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高二政治教案

时间:2022-07-28 05:45:25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高二政治教案(精选18篇)由网友“竹喧”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高二政治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高二政治教案

篇1: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高二政治教案

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高二政治教案

〖重点〗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形成与发展是客观的。

〖难点〗

⑴哲学上物质的概念。

⑵生产力的发展为什么是客观的。

〖素质要求〗

知识方面:

识记:物质概念的定义。

理解: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形成与发展是客观的,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能力方面:

⑴哲学抽象的思维能力:通过学习课文,听取教师讲解和议论等途径,学习哲学理论对事例分析的方法,从而体会怎样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思维。

⑵综合分析能力:要使学生通过上述途径,学习怎样进行分析又怎样进行综合的方法,体会怎样去理解一个哲学结论。

觉悟方面:

结合生产方式客观性的教学,对学生进行正确对待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教育,使学生对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形式,能客观地进行分析,消除不切实际的幻想。(如认为生产力很快赶上发达国家。)

【重点解决办法】

1、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形成与发展是客观的是教学重点。因为它对于说明社会的客观物质性最为紧要,同时,这是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讲解时抓住三点:第一,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第二,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策三,分别说明生产力的发展是客观的(不能随心所欲选择、发展生产力的原因 每一代人只能根据既成的经济条件、历史条件发展生产力,每一代人创造新的生产力时还必须遵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来进行)和生产关系是一种客观的经济关系 (因为生产关系只能由生产力的实际情况来客观的决定,不能主观随意选择)进行阐述,辅之以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正反例子进行说明。

【难点解决办法】

1、物质的概念是难点

一是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高。二是学生根本不懂得应从物质和意识关系中去规定物质的定义,但由于课程标准对此问题只要求 识记,所以,老师可作一些浅显的,启发性的讲解。一是利用前两框题叙述的内容概括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 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存在,从而直接引出物质的概念,抓住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进行说明,说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万事万物都是物质的范畴、物质的表现形式,而它们的共同特性是 不管你知道不知道,喜欢不喜欢都在我们的之外独立的存在着,这就叫客观实在。第二,还要告诉学生 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是 客观实在最重要的特征,同时,也应明确客观实在还具有 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特性。第三,在讲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之后,要引导同学明确,社会生活中,除了意识现象以外,生产力、生产关系也是物质现象。

【疑点解决办法】

1、既然生产关系只能由生产力状况来客观地决定,不能由人主观随意地选择,为什么又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1)社会的存茬与发展是客观的,根本原因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是客观的,不仅生产力的发展是客观的,而且生产关系的变更也是客观的。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于生产力的水平及其进一步发展的要求,生产力的状况要求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2)但是,生产关系是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由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在阶级社会中不可能为各阶级共同认可。不同的阶级,集团按照本阶级、集团的利益,主观上总是希望生产关系能符合自己的要求,所以他们在主观上就要选择生产关系。中国从18幼年以后,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大资产阶级,都试图选择一种社会制度以保护本阶级的利益。当然,无产阶级也在探索,在选择。

(3)主观选择能否成功,关键在于主观愿望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趋势,是否符合本国所处的内外历史条件。中国共产党白觉地认识、掌握了社会发展规律,科学地分析了申国国情及世界环境,认定中国可以不经历资本主义阶段,而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这是中国历史条件所决定的社会发展历程,同样是客观的。

(4)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并取得成功,这只是体现了主观选择的科学性,体现了主观选择与历史发展客观性的统

一,绝不意味着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主观选择的结果。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懂得了自然界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即自然界是本来就客观存在的。那么,为什么在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呢?(学生回答后教师作出总结,设悬念。)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是客观的。我们不难理解,因为它们的变化与发展是无意识的、完全按照本身固有的规律发展和变化。而人类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们从事的各种活动以及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有意识有目的进行的。但是,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也是客观的,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了。那么,人类社会究竟是依赖于人的意识,还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为什么是客观的呢?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框题。

二、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板书)

(引导学生粗读第一节第二框题,教师提出阅读要求。)

这框题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社会的产生、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规律)并用自己的语言编出要点。

学生阅读后,用谈话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下列教学:

1.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教书)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8页第2自然段,由学生自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不同点。老师质疑。)

为什么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是客观的呢?

(学生阅读第8页第3自然段后,教师指出。)

这是两种唯心主义历史观。(但不作深入地解释。)并指出:与上述观点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社会从本质上看,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从社会产生过程来看,为什么说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引导学生边读课文,边回忆学过的历史知识--人类社会的起源。提炼出哲理,教师归纳。)

人和人类社会的产生是同一个过程。人是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在古猿进化成人的过程中,劳动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劳动为自然界的演进注入了新的因素,促成了自然界向人类社会的巨大飞跃。社会的产生既不是什么神灵的杰作,也不是人的意识创造,而是客观世界自身力量长期作用的必然结果。

2.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板书)

(结合阅读课文第9页第2自然段。)提问: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什么?为什么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l)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板书)

第一,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首要条件,是历史的发源地。

第二,物质资料的生产劳动一旦停止,社会的各种活动很快就会瘫痪。

第三,意识的产生和发展要以社会物质条件为基础。

(第9页议一议。进行讨论。教师以画饼充饥启发提问,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人们的观念、思想虽然可以给人以精神动力和指导,但它决不会给人提供现成的物质生活资料,不能构成其它社会活动的物质前提。物质资料的生产劳动一旦停止,社会的各种活动很快就会瘫痪。

(2)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两个方面,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更是客观的。(板书)

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主要因素。人们是否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和发展生产力呢?为什么?

(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第9页第6自然段至第 lo页第 l自然段后回答,教师归纳。)

生产力的发展是由诸多客观因索决定的。每一代人都只能在原有生产力水平上通过自己的努力再提高一步。因而受到每一阶段生产力水平、经济条件和历史条件的制约。另外,每一代人创造新的生产力时,还必须遵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

投影显示生产力的客观性图表:

劳动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从古到今,劳动工具的发展过程示意图:

提出以下问题,请同学们思考:

①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水平是怎样的?(生产力水平低,发展不平衡)

②它是在什么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形成的?

②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不能超越历史条件盲目发展生产。)

(3).生产方式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板书)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第10页第2自然段至第4自然段:生产关系能否由人的主观意志随意地选择?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生产关系是一种客观的经济关系,只能由生产力的实际状况来客观决定。

马克思语录: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引导学生阅读第 lO页第3自然段至第4自然段,联系历史知识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规律发表见解。)

(学生回答后,教师做好归纳。)

马克思这段语录指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它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这个过程还可以用下列图示:

总之,无论是生产力的发展,还是生产关系的变更,都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因此,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客观的,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板书)

社会的发展同自然界变化发展一样,也受自身规律的支配。这些规律不是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人的主观意志决定不了社会发展的方向,改变不了由客观规律所支配的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小结:

总之,社会的产生、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的规律都是客观的。所以说,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是客观的。

通过前两框学习,我们知道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神,也无所谓神的创造作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概括了万事万物的这一共同的根本特性,把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性叫做物质。因而我们才说,整个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请同学们识记物质概念。巩固新课

问答题:

为什么说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学生复述本课时的内容。)

篇2: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初中政治教案

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初中政治教案

教学目标:识记物质的定义。结合基本事实理解下列观点: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的形成与发展是客观的,社会发展规律是客观的。在理解这两个观点的基础上明确本框题的中心观点:“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在阐述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客观性基础上,使学生理解第一节的中心观点: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主要在历史观上的分歧。

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具有唯物史观的最基本概念。教育学生树立“人们发展生产力和选择生产关系不能随心所欲”的观念

教学重点: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形成与发展是客观的

教学难点:物质概念、生产力的发展是客观的。

教学提纲:

二、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1、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

2、社会的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

(1)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 物质资料生产的两个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客观的

(3)生产方式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讲授新课:

1、理解社会的客观性比较困难的原因

与自然界相比,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一切社会活动都是人所进行的活动,人在自己的活动中,又总是抱有某种愿望、追求某种目的、受一定思想动机支配的。总之,社会活动是人有意识的活动。

唯心史观(主观唯心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变迁,社会的发展是由人的愿望、目的、动机决定的,尤其是杰出人物的意识起着决定作用。客观唯心主义认为神灵天意决定着社会的变化和间的祸福。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社会的现象是多种多样的,但从本质上看,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2、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1)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

人与人类社会的产生是同一过程。社会的产生既不是什么“神灵”的杰作,也不是人的意识的“创造”,而是客观世界自身的力量长期作用的结果。

人类社会产生(2)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

分析,整个社会有机体是以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为基础的,为什么?因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首要条件;物质资料生产是从事其他社会活动的'前提;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了社会生活的变化。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a、生产力的发展是客观的。

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主要因素,人们既不能随心所欲地选择生产力,也不能随心所欲的发展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是由诸多因素决定的。

b、生产关系是一种客观的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只能由生产力的实际状况来客观地决定,同样不能由人的主观意识来随意选择。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如我国现行的经济制度,就是由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及特点决定的。

总之,无论是生产力的发展,还是生产关系的变更,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客观的。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篇3:高二政治《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在《前言》中,已经知道了中学生学一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很有用,用它来指导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就能取得较大的进步;用它去观察和分析自己关心的社会问题,就能得出比较正确的结论;用它来分析人生的重大问题,就能指导自己在人生道路上前进。因此,要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必须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复习提问

(l)什么是世界观?

(2)什么是哲学?

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从第一课起,我们开始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人们都在不断地关注和处理自身和外部世界的关系。那么外部世界是怎样的呢?是本来就客观存在的,还是神或者是人创造的呢?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应以什么为出发点?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第一课。

第一课一切从实际出发

介绍本课地位和逻辑结构:

本课是全书理论的逻辑起点和基点。第一,从哲学的基本问题来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所有哲学遇到并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本课则首先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人手,阐明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以后又讲了意识能正确反映物质。第二,从哲学的基本派别来说,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大基本派别,必须划清其界限,而这正是本课在理论上要划清的根本界限。第三,从对世界的本质、状态、规律的认识顺序说,首要问题是认识世界的本质,才能谈论世界的状态和发展规律问题,所以作为教材第一课,理当奠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根基。而状态、规律是二、三、四课的内容。第四,从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人的活动来说,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问题是要明确人们活动的立足点、出发点问题,即想问颧、办事情是从客观实际出发,还是从人们的主观愿望出发。

总之,本课的基本内容就是从哲学的基本问题人手,讲述世界的本质,明确办事情的出发点,从实际出发,所以学好本课对全书学习起着打好根基的作用。

本课共三节。第一节,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第二节,人们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这两节讲的是世界观的道理。第三节主要讲的是方法论——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还是意识,这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因此教材的逻辑起点,即第一节首先讲“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这个最基本的观点,世界是由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三部分有机构成,因此第一节的一、二框就分别讲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和 “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在此基础上概括出第一节的中心观点:整个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那么意识是什么呢?从而引出第二节的内容:意识的本质和作用,第一框题“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既说明了意识的起源和本质,又进一步完善了第一节的内容“世界本质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第二框题“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正确回答了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为了较完整表述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教材第三框题阐述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因此,第三节前两个框题讲的就是方法论。第一框题“主观必须符合客观”是最一般的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必须从实际出发。而对青年学生来说,坚持“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最重要的是 “了解国情,立足国情”,这就是第二框题,它是第一框题的深化和具体要求。第三框题则带有总结的性质,从世界观上概括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和观点。

第一节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人们在处理自己和外部世界的关系中,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仅关注自己同周围事物的关系,而且把天、地、万物和人的起源问题,作为自己智慧追索的对象。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1段思考:这段文字反映了什么问题?再阅读课文第6页第2自然段。

(学生阅读回答后,教师概括。)

反映了人们很早就开始关注宇宙的起源、世界的本原问题。关于天、地、万物和人的起源问题,历史上进步的思想家,在其所处的条件下,就世界的本原问题提出过许多合理想象。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唯物主义关于世界本原的观点不断地被证明是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自然观上明白地指出:自然界是客观的。

提问:为什么说自然界是客观的呢?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6页第4自然段,教师讲解、理顺线索。)

1.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出示天体起源与变化的图片:

天体形成有其固有规律

(l)宇宙间各个天体的形成与变化是客观的

天体运动有其固有规律

科学材料说明:每一天体都是按照自然界固有的.规律而形成的,有着自己的起源与变化过程;自然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已经证明宇宙间不存在“天国”,也不存在上帝和诸神创造天地的活动,各个天体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宇宙间的天体产生是如此,那么生命又是怎样产生的呢?

多媒体显示: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的展示图

从无机物中可以生成有机物

(学生阅读第7页第3、4段和看《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的展示图》,教师引导得出。)

(2)生物的产生和进化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通过阅读上述材料,我们对生命的起源有了大致的了解,但是人类又是怎样产生的呢?

(由学生阅读第7页第 6自然段和第7页第1、2自然段得出。)

(3)人类的产生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议一议”(课文第7页)请学生分组讨论,每组出一名代表发言,要求结合所学观点分析材料。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

这则材料说明:神学与科学的对立,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唯物主义观点不断得到证明,神学逐步失去了它的领地,在生物进化论面前,罗马教皇不得不承认人的产生过程是进化的结果。但由于神学是以世界是上帝或神创造的为理论依据,因而总想干方百计地为自己的理论寻找借口。生物进化论已指出入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有了人和人脑这个客观的物质条件,才有人的精神或意识。而罗马教皇的言论是违背科学的,荒唐的。也充分反映了神学的理论是缺乏科学根据的,因而是站不住脚的。

总之,大量的科学材料表明,自然界的天地万物都有自己产生的客观过程,人类是在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上才出现的。自然界既不是什么神的意志的产物,也不可能是人的意识的产物。自然界本来是客观存在的。

我们已经懂得了在人和人的意识产生之前,自然界就客观存在。那么,自从有了人和人的意识以后,有了人改造自然的创造性活动以后,自然界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能否说明自然界是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类想怎样就怎样呢?

(同学们阅读课文第8页第3、4自然段后,归纳回答。)

人的意识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有着相当大的影响。人类经过长期的有目的有意识的生产劳动,使自然界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类所到之处都留下了自己意识的印记。但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仍然是不以人们的意识为转移的,是客观的。

2.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类产生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仍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是论述自然界的物质性、客观性的重点。其中第二部分 “人们能够有意识地改造自然,但自然界仍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更为重要,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提问:为什么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仍然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呢?

(学生看书回答后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讲述。)

(l)从人们利用自然物来看  一种自然物能不能被人利用,怎样被人利用,同人的实践活动水平、人的需要、人的意识是密不可分的。但人们利用自然物的根本前提则是自然物的客观存在,是自然物本身的属性和规律。例如:铁矿石能炼铁、煤能燃烧、水能种养农作物、养鱼、行船、放木排、发电等。

自然物及其属性与规律不会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只能根据自然物本身的属性去有意识地利用自然物。

人们不仅能够利用自然物,而且能够改造自然物。

(2)从人们改造自然物来看

克隆羊“阳阳”

2月27日,陕西的克隆羊“阳阳”成了863计划十五周年成就展上的明星。“阳阳”的外表和普通山羊没有任何不同,它是由一只成年母山羊的体细胞克隆诞生的,体细胞就采自这只山羊的耳朵。“

以来,人类在生物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英国科学家采用体细胞核移植这种无性繁殖技术,培育出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我国的克隆技术也颇有成就,80年代末,我国克隆出一只兔,1991年西北农业大学发育研究所与江苏农学院克隆羊成功,1993年中科院发育生物研究所与扬州大学农学院共同克隆出一批山羊,1995年华南师大和广西农大合作克隆出牛,接着中国农科院畜牧研究所于克隆牛获得成功。,我国科学家首次培育出具有生物医药产业价值的转基因羊,可望实现构建“动物药厂”的梦想。而美国的克隆猴取得成功,日本科学家也声称他们繁殖出200多头“克隆牛”。以上所述的克隆动物,都是用胚胎细胞作为供体细胞进行细胞核移植而获得成功的。目前,克隆技术在英国又有了新的进展,他们把这一技术应用于人类造血事业。克隆技术的前景不可估量。将来还会有意识地制造出更多的物种。这是否意味着新的物种的出现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不依赖于物质呢?

回答是否定的。这是因为,如果没有业已存在的物种,没有遗传物质染色体的基因,没有掌握基因的变化规律,或者人类不把这些客观因素作为基础,只根据自己的意志行事,“克隆羊”“转基因羊”等新物种是不可能创造出来的。

因此,人们为了满足自己各方面的需要,发挥自己的能力,有意识地制造出许多自然界原来没有的东西。但人们改造自然物活动的基础,只能是自然物及其固有的属性和变化发展的规律,而这些则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人类有意识地改造自然所取得的成果,首先是人们承认自然的客观存在和服从自然的结果。在自然面前人是不能随心所欲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人与自然界应该是和谐的朋友关系。

“想一想”(第9页,请同学根据所学知识,通过具体分析事例回答,教师归纳。)

首要的问题是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因为这是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主要从两个方面讲述:第一,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第二,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课堂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在本来没有雨的地方,人们可能通过人工催雨产生降雨;在本来有雨的地方,人们可以通过人工消雨使天空不再降雨。这说明,人类产生后 ( )

A.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受人的意识的影响

B.人类意识决定着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

C.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不受人的意识支配

D.在一定条件下,意识可以决定物质

2.人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不仅能有意识地在阳光下沐浴,还能有意识地制造太阳

能热水器,建立太阳能电站,把太阳能转化为热能和电能。但是,太阳的存在与变化并不会因此而依赖于意识。上述事实说明 ( )

A.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篇4:高二政治《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教学设计

D.人能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

3.人类面对大自然,从不单纯地适应自然等自然恩赐,更不愿意消极地听凭自然的摆布。这是因为 ( )

A.人与自然是对立的关系

B.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依赖于人的意识

C.人类需要生存和发展

D.人类尊重自然,服从自然,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

4.西部大开发是我们党高瞻远瞩,通观全局作出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在西部大开发中,我们的党和政府、专家学者都始终在强调,西部开发必须以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为前提。这是因为 ( )

A.自然界不依赖人的意识而存在

B.绝对服从自然是处理人和自然关系的基础

C.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和自然的基本前提

D.人和自然之间总是和谐一致的

二。简答题

篇5:高二政治《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教学设计

参考答案:

1.A 2.C 3.D 4.C

5.(l)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①宇宙间各个天体的形成与变化是客观的;②生物的产生和进化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③人类的产生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2)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①从人们利用自然物来看,人们利用自然物的根本前提则是自然物的客观存在,是自然物本身的属性和规律。②从人们改造自然物来看,人们改造自然物活动的基础,只能是自然物及其固有的属性和变化发展的规律,而这些则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

篇6:高二教案1.2 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高二教案(1.2 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

             1.2  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识记:物质概念的定义。

理解: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形成与发展是客观的,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能力方面

⑴哲学抽象的思维能力:通过学习课文,听取教师讲解和议论等途径,学习哲学理论对事例分析的方法,从而体会怎样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思维。

⑵综合分析能力:要使学生通过上述途径,学习怎样进行分析又怎样进行综合的方法,体会怎样去理解一个哲学结论。

 觉悟方面

结合生产方式客观性的教学,对学生进行正确对待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教育,使学生对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形式,能客观地进行分析,消除不切实际的幻想。

教学重点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形成与发展是客观的。

教学难点

⑴哲学上物质的概念。

⑵生产力的发展为什么是客观的。

教学方法

1.对教学重点涉及的基本观点采用的方法进行叙述。

2.对教学难点中第二个问题,可采用讨论式教学法进行教学。

3.谈话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懂得了自然界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即自然界是本来就客观存在的。那么,为什么在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作出总结,设悬念。)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是客观的。我们不难理解,因为它们的变化与发展是无意识的、完全按照本身固有的规律发展和变化。而人类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们从事的各种活动以及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有意识有目的进行的。但是,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也是客观的,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了。那么,人类社会究竟是依赖于人的意识,还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为什么是客观的呢?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框题。

讲授新课

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引导学生粗读第一节第二框题,教师提出阅读要求。)

这一框题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用自己的语言编出要点。

学生阅读后,教师用谈话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下列教学:

1.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

(1)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不同点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10页第1自然段,由学生自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不同点。老师质疑。)

(2)错误理解社会存在的几种观点

为什么说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是客观的呢?

(学生阅读第10页第3自然段回答后,教师指出。)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社会从本质上看,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从社会产生过程来看,为什么说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引导学生边读课文,边回忆学过的历史知识――人类社会的起源。提炼出哲理,教师归纳。)

人和人类社会的产生是同一个过程。人是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在古猿进化成人的过程中,劳动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劳动为自然界的演进注入了新的因素,促成了自然界向人类社会的巨大飞跃。社会的产生既不是什么“神灵”的“杰作”,也不是人的意识“创造”,而是客观世界自身力量长期作用的必然结果。

 2.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

(这个问题是教学重点。因为它对于说明社会的客观物质性最为紧要,同时,这是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讲解时抓住三点:第一,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第二,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第三,说明生产力的发展是客观的和生产关系是一种客观的经济关系。)

提问: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结合阅读课文第11页第3自然段,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l)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第一,它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首要条件。

第二,它是形成各种社会关系的基础,是人们从事各种社会活动的基础。

第三,它决定着整个社会的状况和变化发展。

(2)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两个方面,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更是客观的

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主要因素。人们是否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和发展生产力呢?为什么?

(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第11页最后3个自然段后回答,教师归纳。)

生产力的发展是由诸多客观因索决定的。每一代人都只能在原有生产力水平上通过自己的努力再提高一步。因而受到每一阶段生产力水平、经济条件和历史条件的制约。另外,每一代人创造新的生产力时,还必须遵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

多媒体显示生产力的客观性图表:

劳动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从古到今,劳动工具的发展过程示意图:

提出以下问题,请同学们思考:

①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水平是怎样的?(生产力水平低,发展不平衡)

②它是在什么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②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不能超越历史条件盲目发展生产)

(3)生产方式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第12页第2、3、4自然段:生产关系能否由人的主观意志随意地选择?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生产关系是一种客观的经济关系,只能由生产力的实际状况来客观决定。

多媒体显示: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

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

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

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马克思

(引导学生阅读第 l2页第3、4自然段,联系历史知识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规律发表见解。)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马克思这段语录指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它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这个过程可以用下列图示。

多媒体显示:

胡锦涛7月1日在“三个代表”研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坚持从社会物质生产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来解释世界,把生产力作为推动社会前进最活跃、最革命的力量,认为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这一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发。”

总之,无论是生产力的发展,还是生产关系的变更,都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因此,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客观的,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教师设疑:既然生产关系只能由生产力状况来客观地决定,不能由人主观随意地选择,那么,为什么又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归纳。)

(1)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根本原因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是客观的,不仅生产力的发展是客观的,而且生产关系的变更也是客观的。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于生产力的水平及其进一步发展的要求,生产力的状况要求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2)但是,生产关系是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由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在阶级社会中不可能为各阶级共同认可。不同的阶级,集团按照本阶级、集团的利益,主观上总是希望生产关系能符合自己的要求,所以他们在主观上就要选择生产关系。中国从1840年以后,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大资产阶级,都试图选择一种社会制度以保护本阶级的利益。当然,无产阶级也在探索,在选择。

(3)主观选择能否成功,关键在于主观愿望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趋势,是否符合本国所处的内外历史条件。中国共产党自觉地认识、掌握了社会发展规律,科学地分析了中国国情及世界环境,认定中国可以不经历资本主义阶段,而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这是中国历史条件所决定的社会发展历程,同样是客观的。

(4)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并取得成功,这只是体现了主观选择的科学性,体现了主观选择与历史发展客观性的统一,绝不意味着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主观选择的结果。

    3.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社会的发展同自然界变化发展一样,也受自身规律的支配。这些规律不是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人的主观意志决定不了社会发展的方向,改变不了由客观规律所支配的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总之,社会的产生、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的规律都是客观的。所以说,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是客观的。

4.世界是物质的

(引导学生回顾前面讲过的有关内容,教师归纳。)

(1)世界不是神创的

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神,也无所谓神的创造作用,世界不是神创的。

(2)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3)哲学上关于物质的概念

多媒体显示: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的客观实在。

物质概念是本课教学难点。因为,一是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高。二是学生还不会从物质和意识关系中去规定物质的定义,但由于课程标准对此问题只要求 “识记”,所以,老师可作一些浅显的,启发性的讲解:

第一,利用前两框题叙述的内容概括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 “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存在”,从而直接引出物质的概念,抓住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进行说明,说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万事万物都是物质的范畴、物质的表现形式,而它们的共同特性是不管你知道不知道,喜欢不喜欢都在我们的之外独立的存在着,这就叫客观实在。

第二,还要告诉学生 “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是 “客观实在”最重要的特征,同时,也应明确“客观实在”还具有 “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特性。

第三,在讲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之后,要引导同学明确,社会生活中,除了意识现象以外,还存在生产力、生产关系等物质现象。

哲学上的物质概念是终极概念,没有能把它包括在内的属概念,所以,只能说,物质就是客观实在。旧教材把自然科学中的物质概念与哲学物质概念进行比较,反而把简单问题复杂化,现行教材删去了这个内容。我们可以让学生从物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上去把握,物质定义就是它的内涵,物质概念的外延就是物质的具体形态,即物质的存在状态,也就是具体的事物和现象。

课堂小结

通过上两框的学习,我们知道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神,也无所谓神的创造作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概括了万事万物的这一共同的根本特性,把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性叫做物质。因而我们才说,整个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课堂练习

单项选择题(多媒体显示)

1.“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故难全”,这说明                  (   )

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有规律的

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遵循同样的规律

③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古今不变的

④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是循环往复的

A..①      B..①②     C..①③     D..①④

2.下列各选项中,属于物质现象的是                                    (   )

①生产关系②万有引力规律③政治经济学④法律⑤路线、方针、政策⑥阶级利益⑦中共中央文件⑧电场、磁场

A.①④⑦⑧     B.①②⑥⑧     C.③④⑤⑦      D.②③⑤⑥

3.恩格斯说:“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列宁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感觉到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对这两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   )

A.前者认为物质是实物,后者认为物质是实在

B.前者认为物质是抽象的,后者认为物质是具体的

C.两者都揭示了物质的根本属性

D.前者揭示了物质概念的外延,后者揭示了物质概念的内涵

4.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社会的现象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从本质上看,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而从根本上说决定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因素是            (   )

①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     ②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    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客观的     ④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A.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5.胡锦涛207月1日在“三个代表”研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坚持从社会物质生产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来解释世界,把生产力作为推动社会前进最活跃、最革命的力量,认为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这一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发。”这段话主要说明                   (   )

A. 生产关系是推动社会前进最活跃、最革命的力量,

B.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辩证的关系

C.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两个方面,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更是客观的

D. “三个代表” 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这一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发

 参考答案

1.A    2.B     3.D     4.B   5.C

篇7:高二教案1.1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1.1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识记: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理解:人类产生以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能力方面:

⑴分析能力:教材分析“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这一命题的思路也是从教材分析其他具有普遍性意义的哲学命题的思路,通过指导学生从哪些方面去分析“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这一命题培养学生分析哲学命题的能力。

⑵辩证思维能力:在理解自然界的客观性时,既要承认人们能够有意识地改造自然界,又要承认自然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辩证思维中理解自然界的客观性。以此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觉悟方面:

坚持无神论,反对有神论和迷信思想。面对自然界我们既不能凭其摆布,又要承认其客观性,和谐地处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教学重点

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教学难点

人们能够有意识地改造自然,但自然界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教学方法

采用提问与讲述相结合的方法。在叙述方法上,把归纳与演绎结合起来,运用逻辑推理的力量增强说服力。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在《前言》中,已经知道了中学生学一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很有用,用它来指导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就能取得较大的进步;用它去观察和分析自己关心的社会问题,就能得出比较正确的结论;用它来分析人生的重大问题,就能指导自己在人生道路上前进。因此,要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必须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复习提问

(l)什么是世界观?

(2)什么是哲学?

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从第一课起,我们开始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人们都在不断地关注和处理自身和外部世界的关系。那么外部世界是怎样的呢?是本来就客观存在的,还是神或者是人创造的呢?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应该以什么为出发点?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第一课。

 第一课   一切从实际出发

介绍本课地位和逻辑结构:

本课是全书理论的逻辑起点和基点。第一,从哲学的基本问题来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所有哲学遇到并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本课则首先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人手,阐明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以后又讲了意识能正确反映物质。第二,从哲学的基本派别来说,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大基本派别,必须划清其界限,而这正是本课在理论上要划清的根本界限。第三,从对世界的本质、状态、规律的认识顺序说,首要问题是认识世界的本质,才能谈论世界的状态和发展规律问题,所以作为教材第一课,理当奠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根基。而状态、规律是二、三、四课的内容。第四,从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人的活动来说,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问题是要明确人们活动的立足点、出发点问题,即想问颧、办事情是从客观实际出发,还是从人们的主观愿望出发。

总之,本课的基本内容就是从哲学的基本问题人手,讲述世界的本质,明确办事情的出发点,从实际出发,所以学好本课对全书学习起着打好根基的作用。

本课共三节。第一节,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第二节,人们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这两节讲的是世界观的道理。第三节主要讲的是方法论――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还是意识,这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因此教材的逻辑起点,即第一节首先讲“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这个最基本的观点,世界是由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三部分有机构成,因此第一节的一、二框就分别讲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和 “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在此基础上概括出第一节的中心观点:整个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那么意识是什么呢?从而引出第二节的内容:意识的本质和作用,第一框题“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既说明了意识的起源和本质,又进一步完善了第一节的内容“世界本质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第二框题“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正确回答了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为了较完整表述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教材第三框题阐述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因此,第三节前两个框题讲的就是方法论。第一框题“主观必须符合客观”是最一般的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必须从实际出发。而对青年学生来说,坚持“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最重要的是 “了解国情,立足国情”,这就是第二框题,它是第一框题的深化和具体要求。第三框题则带有总结的性质,从世界观上概括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和观点。

第一节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篇8:高二教案1.1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人们在处理自己和外部世界的关系中,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仅关注自己同周围事物的关系,而且把天、地、万物和人的起源问题,作为自己智慧追索的对象。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1段思考:这段文字反映了什么问题?再阅读课文第6页第2自然段。

(学生阅读回答后,教师概括。)

反映了人们很早就开始关注宇宙的起源、世界的本原问题。关于天、地、万物和人的起源问题,历史上进步的思想家,在其所处的条件下,就世界的本原问题提出过许多合理想象。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唯物主义关于世界本原的观点不断地被证明是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自然观上明白地指出:自然界是客观的。

提问:为什么说自然界是客观的呢?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6页第4自然段,教师讲解、理顺线索。)

 1.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出示天体起源与变化的图片:

天体形成有其固有规律

(l)宇宙间各个天体的形成与变化是客观的

天体运动有其固有规律

科学材料说明:每一天体都是按照自然界固有的规律而形成的,有着自己的起源与变化过程;自然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已经证明宇宙间不存在“天国”,也不存在上帝和诸神创造天地的活动,各个天体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宇宙间的天体产生是如此,那么生命又是怎样产生的呢?

多媒体显示: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的展示图

从无机物中可以生成有机物

(学生阅读第7页第3、4段和看《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的展示图》,教师引导得出。)

(2)生物的产生和进化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通过阅读上述材料,我们对生命的起源有了大致的了解,但是人类又是怎样产生的呢?

(由学生阅读第7页第 6自然段和第7页第1、2自然段得出。)

(3)人类的产生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议一议”(课文第7页)请学生分组讨论,每组出一名代表发言,要求结合所学观点分析材料。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

这则材料说明:神学与科学的对立,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唯物主义观点不断得到证明,神学逐步失去了它的领地,在生物进化论面前,罗马教皇不得不承认人的产生过程是进化的结果。但由于神学是以世界是上帝或神创造的为理论依据,因而总想干方百计地为自己的理论寻找借口。生物进化论已指出入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有了人和人脑这个客观的物质条件,才有人的精神或意识。而罗马教皇的言论是违背科学的,荒唐的。也充分反映了神学的理论是缺乏科学根据的,因而是站不住脚的。

总之,大量的科学材料表明,自然界的天地万物都有自己产生的客观过程,人类是在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上才出现的'。自然界既不是什么神的意志的产物,也不可能是人的意识的产物。自然界本来是客观存在的。

我们已经懂得了在人和人的意识产生之前,自然界就客观存在。那么,自从有了人和人的意识以后,有了人改造自然的创造性活动以后,自然界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能否说明自然界是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类想怎样就怎样呢?

(同学们阅读课文第8页第3、4自然段后,归纳回答。)

人的意识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有着相当大的影响。人类经过长期的有目的有意识的生产劳动,使自然界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类所到之处都留下了自己意识的印记。但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仍然是不以人们的意识为转移的,是客观的。

 2.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人类产生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仍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是论述自然界的物质性、客观性的重点。其中第二部分 “人们能够有意识地改造自然,但自然界仍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更为重要,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提问:为什么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仍然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呢?

(学生看书回答后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讲述。)

(l)从人们利用自然物来看

一种自然物能不能被人利用,怎样被人利用,同人的实践活动水平、人的需要、人的意识是密不可分的。但人们利用自然物的根本前提则是自然物的客观存在,是自然物本身的属性和规律。例如:铁矿石能炼铁、煤能燃烧、水能种养农作物、养鱼、行船、放木排、发电等。

自然物及其属性与规律不会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只能根据自然物本身的属性去有意识地利用自然物。

人们不仅能够利用自然物,而且能够改造自然物。

(2)从人们改造自然物来看

       克隆羊“阳阳”

2月27日, 陕西的克隆羊“阳阳”成了863计划十五周年成就展上的明星。“阳阳”的外表和普通山羊没有任何不同,它是由一只成年母山羊的体细胞克隆诞生的,体细胞就采自这只山羊的耳朵。“

以来,人类在生物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英国科学家采用体细胞核移植这种无性繁殖技术,培育出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我国的克隆技术也颇有成就,80年代末,我国克隆出一只兔,1991年西北农业大学发育研究所与江苏农学院克隆羊成功,1993年中科院发育生物研究所与扬州大学农学院共同克隆出一批山羊,1995年华南师大和广西农大合作克隆出牛,接着中国农科院畜牧研究所于克隆牛获得成功。,我国科学家首次培育出具有生物医药产业价值的转基因羊,可望实现构建“动物药厂”的梦想。而美国的克隆猴取得成功,日本科学家也声称他们繁殖出200多头“克隆牛”。以上所述的克隆动物,都是用胚胎细胞作为供体细胞进行细胞核移植而获得成功的。目前,克隆技术在英国又有了新的进展,他们把这一技术应用于人类造血事业。克隆技术的前景不可估量。将来还会有意识地制造出更多的物种。这是否意味着新的物种的出现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不依赖于物质呢?

回答是否定的。这是因为,如果没有业已存在的物种,没有遗传物质染色体的基因,没有掌握基因的变化规律,或者人类不把这些客观因素作为基础,只根据自己的意志行事,“克隆羊”“转基因羊”等新物种是不可能创造出来的。

因此,人们为了满足自己各方面的需要,发挥自己的能力,有意识地制造出许多自然界原来没有的东西。但人们改造自然物活动的基础,只能是自然物及其固有的属性和变化发展的规律,而这些则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人类有意识地改造自然所取得的成果,首先是人们承认自然的客观存在和服从自然的结果。在自然面前人是不能随心所欲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人与自然界应该是和谐的朋友关系。

“想一想”(第9页,请同学根据所学知识,通过具体分析事例回答,教师归纳。)

首要的问题是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因为这是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主要从两个方面讲述:第一,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第二,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课堂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在本来没有雨的地方,人们可能通过人工催雨产生降雨;在本来有雨的地方,人们可以通过人工消雨使天空不再降雨。这说明,人类产生后                     (   )

A.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受人的意识的影响

B.人类意识决定着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

C.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不受人的意识支配

D.在一定条件下,意识可以决定物质

2..人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不仅能有意识地在阳光下沐浴,还能有意识地制造太阳能热水器,建立太阳能电站,把太阳能转化为热能和电能。但是,太阳的存在与变化并不会因此而依赖于意识。上述事实说明                                    (   )

A.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D.人能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

3.人类面对大自然,从不单纯地适应自然等待自然恩赐,更不愿意消极地听凭自然的摆布。这是因为                                                        (   )

A.人与自然是对立的关系

B.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依赖于人的意识

C.人类需要生存和发展

D.人类尊重自然,服从自然,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

4.西部大开发是我们党高瞻远瞩,通观全局作出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在西部大开发中,我们的党和政府、专家学者都始终在强调,西部开发必须以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为前提。这是因为                                                      (   )

A.自然界不依赖人的意识而存在

B.绝对服从自然是处理人和自然关系的基础

C.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和自然的基本前提

D.人和自然之间总是和谐一致的

二.简答题

5.为什么说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参考答案:

1.A   2.C   3.D   4.C

5.(l)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①宇宙间各个天体的形成与变化是客观的;②生物的产生和进化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③人类的产生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2)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①从人们利用自然物来看,人们利用自然物的根本前提则是自然物的客观存在,是自然物本身的属性和规律。②从人们改造自然物来看,人们改造自然物活动的基础,只能是自然物及其固有的属性和变化发展的规律,而这些则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

篇9:高二政治《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教案

高二政治《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教案

2.2、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2.2.1、了解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及其影响

(1)含义: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2)表现:

1)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2)传统建筑:建筑是立体的文化,凝固的艺术,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标志。

3)传统文艺:文学艺术,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传统思想:包括在长期历史符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等,已成为中华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3)传统文化的特点:

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容又能够因时而变。

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形成本民族的性格、心理、道德等特征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维系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4)传统文化的影响理解传统文化的作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

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适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所以,传统文化的内容应与时俱进。

2.2.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1)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努力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2)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加强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做到博采众长。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化成果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3)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既要反对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倾向;又要反对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倾向。

2.2.3、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2)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3)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着社会变革,促进文化的发展。

4)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2.2.4、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是密不可分的,两位一体的。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文化传承就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成为文化的传承者和享用者。

篇10:第三册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在《前言》中,已经知道了中学生学一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很有用,用它来指导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就能取得较大的进步;用它去观察和分析自己关心的社会问题,就能得出比较正确的结论;用它来分析人生的重大问题,就能指导自己在人生道路上前进。因此,要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必须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复习提问

(l)什么是世界观?

(2)什么是哲学?

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从第一课起,我们开始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人们都在不断地关注和处理自身和外部世界的关系。那么外部世界是怎样的呢?是本来就客观存在的,还是神或者是人创造的呢?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应该以什么为出发点?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第一课。

 第一课   一切从实际出发

介绍本课地位和逻辑结构:

本课是全书理论的逻辑起点和基点。第一,从哲学的基本问题来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所有哲学遇到并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本课则首先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人手,阐明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以后又讲了意识能正确反映物质。第二,从哲学的基本派别来说,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大基本派别,必须划清其界限,而这正是本课在理论上要划清的根本界限。第三,从对世界的本质、状态、规律的认识顺序说,首要问题是认识世界的本质,才能谈论世界的状态和发展规律问题,所以作为教材第一课,理当奠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根基。而状态、规律是二、三、四课的内容。第四,从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人的活动来说,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问题是要明确人们活动的立足点、出发点问题,即想问颧、办事情是从客观实际出发,还是从人们的主观愿望出发。

总之,本课的基本内容就是从哲学的基本问题人手,讲述世界的本质,明确办事情的出发点,从实际出发,所以学好本课对全书学习起着打好根基的作用。

本课共三节。第一节,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第二节,人们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这两节讲的是世界观的道理。第三节主要讲的是方法论――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还是意识,这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因此教材的逻辑起点,即第一节首先讲“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这个最基本的观点,世界是由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三部分有机构成,因此第一节的一、二框就分别讲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和 “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在此基础上概括出第一节的中心观点:整个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那么意识是什么呢?从而引出第二节的内容:意识的本质和作用,第一框题“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既说明了意识的起源和本质,又进一步完善了第一节的内容“世界本质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第二框题“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正确回答了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为了较完整表述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教材第三框题阐述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因此,第三节前两个框题讲的就是方法论。第一框题“主观必须符合客观”是最一般的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必须从实际出发。而对青年学生来说,坚持“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最重要的是 “了解国情,立足国情”,这就是第二框题,它是第一框题的深化和具体要求。第三框题则带有总结的性质,从世界观上概括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和观点。

第一节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人们在处理自己和外部世界的关系中,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仅关注自己同周围事物的关系,而且把天、地、万物和人的起源问题,作为自己智慧追索的对象。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1段思考:这段文字反映了什么问题?再阅读课文第6页第2自然段。

(学生阅读回答后,教师概括。)

反映了人们很早就开始关注宇宙的起源、世界的本原问题。关于天、地、万物和人的起源问题,历史上进步的思想家,在其所处的条件下,就世界的本原问题提出过许多合理想象。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唯物主义关于世界本原的观点不断地被证明是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自然观上明白地指出:自然界是客观的。

提问:为什么说自然界是客观的呢?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6页第4自然段,教师讲解、理顺线索。)

 1.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出示天体起源与变化的图片:

天体形成有其固有规律

(l)宇宙间各个天体的形成与变化是客观的

天体运动有其固有规律

科学材料说明:每一天体都是按照自然界固有的规律而形成的,有着自己的起源与变化过程;自然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已经证明宇宙间不存在“天国”,也不存在上帝和诸神创造天地的活动,各个天体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宇宙间的天体产生是如此,那么生命又是怎样产生的呢?

多媒体显示: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的展示图

从无机物中可以生成有机物

(学生阅读第7页第3、4段和看《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的展示图》,教师引导得出。)

(2)生物的产生和进化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通过阅读上述材料,我们对生命的起源有了大致的了解,但是人类又是怎样产生的呢?

(由学生阅读第7页第 6自然段和第7页第1、2自然段得出。)

(3)人类的产生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议一议”(课文第7页)请学生分组讨论,每组出一名代表发言,要求结合所学观点分析材料。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

这则材料说明:神学与科学的对立,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唯物主义观点不断得到证明,神学逐步失去了它的领地,在生物进化论面前,罗马教皇不得不承认人的产生过程是进化的结果。但由于神学是以世界是上帝或神创造的为理论依据,因而总想干方百计地为自己的理论寻找借口。生物进化论已指出入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有了人和人脑这个客观的物质条件,才有人的精神或意识。而罗马教皇的言论是违背科学的,荒唐的。也充分反映了神学的理论是缺乏科学根据的,因而是站不住脚的。

总之,大量的科学材料表明,自然界的天地万物都有自己产生的客观过程,人类是在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上才出现的。自然界既不是什么神的意志的产物,也不可能是人的意识的产物。自然界本来是客观存在的。

我们已经懂得了在人和人的意识产生之前,自然界就客观存在。那么,自从有了人和人的意识以后,有了人改造自然的创造性活动以后,自然界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能否说明自然界是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类想怎样就怎样呢?

(同学们阅读课文第8页第3、4自然段后,归纳回答。)

人的意识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有着相当大的影响。人类经过长期的有目的有意识的生产劳动,使自然界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类所到之处都留下了自己意识的印记。但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仍然是不以人们的意识为转移的,是客观的。

 2.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人类产生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仍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是论述自然界的物质性、客观性的重点。其中第二部分 “人们能够有意识地改造自然,但自然界仍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更为重要,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提问:为什么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仍然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呢?

(学生看书回答后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讲述。)

(l)从人们利用自然物来看

一种自然物能不能被人利用,怎样被人利用,同人的实践活动水平、人的需要、人的意识是密不可分的。但人们利用自然物的根本前提则是自然物的客观存在,是自然物本身的属性和规律。例如:铁矿石能炼铁、煤能燃烧、水能种养农作物、养鱼、行船、放木排、发电等。

自然物及其属性与规律不会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只能根据自然物本身的属性去有意识地利用自然物。

人们不仅能够利用自然物,而且能够改造自然物。

(2)从人们改造自然物来看

     

       克隆羊“阳阳”

2月27日, 陕西的克隆羊“阳阳”成了863计划十五周年成就展上的明星。“阳阳”的外表和普通山羊没有任何不同,它是由一只成年母山羊的体细胞克隆诞生的,体细胞就采自这只山羊的耳朵。“

以来,人类在生物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英国科学家采用体细胞核移植这种无性繁殖技术,培育出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我国的克隆技术也颇有成就,80年代末,我国克隆出一只兔,1991年西北农业大学发育研究所与江苏农学院克隆羊成功,1993年中科院发育生物研究所与扬州大学农学院共同克隆出一批山羊,1995年华南师大和广西农大合作克隆出牛,接着中国农科院畜牧研究所于克隆牛获得成功。,我国科学家首次培育出具有生物医药产业价值的转基因羊,可望实现构建“动物药厂”的梦想。而美国的克隆猴取得成功,日本科学家也声称他们繁殖出200多头“克隆牛”。以上所述的克隆动物,都是用胚胎细胞作为供体细胞进行细胞核移植而获得成功的。目前,克隆技术在英国又有了新的进展,他们把这一技术应用于人类造血事业。克隆技术的前景不可估量。将来还会有意识地制造出更多的物种。这是否意味着新的物种的出现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不依赖于物质呢?

回答是否定的。这是因为,如果没有业已存在的物种,没有遗传物质染色体的基因,没有掌握基因的变化规律,或者人类不把这些客观因素作为基础,只根据自己的意志行事,“克隆羊”“转基因羊”等新物种是不可能创造出来的。

因此,人们为了满足自己各方面的需要,发挥自己的能力,有意识地制造出许多自然界原来没有的东西。但人们改造自然物活动的基础,只能是自然物及其固有的属性和变化发展的规律,而这些则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人类有意识地改造自然所取得的成果,首先是人们承认自然的'客观存在和服从自然的结果。在自然面前人是不能随心所欲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人与自然界应该是和谐的朋友关系。

“想一想”(第9页,请同学根据所学知识,通过具体分析事例回答,教师归纳。)

首要的问题是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因为这是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主要从两个方面讲述:第一,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第二,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课堂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在本来没有雨的地方,人们可能通过人工催雨产生降雨;在本来有雨的地方,人们可以通过人工消雨使天空不再降雨。这说明,人类产生后                          (   )

篇11:第三册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B.人类意识决定着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

C.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不受人的意识支配

D.在一定条件下,意识可以决定物质

2..人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不仅能有意识地在阳光下沐浴,还能有意识地制造太阳

能热水器,建立太阳能电站,把太阳能转化为热能和电能。但是,太阳的存在与变化并不会因此而依赖于意识。上述事实说明                                            (   )

A.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D.人能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

3.人类面对大自然,从不单纯地适应自然等自然恩赐,更不愿意消极地听凭自然的摆布。这是因为                                                                  (   )

A.人与自然是对立的关系

B.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依赖于人的意识

C.人类需要生存和发展

D.人类尊重自然,服从自然,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

4.西部大开发是我们党高瞻远瞩,通观全局作出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在西部大开发中,我们的党和政府、专家学者都始终在强调,西部开发必须以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为前提。这是因为                                                                  (   )

A.自然界不依赖人的意识而存在

B.绝对服从自然是处理人和自然关系的基础

C.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和自然的基本前提

D.人和自然之间总是和谐一致的

二.简答题

5.为什么说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参考答案:

1.A   2.C   3.D   4.C

5.(l)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①宇宙间各个天体的形成与变化是客观的;②生物的产生和进化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③人类的产生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2)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①从人们利用自然物来看,人们利用自然物的根本前提则是自然物的客观存在,是自然物本身的属性和规律。②从人们改造自然物来看,人们改造自然物活动的基础,只能是自然物及其固有的属性和变化发展的规律,而这些则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

篇12:政治关于世界世界是永恒发展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

发展的实质。

新事物和旧事物的基本含义。

(2)理解

发展的普遍性。

判断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

(3)运用

列举实例,结合所学知识,运用相关原理,说明自然界是无限发展的,说明人类社会是永恒发展的,人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的。了解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科学,又是关于世界永恒发展的科学。

运用判断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去观察和分析社会问题,提高判断是非、正误的能力。

2.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初步运用科学发展观观察、分析和处理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树立起发展的意识和观点,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静止观。

(2)增强学生对社会发展的信心,树立为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而奋斗的远大理想和崇高信念。

(3)使学生认同并自觉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发展的实质

2、难点:判断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

三、教学方法

运用探究法、讨论法、分析法,创设具体的情境作为载体,总结分析哲学道理。使哲学道理生活化、通俗化,使学生理解哲学道理的过程自主化。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春天的故事》MTV。

《春天的故事》是一首颂歌,歌颂改革开放使我国社会万象更新,歌颂改革开放展开了中国发展的历史新画卷。这从哲学上看体现了一个什么哲学道理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篇13:政治关于世界世界是永恒发展教案

一、发展的普遍性

教师:哲学上把世界分为哪几部分?

生答:分为三大领域,即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领域。

教师:所以我们接下来需要分别论证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以及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课前,我请一些同学进行了认真的准备,给大家带来了几段有趣的视频资料。下面有请第一位信息发布员孙梦遥同学上台展示。大家欢迎!

学生播放视频《生命的演化》

讲解自己的观点:从生命产生到人的出现,经历了从化学进化到生物进化的上升过程,最后产生了人类。人类的出现是自然界的一次巨大飞跃。说明自然界是发展的。

教师:幻灯片展示人类社会的更替,

指出:社会形态的更替表明人类社会也是发展的。

再如:回顾20世纪我国的历史,你能否体会到中国社会的巨大发展?有何启示?

消费水平提高了,产品更加丰富了,以前追求电灯电话,现在是电冰箱、电脑。人权事业、民主制度更加健全,这些都说明人类社会也是不断发展的。

再次,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每个人的认识都会经历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浅入深的过程。讲述《士别三日 当刮目相看》小典故

由此可见人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的,不能用老眼光看待人和物。

教师:根据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具有普遍性。方法论: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那么到底什么是发展呢?

?展示两幅图片:袁世凯称帝和新中国成立。

教师:要求学生思考:这两种变化都是发展吗?变化能等同于发展吗?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热烈讨论。

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运动、变化、发展之间的关系,指出三者的联系和区别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着的,但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唯物辩证法的发展概念揭示了万事万物的各种运动变化所包含的前进和上升的趋向性。

学生回答:只有新中国成立这种变化才是发展。发展应当是指前进、上升趋势的变化。二、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教师展示一幅漫画,请学生上台讲述漫画中马车和蒸汽机车赛跑的历史故事。

任何事物的成长都是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过程。因此,在一定时期内, 新事物 的力量比较弱小, 发展速度 较慢,或者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也是不可避免的

过渡:整个世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在这里,我们感觉运动、变化发展好象是一回事,那么运动、变化和发展到底是不是一回事呢?下面再让我们来看几组图片,然后给每个图画出他们各自运动变化的轨迹,看看他们之间是否存在的一定的区别。

篇14:事物发展的状态高二政治教案

1、知识与技能:

量变质变的含义与关系、能运用量变质变的辨证关系原理以正反两种实例,说明为什么必须坚持适度原则,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要重视量的积累。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原理和方法论的学习,培养学生联系个人社会生活的实际进行观察、思考、分析、判断的能力,从而指导学生选择正确行为方式。

3、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引导学生把远大理想、崇高目标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奋斗精神结合起来,增强社会责任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分析问题,为下一框题进行正确的方法论、人生观的教学奠定理论基础。

篇15:事物发展的状态高二政治教案

一、结构:事物发展的状态,共2框。

本节是在第一节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变化、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事物是怎样变化、发展的,并从青年学生的实际出发,论述了学习量变、质变相互关系原理的重要指导意义。

量变与质变首先讲述量变、质变的含义,指出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其次讲量变是质变的辨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具体分析了量变引起质变的两种情形;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强调事物的发展最终是要通过质变实现的,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引起质变最后指出:事物就是不断地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这两种状态的循环往复,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的。

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首先分析从寓言《杰米扬的汤》引入本框主题。讲要坚持适度原则:先进行理论分析,再以事例论证、说明,然后联系实际,提出要求;讲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先从理论上进行分析,然后从实践方面加以论述;讲要重视量的积累:先进行理论分析,然后以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两个方面的事例加以论证,提出要把远大理想、崇高目标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的要求。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既是本框教学的重点,也是全课的教学重点之一。

[原因剖析]

从《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看,这一问题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内容之一,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世界观、方法论和人生观教育的有机结合来看,搞好这一问题的教学,可以为下册的教学奠定理论基础;从学以致用、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角度看,这一原理是被以往的'教学实践证明了的,最受学生欢迎,对学生影响最大的基本观点。

[理论剖析]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变作准备,就不会有质变发生。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又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两者关系可用表格表示:

方法论意义:

第一要坚持适度原则。由于量变只有在一定的范围和限度之内,事物才能保持其原有的性质,所以,当我们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性时,就必须把量变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凡事都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第二、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事物的发展最终要通过质变来实现,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所以,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速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我们就要果断地、不失时机地突破其范围和限度,积极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这时,如果瞻前顾后,畏缩不前,就会赔误时机。第三、要重视量的积累。任何异物的发展都是从量变开始的,没有一定程度的量的积累,就不可能有事物的飞跃和变革。

错误倾向:

割裂量变与质变的辨证关系:忽视量的积累,急于求成,盲目乱干;忽视质的飞跃,条件具备而瞻前顾后、畏缩不前,贻误时机。

如何运用量变质变关系原理看待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建设问题:

首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在产业结构、经济形态、人口素质、科技教育、区域平衡、精神文明等方面都有一个逐步发展和积累的量变过程,这样的历史进程,至少需要一百年的时间。其次,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增强的前提下,保持我国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再次,在下一世纪通过几个不同发展阶段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完成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上质的飞跃。

2、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的问题,是本框教学的难点。

[原因剖析]

对这一问题,教材没有展开,学生理解时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

[理论剖析]

不仅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即事物在大小、速度、程度、和规律等方面的变化能够引起质变,而且事物在总体上数量不变,只有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这是量变引起质变的另一种形式。田忌赛马、金刚石与石墨、音符与音乐、体育比赛的排兵布阵等都证明了这一原理。

3、要坚持适度原则,作为本框教学的难点来处理。

[原因剖析]

这一原则对青年学生特别具有现实的启发、教育意义,但在现实生活中,又是比较难把握的,需要给予具体的分析引导。

[理论剖析]

由于量变达到一顶程度时就会引起质变,也就是说量变只有在一定的氛围和限度之内,事物才能保持其原有的性质,当我们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时,必须把量变控制在一定的度的原则。

4、把远大的理想、崇高的目标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即青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要从小事作起)是本框教学的重点。

[原因剖析]

这是全课重要的教育、教学目标之一,也是我们进行世界观、方法论教育的落脚点和归宿。

[理论剖析]

这是量变与质变关系原理的方法论要求,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变作准备,就不会有质变发生。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又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青年学生只有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在得智体诸方面日积月累,持之以恒,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才能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祖国的建设做出贡献,实现自己的崇高理想和远大目标。

关于事物发展的状态的教法建议

一、量变与质变:

1、对量变、质变含义的教学,一是要注意搞好第一段的分析。《劝学》一文学生在高中语文第二册中刚刚学过,学生都能背诵全文,教师只要抓住很小的、不显著的变化和显著的、根本性的变化加以分析就可以了。二是要进一步搞好论证。第三段的例子也是通俗易懂的,抓住矛盾主次方面的转化就可以使学生比较容易的理解,并为理解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扫清认识上的障碍。

(2)对教学重点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的教学,具体说明如下:

①在教学中,一要通过事例加以说明,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二要通过事例说明方法论意义。

②关于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有两点需要注意:

其一,在强调必然结果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对必然引起加以说明。实际上,教材在讲量变、质变的含义和必要准备时,就已经包含着这种分析了。如液态的水变成气态的水蒸气,其中就包含着水分子的扩散趋势与凝聚趋势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的变化,最终必然导致扩散趋势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于是事物的根本性质也就发生了变化。这里,教师可以作进一步说明。

其二,要讲好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引起质变的道理。这一问题已涉及度的范畴,教学中,既要使学生理解其基本的含义,又要把握分寸,防止超出教材的要求。教材不仅以水的三态变化为例进行了分析,而且还设置了读一读、议一议和一幅宇宙速度示意图来辅助教学。

3、关于小栏目的运用。本框共设置了4个小栏目:①老子的一段话,出自《老子第六十四章》,意思是说,合抱大树是从细小的种子生长起来的;九层高台,是一堆堆泥土垒起来的;千里的行程,是从迈出第一步开始的。直观地看到了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质变,这是老于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光辉之点。②恩格斯语录引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86页。③宇宙速度示意图,引自高中物理课本上册。④议一议,不要求在课文之外举例,以免增加难度。

二、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

1、把1~6段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有利于突破坚持适度原则这一难点。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①首先从上一节的原理引入,点出坚持适度原则的方法论意义,从理论上加以分析。

②然后集中引述1、4、5段的事例,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坚持适度原则的重要现实意义。

③插入想一想,启发思考,活跃气氛。

④联系学生日常生活的实际,展开分析和议论。教材上列举的5点都是学生中常见的,此外还可以举出很多,如开玩笑要适度,评价、表扬、批评要适度,等等。要发挥议一议小栏目的作用,引导学生多思多想,从中受到教益。

2、关于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在搞好分析论证的同时,要特别注意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材中指出的在各种体育大赛和知识竞赛中,关键时刻却瞻前顾后,缺乏信心或被一些莫名其妙的阴影所困扰,结果痛失良机的事例,确实屡见不鲜。前者多属心理素质问题,后者则多属迷信问题。

当前,一些中学生也对运气信奉有加,往往把一点小事或某种巧合视为不祥之兆,心里蒙上阴影,影响学习和考试成绩,如此等等。针对学生的实际问题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必将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教益。

3、对重点问题的教学,建议注意以下几点:

①采取归纳式。把崇高目标和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是在要重视量的积累这一方法论要求之下,进一步引申出来的对青年学生的具体要求。因此,按照教材的顺序分两点讲述(见教学提纲),顺理成章。最后归纳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远大理想、崇高目标,每个有志青年也都有自己的奋斗目标;而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即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就是要把远大的理想、崇高的目标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这样归纳,画龙点睛,水到渠成,比较易于使学生信服和接受。

②加强针对性。突出这一重点,关键在于加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防止泛泛而谈。要从当地、本校学生的实际出发,找出最有代表性的问题重点加以分析、讨论,以使学生思想上真正能受到启发、感染、触动,追求最佳教育效果。

③选好典型事例。增强教学效果,选好典型事例很重要。当代青年中,胸怀大志,埋头苦干,取得丰硕成果,作出突出贡献的比比皆是;而大大咧咧,对小错误、小缺点抱无所谓态度,甚至是非不分、好坏不分,把坏习气、坏作风当作潇洒,把看坏书、唱坏歌当作享受,由小到大,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教训也屡见不鲜。教学中,建议栏选取正反面典型媒体视频,同时在课堂上播放,使学生在对比中受到教育,加深印象。

④关于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一段名言。这是刘备死前给其子遗诏里的一句话。教材中作为具体的事例,是用楷体字单列一段,进行解释和分析的。《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运用量变引起质变的原理对这段名言加以阐释。因此,教学中要给以重视。

篇16:高二政治事物发展的原因教案

一、结构:第一节事物发展的原因,共2框。

第一框《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直接、明确地体现了本节内容与第三课的关系,突出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的思想,具体讲述了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侧重于基本原理的教育。

第二框《坚持内因外因相结合的观点》,从个人成长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个方面,分析了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观点的方法论意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原因剖析]

这一问题是本框题的教学重点,也是全课教学的难点。因为,只有理解了这一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才能真正理解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才能在实践中更好地处理内外因的相互关系,促进事物的发展。

[理论剖析]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教材通过大量事例的分析,说明内因引起、推动事物的变化发展,决定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和生物多样性、适应性的形成都是学生在生物课中学过的,对此,学生一般是能够理解和接受的。同样,单独地讲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讲外因对于事物的变化发展能够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学生理解和接受也不会感到困难。而当学生思考外因有时还会起非常重大的作用,特别是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时,疑难问题就会多起来。这又是本框教学的难点。

强调内因是变化的根据,批判形而上学的外因论,决不是否认外因的作用,而是要恰当地、正确地理解外因的作用。首先,从性质上看,存在着两种外因:一种对事物发展起加速、促进的作用;另一种则起延缓、促退的作用。其次,从量的方面看,在不同情况下,外因作用的大小也不同。因此,我们不能千篇 一律地去看待外因的作用。尤其是在内因根据具备,只差某种外因条件事物就能发展变化时,外因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篇17:高二政治事物发展的原因教案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内因、外因的含义,能列举事例分别说明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变化发展中的作用,并能运用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分析在个人成长中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有关现实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由于本节承担着与第二、三课衔接的任务,因此在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教学,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由于本节内容的难度和容量不是很大,因而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就自己熟悉的问题发表见解,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内因外因相互关系的学习,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观点分析和解决个人成长中遇到的如主观努力与外部环境的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与全面素质;

本框题主要讲述基本原理,为下一框题的方法论、人生观教育奠定基础,但在原理和事实的分析中,蕴涵着丰富的思维教育的内容,属于潜移默化的教育。教学中要针对学生思想上存在的实际问题或模糊观点及热点问题,加强教育引导,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水平。

教学建议

篇18:高二政治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

高二政治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

一、教材分析

第一目,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矛盾的定义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斗争性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这一目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第二目,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这一目逻辑顺序是: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主义的前途矛盾的特殊性及其三层涵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最后得出结论: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学习了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就要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学会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进一步运用所学的知识,处理好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

(1)矛盾的含义

(2)矛盾同一性、斗争性的含义

(3)矛盾普遍性、特殊性的含义

◇理解

(1)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2)矛盾普遍性原理

(3)矛盾特殊性是区别不同事物、区分事物发展不同阶段的根据

(4)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

◇运用

⑴联系实例,分析矛盾含义和矛盾普遍性含义,理解世界是矛盾的世界,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⑵联系生活实例,分析矛盾特殊性含义及方法论意义

⑶列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具体事例,分析说明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2、能力目标

(1)通过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含义的学习,提高比较分析能力

(2)学会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分析问题,以提高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提高全面的、一分为二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用对立同一的观点看问题。不回避矛盾,敢于直面矛盾的存在,勇于承认和揭露矛盾。

(2)坚定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信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三、教学重难点:矛盾的概念、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四、学情分析

哲学上的矛盾概念高度概括和抽象,对于刚接触这一概念的学生来说,理解有难度,容易将生活中某些矛盾与哲学上的矛盾相混淆,因此 ,教学中应从具体事例入手,遵循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教学思路。

五、教学方法:

1、探究性学习法。组织学生课后分小组进行探究性学习。在探究性学习中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作学习的主人,爱学、乐学,并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在小组分工合作中,在生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中,促使学生克服以自我为中心,合作精神差,实践能力弱等不足,培养综合素质。

2、理论联系实际法。关注生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3、事例探讨式教学方法。师生共同讨论、相互交流,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不自觉到自觉,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并学会运用这一方法去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

4、自学引导法。课前布置相关问题,让学生自学。让学生在自学中,对本节课的基本知识点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从而引发思考

六、课前准备

1、矛盾、斗争性与同一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相关材料搜集与整理

2、导学案的印制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67中间方框中的实例,思考问题:

(1)爱因斯坦给光下的定义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

(2)自然界喜欢矛盾,这里所说的矛盾是什么意思?

导入《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课题,并出示教学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活动一:利用教材P67漫画:你敢吗?学生思考并讨论

【精讲点拨】

矛盾的含义: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它们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探究活动二:学生阅读教材P6768老子的一段论述,并讨论:

(1)善恶、有无、难易、高下等为什么可以相互依存?

(2)治乱、强弱、祸福、荣辱等为什么可以相互转化?

【精讲点拨】

矛盾同一性的含义: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意识能够正确的反映客观事物》的政治教案

李白《送友人》教学案例及反思(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现当代散文鉴赏(高二) 教案教学设计

意大利蟋蟀(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高二历史教案格式202

高中政治《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说课稿

大铁椎传(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高二政治教案

高二政治教学总结

高二作文教案

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高二政治教案
《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高二政治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高二政治教案(精选18篇)】相关文章: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高中政治教案2023-02-08

高二政治的教学工作总结2022-11-20

高二历史教学计划2023-07-23

高二上学期作文训练2022-12-22

《庖丁解牛》教学设计(高二选修)2023-11-13

《虞美人》教案(高二选修教学设计)2022-09-22

《古代诗歌散文鉴赏》《蜀相》教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2023-06-01

高二语文必修四作文2023-03-13

高二政治教学工作总结2023-01-11

文学的繁荣历史备课教案优秀2023-05-05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