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宣执法 教案教学设计

时间:2022-05-08 12:09:48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董宣执法 教案教学设计(集锦12篇)由网友“桂花楼麻婆豆腐”投稿提供,下面给大家分享董宣执法 教案教学设计,欢迎阅读!

董宣执法 教案教学设计

篇1:董宣执法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掌握常用的古文虚词及实词义。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描写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学古文的能力。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公正、廉洁的品质,并帮助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

二、教学重点:疏通文意,积累字词,理解内容,分析性格。

教学难点:教师的引导下解决文言文中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字的含义。

三、教学设想:1、加强朗读引导,加深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子的.理解,理解课文内容;2、通过讨论疏通文意,把握人物形象;3、拓展延伸,了解古今社会中正直清明的官吏形象,培养学生正确的法制观。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历史上家喻户晓的清官包拯、海瑞,他们都是“为民请命”的好官,为了百姓利益,不顾自己得失,得到了人民的尊重与爱戴,但是也有些不为我们所知,其实一样为人称颂的小官吏。有一位县官,官职虽小,但却敢于公主皇帝斗法,他就是董宣。

板书课题:董宣执法

(二)、熟悉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

A:自读过程中画出自己的生字,生词,借助工具书加以解决.

B:读音有疑义的词让学生互相讨论.

C:教师提示文中多音,多义字,并板书,让学生加以辩认,解决.

如:多音字:乘,数,强,石,大

多义字:被

古今异义字:妻子  特征

要求学生掌握的重点词义:数,被,谢,顿,臧,班

2、学生朗读课文,合作学习

A:分小组讨论,学生探究,合作疏通词意,句意,正确理解文章大意。

B:小组提出疑难问题,其它小组帮助解决,还不太懂的,由老师讲解。.

3、学生默读课文:分小组讨论,理清故事情节,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情节大意,找出自己的疑问。

(三)、精读课文,学生探究质疑

1、读课文后,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从中你看到了董宣是一个怎样的人。

2、汉光武帝刘秀对董宣的态度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 你怎样看待他的这些变化。

3、本文虽篇幅不长,但主次协调,正侧呼应,能将你的理解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四)体验拓展

董宣未经审判,“格杀”湖阳公主家奴,你对此有何看法,假如你是董宣,你打算如何处理。

(学生可独立思考,也可讨论,课堂口头回答,教师给予评价,让学生明白现代的“法”与“执法”和古代的“法”与“执法”的不同,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争做知法,守法的合格中学生.)

(五)、学生谈本课心得体会

提示:可从以下几方面回答:

1、像董宣这样的官吏你希望现实中有多一些吗?其它人物身上你又得到什么启示?

2、你积累了哪些你认为值得积累的字词?学习古文应该怎么样更有效?

(六)、布置作业

1、课后继续诵读,巩固重点字词.

2、解释下列句中黑体字词.

①大言数主之失 ②强使顿之 ③强项令出

④敝车一乘 ⑤以宣尝为二千石

3、“好官知多少”课后查阅资料,开展课外调查与阅读。

篇2:《董宣执法》教学设计

《董宣执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熟练朗读课文,掌握重点词语含义,疏通文意。

2、了解董宣人物性格,学习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描写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公正、廉洁的品质,并帮助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理解重点字词含义,疏通文意。

2、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3、学习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描写方法。

难点:

理解古代“法”与“执法”和现在的`“法”与“执法”不同。

教学突破点:

教学中应注重通过诵读来加深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子的理解;采取合作讨论等形式疏通文意,把握人物形象;同时可通过新旧知识相融合,学习写作方法;古今社会生活相联系,通过对问题的探究,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

篇3:《董宣执法》 .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熟练朗读课文,掌握重点词语含义,疏通文意。

2.了解董宣人物性格,学习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描写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公正、廉洁的品质,并帮助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理解重点字词含义,疏通文意。

2.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3.学习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描写方法。

难点

理解古代“法”与“执法”和现在的“法”与“执法”不同。

◆教学突破点

教学中应注重通过诵读来加深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子的理解;采取合作讨论等

形式疏通文意,把握人物形象;同时可通过新旧知识相融合,学习.写作方法;古今社

会生活相联系,通过对问题的探究,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 ・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制作投影片。

◆学生准备

熟悉课文,准备资料。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第1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情境导入 1.回忆旧知

2.指导初读 2.感知了解

3.验收效果 3.理解积累

4.指导诵读 4.巩固深化

一、情境导入(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包拯》一文通过哪几件事表现了包

拯这一人物,我们对他曾做过怎样

的评价。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这样一篇传记,

看看他与包拯有哪些相似之处,两

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何异同。

篇4:《董宣执法》 .

1.积极发言。(发言应尽可能全面)

2.领悟学习本文时要与前一篇课文从

内容与写法两个角度做对比。

3.看注释①了解作者,理解本文作者

与前文作者都是史学家。

二、指导初读(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

1.请先自读一遍课文。

2.请互相讨论自读过程中的疑难问

题,也可请教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讨论,共同翻译课文。

1.自读课文,结合注释,查阅工具书,标

注生词读音。

2.同桌互读,纠正读音,质疑问难。

3.小组合作,翻译课文,集中疑难,质疑,

解疑。 , 。 .

_1“ ‘t

三、验收效果(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出示投影,组织竞赛)检查学生自

学情况。

(1)掌握下列字音:

晔、圉、骖乘、敕、绶

(2)解释加点生字词。

A.后特征为洛阳令。

B.臣不须…… 。

C.将何以理天下乎?

D.使宣叩头谢主,…… 。

E.赐钱三十万。……

F.由是搏击豪强,……

2.请同学们结合注释了解课文大意,

思考问题:课文主要记叙了几个故

事来表现人物?与《包拯》一文有何

不同?

1.以小组竞赛的方式完成。(解释加

点词时,要读出原句。提倡翻译全

句) 2.不要求学生翻译课文,说出故事大

意即可。与前文对比也不要求细致

周到,说出:本文是重点记叙一件

事,来突出董宣的精神。前文通过

几件事来表现人物。

3.那么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呢?请同学们找出事情的起因、发

展、高潮、结局。遇到疑难,可相互

讨论。

4.同学们在解决字词的基础上,复述

全文。

3.学生用原文回答也可,自己概括回

答也可。(参考如下:起因:湖阳公

主的家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

不能得”。发展:董宣找准机会,“格

杀”家奴。高潮:公主告状,董宣痛

陈杀奴的理由;光武帝命董宣向公

主谢罪,董宣宁死不从。结局:光武

帝明白个中道理,重赏董宣。

4.找一、二名同学复述课文。可在原

文基础上有所发挥。

四、指导诵读(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对课文情节有所了解,对课文的词语也

基本掌握了,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诵读,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要求:字音要读准,句读要分明,语调要

.抑扬。

自由朗读、自由讨论。

五、本课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以读为主,通过合作疏通文意,了解了这篇文章的主要情节,

初步感受到了董宣的那种凛然正气,愿他的这种精神能体现在我们的身上,留在我

们的心中。

六、板书设计参考 ’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1.过关斩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加点的词语。

(1)大言数主之失

(2)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

(3)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4)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

2.口头翻译下列句子。

(1)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

(2)宣悉以班诸吏。

◆个性练习设计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练习。

师旷劝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日:“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日:“何不秉烛乎?”平公

日:“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日:“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

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日:“善哉!”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问于师旷

(2)安敢戏君乎

(3)如日出之阳

(4)臣闻之

2.将下列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3.晋平公想学习,却又“恐已暮矣”,他所说的“暮”指什么?他为什么有这样的

担心?

4.师旷的回答,说明他将“暮”理解成什么意思?他为什么这样理解?

5.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第2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指导复述 1.回顾旧知

2.诱思导学 2.思考探究

3.组织讨论 3.讨论发言

4.探究学法 4.辐射练习

5.指导.写作 5.片断练习

一、指导复述(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同学们,我们这节课继续学习《董宣执

法》,哪位同学再来复述一遍这个故事?

(强调细节)

可请一位同学复述全篇,也可让四位同

学分别复述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结

局。

二、诱思导学(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提问:在这个故事中,汉光武帝对董

宣的态度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你

怎样看待他的变化?

(此题使学生通过对刘秀的前后态

度的对比分析,理解秉公执法的意

义)

1.思考回答:

变化:刘秀一开始听了公主的告状,

怪罪于董宣,要用鞭子打死他,但后

来却不杀他,而奖励钱三十万。

对这个问题的第2问,学生可能会

从这几方面回答:(1)从中看出光武

帝是一个识别人才,知锗就改的明

君。(2)光武帝明白了个中道理,明

白了董宣痛陈严格执法对治理天下

的重要性。(3)……

2.董宣为什么要“大言数主之失”?

3.董宣未经审判,“格杀”湖阳公主家

奴,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4.为什么被称作“强项令”?请从文中

找出依据。

(此题旨在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分

析人物形象,从而体会董的不畏权

贵,秉公执法的精神)

2.思考回答:因为公主管教不严,纵奴

行凶。 、

3.思考回答,理解现代的“法”与“执

法”与古代的“法”及“执法”不同,从

而树立现代法制观念。(董宣秉公

执法,他知道如审判湖阳公主家奴,

必遭公主阻挠,或许就杀不了家奴,

这们做,体现了董宣的当机立断,果

敢英明。)

4.阅读回答: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

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

据地,终不肯俯。

三、讨论合作(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3.同学们都看过小说或电视剧《红楼

梦》,其中有一个“葫芦僧判断葫芦

案的故事。如果把“贾雨村”换作

“董宣”,请你设想他会怎么做?

3.想像回答。

深入理解人物性格特点,从人物性

格特点上去推断“他会怎么做”,切

木可无根据地求新求异。

四、探究写法(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篇5:董宣执法不畏死

董宣执法不畏死

光武十九年正月的一天,洛阳县令董宣坐堂理状。堂下数名百姓异口同声说:“诉状呈上,请县令为民作主。”董宣命衙役接过诉状传上一一过目,发现其都是控告荣允一人的。有的告他霸占郊外田产;有的告他贪污受贿、掠夺官款民财;有的告他白昼抢劫民女;有的'告他纵奴骑马伤害无辜……董宣阅着阅着,气得双手微抖,遂将所有的状子交与刑房狱吏细览,并对告状百姓道:“本令对你等所呈状词,日内即作出详细核查,倘均属实,定予你等伸冤,可暂退下。”众百姓连连叩头,千恩万谢散去。董宣命狱吏整理百姓诉状,并派府衙暗中查访荣允罪行。经派人明查暗访,已全盘掌握荣允犯罪的情形与真凭实据。但荣允是当今皇帝姐姐湖阳公主的管家,他身居公主府第,谁也拿他没办法。

一天,董宣得知荣允带领十几名随从到郊外打猎,便令校府率20名捕快在郊外夏门亭等候,临近中午时分,荣允骑着一匹高头骏马,率队飞驰而来,一群捕快拉开一排横队拦住去路,不由分说,很快将荣允缉捕归案。

荣允被押送京衙门,跟随荣允出城射猎的随从们逃回公主府后,将荣允被捕之事一五一十报与公主。公主听了,甚是恼火。认为洛阳令伤了她皇亲国戚的脸面,所以急命手下人拿着印有“刘黄”二字的名帖驰送董宣,叫他放人。而董宣的答复是“按律而断”四个字。公主闻报更是恼火,速令备车进宫,面参董宣。

湖阳公主迅速来到殿上,向光武帝哭诉说:“敝府管家荣允,于元宵夜晚在闹市马踏行人,遭刁民诬告,洛阳令董宣让人将荣允拿问在监,意欲处以极刑。谚云:‘打狗还须看主人’。荣允纵有过失,看在本公主的份上,亦应从轻发落。如今董宣令全然不顾情面,这不只是藐视本宫,其实即是藐视万岁。千祈万岁为本宫作主。”光武帝听了湖阳公主这番委屈哭诉,心中甚是恼火,遂传旨召洛阳董宣进宫。

在董宣尚未接到皇帝圣旨的时候,根据荣允近期残杀民女的物证,又一次审问了杀人凶犯荣允,并且当场查明荣允颈上被已死民女咬的牙痕血印,面对铁的事实,荣允只好低头认罪,正在审问时,衙外的圣旨到。董宣忖知事有不测,所以急令班头当堂将荣允斩首,再接圣旨,遂进宫面奏皇帝。

董宣应召进宫在御驾前伏地叩头后,光武帝刘秀当着湖阳公主的面鞭董宣,并要用杖刑处死董宣。董宣毫无惧色大声责问说:“陛下圣德中兴,平海内之乱,抚存百姓,天下旷然。黎庶咸蒙更生,恩德云行。而今却令长公主纵奴杀人,倘任其行而不追究,律法不顾,邦国必乱,将何以治天下?微臣不须篓(鞭打),请得自杀!”说着以头撞柱,血流满面。光武帝忙命左右将董宣拉住,为了给湖阳公主一个面子,光武帝要董宣给公主叩头赔礼。董宣生性耿直,强项挺胸道:“臣本无罪,岂能赔罪?”断然拒之。光武帝恼羞成怒,亲令几个太监硬捺董宣的脖给湖阳公主叩头,董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湖阳公主对光武帝说:“当初你藏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指洛阳县令董宣)乎?”光武帝刘秀笑了,说道:“正因为作了天子,更不能胡乱做了。”于是赐董宣三十万钱。从那以后,“强项令”董宣的大名便流传下来。

【人物简介】

董宣,东汉初官吏。字少平,陈留圉(今河南杞县西南)人。初辟司徒侯霸府,举高第,迁北海相。国中大姓公孙丹仗势滥杀人,他收杀其父子宗族亲党三十余人。后任洛阳令。屡次镇压豪强,京师震悚,号为“卧虎”。年七十四卒于官。光武帝遣使临视,惟见布被盖尸。家仅大麦数斛,旧车一辆,帝令以大夫礼葬之。

篇6:董宣执法文言文翻译

董宣执法文言文翻译

《董宣执法》文言文原文

选自《后汉书》

[董宣]特征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

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宜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日,“ 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箠,请得自杀! ”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宜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藏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 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勅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桴鼓不鸣董少平。 ”

【注释】

1、《后汉书》——南朝刘宋时范哗编着,原有十纪八十列传,共九十卷。北宋时,把晋司 马彪所着《续汉书》八志三十卷,合编成为现在流传的《后汉书》,两书合为一百二十卷。 本篇选自《后汉书?董宜传》。

2、董宜——字少平,河南陈留人。东汉光武年间,曾任北海相,以打击豪强闻名,桩光武 帝征为洛阳令。

3、洛阳令——后汉首都在洛阳。洛阳令即首都地方的行政长官。

4、湖阳公主——光武帝刘秀的`胞姐。

5、苍头——奴仆的通称,是从秦代“黔首”演化而来的。因为劳动群众面黑,头戴青巾, 故称苍头。

6、骖乘——即陪乘。古时乘车,向导居左,御者居中,另有一人居右陪乘,叫骖乘。骖音 参(can),驾车的马。

7、数——音署(shu),列举、责备。

8、格杀——声杀。旧时代把行凶,拒捕或违犯禁令的人当场打死,称作格杀。对于上述行 为,不以杀人论罪,故称“格杀勿论”。

9、箠——音垂(chui),鞭子。这里指杖刑,用木杖鞭打犯人。

10、楹——音盈(ying),殿堂前的明柱。

11、黄门——在宫内侍从皇帝、传达沼令的官贝,为首的称黄门恃朗。后汉时黄门多由宦官 担任,以后通称宙官为黄门。小黄门,即小太监。

12、文叔——光武帝刘秀,字文叔。

13、白衣——古时未能取得功名,或者罢官归里的人,都叫白衣,相当于现代的老百姓。

14、勅——音翅(chi),皇帝的诏令。

15、强项——脖子硬,不肯随便向人低头。“强项今”是刘秀赐给董宣的称号。

16、悉——垒郎。

17、班——分发。

18、桴——音忱(fu),击鼓槌。

【译文】

光武帝召任董宣为洛阳令。当时湖阳公主的仆人白天杀了人,因为躲进公主府,官吏无 法逮捕。等到公主外出的时候,又叫这个仆人陪乘。董宣就在夏门亭等候,他见到公主的乘 车走过来,就勒住马纽叫车停下来,用刀画地不准再走,大声责备公主的过错,喝令仆人下 车,当场杀死。

公主立即回宫向光武帝告状。光武帝大怒,召见董宣,要用木杖打死他。董宣叩头说: “请让我说一句话再死!”光武帝说:“你想说什么?”董宜回答:“皇帝神圣明智,使汉家 天下得到复兴,可是却放纵奴仆残害良民,这又怎能治理国家呢Y我不须用杖打,请准我自 杀!”随即用头撞柱子,流血满面。光武帝命令小太监拉住董宣,叫他给公主叩头认错。董

宣就是不肯;硬使他叩头,董宣用两只手支在地上,始终不肯低头。 公主对光武帝说:“ 文叔当老百姓的时候,保护逃亡的人,官吏不敢进门抓人。现在当了皇帝,还制服不了一个 小地方官吗?”光武帝笑着说:“做皇帝和当老百姓可是不二柞呵!”于是赐予董宣为“强项 令”,赏钱三十万,董宣把它全部分给了下边官员。从此,他打击豪强,那些豪强没有不心惊胆战的。京城里称他为“卧虎”,歌颂说:“桴鼓不鸣董少平。”

篇7:课文董宣执法的课后练习题

课文董宣执法的课后练习题

第一部分:

1.本文选自 ,作者 是 宋史学家。

2.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留圉( ) 匿( ) 骖乘( ) 叱奴( ) 楹( )

臧( ) 因敕( ) 数斛( ) 绶( )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后特征为洛阳令(征: )

⑵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及: )

⑶大言数主之失(失: )

⑷将何以理天下乎(理: )

⑸文叔为白衣时(白衣: )

⑹威不能行一令乎(行: )

4.读课文,说说这篇课文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5.翻译下列句子:

⑴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

⑵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

⑶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⑷叭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

6.汉光武帝刘秀对董宣的态度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你怎样看这些变化?

第二部分:

(一)

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后特征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箠,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臧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枹鼓不鸣董少平。”

7.“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表明董宣是怎样的人,说说你的看法。

8.“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这段描写表明董宣有什么样的精神?

9.“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光武帝刘秀的这些言行表明了什么?

10.董宣把三十万钱全数分发给自己的.下属官吏,这表明了什么?

11.写“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枹鼓不鸣董少平’”有什么表达作用?

(二)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食:供养,给……吃。)之。

有饿者蒙袂辑屦(蒙袂辑屦:用袖子遮住脸,拖着鞋子。),贸贸然(贸贸然:昏昏沉沉的样子。)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嗟:感叹声,这里有轻蔑的意思。)!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谢:拒绝。)焉,终不食而死。

曾子闻之曰:“微与(微与:不必这样。)!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12、简述各段的大意。

13、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故事的内容: 。

14、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⑴齐大饥(饥: )

⑵黔敖左奉(奉: )食

⑶予唯不食(食: )嗟来之食(食: )

15、写出下列句中词语的古义与今义:

⑴从而谢焉 谢:古义 今义

⑵以至于斯也 至于:古义 今义

16、选择正确的译句:

⑴黔敖为食于路( )

篇8:《别董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2.品味语言,想象诗中描绘的送别情景。在读中体会诗人的情感。

3.有感情的朗读并能背诵。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播放歌曲《送别》,教师诵读李叔同的《送别》。

有人说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是画,离别是泪水。在诗人高适的眼里又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别董大》(板书课题)。

2、介绍董大。

3、自由读古诗,做到正确、流利。

4、师配乐朗读全诗。

5、指生朗读。

二、研读深入,品评感悟

(一)品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1、别董大,别时的景是怎样的?用笔画出来

2、“黄云、白日、北风、雁、雪”这几种景物串起来,你眼前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赛读)

3、(出示课件)想象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4、诗中哪个字写出了别时的心情?用笔把这个字圈出来。(板书:愁)。

5、这是怎样的愁?难道这别“愁”仅仅只是来自着眼前这凄凉的景象吗?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还为什么而愁?

6、此刻我们再来看这个“曛”,这昏黄不明的、迷茫的仅仅是指景吗?

(二)品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师:景的凄凉,前途的渺茫,人生的困惑,再难遇到这样的知己。怎一个“愁”字了得!此刻应是挥泪告别,应是借酒消愁,然而,面对遭受挫折、怀才不遇的好友董大,诗人高适却写下了这样的诗句。(课件出示)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板书:莫愁)

2、正是这两句成就了这千古名篇,请大家再读读这两句。

3、“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怎样的一个君啊?(出示课件)

介绍董庭兰。

4、你觉得董大的琴艺怎样?你想对这位前途迷茫的董大说点什么?

5、此时,你就是董大,听完朋友的劝慰,你的心情怎样?

6、再来读题——《别董大》,此刻,别去的是什么?留下的是什么(板书:情)

三、回复全诗,朗读提升

1.诗人以自己的豪情抹去了朋友的愁情。你觉得现在这首诗该怎样读?自己练一练。

2.配乐指名读。齐读

3.从诗人的身上你看到了什么?

4.练习背诵。

四、拓展延伸,总结全诗

1.关于送别主题的古诗你还知道哪些?你能试着背诵一首吗?

2.是啊,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总是情!千年以来,人们也许会不记得董大是谁,也许人们会忘记了这曾是谁留下的诗句,但却永远记住了这激励人生的千古佳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篇9:《别董大》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别董大》是一首送别诗,诗中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期,盛行胡乐,喜欢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董大因此受到冷落,很不得意。而此时,高适也很不得志,30年漂泊在外,常处于贫困的境遇之中。但在这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阔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充满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相信自己,去奋斗,去拼搏,去直面迷茫的人生,着实令人感动。

学情分析

学生还有两个多月就要毕业,离开朝夕相处了六年的老师和同学,此时,学习这两首送别诗,显得更有意义。学生在感受古人那诚挚、关切的深厚友情之时,会引发他们珍惜与同学、老师的情谊,从而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另外,学生经过六年的学习与积淀,已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对占诗有了一定的理解与感悟的能力,因此,读通、读顺,借助资料和工具书读懂诗意并不困难。但是,作者在自己身处人生困境之时,却能以慷慨激昂的语言、乐观豪迈的情怀去激励董大,这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需要教师加以指导和点拨。

教学理念

为了落实课标精神,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力求学有实效,在设计教学时我力图体现以下教学理念:

1. 充分体现学科特点,遵循诗文的阅读规律,加强整体综合的感知,整体人手,分句感悟,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2.加强朗读、吟诵的指导和训练。在吟诵中品味语言、积累词语、想象情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3.逐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并能与文本内容有机整合进行学习”的能力,为学生今后能够形成这种学习习惯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能够读准生字“曛”的读音,并能够正确书写与运用。

2.结合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吟诵诗歌。在读中感悟诗歌的内容,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受到古诗文化的熏陶,激起对古代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理解古诗大意,读中悟情。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面对人生困境时,激励董大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搜集相关资料,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都喜欢背诵古诗,老师和大家对几句,好吗?

孤帆远影碧空尽――

桃花潭水深千尺―― 感时花溅泪一 这三句诗有什么共同之处? 生:都是送别诗。 师:如果把唐诗比为一座瑰丽神奇的大花园,那么送别诗就是其中绚烂耀眼的奇葩。今天,我们就来撷取两首优美的送别诗,共同学习欣赏。(板书:古诗二首)

【这样的导入在复习古诗的基础上,让学生对“送别”主题的古诗,有了初步的整体感知,并且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掌握学法,品悟诗情

师:我们先来学习《别董大》。(板书诗题)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三步法吗?

生:读诗题知作者,抓字眼解诗意,诵诗句悟诗情。

(一)读诗题,知作者

师:请同学们齐读诗题。从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内容?

生:我课前查了资料,董庭兰,是玄宗时代的著名琴手,善古琴,但当时盛行胡乐,他受到冷落。高适,唐代著名边塞诗人,青年时代仕途失意。高适送别董大,也正是自己失意的时候。

师:你真会学习,如果把资料变成自己的话说出来就更好了。

生:我还知道董大就是董庭兰,他是家里的老大,所以叫董大。

师:说得好!你理解了,那你是家里的老几啊?我们该把你叫――

(学生笑)

师:高适和董大是好朋友,在董大落魄、失意、愤而离开京城之时,高适为他送行,写下了这首诗。

师:请同学们再读题目,体会这送别之情。

(生有感情地读诗题)

【诗题即诗眼,借助诗歌的题目,能够明确诗歌的意象,大体明确诗歌的基本内容。通过读诗题,学生不仅了解了作者和董大的生平,也把握住了这首诗的情感基调。这为后面教学环节的展开,做好了铺垫。】

(二)抓字眼,明诗意

师:请同学们先自己读读这首诗,(出示课件)注意读准诗中生字的读音,把诗句读通读顺。

(生自由读诗)

师:我请一位同学读读,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中有一个生字,看他读准了没有,读后评价。

(一生读诗,师出示生字“曛”。)

师:谁来给大家讲讲这个字?

生:“曛”是日落时的余光,“曛黄”是黄昏的意思。

师:来,齐读――“曛”(xun)。

师:请同学们观察“曛”字的写法,动手写一写,记一记。

师:把生字送回课文,大家再齐读这首诗。

师:诗句我们读会了,下一步该干什么了?

生:了解诗的意思。

师:怎样了解诗的意思?

生:抓住关键字眼,借助注释,联系上下诗句、结合背景资料……

师:好!请同学们自主学习,理解诗意。

出示学习要求:

1.自由读一读这首诗,看看这首诗大概讲的是什么意思。

2。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标注,想办法解决。

3.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自己的学习体会。

师:下面我们交流一下。请大家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先读诗句,再说诗意。

(生汇报,说诗意。)

师:黄云是怎么回事?

生:“黄云”即“黄沙漫天”。当时他们在塞外,那里大部分都是沙漠,黄沙飞扬,以至于云都成了黄色的了。

师:通过自学,同学们自己理解了诗意,真好!看看这首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分别在写什么?

生:诗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板书:景情)

【重点字词的理解和逐句理解诗意十分必要,为下一个环节展开丰富的想象,深入领会诗的意境奠定了厚实的基础,提供了一个合理的逻辑依据。】

(三)诵诗句,悟诗情

师:了解了诗的大意,我们再来读一读诗句。请你俩来读,其他同学注意听,给出评价。

(两名学生读诗,师指导评价:注意他在读诗句时是怎么停顿的,是不是读得有节奏。

学生评价,教师相机点评、指导,并出示课件。)

师:看大屏幕,再齐读古诗。

(学生读)

师:古诗词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不单在于声韵的悠扬,更在于以声传情。老师也想来读一读,行吗?(师配乐朗读全诗)

师:你们觉得老师读得怎样?

生:老师读得特别有感情。

生:听了老师的朗读,我好像看到了诗中描写的画面。

师:谢谢同学们!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读出感情呢?

(生交流)

师:是的,只有走进诗中,理解诗人的情感,才能读出感情来。让我们走进一千多年前那个黄沙漫天、北风呼啸、白雪纷飞、孤雁独鸣的送别日子吧!回过头来再看诗题《别董大》,离别时,是怎样的景色呢?再来读读诗的前两句。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请同学们用笔画出来。

生:诗中描写了黄云、白日、北风、雁、雪。

师:“黄云、白日、北风、雁、雪”串起来勾画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师简笔画勾勒诗歌描写的画面)

生:这四种景物让人感到很凄凉!

师:同学们,请闭上眼睛,用心去感受。(播放音乐,夹杂风声、大雁呜叫之声。)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读出你看到的、想到的,以及心中的感受。

生:我仿佛看到了诗人在漫天飞雪中送别董庭兰。

师:请读出这种风雪交加的情景吧!

生:我好像听到了北风呼啸,听到了大雁边飞边悲鸣。

生:我好像看到了董庭兰握着高适的手久久不愿放开。

师:这是怎样凄凉、寒冷、萧瑟的景色啊!在这样的日子里要送别好友,同学们,这离别时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生:高适的心情很不好,很愁苦。

师:难道这“别愁”仅仅只是来自眼前这凄凉的景色吗?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看看你又能发现什么。你还可以联系搜集的背景资料和第三句“莫愁前路无知己”来体会。

生:我认为作者这种愁苦的心情还来自于他要送别的好朋友。 生:老师,我发现这个“曛”字也表达出了作者的“愁”,此刻昏黄不明的、迷茫的仅仅是天气吗?在这样的天气送别朋友,就是愁上加愁!

师:你是一个会学习的孩子,你能从诗句中的关键字词体会人物的情感,真了不起!

生:我从资料了解到不仅作者愁,他的朋友董庭兰也很愁闷。

师:通过搜集资料你们知道董大为什么“愁”吗?

生:董庭兰是当时有名的琴师,但是在长安没有人欣赏他,所以他决定离开长安,去别的地方。

师:“前路”是什么意思?

生:“前路”就是前途。

师:那“前路无知己”该怎么理解?这里的知己指什么?

生:“知己”就是理解自己、赏识自己的人。

师:听,这就是董大当年喜欢弹的那首著名的`《胡笳十八拍》。唐朝诗人李颀曾写长诗《听董大弹胡笳声》来赞美他。(出示:川为静其波,鸟亦罢其鸣。)如此优美的琴声,如此精湛的琴艺,欣赏的人竟然寥寥无几,这怎么不令董大伤感呢?

师:面对前途渺茫、人生暗淡,不知今后走向何方的董大,如果你是高适,你会说些什么?

(学生想象汇报后,教师随机点评并引导学生读后两句。)

师:所以诗人对朋友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人生自占伤离别。此时应是依依惜别,应是把酒话别……可是诗人高适却笔锋一转,对朋友董大说出了这句流传千古的名句。(课件出示诗句)在这惨淡凄凉的黄昏,夕阳西下、北风呼啸、大雪纷纷、凄凄惨惨的时刻,诗人却劝朋友――莫愁!(板书:莫愁)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诗人高适在真诚地劝勉朋友莫愁,可是他自己呢?从20岁离家求取功名,将近30年啊,但一直怀才不遇,漂泊四方,甚至穷困潦倒……在《别董大》的另一首中,诗人写道“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他穷苦到请朋友喝杯清酒都喝不起的地步,可是他没有被困境压倒,反而以加倍的自信和乐观去面对人生,还以此来劝勉朋友。从诗人的身上你看到了什么?(自信、乐观、豪迈。板书:豪迈)

师:带着诗人的豪迈之情,再读这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听到这体贴入微、用心良苦的话语,如果你是董大,此时的心情又会怎样呢?

(学生交流)

师:再来读题。此时别去的是什么,留下的又是什么?

生:此时别去的是忧愁,留下的是自信、温暖。

师:这就是真挚的友情,这就是友情的力量啊!带着你对友情的感受,再读这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一环节,通过课件声音、图像、文字资料等直观手段,通过教师深情的语言描述,营造出了诗歌描写的情景,以此来弥补学生生活经历的缺陷,帮助学生充实表象素材,把学生带入到诗歌的意境之中,激发学生展开了合理大胆的想象。有了以直观情景为支撑的形象,就比较容易引发真切的情感,而当情感与想象融为一体时,领悟诗的思想内涵就变成了学生发自内心需要的学习行为,因此真实有效。】

师:学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

生:感受到r友情的可贵。

生:感受到了高适面对困难,不畏惧、不逃避的豪迈之情。

师:带着你们的感受,自由地朗诵这首诗吧!

师:我们来试着背一背。(指名背诵,全班齐背。提醒注意诵读的节奏与韵律。)

三、感受离别,活用诗句

师:同学们,还有两个多月,你们就要告别母校,离开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同学,走向人生的下一个驿站。此刻,老师的心中充满了对你们的不舍和祝福。相信你们的心中也有千言万语,让我们像诗人高适那样也为你的朋友、同学、老师、母校,写几句送别之语吧!(提示:可以用上学过的送别诗句,也可以自己来创作。)

师:同学们,老师从你们的话语中感受到了那份感恩之情和诚挚友情!希望同学们珍惜这几个月的时间,做最好的自己,为我们的母校,为老师和同学,也为自己留下更多更美好的回忆!也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如果遇到困难和挫折,能像涛人高适那样,自信、乐观、勇敢地去面对。

最后,让我们一起再来诵凌这首《别董大》。

【这一环节既是练笔的过程,也是学生情感内化和深化的过程。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为学生提供了练笔的素材和模式,、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会把对诗文内容的理解、体会到的作者情感,以及自身即将离别母校、老师、同学的感受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篇10:《别董大》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播放送别的歌曲、教师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刚才这首歌唱的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吗?(是一首送别的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送别诗《别董大》、在学这首诗之前,老师想了解一下你们是否还记得以前学过的送别诗、

二、朗读指导

幻灯片出示《别董大》这首诗、指导读诗,要求读得节奏明快、语言流畅、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三、作者简介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那我们一起来了解诗人高适的生平背景、(出示幻灯)高适字达夫,今河北沧县人,唐代著名诗人,青年时代仕途失意,50岁后又数任地方大员和朝廷官员。他的诗风格雄浑,粗犷,悲壮

四、内容简介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诗作者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的吗?为了让大家更好的理解这首诗,我们一起来看看写作背景,幻灯出示、《别董大》是高适漫游时写的送别诗,作者送别的朋友董大名叫董庭兰。据说董庭兰善古琴。当时盛行胡乐,他受到冷落,高适送别他,可能也正是诗人失意的时候。

五、理解诗句,以及所包含的情感

1、当同学们看到第一行诗的时候脑海中会出现怎样的一幅情景呢?学生说完后出示幻灯第一幅图的景象。

2、当同学们看到第二行诗的时候脑海中又会出现怎样一幅情景呢?学生说完后出示幻灯第二幅图的`景象。

师引导:在这样的景色里好友要天各一方,心情会是怎样的?让学生说说。(是忧愁、痛苦、压抑、伤感的)

3、作者与好友的心情是忧愁、痛苦、压抑、伤感的,但诗人为了好友的未来,力劝董大什么呢?请同学们读出来、出示幻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指导:前两句和后两句的格调正好相反、前面是(低沉的),后面是(高昂、豪迈向上的)、谁能把这种语气读出来、

4、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先请一名同学说说,然后出示第一句诗意的幻灯:黄云千里,太阳昏黄昏、北风呼啸,雪花纷飞,天空中有一群大雁向远方飞去、

再请一名同学说说,然后出示第二句诗意的幻灯:和作者分别后,在今后再也遇不到像你这样知心的朋友、但作者劝董大不用发愁、因为“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你的名气。

5、佳句欣赏、

同学们这首诗里写得最好的一句诗是哪句,请同学们一起读出来、出示幻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里面所包含的情感、

师相机引导:诗歌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高度赞美与衷心的祝愿,写出诗人豪迈的激情,写出彼此之间的深情厚谊、

6、那我们这首诗表达了朋友之间怎样的情感?学生回答后出示中心思想这一张幻灯片、这首赠别诗描写了作者与朋友董大分别时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真情厚谊,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大丈夫气概.

7、请同学们背诵一下我们今天学的《别董大》,一边背诵一边回忆当时的景象,然后出示幻灯片:默写此诗、、同学们一边默写一边听音乐、

六、情境表演

同学们,通过读、背、说、写,理解这首诗了吗?那好,同学们想想,他们当时分别的时候会说此什么呢?请看96班两位著名演员表演:(出示幻灯)现代版――话别、同学们,他们表演得怎样?请我们以热烈的掌声表示谢谢,感谢他们给我们带来这么精彩的表演、

七、小结

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首诗、我们这首诗描写了当时的天气,最重要的却是高适送别时对友人说的这句名言:“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啊,前路茫茫,一路风沙,有挚友一番激励,董大满怀信心,高适挥手远去、这便是诗的魅力,它写自然恶劣,写人情伟大,诉朋友真情,愿大家以后多交这样的朋友,也写这样的好诗、

八、作业

下面是老师给大家出的作业题、好好看看,自己最适合做哪道?下课后好好在同学们面前表现一番、出示幻灯:

1、喜欢表演的同学下课后把这首诗表演给大家看、

2、喜欢朗读的同学开个诗歌朗诵会、

3、喜欢写字的同学开展一次诗歌写字比赛、

4、喜欢电脑的同学给此诗设计一个封面、

5、爱唱歌的同学唱一唱有关送别的歌、

九、下课

今天,我们这节课到此结束,祝愿老师和同学们在今后的道路中心想事成,一帆风顺、

篇11:《别董大》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古诗三首之《别董大》

学习目标

1、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

3、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体悟诗人内心的独特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氛围,感受诗境。

1、播放歌曲《送别》。(板书:别)

2、送别这种情感自古有之。古人就把这种种别离的愁思化作了一句句真情的诗。

3、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送别诗,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回到唐朝,和著名诗人高适一起去送一位好朋友。知道他的好友叫什么吗?(补板书:董大)

4、请大家翻开课本,自己小声地读读古诗,把它读正确、读通顺了。

5、指名读,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6、通过自学,你从这首诗中感受到什么?

二、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1、请大家再次回到课本,借助注释,看看能不能自己读懂诗句。

2、你读懂了哪句诗,你就说哪一句。

3、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

4、品读前两句。师:诗人是在怎样的环境下送别好朋友的呢?

(1)指名读前两句诗并说理解。

(2)你从这样的环境中感受到什么?你是如何感受到的?

(3)指导感情朗读这前两句诗。读出自己的理解。(结合教师范读)

5、品读后两句

(1)指名读。

(2)听了这样的话语,董大还继续陷入无边无际的忧愁之中吗?

(3)从这真情的话语中,你体会高适对董大的鼓励了吗?高适会对董大怎么说。

6、感受着这样一番肺腑之言,此时此刻,你能想象得到董大又会对诗人高适说些什么呢?

7、是啊,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失落,都会有悲哀。所以:

假如生活中你的好朋友遇到了挫折,我们可以对他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8、背诵古诗。感受着这对朋友的深情,我们心潮澎湃。现在你能把这首诗背下来么?

三、对比参读,感悟诗蕴。

1、生比较,指名汇报。

2、汇报交流。

板书设计

别董大

白日熏,天色昏黄

莫愁,不要发愁

篇12:《别董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并背诵。

2、理解古诗大意。

3、体会送别诗蕴含的感情。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对字词的理解与感悟,能够体会故事的意境,读出韵味。

教学难点:

通过字词理解诗意,感悟诗句背后蕴含的情感。

教学过程:

导入:今天,我们再学一首送别诗,题目是——别董大(板书)。

t: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s:送别一个叫董大的人。

t:这里的别当——“送别”讲,董大是一个人名,我们一起来写一遍。

t:自己把古诗读四遍,前两遍读准确读流利,后两遍试着读出节奏。

s:自读古诗。

导学提纲:

1、自读古诗,借助解释理解古诗。(第一步)

2、将不明白的字、词勾画出来,同学间讨论。并说说知道了什么?(第二步)

别董大

作者: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曛:昏暗。 君:古时对对方的尊称。这里指董大。

莫:不要。 知己:彼此相互了解而情谊深切的人。

识:认识,了解。汇报预设:通过自学,你有知道了什么?

s:我知道天气很冷,下着大雪。

s:我知道风很大,天昏暗了。

s:我知道了风很大,吹的大雁很冷。

t:有了刚才的理解,再来学习肯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PPT: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品读第一句,体会环境恶劣。

t:谁先来读这两句诗?

s:读

t:这句诗中写了哪些景物,圈出来?

s:黄云、白日、北风、雁、雪

t:将这些景物放回诗句中读一读。

s:读。

t:细细的品读这些景物能让我们联想到什么样的画面?

PPT:千里黄云白日曛

s:好多黄云,天都变暗了。

s:我看到了黄云把白日都遮盖住了,天就变暗了。

s:到处都是黄云。

s:天空中刮起了风,风中有许多沙子。

……

t:就这么半句诗让我们看到了这样的画面,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将你想到的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s: 千里黄云白日曛

t:在其他诗句中接触过“千里”这个词吗?

PPT: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读)

s: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t:“千里”在这里什么意思?

s:面积很广,黄云很多。

t:那读出他的广与多。

s:读——千里/黄云/白日曛

t:这么一句诗,我们就这么读着读着,读出了他背后的画面,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当时董大生活的环境怎样?

s:不好、很脏、很冷、恶劣……

t:这样恶劣的环境,怎样读?

s:再读(千里/黄云/白日曛)

体会二:天气恶劣

导读提纲:读“北风吹雁雪纷纷”你联想到了什么画面?

汇报:

s:我知道雪下得非常大。(雪纷纷)

我知道风非常猛。(北风吹)

我知道这是在冬季,大雁冒雪飞行。

t: 见到此情此景你内心有什么感受,写一写。

s:我感受到了寒冷,北风吹。我感受到了大雁很孤独。我感受到雪下得太大了。

t:你很会分析,体会到了诗人心中的情感。我们把前两句连起来读一读。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你们读前四个字,王老师读后三个字。

st: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ts: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强项令教案设计

强项令的原文和翻译

通信工程的学习总结的参考文章

《强项令》阅读附答案

强项令 董宣文言文阅读训练

强项令阅读答案

关于伟人诚信的小故事

关于伟人的诚信故事精选

范晔《四知》原文及翻译

竞聘职称述职报告

董宣执法 教案教学设计
《董宣执法 教案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董宣执法 教案教学设计(集锦12篇)】相关文章:

诗词五首 导学案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2024-03-15

董迅简介2023-12-22

《河南令张君墓志铭》阅读答案2022-12-21

《中国历史故事》读后感300字2023-06-01

《中国历史》优秀读后感2024-01-21

鲁恭为中牢令文言文阅读答案2023-09-06

精选遵纪守法从我做起征文2022-10-02

初中生如何学习文言文2022-05-06

董遇三余读书阅读理解及答案2023-08-28

《后汉书吴汉传》的阅读理解习题及答案2022-06-28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