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文化一 教学设计示例(合集19篇)由网友“MoonMo0m”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民国时期的文化一 教学设计示例,欢迎您能喜欢,也请多多分享。
篇1:民国时期的文化一 教学设计示例
民国时期的文化(一) 教学设计示例
民国时期的文化(一) 教学设计示例导入:
我国民国时期的起止时间和社会性质怎样?(学生回答后教师导入新课)民国时期的历史,先后经历了北洋军阀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中国仍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外患严重,科学技术和教育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但许多知识分子抱着救国救民的信念,辛勤耕耘在科学、教育和文学艺术领域,取得了一些举世瞩目的成果,这节课先介绍科学和教育方面的主要成就。
讲授新课:
一、李四光和地质力学
李四光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由他创立了地质力学。(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小字部分,观察李四光野外考察图,教师介绍李四光)李四光先留学日本,后又留学英国。在英国刻苦学习地质学,还选修了物理学,特别是力学,为他后来创立地质力学奠定了基础。19,他以优异的成绩获自然科学硕士学位,谢绝外国的高薪聘请,回到祖国。他说“我想把我学到的知识,尽快贡献给我的祖国”。
地质力学是把应用力学引入到地质学中,用力学观点研究地壳构造和地壳运动的一门新兴的学科。李四光经过几十年不懈的努力,系统地提出了地质力学的原理和方法,为地质学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运用李四光的理论,找到了丰富的石油矿藏如著名的大庆、胜利、大港、华北等油田。李四光为新中国的石油勘探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二、竺可桢和气象学
中国直到本世纪代,基本上还没有自己的气象事业,这使竺可桢感到莫大的耻辱,他决心竭尽全力创立和发展中国的气象事业,成为我国近代气象事业的奠基人。20年代初,他在东南大学建立气象测候所。1928年,他主持办起我国第一个气象研究所,并创办北极阁气象台,成为当时中国气象科学研究中心和气象业务指导中心。他还大力建设我国自己的气象台站网,到30年代中期,全国测候所、雨量站已达300余处。从1930年起,他集中气象情报由我国电台广播,开展天气预报业务,从此打破了帝国主义垄断我国天气预报的局面。
竺可桢在中国气候学研究方面也作出了突出的贡献。30年代,他发表了许多论文和专著,对中国气候的形成和特点作了全面的阐述,第一次对我国气候条件和资源作出了科学的评价,这对我国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竺可桢之所以能为祖国的气象事业作出如此重大的贡献,是同他勤奋治学、锲而不舍的精神分不开的。
三、茅以N和钱塘江大桥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观察钱塘江大桥图,然后提问)钱塘江大桥是谁在什么时间主持建成的?有什么重要意义?(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钱塘江大桥规模大,地质结构复杂,加上汹涌异常的钱塘潮,以至1937年大桥建成后竟被视为奇迹。当时我国的造桥技术十分落后,许多桥梁都由外国人设计建造,在此之前中国人在大江大河上造桥还没有先例。茅以N怀着“为祖国争一口气”的崇高志向,创造性地高质量地完成了我国自己设计的第一座近代化大桥――钱塘江大桥,揭开了我国造桥史上新的一页。
四、侯德榜和“侯氏制碱法”
1.创立中国的制碱工业
20年代初,我国用的纯碱全靠进口。
19,刚刚拿到美国大学博士学位的侯德榜,怀着强烈的爱国热情,回到祖国,立志献身祖国的制碱工业。他应邀出任塘沽永利碱厂总工程师,经过反复实验,终于在1926年生产出红三角牌纯碱,并在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奖。从此,结束了我国完全靠进口洋碱的历史。后来,他出版了《制碱》一书,将生产纯碱技术公开于世,奠定了他作为世界制碱权威的'崇高地位。
2.发明“侯氏制碱法”
30年代,德国发明一种制碱新工艺,侯德榜前去考察,准备购买这一专利,但遭到了帝国主义的无理刁难和敌视。他气愤地说:难道黄头发绿眼珠的人能搞出来,我们黑头发黑眼珠的人办不到了吗?侯德榜经过三年苦战,创造出世界先进的联合制碱工艺,被命名为“侯氏制碱法”,使中国的制碱化学工业跃上了世界舞台。
以上讲了民国时期四位著名科学家的贡献,请同学们归纳一下他们的主要科研成果,他们给了我们什么启发?(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记住四位科学家及其贡献,并要求学生学习他们为祖国科学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勤奋治学的科学态度。)
五、中央研究院的建立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并引导归纳出三点:①1928年建立的中央研究院是当时中国最高学术研究机关。②1928年开始的殷墟考古发掘,是中国和世界考古学史上的一件大事。③1934年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的建立,开始了近代中国人自己的天文观测工作。)
六、教育家蔡元培和陶行知
1.蔡元培改革北京大学
蔡元培是我国著名教育家,19底任北京大学校长后,立即除旧布新,厉行改革。他实行“教授治校”:大胆地辞退了那些水平低的外国教员,聘请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新文化运动的健将和李四光等著名科学家到北大任教。他按照西方的教育思想,采用“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打破了封建主义对文化教育的垄断。各种思想、学派,包括马克思主义都可以在北大传播,如李大钊在北大开设马列主义课程,使北大呈现一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摇篮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策源地。后来毛泽东赞誉蔡元培是“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2. 陶行知创办晓庄师范
陶行知是著名的人民教育家。他从美国留学回国后,怀抱“教育救国”的理想,积极推行乡村教育,立志培养一百万个乡村教师,办一百万个乡村学校,以改造广大的农村,进而改造中国社会。
1927年,陶行知在南京郊区创办了一所培养乡村教师的别开生面的新型学校――晓庄师范。这所学校主张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入学考试的科目之一是开荒劳动。他的《手脑相长歌》和将图书馆题名为“书呆子莫来馆”就是证明。(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引文和观察插图)他主张教育要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将教、学、做有机地结合起来,师生亦教亦学,又参加生产实践,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有真知,才能改造农村,改造中国社会。
小结:
出示本课人物年表:
19,中华民国成立。蔡元培(1868―1940)任教育总长。李四光(1889―1971)任湖北实业公司司长。
19,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
1918年,李四光和竺可帧(1890―1974)分别由英国伯明翰大学和美国哈佛大学学成归国。
1921年,茅以升(1896―1989)和侯德榜由美国加利基理工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回国。
1926年,李四光发表《地球表面形象变迁之主因》,提出地壳构造形态与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有关。这是创立地质力学的开端。侯德榜任总工程师的永利碱厂生产出亚洲第一批纯碱――红三角牌纯碱,在费城万国博览会上获金奖。
1927年,陶行知(1891―1946)创办晓庄师范。
1928年,国民政府设立中央研究院,任蔡元培为院长。李四光任地质研究所所长。竺可侦任气象研究所所长。同年,历史语言研究所组织河南安阳小屯殷墟的考古发掘。
1933年,茅以升主持修建钱塘江大桥。1937年完成。上层公路,下层铁路,长1453米。
1934年,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建立。
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
1940年,蔡元培逝世。毛泽东唁电称誉为“学界泰斗,人生楷模”。
1941年,侯德榜创研的联合制碱工艺被命名为“侯氏制碱法”。
1945年,李四光发表《地质力学的基础方法》。
1946年,陶行知病逝。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扩展:民国时期,我国科学家、教育家为了祖国科学和教育的繁荣与发展,进行了艰难的奋斗,在科学技术方面也取得了一些举世瞩目的成果。但爱国科学家通过发展科学使中国富强的愿望,爱国教育家通过发展教育救国救民的抱负,终不能实现。我国的科学技术和教育发展仍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这是什么原因呢?就因为当时中国处在北洋军阀和国民党反动政权的统治之下。要想真正地繁荣发展祖国的科学和教育,就必须推翻旧中国反动政权的统治,建立起崭新的社会制度。
篇2:民国时期的文化一 教学建议
民国时期的文化(一) 教学建议
民国时期的文化(一) 教学建议地位分析
民国时期,由于我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外患严重,再加上国民政府的不重视,我国科技和教育发展缓慢。另一方面,许多科学家和教育家抱着救国救民的信念,辛勤耕耘,取得了一些重大成果。他们的科学研究和教育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借鉴作用。但是在当时,他们的愿望和抱负却无法实现。
教学思路
教师首选引导学生回顾:从商代开始,我国的科技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可是,到了明清时期,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而我国封建社会已经走向衰落,又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造成了科技的全面落后。到了近代,我国开始引进、介绍、学习西方近代科技。民国时期,由于我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外患严重,再加上国民政府的不重视,科技和教育发展缓慢。但是许多科学家和教育家抱着救国救民的信念,辛勤耕耘,取得了一些重大成果。然后让学生讲述六位科学家和教育家的生平事迹以及主要贡献。在学生讲述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要点,进行必要的纠正、补充。讲述完毕后,教师应该及时地引导学生总结每一位科学家和教育家的生平事迹中所体现出来的宝贵的精神,从中受到活生生的.爱国主义和立志成才的教育。可通过列表的办法,掌握本课的基础知识。此表可以由教师列出,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列出。
重点分析
民国时期的科学技术。在北洋军阀政府的统治和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时期,我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外患严重,再加上国民政府的不重视,我国科技发展缓慢。但是,由于科学家和教育家的个人努力,有为祖国富强而献身的崇高精神,也由于他们有脚踏实地,勤奋治学的科学态度,因此,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还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我们应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崇高信念。
著名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蔡元培和陶行知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对北京大学的一系列改革,打破了封建主义对文化教育的垄断,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阵地和“五四”运动的发源地。陶行知推行乡村教育,立志教育救国。他们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借鉴作用。
难点分析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是“生活即教育”。陶行知主张教育要同社会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育的旧观念,形成了以社会为学校、学校与社会打成一片的崭新观念。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生产和创造的能力,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方法论。陶行知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重点突破方案
解决办法可以人物为中心,组织材料,讲述李四光、竺可桢、茅以N、侯德榜、蔡元培、陶行知等人勤奋学习、努力成才、报效祖国的经历以及他们在科技和教育方面的主要贡献,分析概括在他们身上所体现的可贵精神。
本课涉及的范围广泛、人物、成就也很多,可以将这些内容分类列表,提高归纳概括的能力。如按照一定的标准,把事物各个部分或各种属性,联合成一个整体来进行考察。本课内容包括科技与教育两个方面。如把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竺可桢的气象学,茅以升设计建成第一座近代化大桥――钱塘江大桥,侯德榜的“侯氏制碱法”作一归纳,便可形成“民国时期的科学技术”一个类型,知识归纳清楚,便于记忆。
课堂导入
一、教师可展示李四光、蔡元培等人的照片及相关图片,提问学生对他们有何了解。然后引入新课。
二、教师可利用课文前的提示导入新课:“民国时期,我国仍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外患严重,使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经历了艰难曲折的过程。许多知识分子抱着救国救民的信念,在科学、教育和文学艺术领域辛勤耕耘,取得了一些成就。”今天我们这节课先介绍民国时期在科学技术和教育方面的主要成就。
篇3:民国时期的文化一 习题
民国时期的文化(一) 习题
民国时期的文化(一)习题1.下列内容是有关气象学家竺可桢的评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代末,他主持办起我国第一个气象研究所
B.第一次对我国的气候条件和资源作出科学评价
C.他坚持写日记38年零37天,记录我国的天气和物候情况
D.他的努力,为我国科学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分析 这是一道较为简单的再认再现题,若对教材不是非常熟悉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清理分析找到准确答案。题目要求找出评述竺可桢的'不准确内容,而且明确只有一项,可见有三项是对的。这些选项表面上看都似乎正确,很容易混淆,但如果抓住题干所给的“气象学家”这一条件,仔细排查,可以发现,A项、B项、C项均是有关竺可桢从事的气象工作,惟有D项将范围扩展到整个科学研究,显然这是不太准确的,竺可桢所研究的气象学只是科学的一个方面,他的研究只可能为气象研究工作奠定坚实基础,不会一下子可以延伸到科学的各个领域,因此D项不太准确。
答案 D
2.主张教育要同社会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把教、学、做紧密结合起来的著名教育家是( )
A.李大钊 B.蔡元培 C.陶行知 D.徐特立
解析:考查各个教育学家的教育观念、特色。主要是区别B和C,蔡元培的教育观念是“兼容并包”、“思想自由”,而陶行知历来提倡学做相结合,提倡身体力行做学问。所以正确答案为C。
篇4:民国时期的文化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民国时期的进步文艺
难点:科学成就的简释;进步文学艺术的分析
教学过程
导入
教师首先请学生阅读本节引言,然后进行简要分析,以便学生能在宏观把握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刻理解本书的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并理解文化是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反映的原理。
一、科学技术的成就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科技落后的原因。然后,由学生填表归纳著名科学家及成果,在学生填表时教师可以展示科学家的图片。引导学生找出科学家共同的优秀品质,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认识学有所成的努力创精神。
二、民国时期的进步文艺
学习过程中,要解决如下问题:鲁迅的杂文,教师可补充相关资料,与中学语文课选的《为了忘却的记念》、《“友邦惊诧”论》等文章结合分析鲁迅杂文的时代感和爱国主义情感。民国时期小说的成就突出,可引导学生课余选读一至二部作品,以增强文学真实地反映社会各阶层状况的认识。
讲解民国时期电影事业、音乐时。教师可以提供相关的历史图片,有条件的还可以让学生欣赏电影《渔光曲》的片断和《毕业歌》《义勇军进行曲》等,以增强学生的民族感和爱国主义信念。
讲解绘画时,教师应在介绍画家的同时,让学生欣赏部分作品。
三、民国时期的教育
教师依据教材内容简要说明民国时期教育发展概况,然后重点介绍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和陶行知。关于蔡元培,教师可引导学生回顾新文化运动时期有关蔡元培的内容,让学生阅读教材所引材料,认识蔡元培的“五育”教育思想,认识蔡元培是中国近代较早提出全面教育的著名教育家。关于陶行知,教师补充资料介绍陶行知生平,指导学生阅读“自立歌”,思考与教育思想的关系。提问:“陶行知教育理论的核心是什么。”“为什么称陶行知为人民教育家?”等等。引导学生了解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之后,提问:“蔡元培和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小结
本课所涉及的科技、文艺、教育事业等方面的成就,说明先进的、进步的知识分子追求光明、弘扬进步、倡导科学,反对黑暗、反对落后、批判愚昧,体现了民国时期文化的主旋律。
板书设计
民国时期文化
一、科学技术的成就
1.科技落后的原因
2.科技成就
二、民团时期的进步文艺
1.文学成就
2.话剧、电影的成就
3.绘画与音乐成就
三、民国时期的教育
1.民国时期的教育
2.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和陶行知
篇5:民国时期的文化2
民国时期的文化(二) 教学建议
教学思路
本课重点介绍了在杂文、历史剧、小说、电影、音乐、绘画等领域涌现出的一批着名文学家、艺术家所取得的突出成就。掌握这类知识可以运用比较的方法从众多的历史现象中找出其共同的特征,也可以从其共同的本质中找出各自特征的表现形式。针对本课涉及的历史人物及他们的成就,只要我们对这些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所取得的成就,所起的作用及其所处的地位,进行认真的比较,就会找出他们之间的异同、内在联系、各自特点,从而加深对这些历史人物的印象。
重点分析
郭沫若创作的六部历史剧,借古喻今,表达了人民对国民党顽固派黑暗统治的悲愤,对光明自由的渴望,为制止顽固派的@@降日活动,发挥了重要的舆论作用,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民国时期文学革命发展的原因:随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不断深入,一批爱国、进步知识分子用文学艺术形式进行斗争,涌现了一批着名的文学家、艺术家。进步文学是当时文学的主流。一些进步的学生团体,如文学研究会创造社,大量作家联盟,团结和培养了大批文学艺术家,促进了创作的繁荣。
重点突破方案
对本课重点内容:鲁迅的杂文、郭沫若的历史剧及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的解决办法可举出实例来加深理解,活跃课堂气氛。比如,选读鲁迅的某一篇简短的杂文,郭沫若的历史剧的片断,欣赏徐悲鸿、张大千、齐白石的作品等。就。“今天我们这节课先介绍民国时期在科学技术和教育方面的主要成就。
篇6:民国时期的文化二 教学建议
民国时期的文化(二) 教学建议
民国时期的文化(二) 教学建议教学思路
本课重点介绍了在杂文、历史剧、小说、电影、音乐、绘画等领域涌现出的一批著名文学家、艺术家所取得的突出成就。掌握这类知识可以运用比较的方法从众多的历史现象中找出其共同的特征,也可以从其共同的本质中找出各自特征的表现形式。针对本课涉及的历史人物及他们的成就,只要我们对这些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所取得的成就,所起的作用及其所处的地位,进行认真的比较,就会找出他们之间的异同、内在联系、各自特点,从而加深对这些历史人物的印象。
重点分析
郭沫若创作的六部历史剧,借古喻今,表达了人民对国民党顽固派黑暗统治的悲愤,对光明自由的渴望,为制止顽固派的反共降日活动,发挥了重要的舆论作用,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民国时期文学革命发展的原因:随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不断深入,一批爱国、进步知识分子用文学艺术形式进行斗争,涌现了一批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进步文学是当时文学的主流。一些进步的学生团体,如文学研究会创造社,大量作家联盟,团结和培养了大批文学艺术家,促进了创作的繁荣。
重点突破方案
对本课重点内容:鲁迅的`杂文、郭沫若的历史剧及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的解决办法可举出实例来加深理解,活跃课堂气氛。比如,选读鲁迅的某一篇简短的杂文,郭沫若的历史剧的片断,欣赏徐悲鸿、张大千、齐白石的作品等。就。”今天我们这节课先介绍民国时期在科学技术和教育方面的主要成就。
篇7: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化(一) 教学设计
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化(一) 教学设计示例
1.导入的过程
同学们,新中国成立5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也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人民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新的变化。今天我们来学习社会主义时期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新变化这一节的内容。
2.新课知识内容的学习指导和“探究”过程
关于“新中国科学技术的重大成”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的同时,总结出新中国科学技术的重大成就都有哪些,并以表格的形式加以归纳总结。
中国科学技术的重大成就
时间 篇8:《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教学设计《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了解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和医学成就,包括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九章算术》和地动仪、张仲景、华佗。 引导学生观察汉代造纸图,了解造纸的工序。引导学生依据地动仪示意图,分析其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 通过学习秦汉时期的科技,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科技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当时我国科技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地动仪。 【教学难点】地动仪涉及到物理学原理,对于利用物体的惯性来拾取地震波进行远距离测量的原理,学生难以理解。 【教学方法】 教师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汉代造纸示意图》,使学生形成直观印象,并通过对比等方法,引导学生分析蔡伦改进造纸术的优点。利用多媒体手段,制作动态的地动仪震动示意图。引导学生分析地动仪有什么价值。 探索实践:由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旧布(旧绸子)和一块木板(或竹板),用毛笔在上面每人写一句唐诗,然后再用纸写同一句唐诗,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联系以前学过的内容,掌握秦汉时期文化昌盛的背景。调动学生收集民华佗、张仲景有关的故事。指导学生设计表格,归纳知识或出一期简报,在班级交流、展示。培养归纳概括的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平台】多媒体、课件制作。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一天,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和数学家陈九章同机去参加一次学术性会议。途中,钱老为了活跃气氛,提出和陈老对对子,要求以各自的名字为题。 钱老出的上联是:韩赵魏三强。 陈老想了一会,对出下联:勾股弦九章。 同学们,你们知道对联中的“九章”指的什么?这就是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 教师出示:第16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二、合作探究 教师出示:《东方朔上奏图》 教师:这幅图描绘的是西汉文学家东方朔向汉武帝上奏本的情景。这个奏本用了三千竹简,需要两个人才能抬动。 同学们,你看到这一情景,有什么认识? 学生:汉武帝时,奏本是写在竹简上的。 学生:用竹简写奏本太费事。 学生:竹简太笨重,携带不方便。 学生:成本太高。没有节约观念。 学生:读起来吃力。 教师:为什么不用帛等制品,这样更轻便? 学生:帛的价钱太昂贵,不能大量推广使用。 教师:为什么不用纸? 学生:当时我国还没有普及纸。 教师出示:《甘肃天水出土的纸》图。 教师:这张纸又薄又软,纸面平整光滑,上面有墨绘的山、川、路等。据考证,这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 请问,它出现在什么朝代? 学生:西汉早期。 教师:同学们想不想知道汉代的纸是怎样做的`? 学生:想。 教师:多媒体演示汉代造纸工序。 (学生观摩) 教师:我国纸张的普及在什么时候?为什么? 学生: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发明了“蔡侯纸”。这种纸是用树皮、麻头、破布、旧鱼网为原料,制作简单方便,造出的纸又耐用,所以很快普及。 教师:据我所知,先于蔡伦30,生活在尼罗河畔的古埃及人,就地取材,用当地丰茂的纸莎草造出纸莎草纸,成为宫廷专用纸,俗称“法老纸”。为什么这种纸没有普及呢? 教师:演示纸莎草纸的制作工序。 学生:老师说的这种纸莎草纸产于尼罗河三角洲,它是利用该地独有的植物作原料,制作工艺复杂,所以这种纸很难普及,当时作为宫廷专用纸。 教师:中国造纸术的发明、改进和传播,对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中国的造纸术由阿拉伯人传到西方,促进了世界文明的交流和传播,也说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教师:除了造纸术外,两汉时期,还有哪些突出成就? 学生:东汉数学专著《九章算术》。 学生:还有张衡发明的地动仪。这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测定地震的仪器。 教师:下面让我们看看地动仪是如何测定地震的? 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地动仪震动示意图。(学生观摩) 教师:地动仪之所以能够预测地震,是因为它利用了物体的惯性来拾取地震波进行远距离测量的原理。如果不够清楚,下课后,同学们可以再请教物理老师。 教师:在医学方面,我们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主要有哪些? 学生:东汉华佗制成的“麻沸散”,这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他还编制了医疗体操“五禽戏”。 学生:东汉的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后世称他为医圣。 三、实践创新 【跟我学】 教师:《三国志·华佗传》记载:“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当导引。体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怡而汗出,因以着粉,身体轻便而欲食。”“禽为鸟兽之总称”由此得名的“五禽戏”。 五禽戏是一套运功保健疗法,通过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动作和神态,达强身防病的目的。五禽戏能使人动作灵敏、协调平衡,改善关节功能及身体素质,不仅有利于疾病的防治,而且对人体的康复有较好的医疗保健作用。大家愿不愿意跟我学? 学生:愿意。 教师出示:五禽戏的相关图片。教师:演示“五禽戏”体操,学生跟着学。 【史海揭谜】 教师:史书记载,华佗读了《伤寒杂病论》后高兴地说:“这真是救人的书啊!可2,华佗还是被曹操杀害了。想一想,华佗说过这句话没有,为什么? 学生:华佗没有说过这句话。因为,张仲景在2才开始写《伤寒杂病论》,而且,写此书用了较长时间,而华佗208年就被曹操杀害了。 学生:加之当时纸张使用并不普遍,更没有印刷术,所以,华佗有生之年不可能看到此书。 【鉴宝】 教师:两位同学非常聪明,不仅能够学以致用,而且帮助大家解开了历史之谜。老师这里有两幅收藏的绘画作品,也想同学们辨辨真伪。大家有没有兴趣? 学生:有。 教师:多媒体出示两幅《孔子圣迹图》。 教师:各小组先讨论一下,然后选一名代表发言。 学生:活动。 教师:请各组代表发言,首先第一组。 学生(第一组代表):我们认为第一幅是假的。孔子和他的弟子读的书不对,因为那时还没有纸。 学生(第二组代表):我们赞成第一组的观点。孔子也不应该坐在椅子上,这种家具是明代的,不是孔子时代的。 学生(第三组代表):我们认为第二幅也是假的。孔子的发髻不对。 学生(第四组代表):我们赞同他们的观点。要补充的是,第二幅图中的树是南方的,而孔子是北方鲁国人,所以是假的。 教师:同学们,由于你们充分准备,细致观察,具备丰富知识,合情合理地分析,你们鉴定的结论正确。这两幅《孔子圣迹图》都是假的。 【小结内容】教师出示: 人物成就影响 科技 数学 天文 医学 【临摹作品】 要求: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旧布(旧绸子)和一块木板(或竹板),用毛笔在上面每人写一句唐诗,然后再用纸写同一句唐诗。 【交流感受】学生活动。 【评定】这节课从开始到结束,走进历史,感知现实,倾听交流,互动合作,认知构建,张扬个性,紧扣学生的精神世界,学生或探究,或辩论,或鉴别,或临摹,几乎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整个课堂做到了喻理寓论于史,孕德激情于史,奋进萌志于史,从而赋予了历史教学全新的含义。 篇9:高度繁荣的宋元文化一教学设计高度繁荣的宋元文化(一)教学设计 第十五课高度繁荣的宋元文化(一)教学设计示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的发明与传播及火药在军事上的广泛应用;沈“十二气历”和《梦溪笔谈》;郭守敬编制《授时历》和主持开凿通惠河; 通过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与郭守敬主持开凿通惠河的教学,培养学生再现历史的想象能力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提供的指南针应用于航海的有关史料,指导学生从中获取历史信息,培养学生掌握解析史料的学习本法。通过寻找宋元科技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的教学,培养学生全面的、联系的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宋元辉煌科技成就的教学,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毕昇、沈学习过程: 导入: 隋唐时期,我国在科技上取得了那些领先世界的成就?(学生思考回答)宋元时期,我国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也用了很大的发展,攀上了古代科技发展新的高峰。这一时期,中国人民向世界奉献了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等伟大发明,还涌现出沈学习指导和“探究”过程: 1.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传播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请问:最初的印刷方式是什么?(学生回答)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什么?(学生思考回答) 到了五代两宋时期,我国的雕版印刷也进一步发展,人们印制了大量精美的书籍。(屏幕显示有关图片)但是,雕版印刷也有许多弊端和不足。想一想,雕版印刷都有哪些不便之处呢?(学生思考回答)如何解决这些弊端呢?(学生议论) 对,雕版印刷是死的,如何变“死”为“活”呢?北宋平民毕升在这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发明了泥活字印刷。(屏幕显示“毕升像”)(指导学生阅读教材70页小字内容)哪位同学能说一说泥活字的制作经过,如何用它来印刷书籍呢?(学生代表发言)好,活字印刷与雕版印刷相比,有哪些优点呢?(学生回答)对,活字印刷既经济又省时。它的发明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 毕升之后,活字印刷术在实践中又不断创新、发展,出现了木活字、锡活字、铜活字。(屏幕显示有关图片,简介活字印刷发展的情况)(指导学生阅读教材71页小字内容,进一步了解活字印刷术的发展概况。) 活字印刷术以后陆续传到朝鲜、日本、埃及和欧洲。德国人谷登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印刷事业又有了新的发展。同学们知道现在我们采用什么技术来进行印刷吗?(学生议论回答)对,我国的印刷事业已经告别了铅与火的时代,进入到光与电的时代了,采用激光照排技术印制书籍。在这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是我国著名科学家王选。他还是第二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之一。现在,一本10多万字的书,从组稿、排版、到出版仅用四五天时间,比过去不知要快多少2.指南针的发明和应用 战国时期,我国人民就利用磁石具有指示南北的特性制成了“司南”.(屏幕显示“司南图”,简介司南的工作原理)这是我国最早的指南仪器。以后人们又采用氯悬法、水浮法等技术制成了指南针。(显示相关图片进行讲解)请同学们阅读教材71页的史料,说一说指南针在航海中的应用情况。(学生回答)南宋时航海完全靠指南针来辨别方向,许多阿拉伯、波斯商人都愿意乘坐中国的海船出行,指南针也经阿拉伯人传到了欧洲,为欧洲航海家进行环球航行和发现美洲提供了重要条件。(简介这方面的情况) 3.火药的发明、应用和传播 火药的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又一重要贡献。它是由古代的炼丹家在炼制丹药时发明的。(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把火药的有关内容概括为:唐朝中期有记载,唐朝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和造纸术并称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这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宋元时期是四大发明的重要发展时期,它的广泛应用和对外传播,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那么,四大发明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呢?(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总结归纳) 4.科学家沈(1)沈(屏幕显示“沈括像”,简介沈页小字内容,了解沈沈家李约瑟博士称他为“中国科学史上最杰出的人物”.在沈(2)郭守敬——著名的天文学家和水利专家 (屏幕显示“郭守敬像”,简介郭守敬的生平。)郭守敬在天文历法上的最大成就是编写了《授时历》。《授时历》把一年分为365.2425天,与地球公转的实际周期仅差26秒,比现行公历的确立要早约300年。如此精确的历法,郭守敬是如何制定出来的`呢?(引导学生认识地球自转、公转周期与制定历法的关系)要制定出精确的历法必须要对天象的变化进行细致、精确的观测。为此,郭守敬曾制造了近20种天文仪器,又主持了元朝空前规模的天文测量工作。(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这次天文测量最南和最北的观测点。)正是有了大量准确的观测结果,郭守敬才编写出《授时历》这样的历法。这种严谨的工作作风、细致的工作态度,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郭守敬除了在天文历法上的卓越成就外,还在水利建设方面有重大贡献。元朝大运河中的通惠河就是在郭守敬的主持下,顺利开凿完成的。(屏幕显示“通惠河图”,简介郭守敬是如何因地制宜解决工程中遇到的难题的。)通惠河开凿成功后,从杭州出发的运粮航船可以直达大都,促进了大都经济的繁荣。今天北京积水潭边的汇通祠,就归纳总结的过程: 指导学生填充表格,将本课知识结构总结如下: 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 三 大 发 明 篇10:胡同文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概括胡同及胡同文化的特点,掌握概括胡同文化的基本方法。 2:体会汪曾祺对胡同文化所怀的情感。 3:品味北京胡同所蕴含的文化韵味,对胡同文化有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点 对北京胡同文化内涵的品读 概括要点方法的概括 教学难点 品味北京胡同所蕴含的文化韵味,对胡同文化形成自己的见解。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古朴典雅的北京胡同图片,韵味醇厚的京腔京曲《胡同京歌》。 同学们,知道放的图片是哪里吗? 答:北京 具体点。 答:北京胡同。 有同学去过北京吗?提起北京,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答 那,去过北京的人都知道,北京有三绝。 这第一绝,就是古老精致的石狮子。威猛的狮子,总是会令人肃然起敬。我国最有名的石狮子,当数北京天安门前的两对巨型石狮,庄严威猛,与端庄的华表共同映衬雄伟的城楼,象征中国古老的文明。 第二绝是北京的小吃。去北京旅游,有句话:“到北京,不吃北京小吃,那不白来了吗?”其中又已北京烤鸭最为著名,我国著名相声演员姜昆的他的作品《冒号》里面这样形容:这个北京烤鸭啊,烤的焦黄焦黄,咬一口滋滋冒油。 北京的第三绝就是――胡同也有文化。有人说,没去过北京的胡同,算不上真正的了解北京。今天,在我们的课堂上,虽然没办法目睹北京石狮子,也无法品尝北京小吃,但我们可以通过汪曾祺先生的小品文来感受北京的《胡同文化》。 二、作者简介 在分析课文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pp显示) 汪曾祺:(1920―)现代作家。先后曾任《北京文艺》、《说说唱唱》、《民间文学》编辑,1962年调北京京剧团(后改为北京京剧院)任编辑。主要作品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京剧剧本《范进中举》、《沙家浜》,评论《沈从文和他的〈边城〉》。 三、字词分析 摄(shè)影镊(niè)子房檩(ìn)棱(éng)角网络(uò) 蛤蟆(háma)陵腌(yān)摞(uò)噌(cēng)的一声 四、课文分析 (1)默读1―5段,概括北京胡同特点 第一段:北京城四方四正。 第二段:胡同的原意,胡同取名的来源有很多种。 第三段:胡同的宽窄。 第四段: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 第五段:胡同与四合院是一体。(pp板书) (2)学生朗读6―9段,教师范读10―12段 概括住在胡同里的人有怎样的特点。 第六段:北京人大都安土重迁。 第七段:北京人愿住“独门独院”,平时过往不多。 第八段:北京人易于满足,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 第九段:北京人爱瞧热闹,不爱管闲事。 第十段到十二段:举例说明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pp板书) (3)讨论课堂高潮 提问:我们刚才概括了北京人的特点,那么,我们来看一下,北京人易于满足表现在哪? 明确:第8段。 请学生朗读重点语句,(pp显示),并指导朗读。 重点指导:虾米皮熬白菜,嘿! 讨论:说出北京人的“忍”的事例,谈谈你对“忍”的人生态度? 学生讨论 提问:汪老对“忍”的态度? “睡不着眯着……真有你的!” (4)品位语言 学生对话朗读,找出对话中有感触的句子。教师范读,体会。 概括本文的语言特色:平淡朴素口语化,表现力强。 (5)思考:胡同和人的关系 提问:前面我们分别概括了北京胡同的特点和生活在胡同里的人的特点, 那么,胡同和人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提示,板书(pp显示) 进一步深化。(pp显示,教师语言概括) (6)胡同文化的没落 学生齐读最后三段。 思考:作者对正在消失的胡同和胡同文化的情感态度? 明确:伤感,无奈,坚决告别 举例: 西风残照……伤感 在商品经济大潮……无奈 再见吧,胡同……坚决告别 五、布置作业 “胡同文化”与“高楼文化”比,哪一个更封闭,你更喜欢哪种居住氛围,为什么?试阐述理由。写一篇小短文,不少于200字。 六、板书设计 方正:――影响生活,影响思想封闭: 原意(水井)居住环境:安土重迁 取名(多种来源)饮食条件:易于满足 宽窄(区分阶层)处世哲学:明哲保身 作用(方便、安静) 胡同与四合院一体――形成文化 篇11:胡同文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 1、概括北京胡同及胡同文化的内涵,理解文章主旨。 2、品味文章直白、朴素、富有表现力和朴实雅致的语言特色。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概括要点,提取精要。 2、理清思路,归纳主旨,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 品味文章语言特色。 【教学设想】 运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更加真切感受文章的内容,也有助于学生感性理解基础上的理性思考。 【教具准备】 幻灯片、资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北京故宫、天坛、天安门、鸟巢与水立方五张图片。) 同学们,当我们还在为这些建筑物感叹不已的时候,我们是否关注过北京城内还有这样的建筑物,(展示北京四合院、北京胡同图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是一首诗,它无声地传达着人们的各种思想。建筑更是一种人文符号,一种文化。今天我们不能亲自到胡同走走看看,但有这样一位老人,他用朴素真切的文字打开了另一扇品味文化的窗,使我们得以走进胡同,走进胡同文化。 二、进入新课 1、作者介绍 汪曾祺,当代著名作家,江苏高邮人,他久居北京,熟悉北京人的生活,他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所以他的小品文特别有京味儿。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本文是他为摄影集《胡同之没》写的序。 2、学习重点、难点及方法指导 学习重点: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理清思路,归纳主旨,体会作者情感。 学习难点:品味文章语言特色 学习方法: 方法一:找出文中关键词、关键句(中心句)。 方法二:自己组织语言概括大意。 3、解题――胡同文化 读题,要求学生调动已有经验,充分发挥想象,说说题目告诉了你些什么内容? 明确: 关于“胡同”:巷,小街道。北京的胡同,实质上是许许多多、大大小小、一个紧挨一个排列起来的四合院之间的通道。 何谓“文化”:“文化,就广义而言,是个复合的整体,包含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必需的其他能力和习惯。”――〖英〗泰勒《原始文化》 简单地说,文化是人们生活意识、习惯、观念等的集合。 三、理清思路、把握主旨(披文入情) 1、请阅读1―5自然段 提出问题一:胡同有什么特点? 点明读音:胡同(tòng)石老娘(niang)狗尾巴(yǐba)约(yāo)二斤。 明确: 第一段:方正:(方位意识强) 第二段:取名来源:(计数、物件、人名、行业、形状,不知何所取义)。 第三段:宽、小;数量:多。 第四段:环境:方便,安静。 第五段:和四合院:是一个整体。 (展示关于胡同的图片,使学生对胡同的特点有进一步认识) 2、理清思路:何谓“胡同文化”?(请学生用文中句子回答) 胡同的特点――“胡同和四合院是一体”。 “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文化形态。 北京的市民文化――胡同文化。 3、请阅读6―12自然段 (1)提出问题二:胡同文化的内涵是什么?(请在课文中找出揭示胡同文化内涵的语句)。 点明读音:安土重(zhòng)迁旧房檩(ǐn)处(chǔ)街坊。 陆润庠(xiáng)摞(uò)起来。 明确:胡同文化:封闭――精义是“忍”。 安土重迁,不愿搬家。 渴望独门独院。 易于满足,物质要求不高。 爱瞧热闹,不爱管闲事。 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知识卡片:安土重迁。 成语释义:安,安心,习惯。土,本乡本土。重,重视,不随便。在一个地方住习惯了,不愿轻易搬迁。 成语出处:《汉书元帝纪》:“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 (2)提出问题三: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作者通过哪些事例来体现? 明确:《茶馆》―――忍做“顺民”。 《八月骄阳》―――“易忍”、“易满足”。 电梯事件―――“忍着吧”。 (3)探究:作者在13段开头提到“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体现在哪里? 胡同的宅门――挺着房屋――残破地基――下沉。 拴马桩、上马石――记录着失去的荣华井眼、石头棋盘――供人凭吊。 4、请结合13―15段思考:作者对没落的胡同流露出怎样的情感? 明确:感情上:怀旧、伤感。 理智上:批判。 无可奈何。 在现代文明进步的大潮中,北京胡同渐渐没落,作为北京重要象征的胡同,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大都市的生活,落后于时代发展的脚步。 四、研读课文,品读语言特色(方法:比较法、朗读法) 1、①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 比较: ②有窝头,较好。大腌萝卜,好。小酱萝卜,更好。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很好。虾米皮熬白菜,最好! 明确:特征:易满足,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 1、方言,京味儿; 2、语言平白、朴实、口语化,富于表现力。 探究学习(方法:朗读法) 桂林方言:有米粉,可以!脆皮锅烧,要得要得!豆角酸笋,这个蛮好!撒些花生豆子,很好!生剁辣椒酱,S嘿! 3、西风残照,衰草离披, 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明确:典雅,通畅,将古典语言与现代汉语巧妙融合贯通,有很深的中国古典文学底蕴。 五、课堂小结 胡同――胡同文化――情感态度 (语言特色) 作者用赋有表现力,充满韵味的文字为我们介绍了北京胡同的特点与文化内涵,但让这位老人感到无可奈何的是胡同终究还是落后于时代发展的脚步。作者对于胡同、对于胡同文化,乃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都有着至深的情感。也让我们得以感受一篇优秀文章的魅力,得以走近传统文化。 文化眼光不是一般目光,而是文化意识和文化素养,更是一种文化远见和历史远见。 只要用文化的眼光来看,文化便无处不在。 六、课堂延伸 谈谈桂林特有的文化现象。 展示:桂林古建筑图片,启发学生课外用文化的眼光看待这座城市的建筑。 七、课后作业:(课后练习第三题) 作者叙述的胡同文化,不仅表现了北京市民的生活,也反映了我们民族的共同心态、对这样的文化形态,你怎么看呢?比如:“易于满足”,有人说知足者常乐,有人说不满足才有追求;如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现在很多人因为不能容忍而为些许小事争斗,等等。深入想想,与老师交流讨论。 篇12:隋唐文化教学设计【学习目标】 1.掌握隋唐时期在科技和文学方面的主要成就,包括赵州桥、唐都长安城、雕版印刷术、唐朝著名诗人李白、杜甫和白居易。 2.培养用对比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3.认识唐文化是中国封建文化的高峰,以此激发自身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认识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艺术极具特色,具有高尚的情操和爱国情感,以此学会做人应德才兼备。 【学习重点】李春和赵州桥;“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光耀千古的诗坛”。 【学习难点】认识赵州桥;从历史的角度去理解、欣赏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的诗作。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阅读课本,构建知识网络 建筑 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 代表:______ 隋朝_____设计,是_____石拱桥 技 ______唐朝都城,内分____和___是____城市。 雕版印刷术 隋唐时,已有雕版印刷的_____,_____,_____ 唐朝的《_____》,是 ________的雕版印刷品。 黄金时代:现存近________首诗歌。 唐 _____,盛唐时,代表作:_______,特点:_________ 诗 代表人物 _____,由盛转衰时代,代表作 _____,特点:________ _____,唐朝中期,代表作 ________,特点:__________ 二、预习自测 1.以下关于赵州桥的描述错误的是 ( ) A.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桥 B.这座桥设计科学,造型美观 C.由隋朝的李春设计 D.七百年后,欧洲人才建成类似的桥 2.唐朝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是 ( )A.罗马 B.洛阳 C.长安 D.耶路撒冷 3.你认为诗句“十二街如种菜畦,百千家似围旗局”是描写 ( ) A.唐都长安 B.隋朝赵州桥 C.扬州城 D.大明宫含元殿 4.唐朝时,长安城内最宏伟富丽的建筑是 ( )A.大雁塔 B.含元殿 C.玄武门 D.大明宫 5.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材料二:“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1)这两首诗的作者是谁?他的诗有什么特点?人们如何称呼他?他有什么代表作? (2)材料一中的“开元”指的是谁的统治时期?“开元全盛日”为什么能够出现? (3)材料二反映了唐朝哪一时期的战乱景象? (4)从两个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生活在什么特殊时代? 三、合作探究 1、你从唐朝几位诗人身上学到了什么?谈谈如何才能做到德才兼备,做一个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才? 2、隋唐时期科技、文学成就卓越,其辉煌的'原因是什么? 四、达标测试 1、现存世界上最早的石拱桥是何时建造的 ( ) A.秦朝 B.汉朝 C.隋朝 D.唐朝 2、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 ( ) A.《天方夜谭》 B.《金刚经》 C.《大唐西域记》 D.《西游记》 3、“人命至贵,有贵千金”,体现了药王 以人为本的职业道德精神。 ( ) A、华佗 B、张仲景 C、孙思邈 D、李时珍 4、唐朝中期,诗坛掀起改革浪潮,以 为代表的一批诗人,提倡诗歌要反映社会生活,达到教育目的。 ( )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柳宗元 5、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是 ( ) A.春秋 B.西汉 C.南北朝 D.唐朝 6、下面的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 A、赵州桥DD李春B、“三吏”――李白 C、“诗史”DD杜甫D、《秦中吟》――白居易 7、 下列诗句能够反映封建社会剥削的有 ( ) ⑴采菊东笠下,悠然见南山 ⑵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⑶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⑷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A、⑴⑶ B、⑵⑶ C、⑶⑷ D、⑵⑷ 8、列举隋唐时期我国名列前茅的成就。 五、课堂小结 我学会了 我的疑问: 六、教学反思 篇13:《胡同文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了解北京胡同的特点及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复杂的思想感情。 2、领略本文浓郁的文化气息,品味作品的语言风格。 3、初步培养学生感悟文化的能力,分析隐藏在事物现象背后的文化现象。 教学重点: 理解胡同文化的内涵,理解作品的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复杂的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课文 上次课,我们学习了《景泰蓝的制作》这篇说明文,领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景泰蓝。大家已经知道,中国的“景泰蓝之乡”在北京。如果说,景泰蓝是北京传统文化中一个闪闪发光的明珠,是北京传统工艺领域的一个代表,那么说,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胡同文化》,则是北京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有人说胡同文化就是北京的市民文化。 提起文化,我们会联想到很多文化,如我们的衣食住行都有文化,如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酒文化、茶文化,等等。那么,人们习以为常的“胡同”也有文化吗? 对于“胡同“,我们并不陌生,有的同学甚至熟视无睹了。《现代汉语词典》对“胡同”的解释是“巷子,小街道”。(投影:胡同)不论是农村还是城镇,住来于胡同之中经验总是有的。但对于胡同中蕴含着的文化内涵却不大注意。北京的胡同文化独具特色,一般人习以为常,作家汪曾祺却能以独到的眼光,凭深厚的文化底蕴,审视北京的胡同,发掘出北京胡同文化的意蕴,认为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在就我们一起随作者漫步于北京的胡同,去品味北京的胡同文化吧。 二、作者简介 作者汪曾祺(1920―),江苏高邮人,当代著名作家。汪曾祺出身于书香门第,受家庭环境的影响,自幼能书能画,多才多艺,19岁入昆明西南联大中文系读书,受教于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先生。他不仅深谙经史子集,而且专攻中国民间文学和戏曲艺术,此外还接受了一些“现代派”的东西,因此他从气质和造诣上都高于一般作家,有自己独特的美学追求和特殊的艺术风格。 汪曾祺的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他的小说具有一种散文美,以朴素的文笔,书写生活的诗意。《受戒》是他最具代表性的小说,发表于1980年,它以平淡素雅的色彩,朴素活脱的语言描绘了小明尚海明和农村小姑娘小英子之间纯真的友谊和美好的爱情,歌颂了人世间的人情美、人性美。因为这篇小说,汪曾祺才为文坛所推重,被称为“大器晚成”。 《大淖记事》赞扬了潜藏于劳动人民心间的生活意志、战胜邪恶的崇高信念和深沉而笃重的爱情。 汪曾祺为什么对北京的胡同那么情有独钟呢?原来他长期生活在北京,对北京的掌故,对北京人的思想行为了如指掌。 三、题解 这篇《胡同文化》是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序言,比较鲜明地体现了作者的创作个性。 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是著名摄影艺术家沈继光先生的作品。关于沈继光先生及他的作品,大家可以在他的个人博客中进一步了解。沈先生的个人博客地址为: 本文的文体为“序“,即书序,是一种文体,也称作“叙”或“引”,主要说明书的写作目的、编排体例、作者情况等,有的书序还包含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述。本文属于后者,是就作品的有关问题――胡同文化发表见解。 书序一般放在正文的前边,放在正文后边的叫“跋”或“后记”。书序有别人写的,也有作者自己写的,后者谓“自序”。 好了,在熟悉了我们的“导游”,做好了充分理论及知识准备后,下面我们就开始我们的北京“胡同之旅”。 四、课文研读 (一)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开始“胡同之旅”之前,老师还是要向大家提出一些问题,希望大家在汪曾祺先生的介绍下,通过自己的理解,在参观完之后,能够回答老师的问题。这些问题是: 1、北京胡同的特点是什么? 2、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3、北京胡同的特点与文化有什么关系? 4、作者对胡同文化还有怎样的情感? 可以概括为三个关键词:胡同――胡同文化――胡同与文化 (二)探析“胡同”与“胡同文化”。 1、用简短的话概括北京胡同的特点 (1)布局――四方四正。 (2)取名――各有来源。 (3)大小――宽窄不一。 (4)数量――繁多。 (5)环境――安静封闭。 2、胡同文化的内涵有那些? (1)安土重迁。 (2)虽讲究礼数,但过往不多。 (3)易于满足。 (4)爱瞧热闹,但不爱管闲事。 (5)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忍(精义) 3、如何理解胡同与胡同文化的关系? 4、试找出表明“胡同”与“胡同文化”之间关系的语句 (1)“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2)“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 (三)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感情和态度如何? 1、胡同以及胡同文化的前景是怎样的? 衰败,没落。随着旧城的改造,胡同消失了,胡同文化也会消失没落。因为胡同文化的封闭性不符合时代开放前进的步伐,使这种文化失掉了吸收外来养料,发展进步的机会,而且胡同文化中有―些东西是消极的,必然会随时代的发展而被遗弃。所以胡同文化走向没落是必然的。 2、作者在本文中表现出对胡同文化的怎样的感情? (1)怀旧、伤感和叹惋:如“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用带有浓郁文学色彩的优美词语勾勒出一幅衰败的图景,给文章增添了一抹“怀旧”、“伤感”之情。 (2)赞许和肯定:处街坊讲究礼数,酒友和鸟支的相会 (3)否定和批评:作者对胡同文化的精义“忍”持否定态度,如“穷忍着,富耐着,谁不着眯着”、“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作者用北京人惯用的调侃语气辛辣的讽刺了胡同文化的“忍”,因为“忍”造成国民无视国家的命运和社会的发展,毫无正义感和责任感,只是一味的明哲保身,作者的愤慨溢于言表。 3、这几种态度情感是否矛盾? 明确:不矛盾。一方面由于作者长期生活在北京,对于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有深厚的感情,面对胡同的没落,衰败,不可避免的产生一种怅惘的怀旧、感伤情绪。同时,作者又理智地认识到这样一种封闭的、保守的文化在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在商品经济的大潮的席卷下,必然走向衰亡,因此,作者只能充满深情而又无可奈何地向胡同挥挥手说再见。 (四)品味语言 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语言质朴、雅致,自成风格,富有表现力,很有韵味。 可以让学生简要分析下列几句语言。 1、“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 明确:一个“嘿”字,使读者如见其色、如闻其香、如尝其昧,极其形象地刻画出北京市民享受虾米熬白菜这种美食时那种无限向往、无限满足神态,表现了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的心态。 2、“还有个章法没有?我可是当了一辈子安善良民,从来奉公守法。这会儿,全乱了。我这眼面前就跟下黄土似的,简直的。分不清东西南北了。” “您多余操这份儿心。粮店还卖不卖棒子面?” “卖!” “还是的。有棒子面就行……” 3、“叫他认错?门儿都没有!忍着吧!――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睡不着眯着”这话实在太精彩了!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对别人无可奈何,只有自我安慰,充分体现了北京人善于忍耐的性格。最后“真有你的!”作者用北京人惯用的调侃语气辛辣讽刺了胡同文化的“忍”,带有鲜明的北京方言色彩。 4、“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用带有浓郁文学色彩的优美词语勾勒出一幅衰败的图景,给文章增添了一抹“怀旧”、“伤感”之情。 五、总结全文。 读了这篇散文,我们仿佛喝下了一碗风味独特的北京大碗茶,让人神清气爽,齿颊留香,回味无穷。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北京的胡同正在衰败、没落,正在被一幢幢高楼大厦所代替,但是胡同文化将会随着北京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明天去北京,也许你所感受到的将会又是一种新的文化气息。 六、欣赏拓展 (一)欣赏歌曲《前门情思大碗茶》 在体会作者感情的基础上,我们共同欣赏、感受,这首歌与本文哪些地方具有相似点?谈谈你的感受。 篇14:《胡同文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概括北京胡同的特点和胡同文化的内涵,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2、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感情,品味其语言风格。 3培养学生用文化眼光品评现实生活,透过生活现象看到其隐含的文化内涵的能力。 教学重点:1、概括要点,提取精要。2、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通过对北京胡同文化的理解,初步体会“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教学方法:讨论法,点拔法、诵读对比法。 教具准备:电教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营造气氛:上课前播放歌曲《前门情思大碗茶》。 二、课堂导入:同学们,首都北京,我们人人心向往之,那里吸引我们的东西实在太多,就说建筑景观吧,宏伟壮丽的天安门,昂然挺拔的世纪坛,庄严肃穆的纪念碑,残破凄凉的圆明园遗址,宏阔瑰丽的天坛,灵秀静谧的地坛等等(结合图片)。以上这些大家都很熟悉,但还有一个也很著名的建筑景观大家可能就较为陌生,那就是北京的四合院和胡同。(出示胡同图片)北京胡同不但有独特的建筑特点,还有深厚的文化意蕴,今天我们就随着汪曾祺先生独到的眼光,去审视北京的胡同,领略其文化内涵吧。 三、明确自学的目标和形式,交待有关事项,分组学习。 (一)课文学习阶段: 1、概括要点,提取精要: ①学生自读思考,小组研讨,书面回答下列问题。 A、课文中哪些段落写胡同?各段落中哪些句子点出了胡同的特点?根据这些段落和句子概括北京胡同特点。 B、哪些段落重点写胡同居民的生活?哪些话写出了他们的生活特点?根据这些段落和语句概括出胡同的文化内涵。 ②小组学生代表到黑板写答案,学生讨论补充。 ③老师放影幻灯片,对以上问题作简单小结。 方正安士重迁封 胡同取名有来历胡同自扫门前雪闭 的数量多,宽窄不一文化易满足 特点方便安静内涵不管闲事,冷漠精义: 安分守已,逆来顺受忍 2、学生朗读后三段,体会作者怀旧、伤感而又豁达的感情,老师简单点拔。 3、通过学生朗读、听朗读录音、老师换词对比等方法引导学生品味几段精彩的语言,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生动形象、淡雅自然、闲适风趣的语言风格。 (二)感悟文化阶段: 1、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文中“文化”的概念和我们通常讲的“学文化、有文化”概念有何不同? 胡同文化里的文化指的是什么? 老师明确: 文中的“文化”更多的是指生活在某一特定区域里的群体所具有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性格特点以及思想观念。是一个大文化概念。 2、 引导学生迁移知识,举出生活中其它文化的例子。比如岭南文化,湘楚文化、快餐文化、棋文化、生肖文化、年文化等。 (三)延伸训练: 1、给出“民居”“服饰”“足球”等几种学生较为熟悉的话题,让各小组任选其中一个进行讨论,课外搜查资料,进行研究性学习,写一篇表现其文化内涵的短文。 3、课堂小结,布置学生课外阅读汪曾祺其它作品。 结束语: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大文化的概念,懂得生活中处处有文化,希望大家以后多多留心生活,炼就一双文化慧眼,时时处处都能发现文化、感悟文化,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做一个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人。 附:课前发给学生的相关资料: 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职大中国文学系。此后,当过教师、编辑等。不平凡的生活经历,使之对社会、对人生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尤其给人深刻印象的是汪先生对市井民居的熟悉,经他的描述,那一方水土中鲜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体感强的油画,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难以忘怀。其人有“短篇圣手”之称,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 汪曾祺语录:1、我是一个中国人,一个人是不能脱离自己民族的。民族最重要的东西是它的文化。一个中国人,即使没读过什么书,也是在文化传统里生活着的。 2、做菜要有想象力,爱捉摸,如苏东坡所说:忽出新意。要多实践,学做一样菜意要失败几次,方能得其要领。也要翻翻食谱。在我所看的闲书中,食谱占一个重要地位。……做菜的乐趣第一是买菜。我做菜都是自己去买,到市场要走一段路,这也是散步,是运动,我什么功都不练,就练“买菜功”。我不爱逛商店,爱逛菜市,看看那些碧绿生青、新鲜水灵的瓜菜,令人感到生之喜悦。……做菜最大的乐趣是看家人或客人吃得高兴,盘盘见底。做菜的人一般吃菜很少。我的菜端上来后,我只是每样尝两筷,然后就坐着抽烟、喝茶、喝酒。从这点说起来,愿意做菜给别人吃的人是比较不自私的。 ――处处留心皆学问,处处留心皆文化。 二、 参考阅读冯骥才先生的《文化眼光》(节选) 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存在。有人能看到,有人看不到,这就需要文化眼光。 何谓文化眼光:这要先弄清何谓文化。 文化一词多义,大致有三:一是把它视为一种教育状况或知识程度。比方说某某人“有文化或没文化”“文化高或文化低”。二是作为一种考古用语。如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三是人类所创造的总财富。主要指精神财富。 长久以来,对文化的普遍解释多是第一种。而一个阶段,还把文化单一地、生硬地、干瘪地当作意识形态,那时的社会生活变得多么空虚与空洞!这种解释,遗害殊深,很少有人把人类生活视为一种文化。生活便只剩下赤裸裸的生存需要,文化退到生活之外,成了可有可无。可以说,文化一直在狭义中存在,而对文化广义上的解释不过是近些年的事。一些有识之士为了改变世人对文化偏狭的成见,区别以往的文化定义,便创造出一个词儿来,叫做“大文化”。 大文化像猢狲,从身上拔一把毫毛,吹一口气,变成千万种文化。从燕赵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巴蜀文化、中原文化、长江文化、黄河文化、海洋文化,到城市文化、山水文化、商业文化、农业文化、企业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民居文化、服饰文化、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再到钱币文化、京剧文化、风筝文化、生肖文化、祭祀文化、电视文化、足球文化、咖啡文化、梦文化……于是,不断听到惊呼:“什么都成了文化,难道厕所也是文化吗?”差不多,这里又有一个“厕所文化”的概念出现。 只要用文化眼光来看,文化便无所不在,对事物也会产生新的认识与发现。比如对于酒,用先前那种非文化的眼光来看,不过是一种佐餐助兴的饮料而已,最多能以酒浇愁,一醉方休;倘若换个文化眼光来看,则必然还要关注酒的历史、酒的制造、酒的储藏、饮酒方式、售酒方式、酒器酒具、酒曲酒令、酒的诗与画,以及酒和地域、民俗、气候的关系……那就会发现还有一个比酒器的本身大得多的酒文化。由于酒一直处在历史的、民族的、地域的、人文的等环境中,必然浸入这些因素,成了一种文化载体,具有认知和享用这些文化的价值,那么,酒对于我们,不只是清香醉人的佳酿,还是醇厚醉心的文化溶液。所以,聪明的酒厂老板,都是一边靠酒一边靠酒文化发财。如果进一步,我们用这样的眼光来看生活的一切,才会真正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丰实与深邃。 然而,生活文化以两种状态存在着:一是活着的状态,一是历史的状态。 活着的状态是一种生活,历史的状态才是一种完完全全的文化。 当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被时代淘汰了,消失了,它的精神便转移到曾经共存的物品上和环境中。过一段时间,人们就从这器物和环境中了解、感受认识昔日生活的形态与精神了。这样,器物与环境便发生了质变,在“活着”的时候,它们是实用性的生活物品与生活环境;进入“历史”之后,就变成纯精神的文化物品与人文环境了。同一件事物,它们本身并没有变化,还是原来模样,这变化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其实它是人们的一种认识,也就是人们用文化眼光看出来的。 文化眼光不是一般目光。它必须具有文化意识和文化素养。 一般人没有这种眼光。所以,当这些环境与器物由“活着的状态”转变为“历史的状态”时,常常被当做无用的东西丢弃了。昔时器物被当作破盆破罐,旧时房舍被当做危房陋屋。看来这眼光中还有更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面对这一切,人们只是从现实的角度而来看的。 一个相反的例子,能够做最好的说明:当柏林墙将拆除时,世界上许多博物馆都派人跑到德国,去购那些涂满图画与文字的墙体碎块。出价之高惊骇一时。他们几乎在同一时间觉悟到,这座被时代淘汰的墙恰恰是一种过往不复的珍贵的历史象征。德国政府被惊动了,于是决定那一段尚未拆除的柏林墙不拆了,保护起来,永世珍存。 这种眼光说明了什么?它说明―― 有些事物的历史文化价值,必须站在未来才能看到。文化,不仅是站在现在看过去,更重要的是站在明天看现在。 那么,文化眼光不只是表现为一种文化素养,一种文化意识,更是一种文化远见和历史远见。 篇15:《胡同文化》教学设计.有人说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也要涉及到一种建筑样式,它是老北京的一种象征,也代表了老北京的一种文化。它是什么呢?对,它就是“胡同”。有一首歌里也曾经唱道:“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汪曾祺老先生的《胡同文化》。(板书标题)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是新京味文学的代表作家,擅长短篇小说,文艺小品文和京剧样板戏的创作。本文是他为摄影集《胡同之没》做的一篇序文(注意,这里的“没”读作“殁”,意思是消亡消失)。作者久居北京,非常熟悉北京人的生活,因此对在现代文明进步大潮中北京胡同的没落充满了复杂难言的感情。 通过预习我们已经基本掌握的文章的内容,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本课的重点字词。 tòng yo lǐn jiàn 胡 同 约 二斤鸡蛋 房 檩 国 子 监 形近字辨析: { 喧 xun 喧嚣 { 暄 xun 寒暄 { 煊 xun 煊赫 本文的题目是《胡同文化》,那么什么是文化呢?“文化”从广义说,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它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具有阶级性,地域性,民族性。“胡同文化”其实就是指住在北京胡同里的居民的一种精神状态或文化心态。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看一下这“胡同”(板书)与“文化”(板书)究竟有什么样的联系。 我们先来看一下北京的胡同有什么特点。第一段中说“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这就告诉我们北京城是方正的,其实不止是北京我国古代很多城市都是方方正正的,正是这方正的格局决定了切割这方正的胡同也必然是方正的,这就是北京胡同的第一个特点“方正”(板书)。再来看,第四段中说:剃头的,磨刀的,算命的发出的声响“不但不显得喧闹,倒显得胡同更加安静了”。可见,这胡同的第二个特点是“安静”(板书)。接着找,第七段中说“北京人理想的住家是独门独院”,可见这“独门独院”(板书)便是北京胡同的最后一个特点。那么,我们就可以推测出这样一种建筑样式给人的感觉了,对,就是“毫无生气”(板书)。那么对于这些的建筑样式,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呢?从文中一句“北京人,真有你的!”可见作者的感情是“赞扬喜爱的”(板书)。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下这样的建筑究竟成就了什么样的文化。这种讲究“方正”的城市布局,是一种封闭的布局形式,必然导致居住格局的.封闭性,进而导致人们思想意识的封闭、保守、固步自封、明哲保身,也就必然如文章第六段所言,这是一种“封闭”(板书)的文化。而安静的胡同环境则应该预示着邻里之间往来很少,只能“自扫门前雪”,他人“瓦上霜”则爱莫能助了。因此这便是一种“冷漠”(板书)的邻里关系。“独门独院”的封闭使得北京人但求自保而已不愿管他人之闲事,对于处在社会最底层的芸芸众生来说,也只能是“安分守己”(板书),逆来顺受。作者还特别通过引用《茶馆》和《八月骄阳》里的内容说明了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就是“忍”(板书),这是对“安分守己”的进一步概括啊。这些特点不仅是北京人的特点,也是北京文化的特点,更是北京文化的代表――胡同的特点。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这些特点必然会使得这种文化失去吸取外来养料,发展进步的机会,而这没有发展的文化也早就注定了只能在消耗尽自身储备之后走向衰亡。胡同的衰亡也就预示着这种因循守旧,陈腐思想的衰亡;胡同是老北京的标志,而北京这个明清两代的故都也正是旧中国封闭落后的一个缩影。那么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在“三个代表”和“与时俱进”思想的指引下,在“新奥运,新北京”的建设形式下,封闭保守与陈腐落后势必被新观念与新气象所代替,那么作为这些旧观念代表的胡同文化也就必将“衰败没落”(板书)。面对如此情形,作者也就只好在那“西风残照里,衰草披离中”“感伤而留恋”(板书)地说一声“再见吧,胡同”。这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告别语或文章的结束语。告别胡同,就是告别等级思想,告别保守,告别心灵的封闭,其中也蕴涵着作者对已逝和即将逝去的文化的无限怅惘。 作业 : 对胡同文化,你怎么看? 请课外练笔,写篇文章,阐明你的看法。要求:有标题,观点明确,论据充分。 板书: 胡同文化 汪曾祺 《胡同之没》序文 胡同 方正 安静 独门独院 =>毫无生气z赞扬喜爱{ 文化 封闭 冷漠 安分守己 =>衰败没落z感伤留恋{ 篇16: 胡同文化教学设计一、课文悟读 北京城为何“四方四正”?这要从我国古代城市的布局理论讲起。我国古代城市布局十分讲究“方正”。《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意为:都城的建造要作正方形,每边长九里,各有三个门。城中有纵横交错的道路各九条。左边是祖庙,右边是社稷坛,南面建宫殿,北面设市场。这一城市布局理论自古至今一直影响着我国城市的布局形式和布局规划。最符合《考工记》设计思想的便是元大都。明清两代,北京城就是利用元大都原有城市而改建的。 这种讲究“方正”的城市布局,是一种封闭的布局形式,必然导致居住格局的封闭性,进而导致人们思想意识的封闭、保守、固步自封、明哲保身。另;方面,这种讲究“方正”的城市布局,其目的是为了突出皇权的威严和至高无上,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尊卑长幼这种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因此,讲究“方正”,便是讲究等级,讲究“长幼有序、尊卑有别”。而居住在胡同、四合院中的大都是处在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大众。在那种等级森严的社会里,他们任人宰割。许多人奔波劳碌一生,尚无安身立命之地,无糊口度日之食,好不容易得到一间破屋,一口残羹,还有什么不能满足的呢?正所谓知足常乐。“窝头是贫苦的象征。”(梁实秋:《雅舍小品・窝头》)许多人穷苦一生,不就是为了“窝头”吗?有了窝头,自然就该满足了。如果还能有“小酱萝卜”,那还会有什么不满意的呢?那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呢?那还有什么不顺心的呢?即便是理应优待的姑奶奶,有了臭豆腐,再加上几滴香油,也可以招待得差不离。如果还能用虾米皮来熬白菜,那简直就是美味佳肴。一般人家绝对是可望不可求的,而一旦享用,便喜出望外。一声“嘿!”道出内心的惊喜,美滋滋,乐盈盈,喜上眉梢,形神兼备。 此外,自己的身家性命尚且难保,又哪有能力去关照他人?能把自家的“门前雪”打扫干净、清爽,不让自家人受冻挨饿,就很了不起了。对于他人的“瓦上霜”、别家的冷暖饥寒也就爱莫能助了。 因此,对于处在社会最底层的芸芸众生来说,也只能是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因为,他们的命运捏在人家手里,无法主宰自身的命运。即使突遭横祸,也只能忍气吞声,小心奉陪。“君叫臣死”,“臣”也“不得不死”,即使贵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也无法保全自己,何况一介草民?不随遇而安,又能怎样?想抗争?门儿也没有!对于自家祸福,尚且如此,而对于与己无关的事,也只能置身事外,只能冷眼旁观了。否则,你又能要求他们咋样?如果你要求一个过江的泥菩萨去普度众生,不仅无理,而且是相当的残忍了。 这种“方正”,也使得人们的内心世界呈现封闭性。人与人之间缺乏真心实意、开诚布公、推心置腹的交流。即便有所交流,也仅仅停留在表面上。“祸从口出”,教训不可谓不深刻。所谓“随一点份子”,便是“随大流”,装装门面而已,礼到即可,很难说是真心实意。所以,古人云: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人之一生,即便是一位知己,也相当难求,足见人心之封闭。而在行为方式上,更是独来独往,缺乏真诚的团结与合作。 值得庆幸的是,封建时代毕竟已经过去。其遗留下来的这种“方正”,这种封闭,这种等级观念,也必将被人摒弃。平等、自由、尊严,心灵的交融,真诚的合作,毕竟也是人与生俱来的执著追求。正如胡同的衰败、没落不可逆转一样,从禁锢走向自由,从等级森严走向人人平等,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因此,“再见吧,胡同”就绝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告别语或文章的结束语。告别胡同,就是告别等级思想,告别保守,告别心灵的封闭,其中也蕴涵着作者对已逝和即将逝去的文化的无限怅惘。 二、亮点探究 1.文章首段末句: “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请问:这种方正对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到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探究学习:(1)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①居住方式:胡同、四合院,“独门独院”,“安土重迁”。 ②饮食条件:窝头,大腌萝卜,小酱萝卜,臭豆腐,大白菜。 ③处世方式:讲究“处街坊”,“随”一点“份子”。更多时候,则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人霜。” (2)对思想意识的影响。 ①易于满足,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有窝头,有棒子面,就知足了,就行了。 ②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当了一辈子的顺民”。 ③方位意识极强,等级观念极强。 2.大白菜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探究学习:(1)惟我独尊。“哪儿也比不了北京。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别处好吃。”“方正”的都城布局,突出了皇权的独尊地位。这种“独尊”的思想意识也深刻地烙在久居都城的百姓心中。以为国都就与别处不同,国都就比别处尊贵,就连京城的狗也与众不同,无比尊贵。过去,上海人就瞧不起外地人,一律称之为“乡下人”,便是明证。遗撼的是,至今,我们还把全国的大小城市分为各种各样的等级。 (2)保守。这是与“惟我独尊”相关联的。以为什么都比别处优越,自我感觉良好,也就将人家真正好的、有价值的东西拒之门外,思想上趋于保守。汪曾祺先生在《五味》一文中说:“北京人很保守,过去不知道苦瓜为何物,近年有人学会吃了。……北京人在口味上开放了;北京人过去就知道吃大白菜。由此可见,大白菜主义是可以被打倒的。” 大白菜主义也即大白菜文化,之所以要被打倒,就在于他的保守和惟我独尊。看来,随着国际化潮流的到来,北京人自己也会从这种保守、独尊的封闭形态中走出来。北京人在口味上的开放,便能说明。 3.为什么要从“吃”的角度来说明北京人的易于满足? 探究学习:在“衣食住行”中,“吃”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在过去温饱问题尚不能解决的情况下。“民以食为天”,我们这个民族对于吃食的追求恐怕是无与伦比的。菜系之多,名目之繁,口味之杂,都是任何一个民族无法比拟的。就日常生活而言,一个人对于吃食、口味的态度,便可看出他对于生活的态度。所以,作者选取极平常的吃食,便反映了人们的内心的思想意识、生活态度。信手拈来,意味无穷。 4.对“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探究学习:此句写尽了北京市民的心态。之所以穷能忍着,是因为靠忍,才可以虽穷而仍能面对皇权的威严,才可以虽穷而仍可以鄙视皇权的盛衰。之所以富要耐着,是因为看惯了巨富豪商的朝盛夕衰,所以身处富中,才能够不显山不露水地不惊不乍。之所以睡不着眯着,是因为睡不着乃是心为外界所动,而眯着,才能养成看惯风云变幻的大气,靠着这种大气,天子脚下的小民、草民才维持了自尊。 5.对“北京人,真有你的”该如何理解? 探究学习:“北京人,真有你的”真有你的什么呢?是真有你的应付各种情况、各种局面的办法。对此,汪曾棋先生在《跑警报》中说:“我们这个民族,长期以来,生于忧患,已经很‘皮实’了,对于任何猝然而来的灾难,都用一种‘儒道互补’的精神对待之。这种‘儒道互补’的真髓,即‘不在乎’。这种‘不在乎’精神,是永远征不服的。” 这种“不在乎”,便是凡事不必太认真,不必太放在心上。别急,别烦,别躁,悠着点。“车到山前必有路”,没什么事过不去。也就是说,心胸放宽些,用郑板桥的话来说,就是“难得糊涂”。为什么要“不在乎”?根本的原因在于世事难料,风云难测。所谓“十年河东,十年河西”,人们不可太在意于眼前的利益得失,须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有了这种“不在乎”的精神,什么事都能从容应对,从中透露出一种“忍”劲儿。 “北京人,真有你的!”言有尽,意无穷。赞许、褒奖之情溢于言表。 三、选题设计 1.我所知道的汪曾祺。 研究方法: (1)阅读汪曾祺作品,包括小说和散文。 (2)阅读汪曾祺传记及有关介绍汪曾棋的文章。 (3)选择汪曾祺某一方面的特点作较为详细的介绍。 参读书目: (1)《汪曾祺文集》(散文卷、小说卷),江苏文艺出版社。 (2)汪彬《老头汪曾祺》,人民大学出版社。 (3)陈建华《汪曾祺传》,江苏文艺出版社。 (4)汪曾祺《悠闲的生活艺术》,贵州人民出版社。 (5)汪曾祺《去年属马》(“京味文学丛书”之一),北京燕山出版社。 2.建筑与文化的关系。 研究方法: (1)调查当地民居建筑风格的变化。如,建筑用料、框架结构等方面的变化。 (2)分析、归纳,从中反映出人们思想意识、思想观念上的变化。 (3)写成相应的调查报告。 参读书目: (1)梁思成《中国建筑史》。 (2)丁俊清《中国居住文化》,同济大学出版社。 3.饮食与文化的关系。 研究方法: (1)调查当地的风味小吃。如品种、口味、制作方式等等。 (2)调查当地有关的饮食风俗习惯。如,逢年过节的饮食习惯,平常待人接物的饮食习惯等等。 (3)思考这些习惯的形成、演变与当地经济、文化和思想意识的关系。 参读书目: (1)《中国文化史三百题》,上海古籍出版社。 (2)《汪曾祺文集》(小说卷、散文卷),江苏文艺出版社。 摘自《中学语文教学通讯》 篇17: 胡同文化教学设计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北京胡同的特点及胡同文化的内涵,《胡同文化》教学设计12。 能力目标: 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流露的感情,训练学生抓关键词概括要点的能力, 德育目标: 德育目标:体会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 教学重点: 1、 对文章深层思想的理解,概括整体内容要点。 2、 理清作者思路,体味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及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对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设想:1课时 一导入讲课 设计1在座的很多同学可能都去过很多地方旅游,有没有去过北京的同学?(若有可以请他讲一下在北京都参观了哪些景点,然后引出胡同) 设计2:如果准备去北京旅游,大家会打算去看什么呢? (可能出现的说法:万里长城!天安门!故宫!圆明园!颐和园等) 这些都是大家很熟悉的景物,故宫!圆明园!颐和园这些地方,以前都是那些皇宫贵族居住和游玩的地方,普通的老百姓大都住在什么地方?(大大小小的胡同里面) 放音乐及画面或电影(或投影歌词) 那我们就来看看北京的胡同是什么样的?它们有什么特点?胡同里的文化又有什么特点?(投影《胡同文化》) 二、理解课文 (一)作者及相关知识介绍: 一提到“文化”,也许有的同学就觉得深奥很难把握。其实文化可以体现的很具体,可以在很小很细微的方面表现出来。比如,喝茶是种文化,饮酒是种文化,穿着是种文化,同样,老北京的胡同里也存在着文化。 这篇文章是谁写的呢?接下来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汪曾祺(多媒体出现作者的照片和文字介绍)同学们请看,汪曾祺,现代著名小说家,师从沈从文。大家知不知道沈从文是谁啊?他的代表作是什么?(《边城》)沈从文的创造风格恬淡自然,而作为沈从文学生的汪曾祺也是这样,他的文字质朴、自然,给人以亲切自然的感觉。本文即体现了他的这一语言特点,这篇文章又比较口语化,也就是京味很浓重。同学们,你们所知道的作家中,还有谁是“京味”的代表呢?(老舍――老舍一生都在用北京话创作,他的作品也大都以北京为背景,比如戏剧《茶馆》、《龙须沟》,小说《骆驼祥子》、《我这一辈子》;还有戏剧大师曹禺,他的京味代表作品《北京人》,当代作家刘心武,他的作品《钟鼓楼》,还有女作家霍达;尤其是霍达的小说《穆斯林的葬礼》,全书都以北京的语言风格创作的,是本很好读的书,同学们有机会可以读一下)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而北京这方土地也滋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在南方也存在另一个创作派别,那就是海派作家,也就是以上海为创作背景的作家群体,比如我们熟知的张爱玲、王安忆等等,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胡同文化》教学设计12》。 (二)阅读课文 1介绍过了作者,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这篇文章。请同学们看书下注释一,说这篇文章是作者为摄影集《胡同之没》写的序,但这篇小文,即使单独拿出来,也是很有韵味的,所以我们还可以称它为小品文或艺术散文。我们先来熟悉一下课文内容,在大家快速阅读课文之前,我们先来训练一下快速阅读能力。(投影课文第一段) 给学生一分钟时间阅读。然后问:你能记起什么内容来?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都行。把它们写下来,能写多少写多少。或是问:这一段里说北京城像什么?有什么特点?这个特点影响了北京人的什么方面? “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城里有大街,有胡同。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北京人的方位意识极强。过去拉洋车的,逢转变处都高叫一声‘东去!’‘西去!’以防碰着行人。老两口睡觉,老太太嫌老头子挤着她了,说‘你往南边去一点’。这在外地是少有的。街道如是斜的,就特别标明是斜街,如烟袋斜街、杨梅竹斜街。大街、胡同,把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方块。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2学生快速阅读课文1――5段,然后提问几个问题考考学生的阅读质量。 A什么是胡同文化?引用作者的一句话回答。(训练筛选信息) (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 B那作者为什么说是胡同文化,而不说是沙漠文化、草原文化、或是京剧文化?请再引用书上的话回答。 (因为“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的生活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态。” C那么北京的胡同又是怎样的呢? (1――4段内容:四方四正、取名和日常生活有关、胡同数量多、接近闹市却也安静) 3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建筑。反过来也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建筑,就可以看出他是什么样的文化。那北京胡同这样的建筑又反映出北京胡同怎样的文化特点呢? 请几位同学朗读课文(可以是自愿读),――配上音乐。 读的时候注意语速不要过快,要尽量读出韵味来。别的同学读的时候,其他的同学要注意听,整体感知课文。看看老北京胡同文化有哪些特点?胡同文化的内涵是什么?作者以怎样的感情来描绘胡同文化的。 4者从他那深邃的洞察力,从北京的胡同看出了北京的市民文化。找找文中的关键句,提取文章要点,说说胡同文化的内涵有哪些。 如: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北京人也很讲究“处街坊”;北京人易于满足;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 (三)进一步理解课文,评味文章语言 北京文化有那么多内涵,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个?(自由发言) 提示:如封闭性,封建社会传了几千年,一直处于闭关锁国的状态,作为几朝古都的北京成了其中的代表。而美国,一辈子起码要搬三四次家,而我们却仍在“安土重迁”,不太愿意搬家。这种封闭的思想必将带来观念上的保守与落后,我们现在虽然已经“入世”了,国门打开了,不再闭关封国了,但我们的思想观念基本上还是封闭的,所以要跟上世界步伐,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思想观念的问题。 如:“处街坊”为一节。他们表面上是有来有往,礼尚往来,可是“平常日子”“过往不多”。可见他们的来往仅仅是一种礼节上的应酬,他们的内心还是封闭的。 如:“他们的爱睢热闹不爱管闲事。北京是民主运动的发源地,但因为他们生活在皇城根下(就是皇帝的眼皮子底下,所以他们不敢轻举妄动,否则随时会有杀头的的危险。所以他们只能忍。(让大家发表一下对“忍”的看法。) 如北京人也有一个很大的优点(你们发现了吗?)北京人易满足作者有几句非常典型的细节描写。(请学生读读这几句话,要读出韵味,读出北京人的满足感和得意劲。(在阅读中品味语言,比分析的效果好很多。)(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 篇18: 胡同文化教学设计[设计意图] 《胡同文化》是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作的序言,实质上是一篇含有浓厚文化意蕴的文化散文。在文中,作者对胡同文化的内涵与成因作了深刻的分析。学习本文的主要目标是认识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居住方式对市民文化的塑造。作为一篇自读课文,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快速阅读与概括要点的能力。同时,本文还为语文研究性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楔机:引导学生探究本地居民居住环境与市民文化的关系。本设计采用了以教材为纲又跳出教材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的阅读与思考。 [设计提要] 本设计主要分为三大部分: 1、解读胡同文化的内涵及外在表现; 2、引导学生探究胡同文化后面深刻的历史背景; 3、通过拓展比较阅读,引导学生认识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居住方式与市民文化的关系。教学中,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在学生自读、思考的基础上教师加以适当的诱导与开掘。 [设计实施] 一、激趣 1、简单介绍北京胡同的知识; 2、播放电影片断《说唱胡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到胡同文化这一主题。 二、解读胡同文化的内涵和具体表现 学生自行快速阅读课文第5至第12自然段,阅读过程中思考这样几个问题:胡同文化是指什么文化?胡同文化具有什么总体特征?胡同文化的这种特征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胡同文化的要义是什么,包含什么内容? 明确:胡同文化指的就是北京的市民文化;胡同文化的总体特征是封闭;胡同文化的封闭性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居住方式上的安土重迁和独门独院,饮食条件上的易于满足,处世方式上的明哲保身;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忍”的具体内容即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三、探究胡同文化的历史成因 设疑讨论:北京的市民文化为何被冠以“胡同”之名,它与北京的胡同存在着一种什么样的对应关系?让学生带着疑问快速阅读课文的第1至第5自然段。 明确:北京的胡同具有以下特点: 1、正南正北正东正西的胡同将四方四正的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的方块; 2、胡同的取名、宽窄和数量与市民生活关系密切,并深刻地影响着市民的生活与思想; 3、胡同接近闹市又远离闹市,与闭合的四合院是一体的。 深刻影响市民思想生活的北京胡同具有方正、幽僻、闭合的特点,这种特点也就塑造了以“忍”和封闭为特征的北京市民文化。因此,北京市民文化又被冠名为“胡同文化。” 四、拓展阅读,认识居住环境与市民文化之间的关系 阅读补充材料《夹缝中的上海人》,质疑讨论:材料中上海的市民文化有什么特点?在作者看来上海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市民文化?上海市民文化的形成与北京市民文化的形成有何共通之处?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上海市民文化的特征:“精明、实惠、小家子气、自私自利”。因为他们居住生活在狭小、拥挤的“羊肠小弄”和狭窄阴暗的“鸽子笼”里。两地共通之处:市民文化的形成都深受人们的居住环境与居住方式的影响。这说明一个城市中人们的居住环境和方式会对其市民文化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五、研究性作业 对东莞旧城居住区进行考察,分析东莞的居住环境、居住方式对东莞市民文化产生的影响,并探讨东莞市民文化中的优点与缺陷。 此作业可由有兴趣的学生组成协作小组完成。 篇19: 胡同文化教学设计教学目的与要求: 1、阅读全文,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流露的感情,并借以培养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的能力。 2、体会《胡同文化》中浓郁的文化气息,并借以理解汪曾祺散文的特点。 3、引导学生注意本文语言朴实、雅致的特点。 教学重点: 概括胡同文化的内涵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对胡同文化的感情,训练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的能力。 教学难点: 概括胡同文化的内涵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对胡同文化的感情,训练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的能力。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文化”这一引入,让学生感受文化这一词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二、解题:(见多媒体) 三、新课: 1、第一步:概括要点,提到精要。 默读课文,结合预习(1、2、3),找出相关的内容,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举例: (1)由“什么是胡同文化”开始提问,直接入题,让学生首先明白胡同文化也就是北京市民文化。 (2)“胡同的特点”,学生很容易找到,教师可能用三句领起句让学生找出相关句子品读,如“北京的胡同真多啊;北京的胡同真奇啊;北京的胡同真静啊” (3)“胡同文化的内涵”指导学生抓中心句,学生很快就可以找出来。 2、第二步:品味语言,体会作者感情。让学生朗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作适当的点评。老师指导欣赏下列句了: “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 “有窝头,就好。大腌萝卜,较好。小酱萝卜,好。臭豆腐滴几滴香油,更好。虾米皮熬白菜,最好!” 这两个句子相比,你更喜欢哪一个,哪一个更能表现出北京人易于满足?为什么?经过讨论,学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同时也煅练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结合课练习,让学生去品味,去欣赏,去感受作者的感情。 3、第三步:细读最后三个自然段,体会作者感情:(伤感 留恋 理解) 4、第四步:拓展训练:胡同文化走向衰亡的原因是什么?它一定会灭亡吗? 四、课堂总结: 《胡同文化》是作家汪曾祺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所写的序言,但作家并未从摄影艺术的角度落笔,而是从北京胡同的民居特点的角度揭示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态即胡同文化的内涵,全文洋溢着浓烈的京腔京味儿,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一贯始终。 五、作业: 1、课外阅读汪曾祺的代表作《逝水》(自传体散文)《大淖记事》(风情小说)《沈从文和他的<边城>》(评论)边城> 2、自读《文学读本?沈从文:?菜园?》体会沈从文和汪曾祺在语言风格上的相似之处。 板书设计: 胡同文化――汪曾祺 北京胡同的特点 胡同文化的内涵 胡同在衰败,没落 作者的感情: 留恋 伤感 也有批判 有反思 封闭的表现: 安土重迁 易于满足 爱瞧热闹 安分守己 逆来顺受 语言特点:朴素 亲切 大众化 口语化 ★ 笑谈大先生读后感 ★ 荡然无存-荡然无存的故事-荡然无存的寓意-荡然无存的意思 《民国时期的文化一 教学设计示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民国时期的文化一 教学设计示例(合集19篇)】相关文章: 描写长城的成语2022-05-06 苏七块 阅读答案2024-01-27 屈原庙2024-04-30 初二寒假作业2022-05-05 名显天下成语2022-07-23 八年级寒假作业答案2023-09-23 《冬天》朱自清阅读答案2023-01-22 第一学期高三期中历史试卷题2022-04-30 八年级寒假作业及答案2022-05-08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2023-09-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