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名家经典美文赏析

时间:2023-01-16 07:58:39 经典美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佛教名家经典美文赏析(精选11篇)由网友“天天都吃谷物圈”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佛教名家经典美文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佛教名家经典美文赏析

篇1:名家经典美文赏析

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支配我一生的单纯而强烈的三种感情。这些感情如阵阵巨风,吹拂在我动荡不定的生涯中,有时甚至吹过深沉痛苦的海洋,直抵绝望的边缘。

我曾以同样的感情追求知识,我渴望去了解人类的。也渴望知道星星为什么会发光,同时我还想理解毕达哥拉斯的力量。  我所以追求爱情,有三方面的原因。首先,爱情有时给我带来狂喜,这种狂喜竟如此有力,以致使我常常会为了体验几小时爱的喜悦,而宁愿牺牲生命中其他一切。其次,爱情可以摆脱孤寂——身历那种可怕孤寂的人的战栗意识,有时会由世界的边缘,观察到冷酷无生命的无底深渊。最后,在爱的结合中,我看到了古今圣贤以及诗人们所梦想的天堂的缩影,这正是我所追寻的人生境界。虽然它对一般的人类生活也许太美好了,但这正是我透过爱情所得到场最终发现。

爱情与知识的可能领域,总是引领我到天堂的境界,可对人类苦难的同情经常把我带回现实世界。那些痛苦的呼唤经常在我内心深处引起回响。饥饿中的孩子,被压迫被折磨者,给子女造成重担的孤苦无依的老人,以及全球性的孤独、贫穷和痛苦的存在,是对人类生活理想的无视和讽刺。我常常希望能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去减轻这不必要的痛苦,但我发现我完全失败了,因此我自己也感到很痛苦。

这就是我的一生,我发现人是值得活的。如果有谁再给我一次生活的机会,我将欣然接受这难得的赐予。

篇2:名家经典美文赏析

名家经典美文之储蓄人生 人们在吃饱穿暖之后,知道了要储蓄,以便在需要的时候支取它,借助它走出困境。每当我清点一张张金额不大但令人鼓舞的存单时,心里就有一种感悟:人生,不也是储蓄吗?一个人呱呱坠地,便开始储蓄真情。这一储蓄会伴随他或她走过一生。他们所储蓄的.,是一种血肉相连的情感,是一笔超越时空的财富,无论离得多远、隔得多久,都可以随意支取和享用它们。有了亲情这笔储蓄,即使在物质上很贫困,精神上却是富有的;而不懂或丢失了亲情的储蓄,无异于泯灭了本性和良心。

友情,也是人生一笔受益匪浅的储蓄。这储蓄,是患难之中的倾囊相助,是错误路上的逆耳忠言,是跌倒时一把真诚的搀扶,是痛苦时抹去泪水的一缕春风。真正的友情储蓄,不是可以单向支取的,而要通过双方的积累加重其分量,任何带功利性的友情储蓄,不仅得不到利息,而且连本钱都会丧失殆尽。

爱情是一种幸福而艰苦的储蓄。一对陌路相遇的男女,婚前相恋固然需要执着的储蓄,而要在一个屋檐下应对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又需要储蓄多少和谐、多少默契、多少理解、多少扶助啊!这绝不是靠花前月下、甜言蜜语的一次性投入可以解决问题的。享用这笔储蓄如享用清冷中的一盆火、泥泞中的一缕阳光、患病时的一句深情的话语、彷徨时的一番温柔鼓励。爱情的常爱常新,需要月月储蓄、日日积攒。

学识的储蓄要锲而不舍。一个人从幼小到成熟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储蓄知识的过程。接受小学、中学、大学乃至更高的教育,这仅仅是储蓄知识的一个方面,重要的在于刻苦勤勉,日积月累,不断地充实和更新知识、坚持活到老学到老、“储蓄”到老。

人生需要储蓄的东西很多。储蓄人生,就是要储蓄人生中那些最宝贵、最难忘、最精致的部分,储蓄一切至真至善至美。一个人懂得储蓄什么,并知道怎样去储蓄,实在是一种智慧与幸运。

名家经典美文之人生的加减法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海伦·凯勒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文中表达了一位盲人对人生中仅有的三天光明的万分珍惜。假如给盲人三天光明,收入眼帘当是葱郁的山林、碧绿的草地、可亲的身影……这些,对于一个视力正常的人来说,不过是司空见惯的事,有谁能在闲暇之时,特地抽空去林间听一二个小时的鸟鸣。有谁能对眼前的景物产生特别的惊喜?熟视无睹,便漠然置之。

如果你去问一位年轻的小伙,希望自己的女朋友是啥样,他肯定会说美丽、大方,有高挑的身段,双眼皮大眼睛;如果你去问一位负重而行的中年人。最希望自己妻子如何,他肯定底气十足地说:勤快、善良;如果你去问一位耄耋老人,最希望自己妻子怎样,他会不紧不慢地说:健健康康活着就好。

不难发现,对自己所爱的人随着年岁的增加,希望是越来越少,越来越现实。

有一位踌躇满志的老板,从事铝合金经营,几年内大赚一把,不仅建了别墅还买了车。他的私营铝合金厂每年纯赚上百万元,但他对员工却很小气,对自己更节俭。为了省钱,他去南方购原料来回都坐火车,吃的是方便面,住的是小旅馆。一次押货回来,路上翻了车,他负重伤住进了医院,两条腿总算保住了。经历了这场劫难后,他前后判若两人。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出差,他都尽可能地照顾好自己,然后才是业务。对待员工的态度也大变,改往日的凶横,开始以温和谦恭的面目出现。有人问他,他直言不讳:以前,我是用加法来衡量人生的,人活着要日积月累地发展,要滚雪球一般地赚钱。自出事后,我发觉人生适宜于减法,假如上次我被压死,一切都不复存在;如果上帝要去我的两条腿,人生就会少去很多意义。不要把人生的目标定得太高,比起健康地活着,一切都显得微不足道。

人生的减法哲学,能让我们减去疲惫、减轻烦恼、减去沉重,更能减去不该早生的华发。那些身外之物,诸如金钱、地位、权势,不要也罢。

《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中那个贪心的婆婆要屋子、要宫殿、要做女皇,最后,竟要金鱼完全听命于她。我们在嘲笑那个婆婆的贪心时,也别忘了我们是不死的“婆婆”。那些贪官,有了显赫的权势,还要金钱,还要美女,最终锒铛入狱。

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宁可不要灯红酒绿、宁可不要豪宅靓车、仅要一份平平安安,仅要一份恩恩爱爱。泥沙俱下的红尘之河,有一叶扁舟就是幸福,太沉太重必会葬身于物欲的波涛汹涌中。

篇3:名家美文摘抄及赏析

张晓风

《光阴的故事》

一锅米饭,放到第二天,水汽就会干了一些;放到第三天,味道恐怕就有问题;第四天,我们几乎可以发现,它已经变坏了;再放下去,眼看就要发霉了。

什么使那锅米饭变馊变坏――是时间。

可是,在浙江绍兴,年轻的父母如果生下女儿,就在地窖里,埋下一坛坛米酿的酒。十七八年后,女儿长大了,这酒就成为女儿婚礼上的佳酿。它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叫女红。

是什么使那些平凡的米,变成芬芳甘醇的酒――也是时间。

时间到底是善良的,还是邪恶的魔术师呢?都不是,时间只是一种简单的乘法,使原来的数值增倍而已。开始变坏的米饭,每一天都不断变得更腐臭;而开始变醇的美酒,每一分钟,都在继续增加它的芬芳。

我们也曾经看到天真的少年一旦开始堕落,时间会把他变得满面风尘,面目可憎;但相反的是,时间也能把温和的笑痕,体谅的眼神,成熟的风采,智慧的神韵添加在那些追寻善良的人身上。时间将怎样对待你我呢?这就要看我们自己是以什么态度来期许我们自己的。

赏析:

我想起罗大佑的一首歌“流水它带走光阴的故事,改变了一个人,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等待的青春”,歌词里淡淡的忧伤和感怀总让我唏嘘不已。而张晓风的这段文字则更加理性而沉稳。光阴真正改变的是什么呢,不是本质,不是好的变成坏的,也不是坏的变成好的,只是一种积累,一种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已。

所以,不要再埋怨时间,不要总是说时间改变了一切。时间没有改变什么,只是让一些东西随着时间增加或者减少而已。所以,为了让时间最后酿造的是一坛成熟而芬芳的美酒,我们必须给它添上美好的、智慧的、宽容的美德。

喜欢这种哲理性的文字,让我思索,回味无穷。

篇4:名家美文摘抄及赏析

席慕容《窗前的青春》

青春有时候极为短暂,有时候却极为冗长。我很知道,因为,我也曾如你一般的年轻过。在教室的窗前,我也曾和你一样,凝视着四季都没有什么变化的校园,心里猜测着自己将来的多变化的命运。我也曾和你一样,以为,无论任何一种,都会比枯坐在教室里的命运要美丽多了。

那时候的我,很奇怪老师为什么从来不来干涉,就任我一堂课一堂课地做着梦。

今天,我才知道,原来,他也和今天的我一样,微笑着,从我们年轻饱满的脸上,在一次次地重读着那我们曾经经历过的青春呢。

赏析:

喜欢席慕容的文字,我总是喜欢在黄昏时分一遍遍地读她,沉醉于文字间的浪漫,诗行间的唯美。我感动于她对生活的态度,感动于她那颗随处发现美的双眼,感动于她手中那写得出涓涓文字画得出潺潺流水的笔。

而这篇《窗前的青春》,让我对教师的职业心驰神往。我想能与孩子们在一起的人才会永葆年轻吧。接手一届又一届的学生,看一张张稚气的脸走向成熟,然后又开始下一轮航渡。

年少的时光太瘦,青春的指缝太宽,不经意之间就会流走太多的春秋。让曾经是走出教室的人,走出过这些枯坐教室的时光,重新走进了教室,走进了不一样的教师生活。然后和孩子们一起,坐在教室的窗前遐想外面的世界,这些遐想给了我们梦,给了我们青春的美。

篇5:名家美文摘抄及赏析

秋雨

张爱玲

雨,像银灰色黏湿的蛛丝,织成一片轻柔的网,网住了整个秋的世界。天地是暗沉沉的,像古老的住宅里缠满着蛛丝网的屋顶。那堆在天上的灰白色的云片,就像屋顶上剥落的白粉。

在这古旧的屋顶的.笼罩下,一切都是异常的沉闷。园子里绿翳翳的石榴、桑树、葡萄藤,都不过代表着过去盛夏的繁荣,现在已成了古罗马建筑的遗迹一样,在萧萧的雨声中瑟缩不宁,回忆着光荣的过去。草色已经转入了忧郁的苍黄,地下找不出一点新鲜的花朵;宿舍墙外一带种的娇嫩的洋水仙,垂了头,含着满眼的泪珠,在那里叹息它们的薄命,才过了两天的晴美的好日子又遇到这样霉气薰蒸的雨天。只有墙角的桂花,枝头已经缀着几个黄金一样宝贵的嫩蕊,小心地隐藏在绿油油椭圆形的叶瓣下,透露出一点新生命萌芽的希望。

雨静悄悄地下着,只有一点细细的淅沥沥的声音。桔红色的房屋,像披着鲜艳袈裟的老僧,垂头合目,受着雨底洗礼。那潮湿的红砖,发出有刺激性的猪血的颜色和墙下绿油油的桂叶成为强烈的对照。灰色的癞蛤蟆,在湿料发霉的泥地里跳跃着;在秋雨的沉闷的网底,只有它是唯一的充满愉快的生气的东西。它背上灰黄斑的花纹,跟沉闷的天空遥遥相应,造成和谐的色调。

雨,像银灰色黏濡的蛛丝,织成一片轻柔的网,网住了整个秋的世界。

赏析:

有的时候不是那么喜欢张爱玲的文字,就像这篇秋雨,别人都会写温暖潮润的气息,而她则写得幽暗而阴森,光是笔触就让人感到寒冷而战栗了。

但也许这正是张爱玲文字的魅力,张扬的,阴暗的,却又是如此真实,探测到人内心的最深处。这篇文章用笔细致,只用了比喻和拟人,就把秋雨写得栩栩如生,又带入了一层沉闷而寂寥的色彩。  于这文来说,充满了灰色、忧郁,黯然,寥落,一种生活无厘头的滑稽,唯一萌芽的一束希望之光,仅是那株低矮的无人问津的桂花树。

写这文时,据说她仅有15岁,我不知道她为什么体会得那么深刻,更不明白她走不出内心的阴霾,是一种什么样的道理。然而,她的文字却是那样的烂漫,繁花似锦,灵动鲜活,精致得大概只有中国文字才能够完整表达的高度。

篇6:名家美文摘抄及赏析

与执著同行

郭蕊

居里夫人与执著同行,终于发现了一种美妙的放射元素DD镭;爱迪生与执著同行,终于在上千次试验后发明电灯,给黑夜里的人们送来一片光明;贝多芬与执著同行,虽然两耳失聪,但仍然创作出命运的交响;司马迁与执著同行,奉献给人们一段精彩的史家绝唱……

与执著同行,可以让我们坚定步伐,可以让我们永不言弃,可以让我们抵达成功的彼岸……

崎岖的山路上,一位步履匆匆的盲僧向一位老人问路:“罗撒宝寺在哪里?”老人答道:“翻过两座山就是。”见盲僧毅然前行,老人不禁担心的问道:“长老双目失明,怎么翻山越岭?”盲僧头也不回,从容的抛下四字:“心中有道……”

相信盲僧定能到达心之所向的罗撒宝寺。他那“心中有道”简单四字,道出了一种精神,一种与执著同行的信念。

书法家王羲之的字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而这精妙绝伦的字,源于他与执著同行,坚持不懈,以致每日洗毛笔的水池成了墨池。而其子王献之,少年时练了几天字已不错,但拿了父亲批阅过的字帖让母亲看,母亲却一语中的说出只有那“一点”像他父亲的字,事实上那“一点”正是其父所写。 此后献之谨遵父训,习字用尽家中几大缸水,终于也成为一代书法名家。可以看出,王氏父子与执著同行,终于书法盖世。

……

与执著同行,也就注定要风雨兼程,但执著告诉我们:“阳光总在风雨后。”与执著同行,也就注定要面对孤寂抑或辛酸。但执著告诉我们:“为了得到荆棘尽头那芳香的玫瑰,即使被扎的满身刺痛,又有何妨?”执著总是用坚定的目光注视我们:“与我同行,你会收获一篓篓惊喜。”

与执著同行的居里夫人告诉我们:“我乐意执著于对未知元素的探索,它带给我无限乐趣与惊喜。”与执著同行的爱迪生说:“我认定的事情,我就一定要去实现,即使失败了上千次,谁又能说那一千零一次不会看到成功的身影?”与执著同行的贝多芬说:“音乐是我生命,我执著于音乐的创作就像我执著于自己的生命。”与执著同行的司马迁告诉我们:“因为我看到父亲临终时寄予我的那执著的眼神,所以我记载历史的笔不能停下……”

执著是水滴穿石的不懈,执著是夸父追日那不辍的脚步,执著是精卫填海那坚定的信念……

人生道路上,如果让我们选择一位同行者,那么就选择执著吧,与执著同行,就如在沙漠中与骆驼为伴,定能在茫茫沙海尽头寻找美丽的绿洲。

赏析:

干净、利落之作。可以看出作者有较深的文字功底,从作者的笔端流露出了这篇精美的文章。也许越是经历苦难,才能感受到甘甜。在这苦与甜中需要那份执着去连接,为了希望而执着的拼搏,为了希望而感受磨难。等待我们的也许是失败,也许是困苦,然而我们拥有青春,我们可以卷土重来,生命的火焰,把我们的天空照的通红。

篇7:美文摘抄赏析名家

《白色的山茶花》席慕容

山茶又开了,那样洁白而美丽的花,开了满树。 每次,我都不能无视地走过一棵开花的树。那样洁白温润的花朵,从青绿的小芽开始,到越来越饱满,到慢慢地绽放,从半圆,到将圆,到满圆。花开的时候,你如果肯仔细地去端详,你就能明白它所说的每一句话。

就因为每一朵花只能开一次,所以,它就极为小心地决不错一步,满树的花,就没有一朵开错了的。它们是那样慎重和认真的迎接着唯一的春天。

所以,我每次走过一棵开花的树,都不得不惊讶与屏息于生命的美丽。

赏析:

这是诗人席慕容写的一篇散文。它传达的意境,却深邃辽远,令人回味无穷。

“山茶花又开了”,忽然其来的第一句,直点所要开展的主题,一个“又”字,证明了作者长时以来对于“花”或者“山茶花”的关注。“洁白”与“开了满树”,给人以一种强烈的视觉感受,引申了所要展开的内容。

“花”,给人以一种愉悦的心灵享受,它是一个画面和时间的定格,它背后的内容很复杂,因为每一个生命,都有绽放美丽的追求——“每次,我都不能无视走过一颗开花的树”,就是这个道理。

“洁白温润”是温暖明朗润湿而柔弱的,“洁白”象征着纯洁,“纯洁”是一个人的向往和追求(这是文章的文眼)。“小芽儿”是口语,读来让人亲切,充满了未知的幻想。“饱满”和“绽放”,是一个成熟的过程,“越来越”、“慢慢的”是一种坚深,有种了然于胸却不愿道出的苦痛。“半圆”、“将圆”、“满圆”,非常形象而贴切,用一种象征的意蕴,同样点明了一种成长的过程。

总之,若花儿开了,你认真去体会,你会发觉它的过程有总有无限多的故事。

篇8:佛教人生经典美文

一看尽江湖千万峰,不嫌云梦芥吾胸。   戏招西塞山前月,来听东林寺里钟。   远客岂知今再到,老僧能记昔相逢。   虚窗熟睡谁惊觉,野碓无人夜自舂。   与友人再游东林寺,不由想起陆游的这首诗,也开始“哀吾生之须臾而羡长江之无穷”。   往来的教众,香炉,佛像,庙宇,铜铃、木鱼和诵经声,佛教的教众不可谓不广,影响不可谓不深。   不知道诸位有没有试过在寺庙用斋,东林寺的斋饭但是让予心生许多感慨。   怎么进场,坐在什么位置,怎么拿碗筷,怎样添菜,怎样拒绝添菜,吃完后怎么放碗筷,怎样离场等都有讲究。整个过程都很安静,整齐有序。男女两对依次安静入场,入座后桌洞里有打印好的斋饭用餐行为指导以及那些经文唱词,木鱼敲起一声,然后会有僧侣起头唱一句,接下来整个过程真的让人的心都静下来了,无论是那些经文内容,还是那飘荡在整个斋堂里绵长悠远的歌声,还是整个斋堂人们的双手合十虔诚的样子……   无论富裕或者贫穷,你的佛都不会抛弃你,哪怕一无所知,到这里来,你依旧可以得到一顿斋饭,得到信仰,得到救赎。信仰的力量是强大的,或者说,心理的力量是强大的,即便你的病体沉疴,处境艰难,爱恨嗔痴,它仍然给你希望,让你超脱世俗的禁锢。   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一直是历史的两大阵营,有十分物质势力的人,也有耽湎于自己内心的人,区别只有程度不同,方法的对错。马克思的伟大之处在于他的辩证唯物主义,它站出来,寻找唯物和唯心的平衡,阴阳轮回,周而复始。   走进寺庙,看着那些虔诚跪拜的人时,信仰撑起了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得不说信仰这个东西本身比较唯心。没有信仰,没有目标的人很容易让他们的注意力分散,甚至关注一些细枝末节,过于关注一些东西的时候,往往痛苦开始产生。佛教主张生老病死往生极乐,让人坦然接受死亡和新生;有救赎,犯了错只要虔诚悔改,就能重新开始。轮回是否真的存在,与其将希望寄托在来生,不如思考一下今生。   苏轼在《赤壁赋》中说,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繁华世界仿若那三千弱水,每个人只是其中一瓢。你痛,是你自己在品尝痛的滋味,旁人只能看见,即便心疼你的痛苦也不能替代承受,而人们总是品尝着自己的行为与思想带来的滋味。所以你可以在人前美好,也可以一个人寂寞得哭泣,与旁人总是无关的。   即便很多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即便我们终将逝去,即便我们不能真正拥有什么,带走什么,但是我们看得到朝阳,闻得到花香,听得见鸟鸣,摸得到爱人的脸庞,我们用自己的感官细细描绘人间风景,用心细细品味爱恨嗔痴,最后我们可以带着满足和感恩离开。二在淡定中淡定,在空灵中忘记自我,让心漂浮与虚无,让灵魂游离于肉体的束缚,进入禅,进入无,忘却自身的烦恼,抛却尘世的污垢,在与传说中的,佛的世界里游览。   佛说;东方虚空可思量不?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在茫茫宇宙里,所有有形的物质,在无边无限宇宙空间里是多么的渺小,就像一粒所谓的微尘。   地球是什么?太阳系是什么?银河系又是什么?而我们的肉体呢?只不过是微尘中的微尘,而人却有着无边无限的思维,这也许就是我们的灵识,我们的灵魂。   我们有如此大的灵识,却没有和灵识一样大的智慧,我们的思维可以包容宇宙中所有的物质,可我们却对自己的未来惶恐不安。是什么蒙蔽了我们的智慧,是什么啊?谁知道?   佛说;如来悉知悉见,得无上正觉。明知一切因,一切果,世间皆是因果所造。又说;我们人是未来佛。也许,我们人能得到和我们的灵识一样大的智慧,是一个时间的问题了。也就是说,当我们都和佛有一样的境界,所有的一切,我们都知道了。   可是,何为佛。佛的世界是空无,既是空无,那里有佛?只是一个名字罢了。   既是空,既是无,何来因,何来果。佛经读的我真是有些迷茫了,也许我的悟性不行吧。   一天,有朋友对我说,有,有空而生。读道德经,知,有无相生,空生有,有却空。因果不昧。吾悟。   知因果,方生敬畏,多行善,顺其自然,避凶因,造善果,得不得善报,就随他去吧。于心无愧,心行自然就好。

篇9:佛教美文欣赏

佛教美文欣赏

改善自己是自渡,也是渡人;影响他人是渡人,更是自渡,这是佛教的一句话,看看下面的佛教美文吧!

我为什么欣赏素食主义【1】

小的时候,对于姥姥——一个27岁便守寡,独自在艰苦卓绝的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抚养了三个子女长大成人的农村老太太,不吃肉食,不近荤腥的生活习惯,曾经产生过深深的疑问。

那个时候,自己是热爱肉食的,甚至经常憧憬着“红烧肉”。

只是自己成长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生活环境依然艰苦,没有那么多美味的肉食可以让我大快朵颐,因为能够填饱肚子就已经算不错了。

终于盼来了好日子,实施改革开放的政策以后,曾经为普通中国老百姓所向往的所谓的“大鱼大肉”的生活,所谓的“吃香的(吃肉)、喝辣的(喝酒)”的日子,逐渐开始与中国的普通百姓“亲密接触”了。

而在这时,对于尚属于青春年少的我而言,肉食不仅不再让我喜欢让我憧憬,反而甚至让我有意无意地“逃避”了。

我自己真正告别肉食生活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

起因是两件小事。

其一是听说了“牛会哭”的故事。

一天我与一位朋友聊天,他说他们的单位旁边是个养牛场,养牛场的旁边是个屠宰场。

他说道,每当牛被从养牛场牵往屠宰场的时候,牛是知道自己的命运结局的,但是牛并不反抗,依然是温顺地被人牵着走向它自己的生命终点,但是牛会感到很悲伤和痛苦,所以它的眼睛里常常会充满了泪水,甚至会流出来。

可是人并不理睬牛的痛苦,食牛肉,寝牛皮,不亦乐乎。

我自从知道了“牛会哭”,便永远告别了牛肉。

其二是看了一个“火腿肠”的广告。

还记得大约是1990年,我在一张著名大报上看到了一条火腿肠广告。

广告的画面是一个小猪的前半部身子,后半部身子便变成了一排被切成片状的火腿肠。

大概有一个星期,我一闭眼便是那个令人毛骨悚然的广告画面。

我想猪的命运也是如此的凄惨,它不仅生来便是让人来吃的,而且人还专门发明了一个“嚎叫”的词来形容它被杀时的叫声。

自此,我便对所有曾经爱吃的与“猪”有关的食物也统统不喜欢了。

事实上,我坚持的素食主义的道路也并不是很顺畅的,或者说也有过反复和曲折。

首先是家人的不理解。

母亲由于自小受苦,所以很自然把食肉作为美好的生活享受。

她在世时,看我不食肉很是不放心,总怕我学习、工作劳累而营养不够。

所以,每当我回家里看她时,她便会做许多她认为的“好吃的”来犒劳我。

自然,所谓的“好吃的”,必是“鸡鸭鱼肉”。

我不能总让母亲失望、伤感,所以有时候还要象征性地吃几口,并说“好吃”,让她高兴。

好在自己结婚以后,妻子也不是对肉食感兴趣的人,这样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持我“素食者”的立场。

最让我动摇“素食主义”的时候,常常会发生在各种应酬的场合——这也是每一个现代人所无法逃避的。

灯红酒绿,歌舞升平之时,自然荤腥也无法避免,尽管许多时候自己总是尽量找些蔬菜来食,却无法防备别人对你的“主动进攻”,谁让我们中国人在餐桌上还有为别人布菜的传统来的。

尽管有诸多妨碍自己坚持素食的因素,而且自己确实也有过许多不慎“失足”、“落水”的时候,好在我的立场还算基本坚定,信念也还算基本牢固,所以素食主义成为我个人生活的信念与人生的信条,至今也已经有十余年的历史了。

1993年母亲因病早逝,我便发誓与酒告别,从此戒酒(一些被动的场合仍然不能免俗);为了考验自己的意志力,索性将烟也戒掉了——这对于我这样一个以写作和文字为生的人而言,实乃一件痛苦的选择。

然而我做到了。

我为自己能够战胜自己的人性弱点感到高兴。

我知道,圣雄甘地有一句名言:“素食从来是以道德作基础的”。

就我自身而言,尽管自己欣赏和坚持素食主义,既不是出于宗教的原因(自己目前不信仰任何宗教),也不是出于“强身健体”的一己私念考虑,但却仍然与自己的道德理念有关。

素食一旦变成为素食主义,就会发生一场“形而下”至“形而上”的裂变。

我自己是深深地感受到了发生在自己心灵上的那场裂变的。

事实上,素食主义最本质的东西就是尊重、敬畏每一条生命。

作为世间万物灵长的我们人类,的确有智慧也有能力驾驭一切低于我们的动物,乃至于发生食其肉、吸其血、寝其皮的事。

但是,人类是有道德感和自省意识的,来自我们心底的道德感和自省意识告诉我们,如此做并不是一件好事情,而是一件残忍的行为。

人类的童年时代,本来是相食的,后来随着人类道德感和自省意识的完善,便不再相食了。

如今,不相食似早已经成为动物界的普遍法则。

这是不是说明了,动物界也有着它们的“道德感”和“自省意识”呢?“虎毒不食子”——是不是也是虎“自觉”的一种“自律”行为呢?当然,“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我们也只是做这样的猜想。

可是,人是明明确确地知道不相食的道理的。

我们不食自己,为什么又一定要食比自己弱小的动物呢?动物之于人的关系,虽然不是同类的关系,至少是“朋友”的关系,这是科学所证明了的,人并不能脱离动物界而独立存在。

而且科学更证明,人食动物,并没有真正的健康好处,相反是有坏处的。

说到底,食肉唯一的好处可能就是满足了人的那点口腹之欲;这便仿佛吸烟,也只是满足了人的那点感官的刺激而已!

所以,坚持素食主义,对于人类提升道德素质与文明水平是有明显的益处的。

特别是今天的人类已经进入到了21世纪的文明社会,素食主义也正在从一种少数人的、贵族式的、宗教性的生活态度和理念演变成了一种大众的、平民化的、世俗性的社会思潮与理想。

因此,今天的素食主义又可称之为“新素食主义”。

世界上每年不是都有越来越多的人们加入到素食者的行列吗?我为自己能够与那样一些道德高尚、灵魂净化的人们为伍而感到欣喜。

佛家有“行菩萨愿”一说,我虽非佛家之人,可“菩萨心肠”却是拥有的;我相信,素食主义者都是拥有“菩萨心肠”的。

正所谓,热爱动物、热爱生命、热爱自然,也就是热爱自己。

为灵魂沐浴【2】

俗世喧嚣,红尘扰攘,我们在其中摸爬滚打,难免会让灵魂蒙尘。

蒙尘的灵魂,就像一面蒙尘的镜子,让你看不清自己,迷失在纷纭杂乱的世界里,丢失了纯净的本心。

所以,要学会为灵魂沐浴,清醒地活着,活成一株清雅的荷,不管身处何境,永远留有属于自己的芬芳。

陶渊明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即使身陷凡尘,只要心能够远离,你的世界就没有车马的喧嚣。

陶渊明是最懂得为灵魂沐浴的`人,所以一生保持着高洁与高贵的品性。

可是,繁华世界,太容易让人眼花缭乱,也太容易让灵魂失去了本来的面貌。

我们被各种欲望迷惑着,挣不脱名与利的大网,好像所有的人都在为了某一个目的狂奔。

我们随波追流,在一条未知的路上越走越远,最终找不到回归心灵的方向。

常常是在深夜,我们会突然感到身心俱疲。

夜阑人静,有个声音在问自己:这是我吗?很多东西不是自己想要的,却茫茫然拼命追逐,甚至不择手段争取。

古人说“每日三省吾身”,可我们有多久不曾审视自己的心灵了?长久以来,我们只顾朝前奔跑,却把灵魂丢在了身后。

为了一个渺茫的目标,我们忽略了亲情,漠视了爱情,甚至背叛了友情,只有孤独的躯壳踽踽独行。

灵魂蒙尘好久了,太需要沐浴了。

得意的时候,要为灵魂沐浴。

人都容易得意忘形,面对汹涌而来的鲜花掌声,总以为自己是个站在高山之巅的盖世英雄,被真心或者假意的赞美蒙蔽了眼睛和灵魂,变得飘飘然起来。

如果不及时为灵魂沐浴,提醒自己你是谁,很容易从高处摔下去,摔得很惨。

失意的时候,要为灵魂沐浴。

人在低谷中容易妄自菲薄,丧失了走出阴霾的勇气。

这样的时候,更要为灵魂沐浴,清除落在心灵上面的阴影。

为灵魂沐浴,让光明照进心里,带给自己前行的力量。

为灵魂沐浴,要给自己留一点时间,一点空间。

有时候,需要我们净手焚香,关掉一切通往喧嚣的通道,然后默默沉思,彻底让自己静下来。

即使窗外人声鼎沸,也要恪守心灵的宁静。

然后,一点点洗去灵魂的尘垢,拂去污染,直至神清气爽,让灵魂重新洁净清澈。

为灵魂沐浴,要把自己放置于美好的氛围中,让灵魂得到放松。

英国诗人兰德写到:“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大自然和艺术能够让人在舒适的环境中愉悦,让我们能够与灵魂以最近的距离对话。

自然使人纯净,音乐使人安静,文学使人优雅,我们靠近这些的同时,就是在远离尘埃。

为灵魂沐浴,回归自然状态,才能达到澄明境界。

欣赏别人是一种本领【3】

一个春暖花开的中午,希拉里和爸爸在公园里散步。她发现一个老太太紧裹着一件厚厚的羊绒大衣,脖子上围着一条毛皮围巾,那穿戴仿佛是在滴水成冰的三九隆冬。她说:“爸爸,你看,那位老太太穿的,真是太奇怪、太可笑了!”

当时爸爸的表情有些严肃,沉默了一会儿说:“希拉里,我突然发现你缺少一种本领,就是欣赏别人的本领。这说明你在与别人的交往中,缺少了一些热心和友善。”

希拉里觉得爸爸太小题大做了,很不服气地问:“那你不觉得老太太穿得太多了吗?”

爸爸说:“恰恰相反,我觉得老太太很值得欣赏。她穿着羊绒大衣,围着毛皮围巾,也许是因为生病初愈,身体还没有完全康复,也许是因为别的什么原因。但你仔细看,她专注地看着树枝上清香、漂亮的丁香花,表情是那么的安详、愉快。她是那么热爱鲜花,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我觉得老太太的神情令人感动!难道你不认为她很美吗?”

希拉里认真地观察了之后,觉得确实像爸爸说的那样,从老太太脸上的笑容可以看到她的内心像怒放的鲜花一样。爸爸领着希拉里走到老太太面前,微笑着说:“夫人,您欣赏鲜花的神情真令人感动,您使这春天变得更加美好了!”

老太太似乎有些激动:“谢谢,谢谢您!先生。”随后,她从提包里取出一小袋饼干,一边递给了希拉里一边夸赞地说:“这孩子真漂亮……”

事后,爸爸对希拉里说:“渴望得到欣赏,是人的本性。一定要学会真诚地欣赏别人,因为每个人都有值得欣赏的优点和特点。当你学会真诚地欣赏别人之日,就是你得到别人更多欣赏之时。”

篇10:名家经典美文欣赏

友情,也是人生一笔受益匪浅的储蓄。这储蓄,是患难之中的倾囊相助,是错误路上的逆耳忠言,是跌倒时一把真诚的搀扶,是痛苦时抹去泪水的一缕春风。真正的友情储蓄,不是可以单向支取的,而要通过双方的积累加重其分量,任何带功利性的友情储蓄,不仅得不到利息,而且连本钱都会丧失殆尽。

爱情是一种幸福而艰苦的储蓄。一对陌路相遇的男女,婚前相恋固然需要执着的储蓄,而要在一个屋檐下应对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又需要储蓄多少和谐、多少默契、多少理解、多少扶助啊!这绝不是靠花前月下、甜言蜜语的一次性投入可以解决问题的。享用这笔储蓄如享用清冷中的一盆火、泥泞中的一缕阳光、患病时的一句深情的话语、彷徨时的一番温柔鼓励。爱情的常爱常新,需要月月储蓄、日日积攒。

学识的储蓄要锲而不舍。一个人从幼小到成熟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储蓄知识的过程。接受小学、中学、大学乃至更高的教育,这仅仅是储蓄知识的一个方面,重要的在于刻苦勤勉,日积月累,不断地充实和更新知识、坚持活到老学到老、“储蓄”到老。

人生需要储蓄的东西很多。储蓄人生,就是要储蓄人生中那些最宝贵、最难忘、最精致的部分,储蓄一切至真至善至美。一个人懂得储蓄什么,并知道怎样去储蓄,实在是一种智慧与幸运。

名家经典美文之人生的加减法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海伦·凯勒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文中表达了一位盲人对人生中仅有的三天光明的万分珍惜。假如给盲人三天光明,收入眼帘当是葱郁的山林、碧绿的草地、可亲的身影……这些,对于一个视力正常的人来说,不过是司空见惯的事,有谁能在闲暇之时,特地抽空去林间听一二个小时的鸟鸣。有谁能对眼前的景物产生特别的惊喜?熟视无睹,便漠然置之。

如果你去问一位年轻的小伙,希望自己的女朋友是啥样,他肯定会说美丽、大方,有高挑的身段,双眼皮大眼睛;如果你去问一位负重而行的中年人。最希望自己妻子如何,他肯定底气十足地说:勤快、善良;如果你去问一位耄耋老人,最希望自己妻子怎样,他会不紧不慢地说:健健康康活着就好。

不难发现,对自己所爱的人随着年岁的增加,希望是越来越少,越来越现实。

有一位踌躇满志的老板,从事铝合金经营,几年内大赚一把,不仅建了别墅还买了车。他的私营铝合金厂每年纯赚上百万元,但他对员工却很小气,对自己更节俭。为了省钱,他去南方购原料来回都坐火车,吃的是方便面,住的是小旅馆。一次押货回来,路上翻了车,他负重伤住进了医院,两条腿总算保住了。经历了这场劫难后,他前后判若两人。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出差,他都尽可能地照顾好自己,然后才是业务。对待员工的态度也大变,改往日的凶横,开始以温和谦恭的面目出现。有人问他,他直言不讳:以前,我是用加法来衡量人生的,人活着要日积月累地发展,要滚雪球一般地赚钱。自出事后,我发觉人生适宜于减法,假如上次我被压死,一切都不复存在;如果上帝要去我的两条腿,人生就会少去很多意义。不要把人生的目标定得太高,比起健康地活着,一切都显得微不足道。

人生的减法哲学,能让我们减去疲惫、减轻烦恼、减去沉重,更能减去不该早生的华发。那些身外之物,诸如金钱、地位、权势,不要也罢。

《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中那个贪心的婆婆要屋子、要宫殿、要做女皇,最后,竟要金鱼完全听命于她。我们在嘲笑那个婆婆的贪心时,也别忘了我们是不死的“婆婆”。那些贪官,有了显赫的权势,还要金钱,还要美女,最终锒铛入狱。

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宁可不要灯红酒绿、宁可不要豪宅靓车、仅要一份平平安安,仅要一份恩恩爱爱。泥沙俱下的红尘之河,有一叶扁舟就是幸福,太沉太重必会葬身于物欲的波涛汹涌中。

海伦·凯勒希望人生中有三天的光明,我们也不妨把未来的日子看做只有三天。只有三天的光阴,每一小时甚至每一分每一秒我们都得好好地珍惜啊!

篇11:名家经典美文摘抄

立秋之夜

作者: 郁达夫

黝黑的天空里,明星如棋子似地散布在那里。比较狂猛的大风,在高处呜呜地响。马路上行人不多,但也不断。汽车过处,或天风落下来,阿斯法儿脱的路上,时时转起一阵黄沙。是穿着单衣觉得不热的时侯。马路两旁永夜不熄的电灯,比前半夜减了光辉,各家店门已关上了。

两人尽默默地在马路上走。后面一个穿着一套半旧的夏布洋服,前面的穿着不流行的白纺绸长衫。他们两个原是朋友,穿着洋服的是在访一个同乡的归途,穿长衫的是从一个将赴美国的同志那里回来,二人系在马路上偶然遇着的,二都是失业者。

“你上哪里去?”

走了一段,穿洋服的问穿长衫的说。

穿长衫的没有回话,默默地走了一段,头也不朝转来,反问穿洋服的说:

“你上啊里去?”

穿洋服的也不回答,默默地尽沿了电车线路在那里走。二人正走到一处电车停留处,后面一乘回车库去的未次电车来了。穿长衫的立下来停了一停,等后面的穿洋服的。穿洋服的慢慢走到穿长衫的身边的时侯,停下的电车又开出去了。

“你为什么不坐了这电车回去?”

穿长衫的问穿洋服的说。穿洋服的不答,却脚也不停慢慢地向前走了,穿长衫的就在后面跟着。

二人走到一处三岔路口了。穿洋服的立下来停了一停。穿长衫的走近的穿洋服的身边,脚也不停下来,仍复慢慢地前进。穿洋服的一边跟着,一边问说:

“你为什么不进这岔路回去?”

二人默默地前去,他们的影子渐渐儿离三岔路口远了下去,小了下去;过了一忽,他们的影子就完全被夜气吞没了。三岔路口,落了天风,转起了一阵黄沙。比较狂猛的风,呜呜地在高处响着。一乘汽车来了,三岔路口又转起了一阵黄沙,这是立秋的晚上。

答谢中书书原文翻译及赏析

美文摘抄赏析名家

名家经典美文摘抄600字

高中名家经典短篇美文摘抄

名家经典幸福的美文摘抄

传统文化孟子教学计划

深度经典美文赏析

经典名家名篇美文原文及赏析

四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千字文教学计划

佛教名家经典美文赏析
《佛教名家经典美文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佛教名家经典美文赏析(精选11篇)】相关文章:

题西林壁的作者2023-04-03

关于背影的随笔:观山寺与酒疯2022-05-06

一个灵魂的独白情感美文2022-05-02

柳宗元的人与文2022-06-14

三好作品美文2023-05-21

英美文学职称论文在教学中的应用论文2024-04-05

答谢中书书的作文300字2022-04-29

《答谢中书书》课后反思2023-06-10

赤壁赋教案2022-05-07

CATIA入门简明教案2022-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