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结合律教案、练习、活动单

时间:2023-04-08 07:40:25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乘法结合律教案、练习、活动单(精选16篇)由网友“青柚青”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乘法结合律教案、练习、活动单,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乘法结合律教案、练习、活动单

篇1:乘法结合律教案、练习、活动单

乘法结合律教案、练习、活动单

乘法结合律 教学内容:   教材第34页例2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结合律。 2.能够应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并掌握乘法结合律。 2.运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   乘法结合律的推导。 教具学具准备:   题卡(或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口算练习2×5= 4×25=  8×125= 20×50= 40×25= 80×125=   2.填空练习17×13=(  )×13  29×36=36×(  ) 25×(  )=23×25  4×13×25=4×(  )×13   3.抢答: 12+36+64= 25+50+75= 25+36+75= 88+36+12= 44+56+23= 18+96+4=   4.师:前面我们共同探索与发现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这些运算定律能使我们的计算变得快捷、简便。今天,老师将带领大家再次走进探索与发现的旅程,本节课我们要探索的新的运算定律是:乘法结合律(板书课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自主探究 (出示主题图及例2) 师:要求一共要浇多少桶水需要哪些数学信息? 生:一共25个小组;每组要种5棵树;每棵树要浇2桶水。 师:请同学们试着用不同的方法解答这个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答,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指导。)   2.互动交流 师:同学们解答的怎么样了,请把你的解答方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学生互动交流,在小组内展示自己的描述方法,小组内互相补充,初步形成小组意见) (教师巡视,参与学生讨论)   3.组织全班交流 (1)教师组织各小组推举代表汇报各组的表述方法,重点自己的解题思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结果怎样。教师相机板书。 方法一:先求一共种多少棵树,再求一共浇多少桶水。   (25×5)×2  = 125×2 = 250(桶) 方法二:先求一个小组浇多少桶水,再求25个小组共浇多少桶水。 25×(5×2) = 25×10 = 250(桶) (2)比较上面两个算式,想一想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由两种算法的结果相同,可以看出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 这种关系可以怎样表示?(指名回答,教师板书如下:) (25×5)×2=25×(5×2) (3)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个算式的关系?   (可多指出几名学生回答,初步感知乘法结合律。) 4.共同优化,形成结论 师:从上面两个算式我们可以看出,三个数相乘,总是先算前面的两个,所得的积再与第三个数相乘,现在我们先算后两个数相乘,所得积再与第一个数相乘,而它们的计算结果是一样的,我们发现的这个问题是不是乘法中的一个规律呢?咱们来共同验证一下好吗?看一看这个规律对其他的算式是不是也适用呢?请同学们列举一些这样的算式,看看它们的结果是不是相等。 ① 学生独立列式验证。 ② 指几名学生展示自己的验证结果。(相机板书三个算式) ③ 小结:从刚才大家列举的.算式来看,每一组的计算结果都是相同的。两个算式结果相同,我们可以用等号把它们连接在一起。观察黑板上的这些算式,谁来说一说我们发现的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规律呢? (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一个,他们的积不变。)(板书或卡片出示,齐读) 5.抽象概括  师: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3个数,怎样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呢? (多指几名学生回答,形成结论 )  (a×b)×c= a×(b×c)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师:我们现在发现了乘法结合律,也知道了它非常有用。那我们能不能用它来为我们的学习服务呢?我们共同到实践练习中去体会吧。 1.你能说一说,如何运用乘法结合律使下面的计算简便吗? 42×125×8 38×25×4  25×38×4  125×42×8 (看看后两个算式与前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在应用运算定律方面有什么不同? 前两个算式没有调换因数的位置,直接使用乘法结合律,后两个算式先运用了乘法交换律,将因数调换了位置,然后再用乘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 2.说一说,下面算式分别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72+48=48+72 ( ) A×B=B×A  ( )  a+(20+9)=(a+20)+9 ( ) (△×○)×b=△×(○×b)  ( ) 3.用合适的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25×17×4 13×17×19 * 25×12 (小黑板或题卡出示,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第一题先交换因数的位置再用乘法结合律,第二题不能简算,第三题要经过变化后才能进行简便运算)   4.教材第35页“做一做”第2题。 5、写出几个使用乘法交换律的乘法算式。   5.写出几个使用乘法结合律的乘法算式。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完善板书) 五、课堂作业: 六、板书设计: 乘法结合律    (25×5)×2  25×(5×2)     (展示学生验证算式)   = 125×2 = 25×10     = 250(桶)  = 250(桶) (a × b)×c  =  a ×(b×c) 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一个,他们的积不变。                 乘法运算定律练习1.口算。 (1)25×8   (2)4×9×25 (3)26×102   (4)55×8+45×8 (5)125×88   (6)72×160×0 2.根据运算定律,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1)64×75×32=(□×□)×32 (2)(70×25)×□=70×(□×8) (3)(52+35)×8=52×□+□×8 (4)(17+□)×10=□×10+13×□ (5)76×8+24×8=(□+□)×8 3.判断题,对的画“√”,错的画“×”。 (1)14×9+9×16=(14+16)×9   ( ) (2)(37+1)×20=37×20+20 ( ) (3)45×99+45=45×100+1  ( ) (4)(43+45)×2=43×(45×2)  ( ) (5)(14×25)×4×3=14×4+25×3  ( ) 4.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1)104×25  (2)125×16 (3)48×99+48     (4)78×125×8 (5)50×25×2×4  (6)125×(80+8) 5.应用题。 (1)一箱苹果重35千克,一箱桔子重30千克,商店购进苹果、桔子各10箱,购进苹果、桔子共多少千克?(用两种方法计算) (2)一个养鸡厂共有5排鸡舍,每排鸡舍有80个鸡笼,平均每个鸡笼养鸡50只,这个养鸡厂一共养鸡多少只? (3)张师傅每小时做零件23个,小王每小时做零件31个,3小时后张师傅比小王少做多少个零件? 6.想一想问□里该填什么数? (1)a×99+a=□×(99+□) (2)下面算式里的□表示同一个数。 3×□+2×□=□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活动单 姓名______ 活动一:运用乘法的交换律或结合律,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数。 78×85×17=78×(_____×______) 81×(43×32)=(_____ ×______)×32 不计算在□里填上 “〉”、“〈”或“=” 1.73×54□54×73   2.(75×76)×74□75×(76×74) 3.87×53□87×52 4.80×90□8×(10×90) 活动二: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973×5×2  125×897×8   2×125×8×5 195×25×4   50×5×2×2  90×125×8×4   活动三解决问题 1.一个盒子能装12支钢笔,每支钢笔3元钱.买这样的钢笔5盒共用多少元?(用两种方法解答)         2.一台缝纫机6小时可加工服装48件,要用5台同样的缝纫机加工400件服装,需要几小时?    

篇2:《乘法结合律》教案

(a×b)×c= a×(b×c) (a、b、c为任意数)乘法结合律是乘法运算的一种运算定律。

定义: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先把

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

篇3: 乘法结合律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探索活动,使学生发现乘法结合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②、能熟练地运用乘法的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探索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②、运用乘法结合律巧算乘法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发现能力和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探索和发现乘法的结合律。

【教学难点】

发现规律,总结规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经过同学们的探索,我们已经发现了一些数学规律。这节课我们继续去探索,看一看还能发现什么规律?

二、探索交流,发现规律

(教师)出示课件---探索与发现(二)。

(学生)计算(9×25)×4和9×(25×4)、(12×8)×125和12×(8×125)两组算式。

(教师)两组算式的结果都相等吗?

(师生活动)比较算式特点,通过比较使学生明白:

(9×25)×4=9×(25×4)、(12×8)×125=12×(8×125)

即: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三个数;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一个数,积不变。

(教师)这就叫做乘法结合律。

(学生反思)

(教师)如果用a、b、c表示三个数,你能写出表示乘法结合律的式子吗?

(学生)尝试书写关系式,并反馈尝试的结果。

(师生归纳)(a×b)×c=a×(b×c)。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师)出示课件---乘法结合律的运用。

(教师激疑)你能运用乘法结合律巧算下列各题吗?

1、37×5×2;2、17×25×4

(学生活动)

(教师)上面两题为什么要把5×2和25×4结合起来计算?

(学生)观察、讨论,然后反馈结果。

(师生归纳)因为分别把这两个数结合起来相乘,所得的乘积是整十、整百数,可以使计算更为简便;在今后的乘法计算中,我们要尽可能地运用。

(学生反思)

四、运用所学,巩固练习

学生齐练,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其乐融融。

五、拓展运用

(教师)比较:25×24的两种算法哪种更简便?

(师生活动)

(教师)根据上例,你能用简便方法计算25×32×125吗?

(师生活动)

六、课堂小结

(学生反思)

七、课后作业

完成课本P46练一练第1、2题。

篇4: 乘法结合律教案

设计说明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为主,通过学生的观察、验证、归纳、运用,让学生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

1.猜谜激趣,唤醒旧知。

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借助生活中的现象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欲望,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口述谜语,以猜谜的形式引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猜出是纽扣之后,教师顺势牵引到数学学习中,让学生回忆:在数学学习中,哪个知识点涉及到交换位置呢?通过这样的提问,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同时也为学生的知识迁移埋下伏笔。

2.知识迁移,探究体验。

探究数学规律是有过程的,对于这个过程的认识不是教师传授的,而是学生自己体验和感受的,对学生已有的体验和感受及时地归纳总结是提高探究能力的重要环节。本节课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知识迁移,学生通过猜想,探究、归纳出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理解其作用,为后面的简便计算作铺垫。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堂活动卡

教学过程

⊙猜谜引入,揭示课题

师:弟兄四五个,各有各的家,有谁走错门,让人笑掉牙。请同学们想一想,这是什么?(生积极举手,低声喊“纽扣”)

师:你为什么会想到是纽扣?(纽扣扣错了,衣服穿出去会很难看,会让人笑话)

师:纽扣交换了位置,就会产生笑话,我们刚学的加法运算定律也和交换位置有关。谁能将加法交换律说给同学们听听?(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就是加法交换律)

师:用字母如何表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乘法有没有类似的规律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与乘法有关的运算定律。(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用谜语拉开学习的序幕,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开始学习。以复习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作为教学的起点,为学生探索规律作好了知识铺垫。

⊙探究新知

1.解读主题图,引出例题。

(1)(课件出示主题图)观察主题图,说一说,主题图中给出了哪些信息?(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

(2)你能根据主题图提出哪些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例5、例6的问题)

①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②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2.教学乘法交换律。

(1)课件出示例5: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2)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条件呢?

(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

(3)先想一想,再列式计算,然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

(4)指名汇报计算过程和结果。

汇报,可能有两种列式方法:

方法一4×25。

方法二25×4。

师:两个算式的结果是否相等?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

生1:两个算式的结果是相等的,可以用等号连接。

生2:我列举的算式是8×25=25×8=200。

师: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学生总结,教师引导,课件出示后学生齐读,师板书: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5)你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学生汇报用字母表示:a×b=b×a)

(6)我们在原来的学习中用过乘法交换律吗?(用过,在进行乘法验算时)

(7)反馈练习。

①下面有两道题需要同学们运用乘法交换律进行填空。(教材25页“做一做”中第一排的两道题)

②数学小游戏。

师:同学们的表现不错,所以老师决定做游戏奖励你们,这里有几道题,如果你认为这道题运用了乘法交换律就举手,如果你认为这道题没有运用乘法交换律就不举手。

3×15=5×9 a×b=b×a

34×0=0×34 8×3×9=8×9×3

3.教学乘法结合律。

师:加法有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也有交换律,那么乘法还可能有什么运算定律?选择例6作为研究对象来探究一下。

(1)课件出示例6: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2)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条件呢?(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要种5棵树,每棵树要浇2桶水)

(3)先想一想,再列式计算,然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

学生独立解答,可能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方法:

方法一先求一共种了多少棵树,再求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25×5)×2

=125×2

=250(桶)

方法二先求每组要浇多少桶水,再求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25×(5×2)

=25×10

=250(桶)

(4)在这两个算式中,你们发现了什么?根据课件出示的活动卡,小组合作寻找规律。

出示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卡。(见课堂活动卡)

(5)小组汇报。

小组1:我们小组发现这两个算式的结果是一样的。

小组2:我们小组发现这两个算式的数字、运算符号、数字顺序、结果都相同,只有运算顺序不同。

小组3:我们小组发现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我们还举例进行了验证,如(30×5)×4=30×(5×4),125×(8×4)=(125×8)×4。

小组4:我们小组也发现了这个规律,并且根据加法结合律我们给这个规律起了个名字,叫乘法结合律。

师:同学们合作学习的成果真不少,你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就是乘法结合律。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用字母表示:(a×b)×c=a×(b×c)

(6)反馈练习。

教材25页“做一做”中第二排的两道题。

提问:做这两道题时,你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设计意图: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观察、比较、举例、验证等活动,使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既关注了学生探究的过程,又培养了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篇5: 乘法结合律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中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

2、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能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3、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教学重点】

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教学难点】

发现并让学生自己归纳乘法分配律

【课前准备】

口算练习题,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新知导入

师:请同学们进行口算练习(指名回答)

5×2=25×2=

5×4=25×4=

15×2=16×5=

15×4=45×2=

75×4=125×8=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一组口算练习有什么特点。

生:他们的结果都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师:同学们的观察真仔细,像这样2个数相乘结果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都是好朋友,这些好朋友今后都会帮助我们来运算,我们都应记住。这里特别的请大家记住三对好朋友:5×2、25×4、125×8。

师:上节课,我们进行了有趣的探索活动,发现了很多奇妙的规律,在我们的数学运算中,还有很多规律,我们这节课就继续探索和乘法有关的知识,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新的发现。(板书:探索与发现)

二、新知探索

师:同学们玩过玩具积木吗?

生:玩过。

师:你会用积木搭些什么呢?

学生回答自己用积木搭过的物体。

师:老师也用小正方体积木搭了一个立体图形。大家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书上的情境图)

师:你能看出老师搭的是什么形状吗?

生1:正方体。

生2:不对,是长方体。

师:真好,你们观察得真仔细!那么这个长方体是由多少个小正方体组成的呢?你们是怎样计算得到这个答案的呢?请同学们每个人动笔算一算。

(师将学生的多种算法板书在黑板上,板书:从上面看:3×5×4

从前面看:5×4×3

从侧面看:3×4×5)

师:由于同学们观察角度的不同,所以列出的算式也不相同,现在请同学们比较一下,上面的第一和第二这2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相同点都是3、4、5三个数字相同,不同点是数字的位置不同。

师:数字位置不同运算顺序就不同,那么大家想想,如果三个数字的位置不变,你有什么办法还按照刚才同学的运算顺序进行运算吗?(不亦动3、4、5的位置,能不能先算5×4)

生:用小括号把5×4括起来。

(板书:(5×4)×3=3×(5×4))

师:请同学们计算一下这2个算式的结果。(学生计算发现结果都是60)

师:我们以往将三个数连乘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三个数,而现在我们也可以把后两个数先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结果相同。这是一种巧合呢?还是一个规律呢?谁能举出类似这样的三个数连乘的例子?(找2-3个学生举例子,例子板书在黑板上)

师:同学们,你能举例了吗?现在请每个人在练习本上举一个例子,然后在小组内汇报你举的例子。(提示:如果找到比较大的数,可以借助计算器)

(学生汇报之后教师板书学生的举例,3、4个即可)

师:从刚才大家的举例来看,每一组的结果都是相同的。同学们,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些等式的共同点吗?

师:同学们概括的真好,这就是乘法结合律。如果用a,b,c表示三个数,你能总结出发现的规律吗?(如果同学们概括不出来,可以用字母的方法表示,并提示学生以后用字母这种表示方法表示其他的规律,更加便捷)

师:现在请同桌2人对照这字母的表达方式说一说什么是乘法结合律。

师:同学们真聪明!请回想一下,我们是怎样发现乘法结合律的?

在计算搭长方体所需要的小正方体个数过程中发现了三个数连成,顺序不同,结果却相同这一问题(板书:发现问题)于是我们从中猜想是不是有什么规律(板书:提出假设)经过举例验证(板书:举例验证)我们总结出乘法的结合律(板书:概括规律)

以后,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去发现更多的规律。

三、新知应用

(1)练习

(42×4)×5=42×(4×□)

(35×2)×5=35×(□×5)

(28×2)×5=

(47×25)×4=47×(□×□)

师:这里面出现了我们一上课提到的三对好朋友,大家发现了吗?(再次提醒学生注意5×2、25×4、125×8这三组数)

(2)课件出示:

38×25×4

49×125×8

(带领学生做第一道练习题,在黑板上板书过程,指导学生观察数字以及板书格式,体会简便的必要性。然后再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做第二道习题。)

(3)让学生观察一开始板书的三组式子:3×5×4

5×4×3

3×5×4

师:观察第一组和第三组式子,有什么发现?

生:5×4和5×4位置改变了。

师:没错,那么这2个式子的结果相同吗?

生:相同

师;你能再举几个类似的例子吗(学生举例)

师:其实这也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运算定律

篇6: 乘法结合律教案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下册)第61~6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乘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体验应用乘法运算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并能进行简便运算。

2.使学生在探索乘法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水平,进一步发展符号感。

3.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主动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出示:

你能在下列的 内填上合适的数吗?

28+320=320+ ;

(27+138)+62=27+( + );

35+ = +35。

提问:你能说出填数的依据吗?谁能用字母分别表示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2.出示:

在下列○内填上合适的运算符号。

4○10=10○4 (2○3)○5=2○(3○5)。

谈话:同学们,这两道题的○里既可以都填写加号,也可以都填写乘号。如果填加号是根据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而如果填乘号,你能联想到什么呢?是啊,加法有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是否也有交换律和结合律呢?

3.导入新课。

谈话: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乘法中的运算规律,首先来研究乘法是不是有交换律呢?

【说明: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是学生学习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基础,通过复习填数和在等式中填运算符号,一方面可以唤起学生对加法运算律的回忆,另一方面可以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思考:加法有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是不是也有交换律和结合律呢?从而有效激发学生主动探究乘法运算律的欲望。同时,引导学生把加法运算律的活动经验和学习方法迁移到乘法运算律的学习中来,促进主动学习。】

二、举例验证探索规律

(一)探索乘法交换律。

1.情景中感知乘法交换律。

出示例题。(略)

谈话: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能列出乘法算式求一共有多少人在踢毽子吗?

学生列式:3×5=15(人)或5×3=15(人)。

提问:我们知道,每组有5个同学踢毽子,求3组同学一共有多少人,可以列式3×5,也可以列式5×3。所以,这两道算式可以用什么符号联结?

板书:3×5=5×3。

【说明:充分运用例题资源,让学生理解求一共有多少人踢毽子,就是求3个5是多少,根据乘法的意义可以列出两种不同的乘法算式。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初步感知乘法的交换律,有利于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促进对乘法交换律的理解。】

2.举例验证。

谈话:我们知道3×5=5×3,你能再写出一些这样的等式吗?

学生举例。

引导:你是直接写出了等式还是先算出每组中两道算式的结果,然后再写等号呢?

学生交流,教师选择一些等式板书。

电脑验证大数相乘的结果。

谈话:像这样我们学过的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积不变。

3.总结规律。

讨论:你写出的每一个等式左右两边的算式中什么变了,什么不变?把你的发现说给你的同桌听。(每组算式等号两边的两个乘数相同,积也相同,不同的是两个乘数交换了位置。)

板书: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的交换律。

提示:你能像加法交换律一样用字母来表示乘法的交换律吗?

板书:a×b=b×a。

提问:等式中的a和b可以分别表示什么数?你是喜欢用语言来叙述,还是用字母来表示乘法交换律呢?

【说明: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等式中变与不变的规律,帮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更加简洁明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

4.回忆乘法交换律在过去学习中的运用。

谈话:乘法的交换律,我们在二、三年级就遇到过,你能回顾一下,过去在学习哪些知识时用过乘法的交换律吗?(学生可能想到:根据一句口诀可以算算两道乘法算式;用调换乘数的位置再乘一遍的方法验算乘法等。)

【说明: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帮助学生回忆乘法交换律在过去的数学学习中的运用,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交换律,同时使学生体会学习乘法交换律的价值。】

(二)探索乘法结合律。

1.初步感知。

谈话:我们已经通过举例的方法研究了乘法交换律,那现在让我们继续来研究乘法的结合律。

出示例题。(略)

谈话:仔细观察,现在操场上有多少人在踢毽子呢?你会列式计算吗?

组织学生交流。选择列为(5×3)×4和5×(3×4)的同学板演。

2.引导比较。

提问:两道算式完全一样吗?有什么不同?(两个算式中都是5、3、4这三个乘数相乘,乘数的位置相同,运算的顺序不同,计算结果也相同。第一道括号在前,表示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第二道括号在后,表示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

提问:两道题的运算顺序不同,为什么得数还相同呢?(都是求操场上一共有多少人在踢毽子,都是把5、3、4三个数相乘)

板书:(5×3)×4=5×(3×4)。

3.举例验证。

谈话:从刚才的例子中,我们发现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你能再写出几组这样的等式吗?请大家同桌合作,写一写,说一说。

组织交流,教师有选择地板书一些等式。

4.总结规律。

讨论:

(1)你发现等号两边的算式中什么不变,什么变了?

(2)你能从这些算式中发现什么规律?

师生共同归纳乘法结合律。

板书: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的结合律。

谈话:如果用a、b、c分别表示三个乘数,你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乘法结合律吗?

板书:(a×b)×c=a×(b×c)。

【说明:乘法结合律的教学,教师引出一个实例后,就把研究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引导学生运用“猜测―举例验证―归纳结论”的思路进行探究,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体会探索数学规律的一般过程。鼓励学生同桌共同研究,既可以避免学生因计算复杂而影响规律探究的积极性,又可以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享受数学学习的成功。】

篇7:乘法交换律积乘法结合律的巩固练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6―67页练习十三的第13―17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会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教具准备:把下面复习运算定律用的复习题写在黑板上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所学过的运算定律

1.教师出示复习题: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出适当的数。

1.26×305=305×

2.(246×8)×125=246×(8×      )

3.214+678=678+

4.225+(75+437)=(225+75)+

先让学生看清题目,再提问:

“第一小题,横线上应该填什么数?根据什么运算定律?”

“乘法交换律说,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什么不变?”

“第二小题呢?”

“乘法结合律说,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三个数相乘,还可以怎样乘,它们的积不变?”

“第三小题,横线上应该填什么数?根据什么运算定律?”

“第四小题呢?”

“乘法和加法都有交换律,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学生讨论以后,教师指出:乘法交换律和加法交换律都是交换了要计算的两个数的位置,交换前和交换后计算的结果都不变。只是加法交换律交换的是两个加数,交换前与交换后两个数的和相等;乘法交换律交换的`是两个因数,交换前与交换后两个数的积相等。

“如果用a、b代表两个数,怎样表示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学生加答后教师板书:

加法交换律:a+b=b+a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和加法都有结合律,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办?学生讨论后,教师指出:乘法结合律和加法结合律都是说的三个数的运算规律;乘法结合律是先把第一个数、第二个数相乘,再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第二个数、第三个数相乘,再同策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加法结合律是先把第一个数、第二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第二个数、第三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如果用a、b、c代表三个数,怎样表示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学生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结合律:(a×b)×c=a×(b×c)

二、做练习十三的第13-16题。

1.第13题,是要求学生按照运算定律来判断哪些算式是正确的。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一下,然后再集体讨论哪些是正确的,还要说一说为什么。其中第2、3小题符合加法交换律,第4小题符合乘法交换律都是正确的;第6小题因为交换的是两个因数是正确的。第1小题和第5小题,虽然等号两边算出的结果相等,但不符合运算定律。

2.第14题,先让学生自己看题,独立思考,再集体讨论。这一道题中的第1、3、4小题都是正确的,第1和策4小题都符合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第3小题符合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第2小题是不对的,这一题先计算的是1×6和4×9然后才能把两个乘积加起来,如果把6和4交换,它既不符合加法交换律,也不符合乘法交换律,所以这个算式是不正确的。

3.第15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再集体核对,核对时可以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做的,比较一下怎样做更简便。

4.第16题,先让一名学生读题,提问:

“这道题有什么要求?”学生回答后,教师再明确指出:这造题在填表时,都要把每组的数和第一组的数比较一下,再着一看因数有什么变化,积有什么变化。然后让学生做在自己的书上。

四、作业 。

练习十三的第17题。

篇8: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西师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17~18页例1~2,练习四第1题。

【教学目标】

1.经历在计算中探索发现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过程。

2.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能用这两个运算律解释计算的理由。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数学知识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在具体情景中探索发现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

1.以前学过的加法运算律有哪些?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学生回答)

2.说一说,下面的等式用了什么运算律?

80+a=a+80(            )           20+30+40=20+(30+40)(             )

3.通过预习,你知道下面的等式用了什么运算律吗?

2×3=3×2(            )         (2×3)×4=2×(3×4)(            )

引出课题:乘法运算律。

二、新课讲授

1、讲解

2×3=3×2

观察并思考:

(1)等号左边的算式和右边的算式有什么联系?

(2)从上面的观察与分析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发现: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师引导学生得出乘法交换律。

教师: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交换律吗?(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

教师:如果用a、b表示两个数,这个规律可怎样表示呢?(a×b=b×a)

随堂练习:计算下面各题,用交换因数位置的方法进行验算。

34×16                     26×37

学生独立做,请两名学生上台板演。

2讲解

(2×3)×4=2×(3×4)

观察并思考:

(1)等号左边的算式和右边的算式有什么联系?

(2)从上面的观察与分析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发现:每个算式只是改变了运算顺序,每排左、右两个算式计算结果相等,

三个数相乘,先算前两个数的积或者先算后两个数的积,值不变。

教师:谁知道这个规律叫什么?

教师板书:乘法结合律。

教师:如果用a、b、c表示3个数,可以怎样表示这个规律?

教师板书:(a×b)×c=a×(b×c)。

教师:这个规律就叫乘法结合律。

小结:同学们,我们一起总结出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下面看同学们会不会用。

三、课堂活动

1.练习四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说出依据。

2.连线。

(学生独立完成)

23×15×2                        17×(125×4)               17×125×4                       39×(25×8)                   39×25×8                        23×(15×2)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作业

练习四第1、2题。

篇9: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教案及反思

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教案及反思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借助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加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整理算式。

预设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前面我们学习了哪些加法运算定律?你能说一说吗?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用字母表示)

3、猜测:乘法中会有什么运算定律?你能猜一猜是怎样的'吗?

4、揭题

二、自主学习

1、自学书P33-35

2、反馈:你们学懂了什么?

(1)乘法交换律是怎样的?你能说一说吗?

你能用字母表示吗?在哪些地方运用到它?

(2)乘法结合律是怎样的?你能用你喜欢的方法表示吗?

3、提问:你们还在什么困难?

引导学生质疑、解决。

4、比较沟通:比较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你们发现了什么?(交换律:都是两个数相加、相乘,交换位置,和(积)不变;结合律:都是三个数相加、相乘,前面两个数相加(乘),也可以把后面两个数相加(乘),和(积)是不变的)

三、巩固运用

1、口算:练习六第1题

2、针对练习:根据运算定律在方框里填上合适的数。

3、做一做:第1题,你有什么想法?

4、解决问题:做一做第2题

四、总结:你们在什么收获?

五、作业布置:

1、《作业本》

2、102×1398×13

作业设计

课堂作业本P14

口算训练P15

教学反思:本节课让学生通过自学,效果非常好,节时高效。由于这节课的内容和上节课的内容有很多相似之处,采用让学生自学的方法,学生倍感兴趣,他们时而点一点,时而圈一圈,不仅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他们还提出了问题:如果是四个数相乘,能够运用乘法结合律先把中间两个数相乘吗?通过讨论,学生发现了即便是更多的数,也可以把中间两个数先乘。

篇10:“运算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数学四年级上学期教案

“运算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数学四年级上学期教案

教材分析

这节课主要教学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相关的简便运算,由于学生已有应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基础,所以本课时的主要目标是对“两个数相乘”进行简便计算的教学,以及对简便运算方法的提升。

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课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逐步学会了不完全归纳法和用字母表示数学规律,并运用规律进行简便计算。本节课在此基础上,重点让学生经历探索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过程,并会运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方法。在学生日常的自学活动中,重视让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探索,重视小组的合作与交流,所以学生的理解能力、自学能力和合作能力正逐渐提高,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正在逐渐养成。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规律,能用字母表示规律。

2、让学生学会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体验运算定律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等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概括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2、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师:同学们喜欢搭积木吗?

生:喜欢

师:我们的淘气也很喜欢搭积木,而且聪明的他还从其中发现了一些数学的奥秘呢,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吗?

生:想

师:那好,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索与发现。

二、探索乘法交换律

播放课件1,出示情境图。(用小正方体搭成的一个长方体的一面)

师:你知道图中有多少个小正方体吗?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生:我是横着数一行有5个小正方体,一共有4行,5×4=20个。

生:竖着数一排有4个小正方体,一共有5排,4×5=20个。

师(板书5×4=4×5)可以这样写吗?为什么?

生:可以因为积相等,(求的就是一个整体)

师:认真观察这个等式,你能发现什么奥妙吗?

生思考,汇报(数字相同,交换了位置,积不变)

师:你们的发现淘气也找到了,不过喜欢思考的他还想到了一个问题,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都不变呢?

生:……

师:请你帮淘气举一些这样的例子来验证一下行吗?

生举例验证

师:大家找到了这么多例子,也就是说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是普遍存在的一种规律,如果用a、b表示两个数,你能写出发现的规律吗?

生说师板书:

a×b

篇11:五年级第九单元小数乘法练习教案

第五课时   小数乘法练习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2页练习十六第10~14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练小数乘小数的笔算,并在计算的过程中初步感知一些运算规则,逐步养成自学寻求规律的意识。

2.在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概括的教学思维能力。

3.以规律的探寻为切入口,引领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对数学产生积极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小数乘法中的积与因数之间的规律。

难点: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资源

学生已经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小数的笔算,具有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对探索数学规律有浓厚的兴趣。

预习设计

1.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2.计算(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7.42×6.6   20.6×0.73

3.用简便方法计算:1.06×99+1.06   0.96×101   50×0.27×0.2

学程预设 导学策略 教学调整

一、揭示课题,认定目标

1.交流预习作业。

集体交流。

2.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多层练习,内化提升

1.练习十六第10题.

(1)先让学生观察一下每组题的特点,交流得出:每组数的第一个因数都相等,第二个因数一个比1大,一个等于1,一个小于1。

(2)学生独立计算,小组内讨论发现了什么规律?

(3)交流汇报。

2.运用规律完成练习十六第11、12题。

(1)学生独立完成,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判断。

(2)全班交流,说说判断的依据。

3.完成练习十六第13题。

除了书上的题目以外,教师补充一些题目。

0.8×6.7×1.25

4.4×0.25

1.33×1.1

0.99×0.45

4.完成练习十六第14题。

学生独立完成。

四、当堂检测,评价反思

必做题:

完成补充习题第65页第1、3、4、5题。

选做题:

你能用简便方法计算吗?

7.5×2.7+1.9×2.5

0.9999×0.7+0.1111×2.7 【板块一】

1.教师适当点拨。

1.揭示课题。

【板块二】

1.引导学生思考:每一题的积与第一个因数比较,是大一些,还是小一些,为什么?

小结:一个数与1相乘,积与原数相等;一个数与比1大的数相乘,积大于原数;一个数与比1小的数相乘,积小于原数。

2.应用上面学习的知识,说说每次乘的积比第一个因数大还是小。

3.让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特别交流是如何进行简便计算的。

4.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困生。

【版块四】

1.全体学生做必做题。做完小小组交流,互相讲评。

2.有能力的做选做题。

3.说说本节练习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篇12:六年级数学《分数乘法练习课》教案

六年级数学《分数乘法练习课》教案

练习内容:练习二中的第5~10题

练习目标:使学生熟练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练习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口算

××××

14×15×××5

2、计算

××427×

过程要求:

(1)请三位学生上台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2)集体反馈,学生评价计算过程。

(3)着重强调约分的.操作步骤。

二、专项练习:

完成练习二第5~10题

1、第5题

(1)提问各算式的意义。

要求学生根据示意图,分别说一说×、×、×各表示什么?结果是多少?

(2)将结果写在书上。

2、第6题

(1)认真审题,弄清题意。

(2)分别说明三个问题各属于什么类型的问题。

(3)列式计算。

3、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

4、第8题

学生列式计算,教师巡视,然后集体订正。

5、第9题

(1)学生判断正误,并说明原因。

(2)改正算式。

6、第10题

(1)学生列式计算,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2)说一说你有什么体会。

三、课后作业设计:

一、计算。

×××14×

×120××24×18

二、列式计算

1、米的是多少米?

2、千克的是多少千克?

3、吨的是多少吨?

三、解答下列问题。

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2、一个长方体长米,宽米,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课后反思:

篇13: 乘法运算定律教案及活动设计

示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的学习。

教学难点: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在计算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环境保护对于人类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总是要力所能及的保护地球,保护环境。植树就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事,大家都参加过植树活动吗?看看小明的同学们,正在植树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新课学习

看他们热火朝天的植树真辛苦啊。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学生交流、汇报,教师选择记录。

乘法交换律

首先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一共有25组,每组有4个人负责抬水、浇树。那么可以怎样列式呢?

25×4○4×25

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也就是说25×4和4×25的结果是一样的,都是100.那也就是说这两个算式可以用等号连接。

25×4=4×25

你还能写出类似的算式吗?

例如:86×4=4×86,100×33=33×100

观察这些算式,你能用一句话说一说这个规律吗?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主要是说的清楚,理解规律,不要求一字不差。教师总结: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这个规律是不是听起来很耳熟,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

这就是乘法交换律。你能用字母表示吗?

a×b=b×a

三、巩固练习

(1)26×8=( )×( )

(2)56×( )=35×( )

四、课堂总结

说一说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一、引入新课

接下来我们来解决另外一个问题: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篇14: 乘法运算定律教案及活动设计

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也就是说无论先计算那两个数的积,最后的结果是一样的,那也就是说这两个算式可以用等号连接。

(25×5)×2=25×(5×2)

但是在不改变运算结果的前提下,有时候改变运算顺序会让我们的计算变得简便。

你还能写出类似的算式吗?

例如:

篇15: 乘法运算定律教案及活动设计

观察这些算式,你能用一句话说一说这个规律吗?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主要是说的清楚,理解规律,不要求一字不差。教师总结: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

你能给这个规律起个名字吗?

这就是乘法结合律。也就是说把能够让计算变得简便的两个数先结合起来相乘,再乘第三个数,这样就能算的又对又快。

你能用字母表示吗?

(a×b)×c=a×(b×c)

三、巩固练习

怎样简便怎样算

17×25×4 125×29×8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大家交流一下。

第三课时

一、引入新课

还记得们知道了乘法的那些运算律吗?谁来说一说。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今天我们来继续探究乘法的运算律,看看是不是还有什么新的规律。

二、新课学习

还是来解决植树时的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篇16: 乘法运算定律教案及活动设计

二、新课学习

一共有25组,每组要植树5棵,每棵树要浇水2桶。那么可以怎样列式呢?

25×5×2

请你算一算,看看谁的方法比较巧妙。

乘法结合律教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有理数乘法的教案

乘法运算定律教案及活动设计

有理数的乘法教案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有理数的乘法教案人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小学乘法数学教案设计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乘法结合律教案、练习、活动单
《乘法结合律教案、练习、活动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乘法结合律教案、练习、活动单(精选16篇)】相关文章:

小学分数乘法的简便运算教学课件2023-09-01

小学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2022-11-24

初中数学《相似多边形》优秀教案2023-08-21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023-05-10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2023-08-13

小数乘法的教案2022-10-25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计划 教学计划(苏教国标版二年级上册)2023-05-28

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公式 教案教学设计(青岛版六年级上册)2023-09-21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教案2022-10-15

讲解乘法运算定律说课稿2023-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