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纪行优秀教案

时间:2023-08-26 08:32:58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阿里山纪行优秀教案(共19篇)由网友“宇宙王祖贤”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阿里山纪行优秀教案,欢迎阅读与借鉴。

阿里山纪行优秀教案

篇1:阿里山纪行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感受阿里山风光的图画美,体会江山的美丽多娇。

2、品味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学习本文融情与景、移步换景的写法;

2、本文富有音乐美与情韵美的语言

三、教学设想

1、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相结合,教师引导、点拨的方法。

2、语言的感知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难点,主要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品味。

3、借助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

四、媒体设计:投影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检查预习

1、播放《阿里山的姑娘》歌曲,滚动阿里山图片,学生跟唱,营造气氛,感受阿里山的美丽。

2、简介阿里山

3、学生交流预习情况(积累的字词)

简介阿里山简介作者

找出文中生字词注音

二、整体感知

假设在座的都是游客,而你是个小导游,请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份阿里山的旅游解说词。

温馨提示:可小组合作讨论,找出作者的行踪,然后抓住不同地点的不同景物,安排好说话的顺序就行了。还有啊,千万别忘了你是导游,要注意语态和礼貌哦。

步骤:1、小组合作朗读交流,划出游览行踪的句子,找出主要景点。

归纳交代清楚游览的行踪:台北松山机场——台湾中部城市嘉义——阿里山站——神木

明确知识点:移步换景

2、请个同学上来做导游,要求交代清楚游览的行踪和主要的景点,并注意礼仪常规

三、讨论探究

(1)阿里山给人留下的总的印象是什么?文中哪句话交代的?

(2)阿里山如画的风光主要表现在哪里?学生找出后,教师归纳并展示图片让学生欣赏

四、品味语言

作者把阿里山的景色描写的很美,请自选一处你喜欢的景色欣赏品读,谈谈你的`感受,说说你喜欢的理由。(提示:可从修辞、节奏、感情等角度考虑)(教师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最喜爱的朗读方式品读课文,同时教师运用多媒体,再现阿里山如诗如画的风光)

师生互动:感受语言的音乐美和情韵美。

从感情的角度品味神木一段时,对神木的“神”需重点分析。(由神木的创伤联想到台湾遭受的风风雨雨,由第六小节“离开了那浓浓团阴,决计长不出这么密、这么厚的青苔。”第八小节“没有那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是孕生不出‘神木’这样的树中巨子的。”联想到有着古老而悠久历史的伟大祖国。进而体会作者渴望祖国同一的感情。

五、拓展延伸(多媒体投影)

阿里山的美是人工雕凿的美吗,由此可见台湾人的旅游景点有何特色?同学们假期也游玩过很多地方,远至北京、海南,近至镇江、丹阳,甚至后巷的江边。请你描述一下游玩过程中欣赏到的美景。

明确:自然、朴素的美

五、学习反馈。

学了本文,你有什么收获?(即本课达成目标)你对本文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六、布置综合实践作业

如果我们大同要搞旅游开发,你准备怎样设计,请写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或画出切实可行的简图。(注意:抓住大同的地理位置,经济特征,文化氛围以及民风民俗等特点。)

七、板书:

篇2:《阿里山纪行》优秀教案

《阿里山纪行》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阿里山美丽如画的风光,学习课文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风格。

2、理解学习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

3、体会作者对阿里山美丽风光的浓浓爱意心脏强烈的爱国之情。

教学设想

重点、难点、疑点

1、学习本文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

2、学习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风格。

3、体会文中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会贯通的共同愿望。

课型及教学思路

(1)课型:诵读、合作研讨

(2)教学思路:听读、朗读、研读重点段落,感知课文

教具及课时安排:

1、教具学具:投影仪、收音机、图片

2、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放《大海啊,故乡》和《阿里山姑娘》的音乐

2、通过美妙的音乐导入台湾阿里山那迷人的风光之中。

二、课前热身

1、由学生来介绍作者的情况,教师补充总结

2、检查预习(学生上台板演)

(1)给加点的词注音(投影):

风靡山岚堪称谛听禅幢桧

(2)解释一些关键的词语:

清澈接风洗尘风靡堪称谛听

三、合作探究

(1)学生听录音机读

(教师总结朗读的方法,对一些学生读不准的词句,教师采用领读的方法)

(4)四边互动

互动1:开头一段写两岸学者欢聚台北的融洽场面,有何作用?(学生答,教师总结)

互动2:作者进阿里山时有何感受?(幽深与宁静)

互动3:作者在到阿里山神木的'路上见到哪些如画的风光?(清澈的潭水、宁静的林区、曲幽的路径、无边的森林)

互动4:作者笔下的神木是什么样子的?

互动5:它有哪些丰富而深邃的文化内涵?

四、达标反馈(投影显示)

1、做练习(投影题目):

根据下面句子的意思写出相对应的词语。

(课文内容理解填空)

2、做课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复习上一节课讲的内容,提问叫学生回答

二、四边互动

互动1:什么是移步换景的写法?(学生讨论后老师评价)

互动2:作者是怎样采用移步换景法来描写阿里山美丽的风光的?(学生讨论后老师评价)

互动3:阿里山美丽风光的共同特征是什么?(学生讨论后老师评价)

互动4:本文语言的音乐美体现在哪些方面?(学生讨论后老师评价)

互动5:作者为什么没有写到阿里山的姑娘?(学生讨论后老师评价)

三、达标反馈

1、谈谈对文章语言美的体会,见“探究练习二”。

2、仔细阅读投影的句子,品味其中的含义。(投影)。

四、学习小结

1、内容小结:(略)

2、方法小结:(略)

附:板书设计

十八、阿里山纪行

阿里山的景:大片森林幽深、宁静、清凉、神奇

阿里山的神木:巨大悠久

组织材料:移步换景

语言:音乐美、情韵美

篇3:<阿里山纪行>教案

原文作者:吴功正

教案编写:安徽阜阳市第十一中学 李仁宗

教学设想

本文作者吴功正是当代作家、文艺评论家、美学家,7月初,他应一些台湾学者之邀,赴台讲学,期间,他游览了著名的阿里山,并为之陶醉,回国后写下此文。文章通过移步换景的方法,形象地描写了游览阿里山所见的迷人风光,抒写了作者独特的内心感受。文章文质兼美,考虑到学生初次接触“移步换景”的'写法,故在教学中作简单处理,把主要精力放在品评、诵读文章优美的语言上,让学生充分体会文章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作者移步换景的写法,认识祖国的壮美山河,品味作者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按游踪顺序,移步换景的写法;

2、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教学过程 设计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歌曲《高山青》,营造学习氛围。

一、导入     品评《高山青》的意境,引出“阿里山”,导入  本课。

板书   阿里山纪行

第一板块  听读课文  发现思路

二、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准字音,初步感知阿里山的美景。多媒体<高山青>

教师故意读错“桧”字。(如此美文,本不该读错,但为了引起同学注意字词,忍痛为之,且选择了文末的学生易读错且又便于发现错误的词。)

三、学习词语。

(多媒体展示) 应注意的词语

一泓  静谧  红桧

溢出  孕生  山岚

四、理清思路。

教师提示方法:从文题看是“纪行”, 可以找出作者的“行踪”。

作者通过“移步换景”的方法把阿里山一幅幅富有鲜明特征的画面舒展自如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一步步把读者带进迷人的阿里山,带到阿里山的灵魂――神木。

学生跳读全文,找作者“行踪”,然后回答。

板书   欢聚台北   游山      下山

第二板块 赏读美文  发现妙处

篇4:《阿里山纪行》教案

《阿里山纪行》教案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阿里山美丽如画的风光

2.学习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

3.品味文章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合作、探究,体现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方式

2.整体感知——学习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3.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文字音乐美和情韵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阿里山美丽风光的浓浓爱意和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含蓄地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会起来的共同愿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采用移步换景法

2.难点: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教学时数:二教时

教学准备:准备音像《高山青》和《大海啊,故乡》,制作课件

第一教时

知识与能力:

1.领略阿里山的如画风光

2.学习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合作、探究,体现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方式

2.学习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练习写作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阿里山美丽风光的浓浓爱意和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含蓄地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会起来的共同愿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习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

2.难点:体会课文用优美的语言描写阿里山如画的风光

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高山青》的歌曲.

2.用图片和文字展示阿里山的风光,让学生感受阿里山的美丽

二、自读文本,整体感知

(一)预习检测

(二)感知课文

1.整体概括:阿里山给人的最初印象是什么?

2.细点概括:作者在课文最后写道“我觉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那么阿里山的如画风光具体表现在课文的哪些地方呢?并试着概括每处景物的'特征

三、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一)行踪探究

1.划出表明作者行踪的语句,理出作者游览线路图

2.参照刚才标明作者行踪的语句,假如你是阿里山之行的导游,你将如何介绍今天的行程?

3.总结写法:移步换景

4.课堂作业(1):运用移步换景的写景手法描述我们的校园

(二)赏美景、悟真情

听读课文49段,并设计题目,让学生思考:

作为导游,在游览过程中,为激起游客游览阿里山的游兴,你最想给游客介绍哪一处景点,因为什么?请以下列句式进行描述

游客朋友们,我最想带大家参观游览的是 ,因为

(三)主题探究,反思评价

作为一名游客,除了欣赏到宝岛台湾阿里山迷人的风光外,聪明的你在游览过程中是否还有别的收获?(可选择下列任一句式谈谈)

在整个游览过程中,我发现了(明白了、懂得了、想到了)……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总结

“高山常青,涧水常蓝……”阿里山如一首含蓄隽永的诗,如一杯醇香甘甜的酒,如一幅优美的画,如一首动听的歌什么时候我们也能去看看拔地参天、威风八面的神木?当然,现在已经能成为现实

2.作业

1>课下搜集有关阿里山、台湾的图片、文字资料,做成卡片

2>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我们的校园

3>我们已陶醉于阿里山美如画的自然风光中,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她,请你为阿里山写句广告词

3.欣赏歌曲《大海啊,故乡》(附对联)

学者歌声融会两岸情谊

幽林神木尽显一山精神

附板书设计:

行踪 景 情

进阿里山 云雾浓稠

风 潭水清澈 喜爱

光 林区宁静

美 曲径幽路

如 森林无边 赞美

画 访神木 神木神奇

移步换景、融情于景

篇5:阿里山纪行教案

教学设想

本文作者吴功正是当代作家、文艺评论家、美学家,7月初,他应一些台湾学者之邀,赴台讲学,期间,他游览了著名的阿里山,并为之陶醉,回国后写下此文。文章通过移步换景的方法,形象地描写了游览阿里山所见的迷人风光,抒写了作者独特的内心感受。文章文质兼美,考虑到学生初次接触“移步换景”的写法,故在教学中作简单处理,把主要精力放在品评、诵读文章优美的语言上,让学生充分体会文章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了解作者移步换景的写法,认识祖国的壮美山河,品味作者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1、按游踪顺序,移步换景的写法;

2、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歌曲《高山青》,营造学习氛围。

板书 阿里山纪行

听读课文发现思路

(多媒体展示) 应注意的词语

一泓 静谧 红桧

溢出 孕生 山岚

作者通过“移步换景”的方法把阿里山一幅幅富有鲜明特征的画面舒展自如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一步步把读者带进迷人的`阿里山,带到阿里山的灵魂——神木。

第二板块 赏读美文 发现妙处

五、学生讨论、交流,找出文中描写阿里山景色的段落,分别朗读。

板书

深山水潭 清澈

原始林区 宁静

曲径青苔 厚密

木桧林海 神奇

六、反复诵读、想像、品味美文、美景。

1、一同学读文章,同桌闭目想像阿里山美景;

2、欣赏阿里山风光图片,回味文中描写的阿里山美景,品味作者用词及语言美。

七、通过以上诵读、品味

学生摘抄优美语句,体会语言特色并用固定格式说明原因。这里准备一些例句,用以启发学生并提供比较材料,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深化认识。

这一句用 (的方法)描写(展示、突出、表现------)了

语言特色

对偶、比喻、排比、设问、反复 生动形象

整句、散句 长短句——轻松舒展

有节奏感

引用、化用——古典气息

第二板块 赏读美文

发现妙处

多媒体配乐

配深山水潭、原始 林区、曲径清苔、古桧林海等图片

第三板块 仿写练习总结升华

八、用自己摘抄的句子的形式与方法仿写。然后交流、诵读。

九、总结(在乐曲《高山青》中进行)

本文语言典雅、凝练、和谐、畅达,句式多样,节奏感强,富于音乐美,具体体现在节奏美、拟声美、修辞美和音节美等四个方面,同时作者托物抒情、融情于景,又充分展示了情韵美。我们读这篇文章,会感到其声音和婉宽舒、柔美,从中可以体会作者的欢乐、爱慕之情。

十、作业

课外搜集阿里山的有关资料。

板书设计

深山水潭 清澈

原始林区 宁静

欢聚台北 —— 游山 曲径青苔 厚密 —— 下山

木桧林海 神奇

篇6:《阿里山纪行》教案

教学目标:

1.欣赏优美的语言,体会真切的感情;

2.学习本文融情于景、移步换景的写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学习本文融情与景、移步换景的写法;本文富有音乐美与情韵美的语言

教学设想:

1.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教师作一般性的'引导

2.语言的感知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难点,我的设想用读书笔记的方法让学生放手去体味,“与其告诉学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不如让学生饱含感情地读两次”(一位特别教师语)

3.课时安排:一课时

4.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安排: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明确教学目标思考、圈画

2组织学生交流预习情况(生字、及本文的成语等)交流、思考与运用

3整体感知:播放歌曲《阿里山的姑娘》后提出问题:阿里山给人的最初印象是什么?(要求用原文的词语回答)欣赏、思考、发言

第二块:理解文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分组讨论:阿里山如画的风光主要表现在哪里?(完成目标一:寓情于景的写法)讨论、交流、思考、自由发言

2语文活动:我来做导游,请一个学生带领大家同游阿里山。(主要训练学生的口语及找出本文作者的行踪。完成目标二:移步换景的写法)讨论、训练、自由发言

3再次感悟阿里山的美:用幻灯片播放准备好的阿里山风景图片。(巩固本文的情感目标)欣赏

4感受本文优美的语言:⑴先划出本文中自己认为写得优美的语句,然后小组交流;⑵请几个学生说说自己的所画的句子为什么写得好;⑶朗读这些优美的句子。思考、讨论、圈画及朗读

5拓展训练:学习本文寓情于景的写法,通过描写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训练、讨论、自由发言

第三块:知识反馈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提出问题:⑴学完本文后,你有哪些收获?⑵你对本文还有哪些不太明白的地方?综合、质疑、发言

第四块:布置作业

1.把刚才自己画出的优美的语句补充到读书笔记本上去,并任选两句进行仿写练习;

2.完成《导学导练》上与本文的对比阅读。

篇7:阿里山纪行教案

阿里山纪行精品教案

一、教学目的要求:

1.反复读全文,感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2.学习游记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了阿里山的风光。

3.理解作者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合起来的愿望。

4.学习文章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教学目的要求2

2.教学难点:教学目的要求4

三、教学时数:二课时

四、教具:录音机、磁带、台湾阿里山风光的图片、幻灯片、网上资料

五、教学内容与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二)配音配景朗读课文,把学生引入到一种优美的意境中去。

(三)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本文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一天内游览阿里山的全过程。全文10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简述两岸学者欢聚台北的融洽场面,以《大海啊,故乡》和《高山青》开启全文,定下抒情基调。

第二部分(2——9段),描写游览阿里山的全过程,这是游记的主体部分。

第三部分(10段),写下山。仍以《高山青》作法,呼应开头,令人回味无穷。

(四)探究:

1.作者在课文最后写道:“我觉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那么阿里山的风光具体表现在课文的哪些地方呢?请同学找出来。

2.课文中如此写道:“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你怎么理解这两句话?你对阿里山、阿里山的神木一带的风光有哪些认识和感受?

3.有不少景色,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可就是说不出来,然“情”在不言中。这份“情”寓于文中,表现在课文的语言上,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试于文中找出两三处来,并作简要分析。

(五)小结:本文通过移步换景,形象地描绘了游览阿里山所见的迷人风光,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由衷地赞美“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发展旅游的理念,含蓄地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和起来的共同愿望。

(六)作业:

思考:你所知道的有关台湾的知识,在班上交流。

学生收集资料,做一份“台湾百科”的小报,互相交流,共同学习。

第二课时

(一)分发阅读材料《阿里山风光》,进行比较阅读

台湾最负盛名的风景区--阿里山,并非仅指一座山,而是由地跨南投、嘉义二县的大武峦山、尖山、祝山、塔山等18座大山组成。从嘉义乘登山火车4小时可达风景区。区内群峰参峙,溪壑纵横,既有悬崖峭壁之奇险,又有幽谷飞瀑之秀丽。最高处海拔2663米,山虽不算高,但以其神木、樱花、云海、日出四大胜景而驰誉全球,故有“不到阿里山,不知台湾的美丽”之说。

通阿里山的铁路可与“阿里四景”合称“五奇”。铁路全长72公里,却由海拔30米上升到2450米,坡度之大举世罕见。火车从山脚登峰,似沿“螺旋梯”盘旋而上,绕山跨谷钻隧洞,鸟雀在火车轮下飞翔。登山途中,尚可在几小时内历览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四大类型的植被景观。从高大挺拔的桉树、椰子树、槟榔树等热带古木,到四季常绿的樟、楠、槠、榉等亚热带阔叶树,再到茂密的红桧、扁柏、亚极和姬松等温带针叶树,到了3000米以上,则是以冷极为主的寒带林了。这些奇木异树,在阿里山上汇成一片绿色的海洋。山风劲吹时,山林如惊涛骇浪,发出轰天雷鸣,形成阿里山著名的万顷林涛。

凡是到阿里山的游客,都要亲眼看看“阿里山神木”的雄姿。在阿里山主峰的神木车站东侧,耸立着一棵高凌云霄的大树,树身略倾侧,主干已折断,但树梢的分枝却苍翠碧绿,树高52米左右,树围约23米,需十几人才能合抱。据推算它已有3000多年高龄,约生于周公摄政时代,故被称为“周公桧”,是亚洲树王,仅次于美洲的巨极“世界爷”。在周公桧的东南方有一棵奇异有趣的“三代木”。第一代树龄已逾千年,在它老死干枯的躯体中出生的第二代,也已根老壳空,残存的树干上又生出的第三代却枝繁叶茂,碧绿青葱,有3米多高。如此三代,同一根株,树中生树,枯而复荣,实乃世间罕见的神树。

漫山遍野的樱花是阿里山又一奇观。樱花最盛处在阿里山“游客中心”一带,阳春时节,漫山遍野开满了殷红、洁白的樱花,一堆堆,一丛丛,艳丽多姿,与森林的黛绿嫩翠交织成一片锦绣,阿里山群峰像穿上了绿底红花的盛装,令人如痴如醉。

黄昏的时候,阿里山经常出现景色壮丽的云海。登上山顶平台,放眼远眺,白云从山谷涌起,迎风飘荡,时而如汪洋一片,淹没千山万岭,露在云海上的峰类、树木好像一座座浮屿;时而如浪花翻飞,高潮迭起;时而如大地铺絮,足下一片白茫茫;时而如山谷堆雪,林海中山头若隐若现,颇似海市蜃楼。若是晴天,落日的万道金光照射在云海上,闪耀出千万种色彩,茶色、杏黄、宝蓝、艳红、碧绿、变化无穷,更显神秘迷人。

游阿里山,不能不看日出。在阿里山名峰祝山之巅的平台上,有一座漂亮的观日楼。凌晨登临楼台,山中空气清新洁净,头上晨星点点,四周群山起伏,林涛声声。东方微露一抹红晕,淡若无有,却又似弥漫天空。刹那间红光蓦地增强,远方玉山苍色的轮廓突然镶上耀眼的金边,一瞬间,太阳似跳跃般地腾空出现在玉山上,万丈光芒四射,道道彩霞纷呈,青山翠谷,气象万千。好一个“日出奇观”!

阿里山附近,还有姐妹潭和孔雀溪,也是游人访幽探胜之地。姐妹潭是两个相距百来步彼此相依相偎的小湖,犹如阿里山的两只水汪汪的眼睛。姐潭为长形,积水深黛,一往情深;妹潭呈圆形,积水清浅,明净似镜。环潭树木倒影如画,并有凉亭、小桥点缀其间。在阿里山林区,还有慈云寺、树灵塔、受镇官及高山博物馆、高山植物园等名胜。阿里山的风光,名不虚传,游人无不醉然。

(二)复习旧课

1.移步换景法。试举本册书中的实例。可以《老山界》等为例。

2.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试举课文中的.语句为例。

(三)“假如我是导游”,请你以导游的身份介绍阿里山的风光。指名学生介绍阿里山的风光。

(四)两篇文章比较阅读。

提示:从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两大方面进行比较。

分组讨论,写出读后感。每组抽一名代表发言。

(五)文中运用了对偶、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试举例。

交错使用整句和散句。试举例。

(六)欣赏歌曲《阿里山的姑娘》,让学生把美景留在心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七)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三。

2.以《美丽的》为题,写一篇习作。600字左右。

教后感:

由于首次接触《语文课程标准》和洪宗礼先生编写的苏教版课本,在教学游记时,觉得应与以前用过的新旧大纲有所不同,如课中有一步骤为“假如我是导游”,请你以导游的身份介绍阿里山的风光。这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以前教学时,我一般让学生找出游踪或画出游历线路图即可。在教学这篇新课文时,我采用了比较阅读的方法,既有两篇课文的比较,又有“移步换景”这一知识点的比较。比较阅读这一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课文《阿里山纪行》后,能用之解决相关课文中的不少问题。所谓“举一隅而三反也”。在课外文章《阿里山风光》的引入与课后习作《美丽的》的布置上,我也较好地注意到了课内外知识的衔接。

篇8:《阿里山纪行》

吴功正教学目标:1. 反复读全文,感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2. 学习游记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了阿里山的风光。 3. 理解作者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合起来的愿望。

4. 学习文章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教学目的要求2

2. 教学难点:教学目的要求4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设想: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教师作一般性的引导。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熟读课文,感受阿里山的如画风光,体会课文的移步换景手法。课前学习:自读课文,查找资料了解阿里山。课堂学习: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1、织学生交流预习情况,学生交流、思考与运用。2、播放歌曲《阿里山的姑娘》后提出问题:阿里山给人的最初印象是什么?(要求用原文的词语回答),学生欣赏、思考、发言。3、织学生配乐朗读课文,让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进一步感受阿里山的如画风光。学生朗读、感受。第二块:理解课文内容(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1、在文中划出作者游览的线路,说说课文描写了阿里山的哪些景物,并说说这些景物的特点。(让学生了解移步换景、寓情于景的写法)。学生圈画、思考并发言。2、读了课文,你对阿里山、阿里山的神木一带的风光有了哪些认识和感受?你是怎样理解置身阿里山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内容思考“探究·练习一”。学生思考、发言。第三块:语文活动(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结合台湾人民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对扬州的旅游业的发展提几条建议。学生讨论、交流。第四块:布置作业抄写生字词,完成《同步导学》的相关作业。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2、比较阅读,感受不同的写作风格。课前学习:选择阅读一些写景的文章。课堂学习:第一块:品位语言(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结合探究练习二)1、在文中划出自己认为写得优美的句子,然后小组交流。学生圈画、思交流。2、请几位同学朗读自己圈画的句子并说说这些句子为什么写得好。学生朗读、交流。第二块:比较阅读(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1、组织学生阅读《天池》、《镜泊湖》,与课文比较在写山中水潭时有什么异同?学生阅读文章,思考并交流。2、作者在游览时的心情有何异同,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学生再读课文,思考并交流。第三块:评价质疑组织学生自我评价、并就课文疑惑提问。第四块:布置作业请你通过网络等资源查找有关阿里山的资料,选择一个或几个景点,写一段解说词,做一回小导游,带领大家游游美丽的阿里山。

篇9:<阿里山纪行>

<阿里山纪行>

阿里山纪行

原文作者:吴功正

.教案编写:安徽阜阳市第十一中学 李仁宗

教学设想

    本文作者吴功正是当代作家、文艺评论家、美学家,7月初,他应一些台湾学者之邀,赴台讲学,期间,他游览了著名的阿里山,并为之陶醉,回国后写下此文。文章通过移步换景的方法,形象地描写了游览阿里山所见的迷人风光,抒写了作者独特的内心感受。文章文质兼美,考虑到学生初次接触“移步换景”的写法,故在教学中作简单处理,把主要精力放在品评、诵读文章优美的语言上,让学生充分体会文章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作者移步换景的写法,认识祖国的壮美山河,品味作者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按游踪顺序,移步换景的写法;

2、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歌曲《高山青》,营造学习氛围。

一、导入   品评《高山青》的意境,引出“阿里山”,导入本课。

板书   阿里山纪行

第一板块听读课文发现思路

二、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准字音,初步感知阿里山的美景。多媒体<高山青>

教师故意读错“桧”字。(如此美文,本不该读错,但为了引起同学注意字词,忍痛为之,且选择了文末的学生易读错且又便于发现错误的词。)

三、学习词语。

(多媒体展示) 应注意的词语

一泓  静谧  红桧

溢出  孕生  山岚

四、理清思路。

教师提示方法:从文题看是“纪行”, 可以找出作者的“行踪”。

作者通过“移步换景”的方法把阿里山一幅幅富有鲜明特征的画面舒展自如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一步步把读者带进迷人的阿里山,带到阿里山的灵魂――神木。

学生跳读全文,找作者“行踪”,然后回答。

板书   欢聚台北   游山      下山

第二板块 赏读美文  发现妙处

五、学生讨论、交流,找出文中描写阿里山景色的段落,分别朗读。

板书

深山水潭   清澈

原始林区   宁静

曲径青苔   厚密

木桧林海   神奇

六、反复诵读、想像、品味美文、美景。

1、一同学读文章,同桌闭目想像阿里山美景;

2、欣赏阿里山风光图片,回味文中描写的阿里山美景,品味作者用词及语言美。

七、通过以上诵读、品味,学生摘抄优美语句,体会语言特色并用固定格式说明原因。这里准备一些例句,用以启发学生并提供比较材料,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深化认识。

这一句用          (的方法)描写(展示、突出、表现------)了

语言特色

对偶、比喻、排比、设问、反复 生动形象

整句、散句  长短句――轻松舒展

有节奏感

引用、化用――古典气息

第二板块  赏读美文

发现妙处

多媒体配乐

配深山水潭、原始        林区、曲径清苔、古桧林海等图片

第三板块  仿写练习   .总结升华

篇10:阿里山纪行教案参考文

教学目标:

1、欣赏如画的阿里山风光。

2、学会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3、品读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一、知识储备:

1、认识阿里山:

阿里山国家森林游乐区位于嘉义市东方75公里,地处海拔公尺以上,东临玉山山脉与玉山国家公园相邻,四周高山环列,气候凉爽,平均气温为摄氏10.6度,夏季平均14.3度,冬季平均气温6.4度。阿里山国家森林游乐区全部属于国有林班地,总计面积高达1400公顷。

阿里山在台湾省台中市嘉义县东北,属于玉山山脉的支脉,地跨南投、嘉义二县,是大武恋山、尖山、祝山、塔山等十八座山的总称,主峰塔山海拔二千六百多公尺,东面靠近台湾最高峰玉山。

阿里山的铁路可与“阿里四景”(日出、云海、晚霞、森林)合称“五奇”。铁路全长72公里,却由海拔30米上升到2450米,坡度之大举世罕见。火车从山脚登峰,似沿“螺旋梯”盘旋而上,绕山跨谷钻隧洞,鸟雀在火车轮下飞翔。登山途中,从高大挺拔的桉树、椰子树、槟榔树等热带古木,到四季常绿的樟、楠、槠、榉等亚热带阔叶树,再到茂密的`红桧、扁柏、亚极和姬松等温带针叶树,到了3000米以上,则是以冷极为主的寒带林了。这些奇木异树,在阿里山上汇成一片绿色的海洋。山风劲吹时,山林如惊涛骇浪,发出轰天雷鸣,形成阿里山著名的万顷林涛。

阿里山的森林、云海和日出,誉称三大奇观。这里所产的是世界罕见的高级建筑木材,如台湾杉、铁杉、红绘、扁柏和小姬松,称为阿里山特产“五木”。

2、写作背景:

本文是作者吴功正197月初写的,当时,他应一批台湾学者的邀请,赴台湾讲学,交流两岸文化。台湾学者为他接风洗尘后就陪伴他游览了台湾著名的风景区阿里山。作者被迷人的阿里山风光深深陶醉。他想应该把阿里山描绘出来,介绍给大陆读者,让更多的人知道它,于是回国后写了《阿里山纪行》,发表于是年12月4日的《报纸》,编入教材时作者做了修改。

3、作者简介:吴功正:当代作家、美学家、文学评论家。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温馨提示:读课文时吐字要清晰,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1、认识字词:

风靡( ) 咣( )当 秘( )鲁 隧( )道 山岚( ) 迂( )曲 鳖( )幢( ) 红桧( ) 雄踞( )

2、本文是一篇游记,游记大都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谋篇成文。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表作者行踪的短语或句子。(在文中画出)

(同位之间或小组之间可讨论)

(写作方法总结:这种不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一边走一边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写下来的写作方法叫做“移步换景”法,一般游记都采用这种方法。)

三、研读课文,品析语言。

1、阿里山的风景优美如画,你能读出课文中描绘了哪些风景图吗?(可以自己找出或小组讨论)

2、这几幅风景图非常用美,读一读这些语句,看看语言美在哪里?

(温馨提示:本文的语言具有音乐美、情韵美的特点,品读语言,体会这种特点,可以从节奏、音节、修辞方法、用词等多方面品析)

3、从美景中我们体会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写作方法指导: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景物之中,这种写作的方法叫融情于景。)

师生小结:通过本节学习,我们如何写出美文,应该做到哪些?

达标测试:

1、仿句练习:如果你是一棵大树,就洒下了一片绿阴, , ;, 。

2、吴功正写出如此的美文,是他独特体验的凝聚和喷发。请你以“黄菊、红叶、征雁、秋虫”这四个词语扩展成一段话,写出你对秋的体验。(50字左右)

篇11:阿里山纪行的教案

阿里山纪行的教案

学习目标:

1、欣赏阿里山如诗如画的美景,学习本文“融情于景”的写法。

2、品味富有音乐美的语言。

学习重点:学习本文“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学习难点:品析富有情韵美和音乐美的语言。

教学设想:

1、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教师引导、点拨。

2、语言的感知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难点,主要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品味。

3、借助多媒体,使学生身临其境。

4、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歌曲《高山青》,多媒体滚动阿里山的风景图片。营造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阿里山如诗如画的美景。

一、导入

刚才我们欣赏的这首歌曲《高山青》,是大陆地区流传及广的`一首台湾民歌,歌名中的山就是图片中所展示的台湾著名风景名胜阿里山。对于期盼祖国统一的我们来说,风景如画的阿里山令我们神往。但由于种种政治原因,想要亲身感受阿里山的魅力不是很现实。但是没有关系,今天我们就借助当代著名作家、美学家吴功正的文字在想象中游览阿里山,去感受阿里山的魅力。

二、介绍阿里山

阿里山位于我国台湾省嘉义县东北,是大武峦山、尖山、祝山、塔山等18座山的总称,主峰大塔山海拔2663米,东面靠近台湾最高峰玉山(高3997米)。阿里山风景区面积约有175公顷,阿里山的森林、云海和日出,誉称三大奇观。(多媒体展示森林、云海和日出的图片)

阿里山是台湾著名的天然森林公园,出产世界罕见的高级建筑木材;又由于山区气候温和,盛夏时依然清爽宜人,加上树木葱翠,是全台湾最理想的避暑胜地。

三、整体感知课文。

1、从题目“纪行”这两个字引出本文的文体:游记。作者按照时间的顺序把自己浏览阿里山的行踪交待得很清楚。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表示作者行踪的短语或者句子。阅读时让学生注意以下字词的正确读音:

风靡mǐ

堪称kān 山岚lán 谛听dì 一泓hóng 鱼鳖biē

静谧mǐ 参天cān 幢顶chuáng 红桧guì 姊妹zǐ 莽莽mǎng

2、让学生找出表示作者行踪的短语或者句子。

明确:“从台北机场搭机,仅四十分钟就到了台湾的中部城市嘉义,然后改乘森林小火车进山”

“经过三个多小时的运行,到了阿里山站”

“从火车站到神木,尚有一段路程”

“峰回路转,迂曲穿过一片林区,出现一泓水潭”

“山间的曲径幽路”

“在树身之间穿行了一阵,我们终于看到了神木”

下山的路上”

3、由作者的行踪引出游记“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不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一边走一边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写下来。

四、品读课文

1、找一找:

作者在文中描写了阿里山的哪些景物?并试着给这些景点命名。

(提示:可采用“形容词+景点名称”的形式给每个景点命名,即:“××的××”的形式。)

2、师生互动,出示板书,多媒体显示。

3、、欣赏美如画的阿里山风景。

让学生品读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点。谈谈读后的感受,说说喜欢的理由。

(提示:可从语言、修辞、句式、感情等方面加以品析)

师生互动,老师对学生的品析加以评价,并做适当的补充说明。

4、作者把“情”寓于阿里山的风景中,引出“融情于景”的写法。这种“情”表现在课文的语言上,本文的语言富有音乐美。

让请从文中找出几例品读,并作简要分析。

(提示:(1)、修辞美:本文运用了对偶、比喻、排比、引用等多种修辞,使文章的语言生动活泼;

(2)、节奏美:交错运用整句和散句,大量运用叠词,形成了轻松、舒展、迂回、鲜明的节奏;

(3)、拟声美:运用拟声词等。)

例如:4段的比喻,6段的叠词,7段的比喻、拟人、排比

五、探究学习

体会神木丰富而深邃的文化内涵?

1、师生互动。

2、老师指导:由神木的创伤联想到台湾遭受有风风雨雨,“没有那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是孕育不出神木这样的树中巨子的。”神木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它仍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神木昂扬向上,生机勃勃,不折不挠,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我们伟大的民族虽然历经磨难,却不折不挠,昂然屹立于世界强族之林。

六、拓展练习

仿句:“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

例如:不到泰山,何以能说到了泰安?不到玉皇顶,何以能说到了泰山?

七、总结全文

八、课后作业

“假如你是一名导游,准备带领游客游览风景如画的阿里山,你该怎样向游客介绍游览的行程?请就此设计一篇导游词。”

(提示:注意语态和礼貌!)

篇12:《阿里山纪行》导游词

各位朋友:

大家好!我是导游___,大家可以叫我小程。我们现在已经到了著名的旅游胜地——阿里山了,接下来的时间就让我陪伴各位一起去领略阿里山的美丽景色吧!

阿里山的登山铁道、云海、森林、日出、樱花,被称为“阿里山五奇”。首先,我们来观赏登山铁道。阿里山的登山铁道建于19,呈螺旋形。铁路好像一个大弹簧圈,一半露出山坡,另一半埋在山的隧道中,往往过一座山要转几个圆圈。车既要绕山,又要钻洞,忽进忽退,十分惊险。

再来看看云海。阿里山云海名列台湾八景之一,通常出现于晴朗天气。层层云雾波浪起伏,时而像连绵起伏的冰峰从山谷中冒出,时而像波涛汹涌的大海从天外滚滚而来,我们置身其间,真有飘飘欲仙的感觉。

瞧,森林!阿里山拥有非常丰富的森林资源,所产的是世界罕见的高级建筑木材,台湾杉、铁杉、红松、扁柏和小姬松,被称为阿里山特产“五木”。

如果各位游客有兴致,还可以在拂晓时看看日出的壮观景象。每当夜色退去,天空呈鱼肚白,天边先现出一丝红霞,红霞慢慢变成弧形,半圆、大半圆,越来越红,越来越亮。紧接着一轮红日从云海边冉冉升起,再从山顶冒出,光芒四射,美不胜收。

时间过得真快,一日的游程就要结束了,希望旖旎的风光能在你的脑海里留下美好的记忆。不知各位知道阿里山的樱花否?阿里山的樱花驰名中外,每年三四月间,樱花几乎开遍整个山区,姹紫嫣红,艳丽多娇,煞是迷人。欢迎朋友们届时再来此地游览!

篇13:《阿里山纪行》导游词

阿里山森林游乐区位于嘉义县 阿里山乡,属于玉山山脉的支脉,由十八座大山组成,隔陈有兰溪与玉山主峰相望,总面积为1,400公顷。群峰环绕、山峦叠翠、巨木参天,非常雄伟壮观。相传以前,有一位邹族酋长阿巴里曾只身来此打猎,满载而归后常带族人来此,为感念他便以其名为此地命名。园区内除了有丰富珍贵的自然资源之外,亦保留了邹族200多年塬住民的人文资源,如今更因新中横公路而与玉山国家公园串连起来,是一段兼具知性与感性的森林之旅。在台湾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不到阿里山,不知台湾的美丽,不知台湾的伟大,不知台湾的宝藏。”这话虽然有些言过其实,但阿里山气势之雄伟、景色之壮丽、资源之丰富,确实名不虚传。所谓“台湾八景”之一的“阿里山”并非仅指一座山,而是指地跨南投、嘉义两县包括大武峦、祝山、塔山、对高岳等18座大山的阿里山脉风景区。区内群峰参差,溪壑纵横,既有悬岩峭壁之奇险,又有幽谷飞瀑之秀丽,其山光岚影千姿万态,茂林清泉各尽佳妙,是人间难得的胜境。

相传于250年以前,有一位名为阿巴里的邹族酋长曾只身来此打猎,满载而归后,常带族人来此,族人为感念他,便以其名为此命名。其实阿里山共由十八座高山组成,属于 玉山山脉的支脉,隔同富溪与玉山主峰相望,现在新中横公路已将阿里山与玉山风景区串连起来。阿里山森林游乐区海拔高度 2,216 公尺,四周高山环列,气候凉爽,以日出、云海、晚霞、森林、登山森林铁路并列为阿里山五奇,闻名中外。 而邹族原住民人文资源更增其观光魅力。

塔山、姊妹潭高山湖泊等自然景观,以及博物馆与 慈云寺、老火车陈列场等珍贵的文化历史资源,也都値得一游。

篇14:《阿里山纪行》导游词

阿里山并不是一座山,而是一座山脉。阿里山景色优美,最高处海拔达2600多米。这个寒假,我和几个小伙伴有幸来到了祖国“宝岛”台湾,来到了神秘的阿里山。

那天一早,伴随着车里“高山青,涧水蓝,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的歌声,我们的车子一路沿着曲折的盘山公路,缓缓地驶入了阿里山山脉,从车窗放眼望去,一路上都是青山,窗外成片成片的绿色,小草随风摇摆,像是在欢迎我们的到来。经过了几个小时的车程,我们终于登上了阿里山。虽然天公不作美,一直下着雨,但我们的兴致仍然很高,也正因为下着雨,游人很少。整个阿里山笼罩在雨雾之中,像是盖上了一层薄纱,更平添了些许神秘之感。

刚踏出车门,一阵阵寒气便扑面而来,真不愧有“避暑山庄”之称。紧跟着导游的步伐,我们走进了一片茂密的森林,耳边不时传来清脆的鸟鸣声,偶尔还有几只小猴子在树上蹦上蹦下。看着那盘根错节的树枝,觉得阿里山的每一棵树木都充满了灵气。

我们沿着山路往里走,两旁都是形态各异的树木,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棵又高又壮直入云霄的大树。上面布满了青苔,整个树木要四五个人手拉手才能围住。导游介绍道:“这就是阿里山最古老的神木——红桧,已经有2300多岁了。红桧十分珍贵稀少,当年在日本占领台湾的时候,他们便发现这些神木的价值了,几乎砍光了所有的千年神木运回日本。但是红桧的生命力很旺盛,只要一有条件,它们就三五成群地在看似毫无生气的老树根上安家落户,重新枝繁叶茂。”我抬头望去,红桧真高啊!一眼都望不到头。我凑上去闻了一下,闻到了淡淡的香味。

阿里山还有一种奇特的竹子,名叫方竹。虽然看起来与其他竹子并无不同之处,但是用手触摸,你会发现竹竿原来是方形的,很奇特吧?

告别了神木,我们来到了小有名气的阿里山小火车站,这是日本人为了要把神木运到日本去而建造的。我迫不及待地登上站台,等待小火车的到来。不一会儿,远处传来了“当当当……”的声音,只见一列红色的小火车缓缓地出现了,在青山绿树的衬托下,分外鲜艳。车门开了,我们满怀着期待,登上了小火车。随着车内的广播响起,小火车缓缓地开动了,像一条火红的小龙在山间游走……

阿里山处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们有机会去细细地游赏。

篇15:《阿里山纪行》 2

《阿里山纪行》 2

教学目标:1.欣赏阿里山的如画美景。

2.学习本文移步换景的写法。

3.欣赏本文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授课过程:

一.导语:

1.提到我们祖国的宝岛台湾,同学都了解它什么呢?

(学生自由发言)

2.老师小结:提到台湾,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它发达的影视业、便利的`交通、美丽的夜景等。其实台湾虽小,但它却有着宜人的风景。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介绍阿里山的文章。因为在台湾流传这样一句话:“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

2.本文作者吴功正,他是当代作家、文艺评论家、美学家。7月初,他应一批台湾学者的邀请,赴台湾讲学,交流两岸文化。在此期间,他游览了阿里山,并深深陶醉于此。他想应把美丽的阿里山的阿里山描绘出来介绍给大陆读者,让更多的人了解它,于是这篇文章就产生了。

二.通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1.学生快速浏览全文,找出表示作者行踪的短语或句子。

(明确:“台北松山机场”“台湾的中部城市嘉义”“然后改乘森林小火车进山”“经过三个小时的运行,到了阿里山站”“从火车站到神木,尚有一段路程”“峰回路转,迂回穿过一片林区”“曲径幽路”“几乎在树身之间穿行,我们终于看到了神木”“下山的路上”)

2.老师小结:这种.写作的方法叫“移步换景”(即不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一边走一边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写下来。一般游记都采用这种方法。)

3.作者真正开始描写阿里山的景色是从第几节开始的?

(第四节开始)

4.那么第三节的作用是什么?

(过渡,承上启下)

5.第一节不写景与课文有何关系,可否去掉,为什么?

(不可,作用是奠定抒情基调和引出下文。)

6.文中一共描写了几幅画,请同学们试着用四字短语概括一下。

(深山水潭、青苔幽径、原始林海、千年神木)

三.欣赏美景,赏析语言。

1.配乐朗诵每幅图

2.学生分小组讨论语言的特点。(老师提醒从修辞手法、语言的节奏美、图画的情韵等角度去讨论。)

3.老师小结:A.善于抓住景物的特点,适当运用比喻、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B.语言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典雅、凝练、和谐、畅达,句式多样,富有美感。

四、拓展与讨论

1.为什么说“神木是阿里山的标志和灵魂?”这说明什么?

2.假设在坐的是游客,而你则是小导游,请设计一段阿里山景区的解说词。

《阿里山纪行》教学设计2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16:《阿里山纪行》 1

《阿里山纪行》 1

一、教学目的要求:

1. 反复读全文,感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2. 学习游记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了阿里山的风光。

3. 理解作者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合起来的愿望。

4. 学习文章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教学目的要求2

2. 教学难点:教学目的要求4

三、教学时数:二课时

四、教具:录音机、磁带、台湾阿里山风光的图片、幻灯片、网上资料

五、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二)配音配景朗读课文,把学生引入到一种优美的意境中去。

(三)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本文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一天内游览阿里山的全过程。全文10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简述两岸学者欢聚台北的融洽场面,以《大海啊,故乡》和《高山青》开启全文,定下抒情基调。

第二部分(2――9段),描写游览阿里山的全过程,这是游记的主体部分。

第三部分(10段),写下山。仍以《高山青》作法,呼应开头,令人回味无穷。

(四)探究:

1.作者在课文最后写道:“我觉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那么阿里山的风光具体表现在课文的哪些地方呢?请同学找出来。

2.课文中如此写道:“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你怎么理解这两句话?你对阿里山、阿里山的神木一带的风光有哪些认识和感受?

3.有不少景色,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可就是说不出来,然“情”在不言中。这份“情”寓于文中,表现在课文的语言上,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试于文中找出两三处来,并作简要分析。

(五)小结:本文通过移步换景,形象地描绘了游览阿里山所见的迷人风光,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由衷地赞美“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发展旅游的理念,含蓄地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和起来的共同愿望。

(六)作业:

思考:你所知道的有关台湾的知识,在班上交流。

学生收集资料,做一份“台湾百科”的小报,互相交流,共同学习。

第二课时

(一)分发阅读材料《阿里山风光》,进行比较阅读

台湾最负盛名的风景区--阿里山,并非仅指一座山,而是由地跨南投、嘉义二县的大武峦山、尖山、祝山、塔山等18座大山组成。从嘉义乘登山火车4小时可达风景区。区内群峰参峙,溪壑纵横,既有悬崖峭壁之奇险,又有幽谷飞瀑之秀丽。最高处海拔2663米,山虽不算高,但以其神木、樱花、云海、日出四大胜景而驰誉全球,故有“不到阿里山,不知台湾的美丽”之说。

通阿里山的铁路可与“阿里四景”合称“五奇”。铁路全长72公里,却由海拔30米上升到2450米,坡度之大举世罕见。火车从山脚登峰,似沿“螺旋梯”盘旋而上,绕山跨谷钻隧洞,鸟雀在火车轮下飞翔。登山途中,尚可在几小时内历览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四大类型的植被景观。从高大挺拔的桉树、椰子树、槟榔树等热带古木,到四季常绿的樟、楠、槠、榉等亚热带阔叶树,再到茂密的红桧、扁柏、亚极和姬松等温带针叶树,到了3000米以上,则是以冷极为主的寒带林了。这些奇木异树,在阿里山上汇成一片绿色的海洋。山风劲吹时,山林如惊涛骇浪,发出轰天雷鸣,形成阿里山著名的万顷林涛。

凡是到阿里山的游客,都要亲眼看看“阿里山神木”的雄姿。在阿里山主峰的神木车站东侧,耸立着一棵高凌云霄的大树,树身略倾侧,主干已折断,但树梢的分枝却苍翠碧绿,树高52米左右,树围约23米,需十几人才能合抱。据推算它已有3000多年高龄,约生于周公摄政时代,故被称为“周公桧”,是亚洲树王,仅次于美洲的巨极“世界爷”。在周公桧的东南方有一棵奇异有趣的“三代木”。第一代树龄已逾千年,在它老死干枯的躯体中出生的第二代,也已根老壳空,残存的树干上又生出的第三代却枝繁叶茂,碧绿青葱,有3米多高。如此三代,同一根株,树中生树,枯而复荣,实乃世间罕见的神树。

漫山遍野的樱花是阿里山又一奇观。樱花最盛处在阿里山“游客中心”一带,阳春时节,漫山遍野开满了殷红、洁白的樱花,一堆堆,一丛丛,艳丽多姿,与森林的黛绿嫩翠交织成一片锦绣,阿里山群峰像穿上了绿底红花的盛装,令人如痴如醉。

黄昏的时候,阿里山经常出现景色壮丽的云海。登上山顶平台,放眼远眺,白云从山谷涌起,迎风飘荡,时而如汪洋一片,淹没千山万岭,露在云海上的峰类、树木好像一座座浮屿;时而如浪花翻飞,高潮迭起;时而如大地铺絮,足下一片白茫茫;时而如山谷堆雪,林海中山头若隐若现,颇似海市蜃楼。若是晴天,落日的万道金光照射在云海上,闪耀出千万种色彩,茶色、杏黄、宝蓝、艳红、碧绿、变化无穷,更显神秘迷人。

游阿里山,不能不看日出。在阿里山名峰祝山之巅的平台上,有一座漂亮的观日楼。凌晨登临楼台,山中空气清新洁净,头上晨星点点,四周群山起伏,林涛声声。东方微露一抹红晕,淡若无有,却又似弥漫天空。刹那间红光蓦地增强,远方玉山苍色的轮廓突然镶上耀眼的金边,一瞬间,太阳似跳跃般地腾空出现在玉山上,万丈光芒四射,道道彩霞纷呈,青山翠谷,气象万千。好一个“日出奇观”!

阿里山附近,还有姐妹潭和孔雀溪,也是游人访幽探胜之地。姐妹潭是两个相距百来步彼此相依相偎的小湖,犹如阿里山的两只水汪汪的.眼睛。姐潭为长形,积水深黛,一往情深;妹潭呈圆形,积水清浅,明净似镜。环潭树木倒影如画,并有凉亭、小桥点缀其间。在阿里山林区,还有慈云寺、树灵塔、受镇官及高山博物馆、高山植物园等名胜。阿里山的风光,名不虚传,游人无不醉然。

(二)复习旧课

1.移步换景法。试举本册书中的实例。可以《老山界》等为例。

2.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试举课文中的语句为例。

(三) “假如我是导游”,请你以导游的身份介绍阿里山的风光。指名学生介绍阿里山的风光。

(四)两篇文章比较阅读。

提示:从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两大方面进行比较。

分组讨论,写出读后感。每组抽一名代表发言。

(五)文中运用了对偶、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试举例。

交错使用整句和散句。试举例。

(六)欣赏歌曲《阿里山的姑娘》,让学生把美景留在心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七)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三。

2.以《美丽的            》为题,写一篇习作。600字左右。

教后感:

由于首次接触《语文课程标准》和洪宗礼先生编写的苏教版课本,在教学游记时,觉得应与以前用过的新旧大纲有所不同,如课中有一步骤为“假如我是导游”,请你以导游的身份介绍阿里山的风光。这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以前教学时,我一般让学生找出游踪或画出游历线路图即可。在教学这篇新课文时,我采用了比较阅读的方法,既有两篇课文的比较,又有“移步换景”这一知识点的比较。比较阅读这一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课文《阿里山纪行》后,能用之解决相关课文中的不少问题。所谓“举一隅而三反也” 。在课外文章《阿里山风光》的引入与课后习作《美丽的     》的布置上,我也较好地注意到了课内外知识的衔接。

在撰写这一.教案时,有些内容参阅了新疆青少年出版社编写的《最新初中.教案与作业设计・八年级〔上册〕新课标江苏教育出版社》一书,这里深表谢忱!

《阿里山纪行》教学设计1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篇17:《阿里山纪行》 3

[教学目标]

1、学习游记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了阿里山美丽的风光。

2、理解作者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合起来的共同愿望。

[重点难点]

1、重点:采用移步换景法。

2、难点: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教学时数] 二教时

第一教时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吴功正,当代作家、文学评论家、美学家。7月初,他应一批台湾学者的邀请,赴台湾讲学,交流两岸文化。之后,他游览了台湾著名的风景区阿里山。作者被迷人的阿里山风光深深陶醉。他想把阿里山描绘出来,介绍给大陆读者,让更多的人知道它,于是回国后写下了此文。

2、导语

教师借助多媒体,播放《大海啊,故乡》和《阿里山的姑娘》的音像资料,营造气氛,引入美如画的阿里山。

展示有关阿里山的图片,包括阿里山全貌,阿里山树林和阿里山“神木”等,让学生饱览阿里山的风光。

二、朗读课文

配景朗读,把学生引入到一种优美的意境中去。

三、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本文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一天内游览阿里山的全过程。全文10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简述两岸学者欢聚台北的融洽场面,以《大海啊,故乡》和《高山青》开启全文,定下抒情基调。

第二部分(2――9),描写游览阿里山的全过程,这是游记的主体部分。

第三部分(10),写下山。仍以《高山青》作结,呼应开头,令人回味无穷。

四、探究

“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读了课文,你对阿里山、神木一带的风光有了哪些认识和感受?你是怎样理解置身于阿里山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的?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阿里山是台湾著名的风景区。阿里山有着“莽莽不尽的林海”,林海内“云雾浓稠”,再加上“古典文化”的氛围,确实给人一种独特的感受。神木巨大无比,历史悠久,它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有着一种丰富而深邃的内涵。作者置身于阿里山时,确实被那清澈的潭水、宁静的林区、阴凉的世界、厚密的青苔、神奇的神木所吸引、所陶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所以情不自禁地由衷地赞美“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五、精读课文3――9段。

思考:作者怎样描写到阿里山神木的经过及所见到的风光?

课文第3段是过渡段。这一段先用设问句承接上段,然后交代进入神木的经过。

第4段,写潭水清澈。

第5段,写林区的宁静。

第6段,写山间的青苔路。

第7段,描写无边无际的'森林。

第8段,描写看到的神木。

第9段,写“神木”经历的一次巨创。

六、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四。

第二教时

一、复习旧课

学生搜集有关阿里山的资料或风光图片,在班上交流。

篇18:《阿里山纪行》 3

阿里山在台湾嘉义县东北,是大武恋山、尖山、祝山等十八座山的总称。主峰大塔山海拔2663米,东面靠近台湾最高峰玉山。

阿里山的森林、云海和日出,誉称三大奇观。阿里山列为台湾风景区之一,美景纷呈早为人所知道,因此有“不到阿里山,不知阿里山之美,不知阿里山之富,更不知阿里之伟大”的说法。由于山区气候温和,盛夏里依然清爽宜人,加上林木葱翠,是全台湾最理想的避暑胜地。

二、品味语言

本文的语言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

读下列句子,谈谈你对文章语言美的体会。

1、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或禅的世界。偶有一人声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

2、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其盘曲之势,如幢顶,如伞盖,又如古寺宝塔,真不知树躯有多少围、树身有多么高。它们排列之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

3、山中,树多、人少,不知阿里山的姑娘究竟在何方。树密、阴厚,仿佛能揉出浓汁。我只觉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1、这段文字运用了对偶、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交错使用整句和散句,形成了轻松、舒展、迂曲、鲜明的节奏,富有声感和音乐美。“循声得情”,通过反复诵读,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对静谧、洁净、禅的世界的独特体验。

2、这段文字用了六个比喻句,句式整齐,结构匀称,节奏鲜明,和谐动听。第一个比喻,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是形容森林的无边无际;“如幢顶,如伞盖,又如古寺宝塔”,作者一连用三个比喻,描写树木的盘曲之势。这里连用助词“之”,不仅使句式整齐,而且使文章足句足拍,起到调节音节的作用。两个比喻兼拟人古色古香,写出了森林排列整齐和严肃威武的气势,给森林以人格化。

3、这段文字在全文带有.总结性,“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一句揭示了文章的主题。以高度凝练的短句集中了高密度的信息,收到“以少胜多,情貌无遗”的效果。

三、拓展训练

思考:你所知道的有关台湾的知识,在班上交流。

学生收集资料,做一份“台湾百科”的小报,互相交流,共同学习。

四、欣赏

欣赏歌曲《阿里山的姑娘》,让学生把美景留在心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小结

本文通过移步换景,形象地描绘了游览阿里山所见的迷人风光,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由衷地赞美“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含蓄地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会起来的共同愿望。

六、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三。

作者邮箱: ksjanezxq@163.com

《阿里山纪行》教学设计3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19:《阿里山纪行》教案设计

《阿里山纪行》教案设计

教学设想:

《阿里山纪行》这是优美的写景散文,它最突出的特色是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所以对重点的突破主要采用诵读法和讨论法,探讨语言的一些写法,如节奏(包括语句的整散、长短,字音的响沉、抑扬,声调的轻重、缓急等,)修辞,音节,拟声等,也为写作提供有效的参考。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课文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感受阿里山风光的图画美, 体会江山的美丽多娇。

2、品味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

1.以导游词的形式感受阿里山风光的图画美。

2.通过诵读和品味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

领略文中景色之美,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融情与景、移步换景的写法;

2、本文富有音乐美与情韵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

理解并运用音乐美的几个方面:节奏美、修辞美、音节美、拟声美。。

教学方法:

诵读法 讨论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预习

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风靡(mí) 嘉义(jiā) 浓稠(chóu) 山岚(lán)

溢出(yì) 颇有(pō) 骤然(zhu) 一泓(hóng)

谛听(dì) 静谧(mì) 濛濛(méng) 雄踞(jù)

幢顶(chuáng) 红桧(guì) 孕生(yùn) 参天(cān)

堪称(kān)

二、导入新课

1、多媒体播放歌曲《高山青》,滚动阿里山图片,学生跟唱,营造气氛,教师在歌曲即将结束时,富有感情地说:台湾这首优美的歌曲《高山青》:高山青,涧水蓝,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祖国的秀丽山川-------阿里山。(同时板书:阿里山纪行)

2、阿里山简介 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阿里山共由十八座高山组成,属于玉山山脉的支脉,隔同富溪与玉山主峰相望,现在新中横公路已将阿里山与玉山风景区串连起来。日出、云海、晚霞、森林与高山铁路,合称阿里山五奇,而邹族原住民人文资源给阿里山更增添了许多奇趣。

吴功正(1943.10~),《江海学刊》杂志社研究员,社长兼总编辑。当代作家、文艺评论家。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

学科领域:美学、文学。主要研究方向:门类美学和断代美学史。

1997年7月初,吴功正应一批台湾学者的邀请,赴台湾讲学,交流两岸文化。台湾学者在为他接风洗尘后就陪他浏览了台湾著名的风景区阿里山。作者被迷人的阿里山风光深深陶醉。他想,应该把阿里山描绘出来,介绍给大陆读者,让更多的人知道它,于是回来后写了《阿里山纪行》,发表在1997年12月4日《人民日报》上。

三、整体感知

(一)快速浏览课文

思考:(1)阿里山给人留下的总的印象是什么?文中哪句话交代的?

(2)阿里山如画的风光主要表现在哪里?学生找出后,教师归纳并展示图片让学生欣赏

明确:阿里山的风景美如画

古式的火车 清澈的水潭 静谧的森林 厚密的青苔 无边的林海 神奇的神木

(二)假设在座的都是游客,而你是个小导游,请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份阿里山的旅游解说词。

学法指导:①找出作者的行踪,然后抓住不同地点的不同景物,安排好说话的顺序。

②要注意导游的语态和礼貌。

明确:划出游览行踪的句子,找出主要景点。

台北松山机场——台湾中部城市嘉义——阿里山站——神木 移步换景

请个同学上来做导游,要求交代清楚游览的'行踪和主要的景点,并注意礼仪常规。

四、交流互动

读课文,作者把阿里山的景色描写的很美,请自选一处你喜欢的景色欣赏品读,用你声情并茂的朗读感染大家并谈谈你的感受,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学法指导:赏析的方法可以从修辞、节奏、感情、精练的词等方面。

[明确]:(一)音乐美 节奏美。通过句式整散、字音响沉、抑扬、语速快慢表现出来。

1、“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这一句,在语速上应稍快一点并读出递进关系,

2、“那是静谧的世界,洁净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是禅的世界。 ”应读的稍慢一些。

3、“潭无鱼鳖,林无鸟兽”这个短句,在修辞上形成对偶,这样的句子也叫整句,其它句子为散句。

(二)修辞美 把景物描绘的具体形象,生动可感,多种修辞。

1、“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这一句运用比喻,形象地表现了原始森林的无边无际。

2、“如幢顶,如伞盖,如古寺宝塔”连用三个比喻,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树木的姿态各异,及古典风味。

3、“树木排列整齐,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这一句也运用了比喻,形象写出了树木的威严之态。

4、“ 神木依然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 ”这一句连用了成语,突出了神木的这种坚强不屈的精神象征了伟大的中华民族!

小结:这一节课我们领略了美丽的阿里山风光,并学习了它的语言特点:音乐美和情韵美。其中音乐美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表现:节奏、修辞、音节和拟声。

五、拓展延伸

我们已陶醉于阿里山美如画的自然风光中,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她,请你为阿里山写句广告词。

六、自主小结

本文通过移步换景,形象地描绘了浏览阿里山所见的迷人风光,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由衷地赞美“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含蓄地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会起来的共同愿望。

七、反馈练习

同学们假期也游玩过很多地方,远至北京、海南,近至我们盐城的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射阳的丹顶鹤自然保护区、大纵湖度假村等。请你描述一下游玩过程中欣赏到的美景。

八、布置作业

本课《与课堂同行》

阿里山纪行的说课稿

南海纪行观后感

阿里山纪行的课文原文

阿里山纪行阅读及阅读答案

阿里山纪行习题和答案

鬼城纪行随笔

旅游随笔 俄乡纪行

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教学反思参考

有关介绍阿里山的

《孔子》微型课教案

阿里山纪行优秀教案
《阿里山纪行优秀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阿里山纪行优秀教案(共19篇)】相关文章:

十九 美丽的西双版纳 (八年级上)2023-07-16

营销通讯稿范文大全2022-05-07

《三峡》教案(八年级必修学案设计)2023-01-15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第四单元作文范文2022-06-24

六年级语文四单元作文2022-05-06

八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教案2024-04-14

小学生台湾游记作文2023-11-17

常见的作文写作方法-移步换景法2023-11-05

城管自查自纠报告范文2023-03-29

墨梅 古诗2023-08-20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