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爬行类 教学设计

时间:2022-12-24 07:31:46 更多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第九章爬行类 教学设计(集锦20篇)由网友“田清流”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第九章爬行类 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九章爬行类 教学设计

篇1:第九章爬行类  教学设计

第九章爬行类  教学设计

第九章爬行类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

(1)理解蜥蜴与陆上生活相适应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生殖发育的特点。

(2)理解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3)知道古代爬行动物的繁盛和绝灭。

2.能力方面

(1)学生通过进行观察、分析、类比方法的训练,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2)使学生了解自然科学的学习方法。

3.思想情感方面

(1)通过对爬行动物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生物与环境相适应、形态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2)通过对爬行类和两栖类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的比较,以及

重点难点

1.蜥蜴的形态结构和生殖发育特点为本节的重点。因为:

(1)蜥蜴的形态结构和生殖发育特点是理解

(2)这部分知识是学生理解爬行动物的特征的基础;

(3)是理解爬行类是真正陆生脊椎动物的基础;

(4)为学习鸟类和哺乳类奠定基础;

(5)可使学生树立生物与环境相互适应的观点和进化论的观点。

2.爬行动物与哺乳动物有亲缘关系为本节难点。因为学生对古代爬行动物了解不多,对兽齿

教具准备

1.爬行动物生活习性、形态结构和生殖的录像;

2.龟、扬子鳄习性的录像或挂图;

3.兽齿类挂图;

4.模拟古代爬行动物生活的录像;

5.龟、蜥蜴标本。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设计思路:

出示标本引出课题

篇2:第九章爬行类 教学设计

第九章爬行类 教学设计

第九章爬行类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

(1)理解蜥蜴与陆上生活相适应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生殖发育的特点。

(2)理解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3)知道古代爬行动物的繁盛和绝灭。

2.能力方面

(1)学生通过进行观察、分析、类比方法的训练,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2)使学生了解自然科学的学习方法。

3.思想情感方面

(1)通过对爬行动物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生物与环境相适应、形态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篇3:第九章爬行类教学设计

第九章爬行类教学设计

第九章爬行类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

(1)理解蜥蜴与陆上生活相适应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生殖发育的特点。

(2)理解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3)知道古代爬行动物的繁盛和绝灭。

2.能力方面

(1)学生通过进行观察、分析、类比方法的训练,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2)使学生了解自然科学的学习方法。

3.思想情感方面

(1)通过对爬行动物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生物与环境相适应、形态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2)通过对爬行类和两栖类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的比较,以及对占代爬行类中兽齿类牙齿的了解,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生物进化论的观点。

重点难点

1.蜥蜴的形态结构和生殖发育特点为本节的重点。因为:

(1)蜥蜴的形态结构和生殖发育特点是理解晰踢适应陆生生活的前提;

(2)这部分知识是学生理解爬行动物的特征的基础;

(3)是理解爬行类是真正陆生脊椎动物的`基础;

(4)为学习鸟类和哺乳类奠定基础;

(5)可使学生树立生物与环境相互适应的观点和进化论的观点。

2.爬行动物与哺乳动物有亲缘关系为本节难点。因为学生对古代爬行动物了解不多,对兽齿类这个过渡类型更是陌生,不易接受。所以把这个知识点划为难点。

教具准备

1.爬行动物生活习性、形态结构和生殖的录像;

2.龟、扬子鳄习性的录像或挂图;

3.兽齿类挂图;

4.模拟古代爬行动物生活的录像;

5.龟、蜥蜴标本。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设计思路:

出示标本引出课题

篇4:第九章爬行类习题

第九章爬行类习题精选

第九章爬行类习题精选

1、爬行动物的身体分为( )

A.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

B.头、躯干、四肢、尾四部分

C. 头、颈、躯干、四肢、尾五部分

D. 头、胸、腹、四肢、尾五部分

解 与两栖动物明显不同的是爬行动物有了颈部,颈的出现傅头部的运动更为灵活,对于寻觅食物和发现天敌都十分有利;四肢有利于爬行动物在陆地的活动,但由于四肢短小,不能完全支撑起身体,运动时,须借助身体的扭动来爬行,爬行动物也由此得名。选项C正确。

2、蜥蜴的体表覆盖角质细鳞,这有利于( )。

A. 适应水生生活 B. 利用皮肤呼吸

C. 适应陆地生活 D. 自由活动

解 鳞片的出现,使得动物体内的水分不易散失出去,保持水分,就减小了对水的依赖,可以更长时间地离开水,适应干燥的陆地生活。角质细鳞还有保护作用。但鳞片的出现,使氧很难通过皮肤进入身体,因此,蜥蜴已不再依靠皮肤的辅助呼吸,而完全依靠肺呼吸。选项C正确。

3、蜥蜴呼吸的特点是( )。

A.完全用肺呼吸 B. 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

C. 用体表呼吸 D. 用鳃呼吸

解 蜥蜴的肺发达,肺泡数目很多,气体交换效率高,完全可以满足整个身体对氧的需求。蜥蜴体表的鳞片使得氧和二氧化碳不易通过,所以皮肤不能呼吸。选项A正确。

4、蜥蜴的'生殖特点是( )。

A.雌雄异体,水中受精 B.雌雄异体,体内受精.

C. 雌雄异体,体外受精 D. 雌雄同体,异体受精

解 蜥蜴是真正的陆生动物,雌、雄蜥蜴经过交配,雄蜥蜴将精子送人雌蜥蜴的体内,精子和卵细胞在雌蜥蜴体内受精形成受精卵。体内受精方式使得动物的生殖活动脱离水的限制,是对陆生生活的一种适应。选项B正确。

5、蜥蜴卵的发育方式是( )。

A. 产大型卵,靠雌蜥蜴孵化蜥蜴卵

B. 产大型卵,卵外有坚韧的卵壳,靠阳光的热量孵化

C.卵很小,产于沙土中,借阳光的照射孵化

D.卵较大,在雌蜥蜴体内孵化成小蜥蜴

解 蜥蜴产下的卵较大,绝大部分空间由卵黄等营养物质占据,营养是供受精卵细胞发育的。卵外有坚韧的卵壳,有保护作用。雌蜥蜴将卵产在沙土中,借阳光照射产生的热量孵化,雌蜥蜴不孵卵。选项B正确。

6、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是( )。

A.昆虫纲 B.爬行纲 C. 蛛形纲 D. 两栖纲

解 四个选项中,两栖纲和爬行纲为脊椎动物,两栖纲动物虽能在陆地生活,但对水的依赖性很大,呼吸、生殖等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水域,而爬行动物由于体表有鳞片防止水分蒸发,肺泡数目多,不需体表呼吸,生殖为体内受精,卵在沙土中发育,生命活动离开了水域,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虽然有些爬行动物生活在水中,如鳄、海龟等,但这,些爬行动物的祖先已进化成了陆地生活的动物,后来又回到了水中生活,所以从进化和身体结构来看,爬行动物是真正的适应陆地生活的脊椎动物。选项B正确。

7、被称为“活化石”的爬行动物是( )。

A.蜥蜴 B. 扬子鳄 C.马门溪龙 D. 蛇

解 “活化石”是指,――些与已灭绝的远古时期的动物结构很相似的,仍在世界上生存的珍稀动物。扬子鳄是我国特产的动物,具有一些原始特征,对研究古代爬行动物、古地质学和生物进化有重要的科研价值。被称为“活化石”,被列为国家―级保护动物。选项B正确。

8、爬行动物是指( )。

A. 能在陆地上爬着行走的动物

B.体表有鳞片,用肺呼吸,心室有不完全隔膜的一类脊椎动物

C. 体表有鳞片或硬壳的动物

D. 四肢短小,行动缓慢的动物

解 爬行动物专指这样一类脊椎动物:体表覆盖角质磷片或甲;用肺呼吸哼心室里有不完全隔膜;体内受精,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体温不恒定.有以上特征的动物有蜥蜴、龟、蛇、鳄鱼等类群的动物。只以“爬行”这一个特征来认定是爬行动物是错误的。选项B正确。

篇5:爬行类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

(1)理解蜥蜴与陆上生活相适应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生殖发育的特点。

(2)理解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3)知道古代爬行动物的繁盛和绝灭。

2.能力方面

(1)学生通过进行观察、分析、类比方法的训练,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2)使学生了解自然科学的学习方法。

3.思想情感方面

(1)通过对爬行动物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生物与环境相适应、形态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2)通过对爬行类和两栖类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的比较,以及

重点难点

1.蜥蜴的形态结构和生殖发育特点为本节的`重点。因为:

(1)蜥蜴的形态结构和生殖发育特点是理解

(2)这部分知识是学生理解爬行动物的特征的基础;

(3)是理解爬行类是真正陆生脊椎动物的基础;

(4)为学习鸟类和哺乳类奠定基础;

(5)可使学生树立生物与环境相互适应的观点和进化论的观点。

2.爬行动物与哺乳动物有亲缘关系为本节难点。因为学生对古代爬行动物了解不多,对兽齿

教具准备

1.爬行动物生活习性、形态结构和生殖的录像;

2.龟、扬子鳄习性的录像或挂图;

3.兽齿类挂图;

4.模拟古代爬行动物生活的录像;

5.龟、蜥蜴标本。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设计思路:

出示标本引出课题

篇6:第九章第二节脊髓和脊神经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知识方面:了解脊髓的位置、结构和功能。

了解脊神经的分布和功能。

初步学会做简单的脊蛙反射实验。

能力方面: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

情感方面:培养学生保护自然的情趣、意识。

重点和难点

重点:脊髓的结构和功能;脊神经的分布和功能。

难点:脊蛙反射实验的方法与实验结果的分析。

课时安排

参考课时一课时。

教学用具

人体神经系统的模型、脊髓与脊神经的模型和挂图、投影图片。蛙的神经系统解剖标本或挂图。脊蛙反射实验的录象播放准备。做脊蛙反射实验的必备材料、器械、试剂等。要求学生课前对本节教材内容做预习。

教学过程 设计

(观察脊髓的位置、形态、结构—了解脊髓→观察脊神经的构成与分布—了解脊神经→脊蛙反射实验)

引入新课:从反射与反射弧的知识出发,提出神经系统的各组成部分在反射性调节活动中分别充当什么角色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脊髓和脊神经。

主体过程:出示神经系统模型或挂图,结合图示介绍脊髓的位置和脊神经的大体分布;出示脊髓和脊神经挂图或投影照片,介绍脊髓的形态结构、脊神经与脊髓的连接关系及脊神经的构成。讲解介绍时除引导学生注意直观形象的观察外,要适当配合示意性板图、板书,点明知识要点,也助于理清结构关系。(简明扼要)

提出:已知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完整而有活性的反射弧能够实现反射。那么如果脊髓灰质充当神经中枢,脊神经分别联系感受器和效应器,是否能实现某些反射活动呢?我们现在来做一个实验,看能否说明这个问题。

提示同学们在实验前应注意看蛙的外部特征,有意地去观察一下蛙在整体情况下对刺激产生反应的情况,然后开始按教材指导自己完成实验。同对播放教师做脊蛙实验的录象供同学们参考。教师可个别给与必要指导。

待基本完成实验过程后,请两组学生代表分别报告自己的实验结果,教师鼓励同学们利用自己的实验来说明前面所提出的问题。

教师以谈话的方式同时板书归纳出本实验的结论:(1)去脑的脊蛙能引出搔扒反射,证明仅以脊髓并通过脊神经联系感受器和效应器,能够组成完整反射弧,实现某些反射活动;

(2)损毁脊髓后搔扒反射不能引出,证明脊髓是该反射弧上必要结构,反射弧的健全是实现反射的先决条件。

提出:如果脊髓灰质具有某些反射的神经中枢作用,那么脊髓白质的作用如何?脊髓灰质与脑灰质的关系又如何呢?然后举例、分析说明脊髓的传导功能和受高级中枢控制的特点。

小结:以谈话方式总结脊髓和脊神经的功能,同时板书其要点。

课外思考题:如果要证明脊神经的前根与后根功能不同——前根是运动神经纤维,后根是感觉神经纤维,你认为应该怎样实验。

附:板书设计

第三节 脊髓和脊神经

一、脊髓与脊神经的形态结构

二、脊蛙反射实验

1.脊蛙能引出搔扒反射——证明:此反射弧健全(脊髓具有反射中枢作用)

2.损毁脊髓不能引出搔扒反射——证明:反射弧已破坏,反射不能实现

三、脊髓与脊神经的功能

篇7:第九章第三节脑和脑神经 教学设计

第九章第三节脑和脑神经 教学设计

第九章第三节脑和脑神经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脑的大体结构及部分脑神经的分布和主要作用;

2.理解大脑和小脑的基本功能。

能力目标 通过直观教学,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抽象概括成应带有理性知识,从而培养学生概括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向学生介绍研究脑功能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决心。

说明:本节是继第二节学习了脊髓与脊神经有关知识后,需要进一步认识脑和脑神经的教学内容。关于这方面的基础知识,都要以认识生理功能与形态结构相适应的关系为基本目标。另外,不能忽视有关结论的事实依据在认识形成中的重要作用。把具体、生动的客观事实,以直观方式(包括实物直观、模像直观和言语直观)呈现出来,才能形成最基本的感性认识,才能在此基础上抽象、概括形成应有的理性认识。所以,重视向学生介绍研究脑功能的科学方法,也是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的教学要求。

难点、重点分析

1.难点:大脑皮层神经中枢的高级机能。

分析:理解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功能,一方面要求了解有关皮层形态位置概况,另一方面要求理解相应功能的具体表现方式。由于大脑皮层的形态辨认因沟回曲折交错而不易形成较明析的印象,而且某些中枢机能表现不易在认识上明确区分,所以使理解这些机能成为教学难点。

突破这一难点,关键是要适当、充分地处理好教材内容的直观问题。例如,在认识大脑皮层形态特征时,除了用图像直观材料外,还要配合模型直观,并且可以在一模型上用适当颜色显示几个中枢部位,特别指示中央沟和外侧裂的形态位置请学生辨识。这样,就能突出重点地使学生了解大脑皮层表面特征,为学习有关中枢高级机能建立具体感性认识基础。另外,在观察大脑额状剖面图、认识灰质与白质分布情况时,还应着重强调白质纤维走向联系,可结合脑干模型来观察锥体交叉部位,并将脊髓传导束与脑相连的关系做概略介绍,说明上、下行纤维的交叉走向,为理解躯体运动和感觉机能的皮层对侧管理建立必要的形态结构认识基础。在介绍某些皮层中枢的功能时,可首先用言语直观或结合图像直观的方法,形象、生动地描述有关研究实例,使学生能从中领悟到中枢功能的特点,也能促使学生较容易地使理解的知识具体化。

2.重点:理解大脑皮层与小脑的生理功能。

分析:本节的学习目标,虽然有关于脑的形态结构的认识要求,但仍要突出理解脑功能的内容。因为学习神经调节的有关知识,核心问题是要认识调节的生理意义和机理,这就必须将对生理功能的要求作为重点。但也不能忽视对形态结构的了解,因为这是理解功能的感性认识基础,也是强调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认识方法所必要。

突出重点,可以采用从调节的有关生理问题出发,借形态结构对问题给予适当解释,再对生理功能做出概括性结论的教学过程。这样的教学过程,首先是考虑到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为学习动机的这种认知需要,必是在适当的问题情境中产生。另外,也容易从具体材料的了解中发展出因果关系判断、推理的认识来,符合一般认识规律。

比如,列举某些语言功能障碍的病例,提出“他们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语言功能缺损呢?”然后介绍皮层中枢病变部位与语言功能障碍的对应关系,再概括指出,语言中枢皮层机能定位的有关结论。

参考课时:一课时

教具准备:

脑的纵剖图、脑模型、大脑内部结构图、大脑中各神经中枢的功能示意图。

教学内容设计思路

脑的形态结构→大脑结构与功能→小脑的功能→脑干与脑神经。

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新课:

从脊髓知识出发,提出:脊髓在结构上与脑相连接,在功能上受脑的控制,那么脑的结构与功能是怎样的呢?引出本节课题:脑和脑神经。

2.了解脑的形态结构:

教师出示脑的形态图,并示脑模型请学生观察。

首先介绍脑的位置、外形,简要说明大脑半球、表面沟回、小脑位置、脑干及其与脊髓连接关系,然后介绍脑的正中矢状剖面与额状剖面的方位,并结合脑模型说明之。总结脑的大体形态结构特征。

3.认识大脑的结构与功能:

观察脑的额状剖面,认识大脑灰质与白质的分布特点。

教师拿出兔的脑模型,与人的脑模型比较,请学生观察其大脑发达程度与表面形态之不同。然后指出,人的大脑皮层沟回起伏,尤为发达,这与人的大脑高级中枢功能高度进化相适应:人的大脑皮层成为调节人体各种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教师提出:人们对于大脑皮层高级中枢的功能是如何研究的呢?

教师可介绍典型研究实例。如:

一位法国医生[Broca(1860)]曾观察了这样一个病人,他可以理解语言,但不能说话。他的喉、舌、唇、声带等都没有运动障碍,他可以哼曲调。后来,在病人尸体解剖时发现,他的大脑左半球有一鸡蛋大的病变区,而右半球正常。Broca以后又研究了8个相同的病人,都在大脑左半球这个区域受损。这些发现使Broca在1864年宣布了一条脑机能原理:“我们用左半球说话。”

有两位德国生理学家[Gustav Fritsch和Eduard Hitzig(1870)]发现,用电刺激狗的大脑皮层一定部位,可以规律性地引起对侧肢体产生一定的运动。这是第一次用实验证明了大脑皮层上存在不同的功能定位。

还有的科学家,在对人进行神经外科手术时,实验性地用电流刺激大脑皮层,观察病人的运动反应,询问病人的主观感觉。用这样的方法认识了大脑皮层主要运动中枢和躯体感觉中枢的部位及其支配、管理的对侧性情况。

总之,人们可以采用多方面的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等方法,或者把临床观察、手术治疗和科学实验相结合进行研究,得到了关于大脑皮层功能的许多知识。

然后,教师可概括地介绍皮层几个重要的中枢功能及它们的位置。

最后指导学生观察脑剖面图上白质纤维形态,说明大脑功能联系的结构基础是怎样的。

4.认识小脑功能:

对小脑知识的学习,先从形态、位置出发,了解小脑大体部位、形态情况。

然后,列举人的'小脑损伤病例临床表现。例如随意运动的共济失调症状(随意运动的共济即运动中各主动机、拮抗肌、协同肌、固定肌等肌群的共同协调活动):行走时摇晃、不稳,状如醉酒,往往有向后倾倒之势;不能完成精确的动作,如用手指物、写字等等。再介绍教材中关于狗的小脑切除术后,狗的运动异常现象。以上介绍内容,最好有图像直观材料。

从上述事例中引出结论:小脑具有维持运动协调性、体位平衡等重要功能。

也需要指出,小脑在其腹面有许多联系大脑、脑干和脊髓的神经纤维出入。这些纤维的信息传送,使小脑能够将来自大脑指挥肌肉运动的信息与肌肉实际动作情况的信息加以整理,并发出调整信息到大脑及其他下位运动中枢,使动作能够协调、准确地完成。

5.了解脑干和脑神经:

首先,出示脑干模型或挂图等直观教具,特别注意显示脑干腹面各脑神经根的形态状况。请学生观察脑干外形,同时教师简要介绍:脑干与脊髓、大脑、小脑的连接关系。并结合脑干额状剖面图示,说明脑干中白质纤维纵横交错、灰质分布为许多散在核团的情况,其中存在管理呼吸运动、心血管活的基本中枢。指出,这些中枢结构的损伤,会致呼吸、心跳停止活动而危及生命。

然后,概略介绍12对脑神经根与脑的连接情况。着重指出,除第一对脑神经连接大脑外,其余都与脑干相连。通过这些脑神经的联系实现脑中枢结构对头面部感觉和运动功能的管理。特别是视、嗅、听等重要感觉器官的传入信息,通过相应脑神经传送,使我们对环境中相应刺激的感受成为可能。介绍迷走神经的分布和主要功能时,简要说明“植物性神经”的含义。

最后小结:

(1)大脑皮层是神经调节的最高级中枢部位。各种感觉功能、随意运动指令以及语言功能、意识活动等高级神经功能都要由大脑皮层完成;

大脑内部白质纤维,有的联络左、右大脑半球,有的联络大脑以下各级中枢部位。其中许多上行和下行纤维,大多要在一定部位交叉至对侧,使皮层对躯体运动的支配与感觉的产生表现为对侧性特征。

(2)小脑通过脑干与大脑和脊髓联络,主要功能是使躯体运动的动作协调、准确,并维持身体平衡。

(3)脑干不仅是联络大脑、小脑和脊髓的中继站,而且还有许多重要的灰质核团,作为呼吸、心血管运动反射调节的中枢结构,并连接除嗅神经外的各对脑神经,成为有关反射的基本中枢。

在做上述小结时,教师最好设计出一系列问题,由学生思考并做出概括性回答。以此来及时检查前面的教学效果是否满意。

【板书设计】

小资料

大脑的左右半球有分工:

许多年以前,神经外科医生发现,切开大脑两半球之间的主要连接(胼胝体)后,病人的智力几乎没有什么变化。有时就用这种手术来治疗严重的癫痫病人,能防止癫痫病发作。但有的科学家发现,切断胼胝体的动物,由一侧大脑半球所学习到的行为反应,其信息不能传送给另一侧大脑半球,似乎大脑的两个半球是功能独立的。后来,一些科学家又对“裂脑人”(切断胼胝体的病人)作了一系列实验研究,发现人的大脑左右两个半球都能独立地感知刺激,一侧半球所经验的、学习和记忆的信息,不能传送给另一半球。研究还发现,两个半球功能上有差别:左大脑半球在分析时间规式方面、在判别语言和非语言的声音刺激以及视觉和触觉事件上都比右半球的能力强。较强的分析听觉事件的能力是左半球语言优势的基础。右半球对语言的理解很有限,但也具有高度的智力活动,在某些方面强于左半球。如对于空间几何图像的理解和判断,对形象信号的感知以及识别和记忆音调等方面的能力,都比左半球强。在记忆能力方面,左半球对语言形式的信息记忆能力远强于右半球,但却难于记住复杂的视觉和触觉信息。右半球则很难记忆语言材料,而对复杂的图画和触觉信息却有很好的记忆力。

这样,根据实验研究的结论认为:独立的大脑左半球具有支配讲话、写字、数学运算和抽象推理功能。在控制神经系统调节活动方面,左半球是较多地起主导作用的半球。独立的右半球在认识空间、理解音乐和形象思维等方面的能力优于左半球。也就是说,大脑两半球的功能是很专门化的,它们各有分工又互相合作。

篇8:第九章第二节脊髓和脊神经 教学设计

第九章第二节脊髓和脊神经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知识方面:了解脊髓的位置、结构和功能。

了解脊神经的分布和功能。

初步学会做简单的脊蛙反射实验。

能力方面: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

情感方面:培养学生保护自然的情趣、意识。

重点和难点

重点:脊髓的结构和功能;脊神经的分布和功能。

难点:脊蛙反射实验的方法与实验结果的分析。

课时安排

参考课时一课时。

教学用具

人体神经系统的模型、脊髓与脊神经的模型和挂图、投影图片。蛙的神经系统解剖标本或挂图。脊蛙反射实验的录象播放准备。做脊蛙反射实验的必备材料、器械、试剂等。要求学生课前对本节教材内容做预习。

教学过程设计

(观察脊髓的位置、形态、结构―了解脊髓→观察脊神经的构成与分布―了解脊神经→脊蛙反射实验)

引入新课:从反射与反射弧的知识出发,提出神经系统的各组成部分在反射性调节活动中分别充当什么角色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脊髓和脊神经。

主体过程:出示神经系统模型或挂图,结合图示介绍脊髓的位置和脊神经的大体分布;出示脊髓和脊神经挂图或投影照片,介绍脊髓的形态结构、脊神经与脊髓的连接关系及脊神经的构成。讲解介绍时除引导学生注意直观形象的观察外,要适当配合示意性板图、板书,点明知识要点,也助于理清结构关系。(简明扼要)

提出:已知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完整而有活性的反射弧能够实现反射。那么如果脊髓灰质充当神经中枢,脊神经分别联系感受器和效应器,是否能实现某些反射活动呢?我们现在来做一个实验,看能否说明这个问题。

提示同学们在实验前应注意看蛙的外部特征,有意地去观察一下蛙在整体情况下对刺激产生反应的情况,然后开始按教材指导自己完成实验。同对播放教师做脊蛙实验的录象供同学们参考。教师可个别给与必要指导。

待基本完成实验过程后,请两组学生代表分别报告自己的实验结果,教师鼓励同学们利用自己的实验来说明前面所提出的问题。

教师以谈话的.方式同时板书归纳出本实验的结论:(1)去脑的脊蛙能引出搔扒反射,证明仅以脊髓并通过脊神经联系感受器和效应器,能够组成完整反射弧,实现某些反射活动;

(2)损毁脊髓后搔扒反射不能引出,证明脊髓是该反射弧上必要结构,反射弧的健全是实现反射的先决条件。

提出:如果脊髓灰质具有某些反射的神经中枢作用,那么脊髓白质的作用如何?脊髓灰质与脑灰质的关系又如何呢?然后举例、分析说明脊髓的传导功能和受高级中枢控制的特点。

小结:以谈话方式总结脊髓和脊神经的功能,同时板书其要点。

课外思考题:如果要证明脊神经的前根与后根功能不同――前根是运动神经纤维,后根是感觉神经纤维,你认为应该怎样实验。

附:板书设计

篇9:第九章第二节脊髓和脊神经 教学设计

一、脊髓与脊神经的形态结构

二、脊蛙反射实验

1.脊蛙能引出搔扒反射――证明:此反射弧健全(脊髓具有反射中枢作用)

2.损毁脊髓不能引出搔扒反射――证明:反射弧已破坏,反射不能实现

三、脊髓与脊神经的功能

篇10:水平井生产测井爬行器设计

水平井生产测井爬行器设计

文章介绍了在大斜度井和水平井中进行生产测井使用的爬行器的.基本原理和工作特点.水平井生产测井爬行器由四个部件组成:上下扶正器、推靠段、牵引段、电子线路段.其中牵引段和推靠段是爬行器的核心部分,扶正器和电子线路段是辅助部分.

作 者:杨永刚 张铎 刘建成 刘宗杰 Yang Yonggang Zhang Feng Liu Jiancheng Liu Zongjie  作者单位:杨永刚,刘宗杰,Yang Yonggang,Liu Zongjie(中石油川庆测井公司测井技术分公司,重庆)

张铎,Zhang Feng(中石油四川钻采院定向井公司四川,广汉)

刘建成,Liu Jiancheng(华油二连分公司工程设计室,内蒙古,锡林浩特)

刊 名:石油仪器 英文刊名:PETROLEUM INSTRUMENTS 年,卷(期): 23(4) 分类号:P631.8+1 关键词:爬行器   推靠   牵引   无刷电机  

篇11:第九章第四节人类的神经调节教学设计

第九章第四节人类的神经调节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1.理解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的概念;

2. 掌握条件反射的建立,并理解其意义;

3.理解人类高级神经活动的重要特征。

能力目标:

通过实例比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情感目标:

正确认识人与动物之间的本质区别,使学生树立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

说明:知识目标3是本节教学的核心问题。也就是说要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明了:人类恃有的语言功能是使人类具有特殊条件反射(对言语。文字信号发生特有反应)能力的生理基础。为此需要在认识上能够区别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并掌握建立条件反射的一般规律,理解条件反射作为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是使动物和人类具有适应环境的更强能力的生理基础。所以,在教学中循认识的递进规律,要从反射调节的特殊范例中首先抽提出二种不同性质反射的概念,然后强调对两类反射性质的理解,再来分析建立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最后提出人类特有条件反射能力是什么。

课时安排

本节参考课时一课时。

教具准备

吃梅、看梅、谈梅的投影片或者挂图。实验过程中积累的资料(幻灯片的形式)

难点、重点分析

1.难点:条件反射的建立。

分析: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是使无关刺激经过多次同非条件刺激结合之后,通过高级神经活动转化为条件刺激的过程。怎样结合才能实现转化?认识这一问题,需要对无关刺激的性质、非条件刺激的性质,非条件刺激引发的非条件反射现象及其意义有所领悟之后,再分析二种刺激结合的具体方式才能有一定理解。但是在举例说明上述问题时,由于学生个体经验的差别以及对教材或教师讲述的事例可能有许多不同的情景想象,这就给总结规律、理解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造成一定困难。

突破难点的方法,一是要使实验范例的呈现和介绍生动、直观,二是要对刺激形式出现的时间规律加以强调,使学生对建立条件反射实验的情景有较明确的了解。教学中可以这样进行:

教师介绍小狗唾液分泌条件反射实验:(1)给狗喂食物,狗分泌唾液(这是非条件刺激引起的非条件反射);(2)铃声,不能引起狗分泌唾液(铃声是唾液分泌反射的无关刺激);(3)先有铃声,再给狗喂食物,狗分泌唾液(如此重复多次);(4)在实验(3)之后,只给予铃声,狗也分泌唾液(铃声已成为食物的信号,即成为狗分泌唾液反射的条件刺激)。

教师按如上步骤介绍实验的同时,配合以图像资料,最好使图示活动起来,使铃声真的响起来。

然后教师可提问题:铃声在引起狗分泌唾液的反射时,对狗的意义是什么?启发学生理解,铃声作为分泌唾液反射的条件刺激,能引起唾液分泌是为进食做好准备的反应。再进一步提出,如果先喂食物,后给铃声刺激,是否还能建立铃声引起的唾液分泌反射呢?这样来启发学生认识建立条件反射的意义是提高了适应环境的能力。

2.重点:两类反射的主要区别和人类具有对语言刺激建立条件反射能力的特征。

分析:本节教学目标的实现,关键是理解条件反射。在此基础上更深刻地认识到人的语言功能在形成人的特有条件反射中的重要意义。

比较和鉴别是认识事物的基本心理过程。因此,突出重点就要特别强调:(1)将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的特点加以比较;(2)将人的语言性条件反射与一般的具体刺激信号条件反射加以区别。

教学过程:

1.引人新课:

教师可以指出:“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但不同的反射,反射弧上的具体神经结构是不同的。特别是神级中枢,从脊髓到大脑,由低级到高级的中枢结构,在整体的神经调节管理功能上,应该是具有等级区别的,越是高级中枢参加的反射,越应具有综合性、复杂性和整体性。我们人类高级中枢——大脑皮层的发达程度是十分突出的,那么在认识我们反射的不同方式上、在认识我们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的特征上,有些什么更值得注意的本质问题?

由此便引出本节的课题。

2.分析两类不同性质的反射: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这样创设问题情景:

教师:“我请两位同学前来,帮助我完成一项实验。”……

“××同学,请你闭上眼,向前伸出你的手臂。”

教师拿出一个课前准备好的“刺激盒”给另一个同学看:盒是鲜红色的,两面颜色一样,只是有一面上露出由里刺出的几枚按钉尖。然后将有刺尖的一面对正被试学生手指,举在距指尖20~30cm处。

“××同学,现在请你慢慢向正前方走,手臂要伸平。”

当被试同学手指无意碰到盒上的刺尖时,他会突然缩回手臂并睁眼察看情况。这一切被旁观者们看个明白。

这时教师间大家“发生了什么?”然后请被试者看一下有刺尖的红盒子。但注意不要让他看到另一面。

教师对被试同学:“现在,如果我让你睁开眼睛,再伸直手臂,我用这有刺尖的盒子再碰你的指尖,你会怎样呢?“……现在我们就来试试。”

这次教师只让另一位同学看清,使用盒子没有刺的一面来继续做实验。教师对被试:“你不用紧张,我并不用力,只是轻轻地……”然后突然用刺激盒敲向被试同学的手指。于是引起他再次缩回手臂。但可能盒子还没有碰到手指。“现在大家又看到了什么?”……

然后,教师请另一个同学将他看到的情况一一介绍给全体观察者。

现在教师可以提出:“我们从刚才的实验中看到了××同学两次‘缩手’反应,让我们分析一下,这先后两次缩手的反应,在刺激方式。反应规律、生活意义等方面,有什么不同吗?

教师可以引导同学们概括出,有两类不同性质的.反射性调节:一类是先天就会的,一类是后天学会的。学会的反射是在本来就会的反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前者被称为条件反射,后者则叫做非条件反射。

3.分析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

教师提出,建立条件反射有什么规律呢?下面,就来分析教材中介绍的训练狗建立唾液分泌条件反射的过程(见“难点分析”内容)。

然后总结出:(1)首先要使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适时地结合;(2)在(1)的基础上实现无关刺激向条件刺激的转化;(3)条件刺激可做为非条件刺激的信号时,单以条件刺激即可引出相应反射性反应。并且着重强调,建立条件反射具有提高人和动物适应环境能力的意义。所能建立的条件反射水平越高,适应环境的生活能力也必然越强。由此再进一步提出,我们人类在形成条件反射的能力上比所有其他动物都强。在这方面,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呢?

4.分析人类特有的条件反射能力:

教师可以问同学们:“谁吃过杏?”……“我们请××同学说说他吃杏的体验。”

“现在哪些同学有了分泌更多口水的反应?”

“我这有两枚杏,”教师拿出课前准备的教具——两只真的杏或仿真模型,“一只红杏,一只是青杏,哪只杏更会使你流口水呢?”教师示“杏”给学生们看。“我敢说,现在有好多同学看到这么好的杏已经流了不少口水了。”

“现在我们分析一下,吃杏时流口水,看到‘杏’也流口水,甚至听说‘杏’也流口水。这三种唾液分泌反射有何区别?”

学生应指出,不同唾液分泌反射的刺激性质有何不同,神经中枢参与的范围、水平可能有何区别。

然后总结出,人的特有条件反射能力,是对语言这类抽象信号的刺激能建立复杂的条件反射。

最后,可以讨论教材中“动动脑”部分的三个思考题。通过对类似问题的分析和解释,及时反映一下学生对前面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教师也要注意指导学生讨论中的思想发展。比如在讨论“怎样训练小鸡到一定地点吃食?”的问题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把一个问题进行分解:“你愿意选择什么刺激做为后来的条件刺激方式?”“训练的第一步你打算怎样做?”“喂食的时间、地点等因素,你认为是否会影响训练?”等等。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有意对学生的思考能力、表达能力等综合学习能力进行培养。

篇12:成长类作文教学设计

成长类作文教学设计

成长类作文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精心导入。

同学们,第一单元的五篇课文我们已经学完了,下边我们一块儿来回忆一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记叙了童年的鲁迅从自由自在的百草园生活走进严肃规矩的三味书屋生活的经历,虽有太多的不舍,太多的留恋,但毕竟要长大;林海音笔下的英子在爸爸的花儿落了的时候,终于意识到自己已经长大;被嘲笑排挤的丑小鸭通过努力的追求最后成长为美丽的白天鹅;著名诗人普希金和弗罗斯特用诗歌的语言告诉我们成长中要学会超越苦难,要慎重地做出人生的选择;方仲永以自己的身世向我们讲述人要在学习中成长。总结这五篇课文,它们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成长。(多媒体展示,第一单元——成长)

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成长”这个话题。(多媒体展示)

二、走进作品,感受成长(多媒体展示)

回忆你曾经读过的与成长有关的文学作品,就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某一个片段或细节进行品味,体会作者对成长的感受。

(给学生2分钟的时间思索考虑,组织语言)

4-5名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可以看出,同学们对课文知识掌握的真不错,而且不少同学还读了很多课外书,并且真正读出了作者的心声,那么到底什么是成长呢?

什么是成长?哪些算成长?(学生自由回答既有身体的成长,也有精神的成长,明确后者是重点。)

教师结合图片小结:(多媒体展示)

成长是智慧,是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成长是孝心,是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小事;成长是爱心,是关心爱护身边的每一个人;成长是超越,是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完善自我,走向成功。

从哑哑学语,到跌跌撞撞的学走路;从一笔一画地学写字,到流利地朗读课文……我们每天都在经历着成长,下边我们就来讲一讲“我们”自己的成长故事吧。(多媒体展示)

三、回首往事 诉说成长

小组交流:回忆你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或喜、或悲、或苦、或甜)讲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吧。

提示:要求讲具体,做到五W,即:when,where,who,what,why .

(讨论6分钟左右,5-6名同学回答)

教师小结:通过同学们的讲述,我发现大多数同学的成长经历是快乐的,是啊,曾经有位伟人说过,没有快乐的人生不是真正的人生,希望我们每天都在快乐中成长。尽管我们处在优越的环境中快乐的成长,但我们也要像丑小鸭那样始终保持一颗好的心,努力追求,争取更大更多的快乐。

快乐再多,也有烦恼的时候,刚刚我们就有同学提到了他成长中的烦恼,作业太多,课下聊天的`时候也有同学跟我抱怨,自己脸上起青春痘了,个子矮呀等等,那么遇到烦恼了怎么办?(多媒体展示教师寄语)插入音乐《阳光总在风雨后》

教师要求,边听边思考:回想你成长中的苦难和挫折,看看你有没有正确地去面对呢?(欣赏歌曲)

今后我们应该怎样面对生活中的烦恼和挫折?(坚强、勇敢、乐观)

现在对于成长,我们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谁能用你积累的名言警句总结一下成长,既自我鞭策,也勉励同学。(多媒体展示)

四、名言警句 鼓励成长

(学生自由回答),下面老师也有两句名言想送给大家:(多媒体展示)

没有播种,何来收获;没有辛劳,何来成功;没有磨难,何来荣耀;没有挫折,何来辉煌。——佩恩

奋斗、搜寻、发现,而不要放弃。——丁尼生

人的成长,犹如在沙滩上行走,每前进一步,都会留下一个脚印,哪怕是人生中的一小步,有时也至关重要。莫顿·亨特受益终身的经验,正是源于小时候的一次亲身历险,走一步,再走一步,从而铸就了他一生的成就。相信在你的成长历程中一定也有一个甚至几个这样闪亮的脚印,试着把它描述下来吧。(多媒体展示)

五、妙笔生花 抒写成长

请你追溯自己的成长历程,截取一个或几个感受较为深切的生活片断,写一篇文章。(多媒体展示)

六、教师提示写作时应注意的问题。

1、讲真话、诉真情,做到真情实感。

2、人物语言动作等要符合人物的年龄身份。

3、自拟题目,构思力求新颖独特。

4、尽量用到名言警句,让你的作文更有神采。

七、试列提纲:(多媒体展示)

写作步骤:

信心百倍 — 审题 — 立意 —选材(典型) — 构思(力求新颖) — 列提纲 — 写作 — 修改 — 定稿

(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列提纲后,学生简单复述自己的写作思路,教师简单进行评价。)

八、教师总结

如果说学无止境,那么我想说成长永无止境。在漫长的成长道路上,让我们做生活的强者,去品味生活;做人生之舟的舵手,去创造人生。同学们!珍惜拥有,展翅翱翔吧!祝大家一路顺风!下课!

篇13:《奇妙的爬行》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观察爬行动物的特点,体会其美感,能够大胆的想象并进行创作。大自然界当中的爬行动物各式各样,所以二年级的孩子对此可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本课的重点是通过观察,回忆,来再现爬行动物的“奇妙”之处,难点是如何去以绘画的形式表现爬行。教学对象是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对于爬行的动物了解的不是很多,因此,在上课之前我准备了充足的欣赏材料,使学生有了一个充足的空间去了解和欣赏“爬行”的世界,并且从爬行的世界当中去感受当中的奇妙之处。在教学环节中,我充分利用“班班通”创设情景,放音乐,看课件等。通过引导(教师也学着一种动物爬行展演),再让学生自己扮演一只自己喜欢的爬行的动物,感受爬行,并且寻找自己的爬行路线,想象自己的爬行环境。在此项活动中,让学生与昆虫换位,使学生充分的感受动物的爬行的感觉,为下一步作画进行了一定的铺设。同时诱导学生不要伤害这些可爱的小动物。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的了解动物的爬行,我在下一步展示了各种动物的爬行图片,学生对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个个都瞪大了眼睛去观察,并且发出了很大的赞叹之声,可以看出学生对动物的了解不是很多,所以产生了惊讶,并且产生了议论。所以在欣赏过程中,学生思维灵活。接着引导学生如何把小动物奋力向前爬行的的样子画出来。

通过课件展示学生再观察,教师示范等手段,学生在作画过程中积极性很高,非常专注,画出的作品令我满意,各具特点。结束之前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展示学生作品,通过自评、同学评、老师评,同学们的脸上露出笑容,都感到自己有成功之感。

篇14:《奇妙的爬行》教学反思

本课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观察爬行动物的特点,体会其美感,能够大胆想象、创作,并充满画面作画。这一节课,我感受很深。以前,每当看到孩子们出色地完成绘画内容时,我都觉得很欣慰,觉得教学达到了预期效果。可细想来,课改后,自己的课还不能够让孩子得到更充分的发展。那么,究竟该怎么做呢?在一节课上,我先用录像片将孩子们带入昆虫的世界,让他们认识、观察各种各样美丽的昆虫,再让他们表演各种昆虫的姿态,然后欣赏范图,最后把自己的认识进行夸张想象之后画下来。孩子们通过观察、表演、欣赏,很快进入状态,画得很好。有的画蝴蝶在跳舞,有的画瓢虫在做操,有的画螳螂在决斗……而且昆虫的花纹和造型都有了一定的夸张。

看到孩子们的想象力在作品中得到了发挥,我不禁沾沾自喜,同时也问自己:是否还能引导他们再发展?有一些孩子画得很快,完成之后问我可不可以玩橡皮泥、可不可以去剪纸等等,我同意了,然后继续指导还未完成作品的孩子。没想到过了一会,一个孩子拿着一只用橡皮泥捏制的七星瓢虫跑过来对我说:"老师,你看!我做了只七星瓢虫!"看着这只用橡皮泥制作的蓝底黄点的七星瓢虫,我眼前一亮!呀,多么大胆的做法!我表扬了他。过了一会,又有孩子站起来说:"老师,你看!我也做了一只!"我一看,原来是用彩纸折成的一只蜻蜓!紧接着,又有好几个孩子纷纷举起自己用各种方法制作的昆虫,得意地看着我。

我的心为之一怔!同样是表现昆虫,我们备课时想到的'是按照教材的要求指导学生绘画,而孩子却能想到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现,而且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改变色彩、进行造型上的夸张!这不就是发展吗!同一个题材,我们可以引导孩子通过观察和想象,用平面和立体等不同手段来表现,不仅画一画,还可以做一做。在做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比绘画更多,孩子们可以自己动脑筋解决,也可以与小组里的伙伴一起讨论、交流,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锻炼了人际交往的能力。这样,同样的一节课,孩子们不就能获得更多方面的发展吗?

现代教育提倡对人的综合能力的培养,美术课也不只是单纯的"画画课"。教师在课堂中除了要关注学生美术技能的掌握,还要关注学生各方面的发展情况,使孩子们在有限的时间里得到更大的发展。

篇15:《奇妙的爬行》教学反思

看完朱老师的案例后,第一,最大的感慨是课堂设计时应先从本年龄阶段的特点出发,第二,感受到先动脑再动手。

一、顺应年龄阶段特点设计教学内容

在教学中(2-4)岁时绘画是促进手、腿、脑机能的发展,主要是锻炼孩子们的生理特点。(4-6)岁时象征期这个时候的绘画有一定的目的与内容,这时期的绘画表现形式很独特,这时期他们在表达对生活的认识,表达着他们的情绪,他们绘画很抽象,这个时期教师要及时与他们交流,才知道他们画的是什么。(5-11)高峰期这个阶段是最能表现儿童的情感,表达儿童对世界看法的黄金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绘画兴趣浓厚作品也具有表现力。儿童的这一时期时间比较长,要不断的引导儿童观察生活,留心生活的细节,通过年龄阶段的不断成长来吩咐表现绘画技能与手法,让每个人都能发挥鲜明的个性,与绘画的不拘一格,标新立异。转折期(11-13)儿童到了这个年龄阶段,会认为自己画的不想,不敢像以前那样 想怎么画就怎么画,而是犹犹豫豫,努力追求形似。这阶段的孩子有了写实的倾向,也注意到比例大小,结构透视,但画出来的作品反而没有了情趣,这个阶段是是“眼高手低”的阶段,这给阶段也是高危期,如果引导不好会让学生失去绘画兴趣。

所以我们也应学习朱老师的课堂设计,设计时要遵循学生的生理特点,顺应学生的发展规律设计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先动脑再动手

朱老师在设计课时,明显的感觉到朱老师是一个用脑的教师,第一点教学生看大自然的图片绘画出铅笔稿的形象,这给环节为以后学习素描i、速写等一些深入的绘画学习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二点将剪好的形象贴在白纸上,让学生通过比较绘画,以往我在教学生时总是说看这个物体跟纸的最上的边缘有一个手的宽度,这个物体有多大呢就是你手掌那么大……这样啰里啰嗦说了一堆,学生还有的没听明白,又要重说一遍,当我看到这个环节的时候,心里很幸福,终于找到好办法了,这样通过简单的鲜明比较,学生们就能自己掌握物体与画面的比例空间关系。

以上是我从朱老师的案例中学习到的,我相信我这样不断电的学习下去,仿佛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滴水终可以穿石。

篇16:《奇妙的爬行》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观察爬行动物的特点,体会其美感,能够大胆的想象并进行创作。

大自然界当中的爬行动物各式各样,所以二年级的孩子对此可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本课的重点是通过观察,回忆,来再现爬行动物的“奇妙”之处,难点是如何去以绘画的形式表现爬行。

教学对象是刚刚从一年级升上来的学生,他们对于爬行的动物了解的不是很多,本课我准备了充足的欣赏材料包括网络资源里的视频资料,使学生有了一个充足的空间去了解和欣赏“爬行”的世界,并且从爬行的世界当中去感受其中的奇妙之处。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的创设了情景,播放音乐,通过引导,并让学生自己扮演一只一个爬行的动物,感受爬行,并且寻找自己的爬行路线,想象自己的爬行环境。在此项活动中,让学生与昆虫换位,使学生充分的感受动物的爬行的感觉,为下一步作画进行了一定的铺垫。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的了解动物的爬行,我用媒体展示了各种动物的爬行图片,学生对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个个都瞪大了眼睛去观察,如此可以看出学生对动物的了解不是很多,在观察中不时产生了惊讶,并在窃窃私语,相互讨论着。所以在欣赏过程中,学生思维灵活,发言踊跃积极,创作的作品内容丰富多彩。

篇17:《奇妙的爬行》教学反思

教学之初,我就想到了学生在完成作品时会有一定的难度。一是对爬行的动物平时缺少耐心细致的观察和了解。二是学生容易忽视这些生命个体的潜在活力。

针对第一点,尽管课前我曾布置学生进行相应的搜集,却没有给予学生有效的'引导,致使课上仅有一名学生带来了文字资料,而且他根本就读不懂家长帮其查找的资料。细究原因,我认为是自己将课前搜集程式化了,要求学生只要牺牲一些时间找来材料即可。其实课前搜集既可以是信息的搜集与整理,还可以是学生自主观察后的反馈或者是学生课前的大胆尝试等。否则我们课前准备的再充分,课讲得再精彩,学生也很难与我们产生共鸣。

针对第二点,要让学生意识到再弱小的动物也有它昂扬向上的生命活力。为了灌输这一思想,我在授课中紧紧抓住“奋力向前”一词,让学生通过作品对比,感悟画法不同所形成的不同画面效果。使学生注意到了要突出体现这一特点,不光要抓住爬行的姿态,还要关注爬行的路线,创设一种你追我赶的画面情境。让我高兴的是有一名学生还提出要画几滴汗水在小动物旁边,这样就显示出了他们“奋力向前”的状态。说的多好呀,连我都没有想到,可见学生的内心世界有许多等待我们去开发的宝藏。

篇18:第九章第四节人类的神经调节 教学设计示例

第九章第四节人类的神经调节 教学设计示例

第九章第四节人类的神经调节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的概念;

2. 掌握条件反射的建立,并理解其意义;

3.理解人类高级神经活动的重要特征。

能力目标:

通过实例比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情感目标:

正确认识人与动物之间的本质区别,使学生树立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

说明:知识目标3是本节教学的核心问题。也就是说要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明了:人类恃有的语言功能是使人类具有特殊条件反射(对言语。文字信号发生特有反应)能力的生理基础。为此需要在认识上能够区别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并掌握建立条件反射的一般规律,理解条件反射作为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是使动物和人类具有适应环境的更强能力的生理基础。所以,在教学中循认识的递进规律,要从反射调节的特殊范例中首先抽提出二种不同性质反射的概念,然后强调对两类反射性质的理解,再来分析建立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最后提出人类特有条件反射能力是什么。

课时安排

本节参考课时一课时。

教具准备

吃梅、看梅、谈梅的投影片或者挂图。实验过程中积累的资料(幻灯片的形式)

难点、重点分析

1.难点:条件反射的建立。

分析: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是使无关刺激经过多次同非条件刺激结合之后,通过高级神经活动转化为条件刺激的过程。怎样结合才能实现转化?认识这一问题,需要对无关刺激的性质、非条件刺激的性质,非条件刺激引发的非条件反射现象及其意义有所领悟之后,再分析二种刺激结合的具体方式才能有一定理解。但是在举例说明上述问题时,由于学生个体经验的差别以及对教材或教师讲述的事例可能有许多不同的情景想象,这就给总结规律、理解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造成一定困难。

突破难点的方法,一是要使实验范例的呈现和介绍生动、直观,二是要对刺激形式出现的时间规律加以强调,使学生对建立条件反射实验的情景有较明确的了解。教学中可以这样进行:

教师介绍小狗唾液分泌条件反射实验:(1)给狗喂食物,狗分泌唾液(这是非条件刺激引起的非条件反射);(2)铃声,不能引起狗分泌唾液(铃声是唾液分泌反射的无关刺激);(3)先有铃声,再给狗喂食物,狗分泌唾液(如此重复多次);(4)在实验(3)之后,只给予铃声,狗也分泌唾液(铃声已成为食物的信号,即成为狗分泌唾液反射的条件刺激)。

教师按如上步骤介绍实验的同时,配合以图像资料,最好使图示活动起来,使铃声真的响起来。

然后教师可提问题:铃声在引起狗分泌唾液的反射时,对狗的意义是什么?启发学生理解,铃声作为分泌唾液反射的条件刺激,能引起唾液分泌是为进食做好准备的反应。再进一步提出,如果先喂食物,后给铃声刺激,是否还能建立铃声引起的唾液分泌反射呢?这样来启发学生认识建立条件反射的意义是提高了适应环境的能力。

2.重点:两类反射的主要区别和人类具有对语言刺激建立条件反射能力的特征。

分析:本节教学目标的实现,关键是理解条件反射。在此基础上更深刻地认识到人的语言功能在形成人的特有条件反射中的重要意义。

比较和鉴别是认识事物的基本心理过程。因此,突出重点就要特别强调:(1)将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的特点加以比较;(2)将人的语言性条件反射与一般的具体刺激信号条件反射加以区别。

教学过程:

1.引人新课:

教师可以指出:“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但不同的反射,反射弧上的具体神经结构是不同的。特别是神级中枢,从脊髓到大脑,由低级到高级的中枢结构,在整体的神经调节管理功能上,应该是具有等级区别的,越是高级中枢参加的反射,越应具有综合性、复杂性和整体性。我们人类高级中枢——大脑皮层的发达程度是十分突出的,那么在认识我们反射的不同方式上、在认识我们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的特征上,有些什么更值得注意的本质问题?

由此便引出本节的课题。

2.分析两类不同性质的反射: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这样创设问题情景:

教师:“我请两位同学前来,帮助我完成一项实验。”……

“××同学,请你闭上眼,向前伸出你的手臂。”

教师拿出一个课前准备好的“刺激盒”给另一个同学看:盒是鲜红色的,两面颜色一样,只是有一面上露出由里刺出的几枚按钉尖。然后将有刺尖的一面对正被试学生手指,举在距指尖20~30cm处。

“××同学,现在请你慢慢向正前方走,手臂要伸平。”

当被试同学手指无意碰到盒上的刺尖时,他会突然缩回手臂并睁眼察看情况。这一切被旁观者们看个明白。

这时教师间大家“发生了什么?”然后请被试者看一下有刺尖的红盒子。但注意不要让他看到另一面。

教师对被试同学:“现在,如果我让你睁开眼睛,再伸直手臂,我用这有刺尖的盒子再碰你的指尖,你会怎样呢?“……现在我们就来试试。”

这次教师只让另一位同学看清,使用盒子没有刺的一面来继续做实验。教师对被试:“你不用紧张,我并不用力,只是轻轻地……”然后突然用刺激盒敲向被试同学的手指。于是引起他再次缩回手臂。但可能盒子还没有碰到手指。“现在大家又看到了什么?”……

然后,教师请另一个同学将他看到的情况一一介绍给全体观察者。

现在教师可以提出:“我们从刚才的实验中看到了××同学两次‘缩手’反应,让我们分析一下,这先后两次缩手的反应,在刺激方式。反应规律、生活意义等方面,有什么不同吗?

教师可以引导同学们概括出,有两类不同性质的'反射性调节:一类是先天就会的,一类是后天学会的。学会的反射是在本来就会的反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前者被称为条件反射,后者则叫做非条件反射。

3.分析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

教师提出,建立条件反射有什么规律呢?下面,就来分析教材中介绍的训练狗建立唾液分泌条件反射的过程(见“难点分析”内容)。

然后总结出:(1)首先要使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适时地结合;(2)在(1)的基础上实现无关刺激向条件刺激的转化;(3)条件刺激可做为非条件刺激的信号时,单以条件刺激即可引出相应反射性反应。并且着重强调,建立条件反射具有提高人和动物适应环境能力的意义。所能建立的条件反射水平越高,适应环境的生活能力也必然越强。由此再进一步提出,我们人类在形成条件反射的能力上比所有其他动物都强。在这方面,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呢?

4.分析人类特有的条件反射能力:

教师可以问同学们:“谁吃过杏?”……“我们请××同学说说他吃杏的体验。”

“现在哪些同学有了分泌更多口水的反应?”

“我这有两枚杏,”教师拿出课前准备的教具——两只真的杏或仿真模型,“一只红杏,一只是青杏,哪只杏更会使你流口水呢?”教师示“杏”给学生们看。“我敢说,现在有好多同学看到这么好的杏已经流了不少口水了。”

“现在我们分析一下,吃杏时流口水,看到‘杏’也流口水,甚至听说‘杏’也流口水。这三种唾液分泌反射有何区别?”

学生应指出,不同唾液分泌反射的刺激性质有何不同,神经中枢参与的范围、水平可能有何区别。

然后总结出,人的特有条件反射能力,是对语言这类抽象信号的刺激能建立复杂的条件反射。

最后,可以讨论教材中“动动脑”部分的三个思考题。通过对类似问题的分析和解释,及时反映一下学生对前面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教师也要注意指导学生讨论中的思想发展。比如在讨论“怎样训练小鸡到一定地点吃食?”的问题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把一个问题进行分解:“你愿意选择什么刺激做为后来的条件刺激方式?”“训练的第一步你打算怎样做?”“喂食的时间、地点等因素,你认为是否会影响训练?”等等。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有意对学生的思考能力、表达能力等综合学习能力进行培养。

篇19:机械制造类课程教学设计论文

根据职业教育特点,采用了“行动导向”的“工学结合”项目化教学模式,即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工作和学习是一体化的。在教学过程中,遵照学生的一般认知规律和工作过程顺序进行设计。学生通过对自身经验的反思和批判性检查,验证、丰富和更新自己的行动模式和认知结构,达到提升行动能力、解决职业活动中的问题的目的。在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中,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学生在没有教师直接帮助的情况下围绕已经明确的学习目标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独立学习起起咨询和辅导的作用。项目教学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项目是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工作任务。

2根据机械制造类专业课程教学设计的指导规划教学内容

可将教学资料内容规划为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教学方案、工作任务单、课程引导文、引导性教学PPT、学习参考资料清单。

2.1学习者特征分析

高职学生已经学过了独立的和分散的专业课程。如何将这些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相衔接,将学过的知识系统化,是目前高职教育亟需解决的问题。现在学生已经具备了以下的能力:能够完成中等复杂零件图的制作和输出,手工编制较简单的CNC程序,操作数控铣、数控车床,应用一种CAD/CAM软件完成零件的三维建模,手动检测零件的尺寸精度,编写数控加工工艺文件,使用专业术语交流,借助技术手册阅读图纸的相关技术要求。

2.2教学方案设计的主要内容

课题名称:低碳环保风力装置机械部件创新设计与制造。教学时间安排:10课时。学习/工作任务描述:学生根据低碳环保风力装置的部分图纸,在“理实一体化”教学区内,以低碳环保的设计和制造方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产品的设计、制造和调试工作,并及时记录和总结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共同完成该项任务,需要进行必要的分工和合作,最终实现低碳环保产品的设计和制造。每组学生在此过程中,需要与设备管理员、工具管理员做好交流沟通,安排好加工时间段。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学生要明确低碳环保设计理念,注意使用现有设备、工装夹具、刀具和量具完成加工制造任务,注意设计的零件与现有零部件的配合关系,在几何精度方面查阅相关技术手册。该任务需要严格遵守国家标准和安全准则,规范设计制图和设备操作。在任务结束时要归纳整个设计和加工过程,对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自觉保持安全作业,遵守“5S”的工作要求。教学/学习目标:学生以小组的团队形式,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根据低碳环保产品设计理念和思路以及国家相关技术标准和机床设备使用安全准则,提出对低碳环保风力装置的产品设计方案,并能够在小组内进行比较和评价,得到最佳实施方案。学生要能够对比和评价产品的数控加工工艺方案,最终确定最佳的解决方案,并实施加工。根据产品的装配和调试的相关技术标准,学生要对已完成的任务进行总结、评价和汇报。学习完本项目后,学生应能够完成低碳环保小型产品的设计和制造,包括设计原理分析、机械零件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数控加工工艺方案的优化与制订、数控程序的编制与调试、中等复杂零部件的数控车与数控铣配合的操作加工。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学生更加关注低碳环保产品的设计和制造,其相关的环保意识也有所增强。教学对象:高职教育制造类专业的第五学期学生(制造类专业,例如机械设计与制造、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数控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精密机械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专业)。教学内容:根据低碳环保的理念,某企业设计出了低碳环保风力装置。现给定一风能,根据能量转换原理,创新设计与制造一风能驱动叶轮转动,进而带动传动机构和驱动机构,实现物料传送的机械装置。物料尺寸Φ25mm×10mm,物料材质为塑料或尼龙;顶杆作直线往复运动,行程范围为30~50mm。教学过程:仅提供该装置部分工程图和部分零部件,让学生根据所提供的产品工程图(部分),分析、讨论该低碳环保产品的设计理念和使用场合,编写产品设计说明书。在掌握新产品的整体结构后,完成缺少的零部件设计,遵照国家标准完成工程图的制作;完成该产品的三维实体图的绘制,实现虚拟样机的装配;对设计零件进行工艺分析,制定出合理的工艺方案,按照工艺文件完成零件的数控加工制造;最终将产品所有零部件装配,进行装置调试。教师需要参与学生的设计方案和工艺方案的讨论过程,指出关键问题所在,如对于CAD/CAM软件使用能力、标准件的选用方法、数控加工工艺的制定思路、数控加工操作尤其是数控车/数控铣的组合加工、装配调试的注意事项等。

2.3教学环境设计与资源配置

教学车间,学习讨论区与加工区以玻璃幕墙隔开,一是避免噪声,二是保护学习讨论区设备。中间区域为小组学习和讨论的主要场所,需要配备电脑和电源插座。该设计模式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的实施,学生可以在加工现场旁进行讨论和学习,这很好地解决了实践与理论分离的问题,有利于综合性教学课程的开展。

3结语

上述设计和规划能够引导学生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这种行动导向的“工学结合”项目化教学模式,通过近似真实的工作环境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获取信息和适应团队工作模式的综合能力。该教学项目的设计,是技能大赛引领教学改革的一次探索和尝试,是将技能大赛项目向课堂转化的一个典型案例,也是应用技术型学校进行行动导向课程改革探索的典型案例。

篇20:设计类个人简历

设计类个人简历

基本信息:

姓名:李苗苗

性别:女

民族:汉族

籍贯:浙江杭州

出生年月:******

政治面貌:党员

专业:装潢艺术设计

求职意向:平面设计

电话:********

邮箱:*********

教育经验:

2008——2012 湖南职业技术学院建筑与艺术分院

工作经验:

2009.07 杭州腾跃广告有限公司 文员

2010.01 湖南镇远食品包装有限公司 前台接待

2012.02 ——2012.09杭州黑莓视觉平面工作室 设计师

2013.05——2014.03 北京乐享生活广告创意有限公司 设计师 设计传单、名片、logo、公益海报、宣传喷绘等等

技能专长:语言能力:英语四级

计算机能力:二级

专业能力:

装饰美工高级 熟悉photoshop等设计软件 能够进行静态网页制作,同时能够简历简单的模型

荣誉状况:

在校期间一直担任班级团支书和学生会干部,具有较强的组织和管理能力,我所带领的团支部被评选为”五四红旗团支部“

曾经荣获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 、三等奖奖学金、优秀学生干部等等荣誉称号

参加浙江省多媒体设计大赛荣获二等奖

自我评价:

我的性格自然随和,为人诚恳,在工作中责任心重,对待工作认真负责,态度端正,在团队的工作中,同样也具有较强的协同合作的能力,我的功能能力强,能够胜任一些高强度的工作,对待工作我一直都有饱满的热情,同时懂得如何更好的.充实自我,在在工作之余也在不断的给自己充电,让自己的职业技能不断的提升。

教学设计类论文怎么写

它为什么会爬作文

液压油缸的设计-机械类论文

第九章第六节人的视觉和听觉 教学设计

爬行

工程类工程师中级职称论文

搜索引擎介绍,它的种类与工作原理

壳中乐教案中班体育反思

壳中乐大班体育教案

搜索引擎优化技术原理及其实践论文

第九章爬行类 教学设计
《第九章爬行类 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第九章爬行类 教学设计(集锦20篇)】相关文章:

初二生物生命的起源和进化老师教案2022-08-27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复习计划2022-08-13

蠕动的意思是什么2022-06-03

八年级上册生物复习提纲2024-04-17

八年级上册生物试卷2022-06-25

八年级生物上册《各种环境中的动物》复习提纲2022-12-01

初二生物上册知识点2023-09-28

八年级生物上册提纲2024-02-24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2022-10-11

社会:鸟类的灾难2022-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