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光的反射教学设计(锦集14篇)由网友“橘子洲”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五年级科学光的反射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五年级科学《大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大脑的左右半球具有不同的功能。
2、知道大脑是人体最高的指挥中心。
3、知道保护大脑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或图画记录观察的结果。
2、能够通过看、摸、掂等方法观察了解大脑的形状和结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大脑的活动中体验合作交流的乐趣。
2、激发学生探究生命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大脑的形态和结构,知道左右脑具有不同的功能。
教学难点:体验到大脑是人体各种活动的最高指挥中心。
教学准备:
图片资料、七巧板、课件、豆腐、核桃仁、七巧板、报纸、猪脑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游戏吗?下面我们做个有趣的游戏,做反动作。
师生游戏。
师:谁能告诉老师刚才是什么器官指挥你做出不同反应?
生回答,师板书。
师:关于大脑你知道什么?
生汇报
师:脑在人体的什么部位?
师:摸摸头顶,好像硬邦邦的,其实这是人的颅骨,而脑则藏在人的颅腔内。
出示脑的组成课件,师介绍:脑大体上可分为三部分,上面体积最大的就是大脑,下面的是小脑,小脑左面的这部分称为脑干。脑和神经连接在一起的。
(设计意图:以游戏导入,意在引出主题,调节课堂气氛。交流已有大脑知识,可以更好调节课堂预设。)
二、趣感体验新知
师:我们的大脑是什么样的呢?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进行研究?
生讨论汇报。
生结合苹果、豆腐、核桃仁、报纸、猪脑等进行研究。
生汇报。
师生共同小结体会:
我们的大脑约有我们并拢的双拳这样大,分为左右两个半球。
大脑的质量大约1120克,形状像核桃仁,有沟和回。
大脑总表面积约2400平方厘米,淡粉红色,软软的。
师补充:通过对人、黑猩猩和海豚的脑重与体重之比进行的研究发现,人脑重量约为1.5千克,占体重的2.1%,黑猩猩脑的重量不到0.5千克,占体重的0.7%,而海豚脑的重量为1.6千克,占体重的1.17%,其绝对脑重量位居第一,相对脑重量位居第二,而且不论是绝对脑重量还是相对脑重量都远远超过了黑猩猩。
大脑的`表面形状的确与核桃仁有相似之处,凹凸不平,皱褶丛生,科学家把大脑最表层的物质叫“大脑皮层”,其中突出隆起的部分叫“回”,凹陷下去的叫“沟”。这样就增加了大脑的表面积,也就增强了大脑的功能。
(设计意图:通过模型、图片演示,观察、实践,研讨、交流等方式,动用眼、鼻、手等多种感官帮助学生感受、体验大脑的结构、形状、大小、重量等,使学生对大脑的特性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
三、活动测试功能
师:你认为人的哪些活动离不开大脑?
生汇报。
师生小结:大脑有感觉、运动、语言、思维、情绪、记忆等功能。
师:难怪有人说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它实在是太重要了,想检测一下自己的大脑工作效率吗?
记忆力测试:
1、将七八个物品摆在桌子上,生观察20秒后交换位置,生找出交换位置的物品。
2、将物品打乱顺序,生观察20秒后,让生不看东西说物品顺序。
创造力测试:
师讲活动规则:一、五分钟比赛时间;二、七块板全得用上,不能有重复;三、拼好后粘贴在白纸上,择优展示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通过记忆力和创造力的测试,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向高潮,生在兴趣盎然的活动中体验大脑的作用,不仅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节奏感,而且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资料指导致用
生阅读书中资料,了解左右脑的功能。
讨论明确保护大脑的科学方法。
介绍机器人考格。
(设计意图:学习科学就是为了指导实际应用,我让生通过自学讨论,并结合卫生课所学明确保护大脑的科学方法,相信他们会科学用脑,让他们的大脑更聪明,更敏捷的。)
五、总结拓展延伸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大脑有了怎样的认识?
师:对于大脑你们还有什么新的想法或问题?
师:同学们很爱动脑,能够提出这么多可以研究的问题,请同学们继续收集相关资料,我们下节课将继续研究。
板书设计:大脑
特征:像核桃仁,有沟回,双拳大,1120克,软软的,淡粉红色
功能:感觉、运动、语言、思维、情绪、记忆……
篇2:五年级科学《大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了解人大脑的左右半球有分工
2、了解大脑是人体的最高指挥中心
3、了解保护大脑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观察活动和查阅资料,了解大脑的、形态和结构
2、能够通过查阅资料和同伴的交流,了解有关大脑的功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探究活动充满兴趣。
3、意识到保护大脑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了解人体大脑的形态和结构,知道大脑的左右半球具有不同的功能
难点:认识大脑是人体各种活动的最高指挥中心。
教学准备
大脑示意图,核桃(事先剥好的),豆腐,有关大脑的视频资料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游戏导课,激发兴趣
1、大家喜欢玩做脑筋急转弯吗?课件出示下面的题目,吸引学生的兴趣。
(1)有一个女孩子穿着泳衣在沙滩上走,为什么在她的身后却没有脚印?(他是倒着走的)
(2)用椰子和西瓜打头哪一个比较痛?(头比较痛)
(3)有一头头朝北的牛,它向右转原地转三圈,然后向后转原地转三圈,接着再往右转,这时候它的尾巴朝哪?(朝下)
(4)一只凶猛的饿猫,看到老鼠,为何拔腿就跑?(去抓老鼠)
(5)有一个人,他是你父母生的,但他却不是你的兄弟姐妹,他是谁?(自己)
2.大家很聪明,那刚才大家做脑筋急转弯主要用到了身体的那个部分?
揭示课题并板书:大脑
3.提问:你对大脑有哪些了解?
交流学生的已知经验,以及学生课前预习了解的资料
4.同学们对大脑知道的真多,你还想知道大脑的哪些知识?
学生质疑
老师总结板书:大脑的形状、结构、功能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重点研究一下大脑的大小、形状、结构及其功能。
(注:此处从学生喜欢做的脑筋急转弯开始引入新课,激发了学习兴趣。并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营造了探究情境,并直奔学习主题,把学生带入了愉悦的学习状态中。)
(二)分类研究,有序解题
活动一:通过各种方法来认识大脑,了解大脑的形状、结构
1.请同学们把手伸出来,动手摸一摸,确切感受知道大脑的具体位置。
2.出示完整的脑的图片
学生观察
小结:这是一个完整的脑,它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大脑占整个脑的绝大部分。
3.出示大脑的模型,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从这个立体的模型上,你还能找到关于人的大脑的信息吗?
生:观察回答
4.进行小结,并指导学生通过类比了解大脑的结构、功能(学生通过类比体验)
(1)了解大脑的质量:大约是语文课本大3、4本书那么重。
(2)了解大脑的形状和大小:形状很像核桃仁,大小和自己的两个拳头握起来差不多。
(3)大脑的软硬程度:和豆腐差不多。
(4)大脑的表面:凹凸不平,有很多迂回,和核桃仁表面很相近
为什么有这么多迂回呢?
小组围绕这个问题进行讨论,汇报
教师讲解:大脑表面这些沟回可以增加大脑的表面积。
那有的同学肯定要问了,为什么要增大表面积呢?它有什么用?那我们现在再来看俩幅图。(出示猫与人的大脑对比图)
猫和人谁更聪明呢?
篇3:五年级科学透镜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研究透镜》是在学生了解了光的行进和反射的基础上,了解光的折射现象,认识透镜对光的折射。课文编排了三个教学活动。一是了解光的折射现象,为探究透镜奠定基础。二是研究透镜对光的偏折现象。包括四个小活动:比较凹透镜和凸透镜的镜片特点;用透镜观察物体;让阳光穿过透镜;观察透镜成像特点。三是拓展活动,自制望远镜。这个活动视条件而定,有条件的学校就引导学生进行制作,条件不具备的就让学生了解望远镜在各方面的应用。
教学目标:
1、学会做凸透镜成像实验,尝试制作望远镜;
2、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了解凸透镜的应用。初步了解望远镜的构造;
3、体验到人类对光学规律的认识与利用会为我们带来许多方便。学会用所学知识改善生活,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教学准备:
教师——有关凸透镜和凹透镜应用的图片;凸透镜,凹透镜,蜡烛,或火柴
学生——凸透镜,水杯,吸管,筷子、白纸,尺子,搜集望远镜的有关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认识折射现象
1、小组活动:每生一个吸管(筷子也行),放入装了大半杯水的烧杯(可以用小茶杯或纸杯代替)中,观察吸管的变化,吸管在什么地方弯曲了?
2、学生尝试解释其中的原因,了解学生关于折射知识的已有水平。
3、师:老师这里有两块透明的镜片,我们可以叫它透镜,如果老师用手电筒作光源,想一想光通过透镜后会发生什么变化?
(引导学生猜测可能是光行进的路线改变了。)
设计意图: 第一个环节是复习导入。通过观察和提问,让学生回忆光的行进和光的反射,自然地提出当光遇到透明的物体时会发生怎样的现象,学生的猜测,有利于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
二、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镜片特点
1、学生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镜片
师:老师给每个小组提供两块不同的透镜,请仔细观察它们的什么样子。(师表演)可以用手摸,但它们是光学仪器,我们不能直接用手摸它们,应隔者餐巾纸摸一摸它。注意透镜是玻璃做的,不能敲击它们,以免划伤手指。
2、学生观察、记录。
3、学生汇报:两个镜片一个中间厚、边缘薄:一个中间薄、边缘厚。(生答,师板书)
(一般我们把中间厚、边缘薄的镜片叫凸透镜:把中间薄、边缘厚镜片叫凹透镜。根据生活的需要,透镜会做成不同的样子,只要是中间厚边缘薄的都是凸透镜,只要中间薄、边缘厚的都是凹透镜。)
4、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凸透镜和凹透镜现象呢?
(引导学生看课本插图,一滴水就是一个凸透镜;有酒(或水)的瓶子等。)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触摸透镜,了解其构造,认识其区别,准确区分不同透镜,为学生进一步研究透镜做好铺垫。选择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比较紧密的内容进行学习,使学生明白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三、用透镜观察物体
1、师:同学们,如果我们用这两块透镜分别去观察物体、观察书上的文字等,想一想会有什么发现呢?
学生猜测。
2、师:真的会这样吗?那就请你们用这两块透镜分别观察各种不同的物体,看看跟你们的预测是否一样?把你们观察到的发现记录在表格中。比比将是谁的发现最多,研究得最好。
提醒学生可以参考教材P24页四幅图片资料。
出示表格:
研究现象 | 凸透镜 | 凹透镜 |
镜片形状 | ||
是否放大 | ||
能否聚焦 | ||
成像特点 |
3、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实验,观察、记录看到的现象。
4、小组汇报自己的发现。
(凸透镜有放大功能,人们常常把它叫放大镜;用凹透镜观察报纸上的字所发现的现象正好与放大镜相反,大家千万不能把两种现象混淆。)
设计意图:学生先猜测,再观察、记录,然后开始进行探究活动。科学课重在“动手做”,让学生观察、记录、讨论交流,力求操作与思维、现象与理论的有机结合,使实验过程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研究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篇4:五年级科学透镜教学设计
我设计这节课的初衷,教学过程和教学过程中发现的不足如下:
《奇妙的透镜》实质上是《光的折射》的一个应用实例。由于透镜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所以这第一节主要向学生介绍透镜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探究透镜对光的作用,这是后续知识“透镜成像极其应用”的基础,因此,它是本章的中心内容。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本节知识的理解,按照《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我尽量从日常生活现象引入,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探究出透镜对光的作用,以期培养学生的动手习惯和用探究实验研究问题的能力。
有了以上的想法,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 引入新课时,我考虑到老师和学生合作,调动学生,活跃课堂气氛就显得很关键,所以我尽力从生活实际出发,发散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把见过的镜子说出来并分类。这样可以让学生放松一下心情,问题简单了,方便学生回答。可实际教学时,学生的发散思维就显现出来了,学生随便分组,我费了好长时间才把学生引导到按透光和不透光分类。耽误了很长时间。
新课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透镜的基本知识。我先让学生自由提出“透镜”的有关问题,然后鉴别出桌上的凸透镜和凹透镜,识别出老花镜和近视镜,老花镜是临时借来的,时间匆忙,也没准备出太多,目的是进一步明确本节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同时让学生体验知识,将知识活化。可没想到:学生拿到镜子就摸起没完。又耽误了不少时间。第二部分:透镜对光的作用。我把它作为本节课的重点。教材上是以演示实验的形式出现的。
由于农村中学条件有限,光学这部分教学一直都是难点,因为它的现象不便观察,实验不好操作,很多实验都被老师用嘴代替了,而我考虑到透镜对光的作用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画透镜光路图更是学生易混淆的地方,还是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比较容易接受,所以我把它设计为学生亲自动手的探究实验,而光学实验应该在暗室中进行,对于农村中学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我想了很多,也做了很多实验,最后我发现:用烧杯装上洗衣粉水,既安全又好清理。没有平行光源怎么办呢?所以我又想到:光具盒中的光源,效果很好。最后,透镜怎么放又成了难题,我实施了很多方案,后来发现用一个烧杯,两个同学配合,现象非常明显。由于有了感性认识,透镜光路图也就好理解一些。对透镜的焦点和焦距也就迎刃而解了,而且对学生以后画光路图有帮助。我认为本节课最成功的地方也就在此。
课堂上要想学生实验到位,那是需要时间的,所以我就想到时间的安排,由于用太阳光粗测凸透镜焦距,学生在生活中有体验,所以我决定把它拿到课后进行,但我要求学生会叙述测凸透镜焦距的实验过程。
我认为课件只是辅助课堂教学的,它不应该主导教学,所以我只是做了几个简单而又能说明问题的图片。在一天的准备过程中难免出错,加上微机水平有限,不能按照要求的角度完成,效果不是很好。
我这样设计的宗旨就是:重视学生过程体验、研究方法和能力的培养。
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强和学生的交流,沟通。
2、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考虑得再全面一些。
3、微机水平亟待加强。
4、工作还要再仔细一些,再忙也不能出问题。
5、专业素养、教学水平、控制课堂的能力还需要加强等。
篇5:五年级科学肺和呼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人体呼吸器官,知道呼吸让我们吸进富含氧气的空气和呼出大量二氧化碳,肺是进行气体交换的重要器官;
2、能运用学过的知识验证吸进气体和呼出气体的不同;
3、意识到保护肺等呼吸器官的重要性,吸烟有害健康,能逐步养成保护呼吸器官的良好习惯。
教学准备:
演示:人体模型、课件。
分组:澄清石灰水、塑料袋或集气瓶(2个)、水槽、吸管、火柴、小木棒等。
教学过程:
一、体验导入
师:在上课之前我师:今天老师想了解一下,有哪些同学会游泳?请举手。
(学生纷纷举手)
师:哦,大家都会游泳,同学们真了不起!学游泳第一步就是要学会憋气,我们今天再来体验一下,好吗?
们先来体验一个小游戏,好吗?
生:好。
师:捂住鼻子和嘴,屏住呼吸,看谁憋的时间长。
(学生体验活动)
师:能一直这样憋下去吗?在刚才的憋气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样的感觉呢?
生:透不过气。
生:有点难受。
生:胸闷。
师: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感觉,其实是和我们人体的一种活动有关,知道是什么吗?(呼吸)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人体的呼吸。
板书:呼吸
二、认识人体呼吸器官及其作用
师:我们每时每刻都离不开呼吸,怎样才算呼吸一次?
生:一呼一吸
师:像老师一样,伸出双手,放在胸前,深呼吸一次。有什么感觉?
生:胸部鼓起来了,吸气是鼓起来,呼气时有瘪下去。
师:知道胸腔内帮助我们呼吸的器官叫什么吗?(肺)(板书:肺)
师:你们认识肺是什么样的吗?谁来说说?
师:出示人体模型,肺到底在胸部的什么位子,一以来看看。并指着肺说:“这就是肺,自己在胸前指指,说说你看到的肺是什么样的,像什么?(肺有两叶)
师:想想,除了肺,还有哪些器官也参与了人体的呼吸?
小组讨论:人体呼吸器官还有哪些?为什么?它们的位置又在哪里呢?把讨论结果画一画。(出示人体侧面轮廓图并提示:深呼吸一口气,自我感觉一下)
小组交流:
生:我们小组认为,人体的呼吸器官有鼻腔、气管、支气管、肺。
生:我们小组认为,空气首先从口腔到咽喉、气管、支气管,最后到达肺。
师:同意A的举手,同意B的举手,两组不同在哪里?
(出示人体呼吸器官分解图片)
师:为什么不把口腔作为呼吸器官这样吧?让我们分别来体验一下,用鼻呼吸和用口腔呼吸有什么不同?
(学生体验)
师:有怎样的感觉?
生:我发现用口腔呼吸,感觉空气是凉凉的。
生:我发现用鼻呼吸,比较舒服。
师:尽管口腔也能呼吸,但口腔还有其它作用,所以不属于呼吸器官。好,每个人指一指、摸一摸这些器官。
(生边说边进一步感知人体呼吸器官的位置)
师:那么,空气是怎样吸如人体,又是怎样呼出来的呢?
生:由鼻子呼入通过咽喉、气管、支气管进入肺,再由肺、支气管、气管、鼻出来……
三、探究吸进的和呼出的气体有何不同
师:刚才一起认识了呼吸器官,还知道呼吸是一个吸气再呼出的过程,
师:(出示模型演示)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呼吸,吸进的是什么气体?
生:氧气
生:应该是空气中的氧气 (板书:吸进 空气)
师:呼出的又是什么气体呢?
生:二氧化碳。 (板书:呼出 二氧化碳)
师:其它同学也是这样认为的吗?也就是说吸进和呼出的气体是不一样的?
师:怎样收集这两种气体?(氧气和二氧化碳)
生:吸进的气体只要拿袋子或瓶子在教室里装;
生:同样的方法把人体呼出的气体装好。
师:介绍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
(师根据学生回答,演示收集一瓶空气和一瓶二氧化碳)
师:好,现在收集好了,(师举高)看看不是差不多吗?怎样证明我们吸进和呼出的气体是不一样的呢?哪位同学有好的方法,来说一说?
生:……
师:回想一下,我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做过哪些空气的试验?小组讨论一下。
(生开始讨论,师辅导)
生:空气占据空间;
生:空气有质量;
生:压缩空气有弹性;
生:空气中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许多种气体;
生:氧气可以支持燃烧;
生:二氧化碳不能支持燃烧,能使澄清石灰水便混浊;
……
师:这几个实验中哪个能验证吸进的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
生:点燃物体,分别放入收集的两种气体中;
师:放进去后呢?
生:继续燃烧说明瓶子里装的是氧气,火焰熄灭(不能继续燃烧)说明是二氧化碳。
生:还可以用澄清的石灰水来检验是不是二氧化碳。
师:怎么做呢?
生:往收集好的空气和二氧化碳瓶子里倒入石灰水,摇晃一下,观察石灰水有什么变化。变混浊的那瓶肯定就是二氧化碳。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那做这组对比实验前,同学们需要注意两点什么?
生:收集好的气体要防止跑掉;
生:及时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生:……
师:下面我们利用桌上的材料,先收集吸进和呼出的两种不同气体,完成的组由小组长到前面来领取澄清石灰水,听清了吗,开始。
(学生分组实验,然后组长领取……,教师巡视。)
师:好,哪个组来说说你们的实验结果是怎样的?说明什么?
生:澄清石灰水倒入装二氧化碳气体的瓶子中摇晃后变浑浊了,澄清石灰水倒入装空气的气体中摇晃后没有变浑浊了。
生:燃烧的小棒放入装空气的瓶子中还在燃烧,燃烧的小棒放装二氧化碳气体的瓶子中火焰灭了。
生:我们认为使燃烧的小棒熄灭、澄清石灰水变混浊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师:这瓶二氧化碳是哪来的?
生:(齐)呼出的气体
师:那这空气中也含有二氧化碳,怎么没有变混浊?
生: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很少。
师:由此你们证明吸进和呼出的气体比……
生:吸进和呼出的气体不一样,吸进的气体氧气多,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变多了。
师:肺在人体呼吸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
生:气体交换
师:交换的是什么气体?
生:氧气和二氧化碳
师:是不是这样,下面我门来看一段人体呼吸的视频。(视频结束)由此我们发现呼吸让我们吸进富含氧气的空气,呼出含有大量二氧化碳的废气,肺是气体交换的.重要器官。
(板书:气体交换 肺)
师:(出示吸进和呼出空气成分百分比表格)同学们从这张表中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发现呼出的氧气减少了。
生:我们发现氮气的含量在吸进和呼出时,没有多少变化,只有0、5%的差异。
生:我们发现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了。
师:从0、04%增加到4、1%,增加了大约多少倍?
生:大约100倍。
师:多的二氧化碳从哪里来?
生:人的体内产生的。
师:我们呼出的气体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但里面还是有一小部分氧气的。所以在一个比较封闭、狭窄的空间内,短时间内是不会窒息的。但如果人不能从空气中吸进氧气,会怎样?
生:会窒息、死亡。
师:你们能不能举例说明?人为什么要不停地呼吸呢?看来人体呼吸时会产生二氧化碳。
生:火灾时会消耗大量氧气,产生很多二氧化碳,所以人容易窒息;
生:煤气中毒
生:……
四、怎样保护我们的呼吸器官
师:看来我们的呼吸器官真的是非常重要,下面请同学们结合平时的生活经验,参照教材51页中的图示,小组讨论:说说如何保护好自己的呼吸器官,不要让它生病呢?
(小组交流)
师:谁能说一说,怎样做才能保护好我们的呼吸器官呢?
生:注意呼吸卫生,如不随地吐痰,扫地前先洒水,用湿布擦黑板。这样可以保持空气的清洁,预防肺结核等传染病。
生:坚持锻炼身体,以增加肺活量,预防感冒和气管炎。
生:不要吸烟。烟不仅刺激气管,使气管发炎,还能使人得肺癌。
师:让我们来看一看,录像中是如何教我们保护呼吸器官的?
(观看保护呼吸器官的录像)
师:(出示两幅图)请看两幅投影片,这是吸烟者的肺,这是健康的肺。对比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了吸烟者的肺变黑了。
师:(出示变黑的肺)说说为什么肺变黑了?
生:因为烟里面有一种叫尼古丁的物质,它能附在肺上,使肺变黑。
师:我们的肺看似强大,但其实也很脆弱。老师这里有一则新闻,我请一位同学读一读,谁愿意?
师:看到这则新闻,你有什么样的感想?
生:平均每秒钟就有一个人死于吸烟有关疾病,这太可怕了。
生:以前我总听大人们说,吸烟有害健康,现在我知道了,真的是这样,吸烟还会危害生命。
生:应该全面戒烟。
师:作为小学生,你们又能做些什么呢?
生:长大不吸烟。
生:课后收集资料,设计并制作一份戒烟小报,张贴在公告栏内。
师:你周围有吸烟的人吗?你准备怎样去劝解他们呢?
生:我要把这段新闻回家讲给吸烟的爸爸听。
生:我准备将吸烟的危害,请有关专家作成一个电视公益广告,来劝解吸烟的人,请他们早些戒烟。
五、结尾拓展
师:关于呼吸的问题还有很多,下课可以继续研究。
篇6:五年级科学肺和呼吸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指导学生认识人的呼吸器官及其作用;在能力培养方面,属于“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的系列。
本课的思路是:先突破难点,指导学生认识呼吸的意义,然后指导学生认识担负呼吸任务的器官,接着测一下肺活量,最后向学生进行呼吸卫生教育,并设计一份戒烟小报。
教学目标
1、会做有关实验,会选择一定的方法测定自己的肺活量;
2、认识肺、气管、支气管等人体呼吸器官,知道呼吸让我们吸进氧气和呼出大量二氧化碳,肺是进行气体交换的重要器官,肺活量越大,呼吸功能越强;
3、认识到保护肺等呼吸器官的重要性,吸烟有害健康,能逐步养成保护呼吸器官的良好习惯。
教学准备:石灰水、塑料袋、水槽、吸管、玻璃杯、气球、软尺。
教学过程:
一、认识呼吸器官
1.师:我们人体不停地进行着呼吸。这一个简单的过程需要很多器官协调工作。我们身体有哪些器官属于呼吸器官呢?它们是怎样进行呼吸活动的呢?
学生讨论。
(人体的器官有鼻子、喉、肺、气管、支气管等)
2、组织学生看教材中插图,进一步认识呼吸器官。注意:嘴不是呼吸器官。
3、师:大家通过观看插图,对自己的呼吸器官有了一定的了解,你们能在自己身体上找到它们的位置吗?
分组活动,指名演示。
4、师:你们通过刚才的了解,认为哪个呼吸器官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生汇报。
5、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肺和呼吸的关系。(板书:肺和呼吸)
设计意图:活动从平常司空见惯的呼吸行为引入新课,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破难点“呼吸的意义”。
二、研究“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二氧化碳气体”
1、师: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呼吸,我们呼出的是什么气体?
(二氧化碳气体)
2、师:我们今天就来研究这种与我们人息息相关的二氧化碳气体。
(1)实验1:先收集一塑料袋空气,倒入澄清石灰水,摇晃,观察有没有变化?
(2)实验2:收集呼出的气体,同样倒入澄清石灰水,摇晃后观察有什么变化?
(3)实验3:用一集气瓶装满一瓶水,倒扣在水槽中收集一瓶呼出的气体,用玻璃片盖住移出水面。现在老师点燃火柴,你们仔细观察火柴在两个瓶子的燃烧现象。发现了什么?
(4)交流实验结果:实验1,溶液没有变化;实验2,溶液变浑浊;实验3,在呼出气体的瓶子里火柴灭了。
3、师:以上三个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呼出的气体含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呼吸让我们吸进富含氧气的空气,呼出含有大量二氧化碳的废气。人吸进的氧气与吃进去的食物发生反应产生人体活动需要的能量。肺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进行交换的重要器官。)
设计意图:3个实验,目的是通过观察,了解人体呼吸的作用,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如果条件允许的话,一定要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那样效果会更好。
三、测肺活量
1、师:人一次用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总量就是肺活量。我们动手测一测自己的肺活量。
2.学生阅读教材,自学测肺活量的方法。
3.师生讨论交流具体要求:
(1)学生按教材P50的提示测量自己的肺活量。并将相关数据记录在教材P79上;
(2)各组找出肺活量最大的同学;
(3)各组同学将自己的肺活量与前面P79上的记录的呼吸次数进行比较,看看有什么发现?
小组讨论、汇报:肺活量大的同学呼吸次数少,肺活量大说明肺功能好,身体好。)
4、师:怎么样才能增大肺活量呢?
(加强锻炼等)
四、研究如何保护呼吸器官
1、师:呼吸是人体生命特征的体现,所以我们一定要保护好我们的呼吸器官,请同学们根据教材中的图示结合平时的生活经验说说如何保护好自己的呼吸器官,为什么?
2、学生自学教材,分组讨论。
3、班级交流。
(我们要为保护呼吸器官做些积极的事情,比如平常打扫卫生先洒水,经常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不吸烟,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等。)
五、拓展活动
1、师:平时,我们看到许多成人有吸烟的习惯。根据我们今天的研究,你们认为成人吸入的烟到那里去了,都经过人体的哪些器官?你们对吸烟有什么样的看法?
学生汇报。
2、讲述:课后请每个小组收集资料,设计并制作一份戒烟小报。
设计意图:这一拓展活动,可以另安排一节课组织学生去讨论、研究、出小报。
篇7:五年级科学肺和呼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会用澄清石灰水来比较吸进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区别
2、结合生活体验,整理出呼吸器官的功能
3、会测量自己的肺活量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爱护身体、勤于锻炼,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2、知道吸烟是不好的生活方式
科学知识
1、知道呼吸时吸入的是富含氧气的空气,呼出的气体中主要含有二氧化碳
2、认识呼吸器官,了解它们的作用知道肺是进行气体交换的重要器官
3、了解保护呼吸器官的方法。
教学重点:认识肺、气管、支气管等人体呼吸器官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比较吸进空气和呼出气体的不同
教学准备:人体肺模型,课件,活动记录,矿泉水瓶12个(带标签的),石灰水六瓶,电子肺活量测量仪。
教学过程:
一、“憋气”游戏导入,体验呼吸的重要性
1、体验憋气活动
今天我们先做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你能憋多久”,规则是用手捂住嘴巴和鼻子停止呼吸,屏住呼吸,留心在憋气的过程中,有什么样的感觉呢?(学生体验活动)交流体验感受、
2、导入呼吸
二、认识人体呼吸器官及其作用
谈话,知道胸腔内帮助我们呼吸的器官叫什么吗?讲解肺的写法。
1、(出示人体肺模型)这个是我们人体肺模型,我们用这个模型来代替真的人的肺。
2、学生交流对肺内部形态的观察的发现。
3、教师出示人体解剖图,辅助学生深入了解肺的位置,形状。
(二)认识其它人体呼吸器官及作用
1、(出示人体解剖图)让学生说出你们认为是的呼吸器官。
2、引导学生比较体验用口腔与鼻腔呼吸的不同,从而认识到鼻腔的作用。
3、(出示完整的人体呼吸器官分解图片)说一说空气是怎样吸如人体,又是怎样呼出来的呢?
三、探究吸进的和呼出的气体有何不同
1、(出示模型演示)引导学生说出: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呼吸,吸进的是什么气体?
呼出的又是什么气体呢?
2、师示范指导收集氧气和二氧化碳两种气体。
3、课件出示温馨提示,引导学生展开分组实验,利用二氧化碳会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性质,检测呼出的气体。
4、交流讨论研究实验的发现。
5、教师播放人体呼吸视频(和出示吸进和呼出空气成分百分比表),进一步肯定学生的研究发现。
四、测肺活量
1、一次用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总量就是肺活量。每个人的肺活量都不一样。怎样测我们的肺活量呢?你有什么办法?
2、师出示电子肺活量测量仪,演示测量2——5人,比大小。引导学生讨论:肺活量大,对健康有什么好处?一人肺活量的大小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
3、师课件出示:成年女子、男子的肺活量及刘翔等运动员的肺活量数据。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运动。
五、怎样保护我们的呼吸器官
1、下面请同学们结合平时的生活经验,参照教材51页中的图示,小组讨论:说说如何保护好自己的呼吸器官?
(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师适时课件出示,健康的肺和吸烟的肺
2、播放视频《中国吸烟危害健康报告》,让学生谈感想。(全班交流)
六,拓展总结,共读儿歌
师课件出示《保护呼吸器官》儿歌
关于呼吸的问题还有很多,下节课可以继续研究。课后请每个小组收集资料,设计并制作一份戒烟小报。(下课)
板书设计:
肺和呼吸
吸进氧气
肺气体交换
呼出二氧化碳
课后反思:
《肺和呼吸》是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指导学生认识人的呼吸器官及其作用;在能力培养方面,属于“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的系列。
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认识到呼吸器官都有哪些及它们的主要功能,并通过比较吸进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不同来认识到肺的作用。
难点是认识和理解肺的呼吸原理及功能。
首先,我安排了“憋气”活动,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呼吸的重要性和感觉到胸闷,大体了解呼吸器官的位置。接下来,我有让学生把手放在胸前和我一起做几次完整的呼吸,再一次让学生认识到呼吸时肺的扩张和收缩。这些对于学生认识呼吸器官很重要,是自己亲身体会到的,学生就会产生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记忆自然也就更深刻。
在区别嘴和鼻子那个属于呼吸器官时,我还是让学生分别用嘴和鼻子进行呼吸来比较和体验它们的不同,我尊重学生的发现,我相信学生一定会通过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认识到鼻子属于呼吸器官。
在突破本课难点时,我启发学生用四年级学过的有关氧气和二氧化碳性质的知识来比较吸进和呼出气体的不同,从而认识到肺的作用。
测肺活量、播放吸烟危害健康视频,都是为了让学生认识到呼吸器官的重要性及如何更好的保护我们的呼吸器官。
篇8:科学五年级《大脑》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科学五年级《大脑》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第五单元《人体的“司令部”》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五单元《人体的司令部》的第一课。主要是让学生从大脑的大小、形态、结构和功能,体会大脑是人体的最高指挥中心。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对有关人体生理机能方面的知识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因而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已有经验,遵循儿童科学认识活动的规律,让学生轻松而又直接地达到《课标》中提出的“知道大脑在人的语言、思维、情感方面的作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指挥中心”的目标。本节课安排了很多活动:用脑筋急转弯引出有关大脑的话题;将两只握着的拳头靠在一起来类比大脑的大小;通过观察猪脑来了解大脑的形态、结构以及功能;通过测记忆力来体会大脑的记忆功能等。课外活动结合穿插书中的有关活动,力求通过“活动――交流――活动――归纳”这一简单明了的科学探究过程来唤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深入体验大脑对人体活动的指挥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1、了解人大脑的左右半球有分工
2、了解大脑是人体的最高指挥中心
3、了解保护大脑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能够通过观察活动和查阅资料,了解大脑的、形态和结构
2、能够通过查阅资料和同伴的交流,了解有关大脑的功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探究活动充满兴趣。
3、意识到保护大脑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了解人体大脑的`形态和结构,知道大脑的左右半球具有不同的功能
难点:认识大脑是人体各种活动的最高指挥中心。
教学准备
大脑示意图,核桃(事先剥好的),豆腐,有关大脑的视频资料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游戏导课,激发兴趣
1、大家喜欢玩做脑筋急转弯吗?课件出示下面的题目,吸引学生的兴趣。
(1)有一个女孩子穿着泳衣在沙滩上走,为什么在她的身后却没有脚印?(他是倒着走的)
(2)用椰子和西瓜打头哪一个比较痛?(头比较痛)
(3)有一头头朝北的牛,它向右转原地转三圈,然后向后转原地转三圈,接着再往右转,这时候它的尾巴朝哪?(朝下)
(4) 一只凶猛的饿猫,看到老鼠,为何拔腿就跑?(去抓老鼠)
(5)有一个人,他是你父母生的,但他却不是你的兄弟姐妹,他是谁?(自己)
2.大家很聪明,那刚才大家做脑筋急转弯主要用到了身体的那个部分?
揭示课题并板书:大脑
3.提问:你对大脑有哪些了解?
交流学生的已知经验,以及学生课前预习了解的资料
4.同学们对大脑知道的真多,你还想知道大脑的哪些知识?
学生质疑
老师总结板书:大脑的形状、结构、功能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重点研究一下大脑的大小、形状、结构及其功能。
(注:此处从学生喜欢做的脑筋急转弯开始引入新课,激发了学习兴趣。并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营造了探究情境,并直奔学习主题,把学生带入了愉悦的学习状态中。)
(二)分类研究,有序解题
活动一:通过各种方法来认识大脑,了解大脑的形状、结构
1. 请同学们把手伸出来,动手摸一摸,确切感受知道大脑的具体位置。
2.出示完整的脑的图片
学生观察
小结:这是一个完整的脑,它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大脑占整个脑的绝大部分。
3.出示大脑的模型,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从这个立体的模型上,你还能找到关于人的大脑的信息吗?
生:观察回答
4.进行小结,并指导学生通过类比了解大脑的结构、功能(学生通过类比体验)
(1)了解大脑的质量:大约是语文课本大3、4本书那么重。
(2)了解大脑的形状和大小:形状很像核桃仁,大小和自己的两个拳头握起来差不多。
(3)大脑的软硬程度:和豆腐差不多。
(4)大脑的表面:凹凸不平,有很多迂回,和核桃仁表面很相近
为什么有这么多迂回呢?
小组围绕这个问题进行讨论,汇报
教师讲解:大脑表面这些沟回可以增加大脑的表面积。
那有的同学肯定要问了,为什么要增大表面积呢?它有什么用?那我们现在再来看俩幅图。(出示猫与人的大脑对比图)
猫和人谁更聪明呢?
师:噢,
篇9:五年级科学肺和呼吸教学设计
《肺和呼吸》是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指导学生认识人的呼吸器官及其作用;在能力培养方面,属于“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的系列。
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认识到呼吸器官都有哪些及它们的主要功能,并通过比较吸进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不同来认识到肺的作用。
难点是认识和理解肺的呼吸原理及功能。
我在设计时,考虑到呼吸器官在我们的身体里,我们天天都离不开它们,却又不能清楚地看见它们长什么样,对于学生来说,更是不容易了解。所以我注重了从学生自己的亲身感受出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觉和感受来认识自己的呼吸器官,通过自己的探究来证明呼吸器官的作用。
首先,我安排了“憋气”活动,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呼吸的重要性和感觉到胸闷,大体了解呼吸器官的位置。接下来,我有让学生把手放在胸前和我一起做几次完整的呼吸,再一次让学生认识到呼吸时肺的扩张和收缩。这些对于学生认识呼吸器官很重要,是自己亲身体会到的,学生就会产生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记忆自然也就更深刻。
在区别嘴和鼻子那个属于呼吸器官时,我还是让学生分别用嘴和鼻子进行呼吸来比较和体验它们的不同,我尊重学生的发现,我相信学生一定会通过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认识到鼻子属于呼吸器官。
在突破本课难点时,我启发学生用四年级学过的有关氧气和二氧化碳性质的知识来比较吸进和呼出气体的不同,从而认识到肺的作用。
测肺活量、出示运动员的肺活量数据、播放吸烟危害健康视频,都是为了让学生认识到呼吸器官的重要性及如何更好的保护我们的呼吸器官。
篇10:五年级科学《太阳钟》教学设计
五年级科学《太阳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长短会慢慢的发生变化。
2.“日晷”和“圭表”是根据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制成的计时仪器。
过程与方法:观察太阳光影在一定时间内长短与方向的变化。制作简易的圭表或日晷进行计时。讨论太阳光影是怎样被用来记录一天的时间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对古人研究时间的成果产生敬佩之情,感受人类对时间测量的探索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
【养成教育训练点】
培养学生对时间的探究兴趣和习惯。
【教学重点】
有关时间测量仪器的发展历史及日晷和圭表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日晷和圭表的计时原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哪位同学能告诉我现在几点了?” “你们是通过什么知道现在的时间?” “那么在古代,还没有手表的时候,人们又是怎样判断时间的变化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古人最早利用什么计时?
二、探究新知
(一)用太阳来计时:
1.现代社会中,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生产等等都离不开对时间的准确把握,想一想:我们有哪些时间单位?
提问:想一想,最早出现的两个时间单位是什么?你为什么这样认为?
讲述:自然界有许多周期现象,如太阳从东升起后又从西边降落,经过一个黑夜之后又从东边升起。古人最早用太阳来计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交替就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天。
2.确定出一天后,慢慢地需要对一天的时间进行划分,那古人又是怎么划分一天的呢?
阅读课本P52资料。
提出问题:白天和晚上每小时的时间怎么不一样长?
因为古埃及人在确定时间时,是把从日出到日落这段时间确定为白昼,从天黑到天亮这段时间确定为夜晚,白昼和黑夜各被分为12小时。但是,例如夏季的白昼比夜晚要长,而此时的白昼和夜晚仍然分别被分为12小时,所以白天和晚上每小时的时间经常会不一样长。
(二)用光影来计时:
1.师:后来古人又学会了更准确的计时方法——用光影来计时。
2.引导思考回忆:在太阳下,将一根木棒竖直地插在地上,地面上会有一个木棒的影子。随着时间的变化,影子会发生变化吗?影子的什么和什么会发生变化?是怎样变化的?有没有规律?
3.认识日晷
(1)大家可真厉害,古人也是像我们一样,通过长时间的观察,发现了日影的变化规律,利用这个规律就有了一个伟大的发明——日晷,其他人就可以利用日晷来判断准确的时间。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日晷(学生阅读67页资料):日晷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时刻的装置。呈南高北低,倾斜地安放于石台上,使晷针指向北极星。世界上最早的日晷诞生于六千年前的巴比伦王国,一直沿用了几千年。
(2)那么该怎样使用日晷来判断时间呢?
请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根据学生汇报,师生共同小结方法,重点介绍水平式日晷的使用方法。
课件出示方法:当太阳光照射到晷针,晷面就出现晷针的倒影,倒影指向晷面的刻度就是当时的时间。晷针的影子投在晷面上,并随太阳在天空中的方向移动。人们据晷针影子在晷面上的位置来确定时间。在中国古代,人们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3)圭表的计时原理是阳光下物体影子长度的变化规律。
小结:无论圭表、还是日晷,它们都是利用了太阳光影来计时,所以把它们统称为太阳钟。(板书课题)
四、制作太阳钟
1.学习了那么多关于太阳钟的知识,那么大家想自己来制作一个太阳钟吗?
2.课件演示制作方法:利用锤子,将钉子垂直钉于圆心处。
3.确定刻度
利用指南针找到正北方向,将太阳钟钟面上的字母“N”正对北方,平放于地面。这时,在钟面上就会出现小竹棒的影子,将影子与圆心连上一条直线,并在直线处记录下此刻的准确时间。
4.课外活动
利用相同的方法,确定一天中每个整点时小竹棒影子的位置,继续完成日晷的制作。
四、延伸:
1.在白天人们是怎样利用太阳来计时的?
“太阳钟”在实际使用中会有哪些问题?
2.讨论交流
阴天又怎么知道时间?晚上有怎么知道时间?
五、课堂检测:
一、填空题
1、古埃及人最早把一天分为( )小时,其中夜晚( )小时,白昼( )小时。我国古代则把一天分为( )时辰。
2、随着时间的变化,物体在阳光下的影子的'( )和( )也会慢慢地发生变化,而这样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太阳钟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
二、判断题:
1、太阳自西向东的位置移动造成了一天中物体影子的变化。
2、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3、只有在阳光下物体才有影子。
4、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由长变短,再由短变长。
5、太阳位置的变化影响影子的变化。
【板书设计】
2. 太阳钟
日晷
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
圭表
【教学反思】古时常用的太阳钟至今似乎越来越少见,利用太阳钟的制作原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亲身体验后意识到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正确掌握和运用自然规律,可以为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好处。
这节课主要是向学生介绍古代的一些计时工具,知道太阳钟的计时原理。并利用这一原理自己动手制作一计时器。课前为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特质疑:在古代,还没有手表的时候,人们又是怎样判断时间的变化呢?初步建立学生对太阳钟认知,切入主题,介绍太阳钟后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利用电筒的光代替太阳光实践体验后,再找出工作原理,使学生认识更为深刻。
在学生意犹未尽的时候介绍手掌日晷,使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迅速提高。学生实践验证后谈谈启发,帮助学生正确意识到掌握和运用自然规律,可以为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篇11:五年级科学光的反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形成反射现象
2、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
3、人们利用光反射原理发明了很多有用的器具
过程与方法
1、按照说明正确进行实验操作
2、制作简易潜望镜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2、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更好地生产和生活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有关反射的图片或课件、潜望镜模型
分组实验:手电筒、小镜子、制作潜望镜的材料
三、教学重、难点
认识光的反射及应用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1)请同学们观察实验室的日光灯管,上面为什么要装灯罩呢?
2、照亮目标
1)书上有三个照亮活动,请仔细阅读操作要求,并在书上画出光的路线
2)学生反馈实验发现
3)什么叫光的反射(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
3、运用光的反射
1)汽车反光镜(凸镜)
2)医生带的额镜(凹镜)
3)试着画出光的路线图
4)不锈钢勺的内外两面
5、 做一个潜望镜
1)自学书上的制作要求
2)每个人利用现有材料进行制作
3) 利用反光镜制作的其他玩具:万花筒、观景箱等
6、 反光带给我们的.不便
1)玻璃幕墙光的污染
2)瞳孔能控制入射光线的强弱
六、作业设计
万花筒的制作
七、板书设计
2.4光的反射
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汽车反光镜:凸镜 医生带的额镜:凹镜
光的路线图 光的路线图
篇12:五年级科学光的反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教学是光是怎样传播的延续,同样是研究光的传播特点,不同的是这节课是 研究光在传播中碰到障碍物会怎样,学生将通过相关实验认识光的反射,并了解生活中利用光的反射的例子,从而让学生明白知识可以让生活更美好。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形成反射现象。
2、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 。
3、人们利用光反射原理发明了很多有用的器具 。
过程与方法: 1、按照说明正确进行实验操作 。
2、制作简易潜望镜。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2、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更好地生产和生
活。
教学重难点:认识光的反射及应用。
难点:光的反射原理。
教具准备:手电筒 镜子 课件
教学设计思路:借助生活中的现象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然后通过亲历探究活动得出光的反射概念,通过照亮物体让学生能够运用最后运用光的反射及利用反射原理搞的制作,进一步理解光的反射原理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光是怎样传播的?光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2、光传播的速度是多少? 光传播的速度是30万千米每秒。
3、光从太阳到达地球需要几分钟? 光从太阳发出到达地球需要8分钟。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光的反射,了解反射的作用。
二、 体会方法,感受反射
(一)反射含义
1、师:想一想:为什么我们对着镜子使用电视的遥控器,还是能够打开电视呢?生:反射
2、光的反射:①什么叫反光?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 这种现象叫反射也叫反光。
②反射光是怎样传播的?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
③展示生活中运用光反射原理物体。
探照灯、照镜子、反光镜、太阳灶、灯罩、教室的墙壁涂成白色等。
3、凸面镜原理: 凸面镜的表面是凸起的,当光线射到凸面镜后,不会聚于一点,而是要发散开来。所以它要比尺寸相同的平面镜观察的范围要大得多。
4、凸面镜:能够聚集光线。额镜、奥运会圣火的采取。
(二)自然现象反射——月全食
师:月全食中月亮为什么是红色的呢?(图例)
原来,这个现象是跟折射有关的。太阳的光线经过地球表面大气层的时候会被折射,因此一部分的光线仍然可以到达地球的影子。
另一方面,由于大气层会把大部份蓝光散射,所以有较多的红光到达月球(如图)。红光被月球表面反射回来,所以看起来是红色而不是漆黑一片。
(三)课外延伸
1、照明灯上为什么要装灯罩?
灯罩可以把灯泡向上的光,反射到下方和本来向下的光线结合在一起。
2、教室的墙壁为什么要涂成白色?
白色的墙壁有利于反射。
3、眼睛瞳孔的变化?
光线强烈时,瞳孔缩小;光线弱时,瞳孔放大。
4、课后用一面镜子对着自己的眼睛,把头从黑暗处移到光明处,观察瞳孔的变化?
5、你知道,雨 后 的 夜 晚,我们因该如何选 择 最 佳的 路径吗?
当我们迎着月光走时,
就选择暗的地方落脚。
当我们背着月光走时,
就选择亮的地方落脚。
三、 光的反射习题练习。
(一)
(二) 判断 选择
(三)手工制作潜望镜
篇13:五年级科学《花里育婴房》教学设计
五年级科学《花里育婴房》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比较的能力,并做好记录;
2、认识花的.结构及名称,通过“解剖花”一实验,发现花的共同特点,知道如何区分“完全花”和“不完全花”;
3、培养学生观察更多的植物的花,和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分类的能力。
二、重难点
认识花的结构及名称,通过“解剖花”一实验,发现花的共同特点,知道如何区分“完全花”和“不完全花”。
三、活动准备
每小组选一种花(共提供3—4种选择),小镊子,放大镜,托盘,探究记录卡。
四、活动过程
(一)知晓学生的已有概念
(活动流程:了解学生对花的认识———观察示例花的结构)
1、提问:你知道花的结构吗?
2、教师出示一种常见的花(完全花),让学生观察花的特征,并对花的结构进行描述,并思考是从什么特征进行描述的?
(引导:颜色、形状、数量……等)
(二)初步形成概念
(活动流程:引入———讨论“解剖”———认识花的结构名称)
1、引入“解剖”:你想知道花里的“秘密”吗?
2、小组讨论:如何解剖?
3、尝试解剖:请1—2名学生上台尝试对花进行解剖;
4、认识花(完全花)的结构及名称,简单区分“雄蕊”和“雌蕊”。
(三)探究深化概念
(活动流程:解剖花———发现、对比花的结构)
1、认识提供实验的几种花的名称,问:“是不是这些花的结构都一样呢?”;
2、以“花言花语”强调实验注意事项;
3、以小组为单位,每小组各选一种花,对所选的花进行解剖,并作好记录,填写好实验探究卡;
4、小组汇报,集中交流;
5、对比花的结构,引出“完全花”与“不完全花”,再对记录的信息进行整理。
(四)拓展、应用概念
(活动流程:说出花的结构名称,归类“完全花”与“不完全花”。)
1、PPT展示各种花的图片,欣赏各种各样的花;
2、让学生指认花的结构及名称,并归类“完全花”与“不完全花”;
3、德育渗透:“花儿的自白”。
(五)课后活动
课后寻找自己喜欢的花,设计并建立“档案卡”。
篇14: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钻木取火》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钻木取火》教学设计
一、教科书说明:
取火——人类支配自然的开端。钻木取火是最古老的取火方法,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利用自然的见证。对于学生来说,钻木取火的故事学生通过多种媒体已有所了解,但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许多学生没有细致的探究。本课是在上一课探究了机械能内部动能、势能相互转化的基础上,以古人钻木取火的故事为切入点,组织学生研究钻木取火的道理,进一步认识机械能与其他能的转化,使学生会用简单的器材做“摩擦生热”的模拟实验,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活动准备:
教科书展现了一幅古人钻木取火图:图上有一老一小两个古人,老者正在向少者传授钻木取火的方法,木头上有烟雾冒出,意在提示学生本课探究活动的主题——钻木取火。文字提示:搜集有关古人利用火的资料,了解“钻木取火”的方法。意在提示学生课前通过各种途径获得信息,了解古人用火的历史,并提前进行初步的探究,为课堂深入研究做好准备。文字提示了本课需要准备的实验材料,如木板、砂纸、铁丝、手钻、火柴等。本活动准备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思考空间,启发学生根据情景图和文字提示,展开想象,开动脑筋,提出问题,体现了课前准备的开放性。
活动过程:
☆活动一:试用能量转化的观点解释古人钻木取火的道理。
本活动包括三个环节。
一是教科书提供了一幅学生交流情景图。四个学生围桌而坐,桌上摆放着各种书刊资料,意在提示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文字及图片资料,传递获得的各种信息。其中一生语言“我认为摩擦会产生热量”提示学生将摩擦与生热相联系,意在引领学生对“钻木取火”现象进行大胆的猜想,提出自己的假设。学生语言“能量是这样转化的……”提示学生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解释钻木取火的道理。
本环节设计的目的主要是给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开放的交流氛围,让学生充分交流课前搜集到的各种资料和信息,扩大信息占有量,实现资源共享,培养学生愿意合作交流的情感态度。
二是教科书展示了四组学生学生实验情景图:第一组是两个学生合作,用手钻钻木,意在提示学生模仿古人进行“钻木取火”;第二组是一个学生正在搓手图;第三组是一个学生用砂纸打磨铁条图,第四组是在黑板上摩擦火柴图。卡通语言“我还有其他方法”意在提示学生不要只局限于教科书提供的方法,还可以采用其他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为学生的验证活动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充分体现了教科书空间大的特点。
三是教科书以“钻木取火的道理”为引领,引导学生展开表达与交流,并将自己的'发现和认识填写到空白处。这一活动过程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学生既可以填写钻木取火的原理,也可以填写能量转化的过程,还可以填写自己的体会。本环节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活动后的交流,整理对钻木取火原理的认识,以实现相互借鉴,资源共享。
本活动主要运用交流与思考、猜想与验证、表达与交流的方式展开探究活动,从而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使学生初步养成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的情感态度。
☆活动二:说说生活中机械能转化成热能的现象。
教科书展示了五幅图:第一幅图是工厂车间内工人师傅用切割机切割金属,火星四溅;第二幅图是商场电梯扶手因摩擦而发热;第三幅图展示的是一卡通正在玩滑梯,“屁股好热”暗示因摩擦而生热;第四幅图展示的是飞机降落时,轮胎与地面剧烈摩擦而产生火花;第五幅图是载人航天返回舱进入大气层后与大气摩擦生热燃烧。以上五幅图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生活中的摩擦生热现象,意在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用能量转化的观点解释生活现象。
自由活动:
教科书提供了两个自由活动指向。
一是教科书以“摩擦生热现象有时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利影响,怎么办呢?”为主题,展现了一幅学生交流情景图,主要是引导学生对摩擦生热现象的负面影响展开研讨,列举事实,阐述观点,提出合理化建议。学生语言“高速行驶的汽车容易爆胎”“手钻工作时,钻头会很热”提示学生列举摩擦生热现象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我知道……”意在提示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讨论、思考解决的办法,提出自己的设想和建议。本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对摩擦生热现象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提出问题,并尝试通过各种途径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保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二是教科书以“我们来说一说,机械能还能转化成什么能?”为引领,将研究的重点从机械能与热能的转化转移到机械能与其他能量间的转化,使学生认识到机械能除了可以转化成热能外,还能转化成电能、光能、声能等,从而使学生意识到能量之间的转化是多角度、多方位的,为学生最终理解无处不在的能量及能量的转化埋下伏笔,做好铺垫。
本课自由活动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自由活动的“自由度”,强调每个学生都应是学习的主人、问题的主人,目的是给学生充足的、开放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甚至于解决问题,找到答案。
拓展活动:
教科书提出“查阅资料,详细了解古代人用火的方法和历史”课外拓展活动指向,以“古代人取火”为切入点,将研究的视角从“钻木取火”指向“古人用火”。活动的目的是进一步拓展探究的空间,让学生了解人类用火的历史,从而使学生感悟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意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教学目标: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钻木取火的原理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能用简单的器材作简单的模拟实验;能利用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获得相关信息。
2.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3.知道钻木取火的道理,了解人类用火的历史。
三、教学建议:
活动准备:
教师要引导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代人用火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并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初步的整理和分类,以备课堂上进行交流。另外,还应让学生课前注意观察生活中摩擦生热现象,如玩滑梯、电锯、流星、飞机起飞、疾驰汽车的轮胎、火车道、划火柴等,并做好记录,为课堂上的交流作好铺垫。在实验材料的准备上,要体现开放性的特点,如可以准备教科书提示的实验用的主体材料——手钻、木板、砂纸、钢条等,还可以按照自己的实验方法准备实验材料。只要学生能想到的、能找到的都可以。教师课前也应准备一些相关的图片、文字资料,有条件的可以准备有关古代人用火的音像资料。
活动过程:
可以先让学生观看事先准备的音像资料,也可以展示一些古代人钻木取火的图片或讲述相关的故事,从而引出关于钻木取火的话题,自然地导入新课。
也可以让学生观察、分析教科书活动准备中提供的情景图,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提出自己的问题,从而导入新课。
☆活动一:
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你知道钻木取火是怎么回事吗?你能用能量转化的观点解释其中的道理吗?”,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为了培养学生对信息资料的处理、应用能力,提高资料的应用价值,交流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将小组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汇总、整理和分类,可以按照故事类、科学知识类、历史类等来分,也可以按照钻木取火、阳遂取火、火镰火石取火、其他取火方式来分,不管学生怎样分,只要有一定的道理,教师就应该加以肯定。
在对资料进行整理、分类后,要组织学生在全班进行交流和展示。交流时,不仅要对资料的内容进行讲解,还要交流对资料的处理过程和分类结果,并阐述理由或依据,以利于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利用获取的资料解决前面提出的问题,用能量转化的观点尝试解释“钻木取火”的道理。这一过程中,学生可能有若干种不同的解释,教师不要给予评价,要尽量让学生针对自己或他人的观点展开辩解或争论,使道理越辩越明,是非越辩越清。
学生通过充分辩论,逐步达成共识,形成比较一致的观点。这时,教师要适时启发学生想办法证明自己的观点,将探究活动引向深入,从而进入验证环节。至于验证的方法,要完全由学生自己设计、自由组合、自行验证,充分体现本套教科书空间大、灵活性强的特点。
最后,要让学生交流验证情况,展示验证成果,并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将探究结果与前面的猜想、假设相比较,从而验证猜想的正确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活动过程进行综合评价,鼓励和表扬在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和小组。
本活动通过猜想与假设、交流与辩解、实验与验证、结论与反思等过程,让学生动脑想、开口说、动手做,充分体现本套教科书的挑战性、活动性、自主性和自由度。在活动中,教师要做到“三给”,即给时间、给空间、给自由,要让学生不只是“学科学”,更应该是真枪真刀的“做科学”,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酸甜苦辣。
☆活动二:
教师可以先直接提出问题“生活中有哪些机械能转化成热能的现象?”,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小组为单位针对问题展开讨论与交流,举出实例,阐述观点,做出合理解释。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用教科书上展示的五幅图片做引子,触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而举例说明生活中机械能转化成热能的现象。
自由活动:
本课的自由活动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如果时间允许,完全可以将两个活动一并展开,还可以将第二个自由活动放到活动二中进行。
拓展活动:
本课的拓展活动主要是对课堂探究活动的一个延伸,主要是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完成。因此,教师应安排一定的时间对学生搜集到的古人取火的资料进行交流和汇总,并以此为基点,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究与摩擦生热有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研究的能力。
本拓展活动只是一个指向,教师完全可以自己设计适合学生课后探究的题目或活动,以此引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
【五年级科学光的反射教学设计(锦集14篇)】相关文章:
物理光的现象总结学习方法2023-05-12
光的折射教案2023-07-08
《光的折射》公开课教案2023-03-06
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2022-04-29
科学《光》教学反思2022-12-18
八年级物理教案2023-03-23
《光的折射》的教学案例2023-11-10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2022-12-02
初中物理《平面镜成像》说课稿2022-09-11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提纲2023-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