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英语人教版教学设计(精选15篇)由网友“Perfect”投稿提供,这里给大家推荐分享一些六年级上册英语人教版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
篇1:《一面》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
教学目的
一、认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人格。关心他人,助人为乐。
二、理解本文抓住外貌特征写人的方法;体会文中的饱含感情的语言;了解本文的时间顺序。
教学设想
一、鲁迅的肖像描写和他对“我”的影响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以对比、衬托手法来表现鲁迅先生崇高品质和对“我”的鼓舞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二、本文语言生动,饱蘸感情,而且意境集中。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思考、练习以及旁注,引导学生阅读、思考、领悟、自得。
三、补充有关背景,以便分析课文。
四、教学时数:两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一、简介背景,导入新课;
二、课内预习;
三、研习第一部分。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简介背景,导入新课
鲁迅逝世的前四年,也就是1932年,他怀着“惟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的坚定信念,写下了一系列战斗的文章,痛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走狗对苏联无产阶级的污蔑诽谤,并亲自翻译、介绍苏联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作品。他曾说:“从俄国文学那里,看见了被压迫者善良的灵魂、辛酸和挣扎。”
在国民党的黑暗统治下,鲁迅先生的处境十分危险,但他却说:“危险令人紧张,紧张令人觉得自己的生命力。”他认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因此特别关心进步青年的成长。
今天,我们要学习阿累的《一面》里所写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样的背景里。(加黑字板书,下同)
二、指导预习
1.给下列词语中黑字注音,依据拼音写汉字。
憎恶虐( )待摩suō()
jiǒng()相抖擞( ) 颓()唐
chóuchú()不能自yǐ()
2.口头回答“理解分析”中的第一、三题。
提示:第一题见课文;第三题(C)。
三、研习课文第一部分1--8节
1.根据“揣摩运用”中的第四题,阅读有关内容,并在书上作标记,准备口述以下问题。
(1)说说课文是怎样描写“书店的全景”、“书架一角近景”“一本书的特写”。
提示:
全景:门外,细雨烟似地被秋风扭着卷着,不分方向地乱飞。店里冷得像地窖一样,冷气从裤管里往上钻。店里空荡荡没有一个顾客,只有店后面长台子旁边有两个人用日本话在谈笑。
近景:架上横排着一列中文的《毁灭》
特写:那书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
在内山书店,作者与鲁迅先生相遇,对鲁迅的外貌作了突出的描写。
(2)找出描写鲁迅先生外貌特征的“中景”“近景”、“特写”的语句。学生逐项朗读,教师作适当讲解。
提示:
中景:“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腾起一阵一阵烟雾。”
教师讲解:
因为在暗处看,距离又远,只是粗线条地勾勒出人物的体态(瘦)、年龄、衣着;句中的“模糊”、“火光”、“烟雾”则是对远而暗的揭示。
近景:
引导学生朗读第19节。
教师讲解:
鲁迅从店后面走出来,距作者较近,观察较细,描写也就进了一层:先写面容,次写头发,再写胡须,把人物最鲜明的外部特征,由整体到局部逐一展现在面前,逼真地再现了鲁迅外形消瘦精神抖擞的形象,从而由形入神地写出了人物的气质。
特写:
引导学生读出写手的语句:第23节“竹枝似的手”,第38节“他的手多么瘦啊!”
引导学生读出写外貌的语句:第32节“黄里带黑的脸,瘦得叫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面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
教师讲解:
鲁迅先生以极低的价格把两本好书卖给了一个“被人轻视的工人”。“我”不能不“惊异地望着他”,距离很近,犹如电影里放大了的特写镜头,再次展现人物鲜明的外部特征,连同对“手”的描写,表明了“他”的健康“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灭了”的现实,深情地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崇敬。
(3)作者写鲁迅先生外貌时抓住了什么特征?(用一个字表达)描写这一特征有什么作用?
提示:
“瘦”。“瘦”是鲁迅先生顽强战斗忘我工作的结果。全文共六次写“瘦”:一次整体写,两次写手,三次写脸。从情节发展上,每到一个转折处,便出现一次对鲁迅先生“瘦”的描写。这样反复描写,不仅使鲁迅的形象深印在读者心里,而且构成了一条内在线索,把全文联成有机的整体。
(4)作者写内山书店和鲁迅外貌的观察特点是什么?
提示:
观察特点是由远到近,由粗到细,由略到详,由整体到局部。
2.提问:“我”与鲁迅见面时的内心感受是怎样的?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开始“我”只是模糊地辨出一个人的轮廓;当老人从里面走出来时,“我”感到这老人瘦而有精神;看到老人慈祥的眼光,“我”感到父亲般的爱;当他为“我”荐书并赠书时,“我”感到惊异、感激;当“我”认出老人是鲁迅以后,爱戴、敬仰、狂喜之情喷涌而出,连用了五个称呼,从共同的目标、平易的态度、慈爱的关怀、引导和帮助以及卓越的斗争,高度赞扬“我(们)”与鲁迅先生之间平凡而高尚的关系(同志、朋友、父亲、师傅和战士)。
3.小结第一部分:
这一部分完整记叙了“我”与鲁迅先生相见一面的情景。鲁迅先生荐书、赠书给一个素不相识的普通青年工人,正体现了鲁迅对劳动人民的关心,对青年一代的信赖和希望;而鲁迅先生那“瘦得叫人担心”的身体,正反映了他已把整个生命都献给了革命事业,为革命鞠躬尽瘁。鲁迅先生的品格是崇高的,精神是伟大的,这令人难忘的一面,将会给“我”带来巨大的精神力量。
四、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完成“揣摩运用”中的第五题。
2.预习第二部分,划分层次。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一、检查旧课作业;
二、研习课文第二部分;
三、总结课文;
四、讨论练习题。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旧课
检查“揣摩运用”中第五题的完成情况,先由学生交流,然后教师做适当讲解或提示。
二、研习课文第二部分
1.集体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给第二部分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小结:
第一层:(“这事到现在……我就更加坚强起来。”)写“一面”给“我”的鼓舞--“我”更加坚强起来。
第二层:(“现在……继续前进。”)写对鲁迅先生的悼念--踏着他的血的足印,继续前进。
第三层:(最后一节)写作本文的缘由--“我”不能自己。
3.阅读讨论。
(1)“我”为什么能在“历尽艰苦”,“受尽”“虐待”的情况下“咬紧”牙,“昂着头”?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有关部分,然后发言讨论,最后教师明确:
因为与鲁迅先生见了一面,它给“我”极大鼓舞,获得了生命的支柱--“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我”更加坚强起来。
(2)“历尽”、“受尽”、“咬紧”、“昂着”这一系列动词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一系列动词,表现了“我”在种种艰苦和虐待面前坚强不屈的性格,充分显示了“一面”给“我”的巨大力量。
(3)文中说:“现在,先生是死了!我们不愿意恣情地悲痛,这还不是我们恣情悲痛的时候”,你对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
讨论、小结:
对先生的逝世沉浸在悲痛之中是不够的,一定要化悲痛为力量,这才是对先生最好的悼念。“不是时候”是指当时社会太黑暗,要赶快投入顽强的战斗,继续先生未竟的事业。
(4)最后一节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不能自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讨论、归纳:
既点明写作缘由,收束全文,又通过议论抒情,表达了对鲁迅先生的深切怀念和无限崇敬。“不能自已”强烈地表达了上述感情。这一部分是写与鲁迅相见一面对“我”产生的深远影响。
三、朗读、背诵第二部分
方法:先指名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然后让全班同学自由朗读,要求当堂能背诵,最后检查背诵情况。
四、总结课文
1.师生共同归纳中心思想。
明确:本文叙写“我”偶然见鲁迅先生一面的往事,赞颂了鲁迅先生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踏着鲁迅足迹继续前进的革命意志。
2.教师归纳写作方法。
(1)成功的外貌描写,突出了文章中心。
例如,对鲁迅外貌进行三次集中的描写,突出地表现了鲁迅先生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
(2)对比和衬托的运用,抒情和议论的结合,也有力地表达了中心思想。
例如,“困软得像一团棉花了”与见到鲁迅先生“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的对比;用工人所受的虐待与歧视和鲁迅先生“正直而慈祥的眼光”对比,用阴冷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来反衬鲁迅对进步青年的关怀。
五、练习
当堂完成“记忆联想”中的第九题。方法:先由学生独立书面作答,然后通过学生口头交流检查完成情况,最后教师明确。
六、布置作业
1.课外书面完成“揣摩运用”中的第七题。
2.预习《一件珍贵的衬衫》。
[《一面》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
篇2:《有的人》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
咸丰县湾田民族小学 覃柏洲
【教学目标】认识、理解本课出现的生字、生词;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能力目标】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情感目标】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重难点突破】理解词句的意思,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读阅读提示,导入新课
2、板书课题:有的人
二、范读与理解
1、整首诗歌可以分成几个部分?
(整首诗歌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节是第一部分;第二、三、四节是第二部分;第五、六、七节是第三部分。)
2、每部分写的是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作者开门见山,以两种对立阶级的人为代表,紧紧抓住参加鲁迅纪念活动感触最深的两点,即鲁迅生为人民鞠躬尽瘁,死后人民怀念他,从对鲁迅虽死犹存的感受入手,提出了对生与死的不同的观点。第二部分从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中,热情赞颂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第三部分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第一部分是全诗的总纲,第二、第三部分就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触最深的两点分别进行解说和深入挖掘,形成了赞颂鲁迅鞠躬尽瘁为人民的伟大精神的情感主线。
三、朗读与质疑
(1)对句子的理解。
①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前一句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是躯壳活着,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后一句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做人民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这是全诗提纲挈领的小节,抓住它品读全文,就会事半功倍。
②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一个“骑”字,深刻地揭露了反动统治者骄横的形象,凶暴的本质;“呵,我多伟大!”刻画了反动统治者的外强中干、自我吹嘘的丑态,对反动派进行了有力的讽刺;对于鲁迅先生,则用“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俯下身子”把鲁迅精神表达得多么充分,刻画了鲁迅崇高而感人的形象!
③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比喻鲁迅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鲁迅有一本散文诗集叫《野草》,他在《野草》的《题辞》里说:“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④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实际上这种人活在世上,灵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臭名昭著。“刻入”一词,真是入木三分。反动统治者硬想留名“不朽”,但事实上,他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这里的一个“烂”字,既写出了反动派恶贯满盈,又显示了人民的心愿和力量。青青的野草则给人以无限生机、无限希望的感受和联想,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和爱戴的深厚感情。“春风”“到处”“青青”这些感情色彩鲜明的词语,是作者对为人民奋斗一生的革命战士蓬勃生命力和精神不朽的热烈歌颂。
(2)对词语的理解。
①“有的人”: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但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是“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每节诗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
②活:第一个“活”字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第二个“活”字是作者对鲁迅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
③死:第一个“死”字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死”字表达了作者的惋惜和怀念之情。
④骑:生动地表现了反动派欺压人民,作威作福的神态。
⑤摔垮:人民要推翻反动派,打倒反动派,把仇恨和力量凝聚在一个“摔”字上,“垮”作为结果又形象地表现了反动派的可耻而又必然的下场。
四、朗读与感悟
1、听诗歌朗诵录音,学生可小声跟读,之后,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诵。
2、采取多种对比朗读的形式,提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
一是每一小节前后两句话的对比;二是第二小节和第五小节,第三小节和第六小节,第四小节和第七小节的对比朗读;三是更加细化的第二小节第一句和第五小节第一句(以此类推)的对比朗读。
3、感悟情感
(1) 在对诗句的理解中,在对诗的反复诵读中体会诗句所蕴含的浓厚情感,并带着这种浓厚的情感投入到更加深情的诗句诵读中去。
(2)小结: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
五、写法与拓展
1、这首诗在写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由于前面在理解诗意与有感情地诵读中已经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到--对比是这首诗的主要写法,诗的每一小节都用对比写,每一节都是先反后正,这样,使正反两方面的形象更加鲜明,主题更突出。
2、课后找找鲁迅的散文诗《野草》读一读,加深对鲁迅先生的认识。
[《有的人》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
篇3:《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
一教材分析
课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
二、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三、教学重难点:
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四、教学准备:
1.教学挂图,课件。
2.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
五、教学时间: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播放课件,导入新课
1.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谈话:上一课中,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在晋西北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⑴默读课文,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⑵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2.小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了解课文大意。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三)、指导阅读,感受“奇迹”
1.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思考问题,勾画答案,批注感受。
2.学生交流: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①“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喻示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②“15年啊,绿化了的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引导学生想象,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
③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些到了这一奇迹?学生自读课文一至五自然段。
3.讨论: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
①“大环境”──险恶。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学生用文中语句回答,或者用自己的话。
(如有条件可用课件补充介绍晋西北的地理、经济、西伯利亚大风、沙尘暴等资料。)
②“小环境”──艰苦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艰苦?
指导朗读相关语句。
3.交流: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①引导: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了──引读“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与日月同辉了”,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引读并出示“青山是不会老的”。
②指导:“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老农能和山水共存,像日月一样永放光辉吗?联系上下文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小结: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
③总结: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生齐读)青山是不会老的!
(四)、再读全文,积累拓展
1.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语段。
① 阅读,勾画。
② 同桌交流。
③ 大声诵读。
2.交流读后感受。
引导:你想对老农说什么?还想对别的什么人说点什么吗?
(五)板书设
16 青山不老
大环境──险恶
创造奇迹
小环境──艰苦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
篇4:《山雨》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
课前准备
录有雨声以及轻柔舒缓音乐的磁带或光碟
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①上一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的脚步,访问了“山里的朋友”,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亲密无间。这节课,就让我们随着下面这篇课文,一起去体味那山雨的无穷韵味吧!
②揭示课题《山雨》,带着各自不同的感受读题。
初读课文,理清文脉
①请同学们先自由地、放声地读读课文,将好词佳句用横线划下来,多读几遍,并将课文读通读顺。
②交流同学们自主发现的好词,集体品读。
①看,山雨来了。请有感情地读读第一自然段,山雨初来乍到时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②练习说话,朗读品评。
来得突然──跟着一阵阵湿润的山风,跟着一缕缕轻盈的云雾,雨,悄悄地来了。
(1)自由读这句话,感受雨来时带来了怎样的感觉?(悄悄然的、有节奏的……)
(2)就带着这种静悄悄的韵味有感情地朗读。
学习“雨中”感悟神奇
①雨就这样悄悄地起来了。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播放磁带或光碟),竖耳听,你似乎听到了什么或看见了什么?
②那课文中的山雨又是怎样的一番韵味呢?拿起书,轻声地读,体会山林中飘飘洒洒的山雨带给你的感觉。
③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又了山雨的神奇、韵味?细读课文,找到那些令你深有感触的话语,将它们划下来。
④有侧重地交流、品析、朗读。
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1)体会“由远而近,由远而近……”的意味:这里连用两个“由远而近”,后面还用了省略号,体会这样表达的妙处。带着体会朗读。
(2)在自由读的基础上指名读,并点拔,然后集体有感情地朗读。
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1)读一读这话,感受感受:山雨神奇在什么地方?
(2)雨丝是飘飘洒洒的,还会是怎样的?请换一个叠词来说说。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仔细听,用心灵去感受。
教师配乐范读
(3)带着遐想朗读。
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
这雨中的绿色,在画家的调色板上是很难调出来的,然而只要见过这水淋淋的绿,便很难忘却。
(1)自由读,感受雨中的绿。
(2)讨论:如何理解”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这句话。
学习“雨后”,感受韵律
①学生自由朗读文章的最后三个自然段,同桌交流感受。
②汇报交流,自主朗读。教师适时点拨。
通读全文,积累背诵
①分小组轮读整篇课文,要求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②自由读课文;选择喜欢的段落背诵。
[《山雨》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
篇5:《山雨》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感受山雨带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领略大自然的秀美。
3.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教学重点
感受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教学方法
导引法
教学用具
1.读不同作家写雨的作品。
2.准备优美抒情的轻音乐作品。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自然界中,美无处不在,只要细致观察,用心倾听,你一定能发现美。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作者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后描绘的自然景观。
揭示课题:山雨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提醒需注意的字音, 并理解这个词。
啼 (tí)啭(zhūàn)
(3)谈谈对课文的初步印象。
(4)思考:作者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山林雨景,他观察到了什么?倾听到了什么?找到有关的句子划下来。
二、朗读赏析,深入感悟
(1)作者听到了什么?观察到了什么?请用课文里的话回答。(先是听见山雨的声音,接着看到山雨改变了山林的颜色。
(2)感悟山雨的音乐美。
①读读写山雨声音的句子,找出句子中的比喻部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a沙啦啦,沙啦啦──
b像一曲 / 无字的歌谣,神奇地 / 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 / 清晰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c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 / 岩石、每一片 / 树叶、每一丛 / 绿草,都变成了 / 奇妙无比的琴键。
d飘飘洒洒的雨丝 / 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 / 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 / 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②小结。作者通过大胆而又奇特的想象,写出了山雨的音乐美,表达了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同时也带给我们一个广大的想象空间,引起我们产生无限美好的遐想。
(3)感悟山雨的色彩美。
读读这些写雨色彩的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①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这里实写雨的色彩──绿,给人清新的感觉。)
②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这是作者对雨色的想象。)
(4)这篇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板书:雨前、雨中、雨后)
这场山雨是在人们不知道的情况下,悄悄地、悄悄地来,于是山林中演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随着这优美动听的声音,雨,改变了山林的颜色,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而后,它又悄悄地、悄悄地走了,只留下了它的余韵。
(5)感情朗读,加深理解。
三、背诵积累,拓展延伸
(1)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熟读成诵。
(2)向学生推荐相关写雨的课外美文,丰富积累。
布置作业
一、多音字组词。
/ chuan( ) / tán ( )
传 / 弹/
\ \
\ zhuàn( ) \ dàn ( )
二、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反义词。
近义词: 幽静----( ) 仿佛-----( )
反义词: 湿润----( ) 柔软-----( )
课后反思
[《山雨》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
篇6:《山雨》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
课程名称:山雨
课程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雨声录音、大雨图片、PPT等
教学方式: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能够流利并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背诵。
(二)过程与方法:在朗读的过程中,感悟山雨的美丽,学习下雨前、下雨时和下雨后山雨的特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文的学习,体会大自然的美好,养成认真、仔细观察大自然的习惯,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
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能够流利并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在本文的描写方法。
(二)难点:感受到作者对山雨的热爱之情,从而形成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下雨的声音,提问生听到了什么声音,能不能够想象这是一幕什么样的场景,生回答后PPT展出下雨的图片,引导出本课内容与雨有关。
(二)新课讲授
1、生自由朗读课文,小组内互相有感情地分段朗读,师点名生有感情朗读指定自然段。
2、师提问生本课分别写了山雨的什么内容,师引出本文是以下雨前、下雨时和下雨后的顺序来写的。
3、生齐读下雨前的自然段(第一段),师提问生第一自然段写了山雨来之前是什么特点(静悄悄)。
4、生齐读下雨时的自然段(2-7自然段),师提问生在这几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下雨时山雨的什么特点(声音、颜色)。
5、生齐读下雨后的自然段(8-10自然段),师提问生这几个自然段,写了山雨在走后有什么特点(静悄悄),并提问生为何要写鸟儿啼啭以及雨珠滴落的声音(突出山雨走得静悄悄)。
(三)新课巩固
生再有感情地齐读课文(师在静悄悄处和欢愉活泼处指正生的朗读),提问生是否观察过夏季午后暴雨有哪些特点,请生自由分享,生分享过后师总结大自然就是有这么多等待着我们去发现的美景,希望生擦亮眼睛仔细、认真地去观察他们。
(四)作业布置
1、回家有感情地和家长朗读本文,并选择喜欢的段落背诵。
2、写一写你观察到的哪些大自然景色,与我们分享。
[《山雨》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
篇7:《月光曲》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熟读直至背诵第九自然段,感受音乐的美妙。
2、理解“幽静、驻足、倾听、纯熟、激动、安详、陶醉”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3、继续练习标画重点词句,练习品词品句。
4、认字8个,写字7个,继续练习摘录笔记独立识字。
教学重点:
1、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
2、熟读直至背诵第九自然段,感受音乐的美妙。
教学难点:
1、理解“幽静、驻足、倾听、纯熟、激动、安详、陶醉”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2、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
教学准备:
1、贝多芬的资料。
2、奏鸣曲《月光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瞧,你们一个个坐得多有精神呀!老师相信,今天的你们,一定是最棒的!对自己有信心吗?
非常好!
俗话说:水是故乡甜,月是故乡明。每年的八月十五中秋节,那皎洁的月光总能引起人们无限的情思。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就曾写下一首和月光有关的古诗--《静夜思》,你们能把它朗诵出来吗?
听了你们的诵读,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这样的画面:月光如水,轻轻地洒在床前;诗人站在窗前思念着远方的亲人。
今天,我们也要来学习一篇和月光有关的课文--《月光曲》(教师板书,学生回答)
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步感知,学习新课
在二百多年前,德国有位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谱写过许多著名的乐曲,《月光曲》就是其中的一首。
那么,这首《月光曲》是如何创作出来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91页,齐读第一自然段,并说说从第一自然段当中你知道了什么讯息。
学生交流有关贝多芬的资料,教师相机补充,并进行小结。
贝多芬资料: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莱茵河畔距法国不远的小城-波恩。是伟大的德国作曲家、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被世人尊称为 “乐圣”。十岁举行首次公开演奏会,十二岁开始作曲,毕生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主要作品有交响曲9部、钢琴奏鸣曲32首、钢琴协奏曲5部,小提琴协奏曲1部,弦乐四重奏16部。
贝多芬曾说过:“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幸福!”那么,他是不是真的这样做的呢?接下来我们来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学习2-3自然段
请同学们用喜欢的方式朗读段落,并拿起你们的笔,写出你们的问题。(教师提示朗读要求:一是把音读准;二是读得流利;三是不断地诵读,直到明白为止。)
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交流问题,教师补充说明。
(1)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当时的环境怎么样?(结合上下文理解“幽静”的意思)
(2)抓住“断断续续”来理解:你从这个词语中了解到什么?
(3)“断断续续”的琴声吸引了贝多芬“驻足倾听”,却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有没有同学愿意扮演两个兄妹进行分角色朗读?
其余学生思考:你从两兄妹的对话中感受到什么?
(4)驻足倾听的贝多芬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心中会有什么想法?
(5)教师板书:听曲
2、学习第4-6自然段
(1)听了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是怎样做的呢?(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
(2)贝多芬要做什么?(教师板书:演奏)
(3)他为什么要为盲姑娘弹奏一曲呢?
(4)盲姑娘听完以后,心情怎样?(激动)
她是如何评价贝多芬的演奏的?(指导朗读。)
为什么她能如此地断定演奏者就是贝多芬本人?(弹奏纯熟,感情深厚)这说明了什么?
(5)贝多芬听到盲姑娘这样说,心情起了什么变化?(深深打动如大海的波涛)(与穷人的心意相通,对生活和音乐的热爱,使他与兄妹间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
于是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指导学生朗读)
3、学习第7-10自然段
正在这时候,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景色发生了什么变化?(月光照进窗子来,屋子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的清幽。)(教师指导朗读)
这一切使贝多芬觉得心中充满了温馨和祝福,也激起了他创作的热情。(教师板书:创作)
那么贝多芬创作了什么曲子? 究竟这首曲子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找出描写《月光曲》内容的语句。
学生浏览课文查找有关内容。
汇报查找结果,教师出示相应语段。
(1)这首曲子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明确这首曲子描绘的是月光下大海的景色。)
(2)你是从哪些语句知道的?(从第九、十自然段中找出有关语句: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薄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月亮在乌云中穿行,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朝岸边涌过来……风停了,浪息了,月光下的大海无比安详和美丽。)
(3)教师出示上面两段文字,提问:这两段文字向我们展示了几幅画面?
(4)学生自读这两段话后进行四人小组讨论。
(5)师生交流找出如下四个画面:
画面一: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引导学生简要概括后教师板书:月亮升起)
画面二: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薄云。(教师板书:月亮升高)
画面三: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月亮在乌云中穿行,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朝岸边涌过来……(教师板书:风起浪涌)
画面四:风停了,浪息了,月光下的大海无比安详和美丽。(教师板书:风平浪静)
(6)随着乐曲的旋律,月光照耀下的海面这样变化着。你能不能通过你的读把这个变化表现出来呢?放开声音,各自练一遍,把海面上的四次变化用不同的语调读出来。开始。
(7)学生各自读练习读课文。
(8)指名学生分画面朗读课文,说说自己读课文的体会,引导学生感受乐曲旋律的变化。
①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
评议朗读,体会句意。
②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薄云。
③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月亮在乌云中穿行,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朝岸边涌过来……
指名读,提问:此时你感受到了什么?(此处描写的是波涛汹涌的海面,曲子的旋律是激昂的,所以语调应该快速而有力。“忽然”说明时间很快,所以应读得快,“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来”也要读得快,而且有劲。教师板书:激昂)
④风停了,浪息了,月光下的大海无比安详和美丽。
指名读,说说为什么这样读?
(此时海面已经风平浪静,乐曲将要结束,所以语调要柔和、缓慢。教师板书:舒缓)
(9)教师:《月光曲》的旋律真是这样的吗?让我们再一次去欣赏这首曲子。
(10)配乐朗诵这两段文字。学生小声地练习自读。
(11)教师:月光下的大海千变万化,这些景象真的在茅屋外面发生了吗?(不是,是联想)谁的联想?(皮鞋匠和妹妹的联想)
(12)教师:你从哪儿看出这是他们的联想?
(13)出示句子比较:
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她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①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第一句多了一个“仿佛也看到了”,两句话的意思不一样。)
②为什么要加上“仿佛也看到了”?(因为景象不是真实的,是妹妹的想像,同时妹妹是个盲人,她看不见。)
③教师与学生采用接读的方式体会破折号的作用。
(师)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生)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破折号后面的部分是对前面部分展开的联想和想象)
④练习用“仿佛”造句。
看着那一轮明月,我仿佛 。
(14)全班朗读。
4、学习第11自然段
这美妙的《月光曲》使兄妹俩深深地“陶醉”了,(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意思)以致于贝多芬已悄悄地离开了,他们还不知道。贝多芬为什么不辞而别?(教师板书:谱曲)
当兄妹俩从音乐中清醒过来后,会交谈些什么?(请两个学生扮演兄妹进行角色会话)
最后一个自然段的“传说”与第一自然段的“传说”起了什么作用?(首尾呼应)
全班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月光曲》是如何创作出来的?
出示句子:假如贝多芬 ,他就不会创作出《月光曲》。
①假如贝多芬不会作曲,音乐记忆力不强,他就不会创作出《月光曲》。
②假如贝多芬没有丰富的想像力,他就不会创作出《月光曲》。
……
总结:从听兄妹俩的对话,听盲姑娘弹琴,激发了贝多芬创作灵感,非凡的音乐天赋和才能使他创作出了《月光曲》。这件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贝多芬是个伟大的艺术家。
四、布置作业
1、摘录文中的好词佳句
2、和同学一起朗读第九自然段,再次感受《月光曲》,直到成诵。
五、板书设计
月光曲
谱曲(11)
创作(7-10) (结束)
弹奏(4-6) (高潮)月亮升起→月亮升高→风起浪涌→风平浪静
听曲(2-3) (发展) 平静 → 稍快 → 激昂 → 舒缓
(发生)
[《月光曲》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
篇8: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了解“我”和苏珊的交往过程,感受真情。
3、能够运用自己掌握的读书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感受真情的美好,在生活中学会关爱他人。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用心灵去倾听能给人带来快乐与幸福。体会“我”对苏珊的深切怀念之情。
2.领会文章的写作手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准备:学生利用双休日等休息时间,就近观察车站、医院、商场、银行的问讯处,了解问讯处的服务时间与服务内容,实地感受问讯处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并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与问讯处工作人员交流。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激发兴趣
1.出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用心灵去倾听
2.读题后你想知道什么?(谁用心灵去倾听?我想知道怎样才能用心灵去倾听的?)
二、初读课文,质疑解疑
1.请同学们将课文自由地、快速地读几遍。
2.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说说苏珊给了小时候的“我”哪些帮助?三、精读课文,交流感受最深的地方
1.课文哪些内容让自己感动,把感动自己的语句画下来,和大家交流。2.交流最受感动的地方(重点关注描写人物言行、心理的语句)
①我找到了听我说话的人,不由得放声大哭。
(找到听“我”说话的人,其实就是找到了希望,非常希望得到帮助,把希望寄托在那个叫“问讯处”的小精灵身上。听到苏珊的温柔的嗓音,“我”孤独的心灵一下子得到了抚慰,终于放声大哭。这既是伤痛带来的痛苦的哭,更是在孤独中找到了希望的幸福的哭。)
②小精灵总是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一遍遍地向我解释。
(苏珊就像一位母亲那样“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一遍遍地向我解释。”在一次次心与心的交流中,两个人的心走在了一起,结成了母子般的情谊。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苏珊的爱心,语言虽然朴实,读来却令人十分感动。) ③你知道吗,这只可爱的小鸟,它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
(心爱的金丝雀突然死了,“我”不仅痛苦,同时对死亡充满了恐惧。苏珊采用了更美好的一种说法。是啊,小鸟到另外一个世界去唱歌了,这是多么美好的事啊!听着这样的话,笼罩在孩子心头的阴影立刻消散了,快乐又回到了孩子的身边。苏珊善良、乐观。)
④但是我非常想认识苏珊,认识这个从未谋面却如同我第二个母亲的人。
(“谋面”就是见面的意思,用“如同我第二个母亲”来形容苏珊,看得出“我”对苏珊的爱。苏珊不是“我”的母亲,我们也从没见过面,是电话线把两个人紧紧地连在一起:苏珊就像母亲那样,耐心倾听“我”的心声,困难时给予帮助,痛苦时予以安慰。)
3.品读令自己感动的句子。
4.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你心中的苏珊
苏珊是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员,工作中一丝不苟,尽心尽力做好服务工作。苏珊像母亲不仅用心灵倾听,更用心与孩子交流,抚慰孩子幼小的心灵,做孩子健康成长的心灵守护神。5.你是一个好的倾听者吗?在这个大千世界中,值得我们用心灵倾听的有些什么?
[评:“用心灵去倾听”,是对苏珊工作的高度概括与肯定,同时也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抓住令自己最感动的词句来学习课文,感受苏珊的美好心灵,让孩子明白用心灵倾听能给他人带去帮助,教会孩子在生活中学会当一个倾听者。]
四、总结全文
虽然苏珊是问讯台里普通的工作人员,但是她能用心灵去倾听,能给人带来快乐与幸福。希望孩子们也学会用心灵去倾听给人带来快乐和幸福。目前,我国有相当数量的声讯台,这些声讯台良莠不齐。有的确实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也有不少声讯台以赚钱为目的,希望大家能在家长的指导下正确利用现代信息渠道。
1.人教版《山雨》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2.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3.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鹿和狼的故事》教学设计
4.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
5.初一上册语文口技教学设计
6.初一上册语文《理想》教学设计
7.初一上册语文《春》教学设计
8.初一上册语文《秋天》教学设计
9.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静夜思》教学设计
10.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窃读记教学设计
篇9:《长征》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
《长征》教学设计
[教材理解]
《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是毛泽东。这首诗对举世闻名的长征作了生动的描写和热情的歌颂。全诗共八行,一、二两行总括全诗,说明长征中遇到无数艰难困苦,但在红军看来是平平常常的事。第三至第六行,诗人以“五岭”“鸟蒙”为“千山”的代表,以“金沙江”“大渡河”为“万水”的代表,以红军翻过“五岭”、跨越“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典型事例,表现了红军把艰难困苦当作平常事的英雄气慨。最后两行表现了红军历尽艰险,邓得长征胜利的喜悦心情。
[教学重点]
1、懂诗中所有词语的意思,从中领会全诗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
2、是要读出全诗的节奏和韵脚,增加对诗这种体裁特点的感性认识。
[学习目标]
1、认识“礴”等3个生字。会写“丸”等3个字。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诗句意思,能联系重点词语体会诗歌的感情。
3、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课前准备]
1、课前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主席的相关资料。
2、准备有关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巧渡泸定桥的录像。
3、准备“长征组歌”中的歌曲《七律长征》。
4、制作教学课件。
[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我们一起回忆一下,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或是在课外书籍中,你们都读过哪些有关红军长征的故事?(……)
2、同学们说得好,这些都是发生在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
3、(课件出示线路图)教师介绍。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由毛主席指挥,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历尽艰苦,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1935年10月,红军主力终于胜利到达陕北,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就在此时,毛泽东主席写下豪情万丈的壮丽诗篇--《七律长征》(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第一句。
1、请同学们打开书,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脍炙人口的《七律长征》。(课件出示课题。)从课题上你发现了什么?(……)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共8行,每行7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全诗4句。
2、学生自渎诗,读通读准。
3、(课件出示诗歌)指名读诗,纠正读音。
4、同学们能很快地将诗读准确,很不错。可是读课文不但要用嘴读,更要用心读。请同学们再把课文读一读,想想这首诗写了什么?(……)你能不能用诗中的一句话来概括?(课件出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5、这句诗在整首诗中起到什么作用?(……)说得很好,齐读这句。(教师板书:难)看到这个“难”字,让我为红军战士捏了一把汗,这句诗中哪个词语把这个“难”写具体了?(板书:万水千山)
6、这首诗中写到了哪些山和水呢?同学们找一找。(板书:五岭、乌蒙、岷山、金沙、大渡……)老师为什么要用上“……”,谁能了解老师所想,能替老师说说。
7、你们真了解老师,说出了老师心里想的。是的,这些山和水只是红军长征路上遇到的困难中的一小部分。我们来看看这些山和水。(课件出示:五幅图片)
8、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受?(难)面对这样的困难与考验,我们的红军战士是什么样的态度呢?(板书:不怕、只等闲)
9、从这句中你感受到了我们红军战士什么样的品质呢?(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带着这样的感受练读第一句。
三、学习2、3、4句诗。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英雄气概,具体地体现在哪些地方呢?下面我们就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结合工具书和你课前查阅到的资料,来交流你对2、3、4句诗内容的理解。
2、学生汇报,理解了哪句诗。
A、“五岭……乌蒙……”
①学生说自己的理解。
②(课件出示:两幅图片)感受即使是在平常,要翻越这些山岭也是十分困难的事情。
③红军是在什么情况下越过五岭和乌蒙的呢?
④红军战士把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山视为什么?
⑤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⑥有感情地读这句。
B、“金沙……大渡……”
①学生说自己的理解。
②谁知道红军长征中巧渡金沙江的故事?学生说,师生补充。
③(课件出示:金沙江图)“暖”,在这儿是什么意思呢?(……)
虽然金沙江水流湍急,两岸悬崖峭壁,地势险峻,但想到红军巧渡金沙江的战役,心里还是感到很温暖、很欢快的。
④谁能将这温暖的感受读出来。
⑤谁知道飞夺泸定桥的故事?学生说,师生补充。
⑥(课件出示:金沙江图) “寒”, 在这儿是什么意思呢?(……)
大渡河河面阔,水流湍急,几根铁索组成的桥高悬上空。让看到的人不禁心惊胆寒。想到在此桥上牺牲的红军战士,又感到无比的悲痛。
⑦谁能将这心寒、心痛的感受读出来。
⑧一暖一寒,不仅写出了天气的情况,更写出了作者的心理感受。谁能将这一句完整地读一读。
C、“更喜……三军……”
①出示图片,教师介绍:岷山由于山势高,山上终年积雪,气候条件极其恶劣。翻越“千里雪”的岷山,其困难程度超越“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山。红军战士又是如何看待这座大山的呢?谁读懂了这句。
②学生说自己的理解。
③由于胜利在望,喜由心生,眼前千里积雪的岷山也就变得美不胜收了。
④谁能将红军战士看到岷山时的喜悦心情读出来?指名读。
四、抒发情感,回归整体。
1、学到这里,你们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来夸夸我们的红军战士,表达你此时的心里感受?(……)
2、让我们带着对红军战士英勇无畏、勇往直前、乐观向上的赞叹之情,再来朗读全诗。谁先来试试?
3、短短的56个字中居然蕴涵着如此丰富的情感和内容。使得我们在品诗、吟诗的过程中,不禁会对作者毛泽东主席产生深深的--(生:崇敬、敬佩之情)。
4、教师简介毛泽东:是啊,一代领袖毛泽东不仅是一位出色的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他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课件出示:毛主席手笔)这就是毛主席亲笔写下的《长征》,这首诗感动了许许多多人,有人以歌曲的形式将这首诗表现出来,你们想不想听一听。
好,就让我们一边欣赏毛主席这绵柔有力,刚韧秀美的书法作品,一边来听听为歌曲形式表现的《长征》。(播放歌曲)
5、诗歌配上了音乐,更让人觉得荡气回肠。这么好的诗,如果能背下来,时时回味,一定是件有意义的事,让我们一起来试试,好吗?(学生两分钟试背)
6、配乐齐背全诗。
五、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几个网址,请同学们课后上网查询更多的有关毛主席的诗词。让我们进一步走进毛泽东,感受伟人风采。
[板书设计]
七律 长征
五 岭
乌 蒙 难 不怕 革命英雄主义
金沙江 万水千山 只等闲 革命乐观主义
大渡河
岷 山
[《长征》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
篇10:《詹天佑》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
一小 六年级 李日丽
教学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杰出、修筑、设计等词语。能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感悟课文内容,能抓住具体事例中的关键词、句、段,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并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3、感情朗读,并背诵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
教学重难点:
抓住关键句段,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并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法学法:
通过读事例、画示意图、看插图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伟大的人物,他就是--詹天佑。谁能用一句简短的话来介绍一下詹天佑? (板书:杰出 爱国) 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詹天佑的杰出和爱国?(接受任务、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
2、在清政府无能,国内科学技术落后的情况下, 在帝国主义阻挠、要挟、嘲笑的情况下, 在自然环境非常险恶的情况下,詹天佑毅然接受了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师板书:阻挠、要挟、嘲笑。)
这节课我们继续探讨詹天佑是怎样完成修筑京张铁路这个任务的?
二、品读第4段。
1、大声朗读第四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在勘测线路时,詹天佑是怎么说的?是怎么做的?心里又是怎么想的?用波浪线标出来。
2、全班交流
说的:詹天佑经常勉励工程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
①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你是从哪个词语中体会到的?(精密,大概、差不多)
②詹天佑只是一次两次对工程人员这样说的吗?(生答不是)我们可以想象:在施工动员会上,詹天佑面对着所有的铁路建设者,慷慨激昂地勉励工程人员(生齐读)“我们的工作…”看到有些工程人员偶尔粗心,施工质量不是很高,詹天佑语重心长地勉励工程人员(生齐读)
③师: 詹天佑是这样说的,又是怎样做的呢?
做的:“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为了寻找一条合适的线路,他常常请教当地的农民。”
①指名谈体会,找出关键词:(亲自,扛、背、黄沙满天、狂风怒号)
②指导朗读:是啊,我们仿佛看到他在风沙中跋山涉水的身影,看到他油灯下布满血丝的眼睛。请大家入情入境地读读这些句子,打动自己也打动别人。
③师:那么,遇到困难,詹天佑又是怎么想的呢?
想的:“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①师:你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了什么?找关键词
②指名读,读出决心。师:请同学们齐读这句话,读出詹天佑的爱国精神。
师:有了这份热情,有了这份执着,有了这份爱国心,詹天佑一定会胜利完成任务的。
三、细读第五自然段
1、面对崇山峻岭的地形,詹天佑是如何开凿隧道的呢?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5自然段。
2、小组合作:完成隧道示意图(指名上黑板画示意图并解说。)
3、演示居庸关和八达岭隧道示意图,学生齐解说。
师:你从詹天佑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隧道体会到了什么?
爱国精神是詹天佑战胜一切困难的动力,创新设计是他杰出才能的体现,詹天佑不愧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四、研读第六自然段,
1、火车开到了青龙桥,可坡度太陡,火车上不去该怎么办呢?合作读课文。
2、指名说:詹天佑设计了人字形线路。指名演示火车行驶方法
3、播放动画:学生齐解说
4、指名夸詹天佑
师:詹天佑的这些设计真是巧夺天工啊,詹天佑不但完成了任务,而且完成得相当漂亮。
五、 学习第7段。
1、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2、读了这一段,你的心情怎样? ( 读了这一段,可以想象:京张铁路竣工的那一天,所有的中国人都扬眉吐气,奔走相告!让我们无比激动、无比自豪地再读这一段话。
3、 师:修筑京张铁路这件事虽然过去100多年了,但詹天佑的爱国情怀和杰出设计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请让我们记住这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
六、拓展延伸:
1、詹天佑为中国人争了光,他是我们永远的骄傲!在此我为不得说起近段时间发生的钓鱼岛事件。9月12日,日本将完成对钓鱼岛的实际控制到权利移交的一切法律手续,正式吞并钓鱼岛!中国官方提出严正声明:钓鱼岛是中国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对此你们有何感想?
2、看到同学如此深厚的爱国情怀,我倍感欣慰,中国有了你们这样的接班人,中国强盛有望。如果用一句话表达我们的心声,那就是:我是中国人,我爱我的祖国。如果用一首歌表达我们的决心,那就是《中国人》。请同学勿忘历史,振兴中华。让我们大声向全世界宣告:钓鱼岛是我们的!
[《詹天佑》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
篇11:老人与海鸥 教学设计(人教版六年级上册)
一、教师导入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种美丽的鸟,看图片,这是红嘴鸥。它从五十多张城市候选名片中脱颖而出,当选为了昆明的城市名片。昆明人为什么就如此钟爱红嘴鸥呢?原来红嘴鸥来自遥远的西伯利亚,每年冬天的时候它们就会成群结队地飞往昆明的翠湖,与那里的人们来一场美丽的约会,昆明人足不出户可以享受与海鸥亲近的乐趣。而昆明市也由此成为了我们国家唯一一座红嘴鸥栖息的城市。红嘴鸥应该说就是昆明人的骄傲,其实红嘴鸥的到来和一位老人还有很大的关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9老人与海鸥》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新授
1、教师课件出示老人与海鸥的塑像,你们看,这是坐落在昆明翠湖公园里老人的塑像,在你的心目中塑像的主人公应该是什么样的人?
(学生自由回答)
塑像里的老人和大家想的不一样,他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退休工人,像这样全体市民自发捐款给一个普通市民塑像在我们中国还是破天荒的头一回,那么这位特殊的老人和这群的特别的海鸥之间到底发生什么的故事呢?请大家打开课文,翻到41页,小声自由地快速通读全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学生回答。总结:老人十几年如一日喂养海鸥,与海鸥结下了深厚
感情;老人去世后,海鸥送别老人,不忍离去
教师归纳板书:老人喂海鸥 海鸥送老人
教师提问:课文哪一个句子哪一个词点明了老人与海鸥的关系?
课件出示句子: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
2理解老人喂海鸥,感悟老人对海鸥的深情。
请默读课文的1--12自然段,边读边想,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老人把海鸥当作了亲人,关心照顾?勾画出相关的语句,并在感受最深的地方作批注。
(1)朋友告诉我,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翠湖,只是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
提问:你为什么从这句话中体会到老人对海鸥的爱?
理解20余里。1里等于500米,孩子们算算20余里是多少米?(10000米)而老人用什么交通工具?(步行)是呀,这位老人住在郊区,为了看心爱的海鸥,每天天刚亮,就开始从家出发,整整走了一个上午直到十二点半才赶到翠湖。创设情境。
晨曦微露,老人就早早起床冬天的早晨,凛冽的寒风让人不敢出门的时候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
老人身体不舒服,可是想到那些海鸥
翠湖,只是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
十多年了,无论刮风还是下雨,老人每天都坚持步行二十余里给海鸥送餐,这怎能不让我们感动呢?读句子: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
(2)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他的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
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
孩子们,这段话中你又发现了什么?三个褪色说明了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可以看出老人生活节俭,舍不得买新衣服、新包和喂鸟食的工具。
(背景音乐)教师介绍:这位老人是昆明化工厂的一位退休工人,每个月只有308块钱收入,老人平时最大的开销就是两毛钱一包的金沙江烟,出门绝不坐公交汽车,因为他舍不得花那5角钱车费,为了节省钱,一碗干饭,一个馒头,一碟咸菜就是他一天的伙食,身体不舒服了也绝不会去医院看病,能挺就挺过去实在不行也只是买一些草药煎着喝,但是这位老人却舍得每天买四块五毛钱一斤的饼干给海鸥吃。老人去世了,人们发现他家里最值钱东西竟然只是6个鸡蛋,而这6个鸡蛋也只是他给海鸥做饼干的配料。
孩子们,老师相信故事的每一个数字一定深深打动了你,想说点什么吗?
教师总结:这就是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这就是老人对海鸥亲人般的关爱。它打动了海鸥,也一定打动了你,让我们带着这份感动再一起读读文章的第2自然段。
(3)还有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老人对海鸥亲人般的关爱呢?出示句子: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就扫得干干净净。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
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从句子中找找老人喂海鸥的动词,你体会到了什么?放 退开 撮起 呼唤 走 放
体会到老人喂海鸥很细心,就像对待自己的儿女。
(4)老人呼唤海鸥,你们知道怎么呼唤的吗?找句子。在海鸥的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侧耳细听原来是亲昵得变了调的地方话--“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
理解“亲昵”,说说平时谁才会亲昵地对你说话?教师模仿老人的呼唤,创设情境,在老人的呼唤里,老沙来了,独脚来了,公主也来了。老人会对他们亲昵地说些什么呢?
独脚受过伤,平时它最受老人的照顾,此刻老人亲昵地对独脚说。。。。。。
公主是名副其实的娇滴滴的公主,爱挑食,此刻老人会亲昵地对公主说。。。。。。
老沙是鸥群里的老大哥,脚上系着环,平时它总是让着弟弟妹妹,此刻老人亲昵地对老沙说。。。。。
教师:孩子们,你们真聪明,通过文字想象画面,领悟其中的真情,老人的声声呼唤,全是为了海鸥,你们说,这怎能不使海鸥们感动呢?于是就有了这样一幅如诗般的美丽画面。课件出示句子:老人 顺着栏杆 边走边放,海鸥 依他的节奏 起起落落,排成 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 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学生练习朗读,教师示范读。读出诗的的意境美。
教师:然而这美丽动人的画面不就将要消失了(音乐起)十多年了,每日必来的老人,竟然有两天没来,原来老人病了。儿女是老人的心头肉啊,在家里躺了两天后,老人就再也躺不住了。也许他知道自己将不久离开人世。他特意换上唯一的一身新衣服,拖着沉重的步子,走走停停,步行20余里,最后一次去看他心爱的海鸥,与他们做最后的道别。几天后,老人去世了,我们把老人的照片放大,想把老人去世的消息告知人,也告知鸥。就在这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起读(学生读)
师生合作读13-16自然段。教师引,意想不到的事情又发生了,学生读。。。。。。
更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学生读。。。。。。。
最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学生读。。。。。。
教师:海鸥不会说话,可是老师分明听到了他们如泣如诉的话语,原来他们把自己的语言都化作了一个个动作,孩子们找找海鸥的特殊语言。
翻飞盘旋 连声鸣叫
急速扇动 轮流飞到
排成两行 肃立不动
炸了营似的扑过来
白色的漩涡中,老沙来了,独脚来了,公主也来了,你们翻飞盘旋是为了什么?你们肃立不动是为了什么?你们都扑过来这是为了什么呀?点名学生说。
当海鸥生病的时候,老人怎么样?当海鸥饿的时候,老人会怎么样?
练习写话:想象你就是鸥群中一员,此刻你想对老人说些什么?
三,总结升华
(配乐)因为老人给予了海鸥无私的爱,所以海鸥才会深深地眷恋老人,也深深地感动了昆明的百姓们,1月18日,“海鸥老人”的塑像在翠湖公园揭开了面纱,一位慈祥的老人坐在水边,面带微笑,深情地望着天空,红嘴鸥在他身边飞舞、环绕┄┄让我们牢牢地记住这位喂鸥的------老人,记住这样一群懂得报恩的------海鸥,记住老人与海鸥相依相随、和谐相处的感人画面吧!下课!
板书:
9老人与海鸥
喂
老人 海鸥
送
亲人
[老人与海鸥 教学设计(人教版六年级上册)]
篇12:青山不老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六年级上册)
文星小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语文略读课集体备课教案(试行)
课题 青山不老 课型 略读课 课时 一
主备人 李玲君 年级 六 备课时间 .10.12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过程与方法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情感态度 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重点 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难点 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
教具 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
方法
教案
使用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班级人数 作业题数 执教老师
教学
过程 教师导学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集体合备 个人细备
情境导入 播放课件,导入新课
1.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谈话:上一课中,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在晋西北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齐读课题 听老师介绍 激发学习兴趣
自主学习自读“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⑴默读课文,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⑵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或不懂的地方。 初步扫清字词障碍
交流展示 小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了解课文大意。
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读了课文,谈感受 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精讲导学 指导阅读,感受“奇迹”
1.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思考问题,勾画答案,批注感受。
2.学生交流: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①“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喻示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②“啊,绿化了的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引导学生想象,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
③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些到了这一奇迹?学生自读课文一至五自然段。
3.讨论: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
①“大环境”──险恶。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学生用文中语句回答,或者用自己的话。
②“小环境”──艰苦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艰苦?指导朗读相关语句。
相互交流
培养自学能力
归纳小结 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
运用提高 1.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语段。
2.交流读后感受。
引导:你想对老农说什么?还想对别的什么人说点什么吗?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青山不老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六年级上册)]
篇13:《老人与海鸥》教学设计(人教版六年级上册)
(一)、导入新课
1、欣赏图片,师谈话:和人一样,动物也有自己的爱憎,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情怀,第七组课文向我们讲述了发生在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展示了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读来令人难以忘怀。这一组元的专题是“人与动物”。
2、请同学们打开书113页,读一读导语的第二自然段,看看学习本组课文给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
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些要求学习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老人与海鸥》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过渡:这位老人叫吴庆恒,被重庆人称为“海鸥老人”,海鸥呢就是一种普通的海鸟,这老人与海鸥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在走进这个故事之前,我们来检查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二)、检查预习
1、谁愿意读读这些词语?(指名读,男女生读,齐读)
2、出示:抑扬顿挫 相依相随
谁能来解释下这两个词语的意思?
3、出示本课要写的生字
谁来准确的读出这些字?(读字,指名读)写好汉字是我们中华儿女的骄傲,课下一定要练习写好这些生字。
4、查读课文
同学们的自学能力这么强,我相信课文的朗读一定没问题,在查读课文之前有一个小小的要求,读的同学不但要准确还要有一定的速度,其他同学要认真倾听。
(三)、整体感知
1、浏览课文,思考: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学生自己概括)
2、师讲授方法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有很多,对于这篇课文我们可以采用课题拓展法,老人关心海鸥,海鸥送别老人。主要内容就是这样简明扼要。
过渡:我们想象一下,在翠湖边,总能看见一位老人和一群海鸥,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一种情境呢?(相依相随)
浏览课文的第15自然段中找到一个四字词语来概括。
学生答毕,板书:相依相随
师:你真是火眼金睛啊,找得十分准确,十多年来,老人与海鸥在翠湖边相依相随,当老人去世时,发生了怎样的事情?同样也用四字词语来概括(意想不到)
板书:意想不到
(四)、细读感悟
海鸥送别老人
1、默读14--19自然段找一找、画一画,在安放老人遗像的地方发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
(1)、飞
出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发生了什么大事”
具体的说说,海鸥的什么行为让你意想不到?能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吗?(板书:飞)
还有几处飞让你意想不到?
出示:“当我们不得不去收起遗像的时候……白色漩涡中脱出身来。”
“扑”字为什么不用“飞”,更能体现出海鸥的伤心,那种急切想留住老人
过渡:除了飞,还有什么行为?
(2)、叫(板书)
强调:连声鸣叫 大声鸣叫
你现在就化身为一只小海鸥,你在鸣叫什么?
过渡:这一飞一叫写出了海鸥的焦急与不舍,你能读出这种情感吗?(师导生读)
这飞与叫是对海鸥的动态描写(板书:动态)
(3)、立
出示:“过了一会儿……白翼天使”
海鸥们好像在做什么?(为老人守灵)就像儿女为老父亲守灵一样,海鸥的心情会怎样?(伤心难过)你能读出这种感情来吗?(指名读)
这是对海鸥的什么描写?(静态)
过渡:这一动一静的画面让人意想不到,但它更体现了海鸥对老人那份令人震撼的情。那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老人生前与海鸥相依相随)
老人关心海鸥
2、默读1--13自然段,找一找、画一画,老人与海鸥是怎样“相依相随”的?
(1)、喂海鸥
出示:“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这是老人在喂海鸥,(板书:喂)用到哪些动词,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老人动作娴熟)
老人总是娴熟的喂海鸥,海鸥是怎么吃的呢?
(应声而来,扫的干干净净)你体会到了什么?(吃得很快,熟悉)
这一喂一吃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这场面,像一幅灵动的画,更像一首美妙的歌。这说明老人与海鸥配合的(默契)
我们也来默契的配合一下怎么样?(师生配合读)
过渡:除了喂海鸥,还有什么地方写出了相依相随?
(2)、唤海鸥
这是老人喂海鸥时唤着海鸥的名字,(板书:唤)同学们我们也来发挥想象力给海鸥起个名字怎么样?
与老人起的这些名字相比,谁起的好?(老人起的好,特别)
这说明什么?(老人对海鸥了解)
每当老人喂海鸥时就呼唤着海鸥的名字,是怎样呼唤的呢?(亲昵)我们也来亲昵的呼唤一下海鸥吧!
过渡:正因为有了那份亲情,才会有这般亲昵,这喂海鸥和唤海鸥,都是对老人的什么描写?(板书:动作)这看似平凡的动作却饱含着满满的亲情,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写出了老人与海鸥的相依相随呢?
(3)、谈海鸥:
这部分是对老人的什么描写?(板书:语言)从老人的语言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谈)
谈海鸥时老人满是喜爱,满是赞美、满是幸福。难怪朋友告诉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相依相随。
3、老人形象
这到底是怎样的一位老人呢?文中有没有描写老人的形象的地方?
学生读,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节俭)从哪些词体会到的?(三个褪色)“褪色”是什么意思?
这么节俭的老人为什么还要每天去喂海鸥呢?(对海鸥无私的爱)
这样的一位老人,怎能不让人肃然起敬呢?带着你的敬佩之意再来读一读吧。
(五)、整体升华
过渡:十多年的每一个冬天,几千个日子,几万里的路程,老人把海鸥当成了自己的儿女,而海鸥也把老人当成了他们的父亲,他们就这样相依相随。同学们,课文学到这,相信你们一定被老人与海鸥之间的真情所感动,那令人意想不到的一幕幕仍历历在目,那我们为何不再去回味一下海鸥送别老人的感人画面呢?谁愿意读读15--17自然段?(指名读)让我们在他的朗读声中细细品味老人与海鸥的深情厚谊吧!
[《老人与海鸥》教学设计(人教版六年级上册)]
篇14:楚王好细腰 教案教学设计(网友来稿)(人教版六年级上册)
zhangxili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 读准字音,疏通字义,感知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②反复诵读,体会作品的美感,明确寓意。
过程与方法:
对照译文读通顺课文,反复诵读,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悟寓言的寓意。
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坚守自己独立的人格。
教学重点:
1、理解内容,明寓意。
2、完成扩写。
教学难点:
1、正确理解寓意。
2、活学活用,完成扩写。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寓言二则中的第一则《东施效颦》,谁能告诉老师你明白了什么?这节课我们学习《寓言二则》中的第二则--楚王好细腰(板书)
2、齐读课题,找找题目中的题眼。“好”是什么意思?《楚王好细腰》这个故事出自《墨子》。出示小资料,了解墨子及《墨子》。
3、楚王好细腰在举国上下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大臣们是怎么做的?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这则寓言。
二、初读课文
1、范读课文。要求:①想想朗读古文要注意什么?②想想哪些字词容易读错,用“△”符号标出。
2、学生反馈。
3、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停顿。
4、点名读,教师纠正学生读书中出现的问题。
5、师:在读的过程中,你们一定遇到了一些自己不理解的字词,请用“----”标出,并结合译文找出正确的解释,并在旁边做好批注。
6、学生反馈,教师指导。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楚王好细腰在全国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大臣们是怎么做的?请用笔在原文中画出来。
2、交流
①学生反馈,教师指导学生读好课文。师板书。
②你知道这句话描述的是谁?
③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或用译文中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
④由原来的一日三餐变成现在的一日一餐,他们痛苦吗?结合实际,引导学生谈谈痛苦的感受。
⑤除了控制饮食,他们还怎么做?出示插图,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
3、他们做的结果是什么?师板书。他们这样做还可能产生什么更严重的后果?假如有一天外敌入侵,楚王命令那位武将去带兵抗敌,他会怎么做,结果是怎么样的?
四、升华延伸,练习扩写。
同学们,你们想当小作家吗?相信你们一定可以把这个故事扩写得更生动。
①出示扩写要求,学生按要求进行练笔。
②学生反馈,教师给予指导。
五、总结概括,明寓意。
六、布置作业
1、背诵
2、完成我的摘录笔记
板书设计:楚王好细腰
影 响
皆以一饭为节
胁息然后带
结 果
扶墙然后起
朝有黧黑之色
寓意:不能盲目跟风、模仿
作者邮箱: 1040477281
[楚王好细腰 教案教学设计(网友来稿)(人教版六年级上册)]
篇15:《将相和》信息化教学设计(人教版六年级上册)
信息化教学设计
作者信息
姓名 邓卓敏 电话 13698503633
学科 小学语文 年级 五年级
邮件
单位 紫云自治县第一小学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将相和
一、教材分析
《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一篇历史故事课文。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突出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顾全大局,廉颇知错就改以及他们两人为了国家利益团结协作的品质。三个小故事叙述形式相似,各有中心。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紧密相关。文章篇幅较长,语言简练,人物个性鲜明。
二、学生分析
本班共有73个学生,总体上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比较高,从完成课外阅读作业时间与学习知识检测来看,我班总体学习基础不够扎实,两极分化距离较大。由于课文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加上大部分学生读书相对较少,对历史故事发生的背景知识了解甚少,在收集选择整理资料上缺乏针对性,需要老师来准备好恰当的资料,为解决重难点做好铺垫。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识与技能:揣摩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会课文着重用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效果。
过程与方法:理解“将相和”故事意义,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蔺相如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高尚品质;学习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学习他们两个的爱国精神。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 □√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 □移动学习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在视频支持下进行自主学习《将相和》,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课中:本课教学中,课中环节安排几段网上视频,根据课文特点以及学生学习的情况,以此帮助学生明了课文主要内容。其次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特点。
课后:1.拓展写作。对课文中的四个人物,发表自己的讲解,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让学生将课堂所学到的知识进行迁移运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升审美水平。2.自己阅读《史记》中的相关文章,激发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 幻灯展示战国形式
图,简介故事发生的背景。 说出自己搜集的资料 幻灯展示
讲授1 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看看课文讲了什么故事。标出印象深刻或不明白的地方 结合课文录音,在课本上做好标记 播放课文录音或视频
研讨1 布置研讨任务 分组研讨,集体交流 幻灯展示故事的大体内容
研讨2 激发研讨兴趣,布置
任务(哪个故事最感兴趣?为什么?) 分组研讨,集体交流 展示研讨要求,集体交流时展示故事视频
探究 对哪个人物最感兴趣,为什么? 发表自己的见解 展示人物图像
延伸 简介《史记》,激发阅读兴趣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展示资料以及相关网址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教学中,为了展示学生的个性,在学生初步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之上,放开让学生讨论。让学生根据自身的认识与理解,说出对故事以及对人物的印象。在此过程中,利用课件提供学生丰富的资料,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深化到理性认识。顺水推舟,提供作者司马迁的资料和《史记》的资料,激发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将相和》信息化教学设计(人教版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上册英语人教版教学设计(精选15篇)】相关文章:
五年级上册人教版教学计划2023-05-24
人教版一年级英语上册第一单元复习试题2023-02-10
人教精通版英语五年级上册教学计划2023-04-05
新人教版五年级英语上册教学设计2023-10-23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unit6教学设计2022-08-02
英语人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2022-07-31
七年级上册unit4教案 (人教版英语七年级)2022-12-14
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2023-07-11
人教版六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2023-03-09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习作 范文2022-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