小学器乐教学而言,后者显得尤为重要。在专业性的器乐教学中,为了强调技术训练的系统性,往往是在一系列按照纯技术要求的练习曲中进行的这对于培养专业器乐人才来说,是完全必要的。而在小学的普及性音乐教育中器乐教学是整个音乐审美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教学目标决定了“器乐教学应与唱歌、鉴赏、创造等教学内容紧密结合。”(《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第24页)因此,要尽可能避免那些枯燥无味练习曲的出现,而应该以学生熟悉和喜爱的歌曲与乐曲作为练习教材,即使是新的练习曲目,也必须具有流畅、优美和易学易奏的特点。因为这种具有美感的“无障碍学习”,不仅给了学生以美的愉悦和享受,而且大大的增添了他们学习掌握器乐技能的信心与力量。从音乐器乐心理来看,乐曲的美感与器乐者的表现欲呈现出相辅相成的依存关系,优美的乐曲可以激发器乐者的表现欲望,而低劣的乐曲则会磨灭器乐者的表演兴趣。因此,在器乐教学中,选择既适合学生器乐,又具有审美价值的乐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当然,乐曲教材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乐器品种的约束,特别是许多优秀的大型经典曲目虽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但是由于该乐曲主奏乐器学生不能掌握,或由于长度和难度等原因,它们无法直接进入器乐教学课堂,为了解决这一矛盾,《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了选用“欣赏曲的主题音调”的办法,便很好地解决了广大学生学习名曲、器乐名曲的美好愿望。这里,当然也为音乐教师提出了一个如何选择音乐主题,甚至包括改编、处理欣赏乐曲能力的问题。为了拓宽学生的器乐曲目和加强操作实践,器乐教学还应该和唱歌结合起来。学生在唱歌教学中所学习的歌曲,一般都是艺术精品,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当他们通过学习演唱后,不仅对歌曲的曲调比较熟悉,而且对歌曲的内容和情感表现也都能了解和掌握。在这种前提下,如能用自己的乐器器乐出来,既可以为大家伴奏,也可以作为自己的独奏,是提高学生器乐兴趣和发掘优秀器乐曲目的有效方法。
三、教学教法的研究
如果说乐器和乐曲是器乐的“物质基础”的话,那么教学就是将这些物质材料转化为审美教育内容的具体实践过程。在这方面,首先必须明确小学音乐课中的器乐教学目标是音乐审美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培养器乐家。由于“器乐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第24页)因此,应该把器乐教学作为一种音乐美的探索、表现和鉴赏过程,在指导学生学习乐器技能时,尽量避免那些枯燥的纯技术训练,将器乐技巧融于音乐作品之中,通过乐器和乐曲所蕴涵的美感来激发他们学习器乐的信心。教师的范奏是器乐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包括方法示范和乐曲示范两个部分。方法示范主要是教师对器乐的姿势、指法、呼吸等要点进行规范性的操作表演,使学生能够通过看和听直观性的了解该乐器器乐的方法和要点,这种示范如结合简要的方法讲解,往往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乐曲示范就是我们常说的作品范奏,由教师把所要教的乐曲进行完整而规范的器乐,学生通过观摩、欣赏,不仅了解到所学乐曲的器乐姿势和方法,而且受到了乐曲艺术美的感染,会产生强烈的学习器乐欲望。为了实现范奏预期的效果,教师应该在课前进行充分的练习和准备,必须达到准确而富有情感器乐的基本标准,才能走进课堂。而那些毫无准备的随意性器乐,不仅产生不了应有的示范作用,而且还常常破坏了乐曲的艺术形象,造成了负面效应,这是音乐审美教育的大忌。由于器乐教学是通过课堂集体教学形式进行的,因此器乐练习和器乐的形式应该以齐奏、合奏为主。这些器乐形式虽然不能像个别教学那样可以集中精力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但是它不仅有助于训练学生的合奏能力,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品格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在乐器和乐曲都比较简易的中小学音乐课中,这种教学形式所蕴涵的美育功能是可以而且必须达到的。当然,器乐课堂教学也并不排斥少数有兴趣爱好专长学生的能力发挥,如安排他们领奏、休息时请他们独奏表演等,既满足了这些学生的自我表现欲望,也为大家提供了相互学习和观摩的机会。
以上就是我个人对器乐教学的一些心得体会和反思。
篇2: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与创新论文
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与创新论文
一、认清教学误区,避免“专业教学”
(一)小学音乐课不等于音乐专业课
目前,小学的音乐课堂上仍然存在着把注意力集中在传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巧的教学上,给学生进行纯粹的音乐专业知识灌输式教学,要求学生背记来开展专业技能训练,禁锢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也人为地增加了学生学习音乐的难度与负担,久而久之,导致学生对音乐课堂产生了厌倦和害怕的心理。
(二)简单地成立几个音乐专业队(组)
为了参加各级各类的音乐方面的比赛、汇演,有的学校挑选少数学生成立几个音乐专业队组进行强化训练,排练几个文艺节目参演,投入的人力、物力较少,又能出效果。但这种只重视少数学生的训练,会将大部分学生拒之音乐教育的门坎之外,淡化了音乐教育的普及,音乐教育活动容易走向极端。
二、更新观念意识,承载教育重任
(一)树立大局意识
小学音乐教育是校园美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之一。我们要充分发挥音乐教学特有的育人功能,形成学校整体美育的教育合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发展。
(二)强调发展理念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学校音乐教育不断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确定和调整中小学音乐教育目标与内容,改进教育方法,开辟各种途径,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进而影响和促进学生的素质形成及个性发展。
(三)注重主体观念
学生是学习、体验音乐的主体,也是音乐活动、创造的主体。这就要求我们要改进中小学音乐教育方法与途径,变被动接受型为主动创新型,使学生将音乐教育内容与要求,转化为自己的音乐艺术修养与审美情趣,真正成为音乐生活的主体。
三、改革音乐教学,强化创新能力
(一)提升音乐教学课堂
1用激趣的手段。紧扣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运用多种教学媒体恰到好处地播放与内容相关的课件、录像等,甚至光洁的教学用琴,配套的音像设备,生动活泼的教学挂图等,使音乐教室充满艺术氛围,刺激学生的视觉,激发学生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欲望。
2用游戏的手段。为他们营造一种、自由、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他们不仅掌握知识又发挥他们的创新主动性。
3用舞蹈的手段。舞蹈教学可以吸引少儿的注意力,增强少儿记忆力,促进少儿智力的发展。少儿舞蹈很符合少儿好奇心强、好玩好动的特点。在少儿舞蹈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老师的示范舞蹈动作,将这些有趣、形象的节拍和动作信息记忆到大脑中,并很快用身体表现出来,这就要求学生们的高度注意,而经常反复的训练使学生们养成了高度注意的习惯。
(二)激发学生的新潜能
1从创编节奏着手。节奏是音乐的灵魂,它赋予音乐以活力,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引导学生创编节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体会音乐美,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联系生活来创编节奏是学生最擅长的方式之一。通过联系生活来创编节奏这种形式,使学生体会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悦,从而成为学习创造的主人。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根据日常生活创编节奏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途径。
2从创编歌词着手。创编歌词是学生创造性表达心中的情感及对音乐的理解的思维方式之一。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发挥丰富的想象来创作歌词,也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手段。一首歌曲除了能用旋律表达感情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表达方式就是歌词,从歌词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明白歌曲所要表达的意思和感情。作为教师,何不让我们的学生也来创作歌词,通过学生的体验、感受来抒发他们的情感呢?
3从创编表演着手。可以说表演是学生最为喜爱的方式之一。在音乐课堂中,教师常常为学生搭建展示他们表演才能的舞台。孩子们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奔放的幻想激情和出色的表现能力。让学生大胆地去想象,去表演,并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让学生在感受音乐之美的同时创造美。此外,鼓励孩子大胆当好一名出色的演员,教师也要当好一位热心的观众,并及时地给予评价。
总之,在教育改革新理念的指导下,小学音乐教学的教材不应再是枯燥乏味的音乐知识的载体,教师要敢于打破传统的教学形式,变换教学方式,使教材变得充满生机和活力。在音乐教学中,学生不应被看作是没有求知欲望的机械的受教育者,教师应大胆地创新教学手段,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使他们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能联系自己的生活融会贯通地理解音乐。这样,音乐课堂才会真正成为学生喜欢音乐、步入音乐殿堂的桥梁。
篇3:小学作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论文
小学作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论文
小学作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宗黎黎
长葛市第一小学,河南 长葛 461500
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作文教学作为小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点。
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一旦布置写作文,学生的第一反映就是愁眉苦脸地说“写什么”。老师们抱怨学生“一写作文就满脑子都是空白,半天写不出一篇象样的作文来”。我认为,作文教学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一、联系实际,在生活中寻找素材
现实状况是很多学生作文脱离实际,生编硬套,夸大事实。其实,作文教学应该“以小见大”“细微之处见真情”,好的作文只需要能写出文章的主要中心思想,写出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感受。过去的作文教学忽视了学生的想象,认为想象是空洞的、不切实际的。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真情实感,这样的做法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如在春天来临之际,为了让学生写好《春天来了》,我带领学生到小溪边、田野里、果园里等去“找春天”,让学生去观察、体会。并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自然,走进社会,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实地观察、体验生活,才能从生活中选取素材,写出真实感人的文章。
二、创设自由表达的氛围
首先,要让学生的表达有心灵的自由。我们要鼓励学生在作文中展示丰富多彩的.个性,允许学生表达他们各自幼稚甚至离奇的经历和想法,给予他们心灵自由的空间。只有这样,学生作文时才能感受到无拘无束。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有一部五彩斑斓的童话。他们与同伴、与亲人的交往中,总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变化,这些心理变化实际上就是他们心灵体验的过程。“亲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说到这两个宇,每个人心头涌起的总是温暖和感动。课上,我首先采用的是图片激情――鸟妈妈哺育幼鸟;寒冬里的一对父子;一对母女的笑颜;大手和小手的紧紧相牵。这四张图片是开启学生素材积累之门的钥匙,教师导语中渗透了观看图的方法,看图与看书一样要学会读懂图片的意思,感受到身边亲人的爱。然后针对不同的图片让学生观之图片中的细节,包括当时图中的动作,结合想象。让学生感受到亲人的爱在细微处,亲人的情无处不在。
学生从四幅感人至深的图中读到了深深的爱,读到了浓浓的情。接着我以情激情,引发学生对亲情的理解――亲情是在我饥肠辘辘时妈妈端上的一碗蛋炒饭;亲情是在我犯错时爸爸高高举起又轻轻放下的手掌。学生有感而发――亲情是妈妈的一句鼓励;亲情是爸爸给我的勇气……在这个板块中,我较好地运用图片的视觉效应启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理解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亲情。在这里如何用好用足图片。在操作上还可以思考改进。譬如:引导学生读懂图片;读出图片中的“亲情”后,让学生用“亲情是( )”来说图意;再联系生活说“亲情还是( )”。让学生的表达有一个从具象到意象的过程。另一方面。这样的表达还是一种积累,创设了自由表达的氛围。
三、作文指导从内容入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语文教学论文 )如果将作文局限于课堂,显然是不够的。课堂作文多半为命题作文,学生不管有无作文的动机、需要、材料,都必须完成,这就容易使学生失去作文的兴趣,甚至会使学生对作文产生畏难情绪。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作文训练注重做到课内阅读典型引路,课外阅读增加积累。叶圣陶老先生也曾形象地把阅读和写作比喻为“吸收”和“倾吐”的关系,因此,教师参与指导学生开展多种读书活动,并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学生交流阅读所得。
四、作文教学的内涵感召要有震撼的作用
小学作文训练虽然只是最初步的应用语言表达见闻感受的训练,但它毕竟是小学生表达自己生活认识的活动,应当把语言文字的表达训练与语言文字应用的目的性教育结合起来。一篇好的作品往往是用尽量少的文字传达给读者尽量多的内容。中、小学生作文篇幅更短,所以作文的切入角度就显得格外重要。在写作指导的设计中,首先应该使学生树立“为用而学”的意识,使作文训练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真正为生活服务。同时,要教育学生明白,作文不是文字游戏,而是把自己的真实生活感受、思想情感表达出来。因此首先要有表达的欲望、表达的需要,然后才有作文,这也就是我们说的“有所为而作”。只有让学生把作文当作自己参与生活和发展自我的工具,真正解决“为什么写”的问题,小学生的作文才能形成持久稳定的内部动力。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单靠翻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到的一点儿一点地积聚起来。积聚得越多,了解得越深切。”来自师生心灵深处的真切感受和体验,往往是语文教学富有生命色彩,闪耀人文光辉,迸发思想火花,产生难得的情感和智慧的不竭之源。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作文,只能导致学生作文无病呻吟、胡编滥造和“鹦鹉学舌”,使学生失去真实的自我。只有让学生在生活的海洋里,敞开心灵之窗,让童心放飞,自由快乐地寻觅和积累习作中五彩斑斓的珠贝,在真切的情感体验中,学会快乐而有意义地生活,学会快乐而有收获地表达。
篇4: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实践与思考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实践与思考论文
摘要:以单篇课文为教学设计单位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因内容少、目标多而杂,常常使得课堂难以形成相对稳定的语言学习和运用情境,难有时间保证学生经历有一定深度的探究实践过程,不利于学生语文能力与素养的形成。而以教材单元为单位的整体教学设计,依据单元内容资源确定单元教学核心目标,再依据目标整合资源,丰富课型。这种整体设计着眼于整个小学阶段,梳理分解目标,强化读与说写、课内外阅读资源、学习与生活等相关联系,可以更好地综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素养;教学模式;教学设计;单元整体教学
做了十多年教研员,听得最多的课是阅读课。大多数阅读课走的是一个套路:第一课时,先来“三斧子”——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梳理课文脉络;再来“一小刀”,解析某段落。第二课时,品词析句,深度解析文本内容或形式,抒发感情或读写结合。别说普通的公开课,全国语文课堂教学大赛中的竞赛课也大致如此。为什么此套路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因为在绝大多数单篇课文的目标中往往包含四个方面:“朗读课文、学习生字、理解课文(感悟情感)、读写结合”,从学习单篇课文的目标来看,这似乎是一个最合理的流程。以单篇课文为教学单位的模式看起来是符合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的,但这种模式也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固化的模式掩盖或忽视了学生语文能力形成的重要条件,即经历完整的探究实践过程。这是一个“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途径—尝试解决问题—交流讨论问题解决过程—再次尝试解决同类问题—反思寻找规律—反复实践—形成能力”的复杂过程,但常态教学中,这个过程常常被简化为回答问题,因为40分钟的授课时间,的确难以落实诸多目标。虽然也有倡导“一课一得”的,但面对每篇课文都有的“朗读、识字、情感体验”等目标,“一得”常常让教师无法取舍。其次,很难形成相对稳定的语言学习与运用的情境。教材多以主题编排的方式呈现,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某一事物认识的深度和广度,现有模式的教学难以揭示其内在联系,也无法通过相对稳定的情境让学生经历更丰富的语文实践,如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等等,造成学习资源的严重浪费。第三,固化的模式使教学评价或刻板单一、或莫衷一是。刻板单一的评价,倾向于教学是否完整流畅,面面俱到,导致教学设计过于注重过程的流畅和连接,往往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莫衷一是的评价,依据评课老师的喜好,有人看重生字词教学,有人看重质疑、思维的深度;有人看重朗读、情感体验……一些教学设计往往投听课者所好。我们不能只孤立地看一节课,还应该看这一节课与学生经历的学习过程的联系。而教学方法更谈不上好坏,应看使用的情境和对象,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此外,课改以来一直被关注的课外阅读、语文综合性学习等难以推进。这些本来在教学中应该有的内容,不少教师却觉得是多出来的事,也因为单篇教学模式让他们找不到教学的落脚点,挤不出时间。这些由“单篇教学模式”所引发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也影响了语文课程实施的效果。因此,我们提出了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思路,期待对解决上述问题有一定的促进。我们所研究的“单元整体设计”中的“单元”,指的是教科书中所呈现的单元。“整体”,不仅包含教材单元的全部内容——“单元练习、习作、口语交流、写字”,还包括课外阅读、校本课程、学校活动及其他实践活动。整体教学设计就是依据课程目标,依托所有资源进行目标、内容的整体教学设计,遵循“清晰目标、丰富路径、强化联系”的思路,关注语文课程实施的整体性和丰富性。
一、清晰目标——关注关键能力与核心素养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中目标的制定,更关注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和关键能力的形成。在界定学科关键能力上,很难找到现成的理论支撑,于是,我们确定目标需借鉴相关理论,但不必在理论上纠缠太多。单元整体设计中所涉及的阅读的关键能力,可以是课程标准直接表述或分解后表述,如识字目标“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阅读目标“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能初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习作目标“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等等;也可以是“PISA”“NEAP”“PIRLS”等国际阅读检测理论所界定的关键能力,如“提取信息”“整体把握”“形成解释”等等。重点是基于教材要求,结合教学资源的特点,联系学生已有的学习背景,在整体框架下确定教学目标。如溧水实验小学的教师在五年级上册第5单元整体设计时所确定的核心目标“编写段落提纲”,是本单元的课后练习,为教材要求;在课标中属第三学段阅读目标“了解表达顺序”的分解表述,也是写作目标“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的具体要求。这一能力形成的.基础是第二学段“初步把握主要内容”。“编写段落提纲”这一能力的形成影响着学生的思维品质、阅读品质、写作品质、口语交际能力,确定为本单元核心目标,适时适当。再如“具体生动的描写”这一目标,从阅读目标上看,是“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从习作目标上看,是“内容具体”,这样的勾连打通了教学资源的情境,使学生在不同情境中发现规律,增长能力。单元核心目标的清晰不仅在于明确了目标本身,一定程度上也指出了实施方向。“编写段落提纲”这一能力在一个班学生中能真正大面积形成,只靠单篇课文教学的某一环节显然是不够的,需要单元的总体设计,让学生多次实践。溧水实验小学的老师为让学生达到“能编写段落提纲”,设计了一系列的教学活动:第1节课,老师引导学生思考“这段到底讲什么”,问题简单,让学生阅读真正落地。然后尝试编写,反思编写方法和思路,再利用单元其他课文反复实践,形成了较为明晰的认识。第3—5节课,学生明确所学习的部分内容在整体中的地位——什么位置,起到什么作用。第6节课,编写本单元写作段落提纲。第7节课,对照段落提纲,讲评习作。一个单元中,学生不断地阅读、实践、运用、反思,这样的教学才有可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关键能力的形成。关注能力目标,无形中会改变以讲为主、以问为主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真正让学生思考起来、交流起来、活动起来。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目标不是只指向关键能力训练,也关注语文知识的渗透、语言的积累、文化的理解、情感的熏陶等等。如前面的三节课堂教学实录,综合并落实了多方面的能力与情感价值观方面的目标,这也是在单元框架下的整体设计。
二、丰富路径——挖掘资源与拓展课型
这里的“路径”是指课程实施的途径,包括挖掘课程资源、确定学习路径方法以及设计多种课堂教学课型。单元整体教学设计需要对教学资源进行梳理、整合、拓展。教学资源不仅有教材的单元内容,还有课外教学资源,如课外阅读资源、社区学校环境资源等等。溧水实验小学的单元整体设计中,就有《补充阅读读本》《江苏省诗歌竞赛指南》上的现代诗和10首古诗,还有作为社区环境资源的家乡的风景名胜。南京银城小学设计的六年级下册第7单元,针对“老师”这一主题,融进或推荐课外读物《〈论语〉选读》《我亲爱的孔子老师》《我的国文老师》《藤野先生》《我的老师》《孔子传》等等,使学生对老师的认识更丰富立体。基于“单篇教学”设计的目标,实施起来时间有限、内容有限、活动空间有限,而单元整体设计的目标,内容、时间、空间都得到大大的扩展,这使得课堂教学的课型有可能更为丰富。就阅读教学来说,除了如前所述的常规模式,还可以有单元导读课、字词积累课、知识梳理课、精读赏析课、问题研究课、学习策略实践课等等。形式上也可以有写字课、诵读课、辩论课、演读课、阅读分享课等等。单元内容分解上,可以一课一课上,还可以两课对比着上,可以就一个问题以本单元所有课文为例来上等等。在溧水实验小学的单元设计中,我们看到不同的教学内容组合,不同的教学方式呈现。有一节课使用了本单元3篇课文的,也有的一节课只上一篇;有的课突出学生在自主学习基础上的小组合作交流,也有的课以教师营造情境来主导课堂。在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中,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是丰富的,而一个个课时的教学又是简单的,这有利于减轻教师备课的负担,学生在课堂的学习活动也更充分。
三、强化联系——强调整体设计与整合资源
学习的核心意义并不在于学会哪些知识,掌握哪些学习内容,而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阅读、写作的意义不在于理解完成这一篇,而在于用一篇篇建构起对语言、文学、文化的理解并用来为生活服务。这种建构过程就需要强化联系,即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单元整体教学设计需要强化各方联系。从目标设置上说,,我们曾提出“清晰目标、精选内容、有效设问”的阅读教学研究思路,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所提出的精神与原思路一脉相承,同样着力于教学目标的研究。不同的是,原来的教学目标的研究提取,更多的基于一篇篇课文,目标比较分散,较少考虑目标间的前后联系、实施的起点,现在则是依据单元大多数资源能共同支撑的的教学目标,并努力寻找课与课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年段之间教学目标的联系,已有能力与发展能力目标的联系,目标比较集中,且强调联系。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关注教学资源间的联系。溧水实验小学的教学实录显示,教师将单元中的几篇课文和单元练习、习作进行整合,教学内容的联系不仅是主题的相近——赞美祖国名胜,还有相同的语言积累目标——具体的描写,相同的学习策略——段落提纲的编写等等,让学生在既有联系又各具个性的文本中不断思考、碰撞。在课时分配上有整有分,编写文本框架、介绍景物的顺序——整;赏析各课具体生动的描写,感受祖国的大美名胜——分;写作迁移与课外阅读——再次整。就这样,学生在相对稳定的“介绍名胜”的学习情境中,经历了略读、对比阅读、学习策略实践、片段精读、泛读、写作等丰富的学习过程。这一切有序落实在一个阶段的学习中,相信能支撑更多学生的学习建构。联系不仅仅关注单元内部资源的联系,还可以关注已学过文本与现教学文本的联系。在银城小学整体设计的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中,基于“老师”这一主题,教《孔子游春》时,对比已学过的课文《最大的麦穗》,创设情境,感受中西方哲人的思想碰撞。在苏教版小学语文全国课堂教学大赛中,南京芳草园小学梁珊老师执教五年级《埃及金字塔》一课,基于学生的学习起点,联系三年级学过的《恐龙》《水上飞机》,让学生整理说明要点,联系同单元《秦兵马俑》,让学生对说明方法的理解有了更坚实的支撑,得到评委的高度评价。单元内的整体设计理念给处于弱势的语文综合实践更多的支持。溧水实验小学设计的习作《走进家乡风景名胜》,学生从阅读—设计写作方案—收集资料及实地考察—班级与小组交流—修改完成习作,经历了一个较完整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这样经历的效益大大超过了一次单独的习作。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一切从实际出发,并非推翻已有的语文教学方法、经验、模式,而是不拘泥于过去的模式,并对其进行梳理、整合,重新建构。也不是期待用一种模式替代另一种模式,而是通过研究和实践,鼓励大家解放思想,打开思路,关注新的教育技术和方法,探寻更有利于学生素养提升的丰富的语文课程实施方案。
篇5:小学音乐歌唱教学的实践与研究论文
小学音乐歌唱教学的实践与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针对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中“多声部教学”行为介入不当的现象,经过分析与实践,提出多声部教学有效介入对于歌唱教学开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试图通过“多维观察、准确及时、灵活运用”三个角度来谈提高教师多声部教学有效介入的能力及学生通过教师多声部教学有效介入指导后提升的歌唱教学效果。
关键词:歌唱教学;多声部教学;有效介入
音乐课堂上,多声部教学的“有效介入”,是指教师适时、适度、适当的在单声部歌曲中加入和声;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音乐学习的有效性,促进学生整体音乐素质的发展。介入的好,能够提高学生感受、体验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获得集体演唱的经验,从而培养群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成为精彩“点缀”;介入不当,只能流于形式,成为“累赘”。针对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中“多声部教学”行为介入不当的现象,笔者经过分析与实践,提出了“多维观察―――判断有效介入的需求;准确及时―――把握有效介入的时机;灵活运用―――选择有效介入的方法”三个角度来谈提高教师多声部教学有效介入的能力及学生通过教师多声部教学有效介入指导后提升的歌唱教学效果。
1多维观察―――判断有效介入的需求
通过分析歌曲内容,在学生学唱的兴趣和情感需要的基础上再采取多声部教学行为介入才能避免走形式而破坏音乐课堂整体性和作品本身的音乐特点。案例1:二年级《音乐小屋》。歌曲旋律欢快,歌词朗朗上口,其中“叮咚叮咚”一句连续出现了两遍且节奏、音高都相同。在二年级已建立的轮唱经验基础上,本人将第一句设计成简单的二声部轮唱。需要介入:《音乐小屋》这首歌曲对于对于孩子们来说不难;基于新课标对二年级学生在合唱(合奏)上的要求,抓住歌曲相同节奏、音高多次重复出现的特点,及时、有效的让学生体验多声部的丰富音响效果是必要的。案例2:二年级《唢呐配喇叭》。教师借助木琴引导学生以恒拍持续演唱“6136”,老师则轻轻加入主旋律,形成一个二声部多声部的效果。但呆板的和声、缓慢的节奏让这首歌曲失去了原本活泼欢快的情绪,忽略了作品本身的音乐特点。无需介入:《唢呐配喇叭》这首作品的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唢呐,让学生在欢快热烈的气氛中体验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特点,而多声部的加入支离了音乐课堂的整体性,让学生产生凌乱感。
2准确及时―――把握有效介入的时机
小学歌唱教学中,多声部教学行为介入主要分为三个时机:歌唱教学开展前引入、歌唱教学时渗透、歌唱教学后拓展。2.1在歌唱教学开展前介入。通常以律动、节奏模仿、发声练习等形式表现,创设情境又为之后的多声部教学作铺垫,提高教学效率。案例:三年级《草原上》教学片段。本人提取前两小节旋律以轮唱形式编创成二声部旋律,引导学生通过聆听、跟唱、合作等形式循序渐进得带着孩子们感受两个声部如同两只雄鹰在广阔的`天空翱翔。编配Ⅱ声部:2.2歌唱教学时渗透。随着内容的递进,通过局部多声教学的介入,起到提醒学生、解决难点的作用,营造多声听觉环境。案例1:《数鸭子》这首歌曲学生在幼儿园就已经会唱了,小学阶段有必要作适当提升。学唱后,让一学生用低音木琴演奏“15”两个音伴奏,然后逐渐让学生加入高音木琴演奏“1565”,孩子们在玩音乐的过程中,经过不断的累积形成多声部听觉。2.3歌唱教学后拓展。这是在学生对歌曲本身已经掌握的前提下提高学生多声部鉴赏能力,丰富歌唱经验为目的的。案例:六年级《赶圩归来啊哩哩》,老师在学唱之后先让学生欣赏不同版本的《赶圩归来啊哩哩》,让学生体会不同版本在歌曲速度、力度、节奏、旋律等方面带来的不同感受,并进行创编合作。所编配的Ⅱ声部:
3灵活运用――选择有效介入的方法
3.1以歌曲作品的主题乐句与节奏为基础介入多声部教学。以作品主题乐句的音高、节奏为原型进行二声部的编创。如设计《音乐小屋》介入的多声部旋律材料就来自于歌曲本身第一句,Ⅱ声部用相同的音高节奏以轮唱的形式介入,抓住了前两句歌曲以“135”为主音的旋律特点,使两个声部合作之后不破坏歌曲本身的风格。3.2利用课堂乐器辅助介入多声部教学。在歌唱教学中,教师先用铃鼓、双响筒、木琴等打击乐器进行音高或节奏上的合作介入,使学生先破解节奏等一部分难点,再循序渐进地加入音高实现合唱。3.3设计律动“搞活”多声部教学。教师用拍手、跺脚、行走等律动让抽象的音符跳动起来,孩子在音乐的过程中玩,在玩的过程中享受音乐,令多声部教学变得有趣而接地气了。3.4从歌曲情绪风格的角度介入。从歌曲情绪风格角度介入,首先要考虑作品本身是否适合介入“多声教学”;其次考虑介入的途径是用乐器、律动还是直接歌唱。如《理发师》一课却比较适合乐器介入,用沙锤、响板、碰铃等不同音响效果的打击乐器来模仿不同理发工具发出的声响,课堂效果就比较生动。3.5从学生的情感需要介入。在歌唱教学过程中,学生会对某些歌曲表现出特别的热情和喜爱。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张菊荣.追求有效:教学永恒的主题.[3]中国音乐教育.5月.[4]中小学音乐教育.203月
篇6: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论文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论文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与旧教育观念的影响,我们的语文教学基本上是以教材为中心,按大纲所列知识点进行着机械、单一的教学,把语文课上成了各种各样的分析课,从词句分析到层段分析,从中心分析到写作特点分析,最后导致不少人“无语无文”;教师抱着教参上课,按各种资料辅导,学生的分数保住了,但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就是无法运用,造成要用的未学,学了的无用,使原来实践性很强的语文教学失去了应有的活力。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必须从改革课程结构人手,运用现代课堂理论,把原来的必修课(我们平常用教材在教室里所上的课)课时进行压缩分解,增设读写课、赏析课、实践课,为学生营造、融合提升、扩大学习语文的环境,让他们走进广阔的语文大世界,在实践中积极主动去探索语言文字的奥秘,在生活中感悟语文的博大精深,使其语文能力得到发展。
一、必修课奠基,营造语文环境。
语文学科是基础课程中的基础,作为学习生涯的必修课,语文的必修课堂教学必须起到奠基作用。它不仅是学生语文扩展与提高的前提,而且还要为营造语文环境服务必修课注重了夸美纽斯的班级授课优势,我们应利用这一优势进行大胆地改革调整,进行减时增效,克服过去花时多,只重教本、效率低下的.必修课堂教学。现在课时减少了,要完成不变或更重的教学任务,只有在课堂效率上下功夫,只有变大干、苦干为巧干、乐干,才能达到目的。在必修课课堂教学中坚持通过教材从语言文字的训练中夯实学生“双基”,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到学习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的学习方法,同时营造一种充实的语文环境学生在这种环境中感受语文、学习语文,并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
二、读写课促学,融合语文环境。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一定的写作能力,在必修课里即使把课文读得很熟、教得很透,对于全面提高读写能力是远不足够的。必须使课内外结合起来,通过课外阅读与写作巩固和发展课堂教学成果,而读写课则是保证课外读写的有效形式(尤其对农村学生无书籍、无时间、无指导的三无状况)。要使读写课真正起作用,关键是学生阅读书籍资料的建设。在这方面,我着重抓了以下几点:(1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阅览室的图书资料;(2)组建班级阅读交流站,让每个同学选择一本自己喜爱的课外书籍期初暂借出来,实现资源共享,并建立系列的借、还、管制度,期终如数退还,达到一个同学出一本书,就可享受数十本书的资源与信息的目的;(3)根据各自家庭实际与书籍爱好类型,自主课外选用。在读写课上本着由浅人深,融合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于一体的原则,教师既可向学生推介内容,也可对阅读方式方法进行指导,还可与学生一起探讨疑难。学生在读写课中采取自由阅读方式,精读、赏读、略读、选择读各取所好,遇到障碍既可查阅资料,又可质疑问难;既可独立思考,也可小组讨论交流,不时间插诗文吟唱、手抄报编辑、心得记录、好词佳句摘录推介、读书方法交流、121头作文、扩续编故事、自由作文、参加征文赛、写作投稿等形式,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学写,在写的实践中促读,使读写形成一个整体,促进语文学习,融合语文环境。
三、赏析课冶情,提升语文环境。
语文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语言文字是表达思想内容的,思想内容蕴含在语言文字之中。赏析课就更好更优地达到“文道统一”让学生通过赏析品味古典佳作、记忆历代名言警句,吟诵唐诗宋词,兴唱元曲,体会语言文字的优美,研读古墨的幽香,欣赏如诗如画的描绘,叹服文学、书法艺术的精湛,油然而生美的情感,身临其境地享受中外古今的精华瑰宝,学生在赏析中审美,受到思想教育,在审美中陶冶情操,认识真、善、美,辨别假、丑、恶,达到提升语文环境的目的。在实践中一首绮丽小诗、一段细节刻画、一个人物塑造、一则经典故事、一幅漂亮书法,均可让学生在谈感受、发表见解、吟诵、对话、模仿、辩论、欣赏、交流中陶醉。教师适时给予点拨,让学生随文而歌,随文而泣,感受学语文不仅是一种爱好,而且是一种享受,其中之乐,妙不可言。
四、实践课激趣,扩大语文环境。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大语文教育观强调让丰富的校(课)内生活和精彩的校(课)外活动相统一,变封闭为开放,解放学生头脑,让学生放开手脚在更广的时空里进行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扩大认识语文、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环境。在教学中可开展以下活动:(1)捕捉日常生活中的说话材料,通过一事一议,小评论员形式阐述自己的观点与看法。(2)模仿影、视中的角色进行对话、表演训练。(3)结合学校的校会、主题活动、社会实践、座谈讨论等活动进行概貌总结。(4)以接待员、公关员身份向别人介绍学校、家庭、自己的爱好、理想,体验洽谈、交涉、公关的艺术与策略。(5)通过影视和生活接触学习广告的设计与制作,并为自己心爱的物品设计广告方案。(6)针对社会、学校、班级的热点问题,开展分析调查,举行论辩,用举例、列数以理服人,进行演讲比赛,在旁征博引中训练感情、语调。(7)向英雄、榜样学习的社会实践与调查,并在职工中树立“团结、务实、开拓、创新”的领导班子形象。
五、培养后备干部的艺术
校长除了搞好领导管理工作外,还有做好培养后备干部的工作。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现代教育技术不断深入,领导班子中必须有年轻干部来充实,现代年青人能干者多,积极上进者多,私心较重者有,因此在培养后备干部方面,校长要保持清醒头脑,不急于求成提拔,要多考察,多引导,让培养对象多做工作,多锻炼,从思想上了解是否是一个斤斤计较,干点工作要报酬,加点班要报酬的人,与同志之间是否团结合作,处理问题是否大度、豁达,在大事大非面前是否讲原则,顾大局在实际工作中,最终成果方面考察是否有工作能力和水平。如果德才兼备,再向上级组织报告,请上级组织考察,此后才作为后备干部的培养者。这样能调动年轻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激发上进心和爱岗敬业精神。
六、表扬与批评的艺术
表扬批评与奖励惩处是一致的,是领导激励部属、调动全校职工实现奋斗目标的一项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也是一项行之有效的领导艺术。奖惩分明,从古到今都非常实用。表扬批评恰如其份,就能调动积极性;运用不好,就会适得其反。作为校长,不论对谁都一样,遇事讲原则,不能因人而异,而应一个标准量到底,一面镜子看人、讲事、办事、处理事,一视同仁,否则被罚者不服,校长威信逐渐丧失。
在对有错误的部下惩罚批评时,要把握好分寸和尺度。一要掌握被惩罚批评者的性格,要心平气和,以坦诚、和蔼可亲的语气,与部下交流出错的原因,改正的方法,被罚的依据,令部下高兴接受,不带情绪回家,不背包袱上班;二是在批评错误的同时,肯定被批评者的优点、长处和成绩的一面,并提出光明的前途,使其感到缺点错误的出现并没有令领导对自己失去信任,反而得到的是安慰与帮助;三是一般情况下不直接批评人,主要批评事,批评这种现象,清除影响,引起他人的重视,同时注意不将个别问题引申为普遍性问题在会上讲;四是一般情况下,若不是原则上的错误,私下个别交换意见、交心,要求以后注意改正就行了,不带原则性而带普遍性的问题,针对现象、事实,在会上不点名提醒大家重视改正;五是批评时也需要留有充分的余地,不把话说绝,人无完人,都有做错事的时候,知错能改就行,不要伤害感情。
总之,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愿所有校长都成为一名懂现代管理理念,掌握领导艺术的创新型校长。
篇7:小学音乐教学中器乐的教学论文
器乐教学作为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被正式列人我国九年义务教育教学大纲。器乐教学是衡量当今小学音乐教育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使我国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如今,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如何推进、落实乐器教学”以及怎样更好地开展器乐教学,并把它的地位和影响更好地展现出来。
一、器乐教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地位
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质的普及教育,音乐教育的器乐教育同样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音乐文化教育。因此,这就决定了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器乐教学的性质与地位。我们在实际音乐教学和音乐教学的指导研究当中,必须搞清器乐教学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地位,把主要力量放在“面向全体”开展器乐教育上面。而不是把主要力量放在个别“特长生”和少数“加强”班上面。我们要积极推动落实大纲规定的面向全体学生的器乐教学,这是一项任重道远,十分艰巨的任务。
二、器乐教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影响效果
1.传统的音乐课,唱歌教学、音乐知识教学及视唱、听音等基本技能的训练,都是教师按照自己的意识固定的让学生去接受,学生被动的听、唱、学,觉得很单调,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培养。乐器进课堂后,学生对新鲜事物非常感兴趣,在课堂上形成了一种“我愿学习,我爱学习”的气氛,一改过去的被动学习为现在的主动学习。在学习乐器如何演奏,同时还可以把几种乐器编制在一起,进行简单的小型的器乐小合奏。在器乐合奏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增强了团队意识,使整个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变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同学们在“玩”乐器的过程中掌握了视场、听音及声部间的合作等基本技能,增强了他们学习音乐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同时也增强了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
2.器乐教学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了学生欣赏和理解音乐的能力,从而促进了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
在器乐合奏的整个过程中,学生个个情绪激动,完全沉浸在音乐艺术的魅力之中,在这样一种音乐艺术的氛围中,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了艺术的熏陶,掌握了音乐知识,发展了思维的同时也陶冶了情操。
3.器乐教学可以增强学生战胜生活中各种困难的自信心,同时也增强了学生们的集体主义的观念。器乐教学的成功之处在于,除了让学生学会音乐知识,掌握吹奏技巧外,还培养了学生集体主义的观念和互相合作的精神,使学生在集体生活中更加团结。同时,通过坚持不懈的演奏练习,也磨炼了学生的意志和一丝不苟的精神。使学生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也能更加自信,更加勤奋,提高了自身的学习素质,使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坦然地面对挫折和坎坷。
4.器乐教学,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现在,全国各个小学都在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丰富学生们的可与生活,从而增大了学生们的生活视野。器乐教学的推广和普及,大大地丰富了学生们的课余生活。器乐课的开展,激发了广大同学对乐器的兴趣,学生的课余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学生不仅可以在学校内进行小型的合奏比赛,而且还可以参加区、市、省的器乐比赛。通过比赛,不但可以交流技艺,增进友谊,还可以过大学生们的视野,使他们更加热爱生活,并不断努力获得更加突出的成绩。
5.器乐教学,可以提高音乐教师的素质。想要是器乐教学更好地推广和普及,必须搞好师资培训。器乐教学内容的增加,无疑给学校教师增加了负担,但会给教师及教学增加无限的乐趣,有利于教师综合能力的提高。教师要勇于探索,善于专研,不畏艰难,持之以恒,这有利于音乐教师的素质的进一步提高。通过器乐教学,可以使我们找到一条适合当前素质教育切实可行的音乐课程教改之路。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现在有很多家长重“洋”轻“民”。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有了购买高档乐器的能力。在崇洋思想的指导下,不少家长认为,孩子只有学习西洋乐器才算高雅,以后可以出国留学。而民乐是土老包,学了也没出息,登不上大雅之堂。可是,我国中央民族乐团不也同样登上了维也纳那金色大厅那座音乐圣殿吗?我们一定要注意民族音乐的推广和普及,如果忽略了,任其发展下去,这在中国音乐史上,将是一场悲剧。民族音乐要发扬光大,首先要有民族乐器的土壤,只有像推广钢琴那样,中华民族音乐才能得到更好发展,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篇8:小学音乐教学中器乐的教学论文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新课标提出器乐演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积极性,指导学生认识音乐,促进学生理解音乐,对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提高和创造能力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现阶段课堂器乐教学是音乐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器乐教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依然处在开展初期,这更加值得我们去深思。如何更好的运用器乐教学使小学音乐教学能够更加生动多彩,是现阶段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现行小学器乐课堂的现状分析
(一)优化小学音乐器乐课堂的必要性从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来看,器乐演奏作为和演唱同样重要的表现形式被课程标准所采纳。演奏也成为现代小学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音乐教学能否符合标准的一个必要条件。为全面提高小学生音乐的综合素质,小学生器乐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史无前例的巨大意义。因此,小学音乐教育必须要转变思想,集中物力和人力,有效的开展器乐教育,改变传统以唱歌为主的陈旧教育理念,严格依照新的课程标准来设计音乐课堂内容,培养学生综合素养,让学生在音乐方面全面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教导出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全方位优秀人才。
(二)小学音乐器乐教学的作用首先,器乐教学是学生培养协作精神的重要手段。器乐教学是学生学习音乐、掌握音乐知识的桥梁,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加宽泛的音乐学习领域,器乐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不同,主要依靠学生的实践和表演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课堂上分组器乐学习,可以锻炼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精神,让学生在学会合奏和齐奏的同时,学会相互合作,完美配合,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其次,器乐教学有利于学生的自我表现能力的提高以及创新能力的完善。
音乐有着独特的抽象特点,音乐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复杂情感是学生在其他课程中无法涉猎的。音乐给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平台。器乐作品不同与有歌词的歌唱作品,器乐演奏本身就是一种再创作的过程,器乐教学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在演奏的同时对所演奏的曲目加以创作,融入自己的内心情感,有利于自我表现力的提高。
(三)现阶段小学音乐教学的器乐课堂存在的问题首先,器乐教学的地位,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第二,对于乐器的选择,还只停留在一些名气较大而且价格昂贵的高档乐器上。
第三,乐理知识与器乐教学没能相辅相成。第四,器乐演奏同视唱练习的结合不紧密。第五,教师队伍的素质有待提高。第六,教学曲目的选择需要改进。
二、优化过程中面对的困难
(一)在师资资源方面,许多学校存在着器乐教师短缺的困难。
小学音乐教师的资源共享没能像大学校园一样充分展开。这样不仅仅是教师资源的浪费,也不利于教师之间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沟通交流,造成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差距在不断的扩大。大多数学校还停留在仅有一门器乐课程可选的尴尬境地,这样不利于小学生凭借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由的选择课程,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二)在教学能够使用的器乐资源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
像钢琴、古筝、大提琴等大型乐器,学校如果不能配备,学生是不方便把家里的乐器搬到学校在上课时使用的,由于器材体型的局限,要求学校必须在配备器乐课程的同时,配备相对应的教学设备。这就要求教育部门适当的拨出一些款项,用于小学音乐器乐课堂用品的采购,同时也要求学校能够找到合适的方法,努力配备适合自己学校的乐器。资金不足不应当成为学生器乐课堂受阻的拦路虎。
(三)在器乐课堂上,教师的自身素质落后也是器乐课堂优化存在的困难之一。
大多数小学的音乐教师还都停留在教授歌曲演唱课程这个层次,能够熟练掌握一门乐器的小学音乐教师并不多。因此,小学音乐教师的素质是对于小学音乐器乐教学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想要让教师通过自身的努力,在工作之余尽快掌握一门可以在课堂上授课的乐器,也不是短时间内可以达到成的任务。所以,如果上级教育部门,不能为各个小学配备应有的教师,只依靠各个学校原有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小学音乐器乐教育的发展必然受阻。
(四)在观念上,小学音乐器乐教学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认可。
很多学生家长,甚至教师都依然存在着器乐教学无用的想法。学生家长有的不愿意花钱为学生购买乐器,甚至一只简单的竖笛都不愿去投入资金,这也在无形中加重了小学音乐器乐教学的困难。要想在短时间内,改变教师和家长对器乐教学的看法,认识到器乐教学对学生音乐学习的益处是相当困难的,因此,从这方面来看,小学音乐课堂器乐教学要想得到优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得改变观念,只有观念得到了提升,教师和家长才能对器乐教学充分的重视起来。
(五)在小学音乐教学课堂上,器乐教学所占的时间比重依然很低。
大多数学校还以原始的以唱歌为音乐课的主要任务。时间上不能充分的得到保障,也加大了器乐教学展开的困难。要想器乐教学得到优化,必须保障一周内至少2节的乐器训练课,但是现阶段,大多数小学无法完成。时间上不能得到保障,何谈课堂的优化。要想优化器乐教学课堂,就必须给予器乐教学充分的时间,让其具备发展空间,器乐教学才能更进一步。
三、应对方法的思考
(一)重新认识器乐教学的显着地位传统的小学音乐教学模式中,主要重视教导学生进行视唱,把唱歌作为小学音乐教学的重点,教学方法也显得枯燥乏味,不能很好的吸引学生对音乐的注意力。器乐教学,作为一种崭新的小学音乐教育模式,更有利于展开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使小学音乐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多彩。然而,现阶段很多小学器乐教学,只停留在一个初级阶段,教师对学习器乐知识的教导也局限于参加演出和比赛的个别学生,其余的大部分学生,依然没有实现课堂上的器乐教学体验。因此,充分认识器乐教学的重要地位,是器乐教学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只有提高认识,才能更好的去实践,让绝大多数的孩子都能感受到器乐教学的乐趣,提高对音乐的感知能力,从小建立起对音乐的热爱。
(二)重视器乐教学乐器的选择小学的音乐课堂器乐教学,大部分学校只有钢琴一个项目可选,但是,事实情况却做不到每个同学家里都配备钢琴可弹,因此,小学音乐教学中,器乐教学也受到了阻碍。器乐教学课堂中,器乐的选择也十分重要,不要只停留在钢琴、大小提琴、古筝、手风琴等比较昂贵的乐器的教学上,口琴、电子琴、竖笛等经济实惠的乐器也同样可以成为小学音乐课堂上的使用器材。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器乐教学普及到每一个学生。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家庭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乐器。
(三)乐理知识和器乐教学相结合小学音乐课堂上,如果一味的追求对乐理知识的掌握,会使学生感觉枯燥乏味,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教育界乐理知识的教授方法,成为了专家和学者普遍争论的话题。而器乐教学进课堂,正好使学生能够通过对乐器的学习,在不知不觉中,掌握需要的乐理知识,学生在乐器上的操作更能有利于对乐理知识的强化记忆。因此,巧妙的运用器乐教学,使学生掌握更多的乐理知识,不但可以使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也使器乐课堂在实践的基础上,为理论知识的学习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
(四)演奏和唱歌相互促进器乐教学进入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并不意味着器乐教学可以完全取代传统的声乐视唱教学,更不能让器乐教学影响了学生的演唱水平。这就要求小学音乐教师能够很好的掌握器乐教学和视唱教学在课堂上的比重,使学生在穿插的课堂学习中,既能觉得有意思不枯燥,又能不耽误对自己歌唱能力的提高。将演奏和演唱紧密的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综合音乐素养,让器乐教学伴随视唱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提升和发展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创造能力才是器乐教学的最终目的。
(五)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器乐教学,无疑会对小学音乐教师的器乐水平有一定的要求。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课堂上对学生的教授能力。教师的正确引导和示范,可以使学生节约很多的探索时间,尽快找到正确的练习方法,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正确的乐器使用方法。然而,现阶段,很多教师自身的乐器水平和教学方法也存在着不少问题。自己熟练要教导学生,首先必须高超的演奏技巧才能做到,这就要求教师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在教学中才能游刃有余。再者,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是十分重要的,能够灵活多变的教学,让学生对老师充满着钦佩和喜爱,也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六)教学中适当增加流行曲目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能否认真积极学习的关键,因此,在器乐演奏的练习曲目中,教师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最近流行的影视剧曲目或者流行歌曲,这样既可以调节学习气氛,又能够让学生无论课内课外都能积极主动的去练习。
这比强行逼迫学生练习课本上的老套曲目更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新的课程改革制度也鼓励我们音乐教育168把刻板的冰冷的教学理念转化成为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温暖和乐趣的音乐教育。这样的音乐教育,才是成功的充满人情味的音乐教育。
综合以上,在小学音乐器乐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提高自身素质,灵活运用自身所学知识和生动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真正热爱音乐,积极主动的学习音乐,引导学生走入音乐的美妙殿堂。把乐理知识、器乐教学、视唱练习紧密有机的结合起来,让他们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小学音乐教师自己要多动脑筋,努力探索,克服困难,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掌握一门合适自己的乐器,无忧无虑的畅游在音乐的海洋里。
篇9:《微观经济学》教学实践与思考论文
《微观经济学》教学实践与思考论文
《微观经济学》是高等院校财经类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由于学科特点以及学生的现实条件等各种因素,学生们普遍反映这门课程的学习难度大,笔者在此对微观经济学课程的特点以及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进行了较为深入地探讨,并提出了不断加强自身学习、运用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相结合、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等手段进一步提高《微观经济学》教学质量的想法。
《微观经济学》是国家教育部指定的高等院校财经类各专业的核心主干课与专业基础课之一,这门课程是以单个经济主体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各个经济主体如何将其稀缺的经济资源分配在各种不同的用途中以取得最大利益,并以此说明市场经济的基本运行规律和效率。这门课程理论性较强,内容丰富且相对抽象,同时又以较多的数学计算和推导为基础,结合模型、图形和高等数学方法,学生普遍觉得难度较大。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将《微观经济学》的核心思想、课程体系、重点难点等的理解和把握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同时,笔者密切关注国内外经济形势,将热点问题作为案例引入课堂教学,丰富了授课方式和内容,活跃了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锻炼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取得了较好地效果。在此,笔者结合《微观经济学》课程的特点以及自己讲授微观经济学的实践谈点体会,希望能与有关教师交流探讨,共同提高教学效果。
1 《微观经济学》课程的特点
《微观经济学》课程属于理论经济学范畴,它既不同于农业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等应用经济学课程,也不同于管理学原理、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等管理学课程。作为理论经济学课程之一,微观经济学揭示了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行业和市场是怎样运作和演变的,它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以及它们怎样受政府政策的影响等等。《微观经济学》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主要内容包括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这门课程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理论抽象、要求学生具备较深的数学功底以及较强的用图形说话的能力。
1.1 理论抽象
《微观经济学》所介绍的经济理论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几百年发展的总结,这些总结是以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为前提的,而且每一个结论的成立都建立在一系列严格的前提假设之上,这与我们国家的国情、市场经济发展的概况、人们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均不同,这些差异必然增加我们理解的难度。同时,理论知识原本就是抽象的,学生很难将所学的理论、模型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再加上微观经济学概念、定理、规律很多,相互之间又极易混淆,对于初学者来讲,总会存在理论与现实理解之间的差距。
1.2 要求学生具备较深的数学功底
《微观经济学》中最常用的经济模型法、边际分析法、均衡分析法、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动态分析法等等都要求学生具备较深的数学功底和逻辑推理能力。因为《微观经济学》是财经类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一般安排在大一第二学期,有很多学生微积分知识还没学,这时要求他们将数学知识熟练地运用到经济学分析中,无疑增加了他们学习的心理负担。
1.3 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用图形说话的能力
图形在经济学中非常有用,用于说明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情况。美国第一个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著名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说过:“你必须具备足够的图形知识才能掌握经济学,图对于经济学家如同锤子对于木匠一样必不可少。”微观经济学每一个理论的得出与论证都与图形紧密相联,这对于刚刚步入象牙塔的学生而言,要学会正确地运用图形解释经济问题的确有些难度。
总之,如上所述微观经济学课程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现实条件等各种因素决定了微观经济学这门课程的学习难度和学习强度相当大。笔者结合《微观经济学》课程的特点,采用理论讲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和课后练习等方法组织教学。
2 《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方法
2.1 理论讲授
理论讲授是微观经济学最基本的教学手段。笔者在讲授微观经济学的过程中,首先介绍基本的框架,在讲述每一章内容之前,都有一个本章提要,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视野,然后再介绍具体的内容,通过课堂讲授,让学生理解基本的经济概念,了解市场经济主体的行为规律,授课过程中采取由点到线,由线到面逐层展开,脉络清晰,通过主线的引入,使学生系统地把握整门课程的精髓,同时,在每一章结束后都加一个本章小结,总结一章的主要内容,加深学生的理解。
笔者讲授微观经济学,以市场经济主体的最优行为选择为主线,主要体现在这五个方面:第一,单个消费者行为的最优化。即研究消费者在收入既定的情况下,怎样选择使得他的效用最大化,从而实现消费者均衡;第二,单个厂商行为的最优化。即研究单个厂商在成本预算既定的前提下,怎样选择使得他的利润最大,从而实现生产者均衡。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在成本既定时,如何选择使得所获产量最高,(2)在产量既定时,如何选择使得所付出的成本最低。为此,将问题深入一步区分不同的市场结构,进一步考察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与完全垄断市场厂商确定产量与价格的最优化行为;第三,单个生产要素市场的最优化。即研究消费者根据什么原则供给多少生产要素,厂商根据什么原则需要多少生产要素,从而实现生产要素的供给与需求的均衡;第四,商品市场与要素市场的同时最优化。即研究将消费者、厂商、商品市场与要素市场联系起来的整个市场的一般均衡;第五,政府目标决策的最优化。即研究市场失灵的问题,政府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弥补市场的缺陷,从而达到宏观调控的作用。
2.2 案例分析
微观经济学是以个体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厂商的生产经营决策与居民的消费决策都和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案例分析是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优秀的案例是以现实问题为研究对象,以事实和数据为依据,并将理论知识寓于案例之中,将这些微观经济学的案例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对典型案例进行剖析,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把握;另一方面,能带动学生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质的飞跃,提高学生们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授需求价格弹性理论时,可以结合安全帽专卖店的广告“旧帽换新帽一律八折”来解释厂商针对消费者的需求弹性不同而进行区别定价,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能将枯燥的理论运用到鲜活的经济现实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3 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是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对于微观经济学教学,不论是理论讲授还是案例分析,都离不开课堂讨论这一重要形式。通过讨论可以使教师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转向双向互动式教学,学生从传统的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转向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通过课堂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发现、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做到学以致用。
2.4 课后练习
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决定,其中涉及大量的数学关系,理论性强,要实现将理论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有不小的难度,所以要给学生布置练习题,通过做练习巩固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特别是通过做计算题来加深对微观经济理论模型的理解。同时,这门课程是财经类各专业考研必考的基础课,因此,笔者在授课过程中对课后习题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都给予特别强调和详细解答并进行适当延伸。
3 进一步提高《微观经济学》教学质量的想法
3.1 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学习
俗话说:“要想给学生一滴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作为一名优秀的高校教师,首先自己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丰富的文化底蕴,因此,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同时,西方经济学是一门具有演变性的学科,由于这门学科的特点,必然要求微观经济学相关的理论知识必须和现实的发展紧密结合才具有生命力,所以该门课程的理论体系更新较快,那么任课教师的这桶“水”,决不应是“陈年老水”,而应是不断地从知识发展的奔腾江河中汲取的“新鲜水”,任课教师应及时掌握知识点的更新,如新旧理论的增减,同时及时调整相应的案例分析并运用于课堂教学中。
3.2 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多媒体课件集文字、图片、动画、音频、视频为一体,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更积极地听取教师对知识点的讲解和分析,多媒体课件教学的引入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也使学生更容易地接受原本枯燥的教学内容。但是,课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板书教学。目前,很多高校教师上课时过多依赖课件,整门课程知识点完全通过点鼠标放映课件讲授,微观经济学这门课程本身包含很多的数学推导和图表,完全依靠多媒体课件向学生讲授,即使利用动画使得推导过程一步步显现,学生也不容易跟上。因此,在讲授公式推导以及有关图表的过程中,笔者认为最好结合板书进行讲授,通过“黑板+粉笔”的方式推导和画图,能够充分地带动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让学生看清推导的整个过程以及各种逻辑关系,形成知识间的连接,也更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公式的推导。比如,在讲到古诺模型中厂商的产量选择的时候,最好板书推导每个寡头厂商的均衡产量,这样,学生会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3.3 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互联网信息时代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学生学习微观经济学提供了巨大的支撑,要鼓励学生学会利用网上教育资源,经常登录经济学论坛、经济学教育科研网、经济学家等网站,聆听专家讲座,参与学术讨论,这些经济学网站既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料和各种各样的案例,又能够帮助学生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和鲜活生动的经济实践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更好地接受微观经济学的知识点,最终实现提高教学质量,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篇10:小学音乐体验教学思考论文
小学音乐体验教学思考论文
一、创设课堂情境,加强环境体验
小学生在学习中对环境较为敏感,他们的积极性通常会被热烈的课堂气氛带动起来,模仿其他学生的行为,而教师可利用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通过创设课堂情境来加强学生的环境体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实践中,营造课堂情境的方式有很多,而鉴于音乐课程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因此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来营造优美的环境氛围,同时以课堂活动作为辅助。以《我是小音乐家》一课教学为例。在课堂开始,笔者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了《G小调小提琴奏鸣曲》的片段,让学生认真欣赏音乐的旋律,倾听这首乐曲中蕴含的情感。其次用导语引入主题:同学们,今天我们去参加一场小小的音乐会,好吗?课堂活动:师:要参加音乐会需要入场券,售票叔叔说,只要我们能通过一个考验,就免费赠送入场券。用多媒体分别展出吉他、小提琴、法国号三件乐器的图片。师:第一张图片的乐器名称叫什么?生:吉他。师:吉他的演奏姿势是什么?在问题情境下,由笔者示范吉他演奏的姿势,学生模仿。当学生们已初步掌握了吉他的演奏姿势,笔者再次以多媒体播放《阿拉伯风格绮想曲》的现场演奏视频,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也了解吉他的演奏方式。如此,通过课堂活动与多媒体技术的结合,营造出了优美、热烈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始终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增强了他们的学习体验。
二、强化民乐教学,加强文化体验
文化是音乐艺术的重要构成部分,它代表了一个民族的审美观点,并用不同乐风诠释了音乐艺术的多样化。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在民乐教学中重点突出音乐的'民族性和文化性,让学生们增强文化体验,从而培养他们对民族音乐的情感。如《新疆舞曲第二号》一课,在课堂开始,笔者首先用多媒体播放了汉族民歌《茉莉花》,让学生们认真倾听,播放完毕后用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们讨论和总结歌曲的风格和节奏的特点。随即播放《新疆舞曲第二号》,再次让学生们总结这首歌的风格特点,并引导他们将两首歌进行对比,指出它们之间的差异。在第二个教学阶段,再次播放《新疆舞曲第二号》,并提出问题。师:这首歌中运用了哪些民族乐器?生:弹布尔、苇笛等等。师:将这首歌和《茉莉花》进行对比,同学们从中能够听出哪些具有新疆风格的音乐元素?生:典型的新疆节奏与乐调。师:如果想学习这首音乐,我们需要首先学习哪种维吾尔族乐器?想一想,如何用其他民族的乐器弹奏出与这首音乐风格相似的乐曲?在问题情境下,笔者带领学生们对《新疆舞曲第二号》的音乐结构、风格、乐器的运用等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如此,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辨别能力,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学生的文化体验,从而让他们加深了对音乐风格的了解。
三、优化活动设计,加强艺术体验
严格来说,要让学生发现音乐的艺术之美,仅靠课堂传授知识和教师反复的强调是不够的,只有让学生在歌唱或演奏过程中不断地增强体验,感受音效对他们带来的冲击,才能让他们真正发现音乐的魅力,进而爱上音乐,提高音乐的素养。因此,教师需要设计一些课外活动来配合课堂教学,让学生们在活动中充分展现自己的音乐技能,体验由音乐艺术带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例如,教师可定期组织学生举办歌唱竞赛,让他们通过比赛这一平台逐渐加强对音乐课程的热爱,积极主动地提高自己的演唱技巧。同时,教师也可引导学生们成立乐队,将擅长器乐和演唱的学生分到一个小组,在培养他们合作默契度的同时,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在校园内表演,一方面培养他们的自信,另一方面也通过积累实践经验来提高学习能力。此外,教师还可让学生们尝试着编曲,给他们提供一个大致的编曲方向,让他们充分利用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创作属于自己的音乐作品。如此,通过这些综合性的实践活动,弥补了小学音乐教学中实践环节的不足,让学生获得了更为强烈的学习体验,从而让他们对音乐课程产生全新的认识,提高学习的兴趣。
四、结语
总之,音乐是世界上各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此,在新时期的小学音乐教学中,广大一线教师应灵活运用教学手段,并开辟多个教育途径,引导学生加强对音乐的理解,发掘他们的音乐天赋,让他们充分体验音乐的艺术魅力,从而提高音乐素养,为以后在音乐道路上不断前行而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崔秦勤.对中小学音乐体验教学中师生关系的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13,(19):38-39.
[2]俞加平.小学音乐体验式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上海教育科研,2007,(4):68-69.
篇11:小学音乐竖笛教学思考论文
小学音乐竖笛教学思考论文
随着现代小学教育改革的不断加快和素质教育理念地不断渗透,小学音乐教学中的竖笛教学越来越受到相关教育界的广泛关注。竖笛又称直吹笛、牧童笛,其本身便具有高音准、简单易学等学习优势,在小学音乐的教学中开展竖笛的教学,可以有效地帮助小学学生更好地掌握音乐节奏,激发小学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和热情,锻炼小学学生的手指和大脑思维的灵活性,从而有效地提升小学学生的音乐素养和竖笛吹奏能力。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应当深刻的认识到竖笛教学对于小学音乐教学质量提高的帮助作用,并且积极采取有效地措施来将竖笛教学引入到小学音乐教学当中,从而不断地提升小学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技能。
一、合理设计竖笛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小学音乐竖笛教学能否有效地开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和基础之一,它的教学内容设计包含了小学学生竖笛课堂教学中的主要内容、教学目标以及音乐技巧等。因此,小学音乐教师要想有效地利用竖笛教学来辅助小学学生的音乐教学,提升小学学生的音乐学习质量,首先,其应当做好竖笛音乐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工作。小学音乐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开展竖笛教学内容的合理设计:第一,合理设计竖笛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小学竖笛音乐课程教学的引导标,它对竖笛课程教学的流程和内容有着很大的引导性,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应当合理的根据小学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特点,并结合教学内容的特性来开展教学目标的设计,这样便能够有效地避免由于过高的教学目标要求而忽视了小学学生的实际接收能力问题。第二,合理设计竖笛音乐课程的教学内容。小学学生年龄较小,心理特点比较活泼,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在设计竖笛音乐课程的教学内容时,应当合理的利用好小学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和性格特点,在基础的竖笛理论教学和技巧教学中多融合一些幽默元素,从而有效地激发小学学生的竖笛音乐学习兴趣,激发小学小学的学习积极性。比如说,在竖笛吹奏的乐谱选择方面,小学音乐教师可以多选择一些《小星星》《蜗牛与黄鹂鸟》这一类的节奏较为欢快、吹奏起来较为简单,且具有积极地人生观导向的竖笛吹奏乐谱来开展教学,从而有效地实现提高小学学生音乐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教学效果。
二、引用小组合作学习教学
小学音乐的竖笛教学是一门以实践性为主的音乐教学课程,因此,在开展小学音乐竖笛课程的教学当中,小学音乐教师不可以单一采用知识灌输的教学方法,牢牢地掌握住小学学生的音乐学习主动权,而是应当深刻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放宽对于小学学生的课堂竖笛学习自由,给予小学学生足够的课堂学习主动权,从而有效地提高小学学生的竖笛实际吹奏能力和技巧性。小学音乐教师可以借助小组合作学习方法来有效地实现这一点,小组合作教学方法主要是通过让小学学生自行进行分组的方式,放宽音乐教师对学生的控制性,使其能够互相学习,相互请教和指认错误,共同进步,从而整体性的提升小学学生的音乐学习质量和自主学习能力,这非常适合小学音乐的竖笛课程教学需求。比如说,以《彩月追月》这一首竖笛乐谱教学为例,根据小组合作教学法的教学理念,小学音乐教师可以在讲授完必要的基础知识和相关竖笛吹奏技巧之后,让小学学生进行四人一组的分组方式,使其组成一个个学习小组,先让每一个小组进行组内吹奏训练学习。然后,一定时间后让每一小组进行学习成果演奏,对学习效果较好的合租小组给予积极地表演,对于演奏学习效果较差的给予一定的辅导,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这样,小学音乐教师便可以有效地达到帮助小学学生提高音乐学习的自信心和学习质量的目的。
三、结合教学活动开展教学
小学学生其本身的年龄较小,具有活泼好动的天性,对很多新奇的事物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尤其是小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其音乐竖笛课程的学习效率和质量起到了很大的影响,因此,针对小学学生的这一性格特点,小学音乐教师应当加以利用和强化,从而有效地让小学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竖笛音乐课程的学习当中,不断地提高其竖笛学习的质量。小学音乐教师可以通过结合教学活动来开展教学的方法,来有效地开发小学学生的潜能,迎合小学学生的天性,让小学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以充分地发挥,从而全面地提升小学学生的竖笛音乐课程学习质量。比如说:小学音乐教师可以通过定期组织竖笛比赛的教学活动来辅助教学。这样,既可以有效地起到激发小学学生音乐学习兴趣,锻炼小学学生竖笛吹奏表演能力,同时,还能够很好地起到培养小学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合奏能力的效果,促进小学学生竖笛吹奏技巧和内心健康的全面发展与提高。综上所述,竖笛教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引入与开展,可以有效地帮助小学学生更好地掌握音乐节奏,激发小学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和热情,锻炼小学学生的手指和大脑思维的灵活性,有效地提升小学学生的音乐素养和竖笛吹奏能力。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应当积极应用竖笛教学来辅助小学音乐课程的教学,从而不断地提升小学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技能,促进小学音乐课程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篇12:浅谈音乐教学的创新与实践论文
浅谈音乐教学的创新与实践论文
****同志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音乐教学是学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听觉、感受、联想、想象、表现、创造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优势。根据我的理解,音乐教学的创新是一种演变和渐进的过程,可以从五个方面去理解和把握。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态度
要培养学生创新态度,教师首先必须先成为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教师的创新精神主要包括创新思维、首创精神、成功欲、探索精神等。教师要从学生喜爱的活动中寻找突破口,不因循守旧,主动突破教材与习惯定势的束缚,引导学生的创造积极性,促进创新态度的形成。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种种创新性表现常常与错误、顽皮、任性、争吵等相联系。学生对问题的看法不一定十分准确,但敢于想象和联想,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是好的,也是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假如不给予学生创新机会,轻易代替、否定学生的意见,不但剥夺了学生探索的乐趣,让他们产生失败、内疚、挫折的情感体验,同时还会使学生懒于动脑,疏于尝试。教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正确对待“良性争吵”,多给学生创造“争吵”“讨论”的机会,大胆探索、求真、求新。
二、找准创新的途径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确定创新的内容很重要。可根据儿童年龄特点培养即兴创编能力。如让学生用各种声音材料去模拟和表现自然界中的各种音响及对事物的切身感受;用声音编创较为完整的带有情节的声音故事,进而尝试为所学的有关诗歌或故事进行简易的配乐表演;让学生口头创编旋律或简单的旋律接龙,即兴创编节奏;也可根据歌曲的内容、形式和情绪边唱边表演,创编出有表现力的表演动作或新的表演形式;还可以尝试创编歌词或为不同情绪的歌、故事、美术作品等编配音乐;等等。
游戏是儿童较喜欢的一种活动方式,儿童在玩中学,在乐中学,通过游戏开发儿童的创造思维。如模仿、模进、旋律接龙,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创新的动力。
三、优选创新的方法
1.发现法
发现法是学生动用教师提供的按发现过程编制的教材或材料进行“再发现”,以掌握知识并发展创造性思维与发现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采用发现法,可以加强学生的记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师提供各种音响材料如刮风、雷电、飞机起飞等音响,混声合唱曲,打击乐,人讲话声,水声,钢琴、木琴等乐器组合声等,让学生识别什么是音乐,什么是非音乐。让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并解决问题,然后再从实践到理论上去检验、证明,这样通过发现得出结论。
2.问题教学法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音乐教学活动中会遇到种种困难和问题,教师要鼓励、诱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并可以解释性地回答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一听赏一提问一假设一推理一验证”等过程,对问题反复地、持续地进行探究、实践,逐步养成善思、勤问、好学的良好习惯,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情境法
情境法是遵循反映论的原理,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具体生动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音乐中,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往往需要借助情境,如:创设图画再现情境;扮演角色体会情境;语言描绘情境;音乐渲染情境等。使他们产生一定的内心情感体验和情境,从而增强对教材的理解,促使他们产生用音乐来表达的欲望,同时也受到一定的性情陶冶。
4.讨论法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为解决教学中的某些问题,相互启发,讨论辩论,各抒己见的教学方法。在音乐教学中,讨论法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创造精神,能促进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对歌曲演唱的处理分析、音乐欣赏作品的理解、形体动作的动作分析、旋律创作的研究、乐队的简单编配等,都可以采用讨论法。
四、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
创新性思维表现在不满足用现有知识和社会常识去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而是从崭新的创见来回答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培养想象能力
想象是思维活动中最有活力的一个方面,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离开想象不可能取得成效,想象有利于打破思维定势,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如用准确优美的动作示范,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引导学生想象或利用原型启发,诱发思考,促进学生想象。如欣赏一首作品,让学生自己想象、联想,学生们会得出多种答案。
2.培养求异思维能力
以往的教育教学重视求同思维的培养,忽视求异思维的训练,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及主动性的培养。教师的话绝对是正确的,歌谱写错了也那么唱,音不准、节奏不对也不去辨别等。求异思维就是从常规思维的反面去思考问题,探索多种方法、答案,激活学生的兴趣和积极的思维。
3.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所谓发散思维,是根据已有的信息,从不同的角度,按不同的线索,向不同的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发散思维具有多端性和灵活性两大特点,在音乐教学中创造一切可能的机会和条件,激发学生大胆探索,引导多向思维。如让学生先实践后总结归纳,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会、思考、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再如通过设疑、提问等手段,也会获得较好的效果。
五、构建创新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教学模式是沟通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某种教学模式是针对某个实际问题,为达到某种教学目标而设计的最优教学操作范式。教学模式的构建、选择,要从教学目标和教学本质出发。
创新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是:教学对象是面向全体学生;教学目标是培养创新能力;教学过程是主动、生动活泼;教学法是启发内因转化;教学环境是和谐愉悦共振。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一个统一体,它们之间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以上是我的一点粗浅体会,希望同行们能在教学中创立更为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与学的音乐实践方式,体现培养创新能力的各种课型的音乐教学模式,为我们音乐教学的发展增光添彩。
★ 音乐教育教学论文
【小学音乐器乐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论文(通用12篇)】相关文章:
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性论文2023-02-25
用器乐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演奏能力 22023-03-24
论民族器乐在戏曲舞台演出中的作用论文2022-05-08
教师年度考核述职报告通用版2022-11-28
学校音乐学科的学期教学工作总结2023-06-24
小学音乐教学教研计划表2023-01-31
音乐教研组下学期计划2022-05-27
小学音乐教育教学总结2023-08-26
茶艺表演音乐选择的创新探究的论文2022-11-03
音乐教育与学生的创造性培养论文2022-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