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0年代:中国经济学人的光荣与梦想》读后感

时间:2022-10-24 07:49:00 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八0年代:中国经济学人的光荣与梦想》读后感(共15篇)由网友“SeanGorilla”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八0年代:中国经济学人的光荣与梦想》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0年代:中国经济学人的光荣与梦想》读后感

篇1:《八0年代:中国经济学人的光荣与梦想》读后感

《八0年代:中国经济学人的光荣与梦想》读后感

学生期末考完, 回家了,自己终于可以静下心来读读买来的书了。 自己看书,一直很杂,什么类的都可以看看,这或许是自己的个性所致,不追求深入、不热衷于钻研,只是喜欢看看热闹。管他的,只要喜欢看书,就是一种享受。 这两天,看完柳红的《八0年代:中国经济学人的光荣与梦想》后,感慨很多。 80年代,我10至20岁的年纪,最值得回忆的东西,当然,我只是对个人的美好回忆,不可能有对整个国家改革的重大事件的回忆和感受。但我的记忆中,那个年代真的有好多新鲜的'东西,让人回顾。 现在这个年龄,看了这本书后,我感到了那个年代,那代人对改革和新鲜事物的追求,对整个国家的影响,书中好多人名都很陌生,但好多关于经济方面的专业术语,却那么熟悉,因为在报纸、书籍、电视上、教科书上出现的频率是那么高,那些词语给了我们多少希望和激动。 那个年代真的是精神的至高境界。人人在思变,人人都有激情,人人都有梦想,可现在有吗? 我还是被那一代经济学家们的精神所感动。对理想的追求、对知识的追求、对国家前途的关注,对真理的执著,对社会的责任感,他们可以放弃自己的名利,不在乎个人的得失,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和领导真的是在为国家、为人民的命运而奋斗!读后,感慨万分。 想想现在,生活水平是在提高了,可安全感全无,物价在涨,工资太少,昨天买点苹果,还自嘲,前几年,还可以买贵的苹果,现在真的只能选最便宜的苹果,而且还嫌贵。生活不说,最主要的是对未来的追求全没了,人对梦想的热情更是无影无踪。 记住这些经济学人在那个年代所创造出的精神财富,记住他们为我们这个国家创造的开改局面,我想,对于我、对于我们每个中国人都是种财富。

篇2:光荣与梦想读后感

光荣与梦想读后感

终于读完了《光荣与梦想》。这本书是去年3月在南大附近的一个有品位的书店买的,陆陆续续地读,一直到昨天晚上才读完。一是书太厚,二是时不时地因为工作或学习忙碌而停下来,好在坚持着,总算是读完了。

刚当记者的时候,Mr Zhou就叫我去办公室问话,诸如“爱读书吗?”“都听过哪些电台?中央台?新疆台?香港台?台湾台?美国之音?……”还好,不是面试,我顺口就回答了,有一说一,他看上去比满意。后来,他提到了一本书,名字叫《共荣与梦想》,这个我没看过,以前也不曾听说过,但这个书名就这样沉淀在了我的记忆中。

去年终于在书店碰到了这本书,虽然价值68元,但看到封面上的话:“用最短的时间最全面、最深刻、最本质地了解美国。”我毫不犹豫地买下来了。

本书的作者是威廉・曼彻斯特,美国记者兼作家。《共荣与梦想――1932-1972年美国实录》出版发行与1973年,从1932年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上台前后一直写到1972年的水门事件,勾画了整整40年间的美国历史,内容十分丰富。

该书对这一时期美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巨大变化,历届政府中统治集团的内讧和两党的勾心斗角等等,都写得绘声绘色。对近40年来美国人的精神风貌、社会时尚、各阶层的生活,一直到流行的衣饰发型、音乐电影、美语中的时髦词汇等,都有广泛的评述。

《光荣与梦想――1932-1972年美国实录》运用新闻报道的特写手法,根据大量的美国报刊资料和采访材料写成,对了解美国当代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内幕情况,提供了比较丰富的资料。 正因为此,这本书在1979年在大陆首次出版后,对一批国内新闻记者的写作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光荣与梦想――1932-1972年美国实录》至今仍然是美国亚马逊网上书店排行榜名列前茅的“五星级”图书,累计出版了160多万册。

读完这本书,你也许会明白,什么叫大手笔,作者截取美国历史上40年最波澜壮阔的一段,忠于事实,徐徐道来,纵横捭阖,举重若轻,将大事件与小事件,国情与民情,历史卷轴与风俗人情鲜活生动地展示出来,令人赏心悦目。

---------------------

断断续续看过威廉・曼彻斯特写的美国断代史――《光荣与梦想》,书很厚重,字体也小,内容有趣而繁杂,而且其中有很多媒体的言论,感觉对于目前的工作方面有很大的帮助。本书语言流畅,是一本翻译很成功的著作,每天看一些,时间一长,居然也看了几百页,现将读书过程中的点滴感悟拿来与朋友们分享。

大陆的历史书很多其实近于演义,大学时候还很喜欢读××大传,××史类的书,这些史书的特点是,一是全是帝王将相的“相斫史”,二则内容近于小说,远离历史真实,三是脸谱化人物,做史者眼中只有黑白俩色。但曼彻斯特则不然,这本书虽以美国总统的更迭为主线,对四十年间历届政府的两党政治纷争和具有世界影响的政治大事都给予特别的关注;但也对普通美国人的精神风貌、社会时尚、各阶层的生活状况,如流行的衣饰发型、音乐电影,学校枪击,工人、退伍军人和黑人的群众斗争等做了面面俱到的讲述;书中内容是根据大量报刊资料和采访材料写成,翔实可靠,真实严谨,没有那么多的为尊者讳的矫饰与迷雾,不偏袒不掩饰,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美国,真实的人;书中的伟人也不再是一副秉天地之正气毫无人味的样子,即使伟大如罗斯福,固然睿智,具有很多美德与修养,可只要是人,总难免会有些小缺点,这样的作者,这样的政府给予他写这些缺点的自由。

当我们站在这样的时间点上重新审视从1932年到1972年的40年间的`美国历史,我们无法仅仅将其视作太平洋彼岸一段远去的回忆,当改革走过三十个年头,当经济危机之剑高悬,当今天的中国也面临失业、经济危机、罢工、童工、矿难等社会问题的时候,我们重读当日的美国吧:

“1932年6月,美国东北各名牌大学毕业生在拼命找工作了;那时连在纽约百货公司开电梯也要有学士学位;曼哈顿六号大街某职业介绍所招聘300人,实有5000人来应聘”,那些创造了60年代繁荣的美国人无法不在30年代仅仅为了面包而努力工作;

“作家路易斯??阿达米克亲眼见过,竟有些十来岁的女童工要从黎明到黄昏,不停地看管30台宽式织布机;在布鲁克林区的“血汗工厂”里,15岁左右的童工每周只挣二元七角八分。女工每周工作 50小时,报酬是二元三角九分。”当今天的人权组织带着人性的光辉指责亚洲的“血汗工厂”的时候,我们不要忘记它在曾经的美国是如此的合理又合法;而当我们对今天的A股深恶痛绝的时候,我们要知道“纽约证券交易所行情牌上的股票价格,只等于1929年的 11%;投资者的损失达740亿元”;“西弗吉尼亚州的医院要病人保证交医疗费才收”, 同样在西弗吉尼亚州,“统一煤炭公司第九号矿井爆炸,活埋了78人”,“富人脑满肠肥,大众饥肠辘辘”“这边是悲惨万状的地狱,那边一条马路 之隔就是一座座灯火辉煌的高楼矗立于凄然的月色之中。这些高楼是权力的顶峰,全世界的大部分财富就深锁在楼底坚固的地下库房里。”,“在60年代的某个时候,即使红灯亮了,他也直闯过去;药剂师把药给拿错了;有一个纽约妇女得到通知,要她交付她从来未打过的越大西洋通话的电话费,她拿起话筒要抗议,却听到电话里有小提琴演奏的声音,原来一家唱片公司 的电线和她家的串线了。”“看来什么事都越出了常轨”。更严重的是“那时美国人好像完全看不到未来的发展”……这还是电影中充满梦想的国度吗?透过曼哈顿高楼闪烁的灯光,好莱坞璀璨的星光与自由女神的希望火炬,真实的美国姗姗而来。

但美国有远见的先辈没有止步,没有彷徨,他们带着梦想继续前行:“罗斯福在《全国复兴法》中规定:工人有“组织和通过他们自己选择的代表进行集体谈判工资的权利”;不得限制工人加入自己选择的工会作为受雇条件;雇主应遵守总统批准的有关工资、工时等 规定。”;“1945年,杜鲁门总统曾经亲自出席了一次国会联席会议,要求制定一项全面的医疗保险计划。”;“1966年7月1日,美国16万名在医院就诊的年老病人得到了医疗补贴的资格。”;“约翰逊提出的计划还有:与心脏病、中风、癌症、水源污染、空气污染、公路广告牌、废弃汽车场作斗争。”……当我们赞叹今日美国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良好的大学教育,全民医疗保险体系,完善的金融监管机构,发达的工会组织,兼顾公平与效率的税收制度和富足的物质文明的时候,我们回过头却发现,即使头号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道路上也是崎岖坎坷,甚至血泪斑斑。但国家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一旦开始,就如车轮滚滚向前,无法停息。美国如此,中国也无法脱离这个历史规律。

篇3: 《光荣与梦想》读后感

《光荣与梦想》读后感

这部美国叙事史读来不像寻常记忆中历史书的枯燥乏味,布满一条又一条时间线,是如小说般的情节跌宕。读罢后,心中是疑惑、震惊。

震惊这竟然是美国,震惊强悍如美有这样一段低迷、黑暗、迷茫、脆弱的时期;疑惑这样的美国历史怎么叫做了“光荣与梦想”,究竟何来的光荣,梦想也不过是奢求。正如威廉·华兹华斯在首页所言“那如幻的灵光逃到那儿去了?那光荣与梦想,如今到哪儿去了?”对美国,情不自禁有了理解。

从一开始补偿金远征军游行开始,阶级性显露无疑——生活优越的,事不关己;死里逃生的,水深火热。为了逃避责任显示出冷漠、自私,在铁铮铮的事实面前编织谎言。那就是实打实的“一战”老兵身份,被诬陷为想要不付出劳力、白白分一杯羹的流浪汉;那就是一群“胡闹”的制造**分子。即使胡佛心中犹豫,麦克阿瑟代替他下达命令:士兵们对老弱病残的“远征军”进行打击镇压,伴随着催泪弹大量投掷、军棍劈头盖脸的砸下,河岸边的远征军流浪者们的营地是一片火光。这一群,只想要取得本属于自身利益的人遭受到如此的待遇。麦克阿瑟时候却并未受到严重的惩罚。在股市崩盘、大萧条盛行、到处都是失业的流浪汉时期,胡佛依然发表演说表示如今大部分美国人都过着衣食富足的生活,美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政治家就可以和阴谋家、权术家画上等号了。

富兰克林·罗斯福的就职可谓临运而生、临危受命。期初,所有人都不看好这个因小儿麻痹症变成跛子的总统。他是真正想要为那些失去所有希望的农民、工人、中下层阶级的民众们做出改变的。他上任后,推出连续的法案,却因为高等法院的保守派思想,最终一一被否决。经济慢慢有了起色,道琼斯工业指数也重回三位数,大家的钱袋鼓了起来、孩子们又可以重回学堂。社会上对罗斯福的批判却愈演愈烈,评论家大骂他的假面、媒体新闻指责他无所作为。舆论下的事实弥足珍贵,民众的双眼却是雪亮。即使共和党拥有在罗斯福努力下活跃起来的经济中聚集起来的多出一倍的竞选预算,即使有众多信徒的库格林与天才般的魔鬼休伊·朗,罗斯福依然以1100万票的差距力压竞争者。因为他无时不刻放在身边的电话随时接受民众的`抱怨、解决他们的问题,因为他每一次亲和、温暖的炉边谈话通过电波送到每家每户,因为他的政策都是真真正正为了穷人的利益,大家将他视为黑暗中的唯一昼光。富兰克林·罗斯福,就是人民的上帝。

起伏是天命的注定。一切渐渐复苏,向着好的方向发展。而命运追弄,一场飓风来袭。来得这样突然、来得这样猛烈,甚至在其到来的三天后,其余地区的人全然不知晓这件事。太多的工程需要重建起来。情况,雪上加霜。偏偏这个时期,希特勒踏上征服欧洲之路。难免孤立派坚持要“自扫门前雪”,休管欧洲“瓦上霜”,四面环海洋的美国有天然的海洋屏障。若不是罗斯福的坚持,大美没有今天——空袭的力量将是致命的。日本的珍珠港偷袭让坚决反对罗斯福决定的人也立马闭上了嘴。也许只有在挨打后,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有备无患,没有错。然而,这场偷袭下美国损失严重。只有几艘外出的航母“幸存”。罗斯福悲愤交加,“我们的飞机竟然摆在地上被摧毁了!摆在地上!”它们,这样被造出来,这样被炸成碎片。全国进入备战状态,战火一触即发。

富兰克林·罗斯福是否是生不逢时,留给他的永远是接踵而至的难题,他不得不收拾一个一个“烂摊子”。罗斯福也许真是派来的使者,他的及时出现是力挽狂澜的勇士。即使每一个决定遇到的阻力不断增加,他从未有过动摇——坚信自己的正确、坚信自己的努力、坚信自己能成功。他是个并不高大的“跛子”,他是个屹立不倒的巨人。再大的灾难,他都镇静面对,仿佛一座山。他是生而逢时的,他是应难而生的问题终结者。没有他,没有今天的大美。因为他,抓住了这荣光、这梦想。

篇4:《光荣与梦想》读后感

初次听到《光荣与梦想》这本书,是在罗振宇的节目“罗辑思维”中听到的。拿罗振宇的话说,这本书就是他们的镇店之宝。最近闲来无事,看了这本书,颇感有趣。这次调了其中几个片段,来谈一下我的收获。

众所周知,在战争期间物资供应紧张,所以美国人在这段时间里也实行了配给制。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许多有趣的小故事,让我来看一下吧。人们在实行配给制的过程中对糖、黄油、肉、香烟这些东西短缺尚可以忍受,毕竟战场上的部队和大量的人民需要这些东西。但是假发、割草机、纸张、尿杯、龙虾叉这些东西短缺却是大惑不解,这难道也是前线需要的战略物资吗?这是怎么回事呢?

当时的人民对这种奇怪的现象大惑不解,以为其中可能是存在大量内部交易、腐败等行为。好来才知道真实的原因——原来是平时生产这些小东西的工厂多数情况下都在为战争机器服务,所以战时不会生产像游船、龙虾叉一类的东西。这里插一句,从这个细微之处我们就能感受到当时美国国力的雄厚、科技的发达。一些平时生产边角料的工厂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竟可以满足军队苛刻的要求这是多么的令人不可思议。从这也可看出美国民间技术力量储备的雄厚。不知那些动辄就说中国赶超美国的人怎么看这个现象?不要忘了这还是七十多年前的事了。一个国家的国力无时无刻不在细微之处中体现。对于我们现在的中国来说,宏大叙事已经够多的了,我们也需要一些精致的小玩意儿来展示我们自己。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问:“那些小东西的库存呢?库存也应该会被清理的啊。其实这里真正的原因则是全国性的大动员必定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问题。例如当时全美91%的人口,也就是1.22亿,都需要发放”糖配给证“,不能指望发放过程中不出任何的纰漏,错误是难免会发生的。当时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洛杉矶发生了一起谋杀案,当地记者菲尔顿立刻赶到案发现场,确定受害者已经死亡,他就立刻前往受害者的住处。不过,他可不是为了去查找真相的。他一到地方,气喘吁吁地问房东:”能不能把死者的房间租给我?“房东摇摇头说:”我已经租给刚才过来的警察了。“由此可见当时的物资调配有多混乱。

从上面这个故事中,我们能够感受到计划经济是多么的不靠谱。一个系统越复杂,越不能依靠简单的计划行事。所以中国目前进行的经济市场化改革是绝对不会倒退的,市场化是一条必然的道路。

篇5:《光荣与梦想》读后感

关于历史,我们能说的实在是太多了。就一个很基本的问题――什么是历史?就足够写无数本皇皇巨著,发表无数篇大小论文。即便如此,这个问题至今还是很难说有任何的定论。就我本人而言,对历史的喜爱几乎是与生俱来的。可惜的是,我没有接受过历史学的专业训练,在历史理论方面几乎就是一片空白。最近一两年里,通过读书,我从钱穆、黄仁宇、余英时还有赫伯特·巴特菲尔德等人的著作中了解到这方面的一些只言片语。因此,对于这篇读书笔记,心里一直都忐忑不安、不敢下笔。可是随着时间一天天的过去,读《光荣与梦想》时的一些想法渐渐开始淡忘了、模糊了。心里终于着急起来,不管是思想还是谬论,还是赶紧写下来吧,反正也不拿去发表。

对于《光荣与梦想》这本书,套用一句俗话,可谓”如雷贯耳、闻名已久“了。我看书一向比较挑剔(主要是怕浪费时间),往往只读那些评价普遍很高、或已得到时间证明的书。读之前也一直担心《光荣与梦想》会不会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直到自己辗转买到这本厚达1000页的大部头,开始认认真真读的时候,才发现这是一本多么出色、多么精彩的历史著作。作者威廉·曼切斯特用他幽默风趣的语言、广博的涉历,通过引证各种原始材料――谈话、评论、报道、甚至流言蜚语等等,展示了从1932年至1972年这40年期间美国社会各阶层、各方面演变的历史长卷。

《光荣与梦想》带给读者的不是乏味的流水帐、也不是片面的褒贬、更不是意识形态色彩浓厚的说教。《光荣与梦想》尽管拥有一个冠冕堂皇的书名,但是它的内容却大都关乎芸芸众生的普通生活。尽管政治和政治人物不可避免地成为无数史书的主要部分,但是我始终认为社会本身才是本书关注的焦点。《光荣与梦想》通过对这40年间美国社会起起落落的描述,包括大萧条、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冷战,相当忠实地把一个”原生态“的美国展现在我们面前。

由于所处教育环境的影响,一直以来我们或被动或主动地读过很多批判美国和资本主义的书和文章。这些书大都叙述简单粗暴、结论武断、批判色彩过于明显,等我们慢慢从多个渠道了解到”真象“后,立即就会对这种教育和书籍产生极大的反感。我自己就发誓再也不读这种书,坚决不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这些垃圾上面。现在想来,我们的历史教育还有很大的改进余地。在时间面前,没有任何金科玉律是可以保证万世不变的。与其用那些预设目的的片面材料,还不如读读这本美国人的现身说法,效果反而会更好。《光荣与梦想》主要讲的也是美国的失败和问题,而不是美国的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的优越,这也是符合美国记者的一贯风格。

《光荣与梦想》依靠大量原始历史资料、通过平实的叙述来讲述某个特定时代的美国及其社会。通过读这本书,我想我们对美国及美国人的看法将更趋于理性和平实。我们至少可以感觉到:美国既不是天堂更不是地狱,美国其实跟我们自己国家一样,有丑陋的一面,也有可爱的一面;美国人不是天使更不是魔鬼,他们中有坏人也有好人,大部分人和我们一样,为了能够生活得更好而努力拼搏。我们从许多研究型的书籍里也能够读到对美国及其民族性格的剖析和归纳。那些抽象的概括虽然不能说错,但也很难百分之一百正确,介乎一种”似是而非“的层面。读过本书,我们可以以一种平视的角度,从我们自身的生活和情感出发,来看待美国和美国人。

当然,《光荣与梦想》也不可能穷尽那段时期美国的所有事情,以及美国社会的每个角落。所谓的全面,在书写历史时永远都是相对而言的,特别是一部国家史和社会史,它往往只能选取期间典型的,能够从中看出历史演变、社会变迁脉络或趋势的那些事件。同样,所谓的客观,对于历史来说也永远是个相对的概念。任何一个历史学家、或者写历史的人都会不可避免地带上自己的爱憎。同时,记述历史并不是简简单单地讲述一件事,它必然包含许多其他的目的在里面,比如我们经常说的”以史为鉴“.《光荣与梦想》也并非是十全十美的作品,但是对于我国现在陷入低潮的历史学来说,这本书至少可以提供给我们一个”可供借鉴“的机会。

我国历史学的衰微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其实衰微的不仅仅是历史学,包括文学、美学、哲学、政治学等社会学科都遭到前所未有的冷遇。只有经济学一枝独秀,但近年来也饱受诟病。其中的关键原因是在国家和社会急速转型的大背景下,这些本身就”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学科一时间跟不上社会变迁的步伐,满足不了人们已经改变的胃口和社会大众的需要。由于国家教育体制、科研体制的惯性、以及我们国家本身问题的复杂性,要解决这些”滞后“问题绝非一日之功。然而危机的另一面其实就是机遇,有了”大落“方有”大起“.就历史学来说,今天我们至少已经看到一丝曙光的出现。这一缕光明来自于我们从西方学者(包括华裔历史学者)那里借来的火种,重新点燃了那堆余烬,让它重新焕发千年的辉煌和骄傲。

要说我们的历史学,本不该是这样的,更不能摊上”先天失调“毛病。全世界各大文明体系中,中国人的历史观念最强。中国的历史资料也最丰富。除了人所共知的《二十五史》外,还有其他汗牛充栋般的史籍、野史、传记、笔记等等。甚至祖先祭祀时使用的那些骨骼、龟甲都雕刻着一个遥远时代的历史。这些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是我们追溯史迹、缅怀先人的精神寄托,更是我们后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想想可怜的印度人吧!他们虽然名列”四大文明“之一,却因为不重视文字相传,现在只有靠《大唐西域记》这样的中国典籍了解自己的历史。相比之下,中国人简直是太幸福太幸运了。

近现代中国史学的衰微缘于”五四“以来对中国传统的极端反动。这些盲目否定历史和传统的运动最终摧毁了传统史学(包括其精神和文本)应有的地位和尊严,也割断了它流传的脉络,使那些优秀的传统由于被抛弃的时间过长而逐渐被人遗忘。近代以来,我们的历史学一概以西方为标准、以西方比附东方、言必称希腊,完全忽视了中西方大相径庭的发展路径和特色。建国以后,更是一切唯马列主义为马首是瞻。马克思列宁主义中那些缘于西方(俄国)历史的原则、标准、判断,成为裁断我们历史”剪刀“:这一段是原始社会,这一段是封建社会;这是进步的农民起义,这是反动的封建统治;这是先进的生产力,这是腐朽的封建上层建筑,如此等等。这种变相”全盘西化“的结果就是割断了我们的历史传统、肢解了我们历史的整体、混淆了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将史学片面化和意识形态化,从而使我国史学走入一条死胡同,深陷困境而难以自拔。

我国传统史学并非没有缺陷可言。建国以来的史学研究也并非一无所成。但是,当我们把眼光放长远来看,以官修史学为主轴、以儒家思想为基本治史原则的传统史学确实面临着一个向”现代化“和”科学化“转型的大问题。遗憾的是,建国后的”马克思化“并没有为史学转型带来多少积极的成就和经验。传统史学一向被人贬为”王朝的家谱“,而马克思化的史学也没有走向大众、反而成为宣传的工具和政治的玩物。其结果是导致史学在改革时代急速边缘化和国民历史素质的降低。这简直就是一个天大的玩笑――世界上历史材料最丰富、历史传统最悠久、历史关切最深厚的民族竟然陷入无史可读、无史可治的境况。

我国史学的转机始于新世纪。掀起这次史学革新帷幕的是以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为代表的海外华裔史学著作在国内的流行。《万历十五年》在国内的成功是空前的、带来的影响也是开天辟地式的。随后,国内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了一大批相似的作品、掀起了新一波的史学热。到后来,就有了易中天的”超男"现象。《万历十五年》之所以流行,学者们可以得出无数条原因。但是作为普通的读者,《万历十五年》给我们的感觉就像一阵清风吹来,让我们体会到一种不同的阅读享受。原来历史是可以这么写的?这是我读完《万历十五年》后最大的感慨。

有了《万历十五年》的铺垫,再去读《光荣与梦想》,那种强烈的冲击感已经削弱了很多。和《万历十五年》一样,《光荣与梦想》对于我们中国读者和治史者而言也是一种崭新体验和可能选择。目前国内繁荣的史学热背后,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西方史学著作的影响。这也许暗示着一个新的方向。不过表面的繁荣无法掩盖内心的苍白和空虚,仅仅靠西方的影响是不够,必须把这种影响内化为我们自己精神的一部分,和自己的传统融合在一起,以西方唤醒东方,以东方整合西方,这样才能走出一条坚实的、长久的道路来。中国史学的未来必须构建更加坚实的理论和心理基础,必须融合传统史学和西方史学的精华,从而开辟一条新路。这条路需要许许多多人的努力,包括学者乃至我们这些普通读者;这条路还需要时间和试验,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但是,只有走上这条路才能够让史学真正回归。

《光荣与梦想》读后感

篇6:光荣与梦想读后感800字

从1932年罗斯福新政到1972年尼克松垮台,《光荣与梦想》生动地描述了近四十年的美国历史,涵盖了美国经济、政治、军事、娱乐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能让我们意识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美国成为所谓的“天选之国”并不是一建国就有的,它也经历了种种的危机和矛盾,也有公众对政府的不满和积怨,甚至濒临破裂的边缘,美国的发展历史为我国的现有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范本。

首先,该书描述的并非是经历,而是人性,意思是说,作者威廉。曼彻斯特会站在每一个历史人物的视角上去分析他的所作所为的理由和顾虑,正是他的这种负责任的态度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个活生生的历史人物,他们也有正常人的七情六欲,罗斯福会有极度自负的时候,杜鲁门会因为女儿的受侮辱而大发雷霆,肯尼迪明知登月计划费时费力但是为了国家的脸面还是要进行。我们会意识到,每个人做出的事情和选择都是有限理性的,区别在于伟人会在关键时候坚持自己的理性不会轻易放弃,而我们容易轻信别人,变得随波逐流。只有拥有坚定的信念和意志力,我们的事情才会最终开花结果。

其次,美国社会上发生的很多事情,我们都会感到似曾相识,的确,这正是在我们国家发生的现实。从青少年对现实的不满,对政府的议论,到中产阶级对老板和普通平民迥然不同的态度,再到上层阶级很多违法的事情,这些正是社会阶层进行流动和分层的真实体现。随着一个国家的快速发展,这个社会的结构会因为适应不了现实需要而进行解体,从而出现新的社会阶层。而当社会发展缓慢时,阶层出现固化,人民不满情绪增加,矛盾会大量出现,这个才是考验一个政府执政能力的关键时期。人们都希望用一个简单的思路或者方法去解决现实中的复杂问题,他们会对残酷的现实感到愤懑和绝望,政府需要做的是引导社会的舆论和思想,不能让别有用心的人对社会不满情绪进行误导,削弱社会结构,造成社会混乱,同时还要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让老百姓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这是生死攸关的大事。

最后一点令我忧心的是,作者提到的大学生教育的问题,读起来让人不寒而栗,大学生在象牙塔里养成了良好的怀疑态度和研究方法,但是进入现实社会却要求这些学生放弃自己的怀疑态度去接受现实的条条款款,这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因此在60年代的美国有很多青年人对现实感到绝望,沉迷于、性交、暴力等事情,形成了所谓的“嬉皮士”一代,还有大量的青年人加入了分裂势力,如穆斯林的“黑豹党”等,青年人对现实社会的反抗严重削弱了整个社会的活力和潜力。因此我们在大学生教育中一定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让他们对竞争激烈的社会充满希望而不是绝望,否则学生群体的不断庞大一定会对社会的稳定性产生严重影响。教育不能当做解决一切问题的良药,不能被宗教化,我们应该理性看待学生教育,让学生真正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而不是抱有功利的心态去追求“成功赢家”的人

篇7:光荣与梦想读后感800字

掌握大权的政治家,在需要做出重大决断时,往往会涉及到某些高深精奥的专业知识。学者们固然可以提供专业意见,政治家据此而做出正确的政治决策,仍然是一种极为可贵的领导才能。罗斯福总统就拥有这种能力。当时人评论罗斯福说:“他好像是一个配电盘、一个变压器,其他人的智慧和力量可以由此而传播。”

罗斯福受命于危难之际,在大萧条最为深重之时出任美国总统。他招集了专家学者们组成智囊团。但是,在罗斯福看来,大萧条并不是一个经济问题,而是一场深重的社会危机。在当选总统的那天深夜,罗斯福对儿子说:“过去我只害怕火,现在我害怕做不好总统。”后来,他在与一位朋友论及大萧条时,他又漠然地表示说:‘如果应对大萧条不利,自己就是最后一位美国总统了。’言谈间,颇有几分破釜沉舟、以性命相搏的意味了。

罗斯福应对大萧条的良策:就是发挥政府的力量,抑制商界豪强,扶助贫苦大众。

工会组织也是在罗斯福新政时期开始发展壮大的,谈到这一点时,作者特意强调说,罗斯福并不愿意看到工会力量的壮大,总统先生提议通过的相关新政法令,本意是要用政府的力量为工人们争取权益。然而,当时有一位名叫刘易斯的工会领袖,有一双比鹰隼还要锐利的眼睛,意识到这些法令的模糊规定,正是壮大工会的天赐良机,刘易斯通过组织一系列规模浩大的罢工运动,迫使大企业向工人们做出让步,就好像是强迫猛虎吐出了嘴里的猎物。那些强盗大亨们的忿恨暴怒,可想而知。也的确如此,在对抗罢工的过程中,大企业不惜重金,购买军火,招募私人武装,并且悍然对工人们使用武力,造成了许多血腥事件。书中评论说:“那是一段悲惨岁月,资方的恐怖手段染红了劳工史。”

虽然如此,我们从书中的相关细节中也可以看到,无论是资方的大亨,还是工会的领袖,尽管彼此怨恨,但还是保持着理智。例如说,密歇根州州长墨菲在决心用武力镇压一次工人罢工之后,却给刘易斯打了一个电话,询问他的意向。刘易斯怒吼连连,表示说,要用自己赤裸的胸膛迎接警卫队的子弹。然而同时,暴怒的刘易斯又可以微妙地暗示说,墨菲州长的祖父肯定会谴责州长的决定的。墨菲的祖父是在一次爱尔兰的起义之后被绞死。后来,墨菲对工人做出了让步,阻止了事态的恶化。我们相信,墨菲州长的克制,不仅仅是因为怀念自己的祖父,而更可能是出于对政治形势的综合考量。

美国钢铁公司的董事长泰勒特意与夫人一起去拜访刘易勒,主动做出和解的表示。

按理说,罗斯福政府在对抗商业菁英们的搏弈中,与工会组织是有共同利益的,但罗斯福政府也并不是无保留地支持工会,而是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而采取灵活的态度。或者会支持工会,或者也会谴责刘易斯先生。

美国人似乎是这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工人们用罢工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愿,是正当的;企业大亨们把自己不赞成罢工的意愿表达出来,也是正当的。既然如此,虽然没有人愿意发生血腥惨剧,但血腥惨剧的发生就是很难避免的了。幸好在这个问题上,所有的人都没有完全失去理智,终于能够达成妥协,才避免了更大悲剧的发生。

自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西方经济学流行的观点往往不赞成工会的作用。但是,这本书并不是用经济学家的理论来观察美国社会的。所以,我们看到,新政时期的工会运动,与二战之后美国黑人争取平等的运动颇有相似之处。最高法院承认黑人与白人享有平等的社会地位。然而,种族歧视者仍然可以公开表达自己的偏见。甚至有白人凶手残忍杀害黑人,却可以逍遥法外。在南方,迎合种族歧视者的政治家固然要承受来自美国政府的强大压力,却仍然可以保有足够的民意支持,维持自己的政治前途。而黑人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很大程度上与工会领袖刘易斯很相像,用抗争的手段,为追随者们争取拥有一片安身立命之地。

但是在黑人运动时期,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的偏见、更多的不宽容、更多的仇恨。那么,会不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呢?某一个团体为了争取正当权益的斗争,却得不到其他团体的理解,在斗争中,情感战胜了理智,失控的斗争必然会加深社会的分裂。相比于新政时期的工会运动、二战后的黑人运动,时期的反战运动难道不是一段更为惨痛的经历吗?

罗斯福的许多新政法令,往往在最高法院不能形成多数支持,不得通过。总统先生愤怒极了。后来,总统从司法档案的故纸堆里找出一条法令,允许为每一名年迈的大法官配置一名助理法官。那么,罗斯福就可以安插自己人充任助理法官,从而在最高法院形成多数支持了。

这种作法,是用不正当的手段侵犯了司法权,违背了美国政治的基本原则,所以,在这个问题上,罗斯福甚至遭到了党内伙伴们的强烈反对,提案失败了。本书的作者极为崇拜罗斯福,但在这件事上,却明确地指出,罗斯福的这个作法是完全错误的,没有任何可以为之辩护的余地。

所以,我们看到,尽管美国社会有许多独特之处,但它也与所有的人类社会都拥有一个共同点:只有坚持这个社会上所有人都认同的道德原则,才是维持社会凝聚力的最重要保障。

篇8: 读《光荣与梦想》读后感

读《光荣与梦想》读后感

世界上的任何国家都有它的发展历程,《光荣与梦想》记叙了美国如何摆脱困境、走出萧条,进而演变成一个超级大国的历程。《光荣与梦想》是美国的一部断代史,勾画了从1932年罗斯福总统上台前后,到1972年尼克松总统任期内水门事件的四十年间美国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全景式画卷。作者对这四十年间发生在全世界,尤其是与美国有关联的方方面面都给予了细致入微的刻画。

第一次看《光荣与梦想》是在我读高一的时候,当时只是通读一遍,并没有对它有更深的理解。但现在因为进入历史专业学习,将它作为研究资料再来看的时候,却有了相当不同的感触。

作者威廉・曼彻斯特作为一个马萨诸塞州工人的儿子,他切身体会到了经济大萧条的痛苦。他的第一本书写于27岁,书名为《和平的打扰者》,《光荣与梦想》则是他的第十部著作。

《光荣与梦想》全书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应运而起》,从1932年在经济大危机最严重的时刻罗斯福总统上台前后写起,一直写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部:《牺牲与变化》,从1941年“珍珠港事件”一直写到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第三部:《种下恶根》,从I951年到1960年艾森豪威尔总统任期结束的十年时间。第四部:《必得恶果》,包括肯尼迪和约翰逊两届总统的在任期。第五部:《尼克松终于上台》,从1969年尼克松当选总统写到水门事件。这五部分的划分,可以看做是作者对近四十年美国历史的发展和变化的一个粗略的分期。

在书中,‘美国的六十年代’被威廉・曼彻斯特称为“必得恶果”的时代――他在书的.末尾写道:“在干预了国外冲突1/3世纪之后,美国人民再次把注意力转到国内来了,他们要在与世隔绝中寻求安慰,在孤立中寻求复兴。”

冷战的冰凉铁幕,国外干预的尴尬结局,使那个时代的美国人产生了一种特殊的历史观。正是在这种特殊历史观的作用下,作者才奠定了本书的结论和结构:伟大的美国梦的破灭。

《光荣与梦想》带给我的感受是嘈杂与混乱,用一句在论坛上看到的话说‘这分明是一部美国版的《激情燃烧的岁月》’,我觉得这句话就是我再次读完它之后最深刻的体会。它其实并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史料,只能说它是那个年代美国的一部‘历史文学’。

篇9:光荣与梦想读后感1000字

一本关于美国从罗斯福执政到水之间的恢弘断代史,作者威廉·曼切斯特将美国从1932年到1972年这40年间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艺术、科学、热点人物和事件,甚至女性的服装潮流、性观念的更迭娓娓道来,铺展成一卷描写美国社会发展的“清明上河图”式的画卷,阅读前确实有被他的厚度所震慑,本书一共分四卷分别是《应运而起》、《牺牲与变化》、《种下恶根》、《必得恶果》,洋洋150万字,但一开始,就有种根本停不下来痛快,或唉声叹气,或捧腹大笑,远可观大洋彼岸之利坚光荣与梦想之始,近可观华夏重新崛起之端,出版40余年,依然能给我们这一代人新的启发和感动。

我在读这本书时的第一个感受就是,厚!150万字确实不少,算是一本大部头的书了,详尽叙述了40多年前美国社会生活之方方面面,好一副美国浮世绘。其中印象挺深的一个内容就是第一卷关于二战时期的美国的描写,太平洋战争怎么打起来的,乌龙的珍珠港事件,美国的国内外困境等等,很多年前,我在上高中的时候,课本上仅仅几段文字就将一场战争的重要转折点轻描淡写就结束了,远远看去,不过如此,但是当我再细看《光荣与梦想》时,就会发现,事情没我们想的那么简单,历史还是要细看才有意思,看看当时人在最具体情境下的选择,看看他们处理困难与问题的智慧和做出的那些不得已的决定。

除了美国最著名的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执政,那代表了美国战时的光荣与梦想,也有和平时期尼克松的“水”,这当然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丑闻,本来是一件跟尼克松毫不相关的事情,但是基于政治博弈,手下人干事手脚不麻利,自己决策失误,为了掩盖错误等种种原因,尼克松就这样一步步被拖下了水。整个过程层层推进,高潮迭起,堪比美国大片。其中那些愚蠢的手段和办事方式,比如为了讨好尼克松去民主党办公的水门大厦装的米切尔和李迪这帮人的行为,用一句网络用语概括就是“猪队友”,可以让你忍俊不禁,仿佛一出默默上演的悲喜剧。也有坚持正义不畏强权的检查官员考克斯这群人的伟大付出,哪怕是总统和上级的施压,也要保守自己的原则,把对美国的历史和公众的责任放在自己的利益之上,大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豪情,也让我们肃然起敬,心生敬佩。在我看来这群人所代表的美国大众,当算得上是美国和平时期的光荣与梦想。

听过一遍《光荣与梦想》的电子书,再看一遍纸质读物,皆有所得,对于我站在更为宏观的角度看待当下美国精神,从历史趋势中理解中国发展大有裨益,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诚不我欺。(作者:黄趾亮)

篇10:光荣与梦想读后感1000字

在我几年前读西方人的新闻时,哪怕经历了翻译可能带来的失真,仍觉得它与国内的新闻有很大不同。国内的新闻总是平铺直叙的叙述一个新闻事件,而西方新闻往往在保持客观性的同时,综合运用各类表现手法使得新闻有趣,充满了可读性,其中如经常的夸张、比喻等手法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新闻表达的内容。近几年,国内的新闻也变的有趣起来,比如当时我读到《经济观察报》的主笔许知远的文章,特别长篇专题文章时就明显感觉了一种西方新闻的味道。

后来,我知道了,中国新一代新闻人很多都受到了一位美国记者、作家的影响,他叫威廉。曼彻斯特,而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他那本横跨1932年到1972年四十年美国历史的名作《光荣与梦想》。 终于,每天下班回去,翻看一个小时,慢慢的看完了这本大部头,领略了四十年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虽然这部作品很厚实,但是阅读的体验并不艰深或是沉闷,如果真是这样,想必本书的写作方式也不会被这么多记者模仿了。尽管这部书从多角度表现了整个美国社会那段时期的社会生活,但是也有一条主线贯穿始终,那就是美国总统,从胡佛直到尼克松,中间有罗斯福、杜鲁门、艾森豪威尔、肯尼迪、约翰逊,这几位美国总统也经历着美国历史上一个动荡巨变的时代。

尽管美国政治相对更加大众化一些,但是毕竟站在舞台前端的总是那些风雨人物,所以以美国总统的更迭阐述美国政策的更迭,进而表现社会风气的变化,无疑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成功的写作策略。本书还有一大特点,便是把美国社会放在当时整个世界的背景下看待,所以,每一章的最后总会有一段同时期世界的局势阐述,与美国历史对比,制造一种“风起云涌”的效果,很有感染力。而本书最具煽情-色彩,也是被中国记者们吸收的手法便是,在一个时间段上,说说后来的风云人物当时的情况,如还只有N岁,如还在某某学校念书,如还在干着某某显得不那么“风云”的小事。如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就是本曼彻斯特痕迹浓重的作品,当然,这里不是想抹杀《激荡三十年》的出色之处,毕竟,写这种时代大背景下的作品,《光荣与梦想》确实是很好的参考和框架。

在曼彻斯特笔下的四十年美国史确实可以称得上波澜壮阔,以大萧条时期的惨境和“补偿金大军”事件开始,在那个“山穷水颈的夏天,胡佛成了美国历史上一个不太光彩的总统,而充满传奇色彩的罗斯福着开始了他的时代。接下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似乎只有珍珠港事件让美国人对这场战争有着刻骨铭心的伤痛,而接下来尽管有大量美国青年战死沙场,但是美国却着实获得了现实的战争红利,而杜鲁门正是幸运的接过了这份红利,但是也“不幸”的接过了罗斯福光辉的时期给他留下的阴影。在书中描述着杜鲁门刚上台时,人们对他的猜疑和他对人们常常拿他与罗斯福比较的恼火,不过他坚持了下来,还开启了冷战时代,而国内,臭名昭着的麦卡锡也开始了美国内政的黑暗年代,另一名“斗士”尼克松似乎是颗冉冉升起的新星,但是却显得没麦卡锡那么强硬。

艾森豪威尔结束了民-主党对白宫的长期“占领”,同时带领美国进入一个“全速而稳健地进行”的时期,那段时期,美苏两国在太空的竞争开始,书中对当苏联在初期处于领先地位时,国内各式各样的反应有着生动的描绘。接下来,美国历史另一位传奇总统,肯尼迪上台,在我看来他的传奇并不在于他后来的被暗杀,而在于他在任的时期确实是段动荡而洋溢激-情的时期。“猪湾事件”,越南战争,古巴导弹危机,给我更深印象的是肯尼迪对黑人运动的坚定支持,那场出动军队护送黑人学生入学的场景足以和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个梦想》的演讲场景相媲美。约翰逊在肯尼迪上台后的处境和杜鲁门颇为相象,在这段历史中,约翰逊似乎是一个容易被忽略的总统,似乎也只有在如“肯尼迪遇刺,约翰逊接任总统”这样的叙述中出现他的名字。在本书中,我们可以对约翰逊有更多的了解。终于,尼克松登场,据说很多人都想不到中美建交会在这个昔日的“斗士”任上实现,而这也正反映了政治的多变性和现实性。

本书以水及其余波结束,也让我结束了一段畅快的阅读体验。 尽管本书以美国总统的更迭牵起了主线,但是本书最吸引我的还是对各个时期美国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侧面的细致和生动的表现。而经常引用当时媒体的很有个性的表达,也让今天再看别有一番趣味。而比照中国的当下现实,竟也发现中国现在的很多现象与当时的美国颇有些“形似”,至于是否“神似”,那就是仁者见仁的事情了。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的中文版难得的翻译的很不错,至少读着感觉很流畅,我已经不知多少次目睹一本好书被糟糕的翻译糟蹋了,所以,对国外优秀作品来说,好原着还得配好翻译。对于想了解那段美国历史,也不愿了解的那么“本质”,那么“学术”的人来说,我强烈推荐本书,每天翻翻,在愉快的阅读中畅游一段异国光荣与梦想交织的年代,比照现实,或许会给我们些力量。

篇11:光荣与梦想读后感1000字

《光荣与梦想》是一套四部组成,描写美国1932年-1972年四十年间社会最动荡时期的纪实性文学作品。

纵览这四十年间,经历了二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民权运动等历史性重大事件,随着罗斯福,杜鲁门,肯尼迪,约翰逊,尼克松一位位政坛风云人物闪亮登场又嫣然远去,历史仿佛一个巨大的滚轮,不断向前飞速前进。

时代的节奏如此之快,每一代美国公民,每一位政坛领袖,每一次游行与运动,都包含着弱小个体的心中怀揣的小小梦想。他们或许偏激,狭隘,自私;或许过于理想化,或许茫目摇摆,但小小的梦想与光荣的使命感让每一个人在这个社会大浪潮下翻腾,这是一个让人心潮澎湃的年代。

惨烈的太平洋战争奠定了美国在世界的主导地位,以血和泪交织的黑人民权运动改变了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泥潭中越陷越深的越南战争牺牲了上万的美国大兵,从原子弹的诞生到氢弹的诞生,核武器的不断升级在预示着国力强盛的同时又为无辜的平民带来了残忍的核污染核辐射以及无穷的后患。如果说历史是场轮回,那么我们就是这无数轮回中最微不足道的渺小个体。但个体的思想,愿望,行动的力量不断汇聚爆发,又带来了历史的新篇章。

和平共处或许是人类的永恒话题,因为只要有国界种族的划分,有资源能源的争夺,有人性的贪婪就永远有战争存在。然而每一次战争,又会被一股更强大的渴望和平的力量湮没,在这充满梦想与渴望荣光的时代,正义和平是永远的主旋律!

篇12:光荣与梦想读后感1000字

每一个时代都有它的光荣。好的历史作品,作者本人肯定胸藏辉煌,他要有能处理烦琐的思路、明晰的心智、坚韧的毅力,更不用说要能大量阅读及要有勇气,来描绘出一种方式,好让某个时代的历史栩栩复活,尽可能地展现出时代的景象以及个体的命运。就此而言,美国史学家威廉•曼彻斯特的《光荣与梦想》做到了。

《光荣与梦想》是一部“1932-1972年美国叙事史”。四卷本,150万字,它无疑是一部厚重的大书:经济大萧条、罗斯福新政、二次大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肯尼迪遇刺、水门窃听等重大历史事件,以及40年之间美国人的生活状况、精神面貌、社会时尚、思想观念等变化。但最打动我的不是它的宏大广博,而是在于它的细致,细致到如一根针,那些并非关键性的笔触,不经意地戳中读它的人的心,激荡起一种沧桑的历史情怀。

第一部分“应运而生”,标题就表明了作者的历史观,如我国俗语说的“时势造英雄”,罗斯福之伟大,当然是有他本人的魅力和能力,但也可以说在当时美国社会濒临崩溃的境况下造就的英雄。开篇描写大萧条的惨况。其中有一处:“胡佛总统打电话给俄亥俄州前参议员埃特利•波默林,任命他接替道斯主持复兴金融公司。在接到电话时,波默林的口袋只有九角八分钱,而且在他前往宣誓就职的路上,就有十个叫花子跟他要钱。”这样近乎闲笔的描写,却完全凸显了当时当地的惨况,勾起读者内心的共鸣。在那些决定命运的历史时刻,总有一些恰逢其会的天才,被人们拥上了宝座,他的一言一行、一个手势,此后都可能决定一场战役的发动,一个民族的存亡,甚至于全人类的命运。

倘若说罗斯福是美国之光,那么,紧随其后的杜鲁门显得黯淡失色。他因罗斯福突然病逝,以副总统之职继任,他在任的1945-1952年,二战结束百废待兴,他既不像罗斯福临危受命力挽狂澜,又不具备艾森豪威尔的资历和好人缘,他是在一个尴尬的时刻以尴尬的身份去做一些其实算得上“擦屁股”的尴尬的事情。对于杜鲁门,到底应该如何看待他?在从前,我一直忽略他,而正是《光荣与梦想》,唤醒了我对杜鲁门、以及类似于他这样的历史人物的关注,我们或能取得更全面、更深刻的历史领悟。

1948年美国总统大选之所以成为美国史铭记的重要大事,正是因为在这一年杜鲁门实现了他的华丽转身。在美国政坛普遍不看好、主流媒体大加嘲讽的情况下,杜鲁门仍然孜孜不倦地实践他的政治追求,他深入民间走访各地,他在最后时刻逆袭成功,让那些自以为是的政客、还有早就拟好新闻标题的媒体出了次大洋相。杜鲁门走出了罗斯福光芒的遮蔽,以新的姿态出现在美国民众之前。那是属于他个人的光荣时刻,同时也是一次美国梦的实现。六十年之后,奥巴马入主白宫,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任非洲裔总统。回想书中所记录的民权斗争,美国黑人反歧视的历史,“自由乘客”非暴力运动,还有无数人的热血抗争,怎能不令人感慨万千?

曼彻斯特书写的这段历史开始于1932年,终止于1972年,而美国人民的美国梦,从1776年《独立宣言》的“人皆生而平等”,到1863年林肯在葛底斯堡演说中的“自由之新生”,到1963年马丁•路德•金在华盛顿林肯纪念堂激情洋溢的《我有一个梦想》,直到每一次危机后的奋斗,每一场困顿时的突围,每一回艰难中的前行,从来没有停止过。曼彻斯特的历史情怀,正是孕育于美国民族的梦想与光荣之中。

这样的梦想,同样属于全人类。《光荣与梦想》的中译本曾经于上个世纪80年代引进我国大陆,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何帆回忆道:“《光荣与梦想》是我们那一代人的‘圣经’。一个遥远国家的历史,却能激起那一代年轻人的共鸣,那是因为当年我们也有梦想,而且向往光荣。”世界如此广大,历史的风不管吹向何方,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总有一些相似的召唤,梦想如星映照穹苍,人类之光永恒璀璨。

篇13:光荣与梦想读后感1000字

“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 说这话的梁启超,将“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列为传统史学缺点“四弊二病”之首,视之为最为严重的问题。原因呢,自然是:“盖从来作史者,皆为朝廷上之君若臣而作,曾无有一书为国民而作者也。其大敝在不知朝廷与国家之分别,以为舍朝廷外无国家。” 常常为中华民族历史悠长而骄傲,也会因此而神伤。读完这本书,发现古今中外都一样,汗青上写满了大人物的事无巨细和他身边的鸡犬升天。 就像刚读完的这册书,厚厚的四本,风格独特,饶有趣味。从表面上,覆盖了美国从1932年到1972年这四十年见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战争等等各个方面;写作手法也是新闻电影式的,有细微至极的细节,有精心设计的分镜头,还有构思巧妙的悬疑。然而,写的最多,最具心思和最重笔墨的,却是这四十年来的美国巨头们。而巨头中的巨头,也就是美国总统,形成了四本书的核心和主线,所有的一切,都是缠绕着美国总统的更替而不断展开的。 让我梳理一下书中对四十年的美国历史的记录方式:首先是社会矛盾、苦难重重,然后总统登场、采取措施,接着连任竞选、不择手段;最后是文化生活,无关痛痒——这为一个循环,每个循环一个总统,时长八年。唯一特别的是,罗斯福独占了两个循环,而肯尼迪只有半个。由此展开,美国的历史就是罗斯福新政、罗斯福二战、杜鲁门主义、艾森豪威尔缓和、肯尼迪遇刺、约翰逊的国会和尼克松访华。 当然,这里的历史里除了美国总统,还有美国总统的政治伙伴和对手们,他们的戏份也不少。罗斯福的最大对手,“财富分享”的休伊·朗,有选民、有政纲,还本能的知道改如何夺取政权,如果他不被暗杀,美国或许就走向共产主义;令本党总统都头疼的麦卡锡,他和他的“麦卡锡主义”让奥本海默被审查,让钱学森回国效力。最后还有政客的家人:罗斯福夫人,肯尼迪夫人,还有一群杀手、罪犯:刺杀肯尼迪的“神经病”李·奥斯瓦尔德;最疯狂的超级杀人王查理·曼森,手段残忍,擅长蛊惑人心,甚至到现在还有不少追随者。 可是,总觉得还缺少点什么,对了,是老百姓。没有他们的印象,连科学家、工程师和教师们也没有,哦,不对,教师们在30年代被提过一次——当他们领不到工资但又不能罢工只能扛着的时候。或许,战争伤亡的士兵、经济困窘的市民、无助流浪的乞丐、种族隔离的黑人,作为苦难的主角,老百姓才能以一个整体形象登场。而这样的登场,也仅仅是需要他们作为政治人物的时代背景。 舍朝廷外无国家,国民百姓不过是背景布上不可分辨的一个小像素点,能看见你,不是因为你本身,而是主角恰好在你旁边而已。 历史由人民书写,写的却是帝王将相的故事。

篇14:《光荣与梦想》读后感:太阳底下并无新事

――《光荣与梦想》读后感

刘嫣

这本书,以前我从来也没有听说过。“逻辑思维”的罗振宇挺有名气,他说这本书是他的镇店之宝,总共四套,差不多要两百块钱。 这么贵,书也太厚,也不见得算什么名著,我就没打算买。但是心里也痒痒的,觉得很好奇。罗振宇毕竟是一个很有见识的能人,他对这书这么推崇,要不我先在网上看一下免费试读章节,看看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书。呵呵,不看不打紧,一看我就停不下来了。有一个社科院研究员推荐说,“这本书是我们那一代人的圣经。一个遥远国家的历史,却能激起那一代中国年轻人的共鸣,那是因为当年我们也有梦想,而且向往光荣。曼彻斯特并非史学巨擎,但他笔下别有一种魅力,他让我们感受到历史呼啸而来的气势,希望感动过我们的那种精神,依然能感动如今的年轻人”。读过全套书之后,我觉得他的评价非常中肯,毫不夸张。甚至最后一句的希望,显得太过谦逊。这真是一本传世经典,里面涉及到的人性既深刻又真实,不光影响了当代的年轻人,将来的年轻人也必定会从中吸取不少的宝贵经验。

1

一、人性的阴暗

共和党的麦卡锡是党内最出名的人,他为了帮助自己缺乏实力的朋友赢得州内选举,煞费苦心的出版了只有一期的小报《记录》,报纸上用了一张移花接木的假照片显示了朋友的竞选对手、很有实力的泰丁斯正与美国共产党的总书记握手。当时的美国民众对共产党视若洪水猛兽,这张假照片使泰丁斯因失去了4万张选票而落选。一位资深参议员说,“丧钟为谁而鸣?”然后冷冷的回答,“为君而鸣”。

一个这么有名的政治家,做起事来却如此的卑鄙猥琐。虽然他成功了,但是他在人品上却是绝对的失败者。就像刘邦和项羽,刘邦赢得了天下,可大家却说,“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评价一个人,看的是最终结果,还是过程呢?做为一个普通人,我觉得还是过程的光明正大比较重要吧。否则,像武则天那样的,靠掐死自己的孩子成功上位,可是梦里又常常被噩梦惊醒,那样人生过得又有什么意思呢?如果要做坏人,就要做一个彻头彻尾的坏人,想想自己的各种下三滥手段,内心依然觉着坦坦荡荡,可以一觉睡到天明。这样的坏人才算是做得值。那种白天做坏事,晚上睡不着的坏人,就过得太不值了,太对不起自己,不如就规规矩矩做个好人吧。

2

二、人性的.愚昧冲动

美国的氢弹爆炸成功后,面对“放射性尘埃”这个危险的词,江湖骗子的生意逐渐兴隆。他们卖铝制睡衣,兜售震伤特效药(主要成分是小苏打、食盐和水),建筑公司修建1995美元的家庭掩体(包括混凝土墙壁、塑料地毯和储藏室)。有些人甚至担心在爆炸当日,面对着没能修建自家掩体的邻居的可能的强行进入,还要准备手枪等在内的武器。

作为不懂科学、缺乏思考辨别能力的普通民众,他们的反应也真是让人捧腹大笑。可是笑过之后,作为生活在21世纪的、见识过更多高科技的现代人,是否就比他们更懂得科学、更会思考和辨别真伪呢?答案依然是否定的。愚昧盲从,缺乏思考,在我们这个时代甚至在将来依然会存在,只不过会稍微换换形式而已。前几年日本地震核泄露后,据说吃含碘的盐可以抵御核辐射,中国民众掀起了抢盐热潮。等到专家辟谣之后,有部分地区又掀起了退盐热潮。这种不加思考、见风就是雨的行为,我们见的难道还少吗?这几年盛行的新闻大反转,不也是过分渲染情绪、不假理性思索的结果吗?女司机被男司机暴打视频曝光,女司机受到广泛同情;男司机行车记录仪显示了女司机多次故意别车变道,舆论立马调转“枪口”转向女司机开火。这么多年,我们作为普通吃瓜群众被打脸的次数还少吗?不少啦,但是依然没长记性,每次一看到这种能挑起人的激动情绪的新闻事件,先不管真相是什么,唾沫横飞地发泄一番才是王道。作为一个正常人,感性先行,理性在后,这也无可厚非。但是能不能在感性先行之时,先别急着采取行动,发表议论,等理性的脚步跟上来之后,再决定自己要说什么,要做什么呢?《正面管教》这本书反复强调的也是这个道理,人在自己冲动的时候要给自己一点冷静的时间,然后才能思考应该如何对待对方,如何对待冲突。

3

三、人性的幻想

超人的扮演者,乔治.里弗斯,在开车撞到石墙,撞破额头后,看见自己的血而晕倒。即使这样,他的影迷还是继续幻想他无坚不摧。

幻想有时候是一种很可怕的力量,尤其在脑残粉面对自己的偶像时。甲壳虫的列侬,被自己的粉丝给枪杀了,就是因为他觉得列侬变了,列侬的精神已死。做为一个普通人,你有变化的自由,你没有必要时刻保持自己的形象。但是一旦成为偶像,你身上就寄托了太多的人的精神追求,你就成了他们的理想的象征。一旦你作出与自己原来形象不符的行为,粉丝们是很有可能感到生气,甚至愤怒的,觉得你破坏了他们的理想。我最近刚感受过这样的一次心理体验,原本觉着日本的木村拓哉非常的英俊帅气迷人,可是那毕竟已是20多年前的事儿了,当年的美好形象现在似乎连一点影子都没有留下。看看现在的他就像是做了一次整容手术一样,作为一个曾经的粉丝,感觉很不能接受,心想这是谁呀?真难看!也曾经看到过自己的偶像做怪脸的形象,每看到一次就觉得自己心碎一次。理性上会说,偶像也是人呐,正常人会有的吃喝拉撒他们也都会有的。可是感情上依然接受不了。所以我觉着做一个普通人就挺好,万一你在别人的眼里被抬得很高,或者被贬得很低,你就应该离这样的人远一点。因为,如果你做出了和他们理想中的你不一致的行动,他们不知会对你做出怎样的行为。社会舆论中的“捧杀”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吧。

篇15: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读后感I读书笔记I读书心得I简介】

当你捧起这本书的时候,你会望而生畏;一旦读它、赏它、品它,则会爱不释手!

在我读完王蒙所著的《天下归仁》和《与庄共舞》后,我羡慕庄子的逍遥自在,敬佩孔子的仁心仁德。庄子教导我与世无争,孔子教导我为人处世。在小识中国传统文化的旅程上,我开始好奇西方世界精神文化,特别是建国百余年却能成为超级大国的美国,它会是什么模样?朋友告诉我《光荣与梦想》这套书会让我寻找到答案。《光荣与梦想》是一部美国1932年到1972年间的历史记录作品,涵盖了政治、文化、经济及社会等方面的历史事件。本书自出版以来深受读者青睐,并在知识分子中影响深远,让迷茫的青年们备受激励。

它将在漫长却又短暂的人生中,指点我们生动细致地挥笔于史诗之间;指导我们在忙碌无为甚至无望的岁月里拯救自我;指引我们在梦想中拥抱光荣;更将燃起我们对教育的深思,指明实现我们教育人心中的理想捷径:源于心,实于行!

民国风度读后感1000字

校庆讲话稿

南渡北归读后感

学校周年校庆的致辞讲话稿

描写雷锋事迹的作文

读费孝通与《乡土中国》的论文

学校校庆作文500字

初中生雷锋事迹读后感

笑猫日记会唱歌的猫读后感250字

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观后感中小学生征文精选

《八0年代:中国经济学人的光荣与梦想》读后感
《《八0年代:中国经济学人的光荣与梦想》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八0年代:中国经济学人的光荣与梦想》读后感(共15篇)】相关文章:

《四十才是青春》读后感2023-02-28

优秀教师必读的十本书2022-05-24

《乡土中国》学生读书笔记2022-04-30

参观作业展览的个人精选观后感作文2022-06-21

初中作文杂志2023-03-01

南渡北归名著读书笔记2023-10-07

DC新电影《小丑》观后感精选2022-11-24

费孝通《乡土中国》读后感1000字2023-11-25

师友作文800字2022-05-07

生命与使命读后感2022-05-07