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上语文第30课教案(共15篇)由网友“小岛来信”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六上语文第30课教案,欢迎大家收藏分享。
篇1:六上语文第30课教案
西师版六上语文第30课教案
巨人的花园 教学目标: 1.认识8生字,会写12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画面。 3.读懂课文,明白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愿意和同学交流阅读的感受。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童话的兴趣,想象画面,体会巨人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变化。培养想象力。学后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是体会这篇童话在表达上的突出特点。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新课:有一个高大威猛的巨人,他有一个美丽的花园。他原来十分自豪,他外出游玩,一去就七年,但他一回来,却发生了让他自己也想不到的一件事……”导入《巨人的花园》 二、初读感知 1.教师出示自读要求。 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读准字音,查字典或者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词语,读通句子。读完以后,想想自己能解答同学们提出的'哪些问题 2.学生自主读书。 3.检查自学。 出示生字卡片,检查认读生字情况。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 1.以小组为单位,练习把课文朗诵通顺流利。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指名回答补充。 四、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分段朗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感悟 1、巨人回来前,他的花园怎么样? 2、巨人回来后做了什么?结果怎么样? 3、巨人后来又是怎么做的?结果又怎么样? 4、巨人终于明白了什么? 5、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三、细读课文中巨人自言自语的话,思考他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 四、精读课文,品评欣赏 师生共同对文本中精彩的句子、段落加以欣赏品味,采用丰富多彩的读法,将花园中的动人景象读出来,将巨人的心理变化读出来。 五、分段、概括段意。 六、作业布置:三维导学。篇2:八年级上教案(第30课)
八年级上教案(第30课)
三十 陈毅市长 教学目标 1、 了解戏剧的一般情节结构;把握戏剧矛盾冲突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 2、 理解剧中人物语言对塑造人物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分析主要人物的形象。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身上的光辉品质。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充分运用各种朗读方法,走进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2、难点:体会并学习话剧语言的独特表现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1、(多媒体:出示陈毅市长的铜像照片)这是一座伟人的铜像,它矗立在滔滔的黄浦江边。你知道他是谁吗?能否简要介绍一下他的情况? 2、(多媒体:出示解放前夕旧上海图片)简介上海刚解放时的情况。 学生自由发言,用简洁的语言来说说自己对陈毅的点滴了解。 1、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既拉近了学生与陈毅之间的距离,又为下面对陈毅市长的人物分析作准备。 2、介绍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剧中人物的'性格和所作所为的时代意义。 默读课文 初步感知 1、请同学默读课文,看看陈毅作为新中国的开国元帅之一,上海市的第一任市长,如何开展自己的工作。要求:(1)借助文后注释,扫除文字障碍。(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2、阅读完这个故事,你最大的一点感受是什么呢? 1、(1)学生默读课文,并借助文后注释扫清字词障碍。(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并作概括:陈毅说服齐仰之出山,请齐仰之主持筹建医药厂。 2、学生交流各自读后的最初感受。 概括文本内容着重于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概括能力是语文学习的基本能力,却又是八年级学生有待于提高的能力;而交流初读后的感想有助于让教师更清楚地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和兴趣所在。 明确结构 分析人物 再读课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1、陈毅在拜访说服齐仰之的过程中碰到了哪几个难题?据此,这场戏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 2、这些难题为何能得到顺利解决? 3、从中可以看出陈毅和齐仰之各自怎样的个性? 学生讨论明确:1、碰到四个难题:被拒门外、谈话限时、难以说服齐仰之、请齐仰之出山。据此,这场戏可分四个层次: ①矛盾的发生(开头至“齐仰之请陈毅坐下”):解决了难以进门的矛盾。 ②矛盾的发展(至“齐仰之又请陈毅坐下”):解决了谈话限时三分钟的矛盾。 ③矛盾的激化(至“我只是一个剂,是个催化剂”):解决难以说服齐仰之的矛盾。 ④矛盾的解决(至结尾):解决了请齐仰之出山的矛盾。 2、内因:齐仰之正直、爱国,愿意施展自己的才华,有报效祖国之心。外因:陈毅求贤若渴,谈话有艺术性、层层推进、扣人心弦,是促使齐仰之思想起“化学变化”的有力催化剂。 3、陈毅:直率、幽默、英睿、坚毅顽强、坦诚爽朗 齐仰之:固执、清高、朴直、倔强、不讲情面 戏剧冲突是社会矛盾的反映,它有一定的发展、变化过程,这个过程体现在剧本的情节结构上,一般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部分。这一教学环节有利于学生了解戏剧的一般情节结构,并体会到在矛盾冲突中推动剧情发展,展示人物性格。 反复朗读 加强体会 1、听录音范读(第一段)。 2、接下来,同学们要尝试着读读看。你觉得在朗读时要注意哪些方面呢? 3、同桌分角色朗读(任选一段)。 4、抽同学在班内朗读,教师进行适当点评。 学生讨论明确:①在充分理解剧作、准确把握人物形象的基础上进行朗读,从总体上说,陈毅的语言坦率、豪爽,又不乏幽默;齐仰之的语言由冷淡、生硬转为热情、诚恳、急切。 ②通过揣摩人物语言确定声音的轻重、快慢。 ③借助舞台说明,辅以一定的表情、动作。 朗读是让学生充分体会剧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点的有效手段,还能增强语感。但学生的朗读基础参差不齐,通过听范读、自由散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朗读方法,逐步让学生学会朗读。 读读议议 1、刚才朗读的时候,有同学可能觉得剧中有些台词看似简单,但是其中似乎有着丰富的言外之意,这种言外之意被称为潜台词。 2、举两例,引导学生根据上下文和特定的对话场合挖掘和体会言外之意。 3、让学生各自在文中再找出两例进行交流。要求:①找出例句;②进行分析;③选择合适的方式朗读。 1、了解潜台词。 2、分析教师所举的例句。 3、在自己圈划的例句中体会。 戏剧语言含有“潜台词”,这是戏剧语言的特点,分析其“潜台词”,是赏析戏剧语言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训练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故设计了这个环节。 课后作业 学习反馈 1、抄写词语并选择五个词语造句。 2、自选题:(1)任选一层,同桌之间排练,下一节课表演(可准备道具)。(2)补写出课文开头处齐仰之与其朋友的对话中其朋友的话。 学生按照要求,自主选择完成作业。 作业的多元化设计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发学生多方面的学习潜能。篇3:七年级上教案(第30课)
七年级上教案(第30课)
30 大芦荡,你还在守望吗? 教学目标 一、体会文中关键句对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作用,学习以关键句揭示情感脉络的写作方法。 (说明) 以体会关键句的作用从整体上感知作者行文的思路,学习如何以关键句来揭示自己的看法。 二、体会作者对大芦荡的坚守精神的赞颂和对人类不尊重生命的尊严的无知行为的愤怒之情。 (说明) 从体会作者的情感出发引发学生对每一种生命的存在意义的重新认识,激发他们热爱生命、自然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体会文中关键句对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作用,学习以关键句揭示情感脉络的写作方法。 (说明) 这是全文的突破口,引导学生了解作者行文的思路,体会如何以说明来引发自己的看法。 教学难点 了解大芦苇的守望所代表的生命尊严,体会人类对这种守望尊重的意义,体会生命存在的意义。 (说明) 以作者的情感引发学生产生共鸣,较好地激发他们热爱生命、自然,培养他们尊重每一种生命的存在意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 听一个科学试验故事:观看金鱼之死。香烟放入鱼缸,看金鱼几分钟内死去。结果,很快金鱼就死去了,说明香烟所含尼古丁的毒害的确很可怕。很多人都说这个试验很成功,有教育意义。可也有人说这个试验是非常失败的,谁能说说为什么吗? 学生能感受到试验的最初的动机就存在着对生命不尊重的问题。 学生能逆向思维考虑 为后文阅读铺设情感,使学生产生这样的思考:什么才是真正尊重生命的行为? 提出突破口 找出文中的问句,分析一下它们是设问句吗?为什么? 学生能通读全文,找到相关的语句,联系前后段落,分析讨论这些问句的作用。 学生能通过独立思考和讨论,发现问句与前后段落的联系。 在整体阅读了解的基础上为学生明白作者的情感指向作铺垫。 设问: 把这些问句连起来看,你觉得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什么感受? 使学生明白作者用这些设问句将自己对大芦荡的坚守精神的赞颂和对人类不尊重生命的尊严的.无知行为的愤怒之情逐渐揭示出来。 学生能在情感上领悟作者写此文的深层意图,产生情感共鸣。 激发学生热爱生命、自然,培养他们尊重每一种生命的存在意义。 同《罗布泊,消失的仙湖》这篇文章比较一下,同样说生态保护,两者的写作角度有区别吗? 学生能对一个单元里类似题材的课文有所比较,体会同类主题的不同写作角度。 学生能知道生态保护的意义有多种角度。 学生对两篇课文再做整体上的阅读,对生态保护的价值和意义加深理解。 思路点拨 请学生自己圈划文中对课题所作回答的语句,以此展开关键句作用的追问,比如:大芦苇的守望同人类的守望有什么关系?大芦苇的困惑和中国乃至人类的困惑是什么等等,以此引导学生深入的进入课文进行阅读和分析,继而找到不同作者的共同情感指向,再比较他们不同的写作切入口,既起到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生命的作用,又使学生加深保护生态环境的意义的认识。 作业 写一段200字的随笔,以你对某种生命存在的尊严的认识为话题,在班内做交流。篇4:第30课《诗》教案
第30课《诗五首》教案
第30课《诗五首》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法:介绍背景,反复诵读法;联想想像,比较阅读法。 学法:诵读、讨论、自主探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二、解题 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4)。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五首诗词录音一遍;接着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2)补充《饮酒》的注释。 ①喧:吵闹的声音。 ②君: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④辨:说明。 ⑤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3)教师根据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两遍。 (4)让学生诵读课文多遍。 (5)指导背诵。 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诗有两个层次:开头四句为一层。是说作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原来是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缠,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静起来了。 “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第二层次,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是说对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沿着这样的'理解去读背,就能比较容易地背出。 2.课文研讨。 (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2)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 明确: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 3.欣赏品味。 . (1)名句品味。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四句是写景名句。王士稹在《古学千金谱》中说:“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二片化机,天真自然,既无名象,不落言筌,其谁辨之?” ②“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都属值得一品的名句。 (2)诗的最后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明确:此诗的最后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显得非常重要。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体会、咀嚼。 4.学生质疑讨论,教师小结。 从《饮酒》诗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 探究学习: 诗的开头四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住在众人居住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这在当时确实是不易做到的。从封建社会直至今天,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常常是人们所追求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已成了普遍现象。惟独作者却是个例外。因而生出第三句的设问:“问君何能尔?”这实在是个令人惊奇而关注的问题。作为自答结果的第四句更妙:“心远地自偏。”我的心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社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而我的所居之处也变得僻静了。 作者刚从官场中退隐,一种脱离污浊的由衷之喜溢于言表,他为自己的正确选择而自我欣慰,其心情当然是舒畅愉快的。 5.课堂训练。 (1)当堂背诵《饮酒》。(让学生再次整体感悟这首诗。) (2)逐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 明确:欣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同时从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方面加以欣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 6.课堂小结。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四、自读《行路难》 1.解题。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744)离开长安时所作。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抑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2.齐读诗歌,探究学习。 (1)《行路难(其一)》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 能充分反映作者内心情感的动作,主要在诗的前四句。第一、二两句写的是美酒佳肴。这样的美酒佳肴谁见了都会产生食欲,更何况是以饮酒出名的作者呢!但是作者却是端起酒杯又推开,拿起筷子又放下,拔出佩剑,举目四顾,使他感到一片茫然。这“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 (2)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 t“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在诗中不是写实。这两句诗是承上句而来的。当时作者的心情非常苦闷抑郁,自己受诏入京,有幸接近了皇帝,仕途渐现生机之时,却不能被皇帝继续任用,被“赐金还山”,遭受打击之大,无以复加。他感到这处境犹如想渡黄河却被冰塞满,无法可渡;想登太行山而大雪封山无路可登。因而“冰塞川”“雪满山”有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令作者痛苦万分。 五、布置作业 背诵这两首诗。默写《饮酒》。 第二课时 一、研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解题。 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八月。茅屋,即成都草堂,是杜甫入蜀后,在成都浣花溪边盖的一座茅屋。诗中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 2.朗读诗歌,注意正音,读出七言诗的节奏、重音,读出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3.质疑字词。 (1)虚词。 俄顷:时间副词,一会儿。 向:副词,渐渐。 安:疑问代词,怎么。 呜呼:感叹词,哎。 (2)实词(活用)。 向昏黑:变暗变黑(形容词作动词)。 风雨:刮风下雨(名词作动词)。 4.全诗段意。 (1)秋风破屋――惨 (2)群童抱茅――悲 (3)长夜难眠――哀 (4)广厦庇寒―一愿 5.思想内容。 描写自己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体现自己要让天下寒士得到安乐的情怀,由己及人,感人至深。 6.赏析。 这首诗可分为四节。第一节五句,写秋风破屋的情景。“怒号”写风势之大,“卷”“三重”写受害之重。“三重”不是确数,是“多重”的意思。下面“飞”“洒”“挂胃”“飘转”“沉”等动词细致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 第二节五句,写对“群童抱茅”的感叹。“南村群童欺侮我年老体衰,竟然忍心在我面前做盗贼!公开地抱着茅草钻进竹林离开,直至喊得唇焦口燥仍不奏效,只好归来倚仗自叹息”。‘‘倚仗自叹息”不仅可以想像出诗人气喘吁吁的情形,也可窥视到诗人悲叹群童抱草,屋破难修的无可奈何的心情。此五句写儿童由心理到行动,写自己又从行动到心理,寥寥数语,使人物形象形神俱备。 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俄顷”二句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布衾”二句,写布篇5:六上语文第23课教案
西师版六上语文第23课教案
《沙漠玫瑰》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了解沙漠玫瑰的特点和生活习性,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周围事物的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沙漠玫瑰顽强的生命力。 4.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学习全面地看问题。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习作者细致观察事物的方法,感悟沙漠玫瑰顽强的生命力。 教学的难点是引导学生学习全面地看问题的方法。 建议本课教学1~2课时。 一、情景创设,激发兴趣 1、大家听说过沙漠玫瑰吗?今天我们来学习它,看看它究竟是什么?这样让作者写文章来赞美它。 2、揭示课题,学生介绍搜集到的沙漠玫瑰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分段朗读,并写出每段的意思,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培养学生初步的概括能力。 三、细读分析,感受沙漠玫瑰的美 1.学习第1段。 自由读课文,画出写沙漠玫瑰样子的句子,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些什么。 2.学习第2、3段。 “我”按照说明书把沙漠玫瑰浸泡在水里后,情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指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完成。 (1)勾画出描写沙漠玫瑰变化的句子,读一读。 指导朗读重点句子“这一天,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完整的.、丰满的、复活了的沙漠玫瑰,一朵尽情开放的浓绿的沙漠玫瑰”。朋友拿给我时是什么样子?现在是什么样子?“我们”看到时的心情如何?说说在朗读时应该如何表现。 (2)从“我”观察沙漠玫瑰的变化中,你学到了些什么? 勾画出描写沙漠玫瑰变化的词语:“一把枯草”“中心有一点绿”“发出潮湿青苔的气味”“真有玫瑰形的图案”“绿色层层舒展”“延伸到它所有的枝丫”“尽情开放的浓绿的沙漠玫瑰”。 读句子,谈体会,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与形象的描述。 (3)你怎样看待“我们”和邻居的不同态度? 在小组学习中,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谈感受,说体会。从而学习作者细致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3.学习第4段。 (1)抓住重点句子“地衣再美,能美到哪里去呢”指导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当你目睹了沙漠玫瑰由“一把枯草”到“尽情开放的浓绿的沙漠玫瑰”的变化后,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2)在邻居眼中,很难把沙漠玫瑰与美联系起来,而我们所看到的是生命的倔强。理解词语“倔强”,并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沙漠玫瑰的倔强。 抓住重点句子“于是,它就等待,等待那极其难得的降雨。终于到了这一天,它就急忙舒展自己的枝丫,把生命的活力展现到极致”来谈体会。联系沙漠玫瑰的发生、发展过程, 四、有感情地朗读,赞美沙漠玫瑰的美 文章最后一段,作者直抒胸臆,热情赞美了沙漠玫瑰的美,指导学生感情。 (1)回忆上文,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沙漠玫瑰惊人的美? (2)作者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你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仿照课文写法,写两句话抒发自己的情感。 (3)说说在朗读时,应该如何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五、作业布置:1、三维导学。2、写出沙漠玫瑰复活的过程。篇6:六上语文第27课教案
西师版六上语文第27课教案
《试飞》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 默读课文,了解宋庆龄勇敢沉稳的性格和爱国主义精神。 3. 学习通过人物的外貌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 4. 了解课文的记叙顺序。 教学重难点:通过对宋庆龄外貌神态的描写以及观看试飞的人群反应的场面描写,领略宋庆龄勇敢无畏的精神风采。学习本文对人物的`刻画方法。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题入手,了解背景及人物 1. 齐读课题,了解这次试飞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它与众不同的意义。 2. 师生共同交流资料,对课文中的时代背景和主要人物进行初步了解。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 自读课文,标出各段序号。 2. 按“试飞前”“试飞”“试飞后”将课文分为几个部分。 三、按事情的发展顺序逐段学习 1. 自己学习第1~15段,了解孙中山、宋庆龄、杨仙逸和黄光锐这几个人物和这次试飞的意义。 2. 自己用符号勾画出描写宋庆龄外貌、神态和场面的地方。 3. 师生互动学习交流。 4. 找出宋庆龄这样勇敢的原因,勾画出来并读一读。 5. 老师指导对话朗读。 6. 理解关于描写宋庆龄外貌的词语,体会作者这样写的作用。 四、学习重点段,深刻体会人物思想境界 1. 自读第16~18段。找出描写宋庆龄微笑的句子,并读一读。 2. 勾画出描写飞机进行特技表演的词语,读一读。 3. 谈自己的体会。 4. 老师指导学生读好第18段,通过读,进一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5. 自己再次有感情地朗读。 6. 试背第18段。 7. 从写作的角度理解人物形象,完成课后第2题。 五、学习第19~22段,进一步感受人物的思想感情 1. 自读课文,找到与前面照应的宋庆龄亲自参加试飞的原因。 2. 勾画并有感情地朗读。 3. 体会人物的爱国之情。 六、再读全文,深化感受 1. 自己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 谈自己学这篇课文的感受。 七、作业布置: 1、自己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谈自己学这篇课文的感受。 3、三维导学篇7:六上语文第25课教案
西师版六上语文第25课教案
看戏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此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提高戏曲素养。 2.通过对内容的理解把握文章的主题。 3、学习场面描写。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内容的理解把握文章的主题。 2、学习场面描写。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爱看电影、电视剧。好的电影、电视剧往往以它生动的故事情节、丰满的人物形象吸引着我们,令人难以忘怀。作者看了一场戏,过后留给他的是什么印象呢?这节课我们学习《看戏》。 二、检查预习 1.出示生字、词卡片(要求从音、形、义几方面检查)。铿锵 颦 婀娜 蜃楼 屏住例:颦Pín 〔皱眉〕〔上下结构] 2.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①本文描写了什么?描写了群众观看京剧表演大师梅兰芳先生演出《穆桂英挂帅》的场面。 教师补充:京剧堪称国粹,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它以其丰富的内容,完美的形式,精湛的技艺,达到了我国戏曲艺术发展的高峰,在国际上享有崇高的声誉。为此,我想同学们和老师有同样的感受,为生活在拥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国度感到骄傲、自豪。 ②作者创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赞美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里的热情观众和热情艺术家。 三、阅读新课 (一)教师范读全文 要求学生:画出表现观众情绪变化的词句。 (二)引导学生体味“膨胀”与“涨”,体会关键词句的`作用”。(板书) (三)点名读课文1、2段,要求其余学生用一个词概括出场内外的气氛。(静静的) (四)思考讨论: 为什么突出“暑气并没有收敛”,公园和剧场“是静静的”?为什么强调剧场“人挤得非常满”? 突出“暑气并没有收敛”,是为了以气温烘托观众的心情,人们不顾暑气炙人,争相观看梅兰芳演戏,说明梅兰芳的舞台艺术在广大群众中享有崇高的声望。 强调公园和剧场“是静静的”,渲染演出之前的气氛,是为了说明观众静候演出开始,表现观众对于欣赏梅兰芳舞台艺术的渴望心情。有这位艺术大师的演出,剧场就成了艺术的圣殿。 强调剧场里“人挤得非常满”,是为了说明广大群众衷心喜爱梅兰芳的舞台艺术。 (五)速读第三段 要求:1.画出两个比喻句。并讨论两个比喻句的作用。 2.画出介绍剧情的句子。 明确:“蜃楼”、“彩霞”两个比喻将京剧舞台的美感形容得非常出色。 (六)、女生齐读第四段,男生完成下列问题: 1.女主角上场,观众的情绪有何变化? 2.作者是怎样描写声音的? 观众情绪的变化:“这个平静……的掌声”。 板书:暴风雨、雷鸣 “对声音的描写”,注意引导学生体味绝妙之处。 “辽远”与“逼近”、“柔和”与“铿锵”两对反义词把歌声形容得神奇美妙。 思考讨论:“歌词像珠子似的……一粒一粒地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个人的心里……”四个加点的词能否互换?为什么? 明确:四个动词不能互换。珠子从一笑一颦,从优雅的“水袖”中,从婀娜的身段中,像断了线的珠子,往下去,只能说“滚”;一粒一粒的珠子着地,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只能说“滴”;珠子从地上反弹到空中,余音缭绕,只能说“溅”。梅兰芳的歌喉美妙动听,入耳入心,令人回味无穷,“滚、滴、溅、落”,四个动词字字准确、贴切。 自由读第四段,加深印象。 对照板书,试背本段。 第二课时 一、学生读自己写的关于声音的片断,集体评议 二、齐背第四段 三、学习新课 (一)男生齐读第五段,女生思考:听到这样神奇美妙的歌声,观众的表现如何?注意抓关键词。 “鸦雀无声”的含义是什么?(要求学生快速查词典,结合语境,解释在文中的含义。) (二)女生齐读第六段,男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归纳本段内容。 (三)这位精湛的艺术家是谁呢?他已66岁高龄,表演仍能创造“奇迹”,为什么?带着这个问题齐读第七段。 (四)讨论明确以上问题。 四、教师小结 本文标题“看戏”,中心意思是赞美“我们拥有这样热情的观众和这样热情的艺术家”。文章根据中心的需要适当剪裁,把描写的重点放在观众的表现上,放在梅兰芳的表演艺术上,特别是对观众的表现,着力渲染,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既表现了观众的热情,也烘托了梅兰芳无与伦比的艺术造诣。 五、齐读全文,加深理解 六、布置作业:三维导学篇8:第30课寓言教案(新课标)
第30课寓言四则教案(新课标)
30 寓言四则
○教学目标
① 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积累文言词语。
② 分析故事情节。
③ 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④ 学习改写、编写寓言,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① 分析故事情节。
②多角度概括寓意。
○课前准备
学生:熟读《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结合注释试着翻译。
老师:投影仪。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教学设计
导入 课文
在文学宝库里,有一种诙谐幽默的文章――寓言,能不能说说寓言的一般特点?能否举出你知道的寓言的题目?
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① 全班朗读《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② 在预习的基础上请学生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其他学生补充修改,个别问题老师解释。
③ 全班再集体朗读一遍这两则寓言,然后教师投影出示句子,全班齐读句子并解释加点的词。
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的词。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不筑,必将有盗 暮而果大亡其财 其家甚智其子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马无故亡而人胡 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居数月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家富良马 其子好骑 堕而折其髀
胡人大入塞 死者十九 此独以跛之故
这个环节一定要落实,这些加点词语中有的属于古今异义,有的属于一词多义,有的属于词类活用,不需要给学生分类,但一定要求学生结合上下文把意思讲对,这也是为了帮助学生积累文言词语,为以后学习文言文打基础。
④ 复述课文大意
这是为了让学生熟悉故事情节,能够不看课本把这两个寓言故事讲出来,可以多找几个学生复述,这样学生差不多就背下来了。
讨论
①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概括这两则寓言大意。
这是本节课中激活学生思维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先由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尽可能每个人都说,然后再转入全班性的讨论。第一,次讨论结果可能单一,可能深度不够,或者概括的语言表述不准确,教师可以灵活指导,提问,如讨论《智子疑邻》时,可问:对正确的意见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如何正确对待别人提出的意见或建议?学《塞翁失马》,可以问:好事坏事能转化吗?必然转化吗?举例说说好事、坏事在什么条件下转化?这样使学生思维处于活跃状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概括寓意,同时也指导学生尽可能把话表述得简洁、准确。
②结合生活体验进一步深刻理解寓意。
得与失、福与祸在生活中其实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结合你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塞翁失马》的寓意理解。
讨论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注意福与祸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不能让学生误解成福与祸的转化是必然的。如,家庭突遭打击,变故,陷入困境,这是祸,但如果能从容、镇静,在困境中拼搏、奋起,那么,这又不失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然,在困境中一蹶不振,丧失信心,甚至失去生活勇气,那么,这祸就只能是祸了。所以,要注意把握好转化的点、条件。
③寓言故事一般比较短小而含义深刻,有许多成语就出自寓言,请你从这两则寓言中各概括一个成语。
这个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很快可以讨论出结果。教师告诉学生,在以后学习中见到成语,可以从寓言故事的角度帮助理解意义。(当然,并非所有的成语都是从寓言故事中概括出来的。)
小结
①通过以上讨论,我们明白,寓言是借一个故事寄寓一种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而要读懂寓言,则需要我们密切联系现实生活体验,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
②布置作业 。
结合今天的生活写出你对寓言故事《黔驴技穷》的理解。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
○教学设计
导入
①《智子疑邻》的寓意是什么?
②你是如何得出这寓意的?
(由学生回答《智子疑邻》寓意的理解,过渡到寓意是通过分析寓言情节得出的。)情节的设置、想像是寓言创作中重要的一环。今天,我们再学习两则古希腊寓言,通过对这两则寓言的分析,发挥想像,学习创作简单的寓言故事。
讨论,分析寓言情节,认识寓言情节的作用
①朗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
②概括《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的寓意,并说说你是根据哪些具体情节概括出这些寓意的。
这个环节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明白,概括寓意不能脱离寓言的故事情节,一定要通过分析具体的情节来理解寓意。如《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中描写到的“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后来看到自己的雕像又想到“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尊重些”。而“白送”的回答却使他狠狠地摔到了底谷。这些情节生动刻画出一个盲目白高自大者的形象,告诉人们要谦虚,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妄自尊大。《蚊子和狮子》也可以照此分析。
③改动寓言情节后让学生讨论寓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出示投影(改动后的《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学生讨论,这样改动情节后寓意有没有变化?为什么?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赫耳墨斯听后,默不作声,悄然离去。
蚊子和狮子
蚊子径
篇9:六上语文第19课教案
西师版六上语文第19课教案
《韦德的心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学会课文中的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顺序,了解韦德的心愿,从中感悟韦德纯洁、善良的品质。 3.学习课文运用比较、先抑后扬的表达方法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顺序,了解韦德的心愿,从重点词句、段落中去感悟韦德纯洁、善良的品质。 难点:理解当中两句含义深刻的句子和领悟文中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全班交流,了解圣诞节。 课前同学们搜集了不少圣诞节的资料,那么你们知道哪些有关“圣诞节”的故事呢? 2.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你们在圣诞节想得到什么样的礼物?有一个孩子与你们的心愿都不相同,很特别,他就是韦德。学完这篇课文,相信大家再得到礼物时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3.板书课题,质疑。 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提出来与大家一起探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会读的字词自己想办法解决。 2.快速默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注意理清文章的顺序)。 3.读了课文你解开了哪些疑问?韦德的.心愿是什么? 三、细读质疑,合作探究 1.快速默读课文,认真进行圈点批画,边读边将自己的收获批在课文的空白处,同时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2.汇报交流,鼓励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 ①韦德和同学们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②读了这篇课文,你觉得韦德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为什么? ③你有什么收获? 3.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带着以上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然后认真思考。也可以同桌或小组内合作解决。 (2)交流探究结果。 ①韦德和同学们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同学们感情的变化:争先恐后哄笑安静认真 韦德感情的变化: 静静地忧伤兴奋 ②读了这篇课文,你觉得韦德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为什么? 我觉得韦德是一个善良真挚、充满爱心、天真憨厚的孩子。 四、总结、升华 通过这一课,你学到了什么?在生活中你准备怎么做? 五、板书设计: 韦德的心愿 争先恐后 孩子们 哄笑 认真 静静地 纯洁真挚的爱 韦德 忧伤 兴奋 六作业布置:字词句段篇:1、2篇10:六上语文第21课教案
西师版六上语文第21课教案
《匆匆》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自读自悟中懂得时间的来去匆匆。 3、情感与态度目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懂得要珍惜时间。 教学重难点:1、读自悟中懂得时间的来去匆匆。 2、作者的思想感情,懂得要珍惜时间。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说古诗, 谈话激趣: 1.师:同学们,请听《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j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首诗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2.师:是啊,“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时间就像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我们今天再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匆匆》,看看朱自清先生要通过它告诉我们些什么呢? 先自由读读本课的预习。 板书课题:《匆匆》 3.师:通过预习,我们知道了些什么?明白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4.学生交流课外搜集到的有关朱自清先生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先让我们大声地自由地读读课文,看看作者在文中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用笔划出来。在读的过程中遇到有不懂的词语或句子,也请你用笔划出来。学课文的时候我们再解决。 (学生自读课文,读中感悟) 2、师:现在谁能告诉老师,作者在文中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板书:一去不复返?) 3、师:这个句子还出现在别的地方,你能找出来吗? 还出现在结尾。(生读句子。) 4..师: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提出了同样的一个问题。这又说明了什么?前后照应。说明作者一直在考虑时间为什么一去不复返。 5.师:对,我们不但要会读,还要学习思考。在读书的过程中,你还碰到了哪些难以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学生汇报交流难理解的句子或词语。) 6.师:通过读书,我们对课文已经有了初步了解,那么现在谁能告诉老师课文是怎样写我们的日子匆匆而逝的? 学生找出第二、三自然段的有关片段和句子,师指导有感情朗读,在读中理解其意义。 句子1: 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7.教师范读:是啊,时间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流逝了,想到这些,作者心里好受吗?现在,请同学们给老师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让我读读这一自然段,看我能不能把作者的心情读出来。(读后评议:老师读得怎么样?为什么?) 8.教师引:还有别的句子写到时间是如何匆匆而过的吗? 三、精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运用语言 1、师:作者在第三自然段具体写出了时间是怎样的去来匆匆和稍纵即逝的,让我们一起来看这一段,谁愿意读这一自然段?愿意读的同学就站起来读,其余学生边听边思考:朱自清认为哪些时间是匆匆过去的?请你把相关的词语或句子划出来。 2、现在谁能告诉老师,作者认为时间是浪费在做哪些事上? 板书:……的时候,从……过去 3、引导学生积累语言:你认为这些句子写得好吗?愿意再读读吗?请你们放声读,看能不能把它背下来。 4、师:怪不得作者说:"太阳他有脚啊,……" 5、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朱自清先生告诉我们:时间就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你我不注意的时候悄悄溜走的。像以上所说的洗手、吃饭、睡觉的时间是必要的, 可朱自清却认为这些时间是浪费了, 可见他有多么珍惜时间。想想我们自己,你是不是觉得自己在日常的生活中也有许多时间白白地浪费了,比如:在……的时候,从……过去。 (让学生仿照以上句子的结构说出几句话) 四、品读第四自然段: 1、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具体地写出了日子是怎样的去来匆匆和稍纵即逝。他甘心这样度过每一天吗?你从哪儿可以看出? (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2.我们还可以从这一段中的其它句子看出作者的自责吗? (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3.事实真的像作者所说的他什么都没有留下吗?这里老师可以告诉你:朱自清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他是毕业于北京大学,在清华大学等几所著名大学当过老师。他留下的著作很多,即使这样,他还认为自己做得不够,可见他对自己的要求是多么严格啊。 五、选读句子,体味语言美 1、这篇课文语言非常美,我相信大家一定爱喜欢读它。我相请同学们挑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并想想你为什么喜欢它? (学生品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出为什么喜欢它。) 2、你喜欢它吗?你能把它背下来吗? 3、总结全文: 同学们,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你还学到了哪些学习的方法? 六、作业:《三维导学》 八、板书设计: 匆匆 一去不复返? ……的时候,从……过去 白白走这一遭啊?篇11:三年级下册语文30课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准确认读“怒、拔、赐”等6个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达、冒、握”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
1、在认读课文中锻炼学生迅速总揽大意的能力。
2、学生从整体感受出发,抓住感受点品词析句,读中感悟、反复品味,从而享受语言的熏染、习得语言、发展语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会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学会求真。课前准备:搜集有关达尔文的资料、怒放的鲜花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师:同学们,《达尔文和小松鼠》的故事,还记得吗?故事中的小达尔文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学生畅谈
2、“课前你还搜集了达尔文的资料,又了解到什么?”学生据资料自由汇报。
3、“今天,老师又带来一个达尔文小时候的故事,想读吗?”
教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课文讲了达尔文的什么事呢?” 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想办法认会它。
2、全班交流“课文讲了达尔文的什么事?”
3、检查学生读文情况。
4、出示本课生词:怒放、拔掉、赐给、恭恭敬敬、献上、口吻、冒尖、满有把握、幼稚、激动……(组织学生自读、个别读、开火车读,)
5、哪个词语不明白,学生提出来问一问。
三、理解课文
1、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读完课文后,有什么感受?”(教师随机追问,从哪里体会到,顺势指导朗读,反复品味。)
2、分角色朗读课文,回归整体。
3、教师总结全文。
四、拓展延伸
1、将本课中喜欢的好词佳句积累到小本本上。
2、阅读有关达尔文的其它故事。
3、你又有哪些奇思妙想呢?回家也试一试、做一做。准备参加“我的奇思妙想”交流、展示会。
五、指导书写
篇12:三年级下册语文30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
2、培养朗诵能力,能口头叙述这篇文章。
3、揣摩欣赏文中的词句。
4. 熟书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5. 运用边读边想边记的读书方法,读懂每一句话,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6. 学会新的句型。
7.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8. 能分析文章的结构,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训练朗读,培养学生品味、欣赏语言的能力,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那个打不碎的玻璃到底怎样一个玻璃找出它那与众不同的地方。
四、能力训练点:
1. 运用边读边想边记的读书方法,读懂每一句话,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 阅读能力。
2. 利用课文材料联系生活实际锻炼听说读写能力,逐步形成真实交际能力。
五、教学重点:
诵读;结合语境,揣摩词、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体会语言表达的技巧。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的内容流利的回答问题。
六、教学方法:
诵读教学法、点拨法、课堂讨论、评述法 第一课时 检查词语的预习情况
学习目标:
1自学本课29个词语,掌握新词语的读音,意义和用法,重点词语达到会念,会写,完全理解,会用。
2通过自学和小组中讨论学习掌握重点词语,通过课文学习识读新词和汉字。
3获得新的词语学习方式。
4能够结合实际,用新词表达意思,学习生字的分析,掌握意义。
教学重难点:
1. 词语的正确运用。
2.能联系生活实际,正确交际。
前提测评: 请两位学生上黑板做题.(做纸条上的题)在 2 导入新课: 自然界的色彩多种多样。每种生物都有美丽无比的容貌,在你欣赏、赞美它们的同时,有没有想过改变一下它们原来的颜色?有个爱动脑筋的小男孩想到了,并且做到了:你想知道他是谁。他是怎样做的吗?本文会告诉你答案的。
德育渗透点: 学会从平常的事情中发现新问题,新规律,特别是在学习自然科学时 更需要这种精神.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课;
(二)检查词语预习
本课的词语比较多,要分清重点掌握和一般掌握,保证重点词语的理解运用。一般词语则通过课文的学习逐渐识读理解
1每个人在小组中汇报词语预习情况。
① 读准每一个词语。
② 能弄清每一个词语的意思。
③ 运用重点词语造句。
2清理出不理解的词语,提出需要帮助的内容。
3小组互相交流,互相帮助,讨论解决疑难词语。
重点词语解释:
1.幼稚(形) ——头脑简单,缺乏经验。
2.冒尖(动)——刚露出叶片。
3.为所欲为(组)——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4.恭敬(形)——十分尊敬;严肃有礼貌。
5.果真(形)——真的,确实.
6.拔(动)——拉;拉出,连根拽出。
词语例释:
1.精心 (形) 特别用心,专心用力。 精心培育 精心照顾 非常精心 不太精心
2.制止 (动) 强迫使停止,不允许继续行动。
(1)我们应该制止不法行为.
(2)父亲严厉地制止了儿子的粗暴行为。
3.糊涂 (形)不明事理;对事物的认识模糊或混乱;内容混乱的。 太糊涂 一点儿也不糊涂 很糊涂 糊涂的人
(1)你越解释,我越糊涂。
(2)人年纪大了以后,难免会有些糊涂。
4,满 (副) 十分;完全。 满不在乎 满有把握 .
(1)我满以为他会因此感谢我的,谁知道会这样。
(2)大家的积极性满高的。
5.闹 (动) 搞,弄;发生(病、灾)。口语词. 闹革命 闹生产 闹清楚 闹病 闹水灾在
3 (1)今年南方闹冰雪灾害,损失可大了。
(2)妹妹闹得一家人都不安宁。
(三)检查的步骤:
1.听写词语或让学生朗读词语。
2.做练习一至五。
3.用提示中一、二,三,四的词语造句。
(四)全班交流解决疑难词语:
(1)各小组汇报词语学习情况,提出未解决的疑难词语。
(2)在老师的引导下,全班同学一起解决疑难词语。
能力测评:
一、组成词组 柔软( ) 精神( ) 闹( )
二、组词 糊( ) 制( ) 举( ) 果( ) 精( ) 冒( ) 水( ) 舒( )
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词语,学到了许多新词语,希望大家认真做好笔记,要求大家会读、会写、理解词的意思、会造句。另外,把课文认真读一读,看一看词语在课文中是怎样运用的。
作业:
1. 熟读词语,加深理解。
2. 抄写词语。
3. 认真预习课文。
三年级下册语文30课教案
篇13:三年级下册语文30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的六个生字,能正确认读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会写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从小达尔文敢于大胆想象,并且敢于实践的做法中受到启迪,学习敢想、敢干、敢于探索的精神。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重点、难点
读课文了解达尔文是一个敢想敢说敢作的孩子学习他敢想、敢干、敢于探索的精神。
三、课前准备:搜集有关达尔文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伴随着报春花的绽放,我们看到的是充满奇思妙想的小达尔文带给人们的惊奇:达尔文是英国一位的生物学家,他写了一本非常有名的书叫《物种起源》,在全世界广泛流传,被译成许多国家的文字。他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和他从小就是一个敢想、敢说、敢做的孩子是分不开的。今天我们一同学习一篇写达尔文小时候的故事的课文:《会变色的报春花》。
(设计意图:既让孩子们了解达尔文,又调动起孩子们学习新课的欲望。)
(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自由读课文。出示幻灯片(我能行):
(1)遇到不认识的字查字典或请教同学和老师,多读几遍。
(2)用最拿手的好办法认识新字朋友
(3)把自己认字的好方法告诉小伙伴,对的,夸夸他,错的,帮帮他
2、自学反馈:
1) 出示词语:整理、赐、颜色、自信、钓鱼、恭恭敬敬、红艳艳。
2)查字典理解:一簇簇、怒放
3)照样子,再说几个词。例:红艳艳
4)比一比,组成词语:
止( ) 钓( ) 埋( ) 折( )
正( ) 钩( ) 理( ) 拆( )
3、检查预习效果:
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想一想课文写了小达尔文一件什么事?( 小达尔文把白色的报春花变成了红色,这原本是不可能的事,小达尔文却做到了。)
(设计意图:扫除字词障碍,为进一步学习课文作铺垫。)
三 课后练习:
1、组词:
簇( )怒( )按( )喷( )
族( )努( )安( )愤( )
浇( )料( )钓( )睁( )
烧( )科( )钩( )争( )
2、照样子,写词语 :气喘吁吁 恭恭敬敬 红艳艳
3、照样子,把句子写具体。例:父亲喜爱花草。 达尔文的父亲十分喜爱花草。
(1) 达尔文献上报春花。(2) 春花怒放了。(3)云霞飘荡
4、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加强对字词等基础知识的练习。)
第二课时
(一)交流,引入新课。
1、介绍你所知道的达尔文。
2、同学们介绍得真不错,达尔文是英国的生物学家,他小时侯就敢想、敢说、敢做。在他家的花园里,种着一种花,名叫报春花,一到春天,一簇簇白色的、黄色的花开放得可美啦!可达尔文偏偏要让这花增加一种颜色,红色的,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第16课,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紧密联系学生自身的知识积累引入新课,激发兴趣、并为进一步认识达尔文做铺垫。通过搜集、整理、交流资料,提高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又为后面进一步理解课文做知识铺垫。)
3、过渡:不单是在达尔文家的花园里,就是在整个英国,报春花也是找不到红色的,达尔文的想法会不会成真呢?请带着问题读课文。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培养边读边思的好习惯。)
( 二)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
( 三、)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1、达尔文的想法成真了吗?真是个敢想、敢说、敢做的好孩子。下面,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想:什么地方可看出达尔文从小就是个敢想、敢说、敢做的好孩子,并用“————”划出有关句子。
2、交流有关句子。
3、随机指导朗读。
4、对于达尔文的所说、所为,他的爸爸是什么反映?用“~~~~”划出有关句子。爸爸的话是什么意思?
5、交流有关句子,随机指导朗读。
6、多种形式练习朗读。提示:注意不同人物,前后不同语气的变化。
(1)同桌练习对话朗读。(2)分角色朗读课文。(3)指名表演课文内容。
(设计意图:教师从学生情感角度出发,引领学生真正让心灵走进文本,投入情感、与学习内容产生亲和。学生从整体感受出发,抓住感受点品词析句,读中感悟、反复品味,从而享受语言的熏染、习得语言、发展语感。)
五 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
1、将本课中喜欢的好词佳句积累到小本本上。
2、阅读有关达尔文的其它故事。
你又有哪些奇思妙想呢?回家也试一试、做一做。准备参加“我的奇思妙想”交流、展示会。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丰富语言积累,发展语感。开展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教学生如何思考。)
六、板书设计:
会变色的报春花
敢想 要是
达尔文 敢说 一定能
敢做
篇14:六上语文第二课教案
西师版六上语文第二课教案
七月上天山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了解七月天山雪峰高耸,水美、林幽、花艳的特点,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进行表达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语言美,能用旁批的形式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 4、品味优美的词句,体会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要让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来感悟和体会七月天山不同寻常的美。 教学重难点: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进行表达的方法。感悟和体会七月天山不同寻常的美。 时数:2课时 教学准备:收集有关天山的资料。 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了解了天山的什么呢?老师也收集了许多天山的资料,我们一起来看看天山的特殊之处吧!(共同补充,加深对天山的`了解)。 二、初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 1、检查预习情况。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根据情况,交流如何掌握难懂、难记的字词。 3、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再读课文,学习第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 1、齐读第一自然段。你从中知道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说最好是骑马上天山呢? 2、点名读第五自然段,其余同学思考:这一句是什么句?把这一句改为陈述句,该怎么改?大家自己改后读读,看有什么不同? 四、细读课文,体会七月天山的美在何处。 1、学生自由读3――5自然段。思考:文章从哪些方面来写天山的美?(雪水、原始森林、花海) 2、分别学习3-――5自然段。为什么说天山不是春天却胜似春天? 每一部分主要描写了哪些景象?这些景象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尝试边读边批。 ( 雪水、原始森林、花海) (1)、从哪些方面写天山的雪峰、雪水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自己读,然后全班朗诵。 (2)、原始森林又是从哪些方面写的?(茂密、寂静、幽静)采用什么样的写法?(对比的写法,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的结合。 (3)、花海。抓住“像不断的织锦……像天边的彩霞……像高空的长虹……”这一连串的比喻,想象花海的广阔无边、高大茂密、五彩缤纷。正因为花海有这些特点,所以作者说人是“浮”在花海上的。一个“浮”字,生动传神地表现出了人徜徉在鲜花丛中的潇洒与悠闲。 交流阅读感受。 五、品味语言,揣摩表达方法,领悟美境 1. 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说说为什么喜欢。 2. 讨论:作者是怎样描写七月天山的美景的? 六、板书设计: 七月上天山 路线:进入天山――往里走――再往里走 雪峰、雪水美 原始森林:静、幽 但是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繁花无边的天山呢 花海美 七、作业布置: 1、拼音长廊。抄写多音字 xīn jiān yǒu yī tiān shān,tā bá tiān shān fēn wéi lián bàn ( ),( ) 2、词语美容。 炎热的( ) 阳光( ) 轻轻地( ) 炎热的( ) 阳光( ) 轻轻地( ) 五彩的( ) 峭壁( ) 白雪( ) 五彩的( ) 峭壁( ) 白雪( ) 3、造句。用“时而……时而……”写一句话。篇15:六上语文第三课教案
西师版六上语文第三课教案
我的百草园 教学目标: 1. 自主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百草园带给“我”的快乐,感受课文表现的儿童情趣。 3. 学习作者观察百草园景物的方法和用词的精当。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印象深刻的句子,自主积累。 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百草园带给“我”的快乐,感受课文表现的儿童情趣 时数:2课时 教学准备: 了解鲁迅生平,课外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童年的岁月是如诗的岁月,是梦幻的季节。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童年生活,鲁迅先生也不例外。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童年,去领略那道风景。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1、自由读课文,勾出生字词语。 2、说说自己记住生字新词的方法。(读音:攒 三、默读文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 四、学习课文。 1、齐读文章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找出词语。(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 2、有感情的朗读最后自然段,思考:文章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引导写法:前后照应。 五、精读“百草园”这部分内容,品味作者的传神描写,感受其愉悦的情感 作者为什么舍不得离开百草园呢? 1. 针对第2~4段交流各自喜欢的理由。 2. 分组活动,品味其中准确传神的描写。 第2段: 要求了解景物特点,什么季节,作者写景的详略、重点。 第3、4段: 要求抓人物动作描写,了解捕鸟的过程。(找出写捕鸟的动作的词语) 3. 交流分享。教师适当板书,再次归纳学生的认识。 4. 教师小结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作者文章中成功的描写是在有感情的基础上,通过仔细观察,选择适当的角度,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进行描写。 六、作业 1、三维导学 2、仿写: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我的百草园》这篇文章,共同分享了鲁迅先生的童趣,那就是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天也有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我们都经历过童年,也有许多值得回味的趣事,那么请你也准备一个自己的童年故事片断,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分享。当然,要有一定的描写,可以仿写。让我们看看谁的那道风景最美。 板书设计:我的百草园 儿时的乐园 乐园: 春天:生机盎然(不必说……不必说……单是……)拔何首乌根(重点) 冬天:捕鸟(扫、支……) 再见了……再见了…… 七、课堂作业: 1、拼音长廊,抄写多音字。 Jiàn shǎn qīn jié chuán shòu qiān lián ( )( )( )( ) 2、词语美容 ( )的菜畦 ( )的石井栏 ( )的黄蜂 ( )的百草园 ( )的书塾 ( )的皂荚树 3、啄木鸟行动。 (1)、鲁迅先生又回到阔别已久的过去的故乡鲁镇。 (2)、便罩住了有白颊的“张飞鸟”。 (3)、官兵们不辞辛苦,背着粮食和水来到了映秀镇。 (4)、父亲给传授的闰土捕鸟的方法★ 六上语文工作总结
★ 六上同步作文范文
★ 语文六上教学计划
★ 六上教学计划
【六上语文第30课教案(共15篇)】相关文章:
六上二单元作文范文2022-12-25
六上语文诗经采薇2023-08-20
人教版数学六上第五单元教学设计2023-08-12
教科版科学六上《生物的多样性》单元教案课后反思2023-03-05
三年级上第五单元作文:味蕾记得2024-03-31
教科版科学六上《机械和工具》单元教案课后反思2023-12-09
六年级上学期语文个人教学计划2022-10-04
可能性确定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2022-08-12
六上语文第四单元作文范文2022-05-06
人教版数学六上教学设计2022-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