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职称论文在教学中的应用论文(精选12篇)由网友“合就来”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英美文学职称论文在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欢迎您能喜欢,也请多多分享。
篇1:英美文学职称论文在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在当下的中国,英语所受到的重视是其他任何学科鞭长莫及的。英语的涉及领域、广泛用于许多场合,一般英语的运用具有“一票否决权如:应聘就业、评优提升、职称评定、中高考等.....无论其它方面成绩如何优秀,若英语成绩未达到一定的标准者均不能入围。英语似乎已经成为国人需终身学习的科目。文章论证了英美文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利用好文学作品。
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国家和社会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我国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大学英语教学也为了适应这一新形势的需求而提出了要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的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的培养目标。
大学英语课堂的一个主要目标是营造良好的英语语言环境,来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而文学作品因其自身特点,完全可以提供更加逼真的语言环境。在此环境中,它们通过提供丰富而细致贴切的词汇用法,复杂而严谨精准的语句结构来扩展学生的语言知识,继而有效地提高各项语言技能。由于文学作品的环境、人物关系等因素都已确定,语言的运用也要符合一定的社会背景,读者自然而然就会明白其中一些特定的语言形式并灵活掌握各种用法。久而久之,说不定还能激发学生进行文学作品创作的欲望。如此说来,文学作品的确是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理想读物。另外,由于文学作品通常会折射出特定的文化现象,它还是为数不多的能让人们熟悉了解异域文化风情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文学的世界里,一切皆有可能;没有对与错,因为存在就是合理的。这会让人变得宽容、豁达。而这一品质是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应该具备并会从中受益的。综上所述,文学能带给我们诸多益处。我们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充分运用这一高效途径培养出更多具有优秀人文素质的人才。
要发挥文学作品的作用,就要让学生有良好的读书习惯,并帮助他们选择好的文学作品。
要想培养大学生爱读书的习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先让他们养成朗读文章的习惯。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方式,循序渐进地进行指导,通过朗读,可以纠正不良或错误的语音、语调;可以增强学生读、说英语的自信心;可以增进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并激发对英语的兴趣;还可以促进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只要长期坚持大量朗读、阅读优秀的作品,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这五项技能就一定会得到大幅度提高。向学生推荐优秀的课外阅读材料,其中的首选当数那些名家名篇,还要情节生动,可读性强,不仅要是各个时期的经典之作,更要适合学生的阅读水平。最好是近现代的作品,如果是中世纪或更早以前的作品,则可以通过现代英语改写本或优秀的汉译本来了解其内容。例如莎士比亚的八大名剧以及圣经的故事等都可以用这种方式去熟悉。这里所说的阅读水平也不单单指学生的单词量和对语法结构的掌握情况。还包括对作品的风格题材以及文化内涵等方面的认知程度。另外,在学生读某些作品之前,教师有必要先介绍一下作者生平、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读了一定数量的作品之后,教师应选择学生普遍感兴趣的作品,在课堂上组织讨论作品结构,写作风格,主题思想;分析人物特点;找出精彩的句子段落。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还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其实在大学英语的教材中也偶尔会遇到上文已经提到的名家名篇。如美国现代著名短篇小说家欧·亨利的经典代表作《最后一片藤叶》,这篇文章用词精辟简洁,句式简单流畅,情节生动明快,结尾出乎意料,这些特点,是适合广大学生习读的上乘佳作。
作品的选择,初期建议选择为青少年而写的文学作品,这类作品的主题往往是关于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通常以一名青少年为主线展开故事,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长度较短,人物数量较少,这类作品的写作风格比较简洁。随着能力的增强,学生的阅读范围将逐渐扩大。可以向学生推荐其他的优秀作家,如美国的马克?吐温、海明威,英国的奥斯丁、狄更斯、勃朗特姐妹、托马斯·哈代、D·H·劳伦斯……,让学生们切切实实地感受文学的精彩以及文学带来的诸多益处,使他们在英语学习和研究这条路上走得更远。让更多的学生成为具备良好人文素质的优秀外语人才。
篇2:英美文学职称论文在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当前,有很多高校学生觉得学习英美文学没有什么用,对之提不起兴趣。高校英美文学的教学形势不容乐观,英美文学课有逐渐从中心走到边缘的趋势。要改变当前高校英美文学的教学现状,让学生对英美文学的学习产生兴趣,需要对高校英美文学的教学现状好好地进行反思,并且提出教学改革的策略。
一、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
英美文学课是高校的一门重要的课程,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可以培养自身鉴赏英美文学原著的能力,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英美文学不仅可以使他们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和价值观,而且英美文学还可以陶冶情趣,为学生提供一定的人生指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由此可见,高校在英语专业设置英美文学课意义重大。但是,近年来有很多学生觉得学习英美文学没有什么用,对之提不起兴趣。当前高校英美文学的教学形势不容乐观,英美文学课有逐渐从中心走到边缘的趋势。笔者经过分析研究,认为造成英美文学课边缘化的原因可以从学生、教师、学校和社会等四方面进行分析。其一,从学生的角度分析。经过调查,高校学生用于阅读英美文学作品的时间很少,他们之所以对英美文学课不感兴趣,其原因是觉得学习英美文学没有什么用,与未来的工作无关,相比较而言,他们更重视与以后工作相关的科目。其二,从教师的角度分析。当前,高校的大多教师在教授英美文学课上方法较为陈旧。高校的多数教师在教学时只注重对节选作品、作家生平和文学流派的介绍,而没有渗透进相关的文艺理论知识。而且往往采用自己讲授的方式,以教师为主体,有教师来讲授,不注重学生参与的过程,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这种教学模式显然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这是导致英美文学课不受欢迎的一个原因。其三,从学校的角度分析。当前,许多高校图书馆有关英美文学的资料缺乏及时地更新。而且在课程设置上,英美文学的课时安排很少,因此不能对英美文学课进行更为深入的教学,这些因素都影响了学生对英美文学的兴趣。其四,从社会的角度分析。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多数文化在不同程度上都受到了商业大潮的冲击,使学生容易产生一种浮躁心理,提不起对文学课的兴趣,难以静下心来阅读文学作品。因此,当前人们的物质生活虽然比较宽裕,但是精神生活却日益匮乏。在这样的背景下,强调学习文学的重要性,可谓意义重大。根据调查,高校的大多学生都能够意识到英美文学的重要性,但是仍然对之提不起兴趣。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应该如何去解决,这些都需要我们好好地进行反思。
二、对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反思
要改变当前高校英美文学的教学现状,摆脱现在“被边缘”的命运,重回其在外语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需要对高校英美文学的教学现状好好地进行反思。
(1)从“一元”到“多元”的评估方式
所谓一元”的评估方式,是指当前多数高校教师仍采用传统的期末考试的形式来考核学生的文学学习情况。这种“一元”的评估方式事实上有很多的不足之处。以期末考试的形式来反映学生英美文学的学习效果,这种方式本身就是片面的,而且难以使学生提起真正的兴趣,多数学生对文学课都持有应付式的态度。考试不应该是学习文学的主要目的,毕竟英美文学课的最终目的在于教会学生如何鉴赏文学作品。而要达到这个目的,英美文学课必须改变“一元”的评估方式,而代之以多元的评估方式。笔者认为评估体系应该由“平时成绩+期末考试”两部分组成。当前,大多数高校的成绩分布比例有本末倒置之嫌,一般是期末考试大于平时成绩。笔者认为应该把这个比例换过来,更加侧重学生平时的成绩。而平时成绩的认定可以从文学读后感、文学阅读读书笔记、课堂参与讨论情况等几个方面进行全面考核。总之,“一元”的评估方式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而采用“多元”的评估方式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英美文学的积极性,使学生容易产生对文学的学习兴趣。
(2)对文学的认识,要从“无用”转变为“有用”
近年来有很多学生觉得学习英美文学没有什么用,对之提不起兴趣。因此要想改变英美文学的教学现状,首先要从根本上改变“文学课没有什么用”的认识。为此,教师应该想办法让文学课从“无用”变为“有用”,从而以“有用”来吸引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真正认识到文学对人生的重要意义。教师可以把作品中的人和事与当今社会的人和事联系起来,化“抽象”为“具体”,为学生提供一定的人生指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为文学课加入一些“有用”的因素。比如,以讲授文学作品《简·爱》为例,可以把简·爱和罗切斯特的爱情婚姻和当代的爱情婚姻相比较,从而得出对人生有益的指导。总之,教师应该想办法让文学课从“无用”变为“有用”。
(3)在教学模式上,要从“一言堂”转变为“对话式”,从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
所谓“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是指在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有教师来讲授,学生则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这种教学模式显然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长此以往,学生会慢慢失去了学习文学的动力。因此必须要转变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一种“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对话式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文学学习的主角,教师则从旁指导。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采取多种教学手法,如问答、讨论、演示等手段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总之,传统的教学模式必须改革,要从“一言堂”转变为“对话式”,从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
三、结束语
在当代,英美文学的学习非常重要,它不仅可以陶冶情趣,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人生指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英美文学课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因此,必须要对英美文学的现状进行反思。
篇3:英美文学职称论文在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本文从分析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原因及后果着手,指出了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水平的根本办法:重视英美文学的作用。接着,本文阐述了英美文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并进一步说明如何引导和培养学生爱读书的习惯以及英美文学作品的选择。
一、前言
在现如今的中国,英语所受到的重视和宠爱恐怕是其他任何一门学科望尘莫及的。英语课程的设置从小学一直延续到博士研究生阶段。而伴随着学生学习生涯的各级英语考试(少儿英语考试、期末考试、中考、高考、四六级考试、硕博入学考试)则无不在一次又一次地强化人们对英语重要性的认识。当学生毕业踏入社会,他们又会面临各级职称英语考试、出国留学英语考试等。在目前的中国,在许多领域、许多场合,英语具有“一票否决权”:在各种就业应聘、评优提干、职称评定、入学考试中,若英语成绩未达到一定的标准,无论其它方面成绩如何优秀,参评(考)者均不能入围。英语似乎已经成为国人需终身学习的科目。
随着世界进入了经济全球化、科技一体化时代,英语作为当前国际上使用最广泛的信息载体和交流工具,其重要性越发突出。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国家和社会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我国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也正是为了适应这一新形势的需求而提出了要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的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的培养目标。
二、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原因、后果及解决办法
作为大学英语教师,平时经常听到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各种抱怨、烦恼、失望甚至痛苦。为什么花了这么长时间,不惜精力和金钱的投入却还是达不到理想的哪怕是规定要求的结果?这个问题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答复明白的。因为原因是复杂的,往往涉及到学生的英语基础、学习方法、语言习得能力等多方面的内容。而如果从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理念和方法这一层面进行剖析,也会发现一些有价值的线索,值得我们去反思。为什么我们劳心劳力、孜孜不倦地备课上课,培养出的学生有好多还是听不懂、说不出、读不顺,写不清、译不准呢?我们在教学理念和方法的某些方面是不是还存有不足,需要改进呢?
长期以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以语言形式为主的教学,过于强调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的作用。在几乎完全脱离了文化背景知识,也没有写作文体风格赏析的情况下进行语言点和语法结构的讲解,忽视了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文化内涵。结果,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教学效果事倍功半、差强人意。很多人认为,既然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学生在学业和职业这两方面的特定要求,那么对文学、文化的任何关注都是没有必要的。
这种现象的产生与应试教育固然有很深的渊源,但目前“考试拿证—高薪职位”的就业模式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大学英语的教与学都多多少少地受到这种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和冲击。在当今的大学生中,阅读欣赏古今中外名著名篇的越来越少;忙着报考各种考试以获取证书(各种英语证书是必不可少的),以期在未来的就业市场上增加筹码、提高身价的越来越多。
实际情况是,有很多人即使拿到了各种证书并觅得梦寐以求的职位,但自身综合素质不佳,特别是文学、文化素养低下却最终成为阻碍其事业发展的瓶颈。到那时再忙着回炉深造可不轻松,况且像文学修养这种事也不是一时之工,必须经过长年累月的积累、积淀才能做到厚积薄发。如果在大学英语的教学中,教师注重学生文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还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英语的理解能力。到时候,不但拿证变得容易,而且增加了证书的含金量,也为将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并可能由此演变成一个终生受益的良好习惯:爱读书。
三、英美文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一个民族的语言其实是这个民族文化的载体,是这个民族得以延续发展,其思想文化得以传承发扬的关键所在。而文学是经过加工整理的语言,具有典型性,也更能体现本民族各个历史时期文化、思想、语言等方面的特色。反过来,文学作品对语言文化又有着重要影响。比如英美文学作品对英语词汇等诸多方面就起到了巨大的丰富作用。可见文化、语言、文学这三者是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良好的文学、文化背景可以极大地激发学习语言的兴趣,增强对语言的理解力,最终取得优秀的语言学习成果。
包括大学英语教师在内的许多人认为,教师授课的主要目标之一是传授语法知识,文学作品由于其结构复杂、语言运用的方式独特而不适合这一目的。其实,文学与其他的语言形式并无本质区别。它只不过是创造性地运用一定数量的语言结构来实现交流的目的。诚然,我们都想提高学生对英语语言结构的认知度。但别忘了,语言知识包括两个层面:习惯用法和实际运用。前者涉及一系列的语言规则,后者则是关于如何使用这些规则进行有效地沟通交流。
大学英语课堂的另一主要目标是营造良好的英语语言环境,来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而文学作品因其自身特点,完全可以提供更加逼真的语言环境。在此环境中,它们通过提供丰富而细致贴切的词汇用法,复杂而严谨精准的语句结构来扩展学生的语言知识,继而有效地提高各项语言技能。由于文学作品的环境、人物关系等因素都已确定,语言的运用也要符合一定的社会背景,读者自然而然就会明白其中一些特定的语言形式并灵活掌握各种用法。久而久之,说不定还能激发学生进行文学作品创作的欲望。如此说来,文学作品的确是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理想读物。
另外,由于文学作品通常会折射出特定的文化现象,它还是为数不多的能让人们熟悉了解异域文化风情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文学的世界里,一切皆有可能;没有对与错,因为存在就是合理的。这会让人变得宽容、豁达。而这一品质是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应该具备并会从中受益的。
综上所述,文学能带给我们诸多益处。我们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充分运用这一高效途径培养出更多具有优秀人文素质的人才。
四、如何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
要想培养大学生爱读书的习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先让他们养成读课文的习惯。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方式,循序渐进地进行。通过读课文,可以纠正不良或错误的语音、语调;可以增强学生读英语的自信心;可以增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并激发对英语的兴趣;还可以促进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这些只是这一教学方法在初期的收益。从长远来看,只要长期坚持大量朗读、阅读优秀的作品,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这五项技能就一定会得到大幅度提高。
纵观国内外英语教学史,文学曾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从交际法语言教学兴起以来,文学的作用便逐渐淡化,以至于在英语教学中很少提及,被选入大学英语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更是少之又少。而教材中大部分的科技、说明和议论文相关信息。
浅议利用网络进行文献检索课教学的实践与探究试论高等职业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改革争议试论高等职业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改革刍议会计学视角下应对国际反倾销策略刍议等浅议多渠道培养语文综合实践能力房屋建筑施工中的质量管理刍议浅议把握考试方向科学有序训练小议构建综合性银行的法学研究浅议如何让学困生走进英语世界谈议论文的出彩方法论文章是不适合我们上述目的的。即使教材中的所有文章都适合,其数量也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向学生推荐优秀的课外阅读材料。其中的首选当数那些名家名篇,还要情节生动,可读性强。
这些作品不仅要是各个时期的经典之作,更要适合学生的阅读水平。最好是近现代的作品,如果是中世纪或更早以前的作品,则可以通过现代英语改写本或优秀的汉译本来了解其内容。例如莎士比亚的八大名剧以及圣经的故事等都可以用这种方式去熟悉。这里所说的阅读水平也不单单指学生的单词量和对语法结构的掌握情况。还包括对作品的风格题材以及文化内涵等方面的认知程度。比如二十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先行者亨利·詹姆斯,他用心理分析的方法创作的小说,其文体风格很独特:用词精雕细琢高雅华丽,句子结构复杂如藤攀蔓附,到后期更加艰涩繁琐。这种作品是肯定不适合学生读的。
另外,在学生读某些作品之前,教师有必要先介绍一下作者生平、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读了一定数量的作品之后,教师应选择学生普遍感兴趣的作品,在课堂上组织讨论作品结构,写作风格,主题思想;分析人物特点;找出精彩的句子段落。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还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
五、英美文学作品的选择
其实在大学英语的教材中也偶尔会遇到上文已经提到的名家名篇。以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大学英语综合教程》(全新版)为例,这套书的第三册就选入美国现代著名短篇小说家欧·亨利的经典代表作《最后一片藤叶》。教师应该抓住这难得的机会,与学生一起透彻地分析研究作家、作品。因为欧·亨利的作品兼有用词精辟简洁,句式简单流畅,情节生动明快,结尾出乎意料这些特点,所以是适合广大学生习读的上乘佳作。在学习入选作品的同时,还应向学生推荐他的其他优秀作品,如《警察和赞美诗》、《麦琪的礼物》、《都市报告》等。通过这样的一场文学作品盛宴,让学生们切切实实地感受文学的精彩以及文学带来的诸多益处。
像欧·亨利这样其作品朗朗上口的作家还有很多。如美国的马克·吐温、海明威,还有一些重要的南方作家。英国就更多了:奥斯丁、狄更斯、勃朗特姐妹、托马斯·哈代、D·H·劳伦斯、以及一些妇女作家。当然,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做具体的选择。
这一教学手段是否成功的关键在于初期作品的选择。普遍的做法是选用简写本。然而,这一做法存在严重的不足。简写本为了降低原文难度,往往局限于一定数量的词汇和语法结构,用直白的语言将原文的主要内容交代出来。这不仅使原文中的大量信息丢失,而且连贯性和可读性也大大降低。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建议选择为青少年而写的文学作品。因为这类作品通常具有下列特点:第一,它们的主题往往是关于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第二,长度往往较短,人物数量较少,通常以一名青少年为主线展开故事。第三,这类作品的写作风格比较简洁。其实,像安徒生童话故事这类儿童作品也是不错的选择。
六、结束语
以上内容主要阐述了英美文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利用好文学作品。其实作为中国人,首先应该学好的是我们本民族的文学和文化。这不仅有利于学好英语,还有助于我们在英语学习和研究这条路上走得更远。试看中国现代的翻译大家如钱仲书、林语堂,无一不是博古通今,学贯中西。我们英语教师应以此为做学问的表率,不断提升自身修养,努力培养出符合二十一世纪需求的,具备良好人文素质的优秀外语人才。
篇4:英美文学职称论文在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普及英美文学与英语文化知识不该是作为核心通识课的《英美文学与文化》课程的唯一教学目标,还应强调所讲授知识的广博性以及所选讲知识的精、准和代表性及重要性。因此,要重视任课教师的资格审查,应该选取学术水准高的多名专家型教师担任课程教学,同时,为实现教学目标和效果最优化,应运用交叉复合型教学模式,实施每个任课教师在各个教学班中的交叉教学,以及每个任课教师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在每个教学班中的有机融合。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的运用带来了最佳的教学效果,最大限度地实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作者简介:周建新,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博士后,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汉英诗歌对比与翻译;英语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华南理工大学校级教研项目“华南理工大学人文通识课人文性特征研究”(编号:x2wy/Y1141660)的阶段性成果。
自起,《英美文学与文化》成为华南理工大学第一批核心通识课程,并于初开始(即-第2学期开始),以每学期开设3个班,每班120名学生的规模开始进行教学,至今(底)已经过去4个学期,共开设了12个班,招收学生1440人。自课程设计之初,本课程即确定了明确的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以及别样的教学方法,以便更有效地达到预设的教学效果。如今4个学期已经过去,经过了12班级的教学实践检验,证明设计课程之初所确立的交叉复合型的教学模式是成功的。以下就介绍《英美文学与文化》课程的教学内容、目标、方法和教学效果,藉以举证本课程所使用的交叉复合型教学方法的适用性,以求教于方家。
一、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由于《英美文学与文化》是一门通识课程,这一课程性质决定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不宜过于深奥,其教学目标应该是普及英美文学与文化基本知识;同时,本课程又定位为核心通识课程,因此,其教学人员应该是具有博士学位和高级职称的领域内专家级人才,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做到知识点选择的精、尖和准以及内容的广和博,教学效果应该比一般普通的通识课要好一点。根据本课程的以上性质和特点,本课程自设计之初,教学目标就定位为“普及英美文学与文化基本知识,让学生对英美文学和英语文化具有广博的了解”,其中“广博”两字的教学目标是本核心通识课区别于其它同名但非核心通识课程的教学目标的重要标志。而教学内容就定位为“英美文学和英语文化中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和重要意义及价值的文学作家和作品以及文化现象和思潮”,其中的“代表性、典型性和重要意义及价值”凸显了本课程与其他同名但非核心通识课程在教学内容上的区别,强调了本课程在教学内容上选点的精、尖和准的内容要求。那么,怎样才能满足和实施本课程设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要求呢?这就要在教学人员的资格和教学方法上的选取上设定相应的、明确的要求。首先,教学人员必须是相应领域的专家级人才。本课程涉及的内容是三大方面,即英国文学、美国文学和英语文化,因此,教学人员必须是这三个领域的专家。为此,作为本课程的设计人,笔者选定了三位具有博士学位和高级职称的教师作为本课程的任课教师,他们三人分别是英国文学、美国文学和英语文化领域的专家。其次,在教学方法上,本课程创造性的采用交叉符合型教学方法,以求最大限度的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课程教学方法:交叉复合型教学法
本课程采用的所谓交叉复合型教学方法,是充分利用现有教学人员的各自优势,发挥各自特长,以求得教学综合效果最大化的教学方法。所谓交叉,指不同教学人员分别都在对方教学班中任教的交叉教学;所谓复合,指三位教学人员讲授的不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任何一个教学班中的有机复合或融合。在交叉教学方面,本课程在设计规划中规定,三位任课教授只能教授自己所专的内容,而每个教学班的教学内容都包含前述三个方面的内容,由于本课程每学期都开设3个教学班,由三位任课教师每位教师开设一个教学班。因此,这三位各有所专且只能讲授自己所专内容的任课教师每个学期都势必要在其他两位教师所开设的教学班中任课,且只教授自己所专的内容,由此,也就形成了三位任课教师在3个教学班中分别交叉上课的情形,也就是说,每个教学班都有三个教师上课,每位教师分别教授一个方面的内容,三位教师所讲的内容合起来就形成了该教学班完整的英国文学、美国文学和英语文化的三方面教学内容。在复合型教学方面,每个教学班中都有三位教师各自所讲的一方面的内容,三位教师的教学内容融合在每个教学班里,形成了三方面的教学内容在每个教学班里的复合。同时,在教学方法上,本课程要求每个任课教师的教学方法要各不相同,具体而言,讲授英国文学的教师主要采用传统的作家和作品背景介绍加上文本细读的教学方法,讲授美国文学的教师主要采用漫谈和穿越式教学方法,通过对古今中外文学、历史、哲学和思想上的相似和相对照的人物、事件、现象、思潮等的援引和举证,以旁征博引的方式凸显、反衬、聚焦或比照美国文学中的作家、作品、社会背景、文学思潮等的价值、意义、重要性或关联性。英语文化部分的教师则采取理论紧密联系实践的方法,主要以自身在英语国家(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读书、工作和旅游的有趣经历及其体会和了解为切入点和话头,从而讲授和展现英语国家的相关文化知识、现象、传统等。由此,每个教学班中势必都出现三种教学方法的复合。
三、课程教学效果
本课程的核心通识课的课程性质、及所设定的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需要因应以恰当的教学方法,以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圆满实现与课程性质与定位相符合的教学目标。本课程因此所设计和采用的交叉复合型教学方法即是试图在现有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发挥现有资源的最大作用和最大效力,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如今,4个学期已经过去,有4个方面的指标可以说明本课程采取的交叉复合型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首先,本课程在2012-20第2学期的学生评教中,得分排名在全校通识教育课程前11%-30%,获得学校嘉奖。本课程在其它学期也取得了较高的评教分。其次,为了了解学生对本课程的满意度,本课程在每学期的考核中都加入一道题目:“我对《英美文学与文化》课的看法。”以此了解学生对本课程的意见和建议,并不断改进不足,提高教学效果。从学生回答的情况,绝大部分学生给予本课程很高的评价。据统计,从学生的回答中,学生表达很满意和很开心的占总人数的89%,表达比较满意或选这个课值得的占9.2%,表达课程一般或无所谓的态度的占1.8%。再次,本课程在每学期的考核中还加入另外一道题目:“我对英美文学与文化的看法。”从学生回答情况看,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写出许多内容,涉及方面很广,有些还能有非常鲜明的观点,有些观点还较有深度和启发意义,说明学生听了这个课,确实接触和了解了英美文学与文化的基本知识,了解的内容较为广博,对有些内容的了解还较为深刻,有自己的看法。由此可见,本课程可以说基本实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这个令人满意的效果,与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交叉复合型教学方法的作用是密不可分的。最后,自第1学期开课以后,本课程的选课情况一直可以用爆满来形容。每个班虽然只招收120名学生,但每学期的选课人数都在200人以上,最多的时候达到467人报名,由此可见本课程在学生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良好口碑。在现实调查中,学生反映也确实如此。
四、结论与启示
交叉复合型教学法在本课程教学实践中被证明是适合本课程教学目标需要的教学方法,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任课教师们充分发挥自己所长,同时有效地综合利用了现有教师的各种资源,包括知识资源和教学手段,最终使学生最大限度的获益,这是该教学方法的好处。然而,该教学方法在实践中也对外部条件有较多的要求。第一,教学单位要具有能够提供三位高水平专长教师的资源,同时,三位教师从学期开始至学期末课程结束前都能始终如一的持续进行教学工作,不能因出差、外出访学等原因而中途缺席;第二,三位教师担任的其他课程的教学安排不能与本课程的教学安排相冲突,这就需要有排课的教务员的充分协助和配合;第三,三个班级的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方法要保持完全一致。由于本课程有独特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要求,因此很难有现成的哪一本教材适用于本课程,故而需要每个任课教师在任何一个班里授课时,讲授的内容、方法和进度要保持相同和一致。第四,最重要是,每个班的过程考核和期中、期末考核标准要完全一致,任何一个班都不能提前考核或使用另外一种考核标准。总之,交叉复合型教学模式要求三位任课教师要三位一体,要像是只有一位教师似的在教学过程中的诸多方面都步调一致。同时,三个班的教学和考核也要像三班合一,要做到仿佛就是一个班似的协调统一的运行。总之,要保证本课程的交叉复合型教学法获得最佳教学效果,就需要先满足和具备以上提到的至少4方面的前提条件。在两年的教学实践中,本课程的教学实践一直能够平稳、连贯、持续的实施交叉复合型教学方法,与我们完全具备以上提到的4个前提条件是分不开的。这同时也说明,相比于运用其他教学模式,实施和运用交叉复合型教学模式是受到更多的前提条件限制的。
另一方面,由于本课程的教学实践目前还只进行了2年4个学期,只开设了12个班招收了1440名学生,因此,可以说目前所取得的教学效果还只是初步实践的结果而不是最终结果,虽然现在看来采取交叉复合型的教学方法的效果是不错的,这种教学模式是适合本课程的性质、教学目标需要的,但是,由于实践时间较短,实验对象人数还有限,这种教学模式的适用性还有待于进一步验证,因此,今后还需把本课程持续开设下去,持续的进行教学实践验证,以观其后效。此外,由于本教学模式是专为核心通识课《英美文学与文化》量身定做的教学方法,即使在今后后续不断的本课程的教学实践中被验证为是较为有效的教学模式,但也仅仅说明该教学模式适用于本课程,至于交叉复合型教学方法是否适用于其他同类的文学、文化课程的教学,则尚未可知,然而,无论如何,交叉复合型教学方法假若非常适合于本课程《英美文学与文化》的教学,则对于同类型的其他文学或文化课程的教学,无疑是一种值得引起注意、甚至有可能参考和借鉴的教学方法。
篇5:行为理论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关于行为理论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摘要]哈贝马斯的行为理论一直是学术探讨的重点。本文以《阿拉比》的教学为范例,在客观描述国内英美文学课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探索如何在哈贝马斯理论的指导下进行英美文学课的教学改革,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能力。
[关键词]英美文学教学;哈贝马斯;行为理论;《阿拉比》教学
一、引言
雅斯贝尔斯说:“大学是研究和传授科学的殿堂,是教育新人成长的世界,是个体间富有生命的交往,是学术勃发的领地。每一项任务借助参与其他任务,而变得更有意义和更加清晰。按大学的理想,这四项任务缺一不可,否则大学的质量就会降低。”哈贝马斯认为“行为的合理性更多涉及到的是具有语言和行为的主体如何才能获得和使用知识,而不是对知识的占有。”
英美文学是综合艺术课,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欣赏能力、评论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叶芝指出:“文学在我心中是世界重要的教育力量,是所有价值的最高创造者,这种力量不仅通过每人所公认的神圣书籍来实现,而且通过富有强度和力量的真诚的歌、故事和戏剧里的每一想像来展示。”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高等教育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结构都发生了剧变。外部环境是大量学生把学习热情转向实用性课程。曾经是英语专业主干课程的英美文学受到冷落。其内部原因是国内的教学还在沿用Riley所谓的传统模式:“教师几乎决定一切,包括学习目标、学习材料和内容、时间、进度以及测试和学习成绩评定等”。“在教学方法上,超过60的教师仍然沿用较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注重教师的讲解,对学生参与的要求不高。”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对文学课的满意率仅为48%,在被调查的专业课程中其满意率倒数第二。教学内容上过分注重文字、句法分析,变成了高级英语精读课;教学形式上,依然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考试形式仍以知识的机械性记忆为主,剥夺了学生们对文学作品阐释和评价的权力。从哈贝马斯行为理论来看,传统教学模式是典型的“目的性”行为。
本文从英美文学教学现状人手,把哈贝马斯的行为理论与英语专业的文学课教学结合起来,探讨教学模式的变革问题,从而尝试如何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努力探索一条“由目的行为走向交往行为”的新型教学途径。
二、哈贝马斯行为理论和文学课程的独特性
哈贝马斯认为世界可区分为三部分:“客观世界”指真实存在的“客体”世界;“社会世界”是合法化的个人关系的“总体”,实际指规范、价值及其他被认识到的社会期望;“主观世界”即人们“自发的经历”总汇成的世界。哈贝马斯按照行为者与世界所发生的不同关系,将行为分为四种类型:目的性行为、规范控制的行为、戏剧式的行为和交往行为。
教学就其本身来说,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活动,具有明确的指向性。然而文学的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语言文学知识和语言运用的技能,因为文学有其自身的独特性。文学文本与科学文本的区别之一在于:后者是用科学的语言,力求精确肯定;前者是用描写性的语言述诸于形象,包含着许多意义未定性和意义空白,等待读者调动其想像力去填充和确定。“在某种程度上,本文‘未写出来的部分’刺激着读者的创造性参与”。而“这种创造活动的产品,是我们可以称为本文实质上的维度的东西,它赋予本文以他的现实。’,[区别之二在于:前者的目的是延长读者的审美欣赏过程,这种过程越长,文本的艺术性就越高;后者的目的是要直接向读者说明文本的意义,清晰明白直接是其基本的要求。前者注重“过程”,后者注重结论。文学文本的特殊性决定了文学课的教学光靠目的性行为是不够的。一方面,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决定了两者间交往的不平等性;另一方面,文学自身的独特性又要求交往的主体具有平等对话的地位。因此主体间的交往应是平等与不平等的平衡,这样才能最后实现学生主体在目的性指导下自由发展的目标。
三、行为理论与英美文学教学实践
借鉴哈贝马斯的行为理论,可以探索英美文学课中如何使知识交往更趋合理。本文以《阿拉比》为例,是因为这一文本具有特别的意义:一是乔伊斯二十世纪伟大作家的地位所决定的;二是该文本的模糊不确定性,给学生提供了理解与想像空间;三是成长主题和青春期的性冲动很符合当今学生的成长阶段,符合“合理性”所要求的“真实性”与“现实性”。“如果学生把他们自己的经历与他们所读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联系起来,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就会加深”;另一方面文学反映的是我们人类所经历的某些方面,因此对作品中人物的理解也“有利于读者去了解自己”
1.目的性行为与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夯实
目的性行动是一种目标取向的行动,在比较、权衡各种手段以后,行动者选择一种最理想的达到目的的手段。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本身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活动,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主要目的是通过英美文学课程的学习,了解西方的文化,增加基础知识。学生是受教育者,不完全等同于普通“读者”,其知识和经验的积累还不完善,需要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完成学业。
在知识性教育方面,教师必须首先精讲文学理论基础知识、文体学知识、修辞学知识,引导学生分清各个时期作品创作的流派及创作特点等,夯实基础。教师可采用分层系统法,使知识系统化。如在学习《阿拉比》时,可分为四个层次:(1)文本结构方面,包括词汇、语法和通篇文章的结构。(2)写作风格方面,乔伊斯处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现代主义兴起阶段,其中显著的是乔伊斯的“顿悟”法和象征手法。(3)文学主题方面,“通过对事件的陈述、情景的描写和人物的刻画来表达的主题问题(SUbjectmatter)’,即揭示“人性、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社会关系的矛盾和异化”,这篇作品揭露了英国的殖民问题、爱尔兰天主教对人的异化问题、爱尔兰民族独立运动问题等。(4)作者价值观方面,乔伊斯对祖国爱恨交织的矛盾心理,在艺术美学上追求“完整、和谐与发光”美学思想,反映了西方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美学思想的传承。系统法还表现为文化理论和文学教学兼顾,教师结合《阿拉比》结构和人物向学生介绍“原型批评”法和成长小说的结构模式。《阿拉比》里主要是贯穿着“寻找圣杯”的原型和成长小说典型模式“压迫——出走——迷惘——考验——失去天真——认识人生和自我”的心路历程。
鉴于中西文化的差异,英美文学教学中要有目的地、系统地进行西方文化导入,如文本中词语的文化内涵,文本所反映出的思维方式、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方式方法上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学生将本民族文化带进英美文学学习的课堂,进行比较和分析会产生更好的效果。不同文化之间既有共性,也有独特的个性。L.A.Samovar和R.EPorter建议将接受文化差异作为建立跨文化伦理(Intercul—turalEthics)的基础。学习英美文学课的中国学生作为一个“理解群体”,有着与西方不同的社会背景、宗教因素、家庭影响、文学经历、个人需要以及各自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因此英美文学学习有较大的难度。特别是《阿拉比》文本里所涉及的乔伊斯的“顿悟”法,学生难以理解。但如果结合中国、日本佛教中禅宗的内容,学生可以较容易理解。在笔者的授课中,有些同学举出《聪明的一休》的故事加以说明,既形象又生动。笔者还借助鲁迅的《五猖会》与《阿拉比》进行对比,使学生思维更加清晰。
2.戏剧式行为和对学生知识的检验
戏剧式行动指行动者在一个观众或社会面前有意识地表现自己主观性的行动。这种行动重在自我表现,通过自我表达达到吸引观众、听众的目的。“行动者在观众面前,以一定方式进行自我表述,……想让观众看到并接受自己。它以“自我表现”为“中心概念”,与行为者的“主观世界”有关。在英美文学课上,目的性行为为学生提供了必要的文学知识,学生的上台演示陈述能使知识得到检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学生们在演示陈述时不得照本宣读,可以运用互联网、多媒体教学手段,但不能依赖它们。给学生提供讲台前的一小片时间和空间,张扬了他们的个性,锻炼了他们的当众演示的技能,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也加强了学生的自信和成就感。
在笔者的授课过程中,同学们较好地应用了哈贝马斯的学生戏剧式行为理论。为了做好《阿拉比》的上台演示陈述,有的同学查阅了大量的乔伊斯和意识流的背景资料;有的'把小说改编成戏剧并进行表演。戏剧式行动使学生根据小说上下文营造真实的情景,采取了word文档、ppt课件、flash动画、配乐朗诵等等方式,尽可能逼真地再现书本内容。通过借助视频、动画和网络等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加深了学生对原著的理解。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增加教学的容量和密度,也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视听效果,更利于培养学生对于目的语文化的移情能力。观看《阿拉比》演示陈述的观众也十分踊跃,纷纷谈及自己成长的经历,分享成长的喜悦。戏剧行为“既不是孤立的行为者,也不是某个社会群体的成员,而是互动者,他们相互形成观众,并在各自对方面前表现自己”。这样演示汇报变成了演示者与同学们问的互动,而演示者和同学们因为身份的相同,容易突破师生关系所造成的疏离感,更能保持精神的独立,自由运用知识,形成平等的对话关系。Dublin和Olshtain认为:“对于学生来说,一门课程的成功与否及成就大小并不在于学生在期末时知道了多少,或者他们能用这门语言做些什么,而是取决于他们作为语言学习者所获得的独立性的多少。”
3.规范控制的行为与学生社会化的培养
规范调节的行动,即一个群体的受共同价值约束的行动。规范控制的行为与社会世界相联系,是行为者以群体的共同价值、规范作为行为取向,严格遵守那些由个体组织起来的群体所具有的价值期望的行为。“社会世界是由规范语境构成的,而规范语境则明确了哪些互动属于合理人际关系中的一个方面”。教师和学生间主体间交往的目的,最终是促使学生这一个体的社会化,学生首先适应了学校内部的社会关系,才逐步社会化,从而从个体的人转化为社会的人。
青春期是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而大学生更是处在幼稚与成熟两者交接的关键时刻,如学习《阿拉比》,要让学生明白“进入社会、长大成人就必须经受得起各种挫折”。结合《阿拉比》的教学,笔者就“大学生婚前性行为及同居现象”等热门话题对南京审计学院、、级3个年级6个班进行了调查,结果是15赞成、35反对、50中间。赞成派认为现在是全球化的年代,大学生性方面也应与国际接轨。性压抑更可怕,与其压抑,不如正视生理或心理上的需要。反对派认为大学生婚前性行为及同居有悖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而且会对学业有影响,涉及到伦理、法律等问题。中间派认为同居是一个很复杂的社会问题,在两人的感情已发展到谈婚论嫁的地步前提下可以考虑。通过讨论,绝大部分大学生的观点倾向于中间派,反映出他们并没有彻底弃绝传统文化价值中的礼义廉耻部分;但随着时代的变化,他们人生态度做了适度的灵活调整,对别人的同居现象持宽容态度。这说明学生在逐步适应社会化的转变。笔者由始至终参与讨论,认真记录,然后做好评述,并指出当今时代中西伦理观不同,但避免简单地用“对”和“错”给出结论,使教学成为提出问题、激发思维的过程,学生在一个多维互动的教学模式中完成文化知识的构建,并理性地思索享受与道德责任的关系,使身心都健康地成长。
4.交往行为理论和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性的激发
哈贝马斯认为交往行为应该“是至少两个以上具有言语和行动能力的主体之间的互动”。在交往行为中行为者才同时涉及客观、社会及主观世界三个领域,交往行为比其他几种行为在本质上更具合理性。前三者都属于单向行为,而“交往行为”是双向的。“双向性”与“平等性”是交往行为理论的两个重要特征。
把这一理论运用到英美文学教学中,可将师生关系上变“主一客”关系变成为“主一主”合作关系,将学生看作独立人格的主体,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共同分享阅读经验。读者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过程也就变成了一个不断有新的意义加入的动态过程,从而达到作品与读者真正意义上的契合。教师应该把握这一条原则“对某部作品的正确理解并不仅仅只有一种”,避免将自己的观点当成对一部作品唯一可能的理解,而且“如果教师自己对这部作品抱有怀疑或者疑惑态度,应在适当的时候,坦诚地告诉学生,这样反而能促使学生与教师共同运用所需要的知识来讨论并解决这些疑惑”。
主体性的本质特性是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活动中,为了强化在阅读中学生对教学作品的理解效果。可以组织学生表演作品中的经典片断、改写作品或模仿经典进行创作、剖析,运用戏剧式行为和互动的交往行为,培养他们实际动手能力。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欲望。在笔者授课过程中,有的学生跃跃欲试,也用顿悟手法创作出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和诗歌,笔者让他在班上朗读自己的作品,并向报纸杂志投稿,其作品见诸于报刊。这样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培养能力、发展自我的空间和机会,从而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包括初步的创作和学术研究的能力。同时学生活跃的思维也给教师提供研究灵感,从而实现了“教学相长”。这种互动的方式如图1所示。
本文以《阿拉比》为例说明在英美文学教学中运用行为理论对教学模式进行的改革,以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获得和使用能力,让学生在英美文学中实现认识世界、认识人生、认识自我的认知需求。
篇6: 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在高职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在高职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应用
英美文学在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其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还为学生了解西方国家的社会背景与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途径。然而,笔者通过总结与分析了解到,这门课程在开设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一是学生对英美文化教学的认识非常模糊;二是教学中受传统教学理念与方式的影响较深;三是教师在英美文学教学中沿用传统的、以讲解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忽视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是非常不利的。为此,为提高英美文化的教学质量,发挥其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方面的作用,教师有必要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人文主义教学理念。
一、确定英美文学教学的目标
按照人本主义教育理念,教师应重新制订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应重点培养学生开拓进取与积极向上的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由此可以看出,人本主义教学理念是一种不同于传统教育理念的教学理念,其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关注学生的思维情感、道德素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方面,而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灌输。为此,教师在英美教学中应融合人本主义教育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与文化修养。这一目标的实现要求教师要大胆创新,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以人文主义理念为指导开展各项教学活动,让学生认识到英美文学的重要性。
二、优化英美文学的教学内容
每个学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与知识水平有所不同。因此,教师应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开展各项教学活动。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教师应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确保所采用的`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就教学内容来说,英美文学教学应遵循以下几点重要原则:一是坚持由易至难的原则,教师应结合学生的认识水平,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英美文学作品,这样可让学生对英美国家的历史文化有更为深刻的认识;二是所选用的英美文学作品除了要充分展现出英语的语言特点,还要具备一定的教育意义与社会意义;三是作品内容应贴近现实生活,以生活化的问题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
三、改变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
在以往的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多采取以讲述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教师始终居于教学的主导地位,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自主性。长此以往,基于这种模式下的英美文学教学,既难以提升学生的英文水平与人文素养,还会使学生对教学活动产生抵触心理。而人本主义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在开展各项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位置,并加强对学生的监督与引导,努力为学生营造自由、宽松的
学习环境。除此之外,在信息时代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教师应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以文字、图片、视频与音乐等多种形式,直观、形象地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这样不仅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样可以显著提升学生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其高尚的人文素养与道德情操。
四、结语
综上所述,英美文学教学课程的开展,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还可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融合,这样不仅可以推动英美文学教学目标的实现,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专业英语人才。
篇7:生态文学批评理论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意义与作用文学论文
生态文学批评理论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意义与作用文学论文
摘要:英美文学教学应适应时代要求,注重生态文论引入,引导学生从生态视角阅读作品,培养学生生态意识。英美文学教学中引入生态文论,培养学生生态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英美文学课程意义的认识,增强学习英美文学的成功预期,正确引导学生正确评定英美文学课程的实用价值,从而有利于教师调动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积极性;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反过来促进生态文论介入教学,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
关键词:生态文论;英美文学;学习积极性
学生对学习某课程的重要性的认识、对学习该课程的成功预期,以及对该课程实用价值的评定等等,均能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环境下,英美文学作为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在教学中应适应时代要求,注重生态文学批评理论的引入,引导学生从生态视角阅读作品,进而培养学生生态意识。英美文学教学中引入生态文论,培养学生生态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英美文学课程意义的认识,增强学习英美文学的成功预期,和学生正确评定英美文学课程的实用价值,从而有利于教师调动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积极性。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反过来促进生态文论成功介入教学,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
一、生态文论介入英美文学教学的重要性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生对课程重要性的认识成正比,那么,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应让学生认识到生态文论介入英美文学课程的重要性:首先,生态文论介入英美文学能促进学生英语语言基本功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因为生态文论介入英美文学,并不是在课堂讲授的内容中机械地添加一些文论方面的知识,而是将教学中心从文史知识的识记转移到培养学生运用生态文学批评理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来赏析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上。原著阅读是赏析的基础。只有学生大量阅读原著,才有随后的参与文本意义的发现过程。原著的阅读和分析能有效扩大学生英语词汇量,并提高学生英语表达能力、阅读能力,满足学生提高英语技能的需要。而且,文学是一个社会的文化最丰富的宝库。
具体文学原著的阅读与分析能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感性理解。
第二,生态文论介入英美文学符合时代的要求,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建设生态文明的大环境下,生态意识是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鲁枢元教授提醒我们,相伴现代工业文明的生态失衡、环境污染正在不知不觉地向着人类的心灵世界、精神世界迅速蔓延,导致人类自身内部的“精神污染”。这里的精神污染是一个生态学概念,是指现代社会中科技发明对人的健康心态的浸扰,物欲文化对人的心灵渠道的闭塞,商品经济对人的美好情感的腐蚀。当代人的许多精神问题,如自杀、吸毒、精神分裂、抑郁症等等,都随着社会发展的程度看涨。其突出表现为现代社会高度存在的疏离化:即人与自然的疏离、人与人的疏离、人与自己的内心世界的疏离。
因而,生态批评意识涵盖范围广泛,不仅指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更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关系的和谐发展意识。而一方面,我国高校在课程设置上普遍存在着重实用轻人文素养的现象,强调大学生掌握可见可测的知识技能技巧,不够重视学生需要、兴趣、情感等方面的发展;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的功利性使得竞争异常激烈。大学生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承受很多学业、人际、就业等方面的压力。压力使得学生对情感、爱、理想和心理归属等需要格外强烈,学生会觉得精神空虚,难以走出心灵的困境。英美文学课程中引导学生从生态的批评视角对具体文学作品阅读和分析,其目标是帮助学生探讨现代社会的生态环境危机及其文化根源,让学生理解二元论思维方式和极端的理性思维的形成、表现及其危害,培养学生对生命、自然的敬畏和关爱意识,从而进一步为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树立生态意识如生态的消费观、爱情观、求职观等等提供启示,帮助学生建立与自然、他人和谐相处的存在状态,走出心灵的困境。满足学生的精神成长之需,因而也能吸引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应用生态文论分析文学作品的成功预期
对教学任务的成功预期,也就是学生对自己能否成功完成某教学任务的判断,是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另一重要决定因素。影响学生的成功预期的,是学生对教学任务难度的认识。如果学生学习中能体验成功,那么就不会对教学任务产生畏难情绪,由此带来的积极的情绪体验能极大地提升学生学习该课程的信心和积极性。反之,消极的情绪体验会让学生失去信心和积极性。英美文学教学中,为生态文论成功介入教学,实现其教学意义,教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学生体验成功运用生态文论阅读和分析具体作品的乐趣,调动学生的积极的情绪体验:1.教学资料的选择:阅读是分析的基础。如果所选的原著对学生来说太难,必然会降低学生课后阅读的积极性。
故教师要精心选择课堂教学用的具体作品。本人认为,应该选择能吸引学生兴趣,难度不大的一些经典文本,如《简爱》《蝇王》《傲慢与偏见》《老人与海》等;选择突出人与自然和谐的英美浪漫主义作家的作品,如华兹华斯的自然诗歌,梭罗的《瓦尔登湖》等;重点选择现当代作家的短篇作品,尤其表现现代心灵拜物化,精神空虚,迷茫的短篇小说,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引导学生感悟二元论带来的极端理性主义思维的`危害,人与自然相疏离、相异化的可悲。
2.充分应用网络、多媒体,创造生态批评情境:网络与多媒体教学显然有着信息容量大、信息种类多(包括图像、音响等信息)的优点。将信息以文字、声音、视频、图片等多种形式呈现给学生,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帮助教师最大可能地创设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的情境与氛围。而更为主要的是多媒体与网络辅助教学可以为教师指导和监控学生课后的自主学习提供便利,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动交流提供了可能。例如,教师利用校园网络开设英美生态文学交流社区。教师可在英美文学社区上传相关生态文献资料,发表建议,指导学生预习。还可以将课件上传,以供学生复习。利用社区督促学生发表意见,完成课后思考题。通过浏览学生的讨论帖子,及时有效了解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反馈和效果。学生也可以自己发起话题,相互讨论,等等。
3.变教师的“一言堂”为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的“对话”:由于生态意识内涵广泛,涉及伦理、性别、道德、求职、消费等等方面,容易吸引学生发表自己对这些方面的看法,从而较易激发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英美文学课堂上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讨论。只有积极参与讨论,才能体验成功运用生态文论阅读和分析具体作品的乐趣。
三、应用生态文论分析文学作品的实用价值
所学内容对学生来说是否有用,是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又一因素。英美文学课程中培养学生从生态批评的角度来分析作品及作品中人物、主题或文化现象的能力,其实用价值不仅在于通过原著阅读和分析提高学生的英语技能水平,还在于学生可将这种分析能力应用于自己的实际生活,从生态批评角度,对自己和周围生活中的各种现象重新审视,从日常生活做起,树立生态的自然观、消费观、伦理观、爱情观、求职观等,建立一种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关系都相和谐的存在状态。
英美文学教学中,在引导学生运用生态文论阅读和分析具体作品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将学生课堂学习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例如,阅读完《瓦尔登湖》后,教师即可根据作品中对人与自然的生命整体性和人的生活可以简单到什么程度的描叙,引导学生对“自然”的观念进行梳理,帮助学生理解自然如何被人类工具化、资源化,而后可将话题引导到人类对非人类自然的道德关怀是否需要上,帮助学生树立关爱生命意识。随后教师可进一步将话题引向学生的消费现象上面,从关爱生命、关爱自然入手,与学生一起分析何为健康的、适度的消费,从而将对《瓦尔登湖》湖的阅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的消费现象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生态消费观。
只要教师能坚持将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就不会感到生态文论介入英美文学教学无用,学生的阅读和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就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参与讨论的积极性越高,学生的英语技能水平也就提高的越快,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就越强,故人文素养的提高和生态意识建设更易成功。正如殷企平教授宣称:文学不但实用,而且非常实用[3]。
篇8:对文学手法在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论文
对文学手法在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论文
经济学作为一门传统学科,其课程的理论程度和难讲程度在高等学校教学中已得到普遍认识,内容的前半部分主要探讨家庭、企业等个体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包括供求模型、产品市场、要素市场、一般均衡、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等;后半部分内容主要围绕资源配置展开,从国民收入核算、国民收入决定开始讨论宏观经济面临的问题,从封闭型经济扩展到开放型经济,再到宏观经济政策,以实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等目标。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为其中的理论、概念、原理晦涩难懂,感到这门课程理论性太强,对经济学抱有畏惧感。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将文学手法应用于课堂教学过程,采用多种形式将理论语言和文学语言相结合,比如借助形象化的语言描述谷贱伤农的经济原理,借助诗词歌赋描述生产论、成本论,借助悬疑推理描述博弈论等等。理论是抽象的,文学是形象的,利用文学语言将抽象的逻辑语言表达成形象的状物语言,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疑团的铺垫经济理论的阐述是一种叙述性的阐述方法,是按照事物内在规律、内在的逻辑层次步步阐释。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枯燥的理论可以进行前期铺垫,提出悬念先让学生尝试着揭秘,将理论以设置悬念、设置疑团的方式展开,由于“探秘”心理的驱使,学生往往积极性很高。学生在解决经济困境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得出理论结果,最后由教师进行揭秘,老师要不紧不慢地给出谜底答案,并且要对学生揭秘的结果--做出点评,对于荒谬之处要加以指出。悬念小说之所以有如此大的魅力,从根源讲,就在于人类的“好奇心理”的驱使。层层制造的悬念使得读者欲罢不能,沉醉于其中、痴迷于其中。此法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应用,在经济学授课过程中把握学生的“好奇心理”的心理规律,掌握恰当的时机有意识地设置悬念,比如在讲授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时,设置风云突变的经济环境,增加学生宏观经济环境的分析障碍,学生在探索答案的过程中增强了学习兴趣,收到很好的学习效果。对于结果公布的形式教师可以延续到下一节课,吊足学生的胃口,在等待揭秘的时候,在学生聚精会神盼望答案揭晓的时候卖个关子,以“下节课公布结果!理论下周揭晓! ”等方式将内容延续到下节课,既增加了学生互相讨论、研究分析的时间,又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巩固了所学内容。
二、幽默的风格经济学是探索个人、社会经济运行规律的学科,追求的严谨的理论,是科学的真理,所以,经济学教材表达的也是庄重、严谨的科学思想。但教师不能受困于教材,庄重、难懂的语言并不助于学生的理解。诙谐幽默是智慧的展现,严谨庄重的经济学并不排斥在解读它时采用幽默的风格。亦庄亦谐的教学艺术手法,会收到较好的讲授效果。纵观国内外著名的经济学家,无不在演讲时体现出其幽默诙谐的一面,学生在笑声中既学习到经济学家的主要观点,又直观的领悟到其中蕴涵的思想。教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让学生在笑声中学习,笑声可以调节课堂气氛,缓解学生听课的疲劳,可以拉近学生和老师关系,增强好感,形成愉快教学,在笑声中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三、浅显的表达经济学中有些理论比较苦涩难懂,采用浅白易懂的方式解读深奥的理论,将深奥的经济学理论解读成通俗易懂的.“大白话”,才是真正高水平教学的体现。然而,现在很多教师认为讲的理论越难懂,越深奥,越体现学术水平高、教学水平高,这是很荒谬的想法。就连经济学界最高奖项-诺贝尔经济学奖也回归了现实,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尤金・法玛、拉尔斯・皮特・汉森以及罗伯特・J・席勒3位因“资产价格问题的实证分析”而获奖的学者,他们属于微观实证范畴,研究本身就包含着对人类命运的关怀,通过踏踏实实的实证分析把科学道理告诉公众和政策制定者,可见谁玄而又玄,谁能将浅显道理演绎成复杂高深的数学公式,谁的水平就越高的想法本身就是不现实的。
将高深的经济学理论、复杂的经济模型用通俗的语言、易懂的形式阐释出来是教学的关键所在,为此教师应下苦功夫,深入钻研理论蕴藏的道理,在充分理解和掌握知识理论的前提下,用口语化的、通俗的语言表述高深的经济学知识,要引起教师注意的是,西方经济学中有很多欧化的语言,教师在授课时要尽量不要使用这些欧化的书面用语,尽量使用浅白的语言讲解其中内容。同时要理论联系实践,将理论模型与现实生活案例结合起来,教师根据自己对相应知识的理解和把握,组织和积累一些案例,例如可结合席卷全球的美国次贷经济危机相关案例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生活,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以实际经济问题为题材而进行的客观描述,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描述,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从而在学习中能够形成开放型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生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篇9: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入英美文学的必要性研究教育论文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入英美文学的必要性研究教育论文
一、引言
由于我国高校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节节攀升,致使就业形势变得异常严峻,尤其自金融危机以来,为了唤醒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就业率,从入校门那一刻开始,学校或老师就不断给学生施加压力,增强其紧迫感,强调证书的重要性:大学期间要多考一些等级证,比如普通话证,计算机证,英语四、六级证等。这种大环境使学生的四、六级通过率不断提高,而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基于这种情况,本研究对湖南两所高校大学生的英语学习情感展开问卷调查,同时结合英美文学的功能,全面分析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入英美文学的必要性,以期抛砖引玉。
二、学生学习大学英语的情感调查
(一)调查对象。
该调查采用随意选取样本的非概率抽样法,调查对象是296名来自湖南两所普通高校非英语专业的在校生,他们来自不同省、市、地区,拥有不同专业背景,因此该调查数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具有进一步分析与研究的价值。另外,大学英语课程只针对大一、大二的学生开设,所以调查对象只选取了两个年级。调查样本属性如下表所示:
(二)调查问卷设计。
本研究首先形成调查问卷初稿,为检验问卷的信度、效度,首先笔者在所任教的学校发放问卷初稿进行预调查,并听取研究生导师、同事的建议,对问卷进行反复修改与权衡,最终形成调查问卷。问卷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被调查者的个人情况,包括性别、年级等;第二部分是学生英语学习情感的调查(包括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等);第三部分是学生对在大学英语课堂中引入英美文学的看法。
(三)调查问卷发放与回收。
本研究总共发出300份问卷,收回296份,回收率为98.67%。
(四)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显示有42.6%的学生表示对英语很感兴趣或比较感兴趣,32.8%的学生对英语表示一般,21.3%的学生明确表示不喜欢英语;在学习动机方面,36.8%的学生表示是出于兴趣,34.8%的表示是迫于学校要求,为了通过英语等级考试;在努力程度方面,61.5%的学生表示学习英语是努力或比较努力的,59.5%的学生用于英语学习的实际多于其他课程,但只有13.1%的学生表示自己的学习效果好或比较好,70.3%的学生明确表示自己的英语学习效果不太好或不好。另外,68.2%的学生会经常反思自己的英语学习方法。在针对英美文学引入大学英语教学这一新的教学模式态度上,39.5%的学生表示非常喜欢或比较喜欢英美文学;47.9%的学生表示愿意或比较愿意让老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一些英美文学方面的知识。
三、英美文学的功能
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学习一门英语的过程是一个对其文化了解的过程,而一个国家经典的文学作品恰恰浓缩了该国的文化精髓。英美文学可以潜移默化地提高英语语言学习者的基本功,激发他们对英语的兴趣,增强他们的人文素养,并帮助他们了解西方的原始文化等,从整体上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语言认知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者很重要的原动力。[1]传统的大学英语教材,往往是围绕相关考试展开的,学习材料相对枯燥,缺乏吸引力。与之相反,英美文学作品是现实社会生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反应,英美文学作品往往通过描述故事人物的生活与命运、思想与感情,阐述典型事件的社会褒扬、社会批判,渗透着人类普遍的、永恒的精神情感体验,具有丰富的情感性,对读者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入英美文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学生多元化的情感需求。而且,英美文学作品本身具有的美学价值和愉悦功能等,可以增强大学英语课堂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把他们学习英语的自主能动性解放出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处于最佳的学习心理状态,进而提高他们的英语学习效率。
(二)增强语言基本功,培养语言运用的创造性。
英国大文豪利维斯(F.R.Leavis)言道:“文学的重要性不仅仅是它本身很重要,而且还因为它蕴藏着创造性的.能量。在文学中,或许只有在文学中,一种鲜活的、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的感觉仍然显而易见……”[2]“文学语言是语言应用的最高层次”。[3]不同流派的作家有不同的写作风格,不同的写作风格就需要不同风格的语言来表述,阅读这些作品有助于学生“掌握语言的多样性和丰富性”。[4]学生在阅读学习英美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不仅能接触并习得各种语境中的语音、词汇、句法和语篇知识,而且能增强根据不同的语境或交际任务而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的意识,提高他们创造性地使用语言的能力。
(三)扩大知识面,增进对西方文化的了解。
文学不仅是语言的艺术,更多的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文化精髓的传承。文学是一个窗口,透过它,我们可以洞察一个民族文化的轨迹和情感。[5]张汉良教授言道:“文学的学习有利于跨文化的传播。”[6]赏析英美文学是了解西方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有了这种真正文学意义上的“学习”,我们的学生始有可能“领会”西方文化的思想与价值体系。因为“文学能反射出文化的某个层面”[7]英美文学的赏析,所以可使学生更真切地了解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在全球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中游刃有余。
(四)陶冶情操,提高人文素养。
英美文学名着是外国文学中的精品,是人类文明的精华。[8]是“由那些有着伟大灵魂,开阔博大胸襟,独特个性,敏锐的生命感受力,深刻的洞察力和杰出艺术创造才能的作家用生命铸造出来的……它们能超越特定时空……有着动态开放性、能够向着任何有着不同文化背景和个体差异的读者敞开的艺术世界”。[9]对于学习者本身来说有助于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功能。英国着名诗人叶芝曾说:“文学在我心中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教育力量,是所有价值的最高创作者。”[10]学者虞建华曾指出英美文学有助于陶冶情操,开阔视野,认识人生,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文学涉猎广泛的题材在表达悟识、反思生活方面的价值是其他方面的学习所难以取代的。[11]英美文学作品所具有的哲学、人文、美学等价值是学生人格自我完善、提高文化素养及自身素质的重要学习内容。
四、结语
经典的文学作品是文化的精华,是最有效、最有力、最优美的语言,是在有限的时间获取最有价值的知识的有效途径。大学英语教学不仅是一个传授语言技能的过程,而且是帮助学生了解西方原始文化、强化文学熏陶、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适当引入一些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不仅有助于学生夯实英语基本功、激发兴趣、增强人文素养等,而且是众多学子的心声。所以说,英美文学引入大学英语教学这一新的教学模式既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又迎合了学生的心理需要。
篇10:比较教学法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运用及意义
比较教学法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运用及意义
英美文学教学是外语课堂教学重要部分,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注重揭示文学现象的内因,其缺乏相互比较的弊端十分明显.本文拟以引进比较教学方法,论述比较教学法在荚美文学教学中的运用及其具有的价值.
作 者:苏光华 作者单位:佳木斯大学公共外语,部黑龙,江佳木斯,154007 刊 名: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36) 分类号:H3 关键词:外国文学 教学 比较教学法篇11:英美文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摘 要】 英美文学是高中英语教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阅读英美文学,体验原汁原味的英语,有助于学生理解英美文学作品的写作思路,了解外国文化背景和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
本文分析了我国目前高中英语教学的现状,阐述了英美文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并且提出了将英美文学渗透到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具体建议及措施。
篇12:英美文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我国现行的高中英语新课标教材中涉及了许多英美文学方面的内容,要求学生加深对英美文学的了解,同时也对英语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英美文学渗透到高中英语教学中,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文学素养,培养多元化思维,还有利于教师提高个人教学水平,解决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诸多问题,促使素质教育切实得以落实。
1. 当前我国高中英语教学现状
1.1 教学方式枯燥单一
应试教育是我国当前教育的显著特点,高中的英语教学也不例外。
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学习为考试所用,因而教师大多采用题海战术的方式组织教学。
此类教学方式枯燥单一,对英语的教学主要停留在语法、词汇和时态的学习上,要求学生对文学作品不求甚解,忽视学生的内在感受,导致学生将学习英语视为负担,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率尤为低下。
1.2 重视教材,忽视学生需求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
学好语言不仅需要对其文化背景、风俗人情有深刻的认知,还要有一定的语言逻辑思维。
虽然现在的新课标中增加了许多英美文学方面的内容,但是当前高中英语教学中始终采取的是滞后的教学模式,即教师过分依赖教材,照本宣科。
为了提高学生的应试水平,教学过程中教师侧重于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而缺乏对英美文学深层次的剖析,忽略了学生文化素养的积淀。
2. 英美文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文学作品是社会现状和时代背景的反映,是作者情感的流露和思想的表达。
教师在讲授教材时对英美文学作品的分析讲解,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以使学生最大限度地了解英美文学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向学生普及文化知识,丰富学生情感经历,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使其学会独立思考和判断,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为未来的发展与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另外,学生在阅读和欣赏英美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可以扩大词汇量,学到规范的语言表 学好英语这门语言,改变英语学习难的现状。
3. 英美文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方法
要实现英美文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需要高中英或语教师提升自我素养,做到因材施教,学会从教材内容引申出文学作品,懂得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
3.1 观看英美文学原著改编的电影来训练英语听力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观看英美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可以充分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文学作品的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所以在影片的选择上,教师应该尽可能地选取原著改编并且遵循原著作品精神的影片,不仅能够对学生进行启迪和教育,还要与学生产生共鸣,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同时,要注意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选择语言难度适中且发音标准的影片。
采用这种方式开展听力教学的训练,可以将真实的英语语言文学背景呈现给学生,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受,让学生体会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技巧,对于学生英语听力的提高有极大帮助。
3.2 采用真实标准的口语训练材料练习英语口语
在英美文学原著作品中经典的日常交际用语可以说数见不鲜,同时还有一些令人深思且富含哲理的优美句子。
在教师的悉心引导下,学生可以欣赏文学作品的意境,感受英语语言表达带来的美感。
如果将英美文学原著作品中好的句子和段落运用到英语口语的训练中,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文学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对英语文学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与喜爱,同时更能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3 利用英美文学原著作品进行阅读训练
每一部英美文学作品均是社会的缩影,阅读这部作品,也就意味着走进了这个世界。
文学作品是语言的精粹,是文化的积淀,是不同国家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的再现。
在阅读中学生可以了解异国的风情,体验不一般的生活,可以与作者对话,探索作者的内心,丰富自我的情感,得到心灵的宁静与慰藉。
同时,在反复阅读高质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丰富自己的词汇和语法,熟悉语言的运用技巧,完善语言的表达能力,提高文学的鉴赏水平,最终实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大幅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4. 结束语
英美文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一方面促使教师学习英美文学的精粹,中外结合,改善教学方法,使英语教学不只是停留在语法、词汇层面,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教学效率;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积极查阅英美文学作品,欣赏英美文学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多元化思维,丰富学生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英美文学论文范文
★ 英美文学书目清单
【英美文学职称论文在教学中的应用论文(精选12篇)】相关文章:
如何对教学学习困难学生进行教学原则论文2022-10-30
十九世纪英美文学对农业经济的概况探索论文2023-07-29
英美文学作品的语义论文2022-04-30
大学生职业素质认知状况研究论文2023-04-27
Internet技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2024-01-07
文学场与澳门文学批评话语介绍2022-11-27
经典古诗美文在文学中的作用2022-04-30
英语招聘写作范文2022-12-13
写作的英语2022-08-10
大学英语教学的跨文化意识培养论文2023-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