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容器的电容教学设计

时间:2022-05-24 13:28:42 更多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电容器的电容教学设计(精选20篇)由网友“PLAURA”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电容器的电容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

电容器的电容教学设计

篇1:电容器 电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电容器及常见的电容器;

2、理解电容器电容的概念及定义式,并会应用定义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结合匀强电场有关知识,研究平行板电容器极板间电场及电场源关系.

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和研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注意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究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讲解了电容的功用,通过介绍电容器的构造及使用,使学生认识电容器有储存电荷的本领,同时介绍了电容的概念、定义式,再讲解电容器的电容与哪些因素有关.整个这一节的内容,是后面学习LC振荡电路的必备知识,是学习交变电路和电子线路的基础,关于电容器的充放电现象和电容概念,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又比较抽象,因此再教学中,可以多增设实验,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关于演示实验的教学建议

在讲解本节内容时,我们通过实验演示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对于设计的实验:可以让学生观察纸制电容器的构造,用充电的电容器短路放电产生电火花使学生感受到电容器储存电荷的本领,显示充放电过程,并用实验演示电容器的电量和电压的关系.另外,可以借助媒体动画、视频将过程再现,这样,有益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

教学设计示例

第八节 电容器  电容

一、教学实验器材

平行板电容器,静电计,各种电容器(包括“25V  4700μF”电容一只和一个可用来拆开的纸制电容器).学生电源一个,导线若干,起电机.

二、教学过程:

(一)课堂讲解

1、电容器

教师讲解(开门见山),出示图片: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靠近带电物体的接地导体上有感应电荷.带电体和接地导体便具有储存电荷的功能.这种装置我们称为电容器,既“储存电荷的容器”,实际上,任何彼此绝缘又相隔很近的导体,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电容器,贮藏电量和能量,而两个导体称为电容的两极.

教师讲解:下面我们具体了解一下电容器的结构.

演示实验1:将一个纸制电容器轻轻展开,让学生观察元件结构,识别绝缘层和极板.

教师讲解:电容器中将两片锡箔纸作为电容器的两个极板,两个极板非常靠近,中间的绝缘层用薄绝缘纸充当,分别用两根导线连接两极.这就是电容器的结构.(在这里,可以参考媒体资料中的视频类素材“电容器的结构”)

我们首先将电荷充入电容器中,在使用时再将电荷放出,这两个过程叫做电容器的充电、放电过程.

2、电容

演示实验2:将“25V  4700μF”的电容器与电源(16V)相连,充电后将电容器的两极板短路,产生放电火花并发出声响.演示电容器充放电的课件资料.

教师讲解:为了深入了解电容器的工作原理,我们用下面的实验装置来研究电容器的充放电过程.

演示实验3:利用起电机对相对放置的平行金属板构成的电容器充电,用静电计进行检验,检验两个极板的电荷是等量且相异的.

引导学生分析:两极板积累异号电荷越多,其中带正电荷一极电势越高,带负电荷一极电势越低,从而电势差越大.

问题1:电容器可以充入的电量 是无限的么?电容器容纳电荷多少与什么有关?

教师讲解:理论研究告诉我们,电容器可以充入的电量 并不是无限的,随着电势差的变化,电量 也随之增大,对同一个电容器, 是一个与电量、电势差无关的常量,对不同的电容器,电势差增加1伏所需要增加的电量是不同的,也就是 是不同的常数,因此,我们认为 能够反映电容器容纳电荷的能力,并由此定义了一个新的物理量——电容,符号 ,让 .

①定义:电容是描述电容器容纳电量特性的物理量.它的大小可用电容器一极的带电量与两极板电势差之比来量度.

②量度:

③单位:法拉(F)

常用单位有微法( F),皮法(pF)

3、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

电容器的电容是一个与与电量、电势差无关的物理量,它的大小是由电容器本身的结构决定的.那么电容器的电容跟电容器结构的哪些因素有关呢?

教师出示平行板电容器:现在我们研究平行板那电容器的电容跟哪些因素有关.

演示实验4:参考书中110实验.

(l)构成:两块平行相互绝缘金属板.

①两极间距d;②两极正对面积S

(2)量度:   Q是某一极板所带电量的绝对值.

(3)影响平行板电容器电容的因素:

① ,( 、 不变)

② ,( 、 不变)

③两极板间插入电介质时比不插入电介质时电容大.

给出电容公式:

为介电常数,k为静电力恒量.这里也可以用能的观点加以分析:电介质板插入过程中,由于束缚电荷与极板上电荷相互吸引力做功,电势能减少,故电势差降低.

4、出示常用的电容器(可以观看有关电容的视频)

(1)介绍固定电容器.

(2)介绍可变电容器.

(3)介绍击穿电压.

三、典型例题讲解(参考典型例题)

四、布置课下作业

五、教师总结

篇2:电容器 电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电容器及常见的电容器;

2、理解电容器电容的概念及定义式,并会应用定义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结合匀强电场有关知识,研究平行板电容器极板间电场及电场源关系.

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和研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注意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究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讲解了电容的功用,通过介绍电容器的构造及使用,使学生认识电容器有储存电荷的本领,同时介绍了电容的概念、定义式,再讲解电容器的电容与哪些因素有关.整个这一节的内容,是后面学习LC振荡电路的必备知识,是学习交变电路和电子线路的基础,关于电容器的充放电现象和电容概念,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又比较抽象,因此再教学中,可以多增设实验,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关于演示实验的教学建议

在讲解本节内容时,我们通过实验演示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对于设计的实验:可以让学生观察纸制电容器的`构造,用充电的电容器短路放电产生电火花使学生感受到电容器储存电荷的本领,显示充放电过程,并用实验演示电容器的电量和电压的关系.另外,可以借助媒体动画、视频将过程再现,这样,有益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

教学设计示例

篇3:电容器 电容

一、教学实验器材

平行板电容器,静电计,各种电容器(包括“25V  4700μF”电容一只和一个可用来拆开的纸制电容器).学生电源一个,导线若干,起电机.

二、教学过程:

(一)课堂讲解

1、电容器

教师讲解(开门见山),出示图片: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靠近带电物体的接地导体上有感应电荷.带电体和接地导体便具有储存电荷的功能.这种装置我们称为电容器,既“储存电荷的容器”,实际上,任何彼此绝缘又相隔很近的导体,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电容器,贮藏电量和能量,而两个导体称为电容的两极.

教师讲解:下面我们具体了解一下电容器的结构.

演示实验1:将一个纸制电容器轻轻展开,让学生观察元件结构,识别绝缘层和极板.

教师讲解:电容器中将两片锡箔纸作为电容器的两个极板,两个极板非常靠近,中间的绝缘层用薄绝缘纸充当,分别用两根导线连接两极.这就是电容器的结构.(在这里,可以参考媒体资料中的视频类素材“电容器的结构”)

我们首先将电荷充入电容器中,在使用时再将电荷放出,这两个过程叫做电容器的充电、放电过程.

2、电容

演示实验2:将“25V  4700μF”的电容器与电源(16V)相连,充电后将电容器的两极板短路,产生放电火花并发出声响.演示电容器充放电的课件资料.

教师讲解:为了深入了解电容器的工作原理,我们用下面的实验装置来研究电容器的充放电过程.

演示实验3:利用起电机对相对放置的平行金属板构成的电容器充电,用静电计进行检验,检验两个极板的电荷是等量且相异的.

引导学生分析:两极板积累异号电荷越多,其中带正电荷一极电势越高,带负电荷一极电势越低,从而电势差越大.

问题1:电容器可以充入的电量 是无限的么?电容器容纳电荷多少与什么有关?

教师讲解:理论研究告诉我们,电容器可以充入的电量 并不是无限的,随着电势差的变化,电量 也随之增大,对同一个电容器, 是一个与电量、电势差无关的常量,对不同的电容器,电势差增加1伏所需要增加的电量是不同的,也就是 是不同的常数,因此,我们认为 能够反映电容器容纳电荷的能力,并由此定义了一个新的物理量――电容,符号 ,让 .

①定义:电容是描述电容器容纳电量特性的物理量.它的大小可用电容器一极的带电量与两极板电势差之比来量度.

②量度:

③单位:法拉(F)

常用单位有微法( F),皮法(pF)

3、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

电容器的电容是一个与与电量、电势差无关的物理量,它的大小是由电容器本身的结构决定的.那么电容器的电容跟电容器结构的哪些因素有关呢?

教师出示平行板电容器:现在我们研究平行板那电容器的电容跟哪些因素有关.

演示实验4:参考书中110实验.

(l)构成:两块平行相互绝缘金属板.

①两极间距d;②两极正对面积S.

(2)量度:   Q是某一极板所带电量的绝对值.

(3)影响平行板电容器电容的因素:

① ,( 、 不变)

② ,( 、 不变)

③两极板间插入电介质时比不插入电介质时电容大.

给出电容公式:

为介电常数,k为静电力恒量.这里也可以用能的观点加以分析:电介质板插入过程中,由于束缚电荷与极板上电荷相互吸引力做功,电势能减少,故电势差降低.

4、出示常用的电容器(可以观看有关电容的视频)

(1)介绍固定电容器.

(2)介绍可变电容器.

(3)介绍击穿电压.

三、典型例题讲解(参考典型例题)

四、布置课下作业

五、教师总结

篇4:电容器的电容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电容器及常见的电容器;

2、理解电容器电容的概念及定义式,并会应用定义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结合匀强电场有关知识,研究平行板电容器极板间电场及电场源关系.

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和研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注意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究精神.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讲解了电容的功用Mü介绍电容器的构造及使用,使学生认识电容器有储存电荷的本领,同时介绍了电容的概念、定义式,再讲解电容器的电容与哪些因素有关.整个这一节的内容,是后面学习LC振荡电路的必备知识,是学习交变电路和电子线路的基础,关于电容器的充放电现象和电容概念,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又比较抽象,因此再教学中,可以多增设实验,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关于演示实验的教学建议

在讲解本节内容时,我们通过实验演示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对于设计的实验:可以让学生观察纸制电容器的构造,用充电的电容器短路放电产生电火花使学生感受到电容器储存电荷的本领,显示充放电过程,并用实验演示电容器的电量和电压的关系.另外,可以借助媒体动画、视频将过程再现,这样,有益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

一、教学实验器材

平行板电容器,静电计,各种电容器(包括“25V 4700μF”电容一只和一个可用来拆开的纸制电容器).学生电源一个,导线若干,起电机.

二、教学过程:

(一)课堂讲解

1、电容器

教师讲解(开门见山),出示图片: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靠近带电物体的接地导体上有感应电荷.带电体和接地导体便具有储存电荷的功能.这种装置我们称为电容器,既“储存电荷的容器”,实际上,任何彼此绝缘又相隔很近的导体,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电容器,贮藏电量和能量,而两个导体称为电容的两极.

教师讲解:下面我们具体了解一下电容器的结构.

演示实验1:将一个纸制电容器轻轻展开,让学生观察元件结构,识别绝缘层和极板.

教师讲解:电容器中将两片锡箔纸作为电容器的两个极板,两个极板非常靠近,中间的绝缘层用薄绝缘纸充当,分别用两根导线连接两极.这就是电容器的结构.(在这里,可以参考媒体资料中的视频类素材“电容器的结构”)

我们首先将电荷充入电容器中,在使用时再将电荷放出,这两个过程叫做电容器的充电、放电过程.

2、电容

演示实验2:将“25V 4700μF”的电容器与电源(16V)相连,充电后将电容器的两极板短路,产生放电火花并发出声响.演示电容器充放电的课件资料.

教师讲解:为了深入了解电容器的工作原理,我们用下面的实验装置来研究电容器的充放电过程.

演示实验3:利用起电机对相对放置的平行金属板构成的电容器充电,用静电计进行检验,检验两个极板的电荷是等量且相异的.

引导学生分析:两极板积累异号电荷越多,其中带正电荷一极电势越高,带负电荷一极电势越低,从而电势差越大.

问题1:电容器可以充入的电量 是无限的么?电容器容纳电荷多少与什么有关?

教师讲解:理论研究告诉我们,电容器可以充入的电量 并不是无限的,随着电势差的变化,电量 也随之增大,对同一个电容器, 是一个与电量、电势差无关的常量,对不同的电容器,电势差增加1伏所需要增加的电量是不同的,也就是 是不同的常数,因此,我们认为 能够反映电容器容纳电荷的能力,并由此定义了一个新的物理量――电容,符号 ,让 .

①定义:电容是描述电容器容纳电量特性的物理量.它的大小可用电容器一极的带电量与两极板电势差之比来量度.

②量度:

③单位:法拉(F)

常用单位有微法( F),皮法(pF)

3、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

电容器的电容是一个与与电量、电势差无关的物理量,它的大小是由电容器本身的结构决定的.那么电容器的电容跟电容器结构的哪些因素有关呢?

教师出示平行板电容器:现在我们研究平行板那电容器的电容跟哪些因素有关.

演示实验4:参考书中110实验.

(l)构成:两块平行相互绝缘金属板.

①两极间距d;②两极正对面积S.

(2)量度: Q是某一极板所带电量的绝对值.

(3)影响平行板电容器电容的因素:

① ,( 、 不变)

② ,( 、 不变)

③两极板间插入电介质时比不插入电介质时电容大.

给出电容公式:

为介电常数,k为静电力恒量.这里也可以用能的观点加以分析:电介质板插入过程中,由于束缚电荷与极板上电荷相互吸引力做功,电势能减少,故电势差降低.

4、出示常用的电容器(可以观看有关电容的视频)

(1)介绍固定电容器.

(2)介绍可变电容器.

(3)介绍击穿电压.

三、典型例题讲解(参考典型例题)

四、布置课下作业

五、教师总结

1.《青花》教学设计

2.《公输》教学设计

3.《燕子》教学设计

4.《重力》教学设计

5.《人生》教学设计

6.看海教学设计

7.《将心比心》教学设计

8.落日教学设计

9.《彩票》教学设计

10.试飞教学设计

篇5:电容器电容说课稿

电容器电容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与教材处理

(一)教材分析

⒈教材地位与作用

《电容器、电容》是高考的热点,是电场一章的重点和难点,在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

它是学完匀强电场后的一个重要应用,也是后面学习交流电路(电感和电容对交流电的影响)和电子线路(电磁振荡)的预备知识,在教材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⒉教学目标

从知识上要求学生了解电容器的构造、作用,明确电容器的两种工作方式,掌握电容的概念,并会用它们解决简单的问题。培养观察、分析、推理、空间想象、动手、语言表达等多种能力

⒊重点与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教学参考书确定电容公式的建立、理解与应用为本节的重点。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所用的教材确定冲、放电的过程的建立为难点。

(二)教材处理

新教材中《电容器、电容》一节把电容器的概念和平行板电容器两部分内容编排在一起,形成两个重点,课堂容量大,难点集中,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基础差、能力低、空间想象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的特点)在尊重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的原则下,大胆进行改革,把教材的地二部分内容《平行板电容器》放到了下一节进行, 从而使本节内容紧凑、容量适中、难点分散重点突出。

对电容器带电量与两极间电压成正比这一结论,教材是直接硬灌给学生的,不宜于学生接受,我从网上下载了冲放电模拟演示实验,弥补了教材的不足,让学生通过描点,画线,亲自探索出电量与电压的关系,顺其自然引入电容的概念,从而掌握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方法,不仅易于消化,而且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巩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对电容器的冲放电过程教材说的过于简单,加上内容抽象,微观运动又无法演示,学生接受困难;而这部分内容又是后面学习电磁振荡的基础,为突破难点,不仅用实物演示,还采用了计算机模拟,让学生亲眼看到了电子的运动过程为后面教学铺平了道路。

对电容器的构造教学,让学生亲手扒开电容器,使学生感到可信,通过动手实验,本来不易于接受的较为陌生的电容器构造,一下变清楚了,使学生认识到就是前面讲过的两块平行金属板,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习兴趣

整节课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实验为主线,计算机多媒体的应用使动态的`微观世界真的动了起来,与传统的教学方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一)教学方法

为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根据教育心理理论,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以下两种教学方法:

1>动静结合。利用演示实验和计算机模拟来调动学生,使学生主动学习,在愉快的气氛中获取知识,即为“动态”。教师适时设疑使学生静心思考,即为“静态”。整节课始终处于一种动静交替的节奏之中。

2>教学方法采用了教师启发点拨与学生探索分析想结合。主导与主体相结合。对电容器电容公式的推导,让学生自己探索电量与电压的关系,教师引导得出电容器的公式,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

(二)教学手段

沿用了自制教具、洛仑兹力演示仪传统教学手段,又用了计算机、投影仪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两种教学手段并用,既激发了兴趣,又增大了课堂容量,又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教学程序

(一)新课导入

通过演示感应起电机演示,使学生观察到两种不同的放电情况,教师顺势指出:“出现这两种情况与这两个大瓶子有关,它们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呢?”“其实它就是莱顿瓶,是一种存储电荷的装置,现在叫电容器”这正是学生脑海中想问的问题,教师顺其自然导入新课。为激发学生的求知遇,用洗衣机电机教具展示有无电容器电机启动情况的不同(无电容器电动机不转,只有用手推才可转动,而电容器加上后动机可以自动转动),使学生明确电容器的重要作用,为新课教学作好铺垫。

(二)新课教学

1)首先,学生动手实验,把开电容器展示电容器的构造,

2)演示电容器的作用,引导学生得出“电容器可以充当电源。”从而建立电容器具有存储电荷的作用。

篇6:《电容器与电容》教学反思

《电容器与电容》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打破了以往的传统设计,从向学生的调查询问看,学生对我处理《电容器与电容》这节内容所采取的教学方法相当满意。这节内容从认识电容器的外形入手,通过回顾电阻器与电阻的关系引入电容器与电容的关系,利用类比法得到了电容的定义式,再依据这个式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了平行板电容器,得出了平行板电容器的决定式,最后又研究学习了电容器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过程中结合电容器实物让学生动手操作,注重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尽量做到了让学生思考、学生回答问题、学生解决问题,以此来体现在实验探索中求知,在合作交流中学习,实现三维目标的.教学。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一、 通过认识电容器图片加实物导入,学生的认识直观新奇,更容易激发学生兴趣。本节课常常采用照相机的闪光灯演示导入或用电路板的图片导入,学生印象不勾深刻,加入实物以后,学生动手的机会多了,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二、 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突出了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电容的定义式和平行板电容器的运算公式,我主要采用了类比法来解决。用电阻器与电阻的关系类比电容器与电容器的关系,用水杯盛水类比电容的定义式,用平行板电容器的正对面积和距离的变化类比电容的串并联,更加深入浅出,能更好的帮助学生进一补理解和掌握。

三、 知识拓展,深化内容。电容器的充放电过程十分抽象,难于理解,我运用电容器的各种作用帮助学生理解其工作过程,淡化电荷运动的微观部分,增强趣味性。

在讲课的过程中也感到了一些困惑和不足之处:

一、 学生对电容器的认识不足,对于抽象的概念,理解的还是较为困难,导致教师讲解时间长,教师感觉有点曲高和寡,到分组操作时才好一些

二、 学生动手操作时间较短,有的学生觉得意犹未尽,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增加实训时间,甚至把这节课的内容从重点讲解演示调整为分组实验,可能效果会更好。。

三、 学生展示环节不够突出。电容器充放电实验现象不明显,充电时间是瞬间完成的,结合动画效果会更好。学生分为四组,实验器材相同,识别电容器以后需要展示识别出的电容器的型号和数值,组与组之间进行识别与展示,展示时间短,学生集体荣誉感有待加强,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继续培养。

篇7:电容器电容的物理教案

一、教学实验器材

平行板电容器,静电计,各种电容器(包括“25v 4700μf”电容一只和一个可用来拆开的纸制电容器).学生电源一个,导线若干,起电机.

二、教学过程:

(一)课堂讲解

1、电容器

教师讲解(开门见山),出示图片: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靠近带电物体的接地导体上有感应电荷.带电体和接地导体便具有储存电荷的功能.这种装置我们称为电容器,既“储存电荷的容器”,实际上,任何彼此绝缘又相隔很近的导体,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电容器,贮藏电量和能量,而两个导体称为电容的两极.

教师讲解:下面我们具体了解一下电容器的结构.

演示实验1:将一个纸制电容器轻轻展开,让学生观察元件结构,识别绝缘层和极板.

教师讲解:电容器中将两片锡箔纸作为电容器的两个极板,两个极板非常靠近,中间的'绝缘层用薄绝缘纸充当,分别用两根导线连接两极.这就是电容器的结构.(在这里,可以参考媒体资料中的视频类素材“电容器的结构”)

我们首先将电荷充入电容器中,在使用时再将电荷放出,这两个过程叫做电容器的充电、放电过程.

2、电容

演示实验2:将“25v 4700μf”的电容器与电源(16v)相连,充电后将电容器的两极板短路,产生放电火花并发出声响.演示电容器充放电的课件资料.

教师讲解:为了深入了解电容器的工作原理,我们用下面的实验装置来研究电容器的充放电过程.

演示实验3:利用起电机对相对放置的平行金属板构成的电容器充电,用静电计进行检验,检验两个极板的电荷是等量且相异的.

引导学生分析:两极板积累异号电荷越多,其中带正电荷一极电势越高,带负电荷一极电势越低,从而电势差越大.

问题1:电容器可以充入的电量 是无限的么?电容器容纳电荷多少与什么有关?

篇8:《电容器的电容》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作用和特点

《电容器的电容》位于高中物理人教版第十三章《电场》的第八节。主要内容包括电容器、电容、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和常用电容器。

本节既是电场知识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学习电磁场的基础在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初步了解了电容器学习了物理方法为今后学习打下基础对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态度科学的思维方法有着特殊的意义。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电容器”对学生是一个新的内容通过学习让学生:

1、知道电容器的构造、作用及充电和放电。

2、理解电容的概念、公式CQ/U并能用来进行有关的计算。

3、知道公式Cε/π及其含义。

4、了解常用电容器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研究培养的科学探究能力、在讨论归纳中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观看多媒体动画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3、重点和难点

重点“电容器”对学生是一个新的知识通过学习让学生正确理解电容器及电容的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

4、难点

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知识抽象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教法: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法和多媒体直观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法

电容知识抽象难懂为了让学生理解教师只是引导、启发给学生以思维空间让每个人都能主动思考、积极探索。

多媒体直观教学法

借助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使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知识变的形象具体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便于讲课过程中突破难点。

为了更好地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为引导课前预习还用了目标导学法、为帮助理解电容用了比较法、实验法。

三、说学法:

学法: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组织引导学生采用自学法、观察法、归纳法进行学习。

1、自学法

指导学生有目的、有层次地阅读教材自主获取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观察法

通过观察了解电容器的结构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创造力。

3、归纳法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四、说教学程序即教学设计

教学程序的环节有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反馈练习、知识小结、布置作业

一)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创设物理情景由匀强电场联系到电容器。

1、什么是匀强电场

2、那里有匀强电场

学生回答两块互相靠近、互相正对的金属板之间这两个金属板就构成一个电容器。

引出课题《电容器》

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在课前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

二)讲授新课

1、电容器

首先讲电容器用实物、教学模具、幻灯片让学生明确电容器的结构把废旧的电容器让学生亲手扒开了解其组成。

让学生参与做充放电实验观察电流计的偏转。

用多媒体演示让学生观看理解充电、放电。再启发引导学生分析电场能量的转化。

提出问题电容器能带多少电哪引出电容。

2、电容

通过演示比较水容器来理解电容器水容器能盛水电容器能“盛”电来理解电容器。

复习电场强度的定义EF/q方法来定义电容器的电容CQ/U使学生对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进一步掌握。不仅易于消化知识而且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达到巩固重点的目的。提出问题最常用电容器是什么引出平行板电容器。

3、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

借助多媒体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与板间距离d、正对面积S及两板间电解质的介电常数ε有关系并给出公式CεS/4πkd。不仅有平行板电容器实际上还有很多不同的电容器。

4、常见电容器

借助实物、幻灯片、教具让学生在阅读教材基础上熟悉常用的电容器及物理符号。

让学生了解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知识小结

归纳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提炼知识精华。

四)布置作业

本节作业P123

练习七1、2、3、4

查资料了解电容器的实际应用。

本节教学设计的最大特点是整节课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实验为主线计算机多媒体的应用为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方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篇9:《电容器的电容》说课稿

一、说教材内容

(一)说教材分析

⒈教材地位与作用

《电容器、电容》是高考的热点,是电场一章的重点和难点,在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

它是学完匀强电场后的一个重要应用,也是后面学习交流电路(电感和电容对交流电的影响)和电子线路(电磁振荡)的预备知识,在教材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⒉教学目标

从知识上要求学生了解电容器的构造、作用,明确电容器的两种工作方式,掌握电容的概念,并会用它们解决简单的问题。培养观察、分析、推理、空间想象、动手、语言表达等多种能力。

⒊重点与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教学参考书确定电容公式的建立、理解与应用为本节的重点。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所用的教材确定冲、放电的过程的建立为难点。

(二)说教材处理

新教材中《电容器、电容》一节把电容器的概念和平行板电容器两部分内容编排在一起,形成两个重点,课堂容量大,难点集中,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基础差、能力低、空间想象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的特点)在尊重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的原则下,大胆进行改革,把教材的地二部分内容《平行板电容器》放到了下一节进行,从而使本节内容紧凑、容量适中、难点分散重点突出。

对电容器带电量与两极间电压成正比这一结论,教材是直接硬灌给学生的,不宜于学生接受,我从网上下载了冲放电模拟演示实验,弥补了教材的不足,让学生通过描点,画线,亲自探索出电量与电压的关系,顺其自然引入电容的概念,从而掌握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方法,不仅易于消化,而且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巩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对电容器的冲放电过程教材说的过于简单,加上内容抽象,微观运动又无法演示,学生接受困难;而这部分内容又是后面学习电磁振荡的基础,为突破难点,不仅用实物演示,还采用了计算机模拟,让学生亲眼看到了电子的运动过程为后面教学铺平了道路。

对电容器的构造教学,让学生亲手扒开电容器,使学生感到可信,通过动手实验,本来不易于接受的较为陌生的电容器构造,一下变清楚了,使学生认识到就是前面讲过的两块平行金属板,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习兴趣。

整节课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实验为主线,计算机多媒体的应用使动态的微观世界真的动了起来,与传统的教学方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二、说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一)教学方法

为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根据教育心理理论,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以下两种教学方法:

1、动静结合。利用演示实验和计算机模拟来调动学生,使学生主动学习,在愉快的气氛中获取知识,即为“动态”。教师适时设疑使学生静心思考,即为“静态”。整节课始终处于一种动静交替的节奏之中。

2、教学方法采用了教师启发点拨与学生探索分析想结合。主导与主体相结合。对电容器电容公式的推导,让学生自己探索电量与电压的关系,教师引导得出电容器的公式,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

(二)教学手段

沿用了自制教具、洛仑兹力演示仪传统教学手段,又用了计算机、投影仪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两种教学手段并用,既激发了兴趣,又增大了课堂容量,又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说教学程序

(一)新课导入

通过演示感应起电机演示,使学生观察到两种不同的放电情况,教师顺势指出:“出现这两种情况与这两个大瓶子有关,它们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呢?”“其实它就是莱顿瓶,是一种存储电荷的装置,现在叫电容器”这正是学生脑海中想问的问题,教师顺其自然导入新课。为激发学生的求知遇,用洗衣机电机教具展示有无电容器电机启动情况的不同(无电容器电动机不转,只有用手推才可转动,而电容器加上后动机可以自动转动),使学生明确电容器的重要作用,为新课教学作好铺垫。

(二)新课教学

1)首先,学生动手实验,把开电容器展示电容器的构造。

2)演示电容器的作用,引导学生得出“电容器可以充当电源。”从而建立电容器具有存储电荷的作用。

3)根据上面讲过的实验,指出“使电容器带电这一过程叫充电,使电容器失去电荷的过程叫放电”,接着利用模拟实验演示充电、放电过程,从而建立起电容器的两种工作方式的模型。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4)电容器的电容概念的建立,我利用计算机模拟实验演示电容器的带电量与电压的关系,让学亲自画出它们的关系曲线,引导学生得出电容定义式,为巩固这一概念,又进行了电容器与水容器的对比说明,从而巩固了电容与电量、电压无关的结论。

(三)反馈练习

根据学生底子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确定练习内容。

(四)归纳总结

让学生知道电容器的结构,明确电容器的作用,了解电容器的工作方式,重点掌握电容器的电容概念,知道它们与电量、电压无关。

1)存储电荷

2)放电

2)定义式

篇10:《电容器的电容》说课稿

1、说教材

“电容器与电容”一节是学生在掌握静电学知识的基础上来认识一种新的电学元件,抽象出元件工作的物理过程,并探究平行板电容器电容大小的影响因素。这不仅是对前面所学的静电学知识的应用,同时也为后面学习交流电路、电磁振荡奠定基础。

2、说教学目标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及本节课的特点,确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对于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电容器的构造及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会分析电容器的充、放电过程,理解电容的概念及平行板电容器电容的影响因素,并通过本节课的实验操作,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使学生能抽象出电容器充、放电过程的规律;学习“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及进一步学习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列举电容器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实例,让学生体会物理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并通过探究过程,体验交流合作的意义及成功探究的喜悦。

3、说教学难点、重点

由于本节要用到静电场中电荷、电势差的知识,若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理解不够,分析起问题来就会显得吃力。同时,在学习电容器的充、放电过程时,需要学生具备较好的概括及抽象思维能力,而高中生抽象思维能力水平不高,所以此处易成为学习本节的难点。在学习习近平行板电容器时,需要学生猜想影响电容大小的因素,并设计实验验证。由于中学生好奇心强,对实验有着浓厚的兴趣,所以这一点作为本节的重点应当很容易掌握,并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4、说教学过程

根据课程标准,为完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进行如下教学程序设计:

第一,引入新课。一开始上课时向学生展示收音机电路板上的电容器,介绍电容器在家用电器中的应用及投放各种不同的电容器图片来引入新课,使学生的注意力能集中到课堂上来,慢慢进入课堂教学环境,同时所举实例也体现出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

对于新课的教学,我把它分成了两个小模块和一个大模块。

第一个小模块是电容器模块,包括电容器的构成及充、放电过程。

由于日光灯启辉器上的电容器结构简单,容易解剖,所以在学习电容器的构成时学生通过解剖这样的废旧电容器来了解电容器的构造,然后在教师的讲解、引导之下概括电容器的构成。

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别强调了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并提出应积极探索多媒体与物理实验的结合,实现对物理实验的实时控制及对实验数据的自动化采集和处理,以便更好地发挥物理实验的教学功能,所以在分析电容器的充、放电过程时,教师利用朗威微机辅助高级中学物理实验系统与多媒体相结合来演示电容器的充、放电过程,得到这两个过程的电压—时间图线。学生通过观察计算机作图,分析电压—时间图线而得到充、放电过程的规律。

在完成第一个小模块之后,为加深学生对充、放电过程的理解及对电容器功能的了解,教师引入这样一个小问题让学生思考: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用电源就可以直接供电,为什么用电容器来储存电荷呢?它究竟有什么比电源更特别的作用呢?鉴于学生的知识水平,一般学生是无法思考出正确答案的。这时教师用电容器在照相机闪光灯应用的实例来解答。学生对问题的“冥思苦想”与教师解答后的“豁然开朗”可激发学生继续学习本节课兴趣,同时又能加深学生对电容器充、放电过程的理解。

新课教学的'第二个小模块是电容的概念。

由于电容概念的抽象性,所以在此引入一个演示实验。先让学生根据充、放电过程对极板所带电荷量Q,极板间的电势差U之间的关系进行猜想,然后通过演示实验验证猜想,得出结论。虽然是个演示实验但仍然按照科学探究的原则来设计,并且这个演示实验不仅为引入电容的概念做铺垫,同时也为后面的学生探究实验奠定了基础。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习不是把外部知识直接输到心理中的过程,而是主体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而主动构建新的理解,新的心理表征的过程。所以教师在引出电容的概念时通过联系密度、电场强度、电势的“比值定义法”及演示实验,学生自然想到用Q与U的比值来表征电容器存储电荷的特性,即引出电容的定义式。然后教师运用多媒体以不同的容器装水及电阻与电容进行类比。这样将抽象的物理量用直观形象的事物及已学的知识进行类比,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同时也是教给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体现出物理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方法的理念。

新课教学的一个大模块是“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这一部分内容将演示实验改成学生探究实验,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整个过程,体会“控制变量法”的具体应用。下面我以科学探究的过程为线索,介绍一下这部分的教学设计。

(1)第一阶段: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开启探究之门。学生是科学探究活动的主体,是要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所以作为探究的开端问题的提出不是由教师完成,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由生活实际抽象出探究的问题:影响平行板电容器电容大小的因素及影响关系。充分体现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2)第二阶段:猜想与假设。这是科学探究的核心环节。首先由学生观察平行板电容器及可变电容器实物,根据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在学生对问题的猜想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减少对学生猜想与假设的干扰,待学生完成猜想与假设后,教师再引导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及科学性原则对学生的猜想与假设进行评价、梳理、总结。

(3)作为第三阶段,在设计实验方案的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设计出的每一个实验方案,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实验参考资料,引导学生对方案进行改进,而不能从单纯意义上对方案的可行性予以评价。应鼓励学生大胆实践自己的实验方案,课堂上不能满足条件的,可在课下为学生创造实验条件完成

(4)在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阶段,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查各组实验情况,对学生遇到的问题予以启发式指导。

(5)第五个阶段——分析论证交流合作,也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经历此过程,学生在交流合作中完成对重点知识的建构,同时品味成功的喜悦,增强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这样,作为本节的重点,这一大模块就完成了。

新课教学的最后一点内容是常用电容器简介。教师对这部分内容简单介绍后由学生观察各种不同的常用电容器实物。

新课教学完成后,由教师精选题目进行巩固练习,完成后进行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不再拘泥于课本知识及仅由教师总结的形式,而是以学生为主体来完成。通过学生自己对知识的总结,理清本节的知识结构;通过对方法、过程的回顾与思考,提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布置两个课下学习的小任务。课下学习的内容首先有利于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与巩固,同时还利于学生拓展知识面,增强对探究问题的兴趣。

5、总结

以上是对“电容器与电容”一节的教材的认识和教学过程设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两个突出特点:

一是现代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的整合。将数据采集的信息化及计算机实时测量技术应用于物理教学,形成多媒体实验教学环境,使传统的物理实验仪器扩展了新的功能,给基本的物理实验赋予了新的内容,从而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形成新的教学模式。

二是科学探究方法的运用。不仅在“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部分采用科学探究的方式完成知识的建构,即使是演示实验,也是按照科学探究的原则来实施的。

通过这一过程,使学习的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篇11:电容器电容物理说课稿

一、构造三、工作方式四、电容

二、作用1)充电1)意义

2)放2)定义式

练习题

1、某电容C=20PF,那么用国际单位表示,它的电容为_________F

2、两个电容器电量之比为2:1,电压之比为1:2,则它们的电容之比为

3.对于一个确定的电容器的电容正确的理解是[ ]

A.电容与带电量成比B.电容与电势差成反比

C.电容器带电量越大时,电容越大。

D.对确定的电容器,每板带电量增加,两板间电势差必增加.

4.用两节相同的电池给两个电容器C1和C2充电,已知C1<C2,当达到稳定状态时,两电容器的电势差分别为U1和U2,则[]

A.U1>U2.B.U1=U2C.U1<U2.

D.无法确定U1与U2的大小关系.

5.用两节相同的电池给两个原来不带电的电容器C1和C2充电,已知C1<C2,当达到稳定状态时,两电容器每板的带电量分别为Q1和Q2,则[  ]

A.Q1>Q2B.Q1=Q2.C.Q1<Q2.

D.无法确定Q1与Q2的大小关系.

篇12:《电容器电容》高三物理说课稿

《电容器电容》高三物理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与教材处理

(一)教材分析

⒈教材地位与作用

《电容器、电容》是高考的热点,是电场一章的重点和难点,在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

它是学完匀强电场后的一个重要应用,也是后面学习交流电路(电感和电容对交流电的影响)和电子线路(电磁振荡)的预备知识,在教材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⒉教学目标

从知识上要求学生了解电容器的构造、作用,明确电容器的两种工作方式,掌握电容的概念,并会用它们解决简单的问题。培养观察、分析、推理、空间想象、动手、语言表达等多种能力

⒊重点与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教学参考书确定电容公式的建立、理解与应用为本节的重点。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所用的教材确定冲、放电的过程的建立为难点。

(二)教材处理

新教材中《电容器、电容》一节把电容器的概念和平行板电容器两部分内容编排在一起,形成两个重点,课堂容量大,难点集中,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基础差、能力低、空间想象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的特点)在尊重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的原则下,大胆进行改革,把教材的地二部分内容《平行板电容器》放到了下一节进行,从而使本节内容紧凑、容量适中、难点分散重点突出。

对电容器带电量与两极间电压成正比这一结论,教材是直接硬灌给学生的,不宜于学生接受,我从网上下载了冲放电模拟演示实验,弥补了教材的不足,让学生通过描点,画线,亲自探索出电量与电压的关系,顺其自然引入电容的概念,从而掌握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方法,不仅易于消化,而且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巩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对电容器的冲放电过程教材说的过于简单,加上内容抽象,微观运动又无法演示,学生接受困难;而这部分内容又是后面学习电磁振荡的基础,为突破难点,不仅用实物演示,还采用了计算机模拟,让学生亲眼看到了电子的运动过程为后面教学铺平了道路。

对电容器的构造教学,让学生亲手扒开电容器,使学生感到可信,通过动手实验,本来不易于接受的较为陌生的电容器构造,一下变清楚了,使学生认识到就是前面讲过的两块平行金属板,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习兴趣

整节课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实验为主线,计算机多媒体的应用使动态的微观世界真的'动了起来,与传统的教学方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一)教学方法

为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根据教育心理理论,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以下两种教学方法:

1>动静结合。利用演示实验和计算机模拟来调动学生,使学生主动学习,在愉快的气氛中获取知识,即为“动态”。教师适时设疑使学生静心思考,即为“静态”。整节课始终处于一种动静交替的节奏之中。

2>教学方法采用了教师启发点拨与学生探索分析想结合。主导与主体相结合。对电容器电容公式的推导,让学生自己探索电量与电压的关系,教师引导得出电容器的公式,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

(二)教学手段

沿用了自制教具、洛仑兹力演示仪传统教学手段,又用了计算机、投影仪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两种教学手段并用,既激发了兴趣,又增大了课堂容量,又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教学程序

(一)新课导入

通过演示感应起电机演示,使学生观察到两种不同的放电情况,教师顺势指出:“出现这两种情况与这两个大瓶子有关,它们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呢?”“其实它就是莱顿瓶,是一种存储电荷的装置,现在叫电容器”这正是学生脑海中想问的问题,教师顺其自然导入新课。为激发学生的求知遇,用洗衣机电机教具展示有无电容器电机启动情况的不同(无电容器电动机不转,只有用手推才可转动,而电容器加上后动机可以自动转动),使学生明确电容器的重要作用,为新课教学作好铺垫。

(二)新课教学

1)首先,学生动手实验,把开电容器展示电容器的构造,

2)演示电容器的作用,引导学生得出“电容器可以充当电源。”从而建立电容器具有存储电荷的作用。

3)根据上面讲过的实验,指出“使电容器带电这一过程叫充电,使电容器失去电荷的过程叫放电”,接着利用模拟实验演示充电、放电过程,从而建立起电容器的两种工作方式的模型。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4)电容器的电容概念的建立,我利用计算机模拟实验演示电容器的带电量与电压的关系,让学亲自画出它们的关系曲线,

引导学生得出电容定义式,为巩固这一概念,又进行了电容器与水容器的对比说明,从而巩固了电容与电量、电压无关的结论

篇13:高中物理《电容器的电容》说课稿

高中物理《电容器的电容》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电容器的电容》,根据新课标理念,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过渡句)好的教材分析会帮助我们对教学内容有一个宏观的把握,所以,我先谈谈对教材的理解。

一、教材分析“电容器的电容”是人教版《物理》选修3-1电磁学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在学习了电场强度和电势差等基本物理量和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分析之后,进一步对电场和电路加以探究学习。

电容器作为一种基本电子元件,在各电路中广泛使用。这部分内容既与生活联系紧密,又是学生深化电学内容的良好契机。学生在学习电容器的电容概念时,夯实之前的比值定义法的物理方法,对学生的思维和知识都有不同深度的拓展,对后面含容电路的分析有重要意义。(过渡句)知道了教材特点,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学生特点。也就是我说课的第二部分:学情分析。

二、学情分析选修3-1的学习一般在高二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对于物理学科的学习有一定的认识,具备较强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在以往的生活中有对于电学内容有前概念,对学生学习电容器和电容有积极的影响。

在学习电容器的充电和放电过程上,由于对电路的认识深度不够,容易对充电和放电过程中电流的产生和能量的转化出现一定的认识偏差,故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直观电路的具体分析和两个过程的对比学习来强化概念,深入理解。(过渡句)基于以上的教材特点和学生特点,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力图把传授知识、渗透学习方法以及培养兴趣和能力有机的融合在一起,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什么是电容器并分析其充电、放电过程。

2.理解电容器的电容概念及其公式,并能用来进行有关的计算。【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控制变量法的实验方法,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结合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向上的情感。(过渡句)基于这样的教学目标,要上好一堂课,还要明确分析教学的重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电容的概念、公式及其单位【难点】电容器的充电和放电的过程分析(过渡句)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要试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新的课程理念认为: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提高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五、教学方法基于此,本课采用自主合作学习。充分运用多媒体资源,加强直观教学,数形结合,进行启发式教学,突出概念,明确其物理意义。具体的方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启发式教学等。(过渡句)说完了教学方法,下面我将着重谈谈本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过程环节一:

导入新课因为这是一个全新的元件,学生从未接触过,所以这节课我将直接导入,告诉他们我们这节课要学的内容。但是学生此时会有疑惑,什么是电容器,于是我就会通过举生活中常见的容器的例子,比如水杯,让他们先感受什么是容器,然后再顺势过渡到电容器,让他们理解电容器就是装电荷的容器。这样通过类比的方法,降低了学生思维的高度和难度,学生很容易理解。

环节二:新课讲授结合常见电器,介绍电容器的广泛运用,结合多媒体课件对电容器有初步的直观感受。知道电容器最基本的构造是两块彼此绝缘的金属导体和中间的绝缘介质。【意图:从实物展示中思考电容器的物理属性,从学生已有的认识结构出发,为电容器和电容的概念学习提高兴趣和认知基础。】

知道了电容器的广泛应用后可以结合书本让学生构想电容器的基本结构,并对充电和放电过程进行设想分析。在充电荷放电问题的分析中,启发学生从以下方面进行讨论:

1两极板与电源师连接的还是断开的;

2.灵敏电流计是否观察到电流;

3.能量转化【意图: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大胆根据实际情况构想电容器,通过学生之间的探讨,激发他们从物理的学科角度对电容器充电和放电过程进行分析,深化认知】相比电容器,电容的概念更为抽象,可以类比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如水库容量是指容纳水的本领来阐述电容是指电容器容纳电荷的本领。从定义出发,引出电容的计算公式,分析电容的单位及其换算进制。再从电容的定义式来启发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用比值定义法的物理公式。【意图: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利用已有的生活学习基础加以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给出思考方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讨论交流,可以更深的体会和理解物理概念。】

环节三:巩固提高设计几个辨析问题,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

1由C=Q/U可知,电容器的电容与它的带电量、两板间电压有关。这道题主要考察学生对电容大小决定因素的了解。C只由电容器本身因素决定。与Q和U无关。

2.电容器带电量多,说明它容纳电荷的本领大。这道题考察同样考察电容的本质属性。当电容器的电荷量增加时,电势差也增加,故两者的比值不变。

3.由Q=CU可知,当U增大时,Q可以无限增大。这道题学生可能答不出来,所以可以在这里进行补充。电容器有一个击穿电压,当电压超过这一电压时,电容器会被击穿,所以带电量不会无限增大。【意图:在这里。通过提问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对C、U、Q的关系有更清晰的掌握,知道电容C是电容器的属性,不随U、Q变化,方式简单,效果良好。】

环节四:小结作业最后,小结环节,我会让学生自己分享本堂课的收获。作业打算布置一道开放性作业: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生活中的电容器。这样学以致用,也可以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

七、板书设计这是我的板书设计,简洁明了,呈现整个课程的思考路线,突出重难点,学生能通过板书明确学习任务,回顾课程内容。

篇14:再论共焦椭圆柱形电容器的电场及电容

再论共焦椭圆柱形电容器的电场及电容

利用解析函数的`性质,通过反双曲余弦计算出了由共焦点椭圆导体柱面组成的电容器内电场和单位长度的电容,并对结果作了进一步讨论.

作 者:贾秀敏 JIA Xiu-min  作者单位:河北科技大学,理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18 刊 名:大学物理  PKU英文刊名:COLLEGE PHYSICS 年,卷(期): 28(9) 分类号:O441 关键词:共焦椭圆   反双曲余弦   电场强度   复势函数   通量函数  

篇15:非平行板电容器电容和电场的两种计算方法之讨论

非平行板电容器电容和电场的两种计算方法之讨论

介绍求解非平行板电容器电容和电场的两种计算方法,一种是从平行板电容器的概念入手的'求解方法,另一种是利用电场能量和电容器的能量公式,解出非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和电场分布.通过对上述两种方法的讨论,指出第二种方法,严格、简捷易懂,图像清晰,且颇具新意.

作 者:李建青 马争争 田旭 LI Jian-qing MA Zheng-zheng TIAN Xu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理学院,物理系,武汉,430070 刊 名:大学物理  PKU英文刊名:COLLEGE PHYSICS 年,卷(期): 27(8) 分类号:O441.1 关键词:非平行板电容器   电场   电容   电场能量  

篇16:微电容加速度计系统的设计

微电容加速度计系统的设计

为了在总体上把握硅微加速度计的设计,建立了叉指式硅微加速度计的机械模型,研究了全差分二阶∑-△ADC接口检测电路提取加速度信号,优化了开关电容电路来检测微小电容变化量,运用微机电专用设计软件CoventorWare对系统的机电混合模型进行仿真,并给出数字和模拟的分析结果,为加速度计系统的机械部分和电路部分的'设计提供整体的更接近实际的设计参考.

作 者:解磊 苏伟 陈泉根 XIE Lei SU Wei CHEN Quan-gen  作者单位: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电子工程研究所,四川,绵阳,621900 刊 名:传感器与微系统  PKU英文刊名:TRANSDUCER AND MICROSYSTEM TECHNOLOGIES 年,卷(期): 26(11) 分类号:U666.122 关键词:加速度计   微机电系统   仿真  

篇17:一种基于电容传感器的液体密度测量电路的设计

一种基于电容传感器的液体密度测量电路的设计

设计了一种基于电容传感器的`液体密度测量电路,介绍了设计思想和各部分的工作原理,给出了总的测量电路图.利用本电路测量相对误差在0.5%以内,具有测量准确度高、测量速度快、数字显示直读、使用简单的特点.

作 者:刘竹琴 白泽生 LIU Zhu-qin BAI Ze-sheng  作者单位:延安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刊 名:大学物理  PKU英文刊名:COLLEGE PHYSICS 年,卷(期): 28(2) 分类号:O552.4 关键词:电容式传感器   液体密度   测量电路   设计  

篇18: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情感:通过对常见生活用品的欣赏评述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2)知识:学会从不同的审美角度欣赏、分析、评述生活用品的设计,掌握实用和美观有机结合的设计原则。

(3)能力:能自觉地以艺术的眼光观察和分析常见的生活用品,并用恰当的语言进行评述。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活用品实物数件。

课堂教学:

一、游戏导入

课件展示几组质地不同(不锈钢、塑料、再生纸、陶瓷),造型不一的餐具。游戏规则:同学都是采购员,根据特定的对象,选择合适的餐具并说出理由。二、欣赏评述

(课件展示几组生活用品,引导学生欣赏,师生共同分析)

1、果盘:枝条交缠,鸡冠花纹,构图大方简洁,红、蓝、白三色搭配古朴典雅,放置水果时,与水果的鲜艳色彩形成鲜明的对比。枝、叶、花、果实在内容上形成一种统一的美感,是平面和立体的结合。

2、坐椅:

A、木椅:金字塔的造型给人稳固、安全的感觉,使人可以放心的坐下休息,原始的木纹和色彩缤纷的椅垫形成对比,似乎暗示了现代人与大自然的融合。

B、折椅:铝合金的椅架,造型简洁大方,可以折叠打包,携带方便。帆布面料比较耐磨,深蓝的色彩又较耐脏,真不失为现代人旅游的好伙伴。

C、椅子一组:单纯的颜色,简洁的造型,给人舒适的感觉,看到了就忍不住想坐一坐。同时,不用时要尽可能节省空间的问题设计者也为你想到了,看,几把椅子叠在一起形成的新的立体构成造型,像一座抽象的现代雕塑,不也觉得很美吗?

三、合作交流

(一)想一想、谈一谈

1、购买某种生活用品时你应如何进行选择?

2、生活用品的设计应该遵循什么原则?

3、 通常可以从哪些方面欣赏、分析、评述一件生活用品?

(课件逐一展示问题,分别请同学发言)

(二)看一看、比一比

手机:(分组训练,相互讲解)

A款:外形方正规整,蓝色的屏幕和银色的机壳形成色彩的差异,喜欢它的人应该是工作严谨,一丝不苟的人。

B款:精致小巧的外形,机盖上镶嵌着璀璨的宝石,更显得高雅尊贵,是很多女士的掌中爱物。

C款:流线外形和金属质感,传达出独特的信息,机盖合起后呈简洁的弧形造型,活泼的式样加上多种富有青春气息的色彩,深受年轻人的喜爱。拿在手中,置于衣袋,都会使人感到很舒适。(录音讲解,学生对照。)

(三)写一写、讲一讲

1、请学生拿出自己带来的各种生活用品,根据自己的感受在纸上用几句话写出这件生活用品的设计好在哪里?你对于这件生活用品的设计还有什么更好的建议吗?

2、小组交流。

3、请勇于展示的同学上讲台展示自己带来的生活用品,并谈谈自己的欣赏感受。

(四)试一试、摆一摆

四、课外拓展

课件展示几组日常生活用品,在学生浏览欣赏的过程中提出要求:

1、做个有心人。在平常能针对各种常见生活用品的设计,分析其优缺点,提出改进的建议。

2、人小点子多。在父母、亲友购买生活用品时,能运用所学知识,为他们提供参考意见。

篇19: 教学设计

“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是研究和应用微生物的前提,其基本操作技术是生物科学、医学等领域最基本的实验技术,也是高中生必须掌握的实验操作技术。因此,“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是高中选修教材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实验,本文从实验原理、实验操作和实验结果评价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一、教材分析

1.教材中的地位

“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是选修1的专题2“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中的第1个课题,旨在为学生实践其他的生物技术实验做好铺垫,又由于本节内容位于传统的发酵技术之后,所以它是在传统的生物实践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又为微生物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因此,可用“承前启后”这个词语来概括本课题的地位。

2.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及教学要求确立本课题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列举培养基的种类等基础知识,说明培养基配方及作用;概述无菌技术。

(2)能力目标:尝试培养基的制备、高压蒸汽灭菌和平板划线法等基本操作技术。熟练规范地进行无菌操作,成功地培养微生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体验制作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培养纯化大肠杆菌的方法;参与实验过程,体验实验操作领悟实验原理,交流实验体会;形成勇于实践、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4)教学重难点:无菌技术的操作。由于微生物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在实验室培养微生物除了要为微生物提供合适的营养和环境条件外,还需要确保其他微生物无法混入。因此,实验时针对培养基、操作者、用于培养的器皿、接种工具等使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消毒灭菌处理。在“无菌”的条件下接种和培养,获得纯净培养物,才能成功培养微生物。可见无菌技术是微生物培养过程的关键。教学中可联系医疗和生活实际深入理解无菌技术。

二、教学建议

1.设置适当情境----有效导入

虽然微生物无处不在,但由于其一般个体微小,肉眼不可见,须在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下才可看见,所以学生对微生物的相关知识总体比较陌生。我们可以尝试以如下情境导入:情境一中展示一杯红葡萄酒、一小蝶香醋、一块腐乳、一盒酸奶,让学生思考这些食品分别主要是由何种微生物发酵而产生的。情境二通过投影仪展示水华和赤潮等与日常生活关系比较密切的生物。

通过上述情境的展示和讨论,学生可以对微生物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激发起学生学习本专题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在微生物培养中保持培养过程纯净的重要性。

2.重视基础知识---夯实理论

“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这一课题,就当前普通高中学生学情和各学校实验条件而言是一个难度很大的课题,要保证该课题的有效展开,必须高度重视基础理论知识的探究学习。基础知识部分主要就是弄清楚三个概念:培养基、菌落和无菌技术。

关于培养基,教师在授课前可以先制备一个常用的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在课上进行展示,这样学生可以对培养基有个初步的形象认识,同时还可以结合多媒体简单介绍一下其他培养基的类型及分类依据,在师生共同讨论的基础上概括出培养基分类的基本知识。然后再设置一些代表性的问题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①实验室最常用的培养基是什么?②琼脂在培养基中主要起什么作用?③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与其培养基中所含有的营养成分一定相同吗?④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按物理状态、化学成分、用途等分类依据分别应属于何种培养基?⑤硝化细菌的氮源、固氮生物的氮源、自养生物的碳源、异养生物的碳源分别是什么?

而菌落是实验室培养和分离微生物的主要依据,教师可实物展示或投影展示大肠杆菌的菌落、分解尿素细菌的菌落、纤维素分解菌的菌落,并让学生比较菌落形态、颜色、光泽等方面的不同,然后讨论以下问题:①科学研究为什么常用菌落作为培养和分离微生物的主要依据?②菌落形成常在什么培养基表面?液体培养基可以产生菌落吗?③为什么说获得单个菌落就表示微生物得到了“纯化”?④菌落的观察主要从哪些方面进行?

至于无菌技术,是本课题成功与否最关键的操作要领,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行阅读教材P15小字部分“实验室常用的消毒和灭菌方法”以及教材P85的附录4,然后归纳出消毒灭菌的适用对象,并以表格的形式比较消毒和灭菌的区别:

3.实验操作部分:建立流程、弄清原理----体会无菌技术

(1)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

该培养基的配置细节较多,但是并不是完全要记住的,只要抓住关键的环节(牛肉膏和蛋白胨的称量与熔化方法、先调pH后灭菌等),然后建立以下简单的流程图即可:

计算→称量→融化→调pH→灭菌→倒平板

上述流程图还可简化为六个字:“算、称、融、调、灭、倒”。为了更好的掌握培养基的配置,还可以设置以下问题供学生讨论:①皿底和皿盖的大小关系?培养基是倒在那个上面?②“倒平板”中的“倒”字该如何理解?③培养基和培养皿的灭菌方法有何不同?为什么?④“倒平板”指的是接种前还是接种后,还是都要?

(2)纯化大肠杆菌的两种方法

微生物的纯化方法很多,教材着重介绍了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但是原理大

致是相同的:通过连续划线或系列稀释,降低大肠杆菌浓度,得到单个细菌繁殖成的菌落。以平板划线法为例,可尝试建立如下基本流程:

教材中关于两种接种方法有详细的示意图,可先让学生自己看,然后由学生谈谈哪些

细节体现了无菌操作的要求,哪些操作还可以进一步改进,我们在实验室应从哪几大方面确保无菌操作的实现。(3

)实验室操作

本课题大体可按以下实验流程操作:

本课题的具体流程可由学生结合书本中的提示自行设计,鼓励创新,但必须以遵循接种的基本原理和无菌操作为前提,以获得纯化的大肠杆菌菌落为目标,以安全为第一保障。教师可以给予必要的提醒和帮助。

下面结合实际操作提出几个注意点或建议:①以安全为第一要务。本实验最好选择非致病菌种,如本课题教材中的大肠杆菌等,这样可避免操作者被感染的可能。本实验用到的干热灭菌箱、高压蒸汽灭菌锅、酒精灯、紫外灯等仪器设备都要先培训、后使用,并填好使用记录,强化安全意识。②以无菌操为关键要领。由于微生物的繁殖能力很强,该实验稍不留意就会失败,所以无菌操作显得尤为重要,且细节很多,我们可以对学生提出以下要求:在制定实验计划的时候首先要考虑可行性,然后将每一个应该注意的无菌操作环节都做好标

注;在具体实验操作时,每组至少要安排两位同学监督操作是否遵循的了严格的无菌,并做好记录,这样即使实验失败了,也便于查找实验失败的具体环节和原因。③体现对照原则和重复原则。将接种后的培养基和一个未接种的培养基都放入37℃的恒温箱培养,未接种的作为空白对照,只有上面培养基完好且无菌落产生,才能说明培养基配置成功了,才有可能得到大肠杆菌单菌落,否则实验只有重做。为了确保实验成功的概率,可以适当增加实验组和对照组培养基的数目,避免由于偶然原因导致实验失败,延长了实验周期。④以获得标准的大肠杆菌单菌落为主要目标。由于学生不清楚大肠杆菌菌落特征,教师最好事先提供一个参照,这个参照可以是培养好的菌落,也可以是图片。引导学生从菌落颜色、形状、大小、光泽等方面来描述大肠杆菌菌落的特征。一般选择12h和24h为观察基点比较合适,因为微生物具有繁殖快的特点,如果培养时间太长,菌落也会连成一片,就不容易看到单个菌落了。

三、教后反思

本节课可以通过生产实例入手,引导学生认识在微生物的培养过程中,保持培养物纯净的重要性。在实验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多练习相应操作,从中体会纯净培养过程中“无菌”操作的重要性。要让学生熟悉实验原理再进行操作实验,利用培养结果指导学生回顾实验中的成败并相互讨论总结,深入理解知识。当然由于微生物的微观性和危害性,一定要教育学生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篇20: 教学设计

(1)课时:一课时(40分钟)

(2)课型:新授课

(3)教学对象:初中八年级

(4)按照教材教法要求撰写,条理清晰,书写工整,内容包括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作业要求及板书设计等,力求体现教学形象性,直观性和实践性。

课题:美观又实用的日用产品

课时:一课时

课型:新授课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日用产品设计的基础知识,知道从日用产品的造型、色彩、材质、功能四个方面加以分析,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

过程与方法:欣赏优秀的日用产品设计作品,了解产品设计的主要特征,尝试用语言或文字从设计的角度进行评述,分析产品设计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尝试进行多种形式的设计和制作练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有学习愿望,能积极思考,具有求新求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学会从功能、材质、造型、色彩四个方面欣赏、评述日用产品。

三、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与审美能力。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科书,新颖奇特的日用品;

五、教学过程

活动一:设置疑问,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切苹果的神器,让学生猜这有什么好处?学生猜,讨论。从而引指出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设计,引出今天的课题《美观又实用的日用产品》

活动二:直观感知,具体分析

生活中处处有设计,处处有奇思妙想,请同学们欣赏一组德国厨房里工具的巧妙设计的图片。

提问:这样的设计有哪些优点?哪些不足?你觉得怎样设计才能更完美。并要求学生欣赏图片并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选出一名代表进行发言。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予以肯定(例如:德国厨房中的厨具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注重实用的同时,更人性化,用起来更贴心。青花瓷盘在考虑到实用的基础上,把全世界闻名的青花瓷以最美的感受展示给大家,给人以美的享受。)

教师: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代人的聪明才智在当时是世界领先的,看看古代哪些生活用品中充满了无穷的智慧。例如:红漆花形洗子,你能看出它造型上的优美和实用性吗?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予以肯定(漆型洗子是利用自然界的花瓣的形状作为创作的原型,利用中国红在色彩上很鲜艳,非常美观。)

教师提问:通过欣赏古今中外优秀的生活用品,设想一下,如果你是设计师,你会考虑哪几方面进行设计?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首先要有实用性,其次要有艺术性,二者相结合就是最佳设计)

活动三:示范操作,实践练习

(一)教师演示

教师通过播放多媒体视屏的方式让同学感受旧物改造的好处以及方式方法。并讲解注意事项。

(二)课堂练习

布置任务:设计作品可以在造型、色彩、及实用性上多加考虑,设计体现个性的出独一无二的作品。用我们学过的或自己喜欢的方法创作。

(教师巡视指导过程中针对共同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出,及时纠正。表扬有创意的作品;对个别学生进行技法指导。)

活动四:交流评议,拓展提高

(一)学生展示交流

教师让同学做小小鉴赏员选出最有创意的作品

同学们一小组的形式派出代表发言,评价主要围绕着造型色彩和实用性展开。

教师请作者谈一下自己设计或改造的旧物的创作灵感

最后教师总结评议,指出作品中的亮点和问题,语言多以鼓励为主

活动五,小结,作业

教师向学生推荐一下中央二台的《交换空间》这个栏目,里面有许多设计师将他们优秀的设计,展示给我们,有时间的时候大家可以借鉴学习一下,你会变得更加智慧。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创意设计,我们离不开设计,同学们让我们都打开脑洞,把身边已经过时的生活用品来一次大改造,或者作为设计者,有更多更好的发明设计出现在我们班的同学中,为生活服务、装点生活。

六、板书设计

美观又实用的日用产品

设计特点:实用性,艺术性,

设计要素:造型、色彩、实用性

七、课后反思

电容器电容的物理教案

《电容器电容》高三物理说课稿

高二物理电容器教案

八年级物理《磁场与电容》教案

电工基础课件

电工教学计划

电容决定式

基础英语教材教学计划

电工基础试题

湿度传感器选择的注意事项

电容器的电容教学设计
《电容器的电容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电容器的电容教学设计(精选20篇)】相关文章:

高一物理《磁场 磁感线》教案与物理考试注意事项2023-01-08

高二物理涡流教案2023-06-24

高二物理教学计划2022-07-29

10kV配电网的无功优化补偿探讨2023-07-15

动态平衡复习高三物理教案2023-09-15

相对论简介复习高三物理教案2022-09-26

多孔陶瓷电容器计算机仿真研究论文2023-11-22

电子工艺的学生实习报告2022-12-01

收音机的电子电工实习报告2022-12-14

机械检测范文2022-07-27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